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4:51:54

出口结构

出口结构范文篇1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成沉重压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观念,认清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二、鼓励科技兴贸及扶持出口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用足国家和省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针对目前出口商品结构科技落后局面,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在经营许可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并实行重奖措施,对科技兴贸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及个人给予重奖,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林牧渔产品出口,要积极扶持。

三、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把一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耗原料能源多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资本密集的行业进行以自动化、节能、清洁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无法快速跟上这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的。但是,我们要想搞好本国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层次,建立分市场、分品种的各类加工区,使出口生产企业都能建立以国别出口为目标,来规划对象国需求产品发展,保证实现出口产品的适销对路。第二,增加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配件以及一些关键设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的工艺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品种填补一些出口产品的空白。

四、重视科技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出口的商品不管是农产品、纺织品、玩具还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而且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力量,认清科技对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外贸才能走出一条拥有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的效益型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兴贸领导小组。重点指导和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外商引进高新技术和资金,我方密切配合出让经营场所、管理费、市场等,使到外商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4年末取消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配额限制,但是,美欧又在2005年4月实施了针对中国服装业的“特保调查”和“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面对日益加剧的反倾销调查,我们的企业不能只是抱怨,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树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品的纵深发展,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同时,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需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这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这样既能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能获得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的益处。

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供产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翔,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才能在的问题及其对策[M].2007.

出口结构范文篇2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做了阐述,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出口结构与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并就如何优化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了建议。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在向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快步迈进。21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机电产品主要制造及出口的基地。从绝对额和比重看,机电产品早已成为外贸出口的龙头产品。自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来,这一成绩已连续保持15年之久。

机电产品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地位

2003年,机电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9%,该类产品占据我国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局面也一直延续至今。这意味着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贡献有着决定性意义。据商务部统计,2004至2007年,机电产品的顺差额分别为215.2亿美元、763.7亿美元、1,216.6亿美元和2,021.9亿美元;2007年机电产品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额的77%。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率下降到17.2%,2009年呈现负增长13.2%,但从机电产品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看,2008、2009年仍然保持着57.6%和59.3%(见表1)。这一方面说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行业出口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说明国外市场对国内机电产品仍有较强的刚性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06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三。2008年超越德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机电产品涵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我国对外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涉及的主要产品种类有: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工器材;机械基础件;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起重及工程用机械及其零部件;游戏用品;照明器材及零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电动机、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复印设备;集装箱;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摩托车及其零附件;自行车及零部件;农用机械及零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钟表及其零部件;航空航天器及其零件;原电池及原电池组;纺织机械及零附件;计算器、出纳机及类似器件;金属加工机床;缝纫机及零部件;铁道及电车道机车车辆及其零件;金属及电动玩具;照相机及其零部件;打火机;望远镜及其零部件。

2000年以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下,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呈曲线上升。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出口机电产品4,664亿美元,下降12.4%,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65.4%;一般贸易出口2,032亿美元,下降19%,占28.5%。虽然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不甚理想,但这与金融危机深化以及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有很大关系,因为欧美是中国最主要的机电产品出口市场。

在国产机电产品中,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出口主体,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出口份额也正在逐步扩大。虽然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锐减,但近两年机电类民营企业的出口降幅相对较低。如: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机电产品4,944亿美元,下降14.2%,占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69.3%;民营企业出口1,066亿美元,下降8.7%;国有企业出口920.9亿美元,下降13.1%。

出口结构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分析

(一)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进入21世纪,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快速增长,2006年,它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机电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涉及的产品众多,包括微型计算机、便携机、集散型控制系统设备、CPU、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存储部件、键盘、鼠标等,大部分数据处理设备都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此类产品出口比例扩大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近5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出口数据如表2所示。

选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金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533.4124865+6.339498115*X

(635.8708)(0.580411)

R2=0.983512F检验值为119.2994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983512,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额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结果中F检验值为119.2994>F(0.01)=8.53,t=10.9224>t(0.01/2)=2.92,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对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影响显著。每增加1亿美元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相应增加6.339498115亿美元。

(二)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对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我国是消费类家电的第一生产大国,由于国内市场的渐趋饱和,不少国内家电厂商开始涉足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并购或跨国投资带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如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海尔远赴美国建冰箱厂等。但与此同时,在我国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中,贴牌生产仍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近5年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

选取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X)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8090.981483+9.8578993*X

(11910.21)(27.69979)

R2=0.716959F检验值为12.66531

回归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0.716959,说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与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F检验值为12.66531>F(0.01)=9.65,t=3.5588>t(0.01/2)=3.11,说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1下,每增加1亿美元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相应增加9.8578993亿美元。

通过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变动与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额的变动不仅呈正相关,而且其影响要超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大部分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属于机电类的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竞争主要依靠技术和品牌优势;而普通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即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二者出口额变动都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变动呈正相关,但后者的相关性更强。这意味着,表面上看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信设备及零部件的出口额居前,但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并不合理。因为机电行业高居国内各出口行业榜首的贡献,更多地来自于以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机电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值得强调的是,未经过分析的数据,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改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建议

