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经济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9 17:34:23

基础经济知识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1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2

一.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市场结构的衡量,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交易费用的概念,博弈论基本概念,纳什均衡的含义。

二.市场行为:企业定价行为,企业促销行为,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形式和影响因素,企业多样化经营行为,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

三.市场绩效:市场绩效目标的多元化,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的含义。

四.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反垄断政策。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一.产业成长与演进:产业分类方法,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实质与方式,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生产波及效果的分析。

三.产业结构政策: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支柱产业支持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安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的模式,制度变迁的概念,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工业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经济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形成,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策略,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关税与贸易保护,汇率与外汇管理,外资利用与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发展援助,对外债务。

四.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区划,区域分工,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形象设计,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一.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职能与规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道路,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与类型,中心城市的类别和作用。

二.城市经济管理问题;就业与失业,人口流动与增长,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地价评估,城市土地利用,住宅的流通与消费,城市住房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经济,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

三.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城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城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政策性银行的运作,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职能,城市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特征和基本功能,证券市场的监管,城市金融市场的运作,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国际金融市场及其分类,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性质和作用。

第五部分管理学原理

一.管理组织设计:组织的概念和作用,组织设计的策略,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组织中的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管理幅度分析,职务设计,集权与分权,授权分析,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二.计划与决策方法: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计划流程,现代计划方法,目标管理,决策的定义与类型,确定型与非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决策树分析。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3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这种叫法。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进入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概念的新涵义在于其更侧重于人。在关于全球知识革命,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组织和知识经济等90年代的]合题中,可以看出对知识有别于信息的某些性质的重视。1993年9月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阿斯彭研究所合作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集,标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的性质》,其中收集了六篇论文。美国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经济》,作者泰帕斯考特(他被美国副总统戈尔称作“世界上领头的网络巨擘之一”讨论了一种“新经济”形态,虽然书名叫数字化经济,作者实际上提出了新经济的12个特征,其中列在首位的特征就是“知识经济”(作者在1997年做的报告中有时将第一特征改为“汇聚性”,知识经济列在第二位)。经合组织1996年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区分编码型知识和意会性知识,尤其是其中与人的智能活动有关的判断,经验,体会等难以言传、测度和计量的意会性知识。1997年4月欧盟高级专家组完成的一篇题为“建设为我们大家的欧洲信息社会”中,也有一节专门讨论要区分信息和知识,报告指出,“首要的是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划分出清楚的界限,无序的数据并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社会的主要挑战就是要开发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意会性知识”;在1997年7—8月间由世界银行举办的知识评估因特网研讨会上,区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也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这些报告和讨论最终的倾向性结论是: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但信息经济不一定是知识经济。1997年底加拿大召开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高级会议”上有代表强调“信息和内容不转化为知识就没有价值”。1998年初,世界经合组织(OECD)回顾80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发出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而以住传统的家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则是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能源为基础的物质型经济。1998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载文说道“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89年11月的《金融家》杂志在“知识产权在贸易政策中起关键作用”一文中提到80年代美国迈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目前看到的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正式文件可追溯到1993年。欧洲委员会1993年12月5日发表的“关于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通向21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提出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更具竞争力,分散化以及更具团结性的经济来进入21世纪。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四个目标,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那么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支柱。在过去的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1/4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由1985年的4.9%上升到1998年的8.2%。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提供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速度3倍于美国出口总速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美国培育了竞争力强大的朝阳产业,带动经济两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持续113个月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率、经营效率和利润率大幅度提高,推动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走出低谷,重振雄风。

四、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则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1996年美国企业新增产值的2/3是由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27%,远高于房地产的14%和汽车产业的4%。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3、科技与教育成为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五、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4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两个术语均诞生于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这种叫法。知识经济名称的提出,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80年代。199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一个知识科学研究所,在成立该所的建议上明确提出其背景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在阐述知识科学研究所的使命时谈到,“知识始终对我们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过去50年里,其重要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它将支配其它的社会经济因素”。

