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3:11:50

校园网络化论文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1

1、虚拟性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是以虚拟的网络空间开展为阵地文化传播的一种新型校园文化,用虚拟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知识等内容的参与、展示、交流、传播、共享。在校园网络上,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现实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将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参与者在网络校园文化中虚拟化,甚至将网络参与者的真实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边界,虚拟与现实的悖离,大大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2、主体创造的高度性

网络具备了科技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独特的特征,高校网络校园文化也因这种特征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使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受到影响。它以层出不穷的新概念、新逻辑、新信息,提升着主体思维的创造性,依托网络的互动、共享、开放性特征,逐步凸显出主体的个性化,形成主体高度自主的文化特征。

3、高度的互动性

网络校园文化以其相互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体现出互联网交流互动的特点。不同的文化主体在网络校园文化中,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和交流者,它们彼此之间的角色转换是迅速的,沟通是及时的,交流更是多样的,绝不仅仅是单方面文化输出或是接收,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交流,它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传播、相互作用,在共享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进行了网络校园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网络校园文化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和网络校园文化的关系

网络校园文化可谓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校园文化的主体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主要内容为课外文化活动,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网络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自然而然的反映了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是传统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体现。网络校园文化可谓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延伸,它以传统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等形式的交流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生动地再现在网络媒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观看,这大大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另外,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仍在校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有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的依赖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工具,而这些工具对于信息的输出几乎都是单向输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程度。网络媒体的诞生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弥补了校园文化同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真空地带,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活力和气息。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可谓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危害。它的虚拟性特征既有利于开拓人们的发散思维,又容易使人产生虚假的幻觉;它的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了文明,又产生了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的自由,又使严谨的法律产生漏洞。综上所述,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在区域上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为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创新了校园文化模式,改变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亦可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传播校园文化,发扬校园精神。另一方面,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充斥各种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面对着新奇事物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好奇心作用增强,深陷其中,生活堕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四、网络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可谓社会网络文化这个整体中的子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新型文化,并日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网络校园文化不仅在师生之间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和沟通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今天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

(一)在21世纪的今天

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已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随着各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建成与完善网络传播已逐渐成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传播渠道,以其独特、创新的优势为各高校所青睐。

(二)为国家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提供网络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更需要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大大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中将对大学生的培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网络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展示自身在校园内的存在价值;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校园网络的便捷性和多功能性可以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四)创新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高校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是实践创新主要阵地,可谓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承担着促进社会创新精神发展的使命。

五、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一)积极整合网络资源,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高校应当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优化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紧紧掌握网络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奏响主旋律,以保证积极有益的信息丰富我们的校园网络资源,努力建设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站,加强校园官网建设,使其充分发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的作用,打响校园文化网络传播的第一炮。

(二)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加强了学校和学生间的交流,密切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和深度。高校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努力培养成为一支谨记思想道德建设脉络,牢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并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的队伍。

(三)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能力;文化环境;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16—03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校,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并不断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价值,成为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阐释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层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上网设备等具有实体性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例如,数字图书馆设备、电脑、手机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总和,例如,网络语言、网络视频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大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制度等规范体系,例如,校园网站的管理制度、网络伦理道德等。

根据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即转变成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0或1来储存和传播。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进行融合创新,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文化“和而不同”。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文化的空间向每个人开放,每个人都能取得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人平等参与。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中,由于人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等不同,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带来很大的障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克服了这一缺陷,在网络空间里,交流的双方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人们通过数以万计的屏幕窗口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从人与机的互动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深入。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优秀的信息会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垃圾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校园网络文化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这使大学生过分追求独特、另类的价值观。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网络技术的绝对优势,进行文化思想的渗透,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既可以克服不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让大学生认识到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抵御能力,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又可以弘扬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各类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国家就难以兴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参加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既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创新方法和创新经验,同时又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平等性等特征,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创造,这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使他们更喜欢参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创新活动。总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又能增加大学生的创新经验,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时代到来,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在丰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带人了高校校园文化中,例如,色情、暴力、迷信、反动等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积极改造文化环境的过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使教育者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优秀的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可以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给文化环境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创造出符合培养优秀大学生需要的文化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文化环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4.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采取以课堂教学、开会谈话、理论学习为主要的载体,并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是典型的外塑式、改造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也忽视教育评价、反馈环节,不能获得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教师更加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网络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向反馈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依据反馈信息较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特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随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将会创新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载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模式。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实现思路

