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装备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23:17:40

教育装备论文

教育装备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媒体应用于教学,它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相对而言,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前也称作‘电化教学’。也就是说它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是实现现代教育媒体的物质基础。其设备构成主要是:计算机(是指广泛意义上的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课件、电视、广播、投影、录音、幻灯、等。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既是其他应用技术的基础,也是我们探讨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无从谈起。计算机技术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大类。硬件技术主要是指硬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技术(包括硬件的基本原理、构成、组装、以及各部件的性能、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软件技术主要是指软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技术。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对硬件一般只需掌握基本原理、构造和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即可。对软件则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对软件的设计原理、结构、功能及作用有所了解,还要熟悉软件的类型,掌握软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等。也就是说,一名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不仅会使用软件,而且还会制作软件,分析和评价软件。

2、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概念更宽泛些,计算机技术只是媒体技术的一种(当然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种)。媒体技术也可分为“媒体硬件技术”和“媒体软件技术”两类,它和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类似。所谓“媒体硬件技术”是指,对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录象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以及各种胶片、光盘、磁带、磁盘等光电、磁电存储转换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构造和使用特点的技术性了解。“媒体软件技术”是指那些能用来设计、制作、生成和演示教学信息的技术。如视音频编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平面造型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等。

3、网络技术主要是指网络应用技术,包括对网络的一般性了解,如:网络的基本构成、主要特点、常用功能及网络的使用技巧等。作为教师,起码应该知道怎样上网、使用浏览器、检索资料、上传下载信息、发E-mail等。对个别能力较强的教师而言,可以学习使用网络软件制作工具制作网络版的多媒体课件或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则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现成软件或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

4、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容易实现;智能化使计算机能够做到自动识别和传递教学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发展;多媒体化则使人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处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广大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了解信息是如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而是信息的利用。不但要掌握检索、识别、选取信息的要领,还要学会分析、评价、重组信息的方法。

5、整合技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之间固有的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自在关系,而是指技术之间、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之间的优势互补的人为关系。整合技术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技术之间的整合。即,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因教学上的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二,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整合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来发挥技术本身最大的优势。这种整合的意义更大,它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媒体教育技术装备,都是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并且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历史作用。以辨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在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计算机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媒体,它在教学上的广泛使用,使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学中,计算机已经表现出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但在使用中不要过分强调计算机媒体的作用,计算机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不等于传统的教学媒体的在教学中就不再有它的使用价值和存在的必要。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也应该是目前教学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发展。

2、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理科实验教学仪器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极强的虚拟技术,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和理想化实验是无法实现的或较难实现的。不做实验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实验都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应该充分利用那些科学实用、现象直观、性能稳定可靠、能正确反映科学规律和自然现象、体现教学思想的实验仪器,决不可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替代实验仪器。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习兴趣。

教育装备论文篇2

十余年来,连续五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构建了一个融汇教育教学、教育装备的理论研讨园地和广泛的实践交流平台,开阔了行业视野,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实践创新,对装备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育装备理论研究是教育装备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发展又不断充实、丰富着理论研究内容和体系,决定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装备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更为深入、系统地发现探索装备事业的自身内部发展规律及其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同样,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也必须紧密联系装备工作实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丰富、充实、修正和总结,才能正确地反映实践并指导实践。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装备理论研究活动既是教育装备实践发展推动的产物,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教育装备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条件。教育装备建设与应用管理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对教育装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增加,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不断涌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生物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数字化产品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均大量进入学校,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数字化实验数据采集、数字星球教学资源、虚拟仪器等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功能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升;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互动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上述变化深刻反映了教育装备的形态、内容、功能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教育装备的复合性、交叉性、专业化特征日益凸显。新的变化、趋势不仅对教育装备建设、管理、教学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回答并解决好新变化带来的新的实践问题,把握教育装备发展规律和趋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装备投入的巨大效益,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践之树长青。教育装备具有的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要注重贴近实践,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推动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要历史地、客观地总结过去,科学地规划未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转变观念,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实践,改革创新,扎实地做好装备工作,适应教育装备发展需要。

