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9 17:04:58

基础医学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1

1教育者

1.1教师角色转变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在教授基础医学课程时采取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上课无精打采、打瞌睡的现象常见。PBL教学的特点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合作性的自我指导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灵活的知识体系,发展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1]。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而其中如何改变教师的角色,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更是重中之重。PBL教学理念的精髓就是自我导向式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依靠学生自身去努力。目前国内的PBL教学往往走入另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形式,仿佛贴上“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的标签就是PBL了,教学的随意性太大,使得学生和教师的目标都变得迷茫。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再加之PBL本身的多变,每位老师对PBL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PBL就成了比较难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1.2教师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基础医学教师的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大多都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就上岗,实践经验相对欠缺,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李丽萍[2]认为在PBL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促进和分享3个方面。赖亚曼等[3]提出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道者”和“授业者”,而是“医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医疗人才类型改革的参与者”,这二者是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能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PBL教学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就再也不能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名义上是学生讨论,但实际仍然是教师掌控着主导权,所谓的PBL教学变成了在老师掌控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夸大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围绕问题,深入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拿捏好参与的“度”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很费思量的问题。PB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因而对教学的策划与管理,学习资源的组织与提供,教学结果的评价与拓展等方面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方面,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教师在组织和提供学习资源时具备发散思维,多角度考量。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大班制”,而PBL通常要求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1组,且每组都有1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1个班级被拆分成几个小组,对教师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这种情况下开展PBL教学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打破以往的固有的知识体系,重新组织、构建新的适应PBL教学模式的知识体系,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2受教育者

2.1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却一直都是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不利。而PBL教学通过采取分组讨论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PBL在国内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国内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一直经历着被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突然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模式,往往难以适应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律性差的学生不仅不能起促进学习,反而会起纵容作用,因此,就要做好这些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其次,在PBL教学中,课堂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讨论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查找资料,作为现阶段的医学生,课程安排本来就十分紧凑,再加上基础医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多,涉及的医学术语多,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们课后的查找资料困难增大,花费时间,增加了他们的课后负担;再次,PBL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探讨通常不能深入,例如在分组讨论的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只能掌握本组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组内容掌握并不全面,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学习一环紧扣一环,慢慢深入,如果前面内容掌握不牢固,后面的内容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丧失主动探索的兴趣。

2.2评价方式制定

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目前国内不少学校虽然采取了PBL教学模式,但是评价方式都还是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为主,以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为例,考试成绩中以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为主,占60~80分,平时实验成绩和课堂作业成绩占20~40分,这种知识导向型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表现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中介

3.1教育材料

目前,基础医学教学使用的教材通常都是侧重于传授知识,这对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行PBL教学过程时,师生交流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课后复习也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对于PBL教学模式来说,问题是学习的触发器,但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尽心设计出来的教学问题具体到基础医学教学时,会面对很多的固定理论和概念,没有太多可以灵活运用空间,这也增加了编写PBL教学教材的难度,如何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的教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管理形式

医学院校的行政管理一般都按学科划分,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可以很好匹配,却不适合PBL教学。遗憾的是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合理可行的管理办法,有些学校为PBL教学改革设立专门的工作组,由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组成团队,负责课程设计和组织管理,但问题在于工作组并没有被赋予行政管理权,配套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使其在跨学科协调方面没有抓手,面临的困难较多。而且国内高等教育大环境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以及医疗环境中的趋利现象,使很多基础学科的教师乐意去做科研,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

4解决对策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础医学中实施PBL教学的效果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4],但是PBL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备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及的很多优点,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实施PBL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4.1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基础医学教师相对学历高,英语水平高,督促老师阅读一些关于PBL教学的文献,尤其是国外的一些相关文献,学习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定期组织一些讨论会,大家共同学习,促进对PBL教学更进一步的认识,从根本观念上扭转教师对PBL教学观念的认识。只有观念认识改变了,才能进一步实施PBL教学。其次教师要适应新的角色。PBL教学虽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教师在学习中只是引导者。实际上教师在PBL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引导需要掌握合适的度,不能走极端,这个“度”需要学习需要实践。课前学习资料需要老师花费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准备,寻找合适的材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需要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需要老师在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涉猎学科外的大量相关知识,比如临床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最后要从实际出发,寻找合适的PBL模式。每种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目前很多院校没有足够的教师执行国外模式的PBL教学,但是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基础医学教育,黄文君等在生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病例分析法,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PBL教学有所不同,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对讲课的内容进行了改变,并且在考核中也应用了病例分析,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点和方向[5]。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很大的提高。

