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规划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0 11:35:43

校园规划设计

校园规划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 F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工程概况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在五桂山办事处西坑附近征地500亩(折合33.3公顷),作为新中山中专的建设用地。该迁建工程第一期一次性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远期15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区(行政用房、教师办公用房、教学楼、基础实训楼和图书馆)、生活区(学生宿舍、师生食堂和教师值班宿舍)、体育活动区(体育馆、运动场等)。一期工程于2010年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2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l)规划设计强求象征意义。譬如校园的平面构图要像龙、像火箭或别的什么什么,还要加上一些轴线组织如生态轴、人文轴、历史轴,等等。有这些象征意义和轴线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在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刻意求之,而忽视甚至损害交通组织、建筑的合理规模及朝向等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本末倒置了。( 2 )设计理念大而空。时下的校园规划流行谈理念,诸如生态理念、环境理念、空间理念、文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智能化理念、网络化理念,等等。然而真正实现这些理念的又有几个呢?提出的许多理念往往成为空口号,并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去落实。即使落实,有的也仅是以一种肤浅的方式去落实。譬如在有的学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中,所谓生态理念,就是大片绿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简单的分期建设等。( 3 )规模偏大,尺度失真。一般新建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于是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如要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但这样的环境设计真的建起来后,就会发现失真了,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活动,感觉并不舒服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对于一个人均耕地相对数很小的国度的校园来说,这种校园规划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大规模的思想和做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4 )景观设计脱离实际。目前国内校园环境设计流行有水面的设计,河、湖、池、塘遍布其中,仿佛“无水不成景”,也不管是否具有先天的条件。有的校园内外本来没 有河流、湖泊,规划设计中却硬要整出湖泊、河流;有的校园附近有河流,却属于季节性河流,不一定能成为景观,有的就是排洪沟,在规划设计中却不管这些,非要把它弄成一道“漂亮的风景”不可,不惜花再大的代价。其实,除了水之外,山石、树木、建筑乃至雕塑小品,也都可以创造出有特点的空间环境,关键还是要 “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强求不得。( 5 ) 重形式,轻功能。校园的空间环境设计也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倾向。校园环境空间,往往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 运动,等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现在的一些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需要考虑得不足,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 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人。这些空间,或许中看,却不中用,很难让人产生场所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校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l )注重营造人文氛围。校园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师生的生活模式,使整个校园有机地融人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例如某校,以团结广场为中心的历史地带,布局历史主题的绿地,配合历史建筑与环境的遗存,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其中包括:寅初亭片区―梅沁园,以梅花映衬寅初先生顶风傲雪的风骨;文字斋片区―兰馨园,以历史人物为题,通过兰草的馨香烘托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松林坡片区,以松涛为题,唤起对老重大斐声中外的松林坡的回忆;校前区主步行带,以学校重大历史事件为题,通过立体的雕塑小品、平面的浮雕、地嵌,讲述重大曾经的光荣与艰难;行政大楼片区,以名人名言为题,展示治学的历史精神。这些设计,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校园人文氛围的要求。( 2 ) 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校园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环境来。如:台湾高雄某校园,辟设人工湿地,栽植各类湿地植物;辟设校园内香草中药植物园区,提供生命科学系师生教学的教材园;运用湿地自体净水原理,净化校园地表径流活水。同时校园中水系统之设置,在校园规划建设之初,即设置污水处理厂及布设中水管线,污水处理厂处理全校排放水后再供应作厕所及植栽浇灌用水,以节省饮用水,同时减少污水排放量。

( 3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组合。校园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教学科研区、行政区、运动区、休闲绿化区、学生生活区。要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运用建筑手法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用房合理面积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贯通,适当突出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应相互开放,促进交流。校园规划设计要侧重建筑群组之间的联系,通过广场、庭院、门厅、步廊等将各个部分建成有机的整体。为师生留出充分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4)注意安全防卫没置。校园的环境安全是师生板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校园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设计,其中涉及到充分考虑师生的生理、心理安全需要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校园各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提高校园的安全防卫能力。

( 5 )重视科学布局交通流线。校园交通布局应合理设置人行道、无障碍通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学生活动密集的区域,按“步行者优先空间”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要注意安排足够的空间停放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以利于保障校园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 6 )丰富校园环境空间层次。美好的环境首先应与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校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他们意气风发、充满创造激情,活跃的思维使他们渴求跌宕起伏的变幻。单一呆扳的空间格局,虽能满足物质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却难以满足他们心理上的热切渴望。因此,美好的校园环境空间应层次丰富、形式多变。譬如教学区的空间格局偏重于理性,那么生活区的空间形式则更重人情,两者功能不同,性格各异,但都不失为良好的交往空间,二者的结合,情理相依,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层次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空间环境。

( 7 )塑造个性,突出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校园,将给新生以强烈的第一印象,也是学生离校后的终身记忆。在林林总总的校园中,似乎每所学校都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它具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特色和成绩,但实际上却并非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独特的校园“精神”庄往是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具体叮触的, 它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在校园遭遇艰难曲折时升华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这样的学校受过教育的人,会长久地怀念它。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塑造学校的个性,体现学校的精神,突出自己的特色。四川美术学院的新校园规划设计,比较注重应用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和视觉效果,如在建筑风格上就独树一帜,选用石材不加粉饰,让人耳目一新。

( 8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一次规划,就是要结合学校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方向,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进行全面的长远的方案设计。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布局脉络清晰,而且有一定的成长规律,可使扩建部分与原有部分形成有机整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校园规划设计篇2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

