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建材十篇

时间:2023-03-14 07:36:18

化学建材

化学建材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编写;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04-02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的体现。在编写教材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强调能力、基本态度和观念培养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体现化学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指导思想。不同教材对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一方面应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满足初中教学、突出初中教育特点;另一方面应符合习题类型多样化的要求和保持多样的风格和特色,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构建教育理论体系

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培养,是我们首先重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特点,探索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的应用程式,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将课堂运行程式进一步细化,并让教学模型、实物走进课堂,突出形象,直观教学,也可将教学搬进实验室,甚至生活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相对抽象,教学中又渗透了物理、生物学、数学、法律等学科基础知识,再加上学生是初学,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以下:,首先,要注重教材的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初中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初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化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刚接触的新学科,教材编写应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等方面突出初中教育的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再次,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从课内课外,音像、文字、网络、媒体等不同教育资源优势考虑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整体构建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体系。

2丰富教材内容形式,体现初中化学教材的特点

初中化学教材除了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方面去编写外,还可从化学的价值,化学与工业方面去考虑。在选材时应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认识对化学物质的不当使用也会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例如,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教应、臭氧空洞及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和调查研究等课题。教材还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既开放又具实效的、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如交流、讨论和调查等。

2.1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关注环保教育。

教材特点要注重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新技术之间的联系;内容贴近实际和生活是化学的重要功能。"化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和结合,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增加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三个专题,都是有关生活实际、环境污染和保护的内容,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2.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体现人文精神。

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材都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作为实验的个体--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思想。近几年,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损失惨重。江西多起"鞭炮爆炸"事故;山西小煤窑"瓦斯爆炸"接二连三。所以,防火、防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穿了教材的始终。将"灭火器"知识由"常识性介绍"改为"了解";在讲述氢氧化钠使用时,用黑体强调:"更应防止溅到眼睛里"。这些内容的特意安排,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体现人文精神。

2.3栏目设置,推陈出新,具有弹性和开放性。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现行新教材考虑到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整体要求降低的基础上,减少了"选学"内容;但增设了"阅读"、"资料"、"研究性学习"三个栏目。这些集知识性、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的内容,经过合理编排,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优化教材体系结构,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中,整体框架上要保持学科逻辑性,而且在内容选取上要兼顾学科基础和社会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

3.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编排的建议。

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作保留,且应该呈现网络分布,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和完整性,应在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中增加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学习,例如:含有H的酸、含有OH的碱、含有酸根离子的盐的读法和写法,只有学生掌握好,学生才能轻松地学好并掌握其他知识,如: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怎样去读,学生没有掌握化学式,就不认识化学式,即也就不知道是什么物质,那么又怎么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呢?比如: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生不会书写化学式,又怎么会写化学方程式呢?更别说什么计算正确了。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3.2对化学实验编写的建议。

化学教材的改革重点之一,应该是化学实验的改革,然而教材的编写必须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去考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取材;从社会要求的多规格、多层次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去研究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科技实验、或家庭小实验几个系列的目标和内容。(1)演示实验应该克服单纯为科学发展而设立,应在知识的形成理解和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诸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较侧重于个性发展的一方面,要增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身心发展的演示实验。(2)分组实验不能仅作为知识验证的手段和工具,应该将它看作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独立的体系,增加它的思考性、探索性和自我实践性,克服过多的验证性。(3)课外科技实验或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整体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是化学课堂实验的延伸,它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编写要侧重社会效益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3.3对化学习题编写的建议。

习题类型要多样化,应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测试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教材时要对已有习题进行改造,重视习题的创新。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以发挥习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功能,如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等。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阿题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设计方案蜡烛燃烧时有哪些变化"。这样的习题具有开放度,学生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方案。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双重作用。初学化学的学生已具有生物、物理和地理等学科的初步知识,在教材编写时要注意所选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处理好知识的相互衔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国新一轮初中教材编写改革的方向是:一方面借鉴国内教材编写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避免不符合时代,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缺陷;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我国多地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庞小梅 关于编写中职生物化学教材的几点建议 《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化学建材篇2

论文关键词:工学一体化;高职;学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与“低就”的现象严重。

高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高职教材现状,较多学者进行了分析评价,从总体情况来看,存在较多问题。李辉、吴博通过对高职教材建设基本现状的调研,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沈海娟、申毅等人指出现行高职教材缺乏特色,没有从根本上反映高职教材的根本特征;王婉芳指出高职教育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具有独创性、能体现高职特色的教材很少;吴剑、金立群等人认为现行的高职教材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教材内容陈旧、平淡,知识重叠,缺少创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内容陈旧,只是对原来中专、专科、本科教材的简单删减;基础理论知识过多、过于重复,内容缺乏灵活性;实践环节涉猎较少,与企业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流程联系较少,学生所学的教材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服务,与将来的岗位群无法实现“零距离”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与“双证制”脱节。可见,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结构都已经无法满足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

