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0:51:31

素描

素描范文篇1

素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平面造型方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加速,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素描教学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发挥素描教学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成为素描教学首先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的素描教学体系是建立在20世纪初,旅法旅日学子学成回国,把学到的一整套素描教学在几个国立艺专推广。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全因素素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沿用至今。这种教学以长期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形体结构、人物特征、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但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这种素描教学虽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其画面形象虽然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精妙之处,但却有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之嫌。

素描本身就是终点,是“纯正的艺术”并非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它的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形成束缚学生艺术思维的死结。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的加速,一些教师开始转变素描教学观念,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素描教学探索。笔者多年处于教学一线,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素描教学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素描单体因素与组合因素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是借助点、线、面、空间、纹理等这些形式因素来塑造形象,每一种都单独形成画面,也可以几种同时使用。只有获得对素描各个因素的深入理解才能产生对素描的真正把握,从而实现其服务性和独立价值。目前,素描教学中,侧重于“真实的再现”,对素描的学习要求局限于写生对象,对客体的模拟,其手段强调用全因素素描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道理的,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局限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材料,提高驾驭工具的技能技巧

“素描是一门使用特殊工具与材料的特殊艺术”。对大多数画家来说,他们对绘画工具和材料具有敏锐的嗅觉,享受这些工具和材料带给他们的快乐,比如铅笔的银灰色线条、炭笔的黑色柔性、彩色蜡笔的强烈度与明亮感、钢笔淡彩的透明流畅性都令他们快乐无比。如果说一件画具或一种画纸能够引发画家的创作激情,那么这种激情也将融入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素描理念的一部分。

在素描中,工具和材料的应用和表现对塑造形象密切相关。铅笔、炭笔、炭精笔、钢笔、毛笔;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新闻纸等等,不同特性的工具,各种质地的纸张,表现出丰富多姿的线条、块面、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材料时,画面才会显得更精彩、更有情意。

对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和创新当然比较容易在形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因素,终究是内在的精神,即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他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注重技巧和样式,一味地强调线条、明暗、结构、体积,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对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和个性特点已经毫无兴趣,导致作品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雷同化倾向,毫无个性和生命力。

素描是绘画者精神境界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那么,它就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说,无论是谁,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属于自己审美情趣的东西,就都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对象那生动、和谐,以及合乎规律的美。比如都画人体,米开朗琪罗就博大沉雄、刚健庄重,颇具表现力;鲁本斯则以生动而准确的线条,寥寥数笔,赋予了绘画对象以生命力。它们虽风格各异,却都能给人们带来舒畅的感觉。所以,素描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培养和树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与信心,努力破除单一的技巧模式。

三、临摹经典作品,向大师学习

临摹是对绘画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初学者面对纷杂的现实往往无所适从,在自然与创造之间、从生活原形到艺术形象,大师的优秀作品是最可靠的中介。让素描作品临摹也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另一方面,从大师身上选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高明的技巧,使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向深度发展。

基于以上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改变素描教学单一技能的传授过程,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素描范文篇2

关键词:设计素描;观察;实践

在设计学类专业中,《设计素描》课程开设已有十数载,一线教学对于素描与设计素描之间的关系,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模式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改革与探索,既有强调基本功的培养,亦有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更有极端做法认为,设计素描教学已脱轨现代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推翻重新构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专业一线教学十几年,上述阶段均有经历,每次课程教学亦有反复思考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大量探讨,毕业学生的学与用,用人单位的实践与发展等,从宏观角度认识到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在基本能力、设计理论、审美能力三大方面的内容极为重要;从微观角度感知到具体课题目标的清晰与执行落地才能构建较为良性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短期应用能力和长期发展文化底蕴。以下是设计素描具体课题形态表象研究的教学实践小结。

一、教学对象分析

形态表象研究课题是设计素描的第一个课题,也是设计专业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一个专业基础课题。面对刚刚通过艺考踏入大学的学生们,对于其以往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具备的能力基础,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进行一个分析。(一)大学前的教与学更趋于一种被动式、标准式的方式,受限于艺考规则和时间的关系,学生素描学习在于物象整体明暗关系和视觉效果的体现,形成了很多概念和技法,在较短的时间(一般是3小时)表现物象最好的视觉冲击力。缺乏对物象真实且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表现。短时间的习作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了较为浮躁的心态,坐不住,静不下心来观察研究成为普遍现象。(二)对物象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规则和惯性,物象的真实略有丢失,缺乏对物象潜心观察,让表现从属于规则与效果。自然世界万象,在不同时空关系下的细微变幻及其背后的故事,与人的关系,描绘者和物象产生的情感共鸣,这些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表现受到了限制。

