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8:08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模块;子能力;子模块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教学环节孤立化、教学内容零散化、能力培养片面化的问题,这是与“教学过程应该系统和连贯”的现代教育学理念相背离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国内外实践教学的先例中不难发现,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法宝之一。海口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海经院)是一所应用型高校,其传媒学院从2012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并已初见成效。该校从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两个等级由低到高来建构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母模块,每一母模块都有诸多子模块来支撑实现其所要求的目标能力。海经院根据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把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实践教学模块提炼为“三五二”模式。

一、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要面对的“三大岗位群”

“三五二”模式的“三”指的是“三大岗位群”。构建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首先必须清楚其面对哪些岗位群,根据媒体和企业的现场调研,我们看到新闻学专业主要面对三大岗位群。一是以网络与新媒体为主体,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记者、编导、摄影摄像、后期编辑人员。这一岗位群是新闻学专业学生首选的就业岗位群,涵盖了几乎所有新闻媒体的工作岗位,其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一岗位群更像全媒体记者,新闻的采、写、编、评等能力都得具备,虽然岗位分工没有上一岗位群那么分明,但是岗位能力和要求与上一岗位群对每一岗位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三是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文化传播企业的文化传播、创意、策划、执行人员。这一岗位群是近些年学生就业率最高的,其要求学生不仅仅会做新闻节目,还得会做纪录片、宣传片和文化娱乐节目等,这就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要培养的“五大核心能力”

“三五二”模式的“五”指的是“五大核心能力”。根据以上三大岗位群的岗位要求,海经院的新闻学专业提炼出了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一)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这一母能力又分为三种子能力,即古代文学分析与鉴赏能力、现当代文学分析与鉴赏能力和外国文学分析与鉴赏能力。这一母能力是由文学鉴赏与审美模块来支撑实现的,其子能力分别由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选修)等子模块课程来支撑实现。(二)新闻专业基础能力这一母能力包括新闻史研究能力、专业基础认知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图片采集与制作能力、视频采集与制作能力和新闻评论能力等六大子能力。这一母能力的实现是新闻专业基础模块来支撑完成的,子能力新闻史研究能力是由子模块课程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来实现的,子能力专业基础认知能力是由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等子模块课程支撑完成的,子能力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是通过子模块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Ⅰ(消息采写)和新闻采访与写作Ⅱ(通讯采写)来实现的,子能力图片采集与制作能力主要有子模块课程摄影基础、PS图像处理、平面设计基础完成,视频采集与制作能力对应着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视频包装AE、视频新闻等子模块课程,新闻评论能力则由新闻评论和社会学(选修)等子模块课程来共同支撑完成。(三)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础能力这一母能力包括网络传播常用软件应用能力、策划整合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营销策略能力、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能力和媒介产品推广与沟通交流能力等五项子能力。这一能力的实现是由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础模块来支撑完成的,其子能力网络传播常用软件应用能力是由网页设计与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两门子模块课程来实现的,子能力策划整合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应的子模块课程是网络编辑,子能力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营销策略能力对应的子模块课程是新媒体营销,子能力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能力对应的子模块课程是新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子能力媒介产品推广与沟通交流能力是由创意提案设计与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选修)和公共关系(选修)三门子模块课程来支撑实现的。(四)图文产品策划与制作能力这一母能力包含四项子能力:版面美化与设计能力,网络与新媒体文案写作能力,图片主题、内容的策划、编排能力和图文产品策划与制作综合实践能力。这一母能力的实现是由图文产品策划与制作方向模块来支撑完成的,其子能力分别由版面设计、新媒体写作、图片编辑、图文产品策划与运营等子模块课程来支撑和完成的。(五)视音频产品策划与制作能力这一母能力主要包括新闻资讯类节目策划与制作能力、文化娱乐类节目策划与制作能力、各类微视频策划与制作能力、视听产品策划与制作综合实践能力等子能力。这一母能力的实现是由视听产品策划与制作方向模块来支撑完成的,其子能力分别由新闻资讯类节目制作、文化娱乐类节目制作、微视频制作、视听产品策划与运营等子模块课程来实现完成的。以上五大核心能力中的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新闻专业基础能力是并列关系,都属于新闻学专业基础类的必备能力,前一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后一个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素养;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基础能力、图文产品策划与制作能力、视音频产品策划与制作能力属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前一个能力和后两个能力属于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前一个能力是为后两个能力做准备打基础的,而后两个能力是从图文产品和视音频产品两个领域对前面所有能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运用,是大综合性质的能力。

三、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要实现的“两个目标”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2

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对于《新闻学概论》课程目标是: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教育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该门课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学生应在课下多了解新闻特征,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多组织课堂讨论,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色。可见新闻学理论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得将它与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社会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等新闻事件结合起来,通过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和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全面的理论知识和新闻素养,对新闻信息有一定的敏感度,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去。