校园规划设计篇3

1.1形态方面的问题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在形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形式大于功能。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平面构图中更多地追求轴线与构图的绝对对称和场面的宏大,而对校园环境满足人性化需求的使用功能关注不够。另一个方面是缺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空间体现。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就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对比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故在校园形态的规划设计上应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可变性。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要有别于普通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既要体现“高教性”,又要体现“职业性”。

1.2人文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设普遍存在新校区位于市郊的高教园区,校园历史传承缺乏,师生及校友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低。就内部而言,新校区历史延续性不足,人文气息不够。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校区花草树木仍然幼小,自然环境缺乏浓郁的绿色,而且缺乏师生口口相传、有故事的建筑和景观等人文历史元素。另一方面,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着论证、设计时间短,建设、施工速度快,传统特色、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建筑风格趋同,崇尚流行的设计手法,缺乏对学校人文历史元素的有效延续,更无法达到追求空间精神价值的哲学高度。相比之下,百年老校那饱含沧桑感的古建筑,满身垂须的参天巨木,都给人以震撼人心、充满归属感和催人向学的空间魅力。

2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意义

从理论上看,随着大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建设大学校园时期的过去,学界出现了大量的对于普适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的研究,但缺乏对细分类型尤其是对高等职业类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普遍遵循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规划设计要求、原则与方法,遵循以教育层次结构来代替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结构的指导思想,用高等教育的一般模式代替了“职业类”办学层次模式。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要以“高教性”和“职业性”为立足点来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地布局教学、实训、活动空间,满足职业教育的相关诉求,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应以实验实训区域为核心进行规划设计布局。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工学结合,带来企业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工厂流线与教学流线之间的关系。

3协同发展视角下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对策

3.1功能系统布局规划功能分区是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决定着整个高职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成败。时至今日,高校校园功能分区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变化:一是校园功能分区的复合化,即各个校园功能分区之间复合存在混合使用。二是新兴的功能分区开始出现。因此,就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系统地对功能分区进行整体的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高职院有着普通高校所没有的面积庞大的实训区,实训区与教学区相比同等甚至更加重要,它是衡量一所高职院办学实力的最重要区域,也是投资最大的功能区。故在设计当中应以围绕实训区、打造功能复合、预留发展空间为原则,以实训区域为中心组织校园空间,成品字形格局整合教学、生活、活动三个区域,使得实训区与其他区域形成高效的联系,各个功能分区具备多功能多相性。此外,在环境规划当中,还应充分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系统完整地规划设计校园道路网络的基础上,在各区均预留发展用地,为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与余地。

3.2交通系统布局校园交通网络,是师生校园生活出行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规划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为道路(主路、次路、小径)、广场、室外机动车停车场三大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办学主体不同和办学层次差异,因此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规模比普通高校要小,校园步行交通圈仍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在规划设计当中要强化步行组织,营造交往环境。即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交通便捷,又从人文环境诉求方面考量,创造人性空间特征与宜人尺度,使校园道路从机动车的控制中回归到公共、开敞的开放空间,在校园交通系统中营造良好步行环境更重要。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还应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训区域上。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联系也更加紧密。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场地也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这种深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因此实训区的人车分流、道路宽度、转弯曲率和校门的宽度等方面还应加以区别。此外,针对不同性质的高职院校,交通流线的规划布置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必须根据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来规划道路交通体系。

3.3景观系统布局一方面是绿脉与文脉的有机融合。绿色植物能够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遮阴蔽日,并为校园建筑提供丰富的背景色彩,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脉组成部分的水体也是校园景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校园环境的水体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有聚有散、有动有静,聚水如辽阔湖面,海纳百川;散水似山边小溪,曲折萦绕;动水如泉如瀑,激流奔涌;静水似湖似潭,波光涟漪。高职院校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和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又要表达高职院校育人的场所精神,使得两者交融相契。另一方面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相契。在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从建筑形态和环境景观两个维度上,注重体现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与校园文化特点。通过小桥流水、雕塑长廊、地域特色景观等元素,营造自然与人文、生态与文脉的融合。通过特定地域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设计营造,能使身处校园环境的师生产生特有的地域情结,思考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进而发挥校园环境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起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4结语

校园规划设计篇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ac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plan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of mountain campus, namely reasonable use of landform, try to protect the natural ecology, d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quarter to energy conser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project construction condition, it sums up with suitable design features, and the planning design of new campus program of the Ank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are expounded.

关 键 词:校园规划;生态观念;人文精神;空间营造

Keyword:Campus planning;Ecological concepts;Humanistic spirit;Spac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自大学诞生以来,地域的不同和时代的差异决定了每个时代都有符合该时展要求的大学规划理念。大学规划理念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价值的一种体现,直接决定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校园应具备两种基本品质:即良好的物质环境与高雅的文化环境。从物质环境建设来说:一是具有能够体现出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建筑设施;二是有合理而灵活的校园分区和便捷的交通组织;三是具有美好、健康的生态环境。从文化或人文环境的塑造来说:一是能营造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思考和研讨氛围的学府环境;二是形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养成的空间环境;三是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一草一木参与教育”的文化环境与人文环境。通过空间的营造,校园规划体现出“生态、人文、开放”的特色,以满足高校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方面需求,对于山地高校校园的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规划设计提出实际的应用。

2项目建设条件

2.1项目选址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用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江北教学园区七里沟片区,处于安康大道东段南侧,紧邻其老校区。用地东至市直经济适用房的项目用地界,西至西郊变电用地界,南至七里沟山坡民房以外,北至安康大道用地外。其中,规划用地老校区约5.14 hm2,新校区约32.05 hm2,合计约37.19 hm2。