1.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可以确保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增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高校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以及校园BBS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保证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性。同时,高校要凭借着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特色红色网站,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宣传力度,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监控,使大学生在指定的网域内使用,对各个网络链接进行审查,制止学生对非法、不良网站的访问,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高校还要提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高校园网络监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政治理论课和专业技术的培训学习,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思想觉悟。校园网络监管人员还要定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进行检查、筛选,始终保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优秀性,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趋向,并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各个院系,每个院系应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规范上网。

2.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主动、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创造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享用者,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学校要为大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提供平台,学校可以设立网络文化创新基金支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造,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红色网页设计大赛”、“电脑动漫设计大赛”、“电脑艺术设计大赛”等,使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地更新升级。同时,还要调动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即在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时候要使大学生树立以自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这种自主性主要集中表现在自主认知、自主选择、自主思维、自主控制以及自主完善等方面”。学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公共政治课地位,还要注重校园网站的建设,在校园网上设立“红色回忆”、“入党指南”等模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大学生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充分认知信息的价值,自主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文化,控制不良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化,促进自我完善。

3.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教育。“所谓网络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网络道德规范是指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则,这种道德规范则包括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约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可以增加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将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体系,并在其接触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可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法律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制定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不仅要包括道德层面,还要包括法律层面。各高校应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向大学生讲授网络道德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例如,各高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向大学生讲授这些知识。学校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月,各院系可以通过开晚会、座谈会、出板报等形式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同时,可以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给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座谈会,向大学生讲授网络犯罪的案例以及惩罚措施,增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同。

总之,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推动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也日益繁荣,并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要想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扬长避短,就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3

论文摘要: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的阵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这为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上面描绘最美的图景,进一步扎实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在校园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我院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一)传承和创新作用

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将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我院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稳定。

(三)协调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可以通过说明和阐释重要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我院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

(四)监测和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我院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等犯罪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强大的冲击,造成学生的思想迷惘进而会影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网络繁荣我院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板块模式

1.教育、资讯板块

教育、高校资讯板块是给广大师生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综合信息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主要开设高职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及时准确地采编国内新近的高职教育热点,报道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

2.师生交流板块

师生交流板块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窗口。主要可以开设名师风采、名师导航、教学成果展等栏目,通过交流板块便于广大学生走近名师,对话名师,励志成为惠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网上理论学习板块

网上学习板块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加强理论学习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理论热点、理论学习征文、网上党训班等栏目。便于我校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

4.展示风采活动板块

展示风采活动板块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青青校园、校园之星、学生组织、技能竞技节等栏目。便于我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参与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造我院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5.贴心服务板块

贴心服务板块是给我院广大学生服务的窗口。在校区改造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专升本、专转本及专接本、心理知识、创业就业、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栏目。为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释疑解惑,提供实际的帮助。

6.辅导员之家板块

辅导员之家板块是加强我院学生工作队伍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该板块可以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交流、辅导员风采等栏目,从而可以为我院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四、对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要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我院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要实效性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院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要时效性地增强网上与网下结合

要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的育人功能。我院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结束语

我院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学院师生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在学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我院校区改造时应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路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扬我院的品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文玲.高校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局面[j].思想教育导论导刊,2008,(1).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和谐;信息;教育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25-01

1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效延展

1.1 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由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各民族、各类别和层次的文化联系将更为紧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使得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无限扩大。校园文化已经走向全面开放。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网络与大学校园教学、学习和生活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积极从事有关研究。所谓网络文化,是指在兼有技术和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理性化的数字文化。而校园文化,是一种在大学特定区域中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和这些价值在物质意识形态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一数字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极大地丰富了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1.2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全面渗透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改变着大学传统的办学理念,改变着以纸质传送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改变着校园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及手段,尤其是使广大师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世界认知、精神境界正以令人惊奇的速度改变着。网络开放式的参与方式,使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空前提高,参与方式逐步大众化,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主体。网络文化已渗透进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园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以及校园精神文化,都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其作用,才能使网络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

