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发展十篇

时间:2023-04-08 00:40:50

国际物流发展

国际物流发展篇1

关键词:外贸物流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成长,国际物流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外贸要取得新的发展,增强我国外贸的竞争力,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其中包括国际物流的思维和理念。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很热,但它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需要在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它既是机遇,同时对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处理好与外贸的关系,协调、稳定地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外贸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国际物流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概括地说,正确处理我国外贸与物流的关系,需要采取“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模式,并采取以下六项协调政策:

外贸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外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涉及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大、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外贸进出口地理方向的合理布局等。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外贸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可能和要求。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国际物流,是指为实现外贸进出口的货物流动,从生产者到出口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从进口商到消费者(客户〉的整个过程的系统设计和资源管理。外贸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国际货运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需要促使我国物流产业与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

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外贸是一种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它们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同外贸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现代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外贸在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下,我国的外贸市场将进一步获得健康发展的更大空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实现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在数量、质量空间上的协调。我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扩大外贸出口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经济时代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扩大外贸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制成品出口生产活动和初级产品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出口产品销售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外贸物流经济活动,需要有效地、把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高效地配送到生产企业,把所生产的各种出口产品输送到各个装运港或装运地,输往世界各地,使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够真正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必须与扩大外贸出口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与外贸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与物流的资源整合相协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呈组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外贸物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贸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外贸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外贸物流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外贸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各种变量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据所掌握的资料考证,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贸物流经济模型。我国外贸物流的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对我国外贸物流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观上,我国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现在的重组,一般是建立在外贸物流发展的良好预期基础上的,还普遍缺乏对我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充分理性预期,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性指导。这种微观与宏观上的错位,很容易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国外贸物流企业的战略重组,一定要有统一规划,要有在整合物流资源优势上的分析论证。对大型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要有全国外贸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促进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与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协调发展。

外贸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创新

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实践、理论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笔者认为,现代外贸物流的广泛实践,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机遇和基础。但至今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学说,都没有系统引入物流的理念和思维。我国对引入物流思维和理念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探索,将反过来作用和影响我国外贸极少流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个符合我国外贸物流发展客观要求,适应我国外贸物流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外贸物流实践、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现在中国外贸物流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外贸的物流理论及其体系应该说,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对于西方的现代物流理论和政策,既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结合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实际,建设性的去消化、吸收和发展。分析表明,中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要求其能够与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要求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作为指导。

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相协调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中国物流联合会,2000年编辑出版了统一“物流术语”的书籍《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己经加入WT0、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外贸发展与加快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

外贸的发展必须与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加快发展外贸物流的方针,是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外贸物流资源的客观要求。外贸物流的关键,不是在于其存在本身,而是在于其理念及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外贸物流资源形成最大化利润和竞争优势。发展外贸物流需要有外贸物流的人才。外贸物流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个外贸物流的高级人才,究竟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外经贸部需要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外贸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以指导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加快发展我国的外贸相协调。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工业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张伯伦著:《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4、贝恩著:《产业组织》,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5、陈家勤主编《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版、

6、谢康著:《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国际物流发展篇2

截至2001年末,已有1318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保税区登记注册,投资总额超过170亿美元,这些投资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国际化为物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各大保税区国际物流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初具规模富有活力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其GDI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利用其地理区位(港区一体化)、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以建立货物分拨中心的形式,大力拓展物流分拨功能。

日本的佳能、松下、美能达、JVC、美国的通用电气、宝利来、施乐;德国的金钟-默勒等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拨中心。目前有近70家强的跨国公司进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针对国内市场的分拨和采购活动发展非常迅速,仅2001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分拨额就已经达到601亿元。

目前,外高桥已形成海运和空运、保税物流和非保税物流、区外物流和区内物流、自营物流和外协物流相结合的物流产业。据悉,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快速集并、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现在,外高桥地区已成为上海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目前已有国际班轮干线9条、支线20余条和外高桥连接,全球排名前20位的航运集团陆续进驻港区,而其中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已超过600家。

天津港保税区是全国唯一的坐落在港区内的保税区,这和国际上自由港区的形式较为接近,对形成保税仓储和货物分拨中心极为有利。天津港保税区自1994年起借鉴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确定了“国际物流运作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模式,并提出了“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物流为基础,以仓储加工为依托,以保税生产资料为连接”的发展方针。

近年来,天津港保税区培育和发展了天津港商业保税仓库、华铁隆津泰、天保国际物流等一批重点企业,吸引了日本宇德、冈谷、丰田、松下以及美国海陆、卡特彼勒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合作从事物流运作。形成了以CBW、华铁隆津泰、中轻腾发、振华、铁宇、冈谷、赛思瑞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企业群落。

另外,天津港保税区先后建立了国际商品综合市场,国际汽车、机械、纺织原材料、建材等一批专业化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天津港保税区已成为汽车、农用膜、油、食用油、羊毛、电子产品、现代家居等产品的分拨配送基地。天津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稳步增长,迅速成长为北方最具活力的国际贸易物流区。

广州保税区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区,而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外商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是全球外资加工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目前为止,广州保税区已规划2平方公里的范围,划分为两个区域摘要:一个区域是电脑工业城,专门为电脑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被省市定为重点建设项目;另一个区是物流贸易区,范围大约是1立方公里,设有仓储、运输、报关、码头、服务机构,其设特种冷冻、恒温仓34万平方米;码头一座,年吞吐量100万吨;拥有一批具备综合现代物流管理和服务能力的中外物流企业。其中包括进口汽车及零配件集散中心、华南进口纸张集散中心、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企业料件及产品物流中心、化工材料集散中心、国际空运货物物流中心、钢材及有色金属集散中心、金银首饰加工专用料件物流中心、国际货运等项目;努力把保税区建设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广州及广东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保税区的实践可以看出,统一高效的体制优势和管理优势推动了国际物流业快速发展,保税区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基础设施条件也已经基本形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初步具备了较好的市场基础。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阶段向功能提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二、内外兼修协调发展

和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保税区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阻碍了保税区国际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国际物流功能在我国保税区的充分发挥。

从保税区来看,内部存在的新问题摘要:

首先是物流业务需求量小,尚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目前状况和未来,而保税区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物流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保税区目前的物流量还未达到规模效益的要求,保税区内现有的主要物流企业业务量仍不饱满。这种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工商企业、跨国公司本身缺乏对保税区物流的需求,而是由于保税区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提供能力、运作质量及其竞争力等还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美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储企业之

