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15 19:54:55

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篇1

据我国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价值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公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要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常识和讲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只有30%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处于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位置。

专家指出,今天世界上正飞快地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为衡量。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则不能认为是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出了德育产出的某些品性。当我们看到轰轰烈烈的学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尽心竭力地做出表面“业绩”的时候,当我们质疑学校德育的实效和有效性的时候,我们不得回避学生这个主体所面对的环境,毕竟学生之“德”是在环境变迁和发展之后的函数,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奉行的“美德是教育出来的”才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证。

苏格拉底指出过:“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因此,比起中小学德育(相对更具理想主义色彩)而言,高校德育更加注重“教”,注重德育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师的说教――《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等课程和教材担当了重要角色。同时,学校也“费劲思量”加强德育实践: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盛行于校园,素质活动大赛、网络道德大辩论;德育课程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思想政治课程不断翻新,内容也与时俱进,各种所谓的教学互动的德育教学法也受到积极关注。

但是,不过真正的道德难道真的是“教”出来的吗?!

当德育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德育活动也越来越多,资料越积越厚,表面上看德育形式一片大好,但实际上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心灵的、能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又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扫扫地、做做“三下乡”活动不等于心灵就受到无私奉献情操的陶冶;肃立一分钟也不等于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于是,我们的德育越来越变成一种活动的“变脸”――它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备,对外宣传而备,却不是为学生成长所需而备。前不久新华网络报道说100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参加庆典大会而在寒冷中站着“陪衬”领导讲话近2小时,这又是怎样的德育教育?

那么,高校德育是否在被架空或者“被悬空”了呢?

笔者曾仔细观察过高校德育教学:每周一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指导行动。如果把这一周一次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从时间和份量上来看,与德育的主导地位也是不相称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上了,也是死记硬背,以至于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各种考试手段和做法也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反感情绪。

这样一来,德育的阵地到底在那里?德育到底是“教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在笔者看来,德育的本义是一种思想品行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定型时期和批判时期,既然传统的“教”难以实现有效的“育德”之效,那么,笔者就明确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范式:“做人德育”。

借用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语来解读“做人德育”:德育即生活,德育即生长,德育即经验的改造和完善。

对人类而言,“做人”是“人性之本”,是德育之本。大学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上好“做人”第一课,很难想象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样走过。就像一个不懂得孝敬亲人的人,很难想象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美德教育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75-1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地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品质得到升华。针对以上情况和美术课堂的特殊性,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有:

一、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健康向上的内容,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学会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教学质量。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可以利用我国著名的爱国画家事例和中外历史名画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筹款捐助流离失所的难民,也为了宣传抗战,徐悲鸿多次到国外举办筹赈画展。画展结束后,他就把卖的全部画款,捐给国家救济难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师也可以利用文物史迹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北京的故宫、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敦煌的壁画,包括苏州的园林。介绍它们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地位等等,用一些深入浅出的语言再辅助以挂图、幻灯、录像等一些科技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有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引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的熏陶,主要有剪纸、篆刻、泥塑、国画等。为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导学生对学习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应该懂得自己民族艺术的特点,我们学习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艺术遗产。

二、广泛利用媒介宣传作用,陶冶学生的心灵

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不能借助于空洞的说教,而应该借助一定的媒介诉诸学生感官,让其心灵得到陶冶。如在北京2008奥运会过后不久,我们刚好有一课是关于运动会海报的设计,于是我在课堂中播放了精心准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片段和一些中国运动健儿获得奖牌时的动人场景,学生看得心情澎湃,而那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好多学生在那节课上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平时一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时都能抢着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还在一节绘画课上播放了一首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结果学生画出的水彩画《美丽的祖国》很不错,因为对国家的爱,已经被具体化为生动的形象。我在上《让画动起来》这一课时,节选了动画片《宝莲灯》中的一段情节“沉香救母”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让学生学会动画制作的同时还使他们学会知道中国传统美德中母爱的伟大,和“孝”的力量,刚好可以使得品德教育充分地渗透到美术课堂中来,这样一来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心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效果非常的好。

三、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课堂上通过讲解摄影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在学习美术手工制作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教师节贺卡,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尊重辛勤培养他们的老师。尊重老师不一定要采取很隆重的方式和赠送昂贵的礼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同样可以表达这份感情,而且更具诚意!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和同学融洽相处等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因此这一节课同学们特别遵守纪律,贺卡制作质量也很高,课后同学们将亲手制作的贺卡赠送给了敬爱的老师们!

