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17:43:08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1

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主要针对有关具体的财务事项、会计岗位记录以及财务报表做详细的监督审核,明确有关事项的科学合法性,针对各类任务的经济进展与效果展开综合评估,为一类重要的企业管理监督任务。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则是我国在宏观层面进行法制管理与法律调控的重要应用,可合理地制约企业之中形成违规操作与有损其经济建设发展、影响企业形象的行为,确保企业从事的各类管理经营活动过程中应用经费的可靠合法性,使内部管理发展体现良好的秩序性。再者,企业单位进行审计管理可快速地察觉差距、补充不足,对企业内部有可能隐藏的各类体制漏洞以及欠缺进行合理的整改,有效地完善企业相关管理经营模式,真正提升综合效益水平。会计财务审计则主要为全面映射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状况,针对企业各项资产、经营发展负债与具体的损益状况展开合法合规性、真实性的监督审核,并就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做客观性、合理性、公正性的评估,以预防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形成违规违法问题的有效监督管理任务。企业针对会计财务进行核算管理应把握有关性、快速性、精准性以及客观性的工作原则,需要做好信息数据的确认,并仔细地组织计量。

2企业会计财务核算以及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较多企业单位实现了跨越性提升,发展规模持续壮大,经营水平迅猛增长。然而,基于我国企业单位仍旧包含先天性的不足,导致会计管理制度始终并不成熟,引发我国众多行业之中企业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及会计审计仍旧包含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在于,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之中的独立地位无从保障。会计审计工作为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核心方法之一,几乎各个企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均为企业内部员工,因而开展会计监督管理会受各类不同利益关系以及权利效力的影响限定,无法确保审计管理应有的公正公平性,使应有的监督作用较难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企业从事会计审计管理仅仅是对下级人员的管理,对拥有权力的领导阶层则形同虚设。另外,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体制欠缺科学合理性。企业进行会计审计管理旨在确保被审计对象能够自觉自主地履行工作职责,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操作,进而实现企业单位自我约束的良好效果。然而,我国宏观管理上却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存在差异,即赋予服务职能存在不同。国家层面要求,进行会计审计的重要核心为针对企业具体的管理经营水平做有效的监督以及全面的审查,预防形成危害于企业的结果,更加注重会计监督管理的内在作用。而企业层面针对会计审计管理制定的工作要求则是,就企业发展经营状况进行谋划并提出综合性建议,关注的侧重点在决策作用上。事实上,在固定的时间段之中以及相对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审计管理工作关注的重心点不同势必会导致程序与实践工作存在冲突,较难激发审计管理自有的理论优势。最终,会导致企业决策领导层不够重视会计审计管理,投入力度欠缺不足,进而使得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较难胜任不断变化且较为复杂的现代企业管理标准。企业进行会计财务核算阶段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为欠缺合理科学的定位。较多企业单位针对会计核算管理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通常是财务核算工作同他类审计管理融合开展,对于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界限没能清晰界定,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则往往身兼多职,自身掌握的职业能力水平、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呈现的工作精力则欠缺良好的保障,导致企业会计财务核算管理仅能够消极地进行。另外,企业单位欠缺有效合理的会计财务核算动态监督制度。由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权力制约,对财务核算管理监督工作进行干预,使得企业从事经营管理任务的公开性、透明性、合法性与可靠性较难保障,令内部的经济腐败环境不断恶化。再者,针对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欠缺有效一致的制度安排。在企业单位之中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常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开展,多进行的是附和性以及被动性的任务,由于没能上升到到企业工作决策的战略化高度,形成了明显的人为目标性管理倾向,导致会计核算信息有误的问题。

3企业会计审计以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策略

为有效弥补不足,提升实践工作水平,首先应有利保障会计审计工作的根本独立性,給予审计部门更高的权利职能,使之在企业管理经营发展的全阶段中均处在独立的地位,合理防控企业领导人员存在的权利干涉以及利益干扰问题。审计机构只有拥有了权威力量,方能真正发挥会计审计工作职能,凸显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率。另外,应创建完善全面的企业会计审计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可借鉴学习不同企业的成功经验,掌握现代化监督管理工作策略,做好自我约束管控,发挥良好的监控工作职能,把握经济效益为重要的主线,设定契合我国政策标准以及企业发展建设需求的管理监督制度,开创优质的内部以及外部会计审计管理监督环境。另外,应扩充会计审计管理投资力度,做好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技能素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实践工作中要实施动态跟踪与全过程实时管控,兼顾风险防控以及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会计审计管理质量水平。在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中,应肯定核算工作主体地位,分步骤、清晰有序地划分各项工作,方能保证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另外,要进一步优化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管理制度,针对实践阶段中进行的会计分析、作出的财务处理、进行的成本核算与相关程序做具体定性要求,辅助企业提升财务管控水平与决策预测质量,真正建设优质的会计核算系统。对于企业财会人员要做好从业资格控制管理,把握以人为本、持续科学发展的工作理念,优化岗位员工思想培训与专业技能教育,夯实基础建设,开创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

4结语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2

当今企业缺乏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对成本控制不够重视,下面就从动态管理的成本和隐性成本两个方面分析企业成本控制问题。

(一)缺乏对成本动态管理

通过对企业成本的整个控制和管理分析,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一般是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对成本的控制一般是动态的,即主要是在原料采购阶段、产品开发和生产阶段、产品销售阶段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通过分析得知,企业一般会将较多的资金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阶段,这样其他阶段可使用的资本就会减少,整个成本的动态性就会变的较差。由原来的实物化的资本转换为货币形式的资金,会由于缺乏动态管理带来问题。