工学一体化对高职教材(学材)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包括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传统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即学材,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学习能力。

针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许多学者提出要产学结合共同编写教材。赵居礼、王艳芳认为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加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蒋晖指出学校与公司共同承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要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料教材建设。赵志群在开展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如学生工作页的内容及其结构实现了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要求的有效对接,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工作页的编写与出版为职业教育教材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职业教育类教材库。

工作页是以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为一个课业编写的,其基本内容包括课业(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名称、学习目标、课时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描述、学习内容引导、背景介绍、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等。工作页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成果的主要物质载体,也是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材料,是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工作页通常以引导课文的形式出现,引导课文中应涵括工作要求、操作规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丰富的职业信息和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一段段的引导课文承上启下,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控制质量、评价反馈的进程中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工作页没有像传统教科书那样,向学生提供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遵循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完成任务的需要编写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与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教科书、工作手册、操作规程等学习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信息占有者打交道的沟通合作能力。

基于工学一体化高职学材的特点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旨在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产生问题和疑问,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突出主体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因而以“建构”观取代以往客观主义认识论指导下学习的“反映”观,更符合学习的本质。反映是从客体角度而言,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观性与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与选择性,指出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成主体性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根据这种学习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应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形成,从而唤起对学习者主体性的真正关注。高职学材应定位于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明确学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教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并创设条件。

强化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相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正是据此对眼前的事物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解释,建构自己的意义。即使有些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高职教育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职业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而言,情境化是吸引学生、联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努力地思考其中的实践性问题时,知识才有可能在其认知结构中与工作任务建立有机联系。因此,学材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学生的经验世界,否则学生很难在新的知识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所选用的素材要尽可能地来自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见到和感受到的现实,也可以是他们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所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上的现实。学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要尽可能地与真实的问题或类似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并从素材编排的结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重组与再加工,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更多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充分调动学习动机。这是因为对学习者而言,在事件展开的顺序中,深度理解性的建构通常是由一个好的问题激发的,并且这种激发要比那种号称是一条条介绍概念的认真安排好了的顺序授课更有效。另外,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发生变革重组,从而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促进对话性促进对话是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通过传递来接受,只能通过建构来获得。这就要求学材内容要避免直接呈现结论的权威的观点,在陈述方式上要避免绝对客观的描述,要留给学生自主建构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呈现方式上应做到丰富多彩,版面生动活泼,多运用启发式问题、参与性表格、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易于学生接受的表达方式隐蔽教育意图,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做好自身与学材之间互动对话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其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是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等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其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化学建材篇3

“新”旧教材相比,用过旧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以前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与严谨,对学科理论和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重视不够。而新教材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采用新的编排,及时、合理地将与化学有关的现代科技成果以及当代社会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渗透、编排在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并实现了四个渗透: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新教材体现了STS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使中学化学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贴近时代脉搏,使新教材显得很有血有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现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化学,而化学的发展又促使生活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新教材还编入了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新的环保意识、新的选学内容、新的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课题以及介绍有关知识的网站或网址等等,更好地体现了新教材的“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在编排形式上有两大显著变化:

1.每章开篇配有一幅图,并且后续内容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资料。

2.设置了如“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小栏目。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图文并茂的插图,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到主动探索上来。这一点使我们受益颇深。下面就配图的作用和教学方式谈几点体会。配图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一、贴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大多喜欢看有美丽图案的板书,反感枯燥的理论教本。新教材抓住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克服旧教材理论繁多,形式古板的弊端,而编排大量图片,并配以拟人化的语言,使大家更容易接受。如第一章的配图为第11届亚运会熊熊燃烧的火炬。学生看后大都感到新奇,亚运会火炬和化学知识有什么联系呢?这会使学生急切想通读全章,解决心中的谜团。再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和合成材料”的配图,全是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鱼、水果、衣服等。这会使学生感到要学的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贴近实际生活,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接近了与现实的距离,学习兴趣大增。

二、标明主题、统领全章

每章的配图都是在大标题的后面,学生从中可简单推知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后,学生就会很快地了解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即将学哪些重要内容。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氮族元素”的配图,它描绘了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图,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又为学生复习本章内容时进行知识总结、构造网络提供了思路,可谓选材精妙,画面还有制造蛋白质、细菌讲解等生物知识,为目前高考中学科之间的综合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三、使微观结构形象化、理论知识系统化

