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理论知识十篇

时间:2024-04-02 18:03:44

丰富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媒介丰富度 微课 视频

近年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开放性共享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推动了微课研究和实践的迅猛发展。国外的可汗学院、大学在线教程网(TED Ed)及我国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已经在微课实践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微课即可用于正式学习,以期运用微课的教学理念辅助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也可用于非正式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辅以各种教学支架,促进有效学习。这些研究为微课的发展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多侧重于微课资源的宏观建设和设计实施,微观角度的研究甚少。然而微课无论是作为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的教学资源,都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其本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微课视频的制作。

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称微课程,其最早的雏形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麦克格鲁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而真正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的。他强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认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时长一分钟,而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型内容。

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按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他强调微课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通知中,教育部将微课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通知还对微课视频的录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地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貌;课程时长在20分钟以内,采用单一视频形式,或采用多机位拍摄,以满足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究竟何为“微课”?各人的理解和界定都不同,但都有相通之处。其核心概念是以针对某一主题的短小视频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目的是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媒介丰富度理论

媒介丰富度理论也被称为信息丰富度理论,是指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内改变参与者理解的能力。比如:一个不明确的问题,能通过媒介适时把问题阐释清楚,让沟通的双方达成共识,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媒介是丰富的。相反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则认为丰富度较低。高丰富度媒介能提供较多的线索和反馈,加快复杂主观信息的处理,增进复杂问题的理解;低丰富度媒介则能较好地处理共识信息。衡量媒介丰富度的标准有四个:一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接收者对媒介传递过来的信息做出回应的快慢程度。二是传递多种线索的能力。媒介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多少,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语气变化及动作表情等。三是语言的多样性。媒介使用的表述语言越多样越有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四是个人关注度。个人的主观态度和意识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当个人的感情或情绪倾注于信息时,对信息的理解就越充分。

根据上述四个标准,达夫特和伦格尔将丰富度依次降低的媒介可分类为面对面、电话、个人文件如信件和备忘、非个人的书面文件。面对面方式被认为是最丰富的媒介,因为面对面能提供及时反馈,实时修正信息,而且还能传递如肢体语言、说话语气、情绪等多种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但实际沟通过程中,不是媒介的丰富度越高越好。对于简单任务而言,丰富媒介提供的信息过多,导致认知负荷过大,反而会误导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因此达夫特和伦格尔认为,当媒介丰富性与任务模糊性相匹配时沟通效果最佳。

微课视频制作影响因素

微课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任何以目标为本的系统设计观都从确定目标开始,接着逐步导向目标,最后评估目标。视频作为微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与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学习者的学习反馈等各环节都息息相关,其制作自然离不开教师、学习者和教育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主要负责整个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教育技术人员是微课视频拍摄的主体,负责视频的拍摄和编辑;学习者是微课教学的受体和视频使用者,负责反馈学习效果。三者在整个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相互支撑,共同进退。特别是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与表现,更是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反复磋商而成。

微课视频制作选择策略

媒介丰富度理论源于组织信息处理问题,其对信息有效传递与沟通的指导意义同样贯穿微课视频制作的各个环节。媒体与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让学习者有效参与微课学习,最终实现促进学习的目的。

教学内容与展示媒体相匹配 媒介丰富度理论认为,当媒体的丰富性与任务的模糊性相匹配时沟通的效果最佳。因此,在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媒体时,应根据讲授知识的类型选择好表现方式。由于知识本身的属性多样且分类方法也很多,这里仅按授课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特点进行划分,将知识分为识记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启发性知识。识记性知识内容简单,较易理解,要求在记忆之后能复述即可,比如:各学科的概念定义、法律条款及日常生活常识等。在讲授这类知识时,应以大字体文本加画外音的方式呈现,相对于教师讲解画面,学习者有更多的时间看清文字的表述并可以选择难点进行重点解读,深入思考。方法性知识具有较强的过程性,不仅要掌握知识内容,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相应的步骤灵活应用于实践过程,如各种仪器设备和电子产品的操作知识、数学方程的解答知识、各种应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等,讲授这类知识最好以动画加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动画可以用PPT、Flash、视频编辑等相应的软件制作,给学习者清晰直观的过程演示的同时配以教师讲解,特别是播放到重难点时可以用暂停的方式留有更多的阐释时间,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启发性知识内容本身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往往给人以联想和启发,需要通过认真思考体会才能领悟,如寓言故事、经典案例等,这类知识适合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情、语气、眼神等渲染知识的情节性,增加知识的可看性,从而有效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提高“沟通”效果。

