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7:11:29

化学结业论文

化学结业论文篇1

关键词:冰雪;文化;出版;理论;结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好书。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冰雪文化历史,从冰雪文化、冰雪活动现象分析入手,深入到揭示了冰雪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对冰雪文化的内容和本质作科学的界定,对冰雪文化区域分布作了理论探讨,对冰雪文化的资源和物化成果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涉及冰雪文化的活动作了广泛探讨,还深入地研究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冰雪文化产业的形成。本书深刻地研究了冰雪文化学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因此本书在冰雪文化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化学结业论文篇2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规范化全程化多元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近年来,地方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增加较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就业压力、考研和公务员热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影响非常大,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模式,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1、制定既要人性化,又要严格和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和计划,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就业压力和考研积极性。协调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考研,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要求各学院提前部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尽量考虑学生每个学年段可能倾向的某个侧重点,将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的学业任务科学的、有层次的依次排开,避免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完善三级管理体制

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全面修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在工作手册中详细阐述了毕业设计(论文)基本概念、性质和目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基本原则、学校职能部门实践教学与设备管理处的职责、学院职责和专业职责。构建和实行主管校长领导下的校、院、专业三级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管理职责。

二、过程管理的全程化

1、加强选题环节

贯彻双向选择,因材施教原则。选题首先必须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训练内容的原则。选题还要切实做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题目不能过大、过深,最好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2、重视开题环节

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都要详细填写开题报告,具体开题工作由各专业负责组织,专业组成审查组进行开题审查,审查结束后将开题情况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开题通过后学生方可继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强化中期检查环节

加强中期检查是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进度的关键,对学生、教师按时、高质完成毕业设计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严格的中期检查,对进度滞后的学生约定时间再行单独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突击现象。

4、加强后期审核、评阅环节

后期审核和评阅的时间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2周内完成,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后期审核和评阅中,主要检查答辩的准备工作,根据开题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材料、图纸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等成果进行验收。

三、工作模式的多元化

调整时间安排,倡导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改革。为更好地解决就业和研究生复试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减小对毕业设计质量带来的冲击,经过充分的调研,我校采取将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从传统的第8学期向第7学期前移。在第7学期要求各学院完成指导教师的选聘、确定选题及学生分组工作,以使学生尽早进入角色,合理安排设计(论文)、就业和研究生复试时间。

加强“产、学、研”结合,学生和教师可以与企事业、科研单位结合,利用企业技术人员的丰富经验,根据企业需求设计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解决了学生多、题目设计难的问题,在学与教中共同提高。支持教师把与企业技术合作和开发的项目分解为子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此获得了许多新颖的选题。

提倡工、管、文、理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跨学科、专业组成创新设计(论文)团队,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课题综合进行研究。如:化工、材料、环境、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对某一化工企业建设项目进行研究,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能够共同完成相对综合性、完整性的课题,每个学生又熟悉了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受到了真正综合性训练。机械专业学生可以和自动化、计算机学生结合,组成创新团队,使得机械学生设计的机器有相应控制、电气装置,了解熟悉电气控制原理和装置,又使自动化、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了实际的控制对象。

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模式还表现在对某些专业,如:广电、新闻、中文、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探索允许部分学生以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参加科研训练和创新性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多种形式代替毕业论法。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于学生学业完整很重要,对于终身从事相关专业都有益。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完成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掌握专业论文写作和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和设计模仿能力,并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成果。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实现规章制度规范化,过程管理全程化,工作模式的多元化等新的改革举措和设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向民.“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1(4):134-136.

化学结业论文篇3

(一)现有历史文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

化学结业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138

一名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也应当以此为导向,积极改革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正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能够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科学应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

1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将理论、实践结合在一起。但是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更注重实训,强调理论知识则围绕实训,并通过设置工作任务将理论、实训紧紧结合在一起。与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相比,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具有实效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在高职会计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脱节的问题,保证学生既能学习理论知识,也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而达到同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目的。

2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构建原则

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是有章法的,具体可依据以下原则:第一,理论、实训要结合。其实从本质上來说,会计知识是对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有效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就是理论、实训的结合。所以,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应充分保证会计理论知识课程、实训课程的有效结合。第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众所周知,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会计能力,就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锻炼学生。但是高中院校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只能尽可能地创建与真实工作环境接近的实训环境。但是企业则可以提供这种环境。所以,在构建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优势开展实训课程。何况学生毕业本就要入职企业,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氛围还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三,一教双证、课证相融。所谓一教双证是指通过一体化教学,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取得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证,加之毕业证即为双证。课证相融就是将国家会计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会计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保证会计课程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直接上岗,不必重新再考试取得会计证。

