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十篇

时间:2023-04-03 05:21:59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篇1

1、基础养老金又称社会性养老金,它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

2、新计发办法规定,基础养老金是指职工退休时上年度所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即两个数之和的一半)作为计发基数,缴费每满1年(含视同缴费年限,计算到月)发给1%。

(来源:文章屋网 )

基础养老金篇2

关键词:新养老金续借办法;历史基础养老金;异地转移;转移办法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自发展以来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其中以20岁至40岁的青壮年居多。表1列出了自2005年至2009年深圳非户籍人口及其所占的比例。他们为深圳的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深圳的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退保潮"现象也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深圳特区"退保潮"现象综述

据2005年深圳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的数字显示,2005年深圳转退保人数总计达到65万人,金额为17.8亿元,大部分都是无深圳户籍的外地打工者,农民工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2007年深圳市社保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深圳参加养老保险已达到493.97万人,而年末退保人数高达83万人,成功转保的只有9672人,也就是说,深圳市退保人数占参保总人数的16.8%,成功转保的人数仅占退保人数的1.16%,而对于拥有深圳户籍人口一般情况下拥有养老保险并不会选择退保,因此可知退保的83万人极有可能都为外来务工人员,根据2007年深圳市的人口比例和参保比例易知,退保人口占几乎占外来务工参保人数的30%;2008年深圳市社保局11月19日新闻会上公布,此前深圳农民工退保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9.1%,11月份以来,钱来退保的人数猛增,有工作人员称一天内退保人数近3000人,一周内,已逾万人前来退保,截止10月份,深圳今年年内农民工退保74万人,同比增加6万人,增加9.1%。众所周知,当养老金关系转移续接无法实现时,退保实属流动人口的无奈之举。连续几年愈演愈烈的"退保潮"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对养老金制度的关注与反思,有力地推动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生成,但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新办法的实施是否真正使近几年退保的流动人口的养老金权益得到了保障?

二、新养老关系转移办法下"退保潮"引发的社会问题思考

我国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8%,其中员工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纳;企业按员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0%缴纳。地方补充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员工缴费工资的1%,由企业缴纳。企业和员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会按下列比例分别计入个人账户和共济基金:(1)员工个人账户为缴费工资的8%;(2)其余部分计入共济基金。当外来务工人员退保返乡时只能拿走其个人账户部分的养老金,这无疑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养老金权益的巨大损害。

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的《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停留呈现长期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停留时间为5.3年,有一半超过四年,18.7%的人超过十年,以此同时,对未来的养老问题,农业流动人口中63.9%打算回户籍地,10.4%打算在流入地,非农业流动人口相应比例为39.6%、30.2%。可见,近十几年内,因外出务工所导致的流动人口养老金权益受损问题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极广的普遍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是解决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养老金异地转移问题一个巨大突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流行性人口的养老金权益。然而,该办法对过去几年来轰轰烈烈的"退保潮"问题似乎并未做出一个合理圆满的解答。流动人口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初选择退保亦是无奈之举,如果直接因为退保而忽略他们所累积的基础养老金权益,不管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一方面这批人今后的养老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也有失公平性的原则。因此,基于上述的事实和论述,我认为在新养老金异地转移办法实施的成熟期,我们有义务去追溯在新办法实施之前退保的外来务工人员基础养老金部分的权益。

三、深圳流动人口养老金统筹部分追溯办法初探

关于深圳特区流动人口养老金非个人账户部分的追溯办法可分为省内追溯和省间追溯两个方向。

省内追溯办法可参考《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基本养老金保险待遇计算方法:参保人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基本养老金按照参保人在省内不同参保地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水平,分段计算,按规定计发。即深圳市在新办法实施之前退保的流动人口基础养老金可按照本人在当地的缴费年限以及平均缴费水平按规定计发并进行追溯。

省间追溯办法可仿照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思路: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综合转移,参保缴费不足一年的,按实际缴费隃计算转移。基于深圳的实际情况,企业按员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0%缴纳养老金,此时,按12%的基数转移显然不合理,但可以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转移,国家依据一定的精算基础测算得到转移20%中的12%,转移比例为60%,同理,深圳在历史基础养老金转移方面亦可依据相同比例进行追溯,即转移深圳市流动人口基础验老金的7%到其户籍所在地。

跨省后基础养老金的确定,可依据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法: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捉煞涯晗迉?%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捉煞涯晗迉?%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妆救似骄煞阎甘?

同时,考虑到深圳市平均工资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平均工资的差异性,这里在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中加入一个调整因子%l ,此调整因子可设定为以w为变量的函数 %l=f(w)

即得到基本养老金S=( I平讇%l+I平讇%l識缴费指数) ?譔年数?%

I平: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平均工资

R缴费指数: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N年数:流动人口在深圳特区缴费年限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2010.

[2]2005年-200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4]广东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基础养老金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

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

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基础养老金篇4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基础养老金篇5

[关键词] 基本养老保险;积分制;单位缴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基本养老积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59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94- 01

1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的思路

如何解决当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只记载个人账户,不记载单位缴费问题,以及只有等到退休时才能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笔者引入积分的观点,实行个人基本养老积分的多少决定着个人的基本养老金。

用记分方法记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对职工每月缴费分别记入个人缴费积分和单位缴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从社会统筹积分计算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最后由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乘以系数得到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除以计发月数乘以0.10得到个人缴费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和个人缴费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

反映个人缴费贡献的大小是基本养老积分。基本养老积分=社会统筹积分+个人缴费积分。

一改只有在退休时计算基本养老金的做法,实行以月为单位的方法,可以多时点,随时测算已获得基本养老金,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人人争着缴费,关心缴费记录的局面,把基本养老积分当成基本养老金计发的唯一依据,促进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的形成。

2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内容

(1)设定10%的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的缴费额为1个积分。计算积分保留4位小数。

(2)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分为单位和个人分别对应单位缴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

(3)单位缴费积分通过公式计算社会统筹积分。社会统筹积分=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0.10/2,或=单位缴费积分/2+累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在0.20下情况简化)。

(4)个人缴费直接记入个人缴费积分。

(5)社会统筹积分和个人缴费积分共同组成基本养老积分。

(6)社会统筹积分的作用,①算出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就是等同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社会统筹积分×0.10×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缴费月数/单位缴费率。②计算或预测基础养老金数,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累计缴费月数×系数

