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十篇

时间:2023-03-15 19:06:09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审计质量;审计辅助技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33-04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认定工作对于企业能否拥有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1.1 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上

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在“高、新”二字上,体现的是先进性和高科技性。高新技术企业是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尖端技术和技术再发展的企业,它们都有很高的研究性。很多研究成果一旦投入市场,就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自己的专利,这些成果是推进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通常采用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平台。

1.2 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高

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专业人才和自己的尖端产品,在自己的优势产品上还在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这些后研发的产品项目无形之中形成了企业潜在的力量,使企业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也充分体现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1.3 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存能力差、投资风险大

有很多高新技术产品比如电子产品,刚投入市场时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能很快地占领市场,但是竞争对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仿照出来,而且价格还低,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益形成了威胁,市场逐渐被仿冒品代替,企业的产值也不断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

固有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决策者的资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只有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才能发展。这种行业风险是无法预测的,是企业财务无法左右的,我们只有先通过审计工作来推算产品的市场风险,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方法是比较先进的,这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加以测评。只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生产体系充分了解的审计师才能对企业的规避风险能力做出判断、检查风险。如何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点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审计师按照审计流程逐一检查,注册会计师可以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确认以及科研开发项目投入费用的确认等重点环节入手,对其费用核算、编制等进行审核。企业风险的检查是直接影响评估风险水平的,风险控制的优劣直接和审计师有关系。

2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中主要的风险控制点

2.1 高新产品的研发经费确认审计流程复杂

在审查高新技术企业时,首先,要确定其研究开发费用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中;然后,根据这些费用的归类,详细审计企业的各项开支。在设计时应该重点对直接关系企业运行的支出项目进行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1 人员支出是指研发过程中所参与涉及研究开发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包括技术研究人员和项目的辅助人员,在人员支出费用审核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对研发人员的认定工作。每年度的研发人员清单应与申报材料保持一致,同时,需要关注研发人员的薪酬设计在各项目间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在各研发项目中工作分配的依据是否充分

可信。

2.1.2 直接投入是指在工作中明确划分到直接投入的开支范围内的费用。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技术特点和背景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其对企业申报领用材料的真实性判断具有很大的难度。通常,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中各种直接材料费项目复杂多样,因而,很难直接判定该费用是否属于直接投入,缺乏可直接参考的依据。

2.1.3 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活动所造成的对自身设施的破坏或损耗折合成的费用等。在审查已经产生的费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企业原有的设备进行盘点,认真核对发票,并逐步检查其发票或申请单以及长期待摊费用等信息是否有研发人员的签字确认。

2.1.4 高新技术企业的设计费用主要是用在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制作上。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会将部分设计外包出去,涉及到部分设计费用的审核时,缺少充分的依据和凭证,给外包设计费用的审核带来难度。

2.2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确认难度高

由于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高科技上,而高新科技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使得经费划分时的难度加强。例如,企业某项高新的技术产品运用了多种研发技术设计而成,其产品营业收入比例划分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认定也具有极大的挑战。分产品的全年收入分月明细表,合计数与审计报告的收入核对。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合格率检查。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每个产品至少应详查1~2个月,以确认申报的收入真实准确。原则上应对最后一个月和销售最多的一个月进行详查,对于月份间销售波动异常的产品需追加详查。高新技术产品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是否涉及到异常或非商业惯例的交易行为等,对于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其他客户的价格比较是否合理。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2

认定的风险错报点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专项审计指引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人员人工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究开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各项目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还应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中列报的产品收入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领域的产品收入。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1企业内部审计技术相关概念解析

会计信息化审计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信息通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在组织实施审计业务、开展审计业务管理的监督、评估以及咨询的全过程。依据国际企业内部审计师协会所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审计信息化主要包含了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审计以及信息技术漏洞管理等内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相对来说,计算机审计技术是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技术支撑。所谓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传统审计学、管理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的审计技术科学。它是以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为工作平台,在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安全性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审计数据进行统计、转换、分析后形成审计中间表,通过实用查询、数据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搭建审计模型,进而对审计数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安全审计和趋势分析,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技术方法。

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优势

企业内部审计基于审计对象信息化的现实,审计信息化已然成为必然选择,整体来说,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强化了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优势,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化审计使审计具有连续性优势,突破了原由时空限制,此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提高了对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提高了精确性。由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革新应用,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实现了网络现场审计,也能够实现网上实时审计。