传递线索多元化 传递线索的多元化是在文字本身的基础上传递更多有利于加快学习者准确理解信息的线索,如口头暗示、肢体语言等,能让学习者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呈现识记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时,讲到关键点,可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或表达疑问的方式突出强调效果,不但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还可增加媒介传递的数量。启发性知识的呈现以教师讲授画面为主,抑扬顿挫的口头暗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多变的肢体解读让学习者有更多的参与感,更能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语言表述的多样性 媒介丰富度理论认为,媒介使用的语言越多样越有利于概念和观点的传递,从而加深参与者的理解。比如:数字比自然语言传达的意义更精确;自然语言可以更广泛地传达概念和对理论的理解;图表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能更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关系等,提供更好的预测趋势,对数据的解说更加直接、具体和完善;视频集声、像、图、文多重信息于一体,能刺激学习者大脑的视听觉各路中枢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资源设计制作、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实施时,可以从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学习者的兴趣点及现有的媒体条件出发,从多个维度呈现知识点以增强其立体感,加深学习者的理解。

注意引导,提升关注度 根据媒介丰富度理论,当个人对某种信息倾注其情感时,其对信息的理解就越充分,而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对某种信息倾注情感,除了个人的知识背景、所处环境和对信息的需求外,信息本身的指向性也不容忽视。微课最显著的三大特点就是体积小、时间短、选题微,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除了现场拍摄、后期编辑时的多路信息内容科学编导、适时呈现外,在视频中添加注意引导信息,对学习者快速选择关注点,维持关注度和调节注意偏离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对视频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引导注意的方法很多,比如: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贴近学习者生活的案例或问题让学习者保持注意,在视频编辑时不同镜头画面的适时切换可以吸引注意,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表现上可以通过加重、箭头、颜色、加粗、划出区域等技术手段和语言强调等不同的方法让学习者快速找到关注点。

及时反馈,提高质量 媒介丰富度理论指出:信息接受者及时的反馈能让发送者合理修正信息的传递,确保接受者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因此,微课视频制作的效果如何应由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意见,从而进一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由于微课视频既可用于正式学习,也可用于非正式学习,所以能采用面对面这种丰富度最高的反馈方式固然最好,能确保反馈沟通的质量;但有时因条件所限难以做到面对面时,也可通过电话、短信、QQ、邮箱、留言板、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的反馈渠道,力求做到“及时”。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郭允建.从媒体丰富度理论看远程教学的反馈[J].中小学电教,2009(5):33-34.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丰富多彩,除了教会学生各种地形特色与当地生活人民风俗习惯外,还会教学生一些地域划分方式,天气变化由来,丰富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对书中知识点做归纳整理,并要求学生记好板书,并背诵。不能体现出地理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而课堂活动教学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地理魅力。

一、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地理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类课程课时较少,属于辅助类课程。所以其课下作业量较少,学生如果没有相应学习兴趣,很难在课下主动学习,因此,地理课在教授过程中应充分应用上课时间,为学生教授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参加课堂活动,能充分集中注意力,调动视觉、听觉感官,跟随活动进程掌握知识。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也会为学生挑出重难点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教学。通过引入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重难点,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另外,学生在活动参与途中,也会锻炼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课下知识整理能力。这些学习能力的强化使用,都能帮助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为游戏教学的衍化体,通过设置分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从课堂讨论方面,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会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摆脱“哑巴教学”模式,在辩论与思考中加深知识掌握程度,并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后也会主动进行拓展学习。

从知识丰富方面来看,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绘图知识后,自己绘制地图,并添加介绍内容。学生在添加介绍内容过程中,会主动去找自己感兴趣内容。如一些学生对地质形态感兴趣,就会找相应山脉、河流分布来进行知识扩充;而对生活文明感兴趣的学生,则会找一些风俗习惯作为补充。不论是哪种,都是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加深地理兴趣研究。

二、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状况和不足

(一)应用状况

课堂活动教学自推广开来,受到广大地理教师好评,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据江西某市地理教学课堂活动应用统计显示:75%教师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71%教师认为对学生知识掌握有帮助,47%教师认为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在应用过程中:84%教师自己依据教材设计课堂活动,67%教师选择课上完成活;37%课堂活动为读图绘图,40%为课堂讨论,21%为阅读思考。