(二)不重视隐性成本

很多企业对一些比较难以记录和度量的成本不是很重视,这部分成本一般称为隐性成本。但是隐性成本并不因为无法度量就无足轻重,很多时候隐性成本控制比动态成本的控制更为重要,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隐性成本的重视。

二、财务审计和成本控制的关系

财务管理将财务审计和成本控制联系到了一起,使得两者发生了联系,下面详细的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财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

在希望获得审计功能的重新建立过程中,通过分析充分认识到,监管一直是辅助财务管理的核心。监管对企业的作用是极为广泛的,它不仅能对审计进行跟踪,还能将其应用于人事后审计形式。通过对审计本身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计的功能不仅对我们熟知的账目核算有作用,一个企业的账目和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实时对应,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而且还能考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这样财务审计对公司的管理是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通过财务审计能为财务管理提供相关的信息,对财务管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使得财务管理更加的科学。

(二)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人们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认识一般较浅,认为两者的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认真分析就会发现,两者的关系较为密切,只是两者应用的对象不同而已。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财务管理的应用对象主要是货币层面的资本,成本控制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实物层面的资本。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更加科学的使用资本,但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基于成本控制,财务审计和成本就通过这些发生了关系。

(三)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的关系

通过对财务审计和成本控制自身的业务范围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机制,通过财务管理将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联系起来,这样在财务管理基础上建立成本控制机制,再由财务审计将财务管理能力进行提升。财务审计与成本控制是通过财务管理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

三、财务管理下的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中,企业应该结合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并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各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身上,再通过绩效管理实现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下面就介绍了成本控制的两条途径。

(一)将资本全面预算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通过全面的预算,能够实现成本的控制,同时实现了企业成本的目标导向作用。根据对企业的经营流程分析,将资本有针对性地分配到原料采购阶段、产品开发和生产阶段及产品销售阶段,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将有利于实现资金的动态管理。

(二)对成本进行绩效管理

由于生产技术本身关联性较强,在企业中经常会发现“队生产”模式的存在,这样模式容易使得员工不能很好的各尽其职。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将成分控制具体到人,实行绩效管理,这样能较好的实现成本控制。

四、财务审计对财务管理的功能分析

通过分析能够看出,财务审计的功能主要在于监管,在此基础上,财务管理与其融合到一块。下面从两方面分析财务审计的功能。

(一)对资金进行预算

资金预算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资金预算反应了整个企业发展的方向,资金预算的好坏有时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资金预算时为了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自身发展的现状,这就使得自身的资金不能满足日后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能够实时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核,及时的发现企业财务的状况。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能够更科学、合理的预算企业资金,才能对企业的整个发展进行实时的调整。为保证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方审计的加入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对资金更合理的使用

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偏向于资金的流向和效益,对于因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的管控风险不能很好的规避。而财务审计对整体资金有着总控的作用,能够实时的判断分析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通过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将情况实时的反应到企业的管理部门。这样一来,能够更合理的使用企业的资金,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

五、在功能导向下建立有效模式

通过上文对财务审计、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在各功能导向下建立财务审计辅助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下面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将财务审计应用于企业资金链条风险

企业的资金不仅体现在时间上,同样体现在空间维度上。这就要求企业提升资本的有机构成,只通过固定资本的重置是不能满足要求的,这会增加企业整体资金的投入。将财务审计应用到资金链条当中,通过实时地对企业资金链条进行监控,能够将企业的资金应用到更加合理的方面。

(二)将财务审计应用到资金优化配置中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会计 财务管理 审计 自行车模型

一、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会理论问题,理论界长期并存三类观点:一是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是相互独立的,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理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二是认为会计包括于财务管理之中,会计工作是财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认为财务管理在会计之中,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的关系,内审监督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内审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弥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会计监督的有效进行又为内审监督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两者的地位不同决定了各自发挥监督作用的特征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由内部审计的发展而产生的,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促进了管理审计的发展,随着管理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财务管理审计开始兴起成为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之间的两两关系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是对于这三者有机关系研究却很少,而且在实践中理清这三者关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的假设

为了深入三者关系的研究,我们将以一个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企业为背景,并作以下假设:其一,公司结构健全,会计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健全并分工合理明确。其二,文中所提到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治理层,能有效地行使职责。其三,财务假设中的管理行为和持续经营假设。这些假设虽然在现实中很难完全实现,但是却为以下分析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提供了假设基础。

三、自行车模型阐释

财务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的关系研究比较少,运用模型分析三者关系的更是少之又少,自行车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但是把自行车运用到经济管理理论中研究的却不多。本文建立了自行车模型,用以分析会计、审计和财务管

自行车的主体有三部分:前轮、车架和后轮。就是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行车,再加上附属零部件就可以前行自如了。这三部分分工明确:前轮用来掌握方向;后轮则为自行车前进提供动力;车架则将前轮和后轮联系起来并凌驾于二者之上。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自行车才能很好地运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关系可以用这个模型进行分析。

四、运用自行车模型阐述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关系

1、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论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我国理论界对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大财务观,主张理财包括会计;二是大会计观,主张会计包括理财,此观点一般为“管理活动论”者所持;三是财会管理观,主张理财与会计相互融合;四是理财与会计并列观,认为理财与会计虽有交叉,但界限亦相当分明。本文主张理财与会计并列观。

