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保险十篇

时间:2023-03-26 09:08:29

中华保险

中华保险篇1

两周前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来到中华保险,在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新的挑战,自己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了。

来到中华的首日受到了各位领导的热情欢迎,并寄予我们深切的关怀和勉励,同时也要求我们认真扎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基本功学牢学扎实。

一、实习内容

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华保险车险条款,录单及出单以及整个工作流程

1、接待客户,向客户介绍保险条款并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做出保险方案计算保险费。

2、负责填写投保单;先收集好客户的行驶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新车则要提供购车发票和合格证,然后对照证件上的内容填写投保单,再用电脑进行录入。

3、经核保无误通过后,交强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标志、商业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卡,核对确定准确无误后,将保险单交到财务,再用专门的笔记本把客户的资料登记好。

4、把单证按类别整理并装订,最后送至档案管理室并按月份将其归类。

心得体会

二、 实习体会

古有卖油翁以铜钱置于油瓶之口,举勺斟油而铜钱不湿。卖油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就是在这平凡而又简单的工作岗位上卖油翁创造出了他的奇迹迅速而又准确的将油装进油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什么岗位,都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上阵杀敌我们要有精准的剑术,卖油我们也要卖的漂亮。

学习系统录单并不是很难的工作。例如一个交强险的录入,我们需要客户提供发票、合格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证件,在证件号码录入的时候发动机号和车架号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车架号长达17位且数字字母混合,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录单又要讲求速度,要快速而又准确的录入确实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这是我们就要有卖油翁的精神,通过的反复不断的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境界。在商业险录入的时候我们又要反复不断的练习熟记每个险别在系统里对应的代码以提高录入速度。

保险的知识是很多琐碎的点,就像一粒粒珠子需要我们把它串联起来才能变成美丽的项链。保险知识其中每个险种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承保的范围和发挥的功能附加险则像点缀和补充满足客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比如私家车就不需要承保车上货物掉落责任险,而货车则最好承保车上货物责任险。同时险种的搭配也有其固定的规则,每个附加险都必须有其对应的主险,不能单独承保,不同的保险公司又有自己不同的规定就像不同珠琏的卖家有不同的卖法。

一个单位机构就像一个马达,每个部门是不同的工作单元,每个员工是具体的零件,马达良好运转就需要每个员工的共同协作,协作的桥梁是沟通。成员之间能够良好的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给对方,才能使我们的马达运转的更加有序。

沟通在组织中就如人的血脉,在生活中也同样的重要。如果沟通不畅,就如血管栓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学会沟通,就要一定懂得其途径。因为它不只是语言,还包括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等。有时一个眼神,一句我来了,抱一下肩膀,笑一笑......都会有很大的作用,让你工作开心、事业有成。

沟通的重要目的就是人际关系,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好、沟通不畅,工作就不会顺心。因为没有人会和不懂沟通的人有良好的合作的。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沟通是相当重要的。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

我在中华保险实习的过程中张总在开晨会时特别提到了沟通,希望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作好沟通协作,同时看到了上级和下级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良好的共同。

通过宝贵的在中华保险两周的实习,我感受到中华保险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地方,正如中华保险司歌里所唱,团结、负责、勤奋、进取是坚定的理念,无私奉贤热情服务,我们英姿勃发,英姿勃发。

中华保险篇2

来到中华的首日受到了各位领导的热情欢迎,并寄予我们深切的关怀和勉励,同时也要求我们认真扎实的做好每一项工作,把基本功学牢学扎实。

一、实习内容

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华保险车险条款,录单及出单以及整个工作流程

1、接待客户,向客户介绍保险条款并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做出保险方案计算保险费。

2、负责填写投保单;先收集好客户的行驶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新车则要提供购车发票和合格证,然后对照证件上的内容填写投保单,再用电脑进行录入。

3、经核保无误通过后,交强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标志、商业险打印保险单和保险卡,核对确定准确无误后,将保险单交到财务,再用专门的笔记本把客户的资料登记好。

4、把单证按类别整理并装订,最后送至档案管理室并按月份将其归类。

心得体会

二、 实习体会

古有卖油翁以铜钱置于油瓶之口,举勺斟油而铜钱不湿。卖油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就是在这平凡而又简单的工作岗位上卖油翁创造出了他的奇迹迅速而又准确的将油装进油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什么岗位,都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上阵杀敌我们要有精准的剑术,卖油我们也要卖的漂亮。

学习系统录单并不是很难的工作。例如一个交强险的录入,我们需要客户提供发票、合格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证件,在证件号码录入的时候发动机号和车架号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车架号长达17位且数字字母混合,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录单又要讲求速度,要快速而又准确的录入确实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这是我们就要有卖油翁的精神,通过的反复不断的练习,达到孰能生巧的境界。在商业险录入的时候我们又要反复不断的练习熟记每个险别在系统里对应的代码以提高录入速度。

保险的知识是很多琐碎的点,就像一粒粒珠子需要我们把它串联起来才能变成美丽的项链。保险知识其中每个险种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承保的范围和发挥的功能附加险则像点缀和补充满足客户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比如私家车就不需要承保车上货物掉落责任险,而货车则最好承保车上货物责任险。同时险种的搭配也有其固定的规则,每个附加险都必须有其对应的主险,不能单独承保,不同的保险公司又有自己不同的规定就像不同珠琏的卖家有不同的卖法。

一个单位机构就像一个马达,每个部门是不同的工作单元,每个员工是具体的零件,马达良好运转就需要每个员工的共同协作,协作的桥梁是沟通。成员之间能够良好的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给对方,才能使我们的马达运转的更加有序。

沟通在组织中就如人的血脉,在生活中也同样的重要。如果沟通不畅,就如血管栓塞,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学会沟通,就要一定懂得其途径。因为它不只是语言,还包括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等。有时一个眼神,一句我来了,抱一下肩膀,笑一笑......都会有很大的作用,让你工作开心、事业有成。

沟通的重要目的就是人际关系,如果你的人际关系不好、沟通不畅,工作就不会顺心。因为没有人会和不懂沟通的人有良好的合作的。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沟通是相当重要的。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人生。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

我在中华保险实习的过程中张总在开晨会时特别提到了沟通,希望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作好沟通协作,同时看到了上级和下级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同事和同事之间良好的共同。

通过宝贵的在中华保险两周的实习,我感受到中华保险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地方,正如中华保险司歌里所唱,团结、负责、勤奋、进取是坚定的理念,无私奉贤热情服务,我们英姿勃发,英姿勃发。

中华保险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 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 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 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

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 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十五条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第十九条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第二十一条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

第二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二十四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五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

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一)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二)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三)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四)在境外就医的。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三十一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医疗机构应当为参保人员提供合理、必要的医疗服务。

第三十二条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四章 工伤保险

第三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十四条 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发生率和所属行业费率档次等情况,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三十九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四十条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第四十一条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第四十二条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四十三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第五章 失业保险

第四十四条 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

第四十五条 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第四十六条 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一年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累计缴费满五年不足十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十八个月;累计缴费十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月。

第四十七条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四十八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四十九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死亡的规定,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十五日内告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失业人员应当持本单位为其出具的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及时到指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失业人员凭失业登记证明和个人身份证明,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手续。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五十一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重新就业的;

(二)应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培训的。

第五十二条 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第六章 生育保险

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第五十五条 生育医疗费用包括下列各项:

(一)生育的医疗费用;

(二)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五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二)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生育津贴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第七章 社会保险费征缴

第五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凭营业执照、登记证书或者单位印章,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予以审核,发给社会保险登记证件。

用人单位的社会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用人单位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用人单位的成立、终止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个人的出生、死亡以及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应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个人社会保障号码为公民身份号码。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

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本人。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直接向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六十一条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依法按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并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

第六十二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第六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

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第八章 社会保险基金

第六十四条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社会保险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五条 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

第六十六条 社会保险基金按照统筹层次设立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按照社会保险项目分别编制。

第六十七条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决算草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依照法律和国务院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六十九条 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其他政府预算,不得用于兴建、改建办公场所和支付人员经费、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挪作其他用途。

第七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

第七十一条 国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运营机构负责管理运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情况。国务院财政部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第九章 社会保险经办

第七十二条 统筹地区设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经费和经办社会保险发生的基本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规定予以保障。

第七十三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业务、财务、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第七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业务经办、统计、调查获取社会保险工作所需的数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如实提供。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为用人单位建立档案,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缴费等社会保险数据,妥善保管登记、申报的原始凭证和支付结算的会计凭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第七十五条 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统一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共同建设。

第十章 社会保险监督

第七十六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投资运营以及监督检查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对本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第七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个人遵守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社会保险有关的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谎报、瞒报。

第七十八条 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第七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依法作出处理决定或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建议。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实施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记录、复制与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相关的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灭失的资料予以封存;

(二)询问与调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对与调查事项有关的问题作出说明、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三)对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予以制止并责令改正。

第八十条 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汇报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发现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中存在问题的,有权提出改正建议;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依法处理建议。

第八十一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为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息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

第八十二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违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和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举报、投诉,应当依法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机构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四条 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五条 用人单位拒不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处理。

