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学习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8:17:29

素描学习论文

素描学习论文篇1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素描学习论文篇2

关键词:素描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践

素描教学理念早在素描传入中国初期就已逐渐形成,由于当时的艺术体系并不完善,人们对素描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所以在素描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的素描教学理论是经过历史的筛选选择出的、优化了的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传统的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还能够使学生快速形成自己对素描创作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素描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于素描教学颇具指导意义。如果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于素描教学实践,将有助于引发我们对改进素描教学的思考,开拓素描教学改革的视野和思路。主义教学理论体现在素描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对比,找到传统方式的弊端

传统教学理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某种目标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前人发现并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的,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榜样,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用于成功人士的成功之法。传统的教学意在使学生了解素描大师们的创作方式,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要跟随的大师并尽力模仿。这样做的效果只是培养出一个模仿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艺术要有自己的风格,而传统的教学则扼杀了这种创作的灵感和艺术体系。

因此,在新的素描教学理念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借鉴、优化大师的创作风格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体系,只有在创作初期形成自己的风格,才不会在日后的创作中迷失方向。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创,在必要时要将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们的进行对比,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逐渐完善自己的创作。

2.注重画家基本素质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培养

画家的基本素质是有个性和创造力。学生是作为个体而非群体受到关注的,那么其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就应反映在教学活动中。素描教学要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转化,即将教师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以主体身份来自我建构知识的,学生学习每个素描知识点,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甚至创造性,这种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即便是在经验和技法的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因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与追求、制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等是各不相同的。统一的教学形式并不是指同一的教学标准,素描艺术是一门强调个性的学科,那么知识的主观性就应该渗透到任何一个训练阶段。实际上,许多优秀的素描教师对所谓“标准化”教学要求颇存质疑,美术教学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还要强化这种差异。

3.用实践验证理论,进行实战练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描创作有一定的体系,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新时代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都是对理论的论述。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创作水平的还是实际创作,只有自己进行实践,才能够真正有所体会和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没有经过真正的演练,学生只知道理论,练习的时间过少,理论变成了空话。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外出写生的机会,有纪律、有目标地进行创作,在实践中体验真知,在学习中体会快乐。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将素描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双赢的过程。

素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输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纳和理解。素描的发展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近年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忽视,许多文化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这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素描创作的集成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多年来辛苦创作的成果和对艺术的追求。因此,能够高效、快速地将素描教学继续开展下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但要专注于现有的教学,还要不断创新,以求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吴华先,译.设计素描――巴塞尔设计学校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王启明.素描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3]周至禹.造型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素描学习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 素描 教学 策略

素描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做好素描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将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教学。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作品欣赏和作品理解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学生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素描内涵的教育,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认识到素描的实际内涵。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素描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对教师而言,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水平的认识。此外,教师还要有比较高的艺术情操,能够不断探索素描的艺术魅力。对艺术有着个人的标准和要求,能够进一步发掘素描中潜在的创新元素。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素描的认知。很多画作都是创作者内心的一种反映,能够体现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操等。这些过程的种种环节导致了绘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很多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都是以最初的认知作为参照标准,渐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对素描的看法。对素描对象没有经过深入了解是不能直接进行临摹的,因为素描也强调艺术灵魂,需要不断提升内在的含义,要做到能够灵活表达。

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应该给予相关的实例作为解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保持一定的客观性,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素描作品的内在含义。比如,学生的画作往往都依赖于临摹,要启发学生不断回顾以往,将每个环节都回忆整合,对于问题的原因也要不断了解,以加强学生的认知。对于学生的作画情况要给予一定的微观指导,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不断完善艺术实践,减少学生犯错误的机会。

三、在训练上采取多元化的手段

(一)素描因素分析法。让学生对素描的认知和操作进行预先的分析,不断完善对空间和色调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素描的灵活性。要让学生在作画之前明白各种要素的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结构以及相关形体不能够分割等,这些理念的认知是素描成功的关键。因此,生动的素描作品是需要不断完善的,人们的直观感觉能够决定素描的形体特征,也能够决定素描的整体含义。

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作画心理,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指导,对素描和实际理念之间的结合工作进行指导。

(二)移位、组合教学法。比如改变光源的方向和物体的移位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切割,将各种观察运用到素描实践之中,让学生能够理解物体抽象表达中赋予的实体含义。物体的位移和光线的处理,是素描中比较容易涉及的问题,因此,需要在临摹和实际作画中减少被动因素,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过程,以便于能够形成几何模型,采取自发的组合方式,改善呆板的做图模式带来的压抑。要注重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很多学生只是凭借眼中看到的景象来作画,视觉和内涵上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素描的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空间,不断完善其中元素的排列和整合,进一步加强色调的设计和处理,这样就能够完善情感的表达,能够体现出内涵。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才能够加深对素描的兴趣爱好。

四、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一)教师要进行激励评价,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无法给学生带来长期的作画激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采取激励的方法,给予学生周期性评价和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

(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对自身进行评价,能够将实际的模式运用到作画中,因此,需要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评价,才能不断领悟到自身的不足和艺术审美的真正含义,使学生对艺术本质的了解不断深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这种自我评价不是教师能够代替的,因此,需要学生进行自我的努力和反思,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修养,完善各种不足之处并取得进步。

(三)互相评价与他人评价。学生之间可以开展相互评价,一般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评价,增加对自身水平的了解,做到互相吸取经验,指出不足,形成共同促进的和谐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明辉,陈爱玲,崔淼.寻找绘画的创意之路[C].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2010.

[2]肖建宇.浅谈摄影与绘画的不同[J].2010.