2.2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改进的困境

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上存在着两个层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应用基础以及应用效率问题。当前,虽然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意识到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改进的重要性,并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企业自我审计各项革新。但是整体来说,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很多企业自身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会严重受到经营发展等因素的极大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应用条件不足,这是信息化程度的客观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素养问题,缺乏专业的高端人才,限制了企业审计特别是财务价值识别和应用程度。即便是进行了信息化技术的改进,使用了相应的审计软件,但是实际的工作形同虚设,应用效率过低,内部审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第二,应用风险问题。技术革新本身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也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它与传统审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其应用过程同样也潜在着审计风险问题。比如信息化系统技术缺陷,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极容易造成企业核心数据的泄露、篡改甚至是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信息化系统软件安全可靠性成为影响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化系统审计作业管理控制、核查、审计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行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审计风险问题。此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缺失也是造成应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创新应用

3.1应用数据处理技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于审计工作而言,最为明显的效用主要体现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方面。为此,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引入数据处理技术,以此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其作用发挥步骤包括,进行被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工作,然后将采集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转换为审计软件所需要的数据形式,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通过相关审计系统软件方法分析进而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对审计数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就其功能而言,具体来说包含审计数据的采集技术、审计数据的清理技术、审计数据的转换技术以及诸如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数据库、联机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的数据分析技术等四项技术方法,并且具体到每一个方面,也有很多步骤和技术方法等能力要求,比如数据采集技术上首先要明确数据库的类型和操作系统环境,然后通过数据库制定,将数据搬到审计工作区,通过网络型数据库的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格式的转化。

3.2应用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保障审计工作数据安全

虽然在现代化技术的作用下,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受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特点的影响,也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面临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为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秩序的有效实施,我们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的应用,来防止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确保审计工作数据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对此,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改进。第一,信息系统审计安全控制。要对审计数据等重要系统文件进行必要的权限管理,特别是网络权限管理的及时更新和密码维护;在此基础上,确保审计数据的质量,是够存在恶意篡改等,严格审计安全控制流程和操作规范。第二,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的测试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如下两种,其一,追踪法(Tracing),是对程序逻辑关系以及代码执行和程序执行状态的审计分析技术。其二,测试数据法。其中测试数据法是最常用的审计方法,也是系统进行内部管理常用方法之一。具体操作首先是设计测试用数据,然后把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去,对比系统处理结果与预先结果。测试数据法细分可以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采用测试数据法的安全审计范围较为广泛,比如程序控制点审计、对数据的有效无效检查、对系统记录合计等的审计核查等等。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4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5

[关键词]电信企业 内审人员 综合素质

作为在美国上市公司的中国电信企业,为适应当前企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呢?

根据《中国电信集团广东省电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审计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二)本科(含)以上学历;

(三)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制度,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努力钻研,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应审计工作需要;

(四)有较强的综合分析、沟通协调和文字表达能力。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学识、实务经验、执业技能等,具体如下:

(一)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内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做到独立、客观、正直、诚实、勤勉、保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1.内审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学识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并熟悉电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不仅要有深厚的审计学理论功底,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经济法规和审计准则,拥有一定的实务经验,具备较高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

2.内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等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3.内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更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电信企业内审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与效率、效果,进一步提升内审监督与服务价值,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职业教德修养,恪守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和廉洁的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内审人员在处理审计业务时,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实事求是,对审计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都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规和制度为准绳,不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审计结论有理有据,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出具的审计报告才能得到认可与接受。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公务时,应做到“廉洁奉公”。正人先正己,内审人员自身先廉洁自律才能监督别人,保持良好的形象与声誉,体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获取高质量的审计信息,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展,不断增强业务能力

电信企业内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要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准确合理的客观评价,内审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管理规定,既要精通会计、审计知识,又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国际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将不断完善各种法规,电信企业也会不断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内审人员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和扩展相关知识,才能提高政策理解水平与综合分析能力,在实务中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得出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提出科学的审计建议,收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三、认真学习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审计技术与方法是审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已成为审计理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引发审计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学和统计学技术以及分析性复核技术,在国际审计界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近年来电信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基于内部控制及it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系统也日益增多,它给内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计算机审计、远程审计等新兴的审计技能要求内审人员要有更高的审计技术和更精通的计算机知识。内审人员要掌握越来越高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更应及时引进计算机审计,积极开发和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和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对企业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审计技术由手工操作和核查账目为主向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内审人员在掌握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与提高,逐步掌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的高级应用。