进入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概念的新涵义在于其更侧重于人。在关于全球知识革命,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组织和知识经济等90年代的]合题中,可以看出对知识有别于信息的某些性质的重视。1993年9月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阿斯彭研究所合作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集,标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的性质》,其中收集了六篇论文。美国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经济》,作者泰帕斯考特(他被美国副总统戈尔称作“世界上领头的网络巨擘之一”讨论了一种“新经济”形态,虽然书名叫数字化经济,作者实际上提出了新经济的12个特征,其中列在首位的特征就是“知识经济”(作者在1997年做的报告中有时将第一特征改为“汇聚性”,知识经济列在第二位)。经合组织1996年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区分编码型知识和意会性知识,尤其是其中与人的智能活动有关的判断,经验,体会等难以言传、测度和计量的意会性知识。1997年4月欧盟高级专家组完成的一篇题为“建设为我们大家的欧洲信息社会”中,也有一节专门讨论要区分信息和知识,报告指出,“首要的是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划分出清楚的界限,无序的数据并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信息社会的主要挑战就是要开发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意会性知识”;在1997年7—8月间由世界银行举办的知识评估因特网研讨会上,区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也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这些报告和讨论最终的倾向性结论是: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但信息经济不一定是知识经济。1997年底加拿大召开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高级会议”上有代表强调“信息和内容不转化为知识就没有价值”。1998年初,世界经合组织(OECD)回顾80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发出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而以住传统的家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则是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和能源为基础的物质型经济。1998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载文说道“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89年11月的《金融家》杂志在“知识产权在贸易政策中起关键作用”一文中提到80年代美国迈向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目前看到的最早采用这个术语的正式文件可追溯到1993年。欧洲委员会1993年12月5日发表的“关于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通向21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提出要建立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更具竞争力,分散化以及更具团结性的经济来进入21世纪。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四个目标,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基础的,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那么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支柱。在过去的5年内,IT领域在美国经济实际增长中占1/4的份额,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由1985年的4.9%上升到1998年的8.2%。9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产业提供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速度3倍于美国出口总速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美国培育了竞争力强大的朝阳产业,带动经济两低一高(低通胀、低失业、高增长)持续113个月的健康发展,而且由于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使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生产率、经营效率和利润率大幅度提高,推动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支柱产业走出低谷,重振雄风。四、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1、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则以工业、农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1996年美国企业新增产值的2/3是由微软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27%,远高于房地产的14%和汽车产业的4%。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近30年内,美国的企业生产一直在增加,而蓝领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知识劳动者成为主体。

3、科技与教育成为竞争的核心,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知识经济实现了知识资本化和人格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教育不再处于从属的、服务性的地位,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四、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1.2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还是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目前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为主,虽然有许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长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浸入,也让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面,难以有所突破。21世纪是个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随着互联的普及,学校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的使用却还是以简单的操作和展示为主,并不会通过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为学生知识点。即便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由于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大量计算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中,试想本身就枯燥的经济学,再加之学生浅薄的基础、教师单一的讲解,这样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和质量呢?教师“一言堂”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建立沟通和交流,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兴趣,教师想要转变这样的境遇,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2.1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在经济学课程的的教授当中经常遇到接受课程比较小,知识内容多的情况,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结构经常的冲突,而《经济学基础》作为经济学人的基础,不仅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类似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普及以及学习。但对于在中职中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讲,教学任务对于课程知识点进程要求非常快。教师如果在教授重点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结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知识传授度就难以达到标准,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面就越狭隘,但是教师如果迫切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水平高度就很难把持,学生学到的知识面虽然宽广,但往往不清不楚。这样就出现两者都不能兼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知识结构上面进行严格的把持,本着足够、实用的教学标准,在讲课时不用特地追求知识规整度,而是集中讲解经济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结构。2.2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多样化。从目前中职教授学生的旧式教学方式来看,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仅限于预热、上课、回顾三个常规的学习步骤,他们对于扩展知识面的态度就是懒于进行扩展性的思考、缺乏探究的好奇意识。这种学习状态覆灭了学生的勇于探索新知识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应该敢于提问,敢于扩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发现自己的探索精神。所以在中职经济学基础只是结构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创造性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不仅仅可以给学生生动积极的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延伸。当然,适当的进行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适当合适,这样能激起学生扩展性的思维,而且可以达到启发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每次教授课程之前,都需要认真考虑备课,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好备课以及结构梳理。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别的其他不动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在生活中都能发现以此的问题,就可以进行适当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归纳出需求定理的结构。而对于别的需求定理存在的个例,学生在生活中也有所见闻,可以通过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需求定理别的其他的几种情况。通过适当提问和分组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课堂结构的能力,并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当作容器、进行填鸭式教育。

3结语

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普及中的一个特殊存在,需要中职的经济学基础教师不断加强相关问题的思考,不断的提升经济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经济学理论知识基础,让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迈上新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午峰.中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6(02).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6

