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2 01:50:10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篇1

一、 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反思上期教学工作。

开学一周内集中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让教师明确自己所教学的科目总体目标、本期教学目标、课程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探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探讨如何在新学期实现教师本身角色的转变,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失。以年级组为单位,对往期工作做深刻的自我反思,组内交流。

二、 建立教研组织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分科目成立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由王兴来任组长,数学教研组由宋树春任组长,常识教研组由周长富任组长,幼儿教研组由石静任组长。各教研组长在开学一周内广泛听取教师建议,拟订学期教研计划,按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和内容组织组内教研活动。并负责组内活动的考勤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年级教师集体备课,按教学内容收集、加工、整理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三、 开展教师学习交流活动

教师学习交流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教学业务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继续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网络学习的方式尽力提供教师学习的机会。1、外派教师到外校听课交流学习,听取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汇报讨论。2、组织教研商讨,扩大学习交流面。3、采取网络学习交流方式,让教师教学视野更开阔。4、以听课评课的方式组织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促进。

四、 搞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提高教育觉悟,提高教学技能,掌握教育业务知识的重要途径。本年来学校校本培训将从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五、 举行赛课活动

根据上级有关计划,在校内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赛课活动。在活动中发现教师问题,针对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研究计划篇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探索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有效学习,充分发挥出“双主互动”、“导学—探究”模式的作用,研究出切合实际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方法。

工作安排:

九月份:1、写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三教学方法的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

2、写好课题组个人子课题计划;

3、将计划上传到教师博客,并丰富博客内容;

4、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十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4、认真准备课题研讨课。

十一月份:1、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2、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总结,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3、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材料,上传到网站,充实教师博客。

十二月份:1、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

2、继续充实“教师博客”的内容;

3、认真讨论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讨课教案和说课稿,并反思总结;

元月份:1、写好课题组子课题小结;

2、写好个人课题小结,并进行交流;

教学研究计划篇3

关键词:企业生产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实践教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这是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信息化在各领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因此,企业资源计划中生产计划管理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真正的把课堂的实习经验转化为将来的工作经验。

一、生产计划管理实践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一)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准备

1、要组织好一次生产计划管理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准备相应的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设施。其中包括形成局域网的计算机实验室,在服务器与每台计算机终端上都装好生产计划管理的实习软件。因为生产计划管理的实习内容比较多,为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最好给每个学生配备生产实习教材。实习前,要熟悉实习的内容,明确实习的目的,程序和方法。

2、实习之前,实践教学教师应准备好实践教学前的数据初始设置,包括新建账套,基础数据的录入,建立物料清单,生产准备数据的录入等。根据学生人数建立好账套。在实习过程中,每人一份账套,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熟练掌握生产计划管理的全部流程。实习完成后便于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科学的教学实践说明书

1、实验的目的。主要通过生产计划管理的实习,了解目前,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实现生产计划的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情况和流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的信息化的生产计划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ERP为主展开的,ERP系统就是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企业的运行模式相结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的作用,为企业创造财富。生产计划管理的实践教学从企业的实际应用出发,以企业案例为背景,业务操作为主线,详细描述了ERP系统在企业业务中的事实操作过程,实习的内容也贴近企业的实际操作,其案例的内容包括案例目的,角色及分工,主要流程,案例准备,案例数据,案例实施等。

2、实习的内容。生产计划管理的实践教学主要以K/3系统为案例,它涵盖了生产数据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任务管理、重复生产计划、委外加工管理、车间作业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仓存管理等基本业务。能够适应企业的个性化需求。K/3系统的单据设置了自由项功能,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增加所需的内容,自定义的内容可以通过万能报表或二次报表开发平台制作出来。也可以通过BOS平台来自定义企业的基础数据、单据和报表。

