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2:40:59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1

10厘米长的一条鱼,它叫神仙鱼。接着又看到了一条缩进贝壳里的螃蟹以及各种各样的红鱼、小丑鱼、海龟、海星、水藻、海葵等。特别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看到一只草龟,它的寿命很长,听讲解员说它已经生活了120年了,你知道它的寿命为什么这么长吗?因为草龟从不挑食,它不但吃小鱼、小虾、小虫,还吃海草。我们小朋友要向草龟学习,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今天的海洋生物展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海底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小朋友一定要保护环境,让海底世界越来越丰富美丽。

秦天润

承德路小学一年级(2)班

2010-10-16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2

海底世界

执教:逸景第一小学

祝华轶

教材解析:

单元说明: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以“奇妙的世界”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写清楚”的内涵,一是指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了解文章是从“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我们奇妙的世界》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的神奇和活力;《海底世界》从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产等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和物产丰富;《火烧云》重点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表现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极快。三篇课文虽然描写的对象不同,但都是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

文本解读:《海底世界》是通过通俗形象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以问句开头,既吸引作者,也点明这篇课文要介绍的是大海深处的情况。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自然段),紧扣第一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大特点。其中第二、三自然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第二自然段主要讲海底是宁静的,第三自然段则补充说明海底世界虽然宁静,但借助水中听音器可以听得到海底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第四到六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产3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也回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问题,前后呼应。

本文在表达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清晰,不仅课文整体结构非常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而且中间部分的每一个段落也都明确围绕着一个意思来写。

教具准备:教学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窃、私”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会写“宁、官”等11个字,会写“宁静、光线”等18个词语。

2.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先回顾第一课时内容,随后创设情景导入。

2.朗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二、品读课文,探秘深海

1.回顾第三单元学习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关键句写清楚的知识点。尝试用寻找关键句的方法,概括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预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视频直观看到海底世界的样子,引出“即使海面波涛澎湃,但海底依然很宁静。”,进而发问: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

(一)闻声探索,倾听私语

探究1:海底有声音吗?

1.连续发问,引出海底动物的声音特点:窃窃私语。

预设: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是谁发出的声音?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2.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课后习题3)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窃窃私语”。(齐读,指名读)

探究2:海底动物发出哪些声音?

1.朗读海底动物的声音。(师生合作读)

2.由省略号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

3.引导用上排比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想象到的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指名回答)

小结:你们想像真丰富。我好像已经听到了动物们那窃窃私语的声音!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

过渡:看来海底动物的声音还真是多种多样啊,它们又是怎么活动的呢?

(二)动物活动,各有特点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探究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

预设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预设2: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预设3: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预设4: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小结: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从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和贝类具体展开写。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种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段首句即是“段中心句”“段关键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提炼段落的主要内容,更好地理解段落意思。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结构,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

2.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过渡: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这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我们去看看。

(三)植物多彩,形态各异

1.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海底植物有哪些特点。

预设1:说差异

A.如果先说差异很大,就问它们有什么不同。(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如读的不完整就引读完整)

B.如果先说色彩和形态,再引出第一句:“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小结:作者先概括说差异大,再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写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先总后分)的写法。

过渡:海底世界除了动物多,植物多,还有什么也很多?

(四)矿产丰富,种类繁多

感受海底矿产资源种类多(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

小结:海底世界还真像一个大宝箱,蕴藏着那么多的宝贝。

(六)关注感情,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海底世界畅游了一番,了解了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的差异也很大,而且还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么奇妙的海底世界,难怪作者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海的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和赞美之情:再读!

(七)拓展延伸,情感深化

学了《海底世界》这篇课文,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

围绕关键句,用上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

(1)天上的云彩千变万化,有的(

),有的(

),有的(

)……

(2)我们班的小花园可真美啊!有的(

),有的(

),有的(

)……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3

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学生一写作,嘴里就念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烦心。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作文也要靠积累。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字、词、句要积累,写作材料更要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写出佳作来。由此可见,写出佳作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首先,生活的积累。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那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伞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灯光,都会成为令人感动可写的内容。关注生活,还可以积累生活中许多鲜活的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课本的积累。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经过许多知名专家深思熟虑,反复筛选检验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美语言为学生积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课本里有抒写认识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课本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人间的亲情伟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袤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求学生去背诵,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来自课本。比如:2000年广东一考生作文《答案》这样写:“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有人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像这样运用课本材料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更好地说明;丰富的课本积累能让学生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阅读的积累。这里提到的阅读是指课外书籍的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学生就有必要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取更多更好的积累。尤其是阅览名著,可博采众人之长,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积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以及当代美文,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既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又不至于在书海中迷失方向。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为写作夯实了基础,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传媒的积累。当前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应该就是电视。由于看电视,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加强,电视中有很多节目令学生大开眼界。他们通过电视的广阔视野,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底细不亚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给他们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电视中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探索发现”、“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的五味生活,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在观看电视过程中,可以积累和品位自己喜欢的节目导语、歌词、流行广告等。把他们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别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学生生活的范围较狭窄,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身感受体验生活,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发现、理解、感悟积累下了,把观察所得变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读的,所看的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4

