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十篇

时间:2023-03-26 23:54:09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篇1

儿童绘画的好处多如牛毛,儿童绘画时可以发挥想象力,并可以把闹钟所浮现出的画面画出来。除此之外,绘画也可以提高观察能力,他们可以根据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精堪地绘画下来。

绘画也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培养有耐心的美德,这可以提升提高的社交能力。当儿童画出丰富色彩的画的同时,也可以画出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爱好绘画的儿童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为主题来作画,从自己的笔下绘画出自己缤纷色彩的世界。

但是,现今社会的儿童认为绘画枯燥烦闷,也没有心情去绘画,绘画可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的呢!从今天起开始培养绘画的兴趣吧!

儿童绘画篇2

关键词:儿童绘画;物象平面化;夸张变形;X光透视法;简约图式

儿童绘画是儿童与外界交流的一种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没有固定规范的表达手段,它反映了儿童的情绪和心理,是孩子们认识社会,参与生活的一种行为,他们用绘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周围一切事物最朴素、最直觉的心里感受,以抒发其感情、表达其爱憎,是孩子们纯真思想感情的语言,他们的表达方式比别人更直率,寓意更丰富。笔者多年来从事儿童绘画教学,逐渐学会了欣赏儿童画,本文就儿童的绘画心理特征做以简述。

一、儿童绘画具有无所顾忌的天真特征

绘画是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还是儿童的精神创造活动。儿童绘画单纯诚实、天真无邪、表达感情最纯洁、最直截了当,没有丝毫的掩饰,如:严浩小朋友的绘画:作业太多,书包压驼了他的背,这是儿童天然心态的写照,反映了他们内心无畏无忌,无思无虑的创造品格。

二、儿童绘画具有夸张变形的无法则特征

儿童时期由于还不能客观观察事物,他们不能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比例以及远近关系,不会像成人一样周密地思考问题,不讲究构图法则,而是心里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例如他们往往画出比人大许多的小猫,画出比自己脸大许多的花朵,同时,他们总是最直截了当的夸大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人物,物体的某种特点或某个局部。例如:把踢足球的人的那l腿加大加粗;画妈妈的头发很长,梳头发时站在很高的凳子上,头发还在地上拖着很长一截;画一个经常大喊大叫的同学,嘴巴占去了脸的一大半。儿童画造型的夸张是因为幼儿想象的丰富和感觉的敏锐,画的是他们的所感、所知、所想。

三、儿童绘画具有立体物象的平面特征

儿童的空间知觉中,还没有形成高宽深三维空间的认识知觉,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画面垂直的概念,他们不懂得将画纸定在一个方向或固定视点的透视原理,只根据自己的需要转动或平移视点,所以他们在作画时经常把立体的物象平面化。例如,吉红玉小朋友画围着餐桌吃饭的人物,有餐桌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开来,使位于画面下方的人物均为倒置状,又如王杰小朋友画马路两旁的树木均与代表马路的两条线成左右方向的垂直角度,看上去好像是躺倒的两排树苗;在表现纵深的层次关系上,后面的物体均与前面的物体并列起来,如李佳林小朋友画桌椅的四条腿,后面的两条与前面的两条并列在同一水平面上。

四、儿童绘画具有简约图式的几何特征

儿童绘画往往用最简约的平面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方形等)来概括物体形象。例如,他们把人头、动物、树冠、苹果等均画成圆形,腿部、手臂、树干等均画成直线,而至于人的手臂,腿是长在躯干上还是头上,此时对于儿童来说并不重要,又如:儿童绘画中的房子往往是一个三角形或梯形与长方形的组合模式,于是,画面便常常出现相同图式的重复。

五 儿童绘画具有X光的透明特征

儿童常用X光透视法来表现被遮挡的物体,例如画房子,可以透过墙壁,把房间里面的陈设物、房间里的人物活动都表现出来;画怀孕的阿姨,可以把阿姨肚子里的宝宝也画出来,形成儿童特有的“透明式”表现方法。

六、儿童绘画具有拟人化的感情特征

儿童绘画具有显著的拟人化特征,在儿童心目中好像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绘画中就真实地把这种心理表现出来了,如画太阳的眼睛、嘴巴、戴着眼镜、飘着胡须、会哭会笑的、画小树被压弯了腰,痛苦地皱着眉头,流下了眼泪,儿童绘画的这种把动植物人格化拟人化,生动的反映了孩子们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儿童绘画赋予世上的一切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和人的特点,充满着非凡的想象力和稚拙的童趣,让人感叹不已。

七、儿童绘画具有反复美化的装饰特征

儿童喜欢在他们所画的兽类、鱼、鸟或人物的服装表面,进行繁复的美化装饰。他们用点、线、面几何形等组合成各种抽象图案花纹,这是孩子们爱美之心、善良之心的表现,尤其是女孩子,总喜欢在自己的绘画中画出穿戴漂亮的仙女,不厌其烦的把各种人物装饰的美仑美奂,儿童的夸张描绘主要是与儿童的直观感受有关。

八、儿童绘画具有奇思妙想创作特征

儿童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他们用好奇的眼光观赏这个世界,他们有着天真、奇特的想象,在他们的眼里,天空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大地可以是方方正正的,人可以长上翅膀,动物可以变成可爱的娃娃……,想象力是儿童最大最诱人的财富,乘着想象的翅膀,他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儿童绘画中,往往能创作出奇特的幻想形象,梦境形象。儿童能大胆的把远离的、甚至毫不相干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其成为饶有趣味的画面。例如,卢璐小朋友画的《小草托起了我的床》画中两片嫩嫩的小草在床下奋力生长,竟顶起了自己正睡得大床!又如金璇小朋友画自己建造的牛奶场中,从母牛身上流出的牛奶,源源不断的通过水管输送到各个家庭,男女老少拿着杯子打开水龙头接着雪白的牛奶喝。多么天真烂漫的幻想,散发着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无畏的创造精神,反映了孩子们美好的向往。