3、实习的步骤。进行初始设置要了解企业有那些基础数据,理解获取各项数据的来源和数据间的关系,掌握各项数据的维护方法。其中包括部门数据、职员数据、仓库数据、工作中心数据、客户数据、供应商数据、计量单位、物料数据、会计科目设置等(如图1)。主生产计划(MPS)是企业整个计划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连接产、供、销的桥梁,它将独立的需求转化为内部的计划信息(如图2)。主生产计划的来源是销售订单和产品预测,并为物料需求计划提供需求信息。初始化及账套启用完成以后,就要录入公共基础数据,生产数据管理,BOM单的审核使用等。然后进入物料计划管理阶段,包括主生产计划计算、粗能力计算、物料需求计划、细能力计划等。在主生产计划过程中,可以根据能力情况,进行计划的调整。确定的计划将作为生产、采购的基础。主生产计划的主要功能为:为物料需求计划(MRP)提供需求信息。在计划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平衡,协调产销关系。生产任务管理系统,是在K/3系统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各子系统的基础上,采用ERP的先进管理思想,同时吸收JIT、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为工业企业提供从生产计划、投料与领料、供需计划与派工、生产检验与汇报、到产品入库全过程监督与控制的企业管理软件。生产任务管理系统,以物料、物料清单、工艺路线为基础信息,以生产任务为数据输入源:通过BOM单级展开,产生生产投料单与生产领料单;通过工艺路线展开,产生工序计划单;通过任务优先级设置,产生派工单。最后,进行对企业的设备的基础资料、保养和维修、安全事故统计、设备折旧等管理,提供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功能,实现用户维护设备的相关信息,对设备作保养,维修计划,同时反映设备检测、保养、维修情况,以及保养、维修过程中发生的物料耗用、资源耗用、人工耗用情况,记录设备的安全事故与原因分析,通过与固定资产相连接,实现设备的折旧处理,实现设备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运动过程。

4、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主要包括学生实习过程中运用的数据和最后,实验产生的结果,并要详细说明对生产实践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一)根据生产计划管理教学实践说明书分配实习任务

一般每位学生配备一台实习电脑,根据实习指导说明书一步一步地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的过程中,在独立完成实习内容的前提下,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将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且在实习过程中,一般要求每个人所使用的数据不能相同,最后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课堂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环节中信息化管理的联系与差异之处。

(二)试验教学过程的纪律管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不能交头接耳、大声喧哗、随便走出实验教室,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认真完成实习的主要保证。

三、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与生产计划管理实践教学的展望

实践教学的主要成果就是通过实习撰写实验报告,必要时,根据实习过程结合到生产车间实地参观考察,对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在生产管理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研究,把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教学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金蝶K/3生产制造案例培训教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金蝶K/3系统生产制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精选[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教学研究计划篇4

1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总体思想

理工科教学流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行,且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英语与人文文化教育课程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以听说为主,人文文化教育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为主,加强传统文化、爱国、礼貌礼节教育,增加大学生在人文文化课程中的讨论与互动。毕业论文自选题,通过专家组或教师评估组考核,对于在专业领域有新的认识、新的发明、新的成果不局限于形式,可利用创新性研究成果直接答辩毕业。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基础课的图学、力学、机电液基础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数学、物理为辅,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同步,合理的安排上课时间,适当调整数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中需要应用到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课程顺序,不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解。大学一年级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就向往和渴求大学学习,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兴趣很高,如果此时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效果定会非常理想。大学二年级课程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和程序设计为辅。大学二年级是学业最为关键,课程最为重要的年级,此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进入大学的兴奋感的惯性,以较短的时间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大学三年级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以大学英语、人文文化课程为辅。在经过大学二年级紧张的学习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兴趣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选读。同时在此时加入大学英语和人文文化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非常有效的补充,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学四年级以专业技能扩展与毕业设计为主。每年,教育部或教育厅都会主办各类机械设计比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力学建模比赛,在四年级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各种比赛中一展身手,丰富大学毕业季的生活。同时大学四年级也是考研的关键时期,如果专业课程扎实,英语、政治课程还正在学习进行中,势必大大提高学生考研入学的英语政治成绩,提高考研通过率。

2流程分析与问卷调查

2.1课程流程关联性分析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理工科主要课程的联系性。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流程主要有两条,两条流程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定要保证流程的正确顺序。一条是数理分析类流程,如图1所示,该流程以高等数学为基础,辐射至大学物理、力学、汽车原理等课程。第二条是车辆专业类流程。如图2所示,该流程以机械制图和力学为基础,辐射至机械原理、汽车结构与设计等课程。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流程1和流程2的先后顺序,否则有些知识点在前期课程中没有涉及对后续课程会产生影响。英语与人文文化课程开课顺序对专业学习无影响,合理的安排主要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指导作用。

