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类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9-27 11:39:27

新闻学类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基础写作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通过教学改革,打破了以往此类课程教学中的文体理论讲授和文体练习的传统模式,并借助微助教平台,将线上预习、课堂讨论、线下训练有机结合,构建了合理的自学、交流、检验流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训练的内在动力,提升了学生系统化、专业化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基础写作;教学改革;新闻学;微助教平台

写作是用文字符号记述、传输客观信息或主观意图的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的构建,也是一种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是21世纪职场新世界的7个关键能力之一[1]。新闻写作是面向公众的重要沟通方式,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也是一项难度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工作。新闻专业文体写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学习基础写作知识,学生进行新闻写作将十分困难。因此,新闻学专业专门设置基础写作课程,作为新闻各类文体写作课程的前置课程。该课程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作家,而是系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为其进入职场能够完成各类文本写作打好基础。

一、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动因分析

无论是欣赏类文学文本、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还是工具类功能文本写作,都是围绕主题提炼、材料的搜集和取舍、结构的搭建、表达方式的选择和遣词造句等进行的。新闻报道属于工具类功能文本,文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样式要求。文体是承载新闻事实的载体,为内容的有效传播服务。一篇新闻报道文本的写作过程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前的思维与基本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有效提升,各类新闻文本的写作将会很难顺利开展。根据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非新闻专业工作已成为各校新闻学专业的普遍现象[2]。新闻学专业本硕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涵盖新媒体、党政机关、学校、银行、公关、广告、通信等行业[3]。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新闻类文体写作的机会非常少,而使用文字书写备忘录、邮件及调研报告、各类文案的机会则更多。因此,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然而,传统的新闻学类基础写作课程内容大多按照文学文体的体例编排,或者按照应用文文体的体例安排,这种编排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上所表现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对话、叙述能力有待提高[4]。

二、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理论,学生根据理论完成练习写作。然而,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以“听、讲”为主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历程,所学者学后能记住所学知识的比例低,学习结果只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信息或知识定义、描述、列举和解说[5]。学生如果参与课堂问题的设计、分析,把分析结果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学习者将会记住70%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让学生“经历实际经验”成为课堂老师,设置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作品以及创作经历,或者让学生模仿教师,教其他同学写作,点评其他同学的作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也就是说,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教别人等多感官参与教学,学生能从被动倾听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会主动地收集、甄别、组织和阐释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将会比单纯地听、读效果好很多。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协助学生参与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层解说步入更高层次的思考。在课堂设计中,很多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较低阶的知识性和概念性的内容。但是,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常常抓不到课程重点,无法对教学预习视频所讲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形成结构化知识[6]。然而,教师在预习中增加练习内容,由练习引发学生组织、归纳知识点的思考,并建立可操作性的预习评价机制,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与意义化所学概念,而且能使其在课堂上的发言言之有物。在课堂上,学生再次听取教师的讲解与其他同学的发言,与先备知识做有效的联结,不仅促进记忆,而且能加深课程理解。多数学生认为经过此类课堂教学的淬炼,其在遇到问题时,会善于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理解问题及解决问题[6]。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中高阶写作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单向知识传授的线性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性和概念性的内容设置在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以专题问题讨论、创作分享和自由写作练习为主,让学生交流观点,倾听他人想法,内省自己观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讨论引导者和“学习合伙人”的角色。课后,教师设置周文、月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用“多写”这一利器克服写作恐惧心理。同时,在课后教师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者。

三、基础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作为新闻写作等专业文体写作课程的前置课程,基础写作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共计48学时,着重于学生思维过程的指导和文字表达的训练,整个课程借助微助教平台完成。微助教平台是一款融远程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互动为一体的课程技术平台。在微助教平台上,授课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课前自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一)问题引导式课前预习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基础写作课程中低阶层的知识性和概念性学习内容放置在微助教平台的“在线学习”板块,并设定预习任务的开启时间和结束时间。预习内容可以是课程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课程音视频资源。预习任务开启后,微助教平台会信息提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预习。最后平台会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对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不住重点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平台“问题”板块设置预习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重点[7]。学生在“在线学习”板块学习完,到“问题”板块回答问题,用预习后回答问题的方式,再次回顾学习内容,整理思路。