2.2现状分析与用地条件评价

2.2.1 现状分析

新校区山清水秀,地势起伏,风景独特,自然植被良好,环境无污染。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功能分区,部分建筑可以通过局部更新改造继续加以利用。

2.2.2 用地条件分析

利用GIS相关软件对地形地貌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是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的必要技术手段。本规划侧重选取坡度、坡向、地形和排水四项因素作为评价分析的依据。

(1) 用地坡度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新校园约32.05 hm2的用地中,28%的用地坡度小于10%,约8.97 hm2;59%的用地坡度介于10%~30%,约18.91 hm2;13%的用地坡度大于30%,约4.17 hm2。

总体评价:本项目用地坡度稍微偏大,其中约13%的用地不适于工程建设,其余约59%的场地为较宜建设用地,需进行土地平整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8%,约8.98 hm2。

(2) 地形坡向分析

用地为山地,坡向对建筑布局影响较大。按照四种坡向优劣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东、西北。经分析,四种坡向用地面积比例如下表所示,本项目用地约32.5%朝西,约26.7%朝北,因而总体规划应重点考虑东、南坡向的布局问题。

坡向 比例(%) 所占面积( hm2)

南向 23.2 7.44

东向 17.6 5.64

西向 32.5 10.41

北向 26.7 8.56

(3) 视觉景观分析。用地内有一座海拔339.5 m的山头,视野开阔。周边还有其他山体,山顶海拔标高为316.3m-326.1 m,形成自然山体背景。用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形成四梁三沟的地形,沿山沟和山脊自然形成景观轴线。

(4)山地排水分析。新校园用地以山地为主,按照山脊分水线,山水从北、东、南三方向汇入三条山沟,并向东排入排水渠中。建筑布置需考虑防洪排涝的问题。

2.2.3 用地条件评价

土地利用的适用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交通、环境、自然条件、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等。根据本规划区域现状特点,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是自然地形、地貌条件。合理选择用地可以减少土方量,便于施工和节约投资成本。本规划创作根据地形、坡度、朝向和排水四项要素的分析,结合工程措施难易程度,将用地按照开发适宜性分为三类。一类用地:用地较为平坦、规整、坡度小于10%,朝向和自然环境较为优越;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28%,适于建设。二类用地:用地坡度处于10%~30%,超过一般建筑用地要求,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才适于建设。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59%。三类用地:用地坡度大于30%,受多种不利条件影响,建设工程难度很大,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13%,基本不适于建设。

3规划思路分析

通过前面对项目建设条件的具体分析,结合本次设计概括出关于空间布局、空间环境和空间尺度三个方面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3.1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现代社会学校和城市的交往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科学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必须和大学密切联系,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推动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研也成为一项庞大的社会活动,我们不能再指望一两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将卫星送入太空,社会财力、物力的支持是大学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大学校园规划必须为这种交往模式的改变提供空间上的支持。

3.1.1 对外强调与城市的融合

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校园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促进城市创新的源泉,彼此更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互动。本文中主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层面谈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主要谈两个方面:一、空间融合,二、资源共享。

(1)空间融合

新校园用地位于安康市江北教学园区,处于安康大道东段南侧。安康大道作为安康市城市发展主轴、作为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需塑造良好的形象来展示安康的城市形象。总平面规划的时候,沿安康大道布置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体育馆,这些建筑良好的立面造型和穿插其中的绿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共同形成城市景观界面及次序,从而为城市空间添砖加瓦、水融。

(2)资源共享

大学校园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发展趋势。总平面规划中体育运动设施的布局既考虑到社会化要求,又考虑到方便学生和教工使用。规划将体育馆、图书馆沿安康大道布置,一方面对外开放,同时内部设置面对师生的单独出入口,这既满足了社会和学校的使用要求,同时避免社会与学校人员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学术交流中心对外直接设置出入口,方便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分享,有助于科学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3.1.2 对内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作为核心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课堂是校园的主体,教师是课室的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这些在课堂之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规划设计是注重校园内部交往空间的营造。

(1)交通流线的组织

设计原则: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车行体系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完整的车行主环路,高效快捷的联系各区,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在核心教学区、中心广场、生态核等范围,以及学生生活区的中心地段留出大片安全步行区,让师生能安全、舒适的交往和休憩。

(2)交往空间的考虑

① 中心广场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要求,设置20*30米的中心广场,作为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围绕着中心广场布置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方便学生上课学习与课下交往。

② 绿化水体

根据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气,有绿化的地方人们就想去亲近。因此,校园教学区周边设置适当尺度的水体景观,并进行驳岸设计。同时利用坡地地形设置可自由进入的绿化空间。

③ “供坐”小品

校园环境设计中,注重设置一些“供坐”小品,现在的大趋势是走读生、进修生、短训班等日益增多,应设身处地为他们提供课间休憩、交流的室外场所,既是体现对人的关怀,又使校园增添人文氛围。

④ 坡地台阶

台阶是山地校园常用的元素,是山地校园意向的重要体现。台阶作为校园步行系统中重要的交通联系,不仅解决了功能的需要,还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具体的设计中,不是按照功能的要求简单地确定踏步的高度、宽度,而是按照人们的心理需求,将尽端为蓝天、绿树的大台阶加宽,坡度变缓。大台阶内适当的布置小品、植被、小看台等人性化元素。

3.2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3.2.1 人文考虑

在校园的教学区里,在适当的地点,可以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校园图书馆内设置书吧,馆前设置的小服务商亭。教学科研综合楼内,设置一些方便师生的如小茶室,小书店等设施,不仅有利于交流,也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学生宿舍区内设置超市,咖啡吧,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

3.2.2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山地地形的适应性。二、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