2.2问卷调查针对现有教学流程问题,作者从2007年开始思考教学流程改革的方法,并针对现有教学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设计成调查研究,在课堂上通过问卷,课堂外通过交谈,形成调查表,见表1。对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形成4个主题,统计他们对主题认识的观点。在解释教学流程再造的基本观点后,统计与教学流程再造相关的4个主题的观点,形成调查表,见表2。统计结果表明,教学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考研和参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教学计划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与有效措施

3.1实施方案以车辆工程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方案,目前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计划安排主要以图3为主。各高校之间有细微的差别(由于在分析过程中不方便将所有课程一一列出,本文只列举了核心课程),高校间均以先公共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然后专业主干课,最后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的循序渐进式为主(部分高校将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混上,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区分)。教学计划流程再造后的流程是以专业基础课开始,紧接着专业主干课,然后再专业选修课,最后是专业能力拓展与毕业设计。公共基础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流程如图4所示。

教学研究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 “烟草原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9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2]

为满足我国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同时顺应教育部“卓越计划”发展的潮流。2011年,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了“卓越计划”,烟草工程系制订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3]“烟草原料学”是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为了促进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烟草原料学”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烟草原料学”教学内容改革

“卓越计划”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注重教学改革。“卓越计划”要求建立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背景,以课程评价为抓手,以激励政策为动力的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4]

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原料生产和初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烟草原料学”课程组按照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对“烟草原料学”课程进行了一定调整,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由原来的60学时调整为54学时,同时增加了3周烟叶生产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标。其次,对“烟草原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重复或重叠的内容进行优化[5],与相关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讲授,可避免部分教学内容被教师反复讲解的现象。再次,对“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对于过时的内容进行删减或略讲,同时及时补充新内容和最新研究进展。[6]

二、“烟草原料学”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烟草原料学”课程组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组教师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烟草原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课程组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采用讲授法、实物直观法和模像直观法[7],还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的工作中,任课教师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集体讨论,通过互动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向探究发现性学习转变。

三、“烟草原料学”教学形式改革

“卓越计划”提倡教师团队协同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郑州轻工业学院自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同年级的“烟草卓越班”被分为两个自然班,“烟草原料学”理论课程由各班的任课教师进行小班单独授课。小班授课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分组讨论,更有利于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烟草原料学”实践课程由教师团队协同进行集中实践。校外实习一般由3至4位专业课教师和2位校外导师组成实习指导团队,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烟叶生产实习;校外实习结束后,专业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汇报,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和总结。

四、“烟草原料学”教学手段改革

“卓越计划”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网络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烟草原料学”课程组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目前课程组已创建了“烟草原料学”课程网站。

课程组任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学生通过访问课程网站及链接网站可以了解更多与“烟草原料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加深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教师留言、向教师提问,教师课下进行网上答疑。这种方法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烟草原料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等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8]

为增强学生“烟草原料学”课程相关的实践能力,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卓越计划”以后,增加了为期3周的烟叶生产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烟草漂浮育苗实习、烤烟栽培实习、烤烟调制实习,分3次进行,每次实习由实习动员及开展讲座、外出实习、学生汇报、撰写实习报告等环节组成。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烟草育苗工场、烟田、烟草调制工场进行实习,通过学生的观察、实习基地工作人员和带队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不同阶段烤烟生长情况以及生产技术有较直观的认识和较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烟叶生产相关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外出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实习汇报,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打分并点评,这种汇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生产实习报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烟草原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烟草原料学”课程组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课程组任课教师尝试实行综合性考核,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9]

以往“烟草原料学”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考核。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实施“卓越计划”以后,“烟草原料学”理论课程的考核,主要从期末考试、平时表现(考勤和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12%,作业成绩占18%。这种综合考核方式适当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方式造成的“临时突击”、“死记硬背”、 “高分低能”等弊端。

“烟草原料学”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根据实习报告、小组汇报、实习考勤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实习报告成绩占50%,小组汇报成绩占40%,考勤成绩占10%。这种考核方式打破了将学生的实习报告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的模式,避免了部分学生“实习不认真,抄袭他人实习报告”的现象,使学生重视工程实践,自觉加强课外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七、结语

课程组教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烟草原料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课程组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对于提高“烟草原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计划”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 注 释 ]

[1] 季沛,韦钢,杨宁.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6):39-40.

