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7:22:36

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范文篇1

敏感性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把握受众的敏感趋向,及时准确地反映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如果能够既透出受众关心的焦点,又能显示其在同类新闻中的个性,成为一个亮点,就显得难能可贵。

每年的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过年时的一顿精神大餐,融入到我国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之中,并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显示出她的独特魅力。随之,名人的出场费也成为人们探求的焦点所在。《楚天都市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以“春节晚会出场费多乎哉不多也大腕小腕一律1000元”为题,作者套用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中的词语,既告知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又使题目透出活泼幽默的意味,给人以新鲜之感。

2003年的春天,非典肆虐中华大地,为此我国政府和国际体育组织停办或改址举办了在我国的一些大型活动,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也减少许多。就在这时,罗马尼亚总理亚得里安?那斯塔斯造访中国,《中国日报》(英文版)在对此事的报道中,没有使用诸如“某某领导人会见某国客人”“某国领导人访华”等常见的标题,而是制作了

罗马尼亚总理用访问挑战非典(主)

两国领导人决心加强所有领域合作(副)

这个标题除了提供给受众应有的罗马尼亚总理来访的信息外,又突出了在我国抗击非典的严峻时刻,罗马尼亚总理的来访对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极大支持。此时此地用此题,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北师大‘高招’频出‘高招’”,针对全社会瞩目的高校招生问题,用同字不同意的方式,把北京师范大学的招生新方案公之于众。关心高招的读者,又有几人会放过此文而另读他篇呢?

另外像:

珠峰十足,险矣!坠入我境,幸矣!(主)

法一登山队员被我藏民救援(副)

(1995.12.4《光明日报》)

记者观察:“IT红娘”为什么不够红?

(2001.12.25《中国电子报》)

这些标题根据人们对语言需求的多种选择,插入有古旧色彩的词语,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犹如时装流行的街市上,看到了旗袍和唐装一样,使人侧目凝视。

总之,这些标题无论用文言句式,还是以文言和流行语的结合,还是用修辞方式,结合社会大背景拟出了超凡脱俗之气,字里行间透出一股鲜味。

二、立足思想性,拟出辣味

行使舆论监督权,既是新闻的义务,也是它的职能。如何使哪些妨碍社会前进的害虫们看到新闻标题的同时就感到无地自容,就需要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依据新闻内容下猛药,使他们既辣嘴也辣心。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组报道,因供电管理部门乱收费导致吉林省长岭县的一个村电价高达每度4.38元,有时甚至达到6至7元,而村民用不起高价电,已安了电灯、买了电器的农户也都三年没有用电。电视台在播报这条新闻时,以“没电盼电有电怕电”为题,不仅把村民的无奈心理表现了出来,同时对电管部门的坑农、宰农的做法予以了无情的揭露。

无独有偶,作为国家执法部门的江西某地区检察院反贪局在办理一桩涉及8000元的案件时,竟然不顾党纪国法,伸手向当事人单位索要20元的“办案费”,焦点访谈报道组以“其身不正何以正人”为题,给予严厉指责。

《焦点访谈》义愤填膺对待丑恶的还有,针对武汉某开发区为了搞房地产开发,竟然填湖300亩的胡作非为,严斥他们“填湖胡填”。一声断喝,在给予利欲熏心者猛击一掌的同时,也让听者、观者痛快淋漓。

“老米即将换大米”报道的是南联盟政府为了换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竟然将前总统米洛舍维奇移交国际法庭作为交换条件。作者用两个“米”字进行对比,嘲讽之意,辛辣之至。对北约集团的阴谋的揭露、霸道行径的谴责;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南联盟政府在高压之下无可奈何境地的喟叹;对米洛舍维奇前后命运的差别之大的同情等,复杂之情,溢于言表。

类似的标题,枚不胜举,它们都揭示了事件本质,态度旗帜鲜明。有的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彰扬了正义;有的显示了事件的反常,揭露出当事者行为的荒谬;好有的巧妙选择词语,在看似平庸的背后,透出标枪、匕首的威力。

三、立足艺术性,拟出美味

新闻的标题如人的眼睛,如何使眼睛明亮、有魅力、光彩照人,不少的新闻工作者在突出新闻关键内容的同时,在标题的艺术性上苦心孤诣,创造出各种美的境界,让人流连忘返。

光泽县对干部进行年终考核评选(引)

勇于开拓者——升

平庸无能者——降

以权谋私者——撤(主)

这是1985年1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新闻标题,它让人在钦佩光泽县委改革举措的同时,主题响亮的音节、语音的起伏变化、三个破折号及破折号后面醒目的三个动词都给人留下咀嚼的余地,还有那整齐的形式,不由得使人想起闻一多先生倡导的诗歌“建筑美”来。

绿衣使者披红(主)

全国十佳百优乡邮员在京受表彰(副)

(1994.5.4《中国青年报》)

在题目中,作者采用绘画时色彩对比的方法,把文章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用亮丽的色彩表现出来,一“绿”一“红”相互映衬,刺激读者的视觉感官,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联想。

示现,是一种修辞格,就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说得如在眼前一样,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标题,特别是新闻标题,因为要突出文章主题,再现生活情景就更加困难,但1994年6月9日的《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波黑战争时,制出了这样一条标题:“塞族说:‘别打了’穆克说:‘没门儿’,将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外交事件,用日常生活中对话的形式示现出来,不仅突出了事件的本质,而且寓严肃于诙谐之中,情趣盎然,使人遐想和回味。

另外,“OK眼镜不OK”、“形象工程别败坏形象”、“大雪无痕亦有痕”、“联通难‘通’移动难‘移’”、“职务之便有多‘便’”等利用词语或语言的重复出现,造成语音和谐、视觉强化、增强信息量的同时,使标题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意义上也别有洞天。

四、立足共振性,拟出人情味

清代诗人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不仅是散文类文体的主要功能,也是新闻类作品不可忽略的特征,新闻工作者的脉搏只有和受众的脉搏跳速相同才能写出耐人寻味的精品,才能拟出拨动读者心弦的标题。

1998年的春天,金融风暴笼罩着亚洲地区,周边一些国家经济动荡、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就在此时,新华社播发了朱镕基总理针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改革措施及金融动向的一篇讲话稿,这时的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人民币会不会贬值,所以对此消息,许多新闻机构都在媒体的显要位置以“人民币不会贬值”为题予以了报道。此标题虽用语直白,却犹如久旱之甘霖,解除了老百姓心中对话疑虑,体现了新闻与人民间的深情。

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缺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1997年4月21日的《经济日报》在报道兰州军区给水工程团为当地百姓寻找水源的事迹时,用“水!水?水……”作标题,既简明地反映了受全国人民关注的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又用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把当地驻军为老百姓找水过程中的感情发展轨迹表现了出来。感叹号表示水的问题在军民心中对话分量,问号则反映了在找水过程中多次遇到的困难,省略号既表示了官兵不找到水源不罢休的执著之情,又像找到水源后那源源不断的清泉在流淌。

正愁朔风拦不住,忽闻窗外叫卖声(主)

“新上海”职工下里弄装潢门窗玻璃(副)(1984.11.12《文汇报》)

寒冬朔风,听到了装玻璃的叫卖声,真是雪中送炭!作者从顾客的角度写出了商店工作作风的转变。而媒体把“新上海”商店职工到里弄装玻璃这样的小事登载出来,无疑给部分家庭带来了心灵的慰籍,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人情最能打动人。新闻标题要体现出新闻价值,就要关注百姓,寻找与百姓的心理“接近点”,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受到他们的喜爱、支持。

五、立足新奇性,拟出趣味

主管过《纽约太阳报》的达纳曾对新闻作了一个经典的阐释:“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就是说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才是新闻。作为新闻的标题更应注意这个问题。随着媒体的增多,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不能在平中寻奇,或让人感到趣味有加,那就很难在新闻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下岗工人奋发图强的报道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报道内容,“某某二次创业”、“下岗工人的新追求”、“某某重焕青春”等标题就是常见的形式。这些标题无新意、不活泼、比较陈旧。一位记者在报道一位下岗女工开了一家“辣妹子”火锅店的新闻中,不落俗套,以“辣妹子辣”为题。“辣妹子”是一首十分流行的歌曲的名字,其中的“辣妹子辣”一句,很多人不仅耳熟能详,还能唱。用它作标题,既亲切自然,又别有风趣,超脱了同类新闻标题的模式,又把下岗女工下岗不消沉、风风火火再创业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对集体婚礼的报道有人独出心裁。《今日早报》曾配图报道一则集体婚礼的场面,图上是20对新婚夫妇在拥吻,作者制定的标题是站在婚礼主持人的角度模仿体育比赛中发令员的口气,高喊“各就各位—预备—吻”,幽默之至、情趣横生,再现了热闹喜庆的场面,增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让人忍俊不禁。

“给股评‘黑嘴’上‘笼头’”(《楚天都市报》)表达的意义显而易见,作者没有用“不许乱说”“免开尊口”等词语,使用了方言中的“黑嘴”和管束牲口嘴巴的工具“笼头”把本属于平常的新闻主题表现得生动形象、趣味有加。

“懂事”与“不懂事”常对小孩子而言,可1997年9月10日的《经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揭示当前社会中有些企业的法人只知挣钱不管其它的现象时,用“董事长要多‘懂事’”为题,告知他们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增强法律意识,强化行业知识。用“懂事”代之,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这些标题的制作者大都在一般的新闻主题中捕捉住了受众最感兴趣的那一“点”,有的选择妙趣横生的词语,有的再现令人开心的情景,还有的则用一些修辞手法等,使标题新颖、别致、吸引人。

新闻标题范文篇2

[关键词]标题新闻大标题符号标题提要题长标题厚标题轰动效应视觉形象

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沟通受众、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制作一向被新闻工作者看重。尤其是当今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新闻工作者在制作标题上更是绞尽脑汁,从而达到先声夺人,吸引受众的目的。那么,各大众传媒是如何用新闻标题吸引受众、争夺受众的?新时期的新闻标题有哪些特色?它的发展态势又怎样?

一、标题新闻的出现

标题新闻也称为一句话新闻,是介于标题与简讯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新闻体裁,以标题形式对新闻事实作简要报道,这是一种脱离新闻独立存在的标题。

标题新闻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的出现打破了标题依附于新闻而存在的模式,现在许多报纸都在运用这一特殊的新闻品种。

标题新闻有哪些特色呢?

1.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言简意赅。既可用于政治、经济、外事等硬新闻,也能用于文化、体育等软新闻。

2.具备标题的结构与特点,可以用单一式,也可用复合式结构,是标题形式而非文章,制作原理与制作标题一样。

3.版面位置灵活自由:可集纳数条标题新闻组或一个专栏,也可让一条标题新闻独立存在;根据编辑意图它可置于版面的任何部位,以体现编辑思想和态度,同时又可活跃版面,增加版面的美感。

二、大标题的创新

大标题又称通栏题、横幅等,居于一个版面最显著的位置,突出强调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与指导思想,往往以口号形式单独出现,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宣传鼓动性。当今的大标题除这一形式外,还可以集纳同一类稿,或报道同一领域的新闻,创造了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的组合形式,对受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试看1999年12月31日《羊城晚报》的创世纪金版标题:

(引题)2000亚洲预测

(主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

(提要)当我们快要结束20世纪,向21世纪迈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21世纪是谁家的天下?美国人说,21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欧洲人说,21世纪是欧洲的世纪;亚洲则有人说,21世纪还是亚洲的世纪。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世纪关系着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利益,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和研究。

(标题群)A亚洲在崛起

B美国正在买走日本!

