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2:13:22

出口产品

出口产品范文篇1

各部门出口、总投入、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获得,并以2002年价格为基期,剔除2007年和2010年数据中的价格因素。各部门能源消耗量及能源出口由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获得。由于能源统计口径和投入产出口径不一致,将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调整为21个部门,并以投入产出表为基准,将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作相应调整(见表2)。本文结合2002年、200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以及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和能源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出2002年、2007年及2010年共三年21个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进而计算出各部门的出口隐含碳,并分别对2002—2007年以及2007—2010年的隐含碳排放增长进行分解。借鉴姜茜等和郑展鹏等的分类方法,结合具体贸易商品的要素密集特征,将主要出口商品分为四类,以便分析比较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变动。分别为:①矿产品、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1、2、3、4、5、6、9、10);②纺织以及服装皮革等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7、8);③化学制品、机械、运输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11、12、14、17);④电子、通信、精密仪器等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13、15、16、18、19、20、21)。

2结果分析

2.1不同类型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强度

由表3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分居第一和第二,3个年份分别为6.65吨/万元、4.53吨/万元、3.60吨/万元和2.31吨/万元、1.83吨/万元、1.31吨/万元。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直接碳排放系数最高,其占完全碳排放系数比重分别为65.10%、61.94%、67.44%,这表明,生产过程中直接能源消耗排放的CO2较多。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系数较高,其占完全碳排放系数比重分别为71.84%、81.83%、79.66%,说明由于中间投入品比重较高而导致的间接能源消耗排放的CO2较多。值得注意的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系数最高,其占完全碳排放系数比重分别为80.09%、86.15%、84.79%。

2.2基于隐含碳角度的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对外贸易体现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优势的部门分布。从四类商品出口隐含碳占出口隐含碳总量比重来看,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隐含碳位居第一位,其占出口隐含碳总量的份额较稳定,为46.0%左右。其次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占出口隐含碳总量比重呈稳步增长趋势。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隐含碳所占份额呈逐步降低趋势。出口隐含碳总量及所占份额虽然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以及变化情况,但由于贸易隐含碳由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决定,将导致出口隐含碳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出口结构的变化。从规模效应来看,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出口隐含碳规模效应均为正,表明四类产品的出口量均增长,但对比2002—2007年,2007—2010年增长幅度大大减少,很大原因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中国出口形势恶化。其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规模效应最大,其次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说明这两类产品出口规模增长幅度较大,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增长较小。结构效应表示某类产品出口量比重的变动情况,其值为正,说明该类产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比重增加,反之亦然。资本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在增加,自然资源密集型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减小,减小幅度基本持平(见表5)。从分解出来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可清晰地看出,2002—2007年与2007—2010年期间,四类产品的出口量均在增长,但是,四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呈两极分化趋势,即人力资本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增长趋势,而自然资源密集型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出口重心向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

2.3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在加快

技术效应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完全碳排放系数的增大或减小的问题,技术效应为负表明生产中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产品耗碳量减少。从表5可以看到,2002—2007年与2007—2010年,四类产品的单位产品耗碳量均减少,说明生产技术不断在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受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7—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额对比2002—2007年增长额大幅度减少,但是,四类产品的技术效应所带来的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减少幅度均大于2002—2007年,表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速率在加快。其中,2002—2007年完全碳排放系数降低幅度最大的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次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最小的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2007—2010年完全碳排放系数降低幅度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最小的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从四类产品的完全碳排放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见表3)。

2.4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一直以来,加工贸易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份额较大。出口隐含碳计算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间投入品与最终产品均在国内生产的出口品所含的隐含碳,另一部分是中间投入品为国外进口品,在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再出口的产品的隐含碳,即R(I-Ad)-1Am(I-A)-1EX,其所占比重则反映各类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由表4可知,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大,并呈增长趋势(3个年份分别为29.44%、32.14%、26.91%),其次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加工贸易(2002、2007和2010年分别为15.27%、22.47%、19.75%)。这表明,在机械、电气设备、纺织鞋帽等出口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其因进口中间投入品,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碳排放。但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加工贸易比重最小,而这类产品的完全碳排放系数最高(3个年份分别为6.65吨/万元、4.53吨/万元、3.60吨/万元)。说明加工贸易集中在完全碳排放系数较低的部门,而化工、运输设备等完全碳排放系数较高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时的进口中间投入较少。相对人力资本密集型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本来较少是原因之一。

3主要结论和几点建议

3.1主要结论

(1)人力资本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较高。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间接消耗带来的碳排放比重大,资本密集型产品直接碳排放系数较高。(2)出口重心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逐渐降低。出口产品向高端化发展,但碳排放强度也更高,出口结构的调整对碳减排不利。(3)加工贸易总体呈增长趋势,且集中在碳排放强度较低的部门,“节省”了大量碳排放。(4)出口产品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速率在加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碳排放强度降低幅度最大。

3.2几点建议

出口产品范文篇2

关键词:碳中和;碳达峰;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

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加快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要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在发起一场影响深远的绿色产业变革。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低碳转型将会重新塑造我国对外贸易产品的成本曲线和市场环境,对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产生持续的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未来趋势,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能否达到双碳目标将成为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随着绿色贸易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海外市场对我国企业和产品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发达国家,“控碳”已经成为一种贸易强制性条件,只有达到了一定标准,相关产品才能够投放市场,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一种新的政策性壁垒。在这一条件下,碳排放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为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将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定量评估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文献综述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涂淼(2021)认为,我国主动加快碳中和,有利于未来在全球绿色贸易竞争中占据核心位置,同时倒逼我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刘增明等(2021)则认为,“双碳”目标的履行,将会降低国际市场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提高我国出口的稳定性。同时,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外贸产品的升级换代,在国际贸易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尹伟华(2021)则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可能将主动调整出口策略,降低中低端高碳工业品的出口比例,以满足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会提高高端的低碳工业品以及服务贸易的比例,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在新一轮的全球贸易竞争中,发展绿色贸易将会为我国出口贸易提供新的动力。赵飞(2021)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国际碳排放权的摩擦逐渐增多,国际贸易壁垒将逐步提高,对现有的自由贸易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刘斌等(2021)指出,未来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企业对环境的边际贡献越大,在国际贸易中越能够获得品牌溢价。因此“双碳”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引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李晓波(2021)认为,扩大绿色产品出口规模能够有效支持“双碳”政策目标的实现,同时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并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我国绿色贸易出口的比重,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踏实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既是国际贸易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具体表现。杨得意等(2021)认为,我国的出口贸易会降低进口来源国本地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却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制造业在其中占比较大。陈冰(2020)在研究中指出,国内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贸易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海外国家的环境规制政策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直接影响,文章也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田静和刘学文(2020)指出,全球碳中和对拉动国内需求有重要影响,同时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会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庞大的市场支持。田建国等(2019)认为,“双碳”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金融部门的持续支持。同时碳中和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碳中和相关联的碳金融市场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对“双碳”政策和绿色贸易的研究较多,但并未将二者直接联系起来。并且大多研究属于定性分析,具有的理论参考价值有限。因此,本文在传统的贸易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双碳”政策目标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构建了新的出口产品贸易竞争力模型,并定量评估了我国各部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研究方案设计

