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科技发展十篇

时间:2023-04-05 09:54:24

新闻科技发展

新闻科技发展篇1

一、从位置更替找新闻

学理工科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年实习,第二年就当工程师。大学毕业生当工程师不是新闻,而大学生进企业当工人这个反常现象就可能出新闻。我们都知道,油着了火不能用水救,而位于顺义区李桥镇的首安消防公司就改写了这个常识,该公司通过高科技手段,把消防水变成极细小的水颗粒,在着火的表面形成10厘米左右厚的隔离层,阻断氧气而灭火,被用在大型炼钢厂、油站、图书馆等特殊部门。由于高科技救火设备精密复杂,且一个企业一套设计,生产线上必须是既有学识,又有操作能力,能独挡一面的人才能工作,因而该公司大学毕业以上学历的职工占到80%以上,大学生在生产线上当工人,说明企业科技含量高。

硕士、博士就业形势好、薪水高不是新闻,而南京爆出的50位硕士、博士吃社保就是新闻。高学历人才吃社会保险,说明硕士、博士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与社会发展脱节,说明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

大学生、硕士、博士是科技人才,在传统的社会定位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无论是高还是低,都该引起我们注意,都有新闻等待我们去挖掘。

二、从做法更新找新闻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每到春天,农民备好农药、备齐种子没有新闻,但在春耕前,区县农业主管部门改变观念,组织专家到农村讲课,推广新的耕作方式和高产优质品种,进行“知识备耕”就是新闻,这个新闻发生在平谷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京郊开通了远程教育网,通过网络指导农民备耕,开辟了科技下乡的新途径。网上备耕标志着高科技在农村全面扎根,从很多角度都有新闻可做。工作方法的转变只是个现象,其本质是科学技术深入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三、从时间改变找新闻

吃猪肉的人大多不知道,屠宰前的猪一般要养6个月,达到90公斤左右重,这时的猪肥瘦适中。顺义区绿健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养的猪4个月左右体重就能达到90公斤。在绿健公司,我了解到,他们采取了与传统养猪完全不同的饲养方式,选用特殊的饲料配方,使猪能在4个月时达到上市标准。

读者都知道夏秋季的番茄、黄瓜最好吃,春天栽种的小苗,到夏季开始结果,深秋季衰老停止生长。由于番茄、黄瓜开花后秧子两三个月就衰老,为了满足市场对本地产番茄、黄瓜的需要,农业部门从国外引进了可全年生长的水培番茄、黄瓜种子,其秧可连续结果10个月,使北京市民喜爱的这两种蔬菜四季生产。

生长期变长或变短,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都在改变着读者头脑中先入为主的知识,抓住了这两点,新闻作品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四、从变了规矩找新闻

老话说,干什么有什么规矩。

房子、礼堂,无论大小,墙上都有一层1厘米多厚的灰层。这层灰是为了给墙找平。当您听说新盖的房子墙上不抹灰,是不是会很诧异?这件事发生在房山区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和石景山建筑集团,他们采用的清水混凝土技术,使浇筑出的混凝土墙既直又光洁,可以直接在墙面上喷涂料。我在采访时算了一笔账,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抹灰这道工序,省灰省人工,还可以使每100平方米建筑多了两平方米使用面积。

美容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给宠物做美容也不再是新鲜事,您听说过给树木“美

容”吗?密云、怀柔、顺义的一些地方侧柏、黄杨等树木被剪成龙盘状、葫芦状、瓶状等,给树木做起了“美容”。当时有的专家说,这样修剪尽管好看了,但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绿化效益,但我还是决定把这一新鲜事报道出来,并且把那位专家的意见写了进去。这篇以《京城出现绿色雕塑》为题的报道发表以后,反响不错,读者看到城市里出现了活的艺术。

如何砌墙,怎么修剪树木,都有不成文的规矩,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这些老规矩。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在这个破立过程中,随时都有新闻发生。

新闻科技发展篇2

关键词 农业科技新闻;县级电视台;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008-02

0 引言

自进入到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就步入到了新的阶段。而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则需要做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工作,以便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影响问题展开研究,继而更好的促进地方农业和县级电视台的共同发展。

1 发展农业科技新闻对县级电视台的重要影响

对于新闻事业来讲,满足群众的需要是其生存的基础和改革的动力。而县级电视台的主要受众为农民,所以首先需要关注农民的需求,以便取得更好的发展。作为县级广播电视管理单位,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一些关注“三农”问题的新闻,以便使当地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继而确保全县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农业科技新闻就是为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而制作的新闻报道,在县级台新闻节目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注重农业科技新闻的发展,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体的需求,并发挥县级电视台的重要作用[1]。就拿广东县级电视台来讲,受众主要分成两类,即本地区农民和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份子。而知识份子群体显然更乐于收看香港电视台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当地农民群体则更加关心当地发生的事物和农业发展问题。此外,农业人口的数量要远远多于知识份子。因此,县级电视台应该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新闻,以便获得更好的收视率,并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2 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在制作农业科技新闻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农业科技新闻内容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科学性,其次才需要按照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内容的编排。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需要将科技成果的特征和意义准确反映出来,并且精准的引用专业术语和科研数据。比如应用范围、增产幅度和科研水平等科技成果特征,都需要在新闻中一一罗列出来。此外,要尽量避免使用国际先进等词语[2]。另一方面,在进行新闻的通俗化处理时,修辞手法的应用不能够脱离科技成果,以便使报道显得更加客观。

2.2 通俗化原则

就目前来看,县级电视台的受众大多数是文化素质有着较大差异的农民,所以通俗易懂就是农业科技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利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报道,可以使大众更容易掌握需要传播的农业知识,继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制作意义。而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完成农业科技新闻的制作,则需要新闻策划人深入到民间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继而将复杂的农业知识通俗化。

2.3 新闻性原则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农业科技新闻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具体来讲,就是根据实际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时间较长,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具体的新成果、新品种或是新技术。因此,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策划时,需要及时进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的报道,以便使农业科技新闻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3]。此外,为了及时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成果播报出来,还需要对涉及农业新成果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报道,以便使农业新闻报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4 适宜性原则