九、儿童绘画具有大胆用色的表现特征

儿童绘画线条稚拙粗犷,用色大胆,落笔大胆,用色单纯,形象简练,随意夸张,不加修饰,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好用自己偏爱的颜色,忙着把自己的激情倾泻到画纸上。例如画南极冰天雪地中的企鹅全是浪漫的粉红色。

总之,了解了儿童的绘画特点,掌握了他们的绘画心理,才能因势利导顺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就不会对儿童稚拙的作品盲目斥责批评泼冷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不必用成人的绘画技法技巧去要求学生模仿,以免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他们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规律,扼杀孩子们的创造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珍视童真童趣,鼓励孩子们更大胆、更充分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帮助儿童提高创作意义,以及理解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能力,使孩子们在绘画行为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从而逐渐培养他们进取、勤奋、顽强的品格,培养他们的专注性、责任感,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坚新.浅谈儿童画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众文艺,2011,(12)。

儿童绘画篇3

关键词 儿童绘画;评价;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05—02

1 前言

儿童绘画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本性的流露,是天性的表现,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内心世界的情感通过绘画释放出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儿童绘画呢?

2 评价儿童绘画的前提

2.1 尊重和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

儿童心理比较柔弱,教师要尊重和了解儿童的种种需要,这样才能达成美术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儿童基本的心理特征:天性好动,有动手操作和模仿的欲望;天性好奇,有学习的欲望;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权利;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需要信任与安全感;需要爱与尊重,这样才能关爱与尊敬他人……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绘画就成了另一种“语言”。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他们的作品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顺着孩子的心理需要和思维趋向,尊重他们的感受,评价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顺利走进他们内心的世界,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和创造的兴趣。

2.2 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

熟悉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感官和身体动作常伴随其学习的过程;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出现重复的操作和模仿活动;需要丰富而适度的学习环境,高强度的技能训练不适合儿童;学习时需要与人互动、交流……

儿童艺术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它从本质上来讲是儿童自主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在艺术活动中,儿童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还能够整理、整合自己的经验,不断建构自我。所以,美国格罗姆教授认为儿童艺术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活动。教师理解了儿童的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明了了儿童绘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及其主观意识形象化的表现,是儿童陈述事物与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方式,在对儿童绘画进行评价时,就不会把成人的经验强加给孩子,盲目地、主观地评价孩子的作品。

2.3 了解儿童的绘画语言

儿童绘画都是无师自通的,他们画画凭的是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感情的真实流露。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形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扭曲。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得显著,动作幅度夸大等。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同时,儿童的心纯真无邪、自由浪漫、幼稚可爱,充满想象和创造: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把想象与现实联系起来;把无生命和有生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儿童绘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儿童绘画时,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把从外部看不见的物体也画出来,各物体之间互不遮挡;在画面安排上,既不考虑画面中的均衡对称,也不考虑画面的对比和协调。因此,儿童的绘画有着自己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思维。

在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不应以成人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和评判优劣,以成人画的审美观和标准来要求儿童绘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绘画。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的积极性。要善于保护孩子原生态的自由创造,支持他们的主见和想象,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

3 合理评价,有效促进儿童的发展

3.1 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美术作为一种形象思维形式,它的直观性、愉悦性、启迪性、渗透性、可操作性在教育中有着独特功能。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评价活动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群体和个体差异。

儿童在作画的时候往往身心很投入,很多时候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从儿童绘画中可以体察到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强弱,在绘画过程中能使儿童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儿童绘画的发展实际上体现着儿童自身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

教师要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在绘画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时刻记得“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在孩子们面前要慎用横向比较,多采用纵向比较,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就感,帮助他们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愉悦,帮助他们身心快乐地成长。

3.2 鼓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在儿童绘画评价时,入情入理地进行鼓励性评价是很必要的。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适时适度地肯定和激励,会使他们学得专注,也画得开心。

谈到鼓励,许多人认为就是要抓住好的方面评价,不好的方面不说或勉强说成好,这才是鼓励。其实,对于儿童来说,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总是一味地表扬也会使孩子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们造成自我感觉太好,反而不利于他们进步。要认识到鼓励不等于表扬,适当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无原则的表扬只会适得其反。要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抓住契机,以委婉的否定方式进行激励,这样才能不打击儿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时不同情况还需要区别对待。这样做会使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教师此时再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景宣.学前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儿童绘画篇4

艺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创造感性形象的表现活动或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点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门类。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随着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变。

美术:与创造主体的审美理念相对应的创作视觉、触觉形象的造型表现活动,包括绘画、雕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等门类。

艺术教育:一般来说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以往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四大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那么,绘画教育就单指其中绘画门类的知识和技法的学习。

造型艺术教育:侧重的是以造型元素及其组合规律为主线的工艺、设计等知识和技法的学习,强调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视觉艺术教育:超越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等传统美术门类的界限,其学习内容包括一切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和现象,强调视觉阅读、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vt Education,VCAE):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每天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并主张引导学生建立对其生活中各种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能力。

二、前运思与具体运思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前运思阶段的儿童可以对客体形成直接表象,但不够灵活。孩子思考问题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地思考问题。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所见及所想”的心理状态在画中有直接的反映。例如,画“花”,(如图1)花瓣围绕花心,孩子在绘画花瓣时不会改变方向,而是以自己为中点展开花瓣。又如,伞的造型,伞骨的形态在孩子手中会变形(如图2)。