(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评价

在“双碳”政策目标下,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将由传统的价格优势向低碳优势转变。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碳排放贸易壁垒和国内“双碳”减排目标。即在已有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加入绿色贸易壁垒约束,最终来衡量我国出口产品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借鉴陈良宇(2021)的做法,将我国出口贸易产品分为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然后对来源于COMTRADE数据库中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选择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出口贸易份额以及碳排放约束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又被称为区位熵指数,其计算方式如下:(1)在式(1)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j表示产品种类。Xijt表示i地区在t时刻对j产品的出口贸易总规模,∑jXijt表示i地区在t时刻所有出口产品的贸易总规模。∑iXijt表示全球所有经济体在t时刻对j产品的出口贸易总规模,∑∑iXijt表示全球所有经济体在t时刻所有出口产品的贸易总规模。当RCAijt指数大于1时,意味着具有贸易比较优势,指数越大意味着竞争优势越明显。ETFijt=RCAijt*F(j)*∑QijtGo2it(2)在式(2)中,本文加入了出口贸易份额以及碳排放约束变量,用来评估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其中F(j)表示我国j产品出口在全球出口贸易市场中占据的比重,一般而言,占比越高的产品,在全球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Go2it表示各个国家碳排放约束的程度,一般而言,平均碳排放量越少的国家,对进口产品施加的碳排放量约束就会越大,因此Go2it变量本文以各个国家平均碳排放量来表示。Qijt表示我国j类产品在i地区的出口贸易占比。在式(2)中,ETFijt越大,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越强,当该指数小于1时,意味着我国该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本文以2000-2019年为研究期间,整理了历年我国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数量及其规模,同时基于HSCODE编码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分类,本文参考胡剑波(2017)的做法,将我国出口产品按行业部门进行分类,最终将行业部门分为23类,具体行业部门的划分见表1。

(二)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

进一步的,本文在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上,分部门对我国出口贸易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具体测算方法是参考苏玫(2020),按照IPCC(2006)提供的分行业碳排放因子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全国低位发热量数据,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分行业能源消耗数据,测算得到我国出口贸易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具体见式(3):COUit=TM*ESRit*RMit/GROit(3)在式(3)中,COUit表示i部门在t时刻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TM为分行业碳排放因子,ESRit表示历年我国低位发热量数据,RMit表示分行业能源消耗数据,GROit则表示分行业经济产值的大小。COUit越大,意味着出口贸易二氧化碳排放量越高,在碳约束的条件下,对出口贸易将会带来不利影响。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测度结果

表1为我国分行业对外贸易出口竞争力评价,同时为便于比较,本文计算了各行业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具体见表1最后一列。可以发现,在不添加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在所有23个对外贸易产业部门中,有18个产业部门处于贸易相对优势地位,但考虑到碳排放约束后,仅有10个产业部门处于贸易相对优势地位,分别为“纺织业”“非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业”“其它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业”“旅游业”“其它服务业”。这说明在施加碳排放约束后,将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认为,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进口产品碳足迹的检测,对于高碳排放产品施加巨大的贸易约束。现阶段我国出口贸易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因此若国际贸易市场提高碳排放门槛,将极大的抑制我国产品出口。从不同产业部门的比较来看,我国第一产业的出口产品竞争力较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仅有煤炭业的贸易相对优势指数大于1,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出口供给充足。在考虑到碳排放约束后,我国农业部门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1,在全球贸易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从第二产业来看,一些传统的优势行业如“食品制造与烟草业”“木材加工与家居制造业”“造纸业”“金属冶炼与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业”“建筑业”由于碳排放量的约束,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滑明显,直接由相对优势地位转向为相对劣势地位。从第三产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与餐饮业受到碳排放量的约束,其它行业并未受到碳排放量的影响和制约,这说明服务贸易目前受碳排放的约束较小。

(二)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出口产品范文篇3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欧盟反倾销法

倾销与反倾销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因为倾销对国际贸易和进口国工业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各国及有关国家间组织纷纷通过制定和实施反倾销法对外国出口商的倾销行为进行抵制和制裁,但另一方面,进口国政府滥用反倾销措施片面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则会损害出口国的利益,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工业的发展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外国对我国出门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案件不断增多,并已成为我国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重大的法律上的障碍。欧盟是世界上最早对中国提起反倾销措施的地区,目前,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首选目标和主要受害者,本文试从国外、国内两方面探析我国屡遭欧盟反倾销的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1.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世界经济史表明,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通常,反倾销案变化比世界经济趋势滞后一年。也就是说,全球反倾销案增减是受上年世界经济状况影响的,或者说世界经济状况是国际反倾销的超前指标,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通货紧缩,国外对我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增加,欧共体也不例外。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欧贸易额已呈十几倍地增长,2003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并且欧中贸易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欧洲的经济事务官员在2004年召开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也坦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产品大量涌入欧洲,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欧洲国家需要中国产品,中国的产品成本较低,在欧洲市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的确给欧洲企业带来不少压力”,随着关税额普遍降低反倾销因为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报复性等特点而越来越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欧盟也不例外。

1.2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倾销规则时区别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虽然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才能适用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反倾销规则。实践证明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寥寥无几,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政治姿态。因此,“类比国制度”、“一国一税制度”仍然是适用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一般规则,用这些办法来衡量中国的产品是否构成倾销导致了许多我国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构成倾销或本来之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倾销,目前,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许多领域市场经济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俄罗斯。

2我国出口产品的自身问题

2.1出口的迅猛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攀升,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从2001年的6.8%增长到2005年的36.9%。尤其是,中国对欧盟出口,以平均27.6%的增长率,从2001年的6.8%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36.9%。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欧盟产品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如果中欧贸易继续增加。客观上会导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欧盟的商品继续保持发展,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不会减少。2.2出口结构不合理

(1)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制造业出口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杂项制品、加工层次低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简单的机械运输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产品即便属于中端或高端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赖进口,在中国经简单的加工组装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必然会对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及其就业造成较大冲击,从而成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招致频繁的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地区、日本和东盟的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2005年,中国对这5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7。%以上,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比重很高,尤以转口到美国、欧盟、日本。2005年与1997年相比,这一比重有所降低,但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显著改观。这些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偏高势必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容易成为反倾销的对象,例如,199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不到100吨金属镁,到了1996年增长到11000吨,这种情况就很难阻止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