中学化学中有许多理论知识,如电子云、电离平衡、有机物分子的结构等,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它们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新教材中就此理论难点提供许多精美的图画设计。如“电离平衡”的配图,表现了水分子,醋酸分子及它们结合、电离的过程,形象又逼真,再如“烃”的配图,列举一些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这使微观的物质变得宏观而又具体,学生感到知识有章可循,接受也较为轻松。如果再加上采用电脑制作的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则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揭示认知规律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从最初的模糊认识到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要经过多次验证、修改、才日益完善。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配图中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它提示出本章的主要内容。表上又以不同比例画出五幅原子模型图,并配有文字解释,描述了人类从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历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神秘面纱,表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艰辛过程。这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漫漫之路,艰难险阻,也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昂扬斗志,发愤学习。

在配图使用中,我们做法如下:

1.在每章的开始,让学生先看配图,教师简介。这便于预习新课,让学生探究配图的内涵,以便在后续听课中精力集中,深入探讨。

2.在每章学完后回顾配图,思考配图与本章主要内容上的必然联系。这样学生记忆较为方便,易形成知识网络。

3.对部分配图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电离平衡”等配图利用计算机绘画进行动画模拟,把死板的画面变得活灵活现,便于学生理解。

4.选择部分章图展开讨论。如选择“硫与硫的化合物的环境保护”配图,并配以其他影像资料,就“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展开讨论会等。

化学建材篇4

    纸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纸版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具,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主教材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贾桂芝教授担任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无机化学》。该教材的编写理念是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强调其应用性以及与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关系,力求做到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又给学生展现中药知识的背景,体现出中医药学科的特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该教材在使用中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过多次修改,重新出版后已经进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遴选行列。为使学生在学时少、教学进度快的情况下仍可达到“知识面宽,信息量大”的教学要求,我们配合主教材专门编写了《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为学生剖析知识点和典型问题,并结合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习题来加深理解。

    (二)网络辅助教材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可以随时向学生提供上网服务。此外在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内部都有网络接口,这些条件使无机化学课程网络教材建设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借助校园网络,运用数据库、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建立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4],全面实施了网络辅助教学。网站主要设立了以下四个板块。

    1.教学文件。包括授课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介绍课程基本要求、考试方法、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学习重点内容、学习方法等,方便学生随时了解授课教师、教学要求和进程,促进学生提前制订学习计划,建立正确的方法和计划,有的放矢,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主要介绍为学生指定的课程参考书,教师自行研制的电子课件,无机实验基本操作录像、同步习题练习、教学内容背景知识介绍等。在学校教改资金的资助下及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课程组制作了实用、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课件内容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尽量采用动画、视听、图片等内容,学生可以随时下载电子课件,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前预习、课后复习,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背景知识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资源板块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化学建材篇5

关键词 材料化学;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30-02

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树立团队课程建设意识,推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快专业发展步伐;使高等学校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发展新跨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深入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院校突出办学特色的主要平台[1-2]。

1 课程群的平台建设

根据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技竞赛三平台的实施过程中,从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构建[3-4]。

1.1 基础实验平台(化学基础实验)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打破原有课程条块分割的教学格局,在整体上给学生一个比较系统的化学实验知识并进行多方位的综合能力培养,构建适合本专业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

基础实验平台以课内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的课外创新型实验。在基础实验中坚持把德育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来思考问题,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上,通过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2 专业实验平台

针对本专业的两个培养方向(无机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方向),以传授专业实验知识和培养专业实验技能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等知识的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实验平台以课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并引入研究性创新实验作为课程的拓展,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实验精神。在强化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能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3 科技竞赛(创新实验)平台

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构建设计创新实验体系,包括设计性创新型实验、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

科技竞赛平台以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是通过各类大学科技文化活动和做科研助手来实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身心素质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培养学生追求真理锲而不舍、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科学素质。在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提出假设的创新能力,这是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

2 课程群的重组和整合优化

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材料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更要体现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围绕课程群的优化组合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改变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在对化学基础实验平台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在强化基本操作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每个实验模块都提供一定数目的课内选做和课外选做的实验项目。

在专业实验平台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将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进行整合。课程内容选择不再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依据,而是主要依据职业需要或岗位群需要,设计若干相关联的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能力核心选择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学生在完成真实性项目的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理论成为实践的背景和向导。

2.2 增强课程间衔接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定位,统筹安排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三个衔接(即:课程群内实验课程的衔接、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实验课程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衔接),设计“不断线”“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通过在“化学基础实验”中增加少量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在“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中增加“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讲授,使两门实验课实现自然过渡。“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中各种仪器和分析方法的使用为后续的“高分子化学实验”的表征和性能测试奠定了基础,使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并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发展,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先进生产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体系。例如,在高分子化学实验中,通过开设“线性酚醛树脂的制备”等工程性实验,使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工业生产相联系。