具体运思阶段的孩子具有抽象的概念,但需要具体事物的帮助才能进行思考。儿童的空间概念提高了,表现为距离守恒,方向明确。随着实体世界规则的日渐清晰,儿童开始寻求个人和社会领域的规则。由于社会情境的复杂多变,因此对这些规则的探寻有时会遭遇挫折。在其他时候,儿童会用他们提高了的推理能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和安排个人生活。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显著特点是逻辑性增强,特别是在问题解决方面。儿童可以比较两种对立的理论,从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并利用这些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三、儿童绘画教育概述

儿童绘画是儿童早期另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表达形式。孩子的绘画是天性,是内心图景的自然表达,给孩子笔和纸,甚至初学走路的孩子也能模仿他人“乱涂乱画”,但是他们的乱涂似乎并不是线条的随意缠结。

科学家们提出了“视觉脑”和“视觉智力”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看”是被动的观点,引出了“看”是积极的、有认识力意图的观点。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活动具有宣泄情感、治愈心灵的作用。因此,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具有丰富心灵的人的有效途径之一,绘画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儿童绘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艺术的影响。

四、儿童绘画与创造力培养

许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这些闪光点就是孩子创造的动力。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更不能“互通有无”。

要理解创造力这个词,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五、儿童绘画与记忆能力的提高

前运思阶段不要低估孩子的认知能力,孩子有无限的潜力,但是需要去发掘,记忆能力也是如此。具体运算阶段,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是智力,绘画、动手能力、定义能力、算数、记忆、推理。

六、儿童中期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孩子多大可以学画画?

很多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这个疑问。儿童都会画画,都是小小的艺术家,这是天性。但长大后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绘画语言表达自我,在孩子的绘画成长过程中,对其画作的一次误解就可能使他们内心对绘画行为产生抵触,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画作的观赏者,欣赏与理解他们,这时一幅儿童画就成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桥梁。

孩子学习画画的目的?或是学习画画有什么作用?

首先要分年龄段来探讨这个问题。

6岁以前的孩子,画画是自由的,应引导孩子们在画纸上释放压力与情绪;但是充满自由的是画的过程与画面内容,幼儿的基本行为规范及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同时要通过课堂逐渐建立起来。

6岁~14岁的孩子,美术的学习应是充满趣味的,享受在画纸上绘画、制作手工的乐趣,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美术课堂就是一个舞台,展现着自信的孩子们。

14岁开始,热爱艺术的孩子可以向专业绘画方向转变,系统的学习美术。例如,学习素描静物,需学习透视课程,为提高造型能力,学习基本的雕塑知识,从而完善构成认识,扎实而通透地学懂静物造型。同时,这时期绘画学习的动力应是强烈的“我要学”、“我爱绘画”这样的心理动机,孩子们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高自己的技法技能,在枯燥的练习中享受完成作品的快乐。那么不选择向专业绘画方向的孩子如果对绘画有兴趣,可以作为自己的爱好学习绘画,拓展自己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与观察能力,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家长说:我孩子不会画画,总是乱画画。请家长丢掉这样的想法,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全,易受到暗示,家长的一句“不会画画”、批评孩子绘画或是比较孩子们的作品都会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影响其绘画学习与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天生的丰富的创造力,绘画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赋与指导孩子们展现出自己。

请家长们这样说:我的孩子很有个性,他的画也特别,他很有想象力。自信的动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财富。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有许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陪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象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象,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生活的全部。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

七、儿童绘画评价具体策略

用个性的色彩,支持孩子运用有个性的方式表达色彩。例如,在学习彩虹的颜色之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地使用这组美妙的色彩,图3中,在桌子的边缘,孩子用鲜艳的色彩作为墙面的装饰,但是没有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的顺序。在评价时,可以帮助孩子回忆彩虹的颜色。

图4是练习图形与色块,组合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图形,并将其组合成一块地毯的形态。色彩的运用已经很大胆了,但是地毯的最后一格没有画完,可以让孩子谈谈为什么地毯缺失了一格,然后帮助孩子联想,不要将其作为错误看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这样想:这是不是风筝,所以牵着一根绳子,可以试着将绳子延长;是不是用了隐形的色彩,所以这一格看不见,这样想多么奇妙。总之,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要引领孩子发现各种各样的闪光点。

图5有个很有趣的背景故事,三角形和方形的故事。起初只有三角形在画面中,三角形不断地重复,变成了一颗圣诞树树冠的样子,但是没有树干,怎么办呢?孩子发现要让方形和三角形组合在一起,于是有了孩子纸上的这棵圣诞树。那么在评价的时候,重点应放在引导孩子讲解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三角形和方形是怎样合作的,三角形和方形组成圣诞树,方形的礼物盒用两个三角形装饰,这些小小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概念。

当看到图6的时候,教师们很好奇漂亮的彩虹伞下面是什么,不规则形状的大大的“屋檐”。同样,评价时我们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想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探索彩虹伞下的世界。不难发现,伞边垂下来的形状像手指,彩虹伞像是温暖的手保护着小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这是一只保护我们的大手,会是谁的手呢?

