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实验室十篇

时间:2023-03-21 22:11:04

病毒实验室

病毒实验室篇1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实验室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37-01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源禽Ⅰ型副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与鸡新城疫病毒同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学诊断等,本文阐述了几种实验室诊断方法。

1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HA、HI试验)

鹅副黏病毒囊膜表面纤突上的血凝素能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而且这种凝集可被抗血清特异性抑制,因此可以用HA、HI试验进行诊断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吴力力等[1]对两株鹅源禽副黏病毒进行了血凝特性研究,并以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作对照,经研究表明鹅源禽副黏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二者的血凝效果相似,结果表明鹅源禽副黏病毒的血凝谱与鸡新城疫病毒相近,但存在一定差异。专家通过进行HI试验发现,GPMV/QY9721株与NDV都具有血凝素,可以致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但病毒结构或生物学活性存有差异。其分子生物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吴虎等[2]研究发现,鹅副黏病毒GPMV/QY9721株经鸡胚、鹅胚传代后的对鸡、鸭、鹅、鸽、鹌鹑的红细胞均有较强的凝集作用,血凝谱与鸡新城疫病毒血凝普相似,血凝效价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血凝-血凝抑制实验的结果判定时,在PBS对照孔出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需要将反应板倾斜,从背侧观察红细胞状态,看红细胞是否呈泪珠状流下。滴度是判定试验结果的标准,阳性血清与标准抗原对照的HI滴度与已知滴度相差在1个稀释度范围内,并且所用阴、阳性血清都不发生自凝的情况下,HI试验结果方判定有效。但是由于血凝普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试验的判定存在一定的误差,故判定的可靠性稍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随着方法的不断改进、材料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ELISA的特异性,更适用于基层兽医部门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 ELISA 法有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前者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后者用于测定特异抗体。朱国强等[3]应用间接ELISA检测表明,鹅源APMV-1型单克隆抗体既能识别NDVF48E8和NDVN88标准株,也能识别新城疫SD20和AH20分离株。王永坤等[4]应用一株鹅副黏病毒制备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方法,除了获得具有鹅副黏病毒共同反应的单克隆抗体外,还获得仅对鹅源副黏病毒毒株和鸡分离株呈阳性反应,而对标准新城疫毒株不反应的单克隆抗体。

3 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McAb)

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具有能检测抗原表位上单个氨基酸改变细微抗原性变异的特点,单一的或一组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可用于病毒鉴定、分型、排谱和抗原性分析。目前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已在鹅源鹅副黏病毒-1型的血清型区分、特异性快速鉴定和流行病学研究等领域得到有效利用。李玉峰等[5]通过SDS-PAGE发现鹅源副黏病毒与传统NDV在F蛋白上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差异,其F蛋白约为60ku,应用该GPMV制备针对这条特异性多肽的单抗仅对鹅源副黏病毒呈阳性反应,而对经典NDV不反应,以此区分鹅源副黏病毒与传统NDV。

参考文献:

[1] 吴力力,万洪全,许益民,等. 鹅副粘病毒血凝谱的初步研究[J].中国禽业导刊,1998,19 (1):59-62.

[2] 吴 虎,赵太云.鹅副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山东烟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2001.

[3] 朱国强,何海蓉,王永坤,等.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J].中国兽医科技 ,2000,30(11):13-14.

病毒实验室篇2

1.1化学发光实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高特异性免疫反应相结合利用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免疫发光又以标记方法不同分为两种,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是利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常用的标记化学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通过起动发光试而发光,强烈直接发光在1 s内完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ELISA完全相同。以酶标记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只是反应底物为发光剂。

1.2胶体金快速实验免疫渗透实验:斑点免疫胶体金快速实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点状固定在膜上,加待检样品,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色斑点。反应时间在10 min以内有效试验质控点必需显色。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线状固定在膜上,待检样品沿着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试验质控线必须显色。

1.3抗体补充试验目前常用抗体补充试验为免疫印迹试验,免疫印迹法试剂一般将HCV不同编码区抗原多种成分喷涂在硝酸纤维薄膜条上,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浓度的IgG对照带的二条hsoD对照带,用于内部对照结果判断。其诊断HCV感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检测出针对HCV不同编码区抗原的抗体,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

