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发展十篇

时间:2023-03-23 03:07:41

私营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发展篇1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二)对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

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

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

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

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

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

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

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最近我们还看到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的题为《21世纪型资本主义》的文章讲,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开始以自律性的运动,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巨大身影。19世纪它经历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20世纪是力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1世纪则是“新资本主义”显露头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市场要素,还是技术要素,还是企业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立教大学教授斋藤精一郎。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研究。但它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调整、变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的情况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它反而出现了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因而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探索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经过调整后,尽管它还是资本主义,但同一百多年前那种野蛮的、残酷剥削工人的少年时期、不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可以指出这样三点变化:

一是由于工人群众长期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是不是可以说缓和了呢?例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劳动时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科学管理,以及推行员工持股制等,工人的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二是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痼疾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联合的资本家”更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使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应用,并使资本家不再重视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主要是占有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是在企业制度方面,由私人独资、合伙为主,逐渐过渡到股份制的公司制为主,使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相对的缓和。现代的公司制,按我的看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而是在私人所有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它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所有。

不知可不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壮年时期、成熟时期,它以前的病治好了,它的毛病也改了许多。因而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很快就要死亡的暮年。

中国现实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严格说它们都是新生的,重新出现的。在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初期积累资本时期,正在成长的年龄段,还很不成熟。原始阶段那些易发的毛病,例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稍微有点钱就摆阔气,胡花乱用等,都有。但是它活力强,适应市场,机制灵活,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这是不能否认的。经过一段的积累和发展以后,只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治理,它们原先那些毛病大都是可以克服的。它们也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它们也会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组织水平。这些年来,我国原来私营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象温州等地,开始时的假冒伪劣已得到扼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并且创出许多名牌产品。说中国私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直接关联。也是当前极“左”派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核心的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是这样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极“左”派引用这句话来反对中国搞私有化是对的,但他们用来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则是错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了。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看法。

1.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讲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当时已经看出它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讲的。其出发点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热情歌颂“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从他们对奴隶主所有制代替原始公社所有制,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加以肯定中得到证明。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产力论者,一切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重重,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说这句话的。他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一些弊病得到了治疗,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些现实情况。2.马恩在讲“消灭私有制”的时候,还讲过许多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马克思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即使根据他们的论述,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生产力的增长点、经济的活力源的时候,难道不应当允许和鼓励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吗?

这并不是说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错了,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党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还想提出一个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渗透、趋同化,也许将来用不着来一个消灭和剥夺的运动,就会自然地改变和演变为社会所有制,或其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员工持股制的推行,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化,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点这种端倪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但采取的形式、步骤、方法,有可能会同以往的设想不一样。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私有经济是优势互补关系

这是我们与传统观点不同的一个重要观点。五十年代对资改造时的一个理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尖锐对立的,不消灭私有制,公有制就得不到发展,即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与现在的极“左”派观点不同。极“左”派是说,私营经济发展快了、多了,会引起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质变。我们说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协作、合作的关系,当然也是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对竞争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总以为竞争就是无政府状态,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把许多坏的东西都加在竞争的头上,资本主义头上。其实,竞争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特别是无限制的竞争,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低的价格,出现最好的质量,才能使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相互学习,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们向上、向前,促进生气勃勃。说得具体一点,这些年来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了无限制的竞争。微波炉的技术进步,也是依赖竞争。私营经济是不怕竞争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依赖竞争。只有垄断才会产生保守、停滞。现在美国法院对微软的判决也说明这点,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一起,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也是在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们发展壮大了,对国家提供的税收会更多。他们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邓小平同志讲,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富,共同富。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考察,哪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了,快了,哪个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快。所以我一再宣传这样的观点:发展民、私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既要依靠公有制的发展,也要依靠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经济是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的。将来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资本会更多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生力军。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正处在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调整宏观结构的过程之中,国有制的职能要重新界定。调整结构的实质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必然是国退民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企业的并购、破产和财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也必然要让一部分富余职工下岗。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民私营经济结合起来,个体、私营经济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相互控股、参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国企、民企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介绍的一个典型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国有高压电器厂与私营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公司,促进了生产。这些难道不也是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吗?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后,我看西部的开发也要走一条新路,既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更要依靠民间的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以及公有、私有、国家、地方,海外、内部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依靠市场机制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抛弃公有、私有相互对立的旧观念,树立公有、私有优势互补,协作、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六)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③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很不重视的,一说是资本家,往往把这个称谓同剥削者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呢?只要有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剥削。因为工人只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工资是可变资本,工资以外的剩余部分,则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属于剩余价值。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私营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 问题 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五大之后,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进更是日新月异。本文中提及的私营建筑经济是指:纯粹私营经济+国有或集体经济中属于私营经济的成份+名为国有或集体实为私营的建筑经济。

一、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的必然性

1 私营建筑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由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近年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来源。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下。私营建筑经济必须也有必要踏足建筑业界。

2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由国有建筑经济自身的缺陷决定的国有建筑经济是由国家扶持的经济模式,它有着国家为后盾的巨大优势,但同时,这个又是也造就了存在的缺陷。1),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国有建筑经济是国家所有的经济组织。国家委托国资委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所以对于国有建筑经济而言,无论是资金投向还是项目审批。都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层层报批。这样,一方面会使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使得建筑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决策制定和颁布的流程过于复杂。会导致一些政策和信息的滞后性,错失良好的市场时机,往往在政策的执行之日,原本约定的项目已经解约。2),国有建筑经济成本的相对劣势。国有建筑经济不仅要发展自身,同时还要引导建筑业的发展,替政府分担管理压力和财政压力。另外,国有建筑经济还承担着居民供水,供暖,婴儿入托,离退休工人管理等社会福利的负担。这些负担所耗费的费用无疑会以房价的方式转移到购房群众身上,自然,国有建筑经济的成本将大大增加。