儿童绘画篇5

关键词:绘画工具;5-6岁儿童;绘画表现

绘画作为儿童表达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其绘画过程中,离不开物质性媒介――绘画工具。它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对儿童绘画作品的表达、视觉呈现也产生影响,有哪些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三种绘画工具作品表现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探究不同的绘画工具对5-6岁儿童的绘画表现的影响。

一、绘画工具的表现特性及画面特征

(一)铅笔

铅笔是由以石墨为主要成分的笔芯和木质笔杆组成,具有硬质、干性、重复性、可去性等特性。铅笔的绘画作品以线条勾勒为主,笔锋明显,笔画较细,画出的线条清晰细,自然流畅, 由于铅笔的特性使得儿童绘画常常把铅笔用于勾勒形象,线条流畅而具有韵味,而较少用于色块涂色。铅笔也容易折断,画出来的颜色较淡,且笔迹模糊,使得儿童绘画作品的视觉效果较弱。

(二)油画棒

油画棒由颜色、脂肪酸、蜡的特殊混合物制作而成,颜色鲜艳亮丽,着色厚重,具有非渗透性和排水性,尖端粗钝无锋,画出的线条宽平粗壮,常用于涂色。油画棒是靠附着力固定在画面,不会渗透进纸张的特性,使得儿童的绘画作品更加丰富、饱满并与铅笔绘画作品的画面特征相反,即油画棒在用线条勾勒轮廓的同时,出现了色块填色、涂色,而且色彩鲜艳丰富。在实践中笔者遇到不止一名儿童在用油画棒涂色时,因为“涂累了”、“不想涂颜色了”或者涂到一半便不愿再涂。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该阶段的儿童的手臂肌肉发展还未成熟,并且因其摩擦性较大,涂色时需要使用一定的力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用其进行大面积填涂。因此,在运用油画棒进行色彩表现,也结合水彩进行的色彩表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使其不容易产生乏味感。

(三)水彩

水彩也称水彩颜料,色彩鲜艳,透明度高,需要用水作为溶剂进行调和,绘画时可用专门的水彩笔,由于笔尖柔软,因运笔手法和力度不同,其笔画的粗细和形状也会相应变化。水彩颜料具有流动性、溶合性和渲染性,这种特性使它不适于纯线条的表现,它的流动倾向会产生不明确的模糊块面。这是水彩跟铅笔、油画棒截然不同的画面特征。

二、不同绘画工具对5-6岁儿童作品特征的影响

根据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王大根提出的“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中,[1]5-6岁的儿童处于“句的符号期”。此时的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常常缺这少那,不讲究事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常认为重要的事物特别大,如人大于房子;同时有自顾自地说话的 “自我中心的语言”的有趣现象,表现为模拟各种声音、叙述事件的经过或画面中的故事。经研究表明,这是由外部言语机能向内部转化的过渡形态,是儿童的言语机能由交际转向自我调节的中间阶段。[2]从中可以得到启示,5-6岁儿童绘画阶段的表现特点可能受到绘画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影响,反之,绘画工具的合理使用也为发展该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感知觉发展和视觉经验的丰富提供了可能性。

在线条表现方面,因5-6岁儿童在生活、学习上都经常运用到铅笔,并对其非常熟悉,容易驾驭,儿童运用铅笔绘画更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自信,笔画流畅,不怕画错,使得体验更加深刻。也因铅笔的表现特性及画面特征,使得铅笔仅用来作构图、起稿的初始工具。笔者实践发现,儿童在绘画时,只愿意用铅笔起稿,再用油性马克笔勾线,而不是直接用油性马克笔或油画棒起稿,以致再次勾画出来的线条停停顿顿,毫不流畅,这是由于怕画错、怕画不好的心理因素导致,这将对儿童的绘画表达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

在涂色表现方面,油画棒因操作简便、视觉效果显著而常常出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而水彩因具特性操作步骤较为繁杂,日常使用的经验不足,儿童难以控制而较少的出现在儿童绘画作品的涂色当中。油画棒和水彩的表现特性及画面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在绘画过程中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例如,在设计绘画《水母》的主题中,引导儿童观察和发现工具的使用方式,运用油画棒的非渗透性和排水性特点,将水母游动的形态表现出来,再用水彩颜料进行大面积的涂色,使画面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完整性。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两种绘画工具的愉悦体验,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表现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这有助于该阶段儿童的发展。

在肌理表现方面,因绘画工具不同,肌理的差异性,影响着儿童对绘画作品的感受。当面对透明与浑浊、光亮与晦暗等效果时,心理情感同样会产生出喜欢与厌恶、悲哀与欢乐等微妙的变化。水彩颜料的特性会使纸上形成轮廓不清的色块肌理效果,流动的色彩带来的视觉刺激,增加儿童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带来美妙的情感体验。如儿童在表现了“夏天的冰淇淋”的主题,将纸的柔韧性与水彩的铺染和滴染效果结合,白色的点滴是“雪花”,背景的色块是“五彩缤纷的清凉世界”,画面充满了梦幻与冰凉的视觉效果。并自言:“冰雪飞落,很凉快,冰淇淋很可口,很喜欢这种绘画方式,很好玩。”笔者通过观察儿童绘画的过程和他们的绘画结果,发现儿童在使用水彩颜料的过程往往比铅笔、蜡笔更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水彩颜料的流动性和渲染性会产生很多“快乐的偶然”,在画面上形成新的形状与肌理效果,“偶然”带来了快乐、新奇,正好给了儿童施展想象力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在其过程中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不同绘画工具对其画面线条、涂色、肌理表现产生不同的影响,也使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时期的儿童更喜欢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绘画工具进行表现,多种绘画工具的有效结合将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儿童的潜在创新及想象力,丰富儿童的视觉经验及其他类型的经验和体验。

【注释】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22―130.

