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1:04:45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范文篇1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连年经常项目顺差,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科技竞争力较差。虽然我国工业制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很大份额,但是一部分出口商品是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利益流失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贸易利益被外商获得;还有一部分出口商品是低附加值产品,没有超绝对优势,并且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有限。因此,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的厂商结构、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内部的问题,造成中国的出口贸易利益严重流失。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防止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优化出口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改进技术,加大研究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力度,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例。(2)改善出口的厂商结构,培育出更多中国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创造出中国自己的世界名优品牌,提高生产的本土化程度。(3)提升出口产品的价值构成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拥有中国自己更多的知识产权。(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节约化、环保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德特:国际经济学.范国英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出口贸易范文篇2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出口贸易范文篇3

如李艳丽(2011)在研究人民币与主要竞争对手汇率变化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得出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关于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硕,但目前鲜有文献深入研究汇率变动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仅有少部分文献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林产品贸易的影响(刘颖,2013;奉钦亮、覃凡丁,2012)。此外,现有关于汇率变动的研究,忽视了贸易伙伴国汇率变化对进口中国商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中国木质家具的出口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简单的分析模型,解析各国汇率变动对中国木质家具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2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及汇率变动分析

2002~2012年开始,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逐步升高,年均增长率高达21.1%,除2008年、2009年以外,各个年份增长水平相当。如图1所示,2007~2009年,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有所下降。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受到严重影响,木质家具的出口也不例外。据统计2008年木质家具增长率仅为近十年来年均增长率的1/7。随着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行,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出现回暖,增长率从3.1%增长到34.2%。从图1看,2002~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大体保持在8.2元左右,但自2005年中央银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一直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到2012年1美元兑换6.31人民币,人民币升值明显。从以上分析,政策变动、经济波动对国际贸易活动都将产生极大影响,而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条件下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木质家具的贸易流量。从汇率变动与中国木质家具贸易状况分析看,2007~2008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最大,变动0.7个单位。与此同时,木质家具从21.6%增长率下降到3.1%。而后2008~2010年,美元兑人民币在6.7~6.9之间波动,幅度较小。随着汇率的平稳,中国木制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逐步提高,2010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值34.2%。2010~2012年,人民币继续升值,到2012年,1美元兑人民币降到6.31元,相应的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率也从34.2%降到7.1%。综上所述,2002~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呈现“下降—平稳—下降”的趋势,中国木质家具出口额年增长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可见,汇率波动与木质家具的出口贸易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3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3.1模型选择及指标选取

关于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本文根据殷德生、张家胜等学者已有的研究经验,得出一国贸易水平与国家的生活水平与汇率变动情况有。由于人口规模与进口需求具有一定关系,人口越多,反映进口的消费需求越大。因此,本文将人口规模纳入模型运算中。具体贸易国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进口需求函数设置为:X=f(y,ner,p)(1)式(1)中,X表示一国的进口额,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均GDP,p表示贸易伙伴国的人口数,ner则表示本国货币与其贸易对象的双边汇率,具体解释变量的含义与说明如表1所示。上述式(1)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其实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很多,如本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进口国与出口国的距离等。但本文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人民币汇率与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关系,以汇率为解释变量,以人均GDP、人口数为控制变量,着重分析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降低数据的自相关性,对各自变量作对数处理,具体回归方程:lnXi=β0+β1ln(nerji)+β2ln(GDPi/popi)+β3lnpopi(2)

3.2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基于2002~2012年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巴拿马、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美国、欧盟(26个成员国)(虽然英国是欧盟的成员国,但没有加入欧元区,因此本文将英国从欧盟成员国单独列出来)等12个国家和欧盟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贸易流量数据进行面板分析。样本容量共143个,时间选择上主要考虑2点,一是考虑联合国数据库及12个国家欧盟数据的可获得性,二是考虑到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在2002~2012年期间,也体现了2个重要的时间结点,一是2005年汇改,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所以选择以上几个国家,主要源于上述国家是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自2002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木质家具的比重持续上升,从49.29亿美元上升到142.59亿美元。2002~2012年样本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家具总产值的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和EUROPEANUNION数据库,人均GDP和人口POP则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木质家具按照其功能分为:木质办公家具(HS940330),木质厨房家具(HS940340),木质卧室家具(HS940350),木质起居室/餐厅和商店家具(HS940360),带软垫的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1),其它木质框架坐具(HS940169)等6种产品。各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由这6种木质家具产品的进口额加总而成。

