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21:18:44

公共体育论文

公共体育论文篇1

(一)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调查对象:福建省9所独立学院(协和学院、闽南科技学院、金山学院、东方学院、至诚学院、阳光学院、嘉庚学院、诚毅学院、厦门工学院)的公共体育部负责人、体育教师、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独立学院”等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中重要文献进行细致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学院资料室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中文数据库主要为清华学术期刊网(CNKI)、万方特色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此外,还通过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学术搜索、Baidu(百度)文档搜索等获取了一些文章和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本文共有三份问卷,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三份问卷分别为:(1)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负责人问卷,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为主要依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2)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问卷,根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出发调查;(3)福建省独立学院上体育课的学生问卷,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和对现有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3.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教授进行走访咨询,听取他们对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相关方面的分析和见解。为设计问卷及撰写论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走访调查。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和EXCEL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基本现状调查

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特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分别占总数的77.78%和66.67%,其次是运动训练55.56%和体育俱乐部44.4%,校外活动和其他选项占的比率比较少合计为33.33%。综上所述,目前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拓展运动为辅。

(二)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分布

当前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主要是基础课和选项课分别为66.67%和55.56%,其次是体育俱乐部33.33%,主副项制和保健课比较少,仅有2所学院开设该类型的课程。可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类型设置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福建省独立学院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场地缺乏,限制了体育课程形式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设置

1.体育课程基础理论内容设置

体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相对比较乐观,主要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分别占66.67%和55.56%。相对其他体育理论课程而言,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知识课程实用性较强,可运用到平常的体育锻炼中,较易于被学生接受。这类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科学参与体育运动,减少意外运动损伤,掌握健康的运动方式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是对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体育专项运动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学习均为44.45%。目前为非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体育专业理论和竞赛规则、裁判法理论教学,无形中鼓励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运动竞赛活动中,同时也为课外体育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2.体育课程实践内容运动项目设置

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课程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实践课程整体特征为:大球类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开设率普遍多于小球类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作为目前较为流行的健美操和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开展情况比较乐观。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场地要求不高的如健美操、武术等较易于普及;而对于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如网球、游泳等相对较难普及。同时参与人数限制性不强的运动项目如田径、健美操、武术等项目开设情况比较乐观,参与人数限制性强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课程则不容易开设。

(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安排

依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教学分班形式,有利于教师顺利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独立学院教学班趋势为原班男女分班和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两种主流方式。这两种分班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原班男女分班有利于教师区别对待,但对于有一定危险性的课程,则不利于学生互相帮助;打破系别进行选项分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但不利于教师的课堂组织。不论哪种分班形式都有利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比较合理的分班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五)学生考核体系

1.学生考核评价内容

学生考核评价体制的合理性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学生考核评价内容以体能与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理论考试和体质测试为主,同时也对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交往合作精神、学习进步幅度为辅的评价内容体系进行考核。也有个别学院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及其他方面作为考核评价内容。总体考核评价内容偏向于传统方式笔试、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2.学生考核的评价方式

调查独立学院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发现:目前评价方式只局限于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占评价方式的100%,对于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教师单一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只有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才能正确反映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而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六)福建省独立学院师资配备情况

独立学院在办学机制上,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运行机制的要求不同,特别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不同,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教师与其他公办教师有所不同,通过下面对教师工作现状的调查,来了解师资的建设情况。目前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以青年教师为主,总体上比较缺乏教学经验,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发现,该师资队伍整体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还需加强科研方面的学习,以便整体提高科研能力,促进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此外,解决当前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问题是当务之急,只有在师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性得到保障之后,才能促进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发展。

(七)场地设施配备情况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要学习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必须要有相应的运动场地器材作为前提保障。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4所独立学院拥有比较完善的场地设施;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4所独立拥有几个项目的场地,但很难满足上课需求,开展一些新的项目比较困难,场地不能得到保证;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依靠学校本部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没有学院独立的场馆设施。尽管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资金,但容易使学院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在体育场馆的使用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应该依据自身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保障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福建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确立正确的课程指导思想,明确课程目标

