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3:43:59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范文篇1

一、选好话题内容

任何新闻都是真实事件构成的,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常关注其他媒体的信息,挖掘生活话题内容。仔细留意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物,然后酝酿这些事情有没有新闻价值,在群众中产生过什么影响,能否以小见大,或者由这个事物的源头想到其他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如果能找到好的话题,并应用自己的智慧将你心中的想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使得这个采访超出预期效果,让舆论价值进一步得到升华,这就要求主持人有较高的修养、有较深的思想认识。

二、采访之前要了解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材料

在预约采访对象之前,若不能了解对方背景,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个人经历以及家庭、朋友等有关事项,那么在采访时,必定手忙脚乱,心慌失措,这样将无法与采访对象很好地进行沟通。只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经历、生活故事,双方才有共同语言,采访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或者能比你预期的效果更好。

三、采访提纲的设计

在采访之前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理清自己的头绪与思路,因此设计采访提纲是采访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步。电视新闻讲究的是时间紧、速度快、效率高,因此,与其他媒体播出的新闻工作过程相比较的话,电视节目制作人员面临的压力更大。编写时,采访提纲要求高质量,计划与目标十分明确,这样不仅能节省工作时间,还可方便观众更快地了解信息。报社记者表达信息的方式是文字,而主持人表达信息的方式则是声音,因而,主持人在现场采访时,还要运用一些技巧与方法。

(一)要注意倾听,不能分散注意力

现场采访首先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一个交流平台,学会倾听,为各自的交流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将注意力集中更加有利于信息的把握,通过采访对象的语言,有可能意外地了解到其他的信息,又多增加了一条新闻线索。在倾听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要迅速思考问题,判断信息的价值,最后是有关人士对这个话题的预测,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求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

(二)控制好节奏

因节目的录制有时间限制,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要调控好节目的整体节奏,使节目的质量和信息的数量都得到保障。主持人在采访跟进时,说话语气要与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氛围相协调。在问采访对象相关问题时,首先要做到分配好与每一个采访对象之间的不同问题。对全局的控制上,要注意好细节的发挥,做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其次对于某些采访对象谈到一些敏感性的话题时,要及时运用幽默的智慧来化解,可以通过转换话题的方式,也可以停止这个话题,进入下一个话题。

新闻采访范文篇2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采访;意义作用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新闻记者为了采写新闻报道,从相关客观事实中进行采集进而分析出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使处于原始状态的信息得到了搜集、整理、分析、综合。新闻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新闻采访是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其具有新闻性、公开性、时效性、广泛性等,是为了获取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

1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的第一步,新闻采访的内容直接影响整个新闻的质量,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因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与质量。所以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1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是核心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一定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采访的内容能够有效地被利用到新闻的传播中,如果新闻采访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与及时性,那么整个新闻传播就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是核心。记者需要提高对于采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采访工作的质量,这样才能够为新闻传播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1.2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是动态性的报道,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发展,是一个一步一步搜集真实信息的过程,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传播的第一步,其真实性能够影响到以后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为新闻报道在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地接近真相了,所以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保持真实性。但有时新闻记者难免会错误地判断一些信息,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没有办法一步看穿事情的真相,所以新闻报道的过程也是一个纠错改错的过程,新闻采集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及时修改新闻来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采访的方法[1]。如果新闻采访工作出现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不论大小都会对接下来的新闻传播工作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记者在其中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初心,记者的作用就是向大众传递正确的讯息,绝对不能够因为一些外界的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失真,新闻记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2当前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公众接受了解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出现的问题就是公众很难从繁杂的新闻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新闻,而且这些繁杂的新闻很容易出现真实性存疑的新闻,但是公众很难辨别新闻的真假,就会造成公众的一些错误判断。而新闻记者甚至也会在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时出现一定的错误,导致他们在向大众传递信息时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身为一名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专长,辨别新闻的真实性,朝着正确的方向报道,积极主动地解决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难题。

2.1不能有效地传播新闻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快速地获得信息,所以当一条新闻出现的时候,新闻工作者需要快速将其有效地传播出去,而不能让新闻通过其他渠道传播,通过其他渠道传播很容易造成新闻的重复传播,有可能出现新闻内容上的出入,从而给公众带来错误的判断。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只要有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就有可能传播新闻信息,而且将没有调查清楚的事情就传播出去出现错误的概率就更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舆论风向,很显然,这种传播方式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失真[2]。

2.2记者自身的采访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总结和获取被采访人所表达的信息,并且与被采访人进行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就要考察记者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在采访完成后,整理新闻稿,将其中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供公众获取。如果记者能力不足,无法正确辨别哪些信息是需要保留,哪些信息需要删除的话,就会让公众也接收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

3在新闻采访中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现在对于一些真实的新闻信息,需要社会广泛传播的信息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良的新闻采访信息,也需要尽量遏制,下面是一些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新闻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3.1提高新闻本体的质量

