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抄十条十篇

时间:2023-03-19 14:40:57

新闻摘抄十条

新闻摘抄十条篇1

三年级时,爸爸为我订了第一份报纸《中国少年报》。一直到现在,我每年去邮局订报刊,每次都会想起小时候去邮局领取和订阅报刊的情景。有一年,要订的报刊名用16开的纸抄了满满一页,到邮局去办,才知道从那年开始新闻纸普遍涨价,原来一角二分钱一本的杂志涨到二角六分,后来只订了三种杂志。

一张报纸和一期杂志,我会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做读书读报的笔记。报纸看后还折叠成原样,按期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有一期没有来,放学后我会跑到邮局问邮递员叔叔要,有时候他会帮我找到,但有时候就找不到了。找不到,我真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老觉得那上面有好多东西我没有看到,太可惜了。

妈妈每次到镇上或者县城,我都让她给我带一本书回来。开始是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后来我就把要买的书写在纸条上给她。吃过午饭,我就在房子后面的路上看她回来没有,远远看到她,便赶紧飞跑过去。妈妈掏出书和吃的东西,我先要书。妈妈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边走边看。有时候妈妈回来很晚,我看到她时差不多太阳快要落山了。

上了五年级,和同学一起去镇上的书店,来回十多公里,回来要翻一个高高的塬。上塬后必须喘息一下,这时候大家就把买的书拿出来交换看,往往是我买得最多,他们都很羡慕,我特别自豪。

四年级,从语文老师那里第一次听到“投稿”两个字,知道投稿后还可以有稿费。我那时对稿费并没有什么奢望,只是觉得文章发表了会特别光荣,就一直写呀投呀。虽然到小学毕业也没有文章发表,但经常给编辑部写信,经常投稿,同学和老师都知道我是一个喜欢写作文的人。五年级,语文老师周老师要求我们每周抄写两篇范文,可以是名家的,也可以是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小学生习作,这就逼着我们看很多图书报刊。摘抄得好的,周老师会在下一次语文课上表扬,分析文章好在哪里,有时候也会让摘抄者介绍为什么要抄这篇。有时我也能得到表扬。虽然这些文章不是自己写的,但是能得到肯定和鼓励,说明眼光不错,和自己写的受到表扬一样高兴。我后来总结:抄书真是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心静下来,深入到文章里面学习,还可以练习写钢笔字。

多少回在梦里梦见我的作文发表了,还得了奖,醒来后想想还没有文章发表,感觉是在做梦,但并不气馁。初中三年级的秋天,我的文章终于发表了,在一个报纸的中缝,只有200多字,稿费不过四元,但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鼓励。那四元钱,再加上平时攒的钱,我又用来订报刊。

我常常想:如果我从小学就不喜欢看课外书,我现在肯定也不会成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

新闻摘抄十条篇2

在杨天石随处可见近代史书籍的家里,也有一套刚上市几天的《日记揭秘》,“媒体和许多朋友都在问这本书,所以我买了一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问题专家,杨天石希望看到的揭秘,是以前人们所不知或少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从《日记揭秘》一书来看,他没有找到这样的内容。

无秘可言

“能够看出,这本书中关于1926年以前的内容,主要摘抄自毛思诚的《民国十五年前之先生》,1926年以后的内容,大多来自日本《产经新闻》编的《蒋总统秘录》”,杨天石说“这不能叫揭秘,因为都来自公开的出版物”。

引用别人的著作,理应注明出处。而《日记揭秘》一书声称引用蒋的日记1000多则,却无一例注明出处,在杨天石看来,这是不正常的。

毛思诚是的老师和秘书,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民国十五年前之先生》原是毛为蒋编的一本年谱,它的原稿就题为《年谱初稿》,现存南京第二档案馆。后来毛思诚对该稿进行修改,出版时定名为《民国十五年前之先生》。1992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万仁元、方庆秋两位学者觉得原稿价值更高,就将原稿交档案出版社出版,恢复《年谱初稿》的原名。