一、“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或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概念还包括以下含义:1、它是专家们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趋势的理论概括:2、它是指知识的作用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根本因素的新的经济形态;3、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而不是主要依靠消耗物质、能源的一种新型经济结构;4、它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

“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将从初见端倪到轮廓清晰,逐步在世界经济中形成大气候。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即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其产值到2005年后将超过传统产业的产值,并将资源利用效率比2皑纪8睥代提高6o%。与此同时,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万亿美元;世界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将从目前的500亿美元,增长到1500亿美元,粮食作物产量提高20%到40%。环保产业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文化教育在人们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在发达国家GDP的比重将在目前60—7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比重将从22%上升到30%以上。知识经济在21世纪初进一步成为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世界各国为了更快转向知识经济,将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体力劳动者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将仅占总劳动力的1/10,信息技术工作岗位将增加一倍以上。知识经济将使世界出现新的创造财富系统。今后五年,世界经济可望年均增长3%左右。2007年前后,少数发达国家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重庆和国内各地将更多地受到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与冲击。

二、“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十五”期间,知识经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重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使经济增长依赖的主要不是资金、物质资源,而是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必然促使重庆经济增长迅速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加速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技术的改造更新。知识经济不仅产生新的产业,而且可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推动产业转移,这无疑为重庆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强大动力。三是有助于提高重庆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知识经济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再受资金短缺、地理位置不佳带来的影响,可通过引进先进知识与技术,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四是从总体能促进重庆地区实现“高增长、低通胀、多就业”的发展格局。知识经济可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逐渐实现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五是知识经济可以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水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促进重庆人与自然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有利于重庆地区在世贸组织中与国际经济接轨并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融人世界经济体系,实现产品、技术、资金优化配置。

知识经济对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起推动作用,也有不利影响:一是知识经济在起始阶段将会创造结构性失业大军,使重庆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带有几分苦涩。二是知识经济在加速知识扩散与传播的同时,又要带来技术贸易壁垒,造成新的压力。三是知识经济在为重庆利用后发效应提供机会的同时,又存在削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发优势的不利因素。四是知识经济在为重庆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时,又存在影响环境保护的不良倾向。发达国家往往通过技术转让、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污染技术和产业,或搞超越于国际贸易规则之上的种种“绿色壁垒”,对其出口贸易带来影响和冲击。五是知识经济在促进重庆地区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也使重庆容易受到各种经济波动的影响。六是知识经济在使重庆地区低成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带来研究与开发费用、知识创新成本增高的反差。

三、“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教兴渝,创新立市。立足重庆“十五”发展的实际,正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放眼实现第三步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三峡库区开发、设立直辖市给重庆带来的机遇,积极迎接我国加入wT0、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实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协同共进,从建立知识社会的高度构筑知识经济的新高地,大力发挥重庆的比较优势,遵循知识经济客观规律,壮大第一支柱,加快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步伐;优先发展教育,抓好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经济服务化;增强知识经济的渗透力,为各行各业提高知识含量;强化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按照市场运行和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方式、企业组织形式、产品流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法律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研究和制定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和对策,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使之不断完善。在“十五”期间大大加快重庆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创造新的辉煌。

“十五”期间是重庆知识经济萌芽生长的重要时期。做好育种、培土、浇水工作,使知识经济在重庆破土而出,芽肥苗壮,根深叶茂,是“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目标。在此期间,要通过培育知识经济,促进全市GDP年均增长8—10%,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应达到15%以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目前国内为30%)。努力增加各行各业的知识含量。继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5:42:43。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由10%上升到2005年15%以上。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全市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加,每万人中的大学在校生由目前的35人左右上升到10o人以上。从事娱乐、媒体、咨询信息服务产业的人员成倍增加,产值以年均15%左右的幅度增长。各类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普遍提高一个档次。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社会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以因特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体系优先完成,实现全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

四、“十五"期间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十大对策

(一)开展知识经济“换脑工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制约发展。“换脑工程”是知识经济的先导工程。一是组织各方面力量,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知识经济进行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揭示知识经济的本质、重要特征和规律。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干部群众树立知识经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新观念,培养创新、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的文化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三是要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现实教育广干部群众,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上来,自觉掌握与增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本领和生存能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人们加快观念转变,积极推动我市知识经济发展。

