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海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3-31 09:38:23

描写大海的词语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1

海的成语 :

海中捞月、东海扬尘、山容海纳、时清海宴、架海金梁、

醋海翻波、河清海宴、百川朝海、群鸿戏海、海内无双、

山包海容、道山学海、漫天过海、桑田碧海、盟山誓海、

金鳷擘海、苏海韩潮、四海九州、恩深似海、四海波静、

河海清宴、衔石填海、翻江搅海、辞金蹈海、九洲四海、

海角天隅、海水群飞、志在四海、渔海樵山、移山跨海

海的诗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野望》 唐·杜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

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宋·柳永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唐·刘希夷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白居易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 宋·陈与义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 唐·李白

吸海垂虹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

《春望》 唐·林滋

描写大海的优美句子

1)大海有时像一头咆哮的猛虎,汹涌澎湃,掀起阵阵狂澜,汹猛的海浪不时拍打着礁石,它,溅起一片片晶莹的浪珠;有时又像一位温柔的妈妈,让海浪欢快的跳跃。

2)望着这天水相接,浩浩荡荡,深不可测的大海。有谁真正读懂了大海的博大与深邃,有谁真正领悟了大海的坦荡与浩气。从古至今人们赞美大海,是因为她辽阔、浩瀚。正因为她纳百川,集细流,有着博大、坦荡的胸怀,万涓溪流才向她汇集,滔滔江河才为她奔腾。

3)绚丽的朝霞映在那辽阔的海面上,犹如仙女剪下的红霞,把大海装点得格外美丽。休息了一夜后的大海,显得更有精神了。一层层波浪不断地涌来,像个活泼的孩子在玩水嘻戏。

4)海浪有节奏一波接着一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绽放出无数纷飞的礼花。曾一直以为,这就是大海沉吟的音源。我走过去聆听,于是,朝雾似的海水飞溅到嘴里,一种苦涩,远比泪水浓重的多。

5)海潮开始上涨,在太阳将她最后一丝力量用尽的时刻,一浪接着一浪,携卷着白色的泡沫,海水攒足劲却又优游的向岸边涌。远处的海面中心似乎有一支无形的、巨大的手,想将这些海水全部都推上岸,于是,不管海水们愿意不愿意,就推挤着它们朝这里涌来了。

6)晨看大海,旭日从海面喷薄而出,将碧波荡漾的海水染得金碧辉煌,大海就像张开了羞红的笑脸,迎接初升的太阳,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暮观大海,当夕阳悄无声息地沉入海底,带走最后一抹余晖,大海变得一片昏暗沉寂,让人生出丝丝伤感,惆怅;当风暴雨急,台风骤起,大海潮汹波涌,惊涛骇浪,昏天黑地,山呼海啸,让人产生恐惧,唯恐躲避不及,在心中留下一片阴霾。

7)风迎面吹过来,沁入心底,凉凉的,把酷暑的炎热一点点带走。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那一朵朵浪花,就像欢快孩童相互追赶着,尽情的在浩瀚的海面上撒欢。风从远处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尘土和污垢,肆意撒向海面,海浪把它们卷起,神奇的变幻出新的面容,而又保持着自己蔚蓝的颜色,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和干净。让人感觉一种不可思议的幻想!

8)经过大海时,眼望着海水与天相接的地方,你看,天是那样低,水是那样蓝,蓝蓝的海水就荡漾在心里,心跳缓缓的,悠悠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心中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一片,宽了、静了,渐渐的觉得人活着是多么好。

9)常常见到的大海是平静的。波光粼粼,烟气浩渺,晴空万里,沉鳞竞跃。偶有微风掠过,激起小小浪花。无论阴晴,她总以平静示人。她那平静令我神往,于是我走近她。哦!是她的心,使她不为外因所动,不为杂然所扰,无论如何,泰然处之。是她有一颗安静的心!

10)辽阔的大海,真是魅力无穷,宽容就是这大海的胸襟,就是这大海的气魄,就是大海的灵魂。它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它荡涤了一切想侵蚀她的尘埃污垢,始终用一面平镜对着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天空。

相关文章:

1.描写大海的古诗词集锦

2.描写大海的好词好句集锦

3.描写大海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2

一、电影录音剪辑解说词,在语言艺术上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编辑在电影录音剪辑的创作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角度、尺度、方式、支撑点和位置,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有如下表现:

(1)哲学意识的渗透。有些编辑注重了对电影的情感体验,在编辑的解说词中融进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而使剪辑变得比较深邃,增强艺术的厚度。如电影《我们俩》中这样一段解说词:“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在走过的驿站里我们也许都是匆匆的过客,那一页很快就会翻过去。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但是有一个驿站的帷幕从拉开到谢幕,始终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那段生活虽然只经历了冬、夏、春、秋一年的短暂时光,却留下了我的眷恋和遗憾。”这段解说词中就充分融入了编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2)诗意的流泻。有些影片追求诗意化、写意抒情的风格,这正触碰着有些编辑审美“灵犀”。他们用优美、舒缓又富有韵律的散文诗来抒发自己的主题意识,这不仅使听众听懂了电影内容,还可以欣赏到语言和美的解说辞、领略到编辑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3)当代意识的凸显。有的电影用当代意识写意历史、审视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当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电影转换成听觉艺术为主的电影录音剪辑时,编辑不只是简单地复述编导的思想观念,完成叙述故事的任务,他们也融进了自己当代的意识。

(4)整体意识的出现。编辑的主题意识恰到好处镶嵌在电影的总体结构中,从而使电影录音剪辑有艺术整体感,闪烁出艺术的光彩。从语言的把握、音响的调动、声音素材的剪裁等方面,都能体现出编辑日趋成熟的艺术手法,使电影剪辑具有主体意识的审美价值。