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不仅是装备战线本身的任务,更需要处于应用一线的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论坛大多数征文均来自广大一线教师和装备管理工作者,这些研究论述深入具体反映了教育装备具体应用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变化和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建议和解决方案,表明了装备理论研究已从专业部门走向实践基层一线,正在蔚成风气。中国教育装备论坛的实践证明以往“装备无理论”是只见物不见人的片面的认识,大量的理论研究活动正在实践发展中显现出其活跃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育装备论文篇3

关键词 教育装备;动态规划;随机性;装备更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03-03

教育装备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1]。先进的教育装备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装备方面的投资逐渐增大,增添和更新了许多教学设施。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装备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由于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学校对教育装备的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教育装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使用效能[2-3]。

为保障教学质量,满足教育需求,学校需要及时对教育装备进行更新和维护。由于教育装备经费有限,因此在决定是否对装备进行更新时,要考虑装备更新的成本以及旧装备维修费用等问题。教育装备更新问题属于教育装备资源分配的一种,而教育装备资源分配中的许多决策优化问题属于多阶段决策问题,动态规划是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有效工具[4]。本文将随机性动态规划应用于教育装备更新问题,以确定一种装备在使用多少年后更新,使得某段时间内总费用达到最小,为教育装备的更新提供最优化策略。

1 教育装备更新的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

1.1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2 实例应用

3 结论

教育装备更新是学校在管理教育装备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装备何时更新才能保证使用的教育经费最低是学校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从经济角度考虑,旧装备每年的维修费用不断增加,新装备虽然有较低的维修费用,但初始投资大。因此,本文利用动态规划的最优化原理,通过比较每年旧装备的维修费用和更新装备费用的大小,只有当更新装备的费用小于旧装备的维修费用时,才对旧装备进行更新,使得教育经费的消耗最低。

参考文献

[1]许成果.教育装备效能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艾伦,兴乔.话说装备(二):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的必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9-10.

[3]艾伦,姚玉琴,等.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2):17.

[4]李慧.教育装备运筹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朱丽娜,马家余.浅论动态规划优化模型在设备更新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71-72.

[7]胡运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吴强.基于动态规划的供应链整合[J].科技创业月刊,

2006(8):77-78.

教育装备论文篇4

1 新时期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的背景

对教育装备的较多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发端于2000年后。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育学、教育史、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教育装备包括教育技术装备为对象的研究则十分单薄,相关文献凤毛麟角,鲜见于世,偶有涉及亦多为片断散见于以教育教学研究为主旨的文献记述中。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一轮教育改革战略、教育新政的实施,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教育装备尤其是以教育信息化为中心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期间无论是规模、总量、品质、技术均与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规模快速扩大,总量大幅增加,品质全面提升。教育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现代教育教学形成深度融合,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促进了新型教育形态、教学关系的形成。因此,有关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引起相关学者及机构的高度关注,研究逐渐深入,形成了理论化、体系化的趋势。

2000年以后的10余年间是教育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黄金时期。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逐年扩大的教育装备规模,不仅使教育事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传统教学形态、教学方式,包括管理方式。随着旧的传统的变革,现代教育趋势的出现,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变,特别是在教学领域,教育装备的深度介入和融合,改变代替了以往教学与装备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状态,与教材、课程设置的高度互动形成了区别以往相对静止的管理、行为、思维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被打破了,新的体系、观念在变革中逐渐形成,由此也引起了不同理念的争论,产生了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教育装备是从属于教育技术的,还是教育装备是一个独立系统,抑或是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正在深度融合,并形成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新体系或形态这三种意见。这些意见和不同认识表明,无论如何,以往的条件、保障的定义已不能承载发展中的现代教育装备的功能、作用,不能很好诠释教育教学与教育装备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在这一背景下,相当一部分装备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机构均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围绕装备规律、概念、功能、属性进行了深入研讨,意求重新定义教育装备,厘清教育与装备的关系,重新诠释界定教育事业的基本构成及教育装备在整个教育事业体系中的位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着眼于教育装备发展实践,逐渐产生了一批教育装备理论及学术成果。