2.3 注重教材建设

系统的教材建设是做好课程群的基础,课程群要有能够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新教材、实验指导书以及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配套服务以满足教学需求。另外,主动学习是学生未来工作、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为此,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扩充学习资料,为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提供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4 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群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依托省重点高校实验室、材料化学综合实验室等平台,实现实验室多级开放的管理模式;注重教材、仪器、操作过程、数据分析、课件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在教学改革中按“四个转化”的指导思想开展教学,即:实验安排上由集中实验向学生自主实验的转化;培养方式上由学生单一能力向综合设计能力的转化;培养内容上由固定式向模块式实验教学的转化;授课空间上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化。充分利用网络、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能够自主学习。

2.5 校企合作开展实验教学

在对整个专业实验平台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同时,也对一些具体实验项目进行调整。将一部分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测试实验拿到企业中去完成,引入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对行业的认同感更强。同时,结合当地的材料产业,增设“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制备”等针对性极强的实验项目。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直接到相关企业实习,受到企业的好评。

3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课程的整合,使整个实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体现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效结合,为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搭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平台,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之.地方院校材料化学实验的建设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120-121.

[2]周新贵,白书欣.改进高校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34-235,245.

化学建材篇6

1、物质文化方面的保障: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设置阳光心理小屋、微机室、语言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工作室、教科研室等功能室,并配备了优秀辅导教师,为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延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精心设计,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在加强美化绿化的同时,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利用走廊、墙壁创造文化氛围,师生共同制作宣传栏、壁报栏,给校园植物制作说明牌等,让学生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点上,都能感受到深深地启迪,都能受到优良地教育和知识的熏陶.

3、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以“追寻生命厚度 尽享阳光人生”为主题,以书香校园建设为中心,让教师学生在读书中幸福成长.有计划地开展读名著佳篇活动、经典古诗文诵背活动、读书比赛活动等.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建设,创设优越的读书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由此取得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2010年学校获临淄区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7月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年会在海门举行,我校作为我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代表参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展示.

4、课程文化发展逐显特色:在阳光课堂构建方面,以理想课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线,努力形成生成、动态的阳光课堂;在阳光体育课程构建中,以阳光大课间、师生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让笑声溢满校园,让运动感染你我”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阳光体育;在特色校本课程上,首先以大阅读为载体,开设《颂千古美文 做阳光少年》古诗文经典阅读课程,配以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展示,形成特色文化阅读课程;再者是以德育体系建设为主线,开发德育读本《童年在四季中走过》,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课外实践教育课为平台通过阅读、活动、操作等深化德育课程.

5、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在阳光教师的发展上,以“拥有阳光心态,尽享阳光工作,哺育阳光少年”为责任目标,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读书评价,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水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教师十不准为标准,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真诚的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热爱学生 .再者是在阳光少年发展上,以素质教育、兴趣教育为载体,通过班会、校会以及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感人事迹故事会、献上一份爱等活动,培养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合作、奉献精神,形成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加强学生善思、乐学、合作、进取的学风,让他们具有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襟等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星级评价、德育评价为展台,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氛围,着力塑造具有阳光心态、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多才多艺阳光少年.

6、科室管理制度、教师责任制度、教师量化评价制度、学生星级评价制度等制度文化明确,落实有效.

化学建材篇7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研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问题,从“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出发,以黑龙江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为例构建了“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与相应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7( 2015 )01-0001-02

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材料化学专业是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十分活跃的专业,近年来对促进科学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21世纪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学科。作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其目标不仅要训练学生掌握材料化学常规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它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主要包括材料化学综合实验、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实验等,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重复性的验证性实验。然而,陈旧的实验内容和“照方抓药”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应更多地涉及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达到“会学”的目的。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对材料化学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各高校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黑龙江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也推进了专业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在“自主开放”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和实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自主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教学,即将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身兴趣、理解以及实验室现有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选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目标。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基础实验和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在内容编排上不仅紧密联系材料化学领域的前沿热点,而且本身是系统性、科学性的完整课程体系,具有探究性、新颖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研学兴趣。此外,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难、建立自主研学方法,能更好地从科学态度、实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自主开放”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搭建“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平台、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建立多角度能力评定体系。

三、“自主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

“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教学依托于黑龙江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材料加工与设计实验。实验平台的搭建需考虑四方面问题:(1)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实验课题的多样性、普适性、可操作性以及综合性;(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室现有仪器是否可以满足合成实验、物性表征以及性能测试的需求;(4)本专业教师是否熟悉实验内容、相关的合成方法和性能测试,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