抗HCV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先用筛查试剂进行初策实验,结果呈阴性报告阴性,不在进行复检实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进入复检试验,复检用筛查试剂2进行,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阴性,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性。

HCV抗原的检测目的及意义:急性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尤其有助于HCV感染窗口期患者,抗HCV检测结果确定患者或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丙型肝炎辅助诊断。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CV感染者的筛查,或是抗HCV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液分析,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液分析。

HCV抗原检测方法,采用ELiSA试剂定性或定量检测样品中游离的HCV核心抗原或总核心抗原。HCV抗原检测策略及报告,初次检测样品阴性则报告为阴性,阳性需进行双孔复检,如双孔为阴性报告为阴性,双孔至少有一孔阳性报告阳性。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检测其目的和意义:HCVRNA定性检测可用于血液筛查领域,可使用单份样品或者多份样品集合的方法,对献血员的血液进行核酸检测,降低输血残余风险度,HCVRNA检测可用于对HCV抗体阴性的高危人群样品进行核酸检测及发现窗口期的感染。HCVRNA定量检测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定。HCVRNA检测方法有:RTPCR检测技术,TMA检测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PDNA技术。

2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

2.1HCV核酸定性用于血液测查的策略及结果报告。

对血液HCV抗体阴性样品可用结合NAT进行复检实验,如是阳性反应做单人份的NAT检测。阳性结果报告阳性待查!血液报废,如果需要进一步献血员感染状况,执行临床诊断策略,如果阴性报告复检阴性,血液供应临床。

2.2HCV核酸定性检测用于临床诊断结果报告,抗HCV复检实验阳性反应样品,进行定性NAT实验。结果阳性者,报“HCV阳性”定性NAT结果阴性,须做免疫印迹实验确证。

HCV基因型的检测主要用于HCV病毒基因分型,我国主要为1b,其次为2a,还有其他少见的型别,如西南地区的3型和广东地区的6型等,基因分型的检测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疗的应答·不同,采取治疗方案也不同,对于RNA定量结果有一定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建立体外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检测及治疗方案的优化和个性化治疗至关重要。但现在还不能用于临床,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依赖于抗原抗体及核酸的检测,细胞培养方法将是丙型肝炎病毒临床检测的一个非常主要补充。

3检测结果解释

3.1HCVRNA(+) 抗HCV(+)提示活动性HCV感染。

3.2抗HCV(+)HCVRNA()提示既往感染或现在感染,由于 有的HCV慢性感染HCVRNA间隙阳性,因此一次HCVRNA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活动性感染。

3.3抗HCV阴性 HCVRNA阴性未感染HCV

3.4HCV不确定HCVRNA阴性抗HCV结果可能为假阳性,在这种情况下提示未感染HCV。

病毒实验室篇3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IgM 新生儿 酶联免疫法【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6-02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感染的途径主要为先天性、围产期以及生后感染三种方式。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感染后其发病隐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生存质量。在我国CMV感染率约3.7%,妊娠期孕妇的CMV感染率在4.3%-7%之间[1]。目前常用的检测有血清学检测CMV-IgM,及PCR检测CMV-DNA为主的病毒核酸检测等。本研究主要采用检测IgM抗体以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入选患者为2011年12月到2012年10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68名。患者年龄为1-28天(10.9±3.69d),出生体重1490-4010(2895±582)g。患者相关情况如下:肝脏大43例,脾大1例,原始反射异常25例;听力筛查异常者21例,肝功能受损者12例,神经测定评分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诊断标准:参考《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2],①在受检的血或尿液中任何一种的病毒学检查中分离出CMV;②患儿外周血CMV-PP65阳性;③抗CMVIgG阳性;④结合临床。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符合诊断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免疫缺陷者;②类风湿因子等干扰;③其他病因引起类似症状的感染疾病;④严重疾患急需治疗者。

1.3 检验方法。

1.3.1 患者IgM抗体检测采用: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家为:北京现代高达生物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3.2 检测时间为患者经系统治疗前后。

1.3.3 检测方法为: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存放于4℃,避免反复冻融及溶血。实验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实验结果解释等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实验步骤包括:平衡、配液、设定、加样、加酶、温育、洗板、终止及测定。检测的实验原理为:以捕获法的原理检测血清中的CMV IgM抗体。其中包括:人IgM包被的微孔板、以HRP(即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重组巨细胞病毒CMV抗原作为示踪剂,采用TMB显色系统。

