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体温十篇

时间:2023-04-10 17:37:32

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篇1

    摘 要:    基础体温是指凌晨醒后未起床, 未活动时, 将体温表置于舌下5min所测得的静息体温。其方法简单实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经间期出血是指妇女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的阴道出血现象。现着

    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 , BBT) 是指凌晨醒后未起床, 未活动时, 将体温表置于舌下5min所测得的静息体温。具有正常卵巢功能的生育年龄妇女基础体温呈特征性变化。在月经期及卵泡期基础体温比较低(36.6摄氏度以下),排卵后体温上升0.3~0.5度,一直持续到月经前体温又再次回落。由于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女性月经的生理特点, 与月经病的某些病理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方法简单实用,所以在通过对基础体温连续测定三个周期后,对指导避孕、受孕,观察黄体功能,判断月经疾病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意义。

    1.基础体温的变化

    女性排卵后,因卵巢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酮,体温调节中枢对孕酮作用极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即可引起体温升高,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3~0.5度,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孕酮,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孕酮,体温持续高温。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所以体温将持续低温。

    古人云: “有诸内必形诸外”, 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阳长至重的生理、病理变化, 可由基础体温反应于外。基础体温的变化与女性体内阴阳气血的变化有关, 尤其与月经周期“肾- 天癸- 冲任- 胞宫轴”的阴阳消长转化及气血活动密切相关。健康女性的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表现出高低不同的四种变化, 正与月经周期中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一一对应。经后期肾阴滋长为主, 《说文》云: “阴, 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表现为晦暗, 沉静、一直、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阖等, 故基础体温为低温相; 经间期重阴转阳, 《内经》用“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说明事物发展到极点将会向它相反的方向转化,“物生为之化, 物极谓之变”, 此时基础体温由低相迅速上升为高相; 经前期, 阴阳互根、此长彼消、阴重阳旺, 《说文》亦云: “阳, 高, 明也”, 表现为明亮、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等, 此期基础体温持续高相; 月经前期, 肾气从阳则开, 阳气动泄, 则基础体温见由高转低; 月经后期, 经血外泻, 阴阳俱虚, 基础体温呈低相①。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   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排卵前为卵泡期,排卵后为黄体期。卵泡期长短不一定,但正常的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加减两天。因此,正常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将每日测得的基础体温画成连线则成双相曲线。

    2.经间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是指在月经周期的中间时间出血,短则1~2 天,长则1周以上,有的出血较多,而且是有规律的发作,常常被误认为是月经来潮,故西医学谓之“排卵期出血”,乃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为这一期的出血,具有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也是月经周期中重要转折时间,为促进受孕或控制生育的关键时刻。现通过对基础体温的测定将经间期出血进行分类诊断,并分别阐述其如何辨证论治。

    2.1分类与诊断

    中医讲经间期实际上就是“阴长至重,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具体来说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阴转阳,由虚至盛之时期;月经的来潮,标志着前一周期的结束,新的周期开始,排泄月经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月经周期演变,阴精渐增,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侯”(排卵)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转化。若体内阴阳调节功能正常,自可适应此种变化,无特殊证侯。②但若由于氤氲期元精充实,阳气内动,加以肾阴不足、湿热内蕴或瘀血内留等因素动血,便可引致阴道出血。

    正常有排卵的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成双相曲线。通过测量基础体温,观察基础体温曲线的低相与高温相变化,掌握重阴必阳转化期的到来,籍以了解经间期中期或偏前偏后的出血。故将经间期出血分为三类:经间中期出血、经间偏前期出血、经间偏后期出血。

    2.1.1经间中期出血

    经间中期处于重阴转阳、气血活动强烈的转化时期,转化之前为阴半月,BBT为低相期,转化之后为阳半月,BBT为高相期。③经间中期出血,是真正的经间期出血,处于基温低相与高相的交接时期,随着基础体温曲线由低相上升为高相,出血将迅速停止。因此,一般时间较短(1-3天),有时出血量较多,但较正常月经量少。此类经间期出血比较典型,不难诊断。

    2.1.2经间偏前期出血

    经间偏前期出血,是指在月经中间的转化时期前期出血。即基础体温曲线仍示低相时出血,有的淋漓较长,有的间断或反复出血,低相时间一般较长,直至经间期基础体温高相时才停止。因而经间前期出血患者大多数月经周期落后。此多为肾之阴精不足,以致阴转阳不利;同时此刻肾阳萌动生发,阴精益虚,虚火灼络,胞宫胞脉失藏,或素体心肝火旺,心肾不交,肾阳萌动,阴益亏、火愈亢,终迫血妄行所致。这时BBT显示:低相偏高或偏短,一旦BBT跃高0.4 ℃左右则出血即止。③

    2.1.3经间偏后期出血

    经间偏后期出血,是指两次月经中间的转化时期后期出血。基础体温曲线表示低高相交接时连及高相初期的出血,也有的基础体温高相开始时出血,多显示低相偏低且长,BBT上升呈爬坡或阶梯状,此多为阴虚及阳,或阴阳两虚而偏阳虚,故出血未能得到有力统摄,故见经间偏后期出血,如转化后整个高温相期出血,不仅仅是阳气的虚弱,常有其它因素的存在。

    2.2辨证论治

    西医学一般认为排卵期是指卵泡发育成熟正在排出的时期,此时雌激素水平也随之升高到一个高峰,卵泡破裂排出后,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一般幅度不是太大,子宫内膜受其影响,部分出现剥脱,发生撤退性出血。经间期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转化,而在分泌期,子宫内膜是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二者还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当孕激素分泌不足时,也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运转而引起子宫出血,所以在治疗上主要以止血、调节内分泌激素为主,但是激素副作用较大,故笔者认为中医治疗会有较好的效果。

    经间期出血主要原因是肾阴虚,阴精欠实,转化不大顺利。其的证治,在分清经间中期、偏前期、偏后期出血后,主要是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苔,带下及出血等情况,辨别主兼证侯,进行论治。在治疗上止血不是主要措施,补养肾阴,提高阴精水平,促进顺利转化才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2.2.1经间中期出血

    经间中期出血除有出血量少或多,色红无血块,头昏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等肾阴虚之症外,尚可出现两少腹酸胀,赤白带下,胸闷烦躁等郁火湿热之症。治法当以补阴虚为主 佐以调理血气稍助其阳,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当归、白芍、黄柏等。

    2.2.2经间偏前期出血

    分类中已经提过此期出血一般基础体温低相期延长,常由于肾阴精不足,故治疗上补肾滋阴,首选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

    2.2.3经间偏后期出血

    经间偏后期出血较为多见,多为阴虚及阳,或阴阳两虚而偏阳虚,出血量或多、或少 ,色较淡红,腹不痛,头昏腰酸,夜寐差,形寒尿频,或大便溏,基温高相欠稳定,或高相呈缓慢上升,或高相偏低,脉较细,舌较淡。治法:阴中求阳,阴阳双补。方用右归丸。

    3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基础体温的测定对经间期出血的诊疗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测定简单经济的BBT,观察低相和高相,以便知道“的侯”的到来,判断出血在经间期的中期、偏前期还是偏后期,从而指导治疗。经间期出血无论是在中期还是在偏前偏后期,都是以阴虚为主,故在治疗上,当以滋阴为主,一般肾阴亏虚,需结合养血,采取血中补阴方法。阴虚火旺者,必须结合降火、泻火,采取滋阴降火的方法。同时注意在阴虚的病变过程中,常常兼夹湿热、血瘀、肝郁者,治疗上要结合利湿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特别当一些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基温曲线的变化有助于辨证,有助于观察疗效,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晓娟, 邓琳雯, 裴红鸽, 姜长勇.论基础体温的“阴阳消长”在中医周期疗法中的应用.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3):46

基础体温篇2

月经时基础体温一般是在36.5度左右正常,这个温度一直会持续到排卵期。一般从月经第一天起,体温就下降为正常基础体温,具体温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排卵前半周期低温,后半周期高温。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基础体温篇3

关键词: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保温;养护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也日益增加,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基础底板的设计当中,底板混凝土已经变的是越来越厚,而且深度是越来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是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这是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因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使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内表温差、升降温变化会导致混凝土产生不均匀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进而混凝土会出现裂缝,因此,在大体积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温保湿养护措施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问题。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82163m2,地下1层为人防地下室,地上30层,包括A、B区两栋30层主楼(办公楼)和C区五层商业(含设备层),建筑总高度为95.55m,结构形式主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

本工程基础底板南北向最大跨度为96.43m,东西向最大跨度为128.85m。基础底板包括主楼底板和裙房底板,底板板面标高为-5.500m。主楼底板厚1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40,抗渗等级为P6。裙房底板厚600mm,设计混凝土强度为C35,抗渗等级为P6。整个混凝土底板面积为8619m2,混凝土浇筑总量约8935m3,最大连续性一次浇筑量为主楼底板4316m3,属大体积混凝土。

