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3: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艺术论文

篇1

因人而异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篇2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篇3

关键词:艺术课课程综合生态式艺术教育

引言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日趋得到确立。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技法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形态,对它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关系到预期学习标准的实现以及受教育者知识经验的获得情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艺术课鲜明特征的“综合性”原则也由此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一、对“课程综合”的解析

1.概念

“课程综合”这一现代教育领域的高频用词,经历了先有“实”后有“名”的发展过程。具体地说,对“课程综合”的定义,现并无定论,它是教育领域派生出的一个新的复合词,它强调学科领域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分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防止各学科领域间彼此孤立、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对于艺术课而言,“课程综合”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下对艺术课的“综合性”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一种思想理念和原则方面的体现,是运用艺术门类间内在的关联,诸如通感、联觉以及艺术学习内容、形式上的通性,在同一人文主题下,构建的课程模式,是艺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课程综合”的依据与前提

发展“课程综合”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人们凭空的想象,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它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中,以何种方式和怎样的程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潮流。①从艺术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艺术能力不是单一感官的,它是以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共性作为坚实基础和“综合”前提的,即一种艺术领域为另一艺术领域提供灵感和刺激,通过一定要素的恰当融合与对话,产生一种新质,从而创造出相关联的、层出不穷的意象活动。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涉及情感、知觉、审美愉悦、创作过程、文化背景等,它们的这些共同特征,为艺术课程成为一种综合性课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二、“课程综合”下的教学误区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体系中多方位的变革,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首先更是个观念问题,由于教学观念上的滞后和扭曲,导致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健康开展。

观念上的不适应使得大多数单科艺术教师表现出思想意识准备不足,对“课程综合”的相关理念认识不够到位,无法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把“课程综合”简单地理解为内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对“课程综合”在教学方式上的两种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②不能真正理解把握,为了迎合开放综合性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片面强调审美意识或课程综合,课上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不够,不是被上成文学欣赏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被上成各艺术学科的大综合课,忽视学科间相关内容、知识点的有机渗透和运用,以及学科内部的联系和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没有致力于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没有真正强调以学生经验为线索的学习,没有注重情感的体验,更别说“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课程内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学科的综合更要自然、合理、适度。三、对“课程综合化”的理性认识

“课程综合”强调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培养其融会贯通、整合创新等多种能力,所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只有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种知识的融合、共生、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达到一定的“生态”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改变以往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思路的做法,重视多门艺术学科的融合、多种艺术的综合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丰富。

在20世纪的艺术教育中,艺术学科大多是分离状态,学科本身的综合被忽视,更不用说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进入21世纪后,艺术课提出要注重多门艺术的综合,综合化已成为课程发展的趋势,它不只是改变四门艺术学科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其本质上更强调的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2)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能力的综合生成与发展。

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技能作为最终的课程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所谓“艺术能力”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而“综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与艺术能力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法算术,而是两者生发出的一种“出于蓝,而胜于蓝”、涵盖了两者又超越两者的综合素养。

(3)改变艺术学习远离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的现象,注重艺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汲取和拓展艺术想象及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丰富内在情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艺术课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课程综合”的实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让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中完善艺术课的教学,对于它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艺术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腾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篇4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完全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发展走向了多元、融合、生态的发展趋向。尤其是21世纪初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要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要体现整合性,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关注艺术与幼儿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

(一)学前综合艺术教育的整合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重视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的经验,提倡学前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且,注重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关注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生成性,有利于儿幼儿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学前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艺术领域内各艺术门类的的综合,也可以实现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间的综合,也可以是不同领域的内容都围绕一个核心整合在一起的超领域综合。《纲要》(2001)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纲要》(2001)的提出,明显地体现了学前艺术教育的综合倾向,更多地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安排教育内容。

(二)学前艺术教育突显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关注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个性化表现,旨在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经验。例如,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建构幼儿的生活经验,注重艺术教育的生活化、经验化,教师努力发挥儿童的课程主体地位,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前艺术教育内容突出关注艺术与生活及经验的关联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艺术。学前艺术教育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不断提高艺术能力和丰富内在情感,而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幼儿才能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所以,学前艺术教育将幼儿的生活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并且积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其声音和图像的节奏、韵律、秩序、结构,不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和形式的奥秘,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创造力。《纲要》中规定,要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要使艺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还应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园外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情趣化、生活化的艺术主题活动形式。

二、当前学前艺术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近年来,学前艺术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存在着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学前艺术教育地域差距比较明显等问题。

(一)学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功利化、技艺化倾向尽管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清楚艺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艺术教育功利化的现象,如迎合家长要求,或者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等。家长和社会大众在评价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时往往只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如儿童画得怎样、唱得怎样、跳得怎样等显而易见的“效果”,而不关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家长衡量的标准在于幼儿的艺术技能技巧水平。因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能有“好”的表现,仍过于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

(二)学前艺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实践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很多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开始遵循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特点与规律,重视幼儿的审美感受与体验,鼓励幼儿的自由表现与创造。然而,由于理念到实践转换的过程较为缓慢,加之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复杂,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导致不少幼儿教师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与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比如,幼儿教师知道儿童是艺术学习的主体,应给予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空间,可还会在实践中经常代替儿童思考和行动,过于强调幼儿艺术学习的结果。

