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情况十篇

时间:2023-06-01 10:43:14

出口贸易情况

出口贸易情况篇1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进出口总体规模小,结构性问题依旧存在。2011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为146.2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0.4%,全国排名24位,与周边省市差距逐渐拉大。同时,进出口贸易主要体现在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产业外向度极低,截止现在,全省十市一区107个县中还有38个县是外贸发展空白县,区域发展不协调矛盾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仍是靠加工贸易来实现的,属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仍较低,可见出口产品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外贸体制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但同时对企业融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小外企业无力进入正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专为中小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含有财政拨款在内的担保体系才刚起步。即使对中小企业有这种信贷政策支持,但最终是否授信则还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原则自主决策,抵押担保仍是中小外企业融资主要手段。(三)国际物流业发展仍滞后,瓶颈制约矛盾日益加剧。陕西省地处内陆,国际物流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表现在口岸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加之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制约了资本、项目的顺畅进入。尤其是随着陕西省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物流瓶颈严重制约,矛盾日益加剧。(四)服务贸易发展进展缓慢。服务贸易发展虽然较为迅速,国际收支总额从2005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5亿美元,年均增长42.1%,高出货物贸易20.7个百分点。但是技术贸易出口主要是其所带动的简单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出口,专利技术、许可技术等的转让所占比重较低,存在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情况。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开放程度低、综合产品开发不足、后续产品开发不力的情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五)出口市场布局不尽合理。2011年对外贸易市场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占比例高达86%,而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新兴市场所占比重仅为14%,可见开拓市场的重心仍是传统市场,这种过于集中的构架势必加大进出口的不稳定性,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势必制约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六)企业创立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缺乏有竞争力。陕西省出口产品绝大多数缺乏自有知名品牌,主要是依靠贴牌生产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产品形象,严重影响到了外贸企业出口的长远发展。

加快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出口。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优势,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类商品进出口。进一步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优势,为企业进出口提供风险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对承保业务项下发生的风险损失及时赔付,减少企业损失。(二)优化贸易结构。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使出口从资源性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从粗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品和品牌产品;加快出口基地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对优势特色出口产品进行基地化建设,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规模;积极扩大进口,引导相关行业和重点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稀缺资源,激励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加工贸易聚集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从传统的制造外包向IT服务外包延伸,从业务流程外包向研发外包延伸,形成软件外包、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产业集群。(三)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新方式,为企业在全球范围扩大和深化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创建网络营销新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搭建全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发展网上进出口贸易。(四)推进口岸体系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加快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形成以西安航空口岸和陆路货运口岸为中心,以宝鸡、榆林、汉中、渭南陆路货运口岸为依托,电子口岸覆盖全省的口岸格局。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港口内移,海铁联运。完善大通关体系,推行24小时预约查验、节假日预约通关工作制、“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分类通关等等监管模式,切实促进口岸通关提速增效。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尽快发挥国际港务区内陆港功能,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加大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快速畅通的交通环境,推动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通江达海、覆盖全球的物流体系。加快支持开通到欧、美主要市场的货运航线,促进高技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五)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等差异日渐缩小,国际市场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转入品牌竞争时代。因此,出口品牌建设已成为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效武器,必须树立牢固的品牌竞争意识,把创建名牌产品作为企业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紧密关注市场,积极开发一流产品。(六)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政策,扩大对东盟国家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中亚、中东市场;抓住两岸签订ECFA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与台湾开展全方位经贸交流,扩大我省对台贸易。

作者:周洁 王莉娜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出口贸易情况篇2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 贸易收支影响

背景概述

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增速显著快于进口的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之前出口型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进而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失衡的现象。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增大,即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然有着29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正是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美国家对于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并指责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将矛头对准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这必然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深刻的影响。

汇率及贸易收支概念界定

贸易收支跟汇率都是国际金融学科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较为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汇率政策以及汇率制度各不相同,加之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全球金融环境的深刻影响,各国汇率在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上各不相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讲,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方面,主要涉及到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收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相关概念。

贸易收支即贸易项目,指的是一个国家商品出口所获得的贸易收入以及商品进口所付出的外汇支出的总称。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通常将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划分为三类,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外贸易逆差以及对外贸易平衡。其中,对外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小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其出口总额,对外贸易平衡则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总额等于其出口贸易总额。

汇率则可以区分为实际利率跟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依据两国的价格水平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之后所得出的汇率,能够表示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水平。名义利率则是一种货币在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基础的条件下所获得的价格表示,也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是两个国家货币的交换比例。一般情况下,如果将一个国家跟其所有的贸易合作伙伴国的名义利率进行加权平均之后就可以得到本国货币的名义利率,将这一名义利率有效剔除掉国家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获得这一国家的实际利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利率能够全面考虑名义利率的相对变动性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本国的货币相对购买力以及对外价值情况进行反映。

汇率及贸易收支关系分析

依照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进行研究,立足于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收支的影响,由此引申出了马歇尔―勒纳条件,依照相关的研究分析,当一国的货币发生贬值时是否会对其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贸易产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需求弹性,也就是说这一国家的进口需求弹性跟出口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和是不是大于零。在假设国际市场的就业情况充分条件下,相关的贸易产品在供给弹性上就存在着无穷大的可能性,当然这一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市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在数量上会逐步增加,这也会使得相应的商品供给价格逐步提高。

我国于2010年重新启动了汇率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步收窄,并向着合理区间靠拢。图1介绍了我国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动情况。

