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6:40:25

素描教学

素描教学范文篇1

素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平面造型方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加速,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素描教学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发挥素描教学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成为素描教学首先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的素描教学体系是建立在20世纪初,旅法旅日学子学成回国,把学到的一整套素描教学在几个国立艺专推广。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全因素素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沿用至今。这种教学以长期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形体结构、人物特征、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但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这种素描教学虽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其画面形象虽然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精妙之处,但却有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之嫌。

素描本身就是终点,是“纯正的艺术”并非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我国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它的服务功能、基础功能,形成束缚学生艺术思维的死结。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及信息传递的加速,一些教师开始转变素描教学观念,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素描教学探索。笔者多年处于教学一线,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素描教学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素描单体因素与组合因素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素描是与色彩相对而言的,是借助点、线、面、空间、纹理等这些形式因素来塑造形象,每一种都单独形成画面,也可以几种同时使用。只有获得对素描各个因素的深入理解才能产生对素描的真正把握,从而实现其服务性和独立价值。目前,素描教学中,侧重于“真实的再现”,对素描的学习要求局限于写生对象,对客体的模拟,其手段强调用全因素素描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道理的,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局限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材料,提高驾驭工具的技能技巧

“素描是一门使用特殊工具与材料的特殊艺术”。对大多数画家来说,他们对绘画工具和材料具有敏锐的嗅觉,享受这些工具和材料带给他们的快乐,比如铅笔的银灰色线条、炭笔的黑色柔性、彩色蜡笔的强烈度与明亮感、钢笔淡彩的透明流畅性都令他们快乐无比。如果说一件画具或一种画纸能够引发画家的创作激情,那么这种激情也将融入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素描理念的一部分。

在素描中,工具和材料的应用和表现对塑造形象密切相关。铅笔、炭笔、炭精笔、钢笔、毛笔;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新闻纸等等,不同特性的工具,各种质地的纸张,表现出丰富多姿的线条、块面、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材料时,画面才会显得更精彩、更有情意。

对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和创新当然比较容易在形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因素,终究是内在的精神,即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他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注重技巧和样式,一味地强调线条、明暗、结构、体积,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对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和个性特点已经毫无兴趣,导致作品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雷同化倾向,毫无个性和生命力。

素描是绘画者精神境界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那么,它就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说,无论是谁,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属于自己审美情趣的东西,就都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对象那生动、和谐,以及合乎规律的美。比如都画人体,米开朗琪罗就博大沉雄、刚健庄重,颇具表现力;鲁本斯则以生动而准确的线条,寥寥数笔,赋予了绘画对象以生命力。它们虽风格各异,却都能给人们带来舒畅的感觉。所以,素描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培养和树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与信心,努力破除单一的技巧模式。

三、临摹经典作品,向大师学习

临摹是对绘画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初学者面对纷杂的现实往往无所适从,在自然与创造之间、从生活原形到艺术形象,大师的优秀作品是最可靠的中介。让素描作品临摹也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另一方面,从大师身上选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高明的技巧,使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向深度发展。

基于以上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改变素描教学单一技能的传授过程,正确选用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素描教学范文篇2

第一,作为基础教学,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①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素描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获得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比较容易偏向于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要求也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未能触及的。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是,通过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通过素描教学能够使学生去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知识和增强艺术表现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使之具备完整的艺术的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素描教学中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不够全面和突出,而且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高考模式和传统素描教学的影响,建立在传统意义之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造成了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且影响到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固有的认识,有必要在素描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去引导学生。那么,何为先进的素描理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关于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有过这样的描述:“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②笔者以为以上所言比较恰当地概括了素描的基本含义。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时至今日,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已经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写实绘画形态的主导地位。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的知识材料和表现形式,还涉及到其他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知识不仅包括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的知识及相应材料去完成具有个性化意义的艺术表现。再次,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笔者认为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该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成为促进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艺术地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对素描语言的认知服从于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为基础的造型的需要,并集中于技术的层面,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未能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素描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之一。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应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其目的在于把对素描语言的应用纳入更高的艺术要求和更为广泛的表达领域,而且通过素描教学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地表达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学会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这既是对素描本质的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善当前素描教学的需要。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软肋。其消极影响表现为: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我们目前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素描教学的内容是当前素描教学应当予以关注并加以改善的重点。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素描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的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传统的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着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传统的素描从观察方法到素描的表现方法都有着既定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的认识,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的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并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实践证明,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应具备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这里提及的现代素描观念是指吸取了现代素描艺术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思维方式的素描理念)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全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充实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最终形成学生的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