2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

2.1 原材料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氯离子含量0.016%,比表面积355m2/kg,初凝时间195min,终凝时间244min;细骨料选用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6;粗骨料选用粒径5~20mm连续粒级碎石,压碎值7.2%,含泥量0.4%;Ⅰ级粉煤灰,需水量比91%;S95级矿渣粉,28d活性指数98%;JM-PCA聚羧酸系超塑化剂,掺量为胶凝材料用量的1.2%。

2.2 混凝土配合比

为确保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不出现冷缝,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延缓水化热峰值,要求预拌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少于14h,终凝时间为16~18h。配合比设计时采用混凝土60d龄期强度,尽量减少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和用水量,增加拌和物的凝结时间,改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经过试配调整,最终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1 基础底板混凝土配合比kg/m3

2.3 混凝土的技术指标

所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严格按规定配合比投料,尤其超塑化剂掺量,要求计量装置准确,开盘前检验校正,使用中进行校核。试验所得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抗压强度与抗渗性等均符合工程要求,各项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基础底板混凝土的实测技术指标

3 基础底板混凝土温度监控与蓄热养护

3.1 混凝土保温层验算

浇筑施工时的日平均气温Ta=25℃,预计混凝土入模浇筑温度T0=29℃。按照搅拌站提供的配合比,单方胶凝材料总用量W=400kg/m3,折算水化热总量Q=315kJ/kg,取水泥的比热容C=0.96kJ/kg・K,混凝土密度ρ=2400kg/m3。由经验公式计算,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h=WQ/Cρ=54.7℃,故主楼底板混凝土中部温度TI=T0+0.6Th=61.8℃。

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指标要求,应使得混凝土里表温差Tmax=TI-Tb≤25℃,即混凝土的表层温度Tb≥TI-Tmax=36.8℃。

混凝土浇筑后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用草包或麻袋(导热系数λ1=0.14W/m・K)保温蓄热。取混凝土的导热系数λ0=2.3W/m・K,导热系数修正值k=1.5。本工程底板厚度H=1.6m,采用草包或麻袋保温时,保温层厚度为:

δ=k・0.5Hλ1(Tb-Ta)/λ0(Tmax-Tb)=1.5×0.5×1.6×0.14×(36.8-25)/2.3×(61.8-36.8)=0.034m

经核算,本工程混凝土底板应用六层草包或麻袋作为保温蓄热材料。

3.2 温度监控与蓄热养护

3.2.1 温度监控方案

监测仪器采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配套预埋式测温线、传感器和测温探头传感器。监测点布置以真实反映出混凝土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为原则,选择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对称轴线的半条轴线为测温区,共设置温度监测点位7处。沿混凝土浇筑块体厚度方向,每一点位设置表层、中部和底层3个测点,温度传感器点位布置方案见图1。混凝土浇筑块体的表层温度,以混凝土外表以内50mm处(A点)的温度为准。

图1 基础底板温度监测点布置图

根据规程要求,制定的温控指标为:①混凝土里表温差为≤25℃;②混凝土降温速度≤2.0℃/d,③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20℃。现场温度跟踪监测从混凝土浇筑后开始,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变化平缓,保温保湿养护层拆除对混凝土表层温度影响不太大时停止。监测开始时每隔2h巡回监测一次,3d后每隔4h监测一次。

3.2.2 温度监控结果分析与蓄热养护

每天测温后及时记录温度升降情况和温度变化趋势,着重报告混凝土中部和表层温度之间的最高温差和降温速度。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拌合水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浇筑安排在早上10点前以避开最高气温。经现场检测,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9.0℃。

主楼底板混凝土代表性测温点(3号点位)每日峰值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由图可见,混凝土浇筑后的两天内升温速度最快,浇筑3d后开始降温,且降温速率明显低于升温速率,底板中部平均降温速率为2.4℃/d。底板中部温度最高,最高温度为64.6℃,现场检测值和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温度监测结果是可靠的。混凝土表层热量容易散失,其温度较中部和底层都低,表层最高温度为43.9℃。混凝土表层与环境温差最大为17.7℃。

图2 主楼底板3号测温点温度变化曲线

该测温点里表温差随浇筑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可见,混凝土底板的里表最大温差出现在浇筑后的2d,达20.7℃,随后里表温差有降低的趋势,表明本工程所选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是合理有效的。混凝土浇筑后第六天,当地气温出现骤降10℃的情况,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较快,为防止混凝土表层温度下降过快而导致里表温差过大,采取了增加覆盖麻袋厚度的蓄热保温措施。经事后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发现有害裂缝。

图3 主楼底板3号测温点里表温差

4 基础底板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

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尽量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升的前提下,养护是一项关键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温养护的作用是减少混凝土表层的热损失,提高混凝土表层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减少表面裂缝的出现,防止产生贯穿裂缝。此外,混凝土在保温和保湿条件下,可保证水泥水化作用的顺利进行,提高其抗压强度。本工程在混凝土浇筑前,根据商品混凝土供应方提供的配合比,在控温方案中进行了保温层厚度的验算,要求覆盖塑料薄膜加麻袋或草包保温保湿养护。要求遮盖严密,互相搭接好,使混凝土表面不外露,电梯及集水井周围加盖一层毛毯或草包。

因该基础底板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升温阶段,混凝土内部由于水化热放热,内部温度较高,而养护期间夜间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内外温差较大。另外,在混凝土降温阶段,其表层温度较内部温度要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温养护(主要材料是麻袋),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致过大,以降低温度裂缝的出现概率。同时,为避免混凝土表层不致因为水分散失而引起干缩裂缝,在保温养护的同时,也进行保湿养护(主要材料是塑料薄膜)。由于2~4d后混凝土已开始降温并持续下去,混凝土养护时间至少为14d,当混凝土中部与表层温差≤25℃,表层与环境温差≤20℃,降温速率≤2℃/d时,可拆除模板和保温层,结束养护工作。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本工程的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控工作是有效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控制温度裂缝起到了明显作用,在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至今未出现有害裂缝,混凝土强度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因此,本工程的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基础体温篇4

关键词:高温天气;筏板大体积;混凝施工;温度裂缝控制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公共民用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应用日趋广泛,除了应满足抗震、抗渗等级、混凝土强度外,还要严格控制筏板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防止因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筏板基础的裂缝。本文针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施工如何在高温天气下对温度裂缝进行控制作了详细研究,并结合了相关的实例工程,旨在为更好地控制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施工温度裂缝提供参考。

1 工程概述

某高层建筑,基础筏板厚2m,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按后浇带位置将筏板划分为Ⅰ,Ⅱ,Ⅲ3个施工段,混凝土用量约7100m3。施工时间为夏季,日均气温达30℃左右,最高温度达37℃。高温天气给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等参数的控制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选取筏板基础Ⅱ段的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从混凝土自身材料、施工过程、养护方案等方面,论述了大体积混凝土高温气候下施工时的温度应力控制要点。通过对混凝土自浇注完成后20d的温度实测数据进行研究,绘制了混凝土沿筏板不同高度截面上温度发展的时程规律;分析了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大气间温差时程曲线及降温速率等参数的特点。根据文献要求对该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防开裂验算,指出了温度应力裂缝最可能出现的时间点。积累了以28d强度为评定标准的大体积混凝土在高温天气下施工时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类似工程施工时参考。

2 温度应力控制要点

2.1 混凝土原材料

本筏板基础混凝土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6。鉴于当地没有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供应,采用P・O42.5水泥,并掺加了一定数量的粉煤灰和矿粉,具体掺入量需根据实验室试配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中砂、石子粒径5~25mm、设计坍落度(170±20)mm,水胶比0.37,砂率39%。考虑到筏板基础尺寸较大及施工气候等实际情况,混凝土搅拌时按胶凝材料的5%掺加了纤维膨胀剂,以增强混凝土抗温度应力的能力,混凝土配合比(kg/m3)为:水:水泥:砂:碎石: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矿粉=178:260:680:1050:100:9.2:25:100。

2.2 过程控制及养护方案

2.2.1 入模温度控制

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后期的温度应力控制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浇注前,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对砂、石骨料提前3d遮阳覆盖,且在覆盖前对石子采用地下深井水冲洗。拌合水采用即时抽取的地下深井水,温度不超过15℃。混凝土运输路程约10km,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车辆有效覆盖。加强混凝土出机温度及入模温度监控,当入模温度过高时,通过掺加冰块等方法及时调整拌合水温度。本次混凝土浇注时测定34组入模温度数据,最高值达33℃,最低值为29℃,平均值约为30.5℃。

2.2.2 布置温度测点

本工程大体积测温孔主要布置在底板边缘、基础中部、截面变化处及后浇带处。测温孔按10m间距布置,距梁、墙边角大于500m,其具置如图1所示。每个测温点沿板厚方向从上往下分a,b,c,d4层预埋4根φ25mm的薄壁钢管,与底板钢筋马凳绑扎牢固,测温管下端封口,上端露出混凝土面10cm,浇注完成时即用油灌满,管口用软木塞塞紧,同时上端应贴上深度标志胶带以便区分,具体作法如图1所示。