2.2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毕竟,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课程为主的。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将实训课程独立出来,使之与理论课程同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度。第二,理论、实训课程应当在同一学期开展,从而保证在学习理论知识之时可以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第三,课程目标可设置为让学生独立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第四,应当将综合模拟实训、工作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等工作都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践课程。

2.3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教师专业能力是决定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成效的关键要素。只有高水平的会计教师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将理论、实训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方法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会计教师走出去。如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活动、培训课程、参观活动,从而拓宽会计教师的见世面,增强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鼓励会计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毕竟,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鼓励会计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会计教师以后的职业发展。尤其是有利于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再次,高职院校还应当重新招录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的会计教师,充实教师团队。最后,高职院校还可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优秀的会计人才担任实训课程教师,构建双师制度,这样也有利于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2.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保证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还应当依据实际完成实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毕竟,实训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基本的教学设施。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配备先进的教学软件。如证券投资与外汇交易业务模拟软件、保险业务教学软件等。同时,还应当积极建设多功能实验室,如银行、证券交易等实验室。

3滨州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

(1)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要做好滨州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摸清家底是首要的基础工作,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应牵头成立有关部门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调研组,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拉网式调查,将调查结果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考证其开发利用价值。

(2)科学规划指导。科学规划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力保障。将全市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开发利用的财政投入,加大开发利用项目的政策支持。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3.2制定推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政策

(1)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预算,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2)建立小微文化企业孵化器,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用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3)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助推转型升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优化投资结构,有条件的转投文化产业板块,对这部分企业要在投资审核、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以及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4)做活文化产品展会经济。滨州市要不断组织、策划、引导企业和社会文化组织团体、个人参展各类文化展会,在展出补贴等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5)进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对于一定区域内的合作,可以通过寻踪寻源,共同开发的形式实现连片发展。一方面,滨州市可利用土地等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者直接投资文化资源开发,还可以以智力、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快区域间合作交流;另一方面,结合本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与北京、上海、杭州等文化龙头城市积极对接,在技术、资金方面获得支持。

4推进文化与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1)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科技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助推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印刷发行、网络动漫等,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化学结业论文篇5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化学结业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当前,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人文素养、品德涵养与技术能力兼优的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适应用人单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既是当前高职教育整体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实现二者对接融合,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研究和探索。

1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情况

1.1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情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15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建设,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的目标,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1]《行动计划》的出台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就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次品教育”,而是向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转变。可见,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呈现出了责任更重、规模更大、机制更活、体系更全、地位更高的新特征。

1.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对象的品行与素养,做到德才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增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不言而喻。

2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融性

2.1企业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血脉,是灵魂,是精神家园。“文化”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下人都能学习并遵守文明礼仪,也就是以“文”来“化”人。引申来讲,文化生来具有“化人”的重要作用。文化犹如一条穿珠之线,把单个的无序的个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群体,进而形成一个社会,使身在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认同。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形态的一种,“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2]。“它包括了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呈现出如下独有的特征。1)人本性。企业文化强调人的思想与道德素养,外在体现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一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2)集体性。企业文化集中强调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和团队利益。它是企业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体现,是员工普遍接受并愿意为之努力的精神源泉。作为一种集体性的价值观,它所要求的是全员一致的团队情绪与行动。3)融合性。企业文化具有融合性,表现为与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企业文化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折射与反映,它必然与外部的环境相协调、相适应。其中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非常明确的是,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2.2企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的表现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角度,我们都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与行业企业文化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集体的、向上的、强大的力量,使全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作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尤其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业、各企业的未来一线技术人员,高职学生迫切需要了解行业企业文化,发扬和传承行业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价值,在于放眼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要重视将行业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融入他们的思想。让这些优秀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从校企合作办学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难题,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国家在高职教育方面出台的新政策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办教育是学校的事”这一传统观念逐渐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办学理念,即办职业教育不仅仅与学校相关,也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进一步指出,企业办学不是简单的企业出资办学,还需要企业真正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必须最终达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订单式”教学模式,还是“顶岗实习”教育方式,都要求高职学生尽早了解企业作风、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伦理准则,掌握企业价值和企业精神等。这些,既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应有内容,更是高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发挥的表现之一。