新闻工作者应该搜寻适合当前时代人们观看的材料进行采访,以满足当前大多数人的新闻需求。可以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无论是成功的人士或者是普通人,其都可能具有令人敬佩或感动的精神和事迹,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抓住这些事件进行采访,无论采访任何事件,都要传播正能量,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新闻工作者应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能够主动评判一些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3.2与新媒体融合,做好新闻传播

现在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新媒体依靠互联网将很多人联系起来,其对于信息的传播性是非常强的。新闻传播所追求的就是新闻的阅读量,而传统的新闻传播大都靠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但如今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人数正逐渐减少,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大力发展新闻传播在新媒体中的力度,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多的曝光量,在上面的内容很容易被人们所看到。同时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比如使用先进的摄录设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自己能够采集到更高质量的内容。

3.3新闻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要想采访到高质量的内容,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做好采访的计划,列举出采访的问题,这样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从而可以问出更多的问题,增加采访的内容,采访过程也会更加顺利。首先新闻工作者要了解采访的对象是谁,然后搜集其信息,对被采访对象作出初步的了解,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采访,从而提高采访的质量。在采访过程中,还需要记者把控好采访局面,比如被采访对象突然不想进行采访了或者不愿回答某个问题,这时就需要新闻记者发挥自己的能力,及时改变话题将采访继续顺利进行下去,可见,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做好采访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3.4新闻记者要注重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一般来说,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或者材料,所以,提问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技巧。首先要考虑好提问的问题类型,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和被采访对象有关的,不能询问一些被采访对象也不了解的问题。其次采访的问题不要设得太多,问题太多会造成被采访对象的反感,进而导致其不愿意回答问题,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少而精,要用最少的问题获得最多的内容,采访完后新闻记者要及时根据获得的内容作出总结,挖掘提炼出有效信息。

3.5新闻记者应端正态度,尊重被采访对象

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其工作态度也是新闻采访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尊重被采访对象。现在有很多记者不懂得尊重别人,在采访被采访对象时,一连串问很多问题,并且有时候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会造成对方的反感从而导致采访失败。新闻记者的工作态度也能够影响到采访的效果,在采访时,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平等地与对方交流,遵循最基本的礼貌礼仪,这样对方才愿意与你谈话,采访才能够更好地持续进行下去。

3.6新闻记者应用真诚来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在当前的社会中,与人沟通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这样对方才会同样真诚地与你交流,所以,新闻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在采访时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在和一个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他就会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只是在屏幕前作秀[3]。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接受采访会想说什么,进而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一些相同的感受,就能够让采访对象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才能够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采访才算成功。

4结语

综上,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只有新闻采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新闻传播才能够向下进行。但是,如今新闻采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自己的采访能力,从繁杂的新闻信息中筛选出大众需要的信息,为人们采编制作出适合当前时展的新闻,从而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亚飞.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J].传媒论坛,2020(15):68-69.

[2]尹雪.论报社新闻记者采访艺术分析[J].传媒论坛,2020(15):74.

新闻采访范文篇3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技巧;采访艺术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询问、倾听等手段对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收集活动,可以是社会见闻、自然现象、人文景观、人物专访等等,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认识的过程,采访者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对客体做出分析的过程。

2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让读者读起来就像是流水账找不到一丝主线,让读者提不起兴趣感觉很空;下一步就是寻找采访人根据采访目的,寻找合适的采访人,切忌,不要安插无关的采访,否则,会扰乱整体布局,其次,了解被采访人的过往,根据主题对被采访人进行有重点的采访,事先对被采访者的了解可以使采访的过程更加顺利,让被采访者感觉到被人尊重,更有利于采访的进行。最后要对采访的问题进行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

3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沟通要迅速,使气氛融洽。对于被采访的对象来说,记者是一个突然闯入的角色,这有可能打破采访对象的心理平衡,而迅速的沟通可以使采访对象与自己有心里感应,方便进行下一步的采访,在对被采访者提问时要从浅入深,快速提问,让对方先有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就进行正式的提问,这种突破性的提问方式可以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性新闻。3.2在采访时有时需要倾听。倾听被采访对象的过往经历和他的内心感受,有时还需要对采访对象进行鼓励和支持,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对方倾诉的时候我们负责倾听就好不要进行插嘴,因为这会影响对方在倾诉时的思路,思路一旦被打断那么接下来的提问对方就无法进行有秩序的回答,对方的回答没有条理性,我们就无法从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3.3谨慎提问,问足问题。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像一颗颗“问路石”,是采访成败的关键,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在采访时难免会问到对方的一些隐私问题,或者对方不太愿意公布于众的问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些可以自由回答,答案的涉及面较窄的问题,在家以引导,并保持耐心,对于这些问题行成自己的判断,进行下一步的提问。3.4举例提问的方式让采访更加丰满。优秀的新闻记者一般都掌握发问技巧,善于从细微处挖掘新闻素材。在采访中进行提问是切忌不要问一些答案是“是”或者“否”的问题,这会使文章显得特别生硬,多多提一些可回答性高的问题,也可以让她进行举例回答,这样不仅便于理解还可以是文章和采访更加丰满。