2.2.3 浇注及养护方案

本工程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前对混凝土每小时浇注量及供应情况等均作了详细调研,对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了科学布置。浇注时采用斜面分层、整体推进的方式连续进行。在混凝土浇注完毕,混凝土表面压光扫毛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水,要求封闭严密。在筏板四周支设12cm高木方,并浇注12cm高的混凝土挡水檐,进行蓄水养护,依据文献,以2m底板为例进行蓄水高度计算,取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80℃,计算蓄水深度约为10.8cm。根据温度实测及温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蓄水深度或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地下水,预计蓄水养护14d。

3高温天气下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施工温度裂缝控制

3.1 温度监测及数据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6~8h后开始测温,当混凝土中心温度接近大气温度时停止测温。混凝土测温时间间隔为:混凝土浇注后1~3d为2h,4~7d为4h,其后为8h。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25℃或温度异常,应根据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对蓄水深度或冷水注入量及时调整。绘制测点8,10,12,16不同高度处的实测温度及大气温度时程曲线。根据温度实测情况,对不同测点的最高温度及降温阶段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表1中升温和时间指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与入模温度的温差及其所需时间;降速指大体积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后的降温速度。

从中看出,混凝土浇注完成36~40h,温度达到最大值,不同测点温度峰值为75~85℃不等,温度最高值多出现在b点,比入模温度平均高出48℃。入模温度越高,其峰值温度越大,且出现峰值所需时间越短,说明入模温度对后期温度的发展规律影响较大。

从中看出,不同测点相同高度处温度时程规律类似:a点最初5d左右温度比较恒定,达55℃左右,比大气温度高出约20℃;然后温度降低,且降温速率较小。b点与c点前期温度较d点温度高,最大时约高出15℃,这与d点比较接近地基,较易导热有关;5d后这3个测点温度比较接近,发展规律也基本一致,均为逐步降低。不同测点的峰值温度持续2.5~4d后,开始回落。降温阶段温度时程曲线比较平稳,接近线性。至浇注完成约20d时,a点温度降至38℃左右,与大气温差为2~3℃;b,c,d温度约为42℃,而后温度缓慢回落并趋于稳定。

3.2 温差分析及防开裂验算

3.2.1 温差分析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表面与大气间、中心区域与表面间的温差控制是重要控制点。本文选取测点8,10,12,16,分别绘制了自测温开始至测温结束约20d时间内,a点与大气间、a点与b点间温差的时程规律,如图2所示。

由图2a可看出,a点与大气间的温差前2d温差较大且有波动,最高约达30℃,随后该温差降低,在后续2~6d内温差稳定,约为20℃,6d后温差又逐渐降低,至20d时,温差基本消失,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接近。从图2b可以看出,b点与a点之间温差在最初2d急剧上升,最大可达33℃,而后温差相对稳定,持续3d后温差进一步降低,降温速率基本接近线性,至20d时,温差约为5℃,且缓慢降低。由表1及图2b可知,前15d降温速率约为1.85℃/d,低于规范要求的2℃/d,且后期降温速率趋缓。

3.2.2 混凝土防开裂验算及实体质量检验

对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前期温升较快且温差较大,而此时早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出现温度应力裂缝的可能性较大。根据文献规定:通过比较混凝土自约束应力与防开裂安全应力,可以初步预测该大体积混凝土是否存在开裂风险。本文结合文献,选取浇注完成后的前8d混凝土抗拉能力与计算温度应力值相比最不利的时间点,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防开裂分析。

从图5中看出,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前3d出现的可能性较大,ftk(t)计算值均小于1.15σz,说明该大体积混凝土存在开裂风险,需要进行防裂措施设计。后期对混凝土面部质量进行检验,除局部出现小范围收缩裂缝外,未发现过多裂缝;对混凝土内部质量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设备检验,亦未发现混凝土内部出现应力裂缝,说明温度应力控制效果较好,这主要与混凝土掺加的纤维膨胀剂有一定关系。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温天气下,大体积混凝土浇注时的入模温度控制较为关键。若入模温度高,混凝土浇注后前期温度增长速率过大,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表面与大气间的温差较大且不易控制,极易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因此,为了在高温天气下保障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就要对温度裂缝这一质量通病进行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基础体温篇5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温度计算;温度应力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当中。但与很多混凝土工程一样,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始终是应用中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一般来说,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热,内部温度上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因水化热引起的温升、混凝土浇筑块体的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防止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缝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问题。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工程,建筑高度为77.8m,主楼中心基础为桩基筏形基础,地下室面积1425m2,建筑面积23260m2;核心筒部分底板高度2.7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S10,一次性浇筑砼量4012m3。工程结构设计选用了转换层形式。

2 转换层结构概况

转换层结构形式:第四层顶板为一块实心混凝土整板,将上部17层结构荷载过渡转换到板下框架体系。转换层标高17.1~19.1m,板厚2.0m,转换层面积723m2,板内上下各两层设纵横双向Φ32mm、@200mm×200mm钢筋网片;中间又有两层Φ22mm、@200mm×200mm钢筋网片;网片间@600mm×600mm,设Φ22mm立筋,混凝土总量1610m3,混凝土采用C50的商品混凝土。板下框架柱网尺寸:8.6m×8.8m~8.4m×12m不等。

转换板按施工组织设计分两层浇筑,2m厚C50混凝土转换板分二次浇筑,第一层先浇0.8m厚,等它达到90%设计强度后,再浇第二层1.2m厚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符合大体积混凝土的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0.8m厚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不超过25℃的混凝土。

3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该工程施工期在六月上旬,测得当地日平均温度在21℃左右,一般来说混凝土温度的最高峰值出现在浇筑后的第三天,对混凝土浇筑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差要控制在25℃以内,否则会因为温度差和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裂缝。为此,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指标提出如下的要求:

(1)采用降低水泥用量的方法来降低混凝土的绝对温升值,可以使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温差在可控范围,这是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选择的特殊要求。

(2)优先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所用的水泥应进行水化热测定,水泥水化热测定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试验方法(直接法)》。

(3)采用5~40mm颗粒级配的石子,控制含泥量小于1.5%。

(4)采用中、粗砂,控制含泥量小于1.5%。

(5)混凝土在满足泵送要求的坍落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控制水灰比。

(6)掺AEA微膨胀剂。

3.1 采取双掺技术配置混凝土

(1)掺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缓凝,要求初凝时间大于9h,以推迟水泥水化热峰值出现,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减少;(2)加AEA微膨胀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10%)补偿混凝土收缩;(3)保证混凝土浇筑速度,不产生人为冷缩;(4)设加强带,在加强带处微膨胀剂掺量增加14%。

3.2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1)底模:除因模板支撑结构需要,满铺木枋外,在木模板上满铺一层塑料薄膜,再铺一层竹胶板;在浇筑前三天,浇水湿透;

(2)在三层与转换板之间,四周用塑料编织布围护,使板下形成温棚,减少空气流动,达到保温作用;

(3)在浇筑混凝土表面12h后,加塑料薄膜一层、麻袋二层覆盖;

(4)设温度测试点,在有代表性的位置设测温点,随时了解混凝土浇筑后开始升、降温情况,随时准备增、减覆盖物;

(5)加强对混凝土的保养,不断观察混凝土保湿状况,定时浇水保湿。

在浇筑第二层1.2m厚混凝土3d后,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56℃,更要加强保温保湿措施。考虑到第一层混凝土板对上面第二层温度变形的约束,除认真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外,该板结构设计在1.2m厚板下400mm处,设一层Φ22mm、@200mm×200mm的钢筋网片,以防止上层混凝土变形时拉裂下层混凝土。

4 混凝土结构不同部分温度计算方法

4.1 混凝土温度的计算

(1)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W×Q0×(1-e-mt)/cr,

其中:T—混凝土的绝热温升(℃);W—每立方米水泥用量,W=540kg;Q0—每千克水泥最终水化热量(J/kg),28d的累计水化热,Q0=460440J/kg;c—混凝土比热容,c=976.6J/(kg·K);r—混凝土密度,r=2500kg/m3;t—混凝土龄期(d);m—常数,与水泥品种,浇筑时的温度有关。

混凝土最高绝热温升:Tmax=540×460440/(976.6×2500)=101.84°C。

(2)混凝土中心温度:Th=Tj+Tmaxζ,

其中:Th—混凝土中心温度(℃);Tj—混凝土浇筑温度(℃);ζ—不同浇筑混凝土块厚度的温度系数,对1m厚混凝土3d时,ζ=0.37。

(3)混凝土浇筑温度:Tj=Tc+(Tp+Tc)×(A1+A2+A3),

式中:Tc—混凝土拌和温度(它与各种材料比热容及初温度有关),按多次测量资料,有日照时拌和温度比当时温度高4~6℃,无日照时拌和温度比当时温度高2~3℃,此处按3℃计;Tp—混凝土浇筑时的室外温度,六月上旬,室外平均温度以21℃计;A1+A2+A3—温度损失系数。其中混凝土装卸时,每次为0.032(装车、出料二次计),A1=0.032×2=0.064;混凝土运输时,A2=Qt(Q为滚动式搅拌车每min温升系数0.0042,混凝土泵送不计;t为运输时间,以min计算,从商品混凝土公司到工地约30min);浇筑过程中A3=0.003×60=0.18(每次温度损失系数值取0.003,运转60次)。