3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3.1在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价值观念能驱动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与荣誉感,鞭策和激励员工创造性地工作。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提出了一个行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其内容都是理论的高度概括,如果单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话,必然显得枯燥抽象,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成效难以提高。但如果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通过收集大量行业企业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的经典案例,与教材内容相整合,并将企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企业文化渗入其中,实现教材体系的转变,其结果要好得多。以建筑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为例,“绪论”部分中的成长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点,可以通过国内外优秀建筑企业家事迹的介绍,以行业企业优秀人物的榜样实例,引导刚进校的建筑专业新生了解建筑行业,接触建筑行业,培养其明确的职业目标;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务实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荣辱观,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又如,第一章及第五章,同样可以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青藏铁路、杭州钱江四桥等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等著名建设工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获奖建筑物的非凡及原因所在。通过优秀建筑企业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优秀企业的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技术创新等。法律部分的课堂教学,则可以通过建筑行业中的正反面经典法律案件案例,从企业生产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总之,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体的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3.2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突出企业文化的内容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理解和深化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逐步构建以课程教学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教学、以社团活动为依托的校园实践教学和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外实践教学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基础上,突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尤其是与行业企业文化相融的社会实践教学。以水利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为例,由于安全、时间、经费、人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日常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可以与学生的外出认知实习、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相结合。如通过与专业老师一起组织学生参观水利工程、水利博物馆、水电企业等,了解水利发展史、水利企业规章制度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各种限制条件,实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老师与思想政治老师的共同教学下,将水利精神、水利文化更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则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进行水利行业领域内的各项调查,让学生在调研中了解水利现状,理解国家、地方政府的水利政策,提高水利人的责任感、迫切感。总之,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突出行业企业文化的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构建适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协同发展创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化学结业论文篇7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 相关性 异质性

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最初是在国家的层面被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所提出,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软实力理论在企业层面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重视,虽然,企业软实力的研究才初露端倪。

1.从理论的发轫、发展看两者异同

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理论要早于企业软实力理论,前者发轫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而后者产生于八十年代末期,在这之后“软实力”理论才扩展到微观层面——企业软实力理论。由于发展时间差异,企业文化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企业软实力理论的研究才初见端倪,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对其的研究都尚处在起步阶段。

2.从动因看二者异质性

从企业软实力与企业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窥得其动因一二。企业文化产生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日本企业强大竞争力的刺激,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软实力理论产生、发展于近年来的讨论之中,是在企业文化理论已经发展到顶峰的背景下进行的探索,这足以表明,企业软实力理论一定有什么东西是企业文化所欠缺的,所不具备的。

企业软实力可以看成是对企业竞争力软性因素的整合认识。这个提法明确地显示出企业竞争力的硬性因素与软性因素之分,这在后来发展成为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

在企业文化理论中也存在“硬件”与“软件”结合体说、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复合体说等,但企业文化至今未有定论,因包含的内容过于繁复而始终无法聚焦软性因素一点。而企业软实力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正是为了填补这一项空白。正如有学者所说“鉴于日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仍存在很多争议,因此有必要引入‘软实力’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规避争议和误解,而且更能体现这种力量(文中指企业文化的正面影响力)的竞争性含义。”(丁政,张光宇)

在企业现代科学管理理论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中,企业竞争力软性因素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上的重要性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企业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对企业文化理论无法涵盖的部分的“补缺”。

3.从结构看二者异质性

国内有课题组认为,企业软实力要素基本上由四层构成:核心层为价值观,其包括企业责任理念、企业理想或者追求、企业战略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第二层为制度(体制、企业战略的措施)和潜规则(企业伦理、风尚)。第三层,行为层。表现为人的创新、管理、生产、销售、与内外人员相处的各种活动。最是结果层,这一层次是和硬实力结合的结果,企业软实力最终提供给社会的客观的东西。(在各个层次之间贯穿于信息流,在内三层中贯穿于企业的教育、培训。)

