思政建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4:18:46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篇1

一、当前廉政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当务之急是对社会上的廉政文化现象进行自为化。要通过党风廉政宣教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载体不断增加文化含量,融入文化建设的过程,自觉地驾驭廉政文化、引导廉政文化,从而建设廉政文化,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但是综观现状,当前廉政文化在认识上、组织上和落实上仍有一些问题需加以解决,否则必将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全局造成不利影响。

1、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宣传工作不够,人们对何谓廉政文化的认识有待提高,在调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廉政文化文化的理解并不全面。一说到廉政文化,人们首先提到“上大课、做报告、树典型”等廉政教育老三篇;一问到负责部门,自然地就认为是文化局。而文化局所从事和管理的只是群众文化,只对群众文化馆(站)具有直接行政领导权和业务指导权,与廉政文化的应有之义有一定差距。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廉政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开展的廉政教育中确实也存在教育内容老化、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许多人不理解廉政文化也可以包括一定地域内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导致孤立地看待廉政文化问题,把廉政文化与精神文明、教育、科普、文娱、体育等分割开不来,形成人们对廉政文化固有的思维定势。

2、组织有待细化。

虽然按照要求,抓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全党的“共同事业”,各级党委、政府要齐抓共管,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委必须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正规”议程;纪委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纪检、组织和宣传三家要既通力协作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部门“大宣教”合力的示范作用。而实际上,经常是纪委一家在单打独斗,有关要求和实际操作相脱节现象依然突出。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人包括党政机关许多部门负责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抓廉政文化建设是纪委的事,最多和文化宣传部门扯得上一点边,和他们不大相干,参加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许多人认为是纪委下任务,总是被动接受或以经费缺乏为由进行推诿,有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完联席会议之后也就算完成了任务。抓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关机制问题实际上成了纪委部门一厢情愿的事情,并没有纳入各部门工作机制范畴里。

3、结构有待完善。

当前廉政文化结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一是与道德文化建设结合不紧。廉政做为一种为官之德,廉政文化是道德文化——一种公职人员的道德文化这种认识并没被人们普遍认同,主要在于当前,社会中腐败呈现出普遍化、流行化、社会化的趋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日常行为模式中。廉政文化也受到腐败文化的严重挑战,出现了“笑廉不笑贪”“好的不香,坏的不臭”等扭曲现象。反腐败斗争中“腐败文化”的滋生和蔓延,为培育和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树立一种反腐倡廉的公民文化产生了无形的障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二是忽视与法治文化建设相交融。你做你的廉政文化建设,我做我的法律法规宣传,廉政文化建设并没有与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宣传阵地有效结合,法律法规知识也没有利用廉政文化建设载体进行大力宣传。主要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廉政文化应该是一种法治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用传统道德加以规范与感召,又要与法制建设相融合,以法制化建设的高要求保证其质量。三是与从政环境建设有偏疏。从目前各地开展的廉政文化活动来看,参与主体往往是群众,这可能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身并不掌握公共权力的人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而其在所做的种种努力,却很难对掌握公权的公职人员思想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细究原因主要缘于当前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格局为“五进”,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但是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都还要补上关键的“一进”——进“机关大院”。否则,廉政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外动内静、下动上不动的不良局面,也就会失去感染力和号召力。因为廉政文化是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文化。在“廉政”二字中,“廉”是基本要求和应有特征,“政”是主体和根本目的。“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这是“廉政”的真正内涵。廉政文化建设实质就是要优化从政环境,重点是抓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建设。

4、整体水平有差异。

在领导重视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廉政文化建设,相对而言得到的经费较多,领导不重视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廉政文化建设,相对而言经费较少,导致各乡镇、各村居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原因是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情况,社区基本上没有自有资金,一些适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农村也大多属空壳村,而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廉政文化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所需经费只能争得街道党工委或当地乡镇党委的支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直接相关。党风廉政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经费的经常性和制度性拨款,往往会因为主管领导的位置和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在资金保障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刚性支持,一些地方由于廉政文化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往往造成了区域间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促进廉政文化的对策和途径

1、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廉政文化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符合反腐倡廉工作从根本抓起的发展方向。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和宣传部门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廉政,廉政文化建设仅仅是载体、过程和手段,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优化廉政环境,促进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牢牢把握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深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2、要加强领导,进一步把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是保证廉政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宣传、文化、广电、报纸、党校、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3、要深化研究,进一步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