就实际情况而言,不同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农业科技新闻的策划时,需要遵循适宜性的原则。一方面,农业科技新闻的采编需要与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相适应,并且需要指明科技技术的适用范围,继而避免给当地农民带来误导。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所以报道应该与当地的气候变化相适宜,以便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每个农耕季节到了之前,县级电视台都可以预先报道一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巧,以便为发展当地农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此外,不同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同的政策法规,所以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需要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

3 农业科技新闻在县级电视台的发展策略

3.1 增强新闻的科技含量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需要承担起帮助农民树立科技理念的责任。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县级电视台则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新闻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播报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并报道一些当地的农业大户丰产丰收的经验,以便加强新闻报道对农民群体的影响。比如,韶关市曲江区广播电视台报道的一则新闻《曲江区花生分段机械化收获试验成功》,预计5年内,曲江区花生机械化收获水平将追上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不仅对农民产生不小的影响,同时也成功传播推广了农业科技,收到良好的反响。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需要定期邀请有关的农技专家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讲解,以便使报道的针对性得到增强。此外,在农耕时期,县级电视台还可以联系专家进行现场报道,继而更好的普及农业生产知识。

3.2 迎合当地农民的喜好

想要使稍显枯燥的农业科技新闻获得更多的农民的支持,县级电视台就需要采取迎合当地农民喜好的播报方式。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播报时,需要尽量使用通俗语言,并利用比喻等手法将数字形象的表达出来,以便为农民提供能够看得懂的农业科技新闻[4]。就拿广东来讲,白话、客家话是当地流行的地方语言,并且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所以,广东县级电视台可以适当使用地方方言进行播报,并加入一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以使新闻信息的交流更加方便,继而获得当地农民的支持。

3.3 采取快捷的播报模式

在对农业科技新闻进行采编时,应该采取快捷的播报方式。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讲,长篇大论的农业科技新闻将显得格外枯燥,并且难以突显出文章的重点。所以,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有用的农业知识和内容,需要将新闻报道的篇幅尽量缩小,并且完成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农民群体的作息十分规律,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农业科技新闻。因此,采用农业科技新闻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定时段之内,以便及时将有用的信息传播出去。

3.4 增强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由于受众对象是农民,所以农业科技报道需要与该地区的农业密切相关,以便增强报道的实用性。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到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以便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继而结合生产实际完成新闻的编写。另一方面,在采访农业科技专家之前,需要先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以便使采访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此外,需要播报一些与当地生产,特别是与现在流行的农业生态旅游等有着紧密联系的农业科技内容,以便切实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增收、家庭农场果园转型发展提供指导。

4 结论

总而言之,发展农业科技新闻将为县级电视台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县级电视台需要注重农业科技新闻的播报,以便发挥电视台在当地农民群体中的影响力。而为了更好的制作农业科技新闻,县级电视台则需要遵循相应的新闻制作原则,并从满足农民和其他相关群众需求的角度完成新闻的策划,继而获得更好的新闻收视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晓华,张娟,王帅.县级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策划原则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58-59.

[2]冯名姗.凝聚优势 彰显特色――对地方电视台农业科技新闻制作与提高的认识[J].当代电视,2012,2:79-80.

新闻科技发展篇3

关键词 科技;传播;新闻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01-01

科技新闻是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型,其介绍的内容多是先进的科技成果、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科技先进人物等,这些先进、新颖的人和事是社会所关注的新闻,受众对这类新闻更加具有好奇心,为此,相关新闻传播单位和人员要加强重视,提升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1 从科技传播视角衡量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科技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主要动力,对于我国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通过先进的科技能够促使我国社会转型升级,为人民创造更多的财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社会和群众了解科技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既能够满足群众的好奇心理,又能展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创新国家发展战略。科技新闻传播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新闻工作,需要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

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发现传播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明确改进工作方向,对新闻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科技新闻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普通群众,群众接受程度的好坏是传播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的有效传播上[ 1 ]。

2 科技新闻高效传播的维度

2.1 传播形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变,从最早的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每一种传播方式都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目前,这几种传播方式仍在发挥着自身的作用。科技新闻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引起群众的更多关注,电视新闻和互联网新闻能够满足这一目的,其能够灵活展示科技新闻信息,能够让观众理解,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

2.2 传播速度

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要做到快速响应、快速传播,这样能够有效地表现出科技的特点和价值,有利于群众第一时间掌握科技信息,把科技转化为产品进行生产,时间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要准确、及时地公开,例如在“玉兔号”月球车着陆过程中,通过电视直播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国家的强大,受众的需求被极大满足。

2.3 传播规模

电视科技新闻的受众是全体社会成员,当受众的规模足够多时,新闻传播的价值就会增加,如果受众范围较小,即使科技新闻的价值很高,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新闻的规模也是影响新闻效果的关键[ 2 ]。

2.4 科技新闻本身的价值

科技新闻传播要想获得最佳的效果,除了要满足以上条件之外,还应当保证科技本身具有较大的传播价值,如果科技新闻中的科技含量较低,观众会失去观看的欲望,因此,在选择科技新闻的内容时,要选择推广价值更高的、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内容,着重选择那些观众还不了解的科技成果,这样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让新闻传播的效果提高。

3 提高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措施

3.1 增强新闻通俗性,用好科技背景知识

许多科技内容对普通群众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让普通群众了解科技新闻的内涵,要适当降低科技新闻在内容方面的难度,通过采用平实的表达手法,使其更加平易近人。例如,可以在进入正题之前阐述一下新闻的背景,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让观众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同时,又不能失去科技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科技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存在较大的差异,科技新闻的内容大多是探索出来的新知识、新原理,即使是该专业的人员也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新闻简单化处理,将其与观众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某个科技原理能够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新闻内容就应当以群众常见的药物进行举例,阐述副作用降低的程度,让观众能够一目了然,从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2 将深奥的科技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

观众在观看电视科技新闻时,会将自身的背景知识当作是理解新闻内容的主要依据,如果新闻的内容超过了观众的背景范畴,观众的接受效果就会降低,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新闻传播者要将深奥的科技简单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接受和理解,阐述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故事、动画等方式来降低科技知识的理解难度,并联系人们生活中的经验,尽量让每一位观众能够看懂[3]。