篇5

农村小学,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要不要开展艺术教育,能不能开展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艺术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理论同实践结合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其他学科教育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联系,构成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

然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对于艺术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升学考试中没有艺术考试要求(只是中等师范和艺术专业类招生中有此要求),现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要求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放松和忽视艺术教育。二是认为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条件不具备,很难开展。三是农村目前对此类人才没有迫切要求。四是认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靠不到我们这里来培养。总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缺乏本质的认识,导致在学校工作安排上,艺术教育没有地位、没有时间、没有规划、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资金投入,真是到了要啥没啥的地步。

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存在的微弱的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专业本身的知识系统,轻学生兴趣、爱好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的陶冶;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学生智力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只求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甚至只求艺术教育的课时完成,不重艺术教育的实际内容,不重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名存实亡。

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以发挥,其他学科中的艺术教育重要因素也没有得以挖掘,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出现“空洞”。同时,艺术教育的内容囿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往往同农村,特别是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脱节。学生熟悉的形式和内容不见了,能为学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不见了。这就限制了艺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生不仅没有学到基本的技能,不会画、不会唱、不会舞、不会制作,更不懂得欣赏、不懂得理解学科知识中的美的内涵,导致一些学生美丑不分、是非混淆、真假莫辩,甚至郫视我们民族的美好传统。一些学生往往言必称外国,连自己的祖宗也可以不认。即使某些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良好,也是一种不健全的发展,属于畸形发展。

对于学校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国内外的政界要人、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有过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作用的论述。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文献资料中也都把艺术教育列为重要的内容。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同样创造出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多产生于一些城市学校。同时,在这些经验中,限于一些零碎的做法,没有从本质上说清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在农村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如何在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教育传统和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待于探索。为此,我们从1995年开展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设想,在充分发挥音、体、美学科艺术教育功能的同时,尽力挖掘各科教材中的美的内涵,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艺术教育实验的理论设计

关于艺术教育,国内外都有不同的主张,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建立艺术教育自身的严密逻辑的学科体系,通过严格的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艺术训练,以体现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其主要论点是,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要经过严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实现,没有严密逻辑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没有严格的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和严格的艺术训练,学生艺术素养的获得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称之为本质论。另一种观点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或某一类学科的专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创造性。因此,主张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让学生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现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树立起自我表现和自由创作的信心,为学生今后走上创造的道路奠定基础。有人称之为工具论。

两种主张瑕瑜互见,各显其旨,并且可以互相兼容,互相借鉴。在开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首先,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标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才能同其他学科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发挥综合效应,艺术教育自身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

第三,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美术和音乐,但是其他课程也蕴含着艺术教育的因素。它们都体现了美的规律。“艺术教育”中的“美”同各学科的教育如影随形。因此,发挥音、美等学科艺术教育作用的同时,挖掘其他学科的艺术教育的因素,探讨其基本规律,学科之间相互匹配,以便促使学生形成对“美”的感知的完整性。

第四、艺术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健全人格得以形成,艺术教育本身必须建立 相应的教学体系,实施有效的训练。

第五,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要抓住“美的因子”。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在发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觉历程中的“感”(feeling)是美的因子,而后才发生“知”(knowing)。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首先要从加强民族地区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增强其“感”(feeling),进而对其他形式和内容增强其“感”(feeling)和“知”(knowing),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实现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传递功能的完整结合。

第六、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应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要遵循美的平衡与对称、比例与节奏等等基本规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艺术教育中的自由表现形式给予儿童以创造的自由空间和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自由表现中,儿童的想象能力得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中,还覆盖以“无差生”的理念。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和表现方式的不同,没有不能接受的问题存在。人人都有艺术的“种子”,只待时机发芽。

三、实验的操作

1、实验的对象、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1)、本实验采取教育研究的自然实验法。实验在泸溪县浦市镇中心完全小学开展,全校有近20__学生。实验以1~6年级为实验对象。从每个年级中确定两个班级,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各为6个班级。实验班为一(2)、二(4)、三(1)、四(2)、五(2)、六(1),对照班为一(3)、二(3)、三(4)、四(3)、五(1)、六(3)。实验过程中不打乱原来的编班。实验起始时的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的选择,按照等组实验的基本要求确定,其中一年级新生班级采取随机法确定。尔后的重复实验的班级选择类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正常流动采取统计控制的方法。班主任的选择,没有作过多的条件限制,即没有特意挑选,只要求具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以便今后的推广。

2)、实验过程中采取盲法控制,即参与实验的各任课教师了解实验的意图、方法,不向其他人员和学生宣布实验的启动,避免产生暗示作用。

3)、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素质与业务水平基本相当。实验启动前,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为了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要求,以及教师的主动性的发挥。教学业务的进修,实验教师和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4)、实验班同对照班使用的基本教材一样,课时总量、作息时间一样。不同的是,实验班级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活动不同,即实验班级按照新的教学方法开展艺术教育,而对照班则依照一般学校的传统做法,进行教学和开展活动。