1.3.4 检验仪器为:酶标仪Mindray MR-96A、洗板机Mindray MW-12A。

1.4 治疗方法。患者的治疗为促胆汁排泄、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等。[3]更昔洛韦:诱导阶段:更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次,12h/次,共2周;之后停药(更昔洛韦)1周;后给予维持治疗:5mg/kg静脉滴注/次,每次滴注的时间在1h以上,1次/日,5次/周,总疗程2个月。

1.5 评价指标。

1.5.1 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好转或痊愈,包括CMV IgM的阳性转阴,及转阴率。

1.5.2 不良反应检测。诱导阶段时期,患者每周检测血常规2次,肝肾功1次;维持治疗期间,每周检测血常规1次,肝肾功1次/2周。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以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结果CMV IgM的转归。治疗前、后相比较,患者CMV IgM具有显著差异,(P

2.2 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症状体征及检查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

2.3 少数患者有贫血、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减轻缓解。

3 讨论

新生儿的CMV感染临床表现无显著的特异性,以肝损害常见,可表现为肝脏大、黄疸、肝功异常、咳嗽、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听力障碍等。而HCMV感染胎儿病死率可达10%-30%,而存活的病患中,大部分多种神经系统相关后遗症,对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及精神上的负担,对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也影响甚深,而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较为经济实用。

CMV感染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DNA检测等[4]。虽然病毒培养阳性是诊断CMV感染“金指标”,但因其不能快速确诊,临床少用。CMV-IgM阳性为血清学检测,可提示潜伏病毒被激活或CMV近期活动性感染。IgM抗体产生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检测费用低、方便、快速较为常用,且能反应病毒感染的状况以及通过检测,可以初步判断其治疗效果,故属于临床使用最广的实验室检测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IgM的检测结果还受机体免疫状态、时间窗等多种因素影响,可造成假阴性,故尚需综合考虑,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测,以尽早检测诊断患者的CMV病毒感染。虽然PCR检测CMV-DNA具有标本量小、敏感性高、快捷的特点,但PCR阳性并不一定存在有活动性的CMV感染,若作为CMV感染的诊断标准尚有欠妥当。

更昔洛韦对CMV抑制作用强,临床得到广泛肯定,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对比实验室的结果,与实际临床疗效相符合。

综上所述,检测CMV IgG能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病情,可靠便捷,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平鹦.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现状及治疗[J].上海医药,2007,28(5):224

病毒实验室篇4

摘要:

建立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应用的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基于MERS-CoV三个分子靶标(upE,ORF1b,N2)的双重以及三重的三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方法,分别与前期建立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upE或N2)检测方法做了比较,并且采用MERS-CoV病毒毒株、上海提供的口岸发烧病人样本以及由首例中国MERS-CoV韩国地区输入病例的咽拭子样品和全血的样品做了临床验证。结果显示:采用MERS-CoV病毒毒株作为模板,三种新建立的多重检测方法与单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能达到10PFU/mL,且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的阳性样本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对临床样品的验证中,上海病人咽拭子样本均为阴性,而中国首例MERS输入病例的急性期咽拭子样品均为阳性,而全血样的检测结果显示N2靶标有较高检出率,明显优于基于upE单一靶标。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MERS-CoV三个分子靶标的双重以及三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方法用于MERS-Co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及适用性。

关键词:

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荧光定量RT-PCR;多重;检测

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后的一种新发现的感染力强、病死率高、可在人群当中传播的冠状病毒,病毒溯源分析提示其可能来源于蝙蝠或中东沙漠地区的单峰骆驼[1,2]。MERS-CoV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30kb,该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其他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相似,至少含有10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编码病毒的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3]。与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的肺部感染相比,MERS-CoV感染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差异,因此MERS-CoV确诊病例的诊断需依据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MERS-CoV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抗体检测及病毒分离鉴定[4-6]。其中,核酸检测方法中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势,是目前广泛应用于MERS-CoV感染筛查与实验室确诊的工具[7]。各国科学家相继建立了针对MERS-CoV多个靶标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8],主要包括N基因,E蛋白上游、ORF1b及ORF1a。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9月颁布MERS-CoV实验室诊断标准流程,认为ORF1b具有较好检测特异性,但推荐以病毒E蛋白上游一段基因作为临床样品的初筛检测靶标,两个靶标同时阳性可确认MERS-CoV阳性。我们实验室前期也已建立多种针对不同靶标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7],通过对中国首例MERS-CoV输入病例的检测发现:N2的检测灵敏度优于upE.为改进目前MERS-CoV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upE,ORF1b,N2三个靶标,建立了三种双重或三重MERS-CoV的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技术,采用从荷兰伊拉莫斯医学中心引进的MERS-CoV病毒毒株[9]、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发热病人样品以及中国MERS输入病例的咽拭子和全血样品[7]做了临床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样品从荷兰伊拉莫斯医学中心引进MERS-CoV病毒毒株(hCoV-EMC)[3,9],进行病毒培养并将病毒培养物梯度稀释于适当缓冲基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以统一使用的VTM病毒转运培养基)中,得到不同浓度的MERS-CoV病毒培养物稀释液,用于实验方案的检测下限的确定及灵敏度验证。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送检的20份口岸发热人员咽拭子样品,以及广东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送检的首例确诊为输入性MERS冠状病毒病人的1份全血样品和3份咽拭子样品,均用于实验室实验方法的临床验证。病毒培养与送检样本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BSL-3实验室分装灭活。感染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并经实验确定的发热人员咽拭子样品[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用于检测方法特异性的验证。

2样品核酸提取所有MERS-CoV病毒或临床样品首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BSL-3实验室病毒灭活,其他样品在BSL-2实验室灭活病毒。每个样品均采用140μl进行病毒核酸提取,溶于60μl纯水,得到核酸样品提取液。

3方法设计

3.1引物及方案设计查阅文献与基因序列比对,选择基于upE,ORF1b,N2三个靶标建立双重以及三重MERS-CoV的核酸检测方案,引物设计及实验方案见表1。

3.2荧光定量PCR检测选取TaKaRa一步法荧光定量PCR试剂盒(OneStepPrimeScriptRT-PCRKit,宝生物),反应体系:2×RT-PCRbuffer12.5μl,TaKaRaExTagHS,引物(20μM)、探针(20μM)(参见表1),加水至20μl体系。分别加入样品核酸提取液、阴性对照各5μl。于BioRedCFX96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设置反应程序:42℃5min,95℃10s,95℃10s,60℃45s,共40个循环,在60℃检测荧光。

3.3检出下限及灵敏度验证MERS-CoV病毒培养物进行滴度定量,然后灭活病毒培养物并进行倍比稀释,提取倍比稀释的病毒核酸稀释液样品,用于对各实验方案的检测下限和灵敏度的确认。

3.4特异性验证选取实验室保存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阳性的临床咽拭子样品[10],对各实验方案的特异性进行验证,阳性样品包括有:HCoV-NL63,HCoV-229E,HCoV-OC43,HCoV-HKU1,流感病毒A/B型,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1、2、3、4型,腺病毒,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

3.5多重检测体系比较依据方案设计(表1),进行双重和三重荧光定量RT-PCR实验方法的确立,并分别与相对应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比较验证。3.6临床样品验证采用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送检的20份口岸发热人员咽拭子样品,以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首例确诊为输入性MERS冠状病毒病人的1份全血样品和3份咽拭子样品进行实验室实验方案的临床验证。

二、结果

1检出下限确定以6个倍比稀释的核酸稀释液样品为模板,每个梯度重复3次实验,优化多重体系后,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均能达到最低检测限为10PFU/ml,且不同检测批次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见表2。

2特异性分析针对upE/ORF1b/N2三个靶标的扩增曲线见图1。以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阳性的临床样品核酸为模板,分别进行双重和三重荧光定量RT-PCR反应,结果分析后均无MERS-CoV核酸扩增信号,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3临床样品检测验证采用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送检的20份口岸发热人员咽拭子样品,以及广东省疾控中心送检的首例确诊为输入性MERS冠状病毒病人的3份咽拭子样品进行MERS冠状病毒检测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针对upE/ORF1b和upE/N2双靶标双色检测方法及upE/ORF1b/N2三靶标检测方法结果与前期建立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N2/ORF1b/upE)检测结果一致,显示检测结果见表3,三种实验方案均有良好的特异性扩增动力学特点,见图1。Ct值N2靶标<upE靶标<ORF1b靶标(表3)。1份输入性MERS冠状病毒病人的全血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只有含N2靶标的单重或多重荧光定量RT-PCR才能检出阳性。故三种MERS冠状病毒检测方案均可应用于MERS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且含N2靶标的检测方案具有最好检测灵敏度,适合于初筛。