第八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七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等社会保险服务机构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

第八十八条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九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社会保险基金、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

(二)未将社会保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的;

(三)克扣或者拒不按时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

(四)丢失或者篡改缴费记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等社会保险数据、个人权益记录的;

(五)有违保险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的。

第九十条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其追缴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或者退还不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二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九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险管理、监督工作中、、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九十五条 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第九十六条 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九十七条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参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第九十八条 本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讯,10月28日“中国政府网”)

中华保险篇4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

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第四条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教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

第五条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则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

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六条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

(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

(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

(二)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

(三)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

(四)归集保费;

(五)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六)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

(七)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八)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

第八条本条例施行前己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

本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

第九条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第十条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第十一条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

(一)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

(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第十二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编制存款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应当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核查:

(一)投保机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适用费率的,对涉及费率计算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二)投保机构保费交纳基数可能存在问题的,对其存款的规模、结构以及真实性进行核查;

(三)对投保机构报送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对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告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有关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不能满足控制存款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及时偿付、确定差别费率等需要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投保机构及时报送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

第十六条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未改进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其适用费率。

第十七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八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

(一)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

(二)委托其他合格投保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代为偿付被保险存款;

(三)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拟订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选择前款规定方式时,应当遵循基金使用成本最小的原则。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

(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

(三)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

(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前款规定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第二十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规定收取保费;

(二)违反规定使用、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三)违反规定不及时、足额偿付存款。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所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投保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予以记录并作为调整该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的依据:

(一)未依法投保;

(二)未依法及时、足额交纳保费:

(三)未按照规定报送信息、资料或者报送虚假的信息、资料;

(四)拒绝或者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核查;

(五)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投保机构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可以按日加收未交纳保费部分0.05%的滞纳金。

中华保险篇5

被保险人

故意犯罪致死

免责事由

可保性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45条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视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这条规定虽然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及善良风俗等公益,但却损害了无辜的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等私益,违背了“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进而有“株连九族”之流弊。因此,应对此条规定进行反思与重构。在解释论上,应当破除在人寿保险领域内故意犯罪致死“不可保”之“迷思”;在立法论上,应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寻求平衡,以充分发挥人寿保险制度之良善功能。

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而死亡时,受益人能否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一直是国内外备受争议的问题。从我国保险立法而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于1995年制定之初,在立法政策上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作为保险人当然免责的法定事由;2009年《保险法》第二次修订时,上述立法政策并未改变,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5条规定:“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然而,由于该条规定中所采“故意犯罪”一词本身含义太广,使得司法认定上易流于形式乃至泛滥;同时,此条规定有遭保险人滥用而推卸给付责任之弊,因而广受质疑。[1]对于此条规定,不能不引起人们反思的问题是:在人寿保险合同立法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是否当然成为保险人得以免责的法定事由?保险立法所应采之政策,究竟是以维护社会安宁及善良风俗的公益优先,还是以保护保险金受益人的私益优先,抑或兼而有之?以下,笔者拟从保险政策、保险法理、保险立法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期对我国保险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一、遭遇质疑的“保险法公共政策”: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

自人寿保险制度于17世纪末叶产生以来,传统保险立法、学说与判例基于“犯罪是人们最痛恨的,公共利益强烈要求阻止犯罪”之立场,均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之保险事故,作为保险人得以当然免责的法定事由,[2]并逐步上升为保险法上的一项公共政策:“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3]上述保险法公共政策的意旨主要有二:(1)希冀通过免责规定以“惩罚或威慑”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由于故意犯罪行为本质上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险性而为社会大众所无法忍受,因此,立法者应当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所致死亡或伤残之事故作为保险人得以免责的法定事由之一,以达惩罚、威慑或者阻却被保险人犯罪之目的。(2)避免人寿保险制度成为“助长或者鼓励”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诱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伤残,其危险之发生均属不法之原因所致。倘若责令保险人仍须负给付保险金之责,那么被保险人“侥幸犯罪成功时,固可逍遥法外,享受犯罪之成果,不幸犯罪失败时,亦可凭其保险金照顾家属,免其后顾之忧。如此犯罪利多害少之现象,恐有助长犯罪之虞”。[4]如此一来,“保险制度将形同奖赏犯罪之制度,势必沦为鼓励被保险人犯罪之工具,或者成为被保险人犯罪之帮凶,此岂保险制度之法旨”?[5]

然而,晚近以降,上述结论渐次受到怀疑或者批评,“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箴语,听起来“很暖人心但却经不起分析”。[6]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夸大了在给付保险金条件下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激励效应”。虽然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应当受到遏制而不应当受到鼓励,但在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下,是否必然刺激被保险人铤而走险故意犯罪呢?事实上,“被保险人为使受益人取得保险金而故意犯罪致死,通常可能性不大”。[7]或者说,“某人因为知道自己的家人将得到保险金而易于进行判处死刑的犯罪的可能性纯属虚构”。[8]因此,所谓“助长或者鼓励”被保险人犯罪之推论,实有夸大事实之嫌。(2)过分夸大了在不给付保险金条件下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威慑效应”。虽然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惩罚,但通过免除保险人给付责任之途径以示惩罚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其威慑力如何,值得怀疑。英国保险合同法学者克拉克教授曾指出:“过去对于因犯罪被处决的人的人寿险法院不予强制执行。有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执行保险将减少人们对犯罪的反感,即减少我们对相关状况是否良好的关心。但将威慑作为不强制执行原则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对这一假定的最好回答将是提问,当死刑都不能阻止一人的罪行时,取消此人的生命险将有一种什么样的犯罪威慑力呢?”[9](3)违背了“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一般指定被保险人以外之第三人为受益人,受益人大多是因为被保险人的死亡而丧失了扶助或扶养的人。在此情形下,如仅以被保险人所为者属一故意犯罪行为,就全部剥夺受益人所享有的保险金权益,此种立法规范实际上已违背“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有“株连九族”之嫌。(4)过多地给保险制度强加了作为惩罚犯罪之工具的功能。保险作为人类社会之良善制度,具有分担损失、保障生活安定之功能;若强加给保险作为惩罚犯罪之工具的功能,则“买保险之人,皆不能犯罪,否则,若因犯罪行为致死或致伤,则被保险人不但可能要被科以刑罚,还要受到丧失请求保险金之惩罚”。[10]因此,诚如克拉克教授所言:“保险的可获得性或现行保险的不可强制执行性,都不会对非法或不负责任的行为起作用……单单是威慑力既不能解释不强制执行规则,又不能界定其范围。如果需要威慑力,那么需要由刑法或侦察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合同法和保险法”。[11]

综上所述,传统保险立法所采之“保险人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而免责”的规定虽是以“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公共政策为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的,但公共政策作为法律规范外部行为正当性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本来就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马”。因此,在保险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需要小心谨慎地适用公共政策原则”。[12]

二、现代保险法理之转向:“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理论的阐发及其影响

晚近以降,在传统保险法“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公共政策受到普遍质疑的同时,“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学说也随之兴起。该学说无论是对英美法系国家的保险判例,还是对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改革,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理论的提出与阐发

与传统保险法理仅仅着眼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不同,现代保险法理从人寿保险制度的功能出发,提出并阐发了“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的理论。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人们购买人寿保险之目的是多元的:“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保险金意味着被保险人年老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以残疾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保险金意味着已致残的被保险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保障;“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大多以后代或配偶为受益人,保险金意味着已死亡的被保险人的后代或配偶的生活保障。因此,人寿保险制度之功能,除了分散被保险人自己可能遭受的经济生活风险之外,更具有保障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不仅具有浓烈的经济保障功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道主义伦理价值。[13]以“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理论来审视,被保险人于订立人寿保险合同时,皆指定其家属或其他须受扶养之人为受益人。此等受益人即可期待保险金额之利益,而于被保险人死亡时即可现实请求保险人为保险金额之给付。然而,倘若立法者以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以示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惩罚,那么不仅惩罚的“皮鞭”势必落在“无辜”的受益人身上,而且无辜之受益人的生活即陷入无着落之境地。如此立法,也殊失怜恤之道。毕竟“自公共政策的立场,社会并不希望在被保险人死亡时遗留缺乏生活保障的受扶养家属,而这正是人寿保险契约的基本目的”。[14]

(二)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保险法判例向“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转向

“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的学说兴起之后,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的判例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时保险人是否免责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少数法院的判例仍然“站在高度专门化的立场认为:这种保险与公共政策相违背。其潜在的原理是这种保险即使不会诱发犯罪,也是在为犯罪行为排除障碍。因此,以拒绝支付保险金作为对犯罪的威慑所产生的效用,重于承认保险金而对债权人进行偿付及对被扶养人进行支付所产生的效用”。[15]但是,大多数法院的判例则认为,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情形下,应当首先将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区别开来,因为“受益人是某些具备必需条件的人,而不能是保险的对象,并与违法行为没有牵连的人……在这些情形下,只要保单不是为犯罪企图而签订,就应当赔付保险金,特别是当受益人不是犯罪的被保险人时。进一步说,并不是违法人获得了保险金,也不是由违法人精心设计的权利人获得了保险金,而是保险合同给予权利而且对损失不负责任的人获得了保险金”。[16]总之,尽管分歧仍然存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保险法判例之立场还是呈现出向“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转向之趋势。美国学者总结指出,法院对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不予赔付的理由在于:坚持法律对故意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威慑效力;被保险人应当对自己的故意行为或犯罪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但是,与对犯罪行为予以制裁并不否定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同理,当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时,对无辜受益人的保险金给付比惩罚或者威慑做坏事的被保险人更为重要。[17]