二、解说词这种特殊的语言体现了编辑取长补短的语言功力

解说词,文无定法,因“影片”而定调,随“影片”而下笔,灵活多样,千姿百态。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写到:“要避免单一,见出生命和情感的复杂多样;避免机械呆板,见出生命和情感活动的流动和曲折;避免平铺直叙,见出生命和情感的起伏和节奏;避免陈词滥调,见出新奇。”在电影剪辑解说词中,有常见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夹叙夹议等诸多形式,“见出生命和情感活动的流动”和“见出新奇”,这是体现编辑取长补短的功力所在。

(1)肖像描写中补短。在电影中有“肖像构图”,这是借用绘画术语。肖像构图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肖像描写则直接影响电影剪辑中声音形象的塑造。所以,肖像描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人物面容、风度、神态、体态、衣着等外貌和主要表现部位描写出来。只要把人物点染“活”了,解说词就成功了。电影剪辑中的肖像描写,手法多样,可以静态描写,也可以动态描绘;可以正面着笔,也可以侧面描写;可以一次亮相即止,也可以反复点染;可以工笔细描,穷形尽相,也提倡突出特征、简笔勾勒,寥寥数语,形显骨立、神情毕现。肖像描绘多采取白描手法,老舍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抓住“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一个单独的性格,不可泛泛地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肖像描写要用“画眼睛”的手法,选择最佳角度,从个性特征下笔,三言两语,避繁就简,切忌面面俱到。

(2)心理描写中的补短。人心不同,各如其画,洞察心灵、探微索幽是人们的审美要求。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度问题。电影剪辑中体现了编辑本人的审美评价和主观色彩,强化了影片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出自编辑笔下的解说词,由外向内,精心刻画人物心理,描法也是摇曳多姿:或直抒胸臆,或曲笔传情;或现在、过去、未来交错叠现,在闪前、闪回、梦幻镜头中透视心灵;或触景生情,缘情而发,独自式的真情流露;或旁白代言,剖析影片人物的内心奥秘。人心沟通,情感呼应,是最佳审美效果,这正是编辑的审美追求。

(3)场景描写中的补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和生活舞台之中。恩格斯曾强调过:写作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的电影画面很美,场景蔚为壮观,但失去画面的电影剪辑如何弥补损失呢?编辑的回春妙手,另辟蹊径,即沿着“想象”的景,通过生动“景物描写”解说,借助于听众的想象和贮存的生活经验,浮现各种景象。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3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生动传神,为文章增光添彩呢?

N0.1:描写要抓准特征

要想把景物写活,前提是抓准景物特征。只有抓准景物特征,描写时才能如数家珍,得心应手,把景物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何才能抓准景物的特征呢?一是要进行仔细观察。除了从整体去把握景物的形状、色彩,关注景物的细微之处外,还要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观察,用手去抚摸,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有时甚至需要用舌头去品尝,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进行阅读积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一些与自己想要描写景物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的观察视角,品味别人的优美描写,无疑能弥补自己的观察不足,丰富自己的描写内容。

三是要进行练笔。平时坚持写观察日记,练得多了,真正写作时,好词好句就能信手拈来。

N0.2:描写要富有层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写景顺序主要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镜头转换。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远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骆驼峰终于站在我们面前。只见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头、峰、尾分明,成为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骆驼。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骆驼的身架与神态。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赞叹!

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同学们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可根据景物特点或自己的观察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顺序进行写景状物,让描写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写景色时还要注意详略,写多个景物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譬如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植物园》时,主要写了百卉园里的各种花;而在写百卉园时,又重点写了“菊海”;写“菊海”时,又重点描写了的颜色,条理非常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写景时要对景物展开立体式描写。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对应着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景时,要多角度,动静结合,这样笔下的景物才会栩栩如生。

N0.3:描写要充满诗意

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描摹。一方面,要把词语用活。在写景过程中,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呈现景物特点,凸现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目光,打动读者的心。例如:

昙花终于开放。只见在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娇嫩的花蕾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在这个片段中,形容词、动词的使用十分传神,如“颤动”“拢”“裂”“探”等动词,将昙花开放的过程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要把修辞用准。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充满诗意。例如:

那是怎样的云啊,像白的鱼,满天空游着。湛蓝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万千只绵羊,挤着拥着,一齐往前奔去,哒哒哒的羊蹄声,响彻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头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飞溅。我仿佛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自天上流淌下来。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谁说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变的呢?

这个片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天上的云写得非常美丽,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美。

同学们在描写过程中,还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强文章的韵味。比如一位同学在写《故乡的雪》这篇作文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等诗句,表达效果非常好。

N0.4:描写要融入情理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五、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5

一、教材分析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在情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分为两部分,感受海滨的美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

难点: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板书时,教学滨字,前鼻音,形声字,表示水边,近水的地方。因此海滨指的就是海边。教读 海滨 ,所以其实这篇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展开了介绍。

2、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课文中欣赏这海滨小城的美景了,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点自读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清晰的读给大家听。下面开始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滨,哪一部分是小城?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词语:

海滨  浩瀚  海鸥  胳臂

遍地   满载  栽树  理睬

每逢   榕树  石凳  咯吱

(1)

带拼音检查词语 提示最后一横行注意后鼻音读准确

(2)去拼音检查词语

(3)提示:第一行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 臂 的两种读音

(4)目光聚焦到第二横行 有两个形近字:载 和 栽

出示图片连线 区分两个生字的不同,再提及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师板书生字,生描红、临写。

解决了生字词的难题,相信现在我们能顺利的浏览这海滨小城的风景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指名分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海滨景色,哪一部分描写了小城景色?