四、全方位开展审计项目,积累审计实务经验

内部审计已从传统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型审计,并以管理审计为主导,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目前电信企业的内审部门主要在这些领域开展审计项目:内部控制评估和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等审计。在当前电信企业转型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内部审计不仅应继续强化内控、财务、工程等审计,更应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审计工作主要内容,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全方位开展各种审计和内控评估项目,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实务经验。电信企业内审人员只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学以致用,用而促学,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内审工作思路,创新审计技术,深入挖掘审计成果,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审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协调和沟通技巧培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审计实务过程中,沟通存在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目前中国电信内审机构实行省公司派驻制,各地市分公司审计业务在省公司统一指导下开展,全省内审人员由省公司统一集中调配,省公司抽调部分地市内审人员开展专项审计或异地交叉审计成为主要的审计方式,各派驻审计室自主开展审计项目为补充方式。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只有通过主动沟通、协调与被审计单位以及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较快掌握审计内容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使内部审计报告得到重视,审计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内审人员要不断加强协调和沟通技巧培养,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内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内审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6

比较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

(一)模型概述

1.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该种模型着重点在于由具体大的技术创新过程出发,将其中的成本与收益数据有效收集起来,通过运用辅助工具,及时找出企业技术创新审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技术创新能力审计模型。该种模型是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审计企业是不是具有相应的优势利用以及技术创新资源转化、获取有效的外界资源信息等等能力。

3.技术创新绩效审计模型。该种模型的特点为针对技术创新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绩效指标实施合理研究,譬如说投入产出的时间、数量以及效益等等数据指标,这些数据信息具备有较强的可比、可控以及容易获取的性质特点,能够将更为可靠的依据提供给企业技术创新审计。

4.技术创新综合审计模型。该种模型在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跟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所涉及的营销、人力以及财务等等职能部门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相较于上述三种审计模型来说,该种审计模型更为全面,具备有较强战略性,涵盖有过程数据、各类投入产出指标、创新能力、外界资源供给、行业生命周期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信息,在众多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中较为适用。

(二)比较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财务审计;应用

引言:

财务审计工作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可以说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做好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就是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长足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把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到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安全审计技术创新

要做到安全审计,就要从审计工作的根本和源头上保证审计信息的安全,这个阶段就是审计信息的采集阶段,在这个阶段,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安全审计中的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第一,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具有实时审计和审计操作痕迹追踪功能,对审计信息采集业务的操作信息安全也可以实时监控,一旦出现越权操作,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操作日志进行查验,提高了审计信息采集业务的安全系数。第二,利用专业的财务审计工具软件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可实现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便于生成与之匹配的财务审计报告。

二、网络财务审计特点

首先,网络财务审计充分利用了现代网络技术共享性的优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达到审计工作人员的随时交流,并且可以将这些交流信息上传或下载到一个公共的网络平台上,实现有效财务审计信息的资源共享[2]。其次,促进了财务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缩短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完成时间,在保证财务审计工作时效性的问题上起到了主要作用。有利于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财务审计信息,促进了财务审计工作监管力度的提高。

三、现代网络环境下财务风险

首先,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来说,虽然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具有各种样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但在系统的运行中也会出现例如木马病毒破坏及网络黑客入侵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网络黑客的出现,很可能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企业间采取不良的竞争手段而导致的结果,另外,网络系统的崩溃和硬件存储设备的损坏都是造成财务审计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3]。其次,虽然财务审计的数据处理工作依赖于网络技术和平台,但原始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工作却是由人工操作完成的,那么,人工因素造成的原始数据编辑录入误差也会给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安全措施

(一)完善企业制度

在新兴的现代网络技术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规范就体现出了管理不全面的问题,尤其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但有规范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作安全性上的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个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部门运行都密不可分的工作,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更是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做好企业的财务审计,就要对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及行为规范在制度层面上有一个全面的完善和调整,以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强化人员素质

这一点在网络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后更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极快的信息技术,这就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在计算软件的应用的熟练程度和对互联网平台的特性认知上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以便于将这些操作技能和手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建立防御体系