(1)山地适应设计

山地与平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山地校园所处的地形往往是高低错落、表面起伏大,有时甚至非常陡峭,因此其自然生态环境较之平地更为敏感和复杂。但也正是由于山地地形的特殊和复杂,为山地校园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赋予了山地校园独特的个性。

由于基地内地形地貌起伏比较大,会带来空间、日照、水文、绿化等的变化,设计中要体现适应性机制,尽量做到不出现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 路网结构与地形共构

作为整个校园的骨架,路网是校园环境的血脉。英国学者J.McCluskey曾说过:“良好的道路布线应利用自然地形,路线应与原有的地形融合而不是去触犯它。”我们将校园内主要道路沿山腰等高线布局,道路随地形的变化而弯曲。这种布局方式不但避免了大规模的土方工程,保护了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以其身的形态与地形共构,强化了基地中山地的意象。

② 交往空间与地形共构

利用高差,采用室外台阶与花坛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主体建筑的气势,不仅与地形结合的比较到位,同时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

③ 建筑布局与地形共构

建筑设计时,可以利用地形。例如体育场的看台可以结合地形来做,不仅减少了土方量,同时与地形结合比较紧密,对于生态的破坏也最小。教学区的建筑一层可以架空,适应地形的同时提供了交往空间。建筑的屋面可以考虑局部种植绿化,促进生态循环。

(2)生态节能设计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广泛运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将人对自然施加的压力降到最小,从而达到生态、节能。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考虑:① 雨水蓄积;② 雨水净化;③ 雨水造景;④ 污水处理。

3.3空间尺度合理化、持续化

3.3.1 空间尺度合理化

按照校园空间尺度的要求,从高宽比例、围合性、空间视觉焦点、可达性、行为心理等方面分析出空间尺度与形态的合理范围,从而指导设计,以达到满足使用者行为及心理要求的同时不至于浪费土地的目的。

3.3.2 校园建设持续化

(1)新校区的建设由于规模的要求,资金需求比较大,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到了考虑分期建设。

(2)国家建成一所大学之后,很少有不发展的。因为利用已建成的校园在师资、设施上的各种优势进行扩展,是多快好省的办法。因此在规划之初,就要考虑空间尺度的比例问题,就应注意为今后的发展,留下必要的余地,文章不要做得太“满”。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本次校园规划设计从空间环境、空间布局和空间尺度角度思考,目的是为了探寻校园与城市、校园与地形的结合点,从而营造良好的山地高校校园环境。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规划设计是对山地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反映了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些共同特征。该项目正在进一步建设,待建成后进行综合评估。

指导老师:武联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I・L・McHarg. 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校园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Education resource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ety resources.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planning and designing ,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onstructing economical colleges in view of social requirement,college responsibilitie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al college ; planning;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资源利用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还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校园土地使用、校园规划、新校舍建设等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点工程。笔者试从校园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探索节约型校园建设问题。

一、科学的校园规划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措施

大学校园建设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落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要求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当前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全国各地也兴建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建设未动,规划设计要先行”。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视角,校园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措施[2]。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最重要措施。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不能一味规模求大,攀比成风,应注重土地的使用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宜向“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是一个较好的对策。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功能分区和教学秩序,才能做到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3]。按学科功能相近的特点考虑各建筑组团的布局,整体化的建筑群体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 ,留出更多的大面积绿化用地提高校园环境质量,便于设施资源的共享使用及管理,具有更大的弹性,适合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例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严格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全校的教学、居住、餐饮、娱乐等活动分项集中、分区而治,教学区位于校园南侧,生活取位于校园北侧,各组团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拥有资源的共享性。校园规划中集中建筑用地的布置,使得新校区拥有大量的绿地,成为园林化校园的典范。

2.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中,应尊重自然,强调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充分结合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做足生态文章。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构筑校园生态系统[4]。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使形象环境和行为环境有机结合,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应避免兴建大面积的人工湖,避免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植被、水系、地形地貌。同时生态化的校园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主题,要考虑校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创造一个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结构。

3. 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

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学校园内的资源应适应大学社会开放化的要求,充分开发开放,力求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概念,在满足交通组织、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绿化景观等设施可以为整个城市所借用。例如杭州在2004年举行的第七届艺术节由于音乐厅等观演性建筑紧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提供了必要的演出场所,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活动设施的利用率。

转贴于

二、合理的建筑设计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手段

建筑能耗占社会能源总消耗的30%,建筑的经济性90%取决于设计阶段,来自于国家权威部门的这两个数据,深刻揭示了建筑设计对于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

大学建筑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其形象性的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应摒弃虚假造作形式,遵循“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原则,校园建筑设计以建设低耗能、超低耗能和绿色建筑为主要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等为重点,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新观念、新精神融入建筑设计每一个细部。

1.单体建筑的建筑外形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以满足使用功能为主要目的,又要顾及它的教育功能。建筑立面宜庄重典雅、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尽量少使用玻璃幕墙等耗能材料,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

2.加强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和保持合理的照度;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

3.建筑设计中应加大新节能产品及新工艺的应用。实施结构保温节能、智能化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方法,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

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部级重要研发基地,清华大学在建筑节能方面成绩显著。中意清华环境节能楼是一座融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理念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科研办公楼。该楼是“绿色建筑”的典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明均.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19-21.

[2] 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4,(09):76-79.