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改革的方向。以“终身体育”作为公共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得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健康学习、快乐成长。

(二)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引用,体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身体素质,进行身体锻炼,同时要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相联系,促进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之多元化,具有丰富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不断拓宽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了解体育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尤其是对待独立学院的学生,其特点是思维较为活跃,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并且可塑性比较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向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强的方向发展,不断拓宽教学内容。

(三)加强课外体育建设

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新的教学体系所需要的。独立学院应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认真落实好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和竞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福建省独立学院可以在教务部、学工部、体育部合作下,对学院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实行课余体育活动的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制度,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专项协会,以及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达到要求的加文体分,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中来。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独立学院是年轻的教育机构,各方面的建设都还不完善。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现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轻,教学年限有限、职称层次较低等现象。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不健全,出现独立学院教师离职、辞职的现象比较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不断扩大体育教师队伍,改善教师待遇,健全人事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对年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采取正确措施,可以通过外出参加培训、提高学历层次等方式来培养学院的骨干教师。

(五)建立合理的现代化的评价体系

1996年,坎贝尔等人认为,大部分标准化测验都倾向于高度评价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记忆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们应重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建立起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有效制定各项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在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评价中找到自信,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要多方位相结合,如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六)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场地和器材的建设

由于福建省独立学院逐渐从母体学校独立出来,很多学院都将资金投入到校舍建设上,忽视了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加上福建省独立学院不断扩招,造成人数增多而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因此,福建省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保证每年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场地和器材建设上,达到《独立学院评估体系》中学生人均场地面积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体育课程正常进行,确保学院体育课程的全面发展。

(七)积极寻找适合独立学院的课程模式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以及办学特点,并在综合全国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下,福建省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比较适合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模式。福建省独立学院部分学院已经建立俱乐部的课程模式,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至诚学院,以及刚组建的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其优点为:

(1)实行俱乐部形式能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出发,灵活地选择内容和方向。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也适应了独立学院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

(2)体育俱乐部强调运动过程的娱乐性质,娱乐功能将会给学生带来动力。这是现代体育的主要观念,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同时也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活泼的个性,达到在娱乐中学习的效果。

(3)体育俱乐部强调持续性的体育活动过程,满足了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公共体育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

1现状和意义

1.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过去就有,只是不够重视,更像是摆设,仅用于雨天教学和机动的备份,内容上不外乎是体育常识、体育卫生,属于体育常规教育的范畴,没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高校在评估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下,理论教学逐步受到重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理论教材的配备.高校根据各自的需要,编纂和出版相应的理论教材,学生人手一本.(2)理论教学的制度化.理论教学的课时,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3)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相联系.理论考核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到学生体育成绩之中.所以说,理论教学作为公共体育教学的一种形式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流于形式,丧失了理论教学的意义.首先从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看,大都是过去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浓缩版,内容陈旧,不是理论,只是运动动作和技术的文字说明,其价值相当于体育常识,缺少层次和深度,没有学术价值,学生不感兴趣.其次从理论教学的管理来看,理论教学所占比例偏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考核也不受重视(与其他公共课程相比).

1.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体育实践教学的补充和指导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的系统的结论.”….体育理论基于体育实践,是对体育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当前结论,体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主要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仅有实践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同时体育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多学科形成有机的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育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和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是体育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不可替代的.体育课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教学,作为体育实践教学补充,发挥理论所具有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的延伸,甚至是对实践教学的超越,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档次,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1.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的重要途径

所谓公共体育高等教育化,就是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将公共体育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高校在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有别于中小学,首先,中小学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育教学的强身健体,促进生长发育的功能尤为重要,从学习技术和动作的角度看,中小学学生也处于动作技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实践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而大学生已接近成年,在学习技术和动作上处于劣势,但认识、理解和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理论教学,提高对体育及其价值的认识更加重要.此外,大学生缺少的不是体育锻炼的机会,而是强身健体的意识.高校在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上也非中小学可比,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氛围,为提升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而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健身,所以理论教学彰显出体育教学应有的教学层次和深度,具有学术价值.