Tj=Tc+(Tp+Tc)×(A1+A2+A3)=24+(21+24)×(0.064-0.126+0.18)=29.31℃,则混凝土内部中心温度: Th=Tj+Tmaxζ=29.31+101.84×0.37=66.98°C。

从温度计算公式得知,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内部实际温升为66.98℃,比当时室外温度(21.7℃)高出近46℃,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大体积钢筋混凝土板因温差过大产生裂缝。

4.2 温度应力计算

计算温度应力的假定:(1)混凝土等级为C50,水泥用量较大,540kg/m3;(2)混凝土配筋率较高,对控制裂缝有利;(3)底模对混凝土的约束可不考虑;(4)几何尺寸不算太大,水化热温升快,散热也快。因此,降温与收缩的共同作用是引起开裂的主要原因。

首先验算由温差和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温度应力σmax是否超过当时厚板的极限抗拉强度Rc。

采用公式:σmax=EaT[1-1/(Lcoshβ/2)]s,

式中:E—混凝土各龄期时的弹性模量,Et=Ec(1-e-0.9t)(e=2.718自然对数的底,t—混凝土的龄期(d),Ec—混凝土28d时C50的弹性模量,Et=3.5×105MPa);a—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0×10-5;L—结构长度,本工程厚板长度L=44m;T—结构计算温度:该厚板最大绝热温升Tmax=101.84°C,实际温升最高在混凝土浇筑后第三天T3=Tmax×ζ=101.84°C×0.37=37.68°C;s—混凝土应力松弛系数;coshβ—是双曲余弦函数,其中,H—结构厚度,本工程厚板厚度H=0.8,H/L=0.8/44=0.018≤0.2,符合计算假设;Cx—混凝土板与支承面滑动阻力系数,对竹胶模板,比较沙质土的阻力系数取Cx=30N/mm2。

根据以上公式代入相应数据,得σmax=1.18MPa≤1.89MPa,可知不会因降温时收缩引起裂缝。

5 工程分析

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建筑电子测温仪测温。两次浇筑后分别选取了10个和7个测温断面,每个测温断面分别在上、中、下及覆盖层下埋设测温传感器,在浇筑混凝土后的5d内,每2h测读一次温度(瞬时值),同时监测气温。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中间断面点)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较接近,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可以作为以后制定保温保湿措施的理论依据。

表1 温度测试结果对照表℃

6 结束语

总之,温度裂缝的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通过运用裂缝温度控制理论,找到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同时,除了在施工前进行认真计算外,还要做到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本文所述的控制措施是有效的,值得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基础体温篇6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温度应力;温度监测;防裂验算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大体积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建设当中,如筏板基础、水利工程大坝等。大体积混凝土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控制,会影响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合理控制混凝土温度,采取科学裂缝控制措施是减少裂缝和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关键因素。

某高层建筑工程,主楼基础尺寸约为119m×34m,筏板厚2m,属大体积混凝土,沿纵向设置了3道后浇带。施工时按后浇带位置将筏板划分为Ⅰ,Ⅱ,Ⅲ3个施工段(见图1),混凝土用量分别为2100,2987.6,2100m3。施工时间为夏季,日均气温达30℃左右,最高温度达36℃。炎热天气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把双刃剑,给入模温度等参数的控制带来诸多困难,对混凝土表面与大气间的温差控制有益,但总体上弊大于利。

图1 筏板基础后浇带划分及温度测孔布置平面

本文选取筏板基础Ⅱ段的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从混凝土自身材料、施工过程、养护方案等方面,论述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的温度应力控制要点。通过对混凝土自浇注完成后20d的温度实测数据进行研究,绘制了混凝土沿筏板不同高度截面上温度发展的时程规律;分析了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大气间温差时程曲线及降温速率等参数的特点。根据文献要求对该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防开裂验算,指出了温度应力裂缝最可能出现的时间点。积累了以28d强度为评定标准的大体积混凝土在炎热天气条件下施工时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可供类似工程施工时参考。

1 温度应力控制要点

1.1 混凝土原材料

本筏板基础混凝土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6。鉴于当地没有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供应,采用P·O42.5水泥,并掺加了一定数量的粉煤灰和矿粉,具体掺入量需根据实验室试配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中砂、石子粒径5~25mm、设计坍落度(170±20)mm,水胶比0.37,砂率39%。考虑到筏板基础尺寸较大及施工气候等实际情况,混凝土搅拌时按胶凝材料的5%掺加了纤维膨胀剂,以增强混凝土抗温度应力的能力,混凝土配合比(kg/m3)为:水:水泥:砂:碎石: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矿粉=

1.2 过程控制及养护方案

1.2.1 入模温度控制

入模温度对大体积混凝土后期的温度应力控制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浇注前,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家对砂、石骨料提前3d遮阳覆盖,且在覆盖前对石子采用地下深井水冲洗。拌合水采用即时抽取的地下深井水,温度不超过15℃。混凝土运输路程约10km,运输过程中对运输车辆有效覆盖。加强混凝土出机温度及入模温度监控,当入模温度过高时,通过掺加冰块等方法及时调整拌合水温度。本次混凝土浇注时测定34组入模温度数据,最高值达33℃,最低值为29℃,平均值约为30.5℃。

1.2.2 布置温度测点

本工程大体积测温孔主要布置在底板边缘、基础中部、截面变化处及后浇带处。测温孔按10m间距布置,距梁、墙边角大于500m,其具置如图1所示。每个测温点沿板厚方向从上往下分a,b,c,d4层预埋4根φ25mm的薄壁钢管,与底板钢筋马凳绑扎牢固,测温管下端封口,上端露出混凝土面10cm,浇注完成时即用油灌满,管口用软木塞塞紧,同时上端应贴上深度标志胶带以便区分,具体作法如图2所示。

图2 温度监测孔沿筏板高度的测温点布置

1.2.3 浇注及养护方案

本工程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前对混凝土每小时浇注量及供应情况等均作了详细调研,对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了科学布置。浇注时采用斜面分层、整体推进的方式连续进行。在混凝土浇注完毕,混凝土表面压光扫毛后,及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水,要求封闭严密。在筏板四周支设12cm高木方,并浇注12cm高的混凝土挡水檐,进行蓄水养护,依据文献,以2m底板为例进行蓄水高度计算,取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为80℃,计算蓄水深度约为10.8cm。根据温度实测及温差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蓄水深度或注入温度较低的深井地下水,预计蓄水养护14d。

2 温度监测数据分析及混凝土防裂验算

2.1 温度监测及数据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6~8h后开始测温,当混凝土中心温度接近大气温度时停止测温。混凝土测温时间间隔为:混凝土浇注后1~3d为2h,4~7d为4h,其后为8h。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达到25℃或温度异常,应根据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对蓄水深度或冷水注入量及时调整。绘制测点8,10,12,16不同高度处的实测温度及大气温度时程曲线,如图3所示。根据温度实测情况,对不同测点的最高温度及降温阶段的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表1中升温和时间指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与入模温度的温差及其所需时间;降速指大体积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后的降温速度。

表1 不同测点温度实测数据分析

图3 代表性测点温度数据实测时程曲线

从图3及表1中看出,混凝土浇注完成36~40h,温度达到最大值,不同测点温度峰值为75~85℃不等,温度最高值多出现在b点,比入模温度平均高出48℃。入模温度越高,其峰值温度越大,且出现峰值所需时间越短,说明入模温度对后期温度的发展规律影响较大。

从图3中看出,不同测点相同高度处温度时程规律类似:a点最初5d左右温度比较恒定,达55℃左右,比大气温度高出约20℃;然后温度降低,且降温速率较小。b点与c点前期温度较d点温度高,最大时约高出15℃,这与d点比较接近地基,较易导热有关;5d后这3个测点温度比较接近,发展规律也基本一致,均为逐步降低。不同测点的峰值温度持续2.5~4d后,开始回落。降温阶段温度时程曲线比较平稳,接近线性。至浇注完成约20d时,a点温度降至38℃左右,与大气温差为2~3℃;b,c,d温度约为42℃,而后温度缓慢回落并趋于稳定。

2.2 温差分析及防开裂验算

2.2.1 温差分析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表面与大气间、中心区域与表面间的温差控制是重要控制点。本文选取测点8,10,12,16,分别绘制了自测温开始至测温结束约20d时间内,a点与大气间、a点与b点间温差的时程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a点与大气间、a点与b点间温差时程曲线

由图4a可看出,a点与大气间的温差前2d温差较大且有波动,最高约达30℃,随后该温差降低,在后续2~6d内温差稳定,约为20℃,6d后温差又逐渐降低,至20d时,温差基本消失,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基本接近。从图4b可以看出,b点与a点之间温差在最初2d急剧上升,最大可达33℃,而后温差相对稳定,持续3d后温差进一步降低,降温速率基本接近线性,至20d时,温差约为5℃,且缓慢降低。由表1及图4b可知,前15d降温速率约为1.85℃/d,低于规范要求的2℃/d,且后期降温速率趋缓。