校园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美感特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1003

1引言

“中学校园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是校园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学校园文化特质,探讨了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连山高级中学)这所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高级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对于建立起一个生态良好、景色优美的中学校园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工程概况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连山高级中学)地处广东省清远市边远山区的壮乡瑶寨,位于该县县城的西面,校园地形呈等腰三角形状,占地面积300000m2,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直属高中。该校现有1幢5层综合楼、3幢6层的教学楼、3幢6层学生宿舍楼、1幢6层教师宿舍楼、2幢4层的实验楼和一间约300m2建筑面积、供500多名壮、瑶族和汉族留宿学校师生用膳的食堂,各有1座正在规划建设的、建筑面积约1000m2的阶梯式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及建筑面积约600m2的室内游泳馆。校园右侧为通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等地的国道G323线过境道路(广德路),校园前面则为通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和肇庆市怀集县等地的省道S263线过境道路并与广德路连接。整个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约20000m2。本规划设计主要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绿化,以美化校园环境,增加园林建筑小品,突出地处壮乡瑶寨民族中学校园文化特色,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前提,以景致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平台,促进连山高级中学品位的提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

本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综合楼前广场、教学楼后院与师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学术报告厅广场,以及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

3设计构思

本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体现地处壮乡瑶寨的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中学的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其次,探索园林建筑空间环境景观与校园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创造一个能展现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的教学环境及理想的生活家园。

本次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采用节点细化、整体粗放及韵律节奏与景观序列的表现手法,调整校园景观表现形式,赋予师生一个优美、舒适、宜人的园林景观视觉,使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环境特性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

4设计原则

4.1选择性原则

中学校园的园林绿化是整个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校园的绿化率和绿化效果对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起到很大作用。

连山高级中学校园园林建筑小品的景观布置、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总体布局,在不影响到综合楼、教学楼等主体建筑景观视觉并用建筑空间整合通透性要求的前提下,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善于利用地形并结合自然环境,与建筑、园林植物互相配合、互相渗透;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校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方面,除了将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作为体现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文化气息和校园景观之美的重要内容予以关注外,在树种选择方面,要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的原则,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树种。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阴香(Cinnamomum burmani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定为该校园的基调树种。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路段,还分别选取了以原有的阴香、桂花、樟树为主,红花紫荆、尖叶杜英、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秋枫(Bischofia jav anica)等为辅的树种搭配形式,选取以樟树、尖叶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白玉兰等为主,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秋枫等为辅的树种搭配形式,使之具有相对强烈的统一感和韵律感。让师生们感慨到重新规划设计、改建后的校园犹如花园般一样:舒适宜人,环境优美。

4.2兼容性原则

在规划设计连山高级中学校园的人工景观时,在满足校园景观最佳格局的情况下,力求“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融,校园景观中新的园林植物造景与新建的建筑小品和园林小景互为补充。”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观布景结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借助于周围山体、水体等自然景观并以自然生态为主、校园的人工景观为辅,二者相互兼容。在规划设计校园的人工景观时,在满足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中学校园景观最优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等相对理想状态在内的原有生态自然现状和自然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中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协调。

2013年4月绿色科技第4期

覃静静,等:边远山区中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园林与景观

4.3统一性原则

校园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游憩的需要。因此,这所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连山高级中学校园景观在形象上应是简洁、大气、舒适、优美、实用、宜人,色调和谐明快。在规划设计方面,“除了在景观整体考虑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风格外,力求在园林设计风格、构造手法有所变化。”如该校园的道路绿化,采用乔灌花木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布置手法,并分段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和不同构造手法且连续不断或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 又如综合楼前广场的绿化采用以阴香、桂花、樟树等乡土树种为校园基调树种为主,以红花紫荆、白玉兰、秋枫等小量外来树种为辅的搭配形式,使之具有强烈的统一感和韵律感,更好地体现设计原则的统一性要求。

4.4简朴、自然、经济适用原则

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宜简朴自然、经济适用,要尽量避免过多的几何构图的景观;大面积的绿地,如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基本上以中小乔木、草皮为主,局部点缀带状、球形灌木。重要景观节点、校区道路沿线和教学楼等主体建筑等周边,可适当安排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配置。

5设计方法

5.1校园景观要素的布置要增强功能区景观的视觉

效果针对静态中师生的视觉特性,在校园景观要素布置时,考虑到学校的自然生境,以及现有土地、水电等资源的开源节流,还有校园里面不同功能区域视觉停留时间的长短所带来的影响,着重考虑建筑空间的围合与“开放”空间的景观布置相结合,通过相互联系的学校综合楼与教学楼等主体建筑、校园道路、连廊、广场、运动场等过渡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多层次、多变化的园林建筑空间,达到园林绿化景观与校园文化意境的和谐统一。

对于校园里视觉停留时间较长的园林景观,其景观要素通过强化处理,衬托主体景观,增强功能区景观的视觉效果。如正在规划建设的学术报告厅这块区域,我们在报告厅广场设计并设置一尊孔子全身或半身的雕塑,雕塑底座周边下配置适应于本地种植的红檵木、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黄叶假莲翘(Duranta erecta)等花灌木,周围或可布置略带一些连山壮乡瑶寨民族文化元素的景墙、园林建筑小品和园林植物等,以衬托报告厅这一主体建筑景观,进而还可加深这个区域景观的视觉印象,让师生置身在严肃、紧张氛围的同时,感受更多的亲和力、吸引力。

5.2校园景观尺度的确定要符合师生视觉感受的要求

在中学校园里面,动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宜人的尺度,“步移景异”恰恰反映了这一点。随着师生们园林景观欣赏水平的提高,其景观尺度感也在不断地增加,而校园的景观体量也要相应加大。在连山高级中学校园内占地面积较大的空旷区域,规划中的学术报告厅广场、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的小广场,以及拟改建的综合楼前广场等区域,在其景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其规划设计风格也是气势磅礴的。在如此大的空间中,“大手笔”的园林植物种植、大气派的园林建筑小品与现代化中学校园在内涵上更为协调,更加符合师生的视觉感受的需要。