汉代墓室壁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其主要功能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具有传递人们精神信仰的功能。不管是墓室的建造形制或者是墓室内的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深受“天人相应”“神仙学说”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不乏四灵祥瑞图、天界神仙图、引魂升仙图等与神明或者羽化成仙有关的壁画,人们相信会受到天上神明的庇护,死后能够进入到理想世界中的天界,这些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神仙的膜拜和信仰。人们将自身的信仰与死后的世界相联系,想象着人类从人间步入天界,体现出了当时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其次,墓室壁画是一种图像式的墓志铭,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充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这里说的图像式的墓志铭是用图像来替代文字起到墓志铭的作用,在汉代的墓室壁画中,很多图像是描写墓主人生前的一些事迹、生活状况等,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以及政绩、功勋等,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个人品行状况。这种墓志铭的方式相对文字方式来说更加直观,能够让后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工作状态。再次,体现汉代的政治文化制度。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礼乐教化承载着维护政治制度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重担,汉代也非常重视礼乐教化,尤其提倡孝道。在出土的汉代墓室壁画中,很多都是体现孝廉、孝道的图像,用于宣扬墓主人生前的孝行,从侧面体现出汉代的政治文化制度。从现有的出土汉墓壁画来看,墓室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本土绘画艺术。汉代墓室壁画在构图方面简单、质朴,总的看来有多种构图形式,包括独幅式构图、长卷式构图、全景式构图、满屏式以及分片式构图,大幅面的设计使其气势壮阔。在造型方面缤纷复杂,通过人们丰富的想象,营造诡秘的意境,对于物象的描绘,线条丰富、流畅,粗中有细,刚中带柔,对物象的神态、表情、动态描写非常细致。汉代墓室壁画色彩绚丽,改变了传统丧葬黑白色调,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壁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墓室内壁画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红、黄、黑、白等色彩,而且还大胆地加入了青、绿、橙、灰等色彩,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壁画五彩绚烂、丰富华丽,且色彩之间的搭配和谐、巧妙,表现热烈。

二、汉代墓室壁画的重要文化艺术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思想、政治、军事、科技、礼仪、、神话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情况,绚丽地再现了汉代的历史。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汉代的墓室壁画艺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早期绘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继承了古代楚地文化艺术的古朴凝重、饱满婉转的特质,将汉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艺术完美和谐地结合到一起,丰富了我国古代早期的绘画内容与题材。从绘画技法上看,汉代墓室壁画更加完善了绘画技法,在透视、绘画的造型、线条、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彰显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能力,对周边地区的绘画艺术影响颇深,为日后中国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5

一、用优美文章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们可以获取精神的食粮,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前行。我们可以为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文章,以此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一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在文章的选入上非常注重结合当代小学生的特点,所选入的文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说篇篇优美、段段精彩,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为学生的认真阅读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有更多的机会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来感悟作者真挚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真正走进文本。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美,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向往。二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在体裁、内容上是有限的,我们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置身于书的海洋中。这样更能让学生接触更多各类题材与体裁的不同文章与作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原来可以用文字来书写如此美妙的生活与世界,从而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想写的欲望。

二、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写下活动中的真实感受

没有内容可写,这是小学生不爱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集体活动,以这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怀着饱满的激情来参与这些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朗读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就活动来展开写作,可以写活动中最为感人的瞬间,可以写活动的组织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再也不会生编硬造,可写的内容更多,并且学生亲身参与了,更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进行小组踢毽子比赛时,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要想取得小组的胜利,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协作完成,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互助的力量,这些正是现代小学生所欠缺的。这不仅是绝佳的写作时机,同时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最好时机。