2.2.2 混凝土防开裂验算及实体质量检验

对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前期温升较快且温差较大,而此时早龄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出现温度应力裂缝的可能性较大。根据相关规定:通过比较混凝土自约束应力与防开裂安全应力,可以初步预测该大体积混凝土是否存在开裂风险,选取浇注完成后的前8d混凝土抗拉能力与计算温度应力值相比最不利的时间点,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防开裂分析。

1)龄期t时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值

ftk(t)=ftk(1-e-γt) (1)

式中:ftk=2.39MPa,γ=0.3。

2)自约束拉应力计算

(2)

式中:α为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取为1×10-5;Hi(t,τ)为混凝土松弛系数,本例中取为1;ΔT1t(t)为区段温差,本例只取一个计算区段,龄期为前8d,温差取实测值。Ei(t)为龄期t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按下式计算:

根据文献要求,式中:β=1.01,E0=3.25×104MPa,φ=0.09。

3)开裂可能性评估

根据文献规定:

σz≤λftk(t)/K (4)

式中:λ为掺和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系数,根据规范要求取1.16;K为防裂安全系数,取1.15。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9个测点处进行防开裂分析,结果相似,本文以第8测点为例,将前8d的混凝土抗拉能力计算值、防开裂计算安全应力值及温度应力计算值进行对比,如图5所示。

图5 测点8处混凝土防裂验算分析

从图5中看出,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前3d出现的可能性较大,ftk(t)计算值均小于1.15σz,说明该大体积混凝土存在开裂风险,需要进行防裂措施设计。后期对混凝土面部质量进行检验,除局部出现小范围收缩裂缝外,未发现过多裂缝;对混凝土内部质量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设备检验,亦未发现混凝土内部出现应力裂缝,说明温度应力控制效果较好,这主要与混凝土掺加的纤维膨胀剂有一定关系。

3 结语

实践证明,本工程的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工作是有效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控制温度应力和温度裂缝起到了明显作用,在混凝土浇筑完毕至今未出现有害裂缝,混凝土强度也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因此,本工程的经验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基础体温篇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63-01

摘要:

从原材料、配合比、双掺技术、安设水管、降低出机温度、控制浇筑温度、优化浇筑方式以及加强养护等方面论述了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关键词: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被认为为体积尺寸较大的混凝土,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逐步增多,该类建筑基础底板一般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其已经成为当前混凝土施工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但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其温度控制已经成为施工难点,有效控制其温度对保证其施工质量有重要意义。

1 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措施

1.1 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施工中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则为混凝土内水泥产生的水化热,因此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并应尽量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由于水泥释放热量的大小及速度取决于水泥内矿物成分,水泥成分中各种矿物的发热率最快且发热量最高的为铝酸三钙,以后依次为硅酸三钙、硅酸二钙及铁铝酸四钙,同时水泥越细则其发热速度越大,但其并不影响其最终发热量,因此在选用水泥时并应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的用量。也可采取在水泥中掺加适量粉煤灰的措施,其不仅节约水泥并可降低水化热,同时粉煤灰还可于水泥水化的产物进行二次反应以有效降低水化热的高峰值,并且粉煤灰的后期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对混凝土降温的速率较低也可避免在降温过程中出现的温差过大的现象;同时应尽量采用安定性较强的水泥,对安定性较差的水泥则坚决不可利用。

1.2 优化配合比。

合理的配合比最终可生产出具有良好和易性和可泵性的混凝土,并可降低水泥的用量和水灰比,因此可降低水泥的水化热,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后的绝热温升较小、抗拉强度较大以及其线膨胀系数较小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抗裂能力,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掺加定量的早强剂可减少在同等强度下的单位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及拌和用水量,在其内部掺加粉煤灰由于其球形的颗粒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增加和易性和降低水化热反应强度[1]。

1.3 采用双掺技术。

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内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其可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最终性能,粉煤灰的作用现不在赘述,在混凝土内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则可保证其有足够的缓凝时间,实现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延缓内部温度峰值的出现;另外在混凝土内掺加块石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并可增强层间的结合强度,减少混凝土用量而实现从总体上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在每层现浇层中铺设一层接茬块石对增强水平层间的抗剪应力、提高层间结合强度非常有利。

1.4 安设冷却水管和垂直散热管。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一般厚度较大,因此其水化热大、温升高,因此可采用在其内部安设水管的方法对其温升进行控制,采用水管一般将水管钢支架的垂直立杆全部采用钢管制作,之后在水管内通水以将混凝土内的热量带出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同时可利用水量的调节来控制内部温升及内外温差,最终实现控制温度的目的。

1.5 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原材料是石子及水的温度,之后是砂的温度而水泥的温度影响最小,因此要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则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石子的温度,采取措施一般为在料场内搭设遮阳蓬并可在其进料前采取用冷水冲洗骨料的方法,即通过降低其入机温度的方法来降低出机温度。

1.6 严格控制其浇筑温度。

拌和好的混凝土经过运输、浇筑、振捣以及平仓等系列工序后的温度称为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在浇筑后是呈继续升温的过程,因此其浇筑温度对后期温度有较大影响,因此在高温季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对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度极为不利,为降低其浇筑温度在采取降低骨料温度的同时可采用加冰拌和的方法,加冰拌和的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并采取一定的遮阳措施以减少混凝土的冷量损失等[2]。

1.7 采用合适的浇筑方式。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一般是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或分层踏步推进的浇筑方式进行浇筑,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分层连续浇筑,其具有方便振捣的优点因此易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分层浇筑可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也很有利,但浇筑温度较低的混凝土在浇筑后应立即进行覆盖,且应控制其一次浇筑厚度,而在浇筑能力不足时则易采用分段分层踏步式混凝土浇筑,一般每个分层之间的浇筑间隔时间为7d,以利于利用各个层面将水化热尽量散发并减少其约束作用,一般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推进、逐步到顶浇筑的方法即将底板分为几个施工层,施工层之间的结合则按照施工缝进行处理,浇筑一层高度后则应作停歇待混凝土完成大部分早期沉缩后方可进行下一层混凝土浇筑,并应集中覆盖下一层混凝土,该中工艺可避免对泵管进行经常拆卸、冲洗,从而可提高泵送的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沁水处理,其应保证上下层浇筑的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以保证能散发大量的早期水化热,同时应保证两层混凝土间要进行二次振捣,其振捣效果以当振捣棒拔出后其原位孔洞能立即恢复为准[3]。

1.8 严格控制浇筑间隔期。

对混凝土浇筑采取简短间隙也是一项温控措施,其是在下层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峰值过后方可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以免水化热积聚,但间歇期不可超过控制值,若超过该值则可能导致上下层混凝土产生收缩徐变的不协调现象,即下层混凝土对上层混凝土收缩变形产生强烈的约束作用,最终导致层间产生较大的收缩徐变应力,为避免该现象可在层间接口部位增设一层防裂钢筋网以减小应力效应。

1.9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在其养护过程中应坚持表面蓄热养护将内外温差控制在25℃范围内,必要时可采取覆盖双层麻袋或草袋的措施,并坚持湿润养护,即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不缺水,始终保持其表面湿润。一般可采用蓄水养护的方式进行养护,其蓄水深度一般为5cm,在混凝土终凝前则在其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之后在其上蓄水,其在白天可避免太阳直射导致温度过高,夜间可通过蓄水层起到保温作用来延缓表面热量的扩散;对采用砖模施工的混凝土可在砖模砌筑后随时完成回填工作以增强砖模的保温性。

1.10 其它措施。

当采用木模板支护时可采用在模板侧面采用塑料泡沫进行填充的方法以利于混凝土侧面降温;同时应在浇筑后在其内部不同厚度区域布置温度传感器以对底板温度场进行浇筑期和养护期的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水管内的水温及流速。

2 结语

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其温度,除了进行理论研究外还应在实践中通过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及在浇筑中合理控制各个环节,加强施工管理方可最终实现对其温度进行良好控制,避免由此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秉京.混凝土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2OO4.

