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系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02:09:51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1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是越发的重要。现在,如何更好的开发、分享和使用知识,更好的为企业的各部分人员提供便捷、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就是KMS,是一个企业实施具体的知识管理技术的重要支撑体系,并且在整个的管理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2、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方法和实现的技巧经验。据目前既有的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涉及到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来帮助KMS更好实施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从而这也就容易造成一种KMS的实施与基本组织的应用背景产生脱离比较严重的一种现象,对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本文就从知识管理系统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对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更好的实现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给出相应的理论分析的框架。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

1.关于系统分析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等等,所以需要主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要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开始,并且散发到各个的子系统,逐层的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所以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我们首先就是要建立一种系统思维的方法。

2.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

在对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知识(其中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都不可忽视)、人、用于进行知识交流的场所(要考虑到现实的工作场所和虚拟的电子交流的空间这两个部分)。知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的要素之间进行知识转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知识的管理与信息的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图一所示。并且跟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相关的环境也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企业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对显性的知识进行管理,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于知识交流、转换所需环境的重视,更好的实现显性、隐形知识转移的过程,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动态性和资源性的相互统一和协调。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分析

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方法层、技术层、应用层和战略层。

(1)方法层

对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层,简单点来说,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更好的实施和具体的推进。并且从方法层的角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管理的动态性。企业为知识管理和实施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帮助在企业内部更快、更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推进、应用和改善,从而使它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技术层

技术层的重要作用是确保企业内对于知识管理,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和工具。其中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全面性。一般来说,必不可少的平台有:知识管理的IT系统平台、为知识管理运营而提供保障的安全系统平台等等。除此之外,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

(3)应用层

应用层是从知识管理实施的效用的视角,通过对于知识的管理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法的支持和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帮助。并且知识的积累、沉淀和管理,为大家组织并且实施最佳的实践机会。并且帮助职员在进行业务交流和进行集体协作的过程当中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积累和优化,从而促进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4)战略层

战略层是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综合性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认为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在市场变化当中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而作用。并且他们把知识看成是非常珍贵而重要的一部分资源。认为企业内部对于知识的管理、实施和有效运用,对企业的盈利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的战略层面,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表现在相关的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管理框架的认可,并且知识管理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上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都会为知识管理的运营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的企业都会设立知识总监(CKO),并且每个部门都会有专职的知识工程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推荐知识管理的实施,并且在整个的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知识共享、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的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

三、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2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3

这个企业在制定运输计划的时候需要对生产和运输进行综合考量,侧重于对规划内容和作业的调控。将实时的车辆信息进行收集,让车的调度工作更加体现出智能化水平,使整个工作具有安全性,提高作业进展效率,然后将所得的信息传送到其它部门,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配合的积极性和协调性,是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

2系统功能设定

2.1用户和权限方面

系统中必然存有大量的客户信息,它们呈现出繁杂混乱的状况,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整理。企业中的部门类别很多,其功能也各有不同,企业必须据此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划分,将客户也相应的进行分类,确定其服务责任归属于哪个部门,并开发出相应的功能模块提供给部门使用。

2.2车辆接发放面

当车辆到达目的地之后,系统会对车次的编号信息进行查询,然后进行辨别,此时就是车辆信息在系统中开始阶段。由于车次较多,为了避免发生对车次信息进行混淆判别的行为,还要在系统识别之后进行人工识别,只有在校对人员结束核实之后才能将信息输入数据库。

2.3实时车辆信息控制

当车进入现场之后,就会因为位移和作业变化情况而产生一些信息上的变动,这些信息的维护工作都要依据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特点来进行,而且对于发生变化的所有信息细节都要记录并保存,这样做有利于信息的查询和报表的统计。

2.4生产作业方面

围绕运输和生产计划展开工作的过程中,调度中心需要下发装货、卸货以及车辆清洗计划,负责各个工作环节的部门需要在任务完成之后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记录,转换成信息反馈给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会因为工作内容的繁多而产生大量的工作单。

2.5调车作业方面

调度中心在车辆进行装货或者卸货的过程中,需要对车辆的位置安排以及移动情况作出安排。为了保证工作顺畅进行,调查人员会制定规划,等到规划下达以后传送到信号楼,值班人员对内容进行审核并确认通过之后,会将其发送到无线调查系统,然后其将有关数据直接发送到机车当中。

3系统结构安排

系统设计需要C/S和B/S进行交叉融合,其中的C/S负责业务逻辑分析,B/S结构负责对信息的维护和信息检索工作。整个系统可以分为4个层级。核心层级应该由数据库和服务器共同组成,这个层级主要负责业务的信息存储以及读取情况、最关键业务的逻辑和C/S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传递。WEB服务器单独成为一个层级,负责B/S终端对数据库进行查阅的逻辑以及核心方面的逻辑。所有调度站点和车间方面共同连接成系统的逻辑层级,负责的是与其有关的业务逻辑。基础的层级有车站、无线调车以及车辆信息判定系统共同连成,负责整个过程的基础数据处理。

4软件设计

4.1客户端

在客户端的设计过程中,上层设计要着重于界面,还要兼顾其它弹出的控件设计。中间的设计层主要是逻辑部件,这个部分需要用到的运算相较于服务器来说是简单的,但是逻辑层承担的任务较多,需要涵盖用户传送以及接收部件、浏览部件等之间的信息传递。

