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用保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11:02

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1

自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较快,承保金额不断增多,2005年,全年承保金额为21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0%,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7%。公司成立4年多来,累计为2000多家企业支持出口额近430亿美元,支付赔款2亿多美元,带动银行为企业融资超过200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

1.投保率偏低

日本目前的承保贸易额大约相当于贸易总额的25%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大约在20%上下,世界平均水平是12%左右。而我国仅达到5%,低于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国内投保过信用险的企业仅占全国出口企业的2.7%,作为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的参与机电产品出口的企业投保率也只有10.8%,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2.保费偏高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近1%,对东欧、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投保率高达2%。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亏损或保本经营状况的外贸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保险赔付率过高

2001年保险赔付率达到144%;2002年、2003年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率为128%、75%,净赔付率分别为97.3%、80.9%,远高于保险业所公认的70%的临界点(见表1)。

一般认为管理费A与赔款支出I之和除以保费收入P,其数值小于1时,公司盈利空间较大。但从已有的数据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2年(AI)/P的值为1.233,I/P的值为1.153;2003年(AI)/P的值为1.363,I/P的值为0.997;2004年保险业务仍是亏损,靠其他方面收入才略有赢利。但总的来说,保险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二、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出口信用保险的正外部性分析

亚当·斯密指出,当个人追求自己福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其他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看不见的手”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于社会上其余个人的经济福利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这种假定往往不能够成立,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单个经济单位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经常与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无法对等,生产太多或者生产不足总是存在,帕累托最优难以达到。庇古认为厂商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的不一致现象,就是生产的外部性。如果边际私人净产值大于边际社会净产值,则出现边际社会成本,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如果边际社会净产值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则出现边际社会收益,称之为“外部经济”。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不但投保人能获得投保利益,而且由于能促进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因此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它的正外部性体现在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所得的投保利益小于其为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利益总量;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者保险公司而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所得的私人利益小于其供给成本。出口信用保险出现丁购买和供给双重的正外部性。正是这种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正外部性,在竞争性市场中容易导致出口信用保险“需求不足,供给有限”。

图1中假定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条件下,外贸产品供给曲线是曲线S0,需求曲线为D,此时消费者剩余是P1AP0。投保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作用而使外贸产品的供给增加和价格降低,从而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旋转至S1,出口产品的价格由P0降至P2,消费者剩余为P1BP2,比原来增加P0ABP2。价格降低使生产者的剩余由P0AO变为P2BO。对全社会而言,社会福利即社会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的增量为△ABO的面积,而△ABO的面积是大于0的,这说明投保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产生收益外溢,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2.制约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因素探微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双重正外部性,表现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所产生的一部分利益由当事人直接享有,如保障投保人出口信用安全,保险人得到保费收益;但另一部分利益则由投保人以外的国内外社会成员享有,如出口信用保险使出口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国内公众享有就业增加、收入增加的好处;国外公众享有产品价格低廉带来的好处。成本则由投保人、保险人全部承担。因此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利益外溢使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从而导致正外部性的产生。正是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购买者和供给者成本——利益失衡,从而缩小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给和需求规模,使其小于社会最佳规模,造成市场失灵。

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供给由保险公司决定。在图2中用边际私人成本MPC(边际社会成本MSC)来表示其供给曲线,用边际私人收益MPR(边际社会收益MSR)来表示需求曲线。很明显,保险公司可以调整其边际成本,使MPC=MSC。此时与边际私人收益MPR相交于平衡点A,均衡规模为Q1。当MPR上升至边际社会收益MSR时,平衡点为B,最佳规模为Q2。很明显Q1<Q2,P1<P2。这样出现了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理,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需求由投保人通过买还是不买,买多还是买少来使投保人的边际私人收益MPR与边际社会收益MSR趋于一致来确定。此时与供给曲线MPC相交于平衡点A,均衡规模为Q1,与供给曲线MSC相交于点B,最佳规模为Q2(见图3)。很明显Q1<Q2,P1>P2。这样出现了产品需求不足的现象。

上述分析的立脚点是交易双方,现从保险产品的角度对其供求进行分析。在图4中,市场则分别按照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平衡规模Q1。当社会对投保人进行补贴,使需求曲线MPR移至MSR,对保险人进行补贴,使供给MPC移至MSC时,按照供给曲线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原则,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最佳的市场均衡量Q1。很明显,平衡规模Q1小于社会最佳规模Q4。

三、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1.选择合适的出口信用保险模式

模式选择应该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跨越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一个特别部门,直接专门负责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并由政府承担全部风险,政府介入程度最深;加拿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EDC)的初始资本由加拿大政府提供,此后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贷款利息及保险费获得收入;德国出口信用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委托私营机构经营的模式,政府制定政策,私人机构办理具体业务,国家承担最终风险;日本采用的是政府经营的模式;美国采用的是进出口银行兼营的模式。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实行的是政府成立全资公司间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模式是选择加拿大和印度模式的结合版,财政出资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财政提供担保。

2.实行对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主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制度

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逐渐为出口商所熟悉、接受和利用。但是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出口信用保险经营遇到诸如投保率偏低、赔付率偏高、保险业务出现亏损等情形,建议政府进行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优待在内的经济扶持。财政补贴方法有两类:一是保费补贴。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商品出口的地区和种类,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以激发出口商投保的热情;二是业务费用补贴。国外的做法是向承办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经营主体提供一定数量的业务费用补贴。在税收优待方面主要是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并给予其他税收优惠待遇,在一段时期内适当减免经营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种,同时对出口商中用于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部分从应缴纳的所得税中扣除。对保险双方进行双向扶持很重要,但重点应扶持保险公司。因为补贴投保人,会增加保险需求,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相应会提高保险产品的价格(图4中P2>P1),不利于保险公司应对外资保险的挑战;而向保险公司提供支持,则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会使保险产品的价格降低(图4中P3<P1),有利于保险公司应对挑战。

3.加强法规建设,逐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中,应该在坚持对政策性较强的中长期信用保险业务国有国营的同时,积极探讨短期贸易出口保险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立法建设,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运营,或在机制上给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觉主动参与出口信用保险商业运营的空间和发展动力。在部分商业化模式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和促进外贸增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唐若昕.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外贸出口服务[J],保险研究,2002,(4).

[2]周建军,中小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模式“走出去”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5,(9).

[3]赵苑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赔付率过高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4,(3).