4采访时要有效的利用插话这门艺术

在采访中要有适当的插话,这种插话是对于被采访者的提问的问题的一种强调,在被采访者偏离采访问题时利用插话可以使采访内容回到重心,还可以在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安慰,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在采访中插话还可以用来缓解尴尬的气氛,给对方思考的时间,还能及时的纠正对方言语或者是文字上的错误。

5善于从平常对话中抓取要闻

在对不配合的人中把握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在特殊情况下就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机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往往在人多的场合被采访者都比较拘谨,无法放松自我,但是在人少的地方,舒适的环境中可以与对方进行平常的交谈,在这种时候被采访者往往心理防线较低,在平常的谈话中就会透漏许多实质性的要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的抓住这个要闻;当然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连珠炮似的提问,在对方应接不暇的时候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这个时候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

在采访中夹缝插针、迂回进攻、旁敲侧击、刚柔并济、绵里藏针等等必要的采访技巧会是得采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获得的新闻更加丰满,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可以让对方在采访中感情得以抒发,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新闻,所以我们要全面,细致,深入的采访,这样才会获得成功的新闻。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范文篇4

提问是记者运用最为广泛的采访方法之一,高效的提问能够极大地提升采访效果,同时使采访者与被采访方之间的气氛更为融洽,使采访更为自然;反过来说,如果记者忽略采访的重点,所提的问题不着边际,就会使采访工作压力倍增,让被采访者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会使被采访者厌倦采访,出现沉默不语的状况。因此可以说,新闻采访中的发问技巧是对记者思想、业务水平和政治立场、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的检验,新闻采访记者要高度重视新闻采访的发问艺术。(1)抓紧新闻主旨,提高采访成功率。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的提问一定要遵照新闻的主题进行,与采访主体和被采访者无关的话题一定要尽量减少;若是被采访者的回答偏离了采访主旨,新闻记者要运用一定的谈话艺术将话题拉回,避免采访尴尬局面的产生。(2)对启发引导合理运用,使预期目的得以达成。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少追问、多启发,咄咄逼人、急于求成的发问往往会让被采访者产生反感情绪,影响采访的效果。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避免追问,以使新闻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新闻素材的捕捉和新闻材料的收集工作。(3)一定要有和蔼的态度。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身份和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一定要用谦逊、和蔼的态度面对被采访者,虚心求教,认真聆听被采访者的答复,如此被采访者才会配合采访工作,使采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4)要积极地对被采访者进行正确引导。在完成提问后,新闻记者要积极地引导被采访者对问题进行解答,当提出的问题使被采访者有所顾虑、涉及被采访者隐私或者被采访者对其记忆模糊时,采访者一定要耐住性子,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并耐心等待其回答,通过这种方式与态度来打消被采访者的顾虑或唤醒其模糊的记忆。(5)灵活运用新颖的采访模式。新闻记者要对各种各样的采访模式加以掌握,在具体开展采访工作之前,一定要对被采访者的脾气秉性、情绪、习惯及爱好等加以揣摩,并据此采用合适的采访模式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僵硬的提问或者生硬的逼问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记者切不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提问或者追问。(6)适当选用验证及求实方法。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经常会遇到某些情节不精确或较难把握的新闻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新闻采访发问的目的就是验证及核实新闻素材。此时,记者要自然巧妙地运用手法,借此在不被被采访者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在这种时候,记者不要一下子将问题全部摆出,避免使被采访者失去头绪。一般来说,经验较为丰富的新闻记者会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合理计划,根据提问环境、过程、气氛对新闻素材进行推进式验证。

2记者新闻采访时的倾听与观察

倾听乃是记者采访时常用到的手段之一。一个记者如果善于倾听,那么他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争取到被采访者的信任,让其对自己敞开心扉,如此便可以在其叙述中找到新闻的更多发光点。当被采访者对所叙述的问题产生为难、犹豫的态度时,新闻记者可以对其进行安慰或者鼓励;若是被采访者表现出愤怒或者悲痛等难以控制的情感,新闻记者则要用温和的态度与语气来对其进行安慰与引导;而当被采访者急于表达自身的意思但又表述不清时,新闻记者就要帮助其对思路进行梳理,以便使采访能够更加顺畅。所谓的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时勤加利用自己的眼睛。具体来说,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不仅要对采访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利用某些细节获取信息,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对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对采访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节。总之,记者要学会对细节进行捕捉,在采访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观察的本质不是单纯地观看事物,而是要求记者在对事物表面进行观察的同时,看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观察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不仅仅要看,而且要深入思考。换一种说法,就是观察与思考是相辅相成、互成一体的。思考的进行要以观察为基础,观察的开展要以思考为指导,缺乏思考的观察,就只能在事物的表面停留,不能对事物深入的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完整的新闻形象也就无法构建。观察有人物、背景、细节等三个重点,在对人物进行观察时,要对人物的衣着、形态、神情、动作等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对背景进行观察时,要同时注意到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新闻中的背景材料若能得到恰当的运用,无疑能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在对细节观察时,要对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细节进行巧妙的利用,使写出的新闻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3反复比较的技巧