[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0.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儿童绘画篇6

关键词:儿童 绘画心理 分析 身心健康 研究

儿童是人类的希望,儿童的发展牵动着每个民族,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我们关心儿童,希望他们得到细心的呵护与精心的培养,然而往往只注重他们将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却忽视了他们在成长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欲使之成人,教育者必先能洞悉儿童的心灵,方能正确引导他们成长。透视儿童绘画的心理,寻找开启儿童心智的钥匙,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深远。

西班牙儿童心理学家马拉夸・德拉多认为,4岁前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画要比学说话快,而说话远不如画中语言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尽早从绘画中分析儿童心态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1)由于儿童幼稚、单纯,思维纯洁无瑕,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形成了儿童画所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是最真实的内心表现。

儿童绘画活动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他们画画图个开心,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随意画出了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喜欢和不喜欢,宣泄自己的情绪,绘画的过程使儿童的内心寻找到平衡,促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情感、性格、兴趣、智力发展等,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根据观察,我发现儿童的绘画的确和他们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不同与音乐,它更趋向于独立创作发挥的艺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儿童自由地展示,毫无保留得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以造型、色彩等形式表达出来,画面就成了儿童心灵的窗户,是儿童性格的自然流露。图1的小作者蒋子阳,他为人热情开朗,是个典型的外向型性格。他的创作构图大胆,画面上总是热热闹闹的。图2的小作者蔡玲红,一个安静的小女孩,画的花也小巧而拘谨。

图3图4画的是好朋友,图3小作者徐鑫晨的好朋友都是穿着靴子的勇士,都有有力的拳头,连铁甲勇士也是他的好朋友。看到这些,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充满正气的小大哥形象。后来我向班主任一打听,知道了这个小男孩平时说话嗓门很大,声音总是盖过其他的小朋友,还喜欢给同学做主。图4小作者徐福安,他画的朋友个个手上都拿着刀,还戴着尖尖的帽子,全副武装的样子。小朋友的脸上用直直的短线条表示眉毛,脸部表情很严肃,一看就知道这些朋友之间并不友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徐福安是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课间总爱与同学追逐打闹,上课时也不安分守己,所以小朋友们不爱与他玩。

图5是黄若恒小朋友表现一家三口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场景。画的是夜晚小作者睡觉了,爸爸妈妈还忙碌得干着家务,家里的小猫悠闲地走动着,画面中暖暖的色调给人温馨、和谐的感觉。图6王雨涵小朋友记述的是夜晚爸爸与妈妈吵架的场景,一张蓝色的双人床把画面由中间分开,一面站着妈妈和妹妹,另一面站着爸爸和自己,爸爸妈妈正对视着指手相骂。画面中冷冷的色调,直直的线条描绘了一种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事实上王雨涵的父母是在闹离婚,妈妈准备把年幼的妹妹带走,把王雨涵留给爸爸。小作者王雨涵就是通过画画记录下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宣泄内心的苦恼,使情绪得到缓和,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儿童画像日记本一样,记录下了儿童丰富内心世界的点滴。儿童在绘画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展现着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精灵,我们应该给予细心的呵护,对他们的心理、个性发展中的问题要给予帮助,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而加以一定程度的克服,但要想真正地提高,还要抓其本质,即儿童的性格。在心理学上,通常把人的性格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前两种性格的儿童在绘画时更富有激情,但是缺少耐心,又稍带马虎,所以画面上往往是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只是缺少细节;而后两种类型的儿童,则更多地表现出认真,有始有终,只是动作过于迟缓、拘谨。所有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性格的写照。所以,要使前两种类型的儿童,改变虎头蛇尾的创作习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一面,写生就是个好方法;要想使拘谨的作品能放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通过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一面,不断通过暗视、表扬等办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有效。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美术教育家杨景芝在《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一书中写到“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同时,各种智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这一点。学校一年级新生组班都是随机自由组合的,开学初学生的智力水平还不能在文化科目等中体现出来。图7图8为第一课《我的新朋友》学生作业。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图7所画的好朋友脑袋特别大,眼睛、嘴巴、鼻子拧巴到一起,身上也没有手,线条也很稚嫩,看起来像4、5岁儿童画的作品,而小作者伊岚小朋友已经8岁了。图8画是雨欣小朋友表现自己和姐姐一起玩耍的场景,画得比较高大的是姐姐,她正侧着脑袋看着作者自己,8岁的小作者通过耳朵、眼睛、嘴巴、头发等细节的处理来表现姐姐是侧面的,可以看出雨欣小朋友有较强的方位感。画面中人物生动的手势也看到了小作者的灵活性。后来了解了两位小作者的情况,图7小作者伊岚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一个小朋友,她的智力发展水平比同龄孩子要迟2、3岁,上课坐不住,常常站起来,或者不由自主地离开教室,考试总是答不上几题,自然成绩总是个位数。图8小作者雨欣平时自主性强,各科成绩优秀,还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被选为班长。

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变化,总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家长和老师都不能因此而放弃他们或者“拔苗助长”。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观察儿童的智力成长状况,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尽早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画车画得很好的孩子叫赵雄越,在他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画立体的车了。他喜欢车到痴迷的程度,能准确说出各类车的名字,翻斗车、装载机、平地机等不多见的车也知道,不同类型的火车最高时速也了解,说到车便滔滔不绝。他爱车,也爱画车,拿到笔和纸就能迅速画出车的框架,但是他只爱画车,画的车里没有人,车子不上色。经过观察,发现这孩子对自己的爱好热情度高,但没有足够的耐心。我开始鼓励他,能不能给车刷上好看的油漆,让更多人喜欢上你画的车;那么好看的车,肯定有很多小乘客吧,把他们画上去吧!赵雄越的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教育更是无微不至,鼓励他能画完整一张画,就奖励他喜欢的汽车模型;不断提醒他用各种颜色来装饰汽车,有进步了就带他去看火车。就这样循序渐进,不厌其烦地鼓励和引导赵雄越。经过一段时间,赵雄越参加“天眼杯”绘画比赛。他画的是几辆赛车前后奔驰在彩色的大马路上,画面上立体的赛车之间画出了前后遮挡关系,在幼儿组里算是比较突出的,得奖了,对他鼓励很大。

