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6 23:20:37

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篇1

关键词:中学生 传统美德 学校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地批判继承、改革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 展示着中华民族的“ 形” 与“ 魂” 。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 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自身也处于不断地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最近十几年来, 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学生道德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恰同我国自80 年代中期以来对文化发展进行的理性反思合拍, 也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研究的价值趋向同构。传统美德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必然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华, 乃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但是, 它毕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即要有时代特点。只有把中华传统美德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 体现时代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才会发扬光大, 才能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给中国注入了活力。不但引起人们经济生活重大变化, 也使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 出现了一些起积极作用的新观念、新意识, 如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 这些为中学生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 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被淡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等。这些现象使辩别事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中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不仅具有战略重要性, 也有现实迫切性。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以其为社会基础,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在中华传统道德中注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长期以来, 为了追求升学率, 学校实施的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为了能获得“高分”,学校教育内容出现偏差, 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和其他各育, “考什么教什么, 考什么学什么”已成为普遍现象。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中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由于不重视德育, 使许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降, 唯我独尊, 好逸恶劳, 不讲社会公德, 缺乏远大理想和责任感, 缺少自强自立精神等等。这些“不良”现象, 不能不为我们敲响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警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缺少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这样一代人如何能够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的历史重任。

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 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保证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从发展的总体来看,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发展过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也应该分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结构, 形成有次序、前后连贯、逐步加深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因此,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在层次高低、深浅、广度上是有差异的。

2. 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 保证教育方式层次性。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 每一年龄阶段学生身心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学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样才使传统美德教育有的放矢, 取得良好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

1.以学校日常管理为载体,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具体工作、生活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教育观念上,要体现时代性。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疏导方针,即由过去的强制性工作,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疏导性工作转变;由单纯灌输向形式多样、因人施教转变;由我打你通的被动型方式向引导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型方式转变,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情感人,以事明理,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大化;要树立效益意识。在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脱离出来,深入中学生中间调查研究,做学生的朋友,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另外,作为教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着巨大的推进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从中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2.以校园文化的宣传与建设作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是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把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文化的宣传以及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目的。

3.以校园传媒为载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包括环境、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各种形式的工具,向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①环境陶冶: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合理布局,悬挂传统美德相关名言,努力创造花园式校园环境,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②艺术陶冶:定期举办书画展、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③榜样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历代先进人物的事迹编印成册,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开展模拟小品,讲英雄故事等,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好行为激励、感染、影响受教育者等。使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

4.充分利用校园活动载体,有意识地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同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班级、团队活动、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构成一个全面的教育网络系统,从养成教育入手,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好符合公德的小事,使学生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学史明志”、读书征文、知识竞赛、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教育的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及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等活动。

四、传统美德教育应融入创新理念

1.创新教育内容。创新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就是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传统美德的内涵实际上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它同样有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传统美德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 尊老爱幼”,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可有些东西就不一定与今天这个时代合拍,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竞争精神,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谦和思想就不相适应。其次,就是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比如说“ 诚信”教育,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类重要的道德规范,在实现人的价值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回避社会阴暗面,而要告诫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对居心叵测的人千万不能实话实说。

2.创新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过分强调灌输、服从,忽略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便出现了“ 黑板上学雷锋”、“ 教室里助人为乐”以及各种“ 台上有效,台下无效”的现象。创新教育方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少一些灌输,学生多一些参与;教师少一些干预,学生多一些自主。从小处和身边的事着手,确保人人能实践,人人有体验。

3.创新教育空间和手段。创新教育空间和手段就是要改变学校唱独角戏的局面,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网络系统。既要承认课堂教学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一句话,在学校德育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做到活动内容体现系列性,活动结构体现层次性,活动形式体现实践性。

五、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要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因此,我们教育者更应该协同社会各方,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中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沿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万侠.谈谈美德教育[M] . 1995.