三、开展生活小练笔,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写作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一切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纵观文学大家,无一不是细心观察生活而写出的宏伟巨著。小学生的头脑并不是空的,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都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些正是学生写作最为宝贵的资源。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观察的无目的性、注意的无意性使得他们对丰富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但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人与物正是写作大厦的基石。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提炼,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到写作素材中来,在生活中积累,开展各种生活小练笔,用笔来记录广播、电视、报纸、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新鲜有趣的事情,关心时事、留意小事、留心生活,让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学会观察,养成用心观察、主动观察的良好习惯,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素材。以这样的小练笔来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写作的的激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来感梁学生,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6

1、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过去了。周六的夜晚月朗星稀,风高气爽。不用问,第二天一大早,我准会和父亲拿好钓竿,踏上征途去青浦垂钓。当我们来到河塘的岸边,天往往还未亮。深邃的夜幕像一块青色的帷幔,上面镶嵌着一颗颗珍珠般的明星。地上的青草微微有些湿润,踩上去像地毯一样,轻轻的,软软的。草中的鸣虫发出清脆的叫声,在一片宁静中显得格外嘹亮。偶尔,一尾金色的鲤鱼跳出水面,“扑通”一声,在那被月光铺上一层白银的河面上漾起了一层层涟漪。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令人赏心悦目。

2、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打乒乓球、溜旱冰、唱歌、画漫画……它们就像天上的繁星,装点着美丽的夜空。在我的夜空中,有一颗星最璀璨耀眼,那就是“空模制作”。

3、下载软件,可好玩了!我会把最棒的智力游戏下载下来,和网友们一起玩精彩的游戏,既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也开发了我的智力。

4、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就是绘画,每天晚上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不知疲倦地拿起心爱的画笔画一幅画,绘画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5、在我的课余生活中,没有电脑可不行--我这篇作文就是用电脑打出来的。我尤其偏爱互联网。在网上,我能接收电子邮件、进入聊天室,和全世界的小朋友谈天说地,畅所欲言。

6、空模制作,是我的最爱。它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一举多得啊!

7、每每星期天,我会以欢快的步伐迈进我的小书房,读读唐诗,品品宋词,猜猜谜语,赏赏对联--不过,最让我陶醉的还是那些离奇的童话故事,只要一进入书的境界,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里。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犹如世外桃园一般。多读些书,既修养了我的身心,又增长了我的见识,这是何等的幸事!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7

1、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过去了。周六的夜晚月朗星稀,风高气爽。不用问,第二天一大早,我准会和父亲拿好钓竿,踏上征途去青浦垂钓。当我们来到河塘的岸边,天往往还未亮。深邃的夜幕像一块青色的帷幔,上面镶嵌着一颗颗珍珠般的明星。地上的青草微微有些湿润,踩上去像地毯一样,轻轻的,软软的。草中的鸣虫发出清脆的叫声,在一片宁静中显得格外嘹亮。偶尔,一尾金色的鲤鱼跳出水面,“扑通”一声,在那被月光铺上一层白银的河面上漾起了一层层涟漪。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令人赏心悦目。

2、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打乒乓球、溜旱冰、唱歌、画漫画……它们就像天上的繁星,装点着美丽的夜空。在我的夜空中,有一颗星最璀璨耀眼,那就是“空模制作”。

3、下载软件,可好玩了!我会把最棒的智力游戏下载下来,和网友们一起玩精彩的游戏,既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也开发了我的智力。

4、我最喜欢的课余生活就是绘画,每天晚上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不知疲倦地拿起心爱的画笔画一幅画,绘画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5、在我的课余生活中,没有电脑可不行--我这篇作文就是用电脑打出来的。我尤其偏爱互联网。在网上,我能接收电子邮件、进入聊天室,和全世界的小朋友谈天说地,畅所欲言。

6、空模制作,是我的最爱。它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一举多得啊!

7、每每星期天,我会以欢快的步伐迈进我的小书房,读读唐诗,品品宋词,猜猜谜语,赏赏对联--不过,最让我陶醉的还是那些离奇的童话故事,只要一进入书的境界,我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里。在书的海洋里徜徉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犹如世外桃园一般。多读些书,既修养了我的身心,又增长了我的见识,这是何等的幸事!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8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一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一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一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一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一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一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P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山水。花鸟画在这一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此后,水墨画则一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一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则刷色不妨。”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一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

“墨分五色”这一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因素。

其一,“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与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一脉相承的。既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对色彩的去取,是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人为的色彩就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观色彩观,实际凭籍的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其本质是“无”是“虚”,而又表现为“有”为“实”,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一色彩观与禅宗的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兴趣也逐渐趋向一致。禅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画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清幽,闲静的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成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而水墨色调那单纯,朴素,清雅。浑然天成的美学性格成为最适合于文人画家审美兴趣的技法手段。