4.2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改变学生一直以来形成的被动地位至关重要,首先,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需要对学生进行PBL教学的相关培训;其次,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参与PBL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与之相关技能。如何快速有效查阅自己所需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总结分析能力,并借助讲座的形式给同学们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积极参与PBL教学过程。

4.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真正的PBL教学是不分学科的,所有医学知识完全交融,因此,不仅需要学生有知识整合运用的能力,也需有要跨学科的师资合作管理机构,及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另一方面,改变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状况,完善分工和待遇管理,对于那些教学有激情,思维灵活敏锐,深受学生喜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真正建立起一批从事PBL教学的精英队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PBL教学改革已从初期的探索试行阶段进入总结反思和完善规范的阶段,PBL模式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有待于进一步的客观评估[6]。但我们也应考虑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汲取知识的一种捷径,一味依赖PBL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上面临困难,也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因此,需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需要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

作者:薛金凤 田晶 卢慧玲 吴秋慧 单位:桂林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构建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5):53-56.

[2]李丽萍.PBL教学中教师角色功能定位与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1):17-19.

[3]赖亚曼,李伟明.PBL教学模式下医学院校教师素质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1(7):1143-1145.

[4]车春莉,郭庆峰,张一梅,等.PBL教学模式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6-127.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整合课程;PBL联合CBL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科分类为主的教学模式,包括通识课程、基础医学学科及临床医学学科。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比较突出,强调理论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同时缺陷也日渐明显,如学习内容在多学科有重复,也缺乏有系统的联系;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逻辑性不强及发散性思维较缺乏等。根据人体组织器官系统或某一主题组织的整合课程,综合了医学、人文社科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但也存在一些弱点,比如打破了基础课程的整体性,可能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适应,一些学生甚至会因为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无法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我校自2010年起,实行长学年制医学生整合课程模式教学,尝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整合课程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式学习,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及国内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一种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纲领,从临床案例出发,通过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过程,疗效判断及预后转归等。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扬长避短,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完成学习目标。本文对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讨论一些心得体会。

1低年级学生进行

PBL联合CBL教学模式的困难重重对于低年级医学生来说,医学基础课程刚刚开始学习(我校从入学第二年进行整合课程PBL联合CBL的教学),学生的医学知识和信息储备基本停留在高中生物学知识水平上,不能判断问题的存在,发现及判断案例信息的能力相对差,容易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信息的查找上。同时,看待问题容易存在片面性,发散性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都有限,不能深入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专业;容易把重点放在揣测疾病的临床诊断上,而不关心案例中呈现的基础及临床相关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不能适应小组讨论,课后也不愿或不能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要求导师有较好的掌控能力及强大的医学知识背景,合理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且注意控制讨论节奏和讨论范围,进行有效指导。

2课程构建的重要性

由于学习对象为低年级医学生,考虑到学习对象对疾病的概念、特征、病因、病理机制等完全处于空白状态。案例的编写和选择非常关键,在坚持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具有明确知识导向的案例是PBL联合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蕴含的信息量要丰富,切合实际,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讨论兴趣。同时,注重案例安排的循序渐进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最初几次的PBL案例设置非常关键,通过最初几次的案例,使学生了解疾病和正常的差异;患者主述的内容及特点,病史包括的内容,询问病史的技巧,现病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及毒物接触史的重要意义。体格检查的内容及体格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内容及相关意义。随后,可以逐渐增加案例和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注重多学科综合内容的学习,案例隐含学习内容难度和复杂度的增加,培养学生深入发现问题、注重总体的同时抓住细节内容,加强复杂病史的提炼和鉴别诊断的能力的培养。