二、课题目标的提出:修心与观察

从广义上来说,素描或者设计素描,我们探讨其概念的意义不大,关键在于课程的目标所在。现代设计和艺术的联系在当今是从来未有的密切,设计素描教学关键在于学生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深入了解物象,关注人的真实,拨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触动,就会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长期发展有帮助,就会对当代真正的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针对以上情况,形态表象研究课题提出了“修心与观察”的课题目标。修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去除浮躁,排空杂念,静下心来去观察才是课题研究的开始。我们眼中所见物象大体相同,因此相对客观的素描会呈现类似的效果,但是学生描绘的工具有限,紧紧依靠铅笔的色度根本不可能穷尽自然现实的丰富色调,只是近似而已。另外,学生个体感受均有不同,有人对明暗敏感,有人对造型敏感,这些细微的生理心理都需要静心观察,也自然描绘出不同的画面结果,这是艺术的真实,个体感觉的真实,而这才是艺术表现的真谛。我们的世界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现实物象,我们会思考,然后围绕想法和意象进行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去除既定规范,让对象呈现在意识中,并转化为真正的主观感受,在内省体验中去理解和研究。通过观察,从物象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的洞察力,从而超越表面的描摹,强化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表现物象和人的情感共鸣。根据课题目标设置了表现主题,如“家乡小吃”、“古村痕迹”、“我的生活小故事”、“十七岁”等。(一)“家乡小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很多人有很深切的感受。学生们都是从各地汇集到广州上大学的,有些人带了家乡小吃,有些是寄过来的,很多。每个小吃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乡情,这对学生的作品表现是有潜在影响的,这种影响能在画面中看得到,会很动人。(二)“古村痕迹”这个主题是因为学校处在黄埔古村之中,村子虽不大,却是一个小型社会,样样俱全,沉淀几百年,展现的是生活的真实。村里面的人犹如古村的血管,输送养分和血液,新陈代谢,维系古村运转。他们密集而渺小又微不足道,离了他们就如同春节的广州空空荡荡了无生气。不管在不在意,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且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着期望,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去接触去关注去了解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心酸背后的幸福时光。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也是他们。当我们静心凝视他们使用的普通工具,住的古宅,或历经岁月侵蚀,或锈迹斑斑,或破败不堪,但他们却真实存在,会陈述动人的故事,生活如同这些物象,历经沧桑才见至真至纯!(三)“我的生活小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小故事,关于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小故事发生的瞬间,会给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内心的悸动,哪怕是一瞬间,足以让我们因此感动。而关联这些小故事的物象,是唤起我们情感共鸣的纽带,那一刻的故事值得分享,也是我们最真诚的呈现。(四)“十七岁”刚好是学生们大学前的一段重要时光,是含苞待放的花季,朝气蓬勃又满含着希望与懵懂,或有些许的叛逆,和即将成年的一点躁动与不安。十七岁故事很多,回忆满满,我们去寻找能唤起群体记忆的物品,讲述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时间痕迹的故事。

三、课题表现的要求:求真

对于课题表现的要求就是要由观察到求真,表现出物与人的情感真实。一个真正有“人”存在的作品,讲的有故事。多焦点多角度近距离地观察和触摸对象,深入地体验自然和人工物象的生命状态和表情,然后再选择适当的素描媒介与技术,极致地表达对形态外表的深度感知,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眼中的对象。课题表现的时间要求上,不再是3小时应试作业,而是课堂课余时间加起来至少30学时以上,篇幅要求也是至少半开纸以上。四、教学实践分析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3小时作业很好完成,30小时的作品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坐下来,其实就是修心的开始,能静下心来长时间地观察与描绘,去除浮躁,排空杂念,是课题研究的目标。大篇幅地要求其实也是配合课题目标的实现,作品越大,呈现的缺点越多,我们需要更用心去观察,体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只为修心与观察。实践过程中就丰富艺术的感觉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摆脱先入为主的对传统素描效果的期待,忘记原来所谓的整体观、虚实观、空间感,直视物象,然后再通过表现分析自己的直觉和物象特征。增强我们艺术反应的最好途径是深入理解一件事物的独特性质,同时借此分析自己的独特反应,探寻自我在设计素描中的存在。然而忘却一切原有的素描概念和技法是值得怀疑的,本我的东西能不能自然地有所体现,也需要去尝试。其实物象世界以其生动的外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以一种新鲜的感官感知这个物象外表呈现的色彩、肌理、质感、形态,加深对表象的审美表现认识。(如图1)作品《钱袋》是关于家乡小吃的。作者没有选择常见的家乡小吃,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装满小吃回忆的钱袋。每个人家乡都有很多的小吃,却唯有这个袋子勾起了作者对小时候的回忆。作者小时候要吃零食的时候家人不让,只好偷偷跟奶奶拿,每次奶奶看到她那无辜的小眼神时就心领神会了,无奈之下从裤腰带里掏出小袋袋,这时也是作者最喜欢最喜爱的钱袋,一打开就有小零钱超满足。虽已物是人非,但却是最好的陈述品,最想表达的东西。鼓啷啷的钱袋,就像里面装满了家乡各种小吃,作者讲述了人真实存在的故事,表现了自己眼中的生命状态,充分地体现了主题。(如图2)作品《邮筒》,是在黄埔古村一个卖信物的店铺前面有一位经历数十年风吹雨淋的邮筒,店主是一个上年纪的老人,他开店时就买了这个邮箱,它陪伴了他许多年,虽然邮筒残旧不堪,但仍然能清晰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情话、思乡都装进信封寄往远方,距离虽远,心却很近。现如今时代巨变,信息转瞬即至,距离很近,交流少了,心却远了。现在少有人寄信件了,这个邮筒就再没有人管它了,岁月如梭,邮筒虽然没有新的光泽,但却更有味道了,能看出它曾经装满了信件,给寄信的人带来期待,拥有幸福。它立在那里,见证古村的春夏秋冬,悲欢离合,它是一个幸福的邮筒。作者深入体验了物象邮筒的状态,极致地表达了邮筒形态的极致感知。(如图3)作品的名字是《锁》,是关于作者生活小故事的,在作者小时候,在老家里客厅的门锁因为时间久了,老是坏掉。于是,作者就成了家里的小小工匠,就经常鼓捣那把门锁。真正让作者记入心里的是有一次,家里门把手又一次坏掉,但是这一次开锁工具被邻居家借走了,于是,她便跑去厨房拿了大刀,想把锁直接撬下来,但是不小心弄到自己的脚,每次看到这个门把锁便会想到小时候惨痛的回忆。这是一个疼彻心扉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作者内心深处,可能会记忆很多年。这样的真实生活,让人看到都会痛一瞬间,作品的表现也是那样的清晰,锁上的每一处斑驳,都是一个情感悸动。(如图4)作品《小刀》,十七岁那年,作者是一名艺考生,艺考集训使她多了一份与很多同学不一样的经历。这把小刀子在作者集训时就一直陪伴,一起熬夜赶作业,一起参加各个学校的校考,一起参加省联考和全国高考,最后奔向各自人生的道路。可以说十七岁饱含了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作者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起点。经过半年岁月,摧残新刀变旧年。小刀上面的每一处黑点,都是时间的痕迹,也是作者成长的故事,主题呈现恰到好处。(如图5)作品《铁皮桶》,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铁皮桶,就像黄埔古村一样,历经沧桑,却真实存在。所谓悠长岁月平静,无事亦是蹉跎,朝花夕拾,捡的竟是枯萎。坚硬的铁皮桶,也抵不过时间消磨。可能伴随着铁皮桶的古村故事一幕接一幕,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动人心脾,我们已无法验证,但至少它们真实存在过,这就够了。作者忘却铁皮桶的整体、虚实、空间,直视物象,通过表现分析自己的直觉和物象特征,极致表现色彩、肌理、质感、形态,加深了对表象的审美表现认识。