[2]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 刘春奎,王建民,杨靖等.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206-207.

[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5] 刘春奎,王建民,刘艳芳等.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烟草原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6] 刘春奎,朱杰,郭松等.烤烟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9):169-170.

[7] 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教学研究计划篇6

关键字: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TU984-4

一、引言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2]。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雾霾、水体污染、“城市看海”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3-4]。因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区的环境规划,对于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

环境规划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环境规划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或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及环境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涉及到水文学[7]、数学[8]、经济学[9]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课程设计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方案,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探索。

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本环节的选题、内容、方法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的优化,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选题的确定

环境规划是针对某一规划区,在搜集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出主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6]。规划区小到城市内的一个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区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规划的对象及范围存在明显差别。环境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规划区内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2)规划区内未来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确定;4)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的设计;5)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就本科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及搜集信息资料的范围、能力有限,课程设计所选的规划目标区域不宜过大,且环境不宜过于复杂。因此,从规划区的规模及环境复杂程度来讲,城市内住宅小区及校园是较为合适的规划对象。

(一)城市内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

城市住宅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住房成本的快速增加,人们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及环境要求也随之明显提高[10]。小区内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及小区居民的活动噪声、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其中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可不考虑次问题。小区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及转运是小区居民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该选题下,学生需对小区的楼栋布设、居住人口数量、垃圾的日生产量、噪音的来源及强度、空气质量状况、小区绿化率及小区周围环境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实测等工作。

基于收集、实测的现状数据,对所规划的小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来源及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小区未来的环境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目标。并针对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住宅小区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因此,学生不需要对污水的排放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污染方面,小区的住户的厨房烟气统一经烟道高空排放,对本小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污染方面,新建小区绝大部分都是人车分流的设计,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小区周边马路或其它邻近场所,小区内噪声污染相对较轻。因此,小区的环境规划所需数据尤其是实测数据相对较少。

(二)校园环境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进行环境规划,选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与住宅小区不同的是,校@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相对复杂,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来获取现状数据。需要实验测定及走访调查的数据主要有:

1.人工湖湖水水质情况;

2.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3.校园内NOx的浓度;

4.食堂灶头数量,燃料类型及使用强度;烟气NOx的浓度;

5.校园内车流量;

6.校园绿化率及主要植物类型;

因此,相对于住宅小区,以校园环境规划为选题,更加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规划均更适合做为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

三、“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整个校园作为规划对象,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需完成的内容有:1)基础数据的调查、实测;2)现状综合评价;3)环境预测分析;4)规划指标的确定;5)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6)保障措施制定等。

(一)基础数据

与校园未来环境变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现状等,详见表1。由于所要收集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量较大,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收集、测验内容,每组3-4人,不能过多。具体时间安排参照表3-2。

(二)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并最终以规划方案的形式给出结果。规划期内校园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体现,污染防治方案要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及要求表3-3。

(三)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考勤、环境规划报告,加上平时提问,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重点了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及效率、综合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评分办法:

根据所给实验进度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校园规划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C5

[2]都小尚,阳平坚,盛虎,刘慧,郭怀成,刘永,于鲁冀.城市新区环境规划的“响应C调控”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913-922.

[3]段小梅.城市规模与“城市病”: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33C135.

[4]Hezria AA,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 86C99.

[5]孙慧洁,陈可石. 荷兰环境规划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开发研究,2013(6),40-43.

[6]郭怀成,尚金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欧阳志宏,郭怀成,王婉晶,高伟.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68-73.

[8]李敏.线性规划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1987,7(8):44C47.

[9]盛虎,刘慧,王翠榆,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648C656.