3导师在课程中的作用

在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导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导师的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深度、讨论的可控性,以及是否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等。导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相关临床经验,敏锐的逻辑推理能力、开阔创新的思维及社会人文知识。由于低年级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缺乏,临床相关知识更是极其匮乏,缺少讨论经验及自我学习能力等,正确合理引导非常关键。第一次讨论课尤为重要,导师在第一次讨论课时要引导学生对PBL课程有正确的认识,强调课程的目的不是“猜出”案例中患者的临床诊断是什么,而是不断在分析判断中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学习的内容、最终对该种疾病从患者的主述、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意义都能有较深刻的理解,以达到发现问题、学习问题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会比较关注病例中能够患者的阳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而忽略阴性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导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反复展示和分析强调,让学生意识到阴性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同样非常重要,强调鉴别诊断的重要性。讨论过程中,当小组成员难以提炼出自己的假设,难以判断假设的支持或否定时,导师应耐心引导学生理解依据证据评价每一条假设的价值,使学生能够逐步分析判断证据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揣测结果,逐渐培养学生循证分析的习惯,摒弃主观臆测。导师还要善于把握讨论的节奏和方向,既需要发散思维分析问题,又不能太过发散而偏离主题。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参与,激发小组的责任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部分主动性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多发言、多提出问题,不要怕展现缺点或发生错误,在同学们汇报PPT时给予最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导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及引导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PBL,提升PBL质量和水平。

4PBL联合CBL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通过整合课程中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尽早了解临床医学,接触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充分了解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相关性及联系的紧密程度,能更早地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待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使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有体系有系统地联系起来,通过系统而整体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PBL结合CBL的教学模式发现案例的缺陷,自身引导能力的不足等,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案例,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能提升在PBL中的引导能力。

CBL联合PBL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授的简单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案例,以问题为中心,结合真实病例,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未知领域的知识促进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得到更多锻炼,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2]。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密切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面对复杂的病例信息,通过严密而理性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最终达到临床思维过程的完整建立。

参考文献

[1]BarrowsHS.Problembasedlearninginmedicineandbeyond:Abriefoverview[J].NewdirectionforTeachingandlearning,1996,6(8):3-11.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3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孔子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及班级特性。针对二本及三本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幻灯片,简单扼要地归纳授课内容。此外,还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方式,提前把相关病例、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上讲台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再次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病例分析,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当然精美生动、逻辑清晰的课件制作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整合教研室其他教师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努力在授课课件里将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将原本艰深复杂的机制内容,用浅显易懂的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不但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对学生的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如下原因:教材较厚、学科较多、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有些内容比较艰深,难以理解。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医学相关教材均较厚,对于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记忆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结合大纲要求,针对性地看书,花费主要的时间精力对重点掌握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多看书、多复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掌握的内容只需浅读达到了解的程度就好。近些年,医学教学强调整合,如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整合、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医学整体上的整合教育。《基础医学概论》就是一本整合的教材,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科只教授本学科的内容,离“整合”二字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交流沟通,例如,将各个学科教师集合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个学科的授课内容,并将本学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前后上课的学科之间授课内容相互呼应,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可以在上课讲解本学科课程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临床案例方式讲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肿胀?这就和生理学上的组织液的生成联系到一起了。

医学知识内容繁杂,记忆比较困难。每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联想、掌握重点、逻辑推理、整合贯通、先整体框架后具体细节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虽然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医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记忆,要体现学,体现思考。尤其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多思考,查阅书籍,逻辑推导,当然课后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在线视频,都是较好地征服难点的方法。例如,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机体外周血压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压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神经信息如何进行编码,递质和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动作电位怎么产生?这些问题也许很少有人提,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于这个案例中的。思考多了,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在你手中就会越来越融汇贯通,而不是学过这门课程就把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4增加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有启发式、问题式、微课、慕课等[10],可以通过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点查阅文献,积累素材,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等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授尿液的生成排放的影响因素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体会,出汗及大量喝水后如厕的次数会怎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要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例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心力衰竭章节时,要先引导学生复习正常的心功能活动规律及心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进而引出心功能受损后从代偿到失代偿阶段则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病理生理学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会使学生理清知识,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