与此同时,货币贬值在对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时也应当关注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在这其中主要是货币合同、商品数量调整以及汇率调整等所产生的时滞性。在国家收支弹性调节的分析方法中,如果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么当该国的货币贬值时能够有效改善该国的国际贸易收支情况,但是从短时期来看,这一国家的贸易收支却难以在货币发生贬值时立刻就会得到改善,相反却很可能因为货币的贬值而造成恶化的情况,在等到贸易收支得到调整之后才会发挥出货币贬值对于贸易收支的积极改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会使得其贸易盈余随着时间的变动先呈现出下降后呈现出上升的J曲线效应,这一效应可以由图2来表示。

图2的J曲线效应所反映的内容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发生贬值之后贸易收支先发生恶化进而又发生改善的整体趋势,相反地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反J曲线效应,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贸易收支在其货币升值之后所出现的贸易收支情况先上升又进而下降的情况。当本币发生升值之后,完整的反J曲线效应理论应当包含货币恶化期、货币改善期以及货币稳定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这一效应可以通过图3来进行表示。

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分析

在分析宏观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了解和把握汇率变动对于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一般来讲,汇率传递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汇率变动对于该国的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这一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汇率传递弹性。就目前研究来讲,汇率变动对于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传递性研究还不够系统化,不过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到汇率-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替代效应以及收入效应,这些效应都是价格机制所产生的,它们的综合作用都很可能会引起进出口商品数量发生变动,并最终会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及数量上发生变动,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引发贸易收支发生变动。

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对贸易收支情况产生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程度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格的变化情况,也就是汇率传递的速度;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所产生的进出口商品数量上的变化情况。汇率传递对于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从图4来进行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机制也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不一定能够一对一地反映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上,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也并不是都很明显,在此基础上一个国家的贸易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敏感性也就不是很强烈,甚至于会产生贸易顺差与货币的大幅度升值并存的现象发生,也就是汇率中断现象。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够对我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结合我国近些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数据,分析我国的多边以及双边贸易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大,进口的汇率弹性相对比较小,这就使得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人民币的贬值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跟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收支状况。同时,由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存在着差异,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于商品出口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地大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在综合考虑中国加工贸易的商贸特征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情况下,动态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的关联关系,能够确定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会显著地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相应地外商直接加工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上的进口都会直接冲击和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情况。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跟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短时间范围之内,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汇率的实际升值就会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会显著地减少中国向美国的商品出口。另外一方面,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时,还应当关注中美贸易中的最重要两个特点,也就是人民币对于美元的汇率制度实施紧盯的政策以及美元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国际存储货币地位。按照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会进一步减少对于美国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中国国内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顺差。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以及汇率之间的关联关系日益密切,依靠实践观察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之后会有效促进市场导向型的外商投资,进而抑制成本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倾向于技术创新较高的行业以及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能够提升我国的内资企业转向出口。不仅如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动在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影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系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进出口的影响,一般来讲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动对于内资企业的出口促进作用会更为积极有效。

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增长,这其中包括实际有效汇率、相对国民收入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六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关系,长期之内会相互均衡,而且这三个变量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收支情况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因此,在考虑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影响时假如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系数会更大一些。

总的来讲,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之内不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收支主要是受到前期发展状况的影响,而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其贡献度上也是缓慢上升的,因此其贡献度相对比较小,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有限的影响,并且存在时滞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范围来看会首先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但在之后会抑制其增长,并且在长时期之后相关的影响会逐步消失。

参考文献

1.黄基伟,于中鑫.中美贸易逆差与人民币升值的悖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

2.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J].经济研究,2005(5)

出口贸易情况篇3

关 键 词:人民币汇率;升值;贸易条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01-04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好坏的一个指标,分为纯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又称价格贸易条件(barter terms of trade)、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和要素贸易条件(factorial terms of trade)三类。其中纯贸易条件是最为常用的,一般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体现了一国以出换进口的条件,所以贸易条件也称为进出换比价。

根据定义,如果用表示贸易条件,则

这里,Pm0、Px0分别表示进出口商品基期价格,Pm、Px表示考察期价格。因为Pm0、Px0是既定的历史数据,所以实际由Pm/Px决定。特别地,还可假定初始时贸易条件为中性,即Px0 /Pm0=1。

当上升(d> 0)时,意味着Px /Pm上升。这时,出口一定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这种情况称为贸易条件改善或贸易条件上升。当下降(d

一、人民币升值并非必然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本国的进出口价格都有明显的影响,所以会影响到该国的贸易条件。传统的理论均认为,本币贬值的直接后果是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贬值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出口价格,同时降低进口价格,所以我国的贸易条件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改善。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常见的理解错误。

根据定义,贸易条件=P/P=P/P,(P为出口产品的本币价格,P为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P为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P为进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它取决于以本币或者以外币衡量的进出口价格变化情况,只有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的时候才能改善贸易条件,并且出口价格上升和进口价格下降需要使用同一种货币来衡量。

实际情况是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以外币表示的价格P不变的情况下以国内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下降了。正是由于P下降造成了国内出口商的利润下降,于是他们有提高P的动机。而对于进口来说,人民币升值造成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P不变的情况下以国内货币表示的价格P降低了,P降低扩大进口需求,将促使P上升。所以从出口和进口看都要分两步分析。

第一步是直接影响,人民币升值直接造成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即P下降了,P也下降了,此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P和P下降的幅度是相同的,都等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所以贸易条件是没有变化的。从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看,在短期内外币表示的价格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贸易条件是没有变化的。

第二步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以本币表示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了进出口供求量变动,进而影响到了以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此时P上升,P上升,所以此时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是不确定的,取决于P和P的相对变化幅度。

下面对影响P和P变化幅度的因素做一些分析。

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出口同样多的商品取得同样多的外汇收入,但是兑换成人民币的收入减少了,利润下降了。出口商的选择可能是:第一,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保持收入水平不变;第二,不提高出口商品售价,承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损失;第三,一定幅度内提高出口商品售价,但不足以弥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承受一部分利润损失。