毛思诚为蒋编年谱时看过,也利用过蒋的日记,但是,毛同时又收集了大量其他资料,加以提炼、概括,选择,取舍,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条目。这些条目只能看成是毛思诚的著作,而不能视为蒋的日记。它们有的取材于蒋的同记,有的则取材于其他方面,即使那些取材于蒋日记的内容,毛也作了删改,有的地方甚至与原日记大相径庭。而且,毛书从来不在任何地方说明取材于蒋的日记,将毛编年谱的条目视为蒋的日记,必然以假乱真。毛在为蒋编年谱时,蒋的1915、1916、1917、1924年的日记早已丢失。毛思诚在无可奈何之际只能靠其他方面的资料补缀。现在,《日记揭秘》摘抄毛思诚的这些补缀,并称为已经“遗失”的日记“补”了“阙”,在杨天石看来,这十分滑稽。

“毛思诚的为蒋编的年谱不是蒋的日记,1937年已经出版,解放后又出版了毛的原稿。从这本书里摘录一些关于蒋的生平的叙述,甚至包括所附原始资料,不应该叫做‘揭秘’。”杨天石说。

《日记揭秘》中有关1926年以后的内容,大多来自日本《产经新闻》编的《蒋总统秘录》,该书执笔者古屋奎二在写作时,曾经用过台湾党史会工作人员向他提供过的部分蒋的日记摘抄。但是,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在台湾和大陆也都出版了,到处可以找到,也早已没有什么“秘”了。

秦孝仪的《蒋公总统大事长编》也是年谱,其中蒋的日记和编者的叙述串在一起,没有深入研究的人不大分辨得清,何者为日记,何者为编者的叙述,一不小心,就会把不是日记的内容,也当成日记来读。《事略稿本》引用的日记较多,但也没有注明何处取自日记,编者为维护蒋的形象对所引日记常有修改。

“揭秘”不可轻用

怎样才是名符其实的“揭秘”?杨天石说,首先,日记必须真实可靠,并且能准确解读,讲出前人不知或人所少知的历史奥秘来。

杨天石说,比如的不抵抗主义,以前人们都以为它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期,但是,读了蒋的日记,就会发现,它最初是在1928年“济南惨案”后提出的。

又如,1923年,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出访苏联。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少数人种当国,排斥异己,亦其国之一大弊也。吾为之危。”经过研究,这是蒋在批评斯大林和他周围的几位犹太籍领导人。

新闻摘抄十条篇3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衔接,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懂得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源头活水,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只有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有了经历和心灵的对话,他们才能写出有个性风采,灵动深刻的文章来。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悟生活的同时,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加以指导:

1.指导学生每周坚持写随笔。让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所思所感的习惯,也许文章写的不尽人意,但坚持运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会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同时,老师的评语要更加人性化,多关注学生在文字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多一些鼓励,多一份理解,学生就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在文章中才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每周的随笔就会成为老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平台。作文如做人,说真话,抒真情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老师这样尊重学生主体的做法,也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加强平时的片段作文训练。之所以要加强片段作文训练,是因为简短的片段作文可以更加灵活的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即使是课堂上或生活中发生的细小事件,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描述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新学期伊始来描述自己的新同桌或新老师,运动会时描述某项比赛的一个场景,自己在年级篮球比赛后输了的感受等。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校园之外,如学会观察上学、放学路上的行人表现,中午吃饭时饭馆里的喧闹情形等。有了有意识的观察,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笔下的文字开始变得灵动鲜活。

二、作文教学应与教材学习衔接,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重在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学习写作技法。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说到:“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讲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审美能力、思维方式、思想灵魂、人格魅力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让学生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1.通过讲解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选择课本中的典型篇目,进行仿写练习。如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时,教师明确了作者抒发的情感后,有意识地重点讲解了本文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在景物上的精心选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写作《乌鲁木齐的冬天》。在课文的示范下,学生明显的在作文中体现出更清晰的条理和选材上的用心,可见优秀范本所起到的引领作用。