指名回答,1-3段写的海滨  4-6写的小城

2、其实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是哪一句呢?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这座海滨小城的两大特点:美丽、整洁。

3、下面请各位同学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其美丽和整洁?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这么美丽整洁的地方,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细细游赏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街道的尽头,欣赏美丽的海滨景色。播放海滨视频,请生说说感受。

5、请生自读1-3自然段,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6、指名说话,并指导读句。

7、带着喜欢、高兴的心情,再读1-3段,体会海滨的美丽。

(四)、总结

海滨绚丽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海滨的美丽与喧闹,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到小城里轻松漫步,感受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五)、作业

请生画一画、写一写海滨景色,来表达对海滨的喜爱、赞美。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批注式阅读 写景状物类文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1

写景类文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文章大都以其诗意盎然的语言特色,个性鲜明的对象特点,自然率真的情感流露深受学生的喜爱。批注式阅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怎样才能使其在写景状物类文章中发挥最大化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批注。

一、在关键词处批注,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通常来说,写景状物类的文章一般都有着一定的描写顺序,文中一般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或者表示过渡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可以把整个文本内容串联起来的对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引领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则可以使学生很快理清作者写作的顺序,提升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边阅读边在一些关键词语下面画上横线:“金华”“罗甸”“入山”“溪流”“洞口”“外洞”“内洞”“出洞”。学生还在旁边做批注:“这是作者的游览路线。”再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有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在“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下面画上了横线,又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个词语下面画上了双横线,接下来又在“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下面画上了横线,并在旁边做了批注:“作者能够抓住每种松树的特点来描写,使人印象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可见,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经过勾画以后给学生的印象更为鲜明突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

二、在关键句处批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景类文章中关于景物特点的描述往往与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关。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在关键句处批注,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使文本情感得到升华。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草原》一课时,作者主要通过对草原美景的描述以及描写草原人们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的,表现出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文本的情感内容,教师鼓励学生抓住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进行批注。在教师的点拨与提示下,有学生在“快了,快到了,忽然……”等句子旁边写道:“这里写出了即将与蒙古人民相逢时那种急切的心情。”有学生在“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旁边写道:“多么热闹的场面,多么亲切的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是多么令人难忘啊!”还有的学生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旁边写道:“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蒙汉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这种环境,这种气氛,令人感动、动容,不忍打扰。”

抓住文中表示情感的关键句进行批注,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体验更加深刻,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在修辞句处批注,体会独特的表达方法

写景状物类文章之所以给人一种诗意盎然的感觉,除了作者独特的布局谋篇手法之外,修辞手法的运用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在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语句进行批注,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文中独特语言表达的妙处,而且可以有效深化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了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那么,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也不是”这个句子旁边写道:“这个设问句用得好,明确告诉了我们海底是有声音的;有学生在“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人在打呼噜……”旁边写道:“这些句子既是排比,又是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海底动物的声音,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自然地让人对海底产生好奇、向往以及喜爱之情。”就这样,学生抓住了文中运用修辞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不仅真正领略了文本内容的精彩,还从中学会了独特的表达方法,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文中修辞的语句进行批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7

一、关注词语的推敲

语言学认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是词。所以文章中词是否用得好、用得妙,就能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自古就有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改动,使其成为千古绝句;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也已成为千古佳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推敲,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好,好在哪儿,今后自己也要学会准确运用一字一词。

《三打白骨精》选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虽然课文不是原文的直接节选,但在语言表现上保留了名著的风貌――用词非常考究、精当,将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我以为这就是这篇课文“用词”的秘妙。

师:名著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魅力所在。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悟空跳上云端,去南山给师傅摘桃去了。句中描写悟空动作的词是――跳,这个“跳”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悟空的什么?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生:这个“跳”字让我感受到了孙悟空的机灵敏捷,轻轻一跳,就跳上了云端,一点儿也不费力。

师:是呀,一个简单的“跳”字就让孙悟空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文中像这样的用词还有吗?

生:八戒夺过罐子……这里的“夺”字让我感受到了他贪吃的本性,已经迫不及待了。

生:山坡上闪出一位老妇人……老妇人都已经老了,怎么可能闪出来呢?肯定是白骨精,只有妖精动作才会这么快。

生:唐僧摔下马来……唐僧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他看见悟空将人打死,吓得摔下马来,可见唐僧非常善良,但也非常胆小。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准确,看看这些都是什么词?

生:这些都是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

师:是的,作者通过简单的动词的使用,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你说是吗?

二、关注句子的承接

文章的构造,包括段、句、词等三个成分,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我们平日教学时比较关注对句子的赏析、体会,而对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承接却关注得还不够,以至于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写出来的一段话里,句子还是混乱、杂乱无章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里,如果我们常常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为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考虑好哪个句子应该先写,哪个句子应该后写,真正做到“言之有序”,更好地为表达主旨服务。

课文《夹竹桃》是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文中的语言质朴典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的一段是描写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的特点的。这段文字中第一句先写花开得旺,第二、三句写花开得长,第四句用反问来肯定花的韧性与可贵。句子之间的承接清楚明白,易懂易学。教学时,我以读带讲,通过朗读来体会语言大师在“造句上的秘妙”。

师:请大家来读读这段话,数数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师:你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韧性可贵吗?