系数是缴费每满1年发给基数的1%,使用以月为单位就是1%/12等于0.083 333%

(7)个人缴费积分的作用,①计算基本养老金,个人缴费养老金=个人缴费积分×0.1×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计发月数;②计算参保职工终结养老保险继承额,个人缴费继承额=个人缴费积分×0.10×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个人缴费积分×0.1×在用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已发养老金月数/计发月数

3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积分制的优点

(1)允许职工缴费间断。职工在失业期间无经济来源,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哪有钱交养老保险,职工可以不交,也可以今后补交或不补交养老保险,采取这样灵活的缴费方法更能反映实际,增加养老保险制度的灵活性。

(2)解决优惠缴费费率职工养老金待遇计算问题。对于实行20%费率的无单位缴费的职工,反映社会统筹积分少,能体现养老缴费积分区别,用以区别于28%缴费职工待遇,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

(3)计日程功随时可以测得已取得养老金数,有利于建立缴费激励机制。基本养老积分成唯一依据,没有缴费就没有取得养老金的依据,可以防止有些人搭便车现象

基础养老金篇6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养老保障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4-0109-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12

作者简介:柳清瑞,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穆怀中,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A Research on the Endowment Mode and Level of Peasants with

Two Series:Landlandless and Childrenchildrenless

LIU Qingrui1, MU Huaizhong2

(1.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2.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system being carried out,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how to realize the linkup of the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and family supporting, land security and social assistance. In the short term, middle and long term, we simulate the endowment level of two series of peasants and test its mod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ion and linkup process of the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the family supporting and the social assistance, the difference and substitution oldage scheme for two series of elderly peasants is proposed. In the short term, we should play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the family supporting, the land security and the social assistance on the rural social pension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ng term, we should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pension system and raise its benefit, in order to weaken the oldage substitution function of the family security and the social assistance gradually.

Keywords:rural social pension system; family supporting; land security; social assistance; endowment level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从2009年9月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新农保的发展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根据《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新农保已经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4.8亿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约为1.3亿人。在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的情况下,新农保发挥多大的养老作用,新农保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如何有效衔接等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赋予农民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职能”,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将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养老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少子高龄化现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分化产生了“无土地”和“无子女”两序列农民。这部分农民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就会出现危机,如果仅靠新农保可能就难以满足他们老年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关于这个问题,潘漪、陆杰华认为农村家庭无土地现象和土地集中的规模经营趋势,导致土地保障出现了“虚化”现象[1]。与此同时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社会流动性增加及子女减少,不仅增加了父母空巢的可能性,而且也弱化了代际赡养的家庭养老功能[2]。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新农保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就必须有效发挥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及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养老作用。申策、约翰・威廉姆森认为虽然农村已经建立了新农保,但家庭养老和社会救助的养老作用不容忽视[3]。桂世勋主张把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体现对农村独生子女或只生育两个女儿父母的养老关怀[4]。关于“有无土地”二序列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穆怀中、沈毅提出以农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为主线,构建二序列农民养老差异化组合模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民实行不同的联动机制,实现“有土地”和“无土地”农民养老同质化发展的目标[5]。此外,关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协调对接,王翠琴、薛惠元对新农保与老农保、城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低保以及参保人跨地区转移的制度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6]。

关于“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本文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首先,构建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并对其适度下限和适度上限进行测算,用以考察不同时期两序列农民养老水平的适度性;其次,建立了“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不同时期两序列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对其适度性进行了分析;再次,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及社会救助等转换与对接过程,构建了“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的差异替代给付方案;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农民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替代率是一个重要参数,它用以衡量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的学者将养老金替代率定义为参保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后第一年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开始领取养老金前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7]。为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相对应,本文将农民养老金替代率用养老金给付与上一年人均劳动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具体公式如下:

根据理论与实证检验,把农民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上限RHt设计为50%。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为:一是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目标替代率60%为依据[9],考虑到农村土地保障的替代率为10%左右,农民养老金替代率适度上限设计为50%,与城镇企业职工60%目标替代率相比,具有政策一致性。二是合意的养老金替代率应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品、衣服、住房、交通通信、家庭设备及服务等内容)为标准[10],并综合考虑农民收入结构与水平的特点。郑功成认为将农民养老金目标平均替代率设为50%是合适的[11]。三是利用2001~2011年的数据,对农民养老金替代率适度上限50%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在以农民人均收入为基数,取值50%的情况下恰好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替代率的适度上限为25%,总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下限相同(见表1)。

三、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

根据“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农民养老模式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无土地、无子女”农民,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还可享受低保和计生奖扶金;

二是“无土地、有子女”农民,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享受低保和家庭养老;三是“有土地、无子女”农民,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享受土地保障和计生奖扶金;四是“有土地、有子女”农民,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享受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在新农保制度实施的情况下,“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具有福利补偿和收入再分配性质,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由农民缴费负担,国家进行微量补贴,具有个人储蓄性质。基础养老金具有维持农民基本养老所需的功能定位,而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发挥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功能。鉴于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的福利性质,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模式主要指农民基础养老金与土地、家庭和社会救助养老联动机制。

1.“无土地、无子女”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

农村地区存在着“无土地、无子女”农民,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子女或者只有独生子女(两个女儿)。撇除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老人,这种类型农民的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无土地”且收入水平低于贫困标准,则可被纳入低保;“无子女”可享受计生奖扶金。因此,这种类型农民实际上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来维持老年基本生活需要。本文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保与计生奖扶金给付水平,模拟测算了“无土地、无子女”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无土地、无子女”农民倘若只依靠基础养老金收入,则难以维持老年基本生活需要。在初期和中期,农民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只有10%左右,低于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如果在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再享受低保和计生奖扶金,那么农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将得到很大改善。在不同时期,依靠基础养老金、低保和计生奖扶金的联合给付,养老总水平能够实现30%以上的替代率水平,超过了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低于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上限,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近期和中期,由于新农保2009年才开始正式启动,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或者领取很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此时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联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远期,随着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的提高,农民养老总水平可能会超过50%的适度上限。如果个人账户缴费档次高且回报率高的话,可能会达到60%的目标替代率水平,这样就与城镇企业职工60%左右的目标替代率水平大体相当。

2.“无土地、有子女”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

如果农民无土地但有子女,那么他们因为无土地可以享受低保,还因为有子女可以享受家庭养老。这类农民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享受低保和家庭保障,以维持老年基本生活需要。本文根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低保及对家庭养老支出的估计,模拟测算了“无土地、有子女”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见表3)。