思政建设论文篇2

论文摘要:改进和加强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其有重要的基拙性作用,只有发挥好这种基础作用,才能加强高校理论建设,提高高校忍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素质,高校的忍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拙。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突出了科学理论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今后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注重和发挥理论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离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盆要的甚础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客观面对的新形势等所决定的。

首先,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性质及这种性质所决定的目标指向,内在地规定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就没有坚固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而且也关系到青年学生能否形成种学的方法论。而形成何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整个思想观念系统构建的取向、性质和方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代表着一种祟高的理想,是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形成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而且在于能够为青年学生持续不断地自觉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提供强大的促进力量。

再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剧烈变革的前奏都伴随深刻的心理萌动。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问题,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问题,理论灌输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结合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深刻的阐明,便不能真正统一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凝聚高校师生的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地形响师生思想观念,影响师生理想信念的因素,就是人们所直面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所带来的重大理论间题。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只有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才有灵魂,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离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强离校理论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则是在党的领导下,向高校师生传递相应的思想政治观念以使高校师生形成预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递的教育内容本身,便从属于党所确立遵循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体现于高校师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体现于教育内容对高校师生的说服,而教育内容要想说服高校师生,它本身就必须彻底,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而要真正抓住事物的根本,贴切、透彻、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原本面貌及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就必须加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建设。加强高校理论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概括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经验,也极其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实现的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准确深刻地认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家质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师生思想意识领域的矛盾,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化解方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而离开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理论支撑,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效地说服、教育高校师生。高校的理论建设,必须始终结合迅速发展变化着的生动的现实。随着高校改革的步步深人,思想政治工作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服务于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实践,就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透彻地解析新的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说服人。

结合实际切实加强高校理论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对高校师生面对的实际问题作深人的理论说明和理论思考。是否联系实际,关系到理论的生命力;是否对生动的现实进行透彻的理论说明,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高校师生思想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师生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否就意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它的基本矛盾的消失?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怎样引导师生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怎样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对于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寻找正确答案。世界观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甚至会坠人到一个“颠倒”的世界中去。因此,从根本上说,依靠真理的力量,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有效推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也只有从理论高度上回答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才能为高校师生解疑释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离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甚础性作用,必须提离离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介质

思政建设论文篇3

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逐渐融合,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保证企业前进的正确方向,对于新时期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改进企业思想工作、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打破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难度也随着增大。一方面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企业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增强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力度。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各项企业制度、活动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起健康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才可以及时对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以改进,适应时展的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第二,企业文化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影响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又是准确把握企业经营方向、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准确把握这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今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继承与创新,注意时代感。只有在传承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企业文化的精华,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建设企业文化,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而只有保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现在复杂多样的文化发展局面,打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僵局,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如上文所说,现在社会上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干部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纠正企业不良行为、加强企业自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加强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职工团体的凝聚力,加强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加大重视力度,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健康的发展得到保障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需要强调社会主义党建问题

在科学理论武装员工上社会主义企业党组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培养较为一批专业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在企业的管理中,也在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先锋模范作用,使企业的员工得到一定启发,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企业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一个企业中,若思想以及文化素质都较低,就会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较为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还需使党团员的模仿带头作用发挥出来

思政建设论文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当前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词,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我们应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中心,而非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传播和宣传生态文明观,传播环境危机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等,通过宣传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公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维护生态文明的正能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议培养“生态人”

“生态人”的培养,教育是最佳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回顾我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教育,导致了个体生态观念的淡薄。重视并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把生态价值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涵。因此,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加需要理论来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美丽中国”的思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仁”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公民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时地实现创新和转变,才能承担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加入生态观教育的内容。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公民正确的生态观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把公民生态观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畴之中,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生态价值的实现。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的过程和环节而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顺应时展,增强自身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然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态文明。让公民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积极深入到乡村、社区、厂矿去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调研、体验和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加强化和内化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要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生态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思政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

神文明建设,可以给人们正确的引导,有正确的社会认知与观念,不会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改变,具有精神内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国外很多文化进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造成影响,改变人们的观念,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由人们精神活动发展而成的产物,它会从不同方面影响人们,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