生:因为前面说了夹竹桃开得旺盛,花期又那么长,所以说它韧性可贵。

师:你说得真好,找到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要给这段话加上关联词就可以用――因为……所以。

生:不但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顺序不能改变,就是同一个句子里的顺序也不能改变,不信你看。

师:出示三个句子,分别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1.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3.开出一朵,/一朵花败了,/长出一嘟噜,/一嘟噜花黄了。

生:我感到第一句中的夹竹桃开得越来越茂盛,给人生生不息的感觉。

生:我感到第二句中的夹竹桃越开越少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快凋谢了,生命快结束了。

生:我觉得第三句中的夹竹桃到了凋谢的时候。

师:是呀,你看国学大师是多么厉害,他文章中句子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否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关注段落的联系

在中段的训练中,三年级侧重于自然段的训练,即连句成段的训练;四年级则侧重于逻辑段的训练,即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连段成篇打下基础。我认为后者――逻辑段的训练更为重要,这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要关注的“构段秘妙”。

在课文《广玉兰》中,作者用两段文字来描写了广玉兰花的美,但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不同,因为作者的观察对象不同。所以我在分别教完这两段文字后,又引导学生寻找了这两段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段的构成。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花美,第三自然段也是写花美,有何不同之处呢?

生:第二自然段写了一朵花的美,第三自然段写了一树花的美。

师:是呀,一朵花有一朵花的美,是那么的洁净高雅;一树花有一树花的美,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生:这一朵花是一树花中的一朵。

师:作者先写了其中的一朵――着眼于部分,后写了一树花、一个大家族――这是着眼于整体,所以这两段同是写花的美,但作者先写部分,后写整体,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内在联系。所以广玉兰花的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全面。

四、关注篇章的构成

对于篇章构成中的“秘妙”,这要根据课文的文体来发掘。不同的文体在材料选择和构思精巧上都有各自固有的规定与特点。这里以散文《烟台的海》为例,谈谈散文的构成。

《烟台的海》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的四季景观,以及依海而生的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文章的“秘妙”在于精巧的构思,写“海”又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海与人的内在关系的处理,虽然笔墨多少不均,但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厚“海”而薄“人”。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8

一、诗意语言创造情境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体验,是文学的源头,是个性抒发的最佳途径,是语文教育真正的“灵魂的食粮”。我喜欢诗,喜欢用诗一般的语言上课,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语言情境吧。中国语言文字的深奥与美好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语言的感染力是震撼人心的。例如《大海睡了》这首诗吟诵的是:夜晚的海面像妈妈的怀抱,那么宁静,那么温柔,那么美丽。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对大多学生来说,感悟还是有些难度的。我一边演示画面,一边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海岛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船儿轻轻地摇,星星眨着眼睛,月儿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学生先从“视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教师诗意语言的解读渐渐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充分感受海面“风平浪静”的情景。另外,还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如教学“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这句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淘气时被妈妈哄着,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妈妈的爱,妈妈的温暖像无边的海洋,像无声的潮水。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与诗歌产生情感的共鸣,借助这种已有的体验,能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从而获得感受、感动、感想。于是学生在进行感悟朗读时,有的读出母亲的温柔,有的读出孩子的乖巧,同时也就读出了海面的宁静、温柔和美丽。

二、诗意想象加深理解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空间,给学生以想象、以创意,给学生以体验、以顿悟。“悟”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语言文字去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形象,从而尽量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悟”,尽快“悟”。再以《大海睡了》为例,学生在诗意语言的感染下,能感悟朗读海的宁静与美丽,这时再启发学生想象“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的情景,学生在想象中独自感悟:有的说大海一望无边,非常辽阔,可以拥抱天空;有的说圆圆的月亮照映在海水中,满天的星星撒落在海面上,真美;还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大海像一位年轻的妈妈,她敞开宽大的胸怀,搂着月儿,抱着星星,轻轻地哼着歌谣,轻轻地拍着孩子入睡。学生就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进入情境,感受大海母亲的美丽、广阔和深沉的爱。正因为有了这种感受,在朗读的时候,他们才读得真诚而感人,特别是最后一句:“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孩子们读得那么柔情,似乎不忍心吵醒妈妈的酣眠;孩子们读得那么深情,好像用心体会到母亲的日夜辛劳。他们已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物、情沟通,发挥主动性,读出了语言的味道,读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读好了课文,才能读懂课文,才能进一步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才能掌握关键词句体会感情。至此,学生不仅仅是感受到了海之夜的宁静与美丽,更多的是产生了对大海母亲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诗意画面连词成句

语文课的第一要任是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乃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机制。如教韵语识字不是打拍子、喊节奏就能读得好的,必须发挥想象,填补空间把词串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组成一个个画面,从而读出画面,读出词串的韵味。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识字6”,我根据教材有节奏、有画面、有空白且朗读韵味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说话、写话训练,以达到词语积累、运用的目的。课文第一组、第四组词语说明夏天夜晚天空的特征;第二、第三组词语分别是人和事物,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认识词语,而且在教师看图描述的语言中,发挥想象,读说空白,进入词串所描绘的境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每行词语的画面,想整篇课文的场景和意境,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激发他们要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的热情。请看:

夏天的一个夜晚,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小丁丁和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远处的蛙声此起彼伏,一群群萤火虫映照在花丛草地。

爷爷摇着蒲扇,摇着清凉的夜风,美丽的神话故事在风中传送。

乡村的夏夜是那么美,那么令人向往。

学生从天上到地上,又从地上到天上,广阔的思绪驰骋在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和教师的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谁能想象这是一年级学生能说出来、能写出来的。学生就是在熟读成诵、想象画面、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连词成句的说话、写话的训练,使韵文中词串在头脑中活起来,形成画面,既加深了记忆,便于巩固,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体会夏之夜的美丽。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9