二、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授课课时限制实践环节展开空间不大。六盘水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学概论》的专业课授课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2学时,实践环节6学时,因此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对课堂的重难点进行筛选,而6个实践课时的设置是完全不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的,教师也不能够就某一新闻事件与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讨论的时间。(二)课程内容决定授课形式偏理论而轻实践。授课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本内容,但是《新闻学概论》一书中仅仅包含理论知识而没有联系当下设计实践的章节较多,而且相对来说内容空洞,没有很强的操作性,再者主要的课堂信息大多数都是通过纸质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慢,不能跟上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的推陈出新。(三)考核形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对于综合考核成绩的评定新闻学概论是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期末考试成绩综合为学生的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方面,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的课下作业都是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形式来引用借鉴完成的,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并且教师在评分之后并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进行专业点评,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助,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得到平时成绩而完成作业,而不是出于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是采用在正式考试前几周的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背诵,却不从深层次上理解中知识重点内容,这样的复习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僵硬,而且记忆度不深。

三、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一)建立师生友好互动联系,拒绝填鸭式教育。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采取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形式,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里,可把教学放在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欢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厌学”的学习态度转换为“要学”;通过大量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枯燥无聊的课本内容转化为实体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投入力。例如《新闻学概论》中涉及的新闻价值、新闻舆论、新闻宣传等内容,就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运用实践教学,可根据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新闻学课题或新闻事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或街头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等;也可随堂进行讨论或情景模拟,主要对课堂上的重点知识或难点及有争议的议题、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分组讨论或双方辩论,让学生来把相关理论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衍生多种新闻介绍方式的能力,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教师除了负责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环节,根据学生在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提出并给予改正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盲区的认知。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在实践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闻的评价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实践活动的意义。(二)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新闻学概论》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加大对身边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和听取意见中获得在课本理论知识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可通过开展“社会热点调查报告”调研活动,帮助学生邀请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知名记者、作者和新闻媒体人,然后在活动中加大学生和这些媒体人的交流接触,尽量保证不同学习小组中都有知名人士作为引导和指引,及时地帮助学生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收获心得的总结。除了开展新颖的实践形式之外,还应积极开扩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和这些实践部门就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保证学习进度和实践内容相互吻合,在最大程度上通过两手抓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三)加大考核频率,提升学习能力。考试制度从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相互监督和个评分来端正学习风气。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建立起网上学习平台方式,关联网上丰富的数字资源,提供众多典型案例、音视频内容和“即测即评”习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阅读。学生分组在完成一项教师布置的新闻工作任务之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诸如具体从事了哪些工作,帮助小组成员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工作中收获了哪些专业知识等,并将最终的总结内容按照电子版的形式发给老师,老师根据每个成员不同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每位学生的工作热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也能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平时增加考试次数,将期末的一次性考核转变为学期的阶段性考核,教师将《新闻学概论》中的理论知识分为单元性学习,分为只能进行理论书面作业的内容和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注入实践因素的内容两大类别,削弱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占总体成绩的比重,通过阶段性检测,也可以扩宽对学生检测的内容,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也可以接触到更多方面的知识。除了规定考试日期之外,教师也可以随时进行课堂检验,来督促学生听课时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新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需要学生拥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能力,但是受到传统专业授课模式注重理性知识灌溉思想的限制,学生们通常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将理性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互动上课模式、更多的实践机会来提高学生对新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3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美国传统词典(双解)解释为“①能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使用或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尤指同样或几乎同样流利地;②用两种语言的: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教学使用两种语言,不一定同时使用,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而是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两种语言。对于双语教育一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西格恩(Siguan)和麦凯(Mackey)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它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中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双语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②这样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双语教学的设计、评估及优化。双语教育英语为“bilingualeducation”,但国内几乎是将“bilingualeducation”翻译成“双语教学”,也就是说国内学术期刊中提到的“双语教学”其研究的就是“双语教育”,而不在是“BilingualTeaching”。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润式(immersion)、过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和维持式(maintenancebilingual)。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双语,还连带着使学生理解、认同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浸润式(immersion)是在实施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下,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二、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相对比在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国外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少数民族及移民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融入其主流社会,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加强英语,提高英语习得的效率”为出发点的;②语言环境不同,国外双语教学都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或官方语言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我国双语教学基本和是在没有语言环境情景下进行的;③师资配备不同,以美国为例,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语(母语)的教师授课,而汉语均由讲汉语的华裔教师教授,华裔教师不仅能讲两种语言,更能同时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回顾我国的双语教学历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层次性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差异性大,教育资源的配备、及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双语教学无论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及市场手段得以解决,但软件上(学生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要在吸收国外成功双语教育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英语渗透力度因所处地区,学校财力,教师水平,学生水平,使用教材,学科要求和应试权重的不同而异。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应当容许渗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我国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

2.多样性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双语教学,其内涵应当是双语教育,实际上双语教育是更加广阔的一个概念。推行双语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恐怕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习得和人文底蕴的提高,双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应当贯穿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在课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大学毕业,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在双语教育中注意解决的东西。中国以往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主宰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论是什么模式的“双语教学”,能起到加强英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行。