通过引导和氛围营造,同学们在各自不同的认知方向呈现了课题研究作品,整体效果得到了提升。形态表象研究课题实践是一种尝试,旨在通过实践达到修心与观察力培养的课题目标。修心是大学学习的一种转变,刨除功利与应试,内省自我,感受世间万象,为后面的设计学习打开一个源泉。观察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的,从观察一个小小的物象开始,进而观察生活。求真表现是将内省和观察所得,通过形态语言和形式意识,表现物象和人的情感共鸣。这是一个转折点,基本能力相对成熟起来。自然界的物象及变化无穷尽,只要我们掌握了观察方法,敢于实践和学习,就能找到至真至纯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4-52.

[2]冯峰,卢麃麃.设计素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62-74.

[3]周凯.一花一世界——设计素描教学思考一二[J].设计,2016.(13):94-95.

[4]周振友.观察、感受、表现——浅谈素描写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10-21.

[5]李晓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素描教学[J].中国美术,2016.(12):100-107.

[6]舒莎.当代素描教学的新思路[J].美术,2017.(8):10-11.

素描范文篇3

关键词:素描写生认识和体验艺术思维素描的再现与表现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中特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素描范文篇4

素描概述

素描的发展经历过多次较大的艺术创新阶段,作品创作初期结合了人文思想和现实主义,打破传统的宗教束缚,这种创作形式逐渐被正式推进美术领域当中。其中以萨托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素描作品线条丰富流畅、线面结合充分,开创了素描的发展先河。后来在众多思想创新元素的引导下,科学与艺术也进行了结合和创新。解剖学、透视学等都被应用到素描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给素描赋予了更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之美。此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更是创作出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促进了素描绘画的飞速发展。空间透视与人体解剖的完美结合,更将形体绘画价值发挥到极致,和谐统一的线条和生动的形态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思想,更使得素描成为了造型艺术的创作基础。进而,素描绘画正式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杰出的创作者层出不穷,此时创作的艺术作品为后世的绘画发展都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再发展,素描逐渐由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变成了实践研究对象。该过程的开始阶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应用理想化的模型完成创作,而是将绘画重心转移到色彩、光暗等较为写实的方面,更加注重对自然的观察,这也使得素描在构图上更加不具备规则性,强调光线的强烈和运动的形态,使得创作表现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轮廓线条表现方式当中,丰富了艺术创作形式,更促进了素描的写实性、长久性的发展。素描绘画方式受到色彩和光感的影响较大,印象派创作更加强调的是色光感觉,以此演变出新的素描形式,将素描绘画方式推向新的方向。以乔治·修拉的作品为例,其作品大量运用明暗对比,由明到暗的表现并不依靠轮廓线,而是借助色光感觉,通过不同深度的灰色直到黑色完成明暗对比,更加注重的是作品的视觉观感体验与层次表现。而另一位艺术家塞尚的绘画风格偏向于概念化,在其作品当中他可以运用规整的图形表示任何事物,如圆形、圆柱形等等,这种绘画风格更为立体,对素描绘画的定义也更为宽泛,实现了素描绘画与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融合。

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主要是指素描绘画的整体结构,以及对平面图画展开的深度联想。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早已形成,无论是焦点透视法所展示出来的三维空间,还是平面创作所展示的二维空间,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价值;结合不同的绘画主体、选择不同的绘画形式,都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完美地展示出来。在构画绘画空间时,素描注重的是物体的大小、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焦点透视法规划出精准的绘画范畴和结构画面才能更好地表现形态和布局,将数学公式应用其中,准确计算物体的大小和先后顺序,使得素描创作更加具备科学性,为人们带来最佳的视觉体验。同时,处于不同层次的物体,绘画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黑线将其形状勾勒出来,结合绘画的实际需求采取具有一定厚度的平面堆砌在物体后面,使得画面具备空间艺术感,更好地表现出各个物体之间的具体层次,再根据画面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拉长、拉高、拉宽等形式清晰展示出物体的前后左右顺序,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后现代的素描绘画作品中,这种空间构图的方式得到了创新和转变,在立体主义的引导之下,素描更加注重的是借助绘画展示意境,而非借助绘画展示空间结构,也就是说,更加追求的是采用相应的素描方式实现对事物空间的构想和想像,将描绘的事物划分为不同观察角度的解构重组,只着重刻画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借此组合成全新的画面,给予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这种非客观事实的艺术创作形式引领了素描艺术发展的新高度,使得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表现,不再局限于焦点透视法这一种方式,而是同时展现不同方向的不同视角,重组为全新的切面,凸显了空间艺术的多种形式。近现代时期的素描艺术创新,更多的是在发掘近现代时期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素描绘画创作的起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绘画形式都能为近现代时期的创作提供新的方向指引,更加促进了绘画空间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素描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之间在空间艺术表现上的相似之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受此影响,作品之间的空间画面感和空间深度等等都有视觉上的不同,但是每个创造2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者对素描的理解和艺术追求都存在共性,素描绘画当中对于空间的表达方式自由生动,远远摆脱了现实空间的局限,全面展示出艺术的空间之美。