传统美德教育篇2

【关键词】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教育;教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这里的人民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荣。可自从国家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日益成长和壮大,人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孝敬父母之一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了。为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孩子们进行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有爱心,学会关心自己亲近的人,只有这样,将来才会真正的去爱祖国、爱人民。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课文内容。这就是说,培养教育学生逐渐养成热爱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体贴父母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呢?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把着眼点放在一个“情”字上,注重激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现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动,使情感内化为驱动力,使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达到统一。

例如:《想着妈妈》一课,教学要点为:爸爸妈妈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劳动、工作,抚育自己成长,十分辛苦;要爱爸爸妈妈。根据这一教学要点,教学中可设计故事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讲述曾经到父母工作岗位看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细心照顾的最难忘、最感人的一二件事。为了使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调动起情感,教师可首先情真意切、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难忘的受父母照料的一件事,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情不自禁、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你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他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而讲述使学生在回忆中体验到了父母深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受,激发了情感,产生了感激之情,萌发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和为父母做点事要自己做和为父母做点事的愿望。至此,学生热爱父母、感激父母之情己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提出要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等行为要求,情感这一驱动力会促使学生欣然接受孝敬父母道德认识,并导之以行,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又如:《牢记父母恩》一课,除了举行故事会,还可以安排赛诗会。即课前让学生查找古代和现代有关孝敬父母方面的诗篇,要求他们联系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小事理解诗歌内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的道理,进而突破要关心父母的难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进行诗良诵时,教师可事先把有关古诗内容制成幻灯片,让学生边看片边朗诵时,教师可事先把有关古诗内容制成幻灯片,让学生边看片边朗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声像氛围。在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教师可在了解父母、亲近父母要求的基础上再提出关心父母、尊重父母等更高的要求。如父母生病时要端水送药,精心照料;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刻苦努力地学习;当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时,不要任性,要体谅父母的难处;在家要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在课的结尾,教师还可利用几分钟时间举行赛歌会,通过传唱《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我有一个好爸爸》等歌曲,进一步将热爱父母之情推向高潮,使课的尾声余味无穷。

此外,在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时,要注意道德观念之间的联系。如教育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时,融会了热爱劳动的教育内容;在听父母的话,不攀比的教育中,也包含了勤俭节约的教育内容。教学时,只有点面结合,横向纵向交织,才能使要学生明确、形成的道德观念交相辉映,密密地布满学生道德情感的天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保建武.浅谈传统美德教育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中外交流,2016(5)

[2]陈莉颉.浅谈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传统美德教育[J].科学导报,2016(5)

[3]刘丽波.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213-213

传统美德教育篇3

1 抓好传统美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古代有关道德教育、道德观念中那些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为历史所弘扬的、传诵并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促成良好社会风尚并至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良好作用的道德传统。而新形势下的学校“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传统美德对其的影响和铸就。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美好的道德传统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源泉。因此,把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抓好几个环节教育:利用升旗仪式,唱国歌,讲爱国主义故事,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理智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气概。

其次,结合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清明节”“五四”“七一”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传统美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 抓好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寓传统美德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心强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幼小的心灵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武器。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带入知识的迷宫,寻找人生的价值方向,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觉悟的双丰收。

3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

高学生自身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环境,活动,校风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对教育人起到情境的陶冶,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环境育人。在校园可以利用画廊,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3)加强活动设计促进活动育人。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活动。如故事会、讲演、夏令营、参观的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寓与教育之中。

4)结合传统美德内容,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要求学生能深知父母辛苦,要有同情心,同时教育学生要心中有他人,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品德。

传统美德教育篇4

关键词:传统美德正能量构建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precious spiritual heritage, is inexhaustible education resources. Traditional virtues pass gives a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assiduous motivated mentality. Learning,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emotional nurturing the basic personality of the youth and children,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This article concluded by describing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teachers, families build positive energy field and build initiatives: in the class body building an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education students receive traditional virtues,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traditional virtues to guide learning and life, so as to form a good class atmosphere, education of qualified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talent.

