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心理健康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时间:2022-04-24 14:36:24

HIV感染者心理健康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索心理健康因素与HIV感染者ART在治情况的关系,为后期制定提高ART比例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艾滋病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应对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探索其与感染者ART在治情况的关系,采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共调查600名感染者,其中有410名感染者正在接受ART,占68.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压力(OR=0.612,95%CI:0.516~0.726,P<0.01)、抑郁(OR=0.969,95%CI:0.949~0.989,P<0.01)和消极应对得分(OR=0.923,95%CI:0.866~0.983,P=0.01)与ART在治情况呈负相关关系,已婚/同居者比未婚/离异/丧偶者更易接受ART(OR=2.180,95%CI:1.492~3.183,P<0.01)。结论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HIV感染者更不易接受ART。建议日常随访咨询中,为HIV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重点关注未婚/离异/丧偶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接受抗病毒治疗。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抗病毒治疗

ART是目前已被证实的针对HIV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它能促进机体重建免疫功能,减少艾滋病相关并发症与死亡,同时能抑制感染者体内艾滋病病毒复制,有效降低病毒载量,从而起到预防传播的作用[2-3]。目前艾滋病防治的核心策略之一是“早发现,早治疗”,如何促进更多感染者接受治疗对艾滋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心理因素与HIV感染者接受ART的关系,为后期制定提高ART覆盖率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间云南省德宏州4县市(芒市、瑞丽、陇川、盈江)接受随访且愿意接受问卷调查的18~70周岁的HIV感染者,总数达到样本量为止。本研究经云南省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1.2方法云南省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未治疗HIV感染者的随访。根据预实验结果,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随访的HIV感染者治疗率为55.6%,P=0.556,要使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且保持可信水平95%,根据单纯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得出,至少调查307人,由于采取非概率抽样,在此基础上增加0.5倍样本,且估计失访率为20%,确定样本量为600。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独立房间内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测试、ART在治情况及未在治原因。心理健康测试主要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艾滋病压力量表[5](HIV/AIDSStressScale)、抑郁自评量表[6](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7](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特质应对方式[8]分别对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水平、HIV感染压力、抑郁、焦虑情绪和应对方式进行测试。调查开始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完成当日,由调查小组负责人对问卷进行统一逻辑审核,最后对问卷进行双录入以保证数据质量。1.3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将单因素分析中P<0.20的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回归模型变量的引入水平为0.05,剔除水平为0.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完成调查的600人中,平均年龄(42.66±10.66)岁,男性、少数民族、已婚/同居、初中及以下、农民占比较多;正在接受ART410人,占68.33%;除已婚/同居的调查对象在治率显著高于未婚/离异/丧偶(χ2=17.47,P=0.000)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2心理健康因素得分通过单样本t检验发现,HIV感染者的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9](P=0.000),而抑郁、焦虑情绪和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9](P=0.000)。见表2。2.3ART在治情况相关因素分析对调查对象的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其与ART在治情况(非在治=0;在治=1)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艾滋病压力、抑郁、焦虑情绪和消极应对与ART在治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单因素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以P<0.2的检验水准筛选自变量,符合条件的因素包括年龄、婚姻状况、社会支持、艾滋病压力、抑郁、焦虑情绪、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以目前是否在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者与ART在治情况呈正相关,即与未婚/离异/丧偶者相比,已婚/同居者的在治情况更好;艾滋病压力、抑郁、消极应对三种心理健康因素与ART呈负相关关系,即得分越高,在治情况越差。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者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9-10],焦虑、抑郁情绪[11-12]和消极应对得分[10]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HIV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一方面,可能与随着感染时间的增长和免疫功能的下降而出现许多躯体不适感[13],容易让感染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14];另一方面,由于HIV的传染性、特殊的传播途径及不可治愈性,感染者长期处于歧视和污名化的社会环境中,因担心病情暴露而减少社会接触,社会支持水平降低,感染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面对困境或压力事件时,往往更容易采用消极应对方式[15]。这提示在关注感染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还应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可以结合日常随访工作,在为其开展流行病学随访、医学检测等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感染者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本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是HIV感染者接受ART的重要影响因素,已婚/同居者比未婚/离异/丧偶者更易接受ART,与既往研究结论[16]一致,这可能与已婚/同居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更为完善有关。社会支持主要是指HIV感染者从社会各方面获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面对疾病的信心[17]。家庭是感染者社会支持的最主要来源,而配偶支持又是家庭支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偶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帮助感染者缓解负面情绪,科学认识艾滋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其接受ART并保持良好依从性[18]。医务人员对感染者进行ART转介咨询时,要特别重视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艾滋病压力、抑郁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与ART在治情况呈负相关关系。艾滋病压力反映的是感染者最近1个月内承受的心理压力,包括人际交往困难、担心暴露和歧视、经济和就业的困难、身体症状和情绪压力等[5]。若感染者因艾滋病产生的压力过大,过度担心服药过程中病情泄露或长期处于悲观、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中,个体往往会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因艾滋病产生的过大压力和严重的抑郁情绪,会使得感染者减少对药物治疗的关注,逃避现实,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常常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无治疗意愿[19]。这提示要促进更多的感染者接受ART,需要首先缓解感染者的压力和抑郁情绪,帮助其建立起积极应对机制。积极的心态才能接受积极的治疗行为。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20]。一方面,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咨询、宣传教育将正确的疾病和疾病治疗知识传递给感染者,帮助其从认知角度积极看待艾滋病;另一方面,医务人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负面情绪,积极情绪可以带来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面对压力时更易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HIV感染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水平均低于一般人群,对ART接受性有重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HIV感染者更不易接受治疗。建议医务人员在开展日常随访咨询中,应同时为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其接受ART。致谢:特别感谢德宏州和4县市(芒市、瑞丽市、陇川县和盈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项目实施中给予现场支持!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霍俊丽 安晓静 马艳玲 罗红兵 牛瑾 张小波 杨志敏 徐诺雅 韩瑜 施玉华 单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