5重视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概论所包含的多门课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次强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研室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作为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还多有欠缺,应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本校实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科研工作。而科室的高资历教师都已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对本学科知识非常熟悉,还对学生非常了解,懂得如何授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懂得如何将知识重点难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授出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多听高资历教师上课,不仅能帮助自己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习高资历教师的授课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彬彬,孔霞,郭向华,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67⁃269.

[2]侯玲,陶虹,聂黎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1⁃32.

[3]宋佳玉,刘金宝,孙明振.高职院校药理学简约教学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13⁃14.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0⁃41.

[5]闫堃,程玮,曹罡,等.教好“一堂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5⁃37.

[6]沈湛云,喻晓雁.基于“以生为本”的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分类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9⁃51.

[7]沈超.启发式和多媒体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15):220⁃221.

[8]樊代明.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J].医学争鸣,2017,8(3):1⁃19.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青年教师;教学现状;改进对策1

1.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覆盖面广,各章节联系紧密,学科中名词、缩写较多,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此外,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安排上,这些学科有时又被安排在医学免疫学之后或者同时授课,这样就经常使得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时非常难教。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难以理解免疫学相应的内容,导致上课后仍是似懂非懂。(2)学生在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医学免疫学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医学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讲授的都是医学知识,只是侧重点不同。然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将各学科分开,孤立地学习某一学科,这样就使学生听课越多越觉得模棱两可,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也就不能及时消化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对于民汉合班的学生来讲,由于语言基础分化明显,使得他们在汉语课堂上听讲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及时发现并恰当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最终放弃学习。(3)教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目前高校新进年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但是绝大多数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而且医学免疫学教师大多毕业于生物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导致他们不仅缺乏系统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医学知识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讲解理论知识,难以将免疫学知识与临床医学很好结合。尤其对于不具备医学背景的教师来说,很难将医学免疫学课程与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联系,最终导致年轻教师掌控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1)增强医学免疫学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经常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所以要增强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保持活跃状态,在每章开讲前,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案例和相应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汇总,并于课堂上进行汇报,然后通过教师引出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2)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课都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学方式没有很大变化,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那么,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就要多听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讲课,这样不仅巩固了医学免疫学的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好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反复多次,通过与自己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和反思,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优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延伸课堂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将教师传授为主与问题导入(PBL)教学相结合。这样就能发挥各自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师讲课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公认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就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感触做了简单介绍和总结: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张 荣 蒋香菊 王丁丁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院校,医学;基础医学概论;非临床专业;青年教师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整合了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课程。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非临床专业学生,如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心理学、公共卫生管理学等,学生层次及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各门课程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且内容繁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挺大的挑战。作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反思,从青年教师角度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及教训。

1简化授课内容,突出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涉及学科众多、知识点较多且相对枯燥,对于医学知识比较薄弱的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对授课方式及授课内容的调整。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了解熟悉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就整本教材而言,上课时需要授课教师挑重点内容去讲,而重点内容也需要针对学生层次、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不仅是对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更重要的是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浅显易懂。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量避免过细过深过难的机制和描述内容,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对简单的医学常识。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4]。在进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时,可以多讲解一些和大脑、心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例如,古代普遍接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心脏是智慧之源、灵魂的集聚地和记忆的居所。后来经过盖伦、笛卡尔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才形成了现在的理论,认为大脑在这些功能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多讲解药物作用相关的配体、受体、离子通道等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其加深对自身学科专业的理解。例如,离子通道有多种门控形式:化学门控、电压门控、机械门控。一些西药或中药可能就是存在和离子通道的结合位点,从而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影响细胞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应。