教学研究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C语言;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TN70-4;G642

鉴于“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门课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立为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改革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实施“卓越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理论教学32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编程基础知识。学生刚接触时普遍认为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卓越计划”的目的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因此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提出了五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例来介绍这些教学方法。

图1 五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1)启发式。比如编程实现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与表达式后,就可以写出如下的程序。

void main()

{

float r,l,s,pi;

r=2.0;

pi=3.14;

l=2*pi*r;

s=r*r*pi;

}

这个例子中半径只能固定为某一个值,如果半径变了,需要修改程序。如果问题改成:从键盘输入圆半径,求圆的周长与半径并输出,要求圆的半径可变。这样给学生以启迪,并引出了输入输出函数的教学内容,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积极性。

(2)探究式。假设a=3,b=5,编程实现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刚开始学生会写出如下的程序。

void main()

{

int a=3, b=5;

a=b;

b=a;

printf(“a=%d,b=%d”,a,b);

}

程序运行后发现a和b的值都是5。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这样需要探究分析下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需要学生学会编程工具的调试功能,经过单步调试发现,执行完a=b这条语句后a的值已经是5,在执行b=a后,没有将a原来的值3赋给b,而是将a新的值5赋给了b,再进一步的探究分析,原来a是变量,经过a=b这个赋值操作后a原来的值没有了,这就需要定义个临时变量int t 来存储a的值,程序修改如下:t=a;a=b;b=t;

(3)讨论式。在讲授了利用循环语句求1到100的累加和之后,马上给出思考题,求解100的阶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何在1到100的累加和的程序上做修改,1到100的累加和的程序如下。

void main()

{

int s=0;

int i;

for(i=1;i

s+=i;

printf(“s=%d”,s);

}

经过五分钟左右的讨论后,绝大部分学生做出了两处修改:s=1;s*=i;但是运行程序后发现结果与预期不一样。老师经过引导,指出要注意变量的数据类型及范围,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需要修改s的数据类型和输出函数的格式控制字符串。经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后,首先对循环语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巩固了之前所学的输入输出函数和数据类型这两个知识点。

(4)参与式。在理论课教学时,主要以老师的知识点灌输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即使参与,多以简单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偶尔会有一些老师引导式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参与式教学方式中,将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主要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因为上机实践部分不同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程序设计开发过程中来,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比如求ax2+bx+c=0的解。大多数同学在编写该程序时,仅考虑到该方程有两个实根的情况,未考虑到该方程有可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以及方程的根是虚根这两种情况。学生只有参与到该程序的编写当中,才知道在编程时需要全面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5)合作式。经过了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常用方法和编程技巧,也积累了一些编程和调试的经验。但是之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及上机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例子都较为简单,基本上学生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然而现在的系统和软件开发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与合作能力。为此,设计了五个综合性的应用程序设计实例,分别是简易学生选修课程系统,可以进行方程求解和科学计算的计算器,简单学生成绩统计,班级学生通讯录,商品库存管理。模仿数学建模比赛,三个学生一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功能描述与划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写、总结报告等任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合作式程序开发过程。

2 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典型的实际案例,介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等五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并在2013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表明学生的编程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福珍,杨自恒,蒋爱平,王晓飞,甄佳奇,付丽.基于“卓越计划”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128-129.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

[3]徐静.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改革[J].计算机时代,2013(09):65-66.

[4]白忠建,李巧勤.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C++教材研究与建设――兼谈C++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193-195.

[5]章义来,叶君耀.C语言程序设计[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徐星(1984-),男,博士,副教授;柳炳祥(1966-),男,信息工程学院书记,博士,教授,硕导。

教学研究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梁万用(1978-),男,河南泌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信息化电气重点实验室,讲师;江泳(1975-),男,湖南平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省信息化电气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重点教改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85-02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现有工程师210万人,大学生中有35%的学生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瑞士洛桑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第48位。为在工程领域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09年在部分高校实施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底,郑州轻工业学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开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专业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路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项目组以前的教改项目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但是过于强调实践动手而忽视了理论指导,虽然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知识掌握不足,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强电、弱电课程综合化的链接点,这些基础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在许多高校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校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一直把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配备到专业教研室,认为专业基础课程简单,一般教师都能把这些课程教好,因而将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去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抽调到专业教研室教专业课程,从而导致教专业基础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使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缺失,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日趋明显。

2.理论教学脱离工程实际

传统观点认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和基础理论,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相差甚远,教师应以传授教材的基础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基本不用改变,教师的讲义可以数十年不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地传授,而不用考虑对学生能力地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感觉课程就是一堆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堆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学习主动性不高,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甚至是教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老师和教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老师是分开的,每个老师只管讲好自己的理论或实验课就行,这样更导致学生工程背景的缺失。