2 基于教育技术的教育装备研究

较早关注教育装备新的发展变化趋势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教育技术进而在信息化技术出现以后,侧重于研究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祝智庭、李龙教授等一批教育技术学者及专业人士。早在2000年前后,祝智庭教授就建议在相关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中开设教育装备方向,以加强对装备理论研究,培养专门人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2002年开设了教育装备专业,此后陆续有部分院校在原有教育技术专业中增设了有关教育装备的课程及内容,为教育装备的系统深入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祝智庭教授的研究将信息化教育置于传统的教育技术体系背景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考察,敏锐地看到了传统教育体系即将发生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教育技术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和更新。在其相关著述中,以教育技术的专业视角,说明传统教育正在向教育现代化转变,而教育信息化正是实现这一转型的主要途径与趋势。祝智庭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离框架和支持多元教育文化的通信模型,建立了由文化因素到通讯系统构成的映射关系,为深入理解网络教育系统的信息化传播机理提供了理论模型。“教育信息化是指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修建而提出来的,在教育方面美国政府在1993年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践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继美国这一举措之后,许多国家的政府也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祝智庭认为:“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进而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一书中,祝智庭以全球化的视野,从教育技术发展的角度,分析研判了教育正在从传统形态向信息化现代形态转变的趋势,传统的教育技术理念正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发生重大变化。其研究从信息化的角度反映了教育装备的有机技术构成已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阶段的教育装备、设施及体系,教育技术、教育装备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日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祝智庭从教育技术学、媒体与教学、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教育系统、教育技术评价等多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回答了教育技术装备在信息化方面的基本问题,以及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其他如《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系统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相关大量著述中,也就上述研究分别作了阐释。

与祝智庭教授同期进行相关主旨研究的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一批教育技术学者。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何克抗先生在论述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中指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特点: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技术。艾伦等在研究中认为,何克抗先生这里的“物质”概念所指意即为教育装备。因为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与其他一般装备制品相比,教育装备对教育行为的实施更具有保障作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倚重教育装备来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所以,在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中,离不开对教育装备的研究。

数字化装备包括学校教育装备和个体学习装备,而这两者又是紧密关联的整体。李克东教授的相关研究认为,信息化学习“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化装备作为数字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是数字化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其中原因在于“基于数字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限于学校课堂,往往作用到课外,学生在课外往往要通过互联网完成资料搜集、整理、上交作业,也要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如果学习者本人缺少相应的数字化装备,则学习任务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就没有保障”,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果和质量。移动学习(M-learning)将成为数字化学习的新发展,移动教育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 教育技术装备要适应教育变革的实践发展要求

研究表明,教育装备问题同教育信息化问题一样,显然不是教育的人为外加部分,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教育的内部发展、变革是同步的、融合为一体的。南京师范大学顾建军教授从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本质的研究以及普通中学通用技术教学方面,阐释了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在教育实践中的理论与应用问题。首都师范大学艾伦、胡友农,福建师范大学张杰,江西财经大学钟元生,国防大学周碧松,华中师范大学赵呈领,北京工业大学周恕义等一批学者、专家也分别就教育装备与现代教学发展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其中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研究尤为系统和深入,后文将专题予以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赵呈领教授的研究聚焦在基础教育领域,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以及教育信息化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规律。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育信息化动因》一文中说: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开始呈现诸多滞后与不适应的弊端,“如实用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现象,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甄别和选拔功能,人才培养目标与时展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发展,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适应性,促进课程管理的多元化,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倡导教育和谐发展”。为了说明教育信息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一命题,他系统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即:现代化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多样化,加强学科间沟通与综合;科学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多样的课程实施,强调创造性教学。基础教育改革也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传递知识,更多的应是激励思考。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赵呈领教授进而指出:“以信息化技术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教育信息化使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它也成为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动因。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它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培养和发展以智能化教育工具为代表的新的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并使之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动力,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增强信息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教育信息化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基础动因与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艾伦,等.教育装备与一般装备制品差异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2):4-7.