一、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曾直言道摘要:“外商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因为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还较不完善。人们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物流,怎样的物流才有价值,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存在着经营项目混乱、专业性不强的弱点,同时中国物流体系更缺乏一个信用保障机制。”

其次,物流服务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保税区管委会及所属机构虽然在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和物流相关的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保税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

第三,保税区内外的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在吸引新的物流企业进入保税区的过程中,大多数保税区没有注重使保税区内的物流网络和区外的物流网络以及腹地的物流网络很好地相互对接,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

第四,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比如现代物流业要求的具有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综合物流系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同时,从保税区外部来看,亦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摘要:

一是由于有关部门对保税区的熟悉及政策条文的理解不完全一致,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实际上并未得到充分落实,这必然会影响到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物流运作涉及到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资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门,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首先是海关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

其次是海关通关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

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繁杂,海关职能管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是保税区和港口没有进行一体化联动。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由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可目前由于保税区和港口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虽然目前两者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和协作关系,但综合效益还是不如一体化的效率高。

三、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办法

1.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高速公路

国际多式联运系统是指在国际运输中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平安、准时、大量、高速、舒适等特性,综合组织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综合物流运输系统,即由一个承运人负责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和集成,以最好的服务、最快的速度、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实现“门到门”运输。

这种综合运输方式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扩大运输能力,还能促进运输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不仅是运输业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是国际物流的高速公路。保税区具备了构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体系的条件,这也正是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比如,天津港保税区要可以建立以天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和完善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深圳保税区可以凭借丰富的海岸港口资源发展以远洋国际运输为龙头、以海铁联运为主要方式的联运系统,带动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非凡是充分利用京

九、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广东地区相对发达的公路网,海陆对接,建设小陆桥通道,在提高过境货运总量的同时带动内陆经济的发展。保税区要和区域的总体发展衔接配套,和大口岸建设衔接配套,要创造“九通一平一围”的配套条件,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供电、给排水、污水处理、通讯、供热、制冷系统,为多式联运企业进区营造良好的国际商务环境。

2.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向的推进,保税区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和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摘要:

(1)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即进出区商品的种类、价格、数量、性能、预计入区时间;进出区商品的来源或去向。

(2)保税区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即进出区展示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数量;进出口展示商品的供货商信息及可供给商品情况;进出区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信息。

(3)保税区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即进出口短期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进出口中长期滞存商品处置信息。

(4)保税区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包括区内加工企业信息,出区加工商品信息等。

(5)保税区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即进出区商品仓储条件和设施信息;进出区商品仓储设施占用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进出区商品仓储可用空间信息(仓库、货场、货架和预期周转时间)。

(6)保税区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即国际物流结算体系(网络银行);资金市场(短期资金拆借);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信贷);外汇市场(调剂外汇余缺);保险市场。

(7)保税区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包括摘要:公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铁路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海运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航空配送网络、价格、时间表。

(8)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

3.吸引航运集团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为推进国际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

国际航运集团将以其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同货主的良好关系和高科技的网络技术而成为世界物流的主导力量。这是因为航运集团在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系统中使集装箱运输突破了传统的“港到港”概念,进入了“门到门”多式联运网络。不仅经营传统的海上运输业务,而且大量渗透到陆上运输、港口装卸、仓储、、装拆箱等和运输相关的产业,把握着全球物流网络中的60%货代业务,物流从资金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过渡,从传统的运输业务向国际多式联运发展。因此,吸引国际航运集团和综合物流的骨干企业共同建设保税区国际现代物流园区是营建国际物流网络的中心环节。

物流园区是近几年来现代物流发展的产物,它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它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是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关键之一。国际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立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保税区贯彻“不在所有、重在所流”的经济思想,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下,实施定向招商,按照产业布局和产业功能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基础物流、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物流技术等多功能行业性的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并和海关共同探究物流园区提速通关的必要条件和监管新模式,和国际航运集团和国际大港探究亚太地区的货源、箱源、箱流,为优化产业功能体系,推进国际现代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依据。吸引航运集团、建设物流网络。

4.鼓励保税区内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物流活动和配送工作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或储运公司来完成,由于它们不参和商品的买卖,只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是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故称“第三方物流”。

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摘要: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质上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通过对供给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高效的供给链设计,供给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库存的可见性及其和生产的良好协调,从而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运输效率,并改善订单实现率及企业其它的一些关键的业务功能。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是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能通过对供给链的管理使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

保税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非凡经济区域,吸引了众多国际化大公司前来落户,这就给保税区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带来许多契机,同时,随着保税区业务的不断发展,保税区内的第三方物流业务也出现了和之相适应的新趋向。

一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网络更趋向于全球化。

目前,在保税区注册的大多是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这就要求和之协作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有强大的全球网络,有能力对区内企业的整个供给链进行管理;从海外供给商到区内企业,从区内企业到国内或海外的经销商和消费者,从而实现贯穿整个供给链的信息可见性、订单可实现性和物流和生产的良好协调性。

二是第三方面物流的模式要更加多样化。

随着保税区业务的发展,区内的贸易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摘要: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及保税区的一般贸易,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的模式从单一的仓储运输发展成为分拨中心、集散中心,以及材料供给商库存管理等,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还具备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如简单加工、包装及订单执行等。

三是第三方物流要从单一客户服务向多客户集约化管理转变。

由于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公司的生产流程外包,许多海外供给商在区内注册实体以便给区内企业供货,同时第二方物流服务商也在寻求降低操作成本、提高操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的途径,因此,多客户集约化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保税区内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主要办法。

5.发挥保税区管委会功能,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

埃森哲公司最早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4PL)的概念摘要:“第四方物流供给商是一个供给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给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给链解决方案。”

首先,第四方物流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给链解决方案,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使客户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运作,只有通过咨询公司、技术公司和物流公司的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

其次,第四方物流通过其对整个供给链产生影响的能力来增加价值。4PL充分利用了一批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包括3PL、信息技术供给商、合同物流供给商、呼叫中心、电信增殖服务商等等,再加上客户的能力和4PL自身的能力。

总之,4PL通过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供给链解决方案来满足今天的公司所面临的广泛而又复杂的需求。