根据表3的数据,“无土地、有子女”农民在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因为“无土地”且收入水平低于贫困标准,可以纳入低保。但是,这部分群体如果仅靠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低保金,在近期养老总水平将低于养老金适度下限;如果加上家庭养老支出,养老总水平将超过适度下限。在近期和中远期,由基础养老金、低保和家庭养老支出联动实现的养老金总水平将维持在40%左右,能够满足老年基本生活需要。在近期,由于新农保刚刚起步,对这部分群体不仅要发挥低保的养老作用,还要强化家庭保障意识,有效发挥子女供养父母的养老功能。在中远期,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及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作用将不断加强,而家庭养老水平将不断下降。基础养老金从近期的8%左右,提高到远期的25%左右;而家庭养老水平将从近期的16%左右,降低到远期的10%左右。虽然如此,在远期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金总水平将维持在40%左右。如果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那么养老总水平将接近或者突破适度上限,有利于为这部分群体在年迈时提供更有效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农村少子高龄化危机逐渐加剧的情况下,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子女养老负担,还有利于实现社会化养老和家庭保障的联动,从而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保障的长效机制。

3.“有土地、无子女”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

如果农民有土地但无子女,因为“无子女”,按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可以享受计生奖扶金。这种类型农民的养老模式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不仅可以利用土地收益实现自我养老保障,还可享受计生奖扶金进行补充养老保障。本文根据基础养老金、计生奖扶金给付水平及对土地养老支出的估计,模拟测算了“有土地、无子女”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见表4)。

根据表4的数据,“有土地、无子女”农民在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收益实现自我保障,还可以享受计生奖扶金进行补充养老保障。在近期,如果这部分群体仅靠领取基础养老金和计生奖扶金,则养老总水平将低于养老金适度下限;加上土地保障,养老总水平才能超过养老金适度下限。在近期和中远期,由基础养老金、计生奖扶金和土地养老支出联动实现的养老金总水平将维持在30%左右,均超过养老金适度下限,能够满足老年基本生活需要。在近期,由于新农保刚刚起步,对这部分群体不仅要发挥计生家庭补贴的养老作用,而且还要提高土地收益并有效发挥土地保障的养老功能。在中远期,随着新农保的不断发展及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作用将不断加强,可以逐步减轻农民依靠土地收益的养老负担。在中远期基础养老金、计生奖扶金和土地保障的养老总水平维持在30%左右的基础上,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总水平将接近或者突破适度上限。在农村少子高龄化危机逐渐加剧的情况下,“有土地、无子女”农民将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计生奖扶金及土地保障,稳定养老总水平,为老年时的基本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4.“有土地、有子女”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

一般情况下,如果农民有土地也有子女,他们的养老模式就是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通过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进行养老。

本文根据基础养老金及对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水平的估计,模拟测算了“有土地、有子女”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见表5)。

根据表5的数据,“有土地、有子女”农民在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通过子女供养实现养老保障,还可以通过土地收益实现自我保障。在近期,如果这部分群体仅靠领取基础养老金或者在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增加土地保障,则养老总水平将低于养老金适度下限;如果加上家庭养老支出,则养老总水平才能超过养老金适度下限。在近期和中远期,由基础养老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联动实现的养老金总水平将维持在30%~40%之间,均超过养老金适度下限,能够满足老年基本生活需要。在近期,由于新农保刚刚起步,对这部分群体不仅要发挥土地保障的养老作用,而且还要发挥子女代际赡养的养老功能。在中远期,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及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作用将不断加强,可以逐步减轻农民依靠土地收益和子女供养的养老负担。在中远期基础养老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的养老总水平维持在30%~40%之间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那么养老总水平将接近或突破适度上限,有利于为这部分群体在老年时提供更有效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农村少子高龄化危机逐渐加剧的情况下,“有土地、有子女”农民将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稳定养老总水平,为老年基本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四、构建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差异替代给付方案

综上所述,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的养老模式及水平在不同时期是动态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之间的转换与对接过程(见表6)。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等的转换与对接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的关节点之一是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转换与对接。根据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替代作用,将它们的对接与转换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初期,以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给付水平比例约为1∶3,这一时期社会养老保险水平较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养老作用较大,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对社会养老保险起到较大的替代作用。在中期,以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给付水平比例接近1∶1,社会保险水平有所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养老将并重发展。在远期,以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给付水平比例超过3∶1。这一时期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功能将逐步弱化,社会养老保险将发挥主要作用。

2.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差异替代给付方案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及社会救助的动态转换与对接过程中,应实施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差异替代给付方案。对于有无土地二序列农民,应实施有无土地二序列养老联动给付对接方案。“有土地”农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和土地保障,“无土地”农民则享受基础养老金和低保,其中低保替代土地保障。对于有无子女二序列农民,应实施有无子女二序列养老联动给付对接方案。“有子女”农民享受基础养老金和家庭养老,“无子女”农民则享受基础养老金和计生奖扶金,其中计生奖扶金替代家庭养老。在近期和中期,“无土地”农民享受的基础养老金与低保联动进入适度区间,“无子女”农民享受的基础养老金与计生奖扶金联动进入适度区间,以解决“无土地”、“无子女”二序列农民养老水平偏低问题。在远期,若“无土地”农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与低保联动给付超过适度上限,应取消与低保联动。特殊地,对于“无土地”且“无子女”农民,既可以根据情况纳入五保供养制度,也可以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救助及计生奖扶金的联合实现养老保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及社会救助的转换与对接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对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实施养老差异替代给付方案,以解决农民养老保障不足问题。在近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给付水平比例约为1∶3,应主要发挥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社会救助的养老替代作用。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无土地”农民将享受低保,以低保替代土地保障;“无子女”农民将享受计生奖扶金,以计生奖扶金替代家庭养老。在中远期,应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给付水平,逐步弱化家庭养老和社会救助的养老替代功能,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的长效机制。