仅仅从出口角度看,只要存在出口商提高出口商品售价的行为,都会改善我国纯贸易条件,因此在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我们的纯贸易条件都存在改善的可能性。如果出口商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没有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销售价格,那么人民币升值就不会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或者换个角度说,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出口商利润下降,甚至部分出口商倒闭,因此出口供给减少,进口国内该商品价格因为供给减少而上升,因此改善了我国的纯贸易条件,但收入贸易条件可能因此恶化,两者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

可以看出,在出口中人民币升值是否影响我国的贸易条件,关键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否提高。影响我国出口商品提高价格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弹性小,提高价格不会严重影响销售量,有利于我国出口商提高价格从而改善我国贸易条件。但如果需求弹性大,则提高价格会导致销售量的显著下降,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国外竞争对手情况。首先要看有没有在同类质量档次和价位竞争的国外竞争者,如果有,要看这些竞争者的数量和供给能力如何。如果数量大而且供给能力很强,那么我国出口商提高价格,而国外竞争者不提高价格,则市场份额可能被国外竞争者大量夺去,从而严重影响我国出口量,因此制约了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实际上是竞争状况制约了出口商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向出口价格的转嫁,不能转嫁或者不能完全转嫁都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第三,我国出口商的成本水平和利润空间。如果我国出口商的成本很低、利润空间比较大,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对利润水平影响有限,完全有能力承受,那么可以不提价;但如果利润空间很小,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可能使利润完全消失或者造成亏损的话,那就不得不提高价格。但提高价格之后,销售量可能萎缩,使该出口商陷入困境。因此虽然被动提价改善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但是很可能恶化了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

在进口的情况下,进口同样多的商品需要支付的人民币少了,成本节约了,购买能力增强了,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口价格降低了,这将增加进口商品的消费。此时,以本国货币衡量,进口价格降低了;但以出口国货币衡量,进口价格因为国外进口的增加而有上升趋势,而这种上升趋势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影响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因素有:

第一,进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人民币升值造成的进口价格下降会刺激该种商品进口量的大量增加,从而引起该种商品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的明显上升,从而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如果这个弹性小,则有利于抑制国外出口商提高价格,从而抑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第二,该进口商品的国外供给价格弹性。如果国外供给价格弹性小,我国进口量的扩大会提高该种商品的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从而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

第三,进口商品的国际竞争状况。如果进口商品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则国外出口商如果提高价格,很容易被其他国际出口商替代,这样会抑制国外出口商提高对我国的出口价格,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通过价格转嫁成本,从而抑制我国贸易条件恶化。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几何图形说明

下面通过几何图形来说明人民币升值引起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如何影响进出口供求量变动,然后再如何影响以外币表示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并且最终影响贸易条件的变动。

图1只是考虑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市场上供求均衡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情况。从图1的左图可以看到,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相当于被征收一定比例的出口税,这样会造成中国出口商品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改变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所以,人民币升值之后会形成新的产品供给均衡。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升,出口量下降。

图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几何图形说明

从图1的右图可以看到,中国进口的商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相当于给国内消费者一定比例的补助金,造成进口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人民币升值也不会使国外商品的供给曲线移动。所以,进口市场会形成新的供求均衡点,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但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下降,所以进口量上升。

在人民币升值之前,我国的贸易条件是0=P/P,而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的贸易条件是1=P/P。由于P>P,P>P,即人民币升值以后,以外币衡量的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都提高了,因此1是否大于0是不能直接判断的,只有P/P>P/P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才能得到改善。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没有公布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出口价格指数,因此无法直接计算我国的贸易条件数据,这里的贸易条件数据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所整理取得的数据见表1。

根据表1、图2和图3,我们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从1982年到1986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大幅度恶化;从1986年到1994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又出现大幅度的改善;但从1997年到现在,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又出现了持续恶化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却出现了持续改善的局面,假设1995年数据为100,则我国收入贸易条件从1980年的15.69上升到了2004年的225.51,改善了10多倍,这反映了我国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和我国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

在现实中,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汇率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的相对价格,将直接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其次,贸易条件的变动反映了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体现了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一般来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体现了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经济增长率也对我国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另外,贸易条件的变动还与进出口供给和需求的弹性有关,受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由于这里采用的是中美双边名义汇率,所以也考虑美国贸易条件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于是可以建立如下的多元回归模型:

PTT=+E+GDP+PTTUS+ (1)

其中PTT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E为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GDP为我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TTUS为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数据。、、分别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对汇率、我国GDP和美国贸易条件变动的敏感系数,为常数项,为随机项,反映其他因素变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回归分析结果。

表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②

根据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模拟回归方程:

PTT=278.7991+6.8020*E-0.00025*GDP-2.0956*PTTUS

(5.718) (4.928) (-2.968) (-4.167)

R2=0.639182F=11.21938

从回归模拟分析的结果看,虽然模型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但是拟合优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自相关,结果不理想。但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我国的汇率、GDP增长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都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产生影响。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相关系数是6.8020,表明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贬值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6.8020个单位;反之,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升值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6.8020个单位。这个结果证明了人民币升值不一定必然带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反映了在世界商品供过于求的态势下,我国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出口商难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弥补汇率变动的损失,而人民币升值带来进口增加的时候却造成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

此外我们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系数都是负数,表明当我国GDP每增长1个单位,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将恶化0.00025个单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将带来进口价格的较大上涨,而出口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而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每改善一个百分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将恶化2.0956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和美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对于收入贸易条件来说,我们建立如下的模拟回归模型:

ITT=+E+GDP+ITTUS+ (2)

这里的ITT表示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ITTUS表示美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其他变量含义如上。可以得到如下模拟运算结果:

表3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一)

根据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ITT=-5.600144545-0.4650*LNE+0.9175*LNGDP+0.2549*LNITTUS