五、教师注重个人素质提高的培养

美德教育篇3

一、德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认知障碍

我国古代、近代都很注重人的伦理道德教育,而对科技的教育和发展却没有等同视之,其结果是科技落后导致列强侵入。近些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科技发展,提出“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这无疑是高瞻远瞩之举,但如果一味追求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德性”培养,就是漠视科学教育的精神文明功能,将造成教育与育德的人为分离,势必导致青少年道德水准的下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道德的进步。纵观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有的把科学教育误认为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忽略了教育中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有的忽视学生理性精神、献身精神、合作精神的培育,影响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发展;有的面向少数智力冒尖学生,过分注重少部分学生的科学技能训练和竞技比赛,这种技能至上、重技轻人的科学教育导致师生过于功利。凡此种种,都是摒弃了科学教育的育德功能,造成科学教育异化和学生道德精神缺失。

二、德育与科学教育的相辅相成关系

学校德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全员、全程、全心、全方位的育人过程。德育不仅要提高道德认知,更要注重行为实践;德育不是空洞说教,而是生命的体验;德育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多因素的多向互动,所以德育必须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变革,进入科学教育这一广阔阵地。赫胥黎说:“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并且以完善的归纳方法来训练心智。”新课标提出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告诉我们,科学教育承载着心灵的成长,应该在浸染生活的实践性、探索性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生活的道德性,建构和生成生活主体的优良德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就两者的内容和形式而言,科学教育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极其丰富。德育如果脱离了科学教育,就会失去许多内容和趣味;反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经过活动的锤炼和检验,而以参观、考察、实验、制作等为主要形式的科学教育,恰恰为道德实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这样说,科学教育是知“道”,德育是体“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科学教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德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改进路径

1.理念设计的融合

办学理念是特色教育的文化导向,理念建构的旨归是以文化人,即以优秀的文化传统塑造人,培养具有文化情怀、科学素养、民族道义、世界意识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坚持育德为先就应在科学教育中推进德育文化建设,在道德宣传上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正义,在德育内容上引进社会生活,在德育手段上强调实践体验。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在科学教育的长期实践中,确立了“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凝炼了“强学力行”的校训,在办学思想的导引下,形成了“传承科学,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科学教育理念,其目的就在于使学校理念文化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全方位育德与科学教育的一致性和相融性,引领师生以科学教育与道德品德教育双向拓展为载体,在“实践”和“行动”中执着追求真善美,赋予现代科技教育以时代精神,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高尚品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环境创设的融合

学校环境文化是一门蕴含育德之美与启迪智慧的潜在课程,因此应该增强科学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度,使学校的德育橱窗与科技长廊相得益彰,国内外科学巨匠与校园“科技之星”的图片交相辉映,校园“小名人”的名言与科艺作品融为一体,并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环境创设,让一条条道德规范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一个个科学伟人成为学生的学习楷模,让一个个科技之星发挥同伴效应,让一句句充满童趣的人生理想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创先争优。

3.实践体验的融合

体验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它只有通过丰富联想、切身体味、充分领悟、深刻理解,才能产生效用。发挥科学教育的德育功能,必须紧紧围绕理想信念、优良道德、民族精神、时代追求等核心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深刻体会,激感。

(1)名人熏陶。以科学家的经历启迪学生,以科学家的思想熏陶学生,以科学家的成就激励学生,以科学家的魅力感染学生,是在科学教育中育德的重要途径。如学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把争创校园“科技之星”活动贯穿于德育全过程,通过参观科学家的故居、寻觅科学家成长足迹、举办科学家事迹报告会、争创和评比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少先队中队等活动,让科学巨匠成为学生身边可亲可敬的长者,激励学生学习他们执着向上、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

(2)实践磨砺。前苏联学者鲁巴金认为,知识应当为人类的创造性目的服务,光积累知识是不够的,应当尽可能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宗旨是传承中华民族坚韧顽强、无坚不摧的精神,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铸就顽强不屈的品格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学校开展科技模型、机器人制作等科普教育活动,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品质。

(3)服务奉献。生活是培育品德的田园,优良品德作为生命的自觉成分,必须存在于生活中。然而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们思想多变而复杂。为了使德育实现向生活的回归,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必须引导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过有道德的生活”,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要求。