3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建筑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由建筑经济自身的二元性决定的。总之,为了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更为适合的生长环境,国有经济要逐步从这一竞争产业中退出,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现阶段科技的发展,决定建筑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劳动力数量,也就是说,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劳动力过剩,这一切就决定了私营建筑经济势必要进入经济市场;再加上私营建筑经济较国有经济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生产规模的相对较小型以及经营方式的单一性,决定了私营建筑经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出于私营建筑企业起步较晚,所以导致目前私营建筑经济的规模较小。二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信誉度低的问题,导致企业吸引投资的能力差。由于私营建筑经济以短期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这就导致私营建筑经济在利润追求的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比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等,造成国家政策的制裁以及公众房屋质量的质疑,这些都导致企业信誉的降低,从而难以招揽工程。

二、解决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方法

1 提高认识。这里的提高认识主要包括对于私营经济的认识以及私营经济主体对国家法律的认识。提高对于私营经济的认识,其目的是解决社会各界对私营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质疑。而提高私营经济主体对我国法律的认识,其目的则是为了使私营建筑经济在法律的约束下发展,提高自身的信誉,以承接更多的项目,促进自身的发展。

2 注重改革。就是要加强对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的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其自身弱点决定其必须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时,为了逐步实现国有小企业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私营经济发展篇3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有新认识。

传统的认识是: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公有制,才算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并且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观点来行动的。

但是,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社会主义者确有消灭私有制的愿望,却没有把私有制彻底消灭干净的事实。之后他又鲜明地说:“社会主义社会应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还说:“马恩从来不说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①

我很赞成于光远先生的这一论点,只是我同他的论述不完全一样。我的论述是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消灭私有制。为什么不能消灭呢?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原来的认识必须修正。

事实上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党的十五大报告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当然包括多种形式的公有制,也包括多种形式的私有制,更包括公有私有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没有私有制就谈不上是多种所有制。这当然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的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大的发展。然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再怎么长,也总归是一个暂短的过程,一百年不行,两三百年总行了吧!那么,初级阶段结束后怎样呢?我的看法是: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公有私有共同发展。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以后,一下子就要变成公有制的一统天下。

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都应当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呢?一个基本的根据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当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我们还看不到可以用别的什么体制代替市场经济体制。以往我们采用和试行过的计划经济,因为它彻底失败了,才改行市场经济的。而体制上的市场经济概念,理论上即商品经济概念。由于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产品、交换劳动的经济,因而它的微观基础必然是和必须是不同利益主体的所有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为基础,市场经济只能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二者要相互适应才行。单一的公有制是排斥商品交换的,它也排斥竞争,并且难以促进经济发展。只有实行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促进不同主体间各种各样的交换,促进竞争,促进发展。这当然不是说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永存。就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它们既有生就有死,都不会是万岁,并且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着的。它们都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并不是说其具体形式不再变化和发展,而只是说现在还看不到也不清楚将来用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它们。反正不能再回过头来搞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了。如果有人还要那么搞,必然发生历史的大倒退。可能吗?绝对不会。

如果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应是公有与私有并存,那必然发生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资本主义也是既有私有制也有公有制,它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我现在形成的观点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来看,除了原始公社这个人类社会初期的历史时期以外,迄今为止,所有社会都是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公有与私有并存,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不是单一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以及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特征,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不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更重要是看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什么所有制。根据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主体和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不就区别开来了吗?

造完全可以重新认识

如果前一个问题谈论的是未来,那么本问题要论证的则是过去。它们都与现实中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特别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我坚决反对这样一种观点:五十年代消灭私有制经济是对的,现在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也是对的。这纯属风派观点,而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但仅仅这样论述是不够的。

对于五十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这毫不奇怪。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已经有新的实践了,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评价自然就稍稍客观了。在中央有关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当然还是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了缺点和偏差,如对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处理不适当,以及整个运动过急、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等等。在当时来说已经不错了,能成为集体的观点为许多人接受也是一种前进。但时至今日,这个评价行不行、够不够呢?

由于在这之后又有了二十来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教育和启发,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一起,重新认识。这样,我形成的新看法是:五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绝不仅仅是搞的早了、急了、快了,对原工商业者安排不适当,等等,而是根本就不应当那么搞。不搞反而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不搞对资改造,中国同样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当时公有经济发展很快,国有制在改造前已经占据了主体和领导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在改造前的1952年,在全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52.8%;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占到了80.8%。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例如:冶金、机械、金融、铁路,以及一些大的矿山、工厂,几乎全部为国家所有,私营经济主要分布在棉纺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这样,不采取消灭私有制的政策,而采取共同发展的政策,公有经济的比重也能占到绝对优势。

2.当时进行改造的理论依据是:“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起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了,并且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对立的。”“必须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它。”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现在还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个时候就落后了吗?可以认为,这些说词、论点,全部是为了要进行改造而制造出来的。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未必正确。大家知道,当时刘少奇同志就不是这种观点。例如他说“剥削有功”,对资本主义“不要限制”,“让资本家存在和发展几十年”等等。现在看来,他的观点更正确。如果按照少奇同志的观点,也许就不会进行一场对资改造运动。

3.如果不进行那场急风暴雨式的对资改造,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我们也用不着再进行调整政策,重新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下来岂不更好!要知道,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变革生产关系,是大伤元气的。且不说资本家是“白天敲锣打鼓,晚上痛哭流涕”,即使是安排了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时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现在这样大。而我们却在一段时间内只搞这种变革生产关系的斗争,而不集中力量向自然开战,这样才把时间耽误,差距扩大。所以我觉得对于五十年代的对资改造,完全可以采取否定的态度,重新认识。有些事情是时间越远越能看得清楚。我们要把必然性和事情的对否区别开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背景下,在当时那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必然要进行那样一场对资改造运动。但必然性不等于正确性,是否正确,则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如果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心主义的“一大二公”标准来判断,我觉得完全可以说搞错了。