这种观点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财务与会计应当各自独立,不存在“谁大谁小、谁包括谁”的问题。其观点主要有:财务与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平行名词,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两项不同工作。从理论上讲,财务管理和会计不仅各自存在的客观基础不同,而且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属性、对象和职能;从实践上看,它们属于企业(或单位)两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葛家澍教授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与企业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葛教授的话也表明他支持财会并列观。财会并列观体现在“自行车模型”中就是:财务管理是前轮,会计是后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前轮不能包含后轮,同样后轮也包含不了前轮。财会并列观已被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实际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笔者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理论界必将统一在理财与会计并列观的旗帜之下。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与会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包括谁的问题,但是,也不否定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财务管理与会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财务管理离不开由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会计则要密切跟踪财务活动,捕捉有关资金运动的信息,反过来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离不开由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会计只有提供了真实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合理地调度企业的经济资源,平衡使用企业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进行资金和财务的合理分配;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耗费;财务预测和决策才能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从而使得财务预测和决策更加准确合理。而会计要密切跟踪财务活动,捕捉有关资金运动的信息,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主要进行预测,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方向,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而会计就是做中期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与审核,并为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二者的联系体现在“自行车模型”中就是:前轮和后轮是相互依赖的,共同构成自行车的两大部分。同样,财务管理和会计也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对企业的成长与壮大都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自行车前轮把握方向,就像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把握方向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自行车后轮则跟踪前轮,并为前轮以及整个车身的前进提供动力,正像会计跟踪财务管理一样,对财务管理产生的结果进行核算与监督,并为财务管理的更好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论述

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即通过客观地获取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认定的证据,以证实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结果传达给有关使用者。

当前,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问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关系论。该观点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二,“血缘”关系论。该理论认为审计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

派生的,应把审计列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们之间是一种“血缘”关系。第三,事务上的同事关系论。该理论认为,审计与会计是事务上的同事关系,二者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并不存在“血缘”关系。

这些理论没有很好地概括出二者的关系。另外,当前国内外财务理论界对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研究甚少,更没有提出相应的关系论。随着审计的逐步发展及其独立性的日益明显,本文认为审计是凌驾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财务管理是前提(即指示方向),会计为财务管理做决策提供信息。会计和财务管理是审计的基础,审计要依靠会计资料和财务信息展开工作并且对会计和财务管理进行审核和监督。所以说,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审查监督与被审查监督的关系,即凌驾关系论。该理论在自行车模型中的体现是:财务管理是前轮,会计是后轮,审计是车架。后轮与前轮是车架的基础,车架又凌驾于后轮与前轮之上。只有当前轮、后轮和车架三者配合好,自行车才能高效地运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只有会计资料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审计工作才能简便易行;如果审计工作很到位,那么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也会有效地开展,三者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五、“自行车模型”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企业可以通过该模型深化对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认识,进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通过“自行车模型”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诊断,发现企业在结构设计,职能划分上的不当之处,从而做出组织上的调整。另一方面,“自行车模型”清晰划分了三个部门各自的职责,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第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审计。财务管理内控审计就是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合规、健全、完善和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活动。财务内部控制审计可以通过审查财务内部控制体制是否健全合规,是否体现了控制和相互制约原则,有无漏洞或薄弱环节,及检查财务内控实施是否有效,发现好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实现审计过程的全程化。

第四,继续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注重发挥会计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保证会计发挥服务功能,准确畅通地传递信息,并监督财务的合理合法性。

[参考文献]

[1]张惠忠:正确处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J],嘉兴学院学报,2005(7)

[2]刘建民:谈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8)

[3]高戈、金宁璇:试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4]曹钢: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2007(27)

[5]张锡群、王松华:浅论审计与会计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1)

[6]纪玉珠、赵瑞君: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浅探[J]中国农业会计,1993(4)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4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民间审计 企业 财务风险 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活动。具体而言,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控制工作,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有效性与健全程度进行测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继而提出改进措施。企业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仅能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能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水平与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然而,在笔者对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民间审计中却发现,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仍待完善。

二、民间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所有者财务风险

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所追求的效用函数是“财富最大化”。但是,由于受“有限理性”理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企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企业的所有者无法针对每一项投资都做出准确而科学的决策。此外,所有者财务风险还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普遍处于分离状态,而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出发角度与利益偏好等均不相同,比如投资,经营者就可能会不顾及所有者的利益与潜在损耗而选择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这一现象也使所有者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其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

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类风险。经营者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用于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契约集”。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往往并不实际负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而是聘请经营者代为管理。经营者的薪酬等个人利益由所有者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予以支付。经营者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者在经营与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如何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是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债权人财务风险

除上述两种财务风险之外,债权人财务风险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构成。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供给者,债权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债权人财务风险与股权融资风险相称。相较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成本较低,且能使企业利用债权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因此,债务融资,即通过债权人资本进行企业运作,是当前我国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下,债权人需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比如,企业为了获取债权人资金,可能会存在粉饰报表等弄虚作假行为。甚至向债权人夸大企业收益率,隐瞒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几乎存在于企业整个财务活动之中。倘若对其分类,可从企业角度对其分为两类,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形成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有关,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因企业的发展与运营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企业也难以对其加以预防,属于不可变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企业是存在于这些因素中的经济实体单位,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形成原因

相较于外部形成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是一种可调和的因素,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紧密相关,这些内部因素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据笔者汇总,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详见表3-1。

表3-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四方面\&具体成因\&1、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据笔者在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管理等人员普遍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从主观上促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2、企业投资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很多企业缺少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仅凭主观判断,盲目投资。为了扩大盈利,很多企业转向并不熟悉、并不相关的产业投资,因此,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人力、资金等都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企业因投资而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3、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很多企业的资金中,负债部分所占比例都很高,而且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分布不合理,不仅容易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而且还使企业财务负担较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4、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不足,赊销比重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赊销已成为企业的一种主要营销手段。但是,在扩大销量的同时却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且,很多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控措施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坏账风险。\&]