(-10.531)(-3.175)(5.839)(0.836)

R2=0.990528 F=662.2942

从表3的运算结果可以看出,在三个自变量中,美国收入贸易条件没有通过t检验,因此去掉ITTUS这个变量,然后所得的回归模拟运算结果。根据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LNITT=-5.6870-0.5102*LNE+1.0346*LNGDP

(-10.988) (-3.776)(14.681)

R2=0.990180 F=1008.307(下转第120页)

(上接第104页)

表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影响实证分析结果(二)

从表4中的参数可以看出,各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拟合优度很高,没有明显的自相关,模拟效果良好。其中的各个变量都取了自然对数。从模拟运算结果看,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我国的汇率变动和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5102个百分点,即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提高0.5102个百分点;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提高1.0346个百分点。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已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然而,从表面上看,我国外贸形势喜人,特别是在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转换升级,工业制成品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给人们造成我国贸易条件大幅改善了的假象。事实上,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了一种先降后升再下降的情况,总体趋于恶化。虽然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出现了持续改善,但主要是由贸易数量扩张实现的,而价格贸易条件目前处于逐步恶化之中,这意味着我国交换国外单位产品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实际资源,除非这些资源都是完全可再生的,否则可能造成我国资源浪费,不利于我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

注释:

① 价格贸易条件、贸易量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数据的基期选择为1995年,主要考虑了1994年汇率“双轨制”并轨的影响;美国价格贸易条件数据的基期为2000年。

② 采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下同。

――――――――

参考文献:

[1]王光伟. 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3.

[2]王如忠. 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 我国贸易条件变化的综合分析. [J]. 经济管理与研究,2005,(8).

[4]陈飞翔,郑静,聂钊. 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分析:1995-2004[J]. 经济经纬,2005,(5).

出口贸易情况篇4

【论文摘要】 本文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1)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和制成品贸易条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2)对贸易条件波动性分阶段考察的结果表明,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中国同韩国不管是整体贸易条件还是分类商品贸易条件,其波动性都是显著下降的;(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而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 【论文关键词】 中国 韩国 贸易条件 波动性 一、引言 中国与韩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92年,双边的贸易额只有50.3亿美元,在2005年,双边的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119.3亿美元的新高,2007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1599.0亿美元,是1992年的31倍多,15年年均增长26%,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7.4%,同时韩国也成为中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那么,贸易利益在中国与韩国之间究竟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究竟如何?这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贸易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其长期趋势的变化情况;二是其波动性(volatility)。并且Blattman、Hwang和Williamson 对不同类型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条件的波动相对其长期趋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也更值得关注。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其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上,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林丽和张素芳、黄满盈等。最近,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黄满盈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角度和国别角度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关于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还是波动情况,国内学者都还尚未涉足。一方面由于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当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由于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近邻,因此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和波动情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和波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数据说明 由于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自1992年以来才开始迅速发展,因此本文也重点分析自1992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本文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第2版4分位数的基础上,根据Lall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共选择初级产品145种、资源型制成品196种、低技术产品161种、中技术产品200种、高技术产品66种。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1992年~2006年)都来自联合国统计司Comtrade数据库(http://www.un.org/Depts/unsd/index.html)。另外,为了反映观测期内进出口数量变动在价格指数构成中的作用,本文在计算进出口价格指数时均采用帕氏公式(Paasche formula)。 三、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变化情况的经验分析 1.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2.6%。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这很大程度上与当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商品特别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能力,同时有效遏制了进口的增长,从而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但汇率调整的影响是有限的 ,也是暂时的,在1995年,随着进口价格的大幅反弹,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快速回落。在1996年,由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大幅改善,带动了整体贸易条件的大幅反弹。1997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大幅下降。此后,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基本上呈振荡走低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2005年和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连续两年出现了反弹。 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 2.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8.9%。在1992年~2006年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在大多年份都小于100,也就是说,在大多年份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都比基期(2000年)要差。在1996年,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达到历史的最高值,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初级产品出口价格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在1998年和1999年,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只是略微大于90。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2011年以来,中国同韩国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连续下降,并在2006年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这主要是由于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大幅上升所造成的。 资料来源:本文计算整理 3.中国同韩国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出现了小幅的下降,2006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1.9%,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与中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而资源型制成品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1992年~1994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不断上升,并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基本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一个相对的低点,在2005年和2006年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幅度非常小。中国同韩国的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2年~1994年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都大于175,并且不断上升,在1994年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此后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由于高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上升,导致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下降,并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中国同韩国的中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在1998年以前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1998年达到一个相对的高点,此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自2003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2006年,由于中技术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从而使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大幅上升,2006年与2005年相比上升了50%,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在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同韩国的资源型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6年以来、低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自1994年以来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自2003年以来,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四、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情况的经验分析 1.理论模型:贸易条件的分解 关于贸易条件的波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不同类别的进出口商品(比如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由于其产品特征和国际市场结构的不同,其贸易条件的波动将会不一样,我们把由不同类别进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波动引起的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称为“分类商品价格”效应;另一方面,不同类别商品相对出口价格或相对进口价格的波动(比如初级产品相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价格或进口价格)也会对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对商品价格”效应。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一思想来对贸易条件进行分解。 用px表示整体出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 (1) 其中,pix表示i类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pp、rb、lt、mt及ht分别表示初级商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αix表示i类出口商品在全部出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 同样,用pm表示整体进口价格指数的对数,那么, (2) 其中,pim表示i类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对数。αim 表示i类进口商品在全部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且。 用(1)式减去(2)式便得到贸易条件的对数, (3) 根据前面对“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和“相对商品价格”成分的定义,通过对(3)式进行代数变换,我们可以把贸易条件表示成这二者之和,但是,表示形式并不惟一。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考虑,为了把这些“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加总到整体贸易条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权重,既可以采用出口份额作为权重也可以采用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所以,对(3)式可以有两类分解方法,一类采用出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一类采用进口份额作为“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权重。另外,对每一类分解方法,表示形式也不惟一。这是因为对“相对商品价格”成分,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商品作为基准商品,这有五种选择,所以对每一类分解方法,就有五种表示形式。在此,限于篇幅,我们仅列出每一类分解方法的一种表示形式。 (4) (4)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的是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后面的4项表示的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分别表示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进口价格。 (5) (5)式右边的前5项表示的仍是“分类商品价格”成分,不同(4)式的是用进口份额做了权重;后面的4项表示的仍是“相对商品价格”成分,与(4)式不同的是,这4项分别表示的是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及高技术产品相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而不是相对进口价格。 2.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性 在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及分类商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在计算各种贸易条件的波动性时,均采用它们年度增长率的标准差来计算,这一方面是因为贸易条件的短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其长期趋势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单位根的出现。实际当中,Razin、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波动性的测算也都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 从1992年~2006年,中国同韩国的整体贸易条件年均波动10.6%,其中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13.0%;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小于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年均波动9.9%。所有分类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都大于整体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其中资源型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大,年均波动分别为19.2%和20.0%;低技术制成品和中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稍小,年均波动分别为16.0%和17.0%。 如果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为分界,把整个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同韩国整体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在制成品内部,除了中技术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的来说,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在前后两个阶段是有显著差异的,即加入WTO之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大于加入WTO之后贸易条件的波动。 3.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此,我们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对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贸易条件的分解共有两类分解方法10种表示形式,而选择哪一类分解方法哪一种表示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在此,本文选择(4)式和(5)式对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进行分解。分解时,式子的右边共有9个方差项和36个协方差项,这些协方差项对整体贸易条件方差的影响很小,忽略它们并不影响文章的主要结论,实际当中,Baxter和Kouparitsas对贸易条件的方差分解、Rogers和Jenkins)对真实汇率的方差分解也都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分解结果见表2。 中国同韩国的贸易条件根据(4)式和(5)式分解的结果一致,即“分类商品价格”成分的波动在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当中起主导作用。根据(4)式 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pmtx-pmtm)和αhtx(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35%,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x和αhtx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m-ppp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4%,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根据(5)式的分解结果,在“分类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m(pmtx-pmtm)和αhtm(phtx-phtm)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这二者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59%,这一方面是由于αmtm和αhtm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技术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波动较大引起的;在“相对商品价格”成分当中,(αmtx-αmtm)(pmtx-pppx)的波动对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影响较大,可以解释整体贸易条件波动的10%,这主要是由于αmtx-αmtm较大引起的。 资料来源:根据样本数据本文计算 总之,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的波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份额较大、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不平衡(出口远小于进口),以及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较大波动。 五、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对策建议 在影响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因素当中,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在中国同韩国进出口贸易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正是中国同韩国贸易结构升级的一个表现。中国同韩国中技术制成品贸易的逆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比较大,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大量的中技术制成品需要进口,从韩国进口量比较大的如化学产品、钢材、交通运输设备、机械制造设备等。不过,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减少,出口到韩国的中技术产品不断增加,同韩国的中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也不断减小。 因此,减小中国同韩国贸易条件波动的关键在于减小高技术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波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减小对国外高技术产品的依赖。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为6952亿美元,占总贸易额的32%,但其中的9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完成的。高新技术产品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一方面增大了对国外进口原料的依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处于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不高,因而大量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又会压低世界出口价格。另外,由于大量的高技术产品贸易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而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也会恶化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条件。其次,政府应切实采取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最后,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防止高技术产品贸易对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过分依赖。2007年1月~9月,中国对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5%,是中国的第六大出口市场;从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75亿美元,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13.2%,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我们应加强同印度、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减小对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韩国等传统市场的过分依赖。