首先,对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政治因素。当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然而,网络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模糊了国界与时空,网络强势文化之“新霸权主义”的渗透、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以及网络信息接受的自主性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导致其理想信念的偏差。如果这种形势继续发展下去,必将淡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动摇其爱国主义信念,甚至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极大的不和谐因素,这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政治新课题。

其次,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精神因素。网络的互动性和直接性在调动和刺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弱化了高校德育的功能,导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以及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多边形也明显削弱了传统非强制性的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从而使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形同虚设。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特征使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然而,伴随多元文化的不断传播,反主流道德观念的信息传播和影响不断加深,这势必造成道德评价失范,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这种心理意识和精神状态必然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不和谐因素。

最后,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和冲击为构建和谐校园增添了不和谐的人际因素。网络文化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特点极大地吸引着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从而导致其自控力下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活动。也有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肆意散布垃圾信息,冲击并误导大学生传统的道德行为,网上丰富的资料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抄袭行为。网络的虚拟性更容易使大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不和谐的人际因素。

3 和谐视野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新构建的对策

3.1 加强网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和谐

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给校园网络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改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网络科学技术。我国一般高校的校园网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校园网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实现高质量运行。多数高校已实现网络进办公室、进图书馆、进宿舍,信息交换速度可达百兆以上。信息网络中心不但努力做好电子邮件、FTP、WWW等基本服务,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目前大学网络文化在软件开发制作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多数尚属空白。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发有利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

3.2 加强网络管理机制与规范建设。构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谐

校园网络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价值的体现,更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根本保证,所以要加快建立与完善相应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如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屏蔽机制建设等,为规范网上行为实行高校BBS、博客、播客等的实名制;为加强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综合治理,高校与当地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工作体制、专业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管理、师生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等。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6

当代中职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这是时代赋子中职生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在中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各种网络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可以通过网络讲座的形式贯穿一些湖湘文化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经典案例,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爱国主义纪录片,譬如爱国志士的纪念馆、曾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通过观看这些纪录片让学生受到更深的教育,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使其个人梦想自觉融入中国梦。此外还可以在校园网通过张贴一些标语、名言警句或是在校园网上写上其生平介绍等形式来彰显湖湘文化。

二、融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

毛泽东曾指出:豪杰之士展其得于天之本性,伸张其本性中至伟至大之力,因以成其为豪杰焉。要想成为湖湘豪杰,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中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但是中职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生产的机器。在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下,学生既要崇尚科学,又要敬畏自然;既要做科技创新人,又要做坚强的环保卫士,为造福人类社会而敢为人先。因此,在中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进程中,中职学校应植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髓,让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充分运用网络的积极功效,借助网络去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去奋斗,如此一来中职校园网络文化才能发挥正确的导向功效,为广大中职生的学习点亮一盏明灯。

三、植入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

经世致用倡导学术要关注现实,要关注国计民生问题。经世致用文化在宋明理学中得以集中体现。从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人在洋务运动中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主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无不彰显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中职学校定位为培养实用应用型人才,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实质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人才。中职学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关注民生,将自己所学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统一,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中。

四、植入敢为人先的湖湘理念

敢为人先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的精神。中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要融入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当今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所培养的学生不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源泉。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中职学校也掀起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潮,这就更需要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倡导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方面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也要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开展各项改革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竞争力,这种敢为人先的教改精神也应植入中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引导广大中职教师为职教事业的发展形成敢为人先的奋斗理念。

五、植入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

湖南人常常被贴上吃苦耐劳的标签,这一标签实质是湖湘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企业一线岗位。这些岗位一般劳动强度大、工作相对枯燥,待遇相比本科生、研究生一般要低,这就要求毕业生能有良好的心态,能下得去,留得住。要在平平凡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吃苦耐劳精神,能脚踏实地干下去,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这种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中职学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湖湘文化精髓,使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深受熏陶,在课外网络活动、网络课堂学习、网络实习实训等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六、构筑完善的中职校园网络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机制