3.3实证研究

3.3.1平稳性检验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更加准确地考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木制家具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文在建立回归模型之前,必须对变量lnXi、ln(GDPi/popi)、ln(nerj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防出现伪回归,造成参数估计方法不当。因此,本文利用Eviews软件进行LLC检验,具体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在给定的5%的显著水平,lnXi、ln(GDPi/popi)、ln(nerji)数列均拒绝原假设(H0:变量数列含有单位根),则认为各变量数列是一个平稳数列。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ahansen协整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协整检验结果表明,第1行73.81>27.58,即在95%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假设),亦3个变量存在协整方程,同时也说明了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本文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回归。3.3.2模型回归结果将2002~2012年从中国进口木质家具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仅加入1个控制变量人均GDP,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人口规模变量,根据R2和极大似然值,发现模型2的回归结果更优良。在表4的模型1中,仅人民币汇率和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由结果所得,人民币汇率的显著性为0.0621,相对显著;从作用方向看,汇率与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呈正比关系,即人民币升值,则各国从中国进口家具的总额越大。在模型2中,加入进口国人口规模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发现汇率变动的显著性更高,但作用方向与模型1相反,表明人民币升值,降低各国木质家具的进口额。在模型1和模型2中,汇率是影响木质家具进出口的一个显著因素。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贸易伙伴国从从我国进口木质家具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降低国外市场对我国木质家具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我国木质家具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图2可以看出,2002~2006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木质家具进口额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9.2%,与此相应的1美元兑人民币基本保持在8.27元。汇改以来至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1.2%,相应的各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总额的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46.82亿美元到2009年下降到114.42亿美元,与上述模型回归结果一致,即本币升值,降低了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2009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稳定,相应地他国进口中国木质家具的总额也逐步增长,恢复原先的增长水平。2005年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在短期阶段对中国木质家具贸易具有显著的影响,降低他国对中国木质家具的需求,这主要源于人民币升值,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从2009年以后,人民币升值后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期间,反而促进贸易的增长,可能源于汇率的变动并不改变出口商品的价值,短期市场波动主要通过汇率变动引起的市场价格竞争,在经过较长期的变化趋稳,会逐步降低汇率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结论与对策建议

出口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市场准入出口成本市场时机

1、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指1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1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从而给他国商品和服务自由进入该国市场设置障碍。TBT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

2、TBT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TBT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限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技术优势,不仅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苛刻的技术标准,还实行严格且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抬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使我国许多产品无法进入国际市场。

(1)技术标准、法规方面。进口国主要是通过制定高标准来阻止外国商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往往带有歧视性。通过这些方法制定的TBT得以阻碍我国商品进口的例子屡见不鲜,如由于大米市场的疲软,日本对中国大米进行104项药残和农残检测,不但技术指标项目多,而且检测手段也相当繁杂,而对市场上国内生产的其他部分产品却没有如此多项的检测。

(2)商品包装、标签方面。有关包装和标签的规定也限制了我国商品的出口,很多国家规定包装和标签不合格的进口产品禁止进口。其中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形式、标签,甚至包装的形状都有严格的规定,差异很大,使我们难以应付。例如:我国农副产品加工行业起步较晚,产品的标签及包装水平不高,为了符合进口国的规定,避免进口限制,不得不对出口产品重新包装或改换标签,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认证和合格评定方面

目前,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标准。从整体上看,美、日、欧盟的认证制度最为完善,也是阻止出口商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因素之1。例如,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下列3个条件之1: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盟安全认证标志CE;取得IS09000合格证书。所有这些苛刻、繁琐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标准无疑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2。TBT在出口成本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TBT对出口企业最大的影响是“提高成本”。有些技术壁垒如认证认可制度、检验程序与检验标准,虽然并不对产品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为了满足实施技术壁垒国家的要求和克服TBT对出口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出口企业被迫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失去比较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大大削弱。

(1)认证认可制度方面。我国的出口产品若想打入进口国市场,就必须取得该进口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为了取得相关认证标志,这些企业往往要花费高昂的认证费用由国外认证机构主证,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2)检验程序方面。TBT的实施涉及到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销毁等环节中去,形成1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而我国在1定程度上缺乏测试评价方法,检验设备陈旧、技术标准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标准,很多出口企业在设备、人才等方面投入巨大,大大增加了出口成本。同时,我国认证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同1产品进入不同国家市场要多次重复检验并为此承担昂贵的检验费用。

此外,苛刻的检验标准也是我国出口企业面前1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3。TBT在市场时机方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过程性TBT。它是特指对出口产品的影响已经从其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覆盖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的TBT。进口国市场对进口产品进行项目繁多的检查,只要有1项不合格,便禁止进口。

(2)检验时间过长。1些国家通过延长检验时间,拖延产品进入的市场时机。如日本《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规定,日本允许进口部分活家畜,但要经过1~4个月的申报,产品出口前需要隔离35天,到岸后实行逐个体检,需耗时10天~15天。

(3)收集信息方面。鉴于TBT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我国信息系统的欠发达。我国很多出口企业往往对进口国技术限制缺乏了解,这使得它们延误市场时机而造成大量损失。