(二)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提升写作水平

美国作家娜塔莉·戈德堡曾说:“在写作这件事上,众生平等,无论你身处何方,来自何等社会阶层、是男是女、皮肤是什么颜色,都可以用笔去表达自己。”[8]在写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不缺乏故事,而是缺乏表达的勇气和一定的表达技巧。写作者通过写作能主动地观察、感受身边的事物和自我,将观察和体验内化,达到洞察生活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基础写作课程系统地设置了自由写作、周文写作、修改练习、月文写作。自由写作是写作课的基础练习环节,学生不按照任何文体体例,“没有规则”地写,让头脑中的想法直接转变为文字。此环节限时10至20分钟,从自选话题写作逐渐过渡到既定关键词写作和既定主题写作。学生自由写作的文章会至微助教平台,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对文章点赞、评分。自由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文字表达的愉悦感,克服写作恐惧,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主题的理解情况。另外,自由写作练习延伸至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未表达完的感受和观点转变为周文。周文写作不限主题、不限字数,着重训练学生作为写作主体把生活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周文上传至微助教平台,由小组内部完成周文内容主题的提炼以及提出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润色等修改建议。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学生会逐渐适应写作,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在考核中,自由写作和周文写作着重考量学生参与的次数以及提出修改建议的合理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单靠自由写作训练是不够的,其必须经过严格、完整的写作训练。月文写作指教师按照教学理论给出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创作一篇主题明确、结构合理的文章。月文写作可以锻炼学生提炼主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思路拓展、结构安排、文字表达的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我和我的家族”和“家风”等主题进行创作。学生的月文完成后上传至微助教平台,教师和其他学生给出评语,整个过程既是训练也是学习结果的考查。借助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增加写作知识,在文字互动中激发创意,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撰写读书报告,实现从作者作品到读者作品的转化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其他知识、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阅读可以丰富读者的知识体系,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创作的灵感。新闻学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通过阅读储备广博的知识。例如,著名记者范长江年轻时沉浸于阅读之中,读文学,学习文字的表达;读哲学,掌握思考的方法;读历史、地理,了解国家发展现状。范长江的新闻作品视野开阔、主题深入,语言表达旁征博引,得益于其在阅读中建构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学习写作,阅读是必需的训练,是解决人们不知道写什么和该如何写的关键。在基础写作课程设置上,学生一学期至少要阅读4本书并撰写读书报告。书目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书,也可以自行选择。读书报告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的主题展开方式、文本的结构搭建方法、文本的语言表达技巧,也可以是文本中的某一观点的意见表达等。读书报告是读者对阅读所感的文字表达,是对文本的远距离思考。在撰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完成从作者作品到读者作品的转化。学生完成读书报告后须上传至微助教平台,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学生互相点评读书报告,也是一次思想、观点的交流过程。学生评析他人的读书报告,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他人的读书报告中,学生可以发现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可以看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观点,甚至可以给别人推荐有趣的书籍,使一个人的阅读变成多个人的阅读。

(四)强化分享,促进写作理论的深化

戴尔认为,教学设计和学习历程应尽可能地把学习者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学习者透过耳、目、口、鼻、皮肤等感官与环境中的刺激接触来收集资讯,进而辨别该刺激的特征,再经过脑的统合,将感觉到的资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也就是说让学习者“模拟实务经验”“经历实际经验”,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5]。为了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的理解,基础写作课程设置“读书报告”“月文创作经验分享”板块,由小组推荐好书并制作PPT讲解推荐理由。基础写作课程把学生放置在“教师”的位置上,让其将阅读的感受、创作的经历分享出来,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是将写作理论知识刺激从感觉提升为知觉的过程。

四、合理的课程教学评定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基础写作课程重视过程考核,借助微助教平台该课程做到过程评分及时、透明、严格、合理。基础写作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试卷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由课堂表现和课外作业两部分构成,借助微助教平台完成评定。课堂讨论时,教师可以随机提问,让学生口述讨论结果,现场进行点评并打分。学生月文、周文的练习作业上传至微助教平台的作业板块,教师设置评分方式,限定评分时间,指导学生互相写评阅语、打分。点评不是无的放矢,教师会提前讲解评分技巧,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理论合理地评析他人作品。互评也是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为他人写赞语或者写不足之处不仅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和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明晰自己作品的过程。互评结束后,教师开始打分。教师在打分时,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作业,还可以看到学生的评语。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态度、水平和不足。基础写作课程的期末试卷考核是理论和过程训练的综合评定。在试卷题型的选择上,期末试卷以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核内容为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材料和写作的关系、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思维的拓展,以及给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运用写作理论完成限时创作。基础写作课程的评定办法细致、系统,所有学生的成绩可以一键导出,易于操作。基础写作课程具体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写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媒体表达、工作交流的重要能力之一。为了提升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新闻学专业的文体写作类课程做准备,新闻学专业应开设基础写作课程,并借助微助教平台对传统的基础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基础写作课程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线性教学模式将线上预习、课堂讨论、线下训练结合起来,构建了合理的自学、交流、检验流程,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写作训练,从而使其克服写作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阅读、分享,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作者:范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