素描的视觉审美

从乔托时期开始,素描就逐步展示出其独特的视觉审美思想,无论是从线性透视还是空气透视等方向来看,素描这种绘画形式的创建,就为一种全新审美标准的制定打好了基础。在印象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素描已经将视觉审美定义为多种形式,更是将传统理念引导下的素描之美发挥到极致。素描的创造不仅要求的是创作者对线条、明暗等条件的合理运用,还追求基于现实的客观情景再现,因此,此时的画家常常进行户外写生,走进自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个人的主观想象,而非凭空的联想创作,尊重自然现象和科学发展,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世界化的转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更是促成了现代艺术的创新萌芽,开拓出全新的素描发展局面。素描的视觉审美主要注重光影的层次、线条的流畅程度、空间的立体感和色彩的变换形式等等,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艺术造型是否具备质感、光感和整体画面的写实程度,都包含在其审美的标准之中。近现代时期,印象主义的形成使得素描更多地融入主观情感,甚至表现出了时间因素。通过科学、自然等多种元素完成画面的情感表达,简化了空间和主体物体,更多的留白空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达到了全新的视觉审美境界。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既是时展的必然,又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体现,以此形成的内外统一观念也展示出个性化的审美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悟。综上所述,素描绘画的艺术之美体现在多种方面。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素描创作初期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不会变,而且会经由一代又一代素描创作者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素描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文迹.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J].艺术品鉴,2020(33):147-148.

[2]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3]司康.浅谈素描创作中艺术语言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9):101-102.

[4]李琳.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素描探究[J].艺海,2019(08):158-160.

素描范文篇5

(一)素描的背景

在早期,素描是一种基础表现法,依附于其他的美术形态之上。最早的素描表现形式——线条、图案、符号,是原始人在动物的骨片石板陶器等物体上留下的。

(二)素描的发展现状

素描现在已作为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一门绘画基础课程,素描深度研究也被放在造型基础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达到从基础教学到设计教学转变的目的。

二、素描造型设计的研究方法

(一)二维体现画面感

二维也就是属于平面空间。在创作中,画面中物体的立体感只能利用二维平面中虚构出来的三维假象来体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大、小、虚、实、明、暗关系在二维平面空间中的表现来制造物体的现象、体积和空间的假象,从而加强物体的真实感。

(二)三维体现立体感

素描造型设计中的三维立体感是以二维平面为基础的,是一种虚拟的视错原理。绘画空间的平面体验与现实中的真实体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绘画中的立体感只是通过视觉错觉虚拟出来的,例如,对比关系、透视原理等的运用。对比关系是指素描造型设计中通过大、小、黑、白、灰的强烈区分来体现物体的真实感。空间的透视原理是体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表现方法则是利用视错原理在二维平面上虚构出三维的空间感。另外,物体的虚实关系也是我们分清前后、主次关系的表现。虚实的对比关系是画面更好地表现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三、素描造型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构图

在确定画面构图时,我们必须选定构图的方法,例如,中心构图。要安排好主体物和其他物体的大小、比例、位置关系。画面做到既完整又要透气。主体物不能太大,应保证视觉效果的舒适感。整体关系要明确。

(二)形

大体的构图出来之后,应考虑物体的形状特征,进行细节的刻画,造型要精准,不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否则会破坏画面效果,例如,石膏头像,它的立体感特别强,只要有点问题就显得比较明显。所以我们在绘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形状,加强自己对造型的把握能力。

(三)立方体意识

物体的形状与画面自身存在的状态,我们都应该注意不能画成平面的,要具有立方体意识,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四)黑白灰控制

在绘画中,画面物体效果不能简单,因为它能够体现整个画面的完整与否,应延续黑白灰的主色调,以精准的造型、完美的细节,营造出物体的体积感觉,强调画面的空间关系。

(五)画面整体效果以及深入刻画的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句话时常出现在耳边,即细节决定成功。绘画也是同样的,少了细节的刻画,整幅作品就称不上完美之作。所以,我们在绘画时应反复观赏自己的画,没有感觉的时候,可远距离地观看画面效果,做到精益求精。

(六)表现手法

笔者认为在现代绘画上应该摆脱一切手法和技法,还有概念,完全地把自己的原始情感激发出来,无控制地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

四、素描造型设计的总结

素描范文篇6

作者主要从设计素描的内涵、特点及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设计素描进行简要的概述:

1.1设计素描的基本内涵

设计素描是一种新学科,它是传统绘画素描艺术精华与现代艺术学科特点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新的艺术造型艺术学科。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二者的优点。设计素描不同与传统造型基础素描,它更加侧重在研究客观对象内在构成关系和外观的整合感的基础上实现主动认识与创造。因此,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1.2设计素描的特点