2.合理利用语文读本,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多角度学习写作技巧。

语文读本的编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目的为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但因课时有限,我们常常把语文读本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合理利用,就能充分发挥读本的价值。

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后,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语文读本《你的微笑》第四、五单元中《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宗月大师》、《普通人》等篇目,就能不仅了解大师风采,人物的精神风貌,还可以更好地从语言风格,精心选材几方面学习写人记事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作文教学应与课外阅读衔接,重在积累语言和素材,加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文”“言之无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太少。“大量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低下的良方,只有多阅读,才能让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涉笔成趣。

把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衔接的方式可用坚持课下摘抄和早读的阅读分享相结合。

1.坚持课下每周摘抄

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固然重要,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引导学生每周做摘抄,让他们从课本、读本、经典名著、报刊杂志中分门别类摘抄名人轶事、哲理散文、优美词句、名言警句等。摘抄能够帮助记忆,是一种较好的阅读方法,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不断充实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摘抄,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最终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2.早读阅读分享活动

新闻摘抄十条篇4

第一条公司印制各类简报、刊物及向宣传、新闻出版单位提供公开发表的稿件、信息,承办人应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不得涉及和泄露国家及公司秘密。 第二条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对方以正当理由和途径要求提供属于公司机密事项时,将由公司保密委员会立会研究决定后,方可提供。保密委员会严格执行国家的保密规定,该提供的提供,不该提供的坚决不提供。 第三条对公司下发的保密文件及重要会议材料各单位进行妥善保管,并进行登记管理,不得乱扔乱放。 第四条保密文件的复制必须履行审批、登记手续。要严格按照批准的份数,不得擅自多印留存。密码电报一律不得复印。复制文件应按原文密级进行管理,复制中形成的废页应作为密件销毁。 第五条绝密级文件、资料和密码电报不得全文抄录,确因工作必须摘抄的,须经公司领导批准,并履行登记手续。未经同意,不得擅自复印、翻印和摘抄。 第六条保密文件在发送装封时应按批准份数认真清点、装封,切忌将不同密级的文件混放于同一信封中。密级的信封上要以戳记标明文件的密级。封口时,不应用钉书钉封口的方式,应采用密封的方式。 第七条涉及国家机密和公司商业秘密的文件,原则上不用传真方式发送,确因紧急情况需要时,要用密码传真传送,不允许用普通传真机和电子邮件传送;绝密级公文不得利用计算机、传真机传输;不得以明码电报拍发秘密文件,也不得明电密电混用。 第八条保密文件接收时应由公司保密人员拆封,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拆封。保密文件的登记、编号,要与一般文件分开进行。 第九条传阅保密文件时,必须由指定的人员统一掌握。不经过领导批准,不得擅自扩大秘密文件的阅读范围。公司工作人员应在办公室阅读秘密文件,公司领导确需在家中阅读秘密文件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传阅或借阅文件,要严格坚持登记制度。 第十条保密文件必须存放在有保密设施的办公室及设备中保管,并经常检查。常用的秘密文件随手入柜加锁。 第十一条建立公司保密文件清退制度,每逢重大节假日前两天各部室需将所传阅的保密文件清退给办公室。如发现遗失,要及时追查处理。 第十二条如保密人员因工作调动或其它原因而长期离开岗位前,必须把自己经营的秘密文件全部移交清楚。移交时,要造册、清点、核对,并且要履行签收手续。 第十三条保密人员每年对办理完毕的保密文件收集齐全,对有查考价值的要整理立卷,其他文件可按有关规定处理。调阅公司的保密档案,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第十四条保密文件销毁前,必须逐一登记,并在报领导批准后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销尽。绝密文件应指定专人在公司内销毁。 第十五条以上保密文件拟制、处理、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在工作过程中保密文件管理人员要注意不要谈论文中的机密事项,不让无关人员随意浏览,不得在无保密措施的无线电话中谈论机密事项等等。 第十六条各级保密人员要相互协调配合,应主动为公司和公司各业务部门服务,公司各业务部门应自觉接受保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十七条公司工作人员在外出访问、涉及业务技术谈判、学习交流展览演示等公务活动中,不准随身携带密级文件、资料,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在预案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泄露事件发生。