4.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不论是五十年代,还是现在,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多了,而是发展还很不够。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德国等西欧大陆那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中国更应当是处于资本主义还极不发展的时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时历史提出的任务应当是把封建主义消灭干净,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不是象我们所做的那样,在封建主义的东西没有消灭干净,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就采取过急行动,而要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绝种。正因为这个总的判断的失误,所以当时我们所采取的行动,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就值得重新思考了。正因为私有制经济在不该被消灭的时候被人为地消灭了,所以当它被消灭后又不断地再冒出来,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既可以看成是对那时错误行动的纠正,也可以看成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还要继续发展的必然性的补课。

5.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并且是比小商品经济更高的现代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并不很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在这个情况下实行对资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就是阻断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排斥商品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从这个具体目标看,确实是做到了,并且比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做得还好,没有引起大的震动。但是,否定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效果怎样呢?不能否认,国家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也取得一些成就,例如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等等,但是,一统天下的公有制由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却搞得市场上物资匮乏,连人民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而不得不靠发票证来维持供应,城镇居民理发、洗澡、做衣服都得排队,这是符合实际的基本判断吗?且不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不久就出现三年困难,全国饿死两三千万人。这局面,不能说与消灭资本主义、否定商品经济没有一点关系吧!

我的这些观点,当然带有“事后诸葛亮”性质,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只能如此。

(三)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这也是一个新的判断,与以前我们老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它”,完全不同。但我不是否定这种生产关系内部仍然存在种种矛盾,更不否认这种所有制的历史性质。我只是说,这种生产关系直到现在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具有活力,仍然有众多的人愿意投资,采取这种形式,仍然是新的生产力的增长点。全世界都是如此。去年,我在某一刊物上看到一位在美国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学华写给朱镕基总理的信中说:“美国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国企多少和国家强大与否没有关系。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政府必然是一个低效率的政府。”因此他建议政府加快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速度,让民营经济去占领,等等。这位留学生的言外之意是:美国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完全是靠资本主义私有制搞上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直到现在还是效率很高的所有制形式。

最近我们还看到日本《经济学人》发表的题为《21世纪型资本主义》的文章讲,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开始以自律性的运动,在历史上展现了自己巨大身影。19世纪它经历了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20世纪是力图克服古典资本主义的脆弱性,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1世纪则是“新资本主义”显露头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市场要素,还是技术要素,还是企业要素,都出现了决定性变化。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立教大学教授斋藤精一郎。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研究。但它至少说明了这样一点: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调整、变化。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所看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的情况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说,经过不断的调整,它反而出现了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我的看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当事人,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知识,因而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探索私有制的实现形式。经过调整后,尽管它还是资本主义,但同一百多年前那种野蛮的、残酷剥削工人的少年时期、不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不一样了。这里可以指出这样三点变化:

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调整,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是不是可以说缓和了呢?例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缩短了劳动时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最低工资制、科学管理,以及推行员工持股制等,工人的工作状况、收入水平可以说是大为改善了;

二是三十年代大危机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大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加大财政支出,放宽信贷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使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痼疾得到一定的缓解,加上“联合的资本家”更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使科学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应用,并使资本家不再重视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主要是占有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是在企业制度方面,由私人独资、合伙为主,逐渐过渡到股份制的公司制为主,使资本主义下的私人占有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相对的缓和。现代的公司制,按我的看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而是在私人所有基础上的混合所有,它已经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所有。

不知可不可以说,现代资本主义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壮年时期、成熟时期,它以前的病治好了,它的毛病也改了许多。因而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走到很快就要死亡的暮年。

中国现实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严格说它们都是新生的,重新出现的。在发展阶段上它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初期积累资本时期,正在成长的年龄段,还很不成熟。原始阶段那些易发的毛病,例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残酷剥削工人,偷税漏税,稍微有点钱就摆阔气,胡花乱用等,都有。但是它活力强,适应市场,机制灵活,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活力源,这是不能否认的。经过一段的积累和发展以后,只要加强宏观管理和治理,它们原先那些毛病大都是可以克服的。它们也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自己的素质。它们也会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组织水平。这些年来,我国原来私营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比重大大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象温州等地,开始时的假冒伪劣已得到扼制,产品和服务质量大为提高,并且创出许多名牌产品。说中国私有制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认为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为根据的,是用不着怀疑的。世界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这个问题同上面的问题直接关联。也是当前极“左”派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的一个核心的理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是这样讲的:“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因此,极“左”派引用这句话来反对中国搞私有化是对的,但他们用来反对发展私有制经济则是错的。为什么?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了。对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看法。

1.马恩讲的“消灭私有制”是从根本上讲的,并且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充分暴露,当时已经看出它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讲的。其出发点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从《共产党宣言》中曾经热情歌颂“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从他们对奴隶主所有制代替原始公社所有制,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加以肯定中得到证明。就是说,他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产力论者,一切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重重,严重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才说这句话的。他们当时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一些弊病得到了治疗,仍然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这样一些现实情况。2.马恩在讲“消灭私有制”的时候,还讲过许多必备的条件。特别是马克思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②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讲的:“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即使根据他们的论述,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生产力的增长点、经济的活力源的时候,难道不应当允许和鼓励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吗?灭私有制”错了,而是说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党的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还想提出一个看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调整和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渗透、趋同化,也许将来用不着来一个消灭和剥夺的运动,就会自然地改变和演变为社会所有制,或其它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的所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员工持股制的推行,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化,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点这种端倪了。这当然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消灭私有制是必然的,但采取的形式、步骤、方法,有可能会同以往的设想不一样。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私有经济是优势互补关系

这是我们与传统观点不同的一个重要观点。五十年代对资改造时的一个理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尖锐对立的,不消灭私有制,公有制就得不到发展,即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也与现在的极“左”派观点不同。极“左”派是说,私营经济发展快了、多了,会引起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生质变。我们说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优势互补的关系,协作、合作的关系,当然也是竞争的关系。

