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0 17:27:44

教学能力培训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构成;调查;分析

据调查统计,目前用人单位接收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是用于基层技术或管理岗位,需求的基本都是技术应用性人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是从这一需求出发,从事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使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毕业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达到这一教育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生职业能力构成

1.职业能力概述

一般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职教育主要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其培养的应主要是面向基层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在工作岗位中应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并能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根据这一特殊要求,高职生职业能力构成也应有其特殊的地方。

2.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关于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尽管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较多,但都指出了高职生职业能力应包含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只是在各种能力具体构成部分及划分上存在异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者们在探讨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同罢了。

我们在探讨高职生职业能力时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我们认为确定高职生职业能力时首先应考虑的就是能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单位的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用武之地,学生和学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保证各方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三方面因素出发,综合各学者的观念以及我们对用人单位和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问卷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应由三部分构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构成如下表1所示:

⑴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行业各项技术要求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必备的科学和文化基础之上,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对于高职生而言,专业技能甚至比专业知识储备更为重要。

⑵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是发展能力,强调逻辑性和合理性,是毕业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后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积累经验,实现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包括职业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职业认知能力是指高职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定位和前瞻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才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业,对待将来的工作,对待可能会面临的职业压力,才能避免好高骛远,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实践动手能力是指把成熟的技术与成功的设计引进、消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从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职生的就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而且社会对高职生的需求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原因在于这些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职业能力,是有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高职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对高职生而言,创新能力着重体现为运用创造性的劳动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创造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占领市场提供保障。在市场竞争中,创新能力是毕业生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素质之一。

学习能力除了指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外,还包括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专业领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以及学习他人的长处,如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弥补自己短处的能力。学习能力对职场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是比较重要的能力之一。

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指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亲朋好友、师生、同事等身边的人,都是获得信息的渠道。对于获取的信息还应学会取舍,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只有积极主动的搜寻信息并善加利用,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表达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和行为,将个人观点与优势准确、恰当的表达出来,使对方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能力。对毕业生而言,想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可能要经过多次笔试和面试,表达能力在此起到重要的作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能把自己的工作有质有量的表述出来,让同事和上级了解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因此,高职生要注重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⑶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它既是生存能力,也是发展能力,是毕业生步入社会,顺利工作的必备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贯彻上级的意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服从大局,互助协作的能力。团队合作是团队作战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现今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是用人单位作为人才评估的最重要标准之一。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本单位职员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将个人的一切与单位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实现团队真正的互助合作,发挥团队的最大功效,为单位创造最大的利润。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协调好组织各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利益关系,并在关键时候敢于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一个团队有一个唯一的目标,团队的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保障团队工作的顺利进行。组织管理能力对毕业生今后职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从平时开始培养和锻炼。

吃苦耐劳能力是现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生时比较注重的能力之一,这与用人单位岗位是密不可分的。面向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大多是基层技术或管理岗位,这些岗位多数情况下劳动强度大,很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基本没做过繁重的劳动,在刚进入职业角色时难免会有一个适应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才能坚持下来。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2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一直是将传授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内容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当今的新课改所推崇的素质教育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是完全跟着教学大纲的思路走,尤其是对于美术鉴赏课,多数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一些画家的作品进行笼统性地介绍,对于画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象征寓意教师很少对其进行介绍及引导学生对其分析评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和敢于评判对象的能力,阻止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来讲,要想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上去,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思想、更新观念,顺应新课改的思想路线方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自主地对其进行分析与鉴赏。

同时,作为教师要在学生对作品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切实地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让学生从优美的作品意境中,探知美、领略美、享受美、感悟美。这样,学生审美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教学要求,死板硬套地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完全将自己当作是课堂上的主导者,不给学生任何的机会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赏析中,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将会一无所知,更不要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提高对美学的修养,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及方式要做精心的筛选与安排,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可将精心设计好的美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平台带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美术作品展示下去认知美、感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以作品创作背景带动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对于美术鉴赏课,学生都有一个对艺术认知与理解的过程,当把一幅作品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作品画的像就是好的作品,画的不像的作品学生就不会去对它进行赏析。基于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逐渐地发现艺术作品并不是将画的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有了这些认知的反差学生才会明白艺术的真正内涵,明白什么是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取不同风格与不同寓意的艺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介绍,同时要注意将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无极限的,是不受时代的束缚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史上是不同观念并存的局面,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其不再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停留在一种框死的思维定式中。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赏析的过程中探析画家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追求大自然和谐之美的情愫。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3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注重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