3.连续性

知识更新的加快,终生教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双语教学,这使双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之中,双语教学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从大学英语到专业外语再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对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新闻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的新闻系,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优秀人才。在高校的实践起源于1983年,由、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到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由94年的66个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661个,双语教学也在各学校展开。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的双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的向的定位,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事实求实地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将双语教学做实、做好,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师生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外文教材选用中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要求、建设目标上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体现双语教学的层次性;③其次,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着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展开,办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丁龙:《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程》[M],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年。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成为其最大特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新闻传播高效的要求,这刺激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现阶段新媒体对人才的高水平要求。高校必须立足于现阶段新闻传播发展特点,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宗旨,旨在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

1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社会对新闻事业的重视,新闻传播领域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为满足社会对传媒人才更高水平的要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但由于新闻传播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可供借鉴的成功教学经验较少,部分高校缺乏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教学经验,且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部分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培养实践性强的社会需求型人才。1.2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由于部分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因此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方面却存在很大不足。此外,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阻碍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改进,高校中缺乏从新闻工作一线下来的教师,在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传媒实践经验,从而限制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进步。1.3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虽然很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由于课程大纲中缺乏对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践细则,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由于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较少,实践性教学缺乏明确的规范保障其实施,使得实践教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这些因素导致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2.1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相对于传统的报刊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媒体人才的需求量更多。因此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要注重对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更要注重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这需要高校加大对新闻传媒专业的投入力度,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新媒体行业的实践中去,为学生步入社会参与传媒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认清时代的变化和新媒体时展现状,成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2加强能力培养,注重专业人才。现阶段部分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重理论,轻实践”为其教学观念,在这种教学观念影响下培养出的传媒专业毕业生大多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专业人才。高素质的媒体人是新媒体时展的核心,是沟通人与时代的一把钥匙,高校只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传递正能量的传媒人才,从而推动我国新闻传媒发展。高校要加大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投入力度,具体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实践课堂,以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为载体来加强实践性教学。此外,高校要注重校内外、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媒体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提供专业性指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2.3创新实践形式,增加实践课堂比重。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注重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在兼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课堂的比重,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如设立实训基地、项目合作等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媒体,高校要注重将课程进行细化,教学科研团队要不断探索适应时展潮流的新媒体课程体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将实践教学融入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切忌实践教学表面形式化。高校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认清新媒体发展现状,增强自身社会竞争力。现阶段,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也无法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通过将网络引入课程实践性环节来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电脑等多种形式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过硬的新闻传播人才。

3结束语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来真正了解新闻工作和时代的发现现状,才能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新媒体工作者。高校要注重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把握时代主旋律,树立正确的意识,不断更新思想,成为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邱琳.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J].环球市场,2018(10).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教学模式;转变

一、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专业教学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新闻传播工作各岗位复杂多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新闻的传播进行了改革创新,将传播者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当前,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得到广泛的使用,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自媒体对于媒体舆论的引导更为突出,同时将大众的舆论监督进行了深入,使得其更为复杂多变,不管是什么平台或是媒介都可以作为新闻的信息源。其中,以网络媒介为典型的新媒体正不断填充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与大众能够及时进行互动交流,受众本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二)重新定位新闻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实务工作者了,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相关新闻工作者应当是全能型的、综合型的。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应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应当关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摈弃传统落后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传统的新闻专业教学体系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社会新闻行业发展的困境,调整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三)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体的出现和有效普及,对新闻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素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相关新闻专业优秀人才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措施对新闻进行挖掘传播,同时要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加工,对大量繁多的数据进行整合,并且根据社会中受众群体的类别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信息传输的全面化和系统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途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全能型、综合型人才的发展。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方式,了解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方式,明确掌握新媒体在新闻行业中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知晓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增加新媒体课程,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采编运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例如立足于用户实际需求和互联网技术下的新闻发现、新闻整体策划、跨界新闻以及新闻生产和传播能力等等。(二)加强新闻专业实践训练。在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应当注重学生新闻采编能力的提升,还应当对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进行明确的分析,促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受众群体的生产和体验需要,注重对用户的习惯的观察。从一定意义上,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不应当集中在课堂内,为了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当将实践课程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实践学习,从而增强对新闻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特征的了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校园中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使用,例如校园网站、BBS、广播电台等等,使学生通过实践平台主动参与到新闻的采写编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一方面,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介融合,并且其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上。因此,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对相关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和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完善,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新媒体,加强对其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出教学优势,就应当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学生的全面系统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基于此,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应当及时了解社会中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主流形式,主动接触新媒体,进入全媒体的运营方式,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向学生传输更全面的新闻知识。

综上所述,高校新闻专业及教师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全能型、综合型人才的发展,加强新闻专业实践训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学;教学体系

媒体融合“是指在科技进步的催动下,生成了新的传输平台,可以使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交融与互动,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共同发展之势”[1]。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融媒体不再是一个理念,它成了极具发展前景的事实。在我国传媒行业中,媒体融合大致经历了报网互动、多媒体联动和融媒体3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媒体的融合还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直到融媒体时代,从采编到传播的各个环节的全面融通才真正得以实现。这种融合贯通,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适应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受众需求,成为新的传播理念与行业趋势。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对陈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行业的人才需求。

一、前融媒体时代传统教学体系的困境

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3个方面对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反思与革新。