(二)组织知识经济“规划工程”,描绘重庆知识经济蓝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知识经济的领航灯与导航图。因此,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重新审视重庆跨世纪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一是按照“十五”期间重庆经济增长幅度和到21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综合考虑加入世贸组织、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因素,围绕优化经济结构,明确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二是制定重庆知识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多元经济、比较优势、梯度开发、知识社会战略措施的选择;设计好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步骤;确定重庆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重点,着力于发展服务业、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高级化等等。三是制定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专题规划,包括:建设知识基础设施,建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水平的规划;加强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规划;发展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划;各类知识产业发展的专题规划等等,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知识经济。

(三)实施培育发展知识经济的“政策工程”,创造推动重庆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一是按照市场运行和知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和宏观管理方式,改革和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和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优势,推动、引导知识经济发展。二是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推动知识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包括采取优惠的财税政策,支持性金融政策,扶持性贸易政策,建立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法规体系。四是在重庆形成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使各种资源通过市场得到优化配置,为重庆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支撑力量。(四)建设知识经济“基础设施工程”,建立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基石。知识基础设施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撑。重庆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一是要加强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庆信息港建设,加快计算机进入家庭的步伐,鼓励更多的用户联网,并增强广播电视系统传播知识的功能,完善各类通讯设施,畅通各类信息渠道。二是建立我市社会知识网络。构筑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知识机构与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网络,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每一环节,形成知识链与经济链交融的有机互动整体。三是建设我市创新系统。要确定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加速知识从科研院所和高校向企业流动,形成有效的创新系统,提高创新能力,在全市启发、催生、创造、引进、改造与扩散各类新技术、新知识。四是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建立各方面人员知识交流渠道,推动意会知识与编码化知识相互转换,不断加快知识积累,为知识的有效利用提供支撑。五是建立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在职教育和上岗培训,推行终身教育,加紧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劳动大军和高素质、高技能的各类人才。

(五)建设“知识社会工程”,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知识经济与其社会基础密不可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之中。因此,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从培育和发展知识社会的高起点上做起,通过建设知识社会从整体上促进知识经济发展。一是正确认识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知识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系统,是由政治、文化、科技、经济、法律、社会福利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知识经济是知识社会的一个带基础性的局部,需要知识社会来支持。二是抓好发展知识经济需要的社会基础建设。除了要建设交通、通信、能源、动力和知识基础设施,还要建立促进求知创新的社会机制,建立与之相应的劳动模式、雇工形式、企业内部新型的组织形式,建立与之相应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人文和社会科学、创新文化和伦理道德法律体系等等。三是抓好知识社会各个环节与知识经济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例如,以创新文化、创业精神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敢想敢干的人才;以重视知识和智力开发新理念,加大智力、技术投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知识社会发展提供的创新文化,促进大量发明涌现。四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及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知识经济依靠其特有的竞争力加快发展。

(六)实施“知识产业工程”,壮大知识经济力量。知识经济狭义地说,就是指知识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要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知识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据近几年的认识和实践,我市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领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可作为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对象。同时,把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知识经济的细胞和增长点来培育。大力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可在保证性公益基础教育的同时,遵循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及专业性强的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机构;进行全市各类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普及高中教育,优化教育产业结构;开展多媒体远程教育,开设网上学校;鼓励市内高校面向世界到海外招生,扩大留学生人数,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商业性、关键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广泛交流和共享。逐步形成集软件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学术交流、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咨询服务业、技术服务业、新闻出版业等等。

(七)实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实现产业高级化。重庆在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初级化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发展知识经济,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飞跃。通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绿色环保食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二是加快基础工业、制造业的科技进步。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我市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模糊控制、交流变频调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检测和系统管理等五大关键共性技术;抓好传统产业重大技术项目改造,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尤其在制造业方面,要利用知识经济提升竞争力,并加快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步伐。三是加大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八)实施知识经济的“人才开发工程”,为我市培育发展知识经济强根固本。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和首要依托。因此,我市培育和发展知识经济,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开发人才、获得人才。一是切实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开拓型、复合型人才。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尤其是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集中相对有限的人力物力,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培训的机制。二是引进先进智力和人才,借助外力发展知识经济。尤其要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由此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国内资源,为重庆发展知识经济增添力量和财富。三是吸纳和留住人才,在运用人才发展知识经济方面取得主动。要实施“培养未来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盘活现有人才”的战略。四是科学地分配和使用人才。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并为提拔年轻人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创造激励人才发挥潜力的环境,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

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文献情报学:研究有关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