三、讨论

病毒实验室篇5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1 设备、设施

(1)实验室实验区域独立,布局合理,通风良好。根据工作场所可能受污染的程度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2)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并按期检查验证合格;设有空气消毒装置(移动式紫外线灯)。(3)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感应式洗手池、干手器和洗眼器,并配有专用的工作服、口罩、乳胶手套、消毒剂等,工作时必须佩带好。(4)实验室配有专用于保存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并配备双锁。

2 制度健全,明确分工和责任

实验室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人员分工与责任,实行科主任、组长、消毒监督员三级负责制。实验室制定SOP制度、SOP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标本接收、登记、保存与使用制度;实验室技术操作责任制度和标准操作技术常规;实验室消毒与实验废物处理管理制度;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实验室设施、设备的使用常规与维护制度;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等。

3 做好培训,提高认识[1]

(1)每年定期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培训,由专家讲座,考试合格发证上岗。(2)不定期地组织全科人员参加医院主办的各种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和科室内部的业务学习与考核。重点学习医院对检验科预防感染的管理要求,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提高对消毒隔离和医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和技能,规范医疗行为,人人重视消毒隔离的每个环节。(3)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掌握工作中的防护技术。

4 落实生物安全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4.1 物体表面

工作台面实验前、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拖,上、下午各1次并根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不同标识的拖布。

4.2 工作人员的手

由于采血需要,工作人员的手必须与患者接触,并且所有标本都要通过检验师的双手进行检测。因此要求所有人员在采集、检测处理标本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完后按“六步法”正确洗手[2],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微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 门诊静脉采血

坚持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止血带;微量采血,也要做到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片。给每位患者采血前洗手或用消毒巾擦手。采集标本时不得污染容器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容器破碎和标本外溢,以确保环境安全。

4.4 危险、突发事件处理

对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样本和材料处理尽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设有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程序及医疗记录;设有潜在危险性气溶胶释放应急处理程序等,并将这些应急处理程序张贴于相应部位,以便做好应急处理。

4.5 废弃物处理

利器存放在利器盒中集中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采血管应浸泡在含氯消毒液中1h后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医疗垃圾存放在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塑料袋中,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实验室内配有高压消毒锅,由经过专业培训配有上岗证的消毒员对所有的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保养液等进行就地灭菌,以免在送消毒过程中扩散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3]。总之,所有废弃物在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均应达到生物安全的标准,并有详细的登记。

5 记录、报告单的处理

实验室指定专人对涉及含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一切实验活动进行如实的、可溯源的记录,以便备查。为防止病原微生物随着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对污染的报告单在送出前用移动式紫外线杀菌车进行消毒,保证有始有终。

总之,检验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4]。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每一个标本都视为可危害性处理,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娜平,李玉敏.隔离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3):280.

[2]文珊,陈爱娟.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观察.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62-363.

[3]范秋萍,王静.消毒隔离与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601-604.

病毒实验室篇6

为进一步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行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掌握高致病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条件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规定的条件,严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

(一)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规定,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农业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经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按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附后)的要求,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内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条件。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必须取得农业部颁发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二是实验活动仅限于与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和菌(毒)种保藏等;三是科研项目立项前必须经农业部批准。

二、严格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程序

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和农业部第898号公告规定的审批主体、审批程序,做好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工作。

(一)审批主体。从事下列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报农业部审批:一是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和痒病病原等我国尚未发现的动物病原微生物;二是牛瘟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等我国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三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等烈性动物传染病病毒。从事其他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审批。

(二)审批程序。实验室申请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申请表一式两份;二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复印件;三是从事与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还应当提供科研项目立项证明材料。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审批的决定。

三、切实加强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监督管理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的重点内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严肃查处违法从事实验活动的行为。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事前审批制度。对未经批准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三年内不再批准该实验室从事任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二)加强实验活动监督检查。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实验活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实验室是否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从事实验活动,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要督促实验室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

病毒实验室篇7

天花病毒“死灰复燃”危机?