[4]亢梅玲,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5]汪国红,现阶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策略初探[J],特区经济,2005,(9).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2

信用保险政策助力实现出口转型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占到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总额的53.1%;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9.9%,占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总额的23.9%。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支持我国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地处云南曲靖市的博浩生物公司是云南省众多受惠于国家信用保险政策的出口企业缩影。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尽管每年都会吸引一些国外企业来考察,但是从未涉足过海外市场的博浩生物却因为害怕风险不敢轻易接单。2008年,在云南省商务厅的引荐下,博浩生物与中国信保云南分公司签订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国门,实现了出口“零突破”。利用中国信保的买方资信调查和风险保障服务,博浩生物迅速打开了海外销售渠道,2008年当年出口额就达到287万美元,而2009年该公司业务突飞猛进,突破1568万美元,同比了增长446%,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出口金额达到685万美元,同比增长202%,海外稳定的大客户从最早的1家发展到5家,当前,出口额排曲靖市农产品出口第一名。

2009年以来,云南省抓住国家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作为应对金融危机重要政策的机遇,引导鼓励省内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开拓海外市场,努力促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云南出口最大的两类商品,占云南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35%上升到63%。

在云南省寻求出口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我国汽配行业正在思考如何重新布局海外市场,以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严重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的轮胎、轮毂等汽车零部件出口频繁遭遇来自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仅在汽配产品出口最大目的地美国,特别保障措施带给我国轮胎生产企业的损失就可能超过10亿美元。面对汽配行业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信保一方面积极扩大承保规模,帮助出口企业稳固传统市场份额:另一方而,利用专业优势,帮助出口企业甄别优质买家,引导企业大胆开辟新的市场。从中国信保的汽配行业承保数据来看,2010年1~6月,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汽配企业实现对美国出口额约5.4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约70%;同时,汽配出口企业对美国地区业务的投保金额占全球保额的比重已从2009年6月末的近50%下降至2010年6月末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信用保险支持下,汽配出口企业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明显增加,今年1~6月,汽配企业仅对阿联酋一国的出口金额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75%,达到1.6亿美元,汽配企业对新兴市场业务的投保金额占全球保额的比重已从2009年6月末的40%增至2010年6月末的63%。

出口信用保险影响力逐步扩大

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障企业收汇安全的重要金融工具。一些在中国采购规模大、但又不守信用、经常拖欠的进口商,对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经办机构——中国信保,经常感到又恨又怕。因为,一旦他们拖欠了一家中国供货商的货款,中国信保就会向其他中国供货商发出预警,提示企业暂停出口。然而今年以来,一些大型进口商却主动找到中国信保,要求中国信保为他们的中国供应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最近,在加拿大汉盛集团的要求下,6家家具出口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汉盛集团从中国进口家具多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该公司的销售额一度突破1亿美元。但是,自2009年3月其主要融资机构因金融危机影响破产之后,汉盛集团的融资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也出现下滑。为缓解自身的融资压力、降低采购成本,汉盛集团将总部从加拿大搬迁到香港,并要求中国大陆供应商在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对其开展信用销售。作为这6家家具出口企业的下游客户,汉盛集团将因为他们的投保,获得宽裕的信用期限。

据业内专家分析,在信用保险支持下开展信用交易,是进口和出口两方双赢的选择。出口商在收汇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敢于为进口商提供优惠的贸易条件,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进口商也因此获得降低贸易成本和融资成本的机会。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水平居高不下,我国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选择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避险工具。今年1~6月,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企业用户数量比2009年全年增长12.5%。中国信保对买方信用风险的判断、是否批复出口商申请的买方信用限额,已成为很多出口商决定是否签单的重要依据。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看好中国市场的进口商希望通过向中国信保证明自身的资信和经营能力,进而扩大在中国的信用采购规模。从进口商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我国出口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保险服务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随着出口企业保险投保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出口企业对信用保险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信保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

一是加强银保合作,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今年上半年,银保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获得银行贸易融资约14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末,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下,中国信保累计为55家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涉及向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以出口信用保险为后盾,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项目融资,成为促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信保在去年推出的两款银行保单产品,也逐步获得国内银行认可,1~6月,中国信保总共承保了11家银行的福费廷和保理业务,保险金额达6000万美元,有效保障了银行资金安全,为满足企业“走出去”融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3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要出口信用保险

(一)出口产品遭遇严峻贸易环境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危机从金融领域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波及到世界各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失业率不断上升。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各国纷纷开启贸易保护战。世贸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也是连续4年成为受到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1年以来,美国已针对我国产品发起了10余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及的产品包括铜版纸、化学试剂、复合木地板、油井管、轮胎、光伏等。仅以油井管为例,美国以其存在补贴以及倾销为由就征收了高达99%的惩罚性关税,涉及27亿美元。不仅美国对中国频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盟、巴西、印度、秘鲁、印尼、墨西哥、土耳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针对我国实行贸易保护措施,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陷入严峻的贸易困境。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面对萎缩的海外市场需求以及其他国家设置的层层贸易壁垒,作为WTO允许的国家直接支持贸易的方式,出口信用保险更应充分发挥其合法保护伞的优势,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拓宽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发展的空间。

(二)出口产品面临风险不断增大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各国的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进口需求下降,同时国际贸易的信用风险明显加大。

1.商业风险

受中东北非战乱、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恶意逃债和违反合约的现象日益增多,加上银行纷纷实行紧缩信贷政策,部分进口商无法从银行贷款,无力偿还债款,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国外银行的信用评级纷纷被降低,而作为国际结算中最常用的信用证(L/C)正是基于银行信用的交付方式,使得目前国际结算风险徒增,加大了我国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

2.政治风险

在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战争动乱、恐怖主义的影响下,部分国家对外的偿付能力、主权担保有效性、汇率政策稳定性皆受到冲击,特别是新兴市场主体受到战争动乱的影响尤为严重。外汇管制风险增大,国家主权风险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面对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不断增大的大环境,我国出口企业尤其需要出口信用保险为其保驾护航,降低应收账款的损失可能,支持出口企业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从而提高我国出口贸易总额。

(三)国内企业融资困难

目前,银行信贷紧缩,国内企业融资日益艰难,资金短缺现象制约着出口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导致许多企业向民间放贷组织贷款情况的出现。为了解决国内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需要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的融资活动。出口信用保险主要以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赔款权益转让方式是在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签署“赔款权益转让”协议,银行给予企业一定的融资支持,当进口商出现不能按约定付款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依据协议将赔付款支付给银行,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了融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风险。出口票据保险方式是重点解决出口企业在获得出口票据条件下,银行给予资金支持的保险业务。由银行将其提供融资的融资业务,包括以信用证(L/C)、付款交单(D/P)、承兑交单(D/A)为交易方式的跟单汇票的收汇风险,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出口票据保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促进了银行对出口企业的融资。

二、典型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运作模式———以英、法为例

(一)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成立信用保险最早的国家,在1919年便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官方支持的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的机构———出口信用保证局(ExportsCreditGuaranteeDepartment,ECGD)。此后,作为私营保险机构的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局和贸易保险信用公司纷纷建立。目前,ECGD和私营出口信用保险商共同构成了英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主要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出口消费品和原材料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由私营出口信用保险商经营。ECGD主要补充私营保险市场的不足,不参与私营保险机构能够开展、承保的业务领域,主要为英国政府实施的对外援助和扶持的项目提供信用支持,促进英国大型资本项目的出口。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ECGD的收支计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中,并由英国工贸部(DepartmentofTrade&In-dustry,DTI)对所承保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项目进行审查,并以其电子信息系统为共享平台,支持ECGD的业务发展。英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信息网络覆盖面广泛,与其他国家的保险机构和政府联系紧密,形成一个企业资信联盟网络,大大提高了英国本土企业信息的获取量,能够获得对方充分的信息资源,利于出口企业的风险分析和决策。