基础体温篇8

张春梅主任医师

基础体温(BBT)又称静息体温,是指妇女经过6~8小时的睡眠以后,体温尚未受到运动饮食或情绪变化影响时所测出的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体温调节中枢对孕酮(又称黄体激素)作用极为敏感,一定量的孕酮(12.8nmol/L)即可引起体温升高。

女性排卵后次日,因卵巢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孕酮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6度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孕酮,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孕酮,体温持续高温。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体温将持续低温。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以排卵日为分隔,排卵前为卵泡期,排卵后为黄体期。卵泡期长短不一定,但正常的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两天。

如何测量基础体温

建议使用专门的基础体温计。

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于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5分钟,并记录在基础体温表上。

早晨量记体温有困难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时间量,切记事前半小时不可激烈运动或饮用冷热食品。

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还需要长期坚持。一般需要连续测量3个以上月经周期才能说明问题。

在月经期,如遇有感冒、发热、腹泻、失眠、饮酒、使用电热毯等情况,往往容易影响基础体温,在测量时要注意,同时注意要特别标记说明。

基础体温的作用

1.判断是否排卵指导避孕

一般卵泡期基础体温为36.5℃,黄体期上升0.5℃以上,因而出现双相表现,表示有排卵,若单相型无后期升高的体温曲线,提示无排卵,其准确率为70%~80%。

如果在24小时之内,体温增高了0.3~0.6℃,甚至更高,那么则表示处于排卵的状态。

另外,基础体温也大略可以看出排出卵子的质量优劣程度。如果基础体温高温期较长,可以持续13~14天,那么就表示卵子的质量不错。

2.诊断早孕和判断孕早期安危

如果持续两周以上较高的基础体温,就要考虑去医院检查一下,因为你有可能是怀孕了。若超过20日可确定为早孕。在孕早期曲线渐渐下降,表示黄体功能不足或胎盘功能不良,有流产倾向。

3.观察黄体功能

排卵后BBT应立即上升,且持续在高水平超过11日。若BBT呈阶梯形上升,曲线需3日后才达高水平或BBT稳定上升小于11日,可诊断为黄体功能不足。

4.提示其他病变

经期BBT不降低,可能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早期亚临床流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出血后会产生吸收热。原发闭经患者BBT呈双相型时,应考虑子宫性闭经,如先天性无子宫或生殖道结核使子宫内膜破坏等。

5.推算适宜的内膜活检时间

周期不规则的患者,要了解子宫内膜有无分泌反应和黄体的功能,应在BBT上升后估计下次月经来潮前2~3日作内膜活检。

常见的基础体温变化解读

1.排卵

当女性月经来临时,基础体温为低温;排卵之后,基础体温则会转为高温。一般来说,女性在排卵24小时之后,受精的几率会变得比较低;但是,男性的大约可以在女性的子宫里存活72小时。所以,如果想受孕,在女性基础体温处于低温、接近排卵期时就应该行房,可以每隔两天行房一次,这样可以增加受孕几率;若等到基础体温达到高温时再行房,那怀孕的几率就已经降低了。

2.多囊卵巢

此类病患以“胖”为表征,往往容易发胖、长青春痘、毛发浓密、月经经常性不准。表现在基础体温上则是高温期较短,严重的还可能是经常性低温。有这种情况的女性,通常有家族性遗传糖尿病,如怀孕生子,则属于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3.卵巢功能不好

卵巢功能不好的人,通常基础体温的循环周期会缩短,原本的28天,可能慢慢会变为24天或22天,高温期也相应缩短。

4.泌乳素过高

泌乳素高,基础体温的高温期就会缩短,其卵子的质量也较差,所以不容易怀孕或容易流产。

5.危险期(易受孕期)

基础体温为高温期属于安全期(不易怀孕期),低温期则属于危险期,但低温期也会有个别差异。比如对年轻女孩而言,她们的卵巢功能好,分泌物多,危险期就相应的长一些,在子宫内存活的几率也会相对比较高。所以,在排卵前5天开始,就必须看作是危险期。

如果夫妻经常选择在危险期行房,却一直不见怀孕迹象,那么就必须去医院检查找出原因,到底是男性的数量不够,还是女性的输卵管不通,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排卵,女性你了解多少

东文

排卵是育龄女性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是由于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所以有关排卵的疑问很多。

1.排卵时会不会有感觉

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什么感觉,仅个别人排卵时可能会有下腹部轻微疼痛、腰痛等非特异症状,但很难依此症状来断定为排卵。也有一部分人排卵前后有上的改变,部分人可能表现为增强,另一些人则表现为减退;也有部分人表现为透明状白带增多;个别人会出现月经间期少量出血。排卵前后人体的基础体温有一些变化,但不经检测主观上不易觉察。

2.什么是额外排卵

有些使用安全期避孕法的夫妇,即使严格掌握了要求和规定,仍然出乎意外地受孕。这是何故?原来女性排卵受神经和内分泌支配,当精神过度兴奋、紧张,生活环境变化或者身体健康状态改变时,卵巢排卵会受到影响,产生非排卵期排卵,这就是额外排卵。处在新婚期或与丈夫久别重逢的妇女最容易出现额外排卵,因此应当注意避孕。

3.假排卵是怎么回事儿

它是指一种叫“黄体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的疾病。患有这种疾病的妇女尽管在月经周期中有黄体生成,但在黄体生成素高峰形成48小时之后,卵泡仍不消失甚至继续生长,自然无卵子排出,但由于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患者的基础体温、宫颈黏液和经期子宫内膜的变化等排卵的间接监测指标,都与正常排卵的妇女无异,所以容易造成一种排卵的假象,因此被称为“假排卵”。

基础体温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 地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 mass at the top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ndation, set reasonable concrete strength assessment),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material structure, reduce the dosage of cement, test is the mixture of adiabatic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modeling analysis and formulated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measures, provides the basi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foundation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1.1建筑物功能特点

某市某建筑物地下二层,裙房三层,主楼三十层组成。总建筑面积为51195.2m2 ,其中:地下室二层暂时为人防工程,平时地下二层为自行车车库、设备用房,地下室一层为停车库。一三层为商业用房,四五层为写字楼,六十一层为宾馆,十二层三十层为住宅楼,三十一层为电梯机房,三十二层为水箱间,十一与十二层之间有一个转换层,建筑总高度为108.9m。

1.2建筑物结构特点

本工程结构形式框剪结构,基础为筏板基础。

工程设防:(1)人防地下室:人民防空设防级:六级。(2)抗震: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

(3)防火:耐火等级为三类一级。(4)防水:地下室防水为二级,屋面防水二级。

1.3建筑地点特征

(1) 建设场地地质特征:建筑物场地,地形平坦,地面高度1520m左右。建筑物场地地质情况为:杂填土:厚度1.70―2.80m;粉土层:厚度1.70―2.80m;粉细砂层:厚度0.30―0.90m;卵石层:厚度1.70―2.80m;砂岩:揭露厚度21.60m;本工程室面一层±0.00 ,相当于绝对标高1520.40m ,基础底标高―11.32m ,相当于绝对标高1509.08m。地下埋深3.874.05m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有弱腐蚀性。

1.4 材料要求

混凝土强度等级: 基础垫层C15;基础筏板C45P12;地下室侧壁C60P12;蓄水池C35P12;地下室12层,地上18层柱子、剪力墙C60 ,9-16层柱子、剪力墙C55,17-25层柱子、剪力墙C50 ,26-31层剪力墙C45 ,塔楼C30,楼梯、构造柱C30;各楼层梁、板均比同楼层柱子强度降低两级。

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1基础工程概述

工程基础为天然地基满堂筏板,四周基础埋深- 11.03m ,中心筒体部位基础设计埋深- 11.65m。基础底板为菱形,东西长70.50 m ,南北宽47.40 m ,厚度为1.80m和2. 40m二种,混凝土体积约5500m3。混凝土为C45P12防水混凝土。

2.2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控制难点

本工程是具有一系列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难题:如温度应力控制、水平施工缝和竖向后浇带的处理、混凝土输送过程中离析和坍落度的控制等。

(1) 基础混凝土配筋率低,抗拉强度低,裂缝对拉应力敏感,相对温度控制、应力控制尤为重要,须将温度应力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在产生拉应力的部位须采取措施,加强养护,严格控制拉应力低于混凝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

(2) 由于施工要求尽量不采用冷却水管,为此应相应减小浇筑层的厚度,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浇筑层厚度的减小会相应增加水平施工缝层数,因此应优化大体积混凝土分层和分块施工方案,既满足温度应力控制的要求,又尽量减少水平施工缝和竖向后浇带,采取合理的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

(3) 本工程基坑深,混凝土块体厚度大,浇筑底层混凝土离析和坍落度较难控制,因此应采取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和输送方案,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基础上,减小单方混凝土水泥浆量,降低坍落度,防止混凝土离析。

(4) 基础混凝土施工时环境温度为- 10℃~2.0℃,应根据环境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如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养护时保温层厚度和混凝土原材料降温等) 。

2.3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用

(1) 混凝土配合比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水泥水化产生的水化热会引起温度上升,若不同部位混凝土温差过大,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会导致混凝土的开裂。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应全面考虑,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主要考虑降低水化热,减小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本工程采用的配合比主要从五个方面考虑。

1) 在保证强度和耐久性的同时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水泥用量与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升温有直接关系,降低水泥用量是最有效的温控措施。

2) 选用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最有利的外加剂NF 型缓凝高效减水剂。缓凝型外加剂能有效延缓水化热的释放时间,降低水化热放热峰值,使混凝土水化热释放比较平缓,避免中心部位混凝土温度急剧上升而导致温差增大。用NF 型配制的C45P12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延缓,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均匀性有利。

3) 掺粉煤灰。粉煤灰可以使混凝土水化热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释放,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极为有利;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使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提高;另外掺加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4) 改善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保证一定的粗骨料含量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在满足强度和施工性的前提下,采用尽量低的砂率。