其二,工笔画是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这种方法与写实主义西画的区分,就在于形和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既分离又关联的形式要素,简而言之,西画的形与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来体现的,而中国工笔画的形是用墨线轮廓来表现,色则是在这墨线轮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这种表现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墨线与色彩的各自发展,势必要以侵入对方的领域为前提。用金线勾勒的金碧山水画,以明暗层次为主要特色的陆探微和黄筌的画作,可以说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画的出现则是以墨线的扩展向色彩方面逼近。宋朝时期,出现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对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画样式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另外。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观情感所表现的气势和韵律,这种生动的气韵主要是通过墨线的“形”来表现的,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风雷电驰”这样优美的词汇,都是用来描绘墨线艺术的独特风格及特殊韵味的。可以说工笔画样式发展的日趋成熟,也是墨线扩展为“墨分五色”的水墨画艺术的又一内在成因。

其三,我们还要注意水墨画及其色彩系统形成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的审美追求。逐渐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下挣脱而出,朝着追求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的方向发展。于是以一种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去表现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便成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因此,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耐人寻味无穷的优美诗句;有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审美主张;也有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文人水墨画。

此外,毛笔,墨与生宣纸质的相互磨合为“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特殊的绘画材料。进而构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通过上述三个相关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学内涵。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刻意追求物体的环境色,重在客观物象的再现,这一点,就连西方画家也认识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变革便是明证,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菲薄自己。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9

关键词:中国画;随类附彩;色彩;水墨

关于中国画色彩问题,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再具体1点说,就是围绕自唐代以后形成并逐渐形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文人画样式,也即所谓“墨分五色”的色彩命题,当然其中也涉及到“固有色”的观念。重点之所以放到前者,因为传统中国画的1些观念“山水居首”,“水墨为上”表明作为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已发展为成熟的色彩系统。

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有1个历史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不了解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正确了解中国画色彩的特点,他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规律,就会像有些论者那样轻率地指责中国画的色彩不够丰富和缺乏视觉冲击力,他们喜用西洋绘画的色彩传统和成就,在不经意中贬低我国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的价值,这种割裂传统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利于中国绘画事业的革新与发展。

当然,不了解这样1个历史过程,我们也不可能冷静地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真实面貌,就会忽视传统绘画色彩语言特定的历史内容,1旦陷于固步自封的境地。背离了历史审视的目光,也会失去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锐气和方向。同样,会阻碍中国画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中国画本来是重色彩的。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有相当复杂的色彩:春秋战国和西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车骑图》,有朱,赤。黄,绿,白,赭,黑,墨等几色,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勾勒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大小李将军的山水金碧辉煌:五代黄筌花鸟鲜艳夺目等,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就是明证,传统中国画的1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明代杨慎曾经概括指出了“画家有七十2色”,而这个系统在宋代之前就是建立在“固有色”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历史事实,进而无端抹煞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次,时至宋元,水墨画的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它并没有终止对于绘画色彩语言的追求和更新。并没有中断我国绘画色彩运用的传统,而是在新的表现技巧的形成过程中,对传统的中国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导致了传统中国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实,锤炼为1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这种高度精粹的独特的色彩系统,是以墨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彩为主要载体,通过水与墨不同量的融合于宣纸上得渗化,产生黑,白,灰丰富的层次,表现了色彩无穷的变化,如果用今天的色彩构成学中的“蒙赛尔色立体”去剖析这种变幻,它反映在黑白两极之间的纵轴之上,是色彩明度的变化,与横向的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正因为此,从自然物象抽取,概括出来的不是模拟自然色彩的黑白关系,却似乎更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更具有表现性,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

从以黑白为主的中国水墨画色彩系统的形成和变化看,这种新的色彩系统,新的色彩观是渊源有自的,它不中断传统,不反叛传统,而是执着于新的追求,新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为对“固有色”的超越。

中国画之用色比较注重主观性,自有其历史文化和哲学土壤,先秦的儒学,用理性精神解释传统“礼乐”,将理性引向现实的日常生活,伦理情感及政治观念之中,在色彩的认知上,则表现为对客观存在的色彩的主观性格予以肯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缣帛上施加彩绘的美丽女子之形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个形象统1在素色之中,以此比喻“礼后”。认为仁是礼节仪式的思想内容,礼节仪式是仁的外在表现,即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在的思想观念,重视的是正常情感的感受与理念的结合,而不是认识模拟功能,把中国画对色彩的处理引向带有主观性的表现轨道,在理论上则演化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附彩”说。