(一)坚持“走出去”战略,并给予政策引导

限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机电产品出口仍以低端产品为主,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品出口比重仍然偏低。但应注意到除了欧美,亚、非等发展中地区和新兴市场对我国机电产品也有较大需求。可以把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产业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梯度转移,比如电视、冰箱等产品线的输出。这样一方面避免了激烈的国内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越过关税壁垒扩大产品出口。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作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非常严重。2009年外国对华机电产品发起反倾销14起,特别保障措施1起,与纺织业并列位居当年外国对华发起贸易救济案件的第三大行业,次于冶金和化工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加大我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国家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的出口难度。在这个背景下,鼓励机电企业“走出去”更有时代意义。

人民币处于上升通道,是海外并购的理想时机,因为收购成本相对下降。有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可结合机电产品的特点,从优化资源配置,获取国外市场营销渠道、廉价原材料等方面来选择投资或并购项目。我国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对主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机电产品生产结构的厂家,可提供信贷支持或审批的便利。这种举措比调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更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大研发力度,从产业上游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对机电产品而言,降低功耗或能耗将成为全球研发电子电气设备的最新课题。各国都已经对能耗提出了严格要求,国际能源署(IEA)向其成员国的电器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发起了“1W计划”节能倡议,该计划得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而调查显示,我国多种电子电器产品的平均待机功耗高达15~30W之间,与发达国家的实施法规的要求差距很大。所以,作为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在国际市场中,仅仅凭借价格优势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整个机电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注重以研发为主的产业上游,而不仅仅是销售环节。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国际商报,2010.4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2008.12

出口结构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增强,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显著。出口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从而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结构。理论上而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从而最终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关于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总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上。在关于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使用回归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协整理论检验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在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大多是将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然后研究这两类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采用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方法对中国出口产品归纳为三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且分别将这三类产品出口额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这对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占据过半比重的轻纺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这说明在我国即使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大多数也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持续收缩的影响下,为了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二、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由于从1992年开始,中国海关统计改用新的对外贸易商品目录,为了使所选数据的统计口径一直,故本文的研究时间是从1992年到2008年,基础数据是中国的总出口额、分类商品出口额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中心。用EX表示出口额,用Gi(i=1,2,3)表示各产业的产值,用Ii(i=1,2,3)表示各产业占GDP的比重,用RES、LAB、CAP分别表示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另外,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且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的比重(13)来代表产业结构这一变量。

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数据剧烈波动的影响,本文对选用的基础变量进行了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EX、LnGi、Lnli、LnRES、LnLAB、LnCAP取对数后将更容易得到平稳数据,且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

C.J.Granger通过多次模拟分析,发现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协回归现象而造成所得结论失效的不良结果,因此,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若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且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性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运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表1)表明:出口额、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原序列均是平稳的;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而第三产业产值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可见,出口额和第三产业比重是同阶平稳序列,且所有选取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出口额和第三产业比重符合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因此,为了考察出口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将对二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W.J.Granger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定义,并就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性提出了检验方法,即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明确同阶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性检验式是VAR模型中的一个方程。因此Granger检验式的滞后长度也可由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长度确定之(张晓峒,2007)。根据AIC和SC准则,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即出口的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出口发生变化。但本文主要研究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因此,下面将运用协整技术,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四)协整性检验

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目前采用最多的协整检验方法是Johansen检验法。由于出口额与产业结构是同阶平稳的时间序列,符合协整的前提条件,它们之间有可能具有协整关系。并且在因果关系检验中也已证实出口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将测算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大小,结果如表3所示。

从得出的协整方程可知: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为正,即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具有带动作用。可见,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出口贸易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定量测算

通过ADF检验得知本文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均满足回归分析的要求,不会出现协回归,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出口的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协整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出口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分别有多大、对哪一个产业的贡献最大,这些还不明确。因此本文下面将分别对出口额与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出口贸易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大小。

从回归结果来看,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出口和三次产业之间都是正相关的关系,拟和程度都达到了90%以上。这说明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规模扩大。而从对三次产业的系数比较来看,出口对三次产业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7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增加0.7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增加0.782个百分点。说明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又大于第一产业,因此出口的发展会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而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来讲,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又快于第二产业。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四、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中将出口的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总共包括九个小类。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中国产品进行分类。通常将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第5、7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第9类为未分类的其他产品。在分析了出口总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之后,本文将从出口的产品结构人手分别分析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对各产业的影响。为此,本文分别将这三类产品的出口额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回归结果可知:

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进行回归的系数均为负数,且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方程的拟合程度都达到了80%以上。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系数为负,说明属于初级产品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增长,没有对第一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系数为负,即随着这类产品出口的增长,引起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说明属于工业制成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会吸引劳动力和资金等向该部门转移。总之,随着出口的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

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进行回归的系数均为正数,但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的方程拟合程度较低,且F值较小,方程整体不显著。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且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都在80%左右。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此类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系数为正,说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即这两类产品的出口通过吸收劳动力、吸引资本和技术等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从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来看,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对第二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说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较大的贡献。