(4)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方面。我国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多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结合企业情况而获得了后发优势。而始创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扩散中存在必然的“时滞”,这些创新国家往往利用这种技术传播的“时滞”来构筑TBT。

我们应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密切关注全球经济走势,加快我国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大力推广国际标准,改善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加速国内技术创新,削减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明顺:WTO《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年

[2]高茂云: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5年

出口贸易范文篇5

关键词:出口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

伴随着出口的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1999年到2006年间的出口总额和经常项目顺差逐年递增,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不一定是好事,发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对该国经济具有较多的有利影响,而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发生逆差对该国经济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商品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出口所实际产生的贸易利益。

一、机理研究:商品的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出口贸易范文篇6

1.出口增长放缓。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等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8.1%,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疲软,出口增速明显趋缓,尤其是2009年,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速为-16%。2009年~2013年,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仅为6.4%;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累计增长6%,我国出口在10年的高增长之后开始逐步放缓。

2.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左右降至2013年的3.12%,而工业制品则一路攀升至96.88%,表明出口商品结构持续改善。一是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减慢。2014年,原油出口4.9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6.3%,下降31.7个百分点;焦炭出口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7%,下降104.14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放缓。2014年,服装累计出口182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2%,下降6个百分点;塑料制品累计出口37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9%,下降6.71个百分点;箱包制品累计出口27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下降10.7个百分点。三是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本稳定。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1.3万亿美元,增长3.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1%,竞争力持续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增长放缓。出口结构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8%,提高0.62个百分点;进料加工装配贸易总额达到79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速3.3%,提高2.76个百分点。

3.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4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达12.2%左右,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5%。民营企业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201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3年负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1.98万亿美元,增长3.4%。虽然2014年我国外贸增速依然未能“达标”,但在全球背景下,整体表现不差,特别是在提质量、提效益、优结构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外贸增速放缓,出口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当前从需求看,发达国家外需下降;从供给看,新兴国家的竞争激烈。这是我国出口不振的主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一般不超过3%;一国出口贸易占全球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2013年,我国出口贸易金额占全球GDP达到2.99%,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1.76%。世界市场难以消化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出口,继续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出口波动幅度较大,出口增速在中长期将逐步回到全球整体贸易增速水平。

2.要素成本上升及汇率波动制约外贸企业发展。从要素成本角度看,随着我国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资源成本的上升,外贸企业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从汇率角度看,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已不再是单边升值状态,呈现“升贬互现”的双边波动走势,浮动区间有所扩大,外贸企业需及时适应汇率变化的新形势。

3.出口放缓对经济造成冲击。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大约占整体需求的20%左右。由1980年商品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6%增长到2013年的23.3%。不难发现,出口占GDP比重与GDP之间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出口增速高的年份,经济增速往往也较高;而出口占比低的年份,经济增速也往往面临挑战。此外,出口增长放缓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普遍下跌,将对我国部分企业效益和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4.国内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过于集中。改革开放前,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仅有1/3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到2013年大约90%的出口贸易总额来自于东南沿海地区,表明国内出口贸易商品地域分布越来越集中,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进而导致中国地区贸易结构失衡。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导致出口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企业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大小不同、企业劳动生产率不同、企业工资水平不同和企业所有权归属不同等。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口贸易地区分布还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5.出口贸易对象主要集中于欧美。近年来,虽然我国日益重视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但至今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仍然集中在欧美国家。

三、对策建议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在传统成本竞争优势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对外贸易,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逐步由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进行转化。如进一步完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品出口,加大对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能够促进和带动相关企业实现精细化分工的行业核心企业。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型产品出口,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不断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争取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场定价权。

2.推动贸易平衡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巨额净出口格局难以长期维持,而回归贸易平衡,即在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不失为保持外部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搭建平台以提高进出口便利化程度。同时,应积极推进中韩自贸区、亚太自贸区的运行。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加大资本品进口和技术引进,把进口作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媒介,充分发挥进口支持投资与资本形成的作用,以增加国内资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潜在增长率,以减少单纯的结构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中长期增长。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拓展海外投资。在新常态下,我国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新的发展动能,需要继续深化发展与欧美日等传统贸易市场合作,用好用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开拓与俄罗斯、印度、中东、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全球贸易空间合作格局。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应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生产。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步入快车道。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7亿美元,截止2014年前10个月,累计已达818.8亿美元。我国经济的重点将由招商引资转变为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出口贸易范文篇7