(二)法国

法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法国科法斯信用保险集团(COFACE)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风险管理机构,最初由法国政府于1946年组建并以国营形式存在,之后,在1994年实行了全面的私有化改革。目前,COFACE在法国各区都设有分支机构,还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网络,并建立了国外企业资信调查和追账机构。法国的出口保险体系以完善的服务获得出口商的青睐,所以法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在世界上处于前列。法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涵盖了出口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针对特殊行业或有特殊的风险产品进行服务,保障范围非常广泛;COFACE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企业信息服务商的资源,为法国出口商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在法国,出口信用保险同样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年初时,COFACE向政府报告当年预算,政府进行审批。当出现巨额赔付事件时,COFACE向政府直接申请资金,并不需要通过议会的审议。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开展较晚,从1989年开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开始承接短期业务。中国进出口银行从1994年开始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保障范围小,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财政部出资40亿元,将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口信用部的相关业务合并,建成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自此,中国信保的业务品种不断扩大,目前主要产品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投资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租赁保险等。主要提供的服务有融资、资信评估服务、应收账款管理服务、担保业务等。自成立以来,中国信保各业务共实现承保金额4879.5亿美元,累积赔款22.3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但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偏低

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指标是指出口信用保险额占全国同期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一国出口保险的发展深度。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在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0.85%增长到2011年的13.31%,实现了年均35.7%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从2008年到2011年之间,在国家信用保险政策的推动下,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与世界平均水平20%以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二)出口信用保险结构失衡

从保险产品的服务对象角度分析,截至2011年10月,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15497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推动力,共占出口贸易额9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额最多,占总出口贸易额的60%左右。反观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结构,承保机电产品、高新科技产品和纺织品最多。依照2010年中国信保公布的统计数据,这三类产品占全年承保总额分别为44.9%、21.9%、11.2%,而农产品所占比例仅为2.5%。出口信用保险并没有完全匹配我国产品的出口需求,承保结构有待改善。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产品比例角度分析,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占有绝对比例,在2010年,其占总承保金额的78.6%,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仅占到4.9%的比例。那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以及海外工程承保项目,具有投入金额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中长期信用保险正满足它们的需求。但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产品比例可以看出,中长期信用保险占比过低,不能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优化外贸结构的积极影响。

(三)内部运作机制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只有中国信保一家政策性保险公司在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由于其绝对的垄断地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也存在着垄断行业固有的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属于政策性保险公司,有财政预算作为支持,中国信保没有提高经营效率、扩大规模、丰富保险产品的内在动力,使得一些地区出现承保流程过慢,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其次,从表二可以看出,中国信保的赔付率波动很大。一方面在于中国信保内部精算定价以及风险评估环节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政策走向对中国信保承保规模的影响程度较大。同时,中国信保推出的保险产品仍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出口新兴市场的需求,并没有推出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地区所设计的产品,仍不能完全匹配出口商的保险需求。最后,中国信保虽已建立起资信评估体系,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信息资源较多集中于大型企业,而我国出口贸易的中流砥柱———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往往是海外中小型企业的信息资源。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建议

(一)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商业化经营

从英法两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初级阶段,采取国营方式可以有效推动本国的贸易发展,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单纯的国营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出口商的需求,各国的普遍做法是逐渐实行国有与私营相结合的方式。中国信保作为我国唯一经营出口信用保险的机构,成立十年来,在保障我国出口贸易的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保险渗透率、管理技术、精算定价等指标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信保与发达国家的信用保险机构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严峻的环境下,积极探讨商业性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契合点。鉴于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周期长、金额巨大、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特点,商业保险公司难以承保其风险,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改善当前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局面,所以仍应由中国信保继续承保。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周期短、风险分散,商业保险有能力承担风险,所以应当逐步允许有能力的保险公司进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从而能够有效分散风险、降低费率、开发更多险种,进而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范围和程度。

(二)改善经营结构,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与实际出口贸易份额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中国信保应当在对各类出口产品企业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下,探求出口企业的内在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出口信用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出满足出口企业需求的产品,从而达到出口信用与出口贸易份额相匹配的目标。此外,我国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占比过低,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是使本国贸易结构优化最有效的杠杆工具,体现一国对贸易长期支持的力度,因此,我国政府应当更加重视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结构。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4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大开放战略,要求加快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动荡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冲击。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加快完善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体制的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在发达国家建立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政府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商人向澳大利亚出口,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出口信用担保署”(简称ECGD)为出口商提供商品债权保险和融资担保。德国政府于1926年制定了出口信用保险计划,并委托一家私营保险机构HERMES公司承担这项任务。法国在1946年成立了国有外贸信贷保险公司(简称COFACE)专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法国COFACE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60多个国家建立了信息联盟和信用联盟,对国家风险和企业风险进行及时分析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并在风险发生后能及时采取有利的债务保全和追索措施。我国香港政府出资2000万港币资本金,于1966年12月23日成立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2002年受保出口额266.81亿港币,支持率达到26%.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体系的建设使它们的企业在政府支持下,以雄厚实力和高度保障进入新兴市场。它对出口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保障,以降低或转移贸易、外汇、结算中的风险,使出口商的利益得到保障;为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或项目融资服务,通过买方信贷担保,项目融资担保和固定利率融资,以及保函保险等手段,为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手段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1999年以英、德、法等国家为代表的OECD国家达成了出口信贷与信用保险“君子协定”。它要求各成员国的信贷条件不得高于“君子协定”,防止出现损害有关成员国利益的不平等竞争。这个协定为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出口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了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

二、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始于1989年,起步较晚。13年来,累计承保的出口贸易额达180亿美元,承保率由1990年的0.5%发展到2000年的1.5%.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支持着我国外经贸的发展。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组建国有独资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1年12月18日在北京挂牌成立。作为国内唯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专业公司,财政部将风险基金规模扩大到40亿元人民币。

我国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虽已有十余年的历程,但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只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左右,规模远远低于世界平均12%的水平。这两个数字反映的是:我国出口企业国际贸易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一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前在体制上存在的固有缺陷。自1989年以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办以短期信用险业务为主,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承办大型成套机电设备的中长期信用保险业务的“两家办”阶段,对建立真正适合中国经济的出口信用保险一直处于探索、完善过程。长期以来,没有独立的承办机构、风险资本金严重不足、缺乏法律保障,这些固有的缺陷也致使出口信用保险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

二是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一直以来受机构、人员的局限性影响,基本上不宣传,操作手段延用了商业保险的方法,缺乏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性、风险性、政策性体现,保险范围也主要集中在部分出口规模较大的外贸企业,对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外贸企业、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以及出口地位日益升高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则尚未涉及这一险种,有些甚至对出口信用保险还一无所知。

三是长期以来,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存在各种偏差。把出口信用保险中的“保险”同各种传统的商业性保险业务混为一谈,而对其支持扩大出口的作用认识不足。从政府的角度看,一直以来对此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与外贸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出口信贷体制改革有机融合,导致其发展水平滞后于外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全面实施;从企业的角度看,把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当作纯粹意义上的保险,片面强调保费支出和赔付比率,没有把风险保障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没有与开拓国际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思维定式仍然停留在旧的商品交易体制下,国际贸易风险防范意识和手段落后。