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运用最多的一种采访手段就是比较。一般来说,为了采访到被大众广泛关注且关系到政治的最新新闻题材,新闻记者会将比较运用到采访的过程中,并利用比较法来确定新闻事件的重点部分,以不断深化新闻采访工作。一般情况下,反复比较的重点分为以下两点。(1)对受众的普遍性进行比较。在对这一点进行比较时,一定要将大众群体关注点存在的普遍性作为比较的标准及尺度,从而为关注度较高新闻素材的发掘做好准备工作。(2)对政治的重要性进行比较。采访时通常都会发现较多的新闻素材,这种时候新闻记者就要对这些新闻素材开展联想与比较:以政治标准为依据来对新闻素材中分量较重的问题和素材进行选取,或者选取能够引起社会较大震动与反响的素材;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将当前采访所收集新闻素材与以前收集的相近或相反的新闻素材相比,从而在当前的新闻素材中找出政治性较强的材料。

4结语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新闻采访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同时,新闻采访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只有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工作,记者才能够为社会提供真实、具有吸引力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要不断努力,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更好的新闻作品去回馈社会、造福社会。

作者:孙廷国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新闻采访范文篇5

1.观察艺术的涵义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

2.使新闻报道更加真实可靠新闻的要素之一就是真实可靠,但是仅凭听取被采访者的一面之词,还难以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材料,如果不对采访对象以及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观察的话,有的时候甚至会掩盖事情真相。而观察正有效克服了这一点,通过对周遭气氛的体会,对人物表情、姿势、眼神等的细微观察,就能得到一些不易发现的材料,如申玲玲所说:“若获得二手资料后再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笔下的新闻报道就能提举实在,人们也就信服了。”

3.把握细节,加大新闻的表现力度新闻报道不仅要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也要有可读性,而对富有生活特征的细节的把握,不仅能增强新闻的可信度,也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丰富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让广大读者因为细节在心中的停留和回味,从而渗透到人的感情世界,因此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对于细节的选取,可以是现场的环境、条件,甚至是事件的起因,发起者等,都是展现细节的有利材料。新闻采访者在对细节的把握中,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和情绪,或激愤或欢喜或压抑或和谐等等,然后在成稿时才能确保新闻真实的基础上融含个人的感情让读者读起来更加酣畅淋漓,更加尽兴,达到对某种精神或事件或人物的表扬或呵斥等。

三、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观察艺术也即看的艺术,“看的艺术,核心是看个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要想成功把握观察艺术,不仅要知道怎样看、看什么,还要懂得善于看、看明白。新闻采访要求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大格局,对新闻事件具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的分析,从而打破新闻源的局限性,避免出现平淡无味平铺直叙甚至是错误的报道,而一旦掌握了观察艺术的运用技巧,就能对某一事件有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下面就着重谈一下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1.抢占视角,突出重点新闻采访是对最佳新闻信息的捕捉,要想在观察中获得最佳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最佳的观察位置。观察同一件事物,站的位置不一样,那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但是对观察最有利的位子只有一个,所以记者要想在众人中获得对新闻报道最有价值有意义与众不同的信息,就必须抢占该优势位置。在观察的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毫无选择的看,必须有所侧重,在统揽大局的基础上,分清主次,着重对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行观察,对人物或事情的细节、特征等进行仔细观察。

2.善于分析,把握新闻挖掘机会在新闻采访中,要边观察边思考,将众多混杂的感性资料做更加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有经验的记者在观察中捕捉新闻,看似对新闻比较敏感,其实是他们在观察的同时善于思考,是用脑对某一细微或人民容易忽视现象的思考的结果。在西方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任不久的记者,曾奉命去采访一名著名演员的演出。他到了剧场,看到剧场空空如也,挂着一块“因故停演”的牌子,他便扫兴而归,回家睡觉去了。次日,各报头条报道了女演员自杀的消息,这个记者大吃一惊。有经验的记者告诉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有更大的新闻,以后你的鼻子可不要再感冒了。”这个记者之所以错过了这个重大新闻,正是源于他的不善于思考,对于相关联的事情不善于分析,才没有把握住挖掘新闻的机会。