出口贸易情况篇5

关键词:贸易条件 汇率 证实分析

贸易条件反映一国贸易状况,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一国实际福利的变动情况。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条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条件不仅包括商品或纯易货贸易条件(N),还有贸易收入条件(I)、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及双边要素贸易条件(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但由于贸易条件(N)最易计算,所以大多数经济学文献中使用贸易条件这一概念。在一个两国世界中,贸易条件(N)可以表示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和该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而在一个具有多种贸易商品的世界中,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用Px代表出口价格指数,Pm代表进口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为N =(Px / Pm )100。显然用本币或外币衡量的进出口商品比价的贸易条件(N)与反映一国货币同国外货币比价的汇率存在着联系。事实上,汇率的变动将不仅通过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而且将会长期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对贸易条件发生作用。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

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常被引证运用的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弹性分析法,该方法考察的是在汇率贬值情况下贸易条件是改善还是恶化。之所以用到弹性的概念,是由于货币贬值同时改变了以本币或外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决定贸易条件改善与否取决于出口商品本币(外币)上升(下降)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下降)的幅度。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商品可以保持本币价格不变,当然也可以上升。而进口商品由于货币贬值导致本币价格上升、需求下降,国外出口商为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有可能下降。用ηDX 、ηDM分别表示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ηSX 、ηSM 分别表示进出口供给价格弹性,则在汇率贬值情况下有如下结论:

当ηSX ηSM >ηDX ηDM 时,汇率贬值恶化了一国的贸易条件;

当ηSX ηSM =ηDX ηDM 时,汇率贬值对贸易条件不起作用;