3.3 新闻编辑人员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从事一线新闻工作的人员是新闻的主要制作者,这些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新闻的质量,当这些人员对需要播报的科技知识不甚了解时,科技新闻的水平就会降低,而在现实情况中这种问题较为常见,许多科技新闻编辑者都属于“门外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其自身对科技内容都不了解,则很难顺利制作出高水平的科技新闻。所以,相关从业者需要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做到术业有专攻,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做好功课,才能为观众营造更好的观看体验。

3.4 用好角度,激发观众兴趣

科技新闻的切入点不同,其带来的新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在制作新闻时,需要找准切入点,选择观众更能够接受的角度,不断进行创新,例如,名著《红楼梦》在医学人员眼中是一本医学宝典,在建筑者眼中是一部古代建筑著作。科技新闻也是如此,找准角度能够让科技新闻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只有当新闻报道与读者自身经历和生活相似或相近的时候才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加传播效果。因此,深入理解科技新闻素材,选好角度,尽量将报道与大多数受众的角度契合的报道,才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4 结论

总之,现如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科技新闻的数量也在增加,观众在观看科技新闻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只有降低新闻的理解难度,提高新闻的价值和趣味性,才能让观众乐于观看。相关从业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编辑新闻时选择更好的角度,提高新闻的整体价值,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让科技新闻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新闻科技发展篇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科学,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http://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有责任把科学技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某种启迪,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什么是科技新闻?所谓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这些科技事实经过报道、传播,才成为科技新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科学,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科技新闻时要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使科技新闻传播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受众是科技新闻的接受者,受众文化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接受层面,大多数受众还是要普及科技知识,因此,科技新闻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三贴近”,这样的科技新闻受众才能易于接受,易于传播。如在东北农村,丰收过后,遍地玉米桔,各地到处都在用火烧玉米桔,白天在烧,浓烟滚滚,夜里也在烧,整个夜空都被照得通红,这既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对环境、交通等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留心关注这方面的科技进展情况。因为,玉米桔也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也是农民花费好多化肥、水等的投入得来的,同玉米一样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久,有一户农民买来一种机器,将玉米桔压成饼干形状,变于保存到冬季,是牛和马最好的草料。新闻一经播出,有不少观众打电话或来询问,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受众需要的,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而能使受众接受并贴近受众生活的科技新闻必须具备新闻的特点,那就是要具有新闻性、科学性和通俗性。科技新闻的内容要新,是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报道;科技新闻的科学性是在报道和传播中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科技新闻的通俗性是在报道中,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便于受众的理解与接受。这样,才能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通过科技新闻的传播可以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采写和拍摄出贴近受众的科技新闻,除具备自身政治素养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掌握报道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和材料。如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和新发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技工作新成就及重大科技活动。在报道和传播这些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时,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所报道和传播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科学根据的。科技新闻报道要及时、迅速,使科技新闻能及时地报道和传播,并力求短小精悍,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科技新闻时既要拍摄出高清晰画面外,还要注意科技新闻的解说词写作,用简明易懂的方式传达难懂的专业术语,避免“深奥”、“生涩”,重点突出通俗。

1)科技新闻专业术语要通俗易懂,多用那些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形象比喻。科技新闻的对象来自基层受众,因此,科技新闻是不是通俗,是不是能让他们听懂,就成为衡量一条科技新闻好坏的根本标准。因此,要采写好科技新闻光是懂专业术语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哲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应该想办法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科技新闻的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科技知识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2)科技报道以生活为切入点。科技新闻专业性很强,尤其是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发明,术语生涩难

转贴于 http://

懂。所以在采访时,要从日常工作上作为切入点,把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写活,写实,生动有趣。如:“科技浇灌菜园子”、“稻田从此不怕虫”http://、“一亩田收成两种农作物”等科技新闻片,通俗生动,概括性强,容易记忆。报道中决不能轻易使用专业术语,要千方百计使专业术语通俗化,通俗到让普通受众都能听懂为止;

3)精心设计电视新闻片导语,开门见山,吸引受众眼球。开头要抓住观众,就要抓住事实的核心,能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兴趣,才能使受众接受新的科学技术。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要说清成果应用范围和前景,让农民朋友有思考的余地;

4)语言通俗易懂,受众喜闻乐见。现在很多科技新闻中术语成堆,受众曲高和寡,原因是难懂。好的科技新闻应该提倡通俗化,趣味化,用受众喜闻乐见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传播科技知识,让科技新闻“活”起来。如现在好多科技新闻采用动画片形式,使用故事化,散文化等文学写作方式,让受易于接受。

新闻科技发展篇5

关键词 科技新闻策划;策划的度;量的积累和界限:适度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8-0013-01

新闻策划,是新闻改革的产物,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和计划。其目的是更好的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新闻策划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新闻策划,都必须限制在新闻业务活动范围内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度”。作为宣传科技的――科技新闻,也不例外,也有其自己的“度”。科技新闻策划的“度”,是规定媒体及采编人员对所要报道的科技新闻事件进行策划的范围、策划的量的界限。科技新闻策划一定要在“度”的范围内进行。科技新闻策划要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且不能超过科技新闻策划的“度”的界限。否则将引起科技新闻报道的质的变化。只有把握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度”,才能使科技新闻报道达到理想的目的,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1 把握科技新闻策划的“度”,是科技新闻宣传报道的根基

科技新闻的策划是科技宣传实践活动中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宣传工作的需要。目前各大媒体及采编人员在科技新闻报道上广泛的应用策划进行宣传报道,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们知道,采编人员在接到一个关于科技方面的新闻报道任务后,特别是重大题材、重要内容、重大活动的报道。就会在头脑中进行思考,诸如怎样采访、选择什么角度、以什么为切入点、采用何种形式、手段报道等等。这些问题经过采编人员的思考和反复推敲,形成了一个方案后,采编人员就会在精力、物力、行为上按照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准备并实施,这种从思考――计划――实施过程,是一次报道策划的完成过程,如果这个科技新闻策划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量的积累,不超过一定的界限,即一定的“度”,那么这个策划就是一个成功的科技新闻策划,会产生与科技新闻策划相匹配的报道效果,科技报道的质量就能得到保障,就能够形成正确的传播氛围。