C欧美,两个狠对手

D几个“火车头”一齐开

大标题是一个设问句,立足宏观,提出了一个世纪之交的国际性问题:21世纪,亚洲要坐庄?提要题提示了新闻的要点和值得人人思索与研究的全球问题;标题群中4个标题引导受众多角度地进行科学分析与理性思考:21世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是谁家的世纪?这种由大标题+提要题+标题群组合的标题气势恢宏,报道规模大,宣传力度大,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对受众形成了抵挡不住的“诱惑”。

三、符号标题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符号标题在标题立意上之作用不可小视,认识到它在传播信息中具有独特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现在符号标题也由过去多用标点符号制作标题,发展到广泛运用其他学科符号作标题,试看三例:

例1999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

(引题)何厚铧加拿大母校的老师眼光远见,在他就读时给他的评价是:

(主题)“A+”学生何厚铧

例子主标中的“A+”是最突出、最精炼、最深刻、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符号,它是由第一个英语字母与文学符号构成,充分地表现了加拿大母校的老师对何厚铧的高评价,高度赞美与青睐,充分地传达了报纸的赞颂之情;同时启迪人们思考: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成功是有坚实基础的……

四、提要题的突破

提要题原是提示新闻要点的文字,一般用在内容较重要、篇幅较长的新闻中,帮助受众快速了解新闻的实质,其位置放在新闻标题与正文之间。现在提要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打破了传统,打破了常规:内容上它超越了仅只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核心文字的局限;形式上变单一为多样化:它既可置于题后文前,又可放在总标题的上方或引题位置,还可置于正文中间;而提要题与主题直接构成的新标题形式,突破了过去提要题单独处理的常规做法,今广泛应用于除评论外的各新闻品种和文章之中。

1.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新闻事实的某些现象,造成悬念,以吸引受众。如:

(提要)“清蒸鲩鱼1元1条,甲鱼55元1只,三文鱼每例18元”,面对这样的广告牌,人们不禁犯嘀咕——

(主题)“特价海鲜”探虚实

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提要题中的文字虽是新闻中有的,但非新闻的主要事实,更非要表现的主题,主题是揭露“特价海鲜”对消费者的欺诈,提倡各行各业进行公平、合法、诚实、守信的竞争。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主要是为的设疑,是真特价还是假特价?诱发受众去探究竟。

2.内容不“提”正文之“要”,以揭示背景材料,引发受众的兴趣。如:

(提要)在中国,“知青”是个有独特含义的词汇。它是那些有上山下乡经历的城镇知识青年的代名词,带着深深的历史印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从5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前后经历了27年,约有1700多万人涉身其中。1968年12月22日,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并使之演变为波及全国的一场运动。据统计,从1967年到1979年这13年间,共有1600余万知青下乡、支边,而从7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有约1500万知青离乡返城。这举世罕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大迁徙,不仅造成了一代人的独特命运,也形成共和国的一段独特历史。

(主题)感受知青

(副题)北京知青重返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侧记(一)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篇报道是写30年前赴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重返旧地时的感受。提要题中的这段文字新闻中未见,提要题不“提”正文之“要”,而去写“知青是什么”,去写知青那代人独特的命运、共和国那一段独特的历史是怎样造成的。这些虽然与新闻表面上毫不相干,写法不合“常规”,但它的主要作用却是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制造悬念,激发受众的新闻欲,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3.内容不“提”正文之“要”,用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吸引受众。如:

(提要)面对欧元启动、日元贬值、亚洲金融风暴等中国如何应对当今国际市场出现的复杂局势

(主题)专家谈国际市场趋势

1998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要题中提出问题可谓是直接抓住受众和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捷径,然而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针对性,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要击中“要害”,引发受众的兴趣。上例中提要题提出的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复杂局势,正是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4.形式上从以往行文平铺直叙发展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强化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其目的在于增强感染力。正如《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指出的:“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①试看:

运用说明的手法——

(提要)53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8.8米,平均约6年下降1米,陆地已经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环青海湖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退化40%。科学家警告——

(主题)善待青海湖

1998年8月2日《光明日报》

这里提要题用“8.8”、“6”、“1”、“10”、“40%”等数字说明深刻地警醒世人:人类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无限制地向青海湖索取,否则这个无价之宝会沙化、荒漠化。

运用抒情的手法——

(主题)我的孩子,咱们到家了……

(提要)昨天,在白花、素衣、挽联、眼泪之中,无数次目睹了人间重逢喜悦的首都机场,承负了母亲失去女儿,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

昨天,首都机场的停机坪终于把家的概念注释得真真切切……

1999年5月13日《北京晨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位新闻工作者为国捐躯。提要题这段壮美文字情丰意切,抒发了国人痛失亲人的深切悲痛之情,感人肺腑。

运用议论的手法——

(提要)走私,使大量外国货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走私,使从正规渠道进口原材料和商品的企业在市场上直面不正当竞争;走私,不仅不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反而使国家和人民利益损失严重——

(主题)打走私初显成效

进口货价位回归

1998年9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要题从“价格”、“市场、竞争”、“国家和人民”等多面对走私的严重危害进行议论,鲜明有力地表现了报纸的坚定立场和态度,有力地引导了舆论。

五、长标题、厚标题的复兴

长标题(包括长题短文式)、厚标题(包括厚题薄文式)在旧中国的报纸就有过,90年代以来这4种形式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潮流。它的优势一是便于受众快速阅读,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同时也便于编辑部表述观点和态度,加深受众印象。例如:

(引题)不久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就见义勇为立法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主题)立法:为见义勇为者撑腰

2000年1月5日《人民法院报》

其优势之二是长题短文、厚题薄文与大中型稿件互相配合,交相辉映,使版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受众喜闻乐见自然好,可是这种标题又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弱点,即标题一长往往容易与导语重复,如某报一条仅50多字的消息,标题中有十几个字与导语34个字中的十几个字表述基本一样。本来长标题应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若消息内容不多,导语又与标题重复,窃以为倒不如把短消息浓缩成标题新闻,以免起负作用。因为长题短文、厚题薄文不光是个多彩的形式,它必须要为内容服务,否则将失去它存在的根本意义。不妨,我们再看一条标题:1997年9月12日《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第三公共汽车保安反车扒队被市政府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全文仅230字,标题却用双行主题,一行副题。该标题若只用双行主题“三汽反扒队扒手怕三分”也能说明新闻事实,也能表示报纸的立场和态度,可是受众读后未必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副题“市府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后,分量大大加重,3行标题鲜明地表现了当今的社会风尚、时代精神,以及报纸的鲜明态度。这条标题厚,是内容的需要,它有力地表达了新闻的主题,理该厚,也必然加深受众的印象。

六、力求“轰动效应”

各媒体为“抢”受众,在标题制作上制造“轰动效应”,或言人所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如:

人情猛于虎

1996年12月18日黑龙江电视台

巨额粮款化为水

199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

(引题)在无边无际的蓝天碧海之间,有一艘蜚声海内外的远洋调查船——中国“试验3号”

(主题)在怒涛中测天量海

1998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这几条标题不论是歌颂赞美的,还是针砭时弊的,都是主意高、气势大,写神又写意,把夸张、比喻等艺术技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出人意料又精彩动人。如:电视专题《人情猛于虎》用“人情”喻“虎”,且胜过“虎”,标题高度概括“人情风”这一社会问题发展到何等严重程度,已经直接威胁到农民们的生存与命运;农民交了订购粮,可是“巨额粮款”却“化为水”,农民得到的是一摞摞“白条”,电视述评的标题形象地描绘了新闻事件的严重性,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农民怎么活?!用“在怒涛中测天量海“来形容中国“试验3号”考察船全体船员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轰动效应”的标题更生动活泼,感情色彩更强烈,更集中,使广大受众过目难忘,或欲罢不能,极大地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而且它们在创新时都遵循一条原则:题文一致。

七、追求“视觉形象”

展示视觉形象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不仅大大地提高可读性和必读性,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最有效武器。标题的视觉形象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

例如:

国庆节,中英街国旗高悬

1996年10月1日深圳电视台

(提要)他潜心于南极淡水生态系研究。连续在野外采样,他磨破了脚,拄着拐杖,每天照样步行七八个小时,患了“黑色素恶性肿瘤”。他是——

(主题)两赴南极的杰出科学家李植生

1998年8月11日《光明日报》

这2条标题构思新颖、形神兼备、视野开阔,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深深地打动着受众。标题中确立视觉形象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新闻工作者心智高低的一场竞争,它要求记者不仅要把握好客观事实,更要从主观上深挖主题。这2条标题在开掘主题的深度上都狠下了功夫,都抓住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感人的新闻事实塑造标题的视觉艺术形象。如:例1抓住深圳中英街百年未有的新景观——两旁店铺第一次同时挂起五星红旗,深刻地表现了香港同胞热爱祖国盼回归的主旨;例2则抓住了李植生在南极顽强地与病魔拼搏,献身科学的最感人的事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英雄战士的形象——我们似乎看到了身患恶性肿瘤,还拄着拐杖,一瘸一瘸地在南极艰难采样的杰出科学家李植生。上述二例中塑造的视觉形象鲜明、突出,“色、香、声、味俱全”,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形成了强烈的第一视觉冲击波,引人入胜。

注释:

新闻标题范文篇3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新闻标题翻译;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特征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提炼与概括,具有传递信息与总结内容等功能。英语新闻标题在词汇、语法与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为翻译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一、英语新闻标题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技巧