江西省利用FDI现状分析

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从江西利用FDI可以清晰看出,自1984年江西引进首个外资项目以来,全省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江西利用FDI迅速增长,到2007年底达31.04亿美元。由于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和2009年利用外资有所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江西利用外资规模明显扩大,2011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12个,合同外资金额达84.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59亿美元。20余年来FDI大量流入为江西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外资来源地过度集中来自港台地区的FDI超过了全省总额的80%,并且主要来源地均为我国附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来自如欧盟、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这样的FDI结构对于江西省经济整体发展来说十分不利。首先,外资来源地过分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可能造成江西在融资中出现风险,如果某个主要外资来源地减少直接投资就会对省内经济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其次,来自港台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这使得江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省内本土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FDI产业流向失衡江西省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2010年为例,制造业资金来源中FDI额为15.33亿美元,占了全省FDI的绝大部分,在近些年一直很热门的房地产业中FDI额为0.43亿美元。而外商对于江西省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投资仅仅占很小一部分,如外商对江西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额仅为0.026亿美元,对江西省教育业的投资甚至只有0.002亿美元,在第一产业上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外资区域分布过度集中从FDI分布区域来看,FDI投资地理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即投资集中分布在京九线上GDP占全省前三位的南昌、赣州、九江。以2011年为例,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0.59亿美元,其中南昌市为16.82亿美元,占全省的27.76%;紧接着是赣州市为8.77亿美元,占全省的14.47%;九江市为7.73亿美元,占全省的12.76%。

FDI对江西省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FDI对江西省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江西省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大量FDI的进入,为扩大全省产品的出口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产生着重要影响,FDI对江西省出口贸易的影响虽然不是唯一,但其作用不容忽视。首先,从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总额来看。2001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96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39亿美元。到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60.59亿美元,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5倍;出口总额达到218.81亿美元,其增加量为2001年的20余倍,无论是实际利用外资额,还是出口总额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这是在我国总体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外商投资企业来江西安家落户的必然结果。其次,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与江西省出口总额的关系来看。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1.12亿美元,江西省出口额为1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省的10.81%,直到2008年其所占比例都在不断增加,虽然在2008年以后出现下降趋势,但总量一直保持着增加。最后,总结江西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外商投资企业及出口总额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除了出口总额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三者一直都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利用外资额的增加,出口总额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FDI对江西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江西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矿等初级产品出口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随着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入,形成了大批工业制成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初级产品总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江西省出口商品结构逐渐由初级产品占主导向以工业制成品占主导转92变,而且在此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中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意味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FDI对江西省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FDI的迅速发展使得江西省近年来加工贸易保持着比较好的发展趋势。江西省本来就具有许多发展加工贸易的优势:首先,具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这些劳动力对外流失比较少,这是加工贸易的重要条件。其次,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这些资源富集且品质优良,为加工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再次,江西省地处全国中部地区,在中国的全局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为江西省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最后,在大量沿海城市工业转向内地的今天,具有紧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明显区位优势,大量加工贸易转移到江西,使得加工贸易在该省发展欣欣向荣,大量外资流入为加工贸易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2005年~2011年,江西省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速达45.36%,同期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速为55.37%,加工贸易的增长速度比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到2011年,加工贸易额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20.28%。虽然一般贸易仍然是江西省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但加工贸易以年均55.37%的速度迅速提高,这是FDI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出口贸易方式的主要变化。如表3所示,江西省出口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而不是集中在一般贸易上。FDI对江西省出口地理方向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江西省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作为新兴的外商投资市场,对外贸易发展得到极大推动,外贸出口额持续增长,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传统市场、新兴市场出口同步高速增长,而且在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上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除一些特别情况外,江西主要FDI来源国(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结合表1和表3可以看出,2011年来赣投资前几位的国家或地区是香港、台湾、英属维尔京群岛、澳门、新加坡、美国等,2007年~2011年江西向香港、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平均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24%,该省FDI最主要的来源地香港也是最主要的出口地。一直以来,江西省与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但随着对全省直接投资国家或地区的变化,出口贸易地理方向也出现了变化。江西省的出口不但在传统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及地区得到发展,而且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中也得到了突破。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许多新兴经济体得到发展的同时,国内需求也得到近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循序发展,这为江西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东盟、印度等邻近国家(地区)的繁荣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机会,也为江西省这种资源丰富的出口省份提供了机会。2010年江西省对东盟、印度、伊朗、巴西等四大新兴市场的出口额为15.54亿美元、3.43亿美元、2.47亿美元、1.99亿美元,相比2009年分别增长0.93倍、1.1倍、1.94倍、1.38倍。这些新兴市场为江西省出口产品提供了广大市场空间,促进了江西出口贸易的发展。总之,在大量FDI的推动下,江西省对外贸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传统市场、以新兴经济体为辅的新兴市场,这种发展节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外贸市场结构,减少外贸对单一市场的依存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对外贸易格局(详见表4)。

出口贸易范文篇8

关键词:山东省;蔬菜出口;现状

山东省蔬菜出口一直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山东省在蔬菜基地建设方面,在农业技术引进方面,积极投入,逐步提升了蔬菜产品质量与品牌声誉。