通过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来,教师虽然喜欢运用这种教学手法,但并不认为这种教学手法对学生成绩影响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丰富全面。

(二)应用存在不足

1.活动内容单一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W讨论,读图绘图来丰富课堂活动,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培养,如阅读思考,可以通过阅读地理文献扩充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中涉及较少。还有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并没有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者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地理课程。

2.课堂活动设计单一

除了上述内容不够全面以外,教师应该将课上与课下联系起来,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时先为课上做准备,或是进行课后总结,这样才能完整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提高成绩。而且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仍以主导为主,按照自己思考角度为学生设计课堂活动,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针对初中课堂活动教学应用不足提出建议

(一)丰富课堂活动内容

教师应从多方面丰富课堂内容,在原有讨论、视图基础上拓展能力培养范围。如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听、多看、多想一些地理信息。应用到课堂活动中,如《自然灾害》课程中,让学生收集最近新闻中一些地区受到自然灾害情况。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灾害类型不同,有些灾害为什么具有地域性;同种灾害不同地区所受影响不同。引导学生从我国地质结构,地态分布与气象构造,风带特征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习地理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地理信息收集习惯,与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在以后遇到地理阅读材料时,多对其有很大帮助。

(三)丰富活动设计方式

教师应扩大活动应用范围,不仅是用来讲授重难点。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导学、课后回顾与错题演练中。站在学生角度上思考问题,将活动范围延伸到课堂上下。如在回顾类课上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依据上课内容,创办地理报纸,并依据小组分配板块。用两节课时间,第一节课拟定主题列好提纲与扩充内容,第二节课进行课堂讲演。整个过程由学生为主导,参与讨论设计,并在课下完成内容补充,体现了教育延展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还锻炼其思考分析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补充,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地理知识魅力,做好示范作用;并在课堂活动实施中,为学生做准确、多元化指导,帮助其加深学习兴趣。

四、总结

通过课堂活动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并锻炼学习能力,保证课堂质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使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化。教师应不断拓展应用方法,结合学生情况,添加地理知识。使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理论和实施[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祝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邓羡瑜.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二十一世纪全球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也凸显激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积蓄竞争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创新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尤其作为领导者必须增强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意识。要实现观念创新,首要的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敢于批判。创新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如果把传统和权威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对不可违返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无数事实说明,创新是从批判与怀疑开始的。达尔文敢于向权威挑战,才有了进化论;马克思具有批判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中国民主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邓小平敢于怀疑“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以利益驱动来促进体制创新,以价值取向来引导体制创新。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我们倡导的观念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于知识之中,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知识本身也要创新。目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惊人。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复制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创新是建立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才能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市区领导和企业法人,都曾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勇者,如今他们又敏锐地成为攀登高科技知识的先锋,许多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向博士进发。积极的创新者,必定是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一个领导者,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头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才可以把大量有用信息调出来,充分利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得出高超的谋略。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别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持丰富的创造力。

三、实事求是、尊重首创,提高总结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切切不可走入这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我是领导,我的见解就比群众高明,久而久之,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误区之二:一切听群众,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领导者的责任是集中群众智慧,使之升华,而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地收集归纳。领导者在实施创新活动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建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的一个过程。它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升的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但邓小平历来不主张盲目抛弃,也从不主张盲目求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的状况下,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行实践。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辨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创新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永恒动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期下都要把创新作为头等大事,这事关民族和国家兴衰。

参考文献:

[1]邱霈恩.领导创新论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2]张志海.论领导创新能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4

一、丰富观察内容

观察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源泉。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的情况而转移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越深刻。例如:达尔文1831年12月27日乘英国的考察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在这次漫长的航程中,达尔文目睹了许多自然奇迹,采集到了大量的化石标本、植物标本和动物标本。达尔文把这些化石标本作了纵向对比,发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生物是不一样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越低等、越简单,越新近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达尔文在具有丰富的观察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再造想象能力,想象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生活状态和变化过程,从而摈弃了神创论的观点,坚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逐"步建立起自然选择的观念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生物直观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先观察实物、模型、示意图等,再进行知识讲解,这样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表象。

2.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要多联系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以激起学生课后观察的愿望:要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课外观察:要利用乡土生物教材,让学生观察本地生物资源。