3.结合其他采访方式在新闻采访中,观察固然是获得新鲜信息源的最佳方式,但有时眼睛也会受到欺骗,但是新闻是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和真实性的,为了确保新闻信息快速准确的,在新闻采访时还需借助其他形式的调查证实,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如向多个方面进行查询证实,查找相关文献等。

4.审时度势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也看场合,要学会察言观色,会选择时间说正确的话。比如在追悼会上,新闻记者完全不顾及遇难者家属的感受,不停地追问,为完成采访而采访,那样不仅会事倍功半,还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对媒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的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新闻采访中除了熟练运用观察的技巧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着新闻采访的成败。一是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在新闻采访中,采访目的和任务目标决定着采访者观察的范围以及观察的侧重点。二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热衷于观察。新是新闻的一个必备要素,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有一个敏锐的头脑和对周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新闻记者这个行业需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活跃的心,正如有人形容记者的行业是“青春的行业”一样。

新闻采访范文篇6

1解析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提问抓不住关键点

新闻采访过程总,提问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有些记者缺乏采访的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就会对提问存在蛮目性,没有形成提问的针对性,甚至抓不住关键点。有些记者提问不具体,提的问题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越是笼统的问题越难回答。譬如一些: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么样想的?这些问题没有特点,既然只是泛泛的提问便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缺乏关键点的掌控。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可以采取轻松的谈话式的交谈等,交谈、聊天式的采访会使采访人情味更浓,生活味更浓,效果也会更好。

1.2准备上不够充分

新闻采访对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记者来说,是不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的。在采访过程中,有些记者对采访对象及事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致使在采访过程中脱离主题,采访氛围不够融洽。譬如在法律纠纷的新闻采访中,对整个事件的了解不够,尤其是双方情况的不了解,就会造成新闻采访过程中带有主观情绪,存在有事实模糊不清,报道不真实的现象,严重误导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并形成双方的不满,带来更大的后果。

2探讨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

2.1第一时间达到新闻现场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时效性和真实性报道是尤为重要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想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就必须深入现场,能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获取最真实的新闻信息[1]。尤其是对于一些新闻时效性比较短的新闻事件,比如交通事故,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会造成对事实的模糊认识,对新闻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新闻采访记者要及时加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构建新闻热线、市民热线,及时联系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及事故发生的施救过程等细节问题,通过不同渠道获取新闻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形成最具震撼力的新闻载体素材。因此,新闻采访记者要善于掌握好时间,要快一步赶到新闻现场,特别在现场封锁之前达到,让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事件[2],勤跑、勤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提升新闻价值与可读性的全力提高,创造更真实、有力的新闻。

2.2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重要性认识和实践应用

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优势。既包括心理探求能力、也包括对采访对象神态、手势、姿态、心态等可以展示内心情感的非语言符号。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采访对象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这种无声的信号就是体态语言,它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哟一个全盘的及时掌握,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类不同的非语言符号式加强对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3]。在具体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掌握用目光和微笑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沟通,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现场采访和交流过程中来,构建与采访对象认知、理解、交流等的完美模式,实现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有效掌握,通过相互尊重、理解、配合默契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并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实现对参访对象的鼓励和支持、肯定[4]。

2.3全面照顾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

对于新闻采访来说,面对面的对话式采访是一种很常见的采访方式,但是,由于受到参访对象在年龄、职业、素质修养、性格、经历等多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新闻采访模式。因此,记者要善于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诉求,通过对受访者心理情绪的了解,从而即兴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访形式,并且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等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可以使用直接的语言交流,通过开门见山或者间接引导的方式,可应用微笑点头、示范引导、激将等方法,对不同的采访对象给予合适的新闻采访技巧[4]。面对一些身份特殊、话题敏感的新闻采访素材,在采访过程中更要注重采访技巧的运用,譬如对于在负面报道中,因自己的过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面对记者时往往会推卸责任、掩盖真相或缄口不语,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记者可以采用先入为主、隐性采访等手段进行特殊提问[5]。在技巧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掌握一定的适度,记者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尊重参访对象的心理需求,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给予正确引导,严格遵守记者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新闻采访模式。

新闻采访范文篇7

Abstract:Intheyear2000,ChinaPresidentJiangZeminreceivedinterviewsfromtwoU.Sinfluentialnewsorganizationsrespectively.Theauthornotesthatdespitethe"tough"questionspresentedbytworeporters,therearemuchdifferenceunderlyingthetwointerviewsintermsofinterviewmotivesandstyles.