(一)陈旧的教学理念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完成了对新闻生产及传播过程的融合和贯通,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再造。传媒产业对图文、视频、网络,以及音频等信息的融合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信息在内容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新闻教育时,未能将多元化的传播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仅仅停留在传统新闻“采、写、编”的层次,忽视融媒体时代行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的“内容策划”“平台运营”“数据分析”等多元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需求。同时,高校对新闻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单一层面,将新闻教育理解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的填充,因而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过于保守。正如所说,“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2]。在陈旧的教学理念下,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难以具备应有的融合性思维和信息整合加工能力,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媒体传播环境。

(二)滞后的课程体系

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中国新闻教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般包含专业理论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首先,课程内容以传统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为基础,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介技术的需求上。例如,理论类课程没有涉及媒体融合观念,实践类课程也仅仅包含新闻采访、拍摄录制、新闻写作等,忽视对学生的新媒体平台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其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及时跟上新闻业务需求的变化。例如,融媒体时代对跨媒体叙事能力、多传播平台运营能力、双向互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都未能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要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需打破各媒介之间的条块分割,进而实现对新闻业务整体的融会贯通。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完全没有体现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整合能力培养的重视。最后,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内容仅仅以旧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材为支撑。一方面没有做到向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渗透拓展;另一方面未能及时将新的业界成果和学界成果吸收到课程体系中,以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和有效性。

(三)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前融媒体时代,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往往围绕传统媒体的人才需求展开,在教学方式上往往存在过于单一、保守等问题,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行业发展。首先,教学方式中实践导向的缺位导致许多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实践内容产生抵触或懈怠的消极情绪。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必然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全方位新闻专业人才。同时,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仅依托课堂这一平台,不重视多种媒体教学平台建设,无法跟上融媒体时代平台建设的步伐。学生能够利用的平台设施一方面过于陈旧,远远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变革下的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数量上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往往存在几个学生共用一台设备的情况。此外,教师对新媒体技术与融媒体手段缺乏应有的了解,更做不到将其熟练运用于课堂之上。教育者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意识,未能将媒体技术作为新闻教育的工作目标,这也是导致教学方式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融媒体视域下的人才特质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采、写、编”。新的新闻环境在思维理念、判断能力、信息处理等方面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想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就必须对这些新要求进行把握。

(一)开放性的用户思维导向

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模式,具有典型的特点,如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3]。融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一方面具有传统媒体力求真实、深度、权威的精英思维;另一方面加入了新媒体娱乐性、服务性、互动性、数据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以用户、平台、跨界为关键词的综合传播力思维。而用户思维正是这种共建共享、内容为王、一体化的思维模式的核心。在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得自主选择权,媒介从主导者变为服务者,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转变拉近了新闻工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让新闻工作者更具大众意识和服务精神。例如,从前一篇报道往往由记者从主观判断出发,按照固定的写作模式制作,然后呈现给大众。受众的意见与观点往往被忽视,无法得到有效的接纳和吸收。但现在,受众一方面拥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获得了有效的表达渠道,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制作、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如果不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立场,势必会阻断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通,从而导致受众群体的流失。

(二)多层次的新闻判断能力

新闻判断能力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但这里的判断能力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还包含对信息融合可能性的判断和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首先,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各种媒体的受众群体,能够熟悉、掌握其特征、偏好。例如,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可能更加偏好时事要闻,而社交媒体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贴近生活、有话题性、有参与度的社会新闻。因此,一个新闻信息借助何种媒介手段、以怎样的形式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传播,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培养的职业素养。同时,在自媒体早已得到普遍应用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新闻传播者,但由于未经专业训练,多数信息无法得到有效证实。因此,新闻工作者更应随时牢记其与“公民记者”之间的区别,坚守住“真实”这条新闻行业的底线。这并不是说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而是说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发挥好查找新闻来源、核实新闻内容的职能。数字时代的信息让判断新闻真伪成为新闻行业的一个难题,但新闻工作者唯有直面挑战,才能展现并发挥其专业价值。

(三)多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任何时候,信息处理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但在融媒体时代,从信息的获取(采访、调查)到信息的整合再到信息的呈现,每个环节都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信息的泛滥扩大了新闻采访与调查的范围,也增加了采访和调查的难度。这就导致新闻工作者调查取证的工作需求大大提升。其二,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能够综合运用多媒体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表达[4]。因此,新闻信息的跨媒体呈现能力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要想掌握这项技能光有传统的文字写作功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以针对不同媒介提供最有效的呈现方式。其三,融媒体以整合传播为核心特征,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整合信息的能力。例如,新闻信息可能来自多个媒介之间的相互补充,需要新闻工作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新闻传播后产生的受众反馈及用户生产内容也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搜集、整合与呈现。其四,在互联网时代,对大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和解读,并对其进行可视化的制作、呈现,也是融媒体对新闻工作者技能层面的新要求。而技术能力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课题,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例如,5G技术就对新闻直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还会有新的传播技术在新闻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传播技能上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三、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构策略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要紧紧围绕时代的需求展开,结合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教学体系进行更具实践性、有效性的重构。