2、实验的内容

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内容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的方法、途径,探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实验研究,要回答社会和家长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是开展艺术教育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二是开展艺术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本实验所谓的艺术教育是指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里的艺术教育,通过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音乐、美术等)的教学以及其他学科如何挖掘本学科的艺术教育内涵,实施开放教学,所有课程教学和学校的软硬环境形成一个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传递功能和育人功能。

3、实验程序

1)、确定实验原则。

创新与继承统一的原则。首先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农村已有的一切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分析其已取得的艺术教育成果的基本途径。然后敢于创新和改革,摈弃一切阻碍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既要遵循国家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指示精神和艺术教育的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努力从各个方面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路,同时又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教育的实验和研究,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本实验要有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不是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主要是在实践中检验实验研究的效果,探索一条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方法和基本规律。

2)、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在保证统一的艺术教育学科教材中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训练的基础上,删去一些脱离民族地区学校实际的内容。同时将适应教学需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引进教材和课堂。例如,将本地的目连戏、彩龙船、蚌舞、霸王鞭、唢呐调、民间萧笛调等等引入音乐课,将民间剪纸、盘弧凿花、扎故事、篾编织等等引入美术课,将踩高跷、舞龙灯、赛龙舟、民间武术、民间体育等引入体育课。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只有同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艺术结合才有广阔的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引入上述内容后,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同引入内容的关系。实验过程中,始终将“双基”作为实验的基础,也将“双基”作为实验推广的关键。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之前要进行筛选、提炼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改革实验班级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①艺术教育的学科课程(音、体、美)教学作到几个结合:学科教学同学科活动课相结合,学科教学同艺术活动小组相结合,课内艺术教育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以知识传授为基石,以技能训练为杠杆,以艺术活动为纽带。艺术教育中的课堂活动剧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活动剧使学生学到的美术、音乐、体育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运用,提高和考验了他们的艺术组合能力和欣赏能力。在具体时间安排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强。②其他非艺术教育学科教学不断挖掘美的内涵,同艺术教育相联结。各科教学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学改革方案,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艺术教育的因素。同时,将艺术教育的一些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科教学,充分展现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等方面的美的规律。再次,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目的、任务,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美,努力塑造完美的人生。

4)、开展各类艺术教育活动。一是组建艺术活动小组。我们不称“兴趣”小组,因为“兴趣”属于情感范畴,是可以培养的,不以先入为主。活动小组的组成以自愿与组织相结合,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特长,而教师发现其特长可将其组织到相应的活动小组中去。先后组建舞蹈、器乐、声乐、书法、剪纸、盘弧凿花、摄影、鼓号、戏曲、石雕、美术、艺术体操等20多个活动小组。做到有固定时间、地点,有辅导教师,保证活动的开展。二是定期开展竞赛、表演、评比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由创作的机会,提供参与活动的情绪体验以及成功的情绪体验的氛围。三是开辟场地,给学生提供自由创作、自我表现的场所。建立墙报拦、广播室、展览室、画室、手工室等。四是向外推荐学生作品,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

5)、实验的具体步骤。

第一,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2年。同时,一、二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三、四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五、六年级为一个实验组。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分别称之为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

我们之所以将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①一般来说,经过2年时间实验可以显示其基本效果,实验本身设计的科学性得到了初步考验,此时可以对实验方案作中期修改。②随着实验的推移,实验得以重复,如实验一进入到实验二,可以验证原实验二的基本方法正确与否,依次类推。③随着学生年级增高和年龄的增长,实验 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变,但是学习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所改变,实验A效果的强度有所改变,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来阶段的实验。④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艺术教育实验产生一种潜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强度不同,实验本身则调整的程度不同。

艺术教育实验过程示意图

实验一(1~2)实验二(3~4)实验三(5~6)

AAAB

起始重复起始重复起始重复

第一轮起始实验和第二轮重复实验分别以实验一A、B,实验二A、B,实验三A、B代表,以实验B作为检测结果,则更具有实践性和代表性。三个实验组内的学生年龄接近,便于实验管理,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有利于实验过程中的研究和交流。

第二,实验A、B分别实行前测和后测,后测中对于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作出了相关分析。以利今后的推广所用。

第三,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实验过程中不做人格测查,也不做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能力的分类测查,以便消除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教师产生一种误导。实验的全过程覆盖以“无差生”的理念。

第四,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有一个适应问题,各个实验组的要求不同,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引入的民族民间艺术,不编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师只编写教案。

第五,建立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增添必要的设施、音响设备和教材,保证艺术教育的开展。(具体内容见附件)对于艺术教育设施的使用,实验班级和其他班级一视同仁,学校统一调配。同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的教育资源因素的替代。(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学的定性定量考核制度。建立了《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岗位责任制》、《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暂行规定》、《艺术教师考核办法》、《文化课教师艺术教育考核办法》、《艺术教育成果奖励制度》、《艺术教育日常检查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形成艺术教育的软环境。

三是对于艺术教师的评价,突出其特点,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见附件)

四是建立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采取“离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进修、请入指导”的方法,培训教师。要求教师每期读一本教育著作,艺术教师则读一本艺术教育的著作或者有关艺术方面的著作,鼓励教师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具体内容见附件)