素描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素描教学思考

素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发展到今天,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素描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几十年时间几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苏联素描体系下进行训练的,这种素描教学模式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世界艺术大同化”。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广和重复,而艺术则不然。艺术贵在独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当今有些院校和有识之士已经对于高校素描课作了部分改革和调整,素描风格与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等问题;其次铅笔、碳笔、白纸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的时候,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它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画种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纵观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升华,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当今艺术领域,专业细化的程度较高,每个画种应该有其独特的训练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摆脱“基础课”的束缚并拓宽自身艺术表现力,素描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场上除了铅笔、碳笔之外,素描没有过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而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绘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恰好为我们革新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而对于其制造者来说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要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我们必须把画面的每根线条都当作是个人的独特语汇,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发展,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老师,老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作业要求上,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素描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素描教学思考

素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发展到今天,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素描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几十年时间几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苏联素描体系下进行训练的,这种素描教学模式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世界艺术大同化”。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广和重复,而艺术则不然。艺术贵在独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当今有些院校和有识之士已经对于高校素描课作了部分改革和调整,素描风格与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等问题;其次铅笔、碳笔、白纸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的时候,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它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画种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纵观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升华,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当今艺术领域,专业细化的程度较高,每个画种应该有其独特的训练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摆脱“基础课”的束缚并拓宽自身艺术表现力,素描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场上除了铅笔、碳笔之外,素描没有过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而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绘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恰好为我们革新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而对于其制造者来说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要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我们必须把画面的每根线条都当作是个人的独特语汇,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发展,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老师,老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作业要求上,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素描教学范文篇5

情感体验是素描教学中的重要过程

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心理活动内容,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积极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对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体验是亲身的,其感受具有“第一手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就包容了体验的内涵与价值。

素描是属于造型艺术。什么是“造型”?造型就是创造形体,而不是简单的描摹。真正的艺术大师一辈子都在研究造型。马蒂斯晚年已经功成名就,却依然在花园里画小花草的速写,研究花的形体变化,用他的话说:“我每次看到它们都不一样。”他正是在捕捉一种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将促使他对旧形体的改变,而创造出了新的形象来。造型艺术中审美表现的特点在于,艺术家对美的体验和他的思想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验感受的程度直接影响表现的程度。

一组静物、一个肖像或人体,当我们通过眼睛得到第一印象——最初的感受,诸如形状、色彩、明暗等,这种印象和感受仅仅停留在对象的表层,如果仅仅就停留在这一步,就和一般的观众一样,则难以运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对象,去发现对象的内在美,必须顺着这最初的感受向认识的深层领域深入。如这个物象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唤起我什么样的审美情感?最吸引我的是什么?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怎样表现出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由直觉到理性的深化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只有对物象深入的体验,才能对物象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形式感受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物象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只有经过如此的深化,才能由表象而进入本质,使本质与形式合二为一,获得素描表现的强烈形式感和深刻的内涵。我们常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表现它,其意义就在于此。然而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强调情感的体验,仿佛只是为了结构和体积去画素描,仅仅为了再现物象的自然性,致使画出来的作品虽细腻准确,却毫无感染力而言。因此,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物象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客观对象的塑造中融入真情实感,使心灵获得审美的愉悦、创造的快乐,以促使审美教育任务的实现。这既是教学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素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特点