2.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数学阅读的特征

1.从阅读方式上看,中学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阅读

首先,它的阅读方式不同于语言文学的阅读。这些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所要阅读的文字内容。而数学阅读除了以上要求还有一些侧重,它侧重于分析、思考、体会。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的第一区别就在于更强调分析、思考、体会。

其次,中学数学的阅读特征在于图象、符号、图形、表格比较丰富,阅读数学符号和图像是中学数学阅读能力的重点,这些符号和图形的增加已经逐渐体现了数学阅读的真正方式和数学阅读的基本内容。

2.从阅读方法上看,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数学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求它的文字、符号的应用直接到位,使用最能表达意思的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数学阅读要读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并且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就要求在进行阅读时,要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所阅读的教材内容进行设问、自我解答,然后再归纳形成到最初的文字叙述中。

3.从阅读技巧看,数学阅读更强调复读和理解阅读

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再一次阅读,阅读后做作业;作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再一次进行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的最简单技巧———复读。数学复读的过程既有推理思维又有抽象思维,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中学数学教学任务是非常必要的。

三、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有目的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从不想读转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如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导读提纲,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举行一些诸如抢答之类的小竞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和成功。

2.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引导也不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更没有提供机会和时间给学生阅读。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后,还应采取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指出阅读遗漏或理解错误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找到数学语言叙述的知识点

数学的阅读特点要求阅读教材要边阅读边思考,要抓住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阅读。但这种阅读方式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于是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阅读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和它平行。这句话包含了三点内容,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的概念是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最后才是这段话的直接内容。阅读时就要让学生慢慢养成从前文的叙述到后面定理、定义形成的连贯阅读过程。

4.提倡有选择的复读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临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策略

临床教育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临床教学的质量。对于广大临床青年教师而言,如何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已成为影响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中明确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新任临床教师逐步实施岗前培训制度。由此可见,国家对临床教学建设、临床教师的培训、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培养给予了重点关注。因此,探索适应当前形势下临床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是做好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阶段教育的重要保障。[1]

一、教学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完成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能力。一般认为,其是教师在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2]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包括编写教材和教案、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3]有学者将教学能力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教学能力的结构包含具体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和教学认知能力三种。[3]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专业的教育和实践训练。

二、临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为了进一步保障临床教学,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师尤为重要。而在临床青年教师的培训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1.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指导,培训时间投入不够。首先,临床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多集中于医学相关专业,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背景,在如何育人、带教方面缺少系统性的指导和理论上的学习。[1]其次,入职后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培训,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基本方法、方式技巧方面积累不够导致经验不足,无法更好地适应临床教师的角色。2.缺乏科学的专业培训设计,培训效用实现不高。现有的临床教学培训缺乏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方面,培训课程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参与者的水平和差异。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水平层次不齐,简单化一的培训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培训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不足,课程内容缺乏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陈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致使教师参与培训的实效性不大,收获较小。3.缺乏完善的培训监督机制,培训质量把控不严。临床教学培训往往止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的设计、培训、考核。培训内容上,研究发现,临床青年教师对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需求较大。而目前的培训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难以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缺乏对师德师风的关注以及教师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培训设计上,缺乏将教师需求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培训材料、培训方法陈旧。培训实施上,对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筛选不严格,严重影响培训质量。