这一点是相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的风险来说的,建立完备的黑客防御系统和木马拦截程序可以有效保证财务审计数据的安全,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识别软件和黑客防御系统对财务审计信息进行保护,对机密信息的操作和查看权限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及时进行重要文件的备份保存,避免信息被窃取或丢失,另外,信息共享虽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主要优势,但在防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尽量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防御系统。

(四)提升数据保存

原始数据永远是财务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并且数据准确性和完整度最高的数据来源,因此,财务审计工作中的原始数据保存工作也十分关键,企业应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原始数据以及财务凭证保存系统和查验流程,保证企业财务资金往来的原始情况最真实,最准确的被保存下来,使这部分数据在应用于计算机系统和在网络平台流通时的真实可靠性。

(五)加强工作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不但是基于财务审计工作来说的,更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特性来说的,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审计工作是一个定期的、长期的财务工作,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运营状况都是一个整体全面的反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企业财务审计小组来专项负责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六)完善监督工作

除了保证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在现代网络技术背景下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之外对相关的监督制度的完善和调整也十分重要,在监督制度的完善上,不但要强调在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强调制度的落实执行,因为,只有有效的落实执行相关的监督制度,才能发挥出监督工作的效力和作用。

五、结束语

现代网络技术在财务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风险,因此,企业在财务审计工作中如何把握好尺度,让先进的网络技术在财务工作中充分的发挥,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雪涛.浅谈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2(26):45-45.

[2]罗鸿伟.简析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9):118-119.

[3]张文忠.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8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念和税务风险防范管理影响因素

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经过国家审核认证的,在我国境内持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高新科技发展研究一年以上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且以这些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为生产依据进行长期经营的经济实体。

2.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因素

(1)科研人员在企业的比例问题

在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政策中,包括科研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这一项,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的判定取决于科研人员在全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财务对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的不正确评估,会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定出现问题。如果税务人员对企业科研人员比例核定有所出入,则会导致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影响,进而影响其税务的处理。

(2)研发经费归属问题

企业会计人员有时会将研发经费归属至管理费用或者其它费用里面,导致企业研发经费在管理费用中的比例有所偏差。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是以研发费用所占的份额为依据的,以此评定税务减免的份额。因而企业的税务处理要能合理的评定研发经费的比例,明确研发经费的归属问题,正确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规避税务风险。

(3)确认收入的使用额度问题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上的不健全性,导致了国家有关税收的政策与有关收入确认的政策有所出入,收入确认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税收额度也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收入在研发费用中的使用额度,将直接影响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务减免。所以说,只有对收入的使用问题进行明确的确认,才能保证税务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性。

当然,以上只是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面对税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税务风险的产生,比如说,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始于科学创业活动,这些科技创业活动大是由高新科技人员发起和组织的,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对金融税收也知之甚少造成税务风险;再或者说由于上市公司规模较大以及财务等相关信息的公开性,主管部门在高新认定中,都会对研发费用的审查会更加严格,相比于一般高新企业来说,这部分企业就面对更大的税务风险。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都会造成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合理防范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问题

1.加强企业内部自查和审计

企业要做好税收风险防范管理的内部督察,做好税务审计、税务自查和财务审计等工作,为企业合理纳税提供保障,防范税务风险。在日常工作中,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定期对与税务有关的内容进行自查和审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查明原因并纠正。针对企业的高新技术申报问题,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财务顾问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监督,保障内部审计的顺利实施。针对专题复核复审报告,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专项审计的方式,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机构对税务审计工作进行指导。

2.强化企业有关部门的后续管理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组织成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的职责就是跟定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政策,从而为企业的税务申报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企划部门要落实和跟踪研发活动以及研发费用,在提交审查资料前期,要对往期的备案信息进行详细的对比。当然备案信息是不可以随意调整的,假如出现必须要对备案信息进行调整的情况,也应该在未备案时期进行调整,确保审核提交的数据资料和往年备案的数据资料一致。

其次,企划部门要针对所提交的资料,比如研发成果报告、协议、研发费用合同以及鉴定意见书等,需要设立专门的台帐进行保管和归档。而且如果企划部门在工作中出现困难,应当及时向公司汇报和领导进行沟通,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出现税务风险问题。