4、评价工具和方法

建立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全校各个年级都按照班级建立,以便实验班级同对照班级实行对照。实验班级除了统一的规定之外,还按照实验要求建立艺术教育活动档案和学生学习档案。

实验班级制订学生日常艺术活动记载表,由学生分组轮流手工记载。

进行个案观察。实验教师(包括实验班班主任)对各类学生跟踪观察记载。观察内容有:学生日常行为变化、兴趣变化、学习态度变化、对于社会文化态度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艺术技能的变化,等等。

建立社会和家庭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各种反应。

学业成绩的测试不另举行,以学校或者县里举行的统一测试为依据,以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对于实验效果检测,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处理和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

参照林崇德教授编制的儿童情感研究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情感变化进行对比。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借助于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主修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检验(FAT)手册》。调查的结果不于公布,只供相关实验人员开展艺术教育时的参考,以便对实验作调整和修正。

四、实验效果及分析

本实验的效果以重复实验B的检测数据呈现,因为实验B已经验证了实验A的效果。为节省篇幅,下列以三年级为例,呈现各类数据,其他年级相关数据见附录所列各表。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语数成绩对比表(表一)(略)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音、体、美成绩对比表(表二)(略)

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三)(略)

语文

数学

实验班与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的相关系数(表四)(略)

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各实验组中实验班同对比班的语数基本上相当。当时,我们没有进行统计上的其他处理,而是根据当时的学业成绩作为选择班级的依据。同时对于实验个体同对照个体进行了一一对照。单从人平分来看,对照班在一些学科成绩上略高于实验班。但是,当时做个体对照比较时,还是基本相当。经过实验以后,语、数、音、体、美等各个学科成绩人平分明显高于对照班。

为了进一步验证统计的可靠性,对实验结果作了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从表一到表四,可以看出,实验的效果比较明显。

语文、数学学习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抑或是无关?为此,我们进行了艺术教育同语数学科学习成绩作了相关分析。通过积差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都呈现正相关,通过查表可知,其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都具有显著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学校要求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必然对其他学科发生联系,都呈现正相关但是从相关程度来看,实验班级明显高于对比班级。(见表四)原因在于实验班级在开展艺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而对比班级一是按照过去一般的做法开展艺术教育,二是实验班级的实验开展以后对对比班级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对比班级效仿实验班级的做法,但是比实验班级慢了一步。

五、讨论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学习。从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艺术教育同语数成绩的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艺术教育切合当地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当地群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接受。正因为如此,对比班级的相关系数较低。因为各种艺术都是一种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圈内存在。尽管当今社会文化不断融合,但是属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并以独特的个性加入社会文化融合的潮流中去。基于此,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艺术教育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存在着正相关。从积差相关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实验班还是对比班,只要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对学科学习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自从学校决定开展艺术教育实验以后,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艺术教育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作出了要求。首先是开齐开足课程,不准挤占艺术教育的课时。其次对于艺术教育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形成了一种艺术教育的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实验班级开展艺术教育就有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实验班级的艺术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辐射到对比班级和全校其他班级,促进了这些班级的艺术教育的开展。因此,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的学业成绩产生一种正相关。

3、艺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得以证实。尽管全校艺术教育得以开展,但是,实验班级的艺术教育是在一种有意识的组织下进行的,即是实验班级不仅艺术教育本身实行内容、方法 和途径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其他相应的非艺术课程也尽力挖掘本身的艺术教育的因素,即是发掘“美”的内涵。这就形成艺术教育的整体效应。所以实验班级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要高。

4、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实验实现了自由表现、自由创作,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学生获得情绪体验的满足,各自成功的满足,激发了不断进步的追求精神。以一种特长为突破口,带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下表是近三年全校学生参加省州县三级各类竞赛获奖的统计:

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进电子游戏厅、说脏话的少了,爱护环境卫生、参加有益活动的人多了,讲究个人卫生成了习惯,改变了农村学生不爱卫生的不良习惯。

在一大批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尹辉获得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团体二金一银,个人铜牌一枚;小歌唱家符筱获得州三湘蒲公英大赛一等奖,省铜牌。涌现了一批小作家、小书法家、小摄影师、小运动健将,省州三好学生、希望之星…。各类获奖人数明显多于全州同类学校。(见附录)

5、艺术教育促进了学校德智体各项工作的进步。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州县精神文明和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少先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红旗大队”,被团省委、残联授予“红领巾助残先进单位”。学生成绩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实验班级连年为100)。连年获县目标管理一等奖,先后被州县授予“规范化管理合格学校”、“一级完全小学”等。20__年被评为全县艺术教育先进学校。连续几年参加全县学生运动会均取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从这些成绩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湖南省电视台先后两次报道学校。

6、艺术教育的实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非艺术类学科如何挖掘艺术教育的因素,成了教师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艺术化成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各类学科在省州县赛课中都获得过较高的奖次。王水莲老师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教师。各科教师先后在各类刊物发表教学论文。这些学科的研究证明,各种事物只有以美的形式来表现,才可以更好地记忆和利用,同时学生的领会力和理解力也只有借助美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见附录)