设计素描主要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有机能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四大特点。具体如下:其一,实用性和目的性。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客观地传达对象的视觉信息;其二,有机能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素描能够对客观事物的机能特点,对材质、肌理、结构等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并适度表现;其三,科学性。设计思考方法符合科学原理、描绘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其四,审美性,艺术美与科学技术美的结合。

1.3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的的产生于发展都依赖于物质与社会文化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且设计师的灵感与创作思想需要通过素描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所谓设计源自思维理念,并诞生一定的创作结果,而设计素描在其中便是记录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素描是整个艺术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完善的记录们最初的思维理念和图形发展、深入、完善并不断成熟的创作过程。设计素描强调运用造型技法通过艺术设计来表现构想,意在刻画成型。而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表现特征,其以创造为宗旨,意在根据市场所需“设计目标”通过生产加工和制造过程等过程实现构物。侧重传达视觉效果和再现艺术内涵和人文因素。

2课程结构优化,培养综合能力

从课程结构优化的角度讲,笔者认为可分为感性课程和理性课程。感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胆识,即大胆的去尝试,去感受,去体会。增加自身对于早泄的感受力,一般我们认为具体包括如下五个层次:其具体包括感受的敏锐性、生动性、深刻性、独特性以及准确性。而理性课程则强调深入的对造型进行理解、归纳、抽象基础上实现的再创造。理性课程强调将创造因素与精神因素自然的揉入到作品中,使素描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造型基础。通过上述两种课程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变以往学生简单照搬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地思考,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设计素描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角度讲,我们一般可以将设计素描总课时量分为为三大模块。

3.1线形结构素描

线形结构素描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对客观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进行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认识到其本质、规律和方法,并以此为规律,从具象出发诱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表现手法。细言之,主要是一个对物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剖析的基础上实现去伪存真,进而发现并运用其抽象的设计元素。作者认为,应在此环境设置短期作业,并以设计素描教学宗旨为标准,合理安排实作训练。笔者认为如果作业布置以长期作业为主,则极易导致学生思维耗费过多,仅提流于对具象的描绘,而忽视了创造性形象思维和表达手法的诱发。

3.2以明暗塑造表现物象材质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力及胆识,强调培养只管的表现,即通过设计素描中的点、线、面、体、色度、空间、重量、质地、光线、材料等各类造型要素,采用不同的明暗、线形来表现物体的外在特质。这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其强调的是在对概括物体本质和精心写实重要细节来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取舍能力、夸张变形能力以及细致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敏锐和精微的表现能力便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需在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给予能力培养足够的保证。

3.3设计素描的创意环节

素描范文篇7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

图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

素描范文篇8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超写实绘画内涵、主要代表人物、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超写实素描的概念、价值,训练与创作超写实绘画的意义等。在此基础上,对超写实素描创作的要点、环节的刻画、质感和肌理的表现、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超写实绘画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是该艺术流派中最为极端的一个派别,它的全称为“超级写实主义绘画”。超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必须做到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现实。它的最大特点是主张艺术要大众化、通俗化。超写实主义源自并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界各地。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作为世界现代艺术的中心,美国艺坛出现了莱斯利、克洛斯、安德烈、汉森等人,其绘画或雕塑作品的逼真程度让人如面对照片或真人。日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材料为这种风格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种风行一时的潮流不可避免地给美国的陶艺界带来了活力,并出现了像莱文、理查·萧、道·杰克、斯坦切克和日本的三岛喜美代这样超写实风格的高手。

莱文与查理·萧都是在7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这种风格的作品,除了上述的超写实绘画和雕塑对他们的影响之外,波普艺术和安纳森的怪怖艺术作品对他们的创作也产生过影响。莱文一直是以逼真的手法创作了一批“旧皮货”作品。后期作品中甚至采用实物作为“皮货”的配件。理查·萧直接利用物品翻制出软模然后注浆成型,烧造后再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和釉上彩技法复原物品的色泽。他们俩人的共同点都是作品几可乱真,并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道·杰克和斯坦切克作为后起之秀,在人体雕塑的乱真方面具有令人称道的独特之处,他们并不仅仅以达到乱真的效果本身为目的,而是在作品寓意的深刻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岛喜美代是日本超写实主义的代表,她娴熟的制陶技术和丝网印刷的能力,使她在处理其作品时显得得心应手。只有当这些作品以一个群体的方式在一个场域里向公众展示时,我们才能发现超写实主义风格所具有的真正魅力……

超写实主义风格在世界其他国家的陶艺界虽有所涉及,但未流行。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因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大多数的艺术作品显现着“取其‘意’,而忘其‘形’”的艺术特点。然而,在中国的传统雕塑艺术中,并非均因为追求“意”而忽略了“形”的表现。比如在重庆市大足县的石门山石窟中,有一组表现手法与众不同的雕像——“千里眼”、“顺风耳”,其表现内容细致到触及到肌肉、骨头、血管。不仅神形兼备,甚至到了几乎是“超写实”的程度。这使我们真应当重新去体会东方文明,重新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与艺术!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超写实艺术得以引进。它一亮相,便轰动全国,如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获一等奖的油画作品《父亲》以及稍后出现的《钢水汗水》等等,罗中立也因作品《父亲》而成名。画中,作者用极为细致的照相式的方式描绘了一位饱经沧桑、艰苦劳作的老农民的形象。诚实、善良、略显木讷的目光,镌刻满面的皱纹,黢黑的老年斑、苦命痣,干裂的嘴唇,老树枝一般的手指,破旧的粗瓷茶碗,……,他的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谷场景象,一切都是那么历历在目,真实可信。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事实上,画家是通过人物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对我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赞美。