3.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

生物观察的主要方法有: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的观察顺序、由局部到整体或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对不同生物的结构、生理进行比较观察,观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由因及果、由果推因地观察生物生命活动的进程:用模型、挂图等作参照帮助观察,更好地辨别细微特征和复杂的结构。

4.认真做好生物实验

在生物实验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实验目标,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做到观察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

二、扩大知识视野

知识越丰富、越广泛、越深刻,想象就越丰富。例如: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是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结晶。学习物理学的克里克和学习生物学的沃森1951年的在英国剑桥大学相遇,一起研究NDA的结构。两人的学科知识可以互补,两人充分利用了别人的实验成果,对别人的实验成果进行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最后构建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以当时科学家已发现的“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G、c四种碱基”知识为依据;以威尔余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从查哥夫的"DNA中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G的量总是等于c的量”的实验结论中得到启发,从生物界的雌雄配对现象得到启示。最后用金属材料制成一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当他们把这个模型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时,发现两者完全相符。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卓尔非凡的创造想象能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作。荣获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生物教学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生物知识都是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为想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生物知识。

2.多读生物课外书籍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的生物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要使学生的想象更丰富、更广阔,应该鼓励学生多读生物课外书籍,扩大生物知识视野,为想象贮备更丰富的生物知识。

3.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极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要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必然是要进行分科教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种知识总是综合运用的。例如,在研究遗传学时,就要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联系社会实际

想象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的深刻理解与感受。例如:1939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位、定量的测定工作,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

林德曼从中国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一山不能容二虎”的谚语中得到启发,发挥他的创造想象能力,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能量沿营养级流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是的一营养级的能量的1/10左右,从而提出了食物链的概念和生态金字塔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林德曼的这项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研究的经典,成为后来许多关于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应该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社会等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学生的想象表象。

1.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

2.联系生产实际

生物学与农业、畜牧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的联系相当广泛。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3.联系家乡实际

引导学把生物学知识与家乡的生物资源、环境状况联系起来,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想象能力。

4.联系生物科技发展实际

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新进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进入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营造想象氛围

积极、民主、自由自在的氛围能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人们的思维,使人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例如: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室研究成员由摩尔根和他的十几位学生组成。摩尔根从不以权威、名人自居,而是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摩尔根常常提出一些设想,让他的学生去实验、去讨论。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大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10年5月,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室产生了一只奇特的雄果蝇,它的眼睛不像

同胞姐妹那样是红色,而是白色的。摩尔根将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产生的子一代全是红眼的。子一代雌雄相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中有红眼和白眼果蝇,比例是3:1,其中雄果蝇有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而雌果蝇全是红眼。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把这个实验结果与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予一代全是红眼,因为红眼对白眼来说是显性,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子二代红眼与白眼,比例是3:1,这也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但子二代中雄果蝇有一半为红眼,一半为自眼,而雌果蝇全是红眼,这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摩尔根和他的学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对这种差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控制自眼的基因是隐性的,位于x染色体上。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做了回交试验,证明他们的解释是正确的。摩尔根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为此,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营造积极、民主、自由自在的想象氛围。在生物教学中营造想象氛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和蔼可亲的语言进行教学

教师在上课时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和蔼可亲、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形成一种探索的愿望,想象更丰富。

2.发扬民主,开展师生互动

在生物学教学中师生互动,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探索真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展开想象的翅膀。

3.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生物学中许多微观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为直观的、具体的、动态的、容易理解的知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表象积累,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提高创新意识

想象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探索,鼓励人们勇于创新。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其想象必然活跃,并在不断的想象中逐步提高想象能力。例如:1975年,英国科学家柯勒和米尔斯坦为了解决一个效应B细胞会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但不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的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设计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实验方案:他们首先用羊的红细胞对小鼠进行注射,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效应B细胞(浆细胞1和抗体。然后从小鼠的脾脏细胞包中提取出效应B细胞,设法使这种效应B细胞与能在体外大量增殖的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由于米尔斯坦和柯勒的杰出贡献。1984年,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多给学生介绍生物学家进行创新的范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收器。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工程经验;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26-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中,社会需要大批合格的土木工程人才。然而,现有的高校毕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使用人单位感到满意,主要表现在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而实际经验溃乏,在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有机结合。这与高校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而高校中教师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才能培养出合格土木专业人才。现实情况往往是教师过度地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与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在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知识的问题。为此,本文首先阐释了工程经验对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的必要性与意义,指出了高校教师工程经验现状及原因,最后指明了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举措。

二、工程经验对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的必要性与意义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实践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工程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教师,其授课的对象是接触实际工程不多而毕业后却要大量接触具体工程的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教师在高校中的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

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应该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即理论知识的完善与实践知识的完善。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可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实例充实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得到具体的运用,如何从工程实际运用角度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增强授课效果。

然而,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的工程经验现状如何呢?