2核心与内容

2.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关于竞技理论的教学

确立以竞技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以活动为基础的说明书式的理论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质,提高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高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我国体育专业的基础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与管理人才的重任,应加强体育教学的学科性与竞技性,……在以竞技为核心的基础中,根据各群体的具体特点,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娱乐和健身等基本属性及其功能,逐步实现体育的高等教育化.”竞技是体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理所当然也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这就指明了理论教学的方向,拓展了新的层次和空间,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2.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对专项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

理论教学依托于专项实践教学,在加强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要兼顾到知识性和教育性.其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1)加强对专项的认识.了解其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习专项竞技的方法、竞赛规则裁判法、组织方法以及比赛的方法等.(3)理解影响专项竞技的相关因素.技术和战术因素、身体素质和体能因素、心理素质因素以及运动损伤预防和科学训练方法等.(4)专项竞技对社会的影响.专项竞技与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对健康和医学的影响等.其内容既是传统理论体系的继承,又有新的研究方向.

3作用与预期

3.1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形成有机融合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使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补充、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同时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也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合适的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专项化选修教学模式对接,有利于形成以专项化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学科分支,理论教学能够摆脱普通专业大学生受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打破实践教学由于客观原因而形成的教学屏障,率先从理论教学上实现突破,迈上新的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3.2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在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同时,还要对理论教学场所,考核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安排.理论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层次,同时也使紧缺的运动场地,器材得到一定缓冲,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的周期,减少季节变化对实践教学的消极影响.在课时安排上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要突破学期的限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层面上的可操作性.

3.3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加强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平衡,教学双方必须以新的心态和新的要求共同面对,由加强理论教学而引发的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双方的影响显而易见.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部分学生仅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势,“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已经行不通了,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处于劣势的学生,则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理论教学的大力介入,对教师的学习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观念得以更新,学术的风气得到加强,教学双方由此更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种质的变化是学科建设的内涵.

公共体育论文篇3

关键词:公共服务;体育场馆;政府职能;民营化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广大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民众对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统的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是被政府垄断经营。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近20m2相比,我国居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存在着将近十多倍的差距。2014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现有的体育场馆80%以上都存在设施落后、场馆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有管理思维使政府财力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公共体育场馆严重的供需矛盾。传统的由体育部门运营的制度安排日益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与娱乐所需,特别是对公共体育场馆的需求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体系,借以提升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当下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及至政府领导皆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

1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本质是公私部门合作治理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研究是以增强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和体育健身需求为目的,因此在进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中。首先在保证公共体育场馆参与社会性、服务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民营化建设步伐。其次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工作职能,增强各自的义务与责任。第三在此基础上加深各自领域内的合作,建立相互间的管理和监督互动机制,努力促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发展。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现阶段急需解决的是如何改变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的角色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要真正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开拓民间企业多渠道经营空间,从而缓和公共体育场馆供需矛盾。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政府一枝独秀的垄断地位”。事实上,世界各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垄断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具有低效、无能和缺乏回应性的现实境地。究其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比私营部门低下、工作方法比私营部门差、员工素质比私营部门员工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是公营还是私营,重点在于是垄断还是竞争。因此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竞争意识和市场力量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中来。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是基础的民生设施,但这不是意味着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只能由政府来亲自承担。因此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健康锻炼、娱乐生活、休闲活动的需要作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安排者的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选择由民营部门来组织生产,而自己只需要承担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标准的落实与监督。这种政府与民营部门之间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消解政府的行政与经济压力,而且还为民营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契机,符合现代公共服务社会化、民主化、分散化的发展要求。

2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责任的主要表现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从现阶段来看,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取得的成效,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确存在着许多优越之处,如:节约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分担了投资风险、增加了政府收入、提供了民营部门参与政府行为的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业率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也潜藏风险和弊端,如:产权归属不明、服务核心偏移、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缺失、新的腐败现象产生和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导致体育场馆市场竞争十分紊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干预,并不意味着免除了政府在民营化改革中的责任,而是重点放在民营化后存在的问题、强化民营化改革中的监督、规制等间接管理。具体而言,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应承担以下责任:

2.1引导民营化过程中的市场秩序责任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归根到底是一次政府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制度变迁,政府作为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策划者、参与者,首先,应该积极为本次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以保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顺利进行。其次,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改革,可能会在产权归属、服务价格、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不完善或不成熟的现象,政府在这时候有责任主动规制相关制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化发展的制度环境。第三,政府在民营化改革中要自觉表明政府的立场与态度,并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引导,消除民营部门对改革的顾虑。第四、规范民间组织进入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工作,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规范有序经营,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2.2积极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竞争环境

从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市场化是迅速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良好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由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不连贯性、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因此各地各级政府应从措施为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优越的经营环境。

2.3树立科学的政府规制行为,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不但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弊端,也使经济改革的成果大受影响,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也是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部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管理体制权一旦出让给了民营部门,容易使国有资产脱离了政府的管辖范围,难免也会出现国有资产私有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树立科学的市场信息规制意识,采取正确的市场经济规制措施,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2.4承担民营化过程中的监管责任

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中,由于民间组织经营的趋利性和经营信息的不对称性,如果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进程不加以监管,极容易出现价格紊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物品供给不合理、私人垄断等损害政府和公众利益的行为与现象。因此,政府应本着保障广大市民公众利益的理念,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民营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实现途径

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不但是一项文化工程、体育工程,而且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把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营运、维修等责任全部交付于私营部门,容易导致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过于追求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偏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容易忽视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社会性,造成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质量下降、市场价格混乱等现象,对公共利益会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进程中应做到:

3.1以角色转变为基础,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民营化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转变和公共物品管理方式的变革,政府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转变观念,认真履行其行政职能,各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政过程中应加强执政理念,特别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努力把提升自身的服务素质、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努力从执法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把创导服务型政府为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宗旨,提高政府部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信任度。3.1.1明确政府的执政理念,调整政府的职能重心。在日常工作职能执行过程中要时刻以维护广大市民的利益要作为根本目标,积极主动做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服务工作,切实有效地解决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休闲体育和强身健体的工作,充分体现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本色。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过程中扮演好决策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避免对民营市场的过度干预。3.1.2优化管理机构,完善政府职能。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中的其中一个基本职能就是协调好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民营化改革中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创建一个共赢的合作互动关系。特别是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初期,面对复杂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完善包括价格、质量、服务在内的各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保证民营化改革的顺利进行。3.1.3转变政府管理角色的重要一个体现就是规范政府行政工作方式。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体育职能部门在依法行政、公平行政、文明行政、绿色行政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如何抓好人性化行政这一现代执法手段。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刚刚起步,目前还缺乏比较完整的、适应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决策者和监督者的政府很容易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应更深入地了解民营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增强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与建议,千万不能“习惯性”地行政,更不能“教条”式的执法,真正做到阳光行政、人性行政。

3.2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政府的公正力

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具体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往往依据的只是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容易出现盲目性执法和经验性执法,急需修改或制定一套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使广大民营企业在民营化运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也可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准确,提高政府执法的公正力,维护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地位与形象。

3.3建立合理的政府规制机制,提高市场有序竞争

随着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规制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善。然而,在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方面,由于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政府规制机制还在不断的改正与完善之中,因此,笔者认为,依据市场竞争的发展流程,政府应当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3.1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随着广大市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的需求也逐日增强,健身娱乐业作为新生产业包含着巨大的商机,因此经营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新的经营渠道。然而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经营者,政府对经营者的选择一时无从下手,特许经营、合同承包、委托经营、租赁等方式层出不穷,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制,在具有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类似于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政府在选择经营者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作为”或“集体讨论”等行政陋习,造成新的市场混乱。3.3.2制定严格的价格规制。在市场经济过程中,价格永远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前者总是希望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而后者则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因此如何在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求得平衡,就要求我们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行业的发展阶段、市场供需情况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加以确定,使公共体育场馆使用价格更具科学性、灵活性。3.3.3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民营部门经营公共体育场馆服务,都应当以服务质量的提升作为基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作为一种典型的公益,始终要以安全、合理、良好的质量规制为目的,眼前最为现实的手段就是通过制定详细行业质量标准对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进行定期的评估与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和改正意见。3.3.4制定强有力的市场退出规制。由于市场经济的特点,无论政府还是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经营者都需要面对经营期限届满或中途退出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由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经营的周期往往较长,而经营期内又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经营风险,因此当民营企业在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政府和市民的公众利益遭到损害或者威胁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有必要对相关企业实施市场退出规制,并进行临时接管。