三、临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

针对现阶段临床青年教师培训遇到的问题,加强临床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结合临床青年教师的需求和实际,组建高水准的培训师资团队,设计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方案,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全过程、一体化的管理。1.建立专业导师团队,制定培训标准。依据临床教学所需,建立专业化培训导师团队。导师队伍注重专业设置,避免结构单一。在此基础上,由导师共同商议制定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培训标准。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参与培训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基本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师德师风和人文素养。一方面,规范导师团队的师资水平,明确接受培训者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专业性,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2.定制专业化培训方案,开展教学能力培训。(1)理论授课技能。针对临床青年教师的需求,加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方面的课程培训。在教学设计方面,加强教案编写、课程设计的课程培训。在课程的设计中,注重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注重PBL、CBL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观摩和实践。一方面,提供基础和临床优秀观摩课程供临床青年教师实地观摩。建立观摩教师和被观摩教师的沟通机制。提供各个类别的观摩课程,青年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青年教师在观摩课程之前与被观摩的老师及时沟通,被观摩教师可以在课程前将授课的内容和课程的设计提供给青年教师。让其事先了解所要观摩的课程,在课程实际观摩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观摩授课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内容讲授、师生互动。课后可依据课堂观摩中遇到的问题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之后,可以举办系列沙龙,组织青年教师交流观摩体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平台,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优秀的课程经验,分享观摩体会,促进青年教师的互助互享。(2)临床技能培训。组织临床技能内容的培训。针对内科外科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查,把握青年教师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设计培训内容。注重课程内容设计,提升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内容考核,在实际培训中需要设置考核标准,并对实际参加的青年教师给予定期考核,确保培训质量。注重课后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对培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总结,在今后的设计和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完善。

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把控培训质量

高质量的培训离不开严格的考核评价。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临床授课还是临床技能的培训,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注重课程质量、导师团队、学习质量的考核评价。通过过程性的考核和结果性的考核加强培训的效果,提升培训的质量。通过建立学分制度,提升培训的规范性。培训之初,由导师团队共同商定培训学分管理制度,设置必修和选修范围。一方面给予学员充分的自主权。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充分保障学员学习的整体性。通过学分制度,客观上促进学员在时间安排和选择上的科学性,保证培训内容覆盖到教学能力的各个维度。

五、建立沟通互助平台,努力促进交流学习

建立基础和临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观摩课程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基础和临床PBL、CBL观摩课程的相互开放,互通互学。通过建立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加强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拓展教师的思维,提升学习效果。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机制。通过组织学员线上讨论、线下参观等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习和沟通,帮助他们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日常培训中,除了组织线下的培训课程,也需要建立线上的学习渠道,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切实保障青年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培训。

参考文献:

[1]黄光生,.医学院校临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途径分析[J].亚太教育,2015,(4):219-219.

[2]周萍,纪志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2):81-83.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5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要从增强反思意识、加强系统学习、多方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反思和加强指导五个方面来培养。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教学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

1.2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1.3能改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方式。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无疑地,后一种成长方式是更为常规和有效的。它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二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反思强调批判与发展的自觉性和深刻性,自主发展则强调批判与发展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两者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样,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愿望就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因此,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专家,就意味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要通过自己自觉不断的“反思”和“审察”,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及经验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4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二、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2.1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师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2要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新的教育理念激发课堂活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但害人害己不说,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要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是否自觉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搞教学,一边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身体力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3要多方沟通,提高反思能力。也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互助,或者以以老带新等形式,走出去或请进来,主动邀请教学同行一起进行反思,对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同行,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进行深度的反思分析和研讨交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反思。这是加强与其它院校和同行沟通、交流与学习的难得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教学反思尤其要注意与两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一,与同事之间的探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通过交流与探讨,也许会受到启发或者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好办法。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有不同的个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奇思妙想无不出自于个体的灵光一闪。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才不会平淡,才显得异彩纷呈,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2.4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志、叙事和教学案例,也可以是札记、体会和教学后记等。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进行总结。这些都属于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找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和自己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从而达到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时效性,即总结反思要及时。教学实践刚完成,此时教学感受最深刻、最清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最有体会,此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最佳。否则,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就淡化了。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6

具有时代适应性,必须先行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具备从事建筑行业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能力”指是综合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1.学习能力是基础