目前普遍被学术界接受的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层次结构。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指一种“器物文化”,它包括企业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行为层既指企业家行为也指所有企业员工的行为,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制度层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固态形式和载体,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依据和来源。处于企业文化核心的是精神文化,有学者这样定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从两者的对比中不难看到,两者间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大致分为价值、制度、行为、结果或者说物质四层,各层内容有交叉和不同。从核心层来看,企业文化价值层的范畴(“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要大于企业软实力的价值层,后者的核心价值更有针对性,更集中地体现为“企业责任理念、企业理想或者追求、企业战略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等只对企业“影响力”与“竞争力”发挥作用的意识形态。在制度层的比较上可以看到,企业软实力更明确地提出了“潜规则(企业伦理、风尚)”这一内容,企业软实力本身即体现出一种隐性知识 的特征,并且非正式制度(潜规则)在实际中的巨大作用理应引起重视。行为层与物质层(结果层)两者基本一致,又一次表明两者的密切联系和研究范畴的重叠。

从结构上看,企业文化与企业软实力的四层次基本一致,都将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并且在两者的理论体系中有重复的研究范畴,但因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使两者在各层次的具体内容上有较大差异。

化学结业论文篇8

[关键词]“二段四步”教学法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田广东(1968-),男,吉林长春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编号:D/2009/01/095)和2010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工学结合‘1234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CG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6-02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各异,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国际上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

国内的高职教育从建国初期的“半工(农)半读”制度发展至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顶岗实习,在企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实际开发经验;二是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将企业所要求的内容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三是校企集团,由企业办学或学校办公司,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地区行业的差异性以及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使国内高职高专教育急需从业者进行机制创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的职业技能。

一、“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内涵

针对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提出了通过实践项目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把知识变能力的“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就是将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使高职教育与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区别,使学生具有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四步”就是“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分成“学着做”“跟着做”“自己做”“带着做”四个步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中心,以具备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为中心。将培养再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典型引导和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完整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建立“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依托企业促教学、促就业,依靠教师、依赖学生建设特色院校和专业。并用“五化”(校企合作市场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际化)作为实施的保证措施。

二、“二段四步”教学法的运行机制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机制。这种创新机制的教学法的运行机制是变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习或实践课”机制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育人方案、营造育人环境、搭建育人平台、管理育人过程、享有育人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日常化,校企合作全程化。

“二段四步”教学法将三年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将人文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压缩在一年完成,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为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就业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这一阶段将培训包等教学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以实际项目的训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学会吃饭本事,解决企业、社会要求毕业生工作就能创造价值的问题,本阶段分为四步:“学着做”就是将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逐渐增加技术难度的实例,学生学着一个一个实现项目,通过训练熟悉技术开发环境和基本技术技巧,具备职业基本能力和常用工具。这个阶段的方法是先做后讲再讨论总结知识点。通过实际项目实例训练,让学生体会职业技巧,了解职场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通过实践学习理论,总结掌握知识点。“跟着做”就是将市场化校企合作得来的过去完成的真实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重新实现一次,通过逆过程总结、比较、感受完整项目的职业运作过程,找出差距。“自己做”就是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市场化校企合作运作来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以企业的角色参与,通过真实项目训练,使学生感受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和心理素质的差距,通过教师引导,用总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带着做”通过创设品牌特色专业,以技术优势保证获得长久和稳定的横向课题和项目,由教师当项目经理或顾问,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运作实施。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教师成为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用市场化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实习与企业需求对接网”“创新团队推介”“项目展示会”“创业大赛”等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三赢”模式。通过市场化校企合作平台,激发教师和学生用市场化的方法,参与市场竞争,以技术优势赢得稳定的实际项目,变“求企业合作”为“我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以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运行机制。要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承办“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建立“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协作体”“产业联盟”,实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的目标。在协作体内邀请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科研院的主要负责人建立校企联合董事会,与学校科研人员定期召开对接会,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立稳定通道。建立由企业各层次人员参与的校企联盟,下设各专门委员会,以能提供实际服务为基础,坚持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定期组织活动,并使之制度化。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企业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获得稳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通过合作,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办学所需的实习实训条件、案例及实际项目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既能享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实习津贴,又能解决毕业就业问题。实现学生接受系统专业教育与接受职场文化的同步,接受学校教育与作为准员工适应企业过程的同步。培养学生对就业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变“以工代学、以学代工和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为“工学融合”。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学习项目载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课程内容设计依据,以实际项目实践和真实职场环境为课程教学主线,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职业能力训练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成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就业目标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软件培训包,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机制代替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践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是课程开发主体由“教育专家主导”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组成。“教学模块化”是将行业企业成熟的核心技术,按教育理论,采用“技能层进”的方法,由浅入深模块化为专业的学习培训包。“实训项目化”是用实际项目完成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综合,实训的每个项目都为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考核实践化”是改变过去的答卷考试方式,引入项目实际效益和用户考评的方法。以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实行过程性考试与实践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核心,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以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意义