3我国企业应诉不利助长外国对我反倾销

出口产品范文篇4

[关键词]产品责任险,承保风险,核保队伍,理赔服务

一、出口产品责任险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产品责任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制造或出售的有缺陷产品,在消费或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对消费者或使用者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一)出口产品责任险的特点

1.“长尾巴”责任

通常,采用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产品责任险保单,属于“长尾巴”的责任。30年前签发的保单,包括许多由于石棉或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潜在伤害的“长尾巴”索赔至今还在发生。

“长尾巴”责任困扰保险人的是无法精确预测最终的赔偿金额,从而影响保险定价的准确性。由于保险人无法预见被保险人的产品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而这些无法预见的索赔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提出,到那时,法律环境的变迁和通货膨胀都可能导致赔偿金额的提高,从而可能导致当初制定的保费不能满足现在的赔偿,因此容易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严格责任

被保险人在销售、生产和分发的产品中,如存在违反保证、疏忽、侵权和欺诈行为,都可能导致产品责任。

而当今,大多数产品责任诉讼都以严格侵权责任为基础,因此加大了被保险人的责任。严格责任关注的是产品本身以及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举证责任在被告方。即使是厂家在生产时已克尽谨慎之责,但是,如果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法庭仍将判厂家承担责任。

3.赔付以各国法律为依据,赔付差异较大

产品责任险的赔偿处理以各国的法律制度为依据,不同地区的产品责任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和消费者的索赔意识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产品责任险的赔付情况也各异。当前,从赔付的案件和数量上看,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西欧国家和日本。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200多家保险公司由于该险种经营不善而倒闭;90年代末,由于石棉而引发的责任索赔,使全球承保美国产品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遭到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的普遍降级。

(二)我国出口产品责任险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责任险市场,保费规模还很小,与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相匹配;不少中资保险公司对发展该险种持谨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熟悉该险种的专业核保人才匮乏、对境外的法律制度不熟悉、在处理消费者索赔案件时渠道不顺畅和不及时等。

二、美国产品责任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承保记录趋好

近年来,美国产品责任险的承保记录趋好,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净纯风险损失率降低,二是该损失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表1的前两行可以看出,对于产品责任险而言,以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2003、2004年的综合赔付率分别为77.9%和87%,低于近六年平均水平120.6%,损失率降低;同时,以索赔提出为基础的保单,其赔付率大大低于以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六年的平均水平低了近100个百分点。

表1后两行的数据反映,在2004年事故年度内,产品责任险的赔付率为69.4%,低于产险公司全险种平均的损失率。

(二)法律环境趋好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侵权法律体系(如:近乎苛刻的严格责任、巨额的罚金等)对产品责任险的经营十分不利。而今,事态已有了改变,法院已逐步从过去的偏向消费者的非理性判决逐步回归理性。2005年通过的“ClassActionFairnessAct”、“LawsuitAbuseReductionAct”,将限制律师提交无关紧要(frivolous)的诉讼,以避免滥判而损害厂家或销售商的利益;同年通过的“枪支合法贸易法案”(ProtectionofLawfulCommerceinArmsAct),将保护厂家和销售商免受该产品用于犯罪用途时所遭受的诉讼,同样的还有“食品消费中的个人责任法案”(ThePersonalResponsibilityinFoodConsumptionAct),这些迹象表明,产品责任险经营的法律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三)案均赔付突破100万美元,不同产品不同事故的赔付差异仍然很大

据JVR(JuryVerdictResearch)资料表明,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间,产品责任险的案均赔款突破100万美元,而上一次统计(1993年至2002年)的案均赔款为70万美元。造成案均赔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汽车与汽车配件(如:座椅、安全带、轮胎等)的案均赔款从上次统计的310万美元提高到了400万美元,这也导致了交通工具类的案均赔款从140万美元提高到了270万美元,提高了近一倍。

在产品责任险案均赔款提高的同时,不同的产品在案均赔款,或同一产品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仍保持较大的差异性,如:从不同产品的案均赔案上看,从最低的1.3万美元到最高的400万美元,交通工具是案均赔款最高的产品;从同一产品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上看,差异最大的是汽车配件,从1.3万美元到2。85亿美元;从起诉的成功率上看,石棉和飞机等分别高达71%和84%,而其他产品则不足20%;在所有的赔款中,14%案件在100~200万美元之间,5%的案件超过了2000万美元。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出口产品责任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承保风险控制方面

1.在保单选择上,主要以索赔提出为基础,或在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上增加“日落条款”,以控制“长尾巴”责任,从而确保较好的承保记录。

2.在承保产品的选择上,可从低风险、低案均赔付的产品向高风险、高案均赔付的产品逐步推进,现阶段可先承保日用消费晶等类的产品,将来再逐步过渡到承保农产品、交通工具等。

3.在保单赔偿限额的设置上,可从低限额向高限额稳步推进,现阶段建议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控制在200万美元以内。

(二)核保队伍建设方面

鉴于产品责任险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保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合格的核保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1.能够对承保产品销售前的各个环节作有效的分析和指导,即对产品的销售材料与广告的陈述、产品使用测试、原材料和供货商、产品标准、可靠性分析、包装和包装上的描述、操作指南与警告、产品保证和使用指南、分派和销售的指示、产品设计、生产程序、质量控制程序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指导。

2.能够对承保产品销售后的各个环节作有效的分析和指导,即对该产品的投诉处理程序、产品服务、客户使用检查、销售分析、召回计划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指导。

出口产品范文篇5

[关键词]产品责任险,承保风险,核保队伍,理赔服务

一、出口产品责任险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产品责任险承保的是被保险人制造或出售的有缺陷产品,在消费或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对消费者或使用者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一)出口产品责任险的特点

1.“长尾巴”责任

通常,采用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产品责任险保单,属于“长尾巴”的责任。30年前签发的保单,包括许多由于石棉或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潜在伤害的“长尾巴”索赔至今还在发生。

“长尾巴”责任困扰保险人的是无法精确预测最终的赔偿金额,从而影响保险定价的准确性。由于保险人无法预见被保险人的产品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而这些无法预见的索赔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提出,到那时,法律环境的变迁和通货膨胀都可能导致赔偿金额的提高,从而可能导致当初制定的保费不能满足现在的赔偿,因此容易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严格责任

被保险人在销售、生产和分发的产品中,如存在违反保证、疏忽、侵权和欺诈行为,都可能导致产品责任。

而当今,大多数产品责任诉讼都以严格侵权责任为基础,因此加大了被保险人的责任。严格责任关注的是产品本身以及产品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危险,举证责任在被告方。即使是厂家在生产时已克尽谨慎之责,但是,如果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法庭仍将判厂家承担责任。

3.赔付以各国法律为依据,赔付差异较大

产品责任险的赔偿处理以各国的法律制度为依据,不同地区的产品责任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和消费者的索赔意识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产品责任险的赔付情况也各异。当前,从赔付的案件和数量上看,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西欧国家和日本。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有200多家保险公司由于该险种经营不善而倒闭;90年代末,由于石棉而引发的责任索赔,使全球承保美国产品责任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遭到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的普遍降级。