(一)词汇特征。1.短小词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求,因此,标题简洁精炼,频繁使用音节少、字形小的短小词,并在视觉感官上刺激读者,增加阅读欲望。如用短语代替较长的词语,帮助读者理解新闻标题,以达到节约篇幅、迎合大众的目的。[1]2.新型词汇使用频率较高。新闻报道是人们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当原有的单词难以准确概述新事物、新变化时,大量新词汇便随之出现,以强化新闻标题的新鲜感与时代特性。因此,频繁使用新词汇是英语新闻的显著特征,通常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旧词新义。从某一旧词汇中衍生出新的含义,如presence(存在),不同的语境衍生出不同含义。[2]在标题“FORLARGEFOREIGNCOMPANIES,CHINESEPRESENCEISONLYASMALLPARTOFGLOBALINVESTMENT”中,presence的衍生义为“投资”。第二,单纯新词。时展催生出的一系列新生词汇,如comput-ernik(电脑迷),等等。3.词性变化频率较高。新闻报道对信息的传播力度和有效性要求较高,因此,词汇经常在名词与动词之间频繁转换。如标题“COOPER-ATIVEOPERATIONISMOREPROFITTOFARMERS”中的profit从名词词性转变为动词词性,使标题更加简洁明了。4.缩略词使用频率较高。缩略词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作为组织结构的缩略词。[3]在新闻标题中对一部分常见的词汇进行适当缩略,既能缩减新闻标题长度,又能提升新闻标题的新颖性。通常情况下,政府机构、职业、地点等词语都可以进行缩略,如WTO、EFTA、NSA、NBA等。缩略词一般由全称中所有词汇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如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缩略词为“EFTA”。5.指代词使用频率较高。英语新闻受众范围广泛,因此,英语新闻标题大量使用便于理解的词汇提升标题的整体通俗性。其中,使用专有名词、特殊人名指代特定含义是提升标题通俗性的方式之一。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某一建筑物或某一地名指代该国,如以“白宫”指代美国,以“卢浮宫”指代法国。6.穿插外来词汇。当新闻报道涉及外国事件或事物时,新闻标题往往引入外来词汇,以便更直接、更贴切地表现新闻事件,传达新闻报道含义,这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随着外来词汇数量的增多,外来词逐渐被纳入英语词汇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二)翻译技巧。1.新闻专业术语翻译。新闻往往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跨文化背景中,文化差异与现代词义理解偏差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造成阻碍。[4]如“SOMETAKESEVERALHOURSINLABOR”,其中labor的常用词义为“劳动”,但这一新闻报道出现在“药物科学专栏”中,须找出labor在药物科学领域中的引申义“分娩”。因此,可将该新闻标题翻译为“分娩过程长达数小时”。2.减词法。在翻译健康、体育、购物、娱乐这类专栏的软性新闻标题时,与政治、经济等硬性新闻标题的翻译标准不同,可适当使用减词法翻译。如标题“HOWMONIKERSCANSHAPEOURLIVESFROMCLASSROOMTOCAREERPATH?”(命名即命运)。翻译时,删去“FROMCLASSROOMTOCAREERPATH”并不影响理解句子,因此,将该标题的11个英文单词翻译为5个汉字,使译文更加精炼简洁。

二、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征及翻译技巧

(一)语法特征。1.时态。(1)一般现在时。登载于报的新闻早已发生,按照基本语法规则,需用过去时态加以表述,但这有损新闻的本质特征。[5]为了增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体验感,新闻标题应遵守“新闻现在时”的特殊原则,使用一般现在时拟定新闻标题。如:“汽车炸弹杀死黎巴嫩国会议员”这一新闻事件虽然已经发生,但记者依然使用现在时提升这一事件的新鲜性。(2)一般将来时。英语新闻标题中,表示将来时会运用到“be+不定式”,通常将“be动词”省略掉。如“IT’STIMETOORGANIZEYOURBOOK”,其中It’s可以省略掉。(3)现在进行时。现在进行时即“be+现在分词”结构,其中be通常被省略,表示正在发生的事情。如“AUSTRALIAISLOSINGLIGHT”中的is可以被省略。2.省略。通常省略掉部分虚词,如tobe,仅保留实词以突出主题。(1)连词。连词and通常被逗号代替,如“BUSHANDADVISERSPAINTABRIGHTFUTUREFORTHEU.S.E-CONOMY”,其中and可以用逗号加以代替。(2)联系动词。在作为助动词或者联系动词时,tobe结构中的be通常被省略。如“JAPANISINDANGEROFREFORM,其中的is可以省略掉。(3)人称代词。如标题中的“女孩写了一本关于如何处理父母离婚的书”,其中的人称代词可以省略。3.语态。在语法规则中,“be+过去分词”表示被动语态,在新闻标题中,会将be省略掉,仅保留单个分词。如“美国人在伊拉克被扣押”,其中be动词通常被省略。[6]在拟定英语新闻标题时,为增强标题的吸引力,提升新闻的可信度,经常会频繁使用主动语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运用被动语态。(二)翻译技巧。1.直译法。直接翻译较为简便,且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标题的内涵,对于翻译要求较低的英语新闻标题可优先考虑直译法。如“NEWYORKHOTELSHIRESLEEPERS”,可直接翻译为“纽约酒店聘用守眠人”,而“RONALDREGANDIESAT93”可直接翻译为“罗纳德·里根去世享年93岁”。2.添加法。新闻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在翻译时添加确定的日期和数字,能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增加读者的兴致。[7]同时,在翻译部分新闻时可以运用“名人效应”,将大众熟知的名人姓名添加到新闻标题中,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如标题“VLADIMIRPUTIN,RUSSIASWORNINONMONDAY”译为“普京三任俄罗斯总统”,译文增加了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的次数,以激发读者对普京的兴趣。

三、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征与翻译技巧

(一)修辞特征。为凸显英语新闻标题的标新立异,往往会在新闻标题创作中采用修辞手法,以此达到幽默、生动或讽刺的效果。1.双关。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可以运用字词同音或者多义的条件,使语言具有双层含义,在表意之下暗含另一层意思。英语中有大量拼读相同词汇,但意思有很大差异,将这类双关语运用于新闻标题中,能增加标题内涵,引发读者的阅读趣味。如“自行车是两轮车,所以不能自己站立”,其真实意思为“这辆自行车被骑行很长时间,它存在问题”。又如“是香槟经济还是泡沫经济?”,标题意在强调法国由于香槟亏损导致经济下降,难以维持生产。而在新闻标题创作时,香槟既可以用以说明经济亏损,又暗指泡沫经济。通过双关这一修辞手法能够引导读者产生联想,并增添新闻标题的幽默感或讽刺意味。2.夸张。夸张修辞手法具有极大感染力,能够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并增强标题分量,引起读者对新闻内容的想象,在运用夸张修辞时,要注意突显事情本质,避免弄巧成拙。如“AVOWTOZIPHISLIPS”,既夸张地表示“将嘴唇缝起”,也可以翻译为“保守秘密”“守口如瓶”。3.委婉语。对于文化中的禁忌内容,直接表达有失文雅,可以使用较为隐晦和礼貌的词汇进行表达,使语言显得更为得体,也为大众普遍接受。如“水门事件”之后,人们在描绘相似的政治事件时会使用“水门事件”一词,随后还相继出现“莫妮卡丑闻”“韩国丑闻”等。4.头韵与尾韵。(1)头韵:是指单词首字母在发音上的重复,利用单词的语音以及音节、音调的配合达到押韵的效果,并增添新闻标题的美感。如“SOLDIERSSALARYSOARS”,这则新闻标题所有单词首字母均为“S”。从词汇意义角度看,rises或gosehigh都可以替代标题中的soars,但更换单词后原标题的韵律美与节奏感也随之丧失。可见,头韵修辞手法更容易吸引读者目光,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尾韵:是指单词尾音在发音上的重复,在新闻标题中采用尾韵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标题语言的声调美,从而使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如“AFTERTHEBOOMEVERYTHINGISGLOOM”,该标题中boom与gloom尾音相同,构成尾韵。尾韵修辞手法不仅能强化读者视听双重感官愉悦,还可以激发读者对这一新闻内容的兴趣。此外,使用“头韵+尾韵”的双重押韵修辞手法,使英语新闻标题更错落有序,极具节奏感。如标题“FROMMONSTERTOMARTYR?”(从强权者到殉道者?)中的monster和martyr意义完全相反,发音上既重复首音又重复尾音,新闻标题中同时出现并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极具讽刺意味,同时突显出新闻编辑高超的写作技能。5.明喻与暗喻。(1)明喻:是指通过比喻词“像”“如同”等连接本体与喻体,提升新闻标题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起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如“联邦快递:快如火箭”,以“火箭”比喻联邦快递的发展速度,更生动、直观。(2)暗喻:又称“隐喻”,指不通过比喻词“像”“如同”等连接本体与喻体,而是间接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使新闻标题含蓄隽永,对读者具有启发性。如“巴格达屠夫被杀”,这里以“屠夫”暗喻“萨达姆”具有隐蔽的讽刺意味。又如“活在父母翅膀下的孩子”,以“翅膀”暗喻父母的保护,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二)翻译技巧。1.引经据典。典故包含浓郁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可加以利用。如“GRAMMYAWARDSARETHEAPPLEOFNEWYORKER’SEYE”(格莱美奖是纽约人心中之宝),其中appleofone’seye直译为“一个人眼中的苹果”,但在《圣经》中,其含义为“某人眼里的至宝”。又如“NOTHINGISDIFFICULTTOTHEMANWHOWILLTRY”,其含义与我国谚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似,翻译时可直接借用。可见,借助典故可以精确表达出英语新闻标题的内涵,同时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理距离。2.模仿经典。文学作品、著名电影、流行音乐中的经典对白、台词、歌词都可以成为英语标题翻译工作的模仿对象。如“FAREWELLTOSARS”被翻译为“永别了,非典”,这一翻译模仿自海明威著名小说《永别了,武器》。

四、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有其特有的词汇体系、语法体系,可以借助修辞手法、标点符号来提升标题的精确性与简洁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应深入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与修辞特点,选择相应的翻译技巧,以满足我国读者习惯,并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率华娟.从翻译角度谈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4,(17).

[2]张哲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英语新闻的语体特征:以CCTVNEWS频道为例[J].新闻战线,2015,(5).

[3]赵娜.移动终端新闻标题的跨文化现象:以“最美女教师”的报道实践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2).

[4]杨艳.从报纸的语态修辞探求语言效率:以我国英文报纸的标题为例[J].新闻战线,2015,(24).

[5]牟英梅.新媒介下英语新闻网站的竞争力提升策略[J].新闻战线,2015,(1).

[6]郭霞.英语新闻语篇修辞策略与认知分析方法研究[J].新闻战线,2019,(10).