1.微观意义。一是创造性地引入模块化学习培训包。二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由企业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了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杜绝了校企合作停留纸面、流于形式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得实惠、学校得就业指向、学生得锻炼和教师得提高的多赢局面。四是在课程中引入心理素质影响和职业素质模块,解决了高职生从学生到员工的心态转变问题,使学生从大不了考试不及格重考的学习心态,转变为做错了或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要赔偿损失的工作心态。

2.宏观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机制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机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内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理论规划有、动作少,校企合作协议多、实施少。落后的培养机制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机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本文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机制,特别是“全程化、日常化”的教学机制,市场化的合作机制,联盟化的运行机制,也就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可操作性强,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成果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蓝本。用市场化手段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机制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软件培训包的模块化、项目教学体系,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化解就业难题,实际效果好。

[参考文献]

化学结业论文篇9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化学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课程设置;撰写形式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1-0132-03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手段,还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模式的新生力量,主要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能创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反映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水平,关系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独立学院都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课程设置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设置,但在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却多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尤其是文科语言类的专业,依然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存在。学习过程中侧重实践与应用,但在毕业论文环节又绕回到了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状态,此种矛盾不仅困扰了众多的学生,也令许多论文指导老师一筹莫展。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较常见的问题有:科研经验不足、科研兴趣偏低、选题困难、难以创新等。论文指导老师抱怨较多的方面则是:学生逻辑论证能力差、阅读量太少、科研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度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主动性不够等。从师生两方面反映的困难不难看出,诸多问题的存在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撰写学术论文相应的支撑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与培养过程中重实践与应用的模式不匹配。为此,相继有学者对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展开研究。在知网的搜索显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文章,以“独立学院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论文有22篇,时间段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为3.6篇。而以“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的有关论文为3篇,研究角度集中在写作过程调查、问题与对策等方面。有青年学者提出以配音讲解作品替代学术论文的做法。[1]147-150也有学者认为毕业论文要与社会接轨。[2]123甚至还有学者对毕业论文与实习和就业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主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学生实习、就业紧密相关外,还提出学生可用外语类职业资格证书、部级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申请免撰写毕业论文。[3]99-102与此相对应的,公立院校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进行研究的论文则高达上万篇,时间也要久远得多,有专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如《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4]84-87,也有专门针对文科专业的,如《毕业论文改革:高校新闻本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5]110-112姑且不论独立学院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生事物,但相关研究论文绝对量较少,是否就意味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改革的重要性偏低,必要性不具备呢?答案是否定的。课题小组以南国商学院英语类本科专业2013届、2014届和2015届连续三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重点校级课题中所采集的有关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二、项目研究设计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结合学校英语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实情况,提出改革的方案,进行改革实践,推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科学发展。据此,特拟定了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二是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三是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是否感兴趣,具体做法包括: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

三、项目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是通过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为期三年的试验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通过分析试验和调查问卷数据,得出研究的结果。