国际物流是涉及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在一个大的国际物流结点(如海港)往往集中了各种国际物流企业。保税区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不仅要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而且要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这个过程集成起来。保税区管委会还需实现以下整合摘要:

一是以物流分拨配送为核心,实现对各种运输方式和货物的动态跟踪服务;

二是对跨地区、跨国家的物流网点进行有效服务;

三是实现对第三方物流的科学、有效及有价值地服务;

四是帮助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服务个性化、功能专业化、管理系统化、信息网络化;

五是为物流企业提供交易场所,如建立航交所等。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国际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交易平台,发展第四方物流应该成为保税区管理部门发展国际物流的重点工作。

只有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才能发挥保税区作为国际物流中心的功能,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带动辐射功能,才能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新问题。同时也是发挥政府职能,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当然,保税区管委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和布置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型。

6.全面实施环保物流管理

国际物流环保化趋向日益明显,环保物流将备受关注。环保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足,连接环保供给主体和环保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环保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环境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环保物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了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和物流、消费生活和物流的单向功能关系,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的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去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型的循环的物流系统,使达到传统物流末段的废旧物质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

一般称这种废旧物质的回流为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为确保物流环保化,政府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比如对公路运输提价,鼓励铁路运输,并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企业要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保税区物流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和供给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给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消费者要积极倡导绿色需要、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7.进一步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要率先在保税区内实行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原则,取消外贸特许制,放开外贸经营权,区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均可实行自营进出口;进一步放宽合资外贸公司的审批条件,由审批制向外贸登记制过渡,并答应区内外资企业在保税区以外的地区设立非经营性办事机构摘要:下放区内开展服务贸易的审批权限,营建舶来商品展示中心,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租赁、国际航运、国际法律服务、国际商品展示等服务贸易的开展;努力创造答应区内的所有外资银行经营本币业务,自由融资、自由兑换的离岸金融的试点,适度放宽区内的外汇管制,答应区内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等方面的政策条件和运营环境。以促进生产和流通,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两个结合,努力营造“一线放开、两线管住、区内自由、促进繁荣”的发展环境。

8.架构海关通关新框架,适应国际物流发展新需要

一是要清理完善法规,做到公开透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执法公开、透明已成必须。为此,对现行涉及加工贸易管理的800多个办法须进行清理、废止、修订、补充,并对有效的法规以署长令公布。海关要主动地通过媒体或到企业和向社会宣传海关规定。或应企业、行业协会的邀请进行宣讲,以利企业了解发挥,遵照执行。

二是建立海关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海关要经常听取企业的意见,了解世界物流的最新情况,以企业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使海关监管有效,企业货物进出方便,真正达到海关和企业双赢。要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海关监管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要求,监管的办法要适应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海关管理的现代化。

三是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由对单单相符的管理办法转变到单货相符的实际监管上来;由对每票货物的监管转变到以企业为单元的监管上来;由海关一家管理转变到相关部门综合管理的模式上来,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监管实现对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有效监管。

四是实现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信任放行。风险分析是现代海关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整理、互相印证,确定对重点企业、重点商品的管理,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防止海关监管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纠正监管工作的随意性,保证物流尽可能地不打断或少打断。

五是实现分类管理。在收集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分类标准,对企业实现分类管理。要加大企业的法律责任,采用担保等办法,化解海关监管风险。要按照国内商品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对进出口商品实现分类管理,以确定高风险监管商品。这种办法的实施将使海关的监管重点更突出、更具针对性。实现海关和企业计算机联网管理。

国际物流发展篇3

国家相关政策倾向海南省旅游业以来,海南省的国际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省物流业也在不断进步,力争满足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为此,海南省制定了《海南省物流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全省综合运输网络为主体支撑的、较为完善的多式联运体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占比重超过30%,全省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率为6%,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降到18%以下。为了测度海南省物流业发展情况以及物流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选取了几个重要指标,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其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反馈。在海南省国际物流业发展方面,选取货物周转量(亿t·km)X为主要指标;同时选取海南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亿元)M以及海南省的国际旅游人数(万人次)P作为海南省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根据海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海南省1993-2013年的物流业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相关数据的运算借助EViews6.0.进行。

二、实证研究

2.1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是对选取的相关指标进行时间上的纵向分析,找出随着时间变化,各个指标相关数据的变化关系和变化趋势特点。变量时序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海南省的货物周转量、旅游外汇收入以及国际旅游人数三个数据取对数后得到的数据(LNX、LNP以及LNM),它们之间的变化增长趋势趋向于同一方向,这说明三者之间极有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为了验证这一观点,通过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系数,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也就说明了海南省物流业的发展与海南省旅游业尤其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正向相关性。

2.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当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时候,在图形上会表现为时间序列曲线围绕其均值波动,不会偏离均值太多。当时间序列曲线偏离其均值很多时,就说明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下面用ADF检验法来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ADF将非平稳序列运用差分的数学方法转化为平稳序列。用μ来表示随机误差项,用t来表示时间趋势项,用k来表示最优滞后项,用α1来表示常数项,用α2表示相关系数。则假设检验的具体方法为:第一步:原假设H0:α2=0,备择假设H1:α2≠0;第二步:将α2的ADF数值运算出来;第三步:选取合理的显著性水平,若α2数值比显著性水平值大时,不接受原假设,即拒绝H0,也就是说所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若α2数值比显著性水平值小时,则接受原假设,即接受H0,也就是说所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需要对该时间序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当发现其是d阶单整时停止检验。同时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音,需要在时间序列检验时加入许多个滞后项。首先,LNX这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运用相同的方法可以知道,另外两个时间序列也是非平稳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阶差分序列对存在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从而得到LNX、LNP以及LNM三个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然后对截距项进行筛选,选取两阶滞后差分项。运用新的差分序列再次检验时间序列的单位根,发现所检验的时间序列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在这个前提下,对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2.3变量的协整检验

当以上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之间的线性组合是平稳序列时,这三个变量本身的时间序列却并不一定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上面分析得到这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序列,于是考虑对这三个序列进行一种线性组合,使得它们的线性组合达到平稳的状态,从而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然后再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原理是,如果序列Zt=(Z1,Z2,...,Zm),并且这些序列都以d阶单整的形式出现,这时若存在一个向量α,这个向量与时间序列的运算α1Z1+α2Z2+...+αmZ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那么就说这组时间序列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或者是协整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的构建