(一)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

2018年的《地平线报告》指出跨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跨学科整合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5]。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包含新闻传播业务和新闻理论。但是如果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仅仅局限于传授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必定是低层次的、不健全的。唯有满足知识背景复合化并将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方可与新闻传播环境的新变化相适应[6],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打造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平台,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去认知社会、进行独立思考。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这一单一知识类型就能完成的,需要构建完整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应有选择地纳入到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强新闻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同时可以积极推进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针对就业目标辅修适配的专业知识,借助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对新闻信息和新闻行业进行思考,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创造出更深层、更新颖的新闻内容。

(二)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设置

处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最大变化应在新闻业务课程的创新上有所体现。融媒体在新闻行业得到成熟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必须突破陈旧的单一模式,建构多层次的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首先,作为基础性的新闻业务课程,如“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吸收业界与学界的最新成果,对融媒体理论知识与传统传播理论知识进行协调、贯通。其次,工具性课程,尤其是一些技术类的课程,应尽量接轨最新科技成果,从技术层面体现媒体融合下的行业变迁。最后,增设跨媒体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融媒体报道出镜主持”、南京大学开设的“融合媒体报道”等,这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融合能力,紧紧贴合了时代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相关选修课程,如通信、软件、网络等,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技能。例如,早在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就专门成立数据新闻研究中心,将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教学统一起来,这对于培育数据化时代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针对性;趣味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上,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关注得较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定位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媒体记者或者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对他们而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应侧重于其专业性,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如果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内容繁多,实用性不强

现行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只有三十多课时,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4,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既不符合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不多,仅有邵静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精编》,黄李版的《现代汉语》等,即使使用这些教材,仍需教师在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符合新闻专业未来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些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交际,没有必要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又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因此要上好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

针对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应该把汉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分类比较细致,知识点讲解比较深入,比如语音章节时学习了音位、音位变体、四呼等知识,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不讲,只需要加强元音、辅音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训练即可。同时涉及古代汉语的押韵等知识也可以不讲,侧重于现代的、实用性强的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可做如下调整:语音部分,淡化音位分析法、押韵、合辙等理论知识,注重汉语拼写规则、普通话训练等内容;文字部分,淡化对古代汉语“六书”的分析,侧重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词汇章节,不讲语义分析法,侧重同义词的辨析、词汇的规范化等内容;语法章节,在句子成分分析、病句修改上下功夫,淡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词类辨析、特殊句式等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修辞部分,应侧重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可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些好的新闻稿件的辞格、句式的变换等,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润色。在章节时间的分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章节,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而言,应加强文字和修辞章节的教学比例,因为这是编辑、新闻记者所必须对面的问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这需要良好的文字和修辞基本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从语音和词汇章节中匀出部分课时向文字和修辞章节倾斜。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新闻专业特有的内容,如语音部分列举电视新闻稿中易读错的字;文字章节增加“报纸版面设计”中的排版、字体、字号等内容;词汇部分可加入新词新语的讨论、报刊用语用句调查、媒体禁用语等内容;语法章节区分语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修辞部分增加新闻标题与修辞等内容。一批与现代汉语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的表格、法规,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补充进去。

(二)增强练习的专业性

课堂练习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老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根据学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分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针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布置以下课后练习:词语拼写、不规范字的修改、同义词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修改、新闻稿件的修改等作业。总而言之,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充分重视其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教学,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注重讲练结合。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具有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现代汉语课由于理论性较强,常常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象化,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愿学、爱学。

(一)知识点讲授的趣味性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在讲方言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或者播放一些方言的音频材料,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邵静敏先生的教材(2012)光盘中就有方言音频材料,录制了某句话的全国各地的语音,选择一些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各地方言的差异,同学们兴趣很大。在汉字章节的学习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如“表里如一(回)、打断念头(心)、黄昏前后(昔)、拉她也不来(接)、人人都走横道线(丛)”等等。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让同学们辨别常见的错字、别字。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要时时更新。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了解当下汉语的面貌,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尽可能以这些共同的话语为讲解、分析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使课堂具趣味性。

(二)例文引用的趣味性

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之所以感觉趣味性不强,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文学课相比,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引用了很多自赵树理、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小说中的例句,这些例句风趣幽默,能激发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也应向这些经典的语言学著作学习,精选例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典例文的教学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名人的事例,如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讲到语音的平仄时,曾写过一个著名的小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全文百余字的故事却只用一个音来描述,以表达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我们将这个小故事引入课堂,引起了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和浓厚兴趣。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引用了一个明代小故事:“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过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的特点,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断连会十分随意,断连不同语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截然相反。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三)教学媒体手段的改进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需改进的教学手段时,不少同学建议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适当的视频动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语音章节通过视频展示人的口腔、鼻腔发音动画学习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汉字章节以动态形式展现易写错汉字的笔顺、部件、构造,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修辞章节通过一些作品配乐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把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其专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于现阶段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而言,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欠缺是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只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昱 雷鹏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精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4]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

[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集成化理念;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改革

近年来,全球传媒行业的媒介融合已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转型,且全世界媒体都建设和具体应用了全/融媒体业务平台。在这一背景下,为能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需求,传媒行业开始进行业务再造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并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界高度重视融合新闻传播教学体系的创新和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进一步深入推进时,遇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深入转型及教育改革,基于此,高校必须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创新。