在近期,由于新农保刚刚起步,个人账户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积累,主要依靠基础养老金来实现养老保障远远不够,养老保障水平将低于适度下限,不能为农民提供有效的老年生活保障。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有效发挥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的联动给付,稳定养老总水平并确保其超过农民养老金的适度下限,为农民提供合理有效的养老保障。为此,首先应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政策吸引力以提高农民个人账户参保率,为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引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孝文化宣传和褒扬孝子孝行,提倡子女共同分担养老责任,积极促进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孝道美德的养老文化氛围,发挥家庭养老(子女供养)的重要辅助作用;再次,建立土地正常流转机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水平,增加土地收益以强化农村土地保障的养老功能;最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等制度的辅助养老作用,加强低保对象的资格审查,避免道德陷阱,对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要强化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以有效解决“无土地”、“无子女”两序列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在中远期,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将逐步提高,应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及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有序转换与衔接。在中期,在基础养老金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和CPI进行调整和提高,个人账户有了一定积累的情况下,重点是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及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并重发展。在远期,在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逐步提高,接近或超过50%的适度上限的情况下,要重点发挥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逐步弱化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及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养老替代功能。为实现以上目标,首先,应建立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给付的自动调整机制,通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CPI等参数设计对基础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合理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其次,应通过强化农民个人参保缴费意识及建立个人账户政府补贴的缴费激励机制,做实个人账户并逐步提高农民缴费水平,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并对个人账户利用银行、国债、股票等多种投资工具进行投资运营和提高基金回报率,切实提高个人账户替代率水平;最后,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接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正常转移接续,有效解决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并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整合与统一。

参考文献:

[1] 潘漪,陆杰华.农村土地养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2] 周长洪,刘颂,毛京沭,等. 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经济互动及养老预期──基于对全国5县调查[J].人口学刊,2012,(5).

[3] 申策,约翰・威廉姆森.如何完善正在实施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5).

[4] 桂世勋.关于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思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7).

[5] 穆怀中,沈毅.中国农民有无土地两序列养老路径及养老水平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

[6] 王琴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相关制度衔接问题初探[J].经济体制改革,2011,(4).

[7] 彭浩然,呙玉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差距研究[J].经济管理,2009,(8).

[8] 穆怀中.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生存公平”问题[EB/OL].[2007-09-22]http://.

[9] 柳清瑞.养老金替代率的自动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基础养老金篇7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补贴;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2014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出台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意见》提出,“十二五”末,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城居保的统一,表明我国养老保障在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迈出了一大步。统一新农保和城居保,是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这一制度有利于消除城乡福利差别,促进城乡融合,增强全社的安全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基金监管水平,保证基金高效运行。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等环节,对现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1.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参保意愿低,参保人员个人缴费水平低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整体上与原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无太多差异,还有参保群体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接受较慢,加之管理部门宣传不到位 ,造成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认同度较低,尤其是年轻人距离领取养老时间较长,更是对城乡养老保险持排斥态度。从参保缴费方面来看,根据《意见》规定个人缴费标准设置由100元至2000元共12个档次,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标准,但实际中按高标准缴费人员相当少,对多缴费的好处也认识不到,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缴费档次的划分和不同缴费档次补贴不同的政策,造成了整体缴费水平较低。近年城乡居民收入虽不断增长,但没有在缴费水平中体现出来。

1.2财政补贴水平低,激励作用小

一是基础养老金补贴水平低,财政补贴是城乡养老基金筹集的重要来源,也体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的性质,目前城居保财政补贴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规定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对西部地区全额支付,东部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地方财力好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可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但自分税制实施以来,主要财力集中到中央,地方财政普遍压力较大,大部分地区执行的是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财政补贴水平普遍不高。二是个人缴费补贴激励作用小。《意见》规定缴费补贴依据缴费档次的不同采取差额补助,以激励参保人员选择高标准缴纳养老保险费,但个人缴费补贴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由于地方财政普遍压力较大,很难采取较高的补贴标准,对个人缴费的激励作用有限。

1.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统筹级次低,基金保值增值压力较大

由于城居保支出中基础养老金支出全部由财政补贴,每年个人缴费收入及个人缴费补贴大部分纳入基金结余,城居保基金规模不断增大,基金的管理水平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基金管理上如不能取得很好的收益率,下一步基金的支付压力会更大,因此对政府管理基金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城居保基本是在区县一级管理,统筹级次较低,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第一,前文提到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压力较大,财政补贴是城居保主要筹资来源,如统筹级次较低,很容易出现地方财政补贴不能按时到位,挪用个人账户结余用于基金支出的情况,造成基金的损失。第二,区县一级财政大多缺少管理经验,也没有投资运营的能力,基金结余基本上都是以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方式储存,基金收益率较低,保值增值较困难。

1.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水平不高

城乡养老保险具有参保人数多,基金规模大的特点,对基金的管理既需要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还需要能深入村居了解具体的情况,城居保从征收到发放很多环节是由县乡村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除区县居民养老保险处外,镇街村的工作人员从事城居保管理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职的,尤其村居代办员很少能有相应的工资补贴,整体积极性也不高,并且很多经办人员之前并未接触过社保工作,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从认识到自身能力存在很多不足,也很难满足下一步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还有村居代办人员并不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城居保I务办理时出现的问题很难有制度约束,对基金也产生了安全隐患。

1.5保障水平低,缺少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

城居保的保障对象大多来自农村,实行农保制度以前养老保障主要来自土地收入、个人积蓄和子女补贴,近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受土地流转、通货膨胀和子女减少的影响,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渐弱化,社会养老保障重要性不断增强,老农保制度运行后,由于缺少筹资来源,整体待遇水平太低,最后以制度失败告终。从新农保和城镇居民保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待遇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基础养老金最标准已由最初每人每月55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00元,整体待遇水平虽增幅不小,但以现在的物价水平,每月100多元的收入很难保证基本生活支出,虽然有条件的地方也根据自身财力补贴了基础养老金,但基础较好的地区,物价水平也相应较高,养老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面对职工养老待遇的连年提高,城居保缺少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较低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显然有失公平。

1.6统一标准的基础养金有失公平

一是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一样,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一样,但是100元基础养老金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购买力差别很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负担50%,制度对地方财政增加基础养老金补贴又没有强制性要求,地方财政负担50%的补贴后很多不再追加投入,造成东部地区财政投入的多,但本地区居民享受受待遇相对较低的不公平现状。二是城乡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人员,按统一标准给予基础养老金补助,这一项待遇支出与个人缴费标准准高低,缴费时间长短无关,收益水平与缴费义务的关联不大会大大降低参保人员的积极性,造成缴费人员选择低标准缴费,进一步造成城居保待遇水平很难有可持续性的提高。