从1983年起,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在装潢和特艺系开设了超写实绘画课程,并聘请了美籍华裔超写实画家到该校执教,传授技巧。如今超写实绘画已是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的确,超写实的作品确实会令我们赞叹。因为它将生活描绘得太充分了,对于肖像画,它甚至描绘出一根毛发,一个毛孔,一个虹膜上的斑纹,一丝皱纹上渗出的汗水……即使是照片,也未必能描绘出这样的真实。当同学们惊讶于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超写实绘画感兴趣的时候了。从接近生活的角度来看,超写实绘画的艺术主张与我们培养学生的主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超写实绘画要求作者具有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绪,耐心细致的性格,有条不紊的工作程序,一丝不苟的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超写实绘画,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作风;超写实绘画多数是从局部入手,后到整体,在专业方面,能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认识水平。电脑硬件的普及和各种绘图、绘画软件的应用,能让我们轻松地在Painter、Photoshop等高级绘画、绘图软件帮助下,完成一幅幅写实作品。可是,手绘的技能却永远都要坚持和掌握。就像我们虽然有了电脑,但是仍然要学会写字、书法艺术仍然存在一样。脑子里的思想,用手来表现其实是最直接的。那么,要想把这种最直接的方式运用得得心应手,就必须学会画超写实绘画。而且,要从超写实素描开始。

什么是超写实素描?概括地讲,超写实素描指的是对描绘对象的形体、质感、肌理均能极为细腻地表达和刻划的一种把对物体仅一般性描述的素描推向极致的一种素描形式。从画面直观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逼真的视觉效果,没有普通素描中常见的线、线的组合或线的排列,相似于焦距清晰的黑白照片。因此,表现的是实的东西,而不是虚的东西,画面给人以极为干净、整洁、细致入微的强烈的视觉冲击。超写实素描的对象多以静物为主,描绘人物或动物的也有,但较少,主要是因为超写实素描所用的作业时间较一般素描作业的时间要长得多,只有时间长,才便于作者有更充分的空间表现对象的质感和肌理,因为超写实素描的效果就是用质感和肌理来讲话的,质感和肌理表现的越充分,超写实素描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否则,就流于一般的长期作业的层面了。

超写实素描的训练是一个高级的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因为超写实素描无论是从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法与普通素描都有着极大的差别,是一种最能体现技术和技能的一种特别的素描方式。当然,在素描教学中引入超写实素描的训练,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去培养一个杰出的、超乎寻常的素描画家,而是通过超写实素描的训练,能够获得一种细致表现对象的素描绘画的技术和能力。当拿起笔的一霎那,就要明白,从现在画的每一笔开始都会决定最后画面的效果。橡皮是一个没有作用的家伙,它只能把颜色减轻。即使最好的橡皮最用力地擦,错误的一笔也会永远留在这张纸上。画别的素描有一些错误的笔痕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背景,可以把它当作营造空间效果的东西。但是超写实素描不行,因为我们要把事物描绘得惟妙惟肖,因为我们要把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影响画面的因素一定要去掉。所以,起稿的时候要轻,再轻,轻得不能再轻。

超写实素描常见的毛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脏”、“腻”、“乱”、“花”。脏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超写实素描首先是要保持画面十分的干净,其次物体部分同样要保持干净,只有干净,物体的肌理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而画面弄脏的原因,大部分是与画者执笔绘画时手背接触画面的面积大,且来回磨擦有关系;而腻的原因比较简单,一个是铅笔的重复次数太多,再一个就是用6B以上的软铅笔铺底也容易造成腻的现象;线条的排列组合要规整,不能留有表现肌理质感以外的乱线条,不存在的线条就让它真的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各种复杂关系的深入;色调过渡要均匀,就不会出现深一块、浅一块的花斑了。

超写实素描要注意几个环节的刻画。第一个环节是全因素素描里的所有因素,其实超写实绘画就是把全因素素描发挥到了极致。全因素素描中的空间、形体、质感……等等都必须体现出来,没有这些因素别说是超写实素描,就算是全因素素描都不是合格的作品。第二个环节是要特殊注意质感的表现。在全因素素描里,质感的表现实际上是可以点到为止的。例如,我们描绘一个玻璃罐,由于室内灯光非常混乱和多,所以通常大家会采取概括和归纳的方法,只画一两个重要的高光就可以了。但是在超写实素描里,必须要将所有投射到玻璃罐上的高光都画下来,不管有多少个,不管它们都是什么形状,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微妙的色差。这些都要表现出来。这就是超写实绘画。其它的要求几乎跟全因素素描一样,唯独质感表现这一条要极其深入。

除了质感上面的光影要真实表现之外,还有就是各种质地的表现。什么东西是坚硬的,什么是柔软的;什么是粗糙的,什么是光滑的;什么是轻的,什么是重的;什么是干的,什么是湿的;……;什么是金属的,什么是尼龙的,什么是棉布的,什么是编织的,什么是塑料的;……质地的原概念是指某种材料的结构性质。引用到视觉艺术中,质地的存在离不开形态,它作为一种要素,在艺术表现上是通过不同质地结构性质的对比来实现的。对于质地上差异基本上有两种把握方式:一种是触觉的,一种是视觉的。触觉的体验是直接的,触摸到羊毛是柔软的,触摸到铁器是坚硬的,品尝柠檬是酸涩的,品尝干枣是甘甜的,这些都是通过触觉来体验。视觉上的关照是从一些表面很平滑,但视觉上则令人感觉到许多独特质地特征,如:电视荧屏出现各异的质地变化,一张纸画出不同的质地效果,照片上成像出各种质感,这些都是透过视觉而唤醒触觉的体验。我们画的超写实素描,就是要达到唤醒触觉体验的这种效果。