中职校园网络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所以,在构建的进程中,应当重视中职校园网络文化与湖湘文化融合的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中职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最后,在这一基础上在校园网络中植入湖湘文化的精髓,以名人名言、经典故事等形式植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网站建设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新的视角伴随着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数便捷和改变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Jan van Dikj在《网络社会》一书中指出:“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将成为我们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将给我们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更大的影响 [1]。”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代表和先驱者,高校已成为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它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和方式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深入高校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蔓延至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和传统校园文化不断的结合、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冲击着校园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概述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就是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中,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大学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数字化文化、信息化文化和群体文化,它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 [2]。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1)虚拟性。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把人类的活动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通过技术使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人们的网络行为是虚拟的,人们在网上的交流往往具有主体和对象的隐蔽性,人与人所建立的关系也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校园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传承,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虚拟,它体现着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再现着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3]。

(2)交互性。校园网络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在这个空间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不再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基于平等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师生的了解,他们可以通过互动及时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向,这里不仅体现着领导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能合理表达学生的诉求,人际交流的快捷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3)多元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包容的载体,它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一个聚集地[2]。网络媒介传播的多元性也为校园网络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知识,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各类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在网络中不断的发展创新,它是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和选择文化的权利和自由的体现。

(4)平等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人们在开放的文化空间中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分别,每个人都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人人都能平等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讨论,具有更全面的、更直接的信息征集渠道。

(5)开放性。网络的快捷便利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浏览、下载、交流信息,打破了传统交流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收集、查询速度[4],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发、时效的信息传播途径。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伴随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或者老师的授课,网络成为了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且其拥有的大量、全面、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求职手段和学习渠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文化以其信息检索便捷、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传播超越时空、信息资源合理共享的特点和优越性,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5]。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师“填鸭式”地灌输,学生被动式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方式和求知范围[6]。学生可以从网络文化信息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教材,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网络也以其内容的全面、丰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3)校园网络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采用单一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了多元化的特性,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知识、多样的项目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及时选择和汇集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随时参与校园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说网络文化的建设、传播和内化功能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7]。

(4)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师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舆论能够加速高校民主化的进程。它能够给在校师生提供一个平等舆论、平等参与学校建设的平台,它意味着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每个人都能平等对待,都有发言权。信息传播的快速和方便又使得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职业和学术道德,接受舆论的监督,这也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了高校师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途径。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迷恋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说网络在给生活带来无限便利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游戏、聊天等休闲方式会让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挤占了学生们大量阅读书本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得相当一部分网迷的学习成绩亮起了红灯[8]。同时,长时间的沉迷网络使得各种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也使得许多同学不善思考,无心学业,造成很多人的学业荒废。

(2)网络内容和行为的失范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监督的局限性以及网络言论的自由性使得网络在成为包罗万象的资源宝库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暴力、迷信、享乐主义等信息与思想会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走入误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们遵循着快乐的原则,追求着感官的刺激,自由地发表观点,可以不考虑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6]。论坛上一些侮辱、攻击同学、老师和学校的言论会使得这些网络失范行为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音符。

(3)网络信息泛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由于言论自由,传播速度极快,使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学生在上网浏览信息、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自己无法理解或难以明辨是非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很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学生将取代老师,成为自我教育的主角,各种信息充斥校园和网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无法辨别是与非,对与错[8]。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而变得更加“现实”与功利,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会越来越淡漠,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

(4)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冲击。由于网络文化有着其特有的隐匿性与虚拟化,它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不实的环境里[9]。在网络中,尽管大学生的需求或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却脱离了现实生活,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的主动权极大,他们往往过度依赖网络,缺少与家人、朋友、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疏远,也造成了高校学生班级观念、集体观念淡化的局面。

三、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国家应制定教育领域、校园网络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对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约束力。同时,各级部门要加强实时的检查和监控,保证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以优秀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10],并且要提高校园网络的技术水平,减少不良信息的出现。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鉴别能力。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在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人格情操的培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自觉参与网络道德文化建设[11]。