6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表现形式

在连山高级中学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表现形式方面,我们既要建立在使用功能之上,也力求简明且符合设计的目的。但在植物景观造型上则采用了理性的方式去提炼形式与探索园林的设计空间,以和谐、舒心、完美和充满文化气息作为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追求个性的目标。

在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视觉效应方面,校园景观中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重视师生的视感变化并用此实现美感特性中序列、节奏、韵律等法则的应用。而这些法则在该校校园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的应用,又是实现富有动感、协调、优美的景观效果和营造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手段。

6.1校园景观序列要通过引导、渲染和展现,促使师生

产生视觉感受在本规划设计中,连山高级中学校园景观序列是:“利用建筑中常用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轴线组织外部空间序列,创设一个动态景观序列”,使休息、活动、交流空间显得严谨而有序,使校园的绿化率得到提高,较为规整的空旷区域与校园建筑相协调。在连山高级中学现有校园道路、规划中的学术报告厅广场、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小广场等较大的空旷区域,在节奏、韵律的基础上营造一些园林绿化景观高潮,如在该校约800m2综合楼门前广场中轴线中央设置一座标志性雕塑,广场周边分别按列植、片植方式间种或套种阴香、红花紫荆、桂花、黄金榕、银杏(Ginkgo biloba)、红檵木等乔灌木,配置色彩绿篱,提高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可使师生在行走或漫步游览中获得更高层次、更加完美的精神享受。

就连山高级中学的校园景观序列而言,并且至少要有一个景观的高潮。景观高潮,可以是具有景观特征的自然景观或是园林建筑小品、雕塑等人工构造物。又如在该校的实验楼前面与运动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室内游泳馆之间的校园道路绿化设计,我们选用了以间隔种植方式种植尖叶杜英、白玉兰、秋枫、桂花、樟树等乔木,适当配置以红檵木、福建茶、黄金榕、毛杜鹃等花灌木为主骨的造型植物或段落式绿篱,以此并通过景观序列去引导、预示、渲染和展现,使师生体验到景观高潮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6.2园林植物的配置要讲究节奏、韵律的景观艺术

构图校园景观中的园林植物配置,讲究的是乔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的合理搭配,高中低的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节奏、韵律是连山高级中学校园道路绿化景观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法之一。就该校现有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而言,校园道路两旁的景观采用简单韵律、交替韵律均可,即校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突出等高、等宽的绿色屏障并以等距离种植形式出现,或选择种植两种及以上的园林植物交替等距离出现,以形成乔灌木、花草和藤本植物配置合理的连续构图来展现校园道路绿化景观的效果。如园林式生物和地理园周边,选择了观赏价值高,又有较强抗逆性的树种桂花和银杏种植,树下则种植红檵木、毛杜鹃等花灌木,使之具有高低层次和韵律变化且植物种群特征鲜明,进而还产生了色彩、形态、季相等景观变化,使得这一区域的园林景观具有强烈的统一感和方向感。

空间较大的区域,以采用起伏曲折韵律为宜。如学术报告厅广场与教学楼后院与学生宿舍楼前庭之间小广场的校园道路绿化,我们采取了以分段列植的方式种植一些对当地气候环境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树种,如: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及耐热、耐旱、耐风、抗污染的大叶紫薇等乔木,配置诸如黄金榕、地稔(dodecandrum)绿篱,可使该校的校园景观元素在形象上更好地体现出来。

7结语

作为地处边远山区壮乡瑶寨的连山高级中学,其校园的园林绿化景观,旨在突出简洁、明了、大气,整个校园融合了激情与浪漫、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的设计风格,运用先进的园林设计方法,营造出了舒适、优美、宜人的景观意境。

在校园景观中的园林绿化方面,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力求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效果显著,整个校园的绿地率不少于45%,绿化覆盖率不少于35%。

在园林建筑小品方面,要充分展现连山壮乡瑶寨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参考文献:

校园规划设计篇7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7]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校园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校园改造;规划原则;景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绿化、美化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所大学风格、面貌的体现。独具特色的校园绿化能够很好地表现一种校园文化内涵,能够代表一所大学的风格和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大胆革除那些已不合时代要求的落后内容与僵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优秀传统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绿化形式,改变过去的邪种“封闭式”绿化为“敞开式”绿化,使其符合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一、校园规划原则

(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依据不同层次需求划分空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体现大学校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个性,重视安全与环保。学校建筑重视节能设计与校园无障碍空间的配置,注意节水和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体现校园生态环境艺术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以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二、校园绿化格局的不足

由于不同时代对校园绿化的要求不同,校园绿化的风格也不同,过去校园的绿化格局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一)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现在的校园,校龄不过十年,但是到绿化普遍树木过多。到处郁郁葱葱,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已经对校园及宿舍的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教学楼前后种植的几排高大乔木遮挡光线,致使教室内阳光不足,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影响学生学习。

(二)老化有余,朝气不足。虽然种植年限很短,速生树木、花灌木、绿篱已日趋老化,生长不良,病虫害多,花期变短。绿篱生长过高,下面老叶脱落、干枯,失去了应有的观赏价值。那些病弱、桔老、杂乱的树木形状与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形象格格不入,生长不良的树木也失去了美的价值。

(三)平面绿化有佘,立体绿化不足。由于校园用地充足,绿化面积较大,常在较大的平面内种植低矮植物,立体绿化被忽视。而随着建筑占地的扩大,绿化面积日趋缩小,校园内的平面绿化已显得过于单薄狭小,迫切要求增加立体绿化。