【关键词】 高年级聋生;语文素养;比较教学法;教学运用; 类比阅读;对比阅读;参与式

语文学习对于失去听力的聋生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聋生对语文都有畏难情绪,且越往高年级升就越“怕”学语文。聋校语文教师也深有此感,怎样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聋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个聋校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也曾尝试过很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在此向大家强力推荐比较教学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语文学科的比较教学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法更适用于高年级聋生。具体操作如下:

1 类比阅读

类比阅读是指把某方面相类似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1.1 思想内容相似。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描写了一派生意盎然、如诗如画的春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词的韵味,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翻译词句,但不翻译成白话文,聋哑学生又怎能理解透彻呢?笔者于是联系到曾经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引导学生从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联想到《春》中展现的一幅幅具体而形象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以白话散文来理解古诗文,既温习了旧知识,又能带学生入情境,不用通过干巴巴的翻译便可令其充分感受到春的喜悦。

1.2 表现手法类似。学习课文时,将采用了相近或相同表现手法的文段归纳到一起,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促其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如:《落花生》和《紫藤萝瀑布》都采用了借物喻理的手法,学习时可以让聋生举一反三,并仿写作文。

1.3 人物形象分析。《阿长与》和《背影》被组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学生们发现“长妈妈”与“父亲”两个人物形象是异中有同。首先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来看,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接着探究一下通过这些手法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情感――都体现了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疼爱之情,及作者真挚的思念之情。最后还可让大家谈谈读后的感想――我们应该学会关爱身边的人,体恤长辈的心。

1.4 字词的相似用法。字词的比较尤其适用于古文学习。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主人日再食”,学生对古语词“再”不易理解,总以为该译成“又一次”。于是笔者顺便提了一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学生很快就明白这里的“再”是“二”(两次,两顿)的意思。

2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把题材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它的应用范围更为宽广。

2.1 思想情感的对比。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和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都是写春景,但体现的思想情感却截然相反。晏殊的是伤春之作,感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而苏轼的词积极乐观,告诉人们不必感叹时光流逝,人生还可老当益壮。

2.2 体裁的对比。文章题材相同,但因体裁不同,其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把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中的“卢沟桥”选段与散文《夜宿卢沟》相比较,学生就会对说明、描写和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风味,如小说和纪实文学的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比较、诗歌和散文的比较,都会读出趣味来,而且比单一文体的阅读要多长几分见识。

2.3 表现手法的对比。比较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的原则。例如同是沈从文的作品,同是描写乡下年轻女子的两段话: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云南的歌会》)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前一段以写实为主,工笔描绘人物的面容、牙齿、衣饰,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后有一段话侧重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2.4 艺术形象的对比。《海燕》中塑造了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比最鲜明的是“海燕”和“海鸥、海鸭、企鹅”。“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胆怯的“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着形形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象征意义本不易懂,但一经对比,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里,笔者还想提一下《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是说明文,所写的对象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形象”,但也可作为“艺术品”来看。苏州园林和故宫这两类建筑的艺术风格迥异,加以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和故宫的“宏大壮丽”,领悟到“美”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师还可继续引导:苏州园林的主人都是一群文人雅士或退隐的官员,而故宫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尊贵显赫。这么一来,学生还能领会到艺术风格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2.5 字词的比较。这一点类似于字词的推敲,能让学生学会揣摩、锤炼语词,做出最佳的选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版本是把“见”换作“望”,可叫学生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很明显,“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中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另外还有多种比较阅读形式,如文章结构的比较,同一作品前后两稿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比较,等等。如果常开展比较法教学,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养成用比较法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定能使聋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赵国求,《论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

描写大海的词语篇10

摘要:都市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向来处于边缘地位,但在近百年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涌入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都市真正成为诗人审美观照的对象。从近代都市竹枝词、海外游历诗,到新时期以来的都市书写,直至当下的新生代网络诗歌,都市旧体诗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现当代都市旧体诗词,既是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现代旧体诗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旧体诗词 都市诗 现代转型

虽然从理论上说,自从有了“城市”,也就开始出现“城市诗”,但中国文化的乡土特质使得古典诗人缺少对城市的敏感。尽管两汉的赋家们乐于描写气象恢弘的古代都城和皇室宫殿,宋元词曲中也曾经出现过柳永的《望海潮》(三吴都会)那样描写繁华都市的优秀作品,但对于诗人而言,山水和田园才是充满诗意的观照对象,而城市则是与山水和田园对立的世界。鲁迅先生曾经断言:“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涌入,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率先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并在随后的百年间飞速发展。从近代都市竹枝词,到当下的新生代网络诗歌,繁华的现代都市在现当代诗人的笔下终于升格为审美的对象,都市旧体诗歌虽谈不上多么繁荣,但比起古典时代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所讨论的“都市旧体诗歌”,是以现代城市为主要表现对象,用旧体诗歌形式写作的诗歌,包括以城市为背景,描写城市风貌、城市人物和市井生活的作品。本文不讨论现代人所做的节庆诗、游冶诗、宴饮诗等传统题材的城市诗歌。写作于城市,但并不反映现代都市内容的作品,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一、近代都市旧体诗歌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国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随之如洪水般传人中国。一方面,香港、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士人、官员走出国门,目睹巴黎、伦敦等西方现代大都市的繁华,并形诸笔墨。中国第一批现当代都市诗歌主要有两类:一是以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主要创作群体的都市竹枝词,二是以上层官宦和著名诗人为主要作者的海外游历诗中描写西方都市的诗歌。