3.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的聚集体,他们往往具有相对优秀的综合素质,正确的引导必将规范他们的一言一行。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和鉴别能力[12],使其能从思想上抵御不良信息的干扰,以合乎道德准则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影响他人,以高度的网络道德规范,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4.重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和规范校园网络文化。学校网络中心、宣传部门都应该重视宣传校园网络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规范网络文化内容[13]。同时应该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文明上网,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应该建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文化,以优秀、成熟、积极、鲜明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四、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建设

1.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站平台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丰富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使第二课堂独具特色,形成另一道风景,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影像。实践证明,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先进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有效的集理论性、教育性、实时性、真实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对于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师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师生快速获取所需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形成信息的正向传播具有无法比拟的生要作用。

应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拓宽网络教育阵地,为我院师生提供全方位、实时性的服务,紧跟兄弟院校网络文化建设步伐,结合我院现状,建立相应学院网站、共产党员网、校内办公网、新闻网,打造红色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加强红色文化的正向植入,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有效做好我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增砖添瓦。

2.规范信息制度

加强对学院网站信息权限的管理,将原来的管理员统一的改为文章管理员的身份,只有个别有审核权的用户才设置为高级管理员,信息撰写人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文章后,普通的文章管理员只拥有将文章上传后台系统的功能,而并非直接对外,其的文章只有待职能部门的高级管理员审核后才拥有对外的权利,同时高级管理员可以对文章进行固顶和热点设置,夯实新闻基础,规范内容,严格程序,合理安排新闻流程,进一步规范、健全信息审核与制度。

3.人员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员制度,各系部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定期定时的组织信息员培训,了解应用系统使用方法及各种信息技术,定期开展技术讲座,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利用信息员反馈制度,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真实程度,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夯实业务理论,争取赢得信息工作的万紫千红。

五、结论

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给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诸多关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和加强教师和学生本身素质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领航员,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使用和认识网络传媒,抵御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学习、成长的帮手。总之,高校应该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加强服务,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Jan van Dijk.The Netword Socieyt[M].London:Sage.1999

[2]张国启,张 朋.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价值[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16-118.

[3]姚咏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1):67-69.

[4]周洁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涵义特征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1-5.

[5]张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1(4):186.

[6]刘永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与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45-47.

[7]彭晓云,吴月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3):6475-6476.

[8]翟成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7-69.

[9]熊伟,陈建明.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科学时代,2010(7):299-300.

[10]邵一江,黄雄英.浅析新形式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5):43-45.

[11]郑琴.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8(1):101-103.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8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Network on Campu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 Honglin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理性与偏激并存,内容包罗万象,观点五花八门,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看待问题时不全面,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认同感,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覆盖广泛,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精心构建和谐校园,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一切学生服务。

(2)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让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3)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9

关键词 认知分析 网络平台模块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目的是营造一种网络虚拟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涉及的模块功能将对网络平台建设进行新的尝试,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构建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对网络平台建设的功能需求关系;第二,构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网络平台资源更新机制;第三,实现以工、学相结合模式为主体的网络情景实训平台。

1 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依据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这一特定教育类型,是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网络平台构建的总目标。因此,加快完善高职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对在校学生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校园文化的网络文化认知分析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具备两个方面的评价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估。在网站上周期性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问卷调查,并对网络行为进行采样分析,尤其针对学生网络行为涉及的诸多内容展开评价。在此选取了2012年10月对145名学生进行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问卷调查》。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 对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大学生对其感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基点。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受访学生对高职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感知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网络平台模块喜好程度依次为:校企对接实训模块77.24%,就业指导模块72.41%,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37.93%,资源共享模块37.93%,娱乐文化模块35.86%。相比之下,心理辅导模块,学习文化模块没有得到学生青睐,这说明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模块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扩大透射与校企文化融合相关的实训功能。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认知度分析,依次为:网络文化在其生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网络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关系等。(如表1所示)。

校企文化的融合对就业的影响在调查中有58.6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这反映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除了课程建设、技能实训、生产应用等方面,还表现在利用高职校园网络平台构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设立的校企对接实训模块中,分布了企业的精髓文化。

2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模块组成

通过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需求及认知分析,我们遵循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具备Web 应用的系统设计原则,即: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安全性等,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遵循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设计原则,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动态的高职学生网络文化认知分析等。