Keywords: traditional virtues of positive energy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虽然,我国大中小学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身暴露出很多弱点,冷漠、厌学、对社会的不满,出现了对传统美德缺失。所以当下,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正能量”, 特别是人类成长摇篮——学校教育,更需要正能量的指引。

一、对学生进行正能量构建的紧迫性。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陷入正能量缺失的困境。归结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理想追求是空中楼阁,金钱实惠才是正道。

随着国家的经济的繁荣,有的学生存在严重的“拜金主义”。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网络也到处充斥着各种“拼爹”“晒富”负面案列。一夜成名、投机名利,成了部分学生的梦想。引发了各种厌学、不刻苦学习的情绪,成了没有理想追求重金钱实惠的一代。

2、知识才能才是立足社会之本。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以及修养无直接关系。

现代社会有“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以及修养无直接关系,这样的人往往不求上进,不讲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还有的学生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甚至打架、斗殴、偷窃、,个别甚至会犯罪道路。

3、艰苦奋斗的美德成了老土,奢侈浮华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

有的学生不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只会追求超前消费,盲目攀比,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出现了社会上所谓不要奋斗要“拼爹”,不要自尊正当小三的现象。

4、极少教师正能量的缺失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

现在还有的教师为了金钱,大肆“补课”,或者接受家长请客送礼。人们常说“一条鱼腥一锅汤”,少数“缺德教师”的行为,已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声誉,让众多无辜教师背上骂名或失去家长乃至社会的信任。

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必须要加以改变,否则势必影响学生们给整个国家的建设带来副作用。所以说学校正能量场的构建是刻不容缓的。

二、传承传统美德,构建正能量场重要性

1、学生正能量的建立,是实现未来“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然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的建立正能量,是实现未来“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因此,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

2、教师正能量是整个社会的盼望

常言道:“教无德不立、德无教不续”。前国务院总理慰问教师时曾感叹:“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很难提高”。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们既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也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热情,还有广博的知识体系;是整个社会的期盼。

3、教师是班集体正能量的重要引导人,其是否具备正能量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精神走向。

学生在班级内的学习,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正能量的教师,会用亲身的语言、行为创建出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用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积极的话语去鼓舞学生,毫无保留的将所学教给学生,这样学生也会产生对应的积极态度,不仅会回应教师的教学,最大程度的接受知识,而且会受到教师的人格感染,用积极的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

三、策略探索

让学生接受传统美德教育,是班集体正能量的构建的前提

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教师们要学会会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这些过程当中学生扮演着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着传授教育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传统美德的标杆榜样和传递者。

策略之一:教师引导学生用传统的美德修身养性。

(1)、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学习正确的思维规律和为学之道,博采众长。

笔者以为治学的思想首推儒家。儒家认为:成人的根本为“致知”,即为学。这一点从古至今均是不变的。先贤的为学之道与现今也属一脉相承,一定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又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孔子《论语》)。等等,指导人们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循序渐进,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2)引导学生修身之道,戒浮戒躁。

教育学生要学古人,修身养性,戒浮戒躁。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告诉学生修养自身的方法,有利于人的内心和谐与平衡,促进人的品德素养的提高。

(3)弘扬艰苦奋斗美德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树立了新标杆。其中,“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对于指导人们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摒弃奢侈淫逸,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尚书》中有“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思想,意思是要奉行节俭的美德,用物从长计议。”老子、孔子、荀子、墨子都有“俭”的主张,墨子还身体力行,穿粗布衣、草鞋,参加劳动,为弟子们作榜样。

(4)引导学生,交友之道,情以感人,真诚交友。

指导学生交真友、挚友、诤友,交志同道合之友,而不交酒肉朋友,不与势利小人为友。有利于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以道为朋,小人以利为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5)教育学生为人之道,要诚以立身。

强调人要讲信用,要分清荣辱是非,根本的是用仁义礼智指导思想,见于行动。 诚意为成人之道中修生之首要任务。“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朱熹《大学章句》)真诚做人,表里如一,即为诚意。《大学》在阐述诚意时侧重于“慎其独”,即人在私底下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说一套做一套,不自欺欺人,一切发自肺腑,发自内心。