3.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指导

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封闭式、单科性实验,几乎没有开放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更缺乏工程型实验。专业基础课老师认为这些实验原理简单,内容少,同时每位学生又都有实验指导书,因此,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多数是采用粗放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后,几乎不讲该次实验的理论基础,直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大多数学生也不管本次试验采用的是什么原理,只管照着实验课本一步一步把实验做完,具体结果对还是不对,有没有误差,误差多少,这些误差是如何出现的,也不去理解和掌握,更不会去想如何把误差减小,出现错误也不知道是错的,更不知道如何更正错误。由于每节实验课的时间有限,实验指导教师没时间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即使发现有误,学生也没时间再一次把正确实验做完。由于实验缺乏理论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没有真正掌握实验,达不到做实验的目的,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地提高。

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1.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未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纵观历史长河,凡是在科技上有重大突破或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大多数都是在各个专业的基础领域获得卓越贡献,因此,加强专业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教师本身的理论基础和工程能力不强,不仅使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也难以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目标。

为适应“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传帮带”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学院采取教授治学的模式,规定教授每年必须为本科生上一门主干课程,鼓励教授到专业基础教研室教专业基础课,在考核教授时,要求教授每年必须指导1~2名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刚进学校时,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合格后,不能直接上讲台讲课,而是至少要跟教授助课一年,然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给学生上课。如果青年教师考核不合格,指导教授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青年教师还要继续助课,直到考核合格为止。这样既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又调动了教授的积极性,保证了教专业基础课教师的质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院一方面制定有效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带岗实习1~2年,同时定期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为学生讲解基础实验技巧和方法,为学生讲解专业基础课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讲述自己成才的历程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如何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兴趣和潜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2.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针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采取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理论课时,凡是讲到电路电子元器件时,用各种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基础课程的各种原理时,使用课件动画演示或教学仪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上实验课程时,根据学时安排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实习准备,并在上课前严格检查,对实验预习不好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在学生正式开始做实验以前,把本次试验的原理及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学生讲解到位,然后根据专业基础实验的特点,引导学生先把实验的理论结果计算出来,让学生在做实验以前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实验结果,并且尽量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实验指导老师帮助解决。

针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学院在学生学完“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后,开设“电子技术扩展实验”选修课程,供对电子技术有较强兴趣的学生学习,对这门以实验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学院抽调教学经验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来讲解,让学生既能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不能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线路,而且要求做出实物,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工程创新能力。

3.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传统的观点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只适合于专业课的教学,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靠专业课教学,而专业基础课程只能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些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不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学院专业基础课教师经过努力探索,将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章节,至少设置一个小的工程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电路教学的第一章就采用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家庭供电电路项目为例讲解电路模型和电路定理,让学生感觉电路基础课程不仅简单而且实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路的积极性。在讲解模拟电子技术的三极管放大电路时,以一个简单的MIC放大电路项目为例,开展教学,让学生既能从示波器上看到信号放大,又能实实在在听到信号放大,当某个元件的参数改变或者某个元件损坏时,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信号变化。在讲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多谐振荡器时,以一个“红绿灯多谐振荡器”为案例讲解,让学生明显的看到红绿发光二级管交替发光,改变电路参数,可以看到红绿光发光时间不一致,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这些一个个的小项目,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

4.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开展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技协会是校团委指导的一个集知识学习、创新研究、学生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大学生社团,协会以实验实习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目标,协会成员对电子技术有强烈的兴趣。校内电子设计大赛的开展能有效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能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为此,学院建立了多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初级训练”和“电子设计竞赛中级训练”选修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生在选修这些课程时,采取双向选择和适当淘汰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实践效果与展望

本校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明显效果。2009~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中分别获得了赛区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多项,并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2009~2011年,本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多项,并获全国一等奖1项。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在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本校电类专业学生每年都有不少直接应聘到许继集团、美的集团和格力空调、周立功公司等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有不少学生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研发骨干。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教学通过全体专业基础老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推进各个教学环节改革、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进一步完善学籍激励机制。学院有信心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取得更深入的成果,为不断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谢东,王敏.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2]刘凤春,陈希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5).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教学研究计划篇9

当前,在“国培计划”实施推动下,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下,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才能在时代要求下顺应教学改革的浪潮,才能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国培计划”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发展,更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教学反思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国培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