(1)近代都市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过来的古典诗歌体裁,经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之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文人诗体。它虽类似绝句,但格律相对比较宽松,专咏民间生活、风土时尚,晚清以来,上至达官,下至小吏和中小知识分子,纷纷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

竹枝词这种相对较为灵活自由的诗体,用来描写北京、上海、广州等近代城市生活、风土人情、新生事物,似乎格外得心应手。如清末庚子之后对北京西式餐厅的描写:“饭店直将六国称,外人情态甚骄矜。层楼已是凌云汉.更在层楼建一层。”“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深巷醉琼林。”这两首竹枝词不约而同地突出了现代都市的标志——高楼,后者还描写了现代色彩丰富的夜生活场景。而一首南方大都会广州的竹枝词,同样将高楼大厦和都市夜生活作为描写的对象:“大新高楼十二层,巍峨俯瞰五羊城。西堤东堤好风景,夜来携手与郎行。”现代都市文明的一大象征——电灯,成为竹枝词的新意象。此外,“自行车”“电线”“广告”“电船”“金表”等新事物纷纷出现在诗人笔下,真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上海是近代崛起的现代大都市的典型,近代都市竹枝词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成就最高的当是描写十里洋场的上海竹枝词,今人辑有《上海洋场竹枝词》一书。如:“横盘街道各纵横,马路条条认最清。不怕夜游忘秉烛.汽灯如炬彻宵明。”“潮来红日一竿斜,闹煞横盘十字街。不道江南烽火后,花花世界更繁华。”“为因房价太高昂,架屋重楼再垒床。终日乌烟同瘴气,况逢炎夏更难当。”“万家灯火斗婵娟,到处歌台奏管弦。十里洋场春似海,尘寰今见大罗天。”上海自开埠以来,英国、法国、美国人纷纷划定租界,外国商人纷至沓来,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畸形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这些作品反映了十里洋场都市景象糜烂而令人沉醉的夜生活、极度繁荣的经济贸易及市井生态。都市竹枝词以生动活泼的诗歌语言、充满新意的诗歌意象、鲜活明快的诗歌节奏,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汹涌而人的西方工业文明,使竹枝词这种原本以反映乡村风情、男女情爱为主的古典诗歌体裁变成现代之诗、城市之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古典诗歌的面貌。

(2)海外游历诗人的西方都市诗。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逐步废除朝贡体制,建立了现代外交制度,出现了以郭崇焘为代表的第一批驻外公使。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流亡国外。无论是驻外公使还是流亡维新志士,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城市文明都使他们眼界大开。其中之佼佼者如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本来就善于咏吟,又将海外游历所见所闻形诸笔墨,其海外都市诗歌虽数量不多,但特色鲜明。

在多年的海外逃亡游历过程中,康有为创作了不少以西方都市为表现对象的诗歌,如《巴黎登汽球歌》赞叹“巴黎天下大都会,百万人口绕风烟”,《游丹墨诗》描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百万人家成乐国,公园游冶六街平”的都会气象,《瑞典京士多贡据海为之天下所无》描写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环湖据岛开都会,汽舫湖桥处处通”的繁荣景象,《纽约楼阁高二三十层初到惊睹冠大地矣》感叹纽约“铁构巍巍云表腾,纽约楼阁欲飞升。十二层楼为阆苑,银行街上更卅层”的摩天大楼。最出色的作品当属作于1905年的《登巴黎铁塔顶与罗文仲周国贤饮酒于下层酒楼高三百尺处凭栏四顾巴黎放歌》一诗。在诗中,康有为热情地赞美宏伟壮观的埃菲尔铁塔和巴黎的现代城市文明,境界瑰奇,确是古人未有之奇境。另一位都市诗人黄遵宪也有《伦敦大雾行》《日本杂事诗》等作品。他的《登巴黎铁塔》长诗,与康有为异曲同工,不约而同地以埃菲尔铁塔作为欧美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感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传统时空的改造,表达出了传统士大夫在现代性体验面前的震惊。

无论是国内的城市竹枝词还是海外游历诗中的都市诗歌,都热衷于表现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给人们的新鲜感、惊奇感,对现代都市文明都持赞美的态度,表现了近代诗人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体验。这无疑与古典诗歌中的都市诗大异其趣,显示了旧体诗歌的新变化。

二、民国时期的都市旧体诗歌

“五四”以后,白话诗取代旧体诗词,成为文学的主流,但旧体诗仍未衰歇。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旧体诗人多奔波颠沛,或忙于救国救民,或忙于求食求生。尽管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进一步繁荣,但诗人已无法像近代诗人那样怀着一种悠闲赞叹的态度欣赏现代都市的繁荣发展,加上古典诗歌对城市的审美性排斥,因此民国时期尽管旧体诗歌作者辈出,但都市诗歌反而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民国时期都市旧体诗人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王礼锡。1931年他从日本回国,在上海主编神州国光社《读书杂志》,立志“努力以旧诗写都市,写新的动的风光”,作品后来编成《市声草》。其中,《夜过霞飞路》一诗描写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夜上海,是王礼锡最著名的都市诗。霞飞路即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堪称大上海的“时尚之源”,也是现代都市文明在旧中国最突出的代表。在王礼锡笔下,穿着丽服的时尚男女,富丽侈靡的商店楼厦,皮瘦骨立的人力车夫,妖娆卖笑的白俄妓女,无不一一呈现。诗人继承了中唐时期白居易等诗人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开始关注都市繁华外表下隐藏的罪恶;在诗歌语言上,全诗杂以“电灯”“柏油路”“咖啡”等现代词汇,但“并无生硬槎桠之病,而有新奇活泼之感”,较之近代城市竹枝词更胜一筹;在审美风格上,又与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等新感觉派都市小说有相通之处,古典意境与现代风格达到了完美融合。