过去我们对竞争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总以为竞争就是无政府状态,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把许多坏的东西都加在竞争的头上,资本主义头上。其实,竞争是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下,竞争,特别是无限制的竞争,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低的价格,出现最好的质量,才能使优胜劣汰机制充分地发挥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相互学习,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人们向上、向前,促进生气勃勃。说得具体一点,这些年来我国彩电行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了无限制的竞争。微波炉的技术进步,也是依赖竞争。私营经济是不怕竞争的,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依赖竞争。只有垄断才会产生保守、停滞。现在美国法院对微软的判决也说明这点,其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思考。这里我还想进一步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私有制经济同公有制一起,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它们生产产品,提供服务,也是在满足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们发展壮大了,对国家提供的税收会更多。他们也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邓小平同志讲,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富,共同富。根据我最近几年的考察,哪个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了,快了,哪个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人民生活改善也快。所以我一再宣传这样的观点:发展民、私营经济是改变地方面貌、增强地方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藏富于民的必然选择。增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既要依靠公有制的发展,也要依靠私有制经济的发展。私有制经济是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的。将来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资本会更多地进来,我们也要走出去。我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生力军。

现在我国国有经济正处在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调整宏观结构的过程之中,国有制的职能要重新界定。调整结构的实质意味着国有企业要从一些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而必然是国退民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企业的并购、破产和财产关系的重新组合,也必然要让一部分富余职工下岗。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同发展民私营经济结合起来,个体、私营经济应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相互控股、参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等,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久前我在北京参加一个“国企、民企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介绍的一个典型就是河南省平顶山国有高压电器厂与私营企业实行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公司,促进了生产。这些难道不也是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吗?以后,我看西部的开发也要走一条新路,既要依靠国家的投资,更要依靠民间的投资,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以及公有、私有、国家、地方,海外、内部共同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依靠市场机制来动员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观念上抛弃公有、私有相互对立的旧观念,树立公有、私有优势互补,协作、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观念。

(六)业主的经营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

这里所说的私营企业主(家),包括两种身份的人:出资者,即所有者,在现实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指的是董事和董事长,包括股票持有者;另一部分为私营企业的厂长、经理。前者我们过去在教科书中称为资本家,后者称为资方人,经营者。实际上二者不完全一样:前者是雇主,后者是高级打工者。只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以两种身份又往往是合一的。只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两权应当分离,才能过渡为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说: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③因此,他们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出资者是业主自己,他又从事经营管理,那么他就是二重身份,他获得工资,是熟练劳动的报酬,经营管理的回报;而他获得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如果他仅仅是经营者,那么,他则获得管理和监督劳动工资。董事、监事的报酬,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是私营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在研究其性质时应当有所区别。但这些都已经是常识了。我在这里所以要讲这些,无非是要强调,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比一般工人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复杂劳动,熟练劳动。而过去,我们对这一点是很不重视的,一说是资本家,往往把这个称谓同剥削者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资本家有没有剥削呢?只要有雇佣劳动关系,就存在剥削。因为工人只获得劳动报酬—工资。工资是可变资本,工资以外的剩余部分,则为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属于剩余价值。

但是,剩余价值部分并不全是剥削所得。如果我们承认私营企业主(家)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熟练劳动的话,那么,必须承认,剩余价值部分中,有相当的部分是业主自己创造的。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或新经济下,在科技含量高的民私营企业,业主的收入中绝大部分是他们自己的复杂劳动所得。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认为管理是第二生产力。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当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

私营经济发展篇4

1 发展私营经济的http://必要性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私营建筑经济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可以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对加强建筑市场得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建筑市场中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从行政手段出发并不能解决好,还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把政府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而事实证明发展私营建筑经济能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对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发展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

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目前来看,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是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造成管理水平低下,许多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大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只重视项目和收益,资金的运作和融资能力都亟待加强;技术水平和信用方面和国有建筑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要缩短差距,必须在科学管理,注重工程质量上多投入,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靠偷工减料来创造利润,这样才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长期发展。

外部环境也制约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秩序,才能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未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3.1 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对工程的承发包、工程款结算、工程的风险保障、建筑环境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针对建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政府需要创造公平、高效、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建设主管部门也应该根据中国私营建筑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及相关的市场规则,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各项诚信体系的建设,消除束缚其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其稳定增长。

3.2 加大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私营建筑企业的中小型、密集及私有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但银行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却远未达到其需求,为了满足这一供需的平衡,政府的干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应尽力完善为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各商业银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多管齐下,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3.3 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而私营建筑经济未来必将发展成为建筑业中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带动建筑业的大发展,私营建筑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先进的管理队伍,并且始终把建筑质量放在第一位来抓。实践证明,大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法扩大规模,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及科学的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建立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可见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负责人在技术上要过硬,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管理。一个懂管理、重技

转贴于 http://

术、严要求、高标准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打造出人民满意的工程。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因此只有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科学的发展目标来引导私营企业,才能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保障其规范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以新技术的革新和高科技的人才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生产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才能保障整个私营建筑业的稳健发展http://。

私营经济发展篇5

1、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增长。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__年末,__镇有私营企业455家,比20__年增加143家,增长45.8。其中:工业企业287家;贸易业54家;住宿业1家;餐饮业8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家;服务业8家;交通运输业3家。

20__年末,__镇共有个体经营户2663户,比20__年增加908户,增长51.7。其中:工业个体户1221户,建筑业个体户23户,批发业个体户57户,零售业个体户802户,住宿业个体户16户,餐饮业个体户137户,交通、卫生、文化教育、居民服务等其他行业237户。