当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确定后,需要对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估计,以达到更加准确的状态,这一步骤是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的。误差修正模型建立的过程为首先检验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协整性关系,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协整性关系,那么就计算得到其回归方程,并计算相应的残差序列et,最后将et-1作为相应的解释因素来建立误差估计模型。最后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如下,其中ecmt-1为误差修正值:ΔLNPt=0.1892+1.1284ΔLNXt-0.3739ecmt-1(4)t=(2.829484)(3.986771)(3.248292)R2=0.837383F=6.765787LNM与LNX的误差修正模型:ΔLNMt=0.1889+2.3728ΔLNXt-0.1976ecmt-1(5)t=(3.965676)(2.867755)(2.566153)R2=0.705651F=5.678282以上两个方程表明,海南省国际旅游业在短期内的发展状况受到均衡误差的影响。从上述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海南省国际旅游业的人数与海南省货物周转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货物周转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海南省的旅游人数将增加2.3728个单位,这说明海南省的国际旅游的人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南省货物周转量的影响,这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当货物周转量变化1个单位时,海南省的旅游外汇收入也要相应变化1.1284个单位,这说明海南省货物周转量对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也非常大。结果表明,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海南省货物周转数量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

三、结语

国际物流发展篇4

本文首先阐明了国际物流的概念,以及介绍了当今世界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分析了近些年来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情况,以及入世后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的机遇和挑战,还有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当中出现的不少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中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主要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际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上。

第四部分总结出了中国发展国际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一跃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期。但是中国发展国际物流潜力巨大,相信中国的国际物流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关键词:国际物流,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RFID

目 录

前 言………………………………………………………………………………..( )

1. 国际物流概述……………………………………………………………………..

1.1 国际物流的概念……………………………………………………………………………

1.2 国际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

1.2.1 物流规模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

1.2.2 物流服务的优质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构建合同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2.3 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并在物流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2.4 绿色物流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

2.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沿革及现状分析………………………………………………

2.1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情况……………………………………………………………………

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3 我国发展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事业的发展……………………………………………………

3.1 加快现代化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1.1 加快建设交通运输设施…………………………………………………………………

3.1.2 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

3.1.3 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配送中心……………………………………………………………

3.1.3.1 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业务……………………………………………………..

3.1.3.2 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重要性………………………………...

3.1.4加快建设高科技物流园区………………………………………………………………..

3.2 加强国际物流管理,争取竞争优势…………………………………………………………

3.2.1 全球供应链管理…………………………………………………………………………

3.2.2 引进与应用先进仓储软件………………………………………………………………

3.2.3 促进国际物流标准化……………………………………………………………………

3.3 加快培育国际物流人才…………………………………………………………………….

3.3.1 现代国际物流技术发展的趋势…………………………………………………………

3.3.2 我国对现代国际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

3.3.3 现代国际物流人才的培训与国际物流认证……………………………………………

4. 结束语……………………………………………………………………………..

国际物流发展篇5

关键词:外贸物流协调发展政策

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的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成长,国际物流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外贸要取得新的发展,增强我国外贸的竞争力,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其中包括国际物流的思维和理念。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在很热,但它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需要在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它既是机遇,同时对我国外贸商流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处在迅速发展中的我国物流业,需要处理好与外贸的关系,协调、稳定地发展。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加强我国外贸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使国际物流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概括地说,正确处理我国外贸与物流的关系,需要采取“协调政策、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模式,并采取以下六项协调政策:

外贸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外贸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涉及我国外贸市场份额的扩大、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外贸进出口的平衡、外贸进出口地理方向的合理布局等。物流业的跨部门和多环节以及服务业态和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我国外贸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其内在的可能和要求。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外贸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谓国际物流,是指为实现外贸进出口的货物流动,从生产者到出口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从进口商到消费者(客户〉的整个过程的系统设计和资源管理。外贸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物流经济活动中的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国际货运业、物流咨询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因此,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与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大师们对产业组织有过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马歇尔对产业的组织形态进行了分析,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张伯伦对产业内的竞争进行了研究,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贝恩对产业组织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实现产业内的最佳资源分配状态是产业组织的目标。物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产业,其产业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物流产业内部资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需要促使我国物流产业与外贸的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相协调,促进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我国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

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外贸是一种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它们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国际物流同外贸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现代物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外贸在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下,我国的外贸市场将进一步获得健康发展的更大空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实现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在数量、质量空间上的协调。我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反映这种客观要求,促进外贸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外贸物流的协调发展和进步。

扩大外贸出口与国际物流的发展相协调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小康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经济时代全面过渡的发展新阶段,扩大外贸出口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不仅是连接工业制成品出口生产活动和初级产品生产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连接出口产品销售及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外贸物流经济活动,需要有效地、把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高效地配送到生产企业,把所生产的各种出口产品输送到各个装运港或装运地,输往世界各地,使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够真正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国际物流政策,必须与扩大外贸出口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国际物流与外贸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与物流的资源整合相协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根据“十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物流的战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大政方针,对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产业进行了规划。应该说,对于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物流的热情和大动作是需要首肯的。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呈组流资源整合相协调的问题和关系。发展我国的外贸物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贸物流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外贸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投入产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外贸物流业现在的投入产出关系如何确定,我国外贸物流的投入产出模型如何构造,各种变量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投入产出关系,这些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和数量关系,还有待我们去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据所掌握的资料考证,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贸物流经济模型。我国外贸物流的经济数量分析和参数估计,对我国外贸物流宏观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观上,我国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现在的重组,一般是建立在外贸物流发展的良好预期基础上的,还普遍缺乏对我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充分理性预期,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宏观数量分析的政策性指导。这种微观与宏观上的错位,很容易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我国外贸物流企业的战略重组,一定要有统一规划,要有在整合物流资源优势上的分析论证。对大型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要有全国外贸物流“一盘棋”的动态规划及决策,促进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与外贸运输、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协调发展。

外贸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创新

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实践、理论与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笔者认为,现代外贸物流的广泛实践,将成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机遇和基础。但至今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学说,都没有系统引入物流的理念和思维。我国对引入物流思维和理念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探索,将反过来作用和影响我国外贸极少流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影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一个符合我国外贸物流发展客观要求,适应我国外贸物流实践,具有创新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的外贸物流实践、外贸物流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势必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现在中国外贸物流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外贸的物流理论及其体系应该说,还是处在一个探索、逐渐形成的过程之中。对于西方的现代物流理论和政策,既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崇拜,而需要结合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实际,建设性的去消化、吸收和发展。分析表明,中国外贸物流政策的制定,客观上要求其能够与中国外贸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要求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外贸物流理论作为指导。