4结语

由此可见,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民营化改革的要旨并非政府从行政管理的全面脱离,而是政府责任的重新定位以及政府角色的变迁和职能实现新的途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保障民营部门的合法权力和利益的基础上,本着恪守市场规律和政府规制的原则,在遵照新的政府规制的前提下,迅速由公共服务经营者向服务利益保障者的角色转变,促进我国民营化改革健康顺利地发展。

作者:蒋金山 崔世君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聂永有,王振坤.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背景下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3]王涛,崔世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5):17-20.

[4]杨凤华.对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5]陈元欣,张崇光,王健.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的民营化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1).

[6]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5).

公共体育论文篇4

论文摘要:分析了普通高校扩招后给体育课带来的困境?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体育教师人数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提高体育法规意识?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改革传统体育考试考核方法。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扩招51万人总人数接近28U万而2000年秋手我囚普通高等学校招’I=.180万人实助、招’I=.总规模达300多万人比1999年增加72.5%}有关教育会议提出预i}到2Ol0年我囚.气等教育入学率将从现在的9提高到75。大学的扩招给我囚教育的发展带来厂千载难逢的良机但面对扩招本已小堪重负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形势吏加严峻如小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投入将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

据四川帅范大学体育系副卞任陈建嘉对部分.y校的调查表明38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很少。扩招前有学生-210633人扩招后按285408人计算年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如田径场400rn标准共35块平均6018人块按最低标准5000人块算原来差7块扩招后差22块篮球场共389块平均541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454块扩招后差753块排球场共233块平均904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610块扩招后差904块。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大学历史上‘欠帐”太多在扩招前体育场馆等硬件措施就达小到囚家规定标准而扩招后山于种种原因小能够及时增加场馆设施。

二、体育教师人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体育教帅9引人平均何校26人师生一比为1:213扩招后师生一比为1:288。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小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此院校中还有少数3.7%教师没有职称。

从学历上看38所院校的体育教师中没有博十学位者而拥有硕十学位的教师仅占2.6%。如今很多大学仍然以本科毕业生一充当教师队伍的“卞力军”。另外大专学历的占8.7%无学历者占1.9%。这此都滞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适应扩招发展的对策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是实现学校体育日标和任务的基本途径而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其必小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当前普通高校连续扩招的形势下公共体育课该如何开展。

3.1提高体育法规意识

高校体育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史欠账”这既和学校财力、观念有关也与体育法规意识淡薄有关。要想使公共体育课走出困境笔者建议首先要提高体育法规意识完善学校的I!f督检查机制使各校领导按囚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日录》的定额标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体育场馆设施缺乏严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高校要提出限期整改的措施和案。

3.2认真组织和周密设计体育教学

采用多种排课式以解决学生一多、场地少的矛盾增加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的比重增加室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重。如20世纪90年代末下院文教委员会建议改变以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为卞的教学内容应从生一涯体育的观点出发以多样化的个人项日为卞促进学生一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运动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3.3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

精简教学内容实行卞、辅教材制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班的人数。实行根据学生一的体质和体育基础分班、分组教学或者按学厂卜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在教学力面除传统的循环练习、分组练习等外程序教学、暗示学习、心理训练、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力法也应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3.4改革体育考试考核的方法

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发现传统考试考核力法的小合理性并在实践中运用纪律分、态度分等力法予以校正还有的实行增加进步分的力法以鼓励小同基础和体质状况的学生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这都小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扩招后公共体育课面临的卞要IAJ题是体育课班级增多这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改苹体育考试制度重新修订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测验的标准及力法以适应扩招后的需要。