4.学科教学的融合

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精神生活,各门学科都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科技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教育。综观小学课程体系,可见科学家的道德风范、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等完整地贯穿其中。学校应该引导教师根据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把培养民族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渗透于教学过程,逐步做到各学科相互联通,使科学教育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转变为文道统一的教育。各学科齐头并进进行科学的道德品德教育,将会在课堂教学中开创一片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教育共融共生的新天地。

美德教育篇4

关键词:德育;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从当前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师缺少将美术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思想,知识单纯的将美术教育作为艺术课程来实施。在德育教育高度被重视的今天,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下,要将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如何从学科特点出发,从教材特征出发,融德育教育于美术教育,让德育教学进行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德育环境

学生是学习者,具有比较强的模仿性,往往会将身边的人作为他们自己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师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优雅文明,工作态度要严谨认真,要有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要对教师的教有充分的热爱,要具有身深厚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才能,还要具有创新能力与表现能力,成为学生心中那个高尚的人。美术教育中国具有情感因素,是道德环境的创设这,是学生的楷模,是导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领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激发学生参与欲望,教师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采取情感性、激励性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以美促德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是当前新课该噶的发展趋势与必然要求,这种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性质,培养目标等等。思想道德教育在美术作品中会更加具有丰富性、形象性、趣味性,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知识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美可辅德。以美促德,我们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美育的德育功能。从古至今,许多美术作品中都会融入德育教育中。鲁迅先生也曾经表达过:“美术可以附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的德育教学并不是通过说教式的管理进行的,著名的美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将实际的生活、社会风貌进行创作,并且对现实生活做出描绘、评价,并且对人们的精神风貌、道德素质进行细致的描绘,在描述这些内容的时候,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评判,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感情,以及对社会的感悟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并且让学生接受道理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创设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思想与情操

人的思想与意识的转变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人们思想上的问题,并不能够利用强制的、压抑的方法去解决。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够引导学生明确是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提升,升华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交付进行教育。

四、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欣赏课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欣赏课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上美术作品的欣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进行美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我们国家历代美术作品都比较豪迈、博大、精神,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另外在技法传授、中外历史名片欣赏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发展学生的爱国精神。总而言之,将德育教育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是大势所趋,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进行的活动之一。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融德育于美术教育,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环境,时时爱国注意教育,在提升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管共享志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

[2]张晓莉.美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体制与机制研究——以专业发展学校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美德教育篇5

关键词:学美德;评美德;行美德;美德观;美育观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于现代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学生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滋生蔓延,传统美德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美德观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美教育必须先使教师的身心散发美丽的气息。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确立新的德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学生的美育观

(一)学美德

1.自娱自乐培养兴趣

(1)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优势

我校的年轻教师多,综合素质好。所以,根据教师的特长,开展“为美丽国学安家”活动,如:经典舞蹈班;经典唱诗班、朗诵班等,使国学经典曲目在学生自由自乐中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国学经典成为快乐的一部分。

(2)利用优秀影片

通过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再现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经典故事,让学生感悟到真、善、美和假、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经典成为课余生活不可或缺的快乐。

(3)在读书活动中进行传统情感教育

如:师生同读一本书,周末开展师生读书感悟,或假期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开学初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活动。

2.引导提升感受乐趣

成功的教育是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对于传统美德的教育应该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载体,在润物无声中使传统美德的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中使之得到提高,包括阵地建设:小喇叭广播站、黑板报、班队会、小记者站等结合学校的各项实际工作,积极主动地抓好阵地建设;同时,抓好特色队伍:学校的舞蹈班、唱诗班、小记者站、农民画班等,在喜闻乐见中陶冶情操,培养乐观进取的完美人格。

(二)行美德

找个圈子锻炼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个正确的圈子,然后想办法融入其中,并努力汲取其中的正能量。我校在践行美德活动中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给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圈”。

1.自我设“圈”,锤炼自己

班级是学生最自由的活动“圈”,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圈内可以自由彰显个性。激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达到“自我目标”的培养目标。如:我校安排各个年级创作班歌,制定班训,制作班徽,模仿教师“十不准”制定约束自己的“我的十不准”,教师协助学生制作自己的档案袋,随时将自己各方面的行为习惯记录反思,并认真填写自我评价报告。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我的言行代表班级形象,代表学校形象”。开展“寻找最美学生”“这样的行为你出现过吗”“走进你最爱的人”等活动。通过班队会活动,使各项活动得以落实完善,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点点滋润学生的心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2.跳出“圈”外,考验自己