研究

1引言

科学技术正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类知识的创造和积累都在加速发展,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播成本大大降低。新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的经济特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的经济和信息环境对文献情报学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作为现代社会三大支柱(能源、材料和信息)之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传播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工作倍受重视,信息服务业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变革了文献情报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加工、传递的效率,为文献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也给文献情报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要求。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正在不断变化,文献情报工作的手段需要寻求新的技术支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待深入,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需要创新,信息专业人才还未能满足文献情报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关于在知识经济和新信息环境下文献情报学发展的研究,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从知识经济的特征出发,分析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进而探讨文献情报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使命。

2知识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这种积累以加速度的形式迅猛发展,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的阐释,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前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机会,导致知识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增长对于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大,“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古老的真理在今天也就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知识信息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本。一方面,这些知识资本同传统的物质资本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它是带来未来经济收益和其他收益的源泉;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资本,即它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的,并且是不断增值的,可以为全世界所共享的资本。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和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据统计,世界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以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来的;美国连续近90个月奇迹般的低失业、低通胀、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是约5000家软件公司的巨大贡献。这些都表明知识以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后所实现出来的巨大作用。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之上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人类在20世纪后期,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这些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全面产业化为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有关专家认为,知识经济将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82年世界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信产业的产值为2370亿美元,1988年为4700亿美元,到2000年将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因此,把握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前提。知识经济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新的更高劳动生产率将不在于简单的资本增加和劳动力的量的投入,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整个社会生产将围绕信息流来组织实施。据经合组织在一份报告中估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现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制造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25%,比20年前增长了近1倍。据专家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有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至20%提高到90%。〔2〕因此,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效率以及所获知识的质量将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因素之一。

第二,劳动资料的信息属性将在生产中占居主导地位,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和工作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活动将逐步变成以对知识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为主的工作。

第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使生产组织的管理机构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使组织中的成员对决策过程的广泛参与成为必要和可能。生产管理将进一步科学化。

第四,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国际性的。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化的信息网络使得跨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劳动、技术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明显。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促进着生产力的国际化,使得那些在知识创造、采集加工、传输和应用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将不再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也不再主要依赖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而更多地依赖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能力。

第五,知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知识创新和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提供了大量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特别是支配着大众文化的大众传媒,而且通过其特有的形式改变人们看待自身以及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方式,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3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创新与整合

由于知识经济依赖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因而知识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创新本身并不等于经济的发展。重要的问题在于:知识创新如何带动经济的发展,即怎样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里的关键在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结和整合,即缩短从知识创造到应用的周期,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创新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晶体管从发明到商业化的过程用了将近10年左右的时间,集成电路用了8年,第一代微处理器用了5年,64K芯片用了3年,256K芯片用了2年,而目前广泛应用的0.6微米芯片和即将大量生产的0.35微米芯片所用的时间则更短。

只有当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落实到生产领域,实现产品更新的时候,才能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微电子技术科学的创新带来了微处理器的更新,导致新一代计算机的生产。这种新的产品启动了新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生产新产品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形成生产基地,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以北大方正集团为例,他们把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创新转化为一种先进的汉字排版系统,这种产品刺激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占据了国外80%以上的中文报业市场,导致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报纸印刷业革命。〔3〕可见,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知识创新→产品→市场→基地→产业”这一链条来带动经济发展的。这里关键就在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应用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结和整合。其中知识的创造是基础,加工和传播是条件,而知识的应用是关键。

4从文献情报学的对象和任务看文献情报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使命

文献情报学是随着知识文献的巨大增长和积累与人们对知识信息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专门研究情报的构成和基本特性,以及研究情报信息的生产、组织、传递、开发和利用的规律性的科学学科。具体地说,文献情报学就是研究有关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的科学。〔4〕它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解决情报知识的积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用科学的方法组织知识和信息,使之有序化,成为人们便于利用的形式,以向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鉴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那么专门以情报信息的生产、搜集、组织、传递、开发和利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文献情报学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献情报系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柱之一。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来完成的,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信息服务体系被列为创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报信息基础设施也被看成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设施之一。〔5〕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知识创新有赖于对现有知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决定的。而以知识信息的搜集、组织、传播和提供为己任的文献情报系统无疑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近代以来知识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文献的指数增长,更使人们获取和消化知识的能力达到饱合。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使人们从繁重的查找文献资料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质量与工作效率,达到又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而文献情报机构的情报研究工作不但是一种知识创造活动,而且对于科学工作者了解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跟踪科学前沿有重要参考作用。