(二)我国出口产品责任险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责任险市场,保费规模还很小,与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相匹配;不少中资保险公司对发展该险种持谨慎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熟悉该险种的专业核保人才匮乏、对境外的法律制度不熟悉、在处理消费者索赔案件时渠道不顺畅和不及时等。

二、美国产品责任险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承保记录趋好

近年来,美国产品责任险的承保记录趋好,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净纯风险损失率降低,二是该损失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见表1)。

从表1的前两行可以看出,对于产品责任险而言,以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2003、2004年的综合赔付率分别为77.9%和87%,低于近六年平均水平120.6%,损失率降低;同时,以索赔提出为基础的保单,其赔付率大大低于以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六年的平均水平低了近100个百分点。

表1后两行的数据反映,在2004年事故年度内,产品责任险的赔付率为69.4%,低于产险公司全险种平均的损失率。

(二)法律环境趋好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侵权法律体系(如:近乎苛刻的严格责任、巨额的罚金等)对产品责任险的经营十分不利。而今,事态已有了改变,法院已逐步从过去的偏向消费者的非理性判决逐步回归理性。2005年通过的“ClassActionFairnessAct”、“LawsuitAbuseReductionAct”,将限制律师提交无关紧要(frivolous)的诉讼,以避免滥判而损害厂家或销售商的利益;同年通过的“枪支合法贸易法案”(ProtectionofLawfulCommerceinArmsAct),将保护厂家和销售商免受该产品用于犯罪用途时所遭受的诉讼,同样的还有“食品消费中的个人责任法案”(ThePersonalResponsibilityinFoodConsumptionAct),这些迹象表明,产品责任险经营的法律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三)案均赔付突破100万美元,不同产品不同事故的赔付差异仍然很大

据JVR(JuryVerdictResearch)资料表明,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间,产品责任险的案均赔款突破100万美元,而上一次统计(1993年至2002年)的案均赔款为70万美元。造成案均赔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汽车与汽车配件(如:座椅、安全带、轮胎等)的案均赔款从上次统计的310万美元提高到了400万美元,这也导致了交通工具类的案均赔款从140万美元提高到了270万美元,提高了近一倍。

在产品责任险案均赔款提高的同时,不同的产品在案均赔款,或同一产品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仍保持较大的差异性,如:从不同产品的案均赔案上看,从最低的1.3万美元到最高的400万美元,交通工具是案均赔款最高的产品;从同一产品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上看,差异最大的是汽车配件,从1.3万美元到2。85亿美元;从起诉的成功率上看,石棉和飞机等分别高达71%和84%,而其他产品则不足20%;在所有的赔款中,14%案件在100~200万美元之间,5%的案件超过了2000万美元。

三、培育和发展我国出口产品责任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承保风险控制方面

1.在保单选择上,主要以索赔提出为基础,或在事故发生为基础的保单上增加“日落条款”,以控制“长尾巴”责任,从而确保较好的承保记录。

2.在承保产品的选择上,可从低风险、低案均赔付的产品向高风险、高案均赔付的产品逐步推进,现阶段可先承保日用消费晶等类的产品,将来再逐步过渡到承保农产品、交通工具等。

3.在保单赔偿限额的设置上,可从低限额向高限额稳步推进,现阶段建议每次事故赔偿限额控制在200万美元以内。

(二)核保队伍建设方面

鉴于产品责任险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核保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合格的核保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1.能够对承保产品销售前的各个环节作有效的分析和指导,即对产品的销售材料与广告的陈述、产品使用测试、原材料和供货商、产品标准、可靠性分析、包装和包装上的描述、操作指南与警告、产品保证和使用指南、分派和销售的指示、产品设计、生产程序、质量控制程序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指导。

2.能够对承保产品销售后的各个环节作有效的分析和指导,即对该产品的投诉处理程序、产品服务、客户使用检查、销售分析、召回计划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指导。

出口产品范文篇6

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对要素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而要素的供给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不得不面对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析了要素价格变化对中国的出口总量、出口结构、出口贸易方式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要素价格出口总量贸易方式出口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8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年均增长18.1%。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迎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年均增长28.9%,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过去出口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要素价格低估所产生的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要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能源为例,2007年的消费量为265,583万吨标准煤,为1978年的4.65倍。生产要素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逐渐推进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使要素价格出现了不断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出口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研究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价格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所讲的生产要素通常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大类,本文把生产要素分成劳动、土地和资源三大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利率并未市场化,利率受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大,没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劳动、资源类生产要素价格虽然短期内有升有降,但长期的趋势是不断上涨的。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的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32元,增加了7.2倍,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就资源类价格变化而言,2007年中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为1986年的6.08倍,而2007年产品价格指数仅为1986年的3.54倍,资源价格的上涨速度快于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

由于过去长期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严格的户口管制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前毫无节制的生育政策,使农村产生大量过剩的劳动力供应,因而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和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只能获得低工资,依靠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所产生的低成本优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种情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正在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中国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将逐步消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资源对工业的发展及其转化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源价格市场化的改革一直严重滞后,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日益突出,对国际要素市场依赖性加强,国内部分稀缺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通过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缓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二、要素价格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1、中国产品总体竞争力下降,出口增速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素价格改革滞后,要素价格低廉,环保收费标准偏低且征收不到位,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产业出口产品价格偏低,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特别是入世以来,要素价格偏低导致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外贸顺差过大的重要原因。以纺织业为例,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在我国劳动生产率并不高于甚至低于国外相同行业的情况下,国内外同类产品价格相差如此之大,直接说明了我国产品由于要素价格过低所导致成本方面的巨大竞争优势。正如前述,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对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必将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以及国际市场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出口的高速增长势头必将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2、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放缓、外资企业对出口贡献将降低

在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业快速向中国转移,外资企业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78—2007年这30年间,中国的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上升到12177.8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从1978年接近0到2007年的6953.7亿美元,2007年外商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1%,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

然而,外资大量涌入的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利润率较高,根源于要素的低价格,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率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2005我国食品加工制造业、鞋帽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分别为6.6%、15.91%、10.88%和12.73%,明显高于同期4.91%、11.2%、7.82%和10.11%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的产业利润率分别为19.54%、7.35%和17.53%,也高于同期10.14%、7.1%和15.34%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高利润必然吸引外资的大量进入,这种情况将随着我国要素价格的逐渐提高而得到根本改变,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将放缓甚至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外资对出口的贡献也会逐渐降低。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906亿美元,增速为13.6%;国有企业出口2572亿美元,其他企业出口3807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4.1%和27.9%,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更是在近年来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出口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少。