新闻摘抄十条篇5

一、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英语课程资源不但单一,而且开发也不够充分。学校普遍利用的英语课程资源主要局限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录音磁带和教学挂图等,学生接触英语也局限于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除此之外,学生很少通过其他途径接触英语。因此,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

二、开发策略

(一)教室、校园和社会资源的开发

1.教室。教室是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多的场所,是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对象。可在教室里建立英语角,其内容包括英语杂志、英语童话书、英语名著等。

2.校园。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场所和设施,尽可能地增加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可在校园的一些场所张贴英语格言或警句的标牌,使学生既学英语,又明事理。

3.社会。要求学生注意收集、积累校外接触到的英语资源,如电视杂志上的英语广告词、商品的说明书和英语格言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英文摘抄本,摘抄一些英语名言警句以及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英语,并定期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学生活动资源的开发

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具有无穷的吸引力。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活动有时难以展开,可在课外多开展一些活动,弥补这一缺陷。

1.制作英语小报。手抄报的办报形式比较灵活。报纸的呈现方式不拘一格,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为宗旨,如开辟教材疑难知识问答、学习方法介绍、优秀习作选登、英语小谚语、小故事、小幽默等栏目。此外,还要坚持全面进步的原则,争取做到人人传阅,最大限度地发挥报纸的阅读和使用价值。

2.自编英语短剧。英语短剧分为课本剧和课外剧。课本剧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深化,能为教材中纯粹的对话提供具有丰富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由于课本剧的剧情源自教材,因此改编、导演、策划以及角色扮演的任务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以观众的身份作必要的指导和评论,并尽量作出以肯定为主的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就感。课外剧的内容一般不涉及教材,可以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超出其接受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即可。

3.开展英语竞赛。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从而取得进步。英语竞赛的项目很多,如演讲、知识抢答、谜语竞猜、听力测试、单词竞赛等。竞赛开展的次数要频繁一些,评奖面要宽一点,使学生保持参与的热情。

(三)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的开发

1.英语新闻。学校活动的通知、新人新事、班级管理、纪律卫生等都是英语新闻的素材。在写英语新闻稿件时,应遵循两个原则:①稿件中的词汇、语法、句型以不超过学生接受水平为限度。②坚持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原则。还可在校园广播英语新闻中插播天气预报,不仅训练学生听力,还能为学生提供天气预报服务,提醒学生及时增减衣服,携带雨具等。

2.英文歌曲。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在校园广播中插播歌曲,有利于调节学生紧张的精神状态,缓减学习造成的疲劳。播放英文歌曲时,要精心筛选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受西方国家的经典名曲和流行歌曲的熏陶。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英文歌曲比赛活动,让那些热爱唱歌,又对英文歌曲感兴趣的学生一展歌喉,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

3.电视录像。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等设备建设都比较完善,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帮助非常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一些英语电视节目,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卡通片、儿童短剧等。定期为学生放映,使学生在观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增加语言知识的积累。

新闻摘抄十条篇6

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通过看、想、说、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会让学生在预习后互相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别人甚至老师。好胜心会使学生在预习时下一番功夫去寻找自认为难解的问题,这样就让他们对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督促、引导。

二、勤思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学生自己认为能考倒老师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再提出,我会给他奖励,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在学生提的问题中,再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同学们进行讨论、争论,最终达到通过合作自行解决。这样做有时会引起激烈争论,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三、背诵摘抄的习惯

背诵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背诵还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名言警句熟记于心,待为文需要时,呼之而出,随意驱遣。摘抄不仅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适时交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然后开展一些记忆训练比赛,引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断或全文,摘抄一部分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了他们积累知识,积攒材料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认真读书的习惯

认真读书的宋人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话的意思是说: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使之枯燥。不仅如此,在读书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学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五、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何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六、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新闻摘抄十条篇7