(四)封闭有余,开敞不足。校园的树木,绿篱经过多年的生长,起初整齐、美丽的绿地内挤满了乔木、灌木,不仅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而且也缩小了人们的视觉范围。这种拥挤、封闭、呆板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精神。

(五)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校园大多采用几何状绿地布局,绿化树种大多采用常绿的松柏树种,这种格局显得过于简单,缺少那种效法自然,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意境,易诱发人们消极情绪的产生。高校的主体是代表着时代精神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积极向上。他们所要求的学生生活环境也不再是那种封闭、循规蹈矩的大学校园,他们向往的是自然、疏朗、 开阔的活动空间。我们的校园绿化必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如何依照艺术的原则,制定符合美学原理的绿化改造方案,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已是各高校校园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校园绿化改造应遵循的原则

校园总体规划是校园绿化工作的指南,新建校园一般都有与校园总体规划相配套的绿化原则,而老校园由于岁月推移,绿化改造比新建校园绿化难度更大。在老校园的绿化改造中除应遵循“师法自然,因地制宜,艺术造景”等一般原则外,应根据其特殊性,遵循以下原则:

(一)设计简单,易于管理。在高校绿化改造工程设计时必须结合学校绿化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以及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以后的维护与管理。由于高校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的维护与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采取“改管并举”的方法,改好一片,管好一片。学校应专门组建一支绿化养护队伍,对现有的绿化单元认真做好管护工作,保持和提高绿地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二)保留大树,改变地形。由于绿化率以及绿化模式的要求,种植了很多的树木,起初整齐,美丽,随着树木的长大,就显得树木过于拥挤,透视性不强,这样就造成了远看郁郁葱葱,近看杂乱无章的现象。

(三)增设景点,提高内涵。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美好精神风貌的育人环境。结合校园的整体布局,根据“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建有特色”的原则进行景点建设,并达到“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的目的。如松、竹、梅配植为“岁寒三友”,种植一片梨花形成“梨花伴月”的意境。也可在学生毕业前出资出力共建景点,体现毕业生“真情留母校,才华献社会”的可贵精神,激励在校学生“以校为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四)循序渐进.推陈出新。校园经十年的绿化,大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和高校的精神风貌融在一起,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精神上的模式,特别是在老同志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所以校园在绿化改造过程中,应忌动“大手术”,不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校园本来的风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局部修整,慢慢改变原来的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对校园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师生观念的转变,审美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校园绿化需要更新观念和手法,推陈出新。在设计中开拓思路,大胆刨新,提高艺术水平;在管理中应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对绿地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校园规划设计篇9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园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campus has b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y, the life, the important work place, so the campus planning design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keeps it in a good environment to finish their work and learning, and get the maximum levels of relaxati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usion psychology, architecture and ec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s the main huma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cience.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used in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a beautiful,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民办教育的兴起,各大高校无论在占地规模,还是在师生数量上都不断增加。新校区的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有别于老式校园,既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体现出办学特色与时代气息,又要具有功能的设施供师生使用。现代建筑设计为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多追求样式新颖、造型另类,但是校园规划绝对不能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长期在校园中工作、生活、学习的师生们的心理感受,这是由校园建筑自身特点来决定的。校园内的建筑设施主要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合理的校园规划绝不应该是仅供欣赏,更要从全局着手,使校园里呈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气息、到处洋溢着活力与挑战的氛围,令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舒适、放松的工作、学习,从而改善师生的心理环境,对工作和学习怀有更高的热忱。新时代背景下,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引入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指融合心理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继承历史上成功的环境设计经验,并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对环境加以改善,从而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环境心理学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的原因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作为环境的使用者,也会对这一环境产生一种心理、行为上的反应。

(二)环境知觉

人们利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接收环境所传递来的信息,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知觉则通过自身的认知、经验,将知觉对象的前后加以联系,再与其他环境背景相整合,最终形成人们对环境的知觉。

(三)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来组成的,人们通过这一过程,来获取日常空间环境的某一特定位置、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的属性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回忆、解码,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辨认出一个环境所存在的路径、边界、区域与地标等事物。

(四)唤醒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对个人活动空间大小与情绪变化之间关系的一种论述,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个体的活动空间缩小时,其唤醒水平会随之上升。当一个人的活动空间缩小到一定程度,使之感觉到不便或者是困难时,那么这个人将会产生攻击行为。

(五)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人际距离,它与人的生理、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它包括了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米)、个人距离(0.46~1.22米)、社交距离(1.22~3.66米)和公共距离(>3.66米)。

(六)私密性

私密性主要包括了四种类型,即:独处、亲密、匿名以及保留,私密性实际上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要尽量提供私密性调整机制。

二、校园的规划设计

校园主要的使用者是学生与老师,所以校园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师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必要与自发为出发点。其中必要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使用,比如广大师生的学习、运动以及生活等基本行为,师生对这一类型环境的选择余地较少,所以它对师生的影响也最大。同时对校园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可以使广大师生的自发得以激发,这样可以满足教师与学生对交往活动的需要,从而使校园中充满活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校园规划设计欠佳,或者混乱,或者压抑,那么就会对学生的交往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产生一种焦虑、焦躁的感觉,或者产生孤独、自卑的感觉,这都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校园规划设计要优先考虑到学生因素。

校园规划设计篇10

(一)生态系统完善

1、加强生态优势

从整体上把握校园现状的生态优势,进行适当改造和引导后,形成一个功能合理、景观优美的新的生态构架,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持,减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导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树,尽可能保留并养护好,避免施工时的伤害。绿化的比例须达到规范要求,方能强化原有校园生态所具有之优势。