(一)基本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包含两方面意义,从道德与文化层面的要素,前者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力,后者是注重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首先,从道德层面的角度分析,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会指引建设工作的进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是建设的基础,其次,从文化层面分析,它是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公众整体的道德素养,也就是说,它是实现建设战略的前提[1]。

(二)重要意义

现在,全球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让国外很多文化进入我国,对我国文化造成冲击,增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改变了人们已经形成的社会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如何用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引导人们,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社会的稳定,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它会涉及不同方面的内容。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这是它必做的工作内容之一,结合社会实际,开展工作。

(一)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包括数个部分,为此,其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让工作有据可依。首先,要学习党在会议上提出的精神,加快党组织的建设,强化教育人员的工作意识,切实为人民提供服务,无私奉献,让党和政府给以足够的信任,让群众满意[2]。其次,也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让工作具有规范性,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与工作目标。再次,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以活动为契机,找到人们生活中的榜样,以榜样为动力,给人们以引导。最后,必须全面落实教育工作,贯彻各项教育内容,让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二)用实际工作展开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交通行业来说,精神文明建O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因此,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即结合实际的交通情况,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另外,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要把各项工作结合在一起,让其变成一个整体,实现工作上的对接,了解人们的困难,按照困难的程度,划分顺序,按照顺序逐一解决,全面落实各项工作,真正帮助人们,特别是宣传人员,要给人们正确的引导,纠正人们错误的观念,发挥自身的价值与工作热情,加快建设工作的进行。

同时,为了让建设工作全面贯彻,交通行业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各项工作内容,制定不同工作的要求及工作规范,让其互相学习,在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同时,也增加自己的内在,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丰富工作理论,学会并运用更多的工作技能。另外,其还可以组织专题活动,建立学习机制,运用正确的科学理论工作。

(三)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方式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分为数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可能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工作范围很大,为此,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工作方式,符合时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会以网络为平台传递各项信息,交通行业也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把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手中的终端,借助各类软件像是微信、微博等,接收信息,实现建设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内容传播的范围[3]。除此之外,交通行业还可以把内容融入不同形式的活动,利用活动,强化自身的意识。

三、结语

交通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强化员工的工作意识,给人们正确的引导,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人们的旧观念。上文先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再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用实际工作展开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方式三小点的分析,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建军. 简论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Z1:47-49.

思政建设论文篇6

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了。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设计与改革。以下将从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也规定了教学方法及进度等。其中,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受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前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大多只重视前面两个维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将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才可能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指导思想出发,在制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时,应当使学生既能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我国先民们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二.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实现课程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含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阅读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作家作品。这些选定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是歌颂光明、进步的诗文,也可以是批判黑暗、腐朽的作品,其主题与思想情感应该是积极进取或健康向上的。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特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考虑先凝练几个主题,再按照各个主题选择合适的作家作品来匹配。关于主题的分类,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存在多种多样的分法。一般而言,可分为爱国忠贞、民本情怀、进取励志、高洁清廉、情谊仁爱、勤劳节俭、民族智慧等类。而相应的作家作品,也有多种选择,如:爱国忠贞类,选讲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民本情怀类,选讲屈原《离骚》、杜甫“三吏三别”等作品;进取励志类,选讲曹操《龟虽寿》、杜甫《望岳》等;高洁清廉类,选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于谦《石灰吟》等诗歌;情谊友爱类,选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客至》等;勤劳节俭类诗,选讲范成大《田园杂兴》、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民族智慧类,选讲苏轼、王安石等宋代人的诗歌。当然,有不少作品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例如屈原的《离骚》既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不乏进取励志的警句。以上多以诗歌为例,在散文、戏曲作品中也有大量爱国、励志、清廉等方面的内容可供选择。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一般是按照作家生平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小结的程序开展教学。授课完毕,学生则背诵知识要点以应付考试检查。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感到学习枯燥,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引导教育结合起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结合,追求“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设计的教育模式,应当充分吸收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屈原《离骚》这篇作品为例:在学习作品文本与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思考屈原为何受冤屈被流放,屈原忧国忧民的表现等。通过课堂上积极探讨,屈原高洁的人格与强烈的爱国精神自然凸显出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师生们思想也得到了洗礼,从而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是从外的灌输教育,而是从专业知识的内涵中挖掘思政要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大都具有思政元素,只有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在熟悉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真正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读者才能在思想上受到洗礼,以达到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不需要去教材外寻找思政辅助材料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都应该以本课程教材为本。