第二、文献情报系统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如台湾学者顾敏教授把“传播讯息和推广知识”看成是文献情报机构的基本经营活动。〔6〕事实上,由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增加,从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缩短以及新技术、新产品过时速度的加快,使得知识的老化周期加速,只靠在学校学习的“一次教育”已经不够,“终身教育”、“学习社会”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文献情报机构作为国家的情报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人们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甚至预言,“21世纪学校形式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以图书馆来代替,……因为图书馆的形式也在变化,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与图书情报的发展形式可能会走到一条路上去。”〔7〕此外,文献情报机构对用户的各种信息教育则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活动,而且对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更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文献情报工作是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赖于文献情报工作的媒介作用。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进入文献情报系统,在经过文献情报系统的组织和处理后再交流传播出去,进入广阔的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当然,文献情报工作作为促进知识成果向社会转化的重要因素,不仅在于知识成果是以文献情报工作为媒介被推广应用的,而更为重要的是文献情报系统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激活知识成果,加速知识成果向经济生产领域的转移和渗透,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效果,极大地推动经济建设的步伐。

可见,文献情报系统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不仅对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较好地把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地联结起来。这种各个环节上的联结与整合作用,也是知识经济对文献情报系统功能、作用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献情报系统在知识经济中担负着极为重大的使命。文献情报学的研究成果和文献情报工作的实践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尽管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水平与知识经济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鉴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知识经济的浪潮必然会对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予以重大的冲击。面对世界知识经济的冲击,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寻求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发挥文献情报学研究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文献情报学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宏观层次上,文献情报学应以广阔的视野面向国家整体文献情报事业,为增强文献情报服务能力,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文献情报业的发展,建立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当前,要加强信息服务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研究,优化文献情报系统的运行机制,使知识的生产部门与应用部门更好地联结起来,促进知识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第二,在微观层次上,要不断寻求新方法和手段,为改善文献情报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供技术基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是围绕信息流来实施的,知识的获取方式与效率以及所获知识的质量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对知识组织和控制的研究,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的研究。事实上,知识获取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知识组织的方法和水平。

第三,在实践层次上,文献情报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经济,面向社会,改善服务方式;要重视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各类决策提供服务的情报调研与信息咨询的研究。情报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科技向经济的有效转移。发展知识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需要壮大研究开发队伍,充分组织社会资源投入研究开发活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和帮助科研机构、企业科学正确选择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具体方向,使之与国家发展目标、市场需求、自身优势相一致,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我国大多数科技产业经过一段快速成长期后速度明显减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向不明,多头出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文献情报机构依托稳定可靠的信息渠道,通过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市场调查,无疑能为科研机构和企业“选择方向”助一臂之力,进一步降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微观运行中的盲目性,大大提高科技向经济转移的有效性,并在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合作对象选择、完善经营管理等环节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加速高技术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当前知识经济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的若干问题>>.朱厚泽.未来与发展,1998(5):16~17

2.<<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顾玉清.光明日报,1998-03-05(3)

3.<<从北大方正谈技术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王选.科技导报,1998(7):3~4

4.<<情报学概论(修订版)>>.严怡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42~43

5.<<知识经济、国家创新体系与我国现代化>>.何传启,张凤.中国科技论坛,1998(6):8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8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9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基础经济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构想

一、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

1.高等性。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在本学科的建设有十二年的专科基础,本学科的本科建设是在工业外贸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以坚实的贸易理论为基础、以机电产品贸易研究为特色、以人文教育见长的特色学科。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既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相适应,也与我校以电气和机械工程学科为主流学科的建设相适应,更与经济工程系人文教育见长的传统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机电工业技术基础知识,能在机电产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涉外经济贸易与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如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电行业产品与贸易的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行业服务。这些课程有:机械制图、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法规等。

“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介绍机械识图、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接受机械制图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基础知识,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机械制图》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电产品概论”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概论”是为培养具有机电产品知识基础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性能、用途、型号、典型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厂商简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机电产品的功能,掌握机电产品专业知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学生具有机电产品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结构分析、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状况、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特点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市场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机电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机电产品贸易”课程要求:“机电产品贸易”课程是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机电产品贸易现状、主要贸易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布局,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规则,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规则与流程,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比较分析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四、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抓手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公务员之家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18-21.

[2]卡罗莱纳大学的穆尔商学院[EB/OL].mooreschool.sc.edu.

[3]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B/OL].www.wharton.upenn.edu.

[4]马里兰大学的史密斯商学院[EBL/OL].www.rhsmith.um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