“随类附彩”主张作画要表现物的属性,即物的固有色,而不去模仿物的现象即所谓环境色,这1特点,要求画家必须对丰富的客观色彩世界加以高度的概括处理,而这1过程本身就为主观心灵活动1审美选择赋予了较大的空间。“炎绯寒碧,暖日凉星”而“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在中国画家看来,如果用绿色表现冬天的水(并非冬水不含绿色),那是难以吻合冷,寂静的冬之情调。这里的色彩属性(固有色)所体现的冷暖关系,已经通过心灵感应的过滤概括出来。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工整细润。缜密而富丽的设色;张萱,周P的仕女图卷,轻简的衣裳,柔丽的色调:黄筌的工笔画鸟,几不见墨迹的五彩调子;范宽的雪景重林。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状。宋元之前,中国画丰富的色彩世界,无不通过对“固有色”的总体感觉的把握来表现“心”的世界。

对“固有色”的突破正是在唐代工笔重彩发展至成熟阶段水墨画出现之时,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山水。花鸟画在这1时期的兴起更助长了水墨的滥觞。此后,水墨画则1发成为中国画样式的主流。尽管元代前后出现了浅绛形式,色与墨又融合在1起,但这种融合是水墨(不是墨线)与色彩的交融,并仍以墨为主,色为辅。“右丞云:‘水墨围上’,诚然。操笔时不可作水墨刷色想,直至了局墨韵既足。则刷色不妨。”浅绛的问世,虽使中国水墨画更为丰富,为墨这1极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但依然是以墨为主调的。以墨代色,墨分五色的发现,是对色彩论看似离题却也是惊人的创造。“墨分五色”这1高度精粹的色彩观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概括起来讲,主要有3大方面的因素。

其1,“墨分五色”的色彩追求。与道家追求与自然同趣的至大至美的艺术观是1脉相承的。既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很自然的看到道家对色彩的去取,是摈弃人为的“无色”。所谓“五色令人目盲”,因而面向对自然本质的追求。他们认为人为的色彩追求是不足取的,因为追求人为的色彩就会破坏自然固有的“全美”。这种面向自然本质的精神。与以后中国画色彩演变之间。存在着非常内在的关联。用“墨分五色”的这种超主观的色彩观去突破“固有色”的主观色彩观,实际凭籍的真是道家的艺术哲学。作为道家最基本的思想的“道”。其本质是“无”是“虚”,而又表现为“有”为“实”,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哲学对中国艺术(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的色彩追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这1色彩观与禅宗的人生哲学与文人审美兴趣也逐渐趋向1致。禅宗追求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与文人画家自然淡泊,情境高雅的生活情趣融为1体,清幽,闲静的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成为他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而水墨色调那单纯,朴素,清雅。

浑然天成的美学性格成为最适合于文人画家审美兴趣的技法手段。

其2,工笔画是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的,这种方法与写实主义西画的区分,就在于形和色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既分离又关联的形式要素,简而言之,西画的形与色是相互融合,形是用色来体现的,而中国工笔画的形是用墨线轮廓来表现,色则是在这墨线轮廓之中的形象的固有色。这种表现形式发展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墨线与色彩的各自发展,势必要以侵入对方的领域为前提。用金线勾勒的金碧山水画,以明暗层次为主要特色的陆探微和黄筌的画作,可以说是用色人形,而水墨画的出现则是以墨线的扩展向色彩方面逼近。宋朝时期,出现院体画和文人画相互对峙的局面也并非偶然,这是中国画样式自身发展的1个必然结果。另外。中国画传统强调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主观情感所表现的气势和韵律,这种生动的气韵主要是通过墨线的“形”来表现的,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春蚕吐丝”,“风雷电驰”这样优美的词汇,都是用来描绘墨线艺术的独特风格及特殊韵味的。可以说工笔画样式发展的日趋成熟,也是墨线扩展为“墨分五色”的水墨画艺术的又1内在成因。

其3,我们还要注意水墨画及其色彩系统形成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从整体上看。唐代之后的审美追求。逐渐从儒家政教怀抱的束缚下挣脱而出,朝着追求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的方向发展。于是以1种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平淡,质朴无华的情趣韵味,去表现那种超尘脱俗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便成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因此,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耐人寻味无穷的优美诗句;有了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临”的审美主张;也有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文人水墨画。

此外,毛笔,墨与生宣纸质的相互磨合为“墨分五色”的审美理想的实现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即特殊的绘画材料。进而构成了特殊的绘画语言。