实验室通过对现有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指导教师科研领域以及教学和科研仪器等进行梳理、整合,构建了以复合微球合成及性能测试为目标的开放式实验平台,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材料的构效关系。该平台涉及胶体微球、半导体氧化物和贵金属纳米粒子等多种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性能测试。利用这个平台学生要独立完成两个系列实验,并规定所合成的材料要具有指定的性能。实验教材只给出各种胶体微球的性质、应用领域及相关机理,并列举一些相关文献;而各种材料的合成方法、性能表征、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各种材料复合对性能影响均不体现。学生合成什么复合微球、如何合成、如何表征、如何测试性能,均需通过调研文献、归纳总结和设计,并实施操作,从而充分体现“自主开放”式专业实验的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

四、“自主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致筹划、准备和紧密衔接。为此,在实验平台建成后,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实验平台设置的实验内容,分组查阅文献并归纳总结胶体微球(包括碳胶球、聚合物胶球以及无机氧化物胶球)、微球表面功能化、半导体氧化物(如Ti02、Zn0、2r02等)以及贵金属的合成方法。根据实验方法准备了相关的药品、仪器以及性能测试系统,并在学院测试平台申请了材料表征,以确认实验合成的产品物质结构和形貌。

“自主开放”专业实验课的具体实施步骤主要由选题、文献调研、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以及总结汇报五部分构成。开课前,实验教师统一讲解“自主开放”专业实验的实验目标、操作方式,提供文献检索范围,并规定五个阶段的截止时间。实验组自主选择所要合成的复合胶体微球、合成方法、物性表征和性能测试。在选题阶段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引导部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合成同种材料,或者用同种方法合成不同种材料,使各实验组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实验组根据选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审核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是否齐备等。通过实验设计阶段的讨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修正后,学生还需考虑实验中涉及的药品使用注意事项、仪器选择及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问题。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监督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或帮助;而且随着实验的进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操作过程出现遗漏和错误时,指导教师才会提示学生并提供必要的讲解。

课后学生不仅要提交系统的实验报告,还要进行实验总结汇报。各实验组阐述本组实验的设计理念、控制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通过总结交流,学生不仅可以系统地理解不同合成方法对同种材料性能的影响、不同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加深对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认知,而且可以了解多种合成方法、多种材料性能,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共同分享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增强自我效能感,为今后从事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五、构建多角度“自主开放”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化学建材篇8

【关键词】 高职;土建类专业;化学课程;教材;适用性

在五年制高职土建类专业开设化学课程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找不到适用教材。为此,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成《五年制高职土建类化学课程教材适用性研究》课题团队,准备着手编写一套适合使用的校本教材。一年多来,经过大量查阅编写教材相关的材料,深入土建工地现场全程了解大小工程各个环节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应用节点,调查了解化学知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边际与渗透;倾听设计工程师、工民建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地质、材料、装修、园林花卉等方面技术人员对工程建设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感受,经验总结;带上学生到工地采样,回学校在实验室进行试验验证;还从网上征订了十余套相关教材进行比较筛选,杂取众长。最终确定本教材要以行业应用、未来发展、施工实际、职业需求和学生能用可用的原则编选教材内容,以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工程施工过程为顺序安排教材章节顺序和体例。给五年制高职土建类专业编写这类教材还应当结合教师以往化学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和学生已有基础,衔接初中化学教材相关知识点,方便学生构建化学知识和应用的框架结构。对编写这类教材,我们把感受较深几个方面的思考总结如下:

一、应当与初中化学知识前后衔接一以贯之

五年制高职教材的化学课内容应当与初中化学课内容前后衔接,一以贯之。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渐适应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应当把初中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编排进去,让旧知识温故迁移,新知识知新渗透,让学生在能够接受理解的前提下,一点一点逐步引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迈向新台阶。而现有的教材知识体系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前后缺乏关联,独立性很强。例如,第一章的内容很关键,而现有教材中安排了理论性很强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较于初中化学课程,单刀直入,跨度太大。如果先安排几组典型的主族元素如卤素、碱金属的学习,学生了解初步规律后再呈现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亦步亦趋,自然水到渠成。第二章《物质的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没有过渡,而是直接介绍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让学生感觉突兀,晦涩难懂。此时学生心理产生畏惧感,从主观上难以接受化学这门课程。