Keywords:U.Smedia

过去两年来,也就是1998年5月在华盛顿第一次召开美国媒介的中国报道会议以后两年来,我对美国媒介报道中国的总体印象是,在像《纽约时报》这样的美国主流媒介上,我们读到的有关中国的比较客观的报道多一些了,这些报道大都发自中国。但是偏见依然存在,不时导致有意识或下意识的对中国的妖魔化,比如《纽约时报》对李文和一案的非常不公平的报道,虽然它后来承认了错误,但损失已造成。这些报道通常都是发自这些媒体在美国的总部。

两家甚有影响的美国新闻机构最近对中国国家主席的两次采访,有趣地显示出美国媒介对中国报道的差异。这就是《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5月7日和CBS“60分钟”栏目的华莱士8月15日对江的采访。《科学》的采访刊登于该刊6月16日一期,CBS的采访于9月3日播出。对两位采访者所提问题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类美国新闻工作者在对待中国以及他们的记者角色上的不同态度。一类比较现实,对待中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类则受对中国固有观念的驱使,仍未能摆脱陈旧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束缚。

根据从互联网上获取的CBS采访的中文全文本统计,华莱士跟江的对谈有38轮答问。根据《科学》杂志发表的访谈文本,鲁宾斯坦提了16个问题。由杂志的科学性质所决定,鲁宾斯坦的问题集中在与科学相关的方面,而华莱士的观众面更大,所以涉及的问题面宽得多。

如果把这两次分别进行的采访中提出的问题过一遍,我们会看到两位美国采访者都问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动机和方式大不一样。

首先,两位采访者都问到中国领导人的个人背景。鲁宾斯坦开门见山地就江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工程师背景发问:对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是如何认识的?沿着这个思路,他后来追问江“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中国政府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哪些好的新举措?”所以,他的诘问是为了了解中国的科技战略。

相比之下,华莱士却以指责江是“世界上最后一位重要的共产党独裁者”来挑战其个人背景,虽然他后来又说这是“改进中的独裁”。江当然对这种判语提出反对,对此,华莱士坚持说,“在我看来,你好像是一个独裁者,极权者”,“有句美国俗话说,如果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那就是一只鸭子”。在这里,对话的访谈性质转变成辩论。华莱士的访谈者角色也变换为审问者和法官。我当然没有权利否认华莱士有和辩论的自由,但是我很想知道,CBS“60分钟”栏目是以什么名义申请安排与中国国家主席的这次见面的,是采访呢,还是辩论。如果他申请的是采访,那么华莱士利用这个机会把采访变成辩论,扮演法官的角色,就有亏职业道德。

1998年版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对interview(采访、访谈、面试)的定义是“一个人被一人或多人提问的场合,……以了解其意见、想法等,好在报刊或广播等发表。”比较一下CBS的访谈和《科学》的访谈,我们会看到,鲁宾斯坦是按照这个定义对中国国家主席进行采访的。他提出问题都是为了了解的意见和想法。但是华莱士在和江的谈话中却走偏了,他不是在了解这位主席的意见,而是在宣传他自己的想法,听起来既武断又傲慢。这对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来说,真有些奇怪。

[page_break]

其次,作为有经验的记者,鲁宾斯坦和华莱士问的都是典型的难对付的问题“toughquestions”,都直指中国的体制。鲁宾斯坦想知道中国的年轻人是否“不能自由地参与同他们的国际同行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并且他们的出国旅行自由也受到限制”,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否“使得年轻人只是死记硬背前人发现的知识和文化”,这能否使中国“在世界科学研究上领先”,“如何才能激发人们创造和创新”,江“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有何担忧”,“在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应该支持什么样的举措”,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基于鲁宾斯坦对中国科学教育体制的研究以及他对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印象的了解。虽然像中国的年轻人上互联网受到限制这样的印象有误,但关于中国教育体制缺陷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问题是非常到位的,一针见血。这些问题不仅关系中国科学在新世纪的前景,而且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感兴趣。因此这些难对付的问题有其扎实的根基,旨在了解中国对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的对策。

但华莱士的问题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腔调。当提到他在美国两党中都有朋友时,华莱士插进来说,“所以你向两党都提供金钱竞选?”他还质问江:“为什么美国人可以选举他们国家的领导,但你显然不相信由中国人民选出你们的国家领导?”“为什么中国是一党国家?”“你们迫害了一个叫做的团体。究竟是什么东西令你们如此担心,需要虐待、逮捕、杀害学员,这是怎么一回事?”“中国政府是否迫害基督信徒?”