我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相协调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需要有一定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标准。物流作为一种复合型的产业,其产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有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中国物流联合会,2000年编辑出版了统一“物流术语”的书籍《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国家标准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国物流标准的制定,已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同时,物流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我国己经加入wt0、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国际物流体系日益融合的客观实际,要广泛加强与国际物流界的交往和行业协作,充分发挥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在物流标准制定及其与国际物流体系、标准相协调中的作用。

外贸发展与加快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

外贸的发展必须与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相协调。加快发展外贸物流的方针,是适应信息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外贸物流资源的客观要求。外贸物流的关键,不是在于其存在本身,而是在于其理念及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外贸物流资源形成最大化利润和竞争优势。发展外贸物流需要有外贸物流的人才。外贸物流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个外贸物流的高级人才,究竟应该掌握哪些东西,外经贸部需要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规格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外贸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以指导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使外贸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加快发展我国的外贸相协调。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著《物流管理一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工业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张伯伦著:《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6月中文版

3、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

4、贝恩著:《产业组织》,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5、陈家勤主编《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版、

6、谢康著:《世界信息经济与国家知识优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国际物流发展篇6

关键词:国际物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1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发展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对我国国际物流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

1.1 国际物流需求层次逐步提高

在近30年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的支持下,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有了较大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显著。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为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国际贸易货物流向日趋多样化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亚太地区显示m比其他地区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已成为美、欧并列的世界贸易三驾马车之一。2005年以来,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六大地区中的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占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比重的90%。

1.3 我国主要国际贸易口岸和港口发展迅速

口岸与港口是国际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在国际贸易物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外贸口岸与港口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海关管辖的对外口岸共有253个,其中航空口岸56个,水运口岸1133个,铁路口岸17个,公路口岸47个。

2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外贸易进入高速持续增长期,我国国际物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因受到企业自身发展水平、政府管制政策以及相关措施等方面的限制。

2.1 政策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一体化国际物流运作企业的发展

国际物流行业包括多种类型的企业。目前,我国不存在对国际物流业务进行专门管理的机构,而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物流组织布局分散,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物流资源的整合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行业和区域物流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多种运输方式不协调,线路与节点不配套和各种设施之间不衔接的矛盾较为突出。其次,受部门、地方利益牵制,现行政策法规数量虽多,但相互之间有矛盾且难以协调一致,从而导致了从事物流一体化服务的企业不得不受制于多种规章制度。

2.2 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业是个新兴的行业,目前多数物流企业在知识、人才方面确实储备不足,物流人才根本就跟不上物流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的物流人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3 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尽快建立一体化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

管理机构的一体化,是实现运输与物流一体化的组织保证。从国外发达国家运输部的设置上可清楚地看到,在运输与物流领域的政府决策机构一体化程度都很高。

3.2 加强运输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完善和增强我国国际运输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能力,提高国际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提高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国际运输服务的规模和能力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状况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3.2.1 进一步加强港口综合物流设施建设

要加强主要外贸港口、国际海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要加强内贸港口泊位建设,实现内外贸货物中转的通畅。要加快内地集装箱枢纽站建设,减少港口拆箱、装箱的压力。要提高港口运营效率、集装箱终点站作业效率、港口装卸作业效率。

3.2.2 通过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

海关、外贸、检验、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模式。要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海关保税物流监管模式。

3.3 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促进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和人才密集行业。要实现物流国际化,必须拥有一支既有开放意识,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要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的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构建我国物流人才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推动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发展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1 发展国际物流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的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1.1 国际物流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流动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

1.2 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1)质量要求。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材料等贸易品种逐渐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随着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效率要求。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来完成的,而在整个物流活动中涉及到不同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装卸搬运等多重环节的衔接,这就要求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3)安全要求。国际物流所涉及的环节多、风险大、情况复杂,要受到自然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的进行。因此,只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保证国际物流安全、有效的运行。

(4)经济要求。国际物流费用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一项重要开支,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运期长。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企业要选择最佳的物流方案,控制物流费用,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物流开支,提高国家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与美国国际物流的比较

2.1 美国国际物流运行模式

(1)以顾客服务驱动物流运作。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观念几乎是美国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模式成功的关键。

(2)建立综合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包括对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的综合协调管理以及在跨国合作中与合作伙伴结成国际联盟。

(3)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物流系统。经验表明,整个供应链成员同时分享物流作业的关键信息是高效物流运作的保障。

(4)利用第三方物流运作。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美国物流业的特征

(1)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一方面,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加上地域广阔,物流业务数量巨大而且异常频繁;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物流企业也需要在维持较低水平物流成本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原则,采取最有利于用户利益、最容易被用户接受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物流供需结合方式。

(2)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系统。运输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运输系统为高度发达的物流业奠定了基础。美国完善的运输系统不仅体现在运输方式多,技术水平高,更体现在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构架了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工明确,衔接紧凑,节约了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有效提高了运输效率。

(3)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美国物流企业凭借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并使物流系统与之实现联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缺品率低、小批量、迅速及时的交货及定时配送等高质量服务,有效地减少了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生产厂家更容易地把握合理的库存量和市场信息,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物流中的竞争力。

3 我国国际物流的现状

3.1 现阶段我国物流的现状

(1)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双方主业优势,逐渐达成共识。如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先后与海尔集团、长虹集团、中核集团、tcl公司等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2)大型领袖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

国内各行业的大型企业纷纷实施供应链(scm)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鲁能帆茂物流公司在煤炭领域实行从煤炭挖掘、运输,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深埋,从煤矿的采购物流到分销物流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我国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体现。

(3)外资物流企业不断进入。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有较快的发展。如: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ups)的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幅高达125%。英运物流有限公司(excl)2004年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中外运敦豪(dhl)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业务保持50%的增长率。

3.2 我国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

目前我国只有130多万公里的公路,绝大多数还是二、三级以下的公路;6万多公里铁路,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铁路,不到欧洲的一半,与拥有四通八达运输网的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 2004年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2亿吨,同比增长38%,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34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400万吨。而目前现有设施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①国际上通常把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行现代物流运作模式,这项指标普遍降为10左右。近年来,我国的这项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达18.6。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这些国家差异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②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运输市场上,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小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从事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在仓储方面,一些冷藏、冷冻、恒温、恒湿,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能力不足,特别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冷链”没有形成。有专家估算,我国鲜活、冷冻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到30。