公共体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公共体育论文篇6

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意味着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让民间资本介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是为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满足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满足群众锻炼消费需求的。追求经济效益也是为了提高体育场馆的运作效率,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并不否认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模式

1.国有民营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已经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场馆。政府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使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享有经营决策权、人事权、资金支配权和利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能无偿调用公共体育场馆的人财物。在利益分配的调动下,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提高场馆的运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管理公共体育场馆的负担。主要经营形式有经营责任承包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

国有民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减少了后期的营运成本投入,包括维护运营资金和管理费用,还有场租、税收等收入。第二,政企分开,顺应市场经济激励体制,改善经营状况。企业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取得场馆的经营权后,在利润的吸引下,一定会积极经营管理,创造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经济效益的激励有助于改善服务质量。民营化后,经营者必须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来吸引顾客。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公私合营模式

公私合营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计划和准备建设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注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及运营中,在利益的转让下,调动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突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资金“瓶颈”,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体育锻炼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公私合营中常用的BOT模式意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是一种融资方式,多运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该模式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中的应用是指政府与私营机构(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公共体育场馆项目的筹资、建设,项目建成后,在双方协议商定的期限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权的利用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协议期满之后,该体育场馆的所有权无偿转让给政府,用以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公私合营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民间资本进入推进了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改革。民间资本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短缺而人均体育场馆消费低下的尴尬局面,而且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局面有利于改变政府包办公共体育场馆的旧局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二,产权明晰,提高管理效率。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由于产权的不明晰造成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但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为了保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然会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才,必然带来新的维护管理技术的创新,减少不必要的雇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是国家的一些分支机构。企业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司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而现阶段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着产业经营、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既要履行服务的职能,也要履行经营的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公共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公共体育场馆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也就是说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公共体育场馆部门自身转变观念: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向公众提供体育场馆服务,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后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中必须认清公益性的主体地位。体育场馆的国有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益的重要性,体育场馆经营是为公益服务的,更要确保其公益性的实施。

1.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已是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趋势,为了有助于日后的统一管理,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列的管理办法。当然这其中肯定要包含怎么解决民营化带来了公益性淡化问题。

2.国家的价格规制的政策的约束

私营部门取得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可能会做出高于合理价格水平的场馆服务消费价格。首先对于这一点国家要实行相关的价格管制规定,约束其抬价行为。作为经营者应该明白经济效益是需要社会效益来宣传的,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段实行优惠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并通过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的层次,实现双效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是公益性实现的间接形式。

3.定期提供免费开放时段

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收益应该是最大的目标。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定期向公众实行免费开放时段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吸引消费者,抢占市场。二是吸引潜在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三是虽然免费,但服务质量不变,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获得好评。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切实体验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双赢的好方法。

4.体育赛事的优先举办权

有些经营者为了增加收入,一味地出租场馆接一些演唱会、展销会等商业活动,反而削弱了场馆本身体育职能需求。公共体育场馆肩负的职能是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所以体育场馆应合理应用,一方面发挥其公益的性质以满足群众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经营职能,通过举办比赛等维护体育馆的正常运营,而不是一味的从商业角度出发而改变了体育馆的本身最基本的服务职能。

5.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政府应区别对待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比如税务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国资部门将收取的“国有资产占用费”返回给公共体育场馆;国土部门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并在“土地有偿使用、转让金”方面按公益性标准优惠收取;市水电部门按公共事业或较优惠的水电费标准收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王国尊陈融:公共体育场馆国有民营模式的剖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6,6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刘省平:BOT项目融资理论与实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体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环.其主要任务是在中学体育的基础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思想。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素质教育,忽视体育文化的教育,它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论,主张教师主宰,师道尊严,公式化和刻板化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竞技体育技术教学,这一切严重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越来越显示出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的一面,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化改革,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因素