2、完善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2.1提高参保人员参与度,逐步贯彻参保强制性原则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城乡居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加大新制度的宣传,对有条件的社区设置参保人员自助查询终端,让参保人员随时能够查询政策和掌握自己缴费或待遇领取情况。政府还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参保缴费能力。保险的参与人数越多,其保障能力越强,制度中规定的自愿参保,造成城居保中青年参保率较低,很不利于城居保的发展,应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险的参保强制性原则,可制定城乡养老保险与城乡医疗保险绑定征收政策,使符合参保条件不参保的人员,无法享受医疗待遇,最终实现全民参保。

2.2改进缴费模式

城乡养老保险的缴费应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分档次缴费模式很容易造成“随大流”现象,无法体现居民收入差别,建议改固定缴费模式为比例缴费模式,可借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各地方每年根据上年居民平均收入,设置最低和最高缴费基数,采用固定的缴费率,并确保每年最低缴费基数有所提高,使缴费收入与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相适应,这也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保证。

2.3提高财政补贴水平

财政补贴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特征,也是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财政补贴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制度的运行,由于地方财政普遍困难,必须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或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水平,比如可以研究中央参与对缴费补贴,能激励地方加大征收力度,对基金的积累有积极作用。各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在城居保补贴的比例,由于近年职工养老保险增长较快,可适当降低职工养老保险补贴支出增长幅度,用于城居保的补贴,提升城居保在财政支出中地位。还要增加缴费补贴激励作用,建议加大不同档次缴费补贴差距,可以结合上文比例费率方式,设置固定的缴费补贴的补贴率,缴费补贴随着缴费基数的提高自然增长,随同个人缴费收入一起记入个人账户,可以更好的激励参保人员选择高基数缴费。

2.4提高基金统筹级次,科学保值增值

社保基金统筹级次越高,基金安全性就越高,保障性就越强,统筹级次应至少提高至地市级统筹,逐渐达到省级统筹或全国统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居保的基金的支付能力和抗风险力,有效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造成的补贴不到位和挪用现象。提升基金管理水平,增加基金保值增值渠道,建议严格考核地方财政管理基金的收益率,目前区县统筹的地方,市级主管部门应指导区县按结余比例购买国家债券,尽量减少基金银行存款比例。省级部门应主导做实城居保个人账户,归集资金到省级部门统一运营,至少要保证基金收益率达到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确保个人账户不亏空。

2.5大力提升城乡养老经办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要大力提升城乡养老保险系统应用,推进农村居民社保卡的发行和应用,简化缴费和待遇发放程序,让参保人员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便捷,能大大提升城乡养老经办机构的形象和城居保在参保人员心中的位置。二是大力提升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建议以市级或县级为单位,制作城乡养老保险操作流程,将工作标准化,培训日常化,区县成立基金监督部门,对工作人员具体工作进行督导。三是充实高学历人员进入基金管理队伍,提高工作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建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大对偏远地区工作人员的补助,使城居保管理岗位上能吸引住人,能留住人,这是城居保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的保证。

2.6建立待遇调整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城居保待遇水平的提高,不仅依靠筹资水平的提高,还要建立待遇调整机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年年提高,物价水平不断增长,待遇水平如果不能有稳定的增长预期,很难维持制度有效的运行,待遇的调整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既要贯彻“多缴多涨、长缴多涨”的原则,又要有合理的最低增长幅度,可采用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累计金额两个指标划分不同档次,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累计金额越高,待遇增幅就越高,增长幅度可以参考上年经济增长水平或物价增长水平,考虑到城居保待遇基数较低,可采取定额增长方式调整待遇。

2.7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制定标准

一是中央政应按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不同标准的基础养老金水平,建议将基础养老金财政负担50%的地区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提高50%,比如基础养老金全额由中央财政拨付的标准为100元,中央财政负担50%的地区基础养老金标准可提高至150元,中央和地方各负担75元,以保证基础养老金财政补贴的合理性。二是实行差别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在不低于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的前提下,可依据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最终记账金额设置不同档次,每一档次设置不同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实行差别待遇,确保公平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

结论

第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制度良性运转的前提,目前个人缴费缴费水平整体偏低,集体补贴缺失,财政补贴水平低、激励作用小,整体限制了基金收入的增长,因此要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转,要从调整个人筹资模式、完善集体补贴制度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入手,建立高效的基金筹集制度。

第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是制度持续运转的保证,目前基金统筹级次较低,增值保值能力较弱,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都限制了制度的发展,因此要从提高统筹级次,拓展增值保值渠道,提升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方面完善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基金管理制度。

第三通过城乡养老保险的待遇支付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国家的养老制度是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现有制度存在待遇水平低,缺少待遇调整机制,待遇支付的公平合理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制度的吸引力和居民的认同度,因此必须建立待遇调整机制,保证待遇水平的持续提高,完善待遇支付中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显著提高制度的优越性,获得参保群体的认同,才能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齐鹏.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6:68-81

[2] 龙腾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4:126-128

[3] 邓大松,仙蜜花.新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9):8-12.

[4] 郑吉友,李兆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5(2):33-36.

基础养老金篇8

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在最低保障线方面。肖金萍(2010)以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测量为基础,探讨最低保障金支付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并据此推算农村养老保险省级财政补助额和财政负担。边恕,穆怀中(2011)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为宏观背景,对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以修正恩格尔系数为基础测度了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下限和修正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测度适度水平上限。同时,该文分别依据农村居民总支出和可支配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及物价指数的历史变动趋势,预测了2010-2020年农村养老保险动态适度水平的上下限;提出了近期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上下限的标准值,并对当前新农保的普惠制给付进行了评价。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设计中。何晖和殷宝明(2012)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重新设计为按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发,即采取与城保基础养老金相同的收入关联型统一比率方式。该文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设定为15%,与参保15年的城保基础养老金工资替代率保持一致,设计了统一比率计发待遇+分层负担多方筹资的待遇计发办法和相匹配的财政补贴机制。邓大松和薛惠(2010)研究了新农保的总体替代率,指出基础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很低并建议提高个人账户缴费基数,实行比例费率制。在政府财政补贴方面。毕红霞和薛兴利(2011)研究了未来十年新农保财政补贴压力总体不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可能对财政补贴的依赖性较强,应建立体现地区差异性和财政责任有限性的财政支持模式,探索了具有激励导向作用的财政支持方式。金刚,柳清瑞(2013)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差别化财政补贴方式的激励效应以参保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信任程度和财政补贴的边际补贴水平为条件,只有在较高的政策信任程度或较高的边际补贴水平条件下,差别化财政补贴方式才可能有效激励参保农民提高缴费档次选择。穆怀中,柳清瑞,沈毅(2011)通过模拟现行新农保政策和对相关参数预测,测算了2010-2020年新农保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农民个人缴费负担水平,并提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补贴方式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提高新农保财务的可负担能力和可持续能力。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发现目前学者主要在三方面对城居保进行研究:最低保障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新设计、政府财政补贴。对于制度的重新设计和补贴方面大家意见比较多,大都认为目前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比较低,有必要参考城职保按收入水平进行比例缴费,并认为政府的财政补贴有较大的激励性。在养老金的适度水平方面,主要研究在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借此测算一个最低的保障水平。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通过ELES模型方法,以多个家庭收入组数据进行分析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各省辖市可以参照执行。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分析