一、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改革遇到的阻碍

在跨学科、多专业交叉背景下,融合新媒体传播教学的具体实施遇到了一些阻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建设不足。针对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而言,需要多个学科和多个专业基于媒介融合提出的新的知识体系、新的能力指标等,对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协同再造,而要实现这一点,要求将“融合”作为核心来对以往“独立”的专业教学进行集中管理,但是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各个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与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别,从而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集中式协作的开展。同时,在协同建设与共享各方面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基于新机制框架重新有效配置。2.专业交叉型教学计划监管难。“单轨式”专业教学可划分成两块:一是“专业教研室——系/院”两级管理,二是将专业教研室当作重心,实施教学计划。但是,在专业交叉型的教育中,一个专业难以承担协作管理其他专业的职能,主要是由院级或系级来实现专业教学管理的要点。3.多专业融合实践管理不足。在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并对媒体融合的教学成效全方面地呈现。对新闻传播教学而言,要想完成全媒体的实践任务融合,需要立足于媒体融合的仿真教学环境中,由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多个专业合作协同,但以往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难以顺应这一新的教学需求。

二、集成化理念在融合新闻传播教学管理的具体应用

1.理念的集成。关于新闻传播学科下的多个专业的设计转型,主要转型方向是:立足于学科的大层面来对整个融合传播转型的战略进行规划和安排。如:网络与新媒体的转型方向主要是数据新闻和产品运营,广播电视学的转型方向主要是视听新媒体,新闻学的转型方向是报刊网络化,这三门课程的转型内涵集聚了融合的理念,三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通过实现理念的集成,能够让多个专业的交叉运作拥有同一个目标和基础,以便新闻传播教学管理的配合协作开展,从而为新闻传播学科的集成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2.组织的集成。集成管理的要点在于构建起各个组织之间彼此衔接和作用的界面,借助合理的方式维持组织集聚的持续性。新闻传播学科将多个专业的教学部门集合起来,然后协作配合完成建设目标,并形成满足集成管理要求的组织形态,从而促进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管理改革的有效开展。新闻传播学科可设置融媒体传播中心等类似的部门,这类部门需承担的职责包括:一是对融合新闻传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组织,二是明确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三是严格控制执行质量。同时,这类部门也作为执行多专业集成管理的重要机构和协调各个专业教学活动的集聚平台,从而使多个专业的教学组织界面化。此外,新闻传播学科可建立起职能合并机制,也就是由“中心”的机构管理者担任学院/系级的教学管理者,从而使组织运行的效力显著提升,且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专业交叉线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3.过程的集成。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需要对自身的流程进行再次构造,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及多元传播”作为融合新闻传播的要点。所以,对以往新闻传播教学运行的流程应依据现阶段新闻传播行业的新流程加以重塑改革,具体应结合集成管理的要求,对多个专业的教学部门运行的过程加以改造,搭建起互相沟通、共同进步的教学运行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转变各专业运行的封闭性,结合现阶段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需求,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置,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更加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改研究等,并立足于“学科联动专业”常态机制、融媒体传播中心的运转,搭建起多个专业教学过程合作协调的渠道。第二,对融合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进行合理划分,可划分成多个专业教学改革目标,每个专业教学运行的改革方向、作用等均立足于融合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的总体战略目标来加以明确,如:新闻学专业作为内涵专业,其主要作用在于关联学科的传统性,广播学专业作为引领专业,主要作用在于示范。第三,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依据现阶段新闻传播行业融合传播流程,各个专业一同对素质培养机制、学科知识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在专业交叉模式下共同建设起新闻传播学科课程体系,一同探究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改革,且集中开展融合实践等;同时,在构建融合性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积极开发和挖掘教学资源与全流程信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必须积极引用集成化理念,实现新闻传播教学管理的改革,从而满足当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雅婷.构建适应职业需要的新闻教学管理体系——以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02):35-36;

[2]纪富贵.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传播与版权,2015(07):147-148;

[3]彭祝斌,向志强.新闻传播特色专业的目标定位与建设路径[J].新闻战线,2009(01):78-80;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9

目前,国内新闻院系的基本做法是开设《新闻学概论》课,但这种课程安排又与高年级的《新闻理论》课有所重复,这样一来,老师教着累,学生学得也吃力。近年来,伴随新闻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院校开始通过创设《媒介素养》课程来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开传媒素养教育课。除了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外,首批七百多名电子工程、农学和其他理工科的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习[13。2005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养课程。2006年9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在全院2006级新生中开设《当代媒介素养》课程。

一课程设置突出“阶梯式”观念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新闻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相区别的标准,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规律。”-3基于此,大一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普遍缺乏是我们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首先考量的因素。我们提出的“阶梯式”观念实质就是寻求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按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专业课程。