(三)大陆法系国家保险立法政策之改革:以日本为例

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相关保险法判例所体现的新思想与新观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国家保险立法尝试通过法律改革予以接受。其中,以日本的相关立法最为典型。1899年颁行的《日本商法典》第680条第1款关于“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规定:“于下列情形,保险人不负支付保险金的责任:(1)被保险人因自杀、决斗、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时;(2)保险金额受领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时。但是,如果该人应受领保险金额之一部分时,保险人不得免除支付其差额的责任;(3)投保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时。”上述规定表明,日本传统保险立法上,视“被保险人因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但是,1998年日本生命保险法制研究会草拟的《生命保险契约法改革试案(1998年版)》提出应对《日本商法典》第680条规定予以修改,主张将“被保险人因决斗、其他犯罪或者死刑之执行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之规定”删除。该修法草案表明日本立法例已经肯定被保险人因犯罪致死或者被处死也在承保范围以内,保险人不得主张免责。[18]上述修改意见为2008年5月31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日本保险法》所采纳。《日本保险法》第51条对《日本商法典》第680条所规定的“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进行了彻底的修改,该条规定:“死亡保险的保险人于下列情形下不承担支付保险给付责任。但第三项所列之情形下,对于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保险金受领人以外的保险金受领人所负之责任,不在此限:(1)被保险人自杀的;(2)投保人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前项规定除外);(3)保险金受领人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前两项规定除外);(4)被保险人因战争等其他暴乱等原因而死亡的”。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日本的保险法已不再将“被保险人因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视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

综上所述,“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学说的阐发,并非对“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传统公共政策的简单否定;相反,恰恰是对其重新审视的必然结论。因为在人寿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无论是因故意犯罪被执行死刑而死亡,还是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死亡,其本人均无法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可能获得保险补偿的是被保险人以外的受益第三人。受此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保险法判例,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均呈现出“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的趋势。

三、传统保险法理的超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可保性”的论理解释

尽管现代保险法学说、判例及立法例已呈现出“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趋势,但在理论上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是否具有“可保性”仍有分歧,由此必然导致对“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正当性的怀疑。笔者在此拟结合保险法与刑法之原理作深入分析,以破除一直残存在人们观念中的所谓“故意犯罪致死不具有可保性”之“迷思”。

(一)从保险法角度来看“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从保险法角度来看,对“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问题持否定性观点之论者,在解释上大多是着眼于被保险人在主观上的“故意”,认为保险立法者之所以应当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理由,是因为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与“保险事故须发生于‘偶然性’”之原理有违。[19]申言之,在保险法上所谓“偶发性”原则,是指保险所承担的危险须为非因故意而偶然发生的危险;若危险之发生系出于当事人之故意,则此危险非保险所可保之危险。因此,原则上须保险事故之发生出于偶然者,保险人才负给付保险金之责;若系出于故意者,即有违“偶发性”原则,保险人不应负给付保险金之责。《保险法》第27条第2款“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之规定,即揭明其意旨。依“偶发性”原则,对于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所致自身之死亡,既然出于“故意”而非意料外之事故,应不予享受保险之利益。在此种解释论之基础上,更有一种解释论进一步认为,因为被保险人故意从事犯罪行为致死,可以认为系“故意涉险轻生或者自杀”,因为“对于死亡之发生,被保险人已有可能预见,却仍然执意为之(如甲独自一人前往杀害有两百人保护之乙),则此与自杀无异,保险人得据以免责”。[20]

然而,上述解释是否妥当,殊值怀疑。因为保险法上之“故意”,所着重考量之点在于“结果(保险事故)之原因是基于故意所致”。若保险事故系出于被保险人故意所为,则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之责,此为所谓“偶发性”原则。而在刑法上对于行为人之故意犯罪行为,从“故意”之样态而言,又可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前者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明知并有意使其发生;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反其本意。因此,保险法域之“故意”与刑法上之“故意”并不一致。依此而论,就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而言,不能简单地推论“被保险人死亡之结果,是由被保险人‘故意’所为”;[21]否则,就如我国台湾地区著名保险法学者江朝国教授戏言的那样:“某一小偷爬上高楼行窃之际,不慎摔死;若认定该死亡之结果系该小偷故意所为,则显然属于不合理之推论”。[22]对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只能说是被保险人出于故意而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是其故意所为,至多只能认为是其具有重大过失而导致自身死亡。重大过失与故意属于不同的概念,两者根本不能画上等号。因此,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保险事故之发生仍应认为系“过失”所致。同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也不可视为“被保险人自杀”。因为于自杀之情形,被保险人对于行为之实施及结果之发生,均系出于具有意思决定自主且自愿之情况下,本于自愿所为;而于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无论是在犯罪过程中死亡,还是因故意犯罪而被处死,均只能认为被保险人系出于故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死亡结果之发生,并非出于其故意所为。因此,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情形视同为故意涉险轻生或自杀,此一推论不合事理乃至荒谬。

总之,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其保险事故之发生仍系过失所致,与保险法上“偶发性”原则并不相悖。无论是所谓“违反偶发性原则”说,还是所谓“故意涉险轻生或者自杀”说,都是以一个正确的前提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均为不合理之推论。

(二)从刑法角度来看“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从刑法角度来看,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理应受到刑法之制裁,此无疑义。有疑义的是,在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之情形下,能否以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而剥夺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进而免除保险人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之义务?依刑法原理,财产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虽然是惩罚犯罪的有效方法,但没收财产有可能株连无辜。因此,刑事立法所采之政策无不严格限定没收犯罪行为人之财产的范围,以防止其株连无辜。[23]一般来说,刑法规范中所规定的没收犯罪行为人财产大多限于以下几种类型:违禁物、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预备之物、因犯罪所得之物。对于违禁物,不问属于犯人与否,均得没收;对于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预备之物以及因犯罪所得之物,以属于犯人所有为限,始得没收。[24]显然,人寿保险之保险金在性质上,既不可能被视为违禁物,也不可能被视为供被保险人犯罪所用或供其犯罪预备之物。那么,可否将保险金视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财产”,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时而依法将其没收,保险人得以主张免责呢?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依刑法之原理,所谓“因犯罪所得之物”,乃指因实施犯罪而直接取得之物,如因盗窃而窃得之财物、因而赢得之财物;而保险金之给付乃基于保险契约之约定,保险金于性质上自不得视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物”。因此,所谓“视保险金为被保险人以命换钱之代价,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财产”之说法,在理论上并不能成立。诚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黄川口教授所言:“因被保险人若触犯刑律固已受国家之惩罚(如犯罪处死),今若再免除保险人应负担之保险金责任,此无异形同没收属于‘受益人’之财产,足何异强其妻孥连坐,横加民事罚则于刑事案!则彼所谓保险责任,岂非尽成诈欺浮夸之事业?”[25]

综上所述,从保险技术性要求而言,保险事故必须是意外事件所导致,而非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所导致。但是,保险法上之故意不可与刑法上之故意同视,即保险制度所着重者在于“结果(保险事故)发生之原因系基于故意或过失所致”,至于其中间过程之“行为本身”系故意或过失之样态,抑或系合法或非法行为,此并非保险法上所必须考量之点。依此而论,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行为致死时,虽然被保险人所从事者为故意犯罪行为,但死亡结果之发生,仍应认为系过失所致,与保险法上之“保险事故之偶发性”原则并不违背。因此,在解释论上应当肯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四、未来保险立法政策的切换:优先保护受益人之私益、兼顾善良风俗之公益

在人寿保险立法上,如何处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实属难以抉择的两难命题,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权衡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国内外保险立法实践表明,一方面若仅从维护社会公益的立场出发,在立法上采“全不赔”的政策,固然可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目的,但势必株连无辜的受益人,违反“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现代刑法精神,实不足采;另一方面,若仅从保护私益的立场出发,在立法上采“全赔”的政策,固然可以达到保护受益人保险金请求权之目的,但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在本质上毕竟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无法忍受,从而也有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虞,也不足采。由此可见,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若在思想观念上将“私益”与“公益”视为完全对立的关系,则必然陷入“全赔”或者“全不赔”的“非此即彼”之思维困境。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权衡“私益”与“公益”的冲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具而言之有二:

1·未来立法政策之选择:私益优先、兼顾公益

故意犯罪虽然足以使社会公益遭到破坏,但公益与私益之间并非全然对立,保障私益亦属维护公益之一部分。人寿保险制度之建构,除分散被保险人的经济生活风险之外,更有保障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被保险人若故意犯罪,理应负刑法上所应负之责任。但是,若因此使其遗属受到波及者,不仅违反刑法上“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原则,而且势必使人寿保险制度安定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遭到破坏。因此,基于优先保护受益人之私益的立场,承认保险人之保险金给付义务,此时亦不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主张优先保护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等私益,并非完全漠视社会公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的实施,毕竟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从而也有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虞。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的角度来看,并非只要有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保险人就一律免除给付保险金之责;而应当是避免被保险人“滥用”乃至“恶用”人寿保险制度以达其故意犯罪之目的,进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序良俗。所谓“滥用保险制度”,在人寿保险方面之典型情形,系指在缔结人寿保险合同之际,已具有犯罪意图之被保险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借此达到其犯罪目的,同时可兼顾家庭成员之利益而使其无后顾之忧。[26]如此情形,人寿保险制度反而成为犯罪之后盾,这无异于鼓励或者奖赏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因此,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上,原则上须先肯定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之情形也在人寿保险之承保范围内,再将“被保险人于缔约时已存有犯罪意图”之情形视为“例外”,将其排除在人寿保险的承保范围之外。唯其如此,才能一方面保护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另一方面又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序良俗,始符法的公平、合理与正义之真谛。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被保险人过失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中,被保险人并不会存在滥用保险之意图。如前所述,所谓滥用保险,主要是指于订约时已有犯罪意图之人于从事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而于过失犯罪致死情形,在论理上、逻辑上均很难想象于此情形保险有遭滥用之可能!因死亡结果之发生,乃出于被保险人之过失行为所致,并非事先有所预谋或计划。因此,被保险人之过失犯罪行为既系疏于注意所致,自不可能于订约时存有犯罪意图,当然亦无使保险遭到滥用之虞!那种认为承保过失犯罪致死将有滥用人寿保险制度、破坏社会公序良俗之虞的观点,实属言过其实!因此,只要能通过有效地立法方式,将“订约时已具有犯罪意图之人,于从事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之情形”排除在人寿保险的承保范围之外,就可防范被保险人滥用人寿保险制度,如此也应无危害社会公序良俗之虞。

2·未来制度设计之路径:《保险法》第44条立法技术之参酌

毋庸讳言,在缔约之际,被保险人是否具有犯罪之预谋以及“滥用”乃至“恶用”保险之意图,深藏于被保险人之内心,要求保险人在缔约之际予以查明,或者事后举证证明,实属不易,此为制度设计之难点。笔者以为,关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的可保性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可参酌《保险法》第44条规定所采之立法技术,以“两年期间”作为保险人是否承担给付责任的区隔时点。《保险法》第44条规定之规范技术目的在于:“为了避免被保险人于具有自杀之意图时,专为贪图保险金而投保人寿保险,故保险法设有‘两年缓冲期限制’之规定,图希冀此缓冲期,改变被保险人自杀意图。而若保险契约订立超过两年后被保险人故意自杀,则不论是基于订约时之执意或新意之念,保险人皆应负保险理赔之责。由此可知,保险法上故意自杀规定中‘缓冲期限’之立法目的,仅在于防堵被保险人订约时之‘以命换钱’意图。”[27]

虽然《保险法》第44条的规范对象为“被保险人的自杀行为”,与“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但其规范旨意同样也是为了防堵被保险人缔约之时即已具备的滥用人寿保险制度之意图、回避主观事实举证之困难。因此,《保险法》第44条规定所采之立法技术可资参酌。即以“两年期间”作为区隔被保险人有无滥用保险意图之时点,切断“被保险人投保时之犯罪意图”与“滥用保险”两者之关联性。具体规定如下:自合同成立之时起两年内,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当推定被保险人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反之,自合同成立之时起两年后,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则推定被保险人并无滥用保险之意图,保险人亦不得另行举证证明予以推翻。当然,在立法技术上以“两年期间”作为区隔时点,而推定所有在两年内发生的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皆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弊端,但该种规定不仅回避了主观事实举证困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两年期间”之区隔,使得划一简便的处理方式成为可能,法律关系由此变得十分明确,从而达到了举证责任转换的目的。因此,实属“两害相权取其轻”之策略下所不得不采取的规范技术。此外,鉴于被保险人因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始参加投保,当认为被保险人系恶意地隐瞒其主观上之犯罪意图而致保险合同解除时,亦无须返还已收受之保险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将《保险法》第45条之规定修改如下:“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起两年内,被保险人有故意犯罪行为发生,并因该行为致其死亡或被处死的,保险人解除合同,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五、结语: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寻求平衡

在人寿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如何处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与“保险人给付责任”之关系问题上,保险法学说、立法例及判例长期以来一直纠结在“维护公益与保护私益”的矛盾或困惑之中,人们担心人寿保险制度沦为助长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帮凶”。其实,保险仅是分散危险、分担损失、安定生活的一种良善制度,并不具有预防乃至惩罚犯罪的作用或者效果。因此,我们应以发挥人寿保险制度之经济、社会功能为着眼点,正视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所必然带来的犯罪问题,从而在排除滥用保险之情形的前提下,破除在人寿保险领域内犯罪行为不可保之“迷思”,科学地建构符合保险法理的制度规范。如此,保险制度才会有持续发展的未来。

注释:

[1]见周玉华:《最新保险法经典案例解读》,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52—556页。

[2][6][8][9][11]参见[英]Malcolm. A. Clarke:《保险合同法》,何美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页,第657页,第662页,第662页,第657页。

[3]Raoul Colin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 5th ed., Sweet & Maxwell, 1984, pp.80-81.

[4][7]林群弼:《保险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第588页,第587页。

[5]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10][19][20][22]参见江朝国:《保险法论文集(三)》,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17页,第312页,第312页,第312页。

[12][英]约翰伯茨:《现代保险法》,陈丽洁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13]参见[美]S.S.侯百纳:《人寿保险经济学》,孟朝霞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4][美]肯尼思布莱克、哈罗德斯基珀:《人寿保险(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51页。

[15][16][17]参见[美]约翰F.道宾:《美国保险法》(第4版),梁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18]参见日本生命保险法制研究会:《生命保险契约法改革试案》,有斐阁1998年版,第4页。

[21]对于此问题,有学者持肯定性见解:“犯罪行为性质以可以预见结果将导致被保险人死亡或伤害而仍故意为之者,保险人不负保险给付责任。又如对第三人故意挑衅或攻击,可能招来反击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受伤,此为被保险人为挑衅行为所合理可预见者,若预见其发生,而发生又不违反被保险人本意,即有不确定故意。再如违法施打禁药或吸食海洛因,性质上将肇致身体受伤,此亦被保险人可预见者,被保险人预见施打禁药或吸食海洛因将遭致身体受伤害而发生伤害又不违反其本意,亦有不确定故意”。刘宗荣:《保险法》,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19页。

[23]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416页。

[2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9条、第64条。

[25]黄川口:《保险法学》,台湾中华学术院商学研究所1997年版,第452页。

中华保险篇6

梦想起航

时间2008年12月18日 地点:深圳

事件: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18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因为在30年前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正是在深圳拉开了帷幕。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泛华保险公估特意选择这个日子,表达他们进入保险公估市场的信心和对美好前景的展望。2008年12月18日,中国首个按照集团化模式运作的保险公估公司――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在深圳宣告成立。泛华打造保险公估强者的梦想拉起了风帆。

泛华保险公估在此时成立可以说是逆势而上。泛华保险公估由广东方中公估、深圳普邦公估、上海天衡公估三家专注于不同领域的保险公估公司合并而成,三家公司早在2008年4月15日就在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的支持下于广州签署了合并协议。据统计,截至2008年第3季度,三家公司合计业务收入8055.27万元,占有中国保险公估市场近11%的份额。

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德华介绍,泛华保险公估计划以3-5年时间,投资不少于1亿人民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省、地、市、县以及重要城镇的公估网络,网点数要达到2000个,公估师从业队伍要达到8000人,这是第一个且标。自从2007年初泛华保险公估(筹)就开始着手制定公估的标准化,目前,泛华保险公估基本完成了财产险、水险、车险的标准化管理和操作体系。现正准备把标准化纳入到泛华保险公估的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希望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公司和所有员工实现互动,员工每一天的工作都将在系统留下痕迹。希望通过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的有效管控,为全国公估的布局和发展打下一个坚实基础。计划投资3000-5000万甚至更多的资金建设一个服务平台,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定损系统、报价系统、咨询网络等等。

泛华保险公估正在推行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希望通过这一制度创新安排,将公司各层级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公司员工、管理层、团队各层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表现与公司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能够分享公司的发展价值,承担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另一项制度创新是已推行的独立公估人制度,目的是减少管理环节,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经营成本。保险公估总是不挣钱,尤其是车险公估。是不是管理环节出现了问题?是不是成本有问题,资源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浪费?吴德华思索着,并通过一年多制度创新的积极探索,有了深刻体会和实践成效,公司管理难度下降了,成本降低了,利润增加了。

谈到未来泛华保险公估的发展,吴德华如此定位:第一是夯实传统公估领域,即继续做好产险、车险和水险公估,并通过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传统领域的核心价值;第二是着力发展风险管控领域,通过专业化、标准化运作并借助庞大的专家库系统。为保险人、被保险人及时提供风险管控和风险咨询服务,逐步将泛华保险公估打造为风险管理专家;第三是探索保险公估服务延伸,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泛华保险公估能够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保险公司的服务总外包商。