2、营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根据普查显示,20__年末,__镇个体私营经济有从业人员12874人,其中:私营企业拥有职工人数3777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97人;个体私营经济拥有资产11.16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拥有总资产8.76亿元,个体经济拥有固定资产原价2.4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23.35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个体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__镇个体私营经济尽管整体上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各区域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就各区域发展程度、水平来看,以白沙河为界,南部的发展程度相对较好、水平相对较高,呈快速增长势头。到20__年12月末,南部个体私营经济的总户数已达2572户,从业人数10879人,其发展数量、就业人数、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基本指标分别占全镇82.5、84.5、88.5、90.5。因而产生了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全镇一些较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几乎都在南部,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4家,并有22家获自主进出口经营权。相对而言,北部的发展程度不高、水平较低,其发展势头从纵向自身比较是快了、增长了,从横向多方比较则是慢了、低了。

4、产业高度集中,发展结构单一。__镇个体私营经济从发展结构上,主要是石材加工行业,其它行业较少。据普查资料显示,到20__年末,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工业生产的共计1508户,从业人员5655人,其中石材行业有1298户,从业人员4607人,分别约占工业生产的86.1、81.5。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其它工业生产的共计210户,从业人员1048人,分别约占13.9、18.5。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其它行业的共计1610户,从业人员7219人。就结构趋同而言,__镇个体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石材生产加工领域、商品流通领域,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从事相同的小本生意,少量的个人合伙经营结构不稳定,维持小打小闹状态,因而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性、稳定性较差,流动性、短期性较普遍。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也处于维持生计现状之中,普遍处于的简单再生产状态。

5、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管理水平不高。据普查资料统计,到20__年末,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文化层次依次为:小学2557人,初中5829人,高中2389人,中专1982人,大专95人,本科以上22人。小学和初、高中占大多数,从业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意识,仅凭经验操作等,均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主体自身层次较低的困难。较低层次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系统与结构趋同、规模较小的运营方式相适应,形成阻力,极大地障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__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__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个体私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高度集中,发展结构单一,个体私营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使__镇个体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实现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的业绩。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对个私经济要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手发展,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规模,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到个私业主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原则,南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在提高上下功夫,搞好管理和规范,为北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经验;北部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转移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一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按照__镇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的总体要求,打破所有 制的界限,利用信贷、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的不同所有制倾斜。鼓励个体私营业主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二是引导私人资本的流向。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部分,鼓励其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实现由个体向私营的跨越,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着力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在“硬环境”方面,要着力搞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实现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力、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以保证投资者“进得来”;在“软环境”方面,要搞好各种服务,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给个体私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不能厚此薄彼,使各类型企业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正常发展和合法权益。在登记办证、土地征用、资金信贷、厂房建设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让其有一个好的开端,以保证投资者“留得住”,只有这样,才有可实现我镇经济的新跨越。

私营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私营建筑;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et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is increasingly intense, at the same time, private building occupi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For privat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ust be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certain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private construct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带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国有企业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私营建筑企业为我国建筑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尤其在私营建筑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私营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给予私营建筑足够的重视,摒弃过去落后的观念,加强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建筑与管理,这对于实现私营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私营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我国现展需求

从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公有制建筑经济处于主体地位,虽然私营建筑经济在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实现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在对待私营建筑经济的问题上存在歧视,致使我国私营建筑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之下,明显比较滞后,甚至还落后于其他行业的私营经济。事实上,私营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正确对待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既是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目标,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这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促进公有制建筑发展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所发挥的力量日渐被人们所认可,而且在竞争激烈非常激烈的今天,私营建筑经济已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其未来发展空间必将更加广阔。私营建筑经济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对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使得两者共同配合,致力于我国建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1.3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私营建筑市场中,仍然存在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串标、违约、拖欠工程款等不良行为,既对其自身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给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我国私营建筑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促进私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2实现私营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强法制和政策建设

就我国建筑市场而言,虽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私营建筑经济这一部分却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之下,许多私营建筑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乱收费、乱罚款等,这些行为严重违法了相关法律规定,不利于对建筑市场的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管理,制定具体可行的法律制度,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证私营建筑经济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行。此外,各个管理部门应当着眼于私营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指导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将其严格执行下去,缩小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之间的差距,这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2.2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在建筑市场中,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而言,不仅要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实质性作用,而且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和稳定性,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集中精力对私营建筑市场进行大范围地整顿,规范私营建筑企业行为,促使其向前长远化、合法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私营建筑企业树立诚信意识,从而构建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制定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严加打击,防止私营建筑企业失信于人,而对于那些遵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的优秀代表,奖励并予以激励;增强服务意识,设立人员培训等各类服务等,实现市场环境的化和公平化。

2.3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和私营建筑市场的运作息息相关,进而影响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对于私营建筑而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私营建筑企业着手,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们不仅要依靠政府和部门的规划和指导,还必须正视自身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核心竞争力,顺应当下社会发展趋势。

(2)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科学和规范管理,适当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将经营成本降到最低,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应当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打造值得依赖的品牌。此外,作为私营建筑企业应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努力寻求发展的机会,采用兼并、联合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企业在融资、人才、设备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条件。

(3)私营建筑企业而言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仅仅要依靠良好的管理动作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来支撑起企业更迅速的发展。因此,私营建筑企业应当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消除任人为亲现象,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留下。而且还要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加大对员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此外,还可结合员工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需求,提供专业化的职业规划与咨询,保证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使其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结语

总而言之,私营建筑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用有色眼镜看待私营建筑经济的行为,而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私营建筑经济。要促进私营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并反思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私营建筑经浊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莉.私营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1(6).

[2]曹选庆.中国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科学咨询,2011(7).

[3]王飞.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分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3).