三、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具有的工程经验现状及分析

一项针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工科教师工程素质现状调查的结果表明[1]:学校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评价处于“一般”、“不高”和“很低”的达到70.89%,而处于“较高”以上的只有29.12%(见图1);工程领域工作经历不足一年的高达17.54%,完全没有工程经历的工科教师达到25%;一般性参与、偶尔参与以及没有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的工科教师达到63.88%。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应当具备的实际工程经验。土木工程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其对教师实际工程经历的要求应不低于甚至要高于一般工科专业,工科专业平均水平尚且如此,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实际工程经历应当更不容乐观。

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体会,认为导致土木工程专业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工程经历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当前高校教师招聘过分强调学历水平,招聘时多是原则上要求应聘者须取得博士学位。这样,近些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中招聘,以这类具有高学历的博士为代表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没有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相关的单位工作过,对于实际工程中的业务不熟悉,往往是熟悉相关的理论而不熟悉实际的操作过程,整个知识水平只是较多地停留在理论层次。

其次,当前工科高校教师考核晋升机制不健全,片面地强调科研业绩及成果以及学历,评审标准往往没有包含对实际工程经历的考核,造成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片面地追求高学历,片面地追求论文的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和发明专利的数量等,而对于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主观上没有重视起来。

四、如何积累教师工程经验,增加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积累教师的工程经验,结合当前教师工程经验普遍不足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应当从完善教师队伍以及教师考核晋升标准做起。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2,3]:

1.拓宽教师队伍选拔的渠道。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多是从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中招聘,而很少从实际工程单位中招聘,这种教师队伍选拔渠道过于狭窄,造成一些工程经验丰富且能够胜任教学的人才没能够进入教师队伍。从深层次上讲,这多是由于高校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导致的,而培养人才毕竟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为此,高校首先应该将教学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次应当转变观念,树立起“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拓宽教师队伍选拔渠道,使工程经验丰富且具有教学能力的人才都能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经验水平。比如,高校完全可以从工程技术企业、规划设计企业等相关企业招聘一些技术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专职教师。

2.实施专、兼职教师结合制度,以弥补专职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企业中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并非都能够进入高校作为专职教师任教。为此,高校应当实施好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制度,制定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专门政策,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部分教学任务或者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更为灵活地,学校可以邀请工程大师以举办论坛、讲座的方式给在校师生传授工程实践经验,讲解设计、施工、管理中的技术要点,使得教师通过这些活动积累工程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支持和鼓励教师到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挂职锻炼。社会上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类企业是积累实际工程经验的重要场所,因而,对教师而言,尽可能地在这些单位进行相关的挂职锻炼,是提高教师自身工程经验的有效途经。然而,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正常情况下多数企业并不愿意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此时学校可以与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进入到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实际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形式,不断地丰富教师的实际工程经历,提高业务能力。

4.完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考核评审标准。目前,对高校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及职称晋升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论文数量、承担课题研究的多少等[4],几乎没有对实际工程经验的考虑,这是有失偏颇的。要将教师实际工程经历纳入到考核标准中,比如实际工程中工作的时间,工作中所负责项目的级别以及所获的奖项等。同时为提高教师对于实际工程经验的重视程度且避免使考核流于形式,不但要在考核标准中增加对实际工程经验的考虑,还应该将此类考核指标赋予较高的权重,引导教师加强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

5.鼓励教师与企业间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新理论新技术在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时,总是会遇到各种技术问题,而高校纵向课题正是着眼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问题,更是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这与偏重于理论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纵向课题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首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工程中运用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工程实践的高效结合,增加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实际工程中理论知识是如何得到运用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授课效果。因而学校应当鼓励教师与企业间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横向课题研究,使得与企业间积极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成为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一个有效途径。

6.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内部传、帮、带”作用。在教师队伍中,不乏有着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为充分发挥这些经验丰富教师的优势,可以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中合理地搭配工程经验丰富与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在团队中发挥工程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比如组织参加实际工程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带领需要提高工程经验教师完成学生实践环节的辅导工作等,最终达到提高整个教学团队实际工程经验的目的。