1.传统旧观念的影响

在“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的观念影响下,中国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受到重视。从“秀才挟弓矢出,父兄以不才视之”、“一介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话语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是何等偏差,而如能静下来,读“圣贤书”,则被认为“当刮目相看”。重文轻武的传统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观念思想正在慢慢地改变,但仍具有强大的延续性。

2.原有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的影响

传统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竞技性项目在各级学校的教材中重复出现。以田径运动中的短跑为例,起跑及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再三学习,教学内容的低级重复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没有起到延续和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引起某种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其发展态势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这是令人欣慰的。但却出现了在教学内容上盲目效颦、不求实效,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等现象,这些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且长久以来竞技体育成分在学校体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的“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下的大学体育造成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3.单一、滞后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出现,高校体育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经到来。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单一现象严重,总体滞后于体育思想的发展,弊端日益突显。教学中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活动原本是件快乐有趣的师生活动。然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体育课程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小结评价”的机械性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练习。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淡漠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枯燥、沉闷,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长期运动能力的培养,使不少学生讨厌这种缺少主体乐趣、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活动。其次,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都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着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人条框之中,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容易让人觉得体育课毫无科学知识,任何人都可以“以葫芦画瓢”教好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人们对体育工作者的评价,进而潜在地影响着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

4.体育课成绩考核制度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体育课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且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只有少量的学校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采用了“俱乐部”形式的授课方法。他们在同一教材,同一老师教导下其学习结果必然有很大差异。在成绩评价方面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及运动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理解及运用能力这些因素,以统一的标准实行“一刀切”方式,在一定的范围里存在着科学量化的不足。

5.高校扩招的的负面影响

高校的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许多明显的负面作用,首当其冲的三大问题是:第一,扩招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活动场地更为捉襟见肘,而这个问题在学校整体面积暂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之内予以解决;第二,体育经费投人到体育器材上的力度跟不上学生增加的需求;第三,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与递增的学生之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

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强化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和方法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教学内容应增加健康教育和健身娱乐体育。要与学生兴趣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更新扩展理论教学内容注重教法的创新

(1)教学内容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并事先为体育教师预定了模式,从而限制了体育的娱乐性,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性,而现在高校体育之所以不受欢迎,其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娱乐性,因而它不能构成现代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从个性出发,强调健身性和娱乐性、修身性,淡化竞技性;要根据有限的教学时数,改进教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应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项目设置要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为适应终生体育的要求,理论教学必须更新其内容,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运动生理负荷与健身效益、健身与营养、常见运动损伤与简单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突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教育及有关体育知识教育;应注意把时尚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

(2)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发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了适宜的教学项目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结果,这里还存在着教法手段运用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强调师道尊严的,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板着面孔的,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或者是十分不快的,何谈快乐?我们要改变“教师讲一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做”这一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体质状况以及场地器材的制约,帮助学生系统地、有层次地制定锻炼计划,实施体育课的教与学。高校学生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合作性的群体,在技术巩固过程中可尝试一下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培养其合作精神.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比赛的魅力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在上竞技项目的体育课时,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革新,应通过有趣味的组织形式使竞技体育更具娱乐性,即软化竞技性,如在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降低难度(如排球降网,篮球降低篮框高度,铅球推实心球,跳高横杆采取皮筋等方法,降低竞技体育项目的学习难度)以使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些竞技项目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体育的兴趣,把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进行练习。

(3)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确立以终生体育为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主。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实质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性合理程度的探讨,可以基本反映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调查结果表明,面对如此复杂的体育教学体系,且又要体现体育的多目标、多功能特征,仅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都是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的。实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就得转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依据本校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多维、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

(4)改革体育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考试是最直接、省时和有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是学生体育方面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的反映,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值及对考试的重视程度都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机制。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其考核评价时应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为中心,突出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形式、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应注重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注重个体差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变化,采用绝对评价指标与弹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所谓绝对评价指标就是按照考试内容的要求、标准所达到的技术指标,进行成绩评定的指标。弹性指标则是指以考试内容要求、标准为基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接受体育教育的起点等,进行成绩增长幅度、健康指标增长幅度的评价。采取“分段式”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进步程度予以评分。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满怀信心和充满希望地进行体育学习。