一、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国内地位分析

山东省蔬菜产业一直为外向型发展,并且山东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蔬菜在行业整体规模、出口总额增长等方面都一直高居我国首位。正因为如此,对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情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更能够为其蔬菜基地建设、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依照《2014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蔬菜出口额超过l亿美元的地区共10个,即山东、福建、广东、河北、北京、江苏、浙江、辽宁、黑龙江及吉林。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山东省都位居榜首,是中国蔬菜出口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省”。

二、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的国际地位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某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数。它主要是指某产业、产品出口总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大小。比例越大,表明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越高,竞争优势越明显,竞争能力越强。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我们可以看到山东省蔬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地位和整体竞争力。以2014年为例(见表2所示),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11%,虽然比例数值较小,但从其发展变化趋势上看,还是有明显好转,2009-2014年期间,山东省出口蔬菜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由2009年的1.66%提高到2014年的2.11%,表明山东省蔬菜出口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贸易地位也在不断加强。山东省蔬菜出口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山东省蔬菜出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发展,山东省涌现出了如青岛万福、莱阳龙大、山东裕鲁、潍坊外贸等一大批国际型蔬菜产销企业,以品牌带动发展,以明确的目标定位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这些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中小型蔬菜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不断通过这些大公司来引进蔬菜加工技术,提升管理层次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带来的蔬菜出口冲击。

三、山东省蔬菜出口结构分析

从整体来看,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种类与总量在持续加增。以蔬菜种类为例,2004年山东省蔬菜相关出口种类为124个,而到了2014年,蔬菜及相关产品出口种类达到431个,增长率为248%。山东省主要种植蔬菜类别有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大姜)、大葱(章丘大葱)、芋头(莱阳孤芋),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这些蔬菜种类多,栽种面积广,其从种植到技术管理,再到营销出口等,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是山东省蔬菜出口的主要产品和特色产品。其中,大蒜出口增长迅猛,属于山东省特色蔬菜品种,出口额占山东省蔬菜整体出口额的35%以上。占全国大蒜出口金额的比重在50%左右,极大地拉动了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从蔬菜制品出口结构来看,其主要种类有冷冻蔬菜、保藏蔬菜、干制蔬菜和盐渍蔬菜、加工调理蔬菜、蔬菜汁等。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山东省积极适应各国对蔬菜原产品及制成品的卫生检测、技术评价等条令,改善行业状态,提升科学蔬菜种养技术,加强监督管理和检验检疫,开发出一系列直接进入超市的各种蔬菜制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对蔬菜制成品的需求。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经济贸易出口的必然趋势,蔬菜出口也不例外,山东省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已经将目光投向深加工产品,其行业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都非常可观,因此,山东省蔬菜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是重要趋势。

四、山东省蔬菜出口企业情况分析

从山东省目前蔬菜行业现状来看,其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呈现“数量剧增,规模缓慢增长”的势头。2014年,国家农业发展委员会专家刘洪在《山东省中小企业农业公司发展解构》中指出,截至2014年9月,山东省拥有蔬菜出口企业3513家。其中,在山东省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局注册登记的有442家企业,已通过商检认证的企业则为318家,占全国商检认证企业总数的34.6%。可以说,山东省蔬菜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趋向于“区域一体化”和“产业集群化”。长期的规划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山东省四大加工出口集中区,分别是:以莱阳为中心的“鲁东蔬菜工业基地”、以安丘为中心的“鲁中蔬菜工业基地”、以苍山为中心的“鲁南蔬菜工业基地”及以菏泽为中心的“鲁西蔬菜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在这些加工出口企业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如莱阳龙大食品有限公司、牟平九发食用菌集团、苍山神大有限公司等。整体来说,山东省蔬菜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相对平稳,且都在积极培养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品牌优势,这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不过,一些蔬菜企业对不同出口国家的蔬菜检疫要求与限制性壁垒,难以作出针对性的“布防”与“自我改造”,这点对其发展限制较大。综上所述,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无论是在出口总额上,还是出口结构以及市场分布上都在不断地完善,并且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东省蔬菜出口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为山东省乃至全国蔬菜出口贸易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庆山.山东蔬菜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建议.山东省经济战略研究,2013,5(28)

[2]郑焕芹.山东省蔬菜出口贸易发展潜力分析[J].甘肃农业,2004(10):54.

[3]2014年中国山东蔬菜行业市场专项调研报告.