2.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育理念: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省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另外,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执行者和研究者,是教学改革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是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思考的对象,应把一些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内容,找出自己的想法,并从理论高度满足这些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自己专业发展。

(2)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领域的目标取向,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关注人文精神领域的目标取向,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规范和合理。其次,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而且要区别不同个体的年龄、性别及身体发展差异,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的核心,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富有教育意义过程中的教育行为,支持这一行为的教学理念和教师个体知识结构系统。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其次是对教学有效性的反思,要反思学生“学”的有效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合作性。

3.教学反思培养

(1)结合实践强化教学反思效果:在领导与专家的理论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反思,自然会发现真相,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合作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教育理论创新,而且有利于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专家和学者的实践,更好地为教育实践服务,研究专家理论为学者开展教育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在结合专家理论行动研究下,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更新教师的个人知识和技能,更快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2)营造良好的教学反思文化氛围:领导要具备反思意识和素质;试行鼓励教师教学反思的制度;教学反思的评估系统形成。建立一个反思的良好系统,促进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特质。

(3)加强反思合作:良好的反思行为反映了教师的独立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要教师打破束缚个人的文化思想,加强与同事的合作。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而且要更多地依赖于同事之间的密切合作。从实用角度来看,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反思实践中的共同体。

(4)反馈与评价:教学日志:学生是教学日志总结的一个对象,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方法、评价模型和教学内容做出更好的选择,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学行动的思想,理解学生评论。教学文件夹:教学文件夹是老教师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记录的文件夹,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并给出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5)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品质 :强化教学反思意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只有清晰和正确认识教学反思,接受反映真实的情感思想,以激发内在动机的反思,才能有具体行为。培养积极的反思态度,促进教学反思。积极态度是坚持地保证教学反思,将有意识地、积极地和不断思考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掌握反思的正确方法,强化个人教学反思的效果,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教学认识、自我知识更新与自我提升。

教学研究计划篇10

关键词:国培计划 数学教师 教育发展 改革

1引言

“国培计划”提高了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近三年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以下简称数统学院)成功举办了“国培计划”数学班6个,培训学员360余人。2013、2014年在省绩效考评中获得三个第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纵观以前对“国培计划”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培训本身,研究培训的模式,方法,意义及成效,见文献[1-7],但针对“国培计划”对大学教师教育的推动作用研究较少,见文献[8-9],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根据数统学院实施国培计划的具体情况并调研师生加以实证,总结得出“国培计划”对数学教师教育的理念更新、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学生技能与就业等方面都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2国培计划推动数学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作用显著

2.1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促使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

2.1.1教育理念得以更新

通过国培计划,充分认识到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教育理论的更新以及教师教育自身的发展,开放性、终身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取代封闭、结束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在国培计划实施中认真学习了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旨在推动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的观念更新,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主动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及数学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数统学院更新了教育理念,注重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国培计划的实施促进把职前的培养和职后的培训有机结合,把对师范生的培养融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过程之中,即做好当前的培养,也注重师范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导引和能力的提升。

2.1.2教育目标定位得以进一步明确

在未实施国培计划前,数统学院数学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培养知识型的数学教师,重视学术性,现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明显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实习由8周提高到18周,注重师范性和实践性,放眼未来,培养基础扎实,有教育激情,能创新,善于学习,实践技能突出的未来应用型数学教师。由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办学模式,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转变,追求内涵发展。

2.2推进了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了办学水平

2.2.1师资队伍得以优化

现在教师教育主要矛盾是提高质量的要求与培养培训能力的矛盾。要想提高培养能力,就需要大量懂得基础教育的教师。随着国培计划的实施,采用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同堂授课评课,同堂培训,讨论交流,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提升了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满足现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另外,聘请一线优秀教师为客座教授,和湘南各地区的教科所、重点中学联合,吸纳了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优秀学员和培训专家参与到本科师范生培养中来,师范生同时得到高校教师理论的指导和中学教师的实践指导。

2.2.2促进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教研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应国培计划的实施需要,数统学院加强了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组成了一个稳定的培训小组,小组由8人组成,教授2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专门负责教师培养与培训,并形成数学教育学科梯队。这几年的教师教育科研与教研实施了很多举措,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一,国培计划促使数计系深入分析未来数学教师的需求,找准本科师范生培养的问题之所在。其二,加强了数学教师教育的科研,解决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深入研究了MPCK(数学教学知识)理论,并用于教师培训和培养的实践中,找到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其三,国培计划让教师得到一批造诣深厚的数学教育专家的指导,教研能力提高。并得以与一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深入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为教研开辟了新路径,掌握了新方法。教学成果丰富,获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3项,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2.2.3课程建设得以进一步加强