公共体育论文篇8

相关热搜: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范文  公共管理理念

0.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于体育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多,体育公共管理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社会领域逐渐分化成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中,公共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远远超过了市场领域中的体育事务管理。体育公共管理的研究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研究的对象是发表于各类报刊上的论文,隐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在所有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研究学位论文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选题则是撰写硕士论文的第一环节,并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内容或研究领域,三是研究方法。选题的“三要素”构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也成为评价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尺度。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笔者査到2002?2012年间710篇有关体育管理的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占总数的71.4%;涉及市场管理的203篇,占总数的28.6%。

在本文中,笔者对涉及体育公共管理的507篇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性质和研究领域)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与分析,为体育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

    从2002年到2010年的9年间,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了高峰。从主观上看,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必然增加;二是体育公共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种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体育公共管理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巳进人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⑴。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巳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人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5.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

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5.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6.结束语

公共体育论文篇9

1.体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4.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公共体育论文篇10

1.1研究对象

天津市的高校数量不少,该文主要选择天津市内主要的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现在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对这12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图书馆的书籍和网络检索库查阅并收集与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可以根据研究进展和需要再去进一步完善。(2)现实调查访问法,在每年天津市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的年会上,对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也可以走进现实,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很高造诣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走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来掌握当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和问卷回收这三个方面。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天津市内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专家、高校中的一线体育教学教师和天津市高校中的学生;试卷设置的调查对象为以上列出的12所高校中的体育教学现状;数据的收集要客观现实,就要做好有效问卷的回收,然后通过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4)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需要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方式为聘请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专家,采用逻辑分析检验法对问卷进行综合的评定,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客观性。表1和表2分别表明了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和问卷的可信度。(5)通过回收的问卷,采集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结果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关系的一种体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对天津市12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实际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较多,很难达到统一,多种教学思想并存的现象较为严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经过改革和发展后,其中“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符合现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体现出了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学理念。问卷信息表现出了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当下,天津市的各高校大都将健康第一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体思想,已经将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旨在追求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有助于体现体育教学的优势,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思想途径。

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索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久以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大都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比如长跑、跳高跳远、投掷项目和球类项目等,而忽视带有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的普及。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有着整套规范的规则体系和技术要求,这些规则较为系统和严格,其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使教学较为严格而缺乏趣味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体育项目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偏离体育教学的本质,只注重追求专业技能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思想很容易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天津市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逐渐趋于科学与合理。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始终将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去除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减少了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的设置。从6所高校的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较为单一的体育项目大都被取消,以往体育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被选修体育而代替,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会收获甚微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效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身体活动能力和基础理论课时的比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每个选修课都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活动的能力。比如大量带有传统型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以及现代体育项目的设置,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这些带有浓厚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项目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传统摔跤、太极拳、传统武术等民族项目,还有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大众健身交际舞等现代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3.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竞技性项目为主,但许多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引入课堂,攀岩和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得到了学生极大的认可,高校学生对这些新兴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从这些体育项目表现出来的效果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球类等主体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建议,加大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的设立,这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重要方向。

4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探索

4.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现状

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时间和范围内,教师和学生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的标准和程度称之为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制定的参考和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三大目标,主要表现在:(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2)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3)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体育道德观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的身心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以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着一定的不足,显得较为滞后。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教学经过了新一轮的改革,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等五大方面的基本目标,这五大目标明确体现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以上对天津市12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表明,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领导均将这五大目标作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各大高校也将教学目标的改革作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从教学的具体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所定的目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这五大目标中,许多师生均将运动技能作为了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所造成的。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里还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高校里并没有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4.2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发展方向

当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追求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追求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只有其它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注重课程的创新,使师生认清各项目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将运动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着手,实现塑造学生品格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应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结合竞技性、趣味性、民族性、科学性以及可接受性等项目特点,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体系,依靠改变师生对教学的认知,达到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5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目标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教学的效果目标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而反过来讲,如果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与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相违背,这时的教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才会得以优化,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教学目标又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方向。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