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差,方程整体显著性较低。表明这两类产品出口与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且对出口的影响系数为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其出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通过产业关联等途径对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结论与建议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证明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从出口额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回归分析来看: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又大于第一产业,因此出口的发展会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而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来讲,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又快于第二产业。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即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从出口产品结构和各产业的比重来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小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负相关,与二、三产业比重无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了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是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而很少来自资本和技术要素。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难以创造稳定的出口发展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应尽快实现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出口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辽宁省;低碳;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出口贸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伤。转变我国经济贸易出口结构,将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量,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地广物博,作为中国重要的老重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省份。辽宁地处环海地带,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与此同时,辽宁省对外出口贸易结构存在较多问题,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技术含量偏低。农产品行业深度加工不够,受出口国家出台的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原油出口占比较大,成品油精细提炼不够,浪费较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在钢铁产业产能全球过剩的情况下,仍然以毛刚、钢板出口为主,精钢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依然依赖进口,炼钢过程以煤炭等传统能源为主,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全球经济推行低碳发展的主流意识下,辽宁省转变出口贸易方式、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是必然选择。

一、低碳发展背景下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出口贸易整体呈现上扬趋势。入世以后,出口贸易规模得以持续迅猛增长,年均增长高达20%以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辽宁省出口贸易在2009年明显下滑,降幅达到20.48%,随后稳步回升,保持了年均18%的增长率,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645.4亿美元。此后随着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加大,贸易环境相对不稳定,辽宁省出口贸易持续走低,2016年仅为430.7亿美元(见图1)。数据来源: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下同从辽宁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来看,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传统能源类、传统重工业以及传统服装制造业等领域。(一)农副产品出口。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水和光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种类多样,其中水海产品占出口的主要地位,玉米、大豆、鲜苹果次之(见图2)。2005年水海产品出口数量为31.23万吨,2014年增长到73.48万吨,随后稍有回落,2016年水海产品出口规模仍保持在68.81万吨的规模。可见水海产品在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中始终占据较大比重,而辽宁省水产养殖占地100多万亩,水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饲料、营养液残留,加上水域非循环流通会导致严重的水域污染,从而产生高碳排放。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生产中,涉及大量化学肥料、薄膜、大棚、农药的使用,也会带来农业面的污染和土壤退化。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无疑增大了环境压力,急需探求低碳农业生产和出口转型。(二)传统能源类出口。从辽宁省传统能源出口来看(见图3),成品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2005-2016年间成品油出口虽有起伏波动,但整体呈现上扬态势。成品油出口从2005年的314.9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722万吨,翻了一倍多。原油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在2015年原油出口激增,高达222.2万吨。这些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且成品油在勘探、钻井、生产油井、油气集输、储藏外运整个流程中会带来大量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损害。同时传统能源出口容易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绿色壁垒等影响,使得辽宁省传统能源的出口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辽宁省能源出口严重牺牲了国内的环境质量,需要推动能源出口的环保节能转型,关键在于提高现有开采资源的效率以及加强成品油冶炼完成后的回收治理再利用。图32005-2016年辽宁省传统能源类出口(三)传统重工业出口。从辽宁省传统重工业的出口贸易来看,主要集中在水泥、钢板、金属加工机床、轴承等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见图4)。尤其在全球钢铁过剩的情况下,辽宁省钢板出口仍然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除2009年出现明显回落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辽宁钢板出口跃升到1320.1万吨的峰值,随后稍有下降,2016年出口也保持在119.1万吨的规模。大规模钢板等重工业产品出口在带来恶劣的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越来越多地面临发达国家的环境管制和壁垒,对辽宁省重工业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四)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从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看来,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皮革服装和鞋子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产业。在这些传统服装制造业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污水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使得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有限。图52005-2016年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由图5可见,辽宁省传统服装制造业出口规模总体呈现稳步下滑趋势,尤其是皮革服装和鞋子出口规模近年来不断缩减。这说明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污水治理监管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传统服装制造业的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整体看来,辽宁省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水产养殖等农副产品、原油、成品油等传统能源以及以钢板为代表的重工业领域,这些行业都会带来大量的污染排放,给环境质量带来严重的损害。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出口贸易结构急需优化调整。