科技新闻报道不能“过度”或达不到一定的“度”,过度的策划就会造成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夸大事实、脱离实际的失实的报道和假新闻。反之,如果重要题材,重大内容不去有目的的策划而没能达到一定的“度”,那么所报道的科技新闻是呆板、平淡无味,失去科技新闻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力,受众是不会爱看的,更谈不到保证质量。所以说“注意分寸”、“掌握火候”科技新闻策划就能够发挥报道的主动权。就能够为科技报道取得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掌握好科技新闻报道策划的“度”是科技类新闻报道创新和发展的需要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是科技报道的必要准备。报道前的策划,可以对可知的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的重大题材、重要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缜密思考研究,做充分精细的思想、物质、行为准备,使报道的科技新闻主题突出,特点鲜明;更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正确性。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能拓展报道领域,科技新闻报道是为受众提供生动的、形象的受众愿意接受的科技信息,科技新闻策划在科技报道中的作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科技新闻报道丰富多彩,同时适度的策划,能够及时的发掘、发现与科技新闻事件相关的信息和科技新闻事实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及科技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使科技新闻报道的领域更加宽阔。

科技新闻报道中“适度”的策划,是媒体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推广日新月异,这也为各个媒体提供了良好的新闻报道素材,但是目前我们媒体竞争相当激烈,都在争抢有利的要地。媒体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信息占有量和的速度的竞争,就是争夺听众和观众,媒体都想在第一时间得要重大新闻,并出去,在激烈的竞争中,谁都没有把握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要新闻,但可以通过对科技新闻事件进行“适度”的策划,寻找科技新闻的其他落点,最佳的角度,在做精、做细、做深上下功夫,同样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3 影响科技新闻策划“度”的几个关键因素

1)编采人员的素质。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科技新闻策划的“度”。提高编采人员的两个素质和编采人员对科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成度,是做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前提

2)科技新闻事件的价值。一条科技新闻是否能策划,关键要看这一新闻是否有策划的价值,也就是说事件的价值决定了策划。如果没有价值的科技新闻事件,硬要去策划,就可能是策划出一些失实的东西,也就严重的违背了新闻报道规律。

3)宣传纪律。宣传纪律这把尺子。是度量科技新闻策划的重要工具,编采人员在运用新闻策划时,要具备较强的宣传纪律意识。否则将对受众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4)策划者的实力。掌握好科技新闻策划的“度”,策划者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量力而行。盲目的不切实际的策划不仅收不到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新闻科技发展篇6

关键词 大数据;科技新闻传播;可行性;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1-0078-02

1 大数据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提到大数据,业界通常会将其特点归纳为4个“V”,即多样性(Variety)、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价值(Value)。通俗来讲,大数据就是具有“来源多样、数量巨大、处理速度极快、有多重价值”特征的数据。然而,大数据的应用并非简单的事情。在笔者看来,大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体量”的特点,使得其“速度”和“价值”的实现困难重重。如果把“多样性”和“体量”看作是大数据与生俱来的特点的话,那么“速度”和“价值”在新闻界的实现则需要从业人员来助它一臂之力。

彭兰教授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一文中提出了当今新闻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过去专业媒体的领地;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等的支持下,计算机这样一种“机器”,也在对媒体人形成直接的冲击。”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业正面临巨大的震荡。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类新闻也正经历着大数据带来的变革,感受着新技术带来的不安与彷徨。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探索和开辟新的传播路径提供了可能。广大科技新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为增强科学传播力度、提高新闻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及现实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生产,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科技类传媒在数据新闻生产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数据技术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也存在着现实的困境。下面,笔者将从技术和内容两个方方面对其可行性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2.1 技术层面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科技传播者更易接受新技术,这有利于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中的应用。数据新闻的生产,需要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前提。然而,在传统媒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于现状、拒绝改变的现象,一些从业者甚至对新技术具有抵触心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作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者,科技新闻从业者相较于其他新闻从业者而言,对于科学技术的接触频率更高、掌握程度更深,在观念上更易接受新技术,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中也必然会更为积极、主动。

然而,数据技术普及率低、实际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仍给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不小的现实障碍。虽然科技新闻工作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他们作为非技术人员,对于大数据的实际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有限。新闻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者

记者和编辑又缺乏熟练的大数据相关技能,这使得数据新闻生产存在实际操作者不懂技术运用,而懂技术的人又不懂内容编排的现实困境。在新闻生产领域,内容与技术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如何达到技术与内容的统一是数据新闻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2.2 内容层面

科技领域丰富的数据资源从内容上为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数据新闻的生产不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内容支撑。数据新闻的主要内容来源就是大量的有规律、有价值的数据。科技工作离不开数据,同时又能够产生大量的数据。在科技研发领域,有观测数据、实验数据等;在科技应用领域,有运行数据、监测数据等。除此之外,科技领域还涉及其他各种数据资源,体量非常庞大。这些数量可观的数据资源是科技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生产信息量大、浓缩度高的数据新闻的内容支撑。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数量庞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在为科技新闻提供内容支撑的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快速筛选有用信息带来了极大困难,影响着新闻的时效性,并最终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在各个行业、领域,信息正以数据存储的方式高速增长着,海量信息这笔宝贵的财富仍有待开发和挖掘。虽然大数据在总体上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其本身却有着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也就是说单位数据的价值量并不高。面对庞大的、繁杂的科技数据资源,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想快速地发现有价值的数据并发现数据间的关联,是一件非常困难且费时费力的事情。

综上所述,大数据的高技术性以及新闻生产者的专业背景,使得其在可操作性上难从人愿;而科技数据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大体量”的特点,使得科技类数据新闻生产者在提升“速度”和挖掘“价值”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3 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优化策略