[3]张京平,闫景芳.引绘画之水 浇美育之花――利用绘画手段实施美育的尝试[J].1999.

[4]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3.

[5]刘兆君.照相术创新的强求――迫使摄影语言进行范式更叠[C].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6]崔明,敖翔,张玉山.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03.

[7]黄恩,徐松泉,等.绘画技术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C],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8]刘宇甲.论龚贤之探索性绘画[C].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2001.

素描学习论文篇4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规律;视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6-02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来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个以单色为特点的画种,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我们通常将它与“彩画”相区别,彩画作品中表现的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却是要将彩色物象描绘成一种单色物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基础科目,绝大部分学习美术的人,都是从素描开始的。早期的素描教学,是在古代的一些绘画作坊里,师傅教徒弟们如何把握对象在形态等方面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素描是以线为主的,不太追求厚实的体量感。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出现了促进艺术交流的“美术家协会”、展示美术作品的“艺术沙龙”和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日臻成熟,并或多或少地延续至今。我国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是由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美术先驱们引进并发展起来的。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素描分为写实素描和写意素描。写实素描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写意素描则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从表现手法方面讲,素描分为以结构素为主的素描和以明暗为主的素描。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除了色彩方面的内容外,素描包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规律和要素。因而,对造型的基础训练来讲,素描可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素描是绘画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写实素描帮助我们解决造型艺术中诸多最为基本的问题,告诉我们如何画出你所看到的东西。也可告诉我们如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感人的画面。如何使没有素描基础的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是职业院校素描教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素描的教学体系在几百年前就已成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大批画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出非常好的素描来。但当代的学生在学习素描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文化课压力,不能全力以赴;许多学校处于偏远的乡镇,孩子们很难看到一些好的美术作品。因此找到一套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已成为美术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其教学的路线很明确: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具备一定造型能力与艺术鉴赏力的设计人员。在练习的安排上从结构素描到明暗素描,中间穿插一些专项训练,以加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识;课程的设置应循序渐进,都是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再到石膏人像和人像,为了加强学生对造型原则或规律的理解,许多教师会对这个次序做一些反复性的安排;当学生的素描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有些教师还会开设设计素描,完成由写实素描向创意素描的拓展。就训练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提问和讨论,学生的临摹、写生和默写等。每次进行课题练习,教师都应先讲课,再作示范,接着学生练习,然后讲评作业,结束练习时作出总结。笔者在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缺乏较为严肃的课堂秩序。素描课教学不像文化课,同学们可以集中在教室有秩序地上课,而是在画室分组围绕静物进行练习,或集中进行讲评。授课教师也大都认为练习的过程不应该过于压抑和约束。其实学生还只是一些孩子(中职或高职刚入学的新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并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造成了学生练习时的自由散漫,因此教师应有效地对课堂纪律进行约束。

2.部分学生学习素描缺乏足够的热情。其主要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素描不是出于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完成学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来自卡通画或水墨画,而老师却让他们长期画几何体、静物、石膏像等“死物”,这使得学生们的兴致全无,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题上;沉重的文化课负担还可能使性格“叛逆”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不能持续、长时间坚持练习。职业院校开设的素描课普遍不够连贯,往往每周三次课,每次1.5小时,开设一至二个学期,不能集中时间、长时间练习,知识积累零散,长期作业较难展开。这就造成了学生某次课绘制一幅作品,下一次课再重新开始绘制类似的作品,容易陷入简单重复而难以有质的提高。

4.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往往摆脱不了“前认识”带来的惯性。既没有积极思考、仔细琢磨,也没动手尝试;被美丽的言辞所迷惑,断章取义,只理解了几个点,没有延伸为线、拓展为面、整合为一个体系;过于迷恋那种“很顺手”的手感和很潇洒的线条,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理性都被这种感觉麻痹了,意识到了问题还“舍不得”改;不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要求作画,这样学生对较新的知识和不同的作画理念就不容易接受,“你还是原来的你,没有太多改变”。

如何改善职业院校素描教学的短板,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积极教学。我们应将素描教学当成同学们发掘自我潜能、展望艺术人生的过程,老师与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注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能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对素描学习而言。所以,教师和学生们要调整好教、学时的心态,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走好每一步。

2.按照“规律”进行教学。这里的“规律”是指学习素描的步骤及要求。学生们在看教师作示范时,重点要看他如何安排画面布局、如何把握作画步骤。物象安排在画面什么位置,如何分割画面,如何确定比例与轮廓线,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画明暗关系,什么时候可以全面深入,如何调整统一画面关系等。学生们练习时也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及步骤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刻苦练习。如果说学习素描时,开始和结束需要天分,那中间过程就需要埋头苦干。学习素描应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否则,学生们会连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都无从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无从接受,更不要谈绘画的经验了。对于一些起步较晚、没有接触过素描的学生来说,练习的强度要加大一些,不断地临摹、写生和默写。

4.拓展“视野”。这里的“视野”主要是指认识的高度和宽度,必须在欣赏、揣摩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一般来说,学生们能理解了多少就能“看”到多少,就也就能画出多少。有的学生不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总是在麻木地抄袭对象身上的线和颜色,既没有比较、分析和揣摩的过程,也没有主动寻找画面中的结构、明暗关系。“拓展视野”是要多找一些专业书籍认真阅读,找一些好的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对处于基础练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打破你头脑中那些定性思维的局限,以汲取新的养料,拥有更深远的视野。

参考文献:

素描学习论文篇5

关键词:素描;教学改革;必要性;方案;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50-02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设计专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培养的是典型的高级技术性人才,在专业课中素描是必修的基础课,是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必须加强素描教学,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改革。