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强调学生自学环节。学习、分析文学作品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与感受,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多介绍古代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做到知人论世。由于时代久远,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与当今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在体验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必然产生隔阂。例如:思乡、羁旅的情愁是古代诗词的常见话题,而当今世界通讯、交通发达,回家或与人联络十分方便快捷,今天的读者也就很难真切体会到古人思远、怀人的情感了。再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讨论、互动环节。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等抒情类作品较多,即抒情文学发达。此类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无穷,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在讲授时应增设讨论、互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分享自身的阅读体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其中只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感受,讨论结束时,则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体会真切、收获满满,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

四.改进考评方式

成绩考评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往的考评多采取试卷的方式,通过卷面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课程结业等级。此种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且评价结果不能确保客观、公正。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考评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评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故必须改进考评方式。

首先,避免单一的考试考核,采取多元的考评手段。试卷考评只能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衡量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成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背诵几篇作品或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应当强调领会、感受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精神或高尚情操。因而,本课程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心得。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总结等学习过程与体会,都应纳入课程的考评中。由此,学生的学习笔记、课堂的发言记录、课后的学习反思或提交的学习心得,都是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与凭证。

其次,试卷考试多设置主观题。试卷考试有其合理性,不能完全抛弃,但在题目设置中应多作改革。学生在客观题上的得分,能反映出其相关专业知识点掌握了,主观题的得分则反映其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了。通过主观题的设置与回答,能较好地测试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如:以明代于谦《咏石灰》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学习的体会。此类考题不设标准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述话语给分。通过考试,可以评定学生对于谦诗歌中表达的忠贞爱国情感的理解程度,既测试了学生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政建设论文篇7

一、加强理论武装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在深入学习中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来,党员领导干部学在前面、用在前头,发挥了表率作用。但也要看到,目前的学习仍是初步的。中心组要着力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就是要在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要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掌握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系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同学习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全面完整地把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加强理论学习的深入性,就是要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学习要全面、系统、深入,贯彻也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如果理论学习局限于书本、停留在口头,不能用来指导实践,就难以深入,最终也难以取得成效。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抓紧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守的政治立场,也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所在。能否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中心组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心组要真正把理论学习的成果体现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既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准。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谋划发展思路,检验发展成效,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发展观与政绩观密切相关。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如何衡量政绩等问题。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争取政绩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把广大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作为工作依据,紧紧抓住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真正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三、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在建立健全制度中推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将领导班子成员置于集体监督之下的重要机制。民主集中制坚持得是好是坏,直接影响到班子的团结状况、决策水平以及凝聚力、战斗力的高低。党委(党组)中心组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坚持用制度来促进和保障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思政建设论文篇8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到达了新的高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生活物质上的满足却滋生了精神上的腐败,一些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拜金主义”等腐朽言论盛行,使生活在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3]。有些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实现“个人价值”,却忽略了“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当代青年学生最主要的思想问题就是对深度改革的负面评价和对社会公德状况的担忧。两极分化、下岗、不良竞争等社会现象的产生,使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的改革表示疑虑甚至做出一些消极的负面评价,因此对社会改革抱有疑惑的态度。社会道德的滑坡也使青年学生对改革后的道德观表示失望,社会对不道德行为没有做出积极的评判,也使他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评价产生困惑甚至扭曲。

二、青年高校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难点

社会的进步促使青年学生的思想更加独立、个性更加鲜明,自我崇尚也使得他们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对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不仅会使青年学生感受不到先进人物的精神高度,更会使其产生质疑心理。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是在表面上下功夫,而不是身体力行的去引导学生向先进代表学习,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不信任[4]。

三、青年高校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策略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青年高校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是对生命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青年高校学生的德育建设工作就需要围绕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促进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形成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全面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抓好队伍建设想要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就要打造一支以党为核心的,由辅导员、班干部、学生会、团委为主要力量的精干队伍。只有抓好各组织力量的建设工作,才能塑造一支业务精通、忠于职守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以保证德育工作高效、顺利的展开[5]。