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模块由三大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高职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是主系统,其中包括七个模块,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学习文化模块、资源共享模块、社团文化模块、就业指导模块和娱乐文化模块。第二部分是“数据元采集”系统,该系统是实现跟踪记录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上网学习特征,收集网络学习行为、校园网络文化论坛行为、模拟实训过程等相关的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调查和网络行为模型。第三部分是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分析系统,根据所收集的网络行为数据建立网络文化认知及网络行为非量化评价体系。其目的是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以网络问卷方式输出网络文化认知评价结果。这方面的结果,可以被学习者、教师以及网站管理者查询、获取,根据系统显示的评价结果,相关人员可以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网络平台模块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二是将网络行为结果输出到相关的认知特征库或者行为模式库,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端对网络文化活动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主要模块内容解读

3.1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论坛模块造就了多样化的交流模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多维交流平台,在这一模块内,每个个体都能最广泛地参与校园网络社会中去,从而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电子联合体,在平等的对话中获得知识、情感,也获得了思想上的沟通。当然在此论坛模块中也要重点集中建设一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论坛,构筑高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和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建设和完善各院系和各部门的官方和非官方论坛,鼓励和引导教研室、课题组、学生党团组织、社团、师生个人等开办内容正确,格调高雅,具有服务社会和服务师生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非官方个人论坛主页。准确掌握网络行为,把握舆情动态,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具体舆情做好舆论引导。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网络行为采集及分析库,为及时有效地掌握网上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提供技术保障。

3.2 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

校企协作目前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扩展,利用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VR(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的技术,通过网络营造多种模拟实际应用环境的训练场景实训平台已成为现实。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内容包括:虚拟的公司(集团)组建,学生的实训培训方案制定,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学生的自我经营,模拟评价机制等。因此,校企协作模拟实训模块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验室格局,构建开放型、软环境的“情景实训”环境,从工作流程到工作制度都与实际企业十分相近,通过模拟实训的建立把教学环境和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网络教学工厂”的理念,同时实现通过仿真的企业环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结论

高职校园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构建基于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网络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技术创新与网络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管理机制,丰富职业实训等网络资源的形式与内容。还要强化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升校企文化融合等措施,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职校园网络平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0(9).

[2]冯海平.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库模块构成与应用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2(3).

[3]王桂玲.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索[J].高教论坛,2011(1).

[4]刘允华,董佳亮.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和谐构建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2(5).

校园网络化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BBS,校园文化,传承,网络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04-02

一、前言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个校园BBS―水木清华社区诞生以来,校园BBS(论坛)蓬勃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载体,成为各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校BBS一度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其个性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G・H・米德认为: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表现。那么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随着社会论坛对高校BBS的冲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的成分以及高校BBS的发展阶段来探讨高校BBS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机制,也为校园论坛能够在众多社会论坛中有立足之地开辟可行途径。

二、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扮演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导向作用;②凝聚作用;③塑造作用;④约束和规范作用;⑤激励作用。从校园文化的功能可以看出,它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能够推动高校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并重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高校BBS。学生参与到BBS中,把校园文化带进了网络之中,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1.高校BBS特点及其与校园文化的渊源。作为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陆高校校园的一种网络技术的应用形式,高校BBS为师生构筑了一个个网络虚拟社区,也亲历了这十余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发展的历次考验。作为“虚拟校园”,BBS具有网络社会的共性特征,兼具虚拟与现实的复杂互动关系。但同时还存在自身的独特个性:一是作为校园网络平台,不可避免地与所在高校的文化传统和校情校史具有内在共源性,打上一定的高校特性和文化个性。二是BBS的技术架构和内容管理,使其平台功能以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流见长,从而区别于门户网站、SNS社区和新媒体。三是校园BBS创始之初多是高校学生自发,而日常运营也多由青年学生团队具体负责。除了上述特性,高校BBS还有比较明显的倾向,以上海大学乐乎社区为例,上海大学乐乎社区成立于2008年3月15日,是在原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的基础上进行改版而成,它的前身上海大学乐乎论坛成立于2006年9月,目前日均发帖量已经超过3000。与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一样,乐乎社区的发展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实践中,它具备一些为师生所公知的传播特点,即相对限制性、周期性以及反复性。