(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七分之一。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据《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调查的近百家来华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80% 的企业对目前物流服务商满意度的评价为“一般”。受访企业认为在物流服务商需要改进的方面,信息传递效率排首位。

(4)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实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从生产材料采购到产品送达消费者的一整套服务系统,包括相关的物流延伸服务,如包装、加工、配货等方面。而我国物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尚未完全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设备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5)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并不断流失。

当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6)物流发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①体制方面的障碍。物流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地位不明确,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等对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②政策环境的影响。由于物流产业的复合性,造成了与物流有关的政策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虽然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但仍需要落实。

4 我国应对国际化物流采取的措施

4.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在陆路方面:除加强主干线铁道运输能力以外,还应将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结合起来,修建通往铁道运输站台的辅助公路,提高公路水平,加强中转站的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在水运方面:要使船舶现代化,船级及型号的选择要与实际运输量相适应;在建设港口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又要考虑大批量散装的能源、物资的装卸。

(3)注重专用的货站、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等的建设,逐步实现包装规范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箱化,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以实现国际物流作业连续性、快速化的要求。

(4)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施和技术,参与国内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4.2 完善我国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1)在规划网络内仓库数量、地点以及规模时,要围绕商品交易需要和我国对国际贸易的总体规划来进行;

(2)要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以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的有机衔接;

(3)国际物流网点的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4.3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1)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应用,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装卸、存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2)对内管理和对外联系实现网络化,把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外部联系通过英特网,既可以在网上登记需求和网上支付,又可以对物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

(3)建立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旧有资源,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现状,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4.4 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4.5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

在欧美国家,物流服务业功能全、水平高,企业和客户联系紧密,甚至是战略合作伙伴。鉴于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而且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4.6 加速培养开放性物流人才

(1)要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还要组织系统的整体培训。

(2)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

(3)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国要积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吸引国外高级物流人才。

4.7 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和保护我国物流业发展

(1)对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

(2)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

(3)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

5 结论 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业必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物流体系,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我国的综合势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国际物流发展篇8

一、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物流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物资流动,是基于国内物流而言的;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两者在多方面呈现也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从以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国际贸易的发展作用于国际物流

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同时,国际物流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国际物流的支持,商品无法在国家间进行移动,国际贸易也就无法完成。因此,国际贸易必然会推动国际物流的产生。

2、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企业及社会的物流预测管理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物流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

3、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多挑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二是可贸易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国际贸易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正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发展对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率、安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国际物流发展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二)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障

国际贸易导致了国际物流的诞生,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国际物流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1、国际物流系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在货物的国际转移中,对物流各功能的要求更高,以实现提高全球贸易效率。以运输为例,与国内运输相比,国际运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较大,线长面广,情况更为复杂。在整个国际运输过程中,使用多种运送工具,变化不同运输方式,中途还要经过多次装卸搬运,经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与各国的货主、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和各种中间人打交道,运输途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的效率。在此,要充分发挥物流运输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实现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的目标。

2、国际物流拓宽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新产品范围。高效的物流系统为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使各国参与贸易的利益提高,使更多的非贸易品变为贸易品。

二、我国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我国物流行业保持稳定高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从 2004 年的不到40万亿增长到2010年125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21.74%。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 2010年到达125万亿元,“十一五”时期总量将达到446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左右。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预计为 2.7万亿元,“十一五”时期达到10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6.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6.33 %提高到2010 年的7.07%左右。 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2010年达到3万亿元,“十一五”时期累计可望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左右。

图1 2004-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 (如右图)

三、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逐年增加,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绩,一次次打破历史记录。就如2011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中国出口总额达到189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2%;中国进口总额达到1743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99%。从图2 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直延续良好的上升态势。

图2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2000-2012年

从以上两个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快速地向前发展,两者呈现出正向发展的态势。笔者试图找出促进两者共同向前发展的解决方式,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际物流成本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成本。因此,国际物流的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提高我国的国际物流水平。

(一)以政府牵头,组建专业的国际物流指导机构

在国际物流运输活动中,涉及到多种运输工具的衔接,多个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外汇管制等因素,由专业指导机构的专业人员提供帮助,给予运输方与东道国创造相互沟通、理解的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国际物流运输的效率,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通用型人才

从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贡献上来看,主要体现在物流的专业化与效率化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积极作用。然后国际物流成本始终是影响国际贸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物流人才的水平越高,国际物流应用的现代化水平也会越高,就能有效控制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量。

(三)搭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现代物流产业高度依赖信息产业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更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前,我们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其中,更应当重视国际贸易中的物流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通过国际贸易物流的信息化,一方面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国际贸易的运作效率。

国际物流发展篇9

1.1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

要掌握国际贸易物流是什么,应该先了解物流是什么。根据百科定义,物流的英文名称是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实体流动的过程。那么,国际贸易物流是什么?由物流定义推广可知,国际贸易物流也是一种实体流程过程,但实体流转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物流不但利于企业扩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而且利于充分利用和优化全球资源,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国际贸易物流内涵可知,国际贸易物流涉及全球较多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它会受到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法律制度的影响。因此,国际贸易物流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遇到较为复杂的难题。

1.2国际贸易物流的特征

由上文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可知,其与国内物流相比,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1.2.1国际贸易物流具有“三先进”的特色

国际贸易物流涉及范围广,区域大,因此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要想提升国际物流能力、提高国际物流效率、使得国际物流功能更加强大,必须具备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特色。具备这三个特色才能真正地推动国际物流的发展。

1.2.2国际物流具有信息化程度高的特色

众所周知,国际物流要想正常运转必须有较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虽然建立国际信息系统具有较高的难度,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而且会因为不同的政策和发展水平而受到制约。

1.2.3国际物流具有标准化作业程度高的特色

国际化物流的运转范围是全球性的,但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物流作业是不一致的,这样的现状阻碍了物流运转,降低了物流运转效率。因此为了保证国际物流运转效率,建立统一的国际物流标准是必需的。据本文调研资料发现,目前许多欧美国家正在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国际物流,表现为国际统一条形码技术、国际统一集装箱尺寸等。