四、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应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一)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

笔者认为,若要充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以外部监督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保障。作为民间审计一方,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在对企业实施审计工作时,首先应充分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情况,如类型、起因、程度等。倘若通过外部审计得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向企业予以说明,企业管理当局应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应加强内审部门与民间审计的沟通与交流

在审计中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内审部门。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便是对企业的内控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检查,从而防范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限度范围内。通常,企业在内审中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而内审部门不妨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正式审计之前,与注册会计师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将企业在内审中发现的对经营业绩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内控机制的缺陷等告知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对此适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者选择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等加强外部审计。

(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风险管理手段纵使再完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但是企业还应尽可能的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主要如下:

表4-1 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四方面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具体措施分析\&1、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共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日常运营融为一体,与日常中预防风险、管理风险。发挥内控机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树立风险管理文化\&这种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应树立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应渗透到企业的整个运营之中。\&3、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犹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财务风险中也有主次之分,因此企业有必要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并以这些控制点为重点实施风险预警、识别、分析、评估、报告机制。\&4、编报“企业风险全面管理报告”\&将企业财务风险详细落实于纸面,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四)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力

企业在强调外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内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防范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企业内审是以规范的管理流程为出发点,全面、系统的分析企业内控管理的作用和有效性,及时查补内控管理中的漏洞,改进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组建内审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改善和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强化员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企业应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内审工作的开展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

[2]朱洪胜.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营管理者. 2009(11)

[3]潘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的基本措施及技术方法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4)

[4]王美荣.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华章. 2011(18)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 结合

一、前言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财务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掀起舆论质疑风潮,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监管部门社会信任度严重下降。虽然,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作为企业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也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丑闻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要加大对财务收支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管理力度,充分了解两者的概念和关系,然后采用有效的手段将两种审计充分结合,通过两种审计方式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及时、准确的发现企业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企业出现财务丑闻,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因此,文章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结合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对其内部运作进行控制和监督,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弊端的分析和控制、运行流程的控制以及解决方案的提出。内部控制审计是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有效审计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分析以及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度、信度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步骤表现为:其一,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分析,明确企业内部岗位的分工和职责;其二,对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环境进行分析;其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评测;其四,对评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以评测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内部审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保证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其一,通过科学手段对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岗位职能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其二,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基于所掌握的信息,测试与评定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贪污等现象;其三,对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调整,以此保证企业内部监控措施的合理性。

(二)财务收支审计的概述

财务收支审计指的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计与监督,主要是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然后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审计企业每一笔收入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其二,评测企业是否有偷税、漏税的问题;其三,审计所有收入是否都有相应的发票或者其他凭证;其四,审计票据的存根,审计企业的所有收入是否全部入账,禁止出现不入账的现象;其五,企业制定的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其他会计法规;其六,定期的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审查,然后对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评价;其七,监督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收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各具特征,需要区别对待,但是,两者的审计结果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类似,因此,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虽然两者在概念以及评价内容方面有所差异,但是两者的目标却具有一致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其目标都是评价企业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合理性等,通过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在企业资产审计中,在审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两份检查报告,为评价企业资产的合理性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额参考;其二,内部控制审计的流程与财务收支的流程相一致,两种审计都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资产的流动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测,并获得相应的评测结果,通过对两种审计过程进行整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的准确度和效率,正是由于该种优点,两种审计方法的结合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其三,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依据为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补充,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准确的发现企业财务收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测试与评价,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且准确的发现,然后根据其弱点和弊端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所以从大的方向来说,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是相辅相成的,为实现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有效措施分析

根据《内控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既可以单独的进行企业内部审计,还可以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企业主要是针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内控审计指引》的相关规定。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时间与人员的限制,通常只会安排少数的审计人员或者小组,对企业的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非常大,为了提高财务收支审计效率,应该尽可能的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现象,并且在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尽可能一次完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审计效率,还能够减少审计开支。

当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结合之后,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审计:其一,应该制定科学、可行的审计目标,对审计过程进行初步交流和讨论;其二,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测评;其三,进行审计操作;其四,提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审计方案,然后和企业进行沟通,对审计方案进行评测,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或者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以此保证企业经营的合理性、合法性;其五,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规范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审计方法结合过程中,应该提前对企业的重要项目、大额资金流动项目的风险进行评测,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减少审计时间。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询问、观察、检查以及执行等过程和财务收支审计相一致,在审计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防止出现重复操作的现象,这样既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又能够降低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的影响。

四、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对市场安全运行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作为控制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审计范围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都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支持,如何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经过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证,将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在保证审计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支出。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被广泛的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赵春和,韩宝星.浅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效结合[J].电子制作,2014,(6):258-259

[2]郭婷.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研究[N].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11(2):228-248

[3]曹若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策略[J].审计观察,2013,11(2):112-116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7

摘 要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并力求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审计动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理论 信息理论 保险理论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传统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只是一系列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集合,而未对其产生的本质和需求动因等问题进行分析。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传统的审计动因理论有: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

一、理论

审计动因的理论,是目前审计动因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詹森和梅克林所倡导的委托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聘用另一人代替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则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因此产生了道德风险,也就导致了委托人与人之间成本的出现。

利用理论可以解释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如企业所有者会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挂钩,通过这种激励措施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这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虚报公司业绩。但如果管理者的报酬与业绩无关,虽然他们没有歪曲报表的动机,却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与业绩挂钩的报酬再加上对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是使股东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最佳方法,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者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者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需求,而聘请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的费用可看作是所有者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成本。