素描中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情感体验的审美性:人的情感体验是丰富多彩的,但总体上可分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两方面。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情感心理活动的基础,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依存于审美对象的感受中,但要更集中、更深刻、更容易激发起精神力量。素描时的情感体验属于后者。凡·高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不容易画,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表现隐藏在它们中的诗意,确实是值得的。”一幅素描作品有灵性,有感染力,就是作者在面对物象时体验到的一种审美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注入到作品中,表现出了精神内容,而不仅仅是画出了现实本身。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煽动我们的情感,而不只是刺激我们的感觉。

情感体验的多层性: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并常常以是否能满足自身需要为基本前提,它具有一定的先天性。素描中作者对物象的情感体验也是如此。例如:初学素描时,作者多是充满单纯的新鲜感和逼真表现现实客观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艺术实践的丰富,作画时的情感体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所关心的是现实世界在他们心中引起的反映,渗透着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自我感受,一种主观的真实,作画时可能就要凭着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深奥的思想观念,将形体变异;靠想象来重新安排画面的构成,创造一种新的自我现实。这种情感体验的多层次性,还表现在由于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体验存在着丰富与贫弱、深刻与浅薄等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题材,不同的人去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审美情感表现的主要原因。情感体验的依存性:人在作画时的情感体验是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不同的。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带有主观随意性,由现实中的生活经历决定情感体验的内容,可以受个人意志和行为的控制。而作画时的情感体验依存于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并且必须想到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将意念表达出来,将一般观众看不到的、发现不了的美揭示出来,呈现给观众,同时作者必须要排除素描之外如色彩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素描的方式为主线,深入地体验和感受,以促使对客观对象的情感与作者的艺术手段相谐调,不能完全受个人主观意志的随意控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审美体验的重要前提。在课堂素描教学中,决定体验基本内容的绘画题材大致相同,因而,教师的思想内涵和美学品格对启发、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性质和深度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在素描教学中,情感体验具有多重属性,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仍然是在师生主观意志调控下的情感心理过程。如何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导向,充分发挥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在审美教育中的增值效应,无疑将是摆在素描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诱导与深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感悟到:在素描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过程,而且它与感受物象、理解物象、表现物象是交织进行、相辅相成的。对表现的物象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情感,而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对物象的理解和表现,在这一种呈螺旋上升的审美实践中,不仅素描的表现技能得到了掌握和提高,而且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也陶冶了心灵。但是,素描艺术审美的心理规律告诉我们:人对物象的情感体验能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诱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心理活动过程,并使感受不断深化,以达到丰富情感体验,还有许多的环节需要我们去做。诸如:

1.情绪和情感是受需要和认识驱动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物象创设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素描艺术表现中情感的真谛。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充分将学生的审美意识积极培养起来,促使学生在接受技法传授的同时,也学会深刻和敏锐地感觉对象,为他们的情感体验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和氛围。

2.情感体验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国内外优秀的素描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活他们的情感心理,是诱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作画,不仅可以以直观的方式示范作画的整个过程,而且教师在塑造形体和表现方式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同步实例,特别容易激发学生跟随老师一道表现,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深化、艺术表现的深入。

3.素描表现中的情感体验必须以敏锐的观察力为前提,否则就难以感受到客观对象传递出来的意境和精神内涵,自然也无法通过素描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因此,素描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表现技巧而是观察方法。对客观对象的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素描表现水准的高低。忽视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启发引导,素描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毕加索说:“我不探索,我只发现。”发现依靠什么?当然是他那双与众不同的眼睛。

4.从某种意义上讲,素描表现中的情感体验是过程,也是方法。作为审美活动的一种手段,情感体验虽具有情感教育的性质,但最终还必须升华为理性的觉悟,要转化为内在的意志力量。因此在情感体验中还要注意哲学、文学等多元文化因素对心理的渗透,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影响,这对丰富情感,提升素描教学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弗谢库津《美术心理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2]吴究生《素描教学新论》,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年