可操作性是大数据技术得以普及的基础,而速度和价值又是新闻不可抛弃的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新闻以价值为准绳,科技类数据新闻若不能准确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工信部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曾指出:“大数据应用是对特定的大数据集合,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可以看到,不论在哪个行业,大数据应用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得价值,具体到新闻领域,就是要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其次,新闻以时效为标尺,科技新闻工作者若不能提高生产速度,将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率。《中国质量报》于2014年5月28日刊登的《大数据时代速度决定生存》一文指出了大数据时代速度的极端重要性。文中写到:“大数据时代是速度竞争时代……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实质就是速度经济。未来的竞争是节约经营循环时间的竞争,是最先到达顾客并满足顾客的速度竞争。”

现在的新闻业已经走向产业化经营,加入到了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如果模糊价值、漠视效率,媒体必将会被淹没。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业对新闻价值和时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传播领域,科技新闻传播效率不高、传播效果不佳不仅会降低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且还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影响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基于此,笔者针对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现实困境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调动各方力量,找到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使科技新闻传播媒体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并且做好做精科技类数据新闻。

3.1 国家层面: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指导

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统筹各方资源给予其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万事开头难,只要现阶段开好头,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家已出台部分关于大数据应用的文件,如《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新闻领域大数据应用的政策文件,这是一块亟须填补的空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应加快政策制定步伐,早日出台大数据在科技传播中应用的指导意见,使科技传播走在同行的前面、走在时代的前沿。

3.2 企业层面:新闻单位应做好整体规划

虽然目前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缺位,但各个科技类新闻单位可以发挥企业机动灵活的特点,瞅准形势、下定决心,及早做好本单位的大数据应用发展规划,以期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走得更早、更快且更好。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用大数据技术的科技新闻单位还十分有限,就连影响较大的《科技日报》都鲜有数据新闻,虽然在其主办的网站中国科技网上开设有“数据新闻”专栏,但其发展还很不成熟,数量有待增加、质量有待提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科技类新闻单位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大数据的发展前景,勇于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经营模式,下定引进、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决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做好宣传动员、人才培养、数据新闻生产等具体工作,为同行做好示范、为员工做好指导。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的海量数据对科技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记者应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和信息筛选能力。《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张萧然在《大数据时代:安全第一,还是效率第一?》一文中指出:“之所以称为大数据时代,不单是指数据之大,规模只是先决条件,更主要是指数据正在成为一种资产或者生产资料。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会产生有价值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和人工智能则会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和财富。”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对大规模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新时期的科技新闻传播者应努力培养自身的这种能力,以充分利用科技领域相当丰富的数据资源,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找到新的出路。

新闻科技发展篇7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现代媒介技术;职业教育理念;高校

长期以来,技术教育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都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最受指诟的弊病之一,凌空蹈虚的书面化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新闻毕业生因技能操作水平太差、实用性不强而被新闻媒体机构拒之门外。有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某著名大学的老牌新闻院系,在2006~2008年三年内只有不到36%的毕业生进入新闻业,而且从大趋势来看,媒体机构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倾向于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产生偏移。针对这种情况,不少新闻传播教育者和研究者都从实践需求出发,提出了强化新闻业务与技术技能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倡议。尤其是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里,随着新媒体的勃兴与媒介融合趋势的强化,多媒体技能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新闻的采集、编辑与传播、报道之中,成为未来新闻工作开展的日常性途径和方式。新闻传播教育要跟上现代传媒的发展步伐,避免因落后而被淘汰的结果,就必然要提升自身的技术配置水准,尽快开展和普及现代媒介技术教育。

事实上,加大新闻技术教育力度、加强新闻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几乎是从我国开办新闻教育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及、不断讨论—当然,由于各个时代技术特征不同,新闻传播模式对技术的依赖性亦有所差异,因而以传统媒体为重的时代,技术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像现在这么明显和突出。而当前,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现代媒体技术对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大意义、媒介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人所共知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却未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新闻院系进行新闻教育变革,技术教育的普遍欠缺仍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瓶颈问题之一。原因何在?纵观近年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趋向与路径,不难看出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困境的产生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关联密切。

第一,专业扩张速度过快,产业化经营思维居主导地位。教育产业化浪潮使得不少高校以盈利经营的思维模式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扩张专业招生的同时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学科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培养。有数据表明:1994年我国开设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分布于29个省市自治区;到1998年专业点增长到了88个,四年间的年均增幅不到10%;而到1999年,这个数字就迅速上升到了140多个,几乎是翻了一番;到2006年,全国就已有460多所各级各类高校共开设了661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到现在,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或相关课程的各类高校已高达六百余所,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境界。而这其中就有不少学校既无师资又无设备更无学科发展规划,只是乘着新闻媒体机构广泛开展体制改革,新闻人才供求紧张的专业发展热潮,迅速开张大量招生,以抢占生源、提高收费来获取短期利益的恶性办学行为。

在这种产业化思维与管理模式下,作为新兴热点学科的新闻传播专业,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中,往往才开办,就陷入了学科观念老旧、基础设施投入少、专业师资匮乏、教材教学体系陈腐、实践技能培训缺失、毕业生不受工作单位欢迎的僵局和困境之中。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新闻传播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对整个的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也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与整体削弱的自毁性循环。一方面,一些知名的老牌新闻院系就受到这突如其来的无序竞争浪潮的冲击,在不良的竞争环境中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不少新办新闻专业的学校,由于办学之初便意在追求热点学科的经济效益,因此一旦效益受损,或低于预期,便有可能将新闻学科的投入与建设排除在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外。两方面现实结合,新闻传播学科想要良性发展非常困难。况且在学科发展与竞争失序的情况下,再要加大学科基础建设、提升媒介技术技能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重建新闻传播教育的声誉,在大多数财力有限的地方性高校看来,不仅花费巨大周期漫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迅速改变现状,是极其不划算的。因此,虽倡导者众,然决策者往往并不为之所动,或亦心有余而力不足,强化技术教育变革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便成空谈。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数字化编辑、广告以及新媒体领域对技术装备的要求都非常高,演播厅、多媒体实验室等现代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场所更是所费不菲,并且需要不时更新,以跟上现代传媒发展与媒介融合趋势,这对于资金财力不够雄厚的高校来说,也是极其沉重且现实的压力。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广泛开展或提升现代媒介技术教育,短期内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职业技能教育理念欠缺,传统高教模式积重难返。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之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逐渐从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而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毕业生就业加力急剧上升,就业市场很快就从过去精英教育时代话语权和主动权由高校掌握的卖方市场转化为大学教育平民化后的由用人单位掌握评判标准和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所谓人才市场上的双向选择,更多时候是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招聘岗位与人数、录用要求与标准、考查方式等等规则的制定与最终决定权都在用人单位手上,双方的地位与权利不可能真正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本应适当考虑提升原有教育模式与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比例,淡化过去精英教育模式中的理想主义特色和书斋气质,增强对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实用性教育,参考和借鉴就业市场或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与需求缺口,对自身角色和功能重新进行认知和定位。