全球消灭了天花病毒之后,世界各地的一些实验室还保留了一些以研究为目的的天花病毒,用于研究流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开发病毒疫苗等。然而在1978年,天花病毒开始出现死灰复燃的危险。伯明翰大学医学院的一位摄影师珍妮特・帕克,一开始感觉头痛和肌肉疼痛,多日后全身出现红点,医生诊断为无害皮疹。然而两个星期后,一些异常症状开始出现,医生再次诊断为天花。虽然她接受了隔离治疗,但两周后仍然不幸去世。她母亲也被感染,但最终活了下来。

帕克之所以被感染,有可能是楼下实验室里研究人员保存的天花病毒样本通过通风管道进入了她的办公室里。伯明翰大学医学微生物学部门的负责人亨利・贝德森为帕克的不幸深感内疚,在帕克去世几天前自杀。

这种令人沉痛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保留天花病毒研究的重新思考。人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完全灭绝病毒,而不仅仅只是消灭这种疾病。这一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保存在实验室试管中和小瓶子里的天花病毒样本是一个严重隐患。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要求所有样本病毒,要么摧毁,要么送到两个存放地之一: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或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国家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少量的样品很快从印度、日本、英国和其他地方被送过去。美国疾控中心根除天花计划负责人迈克尔・莱恩说:“显然,没有人希望病毒留在实验室里,他们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些东西。”

其他地方还有天花病毒吗?

那么,我们又如何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天花病毒残余呢?例如,在的藏身之处是否藏有天花病毒样本?或者,在某个被遗忘的冷库里是否留有天花病毒小瓶子?莱恩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证明这些消息的可靠性。”

不过,看起来天花样本已被限制在美国疾控中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病毒研究中心了。因为据专家们所知,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再没有人感染天花,没有站出来声称他们拥有天花病毒,也没有关于天花病毒被保存在一些秘密实验室里的传言。

但是,1992年,叛逃到美国的一名曾任苏联生物战机构副主任的俄罗斯军官称,苏联制造了50吨天花病毒,并有3万人从事天花和其他致病病毒武器的研究制造工作,如埃博拉、炭疽病和瘟疫等。

有人认为,天花病毒被开发成生物武器和进行工业规模生产并非不可能。但其他一些人,包括莱恩在内,对那位俄罗斯军官的指称持怀疑态度。莱恩说:“我们没有充分理由相信这种制造紧张气氛、耸人听闻的消息。”

天花病毒的最终命运会如何?

美国和俄罗斯存留的天花病毒最终的命运将是被彻底消灭。

2014年夏,在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投票表决是否要销毁剩下的天花病毒样本时,俄罗斯代表团投票反对。俄罗斯并不是唯一想保留天花病毒的国家。

一些科学家提出,对复杂的病毒基因做更多的研究,可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病毒样本的存在至关重要。

持异议者认为,大部分病毒研究可以用毒性较小的牛痘病毒或其他相关病毒来做。他们担心,如果没有彻底销毁天花病毒,谁又能保证它不会落入坏人之手呢?事实上,即使病毒被彻底销毁,现有的实验室技术也有可能根据已被测序的天花基因组重建天花病毒。

病毒实验室篇8

关键词 生物安全柜 艾滋病 检测 生物安全 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3

为加强艾滋病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工作质量,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而引发职业暴露和环境污染[1],2006年卫生部重新颁布的《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规定,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以下简称筛查实验室)必须配备生物安全柜。艾滋病病毒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它的筛查检测和确认检测均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内完成[2]。生物安全柜是筛查实验室中生物安全最基本的安全防护设备,它的配备实现了对环境、人员和样品的最大保护。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极为重要,生物安全柜的管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调查结果

基本情况:被调查的19家艾滋病筛查室均安装了生物安全柜。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家、采供血机构1家、临床医院12家。检测人员均取得了省级培训合格资质。其中有17家实验室个人防护设备完善,16家定期对检测人员健康体检,并建有健康管理档案。