当美好的行为已经设定到学生内心的时候,必须再给学生打一剂强心针,让初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的放矢。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跳出“圈”外,走向实践活动,用实践活动证明现在的自己是一个集德育、智育为一身的好学生。

(1)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

如:家长交流会、运动会、学校的文艺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在传统美德展的家校联谊会上,学校的关工委秘书处只负责出台总体会议活动方案,然后把方案下发给各个班级,由各个班级主动相互协调分配任务,各班根据自己班级的特长负责相关的活动角色。这样的安排即使各个班级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发扬,由能使学生能看见自己的特长,增强了自信心,使美德在不经意间深入生活和学习当中。

(2)走向社会,组织献爱心活动

每个月每人要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并记录在班级的好人好事记录册上。在班会课上,做了好事的同学要谈感受,在班会上表扬。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组织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比如,走进敬老院、走进黄牛基地、走进蘑菇基地等,去践行自己的美好行为,去感受家乡的巨变,增强家乡荣誉感、自豪感。

(三)评美德

为了触动美德行动时时处处闪光,我校在不同时间段,如:周、月、学期都评出了“文明带头人”“文明小星星”等称号,树立榜样,以榜触行,并不定期地颁发奖品和奖状,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做自己行为习惯的主人。

三、让美好的心灵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舞台上舞蹈

让美的行为感染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家校教育网络。我们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营造出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美德教育篇6

美德是一种大众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行为,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德,智,体,美的发展上。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攻击,力量,勇气,自信等,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中国人推崇的十八种美德: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作为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多途径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实现文明说话、文明做事、文明做人的教育目标。

校园环境有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的力量,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在无声地、静态地传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师生每天都学习工作在富有礼仪的校园中,自然能唤起礼仪意识,于无声中丰厚师生的礼仪素养。以礼规行。行是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礼仪教育不只是礼仪知识教育,更是规范品行的教育,是融入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教师立足文本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潜在的教育因素,找准教学内容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和礼仪训练点。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灵魂,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求学生尊师敬长,友爱同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向老师、同学、家长问好;知书达理,能在升旗、领奖的场合熟练应用队礼、注目礼、鞠躬礼和握手礼;谦恭懂礼,会礼貌待人,迎来送往。

学生学会自理自立,如写作业、洗手帕、就餐等一些小事自己做好;自尊自律,学会电话和书信交往中使用文明用语,尊重自己和他人;自强、自爱,会待人接物,关心体贴父母,关爱他人。学生乘车、探视病人、参加生日、婚礼、葬礼、宴会的要求。真正起到了礼仪标准导“我”行的作用,深化礼仪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时时处处提示学生话该怎么说,事该怎么做,衣着该如何打扮

国学是记录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礼仪教育的宝库,通过经典诵读,让愈来愈多的少年儿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在诵读中求得知识,在诵读中明了事理,在诵读中学会文明做人。

美德教育篇7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渗透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esthetic, the article i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students' moral infiltration,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oral education in art apprecia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penetration in the art classroom teaching,Moral education in the fine ar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words: art teaching, moral, infilt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和陶冶情操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定向和动力作用,抓好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教养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而,美术教育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是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提高人文素养,优化人性,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利用美术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美术教学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美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画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其次,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介绍或参观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又如,在敦煌石窟艺术的专题欣赏课,我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了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相关人文知识,并着重介绍了莫高窟艺术,同时向学生讲述了藏经洞的发现和大批文物被掳海外的伤心史以及王道士变卖敦煌文物的卑劣行为,这一切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愤慨;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大量宝物保护不力,也使他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受欺的道理。于是,学生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再次,利用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美术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长城”中多一份中华情、报国心。二、利用美术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如今,独生子女多,他们一般都是在较优裕的环境中成长,更多的经验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因此,要利用集体这块阵地很好地塑造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在设计制作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点评也应多以小组式点评为主,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三、利用美术教学,进行感恩教育。 传统节日中蕴藏着感恩教育的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母亲节等节日进行教育。如在教《打开的喜悦》时我引导学生开展制作教师节的尊师卡、母亲节的心愿卡等活动,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学生对老师、对父母、对亲人的关心与感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在展示学生作业时我让学生表达一下对长辈的情意,让学生明白一定要尊重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父母。感恩不一定采取很隆重的方式和赠送昂贵的礼品,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也可以表达这份情感,礼轻情意重呀!我让学生谈谈平时该怎样尊重老师、父母,通过讨论,学生渐渐明白了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等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明白了为父母分担家务,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尊重。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四、利用美术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美好、善待生命的过程。而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比语言更能表达人类情感。对于生命这样沉重的主题,艺术教育更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如在《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宗教画赏析》的欣赏教学中,欣赏凡·高的自画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画家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凡·高为什么沉醉于黄色和蓝色的强烈对比,为什么画人物时线条运用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旋转扭曲、越来越粗野狂暴。在欣赏画的同时我们读懂了凡·高苦难而短暂的一生,知道了凡·高与提奥那让人感动的手足之情,更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张扬、痛苦、不朽。在马蒂斯的《舞蹈》作品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从《梅杜萨之筏》中体会人求生的本能,在罗丹雕塑作品《加莱义民》中看到生命的升华……一幅幅名画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生命内涵。 