1933年,王礼锡被迫流亡欧洲,写下了不少西方都市诗。如《苏联记者俱乐部招饮电灯十色辉映乐声洋洋深夜二时半辞归晓色已洋溢矣》:“流连杯酌舞,璀璨声光喧。文章不憎命,于今见乐园。一字成流死,远念心忧煎。舞侣妒狂肆,默坐无一言。可怜刚夜半,晓色已盈天。”除都市夜生活外,遍布街市的咖啡馆也是西方现代都市的象征之一。王礼锡诗中多次出现“咖啡”这一西方都市文化符号,如《去国五十绝句》:“谁言闹市不能隐,暑退风清树四围。人蚁车潮看隔叶,书街幽语坐咖啡。”“奔车罗马温陈史,满地珍奇眼已花。差有咖啡能洗倦,细斟银盏对薇娜。”“西来山水此奇绝,人物徜徉懒可说。饮酒弈棋终日闲,咖啡坐对布郎雪。”

同样是写上海霞飞路,同样是写咖啡馆,林庚白的《浣溪沙·霞飞路咖啡座上》也是一首富有现代气息的佳作:“雨了残霞分外明,柏油路畔绿盈盈,往来长日汽车声。破睡咖啡无限意,坠香茉莉可怜生,夜归依旧一灯莹。”林氏另有《霞飞路晚眺》《乘人力车过市》等诗,侧重于表现繁华都市中的社会不平等,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生活。

此外,吴宓、钱锺书、钱仲联等旧体诗人均创作过不少现代都市诗歌。如吴宓《欧游杂诗》中的《由北平至伦敦》《伦敦诗丐》《伦敦公园》《巴黎观茶花女剧》《登山望罗马全城》等诗作,钱锺书在游学欧洲时的《巴黎咖啡馆有见》,钱仲联的《黄浦江月夜》《香港酒楼看月》等作品。

纵观民国时期的都市旧体诗歌,单纯赞美都市文明的作品已不多见,更多的是对都市繁华外表下社会不公的暴露和批判。就这一特点而言,与现代派白话新诗中的都市诗歌接近,但这种都市批判相比新诗而言更加温和,这当然是受传统诗歌中“温柔敦厚”儒家诗教的影响。

三、建国后的都市旧体诗歌

新中国成立之后,旧体诗的创作日益走向地下,大量作品湮没无闻,只有领袖诗词和郭沫若等少数馆阁诗人的作品能够公开发表。其中都市诗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歌颂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作,艺术上粗糙空洞,格调不高。新时期以后,都市旧体诗歌才真正发展起来。

(1)老一辈诗人的都市旧体诗歌。新时期以后,旧体诗词创作日益繁荣起来。1949年以前出生的老一辈诗人如启功、钱仲联、聂绀弩、胡绳、熊鉴、孔凡章等在这一时期老骥伏枥,爆发出旺盛的创作力;1949年以后出生的诗人,如金鉴才、杨启宇、滕伟明、金定强、廖国华、陈仁德、何永沂、马斗全等,成为旧体诗坛的中坚力量,扛起了旧体诗词复兴的大旗。由于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诗人多居住于京、沪等大城市,都市旧体诗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老一辈诗人中,启功擅长用现代语言入词,以诙谐幽默的风格,表现大都市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的《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八首尤为脍炙人口,如:“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尾距离宽。车门无数齐开闭,百米飞奔去复还。原地站,靠标竿。手招口喊嗓音干。司机心似车门铁,手把眼望天。”

词本为俗文学的一种,由唐至两宋,词的发展有一个由俗到雅的过程,而启功则以现代口语入词,语俗而意不俗,在内容上则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真正做到了“大俗即是大雅”。他的就医词同样用现代语言,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写之,天下独绝。相比较钱仲联、孔凡章等力求典雅的旧体诗人,启功无疑是一个异类,他对诗词的革新力度值得肯定。启功还有一首《卡拉0K》:“卡拉OK唱新声,革履西装作客卿。五亩蚕桑堪暖老,四邻鸡犬乐滋生。齐王好乐谁参预,姜女同来未可能。莫笑邹人追现代,半洋半土一寒伧。”以旧诗咏都市新事物,不仅以现代汉语(革履西装)入诗,甚至外语也成为诗词语言。外语入诗,虽非启功独创,但也显示了诗人不固守传统,力求创新的革新精神。

钱仲联、孔凡章等诗人以典雅之笔表现都市景象和都市生活。如钱仲联《题虹桥国际机场》描写国际大都市繁忙的机场,《卡尔登跳舞厅夜饮听雏娃奏琴作歌》以典雅的长篇七古描写都市夜生活。孔凡章的《某商店顾客购物须知》则于典雅中间以俗语,全诗写现代都市的市民生活,以温柔敦厚之笔批评20世纪80年代国有商店的服务态度问题,富有生活气息。

除大陆诗人以外,香港诗人苏文擢(1921-1997)用现代语言批判香港城市发展中的政治及民生问题。如写于1991年的长诗《长安居——为港局而作》批评香港高企的楼价和港英当局的施政不当,堪称杰构:“……广厦千万间,豪门暴利忙。一尺逾三千,升势尤疯狂。购者果谁辈,人蛇绕长廊。求之银行贷,子母廿年长。转手囤放间,如借尸还阳。小民势所趋,饮鸩言甘芳。全家血汗力,取慰四堵墙。官府快聚敛,议员管他娘。通涨此其因,尸咎谁声张。压抑云有计,乃官样文章……”《咏彭定康》讽刺末代港督彭定康“颇疑终误港,计不到民生”。其他都市诗歌作品如《香港移民潮》《黑帮争买楼花》等,也具有浓厚的现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色彩。