3、我国出口的贸易方式将发生重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一直高速增长,而加工贸易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明显偏低以及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与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工资水平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其平均水平的4%左右。中国劳动供求状况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健全,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必将大幅度上升,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也将大幅度上升,这将使在中国加工制造的工缴费上涨,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将会逐渐丧失,加工贸易的比重也必将逐渐下降。实际上,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6626亿美元,增长22.9%;加工贸易出口6752亿美元,增长9.3%,两者增速均出现回落,但加工贸易回落速度远大于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方式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比重首次超过加工贸易。

4、出口产品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要素与资源长期的低价格,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较大,特别是劳动密集性、资源密集性产品比重过大。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和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完成,中国劳动密集性和资源密集性产品的成本优势将消失,出口总量和增速均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将会持续增加。

三、应对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对策

在当前内需短期难以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维持稳定的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部分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素价格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有必要兼顾要素价格市场化和出口两个方面。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1、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随着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劳动密集性、资源密集性产品的成本优势必将消失,要维持较大的出口规模,必须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中国出口增长从“以量取胜”转变到“以质取胜”的轨道上来。这需要我们加大研发投入以加快技术进步、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以迅速增加人力资本。此外,还要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加快技术引进工作,迅速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际上,和自我研发相比,走技术引进之路,可以让我们少走重复研究的弯路,尽快解决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燃眉之急,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创造条件,提高利用技术的吸收能力,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溢出。

2、适度控制要素价格上涨速度

尽管要素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不可更改,但在上升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针对要素价格上涨的不同原因,采取措施适度控制,减缓要素价格上涨速度,以减少要素价格上涨对出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工资,由于我国劳动力的供需即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新增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工资上涨不可避免。工资上涨将提高加工成本,使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速度降低、工缴费上升,不利于出口增加。因而,在建立和谐社会,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应兼顾工资上涨可能对出口产生的影响,把工资上涨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

对于资源价格上涨的局面,不外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经济增长过快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结果。二是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造成的,这是资源价格长期低估后的正常回归。三是我国资源短缺,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议价能力低下。

当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深化,世界资源市场价格在不断走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巨大,这种形势下有利于我们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现在和将来资源的议价能力。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尽快实施更大规模的资源储备制度;其次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参股、控股国际上大型的资源生产企业;再次应该适度联合国内企业,避免各自为战、造成恶性竞争,提高议价能力;最后应及时根据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抓住当前有利形势,签订长期资源采购合同。

【参考文献】

[1]韩民春、樊琦: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相关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

[2]刘刚: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初探[J].宏观经济管理,2005(7).

出口产品范文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于2006年5月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下半年,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了6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就有33起。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从地域上看,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的国家不断增加。1988年以前,仅有美、澳、加和欧盟四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此后,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现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其次,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服装、鞋类、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国外此消彼长的反倾销指控,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严重威胁。

二、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

(一)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

1、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

2、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

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

(二)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的态度认识不足

1、中国一些出口企业错误认为应诉与否结果一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

我国某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体制本身的不完善,如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高额的诉讼费、政府监管弱化等,企业在应对过程中总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使应对措施不力或不到位,这对于赢得反倾销的胜利会大打折扣。

2、还有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

3、一些企业虽然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反倾销的应诉,但对于国外的不利判决反应消极。

大多数企业放弃上诉的机会,没有充分利用进口国有关法律和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很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尊严。如自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为期两年。如此不公正的判决尽管引起国内企业的强烈反弹和国外密切相关的企业的不满,但国内鞋企应战不乐观,在涉及的1200多家制鞋企业中,参加起诉的鞋企百分之一都不到。

(三)部分出口企业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很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

(四)反倾销预警机制不够完善,预警时间出现时滞。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闭塞,其信息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渠道,对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这样导致绝大多数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没有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政府发出反倾销预警的时候,国外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已迫在眉睫,这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的期限,尤其是从调查公布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多天的时间。因此,出口商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政府在企业的反倾销应对中作用有待加强

对整治国内市场的立法方面缺乏惩治的力度,虽然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法规制度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对国内的竞相压价进行约束和打击,对容易导致国外反倾销的出口行为有所遏制,但对于反倾销涉案企业的不应诉、不积极应诉的做法打击力度不够,没有相应的法规对这些出口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理惩罚,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在反倾销涉案后,我国在对外立法及外交方面对外国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应诉和胜诉。

(六)“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暗怀戒心,视我国为潜在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中国威胁论”,对我国极力防范。之后,“中国威胁论”逐渐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右派,对华不友好的政客、商人和媒介也假借“中国威胁论”,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甚至视中国产品的到来是“经济侵略”。因此,许多国家在这种谬论的鼓噪下,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往往将反倾销作为重要的防护手段。

三、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造成的影响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反倾销案越来越多。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影响产品的出口

一旦产品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就会马上影响该产品对该进口国的正常出口,而一旦裁定倾销成立,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往往会导致出口产品失去进口国市场,这对我国出口极为不利。目前国外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对象是我国的三资企业,因为在我国目前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18万家企业中,三资企业就占了17万多家。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严重影响了其产品的出口,也使我国某些出口企业自动退出国际市场竞争。事实上,一旦出口商品退出国际市场,又给国内市场带来压力,连锁影响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发展速度及生产规模的萎缩,使该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二)应诉费用过高导致企业亏损

我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过程中要承担律师费用、应诉资料搜集费用、企业联合应诉费用等一系列高额应诉费,还要配备其工作人员。在联合应诉过程中,其综合成本达上千万元。这种后果连锁影响其他企业应诉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外厂商对华反倾销的动力,给我国出口产品生产和行业前景蒙上阴影。

(三)新兴工业发展受阻

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而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四)影响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

三资企业的产品不断被诉,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或失去了国外市场,部分企业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直接损害了外商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了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

(五)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后,受阻于国外市场,在一时来不及转移市场或因为反倾销的连锁反应而转移市场无望的情况下,势必返销国内市场。这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的应对措施

(一)早日摆脱“非市场经济”

对外贸易交往中,要减少贸易摩擦、摘掉“非市场经济体”的黑帽就应按WTO规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及早取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二)保持有序竞争

避免由于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和缺乏统一行动、低价竞争而导致反倾销,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行动,制定相关产品出口最低价,防止相互削价竞争。

(三)积极应诉

应增强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倾销意识,从意识上抓起,确立有诉必应的观念。可以通过政府、商业协会等组织以各种途径了解反倾销的重要性、后果的严重性和应对方法。抗辩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应积极应诉。

(四)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的败诉。扩大信息源及信息渠道,避免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最新反馈出现明显的滞后。出口企业对其产品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情况的获悉,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部门的信息传递,要主动开辟多方的信息渠道。

(五)改变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当一些国家根据WTO规则和反倾销法律法规为手段,向我国产品课以高额进口关税,将我国产品拒之门外时,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如贴牌生产、特许经营、合资、对外直接投资等。

参考文献:

1.林萱,“中国仍是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国际商报,2003.5

2.刘颖.中国企业的反倾销“困局”.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

3.郭凤艳.浅谈我国企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5

4.裴长洪,王镭.“中国面临反倾销挑战的形势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02.5

5.宋永辉,马少凌.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1

6.叶全良.《国际商务与反倾销》.2005.人民出版社

7.杨云母,王云凤.《国际贸易教程》.2007.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口产品范文篇8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指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商品之所以具备令人惊讶的价格竞争力,其主要因素就是—劳力成本低。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外贸优势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取得的。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还属于“粗放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低人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营销网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由于出口价格压到接近于成本,所以国内出口企业从整个生产链条上赚取的利润少得可怜。

2004年,中国服装产量增长了15.10%,出口额超过616亿元。但在我国纺织服装业惊人的产量和出口量背后,却有着“大而不强”的阴影。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世界名牌hugoboss的精美衬衣在美国纽约第54大街的售价高达120美元,而剖析这个价格会发现,其中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而在竞争激烈的代工市场,有些国内制造商为了打压竞争对手、拿到订单,不惜开出总售价8%左右的“超低价”。2005年,我国向欧洲市场出口的一种小家电产品,出口价为折合人民币40元左右。但到了欧洲市场,其售价折合人民币高达1200元,大约是出口价的30倍。巨额的流通利润,国内生产商却难以分享。

而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已经开始将关注焦点从价格表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价格形成机制上。我国的低劳力成本带来的“粗放式”出口优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出口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要想不再为别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必须转变出口方式,抛弃低价竞争的传统贸易模式,做别人没有的创新的产品。渐渐走出“量增价跌”的死胡同。

改变传统出口贸易模式的目的是要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扩大产品外销的利润空间。本文试图从电子商务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提出“跨国购物车”的解决方案,进而探讨中国的出口企业如何能以最低成本通过构建独立的b2c交易平台在欧美发达的电子商务市场进行市场营销。最终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零售与批发体系。

“跨国购物车”是实现出口产品利润最大化的解决方案。它能在制造商与不同国家的最终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营销关系,实现全球网上销售。也就是说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可以从出口产品的国内出厂价扩展至国际市场的零售价。

实施“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首先要求出口企业把握欧、美电子商务趋势,确定电子商务全球化的战略,锁定目标市场。在产品研发、生产、包装等环节要确立符合目标市场体系(产品本地化)的规范和标准。按照传统的模式,企业要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零售体系,须在当地设立机构、招聘销售人员和展开市场营销等工作,营运成本和风险管理对一般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常常不会把在目标市场直接建立零售的策略作为首选。然而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在目标市场实施直接建立零售的战略已成为一件非常轻松的的事。

“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全球化的网上零售首先要选择一个安全稳定高速、一步到位的国际主机托管计划。这个平台应具备支持中小企业在网上进行商业运营的功能。能支持构建高级商务网站所需的功能如ssl、商业级数据库和,asp/技术等。在这方面企业每年的开支应控制在100-500美元之间。

2.“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应具备符合目标市场本地化的网上购物/商品展示系统。该系统的开发能充分展示企业销售产品的特点。设计模块应考虑与网上营销系统模块、定单模块和物流配送模块的接口。如面向美国本土销售的网站,可根据不同州,设置不同的税,根据不同的交货地点和方式,设置不同的运费。如在中国对全球销售,可根据买家所处国家/地区和交货方式,设置不同的运费等等。

3.“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要实现全球客户直接在网上支付功能。目前可配合标准购物车系统进行网上支付的第三方服务商有数家。跨国购物车可以做到与网上支付系统的无缝对接,不增加买家填写个人资料的繁琐,由于支付系统服务商可靠的网站安全系统,又增加了买家的购买信心。使用这些网上支付系统可大大降低企业在网站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投入,可使商家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方便买家了解产品的信息方面。目前网上商家普遍使用的网上支付系统是paypal全球在线付款服务。paypal是一家ebay公司,它是在线付款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在全世界有超过8,600万个帐户用户,选择一个paypal账户是实现在国外销售、拓展国际业务的绝佳方式。paypal由买家和卖家、在线零售商和其他商家在56个市场使用6种货币╟加元、欧元、英镑、美元、日元、澳元。具备快速、安全而又方便等特点,是跨国

交易的理想解决方案。

4.“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着重要解决的是网上营销商品在目标市场的本地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国际物流中的瓶颈问题。当国内企业确立了全球销售(b2b模式)或网上零售(b2c模式)的策略后,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的特点和价值确定不同的物流配送系统。对那些价值较高的产品,通过网上获得订单后,由卖家所在地的快递公司提供直接的门对门服务。如由ems、ups或fedex等专业的快递公司可直接将销售商品从中国快递到美国的消费者手中。通常的运费包括了产品的关税。采用这种方式配送成本大、售后服务对目标市场的买家会造成不便。从长远看,并不是国内企业的最终选项。“跨国购物车”解决方案所要实现的是在目标市场建立一个完全符合电子商务全球化销售的物流配送中心,如在美国购买或租用一定面积的仓储设施,然后分租给若干中国的网上商家。该中心提供一系列网上销售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清关、仓储、将定单由配送中心寄送至当地消费者、有质量问题产品的退换等售后服务。该配送中心可由国内的行业协会或政府服务机构牵头组建或管理,这样国内的中小企业便可打消货物在境外仓储的商品安全问题。此外配送中心还可以在目标市场进行商品展示、配合中国卖家根据产品在美国的库存,提供批发性质的营销活动。海外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大大降低中国商家的国际物流成本,使得他们在目标市场直接建立销售的梦想成为可能。同时“跨国购物车”系统包括了定单处理和售后服务等模块,中国商家可在国内实时监控到目标市场库存、定单处理状态、产品退换和售后服务跟踪等变化。在目标市场建立库存、可为在当地展开批发业务建立基础,凭借快速的供货能力,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

出口产品范文篇9

1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际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

近年来,世界经济不太景气,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时,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加大。自1990年以来,我国商品进出口除了1993年为逆差外,一直保持着顺差。2006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62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对欧盟贸易顺差382.6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加强。另一方面,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将降到1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关税水平将降到3%左右,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也大大削减。因此,主要贸易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纷纷转向更加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反倾销措施因此也就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

1.2“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暗怀戒心,视我国为潜在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中国威胁论”,对我国极力防范。之后,“中国威胁论”逐渐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右派,对华不友好的政客、商人和媒介也假借“中国威胁论”,大肆渲染中国产品的危害,甚至视中国产品的到来是“经济侵略”。因此,许多国家在这种谬论的鼓噪下,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往往将反倾销作为重要的防护手段。

1.3“非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仍有一些国家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体,认为我国国内产品价格受政府操纵,不是在正常贸易情况下确定的,因此对外销售的产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这就造成了人为的、频繁的反倾销。