私营经济发展篇7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是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私营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增加时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童和重要来源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私营建筑经济年增长率为巧%以上,明显高于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有经济4%,集体经济8%)。私营建筑经济的工商税收增长五倍以上,已经成为各级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劳动就业的重心已向私营建筑经济转移。

(二)私营建筑经济是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结果,反过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建筑经济总量中仍处于主体地位,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大多数国有建筑企业机制不活、权责不清、包袱沉重、人才流失、亏损严重、效益低下等原因,已制约了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而私营建筑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诞生,又随着市场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私营建筑企业日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同时,对国有建筑企业形成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利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秋序

目前,建筑市场中国有民营出卖营业执照和资质、挂户、垫资承包、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各级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重点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有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一)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用党的十六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观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能否深化、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把重视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上来。因此,要充分认识到私营建筑经济已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宣传和政策上为私营经济保驾护航。

(二)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1.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最大限度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确立目标和指明方向。

2.制定一切有利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工程质量评比、工程安全评定、企业贷款、用人用工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竟争的市场环境。

3.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和加强私营建筑企业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其遵规守纪、稳定持续地发展

1.正确指导私营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确定经营策略,不断地壮大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竟争。

2.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管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消除私营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偷税漏税、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忽视质量与安全的短期化行为,促进其向规范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

3.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私营建筑企业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从单一产权结构向股份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从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从经营增长方式上,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型、集约型转变等。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1.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2.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进人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私营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政策措施;发展趋势

一、现有水平下推动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私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压力缓解以及劳动力分流等的支撑力量与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宽松市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公有制经济,我国亦因此而转移了劳动就业的重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率与劳动资源已得到显著的提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日益提升了我国私营与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变了所有制的结构,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我国当前的建筑业及建筑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且存在着“所有制歧视”的现象,与私营工商业相比,私营性质的建筑经济现有的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这对建筑业的进步以及建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负面的阻碍作用,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已逐渐成为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建筑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建筑业的“二元性”特征决定私营建筑经济需要得到大力的发展。其一,国家在将建筑业视作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的同时又将其定位为竞争性产业,视其为完成基本建设任务的“工具”,在建筑企业中,一些恶性竞争问题屡禁不止,压级压价、拖欠款项与垫资承包等现象十分严重。其二,建筑业面临着来自于国际建筑市场的冲击,压力巨大,要想实现发展,必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我国现阶段整个建筑业仍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与粗放特征,这降低了私营建筑企业入市的门槛,资本的原始积累较为容易便能完成。其三,虽然现在公有建筑经济仍在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但这类企业内部产权不清、亏损严重以及效益低下等问题较为严重。与之相较,私营建筑企业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以盎然的生机倒逼国有建筑企业深化改革工作,这要求国有建筑经济适当退位,以开辟更大的空间供私营建筑业发展,推动私营建筑经济增长。其次,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对坚实的现实基础,主要在质的方面有所体现。其一,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建筑业已崭露头角,极具活力,日益发展为加速私营建筑经济增长的不容忽视的内容;其二,经过改制,很多国有企业增加了私营建筑经济中的内容,有的已经成功上市,股民拥有部分产权,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发展为民营企业,或以租赁与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实现了向私营企业的转变;其三,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名义上具有国有或集体性质,但实质上已经发展为私营性质的企业,它们已成为一股推动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外部环境问题

其一,对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存在理解偏差:(1)无法真正地认识并理解我国现有国情要求下的私营经济发展走向,在很多时候会将私营建筑经济视作“异己”,认为其是我国建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对立面,因而持一种排斥与制约发展的态度;(2)对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较为担忧,害怕其会在消极层面影响国有经济所占据的主体地位;(3)担心工程质量无法达标的问题会普遍存在,害怕出现债务债权难以清楚偿还的现象;(4)无法真正认识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有的雄厚基础.对其旺盛生命力与广阔发展前景持一种否认的态度。其二,现实环境束缚,具体有三层体现:(1)对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提供保护的法制环境有所欠缺,相较于国有企业,有些管理部门对私营建筑企业的“五乱”现象会更加严重;(2)现有政策不利于国有及私营建筑企业之间开展公平竞争,由于带有歧视色彩,后者会遭受市场准入、资质审批以及招投标等的不公平待遇;(3)服务环境欠缺,较之国有建筑企业,私营企业会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合理的“严格”限制,例如银行贷款、职称评定等。

(二)自身存在缺陷

第一,独裁型的决策方式与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发展初期,私营建筑企业的权利会有很高的集中度,以家庭化的管理模式为主,领导层在制定决策之时有着很明显的个人专断特征,虽然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对资本的有效利用方面发挥着积极性的作用,有利于企业成员主动性的调动,使资本呈现出一种高度原始积累的态势,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的弊端会逐渐凸显,除了家庭关系以外,企业要想培植新动力主体会面临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所有的经营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自身知识与信息等方面的局限,若一味地采用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势必会有不合理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最终对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产生制约性的负面影响。第二,单一的组织形式以及有待扩大的经营规模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寻求立足点。这主要有两个层面的体现:(1)私营建筑企业起步晚,现有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发展规模比较小;(2)在私营建筑企业中,独资或合伙企业为其主要的组织形式,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自身的融资能力与扩张能力。这两点共同表明,私营建筑企业欠缺实力去应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与市场的激烈竞争。第三,技术、信用与经营策略中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这会使私营建筑企业在承揽新工程之时面临更大的难题。在我国,很多私有建筑企业都过多地追求眼前利益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所忽视,一些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之时,并不会将重点工作放于科学管理、科技投入、质量提升以及成本降低等方面,他们会钻法律漏洞,通过多种不正当手段,例如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谋取利益,这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整个私营建筑企业的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总思路

建筑经济的进步势必会增加各种资源与能源的需求量,这就需要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予以倡导。在私营企业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中,应以现代社会的居住需求为依据进行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的选取应以循环利用率高、环保性能强的新能源材料为主,同时避免施工过程对材料的浪费。私营建筑企业应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对相同岗位人员配置过多而带来的浪费现象予以避免。此外,建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要完善,以充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向私营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第一,对党提出的全新观点,亦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合理且有效的利用,提高认识,对思想予以统一。具体地,应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高度,围绕“深化改革国有建筑企业”“发展建筑业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等观念制定一系列措施,摆脱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性约束,在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放宽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第二,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相关政策予以全面的落实。具体地,要加大力度进行法制层面的建设,通过内容更加充实与详细的发展规划的制定,为长久以来不被正视的私营建筑企业正名,还原其本来的推动经济发展面目,通过法律确定其重要地位,以实现对私营建筑生产力的最大限度解放与发展;要制定多项有利政策,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多个层面营造出一种对国有与私营建筑企业一视同仁,使其进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最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法律允许内的私营建筑企业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的行为,不能一味地否定与阻挠;要对所有制一视同仁,更大程度地强化服务意识,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与指导服务,以营造出一种优质的社会环境助力私营建筑经济发展。