但尽管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境日益窘迫,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倡技能化教育,但大多数高校却依然鲜见有效变革,或是有所动作却少见实效。技能教育、职业化教育等建议仍然是流于座谈而少有效动作。这一方面固然与新闻传播学科开展现代技能教育和职业化教育所费甚巨有关;但另一方面,公办高校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性地位以及过去新闻专业与党政宣传一体化的办学思路和学科定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职业教育理念迟迟难以融入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体系的更为深层的内在原因。在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仍然相对匮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全社会普及高等教育的情况下,高校的自我优越感便难以完全消褪—虽然现在大学已不再可能像1980年代一样保持精神贵族的姿态,但至少在公众面前大学仍是社会高端之一,是知识教养及学术权威的代表与象征,还没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就到了需要随行就市的地步。因此,在这种垄断与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形势下,高校总体上依然可在相对自足的校园内自行其事,它也就难以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传统培养模式也就仍然有充足的生存空间来,自然就积重不返了。

第三,高校体制壁垒阻隔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产业界之间的交流。中国的大学长期以来都有象牙塔化的传统,后虽经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推动,功利性思想较之过往有明显增长,但其自身体制的自足性与封闭性并未被完全打破—就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在各自的产业化改革之前,学界与业界同受相关部门的管辖,彼此关联密切,常有切磋和交流;到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产业化改革之后,学界自说自话与业界自行其是两不相干的格局便日益成型。与业界运营、发展模式由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而日渐灵活相反,高校因为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的日益量化和机械化而越来越僵硬。重学历、重学科背景、重科研成果—重一切可以数量化和形式化的成绩,这显然与业界重技能、重综合能力、重经验与创意思维、重现实收益的务实路径完全相反。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业界精英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下常常显得不值几文,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业界眼中也往往不堪一用。原应是唇齿相依相互合作互相推动的两个领域,现在不仅各自为政、相互批评;而且越到地方性院校,就越缺少常规性、机构性的交流合作渠道,许多有价值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就越来越不正常地萎缩为教师或学生的个人行为。

事实上,纵向考查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学科发展的源起和终极目标都根源于现代传媒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它原本就是一个无法脱离业界实践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技能型、实践型专业。与业界的隔离,只会阻断其发展更新的源头活水,使之丧失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当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中青年教师的背景大多就是从高校到高校,鲜有新闻从业经历或相关背景的;机械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也使得他们大多只能埋头于书本报刊、现象数据之间做文本化的学术研究,根本无力或无法开展或胜任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技术教育任务。因此,尽管大学里高学历人才聚积,但技术性操作型师资力量极度匮乏,要开展现代技术教育困难重重。这时若能直接延请业界人士进入技术讲堂,进入多媒体实验室,则将是高校短期内改变补足技术技能教育欠缺或滞后的最佳方案,而且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同时有利于高校新闻系学生先期进入业界视野,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另外,新闻院系与传媒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还可实现各取所需,共进共赢的良好效果—学院理论可对业界实践进行思想与眼光的提升,业界实践可帮助学院技术型与实务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为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的有机构成。高校新闻教育、新闻人才培养与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可依此建立,现代媒介技术教育也将不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问题。但这些愿景却往往因高校体制壁垒的客观存在而化为泡影,这无法不令人扼腕叹息。

总之,不健全的教育产业化思维、高等教育的垄断地位和高校用人机制、评价体系的壁垒,从各个方面影响或阻碍了现代媒介技术教育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顺利展开,使之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致命瓶颈。而要打破僵局,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直面这三方面的问题与弊端,重新审视和规划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及高校教育管理思路等问题,并以彻底革新的勇气对现状主动加以扭转和改变。否则,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优胜劣汰的法则终会以现实的结局来表明其效力。

而问题的破解之道往往也就潜伏于问题自身的根源之中。首先,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来看,产业化思维并非全无益处,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明确短期求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区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其是公办高等教育从来就不应当是一项追求短期回收效益的事业,只有尊重学科自身的发展特征与需求,立足长远规划,才有可能使得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媒介技术的更新是现代新闻传播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技术推动,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缺少技术教育环节的新闻传播教育既不完整亦难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若不重视媒体技能的发展,不对现代媒介技术技能实验室进行必要投资和建设,不开设相关的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只在课堂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则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届时,兴办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新闻传播学科,恐怕也不得不面对“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现实命运。

其次,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大众化进程决定了以学术科研及理论教学为重心的传统高教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数量庞大、层次不齐的学生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将高等教育视为职业人生的开端,是为就业而非学术而来的。现实主义已在绝大多数领域替代了理想主义,这已是当前大学校园里难以逆转的大势所趋。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的分类与分层管理、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入同样是势在必行:要么构建体系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学术研究与职业实践各自分开;要么将职业教育理念灌注于现有的大学教育理念之中,融多种发展可能为一体,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选择权。而公办高等教育对优势教育资源的垄断也不可能是长久持续的,深度变革必将发生,或早或晚而已。

新闻科技发展篇8

关键词 科技新闻;新闻传播;记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 G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4-0005-02