思政建设论文篇9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大明确作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强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党总结执政经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所确立的重要理论原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价值指归和路径依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同一定的时代任务相联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性认识,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政治文明建设离开党的领导,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将不复存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这一政治优势,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纵观党执政的历史,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也就是说,党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领导的基础和保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在40 年代明确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谈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时,一再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深刻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党的领导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其根本任务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重要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懂得和接受这样一些道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手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才能体现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党和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道理都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密切相关,关系重大。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懂得了这些道理,才能区分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性质和界限,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和目标,把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引向正确的方向,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党保持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形成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内逐渐产生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脱离群众的现象。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削弱,更加重了党内思想、作风、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破坏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为此,邓小平同志生前反复强调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声疾呼要把这种失误认真地、尽快地纠正过来。他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只有坚持这个传统,才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扼制腐败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江泽民同志也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注重实效的新举措。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眼于五个重要方面,即“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五个重要方面的落实,无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其中、发挥作用。所以,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领导,还必须着眼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党深刻认识到对群众进行“灌输”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党始终把尊重群众的主动性同向群众进行“灌输”工作统一起来,才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只有不断弘扬这一优势,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做好对群众的“灌输”工作,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党是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因而才能从心底拥护党的领导,并自觉自愿地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当前,推进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健全和完善民主政治体制、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但最为关键的乃是提高社会成员的民主政治素质,这是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提升其政治素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普及政治知识。政治知识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政治知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有关政治活动的相关信息。对于个体而言,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职能的发挥,能够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国社会的主导政治思想,熟悉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情以及各类国家机构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和程序,有助于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水平,为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实现对各级国家机关的有效监督奠定基础。

2. 启发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心态。在民主政治社会里,是否具有这种政治意识,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生活的程度和使用民主权利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乃是亿万人的大事,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一种既支配自己又支配他人的社会行为,因而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当家作主”的自觉意识。离开了这一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流于空谈。因此,启发和培育现代政治意识,使广大公民增强政治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特别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臣民政治文化,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而不是积极的参与。由此在中国民众心理上积淀了以“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复杂的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这些因素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公民克服传统政治文化的束缚,形成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观念。此外,由于建国以来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广大人民群众习惯了被动的政治参与,主动参与的意愿被遏制。反右运动和“文革”动乱等高度动员的政治参与导致了无序化的现象,给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使人们普遍地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的畏惧心理和排斥心理。因此,修补历史创伤,重新培养公民参与的积极心态,也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系统而又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

3. 提升政治能力。政治能力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本领和技巧。任何一个公民,要想参与政治生活,不仅需要具有政治主体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政治行为能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将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依据政治制度,利用各种民主形式,产生相应的政治行为。但是,人们扮演政治角色的能力并不是自然生成的。如果公民不具备这种行为能力的话,就无法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更无法充分利用各种民主政治形式。公民政治行为能力是长期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要加强公民政治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公民政治能力方面的训练,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现代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本身乃是一个“良法”—“守法”—“执法”的运行过程。“良法”即创制法律必须体现确定和公认的原则、规范和理想,而“良法”的运筹过程必然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形成共同政治理想的过程。“守法”是法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它有赖于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和先进的社会法律文化的孕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执法”即谁掌握权力和权力怎样被掌握、怎样被行使。在这个过程中,占据至高无上地位的不光是法律制度本身,还包括那些通过法律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执法者。因此,正确地运用宪法和法律,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核心是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而加强对执法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执法者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能够为依法行政的顺利开展提供主体支撑。可见,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公民树立对法律的认同观念、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和守法自觉性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1. 推动“良法”的创制。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所以,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创制,体现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底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一部法律的骨子里具有反民主、反人权、反现代化的精神价值,那么这种法律就会对国家发展和人民权利造成危害。对此,恩格斯在批判分析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时,曾经作过深刻的论述。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财产“, 真正进行统治的是资产阶级。”这种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使它在骨子里是反人民的,对广大工人阶级来说,法律乃是“资产阶级手里的鞭子”。无产阶级承受着法定野蛮行为的全部重压。“法律压迫穷人,富人管理法律”。所以,社会主义法律的创制,只有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良法”体系。而人的立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主义法律的创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的创制。所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扩大立法的公众参与面,就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吸纳群众的智慧,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些都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思政建设论文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34-02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异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部分内容。思想问题的产生既有政治方面因素,也涉及经济、生产、文化、生活等诸多因素,正确地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调动职工积极性,这是属于企业思想工作的范畴。企业政治工作主要是指企业党、团、工会建设,其主要作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中起到政治核心和组织保证作用。两者合一就形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则是以形成最佳的管理机制为目的,以人的管理为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理论。它主要包括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和企业精神为职工群众所接受,成为广大职工的创业理想、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管理目标。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主要不在物质金钱,而在全体职工共同的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共同点的。首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工作对象――企业职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而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优化