一、设计专业进行素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是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竞争时代,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得到发展,必须全方面地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还是以单一的写实素描训练为主,只注重学生的写实素描表现能力,忽视了设计的概念,把素描和设计完全分离开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不能融会贯通,不能充分体现素描表现和设计表现二者合一的设计技巧,再有素描的教学目的与社会所需求的毕业生类型不一致,致使设计专业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不主动,指导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脱离社会实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发展缓慢。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设计行业也是如此,现在真正具有高级表现能力的设计型人才可以说是非常少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要想提高,就得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所以要把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典型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目标,素描是艺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不管什么设计专业都要从素描开始学习,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它来训练设计者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安格尔曾经说过:“除了色彩,素描包括了造型艺术的一切。”可以说素描中包括艺术的尽善尽美。

因此,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要想发展就必须首先对素描教学进行改革,从激发学生学习素描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开始,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融入设计,再设计中运用素描表现。

二、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发展滞后原因的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艺术专业素描基础课教学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1.素描教学目标不清晰,往往是大概的确定了本学期的总体教学目标,而没有标明每一单元或是每一节课的精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素描的教学方式往往侧重在表现技法,以长期作业为主,让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形体和物体特征、情感气氛等写实手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因素素描。它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但这种方法很长时间不变,已经变为固定的模式。教学以全因素素描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忽视了结构表现、形体结构认识和透视知识的学习;

3.课堂教学还是以单一的临摹和讲授为主要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灌输式为主,教学手段非常落后,学生素描水平提高不明显,课堂教学环节死板、不灵活,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4.素描表现与设计课完全分离,上的是单纯的素描表现课,不要求学生有一点设计思想,使学生不能把设计思维融入素描表现当中,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埋下了隐患。

三、对设计专业进行素描改革的具体方案

1.加强理论学习。素描是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学习是素描学习的基础,因此扎实地掌握透视知识、空间表现规律、了解形体解剖特点等理论知识对于学好素描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表现方法,知道了怎样表现才能增加画面的空间,才会带着想法尽力去表现,思路清晰了,改掉以往盲目的单一的动手画,画出来的作品就会生动、感人,这样学生的绘画水平提高得也就很快。

2.确立明确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除了要制订学期计划还要制订单元计划,甚至细到每节课的授课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素描,怎样学习才能提高得快,还要了解每一节课的任务、每一学期的任务,要让学生为自己制订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好素描,要多思考、多总结、多动手,不能以张数计算成果,要重在质量,要求每个人都打下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打好铺垫。

3.把设计融入素描课中。学习素描过程中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举个例子,例如广告设计行业中,设计者设计出的公告作品除了科学地传递固有的商业信息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说广告设计师不但要具有熟练的表现实力,还要有惊人的艺术构思,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给人以艺术熏陶,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和广告设计行业一样,其他设计行业也是如此,同样需要的是全面的设计人才,包括设计师的个人艺术修养,有着独特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还要有极强的艺术表达能力。

所以在一开始进行素描教学时就要把设计知识交给学生,随时进行创作,开发思维。增加速写训练,为加强线条的表现力可以让学生画些人物速写,也可以让学生练一练场面速写等。把设计融入素描速写训练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较短的三年专业学习中充分拓展自己的设计思维,提高艺术表现力。

4.制定系统的素描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素描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的素描学习成果,素描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像语文、数学等科目考核只凭期末一张考卷就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素描还要参考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1)要求平时表现和平时作业情况占期末考核的40%,例如,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以及学生上课时知识接受的能力、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等等。

(2)创作表现占30%,也就是速写与创作作品以及素描静物构图表现的自我处理等等,这都是为考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30%,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完成一张素描写生,这是考查学生的短期素描基本功的。

通过这几点对学生的考核,结果是很真实的公平的,学生和家长也都会非常满意的。

四、素描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

经实践证明,对素描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学校和社会角度都会有明显的变化。

以往的素描教学,学生在学习素描过程中常常是缺乏主动性、设计能力差、基本功不扎实。我曾经和多个往届的毕业生沟通过,他们从事设计工作有的一年,有的已经几年了,普遍感想是学校学的设计基础不扎实,设计和表现结合性差。在校期间最开始学专业课特别是素描课时,学习目的不明确,设计和表现是分着学的,工作起来有些困难。

针对往届学生的现状我所在的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近期已经实施了改革,经过设计专业教师及专家的分析研究,对2012年入学新生的素描专业课彻底地进行了改革,要求任课教师制订细致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把素描理论课巧妙地加在素描实践教学中,把设计融在素描表现中。

作为素描教师,我明显感觉到改革前后学生的变化,改革前学生上课时基本没人问问题,只知道低头画也不动脑,画出的画也没精神,这样的还是好学生,有的甚至平时不爱动笔练,期末考试时只靠着以前的老底子画完两张画及格就可以,结果是一学期就这样混过去了。而改革后我对每一节课都有计划和任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主动,因为老师规定了每节课的任务,内容也丰富了许多,而且都在期末考核范围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挂科,这样不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砝码。我院设计专业2012级学生的素描水平明显高于往届学生,而且在市里举办的绘画大赛中多人获奖。

我院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对上的每一节素描课都会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主动去画,去表现,去展示,有了积极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建立了师生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了素描教学的广泛性。把独特的创作思维融入到造型的精彩表现中,让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再加上系统的《素描》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期末考核不再是两张素描画就决定了本学期素描成绩,学生的素描理论知识、设计思维、技巧表现都在考核范围,这就迫使学生对学习素描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都得用心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提高了素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素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将对当今素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让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学习质量从本质上得到改变。将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设计能力更强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兴华.设计素描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张俊奎.基于学科专业化的素描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2).