1.4我国出口企业无序竞争的结果

目前我国出口体制还比较混乱,部分出口企业经营不规范,不从性能、品牌、包装和服务等方面下工夫,却热衷于价格竞争,竞相压价。这种做法恰好授人以柄,给国外厂商提供了反倾销的充足理由,导致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反倾销的增加。

1.5我国部分企业缺乏积极应诉的意识

虽然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存在低价倾销问题,但由于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我国产品在价格上相对较低也不是全无根据的。所以如果我国企业能积极应诉,据理力争,很多反倾销案件是完全可以改变被裁定倾销的败局的。国外反倾销法一般都规定涉诉企业如不应诉,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可以直接做出缺席判决。据统计,在对华反倾销案件中,我国至少有一半企业不去应诉,直接导致了80%反倾销案件的败诉。高比例的败诉,不仅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利益,而且还助长了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者对华更加频繁的反倾销指控。

2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2.1加速国内经济改革,力争早日摆脱“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被动局面

在对外贸易交往中,要减少贸易摩擦,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摘掉“非市场经济体”的黑帽,就应按WTO规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及早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了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2.2加强行业自律,进行有序竞争

为了避免由于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和缺乏统一行动、低价竞争而导致反倾销,最好建立一个出口企业的行业协会,对内协调各方利益,规范本行业企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行动,制定相关产品出口最低价,防止相互削价竞争。同时,我国企业要尽快转变现有的竞争策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学会运用品牌、包装、公关、营销和服务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商品的综合竞争力。

2.3增强反倾销意识,提高反倾销应诉率

针对现实的反倾销不力的情况,我们应增强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倾销意识,从意识上抓起,确立有诉必应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政府、商业协会等组织以各种途径让他们了解到反倾销的重要性、后果的严重性和应对方法,让他们知道抗辩是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具体应诉过程中,企业除了要聘请精通WTO规则、国际法和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抗辩外,还要做好举证工作,就被诉企业情况、销售情况、生产成本等内容,在律师指导下填写调查问卷。

2.4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的现状,建立一套由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势在必行。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国外反倾销协调系统,深入研究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倾销法律法规,及时跟踪其变动情况,全面反馈目标市场国最新的反倾销动态。

(2)建立完善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或其他组织,全面调查目标市场国同类商品的市场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为相关出口企业提供参考。

(3)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研究已有的反倾销案例,找出不同国别、行业中有代表性的数据,参考这些数据建立反倾销诉讼预警指标体系。当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达到某一点时,向相关出口企业发出预警信号,让企业检查自己的出口商品在目标市场国是否存在倾销的可能。这些指标可以包括:我国相关产品向目标市场国出口的总额;目标市场国进口总额;目标市场国GDP紧缩率和中国出口额等等。

2.5健全财务制度

国际反倾销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讨论倾销是否成立,而要认定倾销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要对产品的出口价格与其正常价值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较。因此,财务会计是反倾销调查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外经贸企业在会计准则的遵循、成本核算等方面与国际反倾销会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反倾销的财务会计对策:

(1)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有效经验。没有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就很难对出口国产品的出口价值进行公平合理的国际间的比较,也就没有办法对是否存在倾销进行认定。

(2)成本核算规范化。国际反倾销调查要求出口国产品的成本核算办法符合规范性和一贯性的双重要求,包括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册、会计报表以及产品成本核算的办法和资料。然而我国有些企业的财务账目却经不起检验。所以,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督促企业规范成本核算工作。

(3)会计人才复合化。随着反倾销工作的愈演愈烈,外经贸企业必须逐步培养出一支通晓国际贸易、法律、外语及反倾销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2.6使用价格承诺

价格承诺(PU:PriceUndertaking)是在反倾销调查机构决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后,有关出口商与反倾销调查机构协商达成的一种协议,以取代缴纳确定性反倾销税的一种做法,是WTO反倾销协议允许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虽然价格承诺只是应对反倾销的一种变通手段,但是由于某些反倾销案件的复杂性和价格承诺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它在解决难度较大、利益关系复杂和政治上敏感的案件中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能够起到与一般的以征收反倾销税结案方式后果不同的特别效应。

价格承诺在近年来的国际反倾销中被普遍采用。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反倾销目标国家,但对价格承诺的运用却处于较低水平。从1981年至1997年的数据看,在此期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共302件,其中以价格承诺结案的约为76件,只占同期案件比的25.2%。因此,我们要在反倾销中有效地利用价格承诺措施。根据价格承诺的特征,使用价格承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时机,及时提出订立价格承诺协议的建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价格承诺只有在反倾销做出初裁之后才能被进口国主管机构接受,一些国家在法律中更是对提出价格承诺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美国,任何生产商或者出口商必须在商务部做出肯定的初裁后15日内提出签订价格承诺的建议,超出该期限所提出的任何建议都将不被反倾销当局接受。因此,当我国产品正式被外国立案调查以后,企业应该确保一旦出现不利的初裁结果时,能够在最短的期限内向进口国主管机关提出价格承诺建议。

(2)严格遵守价格承诺协议。价格承诺协议一经达成,出口方就应严格遵守,不应违反。《WTO反倾销协议》规定,一旦出现违反价格承诺的情况,进口国反倾销调查当

局可以采取以下行动:1)根据初裁所确定的倾销幅度,立即采取临时措施征收临时反倾销税;2)以现有资料为依据,重新确定倾销幅度,并立即追溯征收反倾销税。但根据欧美等国家的立法,违反价格承诺表明出口商倾销的主观恶意性较大,有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2.7改变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出口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较为原始的方式。所以,当一些国家根据WTO规则和反倾销法律法规为手段,向我国产品课以高额进口关税,将我国产品拒之门外时,我们可以尝试其他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1)贴牌生产(OEM)。贴牌生产是国外企业提供给我们品牌或原材料,中国企业进行加工,赚取加工费。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此外,它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特别是中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OEM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企业可选择的有效方式。

(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授权商赋予被许可方某种权利,使被许可方有权使用授权商的名称、机制或者技术,而且在组织、营销及总的经营管理方面协助被许可方,以保证被许可方的质量控制和特有知识的有效使用,被许可方按协议支付一定费用。授权商通过这种方式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便可达到扩张的目的。由于特许经营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国外被普遍使用。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进入经济欠发达地区时,可以选择特许经营。

出口产品范文篇10

关键词:反补贴调查;非市场经济国家;对策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10年10月21日,美国国内企业再次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针对中国的复合地板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当天已经立案,并已经向中方发出通知。据申请人提供的美方统计数据,2008年和2009年我国涉案产品出口总额分别约为1.48亿美元和1.20亿美元。原告起诉材料,针对中国制造复合地板的反补贴起诉的六条理由分别是人民币汇率低估、生产型企业税减免、生产型企业地方税减免、特定区域外商投资企业税减免、进口设备增值税和关税减免以及电价补贴。