2.高校BBS在校园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解读。作为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BBS的综合性决定其内容的多样性,其中很有可能掺杂着与社会利益、校园利益、师生利益不符的内容,言论须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这是校园文化的形象作用,尤其是与时俱进的新媒体窗口,这就是高校BBS传承校园文化的窗口角色。目前不少高校开通了官方微博,言论谨小慎微,这与高校BBS相比,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互比较缺乏,所以说高校BBS才是相对限制性的校园文化网络窗口,也是朱润萍在《高校BBS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一文中所提到的“飘窗角色”。校园文化以活动为载体,有常规的活动,也有特殊的活动,但制度的健全使校园日常的各项活动和时间安排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使得不同的时间段高校BBS呈现出不同的关注热点,这样就使论坛中帖子的出现呈现一定的频率性和周期性,继而呈现出稳定的校园文化,让别人能够从周期的交流内容和稳定的校园文化中了解、认可学校。高校BBS中谈论的话题推动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将品牌文化通过错综复杂的网络多方位推销至社会,这比传统媒体便捷、反应更为迅速,从而打造开放性文化舆论氛围。

高校BBS中会有一些问题被反复提及,比如高校师生对于各种国内的社会热点要闻和国际大事都予以高度关注,由于特定的契机或某些言论的带动会将一些尘封的话题重新敞开,这种反弹性或者反复性与校园文化紧密相关,没有校园文化当作“诱饵”,这些反弹或许不会出现,进而带动着校园文化的创新。无论是校园文化主动地要求传承还是被动地接受传播,其本质就是传播,而传播的载体就是媒体,网络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媒体,校园文化同时也要求高校BBS具备一定的核心价值和工作重心。

三、高校BBS对校园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1.高校BBS促进校园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传统校园文化类似于“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在以往传统的校园文化参与方式下,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团干部、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从客观上来说很多同学被排除在活动之外。在这种校园文化下同学们出现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参与热情不高。而校园BBS的平台建立,是校园文化具备了大众化特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只要你想,你可对任何感兴趣的事发表评论或参与讨论。

2.高校BBS推进校园文化的社会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必然要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子系统,又有其独特的结构与表现形式,这是认识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校园网络的建立,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度空前加大,校园BBS的作用更加大了这种影响程度。比如,BBS上的许多帖子都是转自社会网站或纸质媒体,这些转发的帖子都具有较强的经典性、针对性或可读性,对校园文化影响较大。作为社会文化登陆校园的主要桥梁,高校BBS促使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也不断扩大,校园文化中一些受关注的文章、帖子等会持续在社会论坛中不断被转载、交流,这些都表明了校园文化被高校BBS带上了社会这样一个舞台、一个熔炉,因此机遇和挑战并存。正因为有高校BBS在传承、辐射校园文化,有着较强的自我管理功能,校园文化才不至于在社会文化中淹没,才不至于迷失方向。高校是小型社会,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高校BBS自然成为校园实践育人的有效平台。

3.高校BBS承载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其别提到“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发生是以网络技术和现实文化为基础的,但它不是信息网络技术与现实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网络文化生成于“在线实践”的过程中。作为在线实践活动的价值,网络文化同时引领着在线实践的发展方向。此外,网络文化还与现实文化互依互动,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形成的共同财富,对网络社会公民个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样是在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体现的,因此高校BBS所承载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离不开这三方面。在物质文化上,以上海大学乐乎社区为例,师生比较关注教学设施的改善、校园环境的规划,学生的自习教室、活动场所,教师的办公条件、多媒体条件,在社区论坛中都会有集中的讨论,引发合理的讨论和建议,从而推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建设。在制度文化上,师生要求既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也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自身的权利,进而扮演好校园角色。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指导,以校园规章制度为纲领,制度化讨论由平面转向网络,最后再由论坛反馈至校园,进行信息回笼,促进制度建设的改善。在精神文化上,高校BBS是学生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支撑,除了能够分享直接的学习资料,信息交流资源直接反映师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更原生态、更真实和更有说服力的特点。一方面学校可以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借由BBS的交互性,获得精神上的反馈,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2]朱润萍.高校BBS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新闻界,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