二、低碳发展背景下辽宁省出口结构优化建议

(一)大力发展低碳农业,鼓励低碳技术研发。辽宁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水海产品、大豆、玉米等是该省支柱农产业。辽宁省应大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尤其是水海产品养殖方面,将低碳生产、绿色生产的标准落实到生产、加工的每一环节。同时要鼓励低碳养殖技术的研发,增加研发投入,推行低碳养殖的典型做法,减少农副产品生产带来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要大力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推动农副产品出口优势从传统的资源优势向技术质量优势转变,既能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又能减轻农副产品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二)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出口结构。辽宁省当前传统能源出口仍然以原油和成品油出口为主,且开采加工过程污染严重。一方面辽宁省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开采效率,加大对油品开采冶炼过程中的回收治理及再利用环节的严格监控。在成品油冶炼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副产品,推动成品油的衍生产品如石油清洁、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出口。同时辽宁省还要加大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出口结构,推动能源出口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三)创新重工业生产模式,调整出口产业结构。辽宁省是著名的东北重工业基地之一,钢铁等传统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鼓励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重工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面临的出口贸易环境也会越来越恶化。因此,辽宁省在继续挖掘当地重工业发展优势的前提下,要扭转传统的生产模式,不断创新适应新的环保要求和低碳生产标准的新工艺、新流程。(四)加强低碳监管,提高出口企业低碳意识。政府要加强对出口企业低碳生产的引导和监管,在出口报检报关环节加强低碳监管核查。通过建立出口企业碳排放信用体系,加强对出口企业低碳生产的督查,推行奖罚分明的出口企业环境监管奖惩制度,鼓励企业加强低碳生产意识,加大低碳产品出口力度。同时,政府要积极搭建低碳生产技术交流平台,帮助出口企业自主研发环保节能技术,加强与国外交流学习,推动出口贸易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实现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毕甫清.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外贸出口发展策略[J].价格月刊,2013(08)

[2]梁莹莹.辽宁制造业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分析[J].统计与管理,2017(05)

[3]李辉,贾晓薇.辽宁出口贸易的短板及补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出口结构范文篇5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论文联盟-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tongji.shtml

出口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经营主体结构

轴承产品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入世后轴承产品出口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轴承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轴承产品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及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特征,提出优化其出口结构的策略。

一、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轴承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从表1可看出,目前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轴承滚动体和轴承散件。1998年以来,我国轴承产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在所有产品中,球轴承出口额占轴承总出口额的比重最大,但下降幅度也大,由1998年的75.85%下降到2006年的55.42%,而其他产品的比重都在增加。圆锥滚子轴承所占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由1998年的5.45%增加到2005年的11.66%,增加6个百分点;轴承散件和轴承滚动体次之,分别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2.1998年相邻两类产品出口额占轴承总出口额比重的浮动范围高达65%,而2006下降到40%,并且1998年有4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小于l%,而2006年只有1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小于1%。说明轴承产品出口的比例逐渐合理,轴承产品出口风险逐渐下降。

3.按1998~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排序,球轴承的增长速度最小,带座轴承次之,而球面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轴承滚动体增长速度较大,分别达到108.9%,56.67%、44.68%、28.9%和27.41%。球面滚子轴承由199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的第6位。

4.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一方面,我国出口轴承产品以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消耗大、中低技术含量的球轴承和轴承零部件产品为主,主要是微型、小型和中小型深沟球轴承。2006年球轴承产品出口为9.13亿美元(占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5.42%),轴承零部件出口为3.41亿美元(占20.73%),两类产品的出口合计达12.54亿美元(占总比重的76.15%)。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比重较低,但增幅较大。2006年,我国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为2.68亿美元,占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16.26%,1998~2006年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5.38%,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轴承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我国主要的轴承产品出口省份是浙江、上海、辽宁、福建、江苏和广东等。2006年轴承产品出口超过1亿元的省市有:浙江省(31.78亿元,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6.58%),其余依次为上海市(6.87亿元,占12.23%)、辽宁省(4.12亿元,占7.34%)、福建省(2.79亿元,占4.97%)、江苏省(2.32亿元,占4.14%)、广东省(2.25亿元,占4.01%)、甘肃省(2.18亿元,占3.88%)、山东省(1.14亿元,占2.04%)。上述8个省市的轴承产品出口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95.2%。其中,浙江是长期以来我国最大的轴承产品出口省。

总体来看,我国主要的轴承产品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见表2)。2006年东部地区轴承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的91.32%,出口额前10位的省(市)中,有7个属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轴承产品出口为2.72亿元,占全国份额的4.84%,其中只有甘肃省超过2亿元,在全国排第8位。而中部地区7省轴承产品出口较少,2006年中部地区出口轴承产品为2.16亿元,仅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份额的3.85%。(三)轴承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1981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亚洲,占出口总额的82.60%。近年来,因不断加大对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出口,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1)2000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已扩大到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洲合计占当年出口总额的93.48%。其中,亚洲占出口总额的47.72%,欧洲占23.37%,北美洲占22.39。2005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仍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但三洲合计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83.37%,其他地区占16.63%。其中,亚洲、北美洲分别下降到35.89%和20.91%,而欧洲的比重上升到26.57%。(2)从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析。2000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市场为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l000万美元出口额的仅有13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73.69%;2005年已扩大到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已达有28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9.35%。出口比重排序在前1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6.20%)、日本(占8.24%)、德国(占7.18%)、意大利(占5.75%)、中国香港(占5.61%)、韩国(占5.39%)、阿联酋(占4.65%)、新加坡(占3.89%)、法国(占3.41%)、印度(占3.38%)。我国向这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轴承产品总额为9.15亿美元,占同期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8.09%。