近年来,出口信用保险逐渐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认识,它对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抵御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保障企业广泛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增强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作用日益显现。

首先,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我国支持出口的传统政策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必须借鉴政策性出口信用等国际通行的做法完善我国的出口促进政策。

其次,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很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欧盟经济急剧下滑,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第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目标。

第四,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各国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产业保护压力,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三、浙江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基本情况

浙江省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展较早。自1991年至今,我省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已开展了11年,投保企业由最初的7家增加到27家,承保笔数由1273笔增加到10526笔,承保额由最初的5176.53万美元增加到2.72亿美元,投保范围也由省级外贸企业逐步扩大到了嘉兴、湖州、台州、温州等地的出口企业。

11年来,浙江省的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风险保障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2001年末的数据看,我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比例仅为1.63%(全国为1%左右),而且近几年来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我省对外贸易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不断发展,而出口信用保险相对发展缓慢,没有在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方面与之同步发展。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总量中有12%是由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如日本、法国、韩国的这一比例已高达39%、21%和13%(1997年资料)。与之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

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变化很快,认识开展非信用证结算业务已成为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一种潮流。据有关数据显示,我省2002年1-7月信用证结算方式累计为5099万美元,与上年同期33.76亿美元相比,同比减少33.25亿美元;托收结算方式累计为84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9.3亿美元同比减少9.2亿美元;自寄单据结算方式累计为1.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74.87亿美元相比减少73.44亿美元;而汇款结算方式累计达142.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4.04亿美元同比增加138.88亿美元。

四、浙江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实践和发展

随着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的广泛宣传和国家鼓励政策的到位,出口信用保险日益被浙江的企业所接受。从投保出口信用险的企业实践体会中能看到:

首先,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企业采取灵活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为了简化结算手续,减少资金占用,节约费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采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如D/P、D/A、O/A等,相应地国际贸易风险加大。有些出口企业因为不敢采取非信用证方式而丧失了不少贸易机会,甚至还丢掉了老客户。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如我省嘉兴一家外贸公司在广交会上结认了一位以色列客户,双方达成了贸易意向,但是客户的付款条件是后T/T方式。由于收汇风险大,如果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公司只能选择放弃。为此,公司及时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既规避了收汇风险又发展了新客户,一年来与该客户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300万美元,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次,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企业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帮助企业调查客户资信,为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结算方式提供保障。投保出口信用险后,保险机构要帮助出口企业对国外买家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了解国外买家的支付能力,评价出口业务的风险程度后,帮助企业选择有利的贸易方式和条件。企业在取得了收汇风险的可靠保证后,可以大胆采用灵活的付款条件来达成贸易合同,向一些风险较大的新兴市场出口,提高企业出口的竞争力。如我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绿茶传统销售区是高风险的北非、西非地区,自1995年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大胆采用放帐结算方式,发展了新的客户,增加了许多新的贸易机会。随之该公司投保额从1995年的935万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898万美元,出口额也由8500万美元稳步增加到16570万美元。

第三,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融资便利。出口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中制约出口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出口企业将保单权益转让给银行,及时获得资金贷款。同时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融资银行对出口信贷项目的选择。在直接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的同时也间接地保障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如浙江金龙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二轻集体企业。企业与一国外客户做自营出口电机业务,每年定单在200万美元左右,但付款条件全部采用D/A180天,这样的结算方式造成企业在途资金占用在100万美元以上,给资金相当紧缺的企业带来了难题,如果企业不接受客户的条件,就会失去一年200万美元的业务。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后,将出口信用保险的受益人转给银行,由银行以保险公司的每批次受理单为企业提供80%的压汇贷款,使企业既防范了收汇风险,又实实在在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5

1.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美国、欧盟、日本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市场,2005年至2012年,对以上国家的出口总额都占中国年出口总额的55%以上。我国出口目的国过于集中,对一些老牌贸易国家的出口依赖度较大,加之产品迅速且过度出口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引起贸易摩擦;并且,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我国的贸易增长也极易依赖于国际市场经济状况、进口国政策以及其他国际环境的影响,一旦这些老牌进口国对我们的产品实行贸易壁垒限制政策,例如进口关税上调,或者提高产品准入门槛,我国的出口将会受到重创。

2.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美国经济虽然保持复苏势头,但企业利润主要来自资本市场,量化宽松后遗症没有完全消除。欧元区大规模失业、债台高筑、银行危机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日本及一些新兴经济体货币急剧贬值“,金砖国家”风光不再,开始沦为“脆弱五国”。总体来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

3.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部分出口市场流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如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产品销售利润下降;增加了纺织出口合同签订的汇率风险;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出口数量减少等。人民币的升值会削弱产品的价格优势并引起物价的上涨,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成本也会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必然增加,成本增加出口价格比会有所提高,如此产品就会降低出口的竞争力。近两年国外的进口商已开始转战越南采购。商务部消息,越南林产品协会副主席阮宗权称,2012年越南林产品出口为46.7亿美元;今年1月份出口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7.3%。许多原从中国进口林产品的欧美企业现转到越南,在越南寻求林产品出口商。越南软件与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协会秘书长范进攻称,2012年越南软件与通信技术服务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今年前景继续看好,预计增长达20-30%。近来有许多日本企业到协会咨询,寻求长期和稳定的软件服务合作伙伴。

二、合理规避我国出口贸易风险及促进出口贸易增长

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还依然存在,我们的外贸出口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市场萎缩状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合理规避外贸活动中的风险从而有效地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无疑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核心。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依存度偏高问题严重。政府应加大对中国产品出口的扶持,出台相应政策,如税收、财政、贷款等方式支持出口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逐步实现比较优势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建立多元化市场

我国出口贸易未来应采取“增加内需”和“扩大出口”两手抓的策略,谋求“突围”。一方面出口企业要调整产品营销略,继续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传统市场,如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外,还应该建立和扩大在新兴市场的营销渠道,如俄罗斯市场、印度市场、越南市场等;如,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外贸发展,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大规模、大范围地参与全球化竞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步伐逐渐加快。与一般产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更大,对风险保障措施的要求也更严格。我国政府参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加大对外经贸政策性支持力度的重大举措。通过国际通行的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为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和出口融资保障,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生存和发展。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指出口商在中国信保投保长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并将赔款权益转让给银行后,银行向其提供出口贸易融资,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中国信保根据相关规定,将按照保险单规定理赔后应付给出口商的赔款直接全额支付给融资银行的业务。企业出口存在对方不付款的风险,而出口信用保险就可以让企业规避这一风险,给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出口和融资环境。办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的企业,需要向银行提交相关材料,《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可能损失通知书》就是其中之一必须文件。