素描教学范文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比如,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其次,进行教师即兴作品展示和示范。要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也要进入“状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品味。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法学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地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3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4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生也迫切需要教师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直接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自我“领悟”

素描教学范文篇7

“两物间的转换与分割”。此抽取训练点放在两种不同的材料绘画教学中进行。它涉及“概念转换”、“材质衔接”、“虚拟现实”、“意识流联想”等手法,在观察、分析、研究客观物体形式特征的同时,由想象发出,将两种以上的物体结合于一个整体的意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象图式能力的目的。同时要讲究画面的黑白构成,节奏和韵律,整体和谐与统一的运用,对物体装换处理、概括、归纳、提炼或添加、淡化。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知识,讲究秩序化的承接,同时又能整体考虑明度色阶、层次的运用及黑、白、灰关系的协调。抽取训练点四:“时间空间训练”。手法综合创意,联想与创意性素描是在把握物体的内外基本形式特征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意表现能力。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前多元化的全球动画竞争中,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启迪创造力,如何在很好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原创精神,从专业基础课的被动性学习转化为引导性的自主学习,这些都是当前动画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好素描,拓展创作语言,充分使用好语言表现不同,展示新的观察方式;其次,在教学中导入解构、重构、形象联想等一系列练习,引导他们对自然物的图像素材进行分解、拆卸、重装;应用各种方法重新组合画面造型和构成,以获得崭新的形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捕捉创意的能力,为日后的动画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抽取训练点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结构素描-速写短期作业。短期训练首先是抽取感兴趣的结构特征部分。在写生研究阶段,注重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对形体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分析性的描绘,以便形成对形体明晰的概念,发掘对象内在的规律,更准确肯定地体现外部形态,进行剖析描绘,既描绘看得见的,也要通过想象和理解去画看不见的部分;其次,进入创造阶段。通过对写生物的研究、分析、了解,通过对原始物的剖析和拆解,找自己感兴趣的结构特征部分,加以抽取、融合、运用到设计新生物上来。新生物小作业的设置由老师精心设置,新生物与原物可以是同类物,也可以适当的夸张。这是在保持总体具象角度范围绘画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多设计、构思草图,注重中间过程的演绎,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反复交流探讨。新生物的表现仍采用结构素描的形式,要求结构清晰、透视合理,有比例美、形态美。通过此抽取训练点的训练,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展开人物速写,默写,人物角色创新性草图绘画,自行车等景物速写和默写及创新性绘画这一流程的练习。有出处,避免学生凭空臆造和无所适从,使学生知道结构研究与训练的意义,也体会到“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表面刻画练习。在素描慢写的练习当中,要求学生把观察推理到的物体结构、素描规律、光影变化与氛围特写结合起来,着重强调对物体动势形态、体积感、空间感、质感的刻画。训练的侧重点为传统素描练习,着重理性素描练习,能运用绘画材料来表现对象,为动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在理性绘画的基础上,能够逼真重现物体的质感,将视线引向对材料的关注,完成从发现中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即把肌理质感作为一种语言要素,并通过主动的肌理质感发挥它主要的力量,不断挖掘潜在的感染力,使用材料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物体素描的过程。在肌理质感的转换和对比中产生强大、新颖的感染力,使肌理质感的刻画避免以往的对物体肌理质感机械简单式、无创造性的描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目的。

写实与分割练习。具体到这一训练时,应考虑画面构成的重要性,在画面中,构图在画面美感上占有的比重相当的大。点,线,形,点线形分割,衔接,层次,对比,节奏中心整体旋律,均衡,边角等分开进行分析和练习。无论是柔性分割还是刚性分割,是动态分割还是静态分割,是否即与画面意象相统一;再次,考虑对绘画物体的理解上分割,提取兴趣的元素部分、显著特征元素部分进行打散重组,并注重产生的新图的感悟与体会,避免简单,无目的性的训练。练习的同时放置两种不同材质,但可有相似形状的物体——绳子和铁索,渔网和鱼,人物和核桃等等两种材质的物体需要有机的结合方可放置在一张画面当中。