7、艺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操的陶冶,有着明显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几个主要指标的测试,获得的数据来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提高。(见附件:《学生情感变化测试表》)其原因在于艺术教育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内涵,蕴涵着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责任感。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学生易于获得情绪体验,从而逐渐地发生情感变化,并稳定成为一种理智感,最终成为一种社会责任感。

8、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性、娱乐效果和自发自主性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它的基本规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民族地区学生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入手,使民族学生易于产生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产生游戏的冲动,进入创造的愉悦,在体验的状态下,学生由兴趣出发而积极介入,产生一种自发性,发展成为自主性。当非艺术学科的教学艺术化后,学生的情绪体验、游戏的冲动、创造的愉悦和自发、自主性得以保持和升华,学习成为乐事,智力水平得以提高。

9、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①必须形成一个适宜的艺术教育的“地理环境”——即是校园硬环境;②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行为环境”——即是群体的行为所构成的一种软环境;③必须形成一种行为选择的关系引导,这种关系引导存在于行为环境之中,即是教师设计的行为模式与教师和学生共同示范的行为选择模式的协调实现。三个条件构成一个有机的“活环境”。在满足三个条件后,艺术教育的情绪体验才能得以健康完成,发展为正常的情绪行为——游戏的冲动、创造的愉悦、自发自主的倾向。

六、结论

艺术教育以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为切口,从学生容易接受和感悟处入手,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知识的美的规律,实现艺术教育学科同非艺术教育学科相联结,形成情绪体验的环境和行为选择的关系引导,促成学生自发自主性的形成,从而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德)《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赫伯.里德(英)《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罗恩菲德(美)《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4、K.T.斯托曼(美)《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5、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7、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8、董奇《儿童创造力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9、R.J.斯滕伯格(美)《超越IQ__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

《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一)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计,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增加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专业化,从专业性质的层面解构专业教学内容各要素。基础教学内容以造型艺术为主导,教学内容要合理分配基础、专业、设计这三者的比例关系,并且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设计内容课题化。以体验、实践、创造为主要特征,教学内容尽量靠近实际项目。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突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又要兼顾独立性,学校设置课程要注意优化组合配置,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并且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装饰艺术、公共设施设计、壁画与浮雕、景观设计、园林设计这一类的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有关设计的关联知识,包括文化知识以及材料工艺学等。从公共艺术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除了设计的美感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精神文化、人类发展历史等内容,尤其是近一百年之内,人类的文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度,单门设计学科的知识必然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学科之间的交叉是公共艺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也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决定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中,既要偏重艺术课程内容,还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知识。加上,公共艺术其欣赏作用,就决定了这门艺术之下的艺术作品必须与人们相接触,公共艺术品常要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这就要求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知识,完善课程体系,必须适当加入者几方面的知识,包括材料与工艺学、中国文化等科目。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公共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科目,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成为突破教学难题的突破口,在构建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软件模拟教学法,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项目介绍、案例分析,并且让学生使用软件参与设计,将知识融会贯通与各个设计环节。在专业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法进行教授,在剖析案例的同时,结合项目对设计方和执行作业流程、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让学生了解项目作业的基本流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结合实践做好设计工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观摩现场,领会设计思路、制作效果等内容。另外,设计工作教育者必须充分使用当代信息工具、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生动化的教学,方便学生对公共艺术这门抽象艺术的理解。例如:壁画艺术这一门课程,教师可以使用幻灯播放壁画作品,并请学生根据作品分析作品的美感与表达的文化意义,如此便能够加深学生对壁画艺术的理解。

(三)重视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公共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我国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美术院校、综合大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开办,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城市建筑设计工作的设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设计思维、更需要有优秀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他们的归宿最后是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实施,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就业需求,锻炼自己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培养学生设计的操作能力,能够缩短学生的磨合期、适应期,让学生更快地被社会认可。突出实践的比重,建立校内外合作方式下的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首先,学校可以在学院开展集合教学、科研、设计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工作室。在教学的同时,向市场开发,承包社会设计开发项目,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在开发项目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课题获得实战经验,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学生作业设计的内容。其次,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制定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且帮助学生更早了解实际操作流程,便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设计工作。科研教学工作室还能够联系社会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对校内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内外经济合作经济实体的建设,例如:校园科研设计工作组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去参与一些具体的工程设计,虽然参与这些设计工作实际上或许并不能参与到主要的设计工作,只能参加一些简单的、零碎的工作,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在这些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环境的熏陶之下,增加对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语

篇7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在高师声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全面地贯彻落实。

二、指导思想确立的依据

指导思想的确立,不是长官意志,也不是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客体现实的需要与条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确定,既有指导价值,又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高师声乐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高师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声乐人才的指导思想