五、利用欣赏课进行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增加了很多民族性、地域性、知识性很强的非常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在欣赏美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熏陶,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欣赏国内著名作品,各民族的建筑、绘画、工艺品、服饰,各时代的艺术瑰宝,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特点,使他们对我国及世界上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和现代艺术理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大量的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表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像石、壁画、帛画和相关美术家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我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可以强加的,实践也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是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关键是找到教材与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创造学生易于接受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爱国主义的意识,比如参观博物馆和画展、进行社会调查、课上讨论、利用网络,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美术欣赏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领会民精神,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美德教育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课程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以一种更加专业的方式,系统性的对美术学科知识进行学习,扩展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美术学科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美术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教学内容,可以带给学生以纯粹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实施,如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切实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美术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影响和约束,在课程教学中往往习惯于将教学重点和教学注意力,集中在对于美术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集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业练习上,而很少深入的挖掘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德育教育因素,缺乏美术德育渗透。这种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使美术课程教学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上,影响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抹杀了美术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学科特征,不利于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那么在现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将德育教育引入其中,向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美术德育教育渗透时,应该以美术课程教材作为德育渗透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对美术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并且将这些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直观的展示和讲解出来,使学生逐步树立美术德育教育意识。在提升美术课程德育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美术德育教育感知能力,实现美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学。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美术教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沟通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教师的美术课程教学,必须从美术课程的教学材料出发,以此为依据和中心,向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知识的教学和扩展。在美术教材中不仅包含大量的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收录了古今中外诸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在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感悟,对于启迪学生的美术智慧、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教材中收录的美术作品时,习惯于引导学生对画作的用色、布局等,进行审视和分析,突出美术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而很少真正的引导学生走进画作之中,对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智慧等,进行充分细腻的感知和挖掘,从而影响美术课程德育教育的顺利展开。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对美术教材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研读和整合。重视美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教学地位,充分的研究教材、利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因素,并且将这种德育教育因素,渗透在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净化自身的心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其次,在美术课程的德育渗透教育中,教师应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时间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安排,突出美术欣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术教学^程中穿插适当的美术欣赏课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使学生观察美、发掘美、感知美,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和德育水平。

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美术德育渗透教育的顺利、有效展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从专业性的美术课程学习中,暂时的跳脱和解放出来,跟随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对各种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的相关美术作品,进行视觉上的赏析和心灵上的感知。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各种具有德育价值和德育作用的艺术作品引入学生的美术欣赏范畴,例如教师可以将表现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的画作或者图片,引入美术欣赏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宏伟和庄严。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感知古希腊、罗马人民崇高的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从而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激励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欣赏空间和欣赏时间,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真正的融入美术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之中,自由的进行赏析和思索,教师不应该随意的打断学生,也不应该武断的否定学生的赏析成果和赏析感受,而是应该以一种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和情绪,鼓励学生对各种美术艺术品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提升美术德育渗透的质量和水平。