学习是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在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善于学习并能不断把握新知新物,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自主学习能力将使人受益终生。可以说,学习能力是能力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因此,有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2.专业能力是关键

专业能力是指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达到从事建筑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一点,也是建筑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3.动手能力是核心

中职教育的特点在于重视培养能胜任工作并拥有建筑行业技能的学生,他们将是建筑建设的储备力量,动手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就业和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尤其重要。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应用结合,实现知识的深化,促进他们灵活运用。

4.创新能力是重点

当今社会的竞争其本质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创新能力对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通过创新将已有的事物不断优化并完善,产生质的超越,满足新的需求,增加新的效益,取得个人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共同收效。可以说,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沟通能力是关键

人具有社会属性,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之一。有效的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会大大增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使团队成员正确处理好同上级、同级与下属的关系,处理好同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做好工作,共同走向成功。所以,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有必要有意识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力教育,已经日渐受到重视,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符合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同时,紧跟时展,构造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将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做出思考与探索。

二、“就业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

势在必行,值得提倡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新学科层出不穷,促使建筑专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革新。那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须有明确的方向性、统筹全局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开创性。

1.1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新审核、筛选,进行再次整合,重点是突出适用性、实用性。尝试推广“专业+经济+管理”的模式,模糊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兼而有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一专多能的水平,以满足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利于学生就业。其次,更多地关注本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新技术、新发展纳入到教学课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建立严格的查核措施,保证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增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提高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1.2教学方法方面,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程因为专业所制比较枯燥,可以将多媒体引入授课中,比如打造“视频工地”等都是营造动态立体教学方法的手段,借此可以营造直观、可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真正加入到授课中。第三是注重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对新事物具有适度的好奇心,进而增进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2.多学科并重

建筑专业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注定,在教育教学中除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对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视。首先,沟通能力的培养,就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日益密切,建筑行业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也需要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和建筑企业与市场,与国际接轨需要建筑行业拥有自己的外语人才,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突现出来。第三,我们关注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真正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人才。数学作为基础课既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又可以为学生从事土建研究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综合地看,在建筑专业教育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开展多学科并重的教学,以培养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够自觉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3.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交流

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于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专业教学的发展,也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最大化能力教育的教学意义。这种整合,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和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3.1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校企间的合作,是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与互相提升的过程。企业的工程案例是最好的教学素材之一,具有不可比拟的及时性与先进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如果能形成校企之间有效的衔接,对合作的双方都非常有益。

3.2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是一个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的完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特长,通过交流,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开拓办学思路。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与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有相当的参考性,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都有利于建筑专业中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7

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2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初中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

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氨气、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2.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如我们在讲实验室里制取氯气时,就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理由。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3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

3.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

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譬如在实验室里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汽。欲除去,只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不能用水,这是因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12+H20→HCl+HC10←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中的C1-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小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3.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关于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钙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于燥的烧瓶收集,再接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因为在化学实验室里,很难将烧瓶搞得十分干燥,而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同学分析了上述方法实验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了该实验的要求,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3毫升浓氨水,然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得多。

4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5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同学即使到了二年级也还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在实验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5.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8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一方面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带动,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实验的操作练习。

1)突出演示实验的示范性。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首要途径。教师演示实验的质量和态度,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有潜移默化的表率作用。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操作示范,从药品的取用、仪器的安装和洗涤、物质的加热到现象的观察,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更全面、系统,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中要增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内容。通过教师娴熟的操作、严谨的态度和精彩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2)突出学生实验的操作性。学生实验可分为学生随堂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实验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成学生随堂实验,如饱和溶液的活动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等。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运用知识、亲身体验化学变化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尽管对装置图的错误十分熟悉,但在自己动手实验时仍出现试管口高于试管底、铁夹夹在试管口、试管口没堵棉花、完毕时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等种种错误。所以,学生只能在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2改平顺型实验为矛盾型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行为的发生必须在强烈的探究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由于化学学科是九年级刚刚接触的课程,教材安排的很多实验设计都是平顺型实验。虽然这种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性兴趣,但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层面的探究兴趣。所以,笔者把平顺型实验改为矛盾型实验,在完全对立矛盾的实验现象中营造心理困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中,教材只安排了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个探究实验。这两个实验是按思维的常势顺向进行。在实验探究中,笔者加做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的反势实验——镁条燃烧。当镁条燃烧的实验做完后,学生发现实验前后天平不平衡。这样完全对立的结论会很快引发学生激烈的探讨,经过自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发现后者并没有称量到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由此推出质量守恒定律时,很自然地就突出了“质量总和”这几个关键字。