1.为企业接单提供强有力保障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对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口贸易连续下降。很多出口企业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北京公司由于有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影响,在对外贸企业严峻考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进出口总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节节提升,从1997年的6205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7876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在全国外贸企业的排名也向前连跳了好几级。他们总结出的秘诀就是“出口信用保险为开拓国际市场减少了收汇风险,也给了公司竞争的信心。”国际市场收汇风险过大,国际市场中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倒闭,使得信用风险明显上升,特别是收汇业务影响巨大,而安徽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该1990年该公司出口额仅为几百万美元,但由于他们在外贸出口业务上一开始就借力出口信用保险,顺利闯过了两次电机出口到美国的收汇风险,获得了出口信用保险提供的欠款赔付,大约为120多万美元。由于借助了信用出口保险的帮助,公司很快发展成为安徽省第一大出口公司,并重组进了五矿和安徽省进出口公司,2001年公司出口额达到15631万美元。

2.稳定外需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货币贬值,使得一些国家的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不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的销售,导致我国产品在行业中所占出口比例下降,削弱了我国的产品竞争力。出口信保利用其海外渠道优势,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寻找海外用户,并且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付款方式,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稳定出口市场。

3.促进出口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6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外贸企业作用完善对策

一、前言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他们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上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当前,比较突出的是资产泡沫、货币储备格局变化、危机滞后影响、债务危机、外贸结构风险等五大风险因素。因此,加速推行出口信用保险,以便出口企业避免收汇风险,保证出口企业能够正常经营,显得日益重要。那么什么是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有哪些作用?如何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完善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出口信用保险概述

1.出口信用保险起源发展

出口信用保险是一国为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营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出口信用保险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1919年,英国建立了出口信用制度,成立了第一家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担保机构——英国出口信用担保局(ECGD)。其后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以政府为背景的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机构,为本国的出口和海外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上世纪60年代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2.出口信用保险种类及保险对象

出口信用保险分为: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帐款。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买方因破产而无力支付债务、买方收货后超过付款期限四个月以上仍未支付货款、买方因自身原因而拒绝收货及付款。政治风险主要包括因买方所在国禁止或限制汇兑、实施进口管制、撤销进口许可证、发生战争、叛乱等卖方、买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导致买方无法支付货款。而以上这些风险,是无法预计、难以计算发生概率的,因此也是商业保险无法承受的。

三、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的作用

1.有利于外贸企业降低收汇风险

出口信用保险弥补了货物运输保险所不能涵盖的买方商业信用风险和国家政治风险的空白,保证了出口商的收汇安全,使其能够避免坏账,保持良好的财务纪录。一般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可以赔偿商业信用风险所致损失的80%-90%,政治风险所致损失的90%。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因进口方无理拒付货款或周期性困难、破产倒闭等原因导致出口商蒙受损失的担忧,使收汇有了一定的保障,减少了出口收汇风险。

2.有利于外贸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开拓多元化市场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商的竞争手段也呈现多样化。从质量、价格、交货期直至支付条件等不一而足。其中,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和富有弹性的非信用证支付条件(D/P、D/A、O/A)成为出口竞争能力的一个主流趋势。有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商便可通过缴纳少量保险费将承担的收汇风险转嫁给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从而灵活采用D/P、D/A、O/A等非信用证方式开拓国际市场。

3.便于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和出口押汇

外贸企业以灵活的贸易方式和延期收汇方式出口,固然提高了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了出口,但随着应收账款的增加,也加大了企业资金的占用,影响本身的资金周转。尤其对那些出口价值大、期限长的资本货物或大型工程项目而言,如何获得贷款以及贷款的利率、期限等条件是参与竞争的前提条件。而发放出口信贷对银行来说风险特别大,银行只有在出口企业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之后,才同意对其发放出口信贷。

4.对出口方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

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可利用其健全的资信组织、追偿网络和庞大的信息库对进口方进行调查,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资信。弥补了出口方对买方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无力调查,对买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缺乏了解的不足。

四、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1988年起我国开始试办出口信用保险至上世纪末,出口信用保险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有限,出口信用保险金额仅占同期出口比重的1%左右,出口信用保险并没有成为大多数出口企业规避收汇风险的主要工具。为进一步适应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2001年我国整合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该公司成立以后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其业务规模及同比增长见下表:

2002年2009年中国信保公司业务规模及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有了较大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所承担的外贸业务量在大幅度提高,成为促进出口和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工具。

尽管如此,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同其他一些贸易大国相比,还有差距。2001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小于2%,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这一比例分别为2.02%、3.14%、5.6%、……6.5%、18.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至2008年虽然逐年增长但一直没有突破6.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9年这个指标数据突然冲到18.6%,是在金融危机暴发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政策鼓励和投保费率优惠的特殊背景下实现的,背离正常发展水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总额30%以上,如法国40%,日本39%,英国37%。这个差距虽然反映在业务规模上,其实存在于法律、人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

五、当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健全

在我国《对外贸易法》、《保险法》和《合同法》中均未对出口信用保险相关问题作出专门规定,也没有一个对应的管理主体。至今,国内还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这样的结果使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保险赔付不规范,企业投保率低。同时,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业务中,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出口企业,都有一种无章可循、无所适从的感觉。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因无法可依而只能按内部文件规定行事,出口企业因此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一些业务操作失去信任。

2.承保方式单一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前,出口货物短期险品种主要是“统保”。随后几年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设计出十余个品种来适应市场的需求,2009年7月中国信保又推出银行保单、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保单两个新产品。但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我国的承保方式还过于单一,它使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拓展缓慢,无法与对外贸易同步推进。

3.我国出口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意识差

由于我国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短,经历国际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少,因而对出口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出口收汇风险还抱有侥幸心理,或者仍然习惯采用比较保守的贸易结算方式,有的简单地用“放弃订单”的消极方法来回避风险,这也从一个方面抑制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的上升。

4.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

目前,出口企业从申请出口信用保险到最后投保,中间最少需要十几天到一个月,中长期的项目,时间则更长。出于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我国平均保费率近1%,对南美、非洲等政商环境不稳的国家和地区,平均保费率高达2%。2008年我国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200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中国信保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在2008年整体平均费率基础上下调30%左右。即使如此,也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以法国为例,其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才0.1%—1%。过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亏本或保本经营的外贸企业,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议价能力。

六、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

1.培育强化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意识

一方面作为外贸大国的中国政府要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使出口信用保险深入人心,利用各种媒体向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宣传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及投保程序。外贸主管和相关部门要组织专门的培训,普及出口信用保险知识,提高投保率,实现出口信用保险的经常化和制度化。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应该加强投保意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在化解企业收汇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积极地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同时,出口企业要根据在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贸易结算方式、买家资信状况等信息科学地投保,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保费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从而达到促进出口业务发展、减少风险损失的效果。

2.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保障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中国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及其相关的法律配套措施。《出口信用保险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支持、监督、管理方式和具体内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原则、保险责任;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准入和退出。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确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拓宽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

出口信用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出口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便利,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以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和保险费率,促进出口。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应大力开拓新的商业信用保险险种,满足外贸企业多层次的需要,如装船前后信用保险、汇率波动风险保险、成本增加风险保险、贸易展览会风险保险和各种担保、追账等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拥有政策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和其他类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做大做强。