(四)轴承产品出口的经营主体结构。(1)国有企业在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取代,且呈现负增长。按全国轴承产品出口额前20家企业的出口总额计算,2002年国有企业共出口轴承产品5165万美元,占前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1.42%。比1998年减少3322万美元,增幅为-39.14%。在轴承产品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不仅表明我国国有企业轴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而且表明我国轴承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轴承产品的地位逐步上升,已居于主导地位。在出口额前20家企业中,2002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轴承产品为10526万美元,占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3.66%,比2000年增加2989万美元,增幅为39.66%。(3)私营企业的出口实力迅速提高。在出口额前20家企业中,私营企业1998年出口额占前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16.76%,2002年已达32.76%。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对策

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球轴承和轴承零部件产品上,而高精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比重较低;东部地区是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区域,占市场份额的91.32%,而中西部地区省份轴承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小,只有8.69%;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主要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中国香港、韩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和印度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同时,我国轴承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在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在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取代。对此,本文对优化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轴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各类滚子轴承的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现有产品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增强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应大力开发航空航天轴承、冶金设备用精密、长寿命轴承、新型轿车轴承、铁路客车轴承、精密数控机床轴承、机器人用精密薄壁轴承、办公机械专用轴承、特种材料轴承、环保新型轴承等产品。

(二)中西部地区应加大轴承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提高轴承产品市场占有率。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区域是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省份出口所占份额小,只有8.69%。因此,中西部轴承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首先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资源优势,巩固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轴承产品,如球轴承、轴承散件及轴承滚动体等的出口。同时,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手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出口创汇——引进、吸收、消化——扩大再出口的良性循环,带动中西部地区轴承出口的快速增长。

出口结构范文篇7

关键词:广东省;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影响

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出口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近3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的进出口对三产业的影响。

1广东省对外贸易及产业结构

1.1广东省对外贸易现状

本文从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结构几个方面对广东省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广东省的对外贸易总额在大体上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但即便如此,广东省对外贸易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即特殊的年份和时期,广东省的进出口极其容易受到来自国际形势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出口和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这说明出口和进口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广东省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度,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致使在特殊年份出现波动。在对外贸易结构方面,广东省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口总额都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且每年的增速都不显著。总体相较而言,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这也和广东省长期的发展方式有关,即三来一补的贸易模式。无论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速,但也会出现局部平缓或者小幅小降的情形,这说明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极易受到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1.2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

基于现行的产业分类标准,本文主要从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析两个方面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总体上看,在广东省三次产业中,每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都是最低的,且增速平稳,所以广东省的产业重心并不在第一产业。广东省的产业重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当,尤其是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广东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开始迅速增长。自2014年之后,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增长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广东省对第三产业的重视度加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越来越成熟,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在比重方面,广东省第一产业贡献度呈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25%下降到2019年的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存在着较大的波动起伏,源于诸如国际、国内环境,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1990-2014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在占比上要大于大三产业,是由于广东省长期保持着“三去一补”的贸易模式,使得第二产业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实证分析

2.1实证模型的建立

本文研究的是进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此,选取出口总额(X)、进口总额(M)和第一、二、三产业值占GDP的比重Yi(i=1,2,3)作为实证分析的变量。本章采用了分析时间序列常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运用了ADF单位根检验监测广东省进出口和产业结构相关数据是否具有稳定性,在具备稳定性的前提下对各个变量组进行了协整检验,用于检验广东省进出口在长期是否真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关系。最后运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由于进出口时间序列和三产业比重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性,需对各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建立模型如下所示:LnYi=C0+C1LnX+C2LnM在该模型中,用LnX来代表出口额取了对数后的值,LnM则表示进口额取对数的值,LnYi代表第一、二、三产业值占GDP比重的对数值。

2.2实证结果与分析

现实生活中,经济变量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般而言大多经济变量都属于非平稳性序列,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伪回归现象,在经济学中,为了规避该类现象的发生,则会对相应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此处采用AD单位根检验。由此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表1中单位根检验后的结果可知,LnX、LnM为一阶单整,LnY1为0阶单整,所以LnX、LnM、LnY1为不同阶的单整,故LnX、LnM、LnY1这一变量组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因而不能进行协整检验。LnX、LnM、LnY2都是一阶单整,这三个变量属于同阶的单整,故该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同LnX、LnM、LnY3都是一阶单整,故该三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在ADF同阶平稳的前提下,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对广东省进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基于此建立回归方程,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残差序列e为了提高模型的精准度,这里也对序列e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经过检验可以发现,LnX、LnM、LnY2三个变量是协整的,LnX、LnM、LnY3三个变量也是协整的结论。协整检验虽然可以检验一组变量在长期是否存在稳定均衡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此处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分析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X是变量LnY2、LnY3的原因,LnM是变量LnY2的原因,但不是LnY3的原因,说明广东省的出口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进口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显著性影响。

3研究结论及其对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首先,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广东省经济发展对进出口的依赖极强,这就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的约束。具体体现在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趋势不断涌现,以及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所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广东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是其产业结构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总体来看,广东省第一产业一直维持在很低的平稳水平上,波动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后,广东省进出口和产业结构二者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仅存在于第二、第三产业中,但是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和第一产业无长期稳定的关系。广东省进出口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度不一样。从前面章节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分析,广东省进口和出口明显时候第二产业变化发展的原因,广东省出口也能很好地解释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但进口对第三产业的解释度并不高。

3.2对策建议

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好“市场”“政府”的双重作用。深化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利用政府政策把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引导到良性道路上,从而为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的联动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主动融入国际市场中,合理有序地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恰当地运用国际规则维护在国际竞争中的正当利益。同时应注意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优化广东省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经过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广东省进出口贸易确实能够影响产业结构,尤其是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很显著。既然进出口可以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那么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对于广东省产业优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强化“政策”意识,并抓好政策的实施,以贸易政策促发展。应当明确的是,贸易政策要能真正在市场中起到作用,不单单需要政府的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参与,即要加强企业的政策意识。

参考文献

[1]战书彬.论对外贸易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关系[J].东岳论丛,1997,(6):40-43.