(6)立志之道,贵在坚持。

要引导学生,强调人要成就事业,必须树立远大志向,无论人生的道路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能失掉志向,得意时就要为民造福,不得意时就修养自身。儒家认为,喜怒哀乐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情感。所以,人应该要端正心思,以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保证和平心态,面对人生,面对周围世界。

策略之二:引导学生开展有以学习传统美德为特色的班级集体活动

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班级活动中始终注意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专心去扮演角色,自主实践,体验探索创新,力求使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1、探索学生自主参与的传统美德活动方法。

其一、由学生自主制定活动目的,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组织主持,自主参与活动,并进行自主评价。如每周三的班队课,在学校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活动的大背景下,开展班级活动:如“书香大同绿韵二中”、“光盘行动”“让传统美德在生命中闪光”等。

其二、大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班主任对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实施力度之大。在必要时,班主任给予帮助。

2、构建开放的班级传统美德评价体系

(1)“长处卡”的评价,为学生自我管理创造动力。

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活动过程中,光靠自身的修炼是不够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班集体成立“传统美德互助小组”,给每个学生建立“长处卡”。平时,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学习伙伴,捕获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美德的体现。

(2)“成长档案袋”的评价,为学生学习优良美德自我超越明确方向。

在学习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成长档案袋”。注重收集学生的美德闪光点、记录学生的反思等;注重可持续发展眼光评价学生;这种评价使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也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缺点、超越自我。

3、学习传统美德要充分挖掘班集体具有活力的激励能源

实践证明在寻常的工作中,倘若能充分挖掘一切激励能源,创设激励的情景,不断地为学生自主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就能更好地进行班级传统文化建设。

(1)目标激励——班集体的管理是以目标为管理活动的指南,以实现目标的成效作为评价依据。在学期开学初,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制订奋斗目标和各自的实施方案,形成全体认可的班集体目标,时时对照,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强化团队精神,引导班级朝着准确的方向发展。

(2)榜样激励——让班集体中,先进优良品德的典范发扬光大,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要求的物化模式。榜样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它比说服教育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3)情感激励——让师生情意更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每个学生同样需要激励,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支持和帮助,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班里开展了“送你一句话”、“和你交朋友”、“成长报喜单”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让他们感到快乐、感到教师能理解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策略之三:拓宽班级集体传统美德活动的空间。

把班级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向校外延伸,可以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加才干,拓宽集体教育的空间。比如组织“假日社会传统美德观察小队”、 “学雷锋”、“一帮一”“手牵手”“情暖社区” 互助小组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

(二)班集体正能量的构建的教师是关键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必不可少,但同时,身为教师的我们也一样需要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班集体正能量的构建的教师是关键。

策略一:教师本身要体现优良的传统美德。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教师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点也不含糊。

策略二:教师心中要有爱。

让教师心中有爱,这个爱是教师身上的正能量的体现,也是教师能否构建出正能量场的关键。爱国家、爱民族所谓大爱,爱学生、爱家人所谓小爱。

(1)爱教育事业是就是爱国家,是教师人生目标。

引用一名校长高震东的爱国教育演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教师爱教育事业就是爱国。当老师的,国家就是你面前的学生。你往讲台上一站,下边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教师必须对学生尽心尽责,才能产生教化作用,影响作用。

(2)爱学生就是爱教育事业,是践行爱的实际行动。

其一、教师要关心学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止在学习上,还要在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关爱。

其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要懂得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其三、是教师要对学生宽容,时刻想到他们还是不懂事、不成熟的孩子,可以容忍学生犯错。

其四,教师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的教师才是真正的爱学生的教师。

策略三:教师要树立“许身儒门终不悔,换的桃李满天下”信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名族的兴衰,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有很高的人生境界。教师是直接从事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所以说奉献就是教师的天职。