4.探索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目前,欧盟范围内涉及经合组织(OECD)核心成员之间贸易的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基本全面实行了市场化,政府资助的信用保险机构不得介入商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信用保险公司虽没有任何政府支持和财政担保,但由于其经营不受国家政治影响,也不受国界的约束,它们往往可以承保一些官办机构不能承保的业务。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运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笔者建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办理政策性业务的同时,可逐步吸收一批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在自负盈亏的基础上进行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自主经营,这既有助于形成广泛的服务网络,解决目前网络少、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规模有限的不足;壮大和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整体水平。按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现有业务分类,可先期尝试市场化运营的信用保险业务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投资保险业务、资信业务、商账追收等。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各商业性保险机构也要积极争取和及时响应。公务员之家

5.建立保险公司与出口企业的客户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之后,应该与保险公司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及时将了解到的客户资讯信息告知给保险公司,也可以向保险公司随时查阅相关客户的最新资讯信息。为此,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合作组织,与国外同行开展信息交流业务,编织信息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在投保企业增加、投保历史数据丰富以后,更加准确地细分市场和客户,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费率,降低出口企业的投保费用,实现与企业共赢。

参考文献:

[1]法国科法斯公司.科法斯世界贸易信用风险手册[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陈卫.完善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2).

[3]王艳艳.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化研究[J].商务观察,2009.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7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模式问题对策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如何按照符合国际规则的运作方式,支持和促进出口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出口和融资的环境,是政府和广大出口企业都关心的重要议题。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出口信用保险,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运作模式

由于各国(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以及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历史沿革上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运作模式也就各不相同。按照传统的做法,根据承保政策性业务的主体性质不同,出口信用保险可划分为以下5种模式:

1.政府直接办理模式。它的特点是政府在其机构中设置一个特别部门,专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该模式以英国和日本为代表。

2.政府成立全资公司办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依照国家法律和政府命令由财政出资组建全资国有公司,专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政府只负责经营政策和方针及资金上的支持,并不具体经营。加拿大、印度、香港和韩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3.政府控股办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是一家股份公司,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占有该公司超半数以上的股权,政府作为该公司最大的股东控制经营。法国、荷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均采用这种模式。

4.政府委托私人机构办理模式。它的特点是政府制定政策,私人机构办理,国家承担最终风险。德国、阿根廷采用该模式。

5.进出口银行办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出口信贷与出口信用保险同时提供。牙买加、墨西哥和中国台北采用此模式。

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较快,承保金额从2002年的27.5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212亿美元。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虽已有10多年历史,但迄今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对外贸易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明确。对出口保险政策、保险费率基准、国家风险及限额控制,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投保事项,如承保范围、保费率、损失界定等方面,国家还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全面、统一规定。由于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不稳定,参与部门和机构的性质、职责及相互关系很不明确;保险赔付不规范,影响企业的投保积极性,不利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开展。

2.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

目前,出口企业从申请出口信用保险到最后投保,中间最少需要十几天。这对于短期出口业务来说显然周期过长。对于中长期的项目来说,申请投保的时间更长,另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平均保费率近1%,对东欧、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保费率高达2%。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亏损或保本经营状况的外贸企业及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出口信用保险额度分配不均,使很多项目得不到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

我国65%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是对西方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达,保险额度有较大剩余。而对我国周边及东南亚国家保险额度有限,这些国家经济不够稳定,外汇短缺,在外贸项目中难免出现不付款或拖延付款的情况,收汇风险更大。

三、促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对策思考

在借鉴国际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公务员之家

1.建立和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法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出口信用保险都是在法规基础和框架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应借鉴英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制定《国际贸易保险法》,规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方式、各参与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以约束和规范参与机构的行为,明确各自的职责,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确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2.降低保险费率

保险费偏高是出口信用保险不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亏损或保本经营状况的外贸企业及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它们的出口成本,削弱了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保险费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下调,达到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

3.合理分配保险配额,推动出口贸易范围的扩大

鉴于目前我国出口企业与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外贸合作越来越多,出口信用保险配额应重新调整,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范围的扩大。保险企业应改变传统的以风险大小为标准分配保险配额的做法,积极配合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在保持盈亏平衡的前提下,将保险配额向新兴市场倾斜,大力支持出口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模式杨学进[J]中国科技产业月刊1995(3)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8

一、信用保险政策助力实现出口转型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48.7%,占到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总额的53.1%;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9.9%,占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总额的23.9%。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支持我国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地处云南曲靖市的博浩生物公司是云南省众多受惠于国家信用保险政策的出口企业缩影。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从万寿菊中提取的叶黄素,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尽管每年都会吸引一些国外企业来考察,但是从未涉足过海外市场的博浩生物却因为害怕风险不敢轻易接单。2008年,在云南省商务厅的引荐下,博浩生物与中国信保云南分公司签订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国门,实现了出口“零突破”。利用中国信保的买方资信调查和风险保障服务,博浩生物迅速打开了海外销售渠道,2008年当年出口额就达到287万美元,而2009年该公司业务突飞猛进,突破1568万美元,同比了增长446%,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的出口金额达到685万美元,同比增长202%,海外稳定的大客户从最早的1家发展到5家,当前,出口额排曲靖市农产品出口第一名。

2009年以来,云南省抓住国家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作为应对金融危机重要政策的机遇,引导鼓励省内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工具开拓海外市场,努力促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云南出口最大的两类商品,占云南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35%上升到63%。

在云南省寻求出口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我国汽配行业正在思考如何重新布局海外市场,以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严重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的轮胎、轮毂等汽车零部件出口频繁遭遇来自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仅在汽配产品出口最大目的地美国,特别保障措施带给我国轮胎生产企业的损失就可能超过10亿美元。面对汽配行业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信保一方面积极扩大承保规模,帮助出口企业稳固传统市场份额:另一方而,利用专业优势,帮助出口企业甄别优质买家,引导企业大胆开辟新的市场。从中国信保的汽配行业承保数据来看,2010年1~6月,在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汽配企业实现对美国出口额约5.4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约70%;同时,汽配出口企业对美国地区业务的投保金额占全球保额的比重已从2009年6月末的近50%下降至2010年6月末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信用保险支持下,汽配出口企业在新兴市场的份额明显增加,今年1~6月,汽配企业仅对阿联酋一国的出口金额就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75%,达到1.6亿美元,汽配企业对新兴市场业务的投保金额占全球保额的比重已从2009年6月末的40%增至2010年6月末的63%。

二、出口信用保险影响力逐步扩大

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障企业收汇安全的重要金融工具。一些在中国采购规模大、但又不守信用、经常拖欠的进口商,对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经办机构——中国信保,经常感到又恨又怕。因为,一旦他们拖欠了一家中国供货商的货款,中国信保就会向其他中国供货商发出预警,提示企业暂停出口。然而今年以来,一些大型进口商却主动找到中国信保,要求中国信保为他们的中国供应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最近,在加拿大汉盛集团的要求下,6家家具出口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汉盛集团从中国进口家具多年,金融危机爆发前,该公司的销售额一度突破1亿美元。但是,自2009年3月其主要融资机构因金融危机影响破产之后,汉盛集团的融资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也出现下滑。为缓解自身的融资压力、降低采购成本,汉盛集团将总部从加拿大搬迁到香港,并要求中国大陆供应商在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对其开展信用销售。作为这6家家具出口企业的下游客户,汉盛集团将因为他们的投保,获得宽裕的信用期限。