注重默写和构图的创造能力的训练。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完成的场景设计,目前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PAITER,这种类型的场景设计绘画性较强;二是通过电脑合成照片,以及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场景中所需要的模型,需要同学们学会使用素材,在第一时间将他们从脑海中提取出来,通过解构所发现物体的新形态,结合线性的分割,用立体具象形描绘手法,达到新,奇的立体形象在二维平面上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被剖解、拆解时,物体在分割交集的若干块小的平面中,敏锐的视觉提炼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突现的具象内容重建。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不同的形状,丰富画面结构和形象结构,在依托物体作主观分析与描绘的过程中,让思维扩散,进一步发挥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形方面的丰富联想,对一张实物拍摄的人物肖像,进行原型演绎,变形——拉伸——压缩——扭曲夸张变形——拉伸——压缩——扭曲,嫁接。

抽取训练点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意义

素描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素描学习

素描教学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往往认为素描只是一种造型训练的方法,而忽略了素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一个独立的画种。其实,素描本身就是造型艺术,具备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点,也能艺术地、能动的表现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因此,素描历来是被作为“造型的精髓”、“绘画的根基”。在五年制高职师专的素描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搞好素描教学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找到每个学生学习素描的切入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素描训练过程中,构图、形体、结构、明暗、质感、空间感等是这门课的主要训练内容。素描这门课课时较长,易枯燥,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但素描需要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只有真诚的热爱,才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进而迸发智慧的光芒。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首先,开展作品欣赏教学。我们组织了优秀作品欣赏,特别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优秀素描作品的赏析。在欣赏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为什么这些素描作品有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却作为艺术品流传呢?”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同学讲述自己对素描的认识:

(1)、艺术家的素描往往是为创作服务的,在生活中有了认识,随之即兴一勾,看起来虽简单,实质是灵感火花的捕捉。比如拉裴尔见到一个认为很能代表圣母形象的青年妇女,恰巧手边又没有纸,就将其画在了一块薄煎饼上。他的圣母作品之所以传神,正是对生活的真正热爱与细心观察、勤奋实践的结果。(2)、素描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了画家不同的修养、气质。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作品,没有千人一面的现象,好的素描作品都有独特的个性风格。

比如,达。芬奇的缜密细致,拉裴尔的优雅抒情,米开朗基罗的强悍以及强烈的生命张力,鲁本斯的性感,安格尔的含蓄、简洁及质感的表现,凡。高澎湃的激情,毕加索旺盛的创造性??等等。这些个性鲜明画家的素描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展现了素描艺术所特有的魅力。通过欣赏教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跃跃欲试。其次,进行教师即兴作品展示和示范。要使得学生产生兴趣,作为教师也要进入“状态”。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对艺术具有忘我的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心中要有一个至高的标准,这标准不是限制素描纸的大小、笔的种类,而是修养出的纯正品味。教师较好的水平和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会激起学生学习素描的浓厚兴趣。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素描认识水平。

一张画是反映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心理活动的过程、道德认识的提高过程。紧扣这些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在学生作画的训练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习,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状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识、理解及全面的分析与把握。没有对感受到的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此问题,教师不能采用单纯地纠正、修改画面的方法。而应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去正确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当发现学生的形不准时,不是直接指出,而是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和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给予学生相应的画面方法上的微观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并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这样,学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3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1)素描因素分析法。首先,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如: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概念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都是人凭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2)移位、组合教学法。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与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艺术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4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1)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正是教师的真正价值,也体现出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生也迫切需要教师艺术观点明晰、修养深厚,既有独到见解、技法高超,又含兼容气度的好教师的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认识思维提高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客观与否,直接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够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自我“领悟”