素描学习论文篇6

[关键词]素描 词义 概念

一、素描“说文解字”

“素描”系外来语汇,需探析不同语言中与“素描”一词的对应词汇与本意。中文译作“素描”;英文:“sketch” ,法文:“dessin”;德文:“ZEICHNUNG”;意大利文:“disegno”。在英文中,sketch一词有多种含义,通常可以理解为“草图”,指为正式创作所做的草图或简要概括的准备性绘画,也可以泛指一些用单色绘画工具所绘制的简约的绘画作品。此外,还可以理解为“概要”或者“简要的描述”等意思。在德语中,这个词更常用于表示图纸的概念。而法语素描和意大利语中的素描,通常是指设计。

由此可见,外文中关于素描的概念首先表达了以下关键词:草图、图纸、设计、单色画、概要。可以肯定的是,当代我们所说的素描一词的最初概念,来自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来自于西方绘画的科学视觉造型系统。在西方,素描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被作为贯穿于视觉艺术创作中的最基本的因素,即素描可以涵盖一切关于造型艺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这种以科学态度对客观物象进行研究和表达的手段的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素描词义的诞生。

在西方近代造型艺术传统中,素描既是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一种绘画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手段。而把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的观念,是西方造型艺术体系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本意是指单色的绘画,尽管并非所有的素描作品都是单色绘制的,但是相对于色彩表达的概念,素描概念至少没有把色彩问题作为主要的解决对象。

素描这个中文词汇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在中国文字中,素,代表单色、白色、简约、质朴、或者不加修饰等含义;而素描,则通常泛指摹写或绘画,例如:白描。素描这一组合词显然在词义的涵盖性上超过了单纯的绘画或者摹写。

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关于素描的词汇,但是很难在含义上有一种统一的表述或解释。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绘画体系,都是基于自己的看法和习惯去做出表述。显然,素描的词义始终是处于变化当中的,随着社会和艺术的发展,素描词义本身的意义和涵盖范围也与其当初产生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素描,不管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和训练手段还是作为一种语言,或者观念性的研究已经在其传统概念的基础上获得了极大的扩充。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下研究艺术和绘画的问题,不可避免的要适合于当代的语言环境,例如“造型艺术”一词在西方的原意是指“模拟客观世界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中国的绘画系统归为造型艺术就是不准确的。但是今天,普通的汉语词典对造型艺术有如下解释:造型即创造物体形象,造型艺术即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当我们把中西画以及雕塑和设计都统称为造型艺术时,我们对于造型艺术这个词汇的概念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现代的意义,具有潜在的更丰富的界定和内容。因此,如果片面的深究词汇的准确而忽视更实际的文化概念,未免会陷入语言逻辑而忽视真实的艺术现象。

如果单纯从词义上解释,很难为我们当代的素描概念找到一种精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素描一词的意义是不断发展的,其中既有不断发展的艺术观念对它的扩充,也有不同文化观念交汇融合,相互提升的印记。而作为素描词义的延伸,素描一词在当代文化中可以理解为对事物所作出的概要性或提纲挈领性的描述,对事物的本质或属性的写意性的把握。不难发现,“素描”这个词汇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被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内容,具有多层次的含义以及超出语义本身的诸多内涵。当代汉语中也借鉴了素描一词所包含的意会性的概念,发展出了多种延伸的语义,如:对事物概要性的描述或者诗性的描述。

二、狭义的素描

狭义的素描概念相对容易理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练习或者素描作品,我们可以把它集中到起源于西方的素描绘画形式本身,以及作为训练手段和研究视觉对象的西方科学素描教学体系来理解。

作为绘画形式的素描具有不同的目的性,可以是为专门的创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可以是为了把握一种绘画语言构成所做的探索,也可以是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实验和探索。素描作为绘画语言的一种形式,并没有严格统一和规范的定义。一般来讲,素描是具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特点,而其中的一些特点即可认为是素描艺术或者是具有素描特征的绘画。

1、单纯概括的表现手段

2、相对简单的材料

3、用单色或者概括性的几种色彩

4、直接性和概括性的表现手法

5、对视觉对象的基本构成因素的 表现和研究

素描学习论文篇7

摘要:应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年龄因素理论,调查了语言能力描述语中的年龄指向成分(即年龄因素)以及该成分对CSE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生成了语言能力描述语中的年龄因素列表,并发现描述语中的年龄因素不仅源于儿童、成人间的人群特征差异,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年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使用者理解描述语所要求的语言难度。

关键词: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语言能力描述语;年龄因素;小学英语教育

作者:王隽1,高淼2 (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闵行200240;2.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海淀100081)

一、背景

语言能力量表是当代流行的对语言能力提供系统性描述的方法。《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简称《欧框》)是当下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能力量表之一。[1]作为欧盟语言教育、评测的共同参考基础,《欧框》颁布以来被不断推广、实践,其影响力已扩展至欧洲以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2]我国现存的各类考试、评估项目缺乏一致性,近年来对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国语言能力量表的呼吁日渐高涨。[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StandardsofEnglish,CSE)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是当代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4][5]

CSE是一个全国通用的纲领性标准,同《欧框》一样没有设定使用者年龄限定,量表中的语言能力描述旨在适用于多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但根据Jin,Wu,Alderson和Song观点,CSE与《欧框》的区别在于使用者人群的不同。[4]《欧框》主要适用于成人,而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将在CSE使用者群体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与《欧框》相比,年龄因素对CSE的影响相对较高,突出了对CSE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重要性。