(一)安徽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

安徽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中,省财政和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其中省级财政承担20元。对于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标准。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标准和资金由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和安排。对于累计缴费超过15年的,每超过一年,基础养老金加发1%,最高不超过10%。基于我国农村人口特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变化等多种因素,新农保的财政责任,应以有限性为政策理念,即政府对新农保所提供的保险费补贴和承担的养老金支付风险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时段内的一种限额、限时责任。

(二)安徽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已经很高,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占参保人的40%以上。2013年全省有6029.8万人口,参保人数3308.7万人,参加城居保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4.87%。从2010年到2011年参保人数增加1800万人,2011年到2012年参保人数增加1000万人。2012年养老金支出514640万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844731万元。这说明城居保已经成为一种被大家认可的养老保障,也是一种基本的养老制度。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水平能达到参保人的需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慢,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农民急需可以保障自己老年生活的制度。

(三)城居保养老金替代率低

根据《指导意见》,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本文以省市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元,及中央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计算替代率,分析2012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为7160.46元,每月的纯收入为596.705元。用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中每月领取的金额除月纯收入得出表2。目前,安徽省有些地市基础养老金已达到80元。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发现(表2),在100元到500元档次的城乡养老保险中,每月领取的待遇的替代率在10%到20%之间,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国家原来设计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的替代率为58.85%。其中,按照国务院〔1997〕26号文件的规定,基础养老金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0%,工作35年之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为职工平均工资的38.5%。从2014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有学者研究发现现有制度安排中有最低缴费档次100元无效的状态,说明在现有财政支持力度下,农民可选择的有效缴费档次最低应该是200元[2]。而目前农民的参保缴费档次一般是100元,低于有效缴费档次。如此比较,可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太低,不能达到原有的保障目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差距也加大,缺乏公平性。

三、基于ELES修正模型的养老金适度保障水平测算

(一)运用ELES模型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算

在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算中,我们选择对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及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原因有:由于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在考虑到将来的养老保障水平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偏低,储蓄等资金较少。为了提高保障水平,特选城镇居民数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逐渐加速,农村现在的消费水平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交通便利,城市资源丰富,他们可倾向于在城市消费。城乡居民在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并不会马上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习惯,所以此模型有一定的借鉴性。根据安徽省2012年统计年鉴对城镇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调查资料,城镇居民按不同收入组分为七个组: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其中,将这七组的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医疗支出等八项。采用总收入和消费支出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根据表3的数据,对此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参数值,得出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方程,如下:(1)食品支出:x1=3001.233+0.115704y(2)衣着支出:x2=287.7507+0.052531y(3)居住支出:x3=-132.1451+0.065313y(4)家庭设备:x4=-128.9222+0.039542y(5)医疗支出:x5=76.17150+0.045425y(6)交通通讯:x6=-644.1084+0.105558y(7)文教支出:x7=-4.135807+0.083526y(8)其他支出:x8=-163.1753+0.030875y通过对表4的分析发现,(1)在T检验下,各系数的显著水平都比较高,说明各类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有相关性。(2)各线性方程经检验AdjustedR-squared的的值都在0.91以上,拟合度比较高。(3)经F检验,各方程的总体回归显著。利用表4的数据可以算出安徽省城乡居民2012年的总的人均基本现金消费支出,即最低生活保障线为:∑ai=2292.6684,∑bi=0.538474,∑ripi=∑ai/(1-∑bi)=4967.5823(元)基本食品现金消费需求为:r1p1=a1+b1∑ai/(1-∑bi)=3001.233+0.115704*4967.5823=3576.0021(元)将基本食品现金消费需求除以12个月:月领取养老金=r1p1/12=3576.0021/12=298.00018(元)目前,安徽省城居保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在55元至80元之间。现在的养老金水平与基本食品现金消费需求相差220元-245元之间,还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填补这个空缺。

(二)各省辖市的最低养老保障水平测算

通过ELES模型计算出安徽省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后,可以再乘各省辖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指数及价格差异指数,计算出各个省辖市的城乡居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线,用公式表示:Yi=Y*Ci*Si其中Yi为各省辖市城乡居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线,Y为全省城乡居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线,Ci为各省辖市消费价格差异指数,Si为各省辖市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指数。这样测算与各市收入和消费水平挂钩,可以更好的分配资源,因地制宜,有一定科学性。各省市可以参考ELES模型,加入本地的影响因素,做出修改,作为基础养老金的参考水平。

五、结论及建议

(一)多种养老方式结合,提高保障水平

基础养老金水平低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再提高200元的基础养老金不是马上能解决的。基于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应该探索多元的养老模式,将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不能将养老责任全部归于政府部门。对于经济水平比较好的参保人鼓励其参加高档次的养老保险,经济水平差的参保人可以注重土地保障,达到基本的保障水平。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补充保障等其他模式相结合,形成以社会养老为核心、家庭养老和其他形式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以真正解决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目前,参保的人数增长迅速,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增长很多,无疑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在对养老保险补贴的时候既要补入口,又要补出口,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养老保险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但是通过资料显示,政府补贴的力度加大很多,而集体补助却下降了很多并且很迅速。2010年集体补助1422万元,2011年集体补助362万元,2012年集体补助23万元。集体补助的减少在另一方面使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增多,也影响了参保人的待遇。安徽省失地农民较多,在筹集资金方面可以增加将部分土地补偿款作为参保费用划入个人账户。

(三)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基础养老金

基本养老保险划分了很多档次,但是大多数农村参保人还是选择了最低的缴费档次,一方面原因是对政策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农保保障力度的不信任。对于高档次的缴费,补贴力度要大于低档次标准,这就会产生保富不保穷的局面,使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损害参加低档次保险的参保人利益。从公平的角度,可以在基础养老金方面加大补贴,加大中档次养老保险的补贴。政府在公共财政内的适度补贴能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缴费意愿,较快提高新农保的投保率和覆盖面[5]。