5) 选用对温控有利的原材料。

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对基础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初步设计。确定的原材料类型如下:42.5级普通水泥;Ⅱ级粉煤灰;中砂,MX = 2.5,级配合格;碎石粒径为531.5 ,级配合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合格;缓凝高效减水剂NF ,膨胀剂采用HPE 低碱型混凝土膨胀剂。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配后作了适当调整,见表1

2.4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分块施工,并埋设冷却水管是否采用冷却水管,对厚度影响很大,采用冷却水管,可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延缓升温速度。根据本工程特点,基础底板C45P12 混凝土厚度1.8m ,局部厚度2.4m ,整块混凝土体积5500M3,经过热工计算若要将其温度降低10℃,则需要用水300t ,要在50小时内完成降温,设计移流量应该为15L/ S。应将整个降温系统分为2个区域进行。地下水直接排入下水道。为了保证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保证降温在混凝土内部平稳进行,不出现大的温度不均匀现象,我们采用De20管径的PEX 交联管做为降温支管,PEX交联管可以满足热工计算要求。更因为它具有比较好的耐热性和低廉的价格,以及更小的阻力系数,使得运行比较经济,安装非常方便。管路系统我们分为2 个系统,每个系统由一台泵和分水器以及降温支管组成。2个系统共用一个备用泵,和一个水箱(矩形钢板水箱) ,泵的扬程为H=40m、流量 =30t/ h、N = 7.5kw。对于周边死角部位,降温阶段加强保温养护,延缓降温速度,同样能达到冷却水管作用,且可免去冷却水管的施工费用和冷却水调温的繁琐施工程序。埋设冷却水管的方法是在基础底板上、下约中间部位,具体为距底板面800mm ,距顶面1000mm中间布置冷却水管,综合考虑,在混凝土浇注24h 后,立即开始循环水降温,使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控制在40℃左右, 确保混凝土在每一个断面上温差小于20 ℃~25 ℃。

(2) 混凝土输送

由于基坑深达11.65m ,纵向净长70.5m ,根据本工程自身特点,考虑多种因素,基础大体积、采用泵送混凝土,首先优化配合比,掺入减水剂、保证混凝土出机和入仓时的质量要求。试验人员根据砂石的含水情况及时对施工配合比作相应调整,混凝土的拌制时间控制为60 秒,试验人员对混凝土坍落度和和拌合温度必须严格控制。泵送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并保持在160mm~180mm 之间;浇筑温度在6.7℃~8.6℃之间,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根据施工要求每小时向工地输送混凝土约60m3 。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6h,在浇筑过程中不形成施工缝。整个浇筑任务在95个h 内顺利完成。

(3)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斜面分层法浇筑,每层的厚度不超过600 ,斜面坡度为混凝土振捣时自然流淌形成的坡度。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尽量缩短,并不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次层混凝土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

(4) 混凝土振捣

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混凝土。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流淌和振捣时形成的坡度分前、中、后三段布置振动棒,前面为泵管出料口布置1 台,中间布置1 台,后面为坡脚处布置2 台。振动棒作业时,要使振动棒自然沉入混凝土,且插入到下层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510cm ,以使上下层相互结合。注意将振动棒上下抽动510cm ,以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

(5) 混凝土的养护

基础底板混凝土采用内降外保的养护工艺,当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时,启用内部降温系统。混凝土于终凝前开始收平表面后开始养护,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再加盖双层草袋。对塑料薄膜无法盖到的地方用三层湿草袋覆盖并经常保持湿润,以避免混凝土因失水过快而产生干缩裂缝。由于该底板混凝土浇筑期在冬期施工阶段,考虑气温骤降、表面失水等不利影响,对基础底板表面的覆盖养护保持了28d 以上。经多方观察,混凝土表面未出现明显的可见裂缝。

(6) 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施工缝按设计要求需留置纵横二道后浇带,留置起来施工很困难,为了解决此矛盾,经与设计、建筑科研院、业主、施工单位四方研究,决定配制等强膨胀混凝土进行技术处理,并一次性浇筑,解决了混凝土由温度引起的内应力。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处理经济实惠,施工便捷,符合混凝土变形要求。

2.5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试方法

(1) 测试仪器

温度测试采用液晶数字显示电子测温仪。

(2) 测温点布置

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在满足检测要求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测点获得所需的检测资料。布点时,从浇筑高度看应包括底面、中间和表面三种情况; 从平面尺寸考虑,则包括边缘和中间两种情况。

本工程根据浇筑块的对称性和温度与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每一浇筑层,测点要布置在每一浇筑块相互垂直的两个对称面上。测点竖向按基础底板厚度的- 0. 2m、- 0. 4m、- 0. 9m、- 1. 2m、- 1.35m、- 1. 6m、- 1. 9m、- 2. 2m 布置,平面按37. 5h左右布置一个,共设89 个测点。

(3) 温控方法和措施

浇筑混凝土期间每隔2h测1次温度。混凝土蓄热养护期间每隔4h测1次温度。测温时同时测量环境温度。温度裂缝控制采用外蓄内降的方法,外蓄为两层塑料薄膜夹100mm草帘覆盖蓄热保温,内降为在1.8m 厚的筏板中部设一层,在2.4m 厚的筏板中设二层塑料管用循环水降温。降温利用地下水(水温14 ℃左右) 进行循环,控制循环水速度调节混凝土温度。控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

2.6 测温结果分析

(1) 1.8m厚及2.4m厚C45P12底板混凝土中心4d 最高温度达到35.5℃,21d后温度冷却至17.6℃,混凝土温度表面4d 最高温度为35.6℃,基础25℃的控制范围。

(2) 筏板混凝土分段逐日平均降温:

Ⅰ段日平均降温0.84℃

Ⅱ段日平均降温0.93℃

Ⅲ段日平均降温0.79℃

整块筏板日平均降温0.86℃

(3) C45P12 底板混凝土的最大温度应力为0.884N/ mm2 ;抗裂安全度K=2.04 ,小于1.15满足抗裂要求因此混凝土在施工中不会产生温度裂缝。

3.结语

基础体温篇10

关键词: 烟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裂缝 ;温差控制;施工效果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volume concrete pouring technology for power plant chimney foundation, how in the winter,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under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mixture ratio design, with C35/d60 strength as the strength concrete mixture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mass concrete), as well as in the concrete mixed with fly ash and admixture, construction control process, take measures to heat preservation cover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oncrete temperature control in 25 ℃, thus avoiding the concrete cracks, and achieved good benefits in construction.

Keywords: chimney foundation; mass concrete; crack; temperature control; construc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工程概况

韶关发电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乌石镇,厂址南临北江河,东接京广铁路和S253公路、G106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电厂离韶关市区38km,离曲江区23km。本项目为“上大压小”拆建工程,由广东电力设计院设计,本期除尘排烟系统烟囱外筒为钢筋砼结构,拟建高度为240m,烟囱中心坐标为A=1149.140,B=904.25。±0.00m标高相对绝对标高51.0m。烟囱基础为倒园台式的板式基础,直径为34.0m,埋深5.3m,烟囱基础由圆台式板式基础承台(5.30m~1.00m)和环壁(1.00m~-0.30m)组成。在烟囱基础承台中间上有两个外直径为7.60m,壁厚为700mm的圆筒式的钢内筒钢筋砼基础(2.70m~0.00m)。

本项目烟囱基础底板直径为34m, 底板厚度为2.5 ~ 4.3m, 混凝土总方量为3100m3, 属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烟囱基底标高为- 5.30m, 基础采用圆板式整体基础。

二、 根据预定施工方案,对各种参数值计算,以方便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我们根据预定的施工方案, 拟采取内降外保的技术措施, 即内部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外部保温防止内外温差产生裂缝。在正式施工之前, 对配合比、混凝土内部温度值、保温层、裂缝控制4种主要参数进行计算, 以方便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

2.1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计算(应将以C35/60d强度设计配合比补充进去)

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设计要求, 同时考虑施工时的冬季季节因素, 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值和减少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值为出发点, 准备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和JZB-4高效泵送减水剂。粉煤灰改变混凝土流变特性及降低水泥水化热, 使混凝土缓凝, 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减少能够推迟水泥水化峰值的出现; JZB-4高效泵送减水剂减水率高, 增强效果显著, 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 对水泥品种适应较广泛, 经过优化的配合比见表1。

表1 C35混凝土配合比

2.2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值计算方式(请重新计算)

混凝土裂缝控制计算的理论已经在较多工程实践中运用, 对掺加粉煤灰的绝热温升值, 根据文献[ 1]、[ 2]相关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Tm ax = T0 + (Q /10 + F /50)ηT ( 1)式中 Tm ax 为混凝土的绝热温升,O C ; T0 为混凝土浇筑温度, O C, 可取计划浇筑日期及当地旬平均气温, 取平均气温15℃; Q 为每m3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kg /m3; F 为每m3 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用量, kg /m3; ηΥ 为温度修正系数, 根据施工季节及承台几何尺寸取值在1.6 ~ 1.8, 取1.7。