当ηSX ηSM

这种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外汇市场稳定及其它条件不变前提下,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所谓贸易条件的改善除了从分析中的弹性变化理解外,通常指的是该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其进口商品价格有所提高,反之则为恶化。其经济学的含义在于单位出口商品能否比原来换得更多的进口商品,若能则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否则贸易条件恶化。汇率贬值无疑成为许多国家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出口、改善贸易条件的手段。但是贸易条件提高了,也不能因此判定一国贸易状况得以好转。同理汇率升值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一国贸易条件,但也不能因此得出一国贸易状况恶化的结论。其原因在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许多对该国和世界其余国家有影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定这些力量对该国净福利影响的结果,这也成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短期静态分析的缺陷所在。所以我们将在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其数量、结构等方面的效应,从而全面理解汇率变动对贸易收入条件、单边要素贸易条件的影响,如此深入揭示汇率变动背后的对贸易条件的一系列作用机制。

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影响的长期动态分析

如前所述,汇率变动的价格效应在短期内将产生直接快速的效果。然而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汇率已成为一国调控经济的重要目标变量,在贸易方面则不仅反映在谋求进出口量的变化上,还需考虑贸易结构、成本、福利及整体状况等许多方面。

短期内,由于信息传递、反应的时滞效应,汇率变动通过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数量效应并不会立即显现。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这种效应才得以全面展现。考察贸易收入条件(I),其计算公式为I =(Px / PM )Qx ,Px 与Pm 同商品贸易条件,Qx 代表出口量指数,该指标意指以出口为基础的进口量。但是单纯从商品贸易条件(N)的变化上难以反映出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因为指标I的取值决定于N与Qx 的乘积。此外,如果一国出口产业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出口量的扩大则会引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进而使出口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通过贸易换取了更多的国外资源,从而提高了本国的福利。但是对于大国或某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而言,其出口的增长有可能引起出口价格的大幅下降,一旦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超过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则贸易收入条件恶化,进而引起贫困化增长。

除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外,由于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因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商品的进出口量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要素成本也因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使得进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同样发生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将对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产生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因素较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化的国内产业与对外贸易政策等决定因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贸易商品结构调整的效果,从长期看,可能有利于本国贸易商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升贸易及产业竞争力。考察单边要素贸易条件(S),其计算公式为S =(Px / Pm )Zx ,Px 与Pm 同商品贸易条件,Zx 代表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由于企业力图在汇率变动的环境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从而增强竞争力,由此Zx 的值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即使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但是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依然可以上升。

以上分析表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存在多方面的作用机制。在假设汇率变动而外部世界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变动的影响在短期首先通过价格效应作用于商品贸易条件,其前提必须满足一定的弹性条件。而从较长时间来看,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将发生作用,贸易收入条件将依赖于商品贸易条件及出口量指数而发生变化。此外,汇率变动还将因进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不同、生产投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对进出口量及商品结构产生影响,国内企业生产率同样发生变化,进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即使贸易条件下降,贸易收入条件和单边要素贸易条件也可能上升。因此整体贸易状况与福利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贸易条件的变化。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分析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的贬值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是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且自身的贸易条件也面临着恶化的危险,福利遭受损失,经济增长也受到影响。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等已成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依据分析,选取贸易条件为被解释变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汇率以及汇率变动产生的数量效应以及结构成本方面的效应。此处,为简单起见,贸易条件依据通常做法用商品贸易条件(N)代表,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我国贸易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份额(XW)说明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国内零售价格指数(RI)说明汇率变动的成本效应,因此模型为:ψ(TOT )=(REER,XW,RI )。实证选用对数模型,依据下表所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lnTOT=3.4939+0.1474lnREER-0.1030

lnXW + 0.0959lnRI

(11.7109) (5.7788) (-2.9078) (2.1815)

R 2=0.8470 DW =0.6316 F =36.9013

查表并对比模型参数可知,该模型通过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检验。从经济学意义来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1474%;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每变动1%,贸易条件反向变动0.1030%;国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每变动1%,贸易条件同向变动0.0959%。由此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较变量XW与RI变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更大,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的直接作用是显著的,而汇率变动的数量效应与成本效应则由于机制传递、调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效果则较弱。其中XW与贸易条件的反向变动说明当出口量增大时,我国的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增加即人民币升值时,贸易条件得以改善,反之则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出口贸易情况篇6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 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从国际角度看,所有的进口贸易风险管理制度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多方面的协作以及共同研究。从国内角度来看,我们当务之急是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理政策。所以在这里笔者呼吁,在面对进口贸易风险管理这一问题时,我们一定要从其根本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当下所处于的时期以及将要面对的问题,针对问题认真仔细的划分出风险类型,善于总结经验以及归纳风险处理方式,并最终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并将这些方式归类成型,形成一套适用于发展适用于生产的风险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家平.国际拖欠类型分析[J].国际贸易,1997,(3):4

[2]胡石麟.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讲解[M].天津:中国银行天津出版社,1994:10