7.加强案例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在教师缺乏丰富的工程经验以及现场学习有困难时,借助案例教学,无疑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熟悉实际工程中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完善自身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由于将理论知识结合于实际工程,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问题的解决中,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水平,涉及到高校管理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身共同努力,高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工程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要使教师自身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工程实践知识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所处高校以及自身实际情况,主动采取各种举措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但做到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还要实践经验丰富,能够为培养出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做出应有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博.工科教师的工程素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李炎锋,薛素铎,杜修力.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77-79.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6

教学人员的素质决定教学的质量,影响学员学习的效果,因此分析教学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十分必要,可以据此选择教学人员,也可以指导教学人员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对于乒乓球教学人员而言,分析其需要具备的素质,关系到其在培养学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程度,对学员影响的好坏等等。

二、乒乓球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分析

对于乒乓球教学人员而言,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1.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对学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乒乓球教学应先对学员进行理论培训,让学员以理论基础为指导,再去进行训练实践,这样对技术水平和意识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剖知识。教学人员了解解剖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根据人体肌肉、骨骼和关节等的结构特点,指导学员的技术动作。如果一个教学人员不了解解剖知识,那么学员在进行训练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技术动作给予科学的指导。此外还可能因为训练不当,导致学员身体受到损害。

(2)生理知识。了解生理知识,教学人员在指导学员进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才能很好的了解学员身体的负荷能力,当前的生理状态等。不会因为不当的指导,给学员造成身体上的损害。对于体育活动,适当的运动量能强身健体,若超过人生理负荷,则会造成生理伤害。

(3)训练学基本知识。了解运动学基本知识,教学人员才能合理安排学员的训练时间,才能给学员安排适合的训练内容。不懂运动学基本知识,训练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不合理,不科学,会影响学员训练的效果,甚至使得训练无效果。

(4)心理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了解学员的心理活动。帮助学员树立起积极认真的心态,有利于学员更好的进行学习。如果教学人员不了解学员的心理,不能够根据学员的心理情况对学员进行辅导,可能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厌学弃学。如此一来,则根本谈不上提高学员的乒乓球技术和意识。

2.全面理解把握各方面的专项知识

全面理解和把握乒乓球教学各方面的专项知识主要包括对乒乓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技战术特点、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等等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乒乓球教学人员而言,要对上述各专项知识有深入准确的理解,再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的训练方式方法,帮助学员进行训练提高。有的教学人员在指导学员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辅导教学,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才能给予学员科学有效的指导教育。

3.丰富广泛的实践经验

因为乒乓球运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求学员进行训练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各种技术,培养起乒乓球意识。这就要求教学人员能在学员训练过程中给予指导,需要教学人员自身对各种技术动作有深刻的体会。这就需要教学人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丰富。作为教学人员,如果只会纸上谈兵,那么学员在进行技术训练时,就看不出学员的技术动作是否到位,即使看出来也不知道如何去指导学员进行改正。如此一来,学员要么最终只会纸上谈兵,要么就是技术蹩脚。

4.教学经验丰富

有的教学人员不仅各种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自己的实践经验也丰富,但仍不知道如何传授给学员。这就需要教学人员在教学经验和技巧上有所提高。提高教学经验,可以去考察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好教学人员时如何进行教学,并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好的方式方法要保留发扬,不好的要及时进行改正。

三、其它素质

除了专业素质,作为乒乓球教学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沟通能力。无论是给学员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还是指导学员纠正训练过程中的错误动作,都需要与学员进行双向沟通。如果一个教学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沟通素质,不能与学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即使教学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十分优秀,也不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或者良好的教学人员。

2.个人品德。乒乓球运动也具有竞技性,在竞技活动中,要有正确的竞技意识和精神。作为教学人员,自身应该注重竞技精神和品德的提升,并对学员给予引导,帮助学员培养树立正确的竞技精神。此外,作为教学人员,在其它方面也应符合为人师表的要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学员树立好的道德榜样。

3.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人员,要在教学活动中,多发挥自己的创新性,不拘泥于形式和传统,对学员进行指导和训练。乒乓球运动自身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学人员拘泥形式和传统,势必导致学员学到的技术和养成的乒乓球意识跟不上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要求。在乒乓球教学活动中,教学人员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其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