3.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素质

企业应当重视建立能力强、有责任心的税务管理队伍,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仅是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企业资金链合理运转的重要依据,所以,企业应当注重财务部门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各种数据的申报提供精确的数据。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定期组织税务人员的再教育,提升税务人员在报税、审核方面的专业水准。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和研发、销售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研发人员的数目、研发经费的使用状况、以及销售收入的使用状况,总收入的计算和划分等,保证税务人员在报税时不出现误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9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企业审计 流程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和会计模式,冲击着传统的审计模式。企业审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审计人员不但要面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还要面对企业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在电子商务大背景下,开展企业审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要素的变化

1、审计目标的变化

传统的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通过审查企业账目报表,分析判断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分析判断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措施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会计准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等新兴产物不断涌现,经济活动的开放性更强,企业审计的目标不断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客户服务功能审计、电子支付审计、系统本身的合规性和安全性审计、电子证据审计等均将成为审计目标。与此同时,审计信息的及时性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提高审计效率、缩短审计报告期间也成为了人们对审计目标发展的新要求。

2、审计对象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以通过互联网将物资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经济交易的双方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从事产品的报价、查询、磋商、电子合同签订、货物发送以及电子支付等经济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关的电子证据。所以,电子证据就成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重要对象之一。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许多交易是在互联网上开展的,所以还需要对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总体而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证据、电子支付、网站安全性以及客户服务功能等,均是企业审计的重要对象。

3、审计方法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系统中输入原始凭证后,系统会进行自动运算,数据具有了同源性。这使得传统的账表核对、账证核对和账账核对失去了意义,过去的审计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目前,一些网络审计软件不断涌现,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数据采集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接口可以轻松地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原始数据。审计人员可以在企业的会计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企业操作系统中采集有关的经济数据。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就可以进行远程登录、电子函证、文件传输,以传输信息,获取相关的审计证据。在数据分析方面,审计人员可以运用相应的审计软件,准确、快速地处理加工获取的信息。例如,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分类、样本抽取、数据挖掘、异常项目调查等,以核查分析企业的会计数据信息。在生成审计报告方面,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审计报告,以扩大审计报告的适用范围,提高审计报告的时效性。

4、审计环境要素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环境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审计的地理环境变化、审计的法律法规环境变化和审计的技术环境变化。首先,审计的地理环境变化。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与传统交易模式,减少了经济交易的中间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汇款、传送发货单、签订合同等活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断网络化,一些账务处理在网络上得以实现。因此,网络也就成为了企业审计的重要阵地,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将就地审计和远程审计有机整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其次,审计的法律法规环境的变化。现阶段,一些不稳定因素提高了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的风险,增加了企业审计的风险,而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审计工作甚至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因此,电子商务审计亟待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以规范电子商务审计活动。再次,审计的技术环境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审计工作将会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移动计算机技术的环境下开展。不断革新的技术在给企业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审计的流程

1、掌握企业的电子商务情况

全面掌握企业的电子商务情况,是开展企业审计的首要环节。掌握企业电子商务情况,是为了评估企业的电子商务风险水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现阶段,在审计中需要掌握企业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首先,企业的电子商务类型。分析、判断企业是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还是将电子商务作为实物贸易的补充;分析、判断企业的产品是虚拟数字产品,例如充值卡、点卡等商品,还是实物交易产品,例如服饰鞋帽、钟表首饰等商品。其次,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程度。分析企业的电子商务实际应用情况。有些企业只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部分操作,例如,在线式交易系统,贸易伙伴间的单据传输。而有些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达成交易、原材料供应、生产产品、单据传输、清算货款、提品或服务等)均采用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与处理。对于电子商务开展程度较高的企业,应对审计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再次,企业的收入来源。一些电子商务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贸易收入转变成技术服务收入、会员定制收入以及网上广告收入等。不同的收入来源,意味着被审计企业获取的报酬和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其损益确定、成本结转与收入确认也各不相同,进而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也各不相同。

2、掌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重点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控制情况。首先,安全性的控制。衡量信息是否安全,主要是分析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可获得性、不可否认性、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以及有关合法授权等方面的要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一般会通过建立安全基础构架进行必要的控制,以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其主要控制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政策分析、引入或维护系统时所遵循的流程、标准与措施等,比如加密技术、病毒防护软件、密码以及用户身份识别等。其次,交易完备性控制。对电子商务交易涉及的信息的完备性进行审计,评估企业采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可靠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分析判断企业内部控制规划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是否可靠稳定。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程序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需要审查电子交易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控制情况,核查企业采集的交易信息是否完整、正确,核查企业是否对交易的完备性进行了相关控制,例如电子签名真伪验证,电子签章文档是否真实有效,前台系统数据与后台系统数据是否准确,电子支付流程是否有效、及时等。