当我们的作品深入到自己没有耐性的时候,你就要想一想,你的作品空间表现出来没有,结构表现出来没有,质地表现出来没有?能不能唤醒我们的触觉体验呢?如果这一切都没有疑问的时候,我们的作品就可以结束了。

【参考文献】

[1]封一函.超级写实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英)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级写实主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高懿君.超级写实主义艺术语言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

素描范文篇9

关键词:素描造型表现艺术诚实写实夸张

“素描——这是高度的艺术诚实。”这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对素描非常经典的概括。通常人们会从他的高度写实绘画风格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那就自然会将人们导向认同“把对象画得越真实,素描造型的水平就越高”这种观点。尽管在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绘画艺术已经有了空前的大发展,在各种不同的绘画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绘画理念,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格流派。但持上述观点的依然大有人在。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和肤浅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是混淆了“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这里所谓的“真实”是指事物的客观自然状态。而“艺术诚实”是指画者在获得了对事物的感受之后进行的艺术表现,它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不同的人描绘同一个客观事物,而得到的画面决不会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个问题,本文所提的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问题的讨论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我们将要对这一命题展开探讨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艺术诚实”与“真实”的本质区别。

“写实”造型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必须强调“写实”的表现能力。

素描的“写实”造型是“艺术诚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真实”的复制和再现。这种“写实”的造型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描绘事物形体和画面的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准确把握。通过严格的素描训练,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研究造型艺术诸因素,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获得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技能,才能真正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以及其他一切与绘画造型相联系的造型艺术服务。古今中外的绘画和设计艺术大师无一不是在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的素描基础之后才做出令世人称道的艺术成就的。在中国,与西方素描造型体系相对应的是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的线描造型艺术,南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应物象形”“传移模写”就包含着对“写实”造型的追求。晋代的顾恺之、唐代的阎立本、吴道子等都是杰出的代表;近现代有张大千、齐白石以及熔中西绘画于一炉的蒋兆和、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著名画家。在西方,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以及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大师。还有18世纪法国著名的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和安格尔。他们的素描作品一直被后世奉为写实造型的经典范例。

“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中西方绘画及其他一切造型艺术活动中曾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表现能力,自然就显示出至高无上的权威。在现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发展,对造型艺术的写实表现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某些造型艺术表现领域出现了对是否一定需要具备写实造型能力的怀疑或者干脆持否定的态度的论点。认为长期的写实造型训练会阻碍艺术家想象力的发挥,继而导致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笔者不赞同这种将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归罪于写实造型训练的认识。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既有积极的进步性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造型艺术的发展也不例外,这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画,当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便有了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又如同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发展到极盛之后便诞生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印象主义等等。这说明,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它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出来,就会有新的事物替代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包含着对旧事物中有价值的、优秀部分的继承和发展。在造型艺术的领域,作为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与造型艺术表现的僵化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也决不可能成为造型艺术发展的局限性因素。它无疑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不断发扬的部分。因此,恰恰是那些具备了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的人,才真正有可能突破藩篱,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拓展造型艺术的新空间。

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造型艺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写实造型的表现形式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而作为造型基础的素描写实造型能力,不仅在绘画表现上,在其他任何的造型艺术领域都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夸张”的素描造型是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必然要求

“夸张”的素描造型指的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事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更突出地表达艺术家视觉和心理感受的素描造型表现形式。

这种“夸张”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它探索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这种造型活动折射的是生命的充溢,是经过内心体验而迸发出的激情。艺术家将自己由事物唤起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并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观众。它注重感性,不满足于对事物的形体、空间的准确分析和表现,抛弃事物原有的比例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现,从而创造出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素描的“夸张”造型表现在中西方的造型艺术创作表现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晋代的顾恺之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之说,强调“传神”的画境。宋代的苏东坡亦有“论画于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论述。在近现代,更有齐白石所主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非常注重自身内在情感的表达和线条、笔墨的情趣。如贯休十八罗汉的奇诡、梁楷泼墨仙人的憨态、八大山人花鸟的秀骨清风等都是传神写照的经典。他们传世的一些线描作品历经千百年,成为了不朽的艺术珍宝。中国画的这种“夸张”是很值得玩味的,它是客观物象与艺术家自身感受和笔墨情趣的结合体,是艺术家遵循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努力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关系的结果。

在西方,随着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的诞生、发展以及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绘画的新理念和新风格的出现,艺术造型更趋于感性的、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表现,无论在素描造型还是在色彩运用上都显示出夸张的特征。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卡尔米·毕沙罗在指导年轻画家时说:“仅仅接受那些和你们的感情相一致的东西和理解的方式吧……我害怕的是你们和我过分的肖似。”荷兰画家凡·高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谈道:“真正的画家……不会把东西如实画出来……而是画他所感觉到的东西。”《向日葵》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那富于个性的夸张的造型和眩目的色彩是艺术家精神情感的折射,它表达着对阳光和希望的激情,也蕴含着不安与失望。自然中的向日葵被赋予了生命的冲动,显示着具有动感的人格化的迹象。还有像席勒那战栗的神经质般的线条所描绘的狂躁的人物,莫迪里阿尼笔下那沉静优美的形象以及像贾科梅蒂瘦长而空虚的形,博特罗那胖得有点荒谬的形……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这些艺术家早期的素描写实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由于他们都有各自特殊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因此才有了自己夸张的艺术造型特征:席勒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潜意识有极大的兴趣;莫迪里阿尼的很多造型是从黑人木雕中嫁接过来的;贾科梅蒂认为人是运动的,又是痛苦的,是一群孤独的,失魂落魄朝着不同方向行走的幽灵;博特罗在这个物欲膨胀的社会里感触良深,他给自己提出一个假设,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可以像一只气球那样吹至无限的膨胀……他们在夸张的造型表现上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对素描“夸张”造型表现的研究和探索,既是实现各种绘画艺术以及其他各类造型艺术表现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作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素描创作表现的必然要求。