新闻标题范文篇4

〔关键词〕那逊兰保《;芸香馆遗诗》;民族精神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标题的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以往,从事电视新闻的同志往往注重画面的优美规范,解说的到位准确,声音的清晰感人,甚至可在屏幕打满字幕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而忽略了标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其实,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随着制作手段的进步,电视理论的日益完善而越来越显现出来。

广播传递信息的通道只有声音一个,报纸也只有文字图片两种,而电视则有三种信息传递的通道,那就是画面、声音和文字,这是优于广播和报纸的重要特征。画面、声音、文字三者和谐互补,构成了电视全息式的传播框架。而标题作为屏幕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传达某些特殊信息的提示、评价、吸引、感染等功能。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标题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对于观众的视觉有着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是应该把它当作画龙点睛之笔来处理的。“经过字斟句酌,贴切蕴藉的好标题常常可以强化主题、评价事件、诠释内涵、激发共鸣,其蕴涵的比喻、象征、暗示、呼唤等意境是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新闻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这是画面和声音这些传播要素所无法代替的。好的标题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酶’,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全方位地解读、消化和吸收”(2002年《电视研究》第十期62页)。总之,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引人入画,揭示内容,增加信息,加深观众印象,衔接分段(专题类),美化屏幕。

刊载在报纸上的新闻作品标题除有主题外,还可有副题、眉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概括新闻主旨,点化新闻内容,而电视新闻作品往往只有一个标题,一般是以伴随着图像声音方式出现的,而鲜活优美规范的画面,甜美充满磁性的声音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观众往往会目不暇接,声音充溢着耳膜,进而连接大脑思维,很快就会沉浸在画面和声音营造的情境中去,这时,很容易忽略处在屏幕下方的标题了。像《3333市千名干部下乡务农》、《333盟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产粮大镇大佘太面临严重用水危机》、《发展循环经济让33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等等,没有什么特色的新闻标题就很难让人一目了然,牢记在心头了。所以电视新闻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明,出神入化,言之有物,有冲击力,有磁性,让人过目不忘,才能凸显它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要素,熔铸在一个整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体现出受众对当今的物质和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求,所以制作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因而,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它最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实,即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一脚油门刹到底》,这则电视新闻消息的标题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台制作的,说的是海南把公交收费等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费用都打进汽油里。这一政策在全国率先执行,是对燃油税的一种新尝试,打破过去汽车各种税费分门别类收取的规定,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必细说,这则新闻本身具备了新鲜性。标题既体现新闻价值,又鲜明、生动、新颖。新闻的新鲜性当然还包括独特性和唯一性,像公鸡下蛋、骡子下驹都是特殊的现象,把这样的新闻制作出来,它的标题就应该体现出来独特唯一来。《阿右旗一八岁母驼产下龙凤胎》是一则奇闻,标题让我们一目了然,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四合木濒临灭绝》,四合木是一种遗存的古植物,目前地球上只有鄂尔多斯高原生长,它的存在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则消息的标题本身就体现这一新闻的主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来。例如,去年通辽市突降特大暴雪,对市民出行、交通、供水供电及对各种城市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破坏,然而对农业生产却非常有利。特大暴雪是通辽市民当时面对的重大事件,于是通辽电视台制作的一期特别节目《通辽突降特大暴雪,是利?是弊?各陈说》。特大暴雪有利有弊,记者采用进行时的方法,动态地报道雪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通过采访不同的人,陈说了利害关系。手段新颖,形势创新,而报道过程都是标题所规定的范围内,标题是采访前制作好的,体现了特大暴雪的重要性。

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商业巨子,国家领导人等,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某些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及一些在人们心中形象比较固定的自然地理景观,如高山、大湖、沙漠等如有大的变化和改变,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如《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姚明举办婚礼》等,名人的效应,能吸引起观众的眼球,产生轰动。这类消息的标题制作是越具体越好,把观众最关心的通过标题反映出来。那时即将当选国务院总理,他每天要做的事很多,而他下基层与煤矿工人一起过年,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把这则消息的标题制作成《下基层视察工作》,这是带有共性的概括和陈述,司空见惯,就没有《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好。这是借助了具体的事件,个性化的描述和表现,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牢牢地吸引住观众渴望看下去。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表现力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对唐朝诗人贾岛作诗刻求准确、传神的真实写照,而“推敲”的典故更是体现了贾岛对文字的把握和斟酌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力求达意准确、生动、感人,如临其境。你想在月光下,四周万籁俱寂,一老僧来到一座古刹门前,想进去———这一意境,如何传神,是推?是敲?当然,后来经过高人的指点,用了更巧妙地“敲”字,才有了传世千年的诗句“僧敲月下门”。

古人作诗惜字如金,反映了古人做学问做事的态度和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为今人留下了千古诗篇。今天,我们制作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要有惜字如金、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达到传递信息、激励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到内蒙古自治区做过一个系列报道,是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集的标题《,煤在空中走》《,一两值千金》。分别说的是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在已把这种资源就地转化为电能,通过输电线路滚滚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标题制作得非常生动、新颖、形象,看后令人感奋。内蒙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的大部分,就地深加工,制成精美的羊绒服饰,成倍增值《,一两值千金》实在是不过分。

标题的语言受字数限制,所以表达要集中、凝练、精当,立意要新颖,切中要害。曾有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内容列举丰收的举措,开始有人以这样一个标题《大旱之年话丰收》,觉得很一般,于是又有人制作《一样的灾情,不同的收获》这样的一个标题,大家都觉得比前一个好,同样都说了灾,说了丰收,后一个标题的表述就很新颖、鲜活。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可以经常运用修辞手法,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些、优美些、感人些,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

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更让人们谈吃色变。2006年春季,通辽市有关部门一举查获了非法生产豆芽菜的黑窝点,其生产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如果消费者食之将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时,通辽市场豆芽菜无人问津,依法经营的商贩生意陷入困境。为了给这些人一个说法,让他们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技术监察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了质量监督卡,让市民放心地买,放心地吃。于是记者根据这条新闻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菜拟人,说来亲切,充满关怀。我们前面提的两个标题《煤在空中走》《,产业跟着牛羊跑》都是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内蒙古台在中央台播出的一则消息标题是这样的:《内蒙古做好‘加减乘除’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运用的是借代这种方法,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和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加减乘除”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与算术的加减乘除做法相似,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

当然,修辞方法有多少种,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新闻标题范文篇5

1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与灵魂,其制作过程是一项高智能的精神劳动活动,它代表了新闻传播中采撷信息精华、提炼新闻主题、凝聚新闻价值、体现传播效果的过程。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它不仅是吸引受众、击倒受众的“魔弹”,而且也是某一媒体称雄争霸信息时代的利器。[1]255纵观20世纪百年间中国新闻标题的发展,“呈现出由现象到本质、由单一到丰富的渐进过程”[2]137-139。当这一进程驶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新闻标题呈现出时代变革的新景观:标题新闻、提要题异军突起,大标题、符号标题不断创新发展,长标题、厚标题重新复兴,标题力求“轰动效应”,追求“视觉形象”。[3]100-103然而,这种新景观多体现于新闻标题的形式层面,在内容层面的深刻变革还是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以后。在这一转型期里,我国媒体顺应社会转轨的需要开创了传媒市场化的新格局,新闻传播的思维观念、报道内涵特别是新闻传播的话语形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转变。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信息为受众所接受的必经通道,是新闻发生作用的起始点,通过标题能使受众感受到正在萌发、变动着的新鲜事物[4]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是反映新闻变革的睛雨表。为此,本文试从对新闻传播具有“首因效应”的新闻标题角度来考察,探讨转型期新闻传播的话语形态所发生的深刻转变。

人们还记忆犹新,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一直是以一种宏大的新闻话语图解着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新闻叙事的语态严肃、僵硬、呆板,新闻叙事的对象与内容或是演绎社会精英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或是图解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这种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有着其存在的合法性,可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广泛而又深刻地运行,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实践面临着破茧重生的新格局。

主要是新闻传媒由过去的国家支撑走上了自主生存、自负盈亏的市场化道路。为了赢得受众这一消费者市场,新闻传媒必须打破传统思维,转变传播理念与实践。于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一次由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方向的转移,即将关注的目光由上层精英投向了下层民众,新闻语态也由精英语态变为平民语态,从“真诚面对观众”到“为老百姓说话”、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老百姓自己讲故事”,新闻传媒开始了一场“新闻平民化”的革命。

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开播,标志着中国新闻界平民意识的觉醒,到2000年前后,以都市报、晚报特别是电视栏目《南京零距离》为代表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的浪潮。这些民生新闻其关注视角是平民的,思维角度是平民的,表达方式与评论立场也是平民的。这种平民化特征反映在新闻标题语态上则显现为假、大、空的标题少了,客观、具体、平实的专业话语成为了新闻标题的主体趋势。《公交站牌与路牌不一致害苦外地人》《电线老化义乌一酒店失火11人熟睡中丧生》《南京商家收购进口奶粉罐市民质疑或造假》《中小学生择校现象调查》①等等,诸如此类源自民生的新闻标题在报纸、电视新闻中占有着较大比例,为人们送去了一条条实用的信息。民生新闻的发展态势表明,它已成为社会转型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核心内容之一,即使是主流报纸《人民日报》也开辟“民生三问”“民生一线”等栏目报道如《“地沟油”,不该上餐桌》等关注民生、反映民情的大量民生新闻。

新闻平民化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在近年来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更彰显了人本意识与人文关怀。类似人民日报《“赶快救人”》《不放弃不抛弃》《分分秒秒,和生命赛跑》《生死竞速,仍在进行》的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使命的报道标题随处可见。南方周末的关于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新闻标题《遇难失踪人数:一个不能忽略》,把关注的视角集中在了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的数字上,“一个不能忽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1”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语态是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生命的极大尊重,包含着强烈的人本色彩,彰显了对人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本思想的树立、民生新闻的崛起,使得时政新闻报道改变了传统政治公文模式,而寻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契合点做贴近性的报道,实现了时政新闻民生化。华商晨报的标题为《陕西农民康海发回忆与一起过年扭秧歌》是一则关于总书记春节前夕到陕西省延安市考察工作的新闻,它没有选取考察工作的会议、指示之类的视角语态报道,而是选取一位农民回忆的视角与语态报道胡总书记来到安塞县侯沟门村与当地村民一起跳起陕北秧歌,并到村民康海发家与他们一起炸年糕、吃年饭,共迎新春。将国家领导人深入民众、关怀民众、与民众同欢庆的亲民爱民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华社播发的标题为《温总理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报道的是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内容。但记者跳开了政务报道的常规套路,从最贴近群众的视角,即温总理在会上动情讲述他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有关学校设施落后和孩子失学的事切入,这样的视角与语态真切地传递了国家领导人对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关怀,令人感动。

此外,关于两会的时政新闻报道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2010年的两会报道展示出新的气象与姿态:压缩领导报道篇幅,“政治传播视角越来越扁平化、传播议题越来越贴近现实,传播态度越来越理性多元。”而媒体报道两会的新闻标题多是委员们提出的一个个与民生有关的提案,如《徐秀玉代表:不能让降价药品一次次“死去活来”》《张世平委员:完善女职工禁忌劳动保护》等等。“受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政治传播议题的边界越来越宽广,中国民众正在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以更加严格的目光‘审视’两会的议题与进程。”[5]19-22总之,从中央到地方各新闻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上,一方面压缩篇幅减少数量,另一方面采用硬新闻软化手法,寻求贴近性的报道,从而形成一种主流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的双向流动的格局。

二。

“新闻的传播过程也就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对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传输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触新闻、选择新闻、记忆新闻过程中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这就是新闻的导向功能。”[6]161-163在计划经济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受我国传统哲学与思维方式中整体观念的影响,讲究统一意志、统一思想,为此,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表达呈一种直接的外显特征,即用高八度的“新华语态”硬性传输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受众处于被强行捆绑状态。市场经济确立后,多样化的社会结构蕴育了多样化的思想理念,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使得新闻事件在价值判断上高度一言堂的现象被逐渐消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自由表达思想构建了平台与空间。于是,媒体开始改变话语姿态,将过去高高在上、强硬传输的说教语态变为一种婉转平和的渗透语态,实现了新闻导向功能由显性表达向隐性表达的转换。