二、贴近生活实际和工程施工应用

五年制高职土建类化学课程教材内容应当将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吸纳融通,从生活生产应用中的事例案例讲起,积极主动吸纳当代化学化工领域较新较前沿的成果,正面回答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在应用中遇到的新成效新问题。传授这样一些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性知识,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建筑施工中的硅酸盐水泥与钢筋的凝固反应、家居装饰中油漆涂料建材对环境的污染、甲醛在装饰材料中的广泛使用、新型建材在施工中的应用、石材的核放射等等。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认识一些化学现象。如教材中一般都有硫酸的章节,可以列举硫酸毁容事件,并在教学中带学生到附近的化工厂参观硫酸的生产流程,使学生搞懂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和如何防治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可以编写漂白粉内容,演示漂白粉的漂白过程;可以编写甲烷内容,列举瓦斯爆炸案例;也应当编写乙烯乙炔的内容,穿插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未成熟的水果(如青皮香蕉)上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溶液,让学生感知乙炔燃烧的用途及危害。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把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工业、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化学学习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适应未来职业需要

教材内容在重视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以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主线,重点要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充分实现和专业课的对接。教材内容必须切近建筑工程,适应未来职业应用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新材料必须要讲到。如:表面活性剂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分析化学在建筑环境检测中的应用,化学锚栓在路桥托架加固和建筑幕墙工程中的应用,化学材料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环氧建筑结构胶黏剂在建筑上的应用,一些改扩建工程中逐步推广应用的化学植筋施工工艺。钢筋的锈蚀与硅酸盐水泥的保护,水玻璃(俗称泡花碱)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化学灌浆在建筑防水堵漏工程中的综合应用,新型复合材料应用中的化学原理等等。通过查阅全国许多专科以上土建类专业教材,走访建筑行业的资深人士,深入中省大中型工程工地,对校内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学生访谈,分析统计并归纳整理主要的教材内容如合金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广泛应用;硅酸盐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生产使用中的环境保护等;又如苯的化学性质内容虽然不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但也一定要通过列举新装修房屋的案例,讲清楚工程中使用的含苯、醛类物质的装修材料对人体的危害等等。

四、突出建筑施工的工程特点

高职教材与普通院校教材的另一个根本性区别就在于一定要突出教材的职业特性。应当提倡以职业行动行业标准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体例编写教材,要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理念,对原有的学科知识进行有应用价值的系统整合,老旧的知识,过时的材料工艺宁愿可以丢弃。要加重一些有发展应用前景新成果新工艺新材料的教学比重。教材的职业性就应该从教学的内容中有所反映,不但讲施工原理还应该真实完整地展现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技术规范,让学习和施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材真正体现职业性的特点。例如,水泥的编写,应该从水泥的制造过程讲起,一直到水泥的凝固与养护。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水泥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然后从原料的选购,加工、配料、烧制、验收、标号、出厂等环节,并且每一个环节中工艺要求(如湿度与温度对凝固的作用)、试验规范以及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内容学习的重点,促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教材中的内容能够不断引导学生引人入胜,既知道来龙,又清楚去脉,带着好奇不断探究,不断按照教材的思路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五、在淘汰中增加新内容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老旧的知识,已经淘汰的工艺,高耗高成本高污染的施工技术等虽然也属于化学课程过去多年的必讲内容,但现在已没有应用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在新教材编入中宁缺毋滥,能不讲就不讲。教材要有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的建筑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规范的内容,做好基础知识与新材料新工艺的衔接及知识延伸,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需要。例如,雷诺护垫技术能够有效保护河床,防止河水冲刷,能够实现对护坡、护岸的绿化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河床边坡的稳定性,在灾害性预防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将会越加广泛,教材中就不能不讲。又如硅酸盐材料一节中,可以适当引申介绍建筑新材料―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因为这一新型材料已经广泛适用在混凝土、金属、木材、竹制、玻璃等各种材质的基面,无味、无毒,具有特殊阻燃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如无机硅渗透型防水保护剂,可用于古建筑饰面、大理石与花岗岩石材饰面、混凝土饰面、石灰饰面、瓷砖饰面等领域,能够保持原建筑物的风格风貌,修旧如旧,强化建筑物的躯体表层,防止进一步风化,无色无味、美好环境、稳定持久等等功能。又如液体壁纸具有无毒环保、耐擦耐火、无污染、寿命长、无异味等优点,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新技术。又如随着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广泛应用,钢材的抗化学腐蚀、耐锈蚀、耐高温就是必讲内容。

六、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阅读习惯,五年制高职土建类教材内容的展现应该是直观,真实,多角度的,语言风格应该朴素而简洁,版面设计生动,在内容的展现上应该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化学课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应试,上了高职后要让他们从初中立刻转变到高职教育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尊重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渗透职业特点,循序渐进,引导他们顺利从初中应试教育学习模式过渡到职业教育学习模式,不可在一年级就开设的化学教材中把一些原理深奥或工艺技术性强、很专业的内容加进去,过分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但学生学不了,而且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参考文献】

[1] 武琪 王友福.建筑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14.1(下).