[2]陈靖,唐斌.福建省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福建经济形势分析之二[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2,(01):31-35.

[3]张明志.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D].厦门:厦门大学,2002.

[4]郭利红.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5]符磊.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8.

[6]赵花.广东省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优化升级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出口结构范文篇8

贸易结构既是一国经济技术水平、商品国际竞争力等指标的综合反映,也是其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力的源泉之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对外贸易结构比贸易规模更能体现出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于是,由此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成为国际贸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领域。针对外贸结构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着手研究了各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原因。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强调国内市场规模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弗农(1966)、马库森和斯文森(1985)将技术看作外生变量,认为技术差距和转移影响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巴拉萨(1963)、格鲁贝尔和劳埃德(1975)、赫尔普曼(1981)等人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主要研究技术变动原因以及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1990)、小泽辉智(1992)、邓宁(1993)等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结果均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多数研究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Ng、Slaughter等学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优化母国的产业结构,甚至会有不利的影响。FukaoKyoj、IshidoHikari、ItoKeiko(2003)等学者则把产业内贸易理论运用到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来,结果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东亚区域内垂直产业内贸易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改变了区域内的贸易结构。目前,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作用,该类研究普遍认为FDI不但有利于中国出口的总量增长,还对其结构变化有很大的优化作用。如江小娟(2002)研究表明,跨国投资作为各种要素跨国流动的重要载体,对出口增长与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二是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研究,如张亚斌(2000)、原毅军(2005)等人认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胡秋阳(2005)、陈元(2007)则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三是汇率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如胡均民(2006)、冯正强(2007)等,从“价格”机制角度寻求贸易结构的变化原因;四是关于技术进步与出口结构升级的研究,如易纲、樊纲、李岩(2003)、赖明勇、许和连、包群(2003)等人认为在要素禀赋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变要素生产率来影响一国生产函数变化,最终促使产品生产和出口结构发生转变。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贸易结构整体技术结构在上升;五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王英和刘思峰(2007)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出口增长,还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隋月红、赵振华(2008)研究发现: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形成有正向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仍不能产生作用;俞毅、万炼(2009)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虽然较多,但就某一具体因素单独展开研究的居多,从优化贸易结构视角,对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却并不多见。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各类影响因素归纳到一个框架内,并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新数据,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因素展开系统研究。