(一)研究过程

1.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究其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学校以“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为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可见,在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总体上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期望。2.考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考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看其中的课程设置是否与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冲突。2013届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三年级之前阅读和写作课程分别开设了两个学期,之后再无写作课程。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并无有关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学生毕业之时要求撰写毕业论文。2014届和2015届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阅读和写作课程依然在低年级各开设了两个学期,但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均开设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这意味着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就要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了。此外,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论文指导老师的职责和毕业论文的格式等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撰写学术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唯一形式。显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毕业检测形式不匹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3.开展毕业论文改革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在毕业论文论文撰写阶段采取试验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论文撰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是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写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公开。凡是在本学科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译文的,且文章字数与毕业论文字数相当(约5000字),无论文章使用的语言是中文还是英文,只要在答辩前出刊,均可直接参与全英文答辩。选择公开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内容要素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有较大不同,内容有“拟撰写字数”、“论文内容概要”、“拟发表刊物等级”和“进程安排”等方面。计划书通过后,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最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允许参与答辩。二是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从事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体会。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熟练使用翻译工具,能够胜任不同文体文本的笔译、口译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翻译是毕业生必备的技能,鼓励学生从事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很强的职业预备性。翻译资料的方式可以是中译英,也可以是英译中,原始翻译资料的总字数需达到3000字以上。译文被公司采纳的学生,需结合翻译实践撰写2000字左右的全英文论述文章,经论文指导老师审定合格后,可以凭借书面的采纳证明申请参与全英文答辩,答辩时还需提供翻译原件和译稿。选择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要素有翻译类型选择“英译中/中译英”、翻译字数选择“1500字汉译英+1500字英译汉/3000字汉译英/3000字英译汉”、“拟翻译的内容概要”和“翻译公司的相关信息”(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三是提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开展的跟踪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因此本项目提倡学生结合专业实习撰写有关的调研文章或论述文章,且字数、文章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时,经审定能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视为完成毕业论文,最后参与全英文答辩。在此过程中,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开题时填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与撰写普通学术论文相同,但要求学生通过制定调查问卷,收集下翔实的数据,文中就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且调查问卷需附在正文之后,供答辩小组成员参考。四是帮助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通过适度的问卷调查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比较贴近实际、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对三届毕业生的选题进行分析发现,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学生从事跨文化比较研究,类似的选题如:《英汉广告幽默文化对比》《中美灾难文化价值观异同》《中美商务谈判文化风格差异对比》和《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对比》等。事实上,这些选题被学生认为易于撰写,并且完成得较好。五是告知学生还可用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替代毕业论文的撰写。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设计,字数、质量与毕业论文相当,经审定达到毕业论文要求的形式均可由学生开展。如与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相当的有主持或者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参与翻译实践相当的有参加省级(含以上)口、笔译大赛并获奖;通过部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等。视具体情况,由学生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审定合格的,均可视为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

(二)研究结果

1.改革实践数据统计。2013级305名毕业生中,有4人参与了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3%。2014届200名毕业生中,共有42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7人在公开刊物,占毕业人数的3.5%;35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1%。2015届290名毕业生中,共有66人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其中2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占毕业人数的0.6%,51人从事翻译实践,占毕业人数的17.6%,15人进行调查研究,占毕业人数的5%,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总体比例为23.3%。三年的数据表明,参与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学生绝对人数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由于2015届为学院迄今为止毕业生人数较多、参与毕业论文改革人数最多的年级,故选择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问卷以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的形式,就“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无必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方面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最希望以何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等十项内容进行调查。经过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承认完成毕业论文是必要的、的确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且对于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明显帮助;但资料贫乏、科研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跟不上和难以创新凸显了教学与检测的不对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毕业论文形式的确需要进行改革,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的全面对接;有学生认为实践能力远比科研能力重要,学校需要对所开的专业课程进行相应改变以对接毕业论文改革。且不论学生看问题有无偏颇,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来看,学生要求教学内容与毕业检测对接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3.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反馈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公开的学生均是使用中文撰写,虽然答辩时使用的是英文,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其使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是否要求学生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全英文的文章还有待进一步商榷。第二,根据论文指导老师的反馈,从事翻译实践的同学所翻译的译文初稿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要求,都需要指导老师的大力修改方能达到公司期望的水准。虽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指导老师认为译稿的最终水平并非学生真实翻译能力的体现。如果委托公司借此聘用学生担任正式的翻译,日后在无教师指导下的翻译水平能否保证还有待考证。第三,暂时还未对反映本科毕业研究水平的其他形式进行实践研究,也没有学生提出相关置换申请。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检测的形式应该没有穷尽。从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以“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的独立学院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而言,虽然更看重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恰当的科研对于提高其综合的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教学与检测对接问题的探索,不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开展研究,也需要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方面积极改革,更需要对不同形式的毕业检测进行利弊分析,力争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检测相一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一致,在校学习与求职就业相一致,最终实现毕业论文撰写形式多样化、方式合理化、效果显著化的目标,提高独立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庆,黄运婷.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奚道同,等.民办高校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

[3]王淼.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海外英语,2014(6).

[4]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