素描教学范文篇9

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古典艺术是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艺术家是为皇帝或上帝服务的,那时的艺术家一定有宗教情感,几代人为表达一种情感锤炼一种样式,虔诚得并不认为自己所做就是艺术。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人对客观世界及对人自身的不断认识,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艺术家发现了潜藏在生命里自由的欲望以及发现与创造的欢乐,造型艺术再也不仅仅是宗教的图解和宫廷的装饰了,要求艺术和科学并列,造型艺术和音乐、文学是同样崇高的艺术形式。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要通过艺术表现自我,艺术的精神在于创造,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当代西方艺术形式的丰富让长期饱受封建意识压抑的人们就不能完全理解了。

素描的多样性是在人的认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在尊重个体人的创造才使素描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由此看来,素描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素描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素描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二、基础教学素描的作用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一个涵义。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前的古典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大都要先画素描草图进行构思,即使现代艺术家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也同样是利用素描的方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

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由艺术形式决定的,单一的素描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素描是要解决造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如在一些新的媒体造型艺术中素描仅是一些辅助手段而已,并不一定需要有很强的素描“造型”能力。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尤其是对比例、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似乎更重要。比如包浩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的基础教学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则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的代表。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形式的不一样。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西方古典艺术家们为了“形似”却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的画家与抽象表现的画家其素描的表现如此不同,都是因为观念影响了他的表达方式。

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音乐是一种思维方式,区别文学与哲学是因为她们不是用文字语言去思考,而是用独特的语言方式——视觉的或听觉的图像和声音去思考。

素描是视觉的,是看法,也是技术方法。有什么看法就有什么样的技术方法,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透视,中国画家在画一幅画时不必站在固定的一点对景写生,所谓“搜尽奇峰打腹稿”,采用的是散点透视“三远法”;而西方的风景画一定是固定的视点、固定的光线,即使不是对景写生也要运用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和具体的光线效果。最初西方艺术的透视法、光影法传入我国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人们的习惯看法被改变了。

素描不仅是思想,还是一种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字就不能回避技术问题。中国画讲笔墨技巧,近千年的锤炼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表现技术:勾、勒、皴、擦、染、点……在国门被打开之前,人们觉得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后的观念变化是看到了世界的模样,是“科学”影响了我们的看法。这时的我们想画一张看上去“正确”的素描,还需要学习相应的解剖与透视知识以及光影变化的规律等技术手段。

素描教学技术训练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个技术训练要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作指导。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选择工具材料是观念的问题,而熟悉工具材料就是个技术性问题。素描训练在对“造型”的把握过程中,技术问题就摆到了前面。

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载体——材料与图形。材料是平面的或立体的,有色或无色的纸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是铅笔、粉笔或墨水的痕迹等等,这些材料组合本身就有技术含量。想画得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是必备的。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等。由于专业的不同所需技术手段亦有所侧重,但在传达对形体的感觉过程中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丰富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不能否认,有时对技术的探求也会带来观念的变化。

即便如此,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其训练的一开始就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层面上。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式。我们知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因此,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教学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己任,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以建立起公共勾通能力,这才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素描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素描教学思考

素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它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发展到今天,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素描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几十年时间几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苏联素描体系下进行训练的,这种素描教学模式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世界艺术大同化”。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统一的标准,允许推广和重复,而艺术则不然。艺术贵在独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当今有些院校和有识之士已经对于高校素描课作了部分改革和调整,素描风格与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等问题;其次铅笔、碳笔、白纸仍旧是素描的主要表现工具和材料;最后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老套的素描模式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引起广泛的“审美疲劳”。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交作业而草草应对,缺乏主动性和绘画热情,课程结束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的时候,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它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画种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纵观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升华,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当今艺术领域,专业细化的程度较高,每个画种应该有其独特的训练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摆脱“基础课”的束缚并拓宽自身艺术表现力,素描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场上除了铅笔、碳笔之外,素描没有过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而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绘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恰好为我们革新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而对于其制造者来说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要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我们必须把画面的每根线条都当作是个人的独特语汇,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发展,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老师,老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作业要求上,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参考文献:

[1]冯健亲著《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著《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