4.复合知识结构。前面论述了乒乓球教学人员要具备的诸如理论知识、专项素质以及创新、品德等素质。出这些重要的知识之外,教学人员还应该了解一些管理学、运动医学等知识。在进行乒乓球教学活动中,教学人员要对一群学员而不是一个学员进行教学指导,这就需要对这个团队进行管理;在乒乓球教学的技术训练中,难免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教学人员懂些运动医学,能有效保证学员受伤时,将伤害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7

一、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艺术性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政治课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围绕着“网络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等,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电子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起到变抽象为形象,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和容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我们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引导读书、讨论交流――质疑释疑、理论升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民主性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重视情感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三、运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认为,“网络化教育是各国21世纪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运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网络化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感”。

网络化教学通过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适当变换师生位置,增加组内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等网络化交往学习方式进行知识探究,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大量实验表明:在这种和谐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围中,教学教师易于调控,便于调节。对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实大有好处。

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挖掘网络丰富的资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必将带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

四、运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

课本上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远远大于课本。网络资源图片的展示、信息资源等直观的学习了解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成倍的知识,以及新的、历史性的东西。

五、进行网上在线测试,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成果

目前,教育方式正面临着一场巨大变革,推动这场变革的力量来自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其中,网络考试就是以准确、高速、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了练习、测验过程各环节的高度自动化、科学化和教学反馈信息的深度挖掘。与传统课堂考核方式相比,网络考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教学;践行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其实兴趣教学,主要还是通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2]。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地质概貌及气候特征等,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地理兴趣教学的践行思路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立体化传输知识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初中地理教学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圈圈点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必然课堂有效性就差。而现在有多媒体之后,很多知识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学生就能看懂,甚至不用教师语言描述即可看明白并学会。这种在图片、声音、视频等媒介立体式冲击这学生感官的方式,对学生带来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就会对知识产生兴趣[3]。以地球自转内容为例,使用多媒体可以将地球自转的方向、角度,这对空间想象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再如讲世界气候的时候,可以用图片展示出同一月份,不同地区人的着装不同,比如一月份的印度尼西亚和黑龙江的居民在着装的巨大差异,又如随着纬度不同,人们的居住习惯、生活习惯、乃至人们的外表差异的视频等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觉教师在重视自己,是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目标前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对学生的“感情投资”,及时有效的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情况,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对老师产生亲切感。避免过于明显的搞“重点培养”,对学习好的学生过分的关心,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要么讽刺、要么放弃。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比如,考试后,教师可以先把成绩比较优秀的公布了,以示鼓励,而后对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告知。并且要告诉学生其中哪部分知识答的相当好,只需要在哪部分中再努力一下,肯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仔细的给学生分析出如何改进。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

辩论、讨论、演讲等形式都陆续走进初中地理课堂,这也是充分响应了“新课改”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探索、形式多样”教学宗旨,让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比如“中国的自然资源”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结组,针对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进行讨论,又如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正方: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反方:交通运输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居住环境;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可有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适合于锻炼组织、协调、口才与展示其它才华的机会。实践表明,我校于“新课改”后组织类似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显著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大幅提高[7]。

二、结语

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是将教师神圣化,强调了教师的绝对支配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体系,最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产生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4]。同时,在兴趣教学研究上做足文章,对于完善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均有重要意义,并可谓其它相关课程的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尚会群.初中地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2]杨婷.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构建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备受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怎么达到高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呼声也是与日俱增。但针对构建方法,则是各有各的看法,争论不休。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对如何构建小学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素质教育和新科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下面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一些看法。

一、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基础

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应该是学生有意愿去学习,有兴趣去学习。针对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比较强,但耐性比较差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课堂的兴趣就从这些课堂活动中开始。比如,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个模型制作比赛,看谁制作的模型在表示各种多边形面积的时候能够最标准,而且最美观。另外,类似办数学知识板报、月刊、课后调查、寓言、故事、竞赛、猜谜、生活数学小知识比赛或者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可以应用进来。比如,学习“分数”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与“分数”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生产知识、学习相关的例子,看看分数在不同的长河中都以哪些形式出现,然后课堂上教师让大家分别展示,看哪个同学搜集得最全。