吴德华在成立大会上说,泛华保险公估顺利成立确实不容易。加入公估行业10年的时间里,为公估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存,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付出了青春,甚至付出了公估师的生命。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也有过对行业发展信心的缺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特别感谢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的支持,感谢保险业的各位领导与同仁的信任和帮助,感谢社会各界朋友的关注和鼓励。

吴德华的感言和答谢发自内心,让在座的和他多年来风雨同舟的伙伴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我们也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和艰辛历程。作为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第一张保险公估牌照的持有人,吴德华见证了中国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并为此付出了很多。

上下求索

时间;2001年3月18日 地点:广州

事件:吴德华拿到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保险公估第一张牌照,成立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为公估的发展,为企业的生存,我们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付出了我们的青春,甚至付出了公估师的生命。我们有过欢乐,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也有过对行业发展信心的缺失,但振兴中国公估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直鞭策和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下来,无怨无悔,不言放弃。

吴德华曾在高校教过书,还先后在广东中外合资企业、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过主要负责人,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都不错。但天性不安于现状的他给自己订立的下一个目标是,在金融领域投资,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

谈到为什么进入保险公估行业时,吴德华说,保险公估当时在中国尚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认识到,国际上保险公估已高度发达,而国内保险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保险领域的专业化分工,中国的保险公估必将应运而生,并将以更快的增长速度来满足保险业对公估的需求。

1990年代末,中国保险公估理论和制度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吴德华意识到,中国保险公估必须借鉴国际保险公估先进的理论与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中国保险公估业的理论制度体系,指导和推动行业发展。1999年尚在筹备方中保险公估公司期间,他就组织国内保险业和高校专家着手翻译国际最先进的英国皇家理算师协会的公估标准系列丛书,共10册近300万字耗时3年耗资30多万元,当时得到中国保监会中介部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认可。这套丛书尽管因版权原因未能如愿出版,但是,该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足以体现吴德华对中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筹备,2001年3月8日,吴德华终于拿到了中国保监会发放的第一张保险公估公司的牌照,成立了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方中保险公估公司成立半年之际,接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财产保险赔付案――长虹暴雨、洪灾损失案,这对方中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吴德华的带领下,方中抽调公司全部的力量,日夜奋战,最后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定损理算工作。面对方中保险公估公司出具的科学严谨的保险公估报告,保险双方高度认可并欣然接受。方中保险公估公司从此有了良好开端,财产保险公估收入与质量一直名列行业前茅,曾一度引领中国保险公估业。

方中保险公估公司的成长之路并非都一帆风顺,10年中经历了许多坎坷,遭遇过种种困境。吴德华说,资金不足是第一大困境。因注册资本少,公估利润薄,且收入回流不畅,公司时常陷入入不敷出境地。第二大困境是社会认知度低。当时,人们对保险公估没有概念,只知保险有理赔,不知道保险理算定损有公估。这

种状况导致保险公估社会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公估业务的起步和发展。第三大困境是行业制度法规滞后。随着准八门槛的降低,保险公估在先天不足且缺乏政策倾斜保障的情况下,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状态。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是第四大困境,公司时刻面临人才流失和生存危机。

吴德华回想当初深有感慨,保险公估好像夹心饼,夹在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规模做不上去,没钱没地位。2006年方中保险公估公司经历了一次裂变,出现了重大经营管理危机。他一度想放弃但最终选择了坚持。危机可能让一个企业走向破产,也可能让一个企业重生。吴德华在心底发誓,要将保险公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坚持下来,无愧于中国保监会第一张保险公估人牌照。促使吴德华在保险公估领域坚定前行,除了信念,还有一群患难与共的公估同仁。吴德华动情地说:我们一起流过汗,流过泪,甚至留过血,有过欢笑,有过痛苦,有过迷茫,但振兴中国保险公估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直鞭策和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下来,无怨无悔,不言放弃。

坚持但不能盲目。保险公估尽管孕育着发展生机,是一个有潜力的朝阳行业,但困难仍然存在。保险公估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样去发展?如何找到解决资金、人才、管理等瓶颈的钥匙?吴德华苦苦思考,他认定,保险公估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有遍布全国的网络,要有公信力,要有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和统一的操作平台,要为保险人提供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服务。而要做到这些一定要有雄厚的资本支撑,光靠保险公估自身的发展和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

浪漫合作

时间:2006年底 地点:广州

事件:吴德华代表方中保险公估公司和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的董事长胡义南只用了一个小时左右时间谈判。便正式确定双方合作。

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的宣传册封面很简单,公司名称包容在大大的“容合”两个字下面,虽然简单但很有内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吴德华表示,泛华公估的宗旨就是希望保险行业的同仁,各界人士能够与泛华公估“容合”,合作、合资、加盟,产生聚合效应,共同打造保险公估服务平台。

吴德华笑称和胡义南的谈判是很浪漫的。胡义南问有什么要求,吴德华只讲了三句话,一是要善待方中的员工,二是要把方中和公估业做强做大,三是大公司不会欺负小公司,按泛华并购规则即可。对于自己的股份及待遇只字没提。胡义南昕后也很快就列出几条,给了吴德华满意的答复。前后仅用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双方即达成共识,把非常复杂的公司台并问题浪漫解决。就是基于这点相互间的信任,在没有签定正式合作协议的前提下,泛华集团的人员已介入方中的管理和日常工作,很快对方中保险公估公司进行了改制和整编。直到2007年12月5日,方中和泛华集团双方才正式签定合资协议。由于泛华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投入,方中保险公估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2007年公估收入1100万,2008年公估收入近3000万。

吴德华和胡义南都意识到,保险公估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只是自身的成长而已,相对于整个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保险公估业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它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保险公估所提供的服务,与保险业对保险公估的有效需求存在巨大的落差,也可以说是严重滞后。规模小、产能低、管理基础薄弱,是目前保险公估业发展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保险公估网络,打造一个比保险人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公估服务平台。2007年,泛华集团上市获得了雄厚的资本支持,于是,方中开始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保险公估网络,整合行业资源,走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泛华集团大力支持下,广东方中保险公估有限公司顺利与深圳普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及上海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达成合并意愿,并于2008年4月15日宣布三家公司合并,共同组建泛华保险公估集团。“泛华公估这个平台的建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更承载了众多人的希望,泛华集团胡义南董事长、深圳普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源及上海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兵,还有众多公估行业的有识之士,他们把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了一边,把公估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这令我很受鼓舞,我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把公估这个事业做好,做强!”吴德华动情的说。

泛华保险公估的宣传册封面很简单,公司名称包容在大大的“容合”两个字下面,虽然简单但很有内涵,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吴德华表示,泛华保险公估的宗旨就是希望保险行业的同仁,各界人士能够与泛华保险公估“容合”,合作、合资、加盟,产生聚合效应,共同打造保险公估服务平台。吴德华再三强调,能否提供更专业、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服务,是泛华保险公估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泛华保险公估存在的基础与价值所在。泛华保险公估力争用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能够打造这一理想平台,接受所有保险人的委托,为全社会提供又快又好的服务,以推动中国保险公估业质的变革,让保险公估成为必然。

坚定前行

尽管保险公估最初产生于保险理赔环节,是一种为了解决理赔中的矛盾应运而生的事物,但随着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保险公估已不再完全是单纯的损失理算的涵义了。不论是在业务范围,还是在业务种类上,保险人都越来越多地需要保险公估人的帮助,保险公估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将继续在深度、广度上延伸下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网络的兴起,其他领域的保险变得越来越复杂。巨灾风险的发生、尖端技术的滞后以及复杂多变的环境令保险人望而却步、裹足不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保险人,发挥自身的中介优势,保险公估人将其业务领域大加扩展,从承保的保险标的的资产评估、风险识别与衡量到防灾防损、灾后理赔,从原来的建筑物火灾保险到普通财产保险、海上保险、特种保险、责任保险,不一而足。这充分显示了保险公估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动力,

吴德华表示,公估业今后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首先在政策层面来说,为促进保险产业链的完善及充分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产业链中的作用,保监会一方面引导保险公司加快基层分支机构经营转型,逐步缩小和剥离一部分展业、服务和理赔职能,一方面是支持保险中介探索建立保险中介集团,支持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与并购。另一方面在新起草的保险法中,保险中介的法律地位将得到确认:其次公估行业近三年以年均67.22%的速度增长,其高成长性增加了境外资本和境内资本进入的吸引力,投资者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保险公估业,节省成长的时间与成本;再次随着全世界对循

环经济的认识加强,传统的包括初期成立的加工企业,高污染的企业一定会被放弃,新兴行业将迅速崛起包括服务型的企业,低能耗的企业,低污染的企业,高科技的企业等。这些大社会背景环境加上泛华公估自身的实力,泛华保险公估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国内公估业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赵旭程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当下,国内首个按照集团化模式运作的公估公司――泛华保险公估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并在深圳总部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