如果鲁宾斯坦的问题是据实发问,那么华莱士的问题则缺乏根据——它们或者是出自谣传,或者是出自对情况的歪曲。像“你向两党都提供金钱竞选”。华莱士有什么证据证明江向哪个共和党或的候选人提供过金钱?他根本没有向观众证明这一点。这是很不专业的,甚至可以说是诽谤。而说中国是“一党国家”也不正确,正如江向华莱士指出的,中国有8个派,中国实行的是不同党派的民主协商制。华莱士显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很无知,他提出这个问题则完全是出于偏见。所以他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典型的例子,证明偏见的确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他还提供了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从业人员捕风捉影以谎言误导受众的反面教材。同样,所谓“迫害学员”和“基督信徒”的说法也都是出于对事实的歪曲。对危害人民生命和国家安全的邪教进行镇压,是必要的。与所谓“迫害”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华莱士在这个访谈播出两天后在CSPAN跟一些观众做过一次对话,一位美国观众就告诉他,以前他也认为中国取缔是不对的,后来他母亲在美国也练起了,不让她看病吃药,致使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这才使他感到中国取缔是有道理的。对此,华莱士只好表示道歉。至于他对中国选举制度的指责,很可惜当时他没有料到美国的2000年大选会如此混乱,向全世界表明了他们的选举体制有多么大的问题。假如美国人民可以选举他们的国家领导人,美国也不至于混乱到投票几个星期之后人们还不知道明年1月谁将就任总统。

所以我们这里有两种强硬:负责的强硬和不负责的强硬。前者,以鲁宾斯坦为代表,是为了更深地挖掘事实,追求真正的新闻。华莱士的言论所代表的不负责的强硬,不是为了了解事实或交流,而是为了向被采访者挑衅,给其抹黑。这些区别的确代表了美国媒介对中国报道的两种不同派别。一种,如《科学》的鲁宾斯坦,愿意从事实和现实出发,同中国交流,理解中国。另一种,像CBS“60分钟”的华莱士,倾向于把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强加于人而不是了解中国,并且常常无视事实和实际情况。

这两派的区别还在于一派信守职业新闻的规则和道德。他们对被采访人不客气,但不失尊敬。而另一派常常充当记者以外的角色。他们更多地是受意识形态而不是职业规则的支配,所以他们向被采访人故示强硬或严厉,只是为了表明他们自己“在政治上是多么正确”。

美国主流媒介大都有意对鲁宾斯坦对的采访视而不见,但是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对这次专访的反应非常好。中国各大报全文刊载了相当忠实于原文的访谈答问的译文。中国很多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科学》向江主席的提问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新闻采访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⑥

[page_break]

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注释:

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②Harper,ChristopherandTheIndianaGroup2001.Journalism2001,CorusewisePublishing,Inc.P228.

③闵大洪:《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2001年第1期,第18页。

④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3期,第5页。

新闻采访范文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选题;采访准备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了最大化地还原新闻事件的原貌,对客体进行的观察以及采访、记录的全过程。在新闻工作的采访过程中,新闻选题在采访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广播电视新闻的选题工作决定着新闻工作者工作的目标,确定好新闻选题的主要方向,有利于新闻记者顺利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精准地给新闻采访活动进行定位,指引新闻采访工作的进行,帮助新闻记者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一、广播电视新闻选题主要依据

一般而言,广播电视新闻的选题主要是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对采访的题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广播电视新闻的选题还要具备典型的特征,在当下社会发生的新闻热点中,找到更具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新闻事件内容,拟定好新闻事件的标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播电视新闻进行采访过程中要选取最适宜的角度,更能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准确地确定新闻的事实以及题目。在进行新闻选题时,要严格地把握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选题的主要依据,对时下新闻产生的时间以及内容进行有效性分析,严格地遵循国家的政策法规,站在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新闻价值进行重点定位,是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广播电视新闻选题的原则

1.避免微观思维的局限。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选题过程中,新闻记者要有异常敏锐的观察力和自己独特的新闻视角,减少新闻内容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记者在对当下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打破微观思维的限制,把自身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放置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在更深的层面挖掘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体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广播电视新闻更深的历史意义。2.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避免进入思维误区,这是保证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在要素。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多数的新闻记者墨守成规,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来说,要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新闻内容的表象,还要通过灵活的思维,及时地摒弃新闻内容较为体制化的弊端,根据自己的思维经验对新闻事件的准确性进行准确而又公正的判断,避免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过度干扰,使得挖掘的新闻内容具有现实价值。3.充分挖掘新闻选题的深度。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首先,在对爆炸式的新闻热点话题进行选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其中蕴含的重要内容,保证突发的新闻事件能在第一时间传送到受众手中,严格确保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对热点新闻的内在原因进行有力的挖掘,最好是能准确把握事件发展态势。其次,要关注新闻选题的背景,给新闻事件的报道增添色彩,更能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报道的新闻事件要具有典型性,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发生的内容,涉及的各方面内容都要符合新闻事件报道的各项原则。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1.注重日常的观察和积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来说,如果新闻记者不具备从业的敏感度,根本就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像文学创作一样,新闻记者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素材的积累,要具有善于调研观察的能力,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深入社会群众的生活中,及时地观察基层群众生活的新动向、新态势、新问题以及新潮流等,及时地反映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需求,以及美好的生活愿景,在日常观察和积累中,发现更具有民生价值的新闻报道。2.收集各重大会议的内容及相关政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掌握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权威内容的是各地方政府相应的管理部门,其对人们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政策法规制定的内容有着更加精准的理解,能整体地把握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以及依据,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果掌握政府部门在落实政策时的动态以及出现的问题,就能对当下社会民生热点新闻以及某些具体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局的把握,就能把住新时代的脉搏,全面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3.考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不同的新闻机构对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可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融入当地的区域特色。在新闻报道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考察,依据新闻线索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当下新闻事件发生的线索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的有效评估,更是在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内容进行预想,体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选题论证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于新闻内容来说,其自身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以及具体的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都必须经过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全面构思,然后,再依据新闻记者特有的职业素养,对新闻事件采访的内容进行设计展现。