[2] 赵秋堂.浅议五年制高职无机化学课程中的“五个对接”[J].广州化学,2012.9.

[3] 高玉峰.高职学生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5(3).

[4] 章莺鸿.五年制高职化学校本教材的开发[N].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5] 高琼英.建筑材料[M].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化学建材篇9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题材文学作品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要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

当前,人们对于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从利益调节、社会的角度思考实现路径,而较少从文学、等精神文化的层面去讨论问题。实际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文化、等多种手段同时运用。在这中间,文学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载体,应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潮头,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从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真正表现出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分量。

一、当前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情况,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题材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风骚;创作体裁多样,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等齐头并进,佳作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面表现农村改革现实的长篇小说有吕雷的《大江沉重》、孙惠芳的《歇马山庄》、关仁山的《天高地厚》、何申的《多彩的乡村》、向本贵的《盘龙埠》等。与长篇小说创作更多地表现不同,中、短篇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现实。从近几年“鲁迅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看,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超过了半数。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申的《年前年后》、刘恒的《天知地知》、阎连科的《黄金洞》、迟子建的《雾月牛栏》、陈世旭的《镇长之死》等获奖中、短篇小说都是农村题材,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相比,报告文学创作更加关注农村现实。如《执政基石》推出的是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李家庚形象,重塑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大山的呼唤》则在呼吁帮助解决山区孩童求学难的问题。可以说报告文学在关注民生方面比虚构文学更加深刻。

虽然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无论是数量、品种、门类,还是质量、水平,都还有明显的差距。

首先是当前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缺少与时俱进的动能和张力,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去反映农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缺少肯定和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对农村基层群众的呼声还缺乏热切的关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层意蕴开掘不够,满足于捡拾农村生活碎片。因此,所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也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气息,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形象最单薄、最概念化。不少作品迎合某些流行的趣味与西方对中国农村的想象,渲染贫困、苦难、保守、短视等J。有些作者沉湎于纯粹“小我”,从个性化走向“个人化”,从“个人化”走到“私人化”,玩文字,玩形式,玩技巧,甚至玩“不知所云”,其必然的后果就是作品灵魂的枯萎。有些作者甚至宣传一些与新农村建设相悖的思想观念,严重违背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对人们的身心产生了毒化作用。

其次是通俗化有余,而内涵不足。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农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应立足于农民大众,为农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那么,这就需要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尽量通俗化,突出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文学还具有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的功能。因此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光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内涵。可是当前的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忽视了这一点,特别是一些通俗文学作品,用“消遣”的绳子把文学从尘世问吊到了半空,仅止于对“趣味性”的追求,不注意文学的社会功用,把审美和思想价值丢在一边,甚至表现一些低俗下流的东西。这种作品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美学原则,既不能体现“醒心”宗旨,又失去了“娱目”的功能。

第三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表现形式,忽视了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文艺欣赏习惯,远离了中国普通农民的艺术消费水平。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已成为世界各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不同民族的文学彼此借鉴,有机结合,和谐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这是前提。然而从我国当今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发展来看,虽然也表现出开放和借鉴精神,显示了当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繁荣景象,但许多作品没有立足民族性,而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不易被农民群众所接受。

[1]

二、题材创作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条件

广袤的农村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为这块热土与家园歌唱,是中国几代作家的共同追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文学工作者负有怎样的责任,无疑需要我们给予明确的回答。

(一)加强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理念的宣传,引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潮流

农村题材文学创作首先要反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展现人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进程。其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化解农村矛盾,反映民意。另外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揭露农村的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

(二)重视农村题材文学内容的转换,提供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作品

从主题表达上来说,应大力反映当代农村开拓进取、加快发展的状况。从题材选择上来说,要多创作表现新农村真善美的作品,特别是表现新农村建设“以人为本”的作品。要切实推进“三农”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要积极倡导与推进农村文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

(三)坚持风格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文学艺术的丰富实践及理性思考逐渐生成具有覆盖性的潮流,并因其普遍性与概括性而形成影响力。民族文化应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开创多元共存的局面。但必须强调的是,健康向上的主体精神是不可削弱的,因为它是我们构建新农村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武装。