具体来说,我们将《当代媒介素养》定位为面向新闻传播专业大一新生的专业“入门课”——既是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课”,也是培养其媒介接触兴趣与习惯的基础性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亦即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为此,我们设计《当代媒介素养》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新闻、评论、娱乐、广告)等新闻传播专业的所有重要领域,切实“降低”高中与大学专业之间的对接门槛,让大一新生能够平稳有效地完成过渡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本课程最终的定位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公民基本的文化素养之一,进而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公选课”序列,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与此同时,大一上学期分别开设了《新闻采访》、《中国新闻史》两门专业基础课,下学期又分别开设了《新闻写作》、《外国新闻史》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与二年级以后开设的《新闻理论》、《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作品评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在难度系数与专业深度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梯度,便于学生理解和切近本专业。经过5年的教学实践,我曾经为1100名新闻专业的学生讲授了《当代媒介素养》课程,这一“阶梯式”教学改革尝试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很多同学表示这一教学方式对其迅速融人专业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安徽省内许多兄弟院校也纷纷向我们“取经”,已经或拟将开设《当代媒介素养》课程。譬如,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还选用了我们编写的教材。安徽财经大学新闻系则派老师与我们联系,准备开设这门课程。浙江工商大学更是开设了全校范围的人文公选课,并且也选用了我们编写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作为课程教材。

二教学理念变革与教材编撰彰显“打通”意识

教学改革首先体现为教学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新闻教学基本分为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实务三大领域,这种分类方式确实为新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一个问题即在于新闻学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过细且不同领域的界限过于泾渭分明,则势必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努力贯彻“打通”意识,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实务三大领域“融于一炉”,强调“论自史出,史从实践来,实践靠理论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应用新闻学教学的理论色彩与历史质感,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助于加强应用新闻学教学对于具体新闻实践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大新闻”概念以及个人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教材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出版的《当代媒介素养教程》也是“打通”意识的产物。该书的撰写理念完全跳脱了单纯的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的划分界限,将媒介素养视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依此理念,以媒介素养关涉的三个基本能力(亦即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为主线架构全书,章节设置上基本涉及到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诸多方面。比如:第一章“媒介素养概说”着重阐释了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其对于现代公民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新闻”介绍了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并运用具体报道案例分析了新闻价值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剖析了新闻报道建构的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维度探讨了产生新闻商品化和低俗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等等,全书十章内容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打通”意识。

此外,该书还尽可能多地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著述,体例安排上也尽可能兼顾到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诸多方面以及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定位,力求通俗易懂,同时确保基本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案例的选择也尽可能贴近实际,接近当下。具体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材的新颖性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还努力将“媒介素养”——这一西方土壤上的产物——进行本土化“移植”,用西方的理论武器剖析国内最新新闻事件,并且有选择地引入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三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

人们常常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来形容新闻工作,同样道理,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常变常新,我们在当代媒介素养课程中就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其一,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加大课堂讨论的比例。新闻工作灵活机动的特质要求我们的新闻教学必须相时而动,推陈出新。同时,伴随大学的扩招,新闻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而学生人数过多势必很难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更不宜在课堂开展大型活动。针对这些现实状况,我们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加大了课堂讨论的比例。每年新学期伊始,我们都会将学生按照1O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定期举行课堂讨论。每次选择1-2个话题(内容多是专业问题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可以由老师出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从主持人的选择、评委团的设置到评分细则的设计,所有细节都由学生自主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讨论中,每组选派2名代表阐释本组观点,并且这2名同学还必须说明本组其他同学的具体分工,以确保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其中。最后,由主讲教师逐一评点同学们的观点。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均大有裨益。

其二,在加大传统体系式教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专题式教学。传统新闻学教学基本按照既定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来推进。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脉络清晰,使学生易于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这种方法往往很难深人地剖析具体的专业问题。为此,我们又尝试将专题式教学方法引所教课程中。我们选择以理论教学为“经”,以专题讲座式教学为“纬”,教学中既有必要的概念厘清和理论分析,又有具.体专业问题的深入解析,几年下来,效果明显,很多学生称这门课程对培养其专业兴趣、深入理解某些专业问题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三,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基本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新闻学应用性强的特点,给予案例教学和基本训练相当大的重视。我们特别注重引入新近发生的新闻案例,有的时候,课前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即刻就会成为媒介素养课上老师评点的案例。与此同时,在每年新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我们都会为同学们开列《人民13报》、《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10多种国内报纸以及诸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西方报纸的网站,要求同学们每天必读其中的3份以上,然后针对报纸上新闻报道的好坏优劣进行专业性的评点。此外,我们还按照不同媒介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如:报纸组、广播组、电视组、网络组等,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定期举行讨论,老师则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分组汇报讨论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充分体现出应用新闻学的基本特质,也有利于学生迅速找到专业学习的“抓手”,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篇10

一、高校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正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一10%的双语教学:高校要使用优秀的、先进的教材,特别是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直接使用高质量的原版教材”。在当年10月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开课比例等做了具体规定:“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专业领域,力争3年内外语教育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一10%。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上述两段文件精神,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视。

除了上述文件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外,同样是应用性很强的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持续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已经起步。1978年,邓小平与亲自批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新闻系,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