要以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教学指导思想。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对于“全面发展”的认识理解与具体落实,主要矛盾与突出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与专业培养的关系问题。而在对待这二者的关系上,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主要倾向又是重专业轻品德,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切实地加以解决的。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关于德与智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矛盾,各有不同的认识。曾经有一种十分错误的观点,就是:“文人无行,艺人无德。”意思是说,搞文学艺术的人,或文学家艺术家,可以不注重不讲究自己的品行道德。他们并且言之凿凿,列举许许多多艺术成就很高却有严重思想错误或道德缺失的人物,如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歌星麦当娜等等。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始终是德高艺劭、德艺双馨。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许许多多楷模典范,仅以音乐与演员为例,在唐代就有著名的琵琶大师雷海青因拒绝为乱首安禄山演奏,并将琵琶掷地以示抗议,被安禄山支解示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在上海蓄须明志,一个在北京青龙桥务农,都坚决拒绝为日寇演戏,成为美谈。现代著名作曲家,牺牲在日寇的飞机轰炸中;麦新牺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朝鲜前线。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德艺双馨的声乐教学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真正把“学声乐先学做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唱歌教歌”落到实处,将艺与智育紧密结合起来。

(二)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彰显人性化教学。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视学生如朋友、亲人,树立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要关爱、关怀、呵护,如母鸡护雏、母牛舔犊;学生要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营造出师生之间的亲情加友情的人性关系。要尊重人的受教育的权力和人格尊严、名誉、威信乃至个人隐私权等一切人权。这是新时代新教育的新特点。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

要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指导思想,一切以学生的实践能力(歌唱能力与声乐教学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也以其作为评价测试的惟一标准。为此,在教学中就要重点突出、强化细化实践课教学,尤其是演出实践与教学实习,一定要加大教学比例。

(四)与时俱进,面向市场需求的指导思想

高师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根据人才市场对多方面音乐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声乐人才的需求,做到适销对路,培养一专多能的创造型、开拓型、智力化的声乐人才。

(五)强化改革,锐意求新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全国的教育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其改革也正向深层面发展。为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也要强化改革,深化改革,要敢于废止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造出全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和机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为此,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历史,通过这些历史的改革经验,我们可以探索中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指导思想,也为具体实施改革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参照系。

四、高师声乐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概念

教学艺术是教学领域中的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遵循教学规律与美学规律,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条件,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与才华。高师声乐的教学艺术,就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最佳特征与出色才华,因为声乐本身就是艺术,所以其声乐教学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艺术中的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三大特点:

1.形象性

形象性就是把抽象的原理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像等,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例如把歌唱艺术变为教师的范唱或观看歌唱艺术家的演唱录像,就都是形象性的声乐教学艺术。

2.情感性

情感性就是通过情感沟通,教师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在心心相通的师生情感中进行声乐教学。师爱生、生敬师,师生心有灵犀一“曲”通。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声乐教学同样必须以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爆情感的火山。

3.创造性

艺术贵在创新,声乐的教学艺术也贵在独创。声乐教师要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高师声乐教学的教学艺术,具有下列四大功能:

1.有利于声乐教学

教学艺术可以把丰富深刻的声乐理论变得易于接受、浅显易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歌唱技能训练变得轻松愉快,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避免不费力的“唾手可得”和费力不讨好的“跳而不得”。同时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智力开发。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的专业特长、人格魅力与人格形象、情感含量与意志力量,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引起学生的羡慕、模仿,在教师的影响、感染下,学生就会变得成熟起来,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能力号隋感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针对声乐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教师通过教学艺术使问题一个一个地迎刃而解,使学生尝到刻苦努力之后的甜蜜、辛勤之后的快乐,在这其中,便自然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3.有利于审美教育

美育是全面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美育就更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教师的素质,要具有“教师美”;另一方面,声乐本身就是美的艺术,教学艺术也属美学范畴,通过教学艺术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其通过音乐美领会到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心灵美、人格美、创造美等等的魅力,获得艺术创造力,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

4.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声乐课的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学到声乐教学艺术,这就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述四大功能,再一次从具体方面充分说明了教学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篇8

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参考,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出现新的需求,为此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根据这些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不断的优化和变动的过程。确立和优化培养目标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人才基础素质的锻炼和强化

基础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关键,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基础素质包括艺术理论、各种技能的丰富性和熟练性。在这一教学阶段应当注重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实践锻炼中做好转化工作。当前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低下,理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这些学生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可言等。这些问题都与教学目标的模糊定位存在很大关系。为此应当在确立教学目标阶段将实践教学的认为细化到课堂教学当中[2]。不断的培养和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

(2)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

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本方向。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基本指导原则。同时还应当更加重要的培养人才需求计划,同时还应当更加有效的满足人才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任务,加强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完善程度。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市场和行业实际环境,了解艺术设计岗位群的需求特征和任务数量。以这些丰富的调查数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指导,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程度,同时这些创意产业的需求特征也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参考。教育部门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校企联动,及时的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到实践教学当中。

(3)培养目标应体现人才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应当结合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所谓综合素质包含了知识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等。其中创新精神最为关键,创新是创意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创新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障整个创新工作的基本前提[3]。同时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结合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发挥出来。在实践教学培养中应当体现人才各项素质之间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2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校企合作是培养和提升人才实践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为此深挖校企合作机制的潜力,不断规范和调整实践教学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主要努力方向和突破口。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拓展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校企合作在我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教学培养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当前的校企合作环节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艺术设计专业实习生在企业实践锻炼中没有基础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质性岗位,所学理论知识没有得到有效转化,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及时参加了校企合作锻炼也不能很好的培养自己的素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校企合作也长期处于低效运转状态。为此,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4]。具体而言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应当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严格的实习规范机制,该机制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实习生岗位分配环节能够被派遣到适合他们的专业岗位当中,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有的从事与艺术设计和创意产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岗位,例如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岗位。他们的艺术设计能力不能在这些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院校和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合作制度,确保人尽其用。其次,学校应当做好实践锻炼的考核评估工作。在当前这种不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当中,大部分实习生却都能顺利通过考核。这说明考核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不足。为此应当重点完善和规范这方面工作。