(2)1949年以后出生诗人的都市旧体诗歌。新时期都市旧体诗的真正繁荣,则是1949年以后出生的诗人做出的贡献,他们是当前旧体诗词界的中坚力量。中华诗词( BVI)研究院编辑的《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诗部》收录了数百位1949年以后出生的诗人代表作,许多在当今诗坛有较大影响的诗人还收入《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陈仁德、滕伟明、杨启宇、熊盛元,刘梦芙、魏新河、金定强、古求能、洪君默等诗词名家,都有不少都市题材的诗歌作品。如陈仁德的《庚午远游诗》组诗分咏上海、武汉、南京、青岛等国内诸城市。其他如杨金亭的《燕京竹枝词十首》、赵连珠的《乘悬浮列车》、金定强的《流莺曲》十三首、郑雪峰的《移新居六首》、苏些雩《都市剪影六首》、曾俊甫《秋夜》、刘梦芙的《新竹枝词》八首、李兴辉的《世相竹枝词四首》、徐长鸿《移居感赋二首》、章静的《酒吧》等诗作,或描写京、沪等大都市的极度繁华,或表现普通市民的城市生活,或同情都市霓虹灯下的边缘人物,或批判灯红酒绿之外的病态世象,内容不一而足,在诗歌数量与艺术质量上均逾迈前人。

与老一辈诗人相比,这一诗人群体较少历史的包袱,这使他们既具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扎实的文史功底,又有冲破藩篱、大胆创新的革新精神。在对城市与乡村的情感上,大部分诗人出身于农村,却长期居住于闹市,有的出生于都市,成长于都市。他们对乡村与城市的情感是复杂的,这使他们的都市旧体诗呈现出颇为复杂的面貌,虽不乏对现代都市文明的礼赞,但更多的是城市与乡村间的文明冲突、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冲突。如金水的《夜归》诗云:“十里霓虹夜渐深,我行人海倦浮沉。摩天广厦疑吞月,过眼流云未作霖。梦醒有怀悲逝水,才微无计学机心。繁华满目非吾地,空把归欤一再吟。”表现了诗人面对都市夜色中摩天广厦的复杂情感。

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旧体诗人中,网络诗人的都市旧体诗歌创作尤为引人关注。网络诗人是指主要通过网络BBS、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应用作为诗词作品发表和交流平台的旧体诗人。他们大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青年诗人,与《中华诗词》等传统官方旧体诗词杂志和诗词学会等半官方组织的关系较为疏远。许多网络诗人并非专习文史,而是出自理工科背景,多依靠兴趣自学诗词,没有明显的师承,但天分极高,下笔不凡,往往能够突破前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城市中的白领阶层,自然把笔触伸向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城市题材的表现更加真切。

如李子(曾少立)的《鹧鸪天》就是一首优秀的都市作品:“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无一病,有三餐,足堪亲友报平安。偏生滋味还斟酌,为择言辞久默然。”这首词“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一联在网络上流传甚广,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认为此词“用古典诗词的旧形式来写当代青年人的生活与心态,在通俗欢快的语言中透着乐观与幽默,彰显了诗人的个性,也突破了古代诗词美的规范,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李子的这种锐意创新的词作以“李子体”而著称于网络诗词界。与“李子体”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嘘堂(段晓松)的实验体诗歌、书生霸王(赵缺)以都市白领和打工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新国风”。如书生霸王的《推销员》:“苦挣三餐费,闲谈百万薪。江东多父老,不许此身贫。”《小职员》:“木然微笑亦如春,一盏清茶案侧陈。小半精神谋客户,七分心力应同人。何当去职重昂首,几欲加薪未启唇。暮晚终于松领带,长街依旧逐车尘。”

以往诗人的都市旧体诗词,往往以一个居高临下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都市叙事,网络诗人的都市诗词表现的完全是自己的都市现实生活,采取的是平视的视角。书生霸王曾说:“新国风是老百姓写老百姓,眼光是平视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不是以往的‘饱者歌饥者食,逸者歌劳者事’。”作者承认“这首诗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作品中所描写的小职员生活,作者能够感同身受,该小职员是作者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因而能引发他人的共鸣,产生一定的感染力。”

其他都市题材的网络诗词作品,如殊同《夜饮大排档》、天台的《地铁行》、嘘堂的《独饮夜排挡》、阿夏的《上海印象》、独孤食肉兽的《发条橙在路上》、董高瞻的《新天地酒吧》等作品,均别开新面,显示出都市旧体诗歌创作的繁荣。

四、结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旧体诗词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被挤到文学史的边缘,以至于柳亚子在1944年所写的《旧诗革命宣言》中曾经预言“旧诗必亡”。然而,旧体诗词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逐步由古典诗歌转型为抒写新思想、新情感、新生活的现代诗歌——这就是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

千百年来根植于农业文明土壤下的旧体诗词是否适宜以及如何表现现代生活、现代思想和现代人的情感?现当代旧体诗人用自己的扎扎实实的创作给出了回答。他们创作的都市旧体诗词,不仅使用了现代诗歌语言,蕴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在美学风格上也大胆创新。网络诗人天台的《大城行》《地铁行》等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方式,大大突破了传统诗词的美学规范,这已远非“旧风格含新意境”(梁启超语)一语所能囿。这些都市旧体诗,既是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现代旧体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