二、信息理论

信息理论认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市场更具效率,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相应地可把信息理论分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与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有关。例如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为了能将自身的股票卖一个好价钱,高、低素质的企业都试图向市场展示其最优状态,而由于是首次发行股票,市场很难从企业过去的业绩中对其进行预测,因此企业有较大的空间粉饰报表或进行财务舞弊,可能导致逆向选择。高素质的企业为了脱颖而出,避免逆向选择,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人员向市场传递其财务报表更具有可信性的报告,从而区别于低素质企业,达到优质优价、有效融资的目的。

信息系统理论是认为审计的本质功效在于增进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及其决策有用性,其与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有关。例如在资本市场中,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向债权人借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为了取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任,公司会向他们做出各种承诺,但在公司的后续经营过程中,真实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如何,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无从知晓。因此,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聘请独立的外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审查和判断,并向公司股东和利害关系人报告。

三、保险理论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针对审计师的诉讼爆炸现象,审计师民事责任不断扩大,投资者可以在审计失败后从审计师那里获得巨额的损失赔偿,审计理论界开始日益盛行审计动因的保险假说。保险理论是基于审计的保险机制认为审计是财务报表风险的一个转移机制,是分担风险的一项服务。审计动因的理论和信息理论是从审计的鉴证机制出发,认为信息使用者需要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信息提供者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发表意见,从而降低或者消除财务信息中存在错误或舞弊的风险。

保险理论对审计动因的解释是建立在风险转移论基础上的,认为保险费用是风险决策者愿意从自己将要得到的收入中支付的、实现分担风险目的的费用。在这一理论下,审计的风险被看作是一种保险行为,可减轻投资者和其他关联人的风险压力。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为了防止管理者舞弊而造成损失,或者管理者为了防止下属从中舞弊,都愿意从自己将要得到的收入中支付一部分费用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这部分审计费就可视作保险费用,同时把审计的效果视为保险价值。如果审计师因失职而未察觉出财务报表不可靠,他们有责任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的。

四、审计动因分析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外部独立审计与内部公司治理是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从理论角度出发,内部治理越好的公司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越低,因为内部治理已经解决了对管理者等的监督;而信息理论认为,由于内外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评价的重要性,优质公司或内部治理较好的公司会聘请具有品牌声誉的审计师来传递信息,使得市场不低估企业价值;保险理论认为,独立审计的作用在于让审计师分担风险,如果被审计公司出现财务舞弊,损害了相关方面利益,则在审计失败的情况下审计师要承担全部或部分民事赔偿责任。然而,信息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市场有效性的评价效率较低,公司向市场传递内部信息的动机不足,保险理论是建立在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建设尚不完备,因此本文认为理论是中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动因的最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会计审计 会计财务核算 问题 对策

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都是企业经济管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时代产物。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审核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控制能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企业经营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一、有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企业通过会计工作,对会计记录、财务事项、财务报表等进行审查监督,检查核实相关工作的合法合理性,对各项工作的经济进展及效率进行评估的一种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审计监督是国家宏观法律制度调控的具体运用,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内出现的违法操作及损害企业经济发展的行为,保证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管理秩序。同时,企业审计管理可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或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缺陷,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相关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会计财务审计是指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经营状况,对企业所有资产、经营负债及损益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并对相关会计报表信息做出合法、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避免企业财务管理中违法违规问题的出现的一种会计监督手段。企业会计财务核算遵循了相关性、客观性、及时性、明确性的核算原则,要求相关数据的确认与计量符合企业的划分利益性、资本性支出。

二、企业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得到了跨越性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先天不足,内部会计管理机制不成熟,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审计及会计财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会计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之一,几乎所有企业的会计审计管理人员都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会计监督工作的展开受到权利效力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审计的公平性、公正性难以保证,促进监督作用得不到发挥,会计审计工作对权利拥有者几乎形同虚设。其次,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企业会计审计是保证被审计人员自觉履行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企业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但是,国家宏观与企业微观上却分别赋予了它差别的服务职能。国家要求会计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和审查,防止企业危害结果的发生,侧重会计监督作用。而企业内部对会计审计的工作要求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谋划与建议,侧重于决策作用。在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内,审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必然产生程序及实践的冲突,难以发挥审计的理论优势。最后,企业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工作投入力度不大,会计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化企业管理。

(二)企业会计财务审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缺乏合理定位。绝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足,往往将会计财务核算职能与其他审计工作相融合展开,会计财务核算界限不清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自身职业技能、专业化知识及工作精力都得不到保障,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消极展开。其次,企业缺乏合理科学的会计财务核算监督机制。企业管理层权利制约、干预财务核算监督职能,难以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滋生了企业内部经济腐败的土壤。最后,会计财务核算没有统一、科学的工作制度安排。在企业内部,会计财务核算以企业需要而展开,属于被动、附和性工作,因为没有进入企业发展决策战略规划,人为目的性操作问题十分突出,会计核算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三、解决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企业会计审计问题对策

首先,要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赋予会计审计部门较高的权利职能,减少企业管理领导层可能产生的权利干涉或利益影响,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只有审计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会计审计职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审计监督机制。企业要学习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监督理论,完善自我约束、监控职能,以经济效益的实现为主线,制定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会计审计监督环境。最后,加大企业的会计审计投入力度。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提高专业化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实现现代化审计监督手段,推动及时跟踪与全程动态化管理,兼顾职能效率和风险控制,提升会计审计质量。

(二)解决会计财务核算问题对策

首先,明确会计财务核算的主体。有条理、分层次的区分会计核算主体,划分会计核算阶段,才能保证财务核算工作的有序细致展开,发挥监督职能。其次,完善财务会计核算规范管理机制。对会计财务核算中的会计分析、财务处理、成本核算等工作及程序进行制度性规范,帮助企业增强财务掌控及预测、决策能力,实现会计核算的体系化建设。最后,强化对企业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完善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训及专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09).