在经历二十多年报刊市场的风风雨雨磨砺之后,文摘类报纸进入了烽烟四起的激烈竞争时代,同时也受到了多方面更严峻的考验,文摘报再用“拼拼剪剪”再靠“一把剪刀、一瓶糨糊、一支红笔”办报的作坊式办报方法,自然会被淘汰出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文摘类报纸面临的挑战大体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同类报刊的挑战,传统文摘报趋同的定位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读者看一两份文摘报,感觉上和其他文摘报差不多,有些文摘报以往形成的传统办报定性模式似乎根深蒂固,很难有新的突破。二是来自党报、晚报和都市报的挑战,这些年来,党报、晚报报纸越来越厚,这些报纸纷纷办起文摘版,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都市报,这些报纸一般版面较多,而自采稿件较少,有的少则一个版,多则几个版都以文摘来充实版面,并且具有出刊及时快捷的优势,许多内容待作为周刊的文摘报登出来,已是明日黄花,都市报对文摘类报纸的冲击和威胁有着加剧的趋势。三是来自网络媒体的挑战。有人预言传统媒体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互联网将摧毁传统媒体生存的基础。网络新闻对传统新闻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容量,这是传统媒体永远也无法比拟的,报纸再扩版,容量也比不上网络。人们大可以通过互联网尽揽各类信息,获取各类知识,享受多种服务,这样一来,使文摘类报纸的天地更显狭窄,发展越显艰难。

文摘类报纸面临的危机是实实在在的。文摘类报纸出路何在,怎样才能重新建立适于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近年来,各地文摘报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I尝试。

上海的《报刊文摘》以其信息的权威性和直面现实的锐气为读者所青睐,江苏的《中国剪报》重视资料性,湖北的《大家文摘报》定位时政,天津的《采风报》注重知识性、服务性,“堪读、堪存、堪用”成为其宗旨。其他的一些专门性文摘报如《健康文摘》《益寿文摘》《法制文萃》等,多年在专门领域苦心耕耘,也占有一席之地。不难看出,以错位求定位,扬长避短,花样翻新是文摘报纸新突围的突出特点。在这方面,湖南的《文萃报》或许能给业界提供一些更有益的启示。

“重炮轰击”――产生震撼效应 每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文萃报》便集中几个重头版面,以多视角多侧面全方位补充式、集中突出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引起读者震撼和共鸣。如美国空袭南联盟我国大使馆,美国“9・11”事件,中国申奥成功,“世界杯”足球赛等大事发生时,都采取“重炮轰击”的集中报道方式使报道成为亮点,读者打电话连呼“过瘾”。雅典奥运会报道,更是提前“开炮”,在体育版开辟了“奥运面面观”专版,介绍奥运历史,待8月份奥运会开幕时每期两个版进行轮番“轰炸”。报道后,有数百读者来电来信称赞有特色“过瘾”。

“热中取冷”――形成补充效果当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某一热点新闻时,“文萃”却逆向思维,热中取冷,补充报道主流媒体忽略的方面。如在纪念邓小平的相关报道中,该报以“平民小平”为报道主线,推出“小平之路”、“小平之趣”、“小平之情”、“小平之语”等4个专版,以“经典人生足迹”、“十一次踏足三湘大地”“巧打拳王牌”、“喜爱游泳”、“桥牌高手”、“超级足球迷”、“孝敬继母”、“患难夫妻”、“慈父情深”、“快乐爷爷”、“伟人手迹”、“经典语录”、“图中声音”等短文抓住“路”、“’情”、“趣”、“语”特色,展示了生活中的个性特点,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背景延伸”――解答层层疑惑文摘类报纸只能摘别人已见报的稿件,新闻滞后性是其先天缺陷。如何弥补缺陷,《文萃报》自有新招,把重大热点、焦点新闻的发生背景当作报道重点,拨云见日,揭示内幕,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如1999年该报以《美国为何策划轰炸我使馆》为题,多视角透视美国侵略扩张本性,提示了内幕,成为报纸“卖点”。挖掘新闻内幕,成为“文萃”的拿手好戏。