(四)理清政府间财政责任,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基础养老金篇9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到退休时实际缴费不足15年的单位缴费部分,在办理新参保时,用人单位要按职工本人纳入参保当年的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并补缴单位和个人缴费,费用从用人单位原经费渠道支付。

国家基础养老金,建议按城镇用人单位和“允许按单位标准自愿缴费人员”单位缴费年数的年平均缴费基数一定比例计发。应规定用人单位为职工个人实际缴费年数达到15年的,国家基础养老金按职工个人年平均缴费基数20%计发,计发金额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的按20%计发;用人单位为职工个人实际缴费年数在15年以上的,国家基础养老金按职工个人年平均缴费基数20%+增加年数%(建议缴费在15年以上的每满1年加1%的计发比例)计发,但要规定计发的金额最高只能在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一定比例以内,例如,可限定在之前设计的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58%。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采取这种方法,可使工资高的人多缴费,工资低的人少缴费;到职工退休时,工资高多缴费的人因国家基础养老金有封顶,不见得会多拿退休待遇,低缴费的人因国家基础养老金有托底,也不见得会少拿退休待遇,可以真正体现国家对贫富的调节功能。本人提到的以上有关一定比例,肯定要经过具体测算才能确定。比较之前有关专家提出的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所有参保人员都应当一样、这种看似公平实为不公的办法,上述的国家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本人认为更具可行。主要是上述缴费和计发办法简单便捷,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保制度的共济性,也便于在国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后供参保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选择退休时间,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所有参保人员(包括城乡居民)个人账户的月缴费额应有限高规定,如规定个人账户的月缴费基数不得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避免在二次分配中出现群体间养老待遇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参保人员在跨具体经办或就业与非就业之间的流动时,只需要办理个人账户转移接续,统筹基金部分不需办理转移手续。

城乡居民和无经济能力按城镇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统一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所有人员,其由国家单方支付的基础养老保障金(不宜叫基础养老金,因这部分费用完全由国家承担)由国家按规定的统一标准支付,总体上不应当超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的40%比例或不超过相当于城镇职工缴费15年计发基础养老金的一定比例,且要高于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之前,法定退休年龄以上的城乡老年人领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应当取消,以避免其重复领取养老保障待遇。城乡居民参加工作转变为单位职工且由单位按国家规定标准缴费年满15年以上的(含政策允许有实际工龄的补缴或延退缴费),转实行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

建立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国家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保障金调增机制。国家基础养老金调增要实行普惠制,不能再与城镇在职职工工资变动关联,不再实行之前的各类特定人群(如企业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调待倾斜政策。之前已经实行养老待遇调待倾斜政策的人员和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退休待遇照顾的人员,建议国家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城乡老年居民基础养老保障金调增,由国家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确定调增金额,可与国家基础养老金调增同步进行。所有城镇职工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国家应当完全依其逐年缴费的基数高低和缴费年数长短来决定,以切实体现缴费与待遇挂钩原则。

在依法强制足额征收养老保险费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参保单位缴费比例,降低的这部分费用可转给单位作为年金,并通过出台政策强制单位建立相关年金。相关年金的最低限,要规定按目前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的工资总额5%以下的一个比例(如2%)作为建立年金的起步线。这样既可减轻单位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又有利普遍建立相关年金制度。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为了确保相关人员在改革时按国家规定待遇不降低而实行的养老待遇补充办法,理应强制实施。对逃避或少缴、欠缴养老保险费和冒领养老金的行为,建议授权养老保险费征收或经办机构直接对缴费单位和有关人员予以经济处罚直至依法,以避免出现因处罚程序繁琐而影响征收机构或经办机构执法积极性的问题。

取消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严禁提前退休。国家要取消特殊工种,允许企业或单位自行设立的特殊工种人员待遇可由企业和单位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确实因改革所需提前退休的,单位和个人均要按提前退休的年数一次性提前缴足养老保险费,从单位经费渠道开支,而不应将这类改革成本转嫁给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基础养老金篇10

一、研究背景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核心的内容,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养老保险对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初,《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通过,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启动有关试点工作。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方案》。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务院日前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对于加快养老保险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这也标志着事业单位发展的航船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口。综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

事业单位涉及面广、类型多,长期以来实行退休金制度,这对于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改革的发展,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加入养老保险之后,职工退休金转变为养老金,退休待遇的变化及养老金水平的测算成为所有参保单位和职工最关心的焦点。

本文根据北京市养老保险政策,对事业单位职工加入养老保险后的养老金水平、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进行了测算,并总结了研究方法。

二、养老金计算办法解析

按照北京市养老保险政策,退休职工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其中过渡性养老金为符合规定条件职工发放。为说明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假定某事业单位职工李维情况如表1所示。

假设李维所在单位于2015年1月1日起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该职工属于1998年6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2006年之后退休的人员类别,符合养老保险办法中的“中人”政策,按规定应为其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综上,职工李维的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

1.基本概念介绍

(1) Z实指数

Z实指数即缴费工资平均指数,就是将缴费工资指数化,把绝对数变成相对数。计算办法就是用当年缴费工资除以对应年份职工平均工资,所得是一个比值,大于1表示缴费工资高于社平工资,小于1表示低于社平工资。比值的大小表明了该职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相对位置。

(2) Z同指数

Z同指数就是1992年10月1日之前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指数,因为这段时间实际并未缴费,视同相当于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所以Z同指数等于1。

(3) N实+同、N实98、N同

N实+同即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之和,也就是所有缴费年限;N实98是指自1992年10月1日参保后,1998年6月30日前的实际缴费年限;N同即视同缴费年限,指实行个人缴费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

综上,职工李维的养老金参数数值如表2所示.