出口贸易范文篇9

1.船舶分类

从远古时代人类刳木为舟开始,船舶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生存工具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更加多样化、愈发专业化的各类船舶仍穿梭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民用船舶工业而言,国家根据中国主要进出口及生产的状况将民用船舶分为以下几类:原油船、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散货船、杂货船、冷藏船、全集装箱船、滚装船、小汽车运输船、LPG(液化石油气)船、LNG(液化天然气)船、渡船、客船、渔船等。

2.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概况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全球经济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然也无法避免这场全球性的市场动荡。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仅为6021万载重吨,同2011年相比下降了21.4%;其中用于出口的船舶共494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95%。由于国际市场条件的严重恶化,作为世界船舶出口贸易的重要参与国之一,中国的民用船舶出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度中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2041万增长吨,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6%之多,其中出口船舶订单量为149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6.70%,较内销型船舶而言订单量降幅更大。截至2012年度11月份,我国共向亚洲、欧洲等地区出口船舶365.7亿美元,同比下降8.1%。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的第一大经济中心,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中最据战略地位的基地,在中国船舶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共向香港、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215.59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金额总量的54.79%,虽然船舶出口优势明显,但长三角地区2012年度向这些国家及地区出口的船舶金额仍较2011年相比仍有所下降。其中,江苏省以南通、泰州、扬州、南京这四个城市为主要造船地区,全年共出口船舶92.34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23.8%,位列全国船舶出口省(区、市)第一。上海市以船舶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于2012年累计出口各类船舶58.8亿美元,较2011年而言降低了16.2%。甚至于,2012年12月份上海市仅仅出口了价值2.3亿美元的各类船舶,其出口金额及出口金额降幅同创历史新低。而浙江省全省在2012年共出口各类船舶价值61.45亿美元,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15.8%,其出口份额紧跟江苏之后位列全国第二。总而言之,长三角地区虽然在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国内外船舶出口持续恶化的宏观大经济环境影响之下,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在国际船舶贸易方面正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长三角民用船舶出口存在的不足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主要船舶出口地区,在中国船舶贸易随世界经济动荡而呈现下滑趋势的时代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在其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也具有足以影响到中国整体船舶出口贸易提升与发展速度及质量的力量。对此,笔者针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出口的个别民用船舶种类(如:散货船、油船、全集装箱船、LNG船)进行深入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出发,重点评析其在出口贸易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改善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现状的方法及途径。

1.散货船出口结构倾斜,供求不对等

中国自1957年开始出口各类散货船起,其主要的出口焦点一直集中在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上,直至2011年才有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开始销往国外。然而,在国际散货船出口贸易趋于大型化、专业化的世界潮流之下,中国长三角地区如此的散货船出口结构却无法紧跟世界潮流的导向。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5万吨的小型散货船占该地区全部类型散货船出口总额的60%以上,而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却连5%的出口份额都达不到。在2012年,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散货船452艘,共价值153.71亿美元。总体而言载重量>30万吨的大型散货船虽然实现了1%的突破,共计出口6艘,价值7.12亿美元,但却仍在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贸易中占据劣势地位,据统计,该类型散货船出口额仅占到长三角地区散货船出口总额的4.63%。在长三角地区小型船舶大规模出口、大型船舶小规模出口的扭曲船舶出口贸易结构之下,其产出必然与世界船舶进口需求有所违背,从而使得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无法更加有效地提高出口数量及规模,严重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油船出口“薄利多销”,不利国内外资源配置及环境稳定

自中国开展油船出口贸易起,一直以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15万吨<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以及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为重点出口对象。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口载重量≤10万吨的成品油船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中国油船出口总数的20%~30%左右,而其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却仅仅占全国油船出口总额的10%左右,尤其在2012年甚至降到了7.65%。而载重量>30万吨的原油船的出口状况却恰恰相反,虽然其出口数量在全国油船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却为中国油船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2年度其收益甚至占到了全国油船出口收益的26.76%。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油船出口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比较侧重于小型油船出口,但却在出口收益上向大型油船倾斜。数量众多的载重量≤10万吨的小型油船的不断出口,在为长三角地区乃至于整个中国带来数亿美金贸易顺差的同时,还带来了钢铁资源严重耗损,以及船舶制造供应链中所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尤其是小型油船较大型油船易发生溢油事故的独有特性,更增加了长三角地区的小型油船生产加工为世界海洋环境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可能。以小型油船出口数量取胜的“薄利多销”型贸易方式已经影响到了长三角地区相应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世界海洋经济、资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不利于长三角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世界海洋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此以往还将会对该地区造船企业品牌的形成产生某些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3.集装箱船舶装卸设备规格不一、出口单薄

自1956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集装箱船在美国泛大西洋汽船公司的管理下正式起航开始,集装箱航海时代来临。尤其是其超高的载箱梁、装卸率以及相较于其他各类船舶而言较低的能耗及成本使得其很快名扬世界成为众船舶公司的新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推进,集装箱船也进入了新的时代。2012年度,长三角地区共出口各类机动集装箱船68艘,共计22.61亿美元。其中,≤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船共65艘,价值20.41亿美元;>6000箱的机动集装箱,共3艘,价值2.2亿美元。虽然,由于运价低廉、轻便灵活等多方面原因,小型机动集装箱船在国际市场仍然走俏,江浙沪三地区也凭借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及赶超德国的技术优势向国外市场推出了数十艘小型集装箱船。但是由于其装卸设备规格严重不统一所造成的的致命硬伤,在规则化的国际航运业适用时,对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并且这一潜在的威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严重威胁到各类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尤其,国际上越来越强烈的大型化需求使得长三角地区仅仅3艘的年集装箱船舶出口量显得尤为单薄。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集装箱船舶出口贸易企业愈来愈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各个大中小型港口也有待革新设计及更新建设,各类集装箱装卸辅助设施及规则也亟待改革。