早在2008年4月15日,广东方中公估、深圳普邦公估、上海天衡公估三家专注于不同领域的保险公估业翘楚,就于广州缔结同盟,在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的支持下,共同筹建“泛华保险公估集团”,谱写了保险中介行业最大规模的合并案。四方齐心协力,经过大半年时间完成了泛华公估的资源重组与基础再造,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赢利模式。由此也开启了中国公估服务业,从零散走向集中、混乱走向标准,由人脉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的发展方向。

整合后的泛华公估集团将采用集团化运作的模式,以资金预算管理和品质管理为核心,创立基础营运平台,以最具吸引力的创业机制,力争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整合现有18个省市分公司,并通过各种开放的合作方式,建立构成连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经济区的全国基本市场和扩张点,保证在全国每个省、直辖市和主要地级市都有服务网点,实现全国公估网络的无缝链接,将泛华公估打造成中国乃至亚洲网络最健全、管理最完善、技术最强大和最具公信力的公估集团。

而就泛华公估内部资料显示。整合后,三家公司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市场共享、战略协同的条件下,业务市场均获得了突破性的增长。截止2008年10月,泛华保险公估集团营业收入已经超过9000万元,预计年底能够超过1.1亿元。合并后的泛华公估市场效应突显。

面对保险公估行业对专业性、规范性、技术性的更强要求,泛华公估在集团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大投入进行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为实现公估业务操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及对全国范围内服务网络地有效管控打下坚实的基础。泛华公估还开创了独立审核人的制度,并通过并购或新设机构的方式,推动独立法人机构建立营运中心。如此,在战略协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并实现公估的创业机制,以“价值创造,成本领先”为经营理念,泛华公估倾力打造信息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品牌与服务中心以及统一的财务内控系统、作业流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旗下机构提供宽广的基础运营平台,也为实现“公平、公正”的行业信用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保险篇7

“公司承诺上市两年内不再通过股权增资,未来可能采取次级债来解决资金需求。”一个半月前上市路演时,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01336.HK,601336.SH,下简称“新华保险”)高层发言,似乎已经埋下了再发债的伏笔。

只是,出乎意料的是,新华保险再次融资,仅仅是在上市一个半月以后。2月2日,新华保险董事会通过发行总额不超过100亿元5年期以上的次级债,总额不超过50亿元10年期以上的债务融资工具,相关公告显示融资目的为提升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

2011年12月15日和16日,新华保险分别在港交所和上交所挂牌上市,合计融资约133亿元。一个半月,再次巨额融资,新华保险上市显然定下了不走寻常路的调子。

再次融资150亿

业内普遍认为,新华保险上市不到一个半月便再次融资,与其上市融资缩水有关。

根据新华保险此前上市的公开资料显示,新华保险原本计划在A股上市融资50亿元,但最后实际募集资金大幅缩水28%,仅募集36.8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35.94亿元。H股方面,新华保险净募集资金约为96.9亿港元。

但其当时公告显示,首发上市H股认购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并未获得足额认购,认购股份相当于公开发售的56%。

新华保险上市融资缩水,一方面,受制于去年下半年低迷的股市行情;另一方面,与其公司诸多历史问题悬而未解、公司发展模式受到质疑,存在直接关系。因市场持续走弱以及新华保险自身基本面不利影响,实施申购前新华保险A+H的发行定价就已经双双逼近价格区间下限。

根据当时初步询价结果,新华保险A股价格区间为23.00元/股-28.00元/股,而其H股价格区间为28.20港元/股-34.33港元/股。但最后A股23.25元/股和H股28.50港元/股的发行价均较各自发行区间下限仅高出1%左右,逼近价格区间下限。

发行定价迫近下限,上市融资额缩水背景下,新华保险上市后偿付能力充足率刚过150%红线,刚刚满足保监会的监管Ⅱ类标准。新华保险2012年不得不再次融资,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同时达到监管要求。

根据公开资料,上市之前,屡经人事变动、业务却一直粗放扩张的新华保险,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甚至一直没有达到保险公司最低要求,巨额资金缺口,一直等待填补。

上市之前,大股东输血140亿元,显然就是为了达到相关标准,为其上市铺平道路,对于新华保险而言,上市显然是为了进一步融资,填补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只是,竞争激烈、力图扩张的生存战略下,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问题,似乎成为新华保险乃至整个保险业的一大“黑洞”。

偿付能力“黑洞”

新华保险上市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新华保险偿付能力未能达到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不低于100%的最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

即使新华保险股东增资140亿元后,截至2011年9月30日未经审计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86.58%,依然未能达到最低监管要求。

偿付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扰新华保险发展的核心问题。

2000年8月,新华保险引进苏黎世保险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荷兰金融发展公司等四家外资股东,不久后资本金增至12亿元。

此后历经“内部人”关国亮的,保险保障基金接手,孙兵时代业务快速发展,保费收入超过泰康和太保稳坐国内寿险业第三把交椅,直至2009年底保险保障基金退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接手,新华保险的资本金一直没有增加。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已经严重不足,保监会数次向新华保险亮“红牌”。2010年11月底,新华保险向股东定向增发的140亿元资本金全部到位。

然而,2011年3月,新华保险第三大股东苏黎世保险集团,减持5%的新华保险股份,并且有在促成其上市以后全部退出的迹象。

同年9月,即将上市的新华保险再次发行企业债券,融资50亿元。

在一系列上市前的临时突击之后,新华保险上市伊始,终于由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标准30%达到刚刚“良好”的150%。

一个事实是,偿付能力不足是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通病。

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业,在业务快速发展而监管层风险控制又不断趋严的背景下,保险公司都不得不面临提升偿付能力这一硬指标。

包括国寿、平安、人保等大公司也都不断借助发债解决这一难题。截至去年年底,还有5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低于监管红线,急需寻求资金补充。

新华保险上市不足两个月就再次大手笔融资,显然是其备受关注的原因。

“目前市场不好,公司上市后随即再融资已不鲜见。”一位证券人士解释,如果市场环境没有好转迹象,很可能企业上市后就融资将成为常态,其中有的上市后就扩股增资。

上市时承诺两年内不再通过股权增资的新华保险,如何在信守诺言的前提下,保持增长依然存在悬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再融资之前,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公告,去年全年该公司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47.9667亿元,同比仅增长1.2%。

缺钱背后的扩张

收入增长乏力,新华保险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发展业务保持业绩增长。

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6月,公司分别实现了保险业务收入人民币465亿元、650亿元、917亿元和507亿元。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以原保险保费收入计(未经二号解释调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由2008年的7.6%和2009年的8.2%上升至2010年的8.9%,在中国寿险公司排名中从2008年的第五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创立15年,一路风云诡谲、话题不断的新华保险,在业绩上一直堪称华丽。

华丽背后是,新华保险野蛮增长的遗留问题,一直保留至今。

新华保险只求保费收入和扩张的粗放式经营,出现的偿付能力不足、资产投资管理孱弱,这一系列强人关国亮时代的问题,历经数次波折,直至上市仍在改革当中。

1998年,关国亮担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在此后8年里,逐渐成为关国亮的个人舞台。

“新华保险,一开始就有民营资本,相比其他保险公司,机制灵活、产品更新快,更能迎合市场需要,这是其明显特点,也是其优势。”中国人寿一名中层说。

关国亮治下的新华保险3年时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布局, 2003年,新华保险保费收入170多亿元,全国前四的地位就此确立。

此后,关国亮事发,继任者孙兵在发展策略上,基本延续了关时代新华保险的扩张风格。

此前媒体报道称,近年新华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与高费用政策有很大关系。一手给费用,一手要保费,至于怎么收来的保费不管。在激进的政策下,销售误导、骗保、套取费用的行为存在不少,“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陆续曝光”。

据统计,仅2010年,至少有19家保监局共处罚了40次新华保险的分支机构或个人,处罚事由包括虚列费用、欺骗投保人、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等。

汇金投资接手以后,空降的“金融系”高管们,一直试图规范化管理,然而,扩张、盈利和规范、制度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似乎仍有诸多死结。

新华资本模式?