“小题特作”――化平淡为神奇这是《文萃报》常用的一种策划手段。重大新闻不可能天天发生,平淡的日子,把一些读者需要了解的实用性题材作为特辑进行系统报道。如《卫生保健》、《教育园地》、《居家向导》、《百科知识》不定期推出实用性系列专题报道,平淡题材产生神奇效果,读者认为这些小题材也有看头。

以错位求定位,文摘类报纸就必须杀出一条血路,改变原有文摘类报纸“小而全”的趋同定位,九十年代崛起的两支新军《作家文摘》和《大家文摘》,走了一条另类的路线。

《作家文摘》由作家出版社主办,创刊初期,很快确立了以重大历史人物、事件(尤其是知名历史人物)为主打一版风格。借鉴期刊的经验优势,突出文化味,注重历史性。甫一问世,就创立了不俗的业绩。《大家文摘》的发展更令人刮目相看,该报针对近年重大新闻迭出、百姓对焦点新闻高度关注的新趋势,适时地以大部分版面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反映读者关心的国内国际时事,视角独特,“摘”者主体意识强烈,在不到一年时间,期发量迅速上升到几十万份。

业内人士在谈及文摘类报纸发展潜力时指出,我国整个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市场相当广阔。决定一个国家能办多少份报纸和发行总量,主要看三方面:国家综合国力、国民文化素质,城镇人中数量。这三个方面,我国都处于快速上升中。另外,我国报纸目前干人拥有量仅60份,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千人100份报纸最低标准还相差很远。所以,报纸潜在市场很大,那么,这也说明文摘类报纸发展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新闻摘抄十条篇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记录的是海伦.凯勒一生的事。书中感人心腑的故事,总是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我,不要后退。

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听觉、视觉和甜美的声音。她也曾因自己的条件而放弃过,可她又很快振作起来。这位美国女孩,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凭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五种语言文字!她一生共度过了八十八个春秋,却熬过了八十七个无声、无语、无光的孤独岁月!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里有一个想法:我们是独生子女,从小,爸爸妈妈就把我们看成掌上明珠,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个“小皇帝”。稍遇困难、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而海伦.凯勒所受到的困难与挫折是我们常人无法忍受的!一个人只要胸怀大志,坚持不懈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就不会被一些客观条件束缚,你就会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实现它!坚贞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海伦.凯勒所拥有的,我们——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我感谢这本书,因为是它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感谢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勇敢地面对困难。即使失败也不气馁,一定要坚贞不屈。不断地努力、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我的学习经验就是提前看看书。每个周末,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后,我都会拿出一点时间,浏览课本后面没有讲过的内容。每次,我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划出来,这样下周细心地听老师讲那些我不懂的问题,或提前问。每周末可以把下周要讲的英语课文和看一下,把不熟悉的单词查出来。如果哪个地方发音不太准确,就查一下学习工具。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要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是笼统地看大概。观察要从形状、声音、颜色、数量等方面入手。

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是做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断。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几句话。

向老师、同学发问

无论哪门课上的知识,有的工具书上都有,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工具书上也有;老师讲的所有知识,工具书上都有,老师没有讲或者老师一时不明白的知识,工具书上也有。

新闻摘抄十条篇9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臣子奏疏、官员升降、宫廷生活等,它对宋代的新闻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这种官报的发明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服务,因而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为了巩固皇权、维护统治,宋代的统治阶级尤其注意对邸报的监管。为了加强管理,宋代建立了完善的发报制度,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确立了控制邸报发行的“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制度,是指进奏院进奏官将采集而来的发报材料,每隔五日向枢密院申报(南宋每日一审),经枢密院或当权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最后经奏院根据样本发报。