(三)弥补自身不足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与模式。私营建筑企业要对落后与传统的发展观念与模式予以改变,提高对先进管理理念的重视,创新思维,通过科学的经营模式来推动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很多私营建筑企业都开始了对先进经营方式的主动学习,对解放思想的管理理念进行倡导。在对传统发展理念予以摒弃的同时,企业应积极地吸收新鲜的活力与血液,为私营建筑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更大发展优势获取提供保证。对于私营建筑企业而言,需在面向公司制度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整合资源,保证企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第二,提高企业及领导阶层的管理水平。私营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人员需主动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对内部管理工作予以强化与完善。只有全面且科学地认识到了当今的发展形势,私营建筑企业才能够对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良好的处理。对于私营建筑企业而言,发展应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系统化管理工作人员,引导其积极参与到锻炼与培养工作中,对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行强化,以从本质上避免企业的各种内部损耗,最终实现科学化发展。第三,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发展机制。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较为长久,难以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其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人员应以长远的发展与系统的规划为立足点,针对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不足,领导阶层应做好团队建设,提高内部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专业素养,向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获得提供保证,进而获得更多的项目承接机会,制定长远发展与合作机制,规划短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确保企业实现稳步与长远的发展。

四、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

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条件的获取建立在私营经济与建筑业的同时发展基础之上,今后,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将会朝着以下方向前进。首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私营经济将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其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将会呈现出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发展态势。纵观各工业化国家的建筑业发展历程,建筑业同国家自身的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农业主导阶段,国家并不具备强大的实力对建筑业进行发展;步入工业化时期以后,初期阶段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筑业的进步;真正进入工业化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增加;到了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实现了对其历史使命的履行与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国家正处于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进行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历的时间会比较长,建筑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再次,作为我国私营经济与建筑业中的活跃部分,私营建筑经济呈现出一种长期且有力的发展态势。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孕育,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已走进大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日益增加,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这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私营建筑经济的增长。此外,现阶段私人投资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这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将会更加迅速,经济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韩光辉.浅谈私营建筑经济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江苏商论,2013,(21):34-35.

[2]李予川.对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5,(7):59-60.

[3]行惠彦.关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65-79.

[4]陈冯.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8):38.

私营经济发展篇9

正值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第二批次,并加快推进全县经济工作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时刻,成功召开了全县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必将迎来我县民营经济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高潮。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向当选的新一届理事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投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而获得骄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个体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部署,以参与企业改制为契机,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全县社会稳定。这其中,也凝聚了个私协会和从事该项工作的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个体私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产品结构也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部分单位和干部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高,没有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来抓,对落实有关政策、解决具体问题缺乏研究;还有个别单位仍没有做到千方百计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的积极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合力构筑全国一流旅游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上来,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和谐黟县”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一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全力推进我县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借此机会,我想谈三点个人的意见,供各位同志和代表们参考:

一是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步伐,围绕旅游经济,积极调整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第一产业方面,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不断调整和改善种、养、加工产业产品结构。围绕宏渔线、黟七线等主要旅游公路沿线特色农业带,主动参与生态型、旅游型、休闲会务型村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园区农业。在第二产业方面,按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对设备陈旧老化、产品质量差的私营企业,引导他们主动承接长三角与浙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实施旅游景点重组战略,着力构筑“中国世外桃源”大景区的机会,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餐饮、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引导他们向市场中介、高端商务、乡村休闲等新兴行业发展,积极参与旅游商品研制、乡村旅游开发等“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项目合资与合作。

二是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三型”企业,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上水平、上档次。要适应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在积极谋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的同时,建立项目引导机制,不断把成熟项目推向社会,转让给民间投资者。组织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参与有价值的项目会、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与实力来选择项目,争取把有利于旅游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的项目落户我县。要着眼于个体私营经

济综合质量的提高,加强对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三型”经济的引导和扶持。在发展规模型经济方面,要引导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胆识的个体工商户大胆投入,扩大生产经营;在发展科技型经济方面,要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广泛吸收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工艺装备和技术开发能力。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推进私营企业国际化进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扩大外贸出口。

私营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湘西自治州;发展对策

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本文将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寻求适合这一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湘西自治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

(一)发展速度快、势头猛

湘西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具雏形,90年代才正式兴起。据1996年的湖南年鉴,1995年整个湘西自治州仅拥有个体工商户59884户,从业人员109610人;私营企业仅拥有373户,从业人员6715人,注册资金仅8754万元。到了2004年底,个体工商户31168户,从业人员59209人,与1995年相比,这两项指标分别增长了大约52%和54%,拥有资金数额达到70119万元;私营企业达到1506户,是1995年的4.04倍,投资者达到4238人,雇工人数达到27850万人,拥有注册资金288988万元,是1995年的33.01倍。2004年,湘西自治州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3.5亿元,而全州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就达到了75.3亿元,同比增长13.7%,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达到19.85亿元,同比增长17.1%。

(二)产业分布不平衡

湘西州的个体私营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家庭承包可视为集体所有私人经营,因此不属于本文所特指的私营经济)几乎没有。据湘西州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可知,2004年末,湘西自治州共有个体经营户90211户。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16061户,占整个个体经营户的17.8%;从事第三产业的74150户占整个个体经营户的82.2%。全州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33.59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为10.27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23.32万人。在就业人员中,个体经营人员14.07万人,占41.9%。

(三)行业比较集中

个体经营户比较集中的五个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32081户,占35.6%;交通运输业18788户,占20.8%;工业15819户,占17.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306户,占14.7%;住宿和餐饮业6399户,占7.1%。