2改变授课方式,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这是孔子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所教授的专业及班级特性。针对二本及三本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幻灯片,简单扼要地归纳授课内容。此外,还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可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的方式,提前把相关病例、学习资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后复习、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上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强化,并在下一次上课前上讲台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上课内容再次进行强化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因材施教强调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内容;布置不同的病例分析,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回答。当然精美生动、逻辑清晰的课件制作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整合教研室其他教师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努力在授课课件里将图像、动画、视频、文字等结合起来,将原本艰深复杂的机制内容,用浅显易懂的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不但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变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学习。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通过课堂观察及课后对学生的询问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如下原因:教材较厚、学科较多、知识点众多,难以记忆;有些内容比较艰深,难以理解。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各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首先,医学相关教材均较厚,对于非临床专业学生而言,平时接触得比较少,理解记忆确实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结合大纲要求,针对性地看书,花费主要的时间精力对重点掌握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多看书、多复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非掌握的内容只需浅读达到了解的程度就好。近些年,医学教学强调整合,如基础医学学科之间的整合、临床学科之间的整合或者医学整体上的整合教育。《基础医学概论》就是一本整合的教材,但是实际教学中每个学科只教授本学科的内容,离“整合”二字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交流沟通,例如,将各个学科教师集合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每个学科的授课内容,并将本学科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前后上课的学科之间授课内容相互呼应,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同时,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及知识储备的,可以在上课讲解本学科课程的同时,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旁征博引,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临床案例方式讲解炎症的红、肿、热、痛症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引起肿胀?这就和生理学上的组织液的生成联系到一起了。

医学知识内容繁杂,记忆比较困难。每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联想、掌握重点、逻辑推理、整合贯通、先整体框架后具体细节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医学知识的方法。虽然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医学的学习不能只是记忆,要体现学,体现思考。尤其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多思考,查阅书籍,逻辑推导,当然课后询问教师或者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在线视频,都是较好地征服难点的方法。例如,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调节机体外周血压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压力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神经信息如何进行编码,递质和受体又是怎么回事呢,动作电位怎么产生?这些问题也许很少有人提,但是确确实实是存在于这个案例中的。思考多了,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在你手中就会越来越融汇贯通,而不是学过这门课程就把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快就忘记。

4增加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学手段很多,有启发式、问题式、微课、慕课等,可以通过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配合使用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针对知识点查阅文献,积累素材,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课程中提出的问题等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授尿液的生成排放的影响因素时,询问学生有没有体会,出汗及大量喝水后如厕的次数会怎样?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各部分知识联系紧密,要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掌握。例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心力衰竭章节时,要先引导学生复习正常的心功能活动规律及心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进而引出心功能受损后从代偿到失代偿阶段则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从而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病理生理学内容的学习。通过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会使学生理清知识,分辨易混淆的知识点。

5重视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概论所包含的多门课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次强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研室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为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还多有欠缺,应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本校实行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制度,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高资历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地熟悉教学科研工作。而科室的高资历教师都已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不仅对本学科知识非常熟悉,还对学生非常了解,懂得如何授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懂得如何将知识重点难点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授出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多听高资历教师上课,不仅能帮助自己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能学习高资历教师的授课技巧,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彬彬,孔霞,郭向华,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教学模式优化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4):267⁃269.

[2]侯玲,陶虹,聂黎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8):31⁃32.

[3]宋佳玉,刘金宝,孙明振.高职院校药理学简约教学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8):13⁃14.

[4]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40⁃41.

[5]闫堃,程玮,曹罡,等.教好“一堂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5):35⁃37.