[3]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教育装备论文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装备;科学化;管理

教育装备系办好教育的物化前提,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情况。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我国不断加大对于教育装备的投入,目前,我国城乡大中小学均配备了相应的教育装备,国家及各地政府均对于教育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要想制定统一的教学器材及各类教学产品设备技术标准的管理规范,以指导全国教学仪器生产供应和实验室的管理,要必须实现教育装备正常有效使用与管理精细化的有机统一,确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思想,精细管理,不留死角,不断推进教学装备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素质教育而服务。

1.我国教学装备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乃当今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不变的主题,要实现此目标则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贡献力。我国当前GDP达到50多万亿,教育经费占4%,仅技术装备就约占教育经费的10%[1],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教育经费来进行教育资源的投入则是个重要的问题。就我国教育装备的管理现状看来,从中央至各地的教育部门与大中小型院校的领导,均对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给予了相应的重视,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在通力协作下,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规范已初具雏形。但是,纵观当前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情况而言,教育装备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的辅助功能,笔者通过走访周边院校发现,部分高校的拥有不少先进的教育装备,但使用效率与收获的效益与教育资源的投入初衷具有较大的出入,教育设备利用率低下,部分设备由于系统与软件的因素,长期无法投入使用,因安装不当造成的音像效果不佳等,因管理缺位而导致教育装备无人管理,因管理责任划分不明而造成的教育装备闲置现象等。所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以此统帅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强化对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管理职能与责任范围;做到精细话管理,使管理不留死角;实施建管并举,重点在于使用的管理;将“建好、管好、用好”为教育装备的管理宗旨,不断推进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2.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的思路

2.1制定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装备管理评价体系的评估对象即教育装备,根究教育装备的管理宗旨与指标,针对教育装备的投入、使用、管理、维护等实施综合性评价。建立该体系的最终目标并非仅对教学装备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其亦是一类科学的、可量化管理的方案,对教育装备的购置、使用、维护等综合管理起着指导作用。目前对于教学装备评价体系的研究多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运筹管理决策理论等为指导,研究方法相对系统,国内外已有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论的参考依据,各大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借鉴,亦可参照张鸽、胡又农编写的《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教育装备评价方法》[1],根据书中列举的评价,针对教育装备、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面对教学装备进行综合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教育装备的综合评价时,一定要全面而公平地看待教育与装备的问题,不可顾此失彼。

2.2 在教育装备科学管理中引入绩效理论

绩效理论的宗旨为以最低成本来获取最大效益,引入绩效理论有利于从教育装备管理的大局来审视教育装备的效率问题,推动教育装备的供应性向实用性的延伸跟。绩效理论重点强调对于教育装备的开发、投入、实施、评价的最优化,整体规划始终以绩效目的为重要导向,一切从大局出发,将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与体系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机结合,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亦为教育装备队伍建规立项,从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促进其积极主动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设备,适当开展现代教育设备的教研活动与竞赛,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应用营造良好的氛围。选拔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术高、教学管理能力佳的教师不断壮大教育装备教师管理队伍,并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建设,探寻自身学科地位,适时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以保障教育装备相关人才的技术水准始终紧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3树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工作管理的理念

教育装备的首要服务对象为教育育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装备的投入目的与教师工作职责无异,均以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考量教育装备价值时,有关其对于教育教学的效益价值的考虑应优于效率的提升价值,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并非意味着教育装备的信息化,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为传统教育思想所左右,不受市场的束缚[2],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装备的管理办法,以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课程改革与标准,引导各级院校根据教学需求来合理配备教育装备,帮助教师优化、改革教学手段,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促进教学装备由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的转变。

3.结语

目前教育装备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我国教育技术装备逐步迈向集约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级教育工作者需积极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作用,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出发,认真审视并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进行定位,改革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教育装备管理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教育装备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此才能保障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效益,推动教学装备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发展,奏响教育装备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教育装备论文篇6

一、通用技术教学选题范围

1.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构成、教学目的、教学成果评估。

2.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及设备配置、选型、方案研究。

3.通用技术教学点分析及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研究。

5.通用技术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分析,通用技术教学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异同。