企业的精神环境。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培育人、激励人为主线,营造一个团结、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企业氛围。

认真把握其实质与内涵,又可看出两者是有区别的。首先两者的区别是基本性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具体事件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政治性、阶级性和是非性,而企业文化具有文化性、共享性、适应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是指它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在我国当前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广大员工进行四个基本理论教育,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牢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性,是指它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涉及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这就是它的是非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化性较强,任务在于形成有利于生产和经营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理想追求、思维方式、职业行业规范、舆论、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全体员工可以共享的。另外,两者的范畴不同。企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它属于经济文化范畴,是一门新兴的企业管理科学。第三,手段不同。企业文化注重感情因素,主要通过文化手段,创造文化氛围,来影响人的思想,制约人的行为,形成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四,外延不同。企业文化的外延要超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区别与联系,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会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同样,企业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改进、补充之功能,企业文化建设能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结合实际建立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机制,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第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企业文化则是新出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去,而且要做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吸取外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经验时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根本手段。由于地域和各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企业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第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时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大力宣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并且把这些精神内容与我们企业的职业道德、职工守则等内容结合起来,通过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制度上的约束,使职工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做到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职工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也就会具有中国先进文化的特点。第三,解决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时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意识转化为相应行为的过程,而是职工思想碰撞、观念调整的过程,这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与有效促进。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讲,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职工思维模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守旧”、“封闭”的现象,而且存在着一种“排外心理”――拒绝接受新事物。在这种情况下,让职工突然来一个“脑筋急转弯”,去完全地接受“企业文化”,职工是很难接受的。而且,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机构改革、制度改革等原因,难免会给职工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使职工的思想存在着一些顾虑和疑虑,这就需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第二、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在国有企业,一些党组织中的同志经常抱怨人们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一些从事行政和业务的同志,不同程度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了。但是,人们渐渐地发现,对于金钱、物质的要求,是永远满足不了的。一些私企也认识到物质刺激不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手段,他们虽然不谈思想政治工作,却开始搞企业文化建设。当政治思想下作适应时代特征和要求时,就可以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点的一种中国式的、经过创新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国企业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文化传播的手段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让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一体化格局,让企业文化的具体形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下作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形式,让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得到加强和改进。

第三、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实践来看,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就必须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满足员工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和思想引导需求,而企业文化在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内容的这种广阔性和灵活性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上来,既可以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单薄,又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传播主导意识、转化社会矛盾、规范员工行为的政治目标的要求。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更新改进,而且还要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开展的深入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

第四、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某些局限性。例如:在做人的观念转变工作时,往往着眼于个人的实际思想问题较多,从个人的思想着手,而对整体要求不够;在判断观念是非标准时,从固定原则和政治标准考虑得多,一味地按框框、本本办事,而对社会进步和时代精神考虑不够;在思想教育内容上,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较多,经常性的、紧密结合具体经济工作需要的内容少。而企业文化建设则引导职工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认识经营管理工作,其内容和范围更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涵盖了职工思想、职工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这一层意思上说,企业文化范围的广泛性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工作的空间,扩大了工作领域,使其覆盖面更大。所以,要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开阔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扩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

第五、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长期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象。由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它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泛政治”的东西,比较空洞,办不了“实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而引不起职工的足够重视。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它与企业的经营有着密切关系,它渗透到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与企业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密不可分,但又不是泛泛地讲政治道理,而是通过企业的经营行为来反映其经营理念,从其产品、职工的综合素质来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本身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兼容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两方面于一身。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它既体现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职工的精神追求。因此,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革,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化、实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