Hasselgreen和Caudwell基于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对《欧框》在儿童语言学习者群体间的适用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B2及以上级别中描述语存在不符合13岁以下儿童认知、社交、母语和读写能力特点的成分,说明了语言能力描述语存在一定的年龄指向性。[6]本研究参考该方法,以CSE口语量表为例,对语言能力描述语中年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浅探CSE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情况。

二、文献综述

(一)语言能力量表

语言能力量表是对语言使用者运用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7]其核心构成要素为参数体系、分级系统和描述语。首先,参数体系是量表目标语言能力构念的直接体现,包含该构念的主要特征和维度,是量表的整体架构,也是描述语的分类依据。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基础的量表主要描述的是语言学习者完成交际任务时所运用的语言能力表现(或行为)。CSE的理论基础为Bachman和Palmer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其参数体系设计结合我国的英语教育特点,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语言技能或知识。[8][9]其中口语量表设有三级参数,共17项分类。[10]其次,量表以语言能力连续体(continuum)为基础,包含一套判定语言水平的评分系统。该分级系统的确立是对描述语库中的描述语进行量表化的过程。在CSE前期的描述语收集、建库阶段,专家根据经验、现有的课程标准等将CSE初分为初、中、高三等共九个级别的英语能力水平。该级别划分会根据随后的实证调查来验证并确立。[11]最后,描述语是量表的主体,CSE所使用的是“能做”描述语(can-dodescriptor),运用“能做”语义模式,为作为语言教学与测试内容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完成语言任务时的典型能力特征进行描述。“能做”描述语的撰写既基于语言能力理论,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使描述语不仅包含真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行为,还包括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时所运用到的语言能力的多方面描述。[12]国内外很多量表都采用“能做”描述语,《欧框》是其中典范。

作为通用的语言能力量表,《欧框》具有使用目的多样化、使用场景灵活、可被进一步延展和精炼、易于使用和非教条性这几个特点。[1]这些特点都为通用的语言能力量表提供了参考范式,但同时也突出了此类通用的量表在情景化使用方面的问题。如Fulcher指出,《欧框》虽作为“框架”(framework),但同时附带了“(理论)模型”(model)的特点。[13]“模型”基于理论,没有指定特定情景,故使用场景灵活;而“框架”需要有一定的情景针对性。Weir也指出,《欧框》描述语中情景化程度模糊、缺乏足够的情景变量(如适用人群、任务要求等),导致使用者在实际教学、测试中不清楚如何将其合理化应用,对量表的语境效度具有负面影响。[14]

(二)年龄因素

自从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提出年龄对语言学习存在影响以来,年龄因素研究一直极富争议。[15]争议围绕年龄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如学习速度、最终成就),以及造成该影响的原因。[16][17]几乎任何一个心理学家或语言学家都或多或少认同儿童在语言习得上优于成人,但对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至今尚无普遍接受的解释。[18]Ellis将多年来较主流的解释根据理论核心分为六大类:感知敏感度因素、神经科学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动机因素、输入因素。[19]以上六大类反应出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对年龄因素影响源头的搜寻主要集中于儿童、成人群体间的内在生理差异,如感知敏感度、神经系统、大脑信息储存等,甚至输入因素也实为内在语言处理机制,外部环境因素不被视为产生儿童、成人语言习得差异的主因。

本研究所要调查的是语言能力描述语中具有明显年龄指向的成分,具体操作为判断描述语中是否存在明显符合/不符合儿童或成人群体特征的成分。例如,“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义务教育英语课标》[20])中的语言行为(即“唱儿歌”)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成人行为特征,是“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强”的描述语,“唱儿歌”即为描述语中的年龄指向成分。根据这个定义,上述Ellis所归纳的六类年龄因素对本研究不一定都适用,如相关度较低的感知敏感度、神经科学和语言储存区域因素。由此,本研究中对年龄因素的分类同时参考McKay基于测试角度归纳出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显著差异——成长、读写技能和脆弱性。[21]首先,“成长”是指相对成人而言儿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社交技能”和“体能”上依旧处于成长阶段。将这些方面应用于判别年龄因素时,主要看描述语中的语言任务是否对认知能力要求过高、是否包含不符合儿童成长特点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能力。“体能”指保持平衡、跑、跳等综合体能和裁剪、使用工具等精细体能。将该特点运用于对年龄因素的判断上,主要看描述语中的任务对手眼协调能力的要求是否过高。其次,“读写技能”强调成人有一定的母语读写技能基础,而儿童则是同步进行母语和目标语的读写技能学习。最后,“脆弱性”是指儿童对于负面情感的处理能力远不及成人,该特点同上述“情感能力”一致。