通过上述3个相关因素的分析可知: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悠久的文化哲学内涵。从“固有色”到“墨分五色”的演变中,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既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要大胆肯定和发扬这种审美方法的优良传统。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那样刻意追求物体的环境色,重在客观物象的再现,这1点,就连西方画家也认识到了,后期印象派的变革便是明证,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菲薄自己。

丰富多彩的世界作文篇10

一、研读,授之以渔

阅读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如果“读懂”是对文章字、词、句、篇的阅读感知,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那么“研读”就是反复咀嚼字、词、句、篇在表达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个深化认识的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阅读《带脚环的大雁》的时候,我就侧重重读这一方法的运用。我组织学生三次重读:重读小说独特的开头,重读小说的整体框架,重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在重读的那个精彩片段写了一只家鹅看到天上野鸭群飞过时,流露出苦闷、忧伤的表情。大部分学生不相信动物会像人一样有如此生动的表情,他们认为这只是作者夸张的写作手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请他们看纪录片《迁徙的鸟》视频片段,他们看到当天空飞过一群大雁时,农场里的鸭子躁动不安起来,扑扇着翅膀,伸长脖子仰望天空,露出悲哀的神色。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们脸上难以置信的惊愕。

我让他们再次重读那个精彩片段,这次读完后,他们的话多了起来。有的说他终于知道一只鸭子也会有喜怒哀乐的表情;有的说他明白“不自由毋宁死”原来对于动物也是适用的;有的说只有热爱大自然熟悉动物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有的说他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会反复读一本书。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重读中,轻松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平等的生命。在重读中,学生学会了真正的思考。

在教学《燕子专列》时,我努力做到让人和动物间的和谐乐章在品词、析句、悟文、拓展中悄然奏响,让孩子们在情感的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在为燕子焦急、担心之际,我让孩子们连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并认真想一想,在读这一段话时,心情前后有什么不同?孩子们马上体会到前面是为燕子的安危而担心,后面是为燕子的得救而庆幸。在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时,围绕“呼吁”这个重点词语,我创设情境:如果你是电视台的播音员,你准备怎样播报这条新闻?孩子们不一会儿就小手高举,有的建议声音要响亮,因为呼吁就应该是大声的;有的说要充满感情,因为呼吁要以情动人,让大家一起参与救援;还有的说,语速要急速,因为要急着救燕子,所以呼吁时就要急切些。你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明白了“呼吁”的意思,体会到了政府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而在感悟小姑娘贝蒂对燕子的爱心时,我牢牢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个词,引导学生从“不在乎”感受人物内心的“在乎”。那么,贝蒂不在乎什么?她只在乎什么?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感受贝蒂对燕子的珍爱之情。接着,我又一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贝蒂跪在冰天雪地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燕子,对燕子小心呵护的动作和表情,想象她会对燕子说些什么?通过想象,一个鲜活的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小姑娘贝蒂是多么珍惜手心里娇弱的小生命呀!最后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掌握阅读的本领,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为终身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疑,学贵有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尽情地质疑。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一位同学首先站起来说,课文明明是写扫路人的,却有一句话写道:“笑声惊动了竹林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地。”这句话好像和课文没多大联系,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呢?我大力支持:“你有一双慧眼!不仅注意到了扫路人,连小鸟都注意到了。读得多仔细呀!写在黑板上,署上大名。”

孩子们一看,来劲儿了,接连提出好多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有价值!我引领着孩子们带着疑问探究课文,唤醒了他们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说,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学的本质意义不正是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吗?

三、想象,激发创新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把丰富的东西创造化,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就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引发另一种意境,从一个创新联动另一个创新。

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多么想知道园子内是怎样一番景象啊,红杏,请你来告诉我吧。园子内被学生借红杏之口描绘得美轮美奂,花树相映,池桥相连,房塔相携,有静有闲,有阳光,也有雨露……真是想象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想象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有多迷人,园子就有多迷人!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机械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想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园子中既然这么迷人,红杏啊,你为何还向往园子外的风光呢?”红杏答:“园子毕竟是园子,与大千世界相比,我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那么你在外面遇到了哪些精彩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是或否也有无奈?”孩子们畅所欲言。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充满丰富想象的话语里,不仅感知了美,也鉴别了丑,还学会了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事物、看问题、看世界。像这种想象思维练习,教学效果会如何呢?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精彩洋溢的课堂是生机勃发的,站在课堂你会觉得心中漾起满足,教与学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