国培计划实施前,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以数学学科为体系的新的教育理论缺乏,缺乏对中小学实践的研究,实践性课程薄弱,课程不连贯。现在提高了实践课程比例,教学方法得以改进,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比重,提高了教师教育课程与基础教育的契合度。提高了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国培小组向国培专家学习了MOOC、微课的制作,进一步学习了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大大提高了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加快网络课程建设,有6门课程得到初步建设,获省级名师空间课堂立项1项。

2.2.4教师教育资源和条件得以改善

应国培计划的需要,开发了数学教育报精品集,数学口诀,数学教学绝招,精彩一课新设计等教学资源。投资5000多元建设了教师教育文化长廊,订购数学文化、数学教育学报等杂志1000多册,购买了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摄像头、几何画板5.06、Camtasia Studio和超级录屏7.4.0.1等设备和软件,办学条件得到加强,充分满足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数学应用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得省级立项,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培养与培训。

2.3促进了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快了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进程

2.3.1促进了教法改革

国培计划实施以前,教师授课主要是灌输式讲授,不能满足新课改数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现在已有15位教师为国培计划学员授课90余次,在授课前都潜心研究,并与学员深入交流,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充分掌握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有效方法,这些教育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中,效果非常好。国培小组有1人获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获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3人获院十佳(青年)授课教师。

2.3.2建立了大学习共同体,培养培训紧密结合

搭建教师培养培训交流平台,已建成并成功运行网络研修社区――数学教师教育网,QQ群等。实施大学习共同体计划: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学员、高校教师、一线名师、教研员、基地校教师、师范生,往届学员和校友共同建立的大学习共同体,互相启发和研讨。将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新的体会反馈到师范生的学习体验中,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体会感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师范生的学习热情,打好入职心理准备。实施“参培学员与本科生结对子一体化培养”,让本科师范生和参培学员一对一结对子,参培学员为师范生传授教学经验,师范生为参培学员学习数学软件、信息技术以及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取得双赢。

2.3.3加强了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是实施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融合贯通,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矛盾,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水平,提升毕业生从业素质,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了师范生实习环境,增加了实习时间和授课量。师范生得到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得到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促进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加强,教学能力提高显著。

2.4提升了师范生的技能和素质,有效促进就业

2.4.1大幅度提高了师范技能

通过以上各种举措,数统学院的师范生专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学生几何画板、计算机编程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部级奖项。在近几年的学院师范生教学比赛中蝉联一等奖,获一等奖共10余次,而国培计划实施前,每年的成绩基本上是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乐教、善教、能教,具备浓厚的教师情意、坚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现在学生在师范技能社、数计映像的带领下,自发组织起来进行讲课、说课、练课,蔚然成风。

2.4.2师范生培养、特岗培训与国培计划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就业

把师范生培养、特岗培训与国培计划有机结合,把特岗培训作为有机协调的连接点,既设计好每个时期的任务与目标,也充分保持整体性,做到逻辑一致,前后连贯。特岗教师培训本科生达300多人,考取率在90%以上。数统学院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居全院首位,一批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应聘到株洲景弘中学、衡阳市成章中学和船山中学等知名学校,用人学校对数统学院师范生表现出的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学水平非常赞赏。

3结论

国培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更新了数学教师教育理念,使得办学目标更加明确,推动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了师资结构、课程结构,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加快课程信息化,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改进了教师培养模式,较快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范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进而也促进了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3-8.

[2]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361(2):77-83.

[3]陈晓娟.教育叙事研究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4):124-126.

[4]高汝伟.“参与-分享”培训模式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研究,2010,(10):51-54.

[5]况红.有效实施国培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13-115.

[6]廖慧萍.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希望――国培计划引发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77-79.

[7]黄佑生.国培计划:为教师培训导航[J].湖南教育,2010,(10):32-33.

[8]何声钟.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5):42-44.

[9]付军,刘鹏飞,徐乃楠等.数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系统工程的实施与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