[2]蒲延峰.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07).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原因;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146-03

一、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研究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审计行业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加之上市公司的审计力度依然较为薄弱,导致现有的审计方法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防范财务舞弊体系,所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将审计应用到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防范中,发挥审计真正的职能作用,同时也从根本上消除滋生财务舞弊现象的生存环境,斩草除根。财务舞弊的防范工作是审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改进完善现有的审计政策和审计方式成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不变话题。治理和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意义重大。首先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恶劣影响下,其直接受害者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他们的利益会因财务舞弊现象而受到直接的损害。其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对财务舞弊现象进行解决,将会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同时对我国金融市场调控下的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造成一定冲击,不利于我国经济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二、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内部原因

(一)上市公司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首先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缺失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交叉点的重要媒介工具,在企业各部门实现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公司实现上行下效统筹兼顾的管理模式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公司正常的生产运营保驾护航。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留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出发结合可能导致财务舞弊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其次,董事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这也导致了股东的控制权被搁置,而董事会对公司资产的调动权无形中被放大,这种一边倒的治理模式,为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三,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另一原因,就是企业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立董事会被架空。董事会和管理人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被打破,由企业的管理人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资金流向进行直接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概率。如何通过完善现有的审计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成为解决当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企业以财务舞弊方式牟取私

部分上市公司为谋取私利,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以财务舞弊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绩效考核目标,获得融资渠道和注资机会等等。首先部分上市公司为了给股东交一份更好的答卷,选择财务舞弊的方式,夸大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在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者为了个人利益实现个人的业绩,通过财务舞弊来粉饰财务报表,从而获得更高的业绩评价。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为了筹取更多的资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财务舞弊为手段,无疑成为企业打出的一张王牌。通过虚假财务报表真实情况,将企业的利润蛋糕做大,从而哄抬股票价格,并在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投资。这也是上市公司之所以铤而走险,为谋取私利选择财务舞弊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未上市公司来说,上市无疑为该公司提供了更好的前景,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途径。部分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获得资金支持,将希望寄托于金融市场。因此,通过财务舞弊粉饰财务报表,获得上市的机会来筹集所需资金,也是导致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的另一原因。

三、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外部原因

(一)现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存在纰漏

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结构不够完善,为财务舞弊问题提供了生存的温床。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席,在财务舞弊问题上,依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在财务舞弊的防范问题上,由于现有的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企业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于核算方式并不适用于企业该阶段的经营成果或是核算范围和空间,不能真实有效的反应企业该阶段的生产经营成果。企业借此机会利用关联方,实现财务舞弊目的。因此,如何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下,根据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调整更新,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健全现有财务舞弊控制方式,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重要关卡。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在逐渐的被建立起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我国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这也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显然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变化的日益需求。因此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文件的强制手段,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成为新的建设方向。

(二)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方向较为局限

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之所以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与社会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到位,监管方向存在一定局限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的各职能监督部门,专业人才的缺失。这就导致了在监管企业财务状况的过程中,职能部门一直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不能及时的对企业出现的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披露。另外,由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不足,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财务舞弊防范。加之现有的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在利益驱使下被企业内部操纵财务报告的内部人员所收买。第二,目前我国在监管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这就导致了其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加之现有的法律,大部分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我国,对于会计行业相关法律体系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的缺失。因此如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现有法律文件中的模糊点进行补充和解释说明,对企业发生财务舞弊行为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加大惩治力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惩处的行为。第三,我国证监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透明度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将证监会的制度趋于公开透明,并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中显得至关重要。

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审计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企业内部优秀的会计队伍是杜绝财务舞弊问题频繁发生的基础,为更好的提高会计报告的质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根本上杜绝财务舞弊财务作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意义重大。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保持审计单位较强的独立性,在防范财务作假问题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要想从根本上对症下药,还是要从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培养入手,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企业方面而言,要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可以通过鼓励相对从业人员深造学习,出国交流,参加理论调研等方式,不断的丰富理论经验,丰富工作经验。实现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的目的,使其在企业中更好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由点到面进行凝聚,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综合水平和综合实力,加快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营成果。第二,企业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保障是从根本上拒绝外部诱惑的前提。为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会计人员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成为协助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财务舞弊行为的助手,只有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生财务作假的概率。就国家方面而言,要注重对高校人才,会计领域人才,进行专业的会计教育,提高我国会计教育水平,通过高校的教育水平来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为以后企业储备优秀会计人员提供了渠道和途径。

(二)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为从根本上杜绝企业内部财务作假行为,降低财务舞弊问题的发生概率,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其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导核心。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把握,及时对企业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和披露。第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打破现有内控制度存在的局限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计报表假装,是财务问题中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企业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操作来实现在短时间内聚集资金的目的,该方式最为直接也最为便捷。虽然,一经发现财务舞弊问题企业将会面临法律处罚,但在融资渠道拓宽和引流注资的诱惑下,有利于企业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丰富产品结构,这是让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完善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打破存在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瓶颈口的重要举措。保持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对财务报表进行及时的关注和跟踪,及时的发现问题,来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进行披露和解决,对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再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不是生搬硬套。同时与该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员请教咨询,缩短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理论研究时间。将构建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应用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中,从根本上降低财务舞弊的发生概率。