(三)家、校、社会联合构建班集体正能量场的重要意义

成功的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才能成功完成。其中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实体,应当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粘合机制的角色。

策略一:注重创建“传统美德教育”特色氛围,意在环境育人。

我们学校利用所有的设施和环境创建“传统美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传统美德长廊”。如让墙说话,在墙上挂能传递传统美德信息的伟人图像、孝敬亲人、尊敬师长、文明有礼等内容的字画;教室墙面上标有名人的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策略二: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

通过这道桥梁及时和家长沟通。父母是子女第一个且是最重要的道德老师,启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向家长及时通告学校对学生人格发展的目标与美德教育计划,以及家长如何协助学校共同努力完成这个计划。同时也要求家长参与学校德育计划的制定,定期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去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进修听课。

策略三:建立校外德育培养实践基地

校外社会环境无论是整个社会文化,社会风气,还是某一社区、家庭、大众传媒都对学校美德教育的效果起着强化或弱化的作用,为了防止弱化的一面,学校要坚持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实践选择。比如选择烈士陵园,革命圣地等单位作为学校的德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观实践。积极参与正面人物所领衔的社会活动,增加学生对传统美德的领悟和感受逐步消除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班集体的正能量场,发挥教师、学生、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受到正能量鼓舞,学校教育才能更完善,培养出更出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向,试论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21期

传统美德教育篇5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传统美德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传统美德教育,是一种结合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适宜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进而端正自己的人格特征。尽管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在一些是非情感上还缺乏清晰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利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引导学生的心智进行健康的发展,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严格的规范,对那些不良诱惑进行明确的分辨与远离。

一、结合教材来展开深度挖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那么对于教材内容,老师要有这清晰的认识。首要要_保引入的传统美德内容,诗歌教学素材紧密相连的,这样便于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做出提升。老师一方面要从文章中,对相关的传统美德内容来进行拓展,另一方面还要让传统美德的思想和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扩展和外延的过程中,相辅相成。这样能帮助学生领悟到真情实感的内容,避免课堂上充斥大话、空话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先生的那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老师可以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基调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文章的关键思想,用概括的词汇来板书在黑板上,像“雄健的精神”、“冒险的美趣”等,引导学生对各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将文章中的一些隐喻探究出来,像用扬子江、黄河来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用长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的内容来隐喻中华民族在前进中所遇到的艰难斗争,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种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的精神,以及革命必成、民族必行的雄健气魄,进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渗透目的。

二、利用交流来激发德育体验

作为一门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在语文内容的教学中,老师更要注重课堂的交流活动。由于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感悟能力,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也许会存在着不同的学习看法,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言,这一点在传统美德的教育中也是如此。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老师对学生开展的交流方法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在教学中,也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状况考量进来,对传统美德的交流教育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这样才能在下一次的交流互动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活泼、平等的课堂环境来。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个千古名篇的时候,老师不妨让学生以辩论的方法,来对其中的传统美德进行感悟。辩论的主题可以设定为“诸葛亮是不是愚忠?”结合《出师表》中的教学内容,正方同学可以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进行讲解,而反方同学则可以从诸葛亮“一直尊重刘禅,从而导致蜀国内部出现了问题”的方面进行辩论。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己的观点陈述,并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奴关系的否定和批判,通过这样的综合,老师将同学们的讨论思想放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更能凸显出诸葛亮的高尚品格,进而帮助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联系实践来进行情感渗透

传统美德的教育,一方面需要理论内容的引导,同时另一方面,老师还需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传统美德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其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其抱有一些误解,认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既耗费教学时间,还浪费教学精力。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在语文的教学中,直观的感受,要胜于理论的讲解;进行实践活动也未必就需要组织大型的参观。不妨在课下为学生设定一些常见的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认识进行丰富。