2001年4月29日,新华保险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的一份全年业绩。

根据财务报告,截至2010年底,新华保险合并后的总股本为12亿股,净利润为22.51亿元,每股收益达到1.88元,总资产为3045亿元,投资收益也达到106.84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746.88亿元,持有到期资产投资1220.16亿元。

这份看上去很美的业绩背后,新华保险只求保费收入和扩张的粗放式经营,出现的偿付能力不足、资产投资管理孱弱等核心问题,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

目前,由博时基金原副总李全空降操盘的新华资产,近百人的队伍管理着2500亿元的资产。但是受偿付能力的限制,新华资产的投资渠道仅有债券、股票和基金。

面临整合内部问题、规范制度难题的新华保险,上市前后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战略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新华保险对于融资的渴求。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保险在寻求融资的同时,也在寻求资金出口,还通过了H股IPO募集资金境外投资方案,开展境外投资业务。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保险公司境外投资范围限于香港市场,股票品种为公开发行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股票,债券品种为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在港公开发行的债券,以及监管部门允许的其他境外投资形式。

同时,根据披露内容,新华保险拟设立两家项目公司,分别运作延庆养老项目和密云养老项目。其中,尚谷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负责开发总投资5.4亿元的延庆养老项目;檀州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占资95%,负责开发总投资9亿元的密云养老项目。

上市时,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表示,成为上市公司后,新华保险将进入新投资领域,包括不动产、海外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等,并将积极进入养老、健康、医疗和看护等相关产业。

中华保险篇8

曾几何时,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渗透至每个人的生活的时候,保险产品销售似乎仍依赖传统的银保和人渠道,以余额宝为代表的所谓“野蛮人”异军突起,对包括保险在内的传统金融领地不断掠夺蚕食。在新金融势力的挑战下,金融业态伴随着人们的行为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当余额宝用了半年多时间使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成为中国第一大公募基金时,保险业的变化微乎其微。

但新华保险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淡然处之:董事长康典2014年年初把新华保险所有省级分公司的老总都叫到一起,告诫他们冬天还远远没有过去,传统的“打游击、靠忽悠、轻服务”的卖保险的业务模式必须改变。

面对互联网新金融模式的冲击,康典显得尤其淡定:“什么叫O2O,有本事你就在online上待着,别offline,只有online没戏,你得下地,在天上不行,最终你要落地,因为客户在地上站着。就凭现有的技术手段你想颠覆?不可能!因此,我的致股东函标题就叫‘敬畏传统,拥抱变化’。”

康典还纠正了业界的一个流行观点,认为“保险行业的互联网化就是将保险在网上销售”。他坦言,并非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在网上卖,保险产品就是其中之一。毕竟,保险产品有它的特殊性。

“如今的现实是,大量有知识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在网上来完成一些采购、消费行为,并且习惯于这种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变化。但具体像保险产品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怎么销售,仍值得探讨。如果没有offline的配合,单纯靠online,很难完成得很到位。”康典如此解释传统和变化之间的关系。

养老商业模式尚不清晰

除了互联网金融,发生变化的还有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不争事实。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1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为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的总和。巨大的老年人口,为养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机会。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区别在于不是人人都能平等地把握机会。自2013年以来,包括新华保险在内的众多保险企业都已经纷纷在各地竞相拿地,涉足养老地产。但一年后往回看,成熟的养老社区并不多。面对一个尚未挖掘的大金矿,保险公司几乎个个都小心翼翼。

问题的症结何在?康典给出的答案是:商业模式不清晰。

康典表示,新华保险为这个事情测算了无数个模型,设置了很多参数在里面一点一条地进行测试。这里的核心是,在养老业务上设置一定的固定资产投入,然后和它对应的或是租金或是其他收入,如果养老业务本身赚钱很难,达不到我们预定的投资收益的时候,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作为一种附加的收入,最后使得我们这个项目还是可以赚到钱的,起码不要赔钱,这很关键。几十亿元就算赔百分之一,都不是个小数目。

对于养老而言,究竟何种商业模式最合适?康典说,如果养老地产最终走的是一条“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品房盈利模式,那肯定长远不了。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只是在尝试,摸着石头往前走。

以新华保险为例,其已将北京六里桥附近的原公司总部,改造成一栋全新的养老大厦。这栋养老大厦将主打“护理”概念,专门接待行动不便、需要完全住院的老年人。

康典称,现在我们想得比较明白了,全护理这一块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上述养老大厦那个楼现在大概只有两百多套房间,还附带着一个康复医院,有的老人需要一个功能的康复和老年病的维持,这需要引进国际上一些非常成熟的、前端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结果是对老人的服务流程就不一样了,这个已经比较清楚,如果能做好,我们就能在其他城市复制此种模式。

目前,新华保险的养老业务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己掏钱拿地;另一方面,也尝试分担风险与其他地产商合作。一旦科学有效的商业模式被证明可行,就会迅速铺开。

康典说,当然,新华保险还在探索一些其他的模式,比如跟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你开发建设成一个区域后,我们在这个区里把一些健康服务的、老年人生活支持的功能放进去,使得小区里的老人能够得到服务。这个模式还在探讨阶段。

一体核心两翼齐飞

备受各界关注的保险版“以房养老”已于7月1日正式启动试点,然而相关产品仍未成型,各保险公司也观望等待,保险公司为何如此谨慎?

康典表示,新华保险对于“以房养老”一事持积极心态,目前正在研究。“以房养老”涉及寿险行业以前不太熟悉的一些领域,因而对于这些东西该怎么进行技术上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无论是全护理模式,还是以房养老模式,抑或其他新的模式,均凸显出养老在新华保险战略宏图中的重要地位,这恰好与新华保险提出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相吻合。“一体”是以寿险为核心,“两翼”则是指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

其实,在养老社区的投资上,新华保险提得比较早,但是推进却比较慢。对此,康典坦言,之所以走得比较慢,主要是因为对寿险参与到养老的模式还没有看太清楚,而新华保险是希望能够探索一个纯养老的模式,而不是像某些机构以养老的名义去做商业地产。

近日,保监会了首份《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预测,至2020年,仅养老领域,保险业直接投资规模预计最高可达4500亿元,补充养老院床位缺口225万张,同时可提供1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330亿元。

面对巨大的养老市场,保险业在这方面的布局也在不断加大。近日,保险业投资养老社区再获进展,据了解,7月9日,中国太平旗下太平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管委会在无锡签署太平无锡养老社区投资协议,中国太平将在无锡投资建设该公司的第二个养老社区项目。

《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共有5家保险机构投资11个养老社区项目,占地面积3298亩,计划投资额达到163亿元。在保险业投资养老社区方面进展比较快的是合众人寿和泰康人寿,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等公司虽然都投资了养老社区,但整体进展并不像一些同业那么快。

康典坦言,新华保险上市时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险业务,但实际推进比较慢。推进慢的重要原因是寿险参与到养老的模式还没有看太清楚,养老资金的投入和其他的投入不太一样,比如搞一个养老园区,一投就是几十亿元,新华保险是希望能够探索一个纯养老的模式,而不是像某些机构以养老的名义去做商业地产。在政策和规则的界限之内,新华保险投资养老社区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客户可接受;二是公司可盈利。

据了解,2012年新华保险启动了在延庆和密云的两个养老社区项目,2014年在海南的养老社区项目也已启动。此外,新华保险还在广东、福建、上海等地进行项目调研。在康典的心目中,稳步推进比铺项目更重要,他希望一个养老社区项目能做到既有客户需求,又能使公司可持续经营,目标是做一个可以复制的项目。

康典透露,虽然对寿险参与到养老的模式没有看得太清楚,但新华保险对全护理这一领域看得比较明白。因为这一块的需求比较刚性,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这一代(421家庭),上面有4个老人,甚至是4个老人的上面还有更高龄的老人,即上面有两层老人。这一代人面对的养老问题非常尖锐,若是这些老人中有一个进入到卧床状态,或再有一个出现疾病缠身的话,那将是一个“灾难”。

他认为,一般情况下,老人60岁退休到80岁之间应该是处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进入到80岁以后,这种全护理就有需求了。

构建生命周期全链条

健康产业的投资主要针对生活能自理、对医疗要求并不大高的老人,比如新华保险在海南开发的项目,预计2014年能进入销售,主要针对北方老人在冬天可以到海南换个适宜的居住环境,再配合一定的医疗保健服务。“如果海南的项目尝试成功了,我们也希望在广东、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地进行推进。”康典说。

2012年,新华保险设立的武汉、西安健康管理中心率先开业,这两家健康管理中心的注册资本均为2000万元。

作为新华保险 “一体两翼”的战略之一,新华保险是通过专业公司进行健康产业的投资管理。据了解,新华保险全资发起设立了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公司,主要从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医疗投资等健康医疗产业。目前,新华保险已在武汉、西安、青岛、成都、长沙、重庆、宝鸡、郑州、烟台、合肥、呼和浩特、济南等地设有健康管理中心。

对于健康门诊,康典表示,目前的健康管理中心经营情况还不错,新华保险希望一个健康管理中心从开业到盈利的时间是三年。他透露,目前新华保险的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养老和健康两个产业上,其他方面的投资会比较审慎,但并不是完全不做。

而如何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新华保险2014年要解决的课题。

在康典看来,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指望新一届政府再出台经济刺激政策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主基调是调整和调控,而且是治理经济、社会及生态中的失衡问题,保险业面临的挑战更大。

“有的赌土地,有的赌股票,眼看无法落地就左脚踩右脚,又飞起来了。我们没那个功夫,就是老老实实从客户入手,建设体系,这是基本功。我们要改变作业模式,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草吃光了就啃草根,最后变成沙漠,羊也变不成骆驼。典型的‘狗熊掰棒子’,结果是死路一条。你误地一晌,地误你一年。我们要当好农民,把土地经营好,客户就是我们的土地。”康典的表述十分形象动人。

曾经的新华保险满目疮痍,人心浮动,业绩不佳,前董事长被抓,公司超过三年无董事会。在“救火队长”董事长康典的努力下,公司不仅A+H股上市成功,多年的积弊也被一个个化解。

新华保险发展有三部曲:上市、初步绘制蓝图、全面推动战略转型。康典要求,2014年是最重要的一年,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要全面推广到各个渠道,各级机构。