四、结语

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明确新闻选题是新闻从业者必须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进行准确的选题,有利于新闻采访活动的顺利开展,避免新闻选题工作中出现的不良影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从新闻采访的内容、形式以及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出发,对新闻事件的选题进行巧妙构思,保证报道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曲绍堂.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J].采写编,2016,(3):81;

[2]王露.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策划[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85;

[3]冯蕊.浅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J].记者观察,2018,(2):10;

新闻采访范文篇10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符号;有效性;非语言符号;重要性

长久以来,记者采访水平的高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采访中技巧的运用成为记者个人的法宝,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文章拟就这些信息符号在采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采访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传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自身。表象是具体的,但含义往往模糊容易产生多义性。因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

二、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语言交往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认为,任何一种话语交往,分析它的语言成分,有如下几类: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二是陈述事实的语言,三是表达主观意向的语言。分析一个采访过程,从语言角度入手,同样可以发现三种语言成分。第一,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就是用来确定双方身份定位、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它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采访对象属于各行各业,地位有高有低,面对不同的对象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比如采访弱势群体不应高高在上,对待领导干部则要做到不亢不卑,在记者主体与采访对象间用语言首先建立起一种平等的语境。第二,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和生命,在采访活动中时刻都得遵守这一准则,包括采访时记者对基本事实的语言陈述。即使是问"有什么看法"等,也得先交代有关情况,指出问题的范围,引导对象进入问题的关键。第三,要实现语言的有效性,取决于提出这些愿望和疑问,发问者是否出自"真诚"的态度,要让对象觉得你的行为完全是出于记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要使采访语言有效,以上三种类别的语言必须首先建立在可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成功交往必不可少的前提。可理解性体现在具体的采访活动中,就是记者在措词用句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思维特点来设计内容和次序,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方式要因人而异、平易近人。此外,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还要满足"适当性、真实性、真诚性"的要求,才能使三种类型的言语行为有效。

三、重视非语言符号在采访中的作用

3.1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规律,即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与记者往往都是初次接触,被采访对象会根据记者的非语言符号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3.2采访中的非语言符号。在采访中,非语言符号主要指的是体态语言。人类学家霍尔教授说:"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这种无声的信号就是体态语言,它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是一种"伴随语言"。从电视记者通常运用的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情况来看,体态语可具体区分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类。表情语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即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语言是体态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情语中使用最广泛、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和微笑。在新闻采访中,目光和微笑是电视记者常用的非语言符号,无论是现场观察还是与访问对象交流,或是面对镜头述评播报,记者的目光和微笑都传达着最丰富、最有效的信息。目光能表达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对采访内容的关注,微笑往往是对被采访对象的鼓励和肯定。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体姿语是人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这三种体态语的使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

3.3体态语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一是表达态度,进行情感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某种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某种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或采访者的态度,通过运用体态语巧妙地向观众,向全社会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情感,拉近心理距离,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采访工作可以和谐地完成。如《焦点访谈》在1996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播出的《走进麻风村》中,记者采访时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这位记者说,"我和麻风病人握手,就是想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最有效地消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对麻风病的恐惧心理。"记者的态度和情感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感受到这一切的不仅是麻风病人,还有观众,记者的采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动作强调语言信息。体态语还可以被用作强调记者希望引起采访对象注意的问题和细节。比如,在提问中,记者可以利用手势动作加强提问的语气,从而使采访对象注意到记者提问的要点;在现场播报评述中,记者也可以利用动作加强播报评述的力度,从而使观众注意到记者播报内容的重点。公务员之家

在日常采访时,记者对人的观察,除了语言行为的观察之外,最主要的观察就是:身体外的和身体的标记、身体的运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这三个方面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的范畴,通过观察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大量关于人的深层心理动机等情况。记者在观察中,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和服饰等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形体语言,均传达着被采访对象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记者观察得是否仔细,直接影响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日常观察中,一定要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才能通过观察对象的身体语言,准确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层心理,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而实现与采访对象自然、和谐的交流。

参考文献:

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任之春,高国立.《采访语言的有效性》[J].《青年记者》,2002,9.

张冠文,邹立森.《非语言符号对新闻采访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