综上Ellis和McKay的归纳,本研究中的年龄因素分类为:“认知能力”“社交技能”“情感能力”(包含情感能力、情感-动机因素和脆弱性)“体能”和“母语影响”(包含输入因素、读写技能)。以上分类标准也同为年龄指向成分的判断依据。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语言能力描述语中的哪些成分具有明显的年龄指向?教师在判断该年龄指向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年龄因素是否会影响使用者理解描述语所指代的语言能力难度?如果有,影响的程度如何?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探索式混合研究方法。[22]第一阶段研究旨在识别语言能力描述语中年龄指向成分,包括两次教师工作坊(南北地区各一次)。共10名经验丰富的小学英语教师参与,其中3名来自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7名来自小学三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所教学生年龄为6到11岁。正式研究之前邀请了另外2名教师进行了工作坊试测。试测、修改后的工作坊包括三个步骤:简短培训、问卷填写和集体讨论。工作坊问卷所用描述语主要来自CSE口语量表(修订稿),同时还有来自《欧框》《加拿大语言标准》(CanadianLanguageBenchmarks,CLB[23])和《培生英语学习目标》(TheGlobalScaleofEnglishLearningObjectivesforYoung/AdultLearners,GSE儿童/成人版)。[24]以上量表的筛选依据为:(1)知名度较高;(2)具有较明确的使用者年龄限定(如CLB针对成人);(3)同《欧框》有级别上的链接。工作坊问卷中包括从以上量表中筛选出的50条口语能力描述语,筛选标准为:(1)以儿童“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特征为据,初步筛选具有较明显年龄指向的描述语;(2)根据官方链接选择难度等同于《欧框》A级。工作坊教师需要在阅读每一条描述语之后,评判该条描述语最适用于以下哪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6-11岁”(儿童),“12-18岁”(青少年),“18岁以上”(成人)和“不确定”。

研究第二阶段的定量数据来自CSE建设中的描述语分级验证问卷调查。自2016年6月起,教育部考试中心运用网络平台,邀请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和自治区不同年级的近3万英语教师、近13万英语学习者为描述语提供定级数据,参试者均为CSE核心利益相关群体,他们在阅读每一条描述语后需对其所指代的语言能力难度进行评判。[11][25]问卷数据由CSE数据分析团队处理,主要运用Rasch模型为每条描述语计算出一个难度logit值。Rasch模型发展于项目反应理论,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教育考试领域。Rasch模型可将问卷原始数据转化为等距且线性的量化数值,在参数统计分析中使用Rasch处理后的等距数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可信度。[26]

四、研究结果

(一)工作坊问卷

分析时,选项“6-11岁”(儿童),“12-18岁”(青少年),“18岁以上”(成人)和“不确定”被分别分配1、2、3和0分。描述统计发现,均值大于等于2的描述语(即大部分教师选择“12-18岁”或“18岁以上”)共10条(见表1);均值为1-1.4[注]的(即大部分教师选择“6-11岁”)共27条(因篇幅原因不逐一展示,表2为代表示例)。

表1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弱的口语能力描述语

width=709,height=393,dpi=110

从表1所列描述语的内容上看,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弱的描述语通常包含:不符合儿童行为特点的日常语言活动、主动且有效地使用交际策略解决交际问题或保证交际通畅、合理运用社交能力或社会文化知识使表达得体等内容。在以上内容中,儿童指向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和“情感能力”特点。此外,特定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习惯也可能影响年龄指向,如电话订餐是否符合儿童的行为特点依社会文化情况而异。

均值为1-1.4的描述语(即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强)共27条,其中GSE儿童版5条,CSE12条,CEFR3条,CLB7条。如表2所示,描述语中较为明显的儿童指向成分包括:(1)儿童化表述,如“小故事”“小动物”等;(2)课堂语言活动特征,如“教师辅助”“角色扮演”等;(3)交际策略中的语码转换和非言语策略,通常用于处理因能力局限所带来的交际中断;(4)降低难度要求的限定,包括降低语言产出的复杂度和提高任务的熟悉度等。需指出的是,上诉7条来自CLB的描述语均包含“简单的”“日常的”等降低难度的限定。如果描述语包含降低难度要求的限定,同时又不包含成人指向程度高的成分,那么,此类描述语的年龄适用性很强,既可适用于成人又可适用于儿童。

表2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强的口语能力描述语示例

width=709,height=252,dpi=110

(二)工作坊集体讨论

工作坊集体讨论为半结构式集体访谈,旨在收集教师在判断描述语年龄适用性时的主要依据。本研究对总长约60分钟的集体访谈录音进行了文字转写,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编码、归类。结果发现,教师在判断描述语是否适用于儿童时的主要依据为:(1)描述语中的语言产出要求是否“简单”“简短”;(2)描述语中的语言行为是否是“日常的”“普遍的”“熟悉的”;(3)描述语中的语言知识点是否涵盖在教学大纲中。由此可知,小学教师们的年龄指向判断依据为:(1)描述语中的难度限定;(2)与教学大纲的匹配程度。

(三)独立样本t检验

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工作坊数据分析,邀请工作坊的2位教师为CSE中A1-2级别的共83条口语描述语进行分类,其中22条被归为“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弱”(组1),61条被归为“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强”(组2)。随后将该分组结果和各描述语在分级验证调查中所得的难度logit值带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width=674,height=90,dpi=110

①CSE口语A1-2级别83条描述语中有3条描述语在计算难度值时被定为模型不拟合(modelunfit),故没有logit值。

*Note效应量评判标准0.2为低,0.5为中,0.8为高(Cohen1988)。

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效应量为中等偏高。从两组均值对比可知,同一级别中“儿童适用性较弱”的描述语在教师们看来要难于“儿童适用性较强”的描述语。由此可初步推断,使用者在理解CSE描述语所指代的语言能力难度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年龄因素的影响。