[6]沈湛云,喻晓雁.基于“以生为本”的非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分类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9⁃51.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获取专业能力的基础,如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医学知识与专业结合,是深化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相关定义

(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人们将关注点投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技能的地位,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原来的知识本位职业能力观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观迁移。(二)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综合体系,一般是指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同时可以得到工作结果的一系列完备的工作程序[1]。(三)基于工作过程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程序是: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和任务→岗位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达成培养目标,素质规格。在“去职业化”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离不开动态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只有在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二、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按“器官系统为中心”为主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针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课程整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而实验教学,有学者开展改进人体实验教学附件,有学者从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方式创新等方而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有学者依据护理技能培养的特点及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改进,帮助学生树立“药疗护理”的理念,还有学者尝试混合式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病原生物学与基础护理学的部分相关实训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点的对接。

三、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实践

(一)实验教学知识点选择。在前期开展医学基础课程理论整合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和整理出适合护理专业的、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编写知识点,一方面作为护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重点提示,另一方面作为实验课的重点内容。节选部分知识点见表1。(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设计—逆向设计法。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分析确定临床护理工作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从临床护理岗位基本工作任务中寻找相衔接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4]。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医学基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实验学习内容,再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见表2。(三)实验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教师实验课堂给学生案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从案例问题出发,根据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分析。2.工作任务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首先教师要查阅资料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考察,与临床护理教师一起讨论,然后进行周密的案例情景设计。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期刊、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取资料。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后,在模拟场景中,根据案例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处理方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老师在此过程只起到提示、引导的作用。3.情景教学法:如正确取药;药物的换算;先天性聋哑、白化病调查、血型测定、寄生虫检测。在实践教学中创设临床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融合护理基本工作要素,在教师引导、自己调整、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具备职业能力。(四)效果评价第一,通过创设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完整性、真实性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巩固医学知识,然后以学生自评、老师评议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第二,采用小组及面对面访谈方式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第三,自编问卷对实验教学改革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师生应用情况和接受程度。

四、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意义

(一)课程实验内容整合,助力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既保证医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完整又能突出临床护理需求的前提下,增删部分教学内容,减少学科、章节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过程,以“必需、够用”为准。从教育的认知规律来看,整合后的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对机体整体性认识和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综合掌握。(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为保证实验教学任务明确,按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程序进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设计,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医学基础学习领域,把护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融人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将更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编辑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模式初探—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20-24.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有效工作任务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12.

[3]梁英.高职护理专业“综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及效果评价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8

基础医学教育,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基本的人体知识,其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医学生的学习习惯、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同时,基础医学知识与形象生动的临床知识相比,内容繁杂,概念抽象难懂,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循证教学以提出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解决问题为目的,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设置问题,推导及解答问题,初步树立起为问题求证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循证能力和力的有效途径[3]。生物化学作为医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及结构特点、物质代谢及调节特点、基因表达及调控规律,进而从分子水平揭示化学变化及生命活动规律,是医学科学基础中的基础。生物化学的知识与临床及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入与每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和临床病例,集中对本章的理论进行循证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和教学程序。例如:“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是生物化学“酶学一章”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还涉及到一些理化知识。传统的教学直接从定义开始讲授,其次分析各种抑制剂的作用特点及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办法,使其很难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各类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从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与酶的活性中心或者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发生结合,使酶的活性下降。在这一教学中,可以以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切入点,例如设置下列问题: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消炎机理、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的机理,氨甲喋呤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辅助手段去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循证医学原理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2在教学中依照循证程序,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循证医学教育是随着EBM的普及,逐渐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的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最佳的外部证据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学者的选择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教育[4]。其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5]。可见,循证思维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锻炼个体在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证据,不断推动医学向更深层次发展。那么,教师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循证医学这一思维模式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手段是不断鼓励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中提出问题,并刨根究底寻找解答的方案。因为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只能从某一层次和某一深度给予解答,而对于这一问题更新层次和更深深度的认识,师生可以通过共同查找资料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寻找证据中展开学讨论,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最后在问题的指引下,经教师的进一步引导,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果。例如:在上述实例中,以“细菌感染”这一典型病例为切入点,首先提出问题:竞争性抑制的定义是什么?其与“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理”有何关系?其次指导学生利用循证思维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广泛查阅资料,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细菌感染的主要发病机制,找到问题答案,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总结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且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使医学生初步学会用EBM的基本方法和应用程序去解决基础医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其循证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促进师生互动性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EBM,使医学生在潜意识中不断接受EBM的思维和方法,目的是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在信息高速度发展的时代,教科书的理论更新似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进步和教材内容相对落后的矛盾迫使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落脚点,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更新的文献资料,加以评价后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信息,优化知识结构,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教师在每一堂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文献来精心备课;并且掌握与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临床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理念,克服自身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自我,不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做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性。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9