“我们就是脚踏实地,不当外星人。没有地面扎实的基本功,飞起来也得摔下去。”康典态度很明确。

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目标已经在逐步推进中。除了新华养老管理公司外,新华保险还控股新华卓越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华家园尚谷(北京)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华家园檀州(北京)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保险武汉门诊部有限公司、新华保险西安门诊部有限公司等,形成医疗、养老等涵盖人的生命周期全链条保障服务。

审慎稳健投资为要义

截至2013年底,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为4.8%,净投资收益率为4.6%,其中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均站上5%。据新华保险内部人士解释,新华保险的投资资产规模中没有减去回购规模和相应的回购成本,以及投资资产中未剔除应计利息。若采用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统一口径,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将达到5.23%。

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013年保险全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04%,为四年来最好水平。

“寿险资金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如果单看上市寿险公司的投资表现,新华保险的投资业绩还是不错的。”康典表示。

从新华保险的资产配置来看,截至2013年底,债权型投资占比为55.6%,定期存款占比为29.7%,股权型投资仅占7.6%等。“新华保险整体投资风格一直比较稳健,不仅现有的资产配置是稳健的,对每一项投资也很稳健。”康典指出。

新华保险在上市之初就设立了“以寿险为中心,发展养老、健康产业”的战略,因此股权方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养老、健康两大产业。“首先要想清楚的是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战略布局还是单纯为了盈利?”康典说,“我们也曾有多种设想,但除了对养老、健康产业的投资,其他方面并无明显动作,因为我们认为布局养老、健康产业更符合公司战略,能与现有的寿险业务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

康典强调,新华保险并不排斥创新型的投资渠道。2013年,新华保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认购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和基础设施股权投资计划共计114亿元,但并未主动发起过相应的投资计划。

“对基建投资,其实我们力图找到这样的投资机会,比如和广东市政府签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北京市也曾做了很多次沟通,我们非常渴望能够投资一个效益良好、能带来可接受的回报,同时风险不太大的基建投资项目。”康典表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项目的要求太高了,到现在还在努力寻找。目前,和广东省政府的合作仍在磋商中。”

2014年,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相继启动保险资金市场化委托投资,金额均为200亿元,是保险资金引入外部竞争、提升投资收益的创新手段。康典表示,“新华保险亦有此计划,该计划是新华资产管理公司提出来的,目前,董事会对委托投资的批准程序已经走完,正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考虑到保险资金对流动性的需求,新华保险对养老产业的投资非常审慎,希望能找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目前新华保险在股权投资方面集中于健康和养老领域,同时也在与多个地方积极商讨投资城镇化建设项目,以寻求可接受的投资效益。”康典指出。

康典认为,新华保险现有资产配置是稳健的,投入到其他相关产业也非常审慎,在股权投资方面比较大的动作集中于健康和养老两个领域,因为它们可以与寿险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

中华保险篇9

记者最新获悉,“全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已获国务院批准,最快可能于六七月份成立,将掌管超过100亿元规模的全国保险保障基金。这笔保险业自保基金现由财政部等13个单位共同组成的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理事会监督、管理和使用。

而代为掌管已有一年的新华人寿,也会在全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成立后,其股权将交由基金公司阶段性持有,并由新公司主持,助其找到新“婆家”,目前多家机构已表现积极欲受让,竞争颇为激烈。

新公司成立

新公司的人士安排已经出炉: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可能兼任基金公司董事长,而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副主任曾于瑾可能出任总经理,其他高管可能来自中国保险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其他成员单位。

新公司的成立,是配合2008年将并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2005年1月1日起,《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健全并完善了保险业在金融业中市场化的风险自救机制。其规定,保险保障基金资金由保险公司缴纳,由保监会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亦谈到新办法进一步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作,建立健全保险保障基金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不良保险公司探索市场化退出路径。

周延礼透露,保险保障基金每年以20亿到30亿元的规模增加,保险保障基金的资金运用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投资只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保监会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现已累至超过100亿元。

为新华寻退路

业内外广受关注的新华人寿托管也将有了结。

知情人士透露,全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成立后,新华人寿的股权将交由基金公司阶段性持有。目前包括宝钢、人保财险、中国再保险集团、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等在内的多家机构表现出积极受让的愿望,竞争颇为激烈。

而新华人寿何以代管,则是一个悲情故事。1996年成立的新华曾经一路领先,不管是引资、上市、利润、市场份额,乃至金融保险集团化战略等都位居前列,兴于生猛,也乱于生猛,政治强人新华前掌门关氏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投资之“劫”――因保险资金投资越界,而收于保监会代管。

4月23日保监会例行新闻会上袁力对新华人寿处置情况:“保监会在查处新华人寿违法违规挪用资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保险保障基金收购问题股权,被挪用的大部分资金已经被追回,剩余部分已经通过资产抵压等方式进行了保全。”

中华保险篇10

    [论文摘要] 吉林安华公司在发展农业保险是在体制与机制、产品开发、营销渠道、服务方式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为我国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于2004年12月30日在长春正式开业的国内首家商业化经营的、股份制、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它是东北地区第一家中资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二家成立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公司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以“为三农提供保障,为社会奉献价值”为经营理念,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经营发展新思路、新模式。 

    一、安华模式 

    1.体制与机制模式。安华公司自筹建之日起就强调以现代企业的体制与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公司创立后根据《公司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以及《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管理层,制定了《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制定了涵盖全部业务范围的50多项风险预警机制,制定了多个品种的灾情应急预案。在人员管理机制上,公司重点引进了保险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农业、牧业等各类专门人才,确立了能够体现激励、约束机制的开放式用工管理制度。 

    2.产品模式。安华公司自筹建时就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66个“三农”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产品,涵盖了种养两业、农民家财、农机具、农民人身意外和农民合作医疗等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农业产业化系列保险产品和农村户型经济“一揽子”保险产品。在具体条款上,安华公司不刻意追求产品表述的专业性,确保农民看懂弄通,让参保农户自己就能计算出损失后能够得到的赔偿。同时,满足多样化需求。在农村一揽子定额保险产品中根据需求进行组合,满足不同农户家庭的需要。在养殖业保险中,安华公司首次提出可选择保险责任的特色保险产品,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被保险人加以选择。 

    3.营销渠道模式。安华公司在确立营销模式时吸取过去商业保险公司层层铺设机构造成高昂运营成本的教训,提出节约成本不以牺牲服务为代价,成本的节约要以高效优质服务为前提;销售要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接近参保农户,让农户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要兼顾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力。在此基础上,安华公司采取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结合、间接销售为主的销售方式,主要通过与农村信用社、银行、邮政和与农村经管、农机系统的合作来实现。

    4.服务模式。安华公司自成立起就确立了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创效益的服务宗旨,在服务内容上体现“防”、“快”、“简”特点。首先是加强防灾防损工作,这样既使公司避免出现大额赔付,又保证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其次是快速理赔。即查勘快、定损快、赔付快。为加快理赔速度,安华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将赔款直接发放到投保人(龙头企业),再由其拨付给相关农民合作组织,由农民组织利用其与农户联系紧密的优势,将赔款支付给农户。第三是简化手续和程序。针对农村家庭火灾,免除了由相关部门出具火灾证明的要求,对疫病的认证免除了由畜牧站出具证明的要求,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免除了气象部门的证明,对网上核保通过的案件即可先行赔付。 

    二、安华模式的几点启示 

    安华公司的实践为我国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业务经营综合化。由于纯粹的商业化经营会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单纯政策性推进农业保险国家养不起,纯正的互助合作农险和农业相互保险农户认识不上去,安华探索推进的综合农险或“大农险”经营模式便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政商互补、城乡共进,合力助推农业保险稳步发展。

    2.产品种类多样化。安华公司将创新产品和销售模式结合起来,借鉴国外经验,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包括种养两业险、农村家财险、短期健康险与人身意外险等在内的全方位、“一揽子”保险保障,既方便了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投保不同保险产品,同时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营销渠道多元化。安华公司积极探索“政府组织推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动型”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办方法。先后与舒兰、桦甸市政府,吉林省烟叶公司、广泽乳业、山东诸城外贸、蒙牛集团签订了玉米、烟叶、奶牛、养貂等方面的保险合作协议,迅速在保险业界树立起了安华农保的服务形象。 

    4.公司发展规范化。安华公司的发展有别于其他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与上海安信、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等公司具有十多年的经营基础不同,安华的发展完全是从零做起,没有历史包袱。安华公司可以按照《公司法》和保监会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规范化运营。 

    5.产业化组织作用全程化。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安华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所带动的种植业、养殖业为承保对象,为其提供综合保险服务。安华公司在其展业过程中,把产业化组织作为投保人,产业化组织带动的农户为被保险人,与其签订开展保险合作的协议。一些龙头企业为鼓励基地农户投保,积极进行保费补贴,有些企业甚至为农户代垫保费,等回收产品时扣回。在保险合作过程中,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防灾防损、现场查勘、赔款发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降低了保户损失、提高了理赔效率,又有效规避了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文武:吉林省安华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障碍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7(1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