例如,在学习完胡适先生的《慈母情怀》后,老师就不妨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我的母亲》中,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为辛劳一天的母亲进行洗脚、按摩,利用这种实践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母爱,学会感恩的内容。在结束实践的内容后,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写作的方法,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通过结合《我的母亲》中的深厚感情,来提高自身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母亲的辛劳,懂得感恩的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对于语文教学,老师要抱有一个开放的教学态度,将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中来,在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王蜀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篇7

关键词:传统美德教育;历史教学;继承发扬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都是这样一种美德。

2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孙中山“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的体现。

3 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情初良好的社会风气等也体现了这一美德。发明翻车的马钧,营建赵州桥的李春,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的黄道婆,更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 不畏,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 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 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传统美德教育篇8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课题负责人、 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 团结友爱教育 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 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 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 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 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 )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 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传统美德教育篇9

一、创设情境,激感

教师要合理运用导语引入、背景介绍、播放乐曲、表情诵读、动情讲解、质疑提问等环节或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见面”,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使之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使学生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如“过零丁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教学时,我先从诗人不幸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介绍导入,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和一段古筝乐曲,并请学生随着所播放的乐曲进行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那哀婉、感伤的古筝乐曲,那忧伤而又慷慨的诗歌吟诵,一下子便吸引、感染了学生。然后进行讲读分析、提问思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深切感悟诗人的情怀和气概,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感悟进入诗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这样,学生仿佛看见诗人正头戴盔帽、身披战袍,挺胸站立在敌军的船头,面对零丁洋的滚滚波涛,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种情境,怎么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诗人所表现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怎么能不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触动,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这时,再一次组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他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诗句吟诵中,胸中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浩然正气。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思想和美德的内涵以外,适当穿插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相联系的材料及活动,使教育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教育的效果更为有效、显著。

三、利用图片,激励志向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图。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这些图片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学有关介绍和描绘祖国山水、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工艺作品等方面的课文时,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的展示、多媒体的播放或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绘的景象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且更能让学生深切感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深刻感悟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和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

传统美德教育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 传统美德教育 环境陶冶法 情境感化法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成为德才兼备的、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环境陶冶法

环境陶冶法就是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如自然风光、校园面貌、家庭居室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如社会风气、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家庭风气等。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正反面两个方面,好的环境对人有好的影响,而差的环境对意志坚强者可能反而有促进作用,对多数人则有不良影响[1]。尤其是人文环境在很多时候起着副作用,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就看我们对不良环境抵御的程度高低。因此,我们必须对环境陶冶法进行深入研究,时刻重视这一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利用环境对其进行传统美德陶冶。在自然环境利用方面,学校应美化校园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家庭应美化居室,为学生营造培养传统美德的环境氛围。

在使用人文环境陶冶法时,首先学校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校有校风,班有班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要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学校风气,自觉地以传统美德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其次,家庭要有良好的风气,父母之向、亲属之间、邻里之间都应以礼相待,尊老爱幼,互谅互让,互相关怀,等等。传统美德应首先在父母身上体现出来,让受教育者有耳濡目染的传统美德环境。再次,教师要让学会辨别优劣,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假、恶、丑现象有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提高抵制力,以免受其害。同时,能发现社会上的真、善、美,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并学习这些人和事,为净化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1.环境陶冶法的形式

一是创造和利用美好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如游览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旅游胜地游览观光,欣赏祖国的美丽河山,以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创造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可以使学生的美德得到熏陶。对于班级来说,一个经过精心设计,室内各种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窗明几净,“学习园地”内容常新,名人名言十分醒目的学习环境,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感到必须发奋向上。对于学校来说,创造有树有草有花,一年常绿的环境,将领袖画像、著名科学家等名人画像、名言整齐挂在教学楼内,能使学生时刻受到激励,促进学生进步。同时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二是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人文环境陶冶是比较复杂的,且多种多样的。如良好的家风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家长的修养如何直接影响子女的传统美德接受程度。试想,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缺乏进取心,成天吃喝玩乐,脏话满口,举手就打,家庭缺乏温暖,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关怀,亲属邻里之间以礼相待,家长作风正派,为人诚实,对孩子非常重要。同时,孩子会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良好美德;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学校是学生养成传统美德的最重要场所。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者要注意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为人师表,自觉地用传统美德的言行熏陶、感染学生;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要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教育者要精心培育一个团结互助、关心友爱的班集体;同学之间也要有友善的态度,使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辨别事物,利用社会环境有利的一面,抵制其不利的一面。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各色人物良莠不齐,因此,教育者在利用社会环境陶冶学生时,必须首先使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好坏、美丑,同时要提高学生抵制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抗“病毒”力,否则,就会造成还没有学会游泳,先发生淹死的现象。