1.1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新中国建立较长时期内,医学教育沿袭前苏联的教育和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医学课程按照“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的渐进方式进行设置。这种教学方式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科界限分明,教师不注重将各类课程、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讲解课程,难以做到融会贯通。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丰富和扩展了各学科的前瞻性知识,同时衍生和发展出许多的交叉和边缘性医学学科。这导致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数量和内容越来越多,医学教育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见,目前的医学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高专任课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较好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1.2“衔接式”教学法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作用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联,是从事基础科研的重要工具,有必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衔接式”教学法。“衔接式”教学法不仅要使初学者收获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衔接相关学科知识点,强化相互联系和渗透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强化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及其他医学课程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职业发展能力。“衔接式”教学法始终紧扣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衔接,能有效地架起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体会到医学知识联系的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层面。该课题将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知识衔接,挖掘、探讨生物化学与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在临床医学学生中加以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应用医学知识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衔接式”教学法的实施、教学重点和注意问题

2.1生物化学

“衔接式”教学法的实施①学生切实了解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衔接的知识点,见表1;②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10min左右的时间讲解和分析表1的相关内容;③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或其他课余时间通过因特网、图书馆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书写并提出有关理解和运用知识点衔接内容的的书面报告和实际问题,以便课堂讨论或请教师生解决问题;④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简单病例,以每组20~25名学生讨论和分析病历资料以解决问题;⑤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书面报告,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给出成绩,满分为10分,计入总评成绩;⑥学生和教师综合评价“衔接式”教学法。

2.2教学重点

在运用“衔接式”教学法开展生物化学时,教师要转变观念,精选备课内容,即选择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关学科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基本和重点内容,适当删减深奥抽象理论性较强和与临床实践不甚相关的内容,适当增加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的前瞻性生物化学知识。在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点进行衔接,将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联系和交叉渗透到疾病状态时机体的异常物质代谢,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层层展开并分析推导出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物化学在其他学科学习和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2.3注意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衔接式”教学法的基本流程,明确学习目标与自身责任及其好奇心与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紧扣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的衔接,将生物化学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有效架起生物化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体会到医学知识联系的普遍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层面。将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第二课堂,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布置学生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生物化学知识点衔接内容的有关资料,在此过程中记录并提出有关理解和运用知识点衔接内容的的书面报告和实际问题,为其留下一定思维空间,培养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来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3研究思路、方法和预期结果

3.1研究思路

3.1.1前期发动工作①概括介绍并印发给学生“衔接式”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内容和意义,使之了解教学改革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②开展“衔接式”教学法实施前问卷调查,这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心理准备、参与意识,为完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学与生物化学运用“衔接式”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课题和“衔接式”教学法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1.2按照“衔接式”教学法执行教学工作①在运用“衔接式”教学法时,教师要转变观念,精选授课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②在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点进行衔接,将机体正常和异常的物质代谢相互联系、交叉渗透,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层层展开并分析推导出疾病状态下的病理变化,通过这个环环相扣的启发式的逻辑分析推理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生物化学知识在其他学科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3.1.3做好评价工作课程教学结束后,召开师生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和教训,评价该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3.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生物化学教学及其衔接式教学法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扩大学术眼界,理清研究思路,明确该课题研究的“点”或角度,寻找创新空间,增强研究品位,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探索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兴趣与动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方案提供信息和方法。经验总结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实施、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方案总结、研究结题报告、组织结题。经过总结和提高,使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教学研究完美结合,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3.3预期研究成果

该课题研究人员均为教学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师完全有能力合理应用“衔接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衔接相关学科知识点,强化相互联系和渗透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强化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及其他医学课程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课题组教师完全有能力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衔接式”教学法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并将其推广至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作者:王燕嬉 孟祥英 单位:1.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南京军区联勤部第五干休所

[参考文献]

[1]申亮亮,曲璇,张健,等.PBL教学法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通讯,2016,27(4):563-565.