当然不是每一个喜欢绘画的儿童长大后都能成为画家,在绘画方面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成就,但是绘画能启迪儿童的智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艺术启蒙,可以极大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儿童绘画能力和智力的超前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爱画画,他们都是天生的小画家,他们是无忌惮地画、自由自在地画,他们画在墙上、在地上、在床上、在纸上,他们的画里有希望、有无奈、有快乐、有悲伤……每一张画都是一个小世界,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随意评价它们“好”与“不好”,更不要说“像”或者“不像”。可能一次无意的“不像”,这个儿童就不爱画了。在这世界上,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着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智力特长也不相同,当然表达出来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的给一个结论。我们要善于发现区别,找出特色、特长,及时给于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儿童爱画画,更重要的涂涂画画的这个过程,使他们的压力得到了释放,情感得到宣泄,心情获得了放松。我们可以把画面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与儿童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我们应该细心耐心的观察儿童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东西,以便从中发现儿童的种种未表露问题并能通过美育予以改善和缓解。

通过儿童绘画,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心理;而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又可以促进绘画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当然,性格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也不能一劳永逸,而要不断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德宏 《创造与心智成长》[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

儿童绘画篇7

【关键词】儿童绘画;视知觉;教育引导

一、绘画对儿童自身发展的意义

儿童的绘画创作作品是一种儿童认知成长的外化印迹,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幼稚的思想、情感、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作为一种表达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在对造型的表达的层面上,而且具有初步的审美性质,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可以提高儿童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儿童在画画中表达出他们的对事物思想和感情,同时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当儿童绘画时,由于用笔的线条运动,使得大脑认知事物轮廓去符合事物的形态,造型智力得到了开发。绘画要边观察变绘画操作,这样使观察力变敏锐,从而有助于幼儿视知觉的发展。从脑发育发展进度上分析,儿童通过绘画创作,模拟外在事物,是发展细节观察理解的需要,进而影响其大脑发育的更好。通过表现美的图画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儿童的美好心情,更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儿童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就是绘画创作的意义所在。

二、绘画是儿童心理上的需求

绘画是幼儿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幼儿擅长绘画不仅有利于情绪表达与情感交流,而且能减轻焦虑情绪。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研究幼儿绘画情绪表达的研究较少。幼儿的绘画情绪,使幼儿在情绪焦虑时未能被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排解,大量的作品中表达的需求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尽快加强对幼儿绘画情绪表达的研究,成了当前幼儿绘画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儿童的绘画是一种滋养心灵的活动,稚拙可爱的儿童画作品体现了儿童发展的重要信息,孩子不断地表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初级阶段的状况,而且能抒感,满足表达意愿,儿童绘画直接的目的是以心理表达对某事物的认识为出发点,儿童看到某种事物独特外形和生动的效果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用绘画形式去固定在画面上。幼儿美术作品是源于他们的生活,它体现出来的情景是幼儿熟悉的生活。我们不时时机地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放松情绪进行创作。我们做个有心人,让幼儿善于萌感。让幼儿表达快乐的线条,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它们都会给幼儿带来心灵和视角上的愉悦感,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儿童绘画能力的,儿童的图形表达是自发的、持续性的,在描绘过程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并不影响儿童对所想描绘的事物在绘画中能实现的愿望,并且儿童将这认识到的事物造型用有效的方法给表现出来。使造型与实际事物象征性相像,成为儿童探索外部环境的重要载体。

三、儿童绘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革

儿童的美术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美德表达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儿童的自由创作,儿童作品的独特符号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才是让儿童学到一些简单的美德绘画表达技巧,在儿童美术活动过程中,学习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而儿童绘画中最需要学习的是涂色的方法,不是线条的绘画方法,儿童自然的有点歪歪扭扭的线条是儿童绘画特点,并不影响画面造型形成,而涂色方法通过学习掌握色块的美观效果,儿童美术教学必须是使儿童在良好的心情、轻松的气氛和美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教育。应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掌握有趣味性的学习方法,把线条、色彩、构图等音要素用有趣的方式来进行绘画活动,绘画内容要注重儿童理解的事物,使他们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儿童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图形表达出来。应根据儿童好观察、好表达的心理特点,把现实世界复杂的事物,转化成生动的地简笔画形式,使事物形象简化,让儿童通过自身的造型活动,把他们从无法描绘的复杂结构用线描简化造型,也用平面色块表达,表现他们能完成的绘画水平,在简单中表现事物形态的造型,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要尽量多地展示儿童的绘画作品,引导儿童既能欣赏形式美、有生活内容的作品,又对画得不美观的作品中突出其中的特点,这样每个儿童都有被肯定的评价,使儿童在绘画中获得审美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外部评价意识,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绘画创作,形成有创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表达需求,使儿童在创作中顺利地运用的线描造型、色块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教师可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突出绘画线条与事物的关系,引导儿童理解物体的形态与描绘过程,通过尝试性线描绘画、来掌握手捏笔的方法、培养儿童深入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在线描与色块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认知,用笔在纸上涂鸦,或用手指在沙地上乱画线,完全是受其内在自发动机的驱使,满 足视觉和动作上的需要。儿童从涂鸦起就会表达出儿童绘画符号,教师不用绘画方法灌输,他们会十分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符号形式去表达,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去表现内在思想。学会有效的观察方法,也能为儿童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的习得和养成长远的基础。教师的鼓励会增强儿童的信心,促进自己的表达能力成长。因此,被认同与鼓励等多种心理需要,通过绘画的表达和认知,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次,通过绘画的表达,,从而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绘画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所教的儿童使用适合的绘画工具,培养正确的作画和爱护绘画工具的良好习惯,培养绘画用的勾线、涂色绘画方法,增强儿童绘画表现的表现力。教师要根据儿童美术绘画教学的特点,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教授相应的绘画方法,培养儿童学习绘画的兴趣,而且能符合儿童对事物认识的规律。如何使美术教育能给儿童的个性发展、创新培养起到更大的作用,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卫海涛.浅谈儿童绘画艺术中的创造性思维 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年19期.