美国地板企业协会在“双反”调查的申请书中称,中国出口美国的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和强化地板存在倾销和政府补贴,且倾销幅度高达242.2%,严重损害了美国地板生产企业和贸易商的利益,要求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立即对中国地板企业启动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该协会根据所获信息准备了一份将近200家中国企业的指控名单,但不管是否被列入原告指控名单,只要在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对美国出口了复合地板的企业都属于反倾销被调查企业,凡是在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口复合地板产品并进入美国海关的企业都是反补贴调查对象。

据中国海关数据,2009年涉案的木质地板产品金额达1.2亿美元。如经美国方面裁判程序败诉,中国地板企业要么放弃美国市场,要么将被迫缴纳最高242.2%的惩罚性税收。

在中国对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在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又骤然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相对于对反倾销问题的可谓汗牛充栋的研究,反补贴在最近几年才被引起重视。因此本文主要对反补贴调查加以研究。

二、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补贴的相关规定

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又称《SCM协定》),补贴指一成员方政府、任何公共机构或政府通过某种筹资机制或私营机构向特定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输入某产品,或对其他成员方利益产生损害的政府性措施。其表现形式包括:资金直接转移,如政府赠与、贷款;潜在资金转移,如贷款担保;政府对本应收取的资金给予豁免,如减免税收;政府提供一般基础设施之外的其他服务或商品,或政府购买商品;任何形式的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等。

SCM协议还重点从主体、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对补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补贴的提供者必须是WTO成员方领土内的政府或公共机构;补贴的形式必须是财政资助或各种形式的收入和价格支持;必须有利益存在,即企业由于补贴而获得了利益好处。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将补贴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禁止性补贴是指: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出口活动,或作为多种条件之一而向出口活动提供的有条件的补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仅向使用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或作为多种条件之一向使用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而提供的有条件的补贴。可申诉的补贴措施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产生了严重的歧视性影响时,则受到损害和歧视影响的成员方可对其补贴措施提出申诉。不可申诉补贴是指补贴不具有专向性。专向性是指向特定的企业或行业或行业的部分企业提供的补贴;如有专向性,就要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规定条件。

三、我国遭遇反补贴调查的原因

(一)反补贴调查的合规性。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各国的市场都面临着“狼多肉少”的状况,我国因产品质优价廉而受到各国消费者的青睐。这样,必然会对其他国家国内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好处,宣扬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与弊端;而在实践中,他们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利用各种关税与非关税的措施为贸易自由化设置障碍。而反补贴连同反倾销、保障措施一起被视为世贸组织允许的对本国产业实行保护的合法贸易救济措施。为防止其他国家对本国实施贸易报复,一些国家更倾向于实施反补贴措施,这一合规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扩大。

(二)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被更多国家所承认。相对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到2004年为止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案件的数量并不多。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入世”后15年内中国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到2016年中国才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方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由于被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些发达国家看来,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出口中的补贴难以计算和划分清楚,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事实上在执行中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发达国家大多只运用反倾销来应对中国的低价出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中国产品会遭遇不断增加的反补贴调查措施。如2005年7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国际贸易权利执行法案》一改美国23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政策,其导向性和示范效应极大,标志着中国开始面临国外反补贴调查的严峻挑战,反补贴调查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威胁。

(三)一些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与WTO规定冲突。中国政府于2001年在清理出口补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和规定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考虑对一些专项资金的清理仍有遗漏,不仅仍存在争议性较大的可诉性补贴,还有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的直接出口补贴。如在由省级以下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类开发区中,地方政府往往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以退税等方式私自让渡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给企业。此外,我国对企业的补贴都是具有非常强的专向性,对高新企业,尤其是先进技术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或是被政府认定为先进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的外资企业获得了远比其他企业优惠的政策。而且,这些补贴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如所得税以及流转环节税退抵减免、成本或费用补贴、折旧或科技费用提取、贷款或购置土地优惠等补助,而且在贷款、返还利润和税收、提高折旧率等方面给予优惠,把采购国产设备或者配套的零部件视做进口给予减免进口环节税收的优惠等等,这些补贴都是被WTO规则列为禁止性的。

(四)与发达国家贸易顺差所造成的压力。据统计,2008年中国进出口25,616.3亿美元,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贸易顺差2,954.6亿美元。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中国产品享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一些存在巨额贸易逆差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改善贸易环境,就可能会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同时,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大多拥有发起反补贴诉讼的法律依据和实践经验,反补贴措施很容易成为它们的贸易保护手段。

四、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中国的反补贴法律制度。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贸易摩擦也随之快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虽然中国已经在反补贴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较短等原因,尚不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仍然存在总体立法层次不高、规制内容不全、权威性不高等问题,仍有不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地方。因此,中国要进一步强化目前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提高其位阶,使其升格为法律,并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此外,在反补贴立法与实践中还要贯彻与WTO协议相一致的原则。

2、加大对反补贴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及人才培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成功应对反补贴调查,首先要熟悉WTO反补贴方面的规则。目前,我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实战经验比较少,熟悉反补贴方面规则的综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再加上反补贴调查本身的复杂性,涉及的信息搜集难度又很大。因此,要尽快熟悉游戏规则,加大对补贴与反补贴相关案例的研究,认真学习WTO反补贴规则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反补贴法,加大培养懂业务、懂法律、懂外语、熟悉WTO争端解决机构运作程序的综合型人才,为积极应外反补贴调查做准备。

3、进一步清理我国的出口补贴政策。中国政府于2001年在清理出口补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对WTO的反补贴规则学习和研究不够,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考虑,通过信贷、税收、电价、运价等措施对很多产品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而按照《SCM协定》的规定,上述补贴都是被限制或者禁止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已有或者将要制定的规章和具体政策措施中,应考虑与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一致性,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补贴或者潜在补贴。

4、充分利用《SCM协定》的特殊规定。WTO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这些优惠待遇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实质意义。如《SCM协定》明确规定,原产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总补贴额不超过单位产品金额的2%;或者该产品不足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4%;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所有该种产品加起来不足同类产品进口总额的9%,则进口国不得发起补贴。又如,在SCM协定中明确规定国家对环保、科研以及贫困地区的补贴属于绿色补贴的范畴,政府应当充分利用。

(二)企业层面

1、积极应对是关键。我国企业在面对反补贴调查和诉讼时,普遍存在惧怕心理。如在2006年6月加拿大提起的反补贴调查中,只有浙江两家规模不大的企业积极应诉并最终取得胜利。相比之下,未应诉企业不得不承受242%的最高税率。因此,中国企业应当克服惧诉心理,在反补贴调查中据理力争。应该看到,积极应诉是一次积累经验的过程、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和规范自我的过程。遭遇反补贴调查时,首先要组织律师积极应诉,同时要及时寻求政府的帮助,尽量由政府出面与其他国家磋商,以保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