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不同,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由于工作 领域的特殊性,因而对其自身素质有了特殊的要求。作为“代 表公众利益的科学观察家”的科技记者,所要做的不仅是提高 自身的科学发现力、观察力和辨别力,客观公正地报道科技现 象和科技事件的真相,还要为公众知晓和讨论科学未来发展创 造条件。新时期,科技新闻传播中记者所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 素质:

1 科学精神素质

科技新闻报道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对其报道者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技新闻记者,除了应具备一些记者共有 的技能、道德素质之外,与从事其它类别新闻报道的记者相比, 还应具有一些特殊的素质。这其中,科学素质尤为重要。科学 素质应该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 解程度;二是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的基本了解程 度;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的基本 了解程度。在这个科学已经精细分工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分化, 学科越来越狭窄和专门化,记者要学习每一种知识、进入每一 门学科的殿堂都需要艰苦努力――钻研晦涩的行语,要揣摩科 研方法上的模棱两可,要搜集科学家、专家、学者的深层次背 景资料等等。当然媒体也不是专门从事任何专业的研究机构, 因此,记者只能是成为专家们所设计的迷宫中徘徊的通才。记 者终将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从里面张望的局外人。但要知道, 一个人越有学问,就越有可能深入浅出地阐发其论点。一个记 者越是熟悉他报道的科研题材,他的科技解读工作就越准确生 动,通俗有趣,否则以其昏昏,很难使人昭昭。

2 善于和科学家沟通素质

科学家对媒体的心态是矛盾的,他们盼望媒体的关注,通 过记者的笔来告诉公众他们的观点,以使他们的研究为公众所 了解,从而提升他们所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为此,他 们甚至开始进行公关活动,还希望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 够有效地影响科技决策。与此同时,他们对媒体又心存担忧, 怕媒体不能很好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对公众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担心科技界同行曲解或者误解他们的意思,今后与同行或周 边同事难以相处。

因此,科技记者只有善于与科学家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 观点和想法,才能搭建起科学家与大众沟通的桥梁。

3 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

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新闻选 题,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健康素质,是否有利于创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 境。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依归,应该成为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工 作者的座右铭。

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还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新闻 选题是否符合科学技术本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事实上,某 些科技成果往往是“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意义,又有负 面的消极影响。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应该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尽 可能地作出全面的评价,切忌违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规 律的,片面地甚至是虚假地报道。这样,终将损害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又必须注重加强对科技人物的报 道,扭转目前科技新闻报道中较为常见的“见物不见人”的态 势。优秀的科技人物体现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加强 对科技人物的报道,将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良好氛围。

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更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反科学、伪 科学、迷信以及作斗争。反科学、伪科学、迷信以及 这些精神垃圾,毒害人们的灵魂,把人们引向歧途,严重地阻 碍着人们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严重地违背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科技记者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经常地、及时地提醒人们,携起手来同反科学、 伪科学、迷信以及作斗争,认真清除各种变换形态出现的 精神垃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 策划型新闻人才素质

策划型新闻人才是目前新闻媒介深感缺乏又迫切需要的一 种人才。随着科技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科技新闻传播尤其需 要策划型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从本质上说是发现和 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而能够及时地发现和 正确地评估资源,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资源的人,其本 身的素质和才干必当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4.1 广泛获取和科学工作者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能力

策划是五项原则中既要决策、又需设计的工作,这也正是 获取信息进行编辑决策的前提。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 编辑方针、报道选题和报道方式的确定等等,都要依赖外部和 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其中包括社会信息、行业信息、受众的信 息和媒介内部的信息。

4.2 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是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能在大家习以为常之处觉察事物 的差异性,能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二是探索过程的发散 性,即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三是解决问 题的新颖性,能用前人未尝试过的独特、新奇思维路径和方法 解决问题;四是思维结构的综合性,即借助多种思维原料、运 用多种思维方式,调动多种思维能力和思维工具,在操作和内 容上进行统摄思维。

4.3 对报道领域中的各方面问题的专业眼光和研究能力

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便是深入发掘新闻 资源的潜在价值,追求报道的独家效应。众所周知,在信息渠 道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对新闻信息源的独家占有已经越来越 不可能,因此,依靠抢先报道、时效第一造就独家新闻也越来 越难。要在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独家的视角、独 家的观点和独家的报道方式,也就是对同样的新闻事实,给予 社会公众以独家的价值发现、解读和引导。而这些“独家”, 都是要靠传播者的知识和智慧来打造。所以说,策划主体不但 要有新闻第一的意识,还要具备对报道领域中的各方面问题的 专业眼光和研究能力,这样才可能对报道客体看得比别人透一 些,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参考文献

[1]胡钰. 科技新闻传播导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1999.

新闻科技发展篇9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通讯员队伍;激励措施

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科研单位业绩和成果展示的载体,是一个单位软实力的体现,在改善单位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新闻宣传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问题[1]。如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本单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诸多农业科研院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结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吉林省农科院”)的新闻宣传工作实际,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工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1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吉林省农科院作为省属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始终把新闻宣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院内、院外媒体,全面宣传推介全院事业发展成效、自主创新成果、科技服务“三农”典型、领军人才团队等内容,为农业科技事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2018年成立院宣传中心以来,对院报、院网、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改版,通过制定《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宣传工作办法》,进一步强化了管理,细化了流程,明确了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完善了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通过聚焦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趋势,大力宣传报道全院科研进展、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党群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在弘扬科学精神、引导舆论导向、加速成果转化、提升社会影响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

随着院宣传中心的成立,全院各级宣传工作人员的职责得以确立,但仍存在工作主动性不强,对科研一线工作的接触、观察和思考不足等问题。宣传工作人员仅局限于承担沟通、协调的角色,在组织、筹划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挖掘新闻线索的主动性和意识不强,对新闻报道的掌控能力有待提升[2]。此外,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科研人员往往行事低调,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踏踏实实搞好科研工作就可以了,忽视了科技创新与宣传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未能将自身从事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及时上报,致使相关重要研究信息宣传滞后与遗漏,这也是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3]。