除了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态势外,随着对生态研究的扩展,天空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人们视平线前上方45度的视野内若无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态设计。因此设计师需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前方的景观生态环境。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与宿舍区都重视室内采光与楼间距的控制,尽可能保证在主要教学楼的正南方有大面积的宽广地带,保证充足的日照及开阔的天空视野。

2、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校园建设中所创造的人工景观必须与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观相呼应、协调,形成完整的大景观构架,即天人合一。

校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不应是繁复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气比人工景观造型本身更有实用价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气清新,使学生不易因缺氧而贪睡和疲惫,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校园四周应尽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围合,以植物墙遮挡校园外喧哗的社会环境,以利于内外空间的划分,适当在校园入口处点缀爬藤月季、蔷薇等开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强化校园重点部位。坐在校园内部小游园座椅上晨读是学生的最爱,如果所看到的是广阔天空自然为最佳选择。复习疲惫时凝望天空少顷是眼科专家一致推荐的舒目良方,广阔的天空对疏解疲劳的确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园如坐落于高地或视野广阔之处为最佳,设计者在规划时需详细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园前方有遮挡建筑,仅能“以遮回遮”,整齐的绿篱可收束散乱的心续,但绿篱至少距离座椅三米以上,以免产生压抑。学生在自修疲惫时以凝望绿篱调节身心。绿篱若过于密实,仍会产生压抑感,在修剪上齐中有透,虚实呼应最为上乘。

(二)功能组织合理

校园的功能分区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行政区、文体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生态林区、湖泊水体区、科研生产区、后勤区等。

其构成形式可分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园的外部环境空间包括校前区、入口大门、功能各异的广场、庭园、人行道与车行道、山地、水面、绿地、运动场、展示场、试验场、露天剧场、屋顶平台、屋顶花园等等,其中广场、庭园、露天剧场、展示场等是流线中的“亮点”,吸引学生停留、驻足,并由点带线,引导整个流线。通过道路、广场、绿地等环境元素组织、协调、沟通、运作,对各种功能进行梳理,供学生学习、交流、生活、运动、游戏、种植、饲养、劳动。线、点、面的结合讲求丰富、变化,避免横平竖直式布局,而由各种美观多变的曲线、直线相结合,正向、斜向相搭配,产生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三)景观特色明显

校园应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优势,并巧妙运用校园外的景观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独特,同时,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艺术水平,具有较高思想内涵,优先人文、张扬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精神。

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变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园风采,是学生散步读书、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场所。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其中的“水木清华”和“荷塘月色”等景点,由于利用地形优势,植物配置得当,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月色”名篇,成为吸引万千学子、具有无穷魅力之校园景观。

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人文历史,新建校园有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在景观设计上应充分彰显这些个性特色,突出校园精神。可通过景观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标志物等来表现校园人文。校园小品宜简炼含蓄,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间。

校园环境规划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校园生态环境是最根本的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国的清华、北大,几乎所有的名校都有着令无数莘莘学子骄傲的校园环境,以校园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绿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是建成优美校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动土方,也是减少投入,获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从而营造出一个山青水绿、天蓝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态校园。校园景点宜以植物造景为主,且以乔、灌、草复层绿化为佳。

(二)延续性原则

1、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景观环境规划应在校园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必须强化校园总规的原则和特色。

2、与校园建筑应有机结合,融成一体,追求建筑“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意境。

(1)内外空间交流,绿地可局部伸入室内,延伸至室内空间。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开敞的“灰空间”,如门厅、门廊、廊架、亭阁、平台等。

(3)在硬质景观(广场、硬地、铺装等)中采用与建筑物相同或类似的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延伸处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应尽量让其自然融入校园环境中,使绿色楔入校园环境,自然景观延伸到人工景观中。

4、与校园的历史文脉相延续,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则

校园的特点是学生相对单纯一一年龄、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规律比较简单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为主;组成的元素较为完整——象个小城市,五脏俱全。

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1、空间分割合理

中心区轮廊明显,方位标志突出,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

户外学习空间幽雅、安静,用植物围合成半封闭空间,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设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适、安全、方便管理

教学楼教室边南北向的植物应以低矮为主,形成宽敞明亮的采光环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设施必须符合大、中、小学生尺度和行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闲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边宜建生态性驳岸,可设缓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处的平台、桥梁一定要设防护栏杆(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为宜,水中步石为安全起见,在中、小学不宜设置。喷泉水景不宜多设,过于喧哗,且难以养护管理,运行成本也高。

3、可识别性强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换(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来访者众多,建立识别特征(易于辨认、找路)、结构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观特征(主楼、雕塑、主广场等)、标识系统(指示路牌、建筑物标牌、公厕等公共设施标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则

校园景观环境应能体现各种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强化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绪,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艺术修养,完善人格,保持学校蓬勃向上、清新、净美的气质。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将校园精神渗透到物化的环境之中。

1、环境风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区内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环境,创建风格浓郁的环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方法。

2、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纪念环境的创造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将这些历史反映到校园环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纪念林地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校园精神。在学校扩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并让新的空间和实体与原有空间和实体相呼应,可设置一些纪念性环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纪念园、纪念林、壁画、纪念亭、展示廊、小品等来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现代精神的融入

在设计中加入能反映现代学校教学宗旨、鼓励学生向科学高峰勇敢攀登的现代精神,体现学校前进的朝气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现代感较强、质朴或现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标志物。

(五)景观性原则

景观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展示,运用视廊、节点、边界、路径、地标、景区、开放、半开放、闭合的空间、主要视点等相关设计元素,运用借景、组景、透景、隔景等设计手法,将天、水、气、山、地、绿引入校园,形成布局紧凑,张驰有致,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丰富多变、引人入胜的校园空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