4.LNG船起步较晚,技术水平难以支撑其出口贸易扩张

LNG船作为传说中的“皇冠上的明珠”,其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属性深入人心。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LNG船就已现身世界LNG运输市场,但中国LNG船的建造及出口都远远落后于世界船舶制造工业及进出口市场。自1999年LNG船专门小组成立开始,直至2004年中国第一艘14.72万立方米仓容的LNG船才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而在2011年,世界LNG船进出口贸易发展数十年之后,三角地区乃至于国内的首次承建的LNG船舶国外订单才又由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实现。自此,长三角地区乃至于全国LNG船舶的出口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201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却仅出口了2艘≤20000立方米的LNG船,共创产值3720万美元。不论是远远晚于世界LNG船出口贸易的贸易行为还是较少量的订单数量,无疑都指明了长三角地区LNG船出口的薄弱处所在。在当前的国际国外形势下,长三角地区的船厂规模相较而言不算很大,并没有形成良好有效的规模竞争力,其技术实力和规模效益都不足以支撑如今蓬勃兴起的LNG船舶设计、制造以及出口贸易。在LNG船航运市场逐年扩大的世界背景之下,在世界对于节能型、绿色型的新一代LNG船舶贸易的呼吁之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船舶出口基地,其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新一代船体设计及发展能力无疑需要作出新的改善及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民用船舶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1.船舶配套设备实现基地化、国产化,提升船舶工业附加值

船舶配套设备一直是船舶制造工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格甚至能达到总船价的7成左右。然而,我国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技术、设计严重落后于其他船舶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仍有极大多数国产船舶使用的是高额进口的船舶配套设备。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我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率还不到40%。所以,在长三角地区每年高达数亿美金的船舶出口贸易中,虽然各个造船企业能够从中获取一定利益,但是由于各种技术壁垒的无形限制,我国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出口贸易俨然已成为低附加值的代名词。为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船舶配套设备及相关设备的技术引进、学习及开发力度,规避资源和要素禀赋差异,力求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摆脱“低附加值”的头衔,赶超日韩,成功降低国内船舶配套设备对国外厂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起“自主创新,国产第一”的良好品牌形象。在船舶配套设备国产率较高的基础之上,真正地实现中国自己的国产船舶制造、出口、销售,在较高的科技水平以及附加值的辅助之下,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创造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船舶出口贸易利润。为此,长三角地区各政府应该紧密联系,联合起来进行整体性区域产业规划,加紧兴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基地,本着集中化、规模化的出发点,为长三角地区船舶配套设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还应向各大船舶制造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各类优惠政策或扶持政策,以便于各个企业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引进有关设计和技术,切实的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从而更好更积极地推进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贸易的高科技化进程。

2.建立绿色船舶产销链

船舶工业自产生起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制造工业,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它俨然已成为一个能够为航运、海洋开发以及国防建设等政治、经济关键性行业提供强有力支持的重点产业,并且正逐步深入钢铁、机械、纺织、装备制造、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各个上下游周边行业。船舶工业的牵扯之广造成了其上下游企业众多的鲜明特色。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船舶制造业均以钢铁类船舶的生产制造为主,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行为导致的钢铁制造业等行业的巨大能耗及环境污染正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地区船舶制造业的绿色效应。为此,长三角地区船舶生产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应努力建立一条绿色的供应链条,由原来简单的“生产-污染”改变为新型“生产-废弃及污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并且,各类船舶在行驶和使用过程中对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各个船舶制造企业对于自身船舶制造及使用中潜在的各类污染及风险也应予以相应措施进行严密防范。对此,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制造企业应加大对新型绿色船舶设计的研发、规范港口及货物装卸程序和模式以及着重关注各类船舶质量保障机制,避免船舶行驶过程中的过量排污,降低货物装卸过程中对港口及周围的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污染事故频发的可能性,为世界海洋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3.坚定目标市场,进行大客户管理