[2]李建萍,张小清,左克强,等.“衔接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中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70-71.

[3]武慧敏,郑晓珂,黄睿,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衔接的探索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56-57.

[4]陈芳.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42-143.

[5]王颖.对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70.

[6]汤颖.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2):173-174.

基础医学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护理教育;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

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培育护理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除了要变革传统教育框架外,还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工作,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护理专业被归属到医学类专业,其基础医学课程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1)学时设置不够科学: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占比过大(30%),制约了人文、专业类课程的设置,同时实训总学时不够,不利于锻炼学生护理技能。(2)教学内容有所重复:基础医学课程大多以学科为单位,单独开展教学,课程间缺少联系,教学内容有所重复[1]。(3)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尽管近几年部分护理专业可以运用的基础医学教材问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仍运用医学类专业通用的基础医学教材进行教学,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删减,教师在教学期间较难引导学生把各类基础医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技术联系起来。(4)实验教学缺乏:现阶段,在许多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为1∶2.5,且实验大多十分简易,缺少与护理有关的实践性、总体性实验。(5)教学方法不够高效:由于护理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聊且没有新意,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目标

2.1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在高职阶段,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接受高职教育与培训,在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同时,朝着专科护士方向而努力与发展[2]。因此,高职应依据培养规格,将提高人文素质、专科学习能力当作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期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能从事护理岗位相关工作的全能型人才。2.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处理高职教学问题的核心。在设置医学基础课程时,要遵循“充分、必需”原则。高职护理专业各类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等。对于教学内容有所重复的基础课程,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同时适宜地增加总课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为了减少各类知识的反复性讲解,凸显专业教育的高效性,可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比如,把组织学与胚胎学和解剖学加以融合,得到正常人体结构;把生物化学、生理学加以融合,得到正常人体功能[4]。要增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内容等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选取最为关键且基础的理论当作核心的教学内容,凸显当代护理特征,融合各学科知识。

3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3.1设置原则。3.1.1充分、必需。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要求,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接轨。3.1.2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教师可以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包括教师分配任务—学生自行达到目标—教师解释、任务分配—师生间开展交流、总结—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核心问题反映环节。3.1.3寓考于学,寓考于训。在构建完善的教学评定系统后,教师可辅助学生学习,加强训练,挖掘学生潜能。3.1.4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科学运用各类网络教学渠道,把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加以融合,教师要注重激励、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3.2明确教学目标以正常人体功能课程为例。3.2.1知识目标。(1)把握健康机体中细胞的化学构成、物质代谢信息等;(2)把握细胞的各项生理功能、生命特点等;(3)把握机体中各类器官、组织等所具有的生理功能的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4)了解各器官、组织等所具有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调整相关知识。3.2.2能力目标。(1)能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说清某类病症患者患病原因,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定、诊断等,完成自己的护理工作[5];(2)可以准确运用机能学试验中各设施与仪器,了解操作方法,为有关课程学习、实践等打下基础;(3)具有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3.2.3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与正确的生命观;(2)养成刻苦、勤奋、审慎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3)培养责任意识、同情心及乐于奉献、团结一心、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3.3教学内容的设置。(1)不解释各类基础性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程度较小的内容,提升其自学能力;(2)注重对各类重难点与关键点知识的讲授,清晰地解释各类原理、机制等;(3)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并与本科、中职等阶段教育教学内容加以区分。

4结语

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目的,为此,高职院校应提高重视度,制订护理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发展,为社会培育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智甦,金松洋,李少华.“护教协同,院校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9.

[2]王英,李玉琴,宋小俊,等.提升高职护生软技能在专业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8(12):183.

[3]张林,姜宝泉,李新颖,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社区—医院—社区”本科护生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89-91.

[4]江新华,徐传磊,符秀华,等.浅析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个精准”[J].才智,2018(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