2.养老金计算办法

为体现计算出的数值所反映出的经济水平,我们假定至此职工退休之日,社会经济指数不变,即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存储利率、职工年度工资的浮动指标均趋近于零。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C平+C平×Z实指数)÷2×N实+同×1%。

其中(C平+C平×Z实指数)÷2就是退休时上年社平工资与历年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即以职工退休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按被保险人的全部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

综上,李维的基础养老金=(5793+5793×1.98)/2×(4.17+37.5)×1%=3596.77元。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个人账户补贴额)/个人计发月数标准。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是指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账户上的资金额度。

李维个人账户储存额=11470元×8%×51个月=46797.6元。

个人账户补贴额采用累计计算方法得出,等于1992年10月至实际缴费前一年度月均社平工资乘以相应年度缴费比例乘以Z实指数。依据此公式计算得出李维个人账户补贴额为52281.48元(个人账户补贴额只用于被保险人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的计算,不计入个人账户实际储存额。)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如表3所示。

李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46797.6+52281.48)/139=712.8元。

(3)过渡性养老金

李维属于“中人”,其过渡性养老金G =G同+G实,即等于按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和按实际缴费年限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之和。 其中:G同 = C平×Z同指数×N同×1% =5793×1×16.25×1% =941.36元 G实= C平×Z实指数×N实98×1% =5793×1.98×5.75×1%=659.53元 李维的过渡性养老金G=941.36+659.53=1600.89元。

由此,我们可以测算出李维作为一名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之后的养老金收入水平,每月领取养老金数额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3596.77+712.8+1600.89=5910.46元。

三、养老金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样本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测算数据,可分析出各因素对养老金水平的影响。

1.职工缴纳养老保险期间收入水平对养老金的影响

图1 实际缴费Z实指数与养老金影响关系曲线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与Z实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实际储存额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个人补贴额只受工作时段影响,同一工龄状况的职工补贴额相等。个人实际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养老金与Z实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越明显。

(3)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中G实与Z实指数呈正比,而G同仅与相关工作年限有关。可见,过渡性养老金总体与Z实指数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4)养老金替代率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经分析,养老金总数并不完全与Z实指数呈正比关系,因此收入越高的职工养老金基本替代率相对越低。

2.职工工龄对养老金的影响

图2 工龄与养老金影响关系曲线

(1)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与工龄呈正比关系,工龄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多发放1%。

(2)个人账户养老金

在实际缴费年限和基数相同的情况下,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处于同一水平。

(3)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G同与G实都与职工相关工作年限呈正比关系,视同缴费期间工龄每增加1年,G同相应多发放1%。实际缴费期间工龄每增加1年,G实相应多发放1%。

(4)养老金替代率

在收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水平等同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与职工工龄成正相关关系。

3.退休年限对养老金的影响

图3 退休年限与养老金关系影响曲线

(1)基础养老金

在同样政策、同等收入水平及工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处于同一水平。

(2)个人账户养老金及过渡性养老金

在实际缴费起始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退休越晚,个人账户积累越多,同时根据北京市社保政策发放的过渡性养老金弥补了缴费时间短、个人账户积累少的职工养老金,使得收入水平和工作年限相同的职工养老金在不同年度期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3)养老金替代率

在收入水平和工作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水平与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保持一致,在不同年度期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四、养老金综合测算与替代率分析

1.养老金综合测算及补差情况分析

根据北京市社会保险规定以及职工现有收入水平,可测算出某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本文所选取样本事业单位总计125人,其中10年之内退休职工的有39人。

根据统计,这39名职工中:38人身份为干部,1人为工人;男性职工28人,女性职工11人;如按养老保险金计算标准进行测算,平均养老金为5503元,按单位原退休金标准,平均退休金为4976元,测算所得养老金与退休金之比率平均为112%,其中在100%以上的有28人,最高为134%,在100%以下的11人,最低为79%。

结合测算,可以得出十年内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补差情况(见表4)。

事业单位职工由退休金过渡到养老金之后,确实存在着部分职工养老金低于按退休金标准发放水平的情况,目前一般由单位根据养老金相对退休金的差额进行补差,每月发放,直到退休职工去世时截止。样本单位补差情况如上表所示,执行补差部分有11人,占总数的28.2%。10年内退休的职工平均退休金为4976元,平均养老金为5503元,总体来说养老金数额大于退休金,表明参加养老保险对于提高职工退休待遇有益处。

由于青年职工收入水平有较大增长潜力,其工资基数将呈现不可准确预测的递增趋势,因此对于青年职工尤其是入职时间较短的职工养老金预测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不确定因素主要有职工未来收入水平、单位实际上报的工资基数、社保实际认定的职工工龄、未来事业单位后的养老金政策以及未来企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年龄相关政策等。

2.养老金、退休金及在职工资对比及替代率分析

目前实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以向城镇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目的的制度,制度设计的基本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60%左右。分析某事业单位125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对于衡量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汇总表,我们可以得出该事业单位单位职工的平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43.9%,高于50%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18.90%。养老金与退休金之比平均为121.6%,其中高于100%的有105人,占总人数的82.7%,低于80%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5.5%。

因此,在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情况下,制定办法来提高职工养老金就迫在眉睫,否则职工养老金相较退休金并无显著提高,而在职期间工资受缴费影响减少,职工对于参加养老保险预期暗淡,消极回应,势必造成改革推行困难。

五、结论和建议

1.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形成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加大社会保险福利,费用由单位或单位个人共同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可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生活的影响,是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完善薪酬体系,提高职工养老金待遇和留住人才,可以减少职工在职时后顾之忧。另外,还可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等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形式,作为第三支柱来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2.应提升Z实指数和缴费基数,提高实际缴费期间的缴费工资率

事业单位为职工加入养老保险后,职工基础养老金部分核算所用的Z实指数以实际缴费期间的Z实指数为准,影响养老金的主要因素是工资收入水平。尽管事业单位职工实际缴费年限只有数年,个人账户金部分积累数额不大,但统筹部分的基础养老金部分与Z实指数成正比,在缴费基数上下限区间有很大差距,同时过渡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也与实际缴费Z实指数成正比关系,因此,退休金高低与实际缴费期间的缴费基数密切相关,应提高职工实际缴费期间的缴费工资率。

3.应制定具体改革措施,解除利益相关群体疑虑

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消除职工对改革的疑虑,增强职工对改革的信心,要制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使职工能够信服地确认改革的根本目标是稳步提高待遇。通过初步确定养老金基本替代率,规定职业年金的计发方法,保证职工在改革过渡期的利益补偿等等。通过宣讲会、查询系统、宣传手册等方法使职工了解这些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解答职工的疑虑,使改革推行顺畅、平稳过渡。

(作者尤建青,1974―,女,山东人,硕士,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人事管理方面研究E_mail:。通信作者王婉莹,1983―,女,山东人,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研究。E_mail:。)

参考文献

[1]李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评估――基于养老金水平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养老保险、退休、养老金法规政策速查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田园,谭春萍,方玉姣.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2):34-36

[4]葛延风等.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5]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6]李雅琳,毕睿琦,徐卫琼.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1):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