2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2.1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的基础国际物流是实体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特殊的国际贸易。

2.1.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物流存在的前提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因此可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促使了国际物流的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国际物流更加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高要求促使国际物流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进而获得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得有国际物流的存在。假设没有国际物流,那么全球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则不可能存在,因此要想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发展国际物流。如果国际物流技术先进、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使得国际物流效率高,成本低,那么企业为了获得利润也会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国际物流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1.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逐渐提升,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且贸易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贸易产品种类由初级原料逐渐向精密加工产品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物流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上文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保障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量的上升可以通过货物的转移来实现,这也可以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货物转移过程需要货运运输、仓储、装卸和信息传输等环节给予支持。因此在现代国际物流业中,高科技、高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国际物流信息更加准确和迅速,更加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国际物流正在向一体化、系列化发展。国际物流一体化和系列化,使得全球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一体化的物流模式会缩短物流周期使得物流效率提升。现代国际物流作业标准化程度较高。高标准的物流作业使得货物配送较为及时,且货物在配送过程中被损坏等一些异常情况的风险降低。据调研,现代跨国企业之间的销售和购买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一体化和标准作业程度高的国际物流为国际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上文可以看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国际物流水平的提高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中国国际物流企业不够成熟

中国国际物流由于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落后,这使得中国国际物流企业如中国远洋、中国海洋等企业均落后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

3.2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企业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二是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在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物流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紧缺,这导致了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3.3中国国际物流缺少发展政策支持

在欧美国家,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国际物流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这导致国内很多物流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在中国,政府对国际物流企业在政策体系方面的引导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国际物流行业规范,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较多限制政策等。由此可知,国际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3.4中国国际物流在国际合作中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国际物流主要是为国际贸易服务,主要发生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之间,因此国际物流的良好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持。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日益增多,对外交流也取得了成功,这些都为国际物流奠定了基础。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际合作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主要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行业开放程度有待提高,如航运、铁路等交通方式仍然是政府掌控,且部分政府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这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构成了障碍。其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话语权不足。这就说明中国国际贸易行业不能为中国国际贸易企业提供必需的支持。

4如何有效推进中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4.1完善国际物流网络

国际物流对于企业运输和营运要求较高,小规模企业不可能承担国际物流职责,因此中国国际物流企业必须扩展规模提升自身能力;同时国际物流企业要在全世界重点区域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为国际物流发展奠定基础。

4.2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客户对国际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服务,而是仓储、配送、货代等的综合服务。因此中国国际物流企业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进而向现代国际物流企业转变。

4.3中国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应从两方面对国际物流予以支持,一是国际物流运输枢纽的建设,为物流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国家立法,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完善行业规范,为中国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4.4加强对外交流,推进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外交与世界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增强话语权,以便为中国国际贸易物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结语

国际物流发展篇10

关键词: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我国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化程度的问题,我国的物流业整个规模效益以及集约化各个方面来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为信息流,技术流,以及利益纠葛的原因很多的时候造成产品被滞留于流通的领域。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内在物流配用,以及技术,设备和运力方面还不能与高速增长的需求相互吻合。尤其是物流配送没有能够形成商流和物流的紧密结合,所以严重的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一、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意义

我国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可以有效的带动出口型产业的发展,一旦大型跨国企业在国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国内的产品可以轻松的进入发达国家和实现跨国配送体系的运动,所以对于国内的出口型产业来说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发展国际的物流的配送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值,尤其是对于加工贸易来说,经过国际循环的流通可以有效的实现其增值。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后危机的影响,一些跨国企业愿意来中国建立配送和采购中心。

发展跨国的配送中心加大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价格优势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建立跨国企业的物流中心,可以稳固价格优势。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减低中国产品的最终成本。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政策对于国际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约束,各地也政出多门,所以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所以小空间的范围内发展,并不能实现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尤其是在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物流行业取的了长足进步,但是依然难以有效适应国内的企业对于物流行业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主要表现为:

(一)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和发展

虽然在改革的几十年中,国内的企业发展比较快,但是物流业并没有很好地同步获得发展。因为物流的配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回收的周期却比较长,所以很多的企业不愿在物流配送领域投入。但是在最近的几年物流配送中心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但是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是没有有效的改观,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以及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流通性库比较少。

(二)物流配送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目前在国内的物流配送企业中四分之一的企业没有采用过信息系统进行物流的操作,就是在采用过信息系统进行操作的企业中,信息化的操作也没有被作为主要的手段。而且在商业物流中互联网应用也明显的不足,所以半人工决策,以及低机械化的程度,基本上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三)配送中心规模和机制

目前国内的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就是,地域分割所以在网店的布局上大小不一,而且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不完备,不成规模,也就不能有效的形成效益。目前国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基本的要素还不是很具备,仅仅的充当了企业仓库的作用。

(四)配送中心的选址和人才

对于配送来说与选址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但是目前国内的一些配送中心因为位置的不合理,所以不能快速的形成配送,而且配送中心的分布分散,也非常有可能造成运输成本过高。还因为物流在国内兴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专业性的人才一般配送中心都比较缺乏,只有进行一般劳动人员,但是一般管理人员少。

三、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现行政策的不足

(一)缺乏指导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支持配套政策

对于国内的物流产业来说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目前发展不平衡和不合理,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盲动和自发的状态,所以发展不平衡,而且分布以及结构都不仅合理。虽然国内的物流配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应有的成果,因为还不具备新型化和现代化的配送要求,所以需要国家可以在政策上进行有效的宏观指导和帮助。但是目前国家对于物流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并不是太多,因为没有有效地政策约束,所以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现并不是很顺畅。而且在物流的配送领域也没有形成有效地支撑的体系,所以发展没有依据可循,没有理论界的人事参加探讨,所以在自己的实践中取得成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所以国内的物流配送产业专业化不足,很多的部门都有自己的物配送,在其中没有国家的有效的融合,也没有在政策上的形成支持,所以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整个物流行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物流产业,以及物流配送中心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所以难以有效的克服。国家在相关的配套政策上给予帮助才可以快速迎来发展的春天。