北宋初期,雕版印刷术逐渐普及,加之交通条件改善,新闻信息传播发展较快,民间或官方的信息传播活动活跃,邸报作为官办刊物发展更是迅猛,由此,统治者也对邸报的发行尤为重视,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作为监管邸报的禁令之一的“定本制度”应运而生。历经宋代的兴衰存亡,定本制度屡经存废,在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邸报内容多涉及政治生活,有的甚至是关于国家机密,这就要求它在发行上为政府绝对控制,在当时,邸报的发行主要由进奏院负责,作为“判报’’的进奏院给事中官员在邸报发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军南下侵宋,国家形势危在旦夕真宗下诏,要求将进奏院的报状每五日向枢密院抄送一次,由枢密院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即“定本”。

在持续推行了70年之后,公元1069年,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旧制。当时的枢密院检查史房文字刘章世极力推崇新法,向宋神宗请求取消“申枢密院呈定”改由“本院监官逐月抽摘点检”,理由是有利于避免五日送审的麻烦,提高行政效率。这一提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批准与支持,于是“定本制度”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改革派的反对下被废止,当然这一废除举措遭到了不少反对新法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保守派当权朝野。高太后因宋哲宗年幼为由,临朝称制,再次启用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臣,为了抵制新法,维护旧制,在保守派的强烈支持下,“定本制度”在废除十七年后重新恢复。保守派企图以此巩固政权,继续发挥其加强邸报管理,贯彻传报禁令之用。

公元1093年,掌控大宋王朝九年政治局面的高太后因病去世,年轻的宋哲宗赵煦即位,主持政局,而宋哲宗因为高太后多年掌控朝政早有不满,一登基就表明绍述,继承神宗新法。追贬司马光等顽固旧臣,企图推举新法,改革旧制。重新执行熙宁时代的抽检制度,废除了“定本制度”。

宋哲宗死后,其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2年)下诏规定:非定本事辄传报者,令尚书省以降指挥,别行处置。“定本制度”宣告恢复。1126年,金兵再度南下,攻汴京,掳二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宣告灭亡,而定本制度这一百年历史的新闻检查制度也在国家灭亡中消逝。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于应天府南京即位,改元建炎,称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加之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当权,高宗极力重用投降派并打击抗战派。在保守派的支持之下,高宗决定恢复“定本制度”,并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又作补充,完善了对邸报的监管。

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秦桧病死,饱受压制的言官们纷纷向高宗进言,要求废除“定本制度”,广开言论。理由是“之星定本制度后,动辄年旬日,俟译报行,方敢传承,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正传常程文书,而州下已往往很久不问朝廷诏令,害怕管理,安全过虑,有害制体”高宗迫于形势,诏令取消“定本制度”。规定由给事中判报,尽管对邸报仍有管制,但相比与某些权臣操纵已经进步不少。

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江浙地区水旱灾祸不断,为稳人心,朝廷决定邸报的内容由六曹进行判定,“定本制度”逐渐恢复,等到宋光宗即位之时,国家仍然动乱,主和派的大臣渐渐占据上风,为避免泄露国家机密,尤其是外交方面。为了加强对言论的控制,“定本制度”重新确立。

南宋末年,政治动乱,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权臣相继执政,国家一日日衰亡,“定本制度”也伴随着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当然,在后来的朝代里也有不少类似新闻检查机制,例如明朝不设进奏院,而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方共管、清朝的各类关于新闻检查的条例,这里不再赘述。

纵观宋朝的“定本制度”两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屡经存废。我们发现:一、在宋朝的时候,我国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并且产生了专用做新闻检查的“定本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二、“定本制度”并不是用来检查新闻信息传播的专用品,而是被统治者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这从它的数次存废便可以看出端倪,“定本制度”的出现、发展和宋朝历代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三、“定本制度”作为管控言论的检查制度,不仅仅推动了宋代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它也为后来历朝历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它是我国新闻信息传播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就今天的观点来看,它为封建王朝统治舆论、禁锢人民思想所服务,具有历史倒退性。