(三)关注审计过程中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应该标注出最易出现财务舞弊问题的薄弱环节,并对该类交易过程,进行重点跟踪。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的手段来实现粉饰财务报告,这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财务舞弊方式。部分上市公司,为从财务报告数据的成本、资金流向和内部资产转让等多方面,进行虚假数据操作,采用关联交易的方式为企业财务作假打掩护。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审计师加大对该环节的审查力度,完善解决这一问题的审计措施成为重中之重。第二,企业要加强对其他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跟踪。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其他应收款项账户和其他付款账户,进行密切的关注和跟踪,而不是将函证作为审计工作单一的衡量标准。虽然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审核问题上具有较高的敏锐性,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于企业的内部舞弊行为。因此设置其他收款项和其他付款项作为重点参考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企业规避隐性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

(四)完善上市公司的审计市场结构

随着审计行业逐渐趋于一体化建设,规范审计市场的行业环境势在必行。当下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制度虽然大体流程相似,但细枝末节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求同存异,规范审计市场结构,促进审计制度逐渐趋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审计市场的结构进行整合,首先可以提高审计市场的的要求。我国的审计领域发展时间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时间上的差距使得我国的审计工作由于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导致环环相扣的审计行业发展程度较低。因此引导国内的审计市场走国际标准化路线显得尤为重要,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宏观调控行业竞争合作之间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目前我的审计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审计市场的集中程度甚至超过股票市场的集中程度。第三要加强对审计市场的收费进行引导,监管方向同样不能忽略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规范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年报信息进行披露,以此规范审计收费的行为,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针对性披露,督促披露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为审计市场趋同规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对我国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长远角度而言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重视存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势在必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基础的理论研究入手,到人才的培养,对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审计市场的规范等方面投入关注,防微杜渐。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折射出企业的运营管理、金融市场的经济变动等诸多问题,因此,防范根除企业中存在的财务舞弊行为,对公司的治理结构的完善、国家经济市场秩序的安定而言意义重大。

[参 考 文 献]

[1]王超.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J].西部财会,2016(2):75-77

[2]陈瑶瑶.上市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5(10):87-89

[3]林丽.农业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及审计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236-238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 内部控制审计; 困境; 应对策略

一、引言

2008年5月25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框架。《基本规范》第十条规定“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这一规定标志着内部控制审计正式进入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领域。

为推进《基本规范》的实施,使内部控制规范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部再次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印发了包括18项应用指引、1项评价指引和1项审计指引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至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这意味着内部控制审计将于2012年度大幅度展开,并强制施行。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其中,内部控制应当涵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应是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审计,并对其设计的合理性、运行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审计指引》却区分了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所承担的责任,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必须明确区别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两者的边界如何明晰?至今尚缺乏明确的指南。此外,内部控制审计还面临着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还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缺陷难以被认定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注册会计师陷入判断标准缺乏、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困境,在审计意见的发表上,容易引发与客户的严重分歧,出现“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局面。

二、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困境

(一)审计范围困境

何谓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构成。其中,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由定义不难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换言之,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又难以触摸、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已经被泛化、抽象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企业内部控制整体作为鉴证对象,必将导致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亦被泛化,在审计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审计的边界,给审计实务带来困难,相应地也将大幅度地增加审计成本。然而,若沿袭传统,将审计范围圈定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自2001年安然事件爆发,直至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仅关注财务报告的真实公允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同时关注经营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单纯的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已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无形地将审计领域延伸到了整个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但客观需求与主观约束的冲突客观存在,内部控制审计陷入了“两难”困境。

为摆脱“两难”困境,《审计指引》采取了折衷策略,即在形式上把鉴证对象扩大到企业内部控制整体,实质上却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区别对待。如《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审计指引》并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也不要求注册会计师为之承担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仅仅是重大缺陷的披露责任。在未明确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责任的前提下,机会主义必将驱使注册会计师仍将审计的重心置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上将支付尽可能少的审计成本,在整合审计中难以有效兼顾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因此,披露“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基本规范》所设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这一规定同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提供的保证是有限保证,并没有上升到鉴证层次,准确地说,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核,而不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所以说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计,《审计指引》的规定与《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

撇开《审计指引》与《基本规范》的冲突,仅就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区分而言,现状是: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实务层面也没有明确的指南。从字面上分析,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与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相关的内部控制,但实质上,任何内部控制缺陷或漏洞都有可能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限实质上很难划清。例如,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应属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但其经济后果必然反映在财务信息里,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性,是否也可以归为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呢?因此,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融合、互为作用、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其间模糊的、漂移着的界限,必将给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划分带来困难,审计责任的认定亦是困难重重。

(二)鉴证标准困境

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提供的是合理保证,要求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并发表积极的审计意见。作为一项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同样必须具有独立的鉴证目标、鉴证对象、鉴证标准和鉴证报告。从鉴证业务要素上看,内部控制审计的另一个难点在于鉴证标准(即审计标准)的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含《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在内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从法律地位来看,该规范体系自然成为内部控制审计标准。但该规范体系是典型的原则导向的“游戏规则”。作为原则导向的规则,其显著特点是适应性、通用性强,只提供一般性、原则的规范,执行者可以依据规范,结合本企业实际灵活设计、执行,执行者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其不足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较差,往往存在“柔性有余、刚性不足”,如果将其作为鉴证标准,因标准不具体,缺乏应有的“刚性”,极易产生认识偏差和观点分歧,出现判断上的困难。因此,仅仅以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标准,将会导致内部控制审计陷入鉴证标准困境。