据业内专家分析,在信用保险支持下开展信用交易,是进口和出口两方双赢的选择。出口商在收汇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敢于为进口商提供优惠的贸易条件,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进口商也因此获得降低贸易成本和融资成本的机会。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水平居高不下,我国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选择出口信用保险作为避险工具。今年1~6月,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企业用户数量比2009年全年增长12.5%。中国信保对买方信用风险的判断、是否批复出口商申请的买方信用限额,已成为很多出口商决定是否签单的重要依据。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看好中国市场的进口商希望通过向中国信保证明自身的资信和经营能力,进而扩大在中国的信用采购规模。从进口商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我国出口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三、保险服务满足不同企业需求

随着出口企业保险投保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出口企业对信用保险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信保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

一是加强银保合作,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今年上半年,银保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企业获得银行贸易融资约142亿美元。截至2010年6月末,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下,中国信保累计为55家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涉及向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以出口信用保险为后盾,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项目融资,成为促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信保在去年推出的两款银行保单产品,也逐步获得国内银行认可,1~6月,中国信保总共承保了11家银行的福费廷和保理业务,保险金额达6000万美元,有效保障了银行资金安全,为满足企业“走出去”融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9

(1)定义。出口信用保险是指信用机构对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出口应收账款提供安全保障机制。它以出口贸易中国外买方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保险人承保国内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中因进口商方面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方面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

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符合WTO有关规则,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原则中允许采用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性手段,因而普遍为各国所采用。我国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五十三条,明确将出口信用保险同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作为支持外贸出口的三大政策。

(2)出口信用保险在当代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出口信用保险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收汇风险保障,并在出口融资、信息咨询和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出口信用保险之所以能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世界贸易组织所接受主要是由于它即能充分体现政策导向又符合市场化原则的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传统的支付方式受到挑战,出口企业面临贸易领域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收汇风险: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目的就是通过承担国际贸易中的收汇风险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出口信用保险使企业在出口贸易损失发生时获得经济补偿,维护出口企业权益,避免呆坏账发生,保证出口企业稳健运行。②利于出口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开拓多元化市场:有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出口商可以放心地采用更加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开拓新市场,扩大出口,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资源的短缺使出口企业在贸易交往中处于被动局面,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出口商获得买方资信调查和其他相关服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事先避免和防范损失发生。④便于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相结合,是出口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口商获得信贷资金的条件之一。

2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1988年起我国开始试办出口信用保险,于1989年正式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设出口信用保险业务,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同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这一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速度缓慢,规模有限,出口信用保险金额一直占同期出口比重的1%左右,出口信用保险并没有成为大多数出口企业规避收汇风险的主要工具。2001年我国为进一步适应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该公司成立以后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2002年该公司信用保险金额约2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2%;2003年承保金额为5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6%,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3%。2004年的承保额为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32.9%。2005年承保金额为212.1亿美元,同比增长59.5%,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6.7%。2006年承保金额为2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9.4%,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7%。2007年承保金额为396.29亿美元,同比增长34%。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规模与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其对经济的支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其他一些贸易大国相比,差距很大。

(1)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我国在外贸法中规定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内容,但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出口信用保险作专门的规范,这远远不能满足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需要。

(2)承保方式单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前,出口货物短期险品种主要是“统保”。随后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设计出十余个品种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与其他贸易大国相比,我国的承保方式过于单一,它使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拓展缓慢,无法与对外贸易同步推进。

(3)保险基金相对不足。随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成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有所增强。保险基金由原来的1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但随着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信用保险基金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大,如果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制约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长足发展。

(4)专业人才缺乏。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而且早期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占绝大比例。随着近年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量激增,缺乏拥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保险人才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5)数据匮乏。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较晚,对于国外进口商的资料缺乏。一方面无法为出口商提供信息咨询,另一方面在制定投保费率时产生困难。

(6)国内企业缺乏投保意识和风险意识。由于我国大多数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晚,缺乏对国际市场和贸易风险的认识,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较高的海外坏账率,这一数字高达5%,远远超过国际水平。从1999年1月1日起,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资格开始放宽,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外贸经营权的新增企业有5万多家,但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企业不足4%,可见出口企业的风险意识之差。

3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策

(1)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法规。我国应借鉴已经建立起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法规国家的立法经验,把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纳入法制化轨道。采用立法明确规定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约束和规范参与机关的行为,保证业务操作的规范化,为出口信用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1)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功能。①加强对海外投资业务的信用保险支持。海外投资业务具有显著的政策性与高风险性,具有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防御的国家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以海外投资保险、融资担保等形式提供保险支持企业从事海外投资业务。②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当提高审批效率。我国新修订的外贸法扩大了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范围。这意味着我国今后从事外贸的企业和个人的数量将会有质的飞跃,这就使我国相关行政部门的工作面临新的考验。信用保险机构应通过适当下放限额、理赔等权限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出口商的需求。③加强业务品种的创新。世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市场的需求加强业务品种的创新,满足出口企业的多种需要。

(2)加大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由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甚至是外交政策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促进出口发展、进行产业调整、实现外交策略、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工具和手段,因此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几乎是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规则。要想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经济、贸易、外交方面的促进作用,政府主要从增加对经营机构的资金支持来加大扶持力度。

(3)培养和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保险领域业务不断创新,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也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他们提供各种深造和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和留住人才以适应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事业的发展。

(4)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外贸风险控制体系。由于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长期、系统的服务,其过程涉及相关的许多部门,因此,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和风险控制体系需要多部门参与、配合和合理分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驻外经商处、海外贸易中心、商会、协会的作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合作组织,与国外同行交换业务信息,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往来,签订互惠约定,共享信息,以便在发生贸易纠纷时能够得到及时公正的对待,为我国的外贸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保障的交易平台。

随着数据的逐步积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评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努力创新,设计新的险种,完善保险条款,提供更全面快捷的理赔服务。在投保企业增加、投保历史数据逐渐丰富了以后,公司则应该更加准确地评估风险,细分市场和客户,针对投保的具体情况以及交易双方的资信情况制定合理的费率,降低出口企业的投保费用。

(5)强化出口企业风险意识和投保意识。积极、科学地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是化解出口企业贸易风险的有效方法,出口企业应该加强投保意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在化解企业收汇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积极地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时,应根据企业在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贸易结算方式、买家资信状况等信息科学地投保,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保费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从而达到促进出口业务发展、减少风险损失的效果。

4结语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口信用保险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密切联系,加强协调与沟通,进一步搞好出口信用保险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出口商切实享受到信用保险的实惠,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虹.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工具,提高出口企业竞争能力[J].经济研究参考,2006,(40).