新闻摘抄十条篇10

语文知识要靠点滴积累才可以膨大我们的知识库,正所谓是积少成多,变小成大。

先秦时荀子在《劝学》篇里就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诗人李贺,也经常带着书童,骑着一匹小毛驴,身背一个破锦囊,早出晚归,四处转悠,搜集资料,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从人们的街谈巷议之中,“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李贺能成为一个传世诗人,离不开他用于积累的锦囊。

善于积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达尔文、果戈里、鲁迅、竺可桢、李四光等一批中外名家都有坚持不懈,认真做笔记和记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他们在学术上取得光辉成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的不少笔记还成了著名的论文和著作。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习总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合理积累从而使得大量有用材料同我们擦肩而过。语文知识材料并不是浩如烟海无从下手,其实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积累的东西很多,只不过我们不善于总结罢了。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相当于语文成绩的高度。郭沫若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谈到,“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无遗漏”。并且“对资料毫不留情地,毫不可惜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毫不放松”。

可以说,一切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库都可以拿来积累。那么,从哪些地方来积累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材料中去摄取有用的知识点,下面简单谈谈摄取的渠道:

1.书籍。

这里所说的书籍包括语文教材、中外文学名著及有关的历史、哲学等知识性读物,这些书籍均是中学生阅读中的首选。博览群书可使我们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字、词、句,而且对如何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2.报刊。

与书籍相比,它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特点。正因为它能及时反映出时代的最新信息,因而是写作中可积累的素材。经常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从中亦可收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还可让你把握时代的脉搏。

3.网络。

随着校园网的全面铺开,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一面。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检索途径以及快节奏的传输系统,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利用网络可随时随地查找课文内容的分析解释、作者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知识点等等,其方便、快捷是其它任何检索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多接触它的积极一面。

4.工具书。

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学会查阅工具书是学好语文必备的基础。查到了不一定能记住,但我们可以通过摘抄把这些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当然,积累资料要避免只着眼于书本与网络。但大部分人在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

我们应该拥有一颗随时准备积累的心,这样就可以放眼去看,放耳去听,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下来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语文知识积累的常用方法

笔者执教以来每逢开学初就建议我的学生每人准备好一个摘抄本,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是大相径庭。有的同学满满一本,五颜六色,有写的,有画的,有剪下来贴上去的,很是丰富,自然也就兴趣盎然。但是也有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还是开学初一时心动而抄的那几篇,兴致过了,小本子也就被冷落了。问其不坚持的原因,说是不知道怎么摘,摘什么?其实,积累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纳入你的“锦囊”。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转贴于 1.做摘录。

摘录就是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字句片段,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这话是有道理的。练好札记之功,可做摘录笔记,专门备一笔记本,卡片等。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记笔记,外号“笔记迷”,凡读过的警句和妙语,听到的奇闻和趣事,看到的人情和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做摘录也是我们学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制作文摘卡片。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有用的资料摘录在卡片上。在制作卡片的时候,可将平时阅读中所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这样,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这对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有帮助。鲁迅先生在辑校《古小说钩沉》一书时,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六千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利用卡片积累资料的好处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又便于贮存和携带,是资料积累的活页本。

3.写读书心得。

即“一边读,一边批注或作札记、摘要、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既读也要动笔”。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处是,既可增加知识,收集资料,又可锻炼笔力,同时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写读书心得是阅读、写作、审美、思维等诸能力的综合体现。

4.写随笔杂感

写作与生活紧密相关,“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学会观察和思考。所以日常生活中,在欣赏电影电视、参观、与人交谈、读报等等活动时,都会使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感想、启发甚至新的见解,这些都不应该忽略,而应当随时把它记录下来。这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必要。

5.剪辑报刊杂志。

阅读时,有的同学常常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翻得再多,也会如过眼烟云,一闪而过,到用时方恨少。因此,用剪报的方法去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积累材料非常有用。比如我们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同时,把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摘抄本上,并对自己所选的文章予以点评。这样,我们就能将积累的材料通过思考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了思想,提高了阅读能力。

但剪贴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分类收集,重新粘贴在你的摘抄本上;二是不可乱剪公家和他人的报刊杂志,除非预先经过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