2.2宣传内容单一、深度不够,时效性有待提高

当前的新闻宣传工作,整体上缺乏协调与策划,宣传内容往往只停留在一事一议、就事论事的状态,策划能力不足、报道深度不够、覆盖范围不广。报道内容大多集中在活动报道、成果展示、人才简介等表面化宣传上,在深度挖掘方面有所欠缺,后续报道的持续性难以保证,导致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不够、系统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错失了一些重要的宣传良机[4-5]。此外,作为宣传工作的核心要素,时效性是做好宣传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有些单位(部门)仍没有认识到时效性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是事情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对相关事件进行宣传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原则。

2.3通讯员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为加强全院宣传工作管理,根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宣传工作办法》相关要求,由各单位(部门)推荐1~2名通讯员,组建了通讯员队伍,负责院所(处)之间的联络和本单位(部门)新闻信息稿件的撰写与报送等工作,以保证各单位(部门)科研、党建工作动态的及时上报。然而,由于通讯员皆为兼职,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专业水平与文字能力尚需提高,加之缺乏整体指导和统一协调,导致新闻宣传工作的效率、成效受到一定影响,距离建立一支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新闻写作功底深厚的高水平专业化新闻宣传报道队伍还有一定差距。

3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的对策

3.1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保障[6]。应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政策,通过一套科学、系统、完备的宣传管理办法,强化对各单位(部门)宣传工作的考核评价,有效推动全院新闻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可将各单位(部门)宣传工作情况纳入考核制度当中,充分调动各单位(部门)及通讯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及时撰写上报新闻信息稿件;定期进行先进评选表彰,设立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等奖项,以科技宣传绩效或新闻报道影响力作为评选依据,在年终工作总结大会上予以表彰,充分调动各单位(部门)及通讯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7]。

3.2统筹规划,创新形式,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

作为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吉林省农科院学科门类齐全,成果产出众多。因此,需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制订完善的新闻宣传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信息宣传的重点和方向;除了大力宣传新成果、新技术之外,还应进一步挖掘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把优秀科技人员先进事迹和他们研制的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展示基层创新发展成就,全方位做好宣传工作;加强部门间联系,与各单位(部门)相关负责人及时沟通、相互协作,提高新闻宣传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将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在运用好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及时、便捷、生动的优势,推动全院新闻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3.3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通讯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提升通讯员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使其既掌握农业科研方面的业务知识,又掌握新闻宣传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拍摄技巧[8]。鼓励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和科研一线,参与基层实践,不断丰富科研知识和提高自身水平,在详尽细致的基层实践中,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鲜活生动的文章[9]。此外,还要不断充实新闻宣传队伍,扩大宣传队伍的覆盖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意识,增强宣传队伍的活力。

4结语

新闻科技发展篇10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传统传媒业的成熟

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电报、电话、电视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进一步为新闻传播的成熟提供了条件。19世纪20世纪初,在技术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建立,基本形成报业垄断化局面,这些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变革也为黄色新闻思潮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美国人莫尔斯发明通讯电码,有线电报曾经红极一时,电报的发明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成就。随后,新闻通讯社遍地开花,并且立即采用了这一最新技术来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但由于当时广播和电视都还没有出现,电报稿仍然需要转换成文字才能完成信息传播全部过程,所以电报的使用虽然缩短了新闻发生和的时间,但新闻传播仍旧存在明显的时空限制。1870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人类在通讯技术的革新道路上阔步前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此技术为基础发明的民用无线电开始迅速普及。与此同时,电影工业在欧美正逐渐成为另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众传媒。20世纪20—30年代,广播和电视相继诞生。广播和电视作为两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范围真正扩展到了全世界,而且也大幅度缩短了新闻发生和的时间差。20世纪70年代ENG电子采录设备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的直播成为现实,新闻发生和的时间差终于消失殆尽。科技进步在此对新闻传播业表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人类传播格局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时期,有组织的传播机构连续不断地定向地向人数众多、成分繁杂、散布在各处、匿名的受众传播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在此时已不简单作为一两种技术手段影响传播媒介,而是作为一种生产力成就了传播模式的改变。从传者方面而言,正是有了高效能的传播媒介,才使传受双方的身份确定变成可能,同时完成了传播组织的组建。第二次科技革命还使得资本主义报刊业迅速膨胀并逐步走向垄断,对此马克思曾评价:“集中规律在报业起着比纺织业更快的作用”。直播设备、国际广播、卫星电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了新闻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的延伸和拓展。如果说由广播电视所完成的对传播时空限制的超越是外延性的,那么,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则是对传播时空限制的内涵性超越。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传媒业全面创新

通常所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传统的传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说在报业的组织方式从自由竞争的企业到垄断报业集团的过程中,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是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而间接地发生着作用,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新闻传播组织形式的推动则直接得多。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重新为大众传播打开了新的光明之门。数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从技术层面上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或同时成为传者和受者。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便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多级传播”,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交互性打破了大众传播模式中固定传受角色定位,而其特殊的信息接收则促使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由大众传播模式下的传者向受众转换。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成果,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络以及以卫星技术为核心的国际卫星电视使信息的全球传播拥有了和本地传播一样的速度和精确度。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预言“地球村”时代即将到来,这一观点在当时遭到了不少业界学者的嘲弄和讥讽,但是短短的几十年间,“地球村”概念就变成了现实。随着上网速度越来越快,宽带越来越宽,未来的网络视频将会像今天的iPod和iTunes模式,用户下载之后可以利用各种方便的设备或者终端来欣赏。网络媒介低廉的成本使博客、播客、维客、掘客等个性化媒体接二连三地出现。同时,风靡全球的3G业务正成为不可阻挡的风潮,人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定位人际传播。现在看来,3G技术的应用在人类传播媒介的使用上所带来的变化已经有了直观的体现。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3G移动通信技术将对新闻传播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新闻传播事业与第四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几乎都与经济危机相伴而来,可以预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也不例外。目前以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不断酝酿中,世界科技处于新旧革命的空白期。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可能是催生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最好的刺激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生物环保材料的应用,类人机器人的研发都可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先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可能带来的新闻传播业的重大变化,不但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将被打破,以往的传播模式将被颠覆,传播内容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切对新闻传播业来说可能不是以往简单的更替,而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面到本质。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