实验室的建设:19家筛查实验室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划分明确,地面与墙面建筑符合要求。洗手设施与冲眼设施完善,生物安全标识明显,17家有可视窗和防节、啮齿动物设计,9家有室内定向气流设计,14家实验室内安装了应急电话,13家安装了门禁装置,10家可自行关门,地面与墙壁建设符合相关要求。

生物安全柜安装情况:19台生物安全柜均安装于远离检测人员活动及可能有扰乱气流的地方,在柜的后侧、上方及柜体两侧均留有30cm的空间。其中5台初装和4台二次移位后未进行运行性能检测,6台柜顶有物品存放,影响气流正常流动,9台未单设排风系统,5台未安装安全报警装置。

生物安全柜使用情况:调查显示,19家均为专用艾滋病筛查室。检测样本来源于术前筛查、献血筛查、目标人群监测、咨询检测、项目调查和委托检测。日检测样本数量不定,18家有生物安全柜使用记录。使用频率>300天的有5家,>200天的有3家,>100天的有4家,<100天的有7家。16家使用操作符合在生物安全柜中部或后部操作规定;检测结束后,风扇能按规定继续运行完成生物安全柜“净化”的有18家。

生物安全柜的消毒:各实验室均开展对生物安全柜消毒工作。专人负责消毒的18家,采用定期消毒的有17家,采用不定期消毒有2家。在检测前后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及柜体玻璃擦拭和消毒有17家,但有消毒记录的只有5家。开展消毒效果监测仅12家。

生物安全柜的管理:调查显示,19家实验室均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柜检测操作程序、内务管理规范、消毒管理程序、进出实验室人流与物流程序、实验室锐器使用管理制度、意外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

结果评价

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制定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基本标准要求,受调查的19家筛查室均通过了省重新审核验收,配备启用了生物安全柜。其中采供血机构、疾控的HIV筛查室在房屋条件、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要好于医疗机构HIV筛查室,而医疗机构中的市直单位优于县级医疗单位。

但是,艾滋病筛查室的生物安全柜在安装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带有普遍性生物安全问题。①安装方面:被调查的所有筛查实验室对生物安全柜的进风口风速、送风量、安全柜的泄露情况、空气过滤器的渗漏情况等情况不掌握,70%生物安全柜未及时进行年度认证,21%的生物安全柜在初装和二次移位后未进行运行性能测试。②使用方面:有2家检测前未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进行擦拭消毒,有3家筛查实验室检测操作不符合应在中、后部操作规定;有1家使用后未按要求进行生物安全柜的“净化”。③筛查实验室生物安全柜消毒工作不规范。74%消毒记录不完善,40%未开展生物安全柜消毒效果监测与评价。④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完善,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亟待加强,安全防护设备需完备。这些问题提示我们,艾滋病筛查室生物安全工作尚存很多生物安全隐患,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讨 论

生物安全性是指生物学技术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等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安全问题[3]。艾滋病筛查室生物安全性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该筛查室是一个具有一定危险性,一定特殊性和严谨性的工作场所,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极为重要。生物安全柜的管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议:①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筛查室生物安全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生物安全意识。②完善规范化操作程序文件(SOP),并通过技术规范和制度管理保证生物安全柜在生物安全管理整个过程安全。③做好生物安全柜初装和二次移位后运行性能检测,消毒效果监测和年度认证等工作,保证生物安全柜良好的预期效果。④将生物安全柜及生物安全工作作为艾滋病筛查室年度考核指标进行工作考核,促进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2006.

病毒实验室篇9

陈化兰是我国最早禽流感病毒(AIV)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之一。她主持的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是如今国内唯一有权对禽流感病毒进行最终病毒分离鉴定的研究机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动物流感监测网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分离鉴定了我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400多株,并建立了我国特有的禽流感病毒毒株信息资源库,所研制的禽流感诊断试剂和疫苗已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驱使研究

“禽流感病毒能够造成巨大的灾难,它们可以害死数百万的鸟类;同时还能转到人类身上,带来疾病甚至死亡。我的实验室从事禽流感病毒的各方面研究,我们很想了解(病毒)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变化的,各种鸟类携带着哪些病毒。然后我们会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常细致的生物学分析,以弄清这些病毒所带来的风险。最后我们会尝试研制疫苗。这就是我科研工作的过程。”陈化兰曾说。