(四)展现新型农民的精神风貌,写出转型时代农氏之魂

我们要反映新型农民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塑造出更多积极进行科技创业的农民形象,塑造出更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的形象,在学科学用科学、移风易俗等方面树立新的观念,展现新的壮举,从而鼓舞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奋发进取,同时给乡土文学赋予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三、结语

化学建材篇10

[关键词]新型化学管材 给水工程 应用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改革与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身边事物的环保以及生态平衡问题。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使建筑给水工程在选择管材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传统的普通金属管材已经渐渐被新型化学管材所取代,新型管材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建筑给水工程的完成效率和质量,保证了给水的安全和质量。在时问的推移下,新型管材在建筑给水工程中已经占据核心位置,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新型化学管材的种类很多,我们在选择不同材料管材时,要根据给水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合理的化学管材。

二、新型金属类化学管材

新型铸铁管材比起传统的金属管材,在具体作用上有着明显的提高,它在建筑给水过程中应用的优点有耐久时间长、节省材料成本、不容易腐蚀以及能适应地下环境融为一体。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铸铁管本身质量大、材料过脆、长度短以及不容易装置。

镀锌铁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水工程,因为它使用的寿命长、各方面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防火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消防装置中通常使用的是镀锌铁管,塑料管材是无法出现在消防系统运用中的。

三、新型塑料管

(一)塑料管的相关性能

塑料管的相关性能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理性能,新型塑料管的物理性能比起其他种类化学管材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安装起来方便快捷,在给水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最重要的是它的保温效果很好,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水工程中;第二种是它的卫生性能,新型的塑料管在卫生标准中普遍都能达到标准,例如ABS、PE-X、PB等等,但是PVC-U管材要想达到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就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毒的PVC树脂以及环保的稳定剂,这样才能保证PVC-U管材的卫生性能达标;第三种是它的承压性能,通过了解掌握塑料管材的承压性能,可以第一时间判断它在一定压力下所能使用的寿面,从而全面控制与管理塑料管材的质量,如何去了解掌握塑料管材的承压性能,就要通过进行两项相关试验,一种是长期高温的液压试验,另一种则是液压的试验。

(二)给水塑料管的应用

新型塑料管材的造价成本较低,如果在不考虑供水的质量问题下,是建筑给水工程的第一选择,但是是要供应温度偏高的水,就要在工程中选择聚丙烯管或者聚乙烯管。例如在建筑给水工程中采用HDPE管材,它可以适应环境条件较差的区域,可以有效配合劳动量大的复杂工作,耐高温,重量小,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进行连接时必须通过机械的辅助;使用PEX管材的优势则在于它能有效应对蠕变的状况发生,同时具备良好的耐温性能,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连接工作必须使用金属材料,且不能进行循环利用,不具备环保功能;使用PVC-U管材的优势则是它不容易被腐蚀,具有较高的粘合能力,同时它的造价成本也低,不足之处在于不适合较高温度水的供应,会流出UPVC的添加剂;使用PB管材的优势则是它具备高强度的抗压能力,适应高温环境,安全性能高,不足之处在于PB管材的造价高,PB树脂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给水工程的安装成本会增多。

四、复合管在建筑给水工程的应用

在新型管材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复合管包括玻璃钢管、有衬铅管以及衬胶管。复合管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支承层、内衬层以及保护层,对于保护层和内衬层都要相关的要求,保护层必须保证管材的耐腐性,内衬层则要保证管材不被水腐蚀。复合管的安装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根据给水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安装方式可以采取卡套或者螺纹的方式。有的复合管内衬层为金属管,外层则采用非金属管,例如塑覆铜管就是这种构造,它具备良好的隔热以及防火功能。而有的复合管内外两侧都为非金属管,它的优点在于管道的内测不容易被腐蚀,也不会造成污垢的产生,有效的保证了给水的质量。

在现代的消防系统中选用钢塑符合管,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金属管材造成的水堵塞现象。由于在传统的金属管材安装过程中,会采用钢管的安装方法,在钢管的焊接过程中,在管道的内部会产生大量的金属残渣以及腐蚀的痕迹,残渣在水的流动下会全部挤在消防管道口上,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发现消防装备无法正常使用,管道口无法喷射出水,从而造成重大的生命以及财产损失。然而新型的钢塑复合管比起传统的金属管材,它的质量较轻,不容易被腐蚀,不会在管道口产生大量的污垢,各方面的性能较于普通的金属管材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有效的提高了现代消防系统的安全性。

五、铜管护套在管道的应用

护套的主要优点包括防火、防腐蚀以及防潮湿。在铜管的应用护套的原因是铜管的质量重,安装过程复杂繁琐,同时它的导热性好,容易受到腐蚀。通过采用铜管护套,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保护铜管不受腐蚀以及防火、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