6.信息化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7.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特点、培训提高。

8.通用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9.通用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标准相关问题研究。

二、征文内容和格式要求

1.论文内容要贴近实践,贴近一线教学与应用,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可以在选题框架下自行分解出具体题目,从多侧面、多视角,深入具体地阐述和表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均可。

4.征文标题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征文要求按照论文体例撰写,超过3 000字的需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6.参选论文应具原创性,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文稿一般不得超过5 000字,文稿应附全部作者的单位、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具体地址。

四、组织评选办法

1.提交的论文或教学设计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作品。

2.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优秀论文或教学设计将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颁发《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证书。

3.优秀教学论文或设计将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陆续刊登。

五、投稿方式

1.请将论文或教学设计发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邮箱(jiaoyuzhengwen@vip.省略),请注明“征文”字样。若作品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刻录成光盘寄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咨询电话:010-62115171 62112663

3.联系人:杨洋 李丽

4.邮寄详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4号C座1002室《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教育装备论文篇7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教育装备论文篇8

关键词 装备课程建设;任职教育;航空机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16-02

1 前言

同志指出,全军都要强化战斗队思想,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意识,强化部队战斗精神,使全军始终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军队要实战化,关键是要培养实战化的人才。军事院校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要瞄准实战,紧贴实战。作为航空机务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培养的机务人才是冲锋陷阵的先头兵,因此,教学建设必须要向实战靠拢,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切实提高学院实战化的教学水平,锤炼学员实战化意志,提升学员实战化能力,这对深化学院的改革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院正处在装备教学能力建设的攻坚期,装备教学的实战化建设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实战化装备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弥补短板,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让装备课程建设向着部队、向着实战、向着未来贴近再贴近。

2 找准问题:装备课程建设实战化面临的瓶颈和挑战

军事院校要紧贴实战进行实战化教学,这是其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对于任职教育院校,装备课程建设的实战化建设是其实战化教育训练的切入点和关键点,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

思想观念意识淡薄,聚焦实战的决心不够 长期以来,我军一直处于和平环境。军事院校由于其“学校”的特殊性,一直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办学育人,因此与实战的距离越来越远,“为战而教、为战而学、为战而训”的思想在教员和学员中都变得相对比较淡薄。装备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装备教学与实战接轨的重要性,导致人才培养脱离实战的需要,培养出的学员到了部队,不能很快与岗位需求相适应,进入角色慢,适应能力弱。况且现在的学员生活在无忧年代,对战争没有深刻认识,认为战争遥不可及,对装备实战化学习不重视,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纸上谈兵,聚焦实战的能力不强 在实际的装备教学中,很多教员聚焦实战的功力不够,自身对装备的实战需求不了解,对装备的实际应用不清楚,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守旧,教学内容的取舍欠妥,装备课教学内容偏重基础理论、轻实际应用,与实战相关的内容安排少之又少。对于学员来说,很多人思想上不重视理论知识,认为学习理论无用,认为在工作岗位中只要会简单操作即可,教学效果欠佳。这样的学员到了部队,需要运用装备理论知识排除复杂故障时,理论知识没有吃透;需要运用实际操作技能维护装备时,又缺乏实际操作的实践经验,“水土不服”现象频发。这样一方面影响部队作战训练的效能,另一方面也错失个人发展的良好时机。

条件建设老旧滞后,聚焦实战的基础不牢 当前,装备课程建设很大的壁垒就是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装备教学实践只能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拼凑,与部队的实际需求、与实战化要求还是相差甚远。装备教学的物质条件就是需要能够有相当完备的装备实践条件,装备维护使用和作战研究都需要在有一定装备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可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装备教学实践的基础非常薄弱,新装备根本不可能先发给学院作为教学使用,现有的装备大部分老旧滞后,很难满足教学内容实战化的需求。