儿童绘画篇8

一、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审美特征的相似性

​儿童绘画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审美特征:

1.率性天真:儿童稚拙天真,其绘画艺术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和坦率的特点,给人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的美感。

2.稚拙夸张:儿童在绘画时所画物象简单粗糙,造型夸大或扭曲,往往对感兴趣的形象和部位表现相对具体,有夸张倾向,其他形象相对简单、概括。如画人常是头大身体小,眼睛和嘴巴画得显著,动作幅度夸大,色彩强烈,主观意向性强。

3.抽象求全:儿童通常是用简单抽象的线条来描绘对象,如画人像抽掉了人的不同性别、年龄、外貌特征,仅保留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往往将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如画侧面的人像也要画两只眼睛。

4.动态开放:儿童喜欢画有趣的、活动的对象,不喜欢画静止状态的对象。比如喜欢画各种动态的人、动物、车船、飞机等。儿童画大多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涂抹和象征性的特点。画面常常是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任性涂抹,绘画技巧的幼稚使他们难以对自然物体作准确的描绘,随意性极大,因而充满天真、稚拙、任性和无边际的幻想等特点。当我们把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放在一起时,不禁为其审美特征的相似性而震惊。事实上,有创造力的儿童在画画的时候与艺术家是很相像的。他们都有对构图的感觉和驾驭形式、线条和色彩的能力;在技巧上,运用环绕的、粗陋的轮廓线条,没有形体的塑造,忽视“正确的”视觉均衡。天真、单纯性是他们作品共有的性质。

二、现代艺术对儿童绘画的借鉴

1.现代艺术家对儿童绘画的推崇与模仿

现代艺术与儿童绘画审美特征的相似性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发现其潜在的原因:现代艺术家对儿童绘画是有意识地推崇、学习与模仿。有研究者认为,不少现代艺术大师在模仿儿童绘画。厄巴纳香槟伊利诺伊大学乔纳森·范伯格教授是第一位研究现代艺术家们与儿童艺术之间联系的学者,他研究了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克利、康定斯基、毕加索、米罗等人的创作,发现儿童艺术在本世纪最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家们的画作和美学理论中扮演戏剧性的,同时又是很清晰的“源泉”般的角色。范伯格首次披露了很多现代艺术大师拥有儿童艺术画册,他们收藏、研究并借鉴甚至刻意模仿儿童艺术作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和其他艺术家们在20世纪初的展览中曾把儿童艺术作品和自己的创作放在一起展出。

2.儿童绘画对现代艺术大师创作风格的影响

稚拙天真是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在这种稚拙天真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因此,它不仅打动着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灵,而且也打动了许多艺术家的心扉。当我们欣赏儿童作品时,常常惊诧于儿童信手涂鸦的作品中出现的犹如绘画大师般的手笔,仿佛天真的孩子和艺术大师之间有着沟通的语言。当我们把视线转向艺术家,通过具体绘画语言去探究大师的心灵和作画状态时,便会接触到另一番既单纯稚拙又深邃绚丽的天地。凡·高、毕加索、米罗、康定斯基等现代派艺术大师,无不受到儿童绘画的启迪和影响,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学习借鉴儿童画风,从儿童艺术获得灵感,崇尚儿童艺术单纯的表现性和原始性。

三、现代艺术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启示

1.欣赏大师作品对儿童品格的熏陶

让孩子们多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让他们在大师绘画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便会自然显露出艺术的灵气。在儿童绘画教育中,从小给孩子们注入大师的“血液”,在大师创新精神的启发下,去领悟艺术的真谛;让孩子从真正的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熏陶气质,相信这样的美术教育定将影响孩子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大师们的艺术追求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启示

现代艺术家大都是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者,艺术表现中的自由意识让他们的思想和想象任意飞翔。他们的绘画都不是对自然直接的或间接的模仿,而是在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后获得的心灵感受。他们能跳出成年人的眼光和心态,用儿童的纯真去看待世界、感悟人生。正是从这一意义而言,儿童的画与大师的画具有相通之处。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艺术大师追求的返璞归真则是一种超越生活真实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恰恰是儿童的一种自然存在状态。

在儿童绘画教育中,由于人们通常认为绘画是一种技能,需要成人传授,所以致使儿童绘画常常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把学习成人的技能、技法或临摹一些名师的作品当成是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内容与目的。这不仅不能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反而会使儿童才能受到压制,限制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与观察力的发展,直接导致儿童本真天性过早萎缩。这是对儿童的严重误导,也是违背儿童绘画的原则的。

儿童绘画篇9

关键词:儿童;绘画疗法;心理健康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画心情》,主要目的是让儿童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以增强儿童的挫折承受力。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儿童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电视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这时的绘画不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

一、绘画是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良好的契合点

儿童起初拿起笔随意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但同他们所喜爱的其他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盲目、松散、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开始专心致志了。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不会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实际中的某种愿望。在绘画的立意与构图方面,儿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想象极其丰富,联想奇特,有时近乎荒诞,却又极富情趣,这些对于绘画而言,都是可贵的积极因素。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立意与构思,而是要顺着儿童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其发扬光大。例如:儿童会这样想,花草树木是有性别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在画“树”一课中,有的儿童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说:“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树姑娘。”教师很惊讶,难道树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吗?原来这个儿童让这棵翠绿的树结满了火红的果子,可不正像是戴满蝴蝶结的小女孩嘛!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儿童画出了高大挺拔的树叔叔、树干布满皴裂的树爷爷、枝干细嫩的树娃娃等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绘画分期背后的心理发展特点