新闻导向的隐性表达就是将媒体导向的观点与理念不是直接地和盘托出而是隐于新闻报道中,让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其思想和行为自然而然地向着传播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种转换表现在新闻标题上,则是过去那种充满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等定论性价值判断色彩的显性标题逐渐减少,而开放的富有建构与探究意义的隐性标题逐渐增多,例如人民日报的《城市雕塑能留下多少精品》。近年来,城市雕塑势头强劲,但给人留下心灵震撼的凤毛麟角,随意上马的工程与粗制滥造的作品大量出现。对此文章呼吁要沉下心来,创作拥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的精品,这样城市雕塑才能留存于世。该新闻标题并没有直接亮出观点,而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将观点隐藏于新闻之中去表达。2007年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栏目的一个新闻标题《低龄学生暑期忙整容专家建议正确引导》。社会的多元诉求使整容行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而选择整容又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标题没有摆出对学生整容现象进行“封杀”的架势,而是借助专家建议构筑良性的舆论合力来对受众进行委婉导向,这种充满柔性与建构性的语态显得客观而宽容。

在媒体上开放的富有建构意义的隐性标题非常多,如《“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锐》《医患纠纷举证责任路在何方》《低保户能否用空调重庆市低保条例遭遇两难条款》《“小眼镜”越来越多了》等。其实,富有建构意义的隐性表达不仅是实现传播目的的一种途径,更体现了尊重受众、与受众平等沟通的态度,同时也是赋予受众一种辨别判断的能力,促使受众积极地投入到话题的思考与讨论中。

标题的隐性语态还具有含而不露、意味深邃的魅力,值得细细品味。如光明日报的《“我挖出来的一百多人里没我的儿子”》与新华每日电讯的《“在这里,我们更愿意叫他们为客人”———北京首个甲型H1N1流感医学观察点探秘》等。这种意义委婉的隐性表达,蕴含深厚,感人至深,比直接表达显性意义更有力量,更能实现传播主体的预期目的。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实现了人人皆可、传播信息现象的出现,奔如潮涌的海量信息带给人的是碎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某些信息与事物的认识模糊不清、无所适从,只能从感性出发关注事物冰山一角的表面化特征,而对事物难以做深刻全面的掌控。新闻传播是向受众进行的一种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从“使用满足论”角度来讲,受众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和“将会怎样”。对此,传统媒体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优势对新闻加以深度的解释分析,于是大量带有悬疑语态的新闻标题出现在媒介中,如《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范美忠临“震”逃脱错在哪?》《李广为何“难封”》《棉花市场波动得像股市,究竟谁主沉浮》。这些带有悬疑色彩未显结论的标题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探究意识,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媒体对受众的自觉吸引,使受众在媒体隐性表达中实现了对事物更为全面、对称的把握,这使媒体由为受众提供一种价值判断向提供一种价值分析、由“立足于信息的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7]11-13的角色转变,实现了媒体引导受众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场域里认知事物、建构世界的功能。

三。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媒体由于长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约束以及中国传统模糊思维与中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僵化保守、内敛中庸的思想,反映在传播领域,其新闻语言表达形态带有明显的概念化与公式化现象,如《我国推进新闻出版集团化建设初见成效》,这一高度概括的抽象标题语态缺少与内容相关的实际信息,成为了“死线抽绎”,受众不愿接受这种干瘪的信息传递。市场经济确立后,国家政策的放宽,思想束缚的解放,使得人们被压抑的心性得到释放、张扬,人们接受事物与表达感情的方式大大转变,更喜欢具有感性色彩、形象生动、富有娱乐性与趣味性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在这个“娱乐狂欢”的时代。为了迎合大众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以赢得传媒市场化后更大的经济利益,媒体不断转变思维方式与传播语态,在新闻表达方式上变生硬呆板、高度模糊的概括性抽象语态为形象生动、具体鲜活的描述性具象语态,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讲故事”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并且“强调冲突的紧要性”,“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8]142由于标题对于新闻内容传播所具有的“首因效应”使得媒体在新闻标题拟定上亦追求一种故事化特征,采用对新闻事物具体描摹的表现手法,力争使标题语态实在、形象、逼真,富有故事性、情节性与趣味性。如南方都市报的《排队加油乱象丛生插队、吵架、塞钱、走后门等开始出现,油荒隐忧持续》,这一标题将四个情节联排一起,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达到了可视可感的效果。新晚报的一个标题《本应五十六人却是七八十个可谓济济一堂惹得空气不畅(引)“超载”班级晃晃荡荡驶过来(主)》更是形象生动,充满了趣味性。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以其通俗化、生活化的表征移位到了社会中心地带,人们表达与接受事物的心态、风格更加随意自然、率真直接,为此传媒语言极力打破书面语的僵硬语态,吸收通俗、鲜活的口语进入标题,如北京晚报《北京飞往伦敦航班惊险迫降希思罗机场英航客机“摔个屁股蹲儿”》与经济日报《不吃发菜少穿羊绒,行不行》(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这样的口语化表达既简洁形象,又带着世俗生活的语态语境,令人感到随和亲切。口语化的标题拆除了媒介和受众之间的界线和戒备,使新闻的接受有了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的愉悦[9]5。

一位哲人说:一个时代总是以该时代的语汇及其形象化的比喻为特征的。网络作为当今社会最热媒体,其语言有着极强的影响力。网络语汇具有生动传神、形象逼真、个性突出、创意十足的特质,它作为“社会方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非凡的概括力折射社会热点问题,以“另类”的表达真切反映世情民心。近年网络新词如“范跑跑”、“躲猫猫”、“暴走妈妈”、“楼歪歪”、“楼脆脆”、“草根”、“山寨”、“雷人”、“”蚁族“、”房奴“、”蜗居“、”史上最牛……“等以其反应生活的形象精辟流行于社会,且在各媒体的新闻标题中广为借用。2008年代表临阵逃脱的”范跑跑“与代表抄袭模仿、不正规的”山寨“,2009年代表楼房质量问题的”楼歪歪“等被借用的频率非常高,如《中国男篮面临史上最大困境,绝不做”范跑跑“》《山寨包工队盖出”楼歪歪“》等等。网络流行词语挑战着传统新闻的准确性,但对增强信息传播的感染力确实起到了增值作用。

此外,影视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富有一定意味和娱乐功能的词语也被新闻标题所借用。如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的新闻《海伦市一驾驶员疲劳驾车打瞌睡———眼睛一闭一睁,咣!撞车了》,标题借用当下流行的小品语言准确真实地描写了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既形象生动又不乏诙谐幽默,这种幽默的语态更能起到警示的作用。总之,鲜活、时尚、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标题语言反映了时代变迁带给人们心灵的解放和智慧的彰显。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说:”始于1993年的电视新闻改革在理念上是从实验与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开始的,比如,叙述的态度应该是真诚和平和的;叙述的内容应该是观众关心和真实的;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叙述的效果应该是具有真实感和吸引力的……“[10]4本文从以上三方面所描述的新闻语态在现时代背景下的更新转变,可以说是新闻改革在实践与受众新的”说话方式“上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是转型期传媒市场化变革的深刻表征与显现。这种跨越与转变不是偶然的,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产物“[11]10-12,是传媒人适应时展、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寻求新闻改革方略的重要体现,是传播规律作用下受众需求市场拉动的必然结果。

四。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媒市场化语境下新闻语态的发展趋势总体看是值得肯定的,它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犹如一块美玉生长过程中伴有瑕疵一样,新闻传播的语态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新闻平民化的道路上,民生新闻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报道内容琐碎化,均为微观层面鸡毛蒜皮的市井轶事;报道手法原生化,过于直白粗陋、缺少品位,这在新闻标题中也可反映出来。

如某报的《呼隆一声,掉进粪坑(引)××说:屎和尿灌了我一肚子(主)》,这一白描式的标题令人恶心,缺少美感。民生新闻推动新闻话语权由上到下地流动,确实促成了传播本质的深度回归,但不能视其为新闻改革的终点,媒体突出弱势群体的地位,受众一直停留在百姓而非公民上。媒体的社会价值,在于彰显其”公共性“。[12]37-38媒体应该在公共领域发挥更大的作为,提升广大公众知晓、参与与表达的权利,实现公众的核心利益。为此,”公共性“所包含的公正、公平、公开、民主、正义和责任等意义,无疑应该在现代大众传播活动以及当下信息环境建构中,作为人类民主的一种终极目标和人文关怀来追求实现。[13]19-22在追求新闻故事化、娱乐化过程中,出现了泛娱乐化、低俗化及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等问题,如标题党新闻的出现与瓦釜效应的产生等。所谓”标题党“新闻是指网络新闻中利用新奇的脱离新闻事件实际的标题,来吸引网民阅读该新闻,以达到争取注意力目的的新闻统称[14]77-78。例如有一篇感人至深的反映婆婆去世后,媳妇照顾公公,让公公安度晚年的报道,本来题目叫《孝心照亮晚年》,可编辑将之改为《媳妇与老人公的故事》,原本很高尚的内容却被庸俗化的标题扭曲了。在互联网网站上,图片标题存在的标题党现象更为严重,如标题为《丰满少妇当众”喂奶“引起交通堵塞》,可图片里面的内容却是:在一条山道中间有四个小猪在吃一母猪的奶,不远处有一辆汽车停在路上。这种题文不符的现象,有悖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对受众带有一种极强的欺骗性。

”瓦釜效应“是指”在我们今天的大众传媒上,更有意义的新闻角色大多默默无闻,更无意义或更有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则易于烜赫一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15]在各家网站上,明星私密、血腥暴力、花边色情、低俗猎奇的新闻标题如《辣妹组合复合,维多利亚SM装爆乳撑开拉链》等铺天盖地。前两年关于杨丽娟追星事件,在百度查询相关网页竟多达1000万篇,超过了政治、文化、经济类严肃题材的报道网页。

新闻标题这种低俗化、媚俗化的语态偏离了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削弱了媒介除娱乐之外的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降低了媒介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误导了受众的价值取向,”使大众在不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的批判和世界重建的愿望,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16]236,分化了社会认同整合的力量,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公共道德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这一低俗语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消费社会带来的追求享受与娱乐主义的时代背景原因,更有媒介走向市场化后背后经济利益驱动使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媒介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生产消费者———受众喜欢的产品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成为媒介最大的利益诉求,于是,娱乐似乎变为了媒体的救命稻草而弥漫于传播场域中。其实,娱乐并非是不好的东西,只是它有形而下的表层感官娱乐与形而上的理性精神娱乐之分,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而媒体只是一味地去迎合与扩大大众的形而下的浅层娱乐需求而忽略大众形而上的高品位深层需求,这是对受众文化需求理解的错位。当媒体趋之若鹜地一味只给大众感官需求时,就会使大众”一直沉迷在消费社会声色犬马的感觉、感官的震惊、刺激和体验之中,放弃了对深沉审美体验的个体化追求,放弃了对崇高、真理和理想的追问,放弃了对人类理性价值的守望,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信仰的整体迷失和文化逻辑的病理性错乱“[17]62-64。从这一意义层面来讲,媒体不仅要满足于大众”娱乐狂欢“的感官享乐,还要引领大众走向悦志悦神的更高层次的娱乐审美境界,惟其如此,传媒才能在其影响力不断扩张的社会场域里担当起引导大众、形塑社会、建构世界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南长森。新闻思维与主体运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何纯。20世纪新闻标题的演进与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韩炼。当代新闻标题的特点[J].现代传播,2000,(3)。

[4]彭朝丞。新闻标题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马昌豹,项开来。政治传播进入”10“年代———2010年两会报道观察[J].新闻与写作,2010,(4)。

[6]邓力。新闻导向功能的隐性表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7]喻国明。传播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8][美]罗伯特·赫利尔德。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M].谢静,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1]高红波。转型期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J].声屏世界,2008,(12)。

[12]蔡华栋。电视的家庭收视环境与新闻语态创新[J].电视研究,2010,(5)。

[13]赵平喜,吴闻莺。新闻场域视野下的信息环境建构[J].新闻记者,2009,(7)。

[14]胡朝辉。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0,(3)。

[15]杜骏飞。大众传媒的瓦釜时代[N].南方周末,2007-05-17.