(2)搭建校企合作公共平台

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积极性不足成为影响校企合作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企业资源有限,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实习学生。这一客观问题若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始终是校企合作的阴影。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企业积极性的调动。调动企业积极性应当发挥政府作用。具体而言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轻负担,提升他们参与这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搭建一个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选择院校和院校寻找企业创建一个顺畅的机制。而且对于参与这个平台的企业应当进行资质认证和政策优惠。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同时还对校企合作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当对当地创意产业的整体情况做好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创意产业中的企业优势和特色,给企业贴上特色标签。另外,对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状况也应当在这一平台上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为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提供便利。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必须发挥政府职能,联合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5]。同时还应当最好三个方面的保障,一是资金保障,二是制度保障,三是组织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工作是维持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其中资金保障是基础,政府必须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另外做好组织保障也是维持这样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政府和相关单位部门应当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信息收集,双方协调洽谈等工作,而且人员素质和部门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平台价值和潜力。

(3)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9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传统艺术类型具有多样性特点。传统艺术类型除了最常见的绘画之外,还包括剪纸、书法、戏曲、服饰、陶瓷、篆刻等众多妇幼中国特色的艺术类型。中专美术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对较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能对其中最具代表性和使用价值的艺术门类有所涉猎。中国传统的绘画大致分为写意画和工笔画两大类,特征明显,成就极高,适用范围广,可以作为中专美术教育必学的内容。学习传统绘画,能为中专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拓展学生创作思维和眼界。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也可被纳入教学范围。学生可以先学写大字,锻炼腕力,然后再选择喜欢的字体来临摹。所谓“字如其人”,习得一手好书法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也是生活与工作的一大助力。而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篆刻、传统纹饰等,都是某种观念的外化,如龙图腾代表王者、霸权、绝对力量,凤凰图案代表高贵,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这些图案以其简单的外在形式蕴含了丰富的内在象征意义,对于中专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等工作有借鉴意义。学习传统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模仿和因循守旧,而在于推陈出新。例如中国传统服饰经过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演变,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涉及服装设计等内容,借鉴传统服饰的长处,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新,既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形式多样,美轮美奂。就其中最重要的绘画艺术而言,传统绘画中,写意画与工笔画两者各具特色。传统绘画作品尤其是写意画中,讲究的并非形似,而是神似。画面上的主体与真实形态是否一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否高雅。正如《历代名画记》所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工笔画相对写意画则更接近真实生活,更讲求细致,但其创作目的与写意画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某一画面来表现某种思想内涵和企盼。如北宋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描绘出高大巍峨的山峦、浩浩汤汤的流水、山路和路上的车马,看似客观描绘,但表达出画家所向往人生图景。画面中的山水并非实景,而是画家理想中的山水,达到了“物”与“我”与画三者和谐融合的境地。在欣赏这种传统艺术作品时,教师要对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所把握,并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思考。建筑艺术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门类,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古代园林建筑,至今都被视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集绘画、雕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体,并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和“等级观”,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通过传统建筑认识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劣,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篇10

(一)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的时代特征

1.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基础是由土地、水源、牛羊、农具和相关的耕作、灌溉技术来决定的,农业文明相对应的音乐艺术就基本上是基于零散的、小型的,其传播、发展变化的速度也犹如牛羊行走速度一样,广泛的存于乡间、客堂而风格、样式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音乐。

2.工业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所关心的是对石油、煤炭、钢铁、流水线等物质资源的占有。正如音乐教育界一句名言所说的:“日本的现代化是以日本农民会欣赏贝多芬为标志”的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的标志是听交响乐(那么是否也可以说:农业文明的文化图标之一是唱教堂赞美诗和听室内乐呢?就中国来说那就是抚琴鼓瑟、吟诗作对唱堂会)。此时的音乐艺术也由纯精神范畴的、随着音乐演奏的进行就随即消失、散去而只能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品向前跨进了一步,音乐艺术有了一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随意再现出来的承载物,“艺术品”诞生、衍生出来了新的“艺术产品”、“音乐产品”———唱片、磁带、广播、电视这类的能够承载、再现音乐艺术作品的物质化的承载物、制成品。而也正是便于复制、再现艺术带来的这种发展、变化使艺术走向大众化、娱乐化的千万人唱着“同一首歌”的潮流渐渐的淹没了深远流传的、散于民间承载为主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传统音乐、传统艺术、传统文化。