与许多“”后有机会接受系统教育并开始职业生涯的科学家一样,陈化兰选择兽医学专业仅仅是出于偶然――她当年报考医学院的志愿被“微调”到兽医专业。这个从甘肃省白银县农村走出来的女娃,来到省城兰州读甘肃农业大学兽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到哈尔滨攻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染病与预防兽医学专业,并在3年后获博士学位。

1999年,陈化兰前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进行博士后研究并显露出卓越才华,学习结束后,她回到了祖国。2002年底,陈化兰告别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丈夫,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到哈尔滨,把孩子托付给师妹提前代她雇好的保姆,便一头扎进了禽流感实验室。

在她的主持下,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加强了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的力度,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大陆禽流感病毒种毒株资源库及其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阐明了我国禽流感病毒的分子遗传演化和抗原变异规律,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针对我国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需要,陈化兰开展了全方位的禽流感疫苗研究,获得多项重大突破。她主持研制的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向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代表流感疫苗研制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较H5N2灭活疫苗大幅提高,并在国内外首次证明可对水禽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

对抗质疑

首例H5N1人类感染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而2003年的SARS疫情,更成为中国公共卫生及疾病控制工作的转折点。禽流感疾控乃是这一领域的重中之重,陈化兰一心希望找到治理这人间疾患的良药。

她的研究队伍通过混合H5N1和H1N1的基因片段,曾创造了127种杂交病毒样本。其中有5种杂交病毒显示出了空气传播性――相邻笼子中的豚鼠可以相互传染。这些研究结果,使得陈化兰的工作遭受到各种质疑,甚至有人称此项研究是“令人震惊地不负责任”,并说“这些研究人员是在没有任何常识的情况下受到了盲目野心的驱动”。

作为一名直率而坚定的科学家,陈化兰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各种质疑。在各种阻力之下,她所带领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凭借其国际学术地位和近年来为全球禽流感防控作出的突出贡献,2008年被遴选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动物传染病OIE参考实验室。

2013年4月,陈化兰和她的科研团队发现,在我国导致人感染的新型H7N9流感病毒与同一时期存在于活禽市场上的H7N9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这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学角度揭示了新型H7N9流感病毒来源,为科学防控H7N9禽流感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年5月,他们又发现H5N1病毒确有可能通过与人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获得在哺乳动物之间高效空气传播的能力,从而具备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潜力,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H5N1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的现实威胁。两个月后,陈化兰和科研人员研究发现,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间大流行的风险。2013年年底,陈化兰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的2013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获选理由为帮助中国平息H7N9禽流感疫情。

平淡是真

陈化兰的办公室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座僻静的旧楼里,墙外就是繁华的马路。在这里,除了大门紧闭的P3实验室外,你并不能感受到与紧张的疫情有关的气氛,也看不到太多冰冷的生物实验设备。

病毒实验室篇10

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健康,空气消毒是净化室内空气,预防疾病,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医院内的空气消毒方法虽有多种,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使用欠方便。如何对医院室内空气进行清洁消毒,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满足临床和社会的需要,我们采用三氧机与紫外线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经临床对照观察,三氧机效果优于紫外线,现报告如下:

1材料

肯格王牌三氧机、30W紫外线灯、普通琼脂培养机。

2方法

2.1空气采样和效果判断。空气消毒监测方法:按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用,根据消毒房间面积的大小,将直径9cm的普通琼脂培养基放在同一高度、同一位置,于消毒前后进行空气采样,培养基暴露5min,合闭后送检。

效果判断:按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中各类环境卫生标准。1类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细菌数≤10cfu/m3;2类环境: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空气细菌数≤200cuf/m3;3类环境: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细菌数≤500cfu/m3。

2.2临床对照观察。在我院选择手术室、供应室、治疗室、产房等作为消毒场所,按照研究要求,分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在彻底清洁室内卫生后进行消毒。实验组为三氧机,按每80m3的空间安装三氧机1部,消毒时关闭门窗,避免人员流动,消毒2小时。对照组为紫外线,室内每10m2面积安装30w紫外线灯管1支,距离地面2.5m灯亮5~7min计时,照射60min。2010年6月~2011年6月用上述方法进行抽样检查,每月1次,共采集样本12次。并于每次消毒前后进行空气采样细菌培养,记录细菌数。

3结果

临床对照结果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达到卫生部的消毒标准,但实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