五、讨论和结语

本研究共有三个发现。第一,描述语中儿童指向程度较低的成分包括:(1)不符合儿童行为习惯的日常语言活动;(2)主动且有效地使用交际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或保证交际通畅;(3)合理运用社交能力、社会文化知识使表达得体。儿童指向程度较高的成分包括:(1)儿童化表述;(2)课堂语言活动特征;(3)交际策略中的语码转换、非言语策略;(4)降低难度要求的限定。可初步判断该描述语存在一定使用年龄限制。第二,小学教师在判断描述语年龄指向时的主要依据为描述语中的难度限定和与教学大纲的匹配程度。可知教师对语言能力描述语中的年龄因素的理解主要基于:(1)年龄因素影响下儿童群体的弱势表征;(2)熟悉的纲领性文件。综上两个研究发现可知,语言能力描述语中的年龄指向成分主要同“认知能力”“社交技能”“情感能力”和“母语影响”这几个儿童人群特征相关,但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这同二语习得领域年龄因素研究中主要关注内在生理因素的研究范式有所区别。“体能”几乎没有反映在以上年龄指向成分中,可知该因素对描述语的年龄指向影响不大。第三,定量研究发现,使用者在理解描述语所代表的语言难度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年龄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使用者们普遍认为儿童群体适用性较弱的描述语要难于儿童群体适用性强的描述语。

儿童语言学习者群体的特殊性凸显了CSE在小学英语教育中高效情景化使用的重要性。以《欧框》为例,North、Hasselgreen等学者建议,《欧框》为通用的语言能力标准,其描述语不应被刻板地直接应用于儿童语言教育场景中,而应通过拆分、简化、举例等方式,在保证核心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使描述语更情景化。[27][28]本研究对CSE在小学英语教育领域推广提出以下建议:对可能存在年龄指向成分的描述语,重点关注教师是如何解读、使用描述语,以降低潜在的理解偏差或误用;研究结果发现教学大纲已是教师们非常熟悉的纲领性文件,将CSE与现有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可促进CSE的有效使用;在推广CSE的同时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如开展培训、发放教师手册等,提供有关如何合理改造、高效使用描述语的便利。此外,本研究发现年龄因素对使用者理解描述语难度有一定的影响。至于调查CSE的使用情况,可关注不同年龄使用者群体间是否存在理解上的断层,低阶描述语在成人群体间的使用情况,高阶描述语在儿童群体间的使用情况等,也可将年龄段进一步细分,如儿童、青少年、成人等。

同时,本研究也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语言能力构念定义中情景变量和语言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交际语言能力观所与生俱来的,当语言任务、语言使用情景因素融入语言能力构念定义中时,无疑将引发围绕融入多少情景因素、融入什么情景因素、如何融入等问题的争论。Bachman从历史发展角度对这个矛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将语言能力和情景因素在构念定义中的关系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29](p41-72)在语言测试领域中,当下语言教育的低龄化趋势使年龄因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年龄因素作为情景因素之一在语言能力构念中的定义依旧不明晰。如何恰当且有效地将年龄因素融入语言能力构念定义,为测试工具的开发、使用提供实用的指导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年龄因素的定义和分类主要借鉴于二语习得领域,并非来自语言能力描述语研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Bachman和Cohen指出二语习得、语言测试领域共通性很大,两者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30]半个世纪的理论争论和迥异的研究结果使当代二语习得领域中年龄因素研究进入瓶颈期,Ellis和DeKeyser认为主因之一在于因研究工具参差不齐而造成大量无法对比、整合的实证研究结果。[18][19]语言测试领域旨在开发高效度的测评工具,将语言测试工具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数据收集,或许可以缓解研究结果无法对比、整合的问题,为年龄因素研究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CouncilofEurope.CommonEuropeanFrameworkofReferencefor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nd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素描学习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3-01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职学校美术专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素描训练是美术专业学生必不可缺的学习环节,美术教师要积极完善素描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的掌握,不断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中职美术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拓宽教学思路,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课堂中,从而构建出现代化的素描教学模式。

一、应用信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中职学校美术素描教师要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素描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事先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好优秀作品,然后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交流和讨论,分析各幅作品中的巧妙之处,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考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素描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利用点化教具,比如常用的录像、幻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作品的实际笔触、色调等效果。在教师有趣的讲解下,让学生融入自身情感,去体验和领悟不同作品的精髓之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素描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素描基础知识及技能,为自身描绘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类型提供借鉴依据。

二、应用引导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构图是美术专业静物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静物,其直接关系到课堂主题,同时教师要关注到静物的实际摆放形式。静物的构图原则和方法是较为抽象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全面控制好整个素描作品的描绘过程,避免依葫芦画瓢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有效发挥出引导教学方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清晰认识静物的构图基础原则。例如,在静物素描教学课堂上,教可以组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动手摆放静物,然后结合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等不同方式,让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中,让静态教学转为动态教学,由抽象变为具象。引导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素描教学课堂的游戏趣味性,也符合现代个性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消化。引导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框架中,学生不再进行机械化的模仿练习,能够自主体验感悟整个学习过程,从而保障了素描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应用项目教学方法,开拓学生创造能力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运用固定的基础素描教学模式,过于看重学生写实技能的强化训练,一味督促学生去“依样画葫芦”,学生缺乏一定的艺术创造能力,自身感情无法有效融入作品创作当中,学生所创作的素描作品更像复制品。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发展情况合理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并一一制定出对应的素描项目,让学生按照一副素描作品的完成步骤,科学地进行作品构思、构图、起稿以及刻画。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素描的造型能力,不断提高对素描作品的创造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向学生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要科学指导学生融入自身的生活情感,将各种想法与素描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素描作品,学生在这种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体验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素描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要全面认识素描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合理使用素描教学方法,将素描教学目标建立在为专业设计服务之上,这样才能够提高素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美术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白浩东.有温度的素描――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下),2015(8).