另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就审计实务而言,就是要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是否存在缺陷,存在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等等。何谓内部控制缺陷?缺陷的严重程度如何衡量?至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层面都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在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的划分上没有一个可供操作的、可量化的公认标准,大都停留在从定性的角度描述缺陷的严重程度,我国也不例外。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简称《评价指引》)规定,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根据缺陷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认定为重大缺陷;如果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认定为重要缺陷;除重大、重要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偏离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如何衡量?这里的“可能”是多大的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化,也没有量化的标准,而是将这一标准的制定权授予了企业。如《评价指引》规定,缺陷认定的具体标准则由企业根据规范要求自行确定。企业确定具体的缺陷认定标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客观、公正、合理?能否作为内部控制审计针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标准?又应该由谁来认证企业制定的标准呢?政府?还是注册会计师?如果是政府,政府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吗?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符合独立性要求吗?这些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一明确。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之前,内部控制审计必将处于缺陷认定的困境之中。如果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存在困难,恰当的审计意见就难以形成,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三)专业胜任能力困境

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提出的挑战,使之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审计证据的获取

刘玉廷博士(2010)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特别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实,内部控制缺陷,尤其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在信息的占有上,评价优于审计。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管理层(内部人)实施的,具有显著的信息优势;而内部控制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外部人)实施的,在信息的获取或占有上明显处于劣势。从这一角度看,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挑战远大于内部控制评价。只不过评价与审计面临挑战的实质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的来源于自我评价的约束,而内部控制审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或证据)的获取,发现并认定内部控制缺陷。

2.复杂环境的透视

《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与之相对应,内部控制审计自然也需要按照五要素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实施审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内部控制五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所有方面,尤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不仅包含了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还包括企业文化。对如此丰富、复杂的内部环境进行评估、审查,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一种巨大挑战,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经营管理经验、执业水平与经验、职业判断能力、沟通与谈判能力等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注册会计师可能难以胜任这高度一体化的内部审计工作。

3.可借鉴经验的缺乏

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查并披露发现的缺陷,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赋予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新内容。虽然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其中的302和404条款要求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开启了内部控制审计之先河,但其核心仍然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要求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此外,日本、加拿大等要求对内部控制实施审计的国家均未要求对内部控制整体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虽然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关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但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所关注的也只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也是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的。因而,缺乏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查的经验,也没有国际上的执业经验可供借鉴。

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致使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力,尤其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方面,明显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审计能力不足必然制约审计质量,如果这一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内部控制审计可能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应对困境的策略思考

针对我国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三大挑战,笔者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在划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界限方面给予更明确的指南

虽然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审查基础上的风险导向审计,但其核心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查,并不要求明确区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直至今日,无论是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均没有对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进行深入研究,对两者的界限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从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可见一斑,准则所要求了解的应该是内部控制整体,并没有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审计指引》区分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赋予了注册会计师不同的责任,即审计责任和披露责任。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必须明确区分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正如前文所述,由于财务信息处于企业信息链的末端,具有综合性,任何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如果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后果都会在财务信息中体现,该项控制即与财务报告相关,都可以将其归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明确区分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非易事。所以,必须加强对财务报告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与界限划分的研究,为内部控制审计实务提供更具体、更明确的指南。

(二)制定规则导向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具体化,降低职业判断风险

现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为原则导向的规范体系,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但作为鉴证标准,尚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以便于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提高审计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度。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具体标准?有两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具体标准;二是由企业根据已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包括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规模、组织架构、内部控制的特别要求、企业管理惯例等)自主制定,经权威机构(如行业组织)认证之后执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做到整齐化一,全国统一的标准只能束缚企业行为,所以第二条路径才是理性的选择。即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原则要求,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与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唯有制定个性化、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具体标准,才能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鉴证标准。

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处理就是以后内部控制审计的很好判例。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注意收集、整理成功的典型审计案例,积极着手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库建设,为将来的内部控制审计提供判例依据。

(三)取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量化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判断标准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从三种缺陷的定义看,明显存在界限模糊的弊端,尤其是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的区分,无论是评价,还是审计都难以准确认定,这必然给审计判断带来困难。另外,区分重大缺陷与重要缺陷的现实意义不仅不明显,反而会使信息使用者感到迷茫。因此,采用“两分法”,根据内部控制缺陷的性质及其产生经济后果的重要性,将其划分为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认定。缺陷性质的认定可采用关键控制点认定法,即明确各项关键业务,如果关键业务缺乏有效控制,出现缺陷,即可认定为重要缺陷;从量上看,可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关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标准。如果一项或多项内部控制缺陷的组合导致的经济后果超过了以下标准,即可认定为重要缺陷:(1)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2)对于非营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3)对于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但无论是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上都不满足重要缺陷认定标准的,则认定为一般缺陷。有了公认的量化标准,才能有效避免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缺陷认定上的分歧,当定量认定与定性认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时,将大大提高缺陷认定的说服力。

(四)加强“复合型”注册会计师培养,丰富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升执业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注册会计师只有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不断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执业经验,不断提高执业质量和执业水平,才能抓住机遇,应对复杂的内部控制审计。

在加强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和执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学、金融学、系统论、控制论、企业文化、公司治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将自身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2)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亲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过程,通过企业实践掌握内部控制规律,积累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3)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做好审计案例的剖析与总结工作,探寻内部控制缺陷的“多发地”和“弱点”,总结经验教训,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活生生的判例,为注册会计师业务培训提供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手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

[5] 王惠芳.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8).

[6] 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J].会计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