3 破解难题:积极探索装备课程建设向实战化靠拢的措施

更新理念,瞄准实战制定装备课程教学内容 解决实战化不强的问题,必须转变观念,以“向实战靠拢,向部队靠拢”为基本遵循,以作战任务牵引教学能力建设。装备课程建设实战化,首先要从装备课程的课程标准入手,确定与实战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是实战化装备教学的核心。装备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作战任务紧密对接,这就需要制定课程标准的教员非常熟悉部队的作战和训练任务,对装备的保障维护方法和使用方法了然于心,着眼部队作战训练重难点开展专题研究;着眼部队鲜活实践组织案例教学;将实际的维护使用方法贯穿始终,让学员能够真正掌握装备的维护使用方法,理解装备的理论内涵,真正实现到了部队就能投入装备作战训练任务。

能力为本,围绕作战需求设计装备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装备课程教学要遵循部队至上的原则,要把满足部队作战需要作为装备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装备教学人员要围绕作战需求设计装备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要主动与部队沟通,及时掌握部队装备的使用维护发展变化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要围绕部队作战需求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把部队未来在战场上可能面临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努力增强实效性。

最后,在进行装备教学评价时,也要以实际的装备使用作为考核的重点,把教学评价延伸到课堂之外,把部队的意见作为人才质量评价的主体,根据部队的意见建议,检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并以此改进完善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整合资源,针对作战需求打造装备课程教学实践平台 装备课程建设实战化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装备教学实践。装备少、实践难,是当前装备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学员到了部队最需要的就是实践能力,如何解决学院装备实践条件紧缺的问题,成为提升装备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想要解决装备教学实践难的问题,必须要改进培训方式,利用外部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首先,要实现院校装备教学和部队装备训练的有效对接,学员可以先在学校学习装备理论,然后到部队结合训练任务开展装备实践。这样一来,一方面,院校有了了解部队、掌握装备保障方法和研究装备发展趋势的机会;另一方面,学员能感受到部队实战化训练紧张氛围,掌握最新最有用的装备实践方法,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借梯上房”、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其次,任职教育院校可以借助与军工企业共建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军工企业负责生产我军大量的武器装备,具备充足的实战装备和丰富的加工、维修设备,任职教育院校可以与军工厂合作,利用工厂的资源优势,在工厂内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弥补自身实装短缺的短板。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详尽的实装教学计划,安排学员到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军工企业不仅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场地、人力、物力等资源上的支持,而且可以参与研究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协助完成学员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

4 结语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事教育的目的,实战化装备教学是军队任职教育向部队实战岗位靠拢的一项具体举措,是培养适应实战需求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迈向训练场,实现理论教学与训练实践、课堂教学与战场体验、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无缝对接和融合,有力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学员打赢能力的生成。

参考文献

教育装备论文篇9

2008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颁布实施,第二年新年后出现了经济学家瞩目的劳动力短缺“09分水岭”现象,其直接后果是让国家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不能继续走低工资低附加值产业的制造大国之路,产业结构必须升级换代。升级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淘汰落后的实验器材,代之以全新的现代职业教育技术装备,以适应现代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千所中职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带动了各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中职教育装备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以我校为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第一、二批次建设中共为我校配备价值约2 950万元的装备,第三批次计划购买价值约1 300万元的装备。我校教育装备在各专业的分配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二、职业教育装备升级后迫切需要专业化管理

从我校4 000多万元装备投入情况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装备建设投入巨资。若以10年为使用寿命计算,则我校每年的待摊费用为400多万元;以20年为使用寿命计算,则每年的待摊费用为200多万元。之前我校每年用于专业教学的器材费用不足万元,相当于现在一天的待摊费用。面对巨大的财政投入,如何真正用好和管理好这些装备,是一个需要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各级主管领导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三、专业化管理教育装备

多年前北师大的学者就认识到现代教育必须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来武装,并率先在全国开设了教育技术专业。由于教育技术融合了现代科技多方面的应用,因而这门新兴学科具有交叉性、复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要具备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四个模块的基础知识。从我校的装备情况看,机械专业的数控设备管理包含了电子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三个方面的知识;校园网设备、多媒体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管理则需要电子、通信、计算机三个方面的知识;空调制冷设备、电工设备、电气控制设备、音视频设备、电子乐器设备管理则需要应用电子、电子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四个方面的知识。用专业化人才管理教育装备已是一种必需。