[3]杨立平.对外经济贸易实用大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50

[4]唐若昕.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J].保险研究,2005 年 1 月

出口贸易情况篇7

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

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主要适用于从产品的生产到出口的整个产品价值链都处于一国内部的贸易统计,并不适合用于由生产分工全球化而导致的新的贸易统计。对比新的贸易统计数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在衡量诸如行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贸易保护、汇率、经济周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统计全球贸易量,而且至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全球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解。(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也可以揭示工业国家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为了更好地统计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要追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解到各个从事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的国家。这就使得新贸易统计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各国进口中间产品的来源地及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以及各国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二)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由于在新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下,一国只专注于产品的某一特定生产环节,因此,衡量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贡献不应以出口产品的最后总价值来判断,而应以该国所从事的特定生产环节的价值来判断,即以该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来判断。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出口产品的价值都归于最后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这无疑会夸大最后从事产品组装环节的国家在产品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无法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1]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能够较好地确定每个国家在产品各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以美国在苹果手机(iPhone)上的贸易为例。米鲁多(Miroudot,2011)调查了2009年美国在iPhone上的贸易平衡情况。从表1数据可知,如果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美国2009年在iPhone产品上从中国进口了约19.01亿美元的产品;相应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19.01亿美元。可如果按照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方式来计算,美国进口的19.01亿美元的iPhone产品中,中国生产的附加值只有7350万美元,仅相当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3.87%。美国贸易逆差的其余部分其实来自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中间产品生产国。由此可见,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中,中国在iPhone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了。(三)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新贸易统计数据在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方面的争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很多争论均来自于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不同看法,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世界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因此,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有助于减少各国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争论。第二,基于全球生产体系的新生产方式使贸易竞争力不再存在于国家之间,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存在于生产的不同环节之间,因此,在WTO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下,传统的对于最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以最优关税为例,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最优关税应当是逐级增加的。而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一国的最优关税应当变得很小,而且不应再是逐级增加的。可见,如果依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统计的数据,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无疑将导致错误的结论。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对贸易量的统计是依据产品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而非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其所提供的数据无疑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利于一国贸易政策的正确制定。(四)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产品的生产价值链由一国延长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对产品价值链中的任何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将通过价值链传导到其他国家,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最终消费的锐减直接导致处于产品最终组装环节的中国出口的下降,而中国出口的下降又影响到其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对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上游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2]可见,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只关注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法准确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一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从而更有可能准确判断经济冲击对产品价值链上各国的影响。(五)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精确地告诉我们就业岗位在生产环节的哪部分从事产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一项以欧盟制鞋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发现认为,中国对欧盟的皮鞋出口导致了欧洲制鞋业工作岗位的消失;但是通过根据新贸易统计方式所计算出的数据则清楚地表明,欧洲制鞋业所丧失的只是皮鞋的加工制作这一部分工作岗位,皮鞋的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上的工作岗位仍然存在于欧洲,并且欧洲的制鞋企业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变得更具竞争力。[3](六)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OECD的研究表明,重新分配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会对一国的碳排放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下,出口产品的碳含量全部被归于最终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而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所具有按产品附加值统计贸易的特点,则可以将产品中的碳含量分解到各生产环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可见,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各国环境的影响。(七)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这里仍以美国iPhone产品为例分析。如果根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中国在iPhone上的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但是,如果以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衡量则可以发现,中国在iPhone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事实上仅仅局限于产品组装这一生产环节上,而iPhone生产的中上游环节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仍然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影响

(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衡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各国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而非存在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竞争力水平,针对的只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这种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将明显夸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洛迪克(D.Rodrik,2011)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研究就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于比中国人均GDP高3~6倍的国家的生产水平。[4]可见,如果我国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各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因此,基于新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能准确反映我国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如,新贸易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主要存在于产品的组装环节,主要从事的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仍然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我们便可以依据这一结论,提出更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随着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作用仍停留在以产品组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但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产品出口的全部价值却全部记在中国,从而导致虽然中国对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中国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却很小。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是基于各国在产品中的附加值统计的,因此,势必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中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从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WTO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都表明,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数据,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50亿美元;但如果按照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1640亿美元,仅占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69%。[5]詹森和诺格拉(Johnson,Noguera,2010)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依据以一国产品附加值为基础的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中美双边贸易,则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下降30%~40%。(三)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国家认为与我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不但造成其本国的贸易不平衡,而且导致本国就业岗位的大量流失。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新贸易统计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贸易中的收益和成本,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反映各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四、结论本文通过对WTO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优势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认为与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相比,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在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真实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等七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能够更好地衡量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更准确地衡量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以及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回应WTO在贸易统计数据方面的革新,适时调整我国相关的外贸数据统计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

作者:蒋庚华 郭沛 刘舒野 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出口贸易情况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产品系指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等较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

第三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农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商务部委托有关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负责*农产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第五条进口《目录》项下*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向受委托组织办理本企业基本情况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名称、企业海关代码、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和统计负责人姓名与签字等。

第六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填报《*农产品进口报告统计报表》(格式见附件),报告事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联系人、联系方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贸易方式、贸易国(地区)、原产地国(地区)、合同号、合同数量、合同船期、装运港、预计抵港时间、实际船期、装船数量、进口报关口岸、进口数量和实际抵港日期等。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通过相应电子报告系统向受委托组织进行报告。如无法通过电子方式报告,可下载报表传真报告。

第七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在下述情况发生后三个工作日内履行进口报告义务:

1、签订进口合同;

2、货物在装运港出运;

3、货物抵达目的港;

4、报告事项发生变更。

第八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进口信息,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

第九条受委托组织应向商务部报告*农产品进口的信息情况,并提出建议。

第十条商务部定期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农产品进口信息专栏”对外《目录》项下*农产品进口信息。

内容为:预计进口数量、预计货物到港时间、实际装船时间、实际装船数量、装运港、原产地国(地区)、主要口岸进口情况等。

第十一条受委托组织根据海关、质检相关数据核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情况,向商务部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应向国家统计局通报。

统计部门依法对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处以行政处罚后,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的,商务部按照《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的规定公告,并通知海关、税务、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银行等单位。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向商务部举报对外贸易经营者虚假报告进口信息的行为。

第十五条商务部及受委托组织有关人员应当为履行进口信息报告义务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透露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的信息。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外贸法》第六十五条及《货物进出口条例》第七十条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目录》项下以各种贸易方式进行的*农产品进易,包括由境外进入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第十七条《目录》、受委托组织名称以及*农产品进口信息周期由商务部以公告形式。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出口贸易情况篇9

一、料件进口与供应物流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装配为特征的进出口业务,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在与外方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后,经海关审批备案,方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海关如何监管加工贸易所需料件按时如数进口并实施有效的物流管理,是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企业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