在该基础条件下, 经计算Tm ax = 66.9℃ 。

2.3 混凝土保温层计算

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 内, 通过调整保温层厚度来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 因此混凝土表面温度

Tb(R) = Tm ax - 25= 41.9℃。

保温材料所需厚度计算公式:§ = {0.5Hλⅰ(Tb -Ta) /K(Tm ax -Tb) }·K (2)

式中 § 为保温材料所需厚度, m;H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厚度, 取4.00;λi 为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W/(m·K),本工程用麻袋作为保温材料, 其导热系数取0.06λ为混凝土的导热系数, W/(m·K), 取1.74; Tm ax 为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 Tb 为混凝土表面温度,℃; Ta 为混凝土浇捣后平均气温,℃, 取17℃ ; K为传热系数修正值,取值在1.3~ 2.0, 取1.3。

经过计算保温材料所需厚度§ = 0.06m。(此数据偏大,实际大约为0.03m)

2.4混凝土浇筑前裂缝控制计算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贯穿性或深进的裂缝, 主要是由于平均降温差和收缩差引起过大的温度收缩应力而造成的, 混凝土因外约束引起的温度(包括收缩) 应力, 一般用约束系数法来计算约束应力, 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3]:

Õ=- E(t) ωΔT/(1-υ)·S( t) R (3)

式中Õ为混凝土的温度(包括收缩) 应力, N/mm2; E( t) 为混凝土从浇筑后至计算时的弹性模量, N/mm2, 一般取平均值, 混凝土3d的弹性模量E( t) = E c(1-e-0.009t) =E( 3) = 0.71×104; ω为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取1.0×10-5; ΔT为混凝土的最大综合温差(℃)绝对值, 如为降温取负值; 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长期在室外, 且未回填土时, ΔT值按混凝土水化热最高温升值(包括浇筑入模温度) 与当月平均最低温度之差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为负值, 则表示降温, 按下式计算:

ΔT = T0 + (2/3)T( t) +Ty( t) –T h (4) 式中T0为混凝土的浇筑入模温度,℃; T( t) 为浇筑完一段时间t,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 取绝热温升值T( t) = 66.9℃; Ty( t) 为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 按下式计算: Ey( t) = εy(1- e-bt)×M1×M2 ×…×M n Ty( t) =εy( t)/ω计算所得, 收缩当量温差Ty( t) = 0.58℃;

T h 为混凝土浇筑完后达到的稳定时的温度, 一般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取当年平均气温(℃); 广东地区一般取22.3℃。计算出最大综合温差ΔT = 17.20℃;

S( t) 为考虑徐变影响的松弛系数, 一般取0.3~0.5, 取0.3;R为混凝土的外约束系数, 当为岩石地基时, R=1.0; 当为可滑动垫层时, R= 0, 一般土地基取0.25~

0.50, 取1.0;

υc 为混凝土的泊松比, 取0.15。

基础混凝土最大降温收缩应力ó 由上式计算得:ó= 0.38N /mm2, 混凝土3d 的抗拉强度由式ft( t) =0.8f t ( logt )2/3 计算得: ft( 3 ) = 0.70N /mm2, 混凝土抗裂

缝安全度: K = ( 0.70 /0.38) @ 1.84 > 1.15, 满足抗裂条件。

三、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措施

烟囱基础混凝土在11月中旬施工, 当时有利条件是施工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低; 但昼夜温差较大, 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较大, 容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给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烟囱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裂缝控制是施工的关键和重点, 针对季节施工特点和筏板基础施工工艺, 我们以混凝土外表面保温措施为主, 并从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和混凝土浇捣工艺上严格控制混凝土中心温度和表面温度。

3.1 现场施工准备措施

由于基础混凝土工程量较大, 连续浇筑时间较长,现场采用混凝土搅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泵送入模。为了防止混凝土浇捣中出现停电、设备故障等一些意外情况, 浇捣前联系好备用混凝土搅拌站, 备好自备电源, 以确保混凝土的浇捣、供应万无一失; 同时检查原材料的储备量, 事前储备好足量优质的原材料。

3.2 技术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绝热升温高、降温幅度大, 而较大的温度收缩应力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裂缝控制是施工的关键和重点。根据以上参数计算结果我们采取以下温度裂缝控制措施:①根据上面2.1中计算的配合比, 采用低热水泥并掺加粉煤灰和JZB-4高效泵送减水剂, 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值和减少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值。

②改善施工操作工艺操作流程,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薄层浇捣, 均匀上升, 以便于散热。根据烟囱基础形式, 采用斜面分层赶浆法一次浇捣, 循序推进, 混凝土分层厚度为35cm, 按混凝土泵送自然坡度1:7, 用3台混凝土泵车向3个不同方向浇捣, 以确保停顿不超过混

凝土初凝时间, 避免产生接头冷缝。3台泵车最后集中收头完成浇捣。

③覆盖麻袋保温层。采用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 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外界温差, 防止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 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和拆模时间, 使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烟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水泥浮浆较多, 在浇捣结束后须认真进行处理, 将表面多余浮浆排除。其办法是在初凝前先用木蟹打磨压实, 后用铁板刮面闭合收水裂缝, 经两次压抹和表面处理后即时覆盖保温层, 保温层厚度根据2.3中计算的§ = 0.06m 控制, 一般采用间

隔式铺设3层薄膜及3层麻袋, 最上面再加铺1层薄膜进行养护。烟囱基础底板侧面支模时, 钢模内表面加衬1层厚2.5cm的泡沫板, 拆模后在泡沫板外侧再挂1层麻袋, 以起到底板侧面保温养护作用。

在整个施工及养护过程中应监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 对雨天天气应做好应急措施(因麻袋保温层被雨水浇透后表面温度会急剧下降, 内外温差有可能超过25℃, 引起温度裂缝)。当遇雨水天气时应立即搭设防雨棚。麻袋湿后, 混凝土表面温度会急剧下降, 应立即用干麻袋换下湿麻袋, 保持温差不超过25℃。若混凝土内外温差过低, 为缩短养护期, 可适当减少覆盖层, 拿走上面一层的部分麻袋, 以提高温差值, 加快混凝土内热量的散发, 一般温差可控制在21℃~ 25℃。

3.3 温度测控措施

设置测温点进行现场实时监控, 采用JDC22 建筑电子测温仪进行基础混凝土测温工作, 内部测温点设A~ G 共7 组, 每组3 点。测温点点间水平距离为500mm, 垂直深度根据基础的深度不同, 第1个测温点距烟囱基础上表面50mm, 中间的测温点设置在烟囱基础中部: A 组中间点埋深为1250mm, B 组中间点埋深为1550mm, C 组中间点埋深为2150mm, D 组中间点埋深为1250mm, E组、F组、G组同D组, 每组最后1个测温点距烟囱基础底表面50mm (见图2)。

混凝土浇筑12h 后开始测温记录, 在升温阶段每2h测1次, 在降温阶段每4h 测1 次, 同时需测大气温度和烟囱基础混凝土表面温度(保温层内温度)。测温工作一般持续14d左右, 实际操作时, 应持续至一般条件下内外温差不超过25℃为止。对每次测温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并绘制“温度- 时间”变化曲线。以现场监测数据为依据, 若发现温差接近25℃, 要立即采取表面加盖麻袋或薄膜保温等措施。

图1 烟囱基础测温点平面布置示意

整个烟囱基础为3100m3 混凝土用34h浇捣完成,严格按浇捣流程进行施工, 对烟囱基础的温度进行全程时时跟踪, 将收集到的温升值及时进行反馈, 浇捣后3d烟囱基础C 点中心达到最高温升值, 烟囱基础最高温升为66.5e , 与上面2.2中计算的理论值66.9℃ 基本接近, 一星期后混凝土内部温差变化趋于稳定, 14d后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无裂缝产生, 混凝土达到了其强度的设计值。

四、施工技术总结

冬天低温季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一次性浇筑, 尤其是对烟囱环状筏板基础进行施工, 采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措施, 能够较好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差, 减少裂缝的产生。

(1)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直接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措施, 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绝热温升值按文献[ 3]中的计算方法, 与实际测得混凝土的最高温升值接近; 温度修正系数的取值影响理论计算结果, 对修正系数可在总结实际工程运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其取值范围,以适应不同条件、不同工况下的计算。

(2)低温条件下的烟囱环状筏板基础施工, 在掌控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 应重点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浇捣工艺和保温工作; 以理论计算的温升值, 信息化自控技术掌握基础内部混凝土实际温度的变化, 结合现场实时监控温度的变化情况, 以便发现有偏差时及时调整混凝土表面保温覆盖材料。

(3)混凝土裂缝理论计算是指导施工的依据, 因此不可忽视降温阶段的混凝土养护。通常低温季节烟囱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养护15d后, 温差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

(4)在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组织上, 混凝土浇灌浇捣的允许时间间隔必须小于初凝时间。因此, 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混凝土运输车辆, 才能确保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时效性, 避免混凝土冷接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