美德教育篇9

1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孩子美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师,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场所。孩子从幼稚到成熟,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观念保守落后,没有充分的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他们由于工作繁忙,忽视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认为将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学习,让老师对孩子加强管教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的为孩子为家庭挣钱,让孩子吃好穿暖,仅仅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忽视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传统美德的养成,家长把教育培养孩子传统美德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学校老师,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国历史悠久,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蒙学教材,以伦理道德为主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营造好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将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灵活的。例如: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或者是在吃完饭后,或者是在和亲朋好友串门的时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时候,充分的把握好这些时机,然后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饭的时候会浪费米饭或者挑食,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教育孩子米饭的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应当学会节约粮食,另外还要告诉孩子挑食的坏处,会导致营养的缺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学着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劳动,知道劳动才会有收获,培养出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一个动作和语言,都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小孩子都喜欢玩儿,尤其是生动活泼的活动,如果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会乐于接受。例如: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新鲜的东西,他就会对此产生好奇,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引导孩子,将知识传授给孩子,带着孩子参观具有传统美德内容的名声古迹或者博物馆,如果孩子对书籍感兴趣,还可以帮孩子买书本等等。旅游是一个很好教育孩子的机会,既可以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事,也可以让孩子打开眼界,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种多样,丰富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够让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孩子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触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风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如何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现在很多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规范,想要怎样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须具备那样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待人等等。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长期的影响就会让孩子养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并且让孩子发现了,那么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教育,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标。另外,父母应加强自身水平的修养,不断审视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足,为给孩子打造出适宜的环境,为提高效果,作为家长,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我们应不断充实自我,积极汲取新鲜知识,摄取新颖观点,尽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摒弃老旧的观念意识和惯性思维,父母不仅可以能推动家庭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不会十全十美,因此我们应该对每次教育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个家长的目的,让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变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这个环境,实现真正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

5结语

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重视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作者:白凤梅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

[2]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美德教育篇10

一、道义由来负铁肩,传薪国学着先鞭

为了使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我们每学期都将国学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活动内容。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德育工作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1.全校同学在班主任带领下,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带领学生相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一周一诗一联》等,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一节内容,不到一周时间就熟读成诵。并且通过语文、品社教师深入挖掘传统道德观念资源,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讲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学校领导班子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我校开展的各项传统文化活动中,学校领导不仅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而且能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在校长的积极倡导下,学校将诗联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并加以创新,与书法教学有效结合,制定了诗联特色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设立诗联、书法考级制度,形成学校的独特文化。我们还利用校园、楼道、橱窗、走廊、板报、课堂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知道诗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言的精华,真正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高度深刻认识诗联教育的深远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诗联教育当中。

二、专家引领启新智,举办讲座育新雏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拥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让学生全面开花,且异彩纷呈。为此,我们与金井诗联社紧密联系,要求语文老师都加入诗联社,平时多参加诗联社的学习和活动,还多次邀请了诗联社的老师来校讲授《联律通则》、诗联创作知识,教学诗词吟唱等,增进师生对诗联的了解,为师生诗联创作传授方法,指明方向,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学习诗联创作的信心。我们还组织教师观看诗联教育光盘,对学生进行诗联培训,让学生体会诗词楹联的基本特点,掌握诗联创作的基本常识。教师之间也经常进行诗联作品交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断、指导;对经典诗词楹联进行鉴赏与研讨,使我校的诗联创作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面积的提高,一批诗联爱好者脱颖而出。

三、创设氛围扬国粹,有机渗透彰国风

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都是金井诗联社的成员,而传统诗词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诗联教育的推广与普及的重任就交付给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学校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教材内容,有效进行诗词楹联的教育,实现语文教学与诗联教育的有机结合,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诗联欣赏水平与创作能力。我校还把诗联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另外,我校十分重视诗词楹联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校园中,在学生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铺上了红底白字的“百年诗路”;教学楼每层楼梯的两面墙壁上都有经典诗词;大礼堂的前厅布置的全是诗联和书法作品;玻璃橱窗里张贴着学校师生的诗联作品;就连校园里的环保箱上,也随处可见师生自己创作的环保联。遇到学校有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我们都会悬挂师生自己创作的对联标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四、构筑平台显个性,参与竞赛练才华

学校不但每个月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一次楹联征对活动,而且利用每年元旦期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对子歌和诗联诵读比赛,结合《弟子规》学习内容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活动,以及校园楹联征对活动。为了给师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己的文学刊物——《岱峰诗联报》,刊发师生诗联作品。《金井诗联报》《晋江楹联报》《晋江诗词》《中国楹联报》《诗词月刊》《中华诗词》等刊物也曾多次刊登我校师生的作品。学生参加北京《对联》杂志“摆擂·攻擂”活动,更是屡屡中选并获奖。

此外,我们还利用节假日等机会鼓励师生撰联庆贺。春节期间,我校举行的学生写春联、赠春联活动,深受村民的喜爱与赞赏。这些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时加强了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