(一)海关前期备案

1. 企业备案内容。一是加工贸易企业备案,包括有能力开展加工贸易的生产制造企业,有料件进出和制成品出口渠道、委托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进行加工或组装的中介机构如专业贸易公司的备案。二是中外方签订合同的备案,主要涉及外方提供的料件和设备、中方加工装配的成品名称、规格、数量、包装,以及料件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日期、口岸、运输方式、用料定额、损耗率、工缴费标准支付方式、合同有效期限和违约、撤约、索赔、仲裁办法等等内容。

2. 海关审核审批。海关结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批文批件,对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备案内容尤其是对生产制造企业的能力和中介机构资质进行审核无讹后,核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企业凭以办理进出口业务。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是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免税手续和核销手续的主要凭证,经海关审核并签章认可后的申报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准擅自涂改和伪造、撕毁。

(二)企业进口料件物流管理

1. 《登记手册》管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记录着进口料件的数量和质量,是加工贸易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登记手册》如有遗失,要及时向海关报告,将有关进出口货物的单证交主管海关,经海关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补发《登记手册》。在海关补发《登记手册》前,加工贸易料件不得进口。如果中外双方已登记备案的合同发生中止、延长、转让、变更等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应于上述情况发生前并经主管机关批准确认后,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有关合同变更手续。

2. 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在完成海关前期备案后,即可按照与外方签订的合同,并依据企业生产进度组织料件进口。进口料件是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中供应链管理环节的供应物流,也是企业加工装配生产活动的开始。南宁富士康公司生产需要的机电元器件、中石油钦州炼厂需要的原油等都属于企业生产的料件,企业组织料件到生产基地的活动(确定原材料需求和供应商、购买、运输、储存)均为加工贸易企业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规模小,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企业进口料件集中在矿石、原油、电子元器件、布料等低值或初级料件等货物,给供应物流管理中的运输和仓储带来一定困难,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将料件及时运送到位,以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三)海关口岸物流管理

1. 料件进口管理程序。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的现场查验、征免税管理和放行三个环节,这三个工作环节的监管依据是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海关的监管条件和批注。海关现场查验的职责是查验进口料件是否符合《登记手册》所列项目和数量、质量要求,是否需要进口许可证和相关证件;征免税管理要求核查进口料件是否符合国家征免税规定;海关对进口料件实施放行后,由海关加工贸易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 进口料件物流管理。海关在履行口岸监管职责的同时,要求企业做好料件进口物流管理工作,如北海出口加工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以计算机及配件加工、手机生产测试、激光头组装加工等电子产品类为主,企业需要对加工装配所需进口料件的具体物流活动进行详细策划,并与商务、海关、银行等加工贸易主管部门和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搬运保持联系。

二、加工装配与生产物流

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等料件,经加工装配后,将产品复出口,这一加工装配常见的方式有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海关对企业加工装配过程中的料件使用情况必须进行中期核查,企业要做好生产物流管理工作。

(一)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1. 生产物流。加工贸易生产物流是加工贸易企业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是加工装配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从生产属性分析,生产物流起于原材料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其贯穿生产全过程。生产物流的物流属性是生产原材料在生产系统各个生产阶段的流动全过程,是生产系统动态表现。广西兴力达鞋业有限公司将鞋类加工贸易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同步进行管理,使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对产品生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节约产生积极影响。

2. 生产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要遵守海关管理制度,专料专用,不得与国内其他料件串换使用,有专门的仓库进行存放,做好详细的料件进出库记录。在特殊情况下,因加工出口产品急需使用国内同品种、同规格、同等数量的料件顶替进口料件进行加工装配的,应事先报经主管海关批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的料件不得在境内销售,如因故必须转为内销的,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并经海关许可。

(二)海关中期核查物流管理

出口贸易情况篇10

说明书为主要用于介绍商品的性能、用途、功能等的单页或多页成册印刷品,有的单独进口,有的随机器一同进口。常见的说明书有以下几种形式:

只有图片和简单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说明的单页印刷品;

装订成册、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说明、而且每页都有编号的印刷品。

说明书不论其进口形式是单页还是成册,由于其只能起广告宣传和商品介绍的作用,而不用于出售,因此随机器一同进口的说明书应随机器一并归类,不需再单独申报;单独进口的说明书,根据海关总署协调制度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归类决议,将其按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印刷品归入税号4911.1010。

[海关总署关税司商品归类处天津海关归类分中心]

出口成品如何退运

某加工贸易企业专业从事各种电脑显示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产品70%外销。该企业出口的彩色显示器保修期为三年,期间接受客户任何理由无条件退货。因此每年均有极少量的外销显示器因各种原因(如外观、性能、质量等)从欧美等国退回工厂维修,企业就以上成品该如何合理退运向海关求教。

目前,已出口的产成品退运进口有三种贸易方式,分别是进料/来料成品退换(4600和4400)、退运货物(4561)以及修理物品(1300)。这三种方式分别针对不同的成品退运需求,各有不同的针对性,企业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

进料/来料成品退换――加工贸易出口成品退运的首选方式。进料成品退换是加工贸易项下的一种贸易方式,是专门针对进料/来料加工出口成品的退换方式。该贸易方式通过加工贸易手册进口,扣减手册出口成品数量,待修理完成后仍然以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出口。由于手册有效期较短,而产品保修期相对较长,常常会出现已出口成品产生退换需求时原出口手册已核销结案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退运货物或修理物品两种贸易方式退运进口。进料/来料成品退换方式享受保税待遇,税收成本低,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退换的最优选择。

退运货物――应用范围最广的退运方式。退运货物适用于进口后不需复出口的情况。通常用于本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产品的退运,且该贸易方式不需征税进口,也不需提供O证及国货复进口证明。但加工贸易项下,在原出口成品手册已结案,且退运产品不需再复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退运货物贸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