(四)个体私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较快

到2006年上半年,湘西自治州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28.2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0.4%。从经济类型分组情况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7313万元,下降10.3%,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1046万元,下降12.1%,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3133万元,下降13.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3772万元,增长1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增加值314万元,下降31.7%,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05305万元,增长24.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7057万元,增长19.2%。

二、湘西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更新慢

一部分人对“个体私营所有制”观点持怀疑的态度。一些部门和一些人对个体私营经济存在歧视或轻视,甚至一些下岗人员不愿当个体户,不愿到私营企业就业。一些大学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依然不愿到个体私营企业中就业。由于这些错误认识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和行业准入障碍

虽然国家在建立个体私营经济的行业许可证和审批制度时,规定除了资源开采、铁路运输、电力、药品、易燃易爆品、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以外,其他行业一律对个体私营经济开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保证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份额,人为限制个体私营企业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湘西州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集中于流通服务领域,而在生产加工制造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小。

(三)个体私营经济融资难

到2005年底,全州拥有一百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企业461家,一千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企业才110家。一般来讲,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上市融资、民间借贷三种。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比国营企业规模小,货款风险较高,所以银行一般不愿贷款给个体私营企业;在上市融资方面,由于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规模较小,配额制和对上市公司规模的种种规定以及创业二板市场的缺乏,实际上成为个体私营企业上市的障碍。在民间借贷方面,虽然这是湘西州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融资方式一般期限较短,并且缺乏法律保障。

(四)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牌意识薄弱

个体私营企业的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或一般产品,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深加工产品少之又少。个体私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到2005底,整个湘西自治州个体私营企业中才有著名商标5个,驰名商标竟没有。

(五)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差

全州的个体工商户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整个个体工商户的2.5%,大专学历的占5.2%,中专学历的占13.4%,高中学历的占28.0%,初中学历的占28.9%,小学学历的占20.8%,文盲占1.2%;从全州私营企业负责人的文化程度来看,拥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所有私营企业负责人的9.7%,大专文化程度的占29.7%,高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6.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0.9%。由于湘西州是西部穷困地区,加上没有特别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所以,不仅无法吸引区外人才,而且区内人才也大量“孔雀东南飞”。

(六)内部管理水平大多较低

湘西州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仍处于家族式、粗放型和作坊式经营管理的低层次水平。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姐妹店,滚雪球式地滚动发展,小本经营、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由于对市场行情、产品信息把握不准,缺乏市场预测和可行性分析,投资带有盲目性,也使许多先富起来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七)社会服务不完善,劳动保障不健全

在社会服务方面: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公安、城建、卫生、计量、环卫、城管、街道等部门,但管理往往政出多门,相互交叉,缺乏协调。同时,也缺乏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引导、政策扶持、提供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

在劳动保障方面:据湘西州个体劳动私营企业协会2005年统计年报表可知,个体劳动私营企业协会会员中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仅4236人,私协会员中的私营企业职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的仅2229人。这从侧面反映了个体私营企业主拖欠职工劳动保险的现象很严重,甚至有些个体私营企业主为节省劳动保险费用,在试用期解聘试用人员,造成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三、发展湘西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以及协调引导

州政府在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税收方面应给予个体私营企业与国企、集体企业同等的地位,甚至给予个体私营企业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应加大对市场、产业和信息等领域的引导和调控,以弥补市场失效,使个体私营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二)真正放宽个体私营经济的市场和行业准入

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其他行业一律对个体私营经济放开,不得人为设置障碍,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之后,银行业、电信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将允准外资进入,湘西州也应制定相应政策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向这些高层次领域发展。另外,在某些行业的批准中,应由审批制逐步向登记制转变,减少审批环节,对法律、法规规定前置审批的项目,必须公开办事指南、办件条件和制度,承诺办事时限。

(三)拓宽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首先,银行对个体私营企业应实施同各种所有制企业一样的贷款发放条件,适当降低对个体私营经济贷款的抵押及担保门槛,同时可以全面制定和实行适应个体私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专门设立“个体私营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推出适应个体私营企业需要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银行还应该选择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的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市场潜力大的优秀个体私营企业作为重点贷款对象。

其次,也可以由政府出面,从税收中提取(如20%)专项资金,建立财政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其创造条件,争取在资本市场上市进行直接融资。

(四)积极引导改变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

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强科技投入,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相结合,发展高科技项目,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新、特产品,改变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政府还需鼓励和引导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向新兴的金融、证券、保险、银行等高层次的服务领域发展。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和绿色资源打造个体私营企业的精品名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做好“ISO9000”系统认证和“ISO14000”系统环保体系认证及绿色产品的认证冠标工作。

(五)全面提高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个体私营企业主应自觉加强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

其次,政府应该通过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针对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保留身份、保管档案、评定职称、参加社会保险、申办落户等具体政策,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吸引一大批科技型、管理型、实用型人才,满足私营企业人才需求。

(六)促进个体私营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加强企业破产后的财产清查工作

政府应依据市场规律,统一规划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支持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以及股份制改革,创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个体私营企业应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相关业务知识以及法律、金融、会计、科技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同时,应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向市场招聘经理型管理人才,打破家族式管理,建立新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有关部门对需要破产的个体私营经济,进行彻底的财产清查,并建立破产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档案,以防其在更换名称或换块牌子后照样经营,从而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

(七)完善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

上级政府部门要协调好工商、税务、物价、公安、城建、卫生、计量、环卫、城管、街道等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要建立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层次高、决策快、指挥协调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工商联、个体劳协、私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员工,应一律实行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合同中应明确规定企业应给予员工的各种保险、福利,对于不愿意为员工购买法定社会保险的个体私营企业予以强制执行。

对涉及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各级劳动仲裁机构要优先受理,并要切实发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作用。

参考文献:

1、湘西州年鉴2005[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