(二) 政策导向定位不准,目标重点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和目前的基本国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为虽然美债和欧债危机对于国内外向型经济的打击比较严重,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并没有改变出口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加工型的贸易出口在国内依然占有重要的份额。重点对于在华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展开国际物流的配送业务,才是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重点。贸易保税区的政策要求加工生产的产品必须出口,但是目前的保税区政策与物流配送的政策还不是很配套。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没有效的按照分区建设的目标重点进行建设,因为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必须有效地依托区域性集散地,打造高效、精干和实用的物流产业,推动当地的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配送的发展,只有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才可以有效的进行目标的定位,在没有对于商贸的上下游资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贸然建设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很有可能造成与市场的严重脱节,不仅不能实现商圈的升级,而且不利于目前的转化和升级。

(三) 现行政策多为部门法规

对于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虽然很多的部门都出台了法规和规章,但是政出多门,而且对于目前新形势下的物流配送的发展还不是很明确。1992年原内贸部印发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要求大中型的储运企业发挥设施的优势,提高服务的质量,向现代化物流中心转化,中小型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化。原商务部也在1992年发文要求建设全国的物流配送业务网,并在全国建设试点,寻机进行全国的推广,但是并没有能够在全国快速的正式起步。1996年10月,原内贸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强调大力发展商品的配送业务,实现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三流汇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2011年国务院《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对于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也没有明确的涉及。

因为目前关于物流配送中心的政策和法规基本上是部门性法规,所以其执行力和约束力明显不强,在实际的发展中也没有对于现代物流配送中,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政策面对于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支撑的不够、不广,没有形成有效地政策的合力,推动国际物流中心的发展。

(四) 缺乏鼓励物流技术创新的政策

目前国内对于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先进设备的研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的阶段。因为行业标准的缺失,所以给技术的创新带来一定的难度,虽说物联网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条件,但是目前依然启动比较慢,物流信息也没有有效地实现开放共享。目前在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国家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全局性政策,基本上各地在建设自己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所以不能实现全国的一盘棋。对于物流配送的技术创新,目前国家没有具体的鼓励政策。对于货物的跟踪定位,以及无线射频识别,物流软件的开发都没有有效的形成规模和示范性。在物流的装备和物流标准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所以对于重点企业和商贸的物流没有形成对于物流的开发和应用,也就是没有有效的形成管理利用开发和交换集成的功能,一些急需扶持的技术创新性项目也没有被有效地重视和帮助。在资金层面没有对于物流技术的创新形成有效的扶持和帮助的作用,所以一些项目因为资金的原因不得不被中断,给物流配送的建设留下了遗憾。

四、调整国际物流配送中心政策的建议

(一) 加快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实现物流业的整体推进

政策性的因素依然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国家需要制定详细的政策,在税收方面明确地执行支持性的政策,进一步的扩大营业税差额税的范围。有效地解决物流在仓储,配送和货代方面税率的统一。对于大宗商品的仓储,出台细化的土地政策。在过路和过桥的费用方面逐步的降低,形成低收费和高效率的模式,并规范对于道路的管理,形成有效的对于超载的治理。禁止客运车改装货运车,解决配送难和停靠难的问题。加快对于物流行业立法,有效地解决目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较匮乏的情况。在政策上放宽对于物流企业的 进入门槛的限制,清理对于物流企业资质的申请情况,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努力破除区域性和体制性对于物流企业的限制,有效地形成对于法人提供便利和鼓励其开展跨区域网络的联合化经营。鼓励和促进大型的物流中心对于中小型的物流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对于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尤其是形成强势性的国际物流配送企业,一般与在国内形成连锁的趋势。支付、仓储和配送实现全面的向社会开放,物流配送中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全面参加企业供应链的组建。

(二) 明确的政策导向,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政策导向对于物流配送,尤其是国际物流配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而且对于经济发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所以对于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也需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因为农业在国内的基础性地位,所以将农业放置于重要的位置,实现在物流配送上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农资的配送,以及农产品的城市配送,出口配送,妥善的解决农产品积压的问题。有效的执行绿色通道的作用,促进农产品的通行,落实农产品的国际物流配送。

因为保税区对于国际物流配送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的争取在保税区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对于进口业务也需要全面的明确,需要从根本上对于保税区的功能和政策进行转变,尽快的实现自由贸易取得目标。

国家出台明细的政策指导区域性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长期目标形成有效地支撑。也需要按照不同重点和不同的层次,实现物流配送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发展。对于毗邻空港可以有效的建立空港性物流配送中心,对于临近保税区、以及铁路集装箱中心可以建设成综合性的物流中心。对于临近港口可以规划建设成为区域性和或者是全国性的水运枢纽型的物流配送中心。临近于能源中心,可以建设能源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对于服装产业园,可以建设服装产业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

(三) 强调整体性发展,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物流行业,尤其是国际物流配送还是十分薄弱的,但是依然没有有效的形成合力,所以对于即将展开的国际性竞争是很不利的。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对于物流进行整合,形成整体的合力不仅仅是物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国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的。因为我国的物流业起步晚,而且很多企业对于物流并没有在意识上形成共识,物流的发展还是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所以对于与外资物流配送进行竞争明显的处于劣势,无法与国际机构进行竞争。可以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逐步的进行兼并和重组,可以以业务进行兼并形成特色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比如特色服装行业的配送中心,或者就是形成有色金属行业为特色的配送中心。也可以与国内的企业进行联合,如果与企业形成联合就可以形成某企业的特色的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其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在地域上形成联合,也就是某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某区域形成强有力的网络管理。所以各自为中心不仅仅是对于资源的巨大的浪费,而且非常有可能因为竞争的原因被挤出市场。

(四) 推出相关的物流技术促进政策

为了振兴物流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物流配送的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意见》,《减轻物流税收负担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一些相关文件的出台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良好的环境之下,一些企业已经获得了发展的动力,积极的引进物流人才,在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上进行攻关,并且快速的将引进技术和自我研发的技术应用于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由于物流技术的创新,所以已经成为了其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动力性因素。

五、结论

建立在华的物流配送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有的企业已经在着手运作。但是目前的国家政策方面却没有有效地跟上步伐,所以需要针对国内在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实现物流业的整体推进。以明确的政策导向,促进不同地区国际物流配送业务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整体性发展,避免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以健全的法规来创造规范发展的环境,以大力度的支持推出相关的物流技术促进政策。虽然国内的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潜力还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任鸣鸣.对建立和发展河南省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思考[J].经济经纬,2010(05).

[2]王庆,刘琛.大连建成东北亚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分析[J].企业导报,2010(04).

[3]徐佳.物流配送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方法及实现[D].武汉理工大,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