2.环境陶冶法的特点

(1)隐蔽性。环境陶冶法是通过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而环境并不能说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但通过这种形式确实达到了传统美德教育的功效,只不过是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2)指向性。环境陶冶法就是通过环境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指向性十分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控制环境,使环境为我所用,而不能让环境起反作用。

(3)复杂性。环境本身是复杂的,环境陶冶法也不易掌握,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本身对环境还缺乏控制能力,有很多环境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这种复杂的环境,使环境陶冶法变得复杂化,正因为这一点,环境可能变成教育的最大阻力,有时一年的教育甚至都抵制不了一分钟的不良环境影响。

3.环境陶冶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环境陶冶法虽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这种方法不能理解为是不加控制的无意识的随意行为,它也是有意识的,而且学校自然环境的布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因此教师在实施这一方法时不能采取消极适应环境的方法,而应该改造环境,使环境为自己所用。即使有的环境是教育者无法控制的,也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抵制不良环境的影响,利用优良的环境为传统美德教育服务。

(2)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环境有较大差别,教师使用环境陶冶法时应注意三者的结合,形成合力,方可有效。

二、情境感化法

情境感化法就是利用某种情境感化受教育者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人格感化法与艺术感化法等。人格感化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人格、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触动、感化,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2]。艺术感化法就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感化受教育者,使学生不仅产生美的享受,而且从中受到感化、陶冶。

1.情境感化法的形式

(1)人格感化法的形式。人格感化就是用对学生有影响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来感化。对学生来说,家长、教师都是教育者,很多时候教育者的行为能直接感化受教育者。如在劳动时,如果教师不仅督促学生,而且率先参加进去,那么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教师干,即使再脏再累他们也会坚持,这就是教育者人格力量感化的结果。同时利用英雄人物事迹。英雄人物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的事迹也十分感人。教师可以用讲故事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能终生不忘。

(2)艺术感化法的形式。如利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情感,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陶醉,受到熏陶,同样,一首激昂、悲壮的乐曲能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受到感化;一幅美丽的作品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大自然的陶冶;利用舞蹈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舞蹈时,受到所表现事物的感化;利用欣赏品味古往今来伟大诗人创作的著名诗篇,得到美的享受,从中受到感化;还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所反映的英雄人物,使学生深深地为剧中的主人公的感人事迹所感化,受到一次深刻的传统美德教育。

2.情境感化法的特点

(1)现场感强。无论是人格感化法还是艺术感化法都使受教育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感情得到激发。

(2)形象性。人格感化和艺术感化形式具有鲜明形象性,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联想,使传统美德教育能持久地在受教育者头脑中保持。

3.情境感化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这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本身首先做出表率,具备高尚的品格与人格。尤其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否则无法感化受教育者。

(2)艺术感化应根据受教育者年龄特点进行,要有层次地进行,难度要适宜,内容要使受教育者能理解,绝不能搞强制的艺术感化,在家庭艺术感化教育中,尤其要注意这点,不要让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以影响艺术感化的效果。

(3)艺术感化内容应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许多艺术作品内容很好,但并不一定适合受教育者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坚决不要让受教育者欣赏,否则不但起不到艺术感化的作用,反而可能诱发受教育者不良的情感产生,得不偿失。

总之,传统美德在学生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广大教师、特别是专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从根据学生特点与教育的需要,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同时注重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传统美德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