新闻标题范文篇6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英语新闻标题;跨文化交际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将文学的翻译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而新闻标题的翻译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并且由于翻译成本等相关原因,使得大多数外来报道都是通过国外通讯社进行翻译的。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窗口,其翻译质量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本文将翻译功能理论作为基础前提,对当下英语新闻标题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功能的翻译理论就是利用跨文化的交际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相关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转换,从而实现不同语言的翻译功能。由于不同的语言之间都有自身的文体和规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功能作为翻译的基本前提,有很多相关的专家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如弗尔米、莱斯以及诺德对于功能翻译理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莱斯指出,将文本的基本功能作为翻译的标准不仅可以完善翻译的样式,还能够更好地实现翻译功能。他从翻译后的文章和原文本两个方面的功能关系出发,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雏形。而诺德则强调功能翻译中的忠诚度,使原文作者、翻译者和受众能够达成和谐一致。

二、新闻标题翻译的原则

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流通形式,属于典型的大众传播行为,它主要有三个功能:即信息的传播功能、对公众的教育功能以及舆论的引导功能。新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标题、导语和正文,其中标题起到了整个文章的点睛作用。标题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还能够简短地将新闻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来,甚至还能起到美化整体新闻版面的作用。新闻标题有着自身的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准确的凝练,要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其次,新闻标题还需要具有准确性。新闻报道在进行客观事实的描述时,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做到客观、准确,否则就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最后,新闻标题还需要具有吸引力。好的标题会抓住读者的眼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新闻的拟题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标题的吸引力[1]。

三、英语新闻标题选词的特点

(一)新闻中常见的初级词汇的特殊词义应用。在英语新闻报道当中,会经常采用一些常见的词汇描述相关的新闻,这些词汇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意义,并且成为了独有的英语新闻词汇。在很多的英语报刊当中所看到的初级词汇,在英语新闻标题中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horror在英文标题中经常被表示暴力事件或不幸事故,例如一个美国校园的枪击事件的标题就是“CampusShootingHorrorinUSA”;还有story一词,并不是普通的单词含义“事件”,而是指“新闻报道”的意思。通过应用这些初级词汇,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方便编辑和排版,在进行中英文标题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对类似的词汇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掌握这些常见的熟词的生义应用。(二)英语标题中的修辞词汇的独特用法。英语新闻标题在保证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则与前提下,还会经常使用一些有趣的比喻性修辞来描述事件,增强新闻的趣味性,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新闻内容,这种诙谐幽默的修辞用法在英语标题中大受欢迎,在国外的英语报道中,这种修辞的用法十分常见。例如在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篇英语新闻标题是有关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华尔街股票大跌的新闻报道。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整个国家都受到了牵连,在这篇标题上,将亚洲的金融危机比喻成了流感——“CatchingtheAsianFlu”,反映出了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危害。这种有趣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三)英语标题中新型词汇的广泛应用。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型词汇,这些不同的词汇通过旧词新意或者词意的转换成为了全新的表达方式,新闻标题中对这类新型词汇的应用使整体标题更加形象与生动。大多数新词的产生都是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事物延伸出来的词义,例如手机的使用愈加频繁,大多数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出现了“ringxiety”(手机幻听),这个新词就是由“ringtone”(手机铃声)以及“anxiety”(焦虑)这两个词组合而成,指的就是人们在手机没有响动的情况下产生手机振动或者响铃的错觉,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还有我们熟悉的“脱口秀”(talkshow),也是一种新型词汇的组合,也逐渐被应用到了我国的一些节目当中,这些新鲜的新型词汇,需要在平时多关注国外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从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标题的意义。

四、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

(一)注意词汇的表达。一般的英语新闻标题可以通过利用词汇的变更词义进行表达,从而达到吸引受众的基本目的。由于很多词汇与基本的英语词义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了解原文本的语境以原文语境为基本依托从而进行翻译[2]。例如,英语新闻标题“TheChineseMarket,ABottomlessPit”,在普通的翻译下,“ABottomlessPit”的表面意思是指“无底洞”,这样的翻译不仅过于牵强,而且将中国市场描述为“无底洞”,在语境上更像贬义词。通过了解就会发现,“ABottomlessPit”这个词出自著名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总裁之口,是他在视察上海时所说的话,通过语境进行分析,他想表达的是中国的市场潜力较大。在这个标题中,如果没有对相关语境以及词汇的表达进行分析很容易造成负面理解,甚至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各个词义的变更使之贴合原文语境,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翻译和表达,起到积极的传播作用。(二)不断斟酌重组句式结构。英文标题的形式变化多样,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地将文章逐字翻译,这样无法体现出新闻标题的特征,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受众,因此在进行翻译中要基于功能理论原则结合具体的语境,注意句子结构重组的特性,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例如在一则情人节的新闻宣传语上原文的英语新闻标题为“SpendingValentine’sDayalone?Thesescientificsecretsofseductioncouldmakeallthedifference”,如果直接逐字逐句地翻译,就会翻译成“要独自度过情人节吗?这些科学的秘密诱惑会大不相同”。这种直接的翻译不仅无法让受众形成直观的理解,还会使新闻的具体内容显得极为别扭和怪异,通过进一步了解相关语境,并且对于文中句子结构进行重组之后可以翻译为“情人节中教你诱人的指南来取悦心上人”,这样的表达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新闻的意义,而且还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能够继续阅读新闻的具体报道。(三)注意英语标题中的修辞用法。在英文的新闻标题翻译当中,通过有效的使用修辞手法,能够让题目更加有趣,例如可以通过借用谚语或者押韵的形式体现英语标题的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Abowlofsoupadaycouldkeepthepoundsatbay”中应用了人们熟知的谚语——“Anappleadaykeepsdoctoraway”。所以结合这个谚语,可以将其译为“一天一碗汤,脂肪减光光”。这样的新闻标题,在准确传达原文所想表达含义的同时,充分利用了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手法,使整个英语新闻标题更有趣味。(四)注意翻译时两国的不同价值。新闻作为一种特别的文体,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外,还要注意各国之间的价值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具体的选材和新闻价值,在报道过程中选择了什么样的题材,篇幅有多长,以及是否涉及一些媒体经营的宗旨和理念,都需要符合各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与方针,遵循当地的价值观。

五、结语

在进行英文标题的翻译过程中,要在功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还要遵循基本的英语新闻标题准则,结合各国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了解相关的语境,从而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的方式,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主动性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在功能理论的指导下,英语的新闻翻译应当从原文作者的意图入手,了解基本的语境,注意词汇的表达、句式结构的重组、谚语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因素,从而更好地展现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璟.功能理论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研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26):120-121.

新闻标题范文篇7

〔关键词〕那逊兰保《;芸香馆遗诗》;民族精神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标题的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以往,从事电视新闻的同志往往注重画面的优美规范,解说的到位准确,声音的清晰感人,甚至可在屏幕打满字幕来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而忽略了标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其实,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作用随着制作手段的进步,电视理论的日益完善而越来越显现出来。

广播传递信息的通道只有声音一个,报纸也只有文字图片两种,而电视则有三种信息传递的通道,那就是画面、声音和文字,这是优于广播和报纸的重要特征。画面、声音、文字三者和谐互补,构成了电视全息式的传播框架。而标题作为屏幕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传达某些特殊信息的提示、评价、吸引、感染等功能。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标题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而这双眼睛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对于观众的视觉有着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是应该把它当作画龙点睛之笔来处理的。“经过字斟句酌,贴切蕴藉的好标题常常可以强化主题、评价事件、诠释内涵、激发共鸣,其蕴涵的比喻、象征、暗示、呼唤等意境是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新闻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这是画面和声音这些传播要素所无法代替的。好的标题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酶’,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全方位地解读、消化和吸收”(2002年《电视研究》第十期62页)。总之,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引人入画,揭示内容,增加信息,加深观众印象,衔接分段(专题类),美化屏幕。

刊载在报纸上的新闻作品标题除有主题外,还可有副题、眉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概括新闻主旨,点化新闻内容,而电视新闻作品往往只有一个标题,一般是以伴随着图像声音方式出现的,而鲜活优美规范的画面,甜美充满磁性的声音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观众往往会目不暇接,声音充溢着耳膜,进而连接大脑思维,很快就会沉浸在画面和声音营造的情境中去,这时,很容易忽略处在屏幕下方的标题了。像《3333市千名干部下乡务农》、《333盟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产粮大镇大佘太面临严重用水危机》、《发展循环经济让33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等等,没有什么特色的新闻标题就很难让人一目了然,牢记在心头了。所以电视新闻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明,出神入化,言之有物,有冲击力,有磁性,让人过目不忘,才能凸显它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要素,熔铸在一个整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体现出受众对当今的物质和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求,所以制作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因而,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它最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实,即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一脚油门刹到底》,这则电视新闻消息的标题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台制作的,说的是海南把公交收费等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费用都打进汽油里。这一政策在全国率先执行,是对燃油税的一种新尝试,打破过去汽车各种税费分门别类收取的规定,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必细说,这则新闻本身具备了新鲜性。标题既体现新闻价值,又鲜明、生动、新颖。新闻的新鲜性当然还包括独特性和唯一性,像公鸡下蛋、骡子下驹都是特殊的现象,把这样的新闻制作出来,它的标题就应该体现出来独特唯一来。《阿右旗一八岁母驼产下龙凤胎》是一则奇闻,标题让我们一目了然,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四合木濒临灭绝》,四合木是一种遗存的古植物,目前地球上只有鄂尔多斯高原生长,它的存在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则消息的标题本身就体现这一新闻的主题。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来。例如,去年通辽市突降特大暴雪,对市民出行、交通、供水供电及对各种城市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破坏,然而对农业生产却非常有利。特大暴雪是通辽市民当时面对的重大事件,于是通辽电视台制作的一期特别节目《通辽突降特大暴雪,是利?是弊?各陈说》。特大暴雪有利有弊,记者采用进行时的方法,动态地报道雪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通过采访不同的人,陈说了利害关系。手段新颖,形势创新,而报道过程都是标题所规定的范围内,标题是采访前制作好的,体现了特大暴雪的重要性。