3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实验中走出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在做探究性实验时可以借鉴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果,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和假设制订出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实验结束之后,学生之间进行分析、交流,弄明白问题的实质,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在“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教材把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并行安排。笔者在教学时,就把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把硫酸的化学性质学习安排在盐酸之后。在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问题: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是相似还是不同?学生经过分析和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两种物质都是酸,组成中都有氢离子;性质不同,依据是两种物质中的酸根离子不同。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设计一组实验,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9

一、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所谓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的范畴很广,如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等等。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教学大纲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

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维能力是以观察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就生物学科而言,实验操作能力也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通过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或学会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上述几种能力,相对而言,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初级的、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而研究能力则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它必须建立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又反过来对这几种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才能去从事有关生物学研究工作。

二、能力培养的原则

(1)整体性布鲁纳曾说过,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正确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具体到教材中就是指各种概念、基本理论,即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应该与理论课的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做到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把演示内容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有助于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外兴趣小组等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实验教学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直接地培养以上各种能力。除了安排一些常规的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外,还可进行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小实验,如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统计、分析等。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去观察各类动物的行为,要求学生写观察报告,描述一些代表动物,如狼、猴、丹顶鹤的有趣习性及其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另外,还可带学生到公园去识别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调查本地植物资源。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渐进性生物实验按其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前两类着重为生物学实验打基础,即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基础能力的,而后者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以初级的简易的实验入手,使学生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再逐步深化,完成由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开学初,考虑到有的学生从未使用过显微镜,故首先要排“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下面有关实验打好基础。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这一实验,教师向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从取材→解离→固定→染色→压片→观察的全过程,有的同学因没有观察到清晰的分裂相,便主动要求课后继续做,直到实验成功为止。通过一系列实验,逐步训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实用性生物实验教学,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应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适当开设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内容。例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经济动物的养殖技术以及遗传育种的基本技术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多种技术、学会各种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后传授各种实用技术打好基础。同时,这种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爱家乡,爱大自然,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做法

(1)开足开好实验,充分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练习。生物教师应根据大纲的规定,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一些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几个实验,如葫芦藓的采集和观察、家鸽的解剖等,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同时,每次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过程,都作好精心、充分的安排,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等,确保其较好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能力培训范文篇10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有很大一部分培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传统的授课方法只能给大学生硬性灌输就业理论,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运用,缺乏实践环节,其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达到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上的独特见解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接收、传输知识并非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要积极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有效的培训教学。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参与者和帮助者,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同的培训活动,学习与就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创造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与此同时,教师在培训中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创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方法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的效果。

(一)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借助真实的感受,他们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达到特定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直接体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体验为教学模式,以活动为教学载体,以直接经验为教学内容。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一是活动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根据培训需要创设与现实就业环境类似的活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指导。二是实践调查体验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就业实践活动中,亲自参加岗位工作,使其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常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体验企业岗位等方式,开展具体的培训教学。

(二)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进行培训

翻转课堂主张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存在很大差异。翻转课堂式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通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进入课堂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课堂活动,交流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中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作者,教师要在培训前搜索有益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有关就业能力培训的视频,上传到规定的网络系统里,方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培训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可以运用提问答疑、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再对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并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培训

启发式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在启发式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这样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上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求职简历的制作”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你认为简历应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简历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做客观评价并总结制作简历的技巧,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培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教师要在就业能力培训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郭欣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