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理解问题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传授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学习;提倡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这样对学生疑难问题解决很有帮助。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比如,学习“圆”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下组后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任务一: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核心区别,并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任务二:观察圆与扇形的异同之处,并列句二者的用途。然后各组展示合作学习的结果,由组长发言,教师给各组分别打分,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学生课堂上主体性发挥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们合作、协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提倡采用情景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数学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趣并重,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厌学变为爱学。真实的情景模拟,远比抽象的理论讲解更有意义,可以有效扭转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呆板的现状。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而且通过参与情景模式的过程,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张圆形的纸片折出它的14,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8,使学生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让学生在刚才等分成4份的圆形纸上用彩笔涂出34,再等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片上,同桌分别涂出38和58。还有很多知识都可以融入到情境之中,教师只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情景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即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知识发生过程的探索者,是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结构的主体。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显然学生有了积极性,一切教学方法都将会变得有效起来,因为学生愿意学了,自然,构建高效课堂也就会不再遥远。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理运用学生的主体性,必然会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高秀春.培养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历久弥新的主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李艳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10(7).

丰富的理论知识篇10

一、融入生活,随机搜集 

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更是学生认知感悟的体验归纳。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探寻英语学习规则和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利于他们在深入互动交流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探究学习素材,便于学生在真切感受英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系中开阔眼界。 

融入生活,让教材更有动感,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Unit 7 It's raining教学中,我根据有关天气的询问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融入到大自然,主动搜集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就“How's the weather?”“It's ……”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等相关的句型,引导学生就自己的认知积累和阅读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学习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认知视野。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入生活,能使得学生在紧扣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生成丰富感知,并能使之转化为自我实践运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关注生活,从学生的实际体验中挖掘可学习探究的素材,更能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能使得语言认知积累更有深度和广度。多融入生活,带领学生有针对性深入探知,能帮助他们在不断丰富思维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知识,生成敏锐的语言感知。 

二、开通微博,实时分享 

现代化资源运用,使得英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及时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在分享感知体验中生成不一样认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有话可言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度感知;开通微博,能使得学生在分享认知感悟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 

微博开通,让学生的交流畅通无阻,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中,我针对“The knowledge of the UFO”和“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UFO?”鼓励学生利用各自的微博进行交流。有的学生结合科普知识,对飞碟的形状、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增強整体综合理解感知力;有的学生就教材中的相关设想,阐述了自己对飞碟的独特感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报刊杂志等资源,主动搜集与飞碟相关的科普知识,帮助他们从相关的介绍中找到更多的学习认知。很多学生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针对各自的理解感知,主动提出相关的方法,在主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知。 

多鼓励学生结合各自的感悟,通过微博的形式,不仅能起到引起重视关注的作用,更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畅言的机会。微博形式的运用,让学生在主动分享各自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深度感知印象。多支持学生互动交流,让他们在主动互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合作,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话题讨论,挖掘点滴 

创设与学习相关话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思维灵感,能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话题讨论运用,让学生的点滴感知得以展现,能使得学生的整体理解感悟更有深度。借助话题讨论,多给学生相应的语言信息摘要,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悟。 

话题讨论,让学生在自觉交流中找到更多的表达切入点,如,在九年级“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的教学中,我创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围绕“How do you learn ……?”和“How are you going to learn English?”进行同桌交流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主动针对相应的话题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点。结合学生不同理解,让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get from the author?”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让他们能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体系,帮助他们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深刻印象。我建议学生根据各自的阅读发现和理解,主动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让他们在彼此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思维灵感,满足他们的探究发展需要。 

组织话题讨论,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一定认知,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筛选相应的话题信息中产生顿悟。多组织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让他们在主动针对重点进行深入沟通的过程中找到生成点,更能使得教学富有情境趣味。 

四、组织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灵活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增强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机活力。运用活动形式,能使得学生在自我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运用出发点和落脚点。 

借助活动深化英语教材,让文本内容更有动感,如,在九年级“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教学中,我针对青春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时装秀展览的形式来表达各自的观点。我建议学生在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基础上,运用T台秀的形式展现各自的审美观点,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丰富感知。同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结合活动形式,要求学生就各自在活动的发现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帮助他们从相关的表演中收获感知。多给形成评价,让他们从各自的展示活动中发现精彩点,让他们在备受关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基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资源拓展,更多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知发展需要,更多彰显了活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意义。突出开放化、多元化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大胆探索和主动尝试,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围绕学生的不同认知学习发展需要,多给学生探索运用的机会,能使得学生在主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形成更为丰富的感悟体验,促进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刘佳宁,陈爱梅.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J].英语教师,2016, 16(2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