模型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1.出口商品结构(ECM)出口商品结构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衡量有很多指标,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本文试图用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分类中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Chemicalsandrelatedproduction)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Machineryandtransportationequipment)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作为出口商品结构的量化指标,因为SITC5和SITC7两类产品通常被认为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该比重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变化过程。2.产业结构(GL)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出口是由其专业分工所决定,因此可以认为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高度相关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一般来说,一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总是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展到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最后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发展产业内贸易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试图用GrubelHerbert和P.J.Lloyd(1975)构建的GL指数作为量化指标,用来测量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GLi=1-|Xi-Mi|Xi+Mi其中,Xi和Mi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3.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一般认为,外商直接投资(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对于弥补东道国资金不足、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中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同时也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为确保分析的有效性,该指标选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4.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其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不仅应当有利于寻求原材料供应和改善管理技能,扩大市场份额,还应当有利于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充分带动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从而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也需要进行探讨并加以实证的支持。为确保回归分析的有效性,该指标选用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5.人民币实际汇率(RER)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汇率升值或贬值,改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对贸易结构产生影响。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政策可以用来调节贸易结构。考虑到价格变动因素,本文选取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来衡量我国的汇率水平。其表达式如下:RER=etCPI1tCPIot其中,et代表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CPI1t代表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ot代表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各期的消费物价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计算得出。6.技术进步(TFP)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可以在一国要素禀赋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作用于该国的生产函数,最终促使产品产出和出口结构的转变。本文选用生产函数的总量测算法,即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我国的技术进步。TFP=YtKαtLβt其中,Y是产出,K和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t代表时间,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对上式取对数,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lnTFPt=lnYt-αlnKt-βlnLt利用上式可以测算出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资本投入(K),采用年末就业人口数表示劳动投入(L),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Y),并借鉴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设定我国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6和0.4②。为消除物价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价格处理。(二)样本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根据其数据计算得出(表1)。(三)回归分析本文应用R统计软件进行数量分析。为检验以上各因素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笔者采用如下回归计量模型:ln(ECM)=β0+β1ln(GL)+β2ln(OFDI/GDP)+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1)其中ECM为出口商品结构,GL为产业内贸易指数,OFDI/GDP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IFDI/GDP为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ER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TFP代表技术进步,∈为随机扰动项。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拟合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上述回归拟合结果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TFP)的拟合系数为1.01530,其所对应的P值为0.00167,即该变量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序列,表明拟合效果较好,TFP对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的不断积累会呈现出边际报酬递增的现象。一国知识存量越大,则投资和资本的收益就可能越高,其经济增长率就越快,该国产业结构也会随着产业的资本、知识密集度增加而升级,产业比较优势结构升级,带动出口商品市场的扩张,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升级。人民币实际汇率(RER)的拟合系数较大(1.90649),而且其小于0.01的P值表明在99%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理想,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的变化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外投入比例不同,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进口投入的依赖在一般意义上要强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从而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进程③。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对应的拟合系数为0.1197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小于0.05的p值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理想。产业结构(GL)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所对应的系数分别为0.19860和0.08360,说明这两个变量与出口商品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它们的p值均大于0.1,说明即使在90%的置信度上,拟合结果也不理想。由此,我们应该排除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根据后退选变量法,将GL和OFDI/GDP这两个变量在模型中予以剔除(后面单独探讨)。然后,对包含剩余变量的模型做进一步检验,由此得到下列回归方程(2):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2)方程(2)回归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在剔除掉产业结构(GL)和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两个变量后,方程(2)回归结果中的P值表明所有变量拟合结果均比较理想,其调整后的R2为0.9263,也表明In(ECM)的变动中有92.63%可由自变量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人民币实际汇率(RER)、技术进步(TFP)与出口商品结构自身(ECM)都是该模型的有效解释变量,方程检验结果符合经济现象,可以说明其有效性。因在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分析中得到的RER和TFP拟合系数较大,所以笔者进一步考察在去除其他变量影响下,两者和出口商品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得到下列回归方程(3):ln(ECM)=β0+β4ln(RER)+β5ln(TFP)+∈(3)方程(3)回归拟合结果如表4所示。在剔除外商直接投资(IFDI/GDP)因素干扰影响后,方程(3)拟合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技术进步系数增加,说明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增加。(三)残差平稳性分析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指出,对回归方程的单位根进行检验以此来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鉴于笔者已经完成回归分析,将采用上述方程(2)直接计算对应残差序列,并检验其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亦即判断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模型估计的残差为:∈=ln(ECM)-β0-β3ln(IFDI/GDP)-β4ln(RER)-β5ln(TFP)(4)因此我们采用R语言中的ur.df函数检验单位根,得到p值为0.08082,说明在90%置信度下残差平稳性检验通过。因此,从长期来看,出口商品结构与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均衡关系。(四)对GL和OFDI的趋势分析单独探讨产业结构和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通过对表1中的产业结构(GL)、对外直接投资(OFDI/GDP)与出口商品结构(ECM)历年数据的移动平均项来实现对他们关系与趋势的判断。如图1和图2所示。图1表明,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的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正向上升趋势,而且产业结构的改善速度要稍缓于出口商品结构的提升速度,因此,可以理解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又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图2表明,从1990年到1995年OFDI/GDP比值与ECM两者是正向上升趋势,但从1996年到2005年间OFDI/GDP比值在振荡下跌过程中对ECM的变化几乎毫无影响,而2006年到2010年OFDI/GDP比值的快速上涨对ECM的改善也并无明显影响。这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与目前国内部分学者研究结论也基本相符。

结论与启示

出口结构范文篇9

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证明我国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出口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大小,得出出口贸易对各产业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并重点讨论了三类产品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拉动作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

出口结构产业结构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增强,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这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显著。出口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产品,从而决定了其出口商品的结构。理论上而言,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方向,从而最终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关于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多集中在出口总量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上。在关于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上较多地使用回归分析,而使用Granger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使用Granger因果关系和协整理论检验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在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大多是将出口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然后研究这两类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采用联合国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方法对中国出口产品归纳为三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且分别将这三类产品出口额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这对于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占据过半比重的轻纺产品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这说明在我国即使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大多数也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其依靠的都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持续收缩的影响下,为了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二、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的选取

由于从1992年开始,中国海关统计改用新的对外贸易商品目录,为了使所选数据的统计口径一直,故本文的研究时间是从1992年到2008年,基础数据是中国的总出口额、分类商品出口额和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中心。用EX表示出口额,用Gi(i=1,2,3)表示各产业的产值,用Ii(i=1,2,3)表示各产业占GDP的比重,用RES、LAB、CAP分别表示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另外,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且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的比重(13)来代表产业结构这一变量。

为了消除异方差和数据剧烈波动的影响,本文对选用的基础变量进行了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EX、LnGi、Lnli、LnRES、LnLAB、LnCAP取对数后将更容易得到平稳数据,且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

C.J.Granger通过多次模拟分析,发现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协回归现象而造成所得结论失效的不良结果,因此,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只有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若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且同阶单整,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性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运用eviews5.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