四、中职教育装备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用“全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分析

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Cost,简称LCC),源于瑞典铁路系统兴于美国军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使得各种各样新型现代化装备,如先进战机、智能化火器、制导导弹、新型战舰、新型指挥控制系统不断列装各国部队。从海湾战争以来的现代战争都彰显现代装备在高科技时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但新装备都具有经济上高投入,技术上复杂化、智能化、信息化,专业上多学科化的特点,管好、用好新装备并形成持续高效的战斗力是各国国防力量建设的重要事项和后发力量国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LCC理论和DTC(Design to Cost,简称按费用设计)理论近年来在我国交通运输、航天科技、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大力推广。

由于现代教育装备也呈现高投入、复杂化、智能化、信息化、多学科化的趋势,在教育装备管理中引入LCC和DTC是大势所趋。用LCC和DTC全面指导教育装备整个生命周期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克服和避免当前装备建设中因盲目而带来的诸多不合理乱象。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在装备管理中的应用,它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1)横向上要通观装备的系统全局,把装备全部内在和外部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和处理。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参与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后台支撑人员(所有处室人员),对应的装备全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类(处室后勤管理用装备:校园网、广播电视系统、监控系统、电脑;教师用装备:多媒体设备、体育设施)、专业设施类(学生用实验实训装备)。从课程设置上讲,包括文化(含体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技能型专业课、技能课共五层课类,技术装备也对应5类。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存在着人员、人员装备;课程设置、课程技术装备四个子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从服务关系上讲,后台支撑人员为所有教师和学生服务,而教师为所有学生服务;从课程设置上讲,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理论课服务,专业理论课为技能型专业课服务,技能型专业课为技能课服务。同样,教育装备应服务于学校的全系统内务管理与运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与设计整个校园装备建设。

(2)纵向上要从长效出发,对装备整个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设计、选型、制造、安装、使用、维护、改造、更新、报废)进行管理,以发挥装备最大的使用价值并最终无害化退出,各阶段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装备全寿命周期示意图

①教育装备规划设计。合理规则与设计并会同设计研制单位、生产单位、使用单位甚至安装施工单位各方科学论证,最后确定的方案,使90%的费用发生在装备使用之前。

如图4所示,从LCC和DTC理论角度考虑,现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阶段存在很大缺陷。教育主管部门是否组织力量到基层认真听取各使用单位的需求和意见,是否将汇总的意见转至研制单位,是否对各研制单位提出的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对各方案的优劣进行充分的评估,计算出不同费效比的装备标准供用户选择。对生产单位的技术实力、生产能力、生产资质以及是否存在违规和不法行为,最好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认定。产品定型前应先通过学校教师试用,并提出改进意见。招投标后要严格审查中标设备是否符合教育部论证设计方案,是否由正规单位生产,生产和中标单位是否具备“国投装备”生命期内长期的售后服务能力。安装后,由地方教育装备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图4

目前教育装备情况堪忧,如花巨资购买的设备没有完整的使用说明书;安装方不了解实训设备能实现的教学任务;生产方是否具备生产“国投装备”资质等无从确认。

②教育装备使用。教育装备最终要交给学校教师使用,是作为教师的助手为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的。这就要求教育装备应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要将教师从传统的辛苦备课和板书说教中解放出来,将精力用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提高上。笔者建议,所有的教育装备应配备详尽的使用说明、安装维护、升级退出、技能实训等手册及教学应用光盘,让教师和学生能轻松掌握装备使用,把学生和教师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技能。

③教育装备的维护和管理。教育装备在设计上要便于用户维护保养,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好动的特点,考虑必要的防护措施,提供完整的维护保养手册,并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提供指导。

④装备的升级改造和报废退出。LCC管理要求装备在设计与研制时就要考虑装备随时间推移需要进行升级,供应商应具备推出装备2.0,3.0甚至更多版本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装备寿命降低成本。对于装备的退出,作为21世纪现代教育装备企业也有责任和义务考虑,装备的回收利用问题,而不应让他们成为用户不好处置的庞大电子垃圾。优秀的企业在供货时应主动签订回收合同,让装备在寿命结束后,不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教育装备论文篇10