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创作期。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涂鸦期是儿童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现实对自我经验的激活,或自我经验对外在现实的界定,是图像与表象的结合。如某艺术儿童园的一位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个小姑娘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这位小朋友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例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认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关于创作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象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

儿童绘画篇10

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导致不同的结论。很多家长自己并不懂得美术技能的传授,便采用了各种方式去“教”孩子。我曾见过一场儿童绘画表演,执笔的是孩子,可是大人们在周围不时参与指点,孩子则不时按大人的指点去做。结果是“大人的脑袋,儿童的手”,那一幅幅体现了成人意志的作品得到了成人的赞誉。这样做显然不合适,可人们往往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如一个儿童在表演中画了一只猫,我问他:“这只猫在做什么?”他回答得很干脆:“不干什么。”我再问:“你能画猫捉老鼠吗?”他的回答令人吃惊:“不会画。我只学过画站着的猫。”如果他没“学过”画站着的猫,是否就不会画猫呢?未必。可为何“学过”了反而不会了呢?

上述例子常见于生活之中。那么,怎样使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我想浅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中观察和经历的想法。

一、儿童绘画是儿童意识的反映

我们时常发现大多数孩子喜欢在地上、墙上随意到处乱涂乱画。他们在涂画时情绪快乐,无所顾忌,时常还会情不自禁地对自己创造、想象的作品自言自语,甚至自我陶醉。这是因为儿童的天性和表现欲望所导致。我亲眼见过一个四岁儿童画大象时在大象的鼻子上涂上一块红色,家长们问他为什么要把这块涂成红色,他回答:“因为大象想吃小兔子,却没吃到,把自己气得直冒火。”家长也并未给孩子作任何示范或口头提示,这是儿童在用自己所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去表现所认识的事物。而他们在刚开始的启蒙绘画上普遍比大人们自信。他认为不管事实是否怎样,用绘画的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表现,他们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去表现,但的确是表现和传递了他们这一时代的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正因为儿童天生就有这样的表现才能。他们的随意涂画与现实生活之间保持着很微妙的差距。

二、儿童绘画的特征

准确判断儿童绘画能力的好坏,主要有三方面的要素,即造型、构图、色彩,而造型是反映儿童绘画特点的要素之一。

如前所述,不少人以画的像与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绘画水平的重要尺度。我们不妨作一实验,选同样的内容,让某个儿童按大人的意志去再现,而让另一儿童自由表现。可以看出,后者的作品不及前者“像”,甚至要靠作者解释才完全。但是“画不像”的后者反而应该自豪,因为它如实反映了自己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赞成后一种儿童画并非主张不对儿童进行任何指导,我们强调的是应该充分理解儿童绘画的特点。如果要求儿童画是再现,他们会苦于技能上的障碍而力不从心,并认识到自己原来“画不像”,那将是很大的贻误。我们应当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就画画而言,儿童越年幼胆子越大,年龄越高则顾虑越多。这一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成人的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是儿童心目中的上帝,儿童的一言一行常常受到家长的支配,在画画时往往依赖于家长的意志,他们却无力反驳,更摆脱不了这样的束缚。看起来家长很关心孩子,可实际上又有多少家长能像儿童那样描绘自己所喜爱的事物世界哪?例如,一个五岁小孩在纸上画了一只小老鼠,从洞中伸出头来,小老鼠的上方画了一只猫和一个问号,表现了老鼠怕猫的“心理”,既简单又复杂,同时也体现了儿童大胆的想象力和自我创作能力。而让家长看来却是不屑一顾,不加赞赏,就这样扼杀了儿童的积极性。实际上,只要我们了解了儿童画的特点,尊重孩子的自信心,因势利导,仍可以取得好的成效。家长不应只抓眼前的芝麻而丢了西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家长的参与应是积极的。积极地参与将有助于儿童绘画的表现与创造。在引导儿童观察时,我们与其告诉他能看到什么还不如问他已经看到了什么?还可以看到什么?还能联想到什么?

2.家长可借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进入特定的情境。儿童绘画活动可以与玩游戏融为一体。例如,某幼儿园教师为幼儿练习画圆,设计了“下汤圆”的课题,先让幼儿自己动手做汤圆,然后用笔画出汤圆,最后再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完成了画圆的要求。

3.家长用讲故事、听歌曲引导儿童投入绘画也是一种积极地参与。早在人类童年时期就有了许多用线条画出各种图案来美化生活的历史记载。儿童对线形的表现较为敏感,他们在纸上涂画时也总爱用许多线条去表现事物。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儿童用各种线条造型,不要借助其他工具徒手画线条,不要怕孩子“画不好,画不像”。又如,画猫,儿童对猫的各部位比例是否得当全然不顾,但形象仍是生动的。假如要求孩子把猫腿画短,他反而不敢画了。“想象”不是儿童画造型的主要标准,他们可受其他艺术形式的感染而去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鼓励儿童凭记忆、想象表现要比直接再现效果好。儿童无法对事物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容易产生疲惫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儿童接受不了制约,过多必使其气馁。凭记忆想象、表现,减少约束,将会更快拓展儿童自由发挥的余地。

5.不要让儿童热衷于临摹或再现。儿童绘画不是简单地进行复制。儿童的作品应该作为评价标准体现很强的表现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仍然以模仿得像和不像,就会压抑儿童的创新意识。儿童爱看印刷精美的儿童读物,但是他们并不打算拿自己的画与那些印刷品比美,因此,也就不会为自己“不行”而烦恼。如果家长让儿童依葫芦画瓢,即使换来喝彩也只能是暂时的。不少名噪一时的画童随年龄增长而销声匿迹很说明问题,何必要追求那种短期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