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都是“艺术诚实”的表现

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乍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是对立的不相容的两种表现形式。其实不然,“写实”与“夸张”的造型表现都是相对而言的,他们都是“艺术诚实”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造型表现的领域,没有“绝对的写实”,也不存在“绝对的夸张”。所谓“绝对的写实”,就是将艺术家的艺术造型表现与客观世界的“真实”等同起来,完全排斥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其结果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价值。而所谓“绝对的夸张”,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完全割裂,否定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体验,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其结果就是毫无根据地乱涂乱画。

事实上,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共同的现实生活源泉。就好像是植根于同一片土壤的两株不同的花卉,由于结构的细微差别导致吸收的营养成分和光合作用有一定差异,因此便开出了形状和颜色都不相同的花朵。写实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侧重于对艺术家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结构比例、位置以及运动状态、明暗对比等造型诸因素的准确把握。因而除开艺术家独特的素描表现手法,就其外在的造型特征来看,比较接近于客观真实,也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画得很像,很传神!”而夸张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侧重于追求艺术家在感受客观现实世界的同时获得心灵与外在现象的默契,寻找个体在现象世界中的表述方式,抛弃事物原有的比例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表现。因而就其外在的造型特征来看,与客观真实的物象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得很夸张,很有激情!”

随着现当代绘画造型艺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流派,这也就很自然地引发了人们对素描造型的“写实”与“夸张”孰高孰低的评说。一些长期从事写实绘画创作的画家认为,素描写实造型的能力是绘画创作的根本,并以写实能力的强弱作为判断绘画创作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只要看到有夸张造型特点的绘画创作作品,哪怕只是有一点点的夸张,他们就会断言说:“这幅作品不好。”或者说:“画得太差,连形都画不准!”或者干脆说:“看不懂,不知道画的什么东西!”等等。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保守和片面,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他是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人,那无疑是要误人子弟的。这些人的问题主要是将具备从事绘画创作基本素质的“写实”造型能力的要求同绘画造型艺术创作的要求混为一谈,以写实造型能力的标准代替了造型艺术创作的标准。而另一方面,一些不愿“墨守成规”的画家为了求新求变,抛弃了在写实造型能力方面的基础训练,凭着自己读过几本西方现代绘画的书籍,看过几幅西方现代绘画的作品,便觉“大彻大悟”,一边在盲目夸张的胡涂乱抹中寻找“自己的风格”,一边哀叹道:“我们被写实绘画的训练模式害惨了,弄得现在都找不着自己了。”他们在努力模仿西方现代绘画的同时,对写实风格的绘画嗤之以鼻,认为写实风格的绘画“没品位,缺乏灵气”。面对严格的素描写实造型训练更是不以为然。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一向被他们奉若神明的诸如凡·高、毕加索、马蒂斯、达利、席勒等西方现代绘画大师,他们在写实绘画方面都曾是顶级的高手,他们在身后留下了大批堪称经典的写实造型的素描杰作。

综上所述,我们无论是进行“写实”造型或者是“夸张”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都必须遵循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首先要打好写实造型的素描基础,然后要用心地感悟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情趣,努力研究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素描造型表现方法。在“写实”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中,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强调通过“写实”的绘画造型表现,传达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绘画创作理念;在“夸张”造型的艺术创作表现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客观“真实”的观察体验,捕捉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造型特征展开艺术的想象,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造型的绘画艺术形象。总之,要探索如何运用素描造型的艺术手段,通过艺术的想象将我们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写实”才能更加生动感人,我们的“夸张”才能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素描丛刊(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素描范文篇10

第一,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素描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获得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比较容易偏向于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未能触及的。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通过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通过素描教学能够使学生去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知识和增强艺术表现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备完整的艺术的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素描教学中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不够全面和突出,而且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高考模式和传统素描教学的影响,建立在传统意义之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造成了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且影响到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固有的认识,有必要在素描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去引导学生。那么,何为先进的素描理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关于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②笔者以为以上所言比较恰当地概括了素描的基本含义。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时至今日,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写实绘画形态的主导地位。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的知识材料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其他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知识不仅包括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的知识及相应材料去完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艺术表现。再次,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笔者认为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艺术地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对素描语言的认知服从于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为基础的造型的需要,并集中于技术的层面,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未能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之一。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其目的在于把对素描语言的应用纳入更高的艺术要求和更为广泛的表达领域,而且通过素描教学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地表达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学会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这既是对素描本质的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善当前素描教学的需要。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软肋。其消极影响表现为: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目前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内容是当前素描教学应当予以关注并加以改善的重点。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的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传统的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着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传统的素描从观察方法到素描的表现方法都有着既定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的认识,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的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并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应具备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这里提及的现代素描观念是指吸取了现代素描艺术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思维方式的素描理念)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全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充实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最终形成学生的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