1 关于认知层次的解释

学习就是产生对事物的认识,而认识事物有感性的与理性的之分,“靠感性而感知的东西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而只有靠理性理解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普遍认识,是熟知的教学经验和道理。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将这一认知进行了细化,他将理性又细分为理论理性和纯粹理性,其中理论理性又被称为知性,而纯粹理性被称为理性[1]。这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就形成了3个不同的层次,即: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理性认知。其中,感性的要求最低,理性的要求最高。感性认知需要具有感觉事物的能力,人都有眼、耳、鼻、舌、身5个感官,所以都具有感性认知的能力。知性认知需要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和训练出来。而理性认知需要产生理念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先验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而领悟出来的。以下通过对自由落体现象的研究过程来说明三个不同层次认知的特点。

1)感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如一团棉花和一个石块)从同一高处使它们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于是人们从中得出重物下落速度快的结论。这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而感性认知经常会使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做出的研究结果,这个结论一直到公元1590年时才被伽利略纠正。

2)知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放到一个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然后让两物从同一高处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两物同时落到玻璃管底部,于是人们从中得出落体速度与重量(其实应为“质量”)无关的结论。这是因为人们具有了“空气阻力”这样的科学知识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知性认知的结果。

3)理性认知例。公元1590年,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解决了自由物体下落规律的问题。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设想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用一段绳子捆在一起,让它们同时自由下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由于重物下落速度快而轻物下落速度慢,于是重物向下拉轻物而使轻物速度加快;同理,轻物向上拉重物而使重物速度减慢。这样就使得两个物体的共同速度介于两物单独下落时各自具有的速度之间,即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慢,而比轻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快。但是,当将两个物体捆绑在一起,其总重量应大于原重物,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其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的速度还要快才对。两个结论前后矛盾,所以只能认为自由落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即重物与轻物的下落速度相同。

历史上伽利略得出这个正确的结论完全是通过思想实验实现的,霍金认为伽利略并没有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坠物实验,而且也没有必要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这个实验,因为在他爬到比萨斜塔上去之前,在他的头脑中早已经将这个千古问题解决了[2]。这正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和结果。

2 不同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的表现

在三种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在这里是实验设备)都发挥了作用,但是认知层次上不同,教育装备所处的地位和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1)感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其表现仅仅是在“创建教学情景”。只凭表面现象、感觉认识事物有可能不能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甚至得出的是完全错误的认知。此时的教育装备只是人类眼、耳、鼻、舌、身等功能的延伸,没有发挥脱离感性认知局限的作用。

2)知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表现为协助学习者“验证科学理论”或“探究科学原理”的作用,学习者对教育装备的依赖性相对于感性认知阶段要强得多,教育装备在探索事物本质上的作用也更为明显。目前学校的实验教学中,教育装备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3)理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是思想中的实验设备。实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结论是通过“思想实验”得出的,实验时使用了思想中的教育装备。但是应该认识到,理性认知是在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后发生的,思想中的教育装备是对前两个阶段教育装备的升华。

3 教育装备之道

三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都能见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教学道理是“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可解释为:直接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但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不若由人以渔”的教学[3],它解释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发现或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创新)。此处,“渔”,就是“形”;“鱼”即“形而下者”,其“谓之器”;而“由之以渔”乃“形而上者”,其“谓之道”。在感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鱼”,但是这个“鱼”有可能是错误的鱼甚至是“有毒”的鱼。在知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了“渔”,学习者利用这个“渔”去验证或获取知识。而在理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由之以渔”,教育装备是隐形的,是形而上的。

所以,教育装备应用的终极形式是表现为没有教育装备。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矛盾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周易》中说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形”即经验;“器”是名器、器物,在经验之下;“道”是理性思维,它在经验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的,但又是最难说的;说那最难说、但还必须要说的道理,就是理性认知、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