素描学习论文篇9

关键词:需求;培养;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23-01

一、认识高等职业院校的性质及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针

(一)首先,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及国家教育部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对教育的定位以及国家对该类学校的指导,都是强调了注重培养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的实用型高技术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就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跟其他院校的明显区别。

(二)其次,要了解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住国家的规定,大学招生的顺序高等职业院校是安排在本科院校招生之后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方面相对来说要弱些。从这个大的基本面而言,我们再来看本课程是在设计类专业里面开设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计”,意思是指“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可见,有了计划和设想至关重要,但是,还有一项同样重要的就是能够用视觉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美术造型基础。通过这五年的简单统计,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前,学习并参加过美术统考的仅占本专业学生总人数的10%至60%左右,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同学需要从基础造型开始强化训练,才有可能在后面的诸如快速表达、造型表现等专业课程取得实质性效果。

二、现有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大概总结出几点不是很适合高等职业院校“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只照顾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方法,缺少学生间互相学习的引导性。

(二)按照美术生的教学法,理论讲解然后多是靠学生自己练;按照设计专业本科模式的教学方法,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以简单的点评和检查为主等等。

(三)最后,安排学生临摹或者创作素描。

(四)从以上几点可见多数的“设计素描”还是没有结合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去展开教学的,我建议将本课程分为三个阶段:(1)一是熟悉阶段,通过简单的造型素描练习让学生不惧怕本课程,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素描主题展开小讨论;(2)是强化学习过程,主要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作业进行强化练习,不要求再现真实性,而是提高造型的表现能力;(3)是适当的放松,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创作,造型达到预想、效果达到预期就是目标,感受学习的成果。

三、“素描”的定义以及用法。

“素描”的定义是“单色的绘画表现形式”,简单易学,只是用铅笔或者炭笔用点、线和面的形式来表现对象,那么“设计素描”重在“设计”,需要掌握的有三点,首先是工具的属性,其次是造型的表现,最后是思想的表现。学生看了作业形式和样本,听了课程的结构和目的介绍,都觉得“设计素描”其实并不再神秘。

素描学习论文篇10

关键词:素描 设计 观念

素描作为表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一种技能,更是思考问题的一种形式。对素描的认识和掌握直接影响到造型作品的质量,我们在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就是空间感和想象力差的问题,其实这两者的根源问题都是对素描的基础训练和认识不足。我们从素描的产生也能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保留下来的设计手稿中,都是当时他们在创作之前所画的草图和对创作的构思。掌握了素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即时灵感马上表现出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多的优秀作品。

素描主要是作为美术教学的基本功训练手段,它以锻炼整体地观察和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动态、空间关系(包括明暗、透视关系等)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有些学生就认为:我是学习平面设计的,学习素描有什么用处呢?我们知道在平面设计中,客户往往需要设计师把设计方案用最快最直接的视觉方式表现给他看,在客户的脑海中才有初步的印象,才知道他想的跟你想的是否一致,哪些需要调整,可以用笔快速的在纸上把设计方案修改到客户满意的效果,节省客户的时间,从而得到客户的认可。这种快速表现的技能正是素描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所有绘画手法都离不开它。练习好素描可以帮助你提高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那么素描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的影响就更大了,首先就是透视问题。素描客观方面的基础是“形”,它的最高层次是整体上的“透视”。客观形状通过视觉变形产生“透视”,规则的透视产生整体。整体的透视变化是完成造型训练的标志,设计师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其作品必然是平板的,或者是错误的,不可能具有深度感和运动感。通过对素描的观察、练习,能让学生了解透视,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其次是素描对手绘效果图能力的培养,手绘效果图是专业的语言,与电脑制图相比,它效率高,表现力强,所以它不是计算机所能代替的,是不能丢弃的。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勒・柯布西耶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他是绘图方面的一个典范,用图画记录自己的灵感,用图画当思维的笔记。他喜欢简略地绘出构思和所见现象,他的很多灵感是从他那些速写本里获得的。近些年来表现效果图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电脑制作手段较多一些,但从艺术效果上看,远远不如手绘效果图生动。从事教学工作这些年,亲眼看见毕业生中手绘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总是被多个用人单位争着要的场面,而有些学生却很难找到工作。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最让我痛心的还是前段时间刚上完的动漫班的素描课,很多同学觉得没必要上素描课,认为会画几个人物动态就可以了,电脑软件更重要,学习积极性很低。他们殊不知学好素描对创作多有大的帮助,(有一点很不好,很多在校生喜欢临摹,很少创作,要知道出去外面工作客户可是要原创的)比如说:衣褶、光影、透视、结构、比例。有些毕业的学生反馈,有时灵感来了但就是画不出来,极痛苦,或者脑子里想的跟画出来的有一定的差距,才知道学习素描的重要,不得不又去外面找素描的补习班。很多喜欢日本漫画的人都知道日本漫画家很多是艺术大学出生,例如火影之父岸本齐史、猎人X猎人富坚义博,灌篮高手井上雄彦、小x健等。实际表明漫画家如果学过素描,出道的作品就能应付周刊的要求。我坚持认为画技是在不断连载中成长,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这个成长是在本身就有美术功底的话。就能是1乘以N。也许有人会问日漫作者也有很多为什么没学过素描,出道画画就很强了?其实大家忘记了一点,教育!日本到了中学后的美术课,都是正规美术老师教的,看日本动漫和电视剧就知道了,他们的美术课都很正规,都是在独立的美术班上。设施齐全,加上社团活动,所以说大家很奇怪为什么日本漫画家,很多都是普通大学类的,却画的很好。

设计的不足源自于素描的不足。对素描客观形式的轻视和主观化,导致了设计的简单和低层次。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思想的选择,观念的转化。有效的把握素描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充分认识素描的本质及其在设计中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尤其是从事设计专业的学习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