3.知识文明时代。

我们现所处的时代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着知识文明转变的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的知识、智力和人的创造力这类智力成分要素,知识经济是不以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创新、创造的要求下,相应的音乐艺术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要求,从而也使音乐艺术市场更显得五彩杂陈、缤纷陆离。在这样的趋势里,传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艺术与物件之回归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正合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也正应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恒理。相应地知识经济时展起来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的传播、承载方式已然大体替代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唱片、磁带所担负的“承载物”的载体角色。

(二)文化教育的发展潮流及社会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

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挖掘、追寻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导向。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元素、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普及、传承,就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共识。

2.建国以来的我国学校教育

基本上是以一种“政治加技术”的框架构建起来并加以实施的,学校教育文化传承的意识相对淡漠,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于博士毕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学校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为了升学率而普遍忽略了、边缘化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窄,不利于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3.我们现在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在这种“6+1”结构的家庭里,家长与孩子之间多会出现一种既溺爱孩子、又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关系。在这样情况下长大的学生往往显得“情商”不足,个性太强,很多都会显得自私、冷漠、懒散、脆弱而缺乏沟通、合作、分享的能力。

二、我们面对问题的可行性应对策略

创造力、创新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现代教育的终极主题之一,艺术教育在提高包含于人的素质之内的审美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音乐艺术能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

(一)打破壁垒,融会贯通

美国流行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在本科阶段前两年都是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所谓“核心课程”的学习,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才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的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深厚的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能力,又有广博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等各个学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就艺术教育的艺术设计领域来看,艺术设计所必须的灵感、创造力往往瞬间涌现,它是一种经过深厚积淀之后对于生动知觉形象的一种创造性灵感顿悟,这种独特的“灵光乍现”的创意来自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博知识。西方美术史上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既是伟大的艺术巨匠,同时也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而众所周知的爱因斯坦,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可以举行独奏音乐会,其著名的“相对论”正是在他苦思未解而演奏小提琴之时灵光乍现、豁然开朗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拥有优秀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通才”,而创意贫乏、刻板僵化的人则多半其知识、技能都较为贫乏而单一。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学科的关注面需要与其它各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从更为广阔的领域里汲取养分而决不能仅局限于本专业的领域,才能够使其创造力、持久性都得到更好地发展。而通识教育就能够让学生在自身专业之外接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使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都会得到拓展与提升,其视野和思路就会自然地变得更加深远而开阔,在工作实践中就容易获得更多的创意思想和创作题材,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也就会更好。近年来,“通识教育”因其独到的优势也开始在我国内地为人们所重视并有大学开始了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学教育围绕高考的一些调整改革也会有相应调整、尝试。

(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在学校的音乐课课堂教学及合唱、器乐等教学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吸收、综合世界各地各种教学法元素实情、实时地加以灵活使用。

在教学中,优美的乐曲、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跟唱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动作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多方面刺激感官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形式的局限在课堂里的音乐课形式以及学生也缺少更多参与性的教学状态。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

尽管学生或许没有很多的技巧能力和理论背景,确也能够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通过不断的、合理变化的节奏来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产生美妙的感受。奥尔夫认为如果希望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音乐中去。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通过进行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诸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等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来共同形成一些新的东西。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掌握一些音乐语汇与技巧,来培养儿童的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

2.柯达伊教学法,是一种有匈牙利本民族特色的、面向全体国民的音乐教育思想。

主张让孩子们通过音乐活动来丰富其生活并培养其创造性,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主要目的是:(1)使用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并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2)培养学生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音乐的能力。(3)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班里、合唱队里演唱来提高其表演能力,让学生多参加合唱团、重奏团与管弦乐队这类集体音乐活动以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生活。(4)让学生认识、熟悉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使其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有机元素。其教学法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如:乐谱的读写,识别、使用曲式,齐唱和分声部唱,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听赏音乐,即兴创作以及随音乐运动等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使教学课时有一定的专题性、板块性的“强化”特征,其教学效果会更有保障。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三个方面:(1)在体态律动时教师(或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按自己听到的音乐之不同理解即兴随着音乐以身体作为“乐器”自由地走、跑、跳、击掌等动作,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视唱练耳课上,除了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外,也进行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与传统视唱练耳课有着极大的差别的声乐即兴演唱。(3)即兴演奏旨在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做出体态自由的即兴性反应,多在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学中通过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以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构,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把课程划分为十六个周期来进行听觉、演出、指挥、创造、分析和评论这六个方面的素质训练。通过学生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以更好适应新的工业革命浪潮。

5.爵士乐教学法,鼓励学生采用同流行音乐不一样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在对音乐的综合理解做出判断的同时积极、实时地参与到音乐创造过程里。

这种教学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及时、更深入的音乐反应、分析与创作能力及音乐经验,使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爵士乐。

6.采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专设的、程式化的课题、专题式教学素材

来进行相对精炼集中的、高度概况的专题式强化训练,以追求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的铃木教学法等等。

三、今后仍将长期面对的问题

(一)给我们的艺术教育带来严重困扰的首要原因依然是老生常谈的“应试教育”问题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导致中学音乐教育极度边缘化,课时压缩、挤占现象较为普遍,使学生不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艺术教育之美感熏陶和美的享受与人格教化的现状因高考导向的缘故而难于改变。

(二)铺天盖地的艺术泛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