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商业巨子,国家领导人等,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某些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及一些在人们心中形象比较固定的自然地理景观,如高山、大湖、沙漠等如有大的变化和改变,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如《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姚明举办婚礼》等,名人的效应,能吸引起观众的眼球,产生轰动。这类消息的标题制作是越具体越好,把观众最关心的通过标题反映出来。那时即将当选国务院总理,他每天要做的事很多,而他下基层与煤矿工人一起过年,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把这则消息的标题制作成《下基层视察工作》,这是带有共性的概括和陈述,司空见惯,就没有《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好。这是借助了具体的事件,个性化的描述和表现,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牢牢地吸引住观众渴望看下去。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表现力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对唐朝诗人贾岛作诗刻求准确、传神的真实写照,而“推敲”的典故更是体现了贾岛对文字的把握和斟酌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力求达意准确、生动、感人,如临其境。你想在月光下,四周万籁俱寂,一老僧来到一座古刹门前,想进去———这一意境,如何传神,是推?是敲?当然,后来经过高人的指点,用了更巧妙地“敲”字,才有了传世千年的诗句“僧敲月下门”。

古人作诗惜字如金,反映了古人做学问做事的态度和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为今人留下了千古诗篇。今天,我们制作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要有惜字如金、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达到传递信息、激励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到内蒙古自治区做过一个系列报道,是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集的标题《,煤在空中走》《,一两值千金》。分别说的是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在已把这种资源就地转化为电能,通过输电线路滚滚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标题制作得非常生动、新颖、形象,看后令人感奋。内蒙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的大部分,就地深加工,制成精美的羊绒服饰,成倍增值《,一两值千金》实在是不过分。

标题的语言受字数限制,所以表达要集中、凝练、精当,立意要新颖,切中要害。曾有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内容列举丰收的举措,开始有人以这样一个标题《大旱之年话丰收》,觉得很一般,于是又有人制作《一样的灾情,不同的收获》这样的一个标题,大家都觉得比前一个好,同样都说了灾,说了丰收,后一个标题的表述就很新颖、鲜活。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可以经常运用修辞手法,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些、优美些、感人些,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

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更让人们谈吃色变。2006年春季,通辽市有关部门一举查获了非法生产豆芽菜的黑窝点,其生产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如果消费者食之将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时,通辽市场豆芽菜无人问津,依法经营的商贩生意陷入困境。为了给这些人一个说法,让他们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技术监察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了质量监督卡,让市民放心地买,放心地吃。于是记者根据这条新闻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菜拟人,说来亲切,充满关怀。我们前面提的两个标题《煤在空中走》《,产业跟着牛羊跑》都是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内蒙古台在中央台播出的一则消息标题是这样的:《内蒙古做好‘加减乘除’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运用的是借代这种方法,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和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加减乘除”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与算术的加减乘除做法相似,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

当然,修辞方法有多少种,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新闻标题范文篇8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歧义现象

一、新闻标题的定义

新闻工作术语,报刊上新闻和文章的题目,通常指新闻的题目,制作标题是新闻编撰者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报纸编辑部用标题来概括,评价新闻的内容,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二、英语新闻标题的歧义现象

(一)词汇歧义

1、音位歧义

语音是传输语言信息的物质外壳,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语音对于信息传输的主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词义要靠音素及其组合来区辨,而且表现在语调、重音可以区别语义内容、含义、情感和态度。一般地说,英语中某些句型、习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法。但是,语句的读法(音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言语的语境、说话人的心理、个人习惯、话语题材等多种因素;音位特征的变化常常影响言语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2、词类歧义

当一个词在句中具备不同的语法功能时就会引起歧义。词的结构与短语的相似之处,指两者都可体现修饰语与中心词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合成词,与相应的短语都含有相同的要素(词),其前项表示突出特性、功能、形态等,与一般定语相似。例如,acovergirl(封面女郎)是agirlorwomanwhosepictureillustratescoverofmagazine,etc.前缀和后缀也为词干增加语法或语义特征。

(二)句法歧义

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指的是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义不止一个的歧义现象。句法歧义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句子(含短语)中相邻的成分(词或词组),在语义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传达不同的意思;一种是句子相邻成分之间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潜在的语义关系,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解释。本部分讨论的句法歧义是第一种情况。这类歧义主要是由句法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

(三)语义结构歧义

这类歧义主要是由于各成份之间不同的搭配组合引起的。

例如,Adrivermusthavegoodvisionandreactioncapacity.

句中,可以如此搭配:

a.Adrivermusthavegoodvisionandgoodreactioncapacity.

b.Adrivermusthavevisionwhichisgoodandreactioncapacity(四)省略歧义

英语报刊标题写作的一大特色是简练。为迅速将诸多信息传递给读者,标题要求语言简单扼要,允许不拘一格的表达,因而在原本应是完整的句子作为标题时,通常要省略名词、形容词等实词外的某些词语,因其多是起语法功能的虚词,略去后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三、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规避歧义现象的策略

(一)力求简洁

英语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但是汉语是蕴含信息最丰富的语言,是最有利于思维的语言。英语说上一大段的话,汉语几个字就能概括。所以,简洁,就是“文约而事丰”,也就是惜墨如金,避免拖沓和累赘,使译文简净之至。使用简短小词、单词型标题和词组句子型标题中的省略都是简约的表现。例如下面这个标题:“Whatdoeschipmeanforyou?”就应本着简洁的原则,翻译为《集成块的意义》,而不要译成《微型集成电路块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翻译中添加注释性词语

添加注释性词语是为了易于让读者对译文事物有完整的印象、对相关文化习俗有全面的了解而在翻译过程中增补的相关知识或背景材料。缺少文化背景信息,读者则无法理解。添加注释性词语是对资料中的一些词语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易于读者理解。英语报刊的新闻标题往往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外有别”的原则和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对国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有关信息、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不符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该删则删,该增则增。

(三)使用典故、习语和其他修辞手法

英语新闻尽管讲究所谓的“客观、简约”,要求尽量“简化直白”,但这并不影响记者、编辑在标题中对典故的妙用。新闻标题如果适当地用一些典故、成语,会使整个文章顿时生辉。例如,ToSaveOrNotToSave:借用了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Hamlet)中的名句Tobeornottobe(是生是死),要不要储蓄?

标题中还使用借代、幽默、讽刺、双关、谐音、比喻、重复、押韵等其他修辞格,如:

TheScentofDescent:亲之与否,气味识别(谐音)

Overfed,Overpaid,Over-sexedAndOverHere!:吃得多,饷银多,搞女人多,随处可见(重复)

(四)释义法

释义法(Explanation)适应于“文化空缺”(culturalvacancy)现象的处理和翻译。如果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现象而且无法将之加以引申、替代。那么用释义法对原语中的信息进行阐释则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释义法的具体做法就是音译或者直译后加上注释以释义,这样一来,既不会损失信息,也不会造成误解和交流障碍。从严格意义上说,释义法是一种归化的策略,但它却融合和了异化和归化两者的优势。

四、结论

歧义现象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不倦地探索其积极的一面,研究它在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效果对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宋坤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

新闻标题范文篇9

刊载在报纸上的新闻作品标题除有主题外,还可有副题、眉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概括新闻主旨,点化新闻内容,而电视新闻作品往往只有一个标题,一般是以伴随着图像声音方式出现的,而鲜活优美规范的画面,甜美充满磁性的声音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观众往往会目不暇接,声音充溢着耳膜,进而连接大脑思维,很快就会沉浸在画面和声音营造的情境中去,这时,很容易忽略处在屏幕下方的标题了。像《3333市千名干部下乡务农》、《333盟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产粮大镇大佘太面临严重用水危机》、《发展循环经济让33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等等,没有什么特色的新闻标题就很难让人一目了然,牢记在心头了。所以电视新闻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明,出神入化,言之有物,有冲击力,有磁性,让人过目不忘,才能凸显它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要素,熔铸在一个整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做得准确、鲜明、生动呢?首先要突出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体现出受众对当今的物质和文化的追求、选择和需求,所以制作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因而,标题的制作必须体现,它是存在于新闻中最有价值的事实,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它最能说明主题的典型事实,即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一脚油门刹到底》,这则电视新闻消息的标题是上世纪90年代海南台制作的,说的是海南把公交收费等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费用都打进汽油里。这一政策在全国率先执行,是对燃油税的一种新尝试,打破过去汽车各种税费分门别类收取的规定,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必细说,这则新闻本身具备了新鲜性。标题既体现新闻价值,又鲜明、生动、新颖。新闻的新鲜性当然还包括独特性和唯一性,像公鸡下蛋、骡子下驹都是特殊的现象,把这样的新闻制作出来,它的标题就应该体现出来独特唯一来。《阿右旗一八岁母驼产下龙凤胎》是一则奇闻,标题让我们一目了然,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四合木濒临灭绝》,四合木是一种遗存的古植物,目前地球上只有鄂尔多斯高原生长,它的存在是有特殊意义的,这则消息的标题本身就体现这一新闻的主题。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对群众利益、社会生活、国内国际发展形势有重要影响。制作这样的新闻时,在标题中就应首先体现出来。例如,去年通辽市突降特大暴雪,对市民出行、交通、供水供电及对各种城市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影响和破坏,然而对农业生产却非常有利。特大暴雪是通辽市民当时面对的重大事件,于是通辽电视台制作的一期特别节目《通辽突降特大暴雪,是利?是弊?各陈说》。特大暴雪有利有弊,记者采用进行时的方法,动态地报道雪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通过采访不同的人,陈说了利害关系。手段新颖,形势创新,而报道过程都是标题所规定的范围内,标题是采访前制作好的,体现了特大暴雪的重要性。

社会上有影响的人物,商业巨子,国家领导人等,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某些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及一些在人们心中形象比较固定的自然地理景观,如高山、大湖、沙漠等如有大的变化和改变,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如《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姚明举办婚礼》等,名人的效应,能吸引起观众的眼球,产生轰动。这类消息的标题制作是越具体越好,把观众最关心的通过标题反映出来。那时即将当选国务院总理,他每天要做的事很多,而他下基层与煤矿工人一起过年,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把这则消息的标题制作成《下基层视察工作》,这是带有共性的概括和陈述,司空见惯,就没有《井下与矿工一起过年》好。这是借助了具体的事件,个性化的描述和表现,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牢牢地吸引住观众渴望看下去。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凝练、精当、表现力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对唐朝诗人贾岛作诗刻求准确、传神的真实写照,而“推敲”的典故更是体现了贾岛对文字的把握和斟酌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力求达意准确、生动、感人,如临其境。你想在月光下,四周万籁俱寂,一老僧来到一座古刹门前,想进去———这一意境,如何传神,是推?是敲?当然,后来经过高人的指点,用了更巧妙地“敲”字,才有了传世千年的诗句“僧敲月下门”。