平稳性检验结果(表1)表明:出口额、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原序列均是平稳的;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而第三产业产值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可见,出口额和第三产业比重是同阶平稳序列,且所有选取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出口额和第三产业比重符合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因此,为了考察出口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将对二者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W.J.Granger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定义,并就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性提出了检验方法,即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明确同阶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性检验式是VAR模型中的一个方程。因此Granger检验式的滞后长度也可由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长度确定之(张晓峒,2007)。根据AIC和SC准则,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即出口的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出口发生变化。但本文主要研究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因此,下面将运用协整技术,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四)协整性检验

协整分析的经济意义在于揭示时间序列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目前采用最多的协整检验方法是Johansen检验法。由于出口额与产业结构是同阶平稳的时间序列,符合协整的前提条件,它们之间有可能具有协整关系。并且在因果关系检验中也已证实出口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将测算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大小,结果如表3所示。

从得出的协整方程可知:出口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为正,即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具有带动作用。可见,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出口贸易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定量测算

通过ADF检验得知本文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均满足回归分析的要求,不会出现协回归,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出口的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且协整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出口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分别有多大、对哪一个产业的贡献最大,这些还不明确。因此本文下面将分别对出口额与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出口贸易对各产业影响程度的大小。

从回归结果来看,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出口和三次产业之间都是正相关的关系,拟和程度都达到了90%以上。这说明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规模扩大。而从对三次产业的系数比较来看,出口对三次产业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增加0.37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增加0.7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增加0.782个百分点。说明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又大于第一产业,因此出口的发展会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而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来讲,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又快于第二产业。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四、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中将出口的商品划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总共包括九个小类。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对中国产品进行分类。通常将0~4类初级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第6、8类制成品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第5、7类制成品定义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第9类为未分类的其他产品。在分析了出口总量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之后,本文将从出口的产品结构人手分别分析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对各产业的影响。为此,本文分别将这三类产品的出口额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回归结果可知:

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进行回归的系数均为负数,且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方程的拟合程度都达到了80%以上。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系数为负,说明属于初级产品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增长,没有对第一产业起到带动作用;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系数为负,即随着这类产品出口的增长,引起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说明属于工业制成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会吸引劳动力和资金等向该部门转移。总之,随着出口的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

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3期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进行回归的系数均为正数,但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的方程拟合程度较低,且F值较小,方程整体不显著。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且这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都在80%左右。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此类产品出口与第二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说明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不深;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系数为正,说明这两类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即这两类产品的出口通过吸收劳动力、吸引资本和技术等途径,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从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来看,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对第二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是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说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有较大的贡献。

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差,方程整体显著性较低。表明这两类产品出口与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且对出口的影响系数为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对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其出口能够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通过产业关联等途径对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产生强劲的带动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五、结论与建议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证明出口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从出口额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回归分析来看: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而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又大于第一产业,因此出口的发展会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而使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同时,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来讲,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又快于第二产业。可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即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很大程度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对产值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从出口产品结构和各产业的比重来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二、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没有相关关系,与第二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小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系数;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第一产业比重负相关,与二、三产业比重无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了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是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现阶段的出口结构仍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而很少来自资本和技术要素。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难以创造稳定的出口发展环境。所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应尽快实现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出口结构范文篇10

1.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后,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7,1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0%,占出口总额的93.6%,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1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1.8%,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8.6%。据世贸组织(WTO)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偏低。

2.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是由于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近年来,加工贸易一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5年加工贸易额为4,16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的出口,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从出口贸易国别结构来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2005年,我国前四位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其总和达到了出口总值的67.6%。其中,美国占21.4%,欧盟占18.9%,中国香港地区占16.3%,日本占11%。由于香港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中又以转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因此,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

4.从出口主体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上升较快,外资企业仍占主体。2005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出口激增,同比增加62.1%,但只占出口总额14.7%;外资企业同比增加31.2%,占出口总额的58.3%。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来看,外资企业占88%,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比较低级,没有摆脱依靠低成本竞争的老路。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已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仍然偏低。我国工业制成品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低廉的价格优势来扩大市场。这不但会导致能源浪费、环境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低级的产品结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加工贸易仍以初级形式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加工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加工过程短,加工深度不高,产业关联性偏低,产品附加值偏低。这表明,我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较低层次。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贸易风险较大。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将带来东道国贸易失衡、加大国内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4.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占主体,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空间。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技术进步,但主要是一般技术进步,而不是先进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垄断核心技术,主导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办厂,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凭借着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挤占了我国民族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

三、优化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1.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提高管理水平,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企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引导加工企业根多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指导政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加工贸易。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护和巩固已有市场,积极开辟新的海外市场。我国与东南亚、非洲、南美、中亚等地的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具有了技术、资源方面一定的比较优势,而我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原材料等正式这些国家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这些国家实施有效的海外投资带动战略,既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减低外贸风险,实现“边际产业”的国外转移,又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4.合理引进FDI,提高民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FDI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型、知识含量高和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使用的质量,并合理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单位面积投资密度的优化。通过FDI的“溢出”效应,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带动民族企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四大特点和相应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问题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超过1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实现贸易顺差110.1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平稳而且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财务司网站:/tongj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