3、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为了在全面掌握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该控制在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通常情况下,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符合性测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测试。此部分测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聘请一些信息技术专家对企业的数码通讯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相关的计算机安全保护技术展开测试。此部分测试的内容包括:检测是否只有被授权的企业员工才能够访问系统;通过防护墙攻击测试,判断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企业的交易伙伴进行抽样审查测试,判断其是否具有合法的数字证书,是否经过相关机构的认证;抽取部分会计数据,并进行传输,判断网络传输是否会导致数据失真;审核相关的通讯记录数据,判断全部的接收数据是否正确、有序等。其次,交易的完备性测试。对企业的交易进行抽查测试,分析是否存在遗漏或重复记录的情况。通过事先设定的金额数字的取值范围、数据类型的取值范围等合理性校验条件,使系统拒绝接受校验条件不符合的输入。检查在统一网络的各个系统中企业交易的详细信息是否一致。对完成所有步骤的交易过程的交易记录进行审查,避免出现不完整的处理情况。

4、实质性测试

为了获取直接的审计证据,综合运用观察、检查、函证、查询以及计算等方法,审查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并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实质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电子函证。电子函证是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环境审计过程中,证实交易完整性与真实性的重要方式。审计人员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方式,就能够开展传统的函证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函证工作的效率。审计人员需要仔细鉴定回函的真伪,将恶意的回函和虚假的回函排除。其次,检查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将部分资料选取出来,并在被审计企业的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行运行测试,比较系统运行结果和人工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判断被审计企业的数据处理是否合理,是否正确。若是数据处理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就应当分析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考虑是否要再处理全部的原始电子数据。再次,勾稽关系测试。审计人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勾稽关系测试时,应当核对原始凭证、手工记账凭证和机内记账凭证,对输入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测试数据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核实例外情况。必要时,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逆向检查的方法进行审计。

5、审计报告形成

对审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进而编制审计报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审计可以采取在线实时报告的方式。企业审计报告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审计报告的第一部分类似于传统的审计报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第二部分是对企业电子商务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若是企业的电子商务控制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审计人员就应当明确提出评价意见。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对企业电子商务控制系统没有足够的信赖,就难以确保企业各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三部分是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在企业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其业务流程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对企业进行监督,以确保市场的有序运行。电子商务环境改变了企业审计的环境,迫使企业审计改进传统审计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审计流程,以确保企业审计能够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爽:浅谈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数码世界,2005(13).

[2] 王萍:网络审计的对象创新和业务创新[J].会计天地,2004(8).

[3] 宋荣臻、李悦:网络审计及其方法的完善[J].科技与经济,2005(4).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篇10

[关键词]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施工企业

管理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是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着重于改进、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侧重于建设性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开展管理审计任重道远,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就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略谈几点想法。

一、施工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施工企业大多存在着重揽轻管的弊端,事后核算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管理意识不到位,极大限制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准确定位,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聋子的耳朵———摆设,一旦遇到企业组织机构的变动,首先是被精简、整编的对象。

(二)审计氛围失调。目前,内审工作仍未走出财务审计的阴影,以查错究弊、事后监督为主,即使提些建议,也处于次要地位,且大多失去时效,欠缺实际指导意义。如此的审计方式,给人一种寻找罪犯的感觉,一方面,审计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错究弊,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消极配合,积极防御,搞得双方关系较僵。强烈的对立氛围实不利于管理审计的开展。

(三)审计手段落后,管理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日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思维对传统经济理念形成强大冲击,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影响。人性化电子信息平台和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单就会计电算化而言,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前面。许多审计还停留在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到无所适从,更别说技术开发了。目前,计算机犯罪、高智商犯罪呈上升趋势,适宜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的审计技术,实不易发现层层设防的隐蔽问题。审计技术不解决,管理审计开展将很难收到实效。

(四)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内审部门不太受重视,且往往费力不讨好,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在一些施工企业,审计部门成了闲置人员暂挂的地方,成了“养老院”。二是大多内审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内审人员根本不懂工程。如此的内审人员构成怎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开展,充分发挥管理审计的效能?

二、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