古人作诗惜字如金,反映了古人做学问做事的态度和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精神,为今人留下了千古诗篇。今天,我们制作电视新闻作品的标题,就要有惜字如金、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达到传递信息、激励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到内蒙古自治区做过一个系列报道,是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两集的标题《,煤在空中走》《,一两值千金》。分别说的是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现在已把这种资源就地转化为电能,通过输电线路滚滚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标题制作得非常生动、新颖、形象,看后令人感奋。内蒙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的大部分,就地深加工,制成精美的羊绒服饰,成倍增值《,一两值千金》实在是不过分。

标题的语言受字数限制,所以表达要集中、凝练、精当,立意要新颖,切中要害。曾有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内容列举丰收的举措,开始有人以这样一个标题《大旱之年话丰收》,觉得很一般,于是又有人制作《一样的灾情,不同的收获》这样的一个标题,大家都觉得比前一个好,同样都说了灾,说了丰收,后一个标题的表述就很新颖、鲜活。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可以经常运用修辞手法,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些、优美些、感人些,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

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制假售假,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给人民身心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表现在食品方面的弄虚作假,更让人们谈吃色变。2006年春季,通辽市有关部门一举查获了非法生产豆芽菜的黑窝点,其生产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如果消费者食之将对身体造成伤害。一时,通辽市场豆芽菜无人问津,依法经营的商贩生意陷入困境。为了给这些人一个说法,让他们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技术监察部门为合格豆芽菜标上了质量监督卡,让市民放心地买,放心地吃。于是记者根据这条新闻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质量监督卡给豆芽菜上户口》,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菜拟人,说来亲切,充满关怀。我们前面提的两个标题《煤在空中走》《,产业跟着牛羊跑》都是采用了拟人的方法。内蒙古台在中央台播出的一则消息标题是这样的:《内蒙古做好‘加减乘除’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运用的是借代这种方法,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用和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加减乘除”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与算术的加减乘除做法相似,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当然,修辞方法有多少种,像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标题,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动、鲜明、准确、引人入胜。

另外,电视新闻标题在句式上也要讲究,要根据报道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句式形成标题。常见的陈述式《蔬菜冬储鼓了农民腰包》,提问式《你在他乡还好吗》,抒情式《弘扬扑火精神保卫绿色森林》,概括式《发展循环经济让乌海市经济和环境实现双赢》,赞扬式《危难之中显身手》,揭露式《非法炼钢小树遭殃》。

总之“,鲜活的标题承载着丰厚的表意信息,是点染、开掘、深化新闻文本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标题的重要性,进而制作好电视新闻的标题。

新闻标题范文篇10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眼”。从结构上看,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和导语、主体相互倚重的主要成分;从功能上讲,标题浓缩新闻内容,体现着新闻的要义和记者的观点。甚至限定新闻的基调;相较于其他文体,新闻标题有着显著的特点:目的明确、情感分明、简短精练、修辞多样,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新闻。

新闻编辑中,在其制作新闻标题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隐喻。一方面,隐喻同时涉及两个领域:具体和抽象或熟悉和陌生,通过恰当的隐喻的运用,传播者不仅可以清晰地表达意向,而且可以借此构建出传受双方高度统一的信息理解。另一方面,隐喻使新闻标题鲜活灵动,可以激活读者的认知环境,从而有效地吸引读者。

笔者对2007年5、6月份的ChinaDaily(《中国日报》)进行随机翻检,在其新闻标题中发现了大量隐喻的存在。经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两种现象及其特点:

1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喻体式隐喻

喻体式隐喻就是指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示例如下:

①Rebirthoftherustbelt(2007-06-28)

②ColdWarcloudoverG8summit(2007-06-05)

③ReturnofredchipslikelyinAugust(2007-06-26)

标题①是一则关于辽宁省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辽宁在全国的工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昔日的工业大省却在市场经济中难以阔步向前,变成了“锈钝地带”(rustbelt)。此例中,隐喻“生锈地带”形象地表现了昔日壮观的工业基地在今天所面临的窘状。“重生”(rebirth)一词则从积极的一方面反映老工业基地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帮助读者正确解读新闻的主旨。

标题②是一条政治新闻。长期以来,读者对“冷战”(ColdWar)一词已经非常熟悉,新闻标题中运用隐喻“冷战风云”(ColdWarcloud)去描述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美俄两国之间微妙的关系,读者看到标题,就对新闻的内容有大概预知,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标题③中的隐喻redchips,乍一看,感觉很陌生,不去进一步阅读就无法确知它的真实含义。正是这种陌生感,强烈地刺激着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快速地浏览本条新闻。当读者最终确认theredchips指的就是中国大陆在海外注册登记的公司时。本条新闻的传播意图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可见,英语新闻标题中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不但可以造成语义上的错置,形成某种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利用读者对喻体的熟悉程度,使其对新闻内容有所预设,从而更进一步地强调和说明本体的特征以及意义,以便增强新闻标题的新颖程度。

2英语新闻标题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此类英语新闻标题中,虽然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则需要读者进一步去推断和理解。示例如下:

①)Afallingstar:HollywoodwondersifLohancancrawlback(2007-06-04)

②Heilongiiang:atourismparadise(2007-06-27)

以上英语新闻标题也来自ChinaDaily。标题①是一则娱乐新闻,报道对象是一位名叫Lohan的好莱坞明星。Lohan从三岁起就接拍福特汽车广告,1998年凭借影片《天生一对》(TheParentTrap)崭露头角,2004年因主演《贱女孩》(MeanGirls)而一炮而红。可惜的是,走红后的Lohan一直被负面新闻所困扰。这则新闻以隐喻“一颗陨落的星”(afallingstar)来报道Lohan,一方面吸引读者去关注好莱坞著名影星的生活近况,顺利地达到新闻传播的浅层目的——告知信息;另一方面,新闻标题通过喻体“一颗陨落的星”和本体Lohan之间的关系对比,有可能使读者进一步联想,对少年成名的社会压力以及好莱坞的影星生产机制等等现象有所思考和判断,以达到新闻传播的深层目的——意图渗透。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标题②更像是一篇广告宣传性质的文章。主要给读者介绍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标题中将黑龙江喻为“旅游天堂”(atourismparadise),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对陌生的读者而言,更容易产生无限遐想,把对天堂般美丽的无限神往移情到黑龙江的旅游方面。我们无法清晰地判断读者看完标题后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的确信程度。但是,由相似性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悬念却可以促使读者去饶有兴味地阅读下面的细节,实现传播的真正目的。

可以看出,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话,会部分地降低读者阅读时预设的难度,某种程度上会减少悬念的产生。但是,标题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比较完整地描绘报道对象的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对二者关系的捉摸不定和将信将疑中深度了解信息,从而增加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

三、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传播功能分析

隐喻的传播功能系指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呈现方式和心理认知机制,在信息内容的生产、扩散和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各种作用的总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隐喻的作用存在于从编码到解码的全过程。我们认为,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传播功能主要包括经济功能、修辞功能、桥梁功能和折射功能等。

1经济功能

“语言贫困假说”认为,人类的语言是有限的。人们在试图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新概念时,往往会借用现成的词语。正如莫伊(Mooii)所指出的那样,语言中的标准词汇,尽管使用范围很广、很细,但是不可能事先包括外部世界和人的大脑中的所有情景。英语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隐喻,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新事物即时地报道出来,就属于这种情况。用有限的词汇给人们描绘出无限的世界景象,无疑是一种经济功能的发挥。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我们接触的信息在形式上简洁精练而在意义上却完整无损时,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都将既省时又省力,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锵这一现象称之为经济原则(EconomyPrinciple)。例如前述标题“Rebirthoftherustbelt”中的隐喻“rustbelt”就是把中国辽宁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形浓缩在了一起。用词短小精悍,意义丰富饱满。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有时还连带使用引号、冒号等标记,以突出“焦点词”的非常规意义,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加省时省力。同时又不损害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

2修辞功能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大多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例如新闻“Poolstarsswimmingincash”(2007-05-25),实际上讲的是家电巨头美的公司与中国泳联签署协议,成为中国泳联的官方合作伙伴。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中国游泳事业,标题中使用隐喻,将人们原本十分熟悉但却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陌生化效果。

概括而言看,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修辞功能,主要在于制造适当的悬念,使新闻富于新奇感,这也是制作英语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3桥梁功能

皮特里论述隐喻的认知功能时,把隐喻比作“一座推理的桥梁”(arationalbridge),也就是说,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在新旧事物之间架桥,隐喻可以降低人们理解信息的难度。具体到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不管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还是只出现喻体,这种桥梁功能的发挥有两种情况:一是严格遵循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二是有意违反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循合作原则才能达到互相配合、互相了解,从而使谈话顺利进行并达到谈话的目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①量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谈目的所必需的信息且不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②质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不虚假且有足够证据;③关系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有逻辑关联;④方式准则,要求所说的话不晦涩、无歧义、不啰嗦。会话合作原则同样适用于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

例如新闻“Aclevernightowlatwork(2007-05-26)”,主要是描述当前青年人与以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标题中只出现喻体“clevernightowl(猫头鹰)”,使新闻信息的表达更加传神,应该是合乎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再如新闻“Second-handsmokeisa‘killeratlarge’(2007-05-30)”,说有5.4亿中国人的生命健康正面临着“二手烟”(被动吸烟)的严重威胁,标题中的本体“Second-handsmoke”(二手烟)和喻体“killeratlarge”(在逃杀人犯)分属不同的范畴,字面搭配不合逻辑,有意地违反了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正是隐喻的这种故意违反。却使得新闻的含义更加令人警醒。

4折射功能

也称为棱镜功能。强调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表达多种含义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往往囿于经验和惯例,对熟悉的事物只从一个层面去了解。而隐喻的使用,或许能够折射出那些被长期遮蔽的平常事物的不寻常之处。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符号系统。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层级理论认为,“所有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层面(E)和一个内容层面(C),意指行为则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R):ERC。现在,我们假定,从这个系统延伸出第二个系统,前者变成后者的一个简单要素……第一个系统(ERC)变成了第二个系统的表达层或能指……表示为:(ERC)RC”(巴尔特,1999:83-84)。简言之,第一个符号系统(包括能指和所指)是第二个更大的符号系统的能指,产生新的所指,依次递进。从意义解读的一方来看,由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隐喻符号,其含义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例如新闻标题“Maglevextensiongiven‘greenlight’(2007-05-9)”中的隐喻“greenlight”,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绿颜色的灯,转义为交通信号,代表通行、畅通之意,这是其第一个符号系统的意义;生活中给人以帮助,为别人打开方便之门被称为“开绿灯”,这是第二个符号系统的意义,本则新闻就表达了德国商务集团在争取磁悬浮列车延长线的修建过程中得到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这一基本事实。另外。通过隐喻“greenlight”的使用,读者还可以从中体会到经济领域里中外良好合作的意味,体会出中国政府的坦诚和友善。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在英语新闻的扩散过程中。标题里含有隐喻的新闻更容易引起读者注意、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我们采写新闻就要高度重视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大量而准确地使用隐喻,使新闻标题的制作更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