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在高中政治的渗透

时间:2022-06-03 08:38:42

中华传统美德在高中政治的渗透

一、美德认识的渗透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讲“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谈到道德认识我讲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怎样做人”,在传统美德中占据着突出地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校长廖文仙提出了当代中小学生学做人的九条原则:爱家乡,爱祖国,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学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学做一个忠于职守,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规范行为,遵守纪律,严于律己,学做一个遵纪守法,有社会公德的人;爱科学,爱学习,学做一个有理想、会学习、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学做一个意志坚强,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学做一个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爱活动,爱锻炼,学做一个会健体,能保护自己的人;团结友爱,和气待人,学做一个会交往,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些美德认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能力得到提升,从直观具体、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的渗透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表现在责任感、义务感、集体感、自尊感及爱国主义情感。在讲“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我讲到: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战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唐“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韩愈,到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明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古人的这些嘉言露行无不表明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而对于我们来说,强烈的正义感是一个人品德素质中的支撑因素。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情感———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美德行为的渗透

道德行为习惯,即道德习惯,它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道德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样做。在《文化生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时,我讲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比如,“请”、“您好”、“谢谢”、“再见”,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文明道德语言,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好,运用好。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以成大德,在恒久的德行中提高生命的质量。

总之,高中政治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把传统美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共同价值认同和家国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文.论社会转型期中学生的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作者:张艳琴 单位: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