从1983年起.、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五年制的国际新闻专业。这两次在新闻传播学科培养上的实践,都是旨在通过中英文讲授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以英文版专业著作为教材,试图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中外社会与文化、具有良好英文新闻采写与编辑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这段时期的双语教学实践是新闻传播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初步实验期,是为了满足当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需要而作的一次教学改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在1993年将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由国际新闻专业升格为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在1999年10月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学院,它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建校之初的三大系之一的外语系。1982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国家教育部等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扶植下,北京广播学院开办了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86年起,该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该专业强调英语与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复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政治、业务、外语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多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根据社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摸索出一套“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子,即结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基础知识,结合对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已经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优秀人才.有的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新闻节目主持,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外交、外宣方面作出了杰出成绩,为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应加强和深化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为此,清华大学在2004年恢复英语新闻采编专业的招生工作。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国际新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止,但与整个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相对滞后。查询中国知网,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大学双语教学的论文达717篇,但有关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论文仅3篇,几乎是一片空白。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中,目前还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相关研究也尚未起步。就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意义而言,目前在广西区内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二、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创造条件.因校制宜

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好大喜功,搞超前教育,甚至只把它作为某个高校或某个地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符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也不能搞“一刀切”,在开办前应该争取创造以下四个条件:一要学校和主管院系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准备,比如应保证开辟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供双语教学使用,有专业的摄影室和录音室:采购原版的西方经典新闻案例VCD等等。二要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英语又熟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三要打好学生的英语基础,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热情。四要准备好几门适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及配套的教材。

(二)办学思路:内外合作

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应打破高校各个专业封闭办学的传统思路,可尝试与校内外语专业合办,资源共享;与外国,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大学合办;与新闻媒体,特别是与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广西新闻媒体合办;与党和政府的外宣部门共建等等。

(三)实施步骤:稳步推进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学宜先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教学试点。在广西高校开展新闻传播学双语教学,可尝试以下推行方法:

1.首先,作为培养广西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的任意选修课,可面向所有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学生开设。

2.作为专业选修课,让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兴趣的新闻专业学生选修。

3.在上述基础上,将双语课程逐步提升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

在大学三年级阶段开设新闻传播学双语课程比较合适,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教育,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大学英语课程在大二结束,这时接着上双语课程,可以起到比较好的衔接作用。

4.在上述三种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在广西高校中大力推广。

(四)课程选择:注重前沿

在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新闻传播课程都适宜双语教学。双语课程的确定应根据新闻传播学的自身特点,选用那些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紧密、领先新闻传播理论前沿的专业实践课和基础理论课程,如传播学,外国新闻事业史,西方新闻理论等少数课程。尤其是传播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传人我国的一门学科,其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高,较合适先试行双语教学。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对传播学概念的引入,传播学已经发展成为和传统新闻学并列的同级学科。传播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很多传统新闻学概念,都能在传播学的领域中找到更为准确,内涵更丰富的对应。

总体来看,目前传播学在我国还处于引进、吸收、消化阶段,引进的速度不快,传播学的译著不多。可选用的传播学教材数量和质量还无法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提并论。国外许多有关传播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还没有在我们的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选用传播学原版英文教材,从传播学开始尝试双语教学,对促进传播学科的发展,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传播学人才大有好处。除传播学外,还可以用双语开设英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编译、经典新闻作品赏析、西方新闻发展史、舆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或是来源于西方,或是涉及世界最新成果,通过英文原汁原味地讲授,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原著语境,有助于深化师生对西方新闻传播学理念的认知,并以此观照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现象。如果使用翻译过来的西方新闻传播学教材,由于中间的翻译偏差,可能导致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体会不到作者精准的英文表述和良苦用心。用英语讲授新闻传播学,通过英语交流的环境为专业学习设定模拟的意境,有助于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偏差。双语教学虽然要求中英文并举,但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既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选取、讲授上,也体现下学生在课堂的双语讨论和课外实践上。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在最清晰的语境内把握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前沿问题。

(五)师资培养:一专多能

在广西区外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师资不足,能流利自如地使用双语教学的不多。目前,要在广西高校推广双语教学,瓶颈问题之一就是师资。外语教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不足,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又英语功底不深,尤其是口语水平差。师资培训是推广双语教学的基础之一,为加快双语教学的开展,应制定好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计划,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具体来说,可分以下三步实施:起步阶段:选派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培养出双语教学试点所需师资。结业后开始双语教学试点实验。第二阶段: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强英语训练。通过几年努力,从博士毕业生中选择一批素质较高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建构起双语教学的基本师资队伍。第三阶段:参加各级各类双语师资培训.聘请外教作短期培训,对双语教学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将骨干教师送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师资质量。另外,学校还可以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留学归国人员、跨国公司以及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变学生被动的、不情愿的学习为主动的、积极的学习。

(六)教材选择:引进为主

适当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材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一条捷径。选用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原版英文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可通过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学校。互相交换教材、引进国外的优秀原版教材。在引进和使用国外教材方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师谢毅认为,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内容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不同,国外新闻传播学教材有其优点,如内容层次分明,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新,概念叙述详细。但国外教材也有其短处.因此,选择哪些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不能盲目行事。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因为国外教材涉及这一块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课堂接受能力和课外复习能力较差。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如果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少,又学得不好,势必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所以他认为基础性的专业课程不宜作为双语教学课程。

(七)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由于口授课程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旬,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的主要任务还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其次,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设计一些讨论题和某些课堂讲座活动,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挖掘学习潜力,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此外,组织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木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