所谓大客户,即为在各个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提供了较大利润或利益的那一小部分客户。作为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方,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坚定其目标市场,采取关系营销的方式,从大客户的识别和分析出发,通过对大客户信息的充分掌握及运用来建立、维护乃至于巩固企业与其大客户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针对国内外强势航运及船舶租赁企业,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贸易企业应针对其特殊要求制定长期的个性化客户服务,熟练运用各类公关手段及谈判手段与其建立良好商业关系及信赖关系,力求将这些船舶需求企业纳入企业的大客户名单范畴,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企业的忠诚拥护者。与此同时,并且,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企业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组织激励机制用以妥善管理各个大客户,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大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并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长三角地区船舶出口企业稳定出口额及出口量,获取长期有效利润,降低不确定性风险以及达成市场份额提升的最终目的提供坚实的客户基础。

4.提高船舶出口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

船舶出口一直以周期长、批量小、单产单设计为特点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其产品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售后服务提供的复杂性及困难性。但是,在国内外船舶贸易需求持续减少的新时代,船舶出口的售后服务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新老客户满意度,稳固众多老船东对企业的忠诚度,长三角地区各大船舶出口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船舶出口的服务及售后服务管理,以“及时-准确-汇报-封闭”为基本方针,即“对于船东的维修请求及时反应———对于船东的要求准确理解———对于船东要按时汇报维修进展———对于船东的所有细微要求都能记录并且完美完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同时严格规范企业员工的服务标准,力求为众多客户提供较为优质的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提升客户满意度,创立客户忠诚度提供优质的情感基础。

5.利用上海自贸区现实条件,发展长三角船舶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范文篇10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贸易顺差在中国而贸易利润却被发达国家赚走的格局。因此,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品牌竞争力,大力推进品牌贸易,在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的民族品牌,获取品牌溢价,是我国外贸出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品牌商品,无牌货很少,除了少量的初级产品没有品牌外,绝大多数商品都是品牌商品。联合国工业计划署年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全2015球市场上名牌商品占据了几乎一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凭借其举世闻名的品牌,垄断了大部分市场销售额。品牌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即便是一些传统行业,如农产品、食品等,也都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一个国家拥有名牌商品的数量体现了该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知名的品牌不仅是进军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的利器,也是获取超额利润的杀手锏。在国际市场上,名牌产品不仅畅销,其售价通常要高于同类非名牌产品几倍,甚至几十倍。正是依靠这种名牌效应,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获得了销售额与销售利润的双丰收。可以说,品牌是促进出口、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实施品牌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国牌”,提高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是摆在我国出口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我国出口贸易实施品牌战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贸易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年我国出口额首次超过2009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并一直保持至今,但出口贸易中品牌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1.出口贸易数量大,但品牌少。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我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我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但出口贸易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商品所占比例不足。在《世界品10%牌强》排名中,我国只有个品50017牌入围,而且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前名。全球知名品牌多来自欧美发50达国家,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高达。而在我国外贸行业,35%拥有自主商标的企业不到名牌20%,出口企业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仅为6%,这与我国世界“制造大国”、“出口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2.出口商品大多以贴牌生产为主,利润外流。我国在很多类别的产品出口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如纺织服装、鞋帽制品、玩具、家电、电动工具等,但在巨大的出口量背后却多为“血汗工厂”的贴牌生产。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大多数出口企业都没有自主品牌,主要从事贴牌生产,即按照外商的要求加工制造产品,并在产品包装上贴上外商的品牌返销国外。在贴牌生产中,外商利用其品牌优势掌控了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利润较高的环节,而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只负责中间的加工环节,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由于在营销和技术上对外商的严重依赖,使得我国出口企业难以实现由“加工车间”向品牌企业的转型,陷入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恶性低价竞争的不利局面。3.出口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我国对外出口的众多商品中,大多数商品都是无牌或贴牌商品,只有少数商品拥有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被打上“低端”、“廉价”的标签,原因在于我国出口企业患有“品牌短视症”,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而在国际市场有一定名气的中国品牌,却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自己的商标不注重在国外市场上注册,被国外企业抢注的事件屡屡发生,如“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飞鸽牌”自行车在印尼被抢注、“大宝”在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多国被抢注、五粮液在韩国被抢注等等,导致我国名牌企业不得不退出当地市场,或者付出高昂代价赎回商标,教训十分惨痛。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来之不易的品牌,如拥有“熊猫”商标的北京日化二厂与美国宝洁公司合资后,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力推旗下的汰渍、碧浪等产品,将“熊猫”商标雪藏;再如红极一时的“活力与28”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经营后,也被束之高阁,这些对我国民族品牌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4.品牌塑造手段落后。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产品质量、商标设计、品牌形象塑造、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售后服务等等,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品牌塑造中手段单一、落后,追崇广告效应,盲目炒作,不惜血本去请一些明星大腕为其品牌做代言,以期通过铺天盖地、狂轰滥炸似的广告来创造品牌神话,最终导致企业不堪重负而破产倒闭的情况,如秦池,爱多,三株等,比比皆是。可以说,无论是品牌战略管理层面,还是在品牌塑造的方式方法和营销技巧层面,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巨头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我国出口贸易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