[2]王晨.浅谈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J].中国对外贸易,2006,(11).

[3]缐艳红.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出口保驾护航[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6,(02).

[4]徐海燕.出口信用保险的“中国式”困局[J].中外企业家,2006,(02).

[5]王晨.出口信用保险“一箭三雕”[J].WTO经济导刊,2006,(11).

[6]孙志方.关于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思考[J].浙江金融,1993,(03).

出口信用保险范文篇10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外部性;福利经济学

一、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自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发展较快,承保金额不断增多,2005年,全年承保金额为21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0%,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7%。公司成立4年多来,累计为2000多家企业支持出口额近430亿美元,支付赔款2亿多美元,带动银行为企业融资超过200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

1.投保率偏低

日本目前的承保贸易额大约相当于贸易总额的25%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大约在20%上下,世界平均水平是12%左右。而我国仅达到5%,低于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国内投保过信用险的企业仅占全国出口企业的2.7%,作为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支持的参与机电产品出口的企业投保率也只有10.8%,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2.保费偏高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平均费率近1%,对东欧、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投保率高达2%。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亏损或保本经营状况的外贸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保险赔付率过高

2001年保险赔付率达到144%;2002年、2003年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率为128%、75%,净赔付率分别为97.3%、80.9%,远高于保险业所公认的70%的临界点(见表1)。

一般认为管理费A与赔款支出I之和除以保费收入P,其数值小于1时,公司盈利空间较大。但从已有的数据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2年(AI)/P的值为1.233,I/P的值为1.153;2003年(AI)/P的值为1.363,I/P的值为0.997;2004年保险业务仍是亏损,靠其他方面收入才略有赢利。但总的来说,保险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二、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1.出口信用保险的正外部性分析

亚当·斯密指出,当个人追求自己福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其他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看不见的手”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于社会上其余个人的经济福利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这种假定往往不能够成立,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单个经济单位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经常与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无法对等,生产太多或者生产不足总是存在,帕累托最优难以达到。庇古认为厂商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的不一致现象,就是生产的外部性。如果边际私人净产值大于边际社会净产值,则出现边际社会成本,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如果边际社会净产值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则出现边际社会收益,称之为“外部经济”。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不但投保人能获得投保利益,而且由于能促进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因此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它的正外部性体现在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所得的投保利益小于其为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利益总量;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者保险公司而言,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所得的私人利益小于其供给成本。出口信用保险出现丁购买和供给双重的正外部性。正是这种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正外部性,在竞争性市场中容易导致出口信用保险“需求不足,供给有限”。

图1中假定在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的条件下,外贸产品供给曲线是曲线S0,需求曲线为D,此时消费者剩余是P1AP0。投保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作用而使外贸产品的供给增加和价格降低,从而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旋转至S1,出口产品的价格由P0降至P2,消费者剩余为P1BP2,比原来增加P0ABP2。价格降低使生产者的剩余由P0AO变为P2BO。对全社会而言,社会福利即社会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的增量为△ABO的面积,而△ABO的面积是大于0的,这说明投保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后产生收益外溢,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2.制约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因素探微

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双重正外部性,表现为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所产生的一部分利益由当事人直接享有,如保障投保人出口信用安全,保险人得到保费收益;但另一部分利益则由投保人以外的国内外社会成员享有,如出口信用保险使出口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国内公众享有就业增加、收入增加的好处;国外公众享有产品价格低廉带来的好处。成本则由投保人、保险人全部承担。因此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利益外溢使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从而导致正外部性的产生。正是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购买者和供给者成本——利益失衡,从而缩小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给和需求规模,使其小于社会最佳规模,造成市场失灵。

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供给由保险公司决定。在图2中用边际私人成本MPC(边际社会成本MSC)来表示其供给曲线,用边际私人收益MPR(边际社会收益MSR)来表示需求曲线。很明显,保险公司可以调整其边际成本,使MPC=MSC。此时与边际私人收益MPR相交于平衡点A,均衡规模为Q1。当MPR上升至边际社会收益MSR时,平衡点为B,最佳规模为Q2。很明显Q1<Q2,P1<P2。这样出现了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理,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需求由投保人通过买还是不买,买多还是买少来使投保人的边际私人收益MPR与边际社会收益MSR趋于一致来确定。此时与供给曲线MPC相交于平衡点A,均衡规模为Q1,与供给曲线MSC相交于点B,最佳规模为Q2(见图3)。很明显Q1<Q2,P1>P2。这样出现了产品需求不足的现象。

上述分析的立脚点是交易双方,现从保险产品的角度对其供求进行分析。在图4中,市场则分别按照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平衡规模Q1。当社会对投保人进行补贴,使需求曲线MPR移至MSR,对保险人进行补贴,使供给MPC移至MSC时,按照供给曲线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收益的原则,确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最佳的市场均衡量Q1。很明显,平衡规模Q1小于社会最佳规模Q4。

三、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1.选择合适的出口信用保险模式

模式选择应该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跨越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一个特别部门,直接专门负责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并由政府承担全部风险,政府介入程度最深;加拿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EDC)的初始资本由加拿大政府提供,此后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贷款利息及保险费获得收入;德国出口信用保险实行的是政府委托私营机构经营的模式,政府制定政策,私人机构办理具体业务,国家承担最终风险;日本采用的是政府经营的模式;美国采用的是进出口银行兼营的模式。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实行的是政府成立全资公司间接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模式是选择加拿大和印度模式的结合版,财政出资成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财政提供担保。

2.实行对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主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制度

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愈来愈多地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逐渐为出口商所熟悉、接受和利用。但是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出口信用保险经营遇到诸如投保率偏低、赔付率偏高、保险业务出现亏损等情形,建议政府进行包括财政补贴和税收优待在内的经济扶持。财政补贴方法有两类:一是保费补贴。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商品出口的地区和种类,从财政资金中划出一定份额,用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以激发出口商投保的热情;二是业务费用补贴。国外的做法是向承办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和再保险经营主体提供一定数量的业务费用补贴。在税收优待方面主要是对经营农业保险的机构除了免征营业税外,并给予其他税收优惠待遇,在一段时期内适当减免经营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种,同时对出口商中用于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部分从应缴纳的所得税中扣除。对保险双方进行双向扶持很重要,但重点应扶持保险公司。因为补贴投保人,会增加保险需求,使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相应会提高保险产品的价格(图4中P2>P1),不利于保险公司应对外资保险的挑战;而向保险公司提供支持,则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会使保险产品的价格降低(图4中P3<P1),有利于保险公司应对挑战。

3.加强法规建设,逐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中,应该在坚持对政策性较强的中长期信用保险业务国有国营的同时,积极探讨短期贸易出口保险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立法建设,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运营,或在机制上给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觉主动参与出口信用保险商业运营的空间和发展动力。在部分商业化模式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和促进外贸增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唐若昕.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外贸出口服务[J],保险研究,2002,(4).

[2]周建军,中小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模式“走出去”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05,(9).

[3]赵苑达,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赔付率过高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4,(3).

[4]亢梅玲,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5]汪国红,现阶段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策略初探[J],特区经济,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