4.2服务器软件

这个部分的软件与客户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这个终端软件与客户的接触不多,因此可以将UI层采取清除处理。这个部分的逻辑问题比较难解,因为它需要对各种类型的客户端的浏览以及操作进行管理。这个部分的设计结构与客户端基本一致,上层设计就是对软件的窗口和系统进行联系处理,中间层级也是几个部件之间的逻辑处理,下部层级处理数据浏览,对其存取进行管理。

4.3WEB服务器

这个部分主要设计三个功能模块,涉及岗位权限管理、搜索等。其表示层主要负责给出界面,与用户之间进行的所有互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显示出相应的窗口,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服务。业务的逻辑层面包含了信息验证、业务安排等,这个层级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5结论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4

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控制的辅助管理系统,它以完成会计核算为主要任务,对企业经营的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分类、存储、传递与报告,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技术化的洪流中产生的广泛应用于我国金融系统的企业管理子系统,是信息技术与会计流程结合的产物。会计信息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处理系统,它有着自身典型的特征。首先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资料方面能够实现高度共享,能够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等会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并且巧妙地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有着严格的内部控制,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设置即能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具有客观强制性;最后,它实现了有效的人机结合,这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取代人工完成会计工作从而有效实现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2.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避免了盲目探索,而且结合了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能够很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已经产生了商业化进程,会计信息系统在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会计核算效率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来自系统本身硬件软件因素、运行环境、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制度等内外部环境风险。不仅如此,其在信息方面存在严重失真问题,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随处可见,这样造成了客户利益的损失,使得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3.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3.1培养专业会计人才,重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的各种造假现象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会计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低下。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其对有关事务的判断力以及会计业务的完成,必须重视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一方面会计人员本身要有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意识,能够做到工作上严于律己,注重经济业务的实质并严格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提高自己的事物的认知,这方面也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以及对员工道德意识的强化。另外一方面,企业应为员工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技能与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与考核。要求员工定期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定期的技能考核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弥补不足之处,取长补短,提升自身能力。

3.2从价值链角度优化业务流程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依赖于对业务流程的优化改进,企业需从价值链角度出发,通过对价值的分析明确会计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中的增值环节与非增值环节,并对不必要的非增值环节进行消除,优化其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增值。这样通过对不必要业务流程的削减,降低了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发生风险的概率,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对风险的有力控制,有效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3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高效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严格的会计内部控制。只有控制好内部信息,强化内部管理,才能由内而外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为此,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管理,并成立专门会计内部控制小组独立负责企业内部的所有会计信息工作,有效加强内部控制。在处理财务的过程中,要公正客观地处理所有的会计信息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小组的严格监控并认真审核其工作内容,做到奖罚分明,刺激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工作绩效。另外对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并改善的过程,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

3.4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必须重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管理。在硬件系统方面,要根据企业真实情况选择运行状况良好并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产品;根据设备对环境的要求创设良好运行环境确保系统运行的正常稳定;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防治数据的丢失。在软件系统方面,则要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合规测试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定期更新和升级软件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安全防护工作提高软件抵御外部攻击的能力。

4.结束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5

新时代的到来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做好该项工作,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能力抵抗来自各方的压力,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优点分析如下: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行系统化管理,并贯彻落实相关体制。应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具体发展情况,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人力资源施行系统化管理还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模式的良性转变。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活性的市场且领导层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企业很难进行模式转变。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理念的学习力度,努力培养专业化人才,优化企业内部人才结构,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1、增强了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过程相当复杂,其涉及面广泛,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参与,通过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强了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使得人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促进了整个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降低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薪资待遇不好、工作环境恶劣、发展空间不大等。企业在分析这些原因后,通过不断改进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

三、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人才招聘录用体制。企业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企业内部岗位的需求,完善相关人才招聘录用体制,以确保企业能够获得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比如,在招聘重要岗位的人才时,应严格遵循招聘程序,确保招聘人才的质量;对于普通岗位的人才招聘,可适当简化步骤,但也不能过于随意。选拔期间可对选拔的人才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考核,以确保所招聘的人才有足够的能力胜任相关岗位。

2、适当建立人才激励体制。人才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时应合理分配企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如资金、管理、技术等,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益能够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确保员工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人才激励体制时可对表现优良、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奖励,适当给予奖金,并将这些优秀的员工标榜,以此作为其他员工学习的榜样,激发员工努力工作。还应完善相关人才管理机制,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公平的评价和考核,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体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互相补充、互相依赖,最终达到整合的目的,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3、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使得企业失去了一定的行业优势以及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获得主动地位,从而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的。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战略性,这一特点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吻合。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对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并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注重员工个人的发展,更应重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管理上通过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从而实现留住人才的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四、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6

在目前利用静态文档和表格作为工具的管理模式下,操作复杂,管理人员无法直观了解项目进度状况,导致工作状态分析汇总过程繁琐,工作量大。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缺乏协同的计划管理平台

项目执行是项目组内部以及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过程,需要管理过程中能够贯穿协同办公的思想,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保证项目信息顺畅的传递和沟通。

1.2计划监控力度不足

通过电话、报表等方式反馈项目进展,无法做到直观、实时的将项目进度、存在问题等关键信息反馈给项目负责人、高层领导及相关协同部门,对于项目进度的管理容易失控。

1.3资源协调困难

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跨部门多角色人员的资源调配,研发任务较重,硬件、软件、人员等资源经常出现冲突,项目负责人、部门领导往往难以准确的把握资源的状态,难以做到资源平衡,合理调配内部资源,协调外部资源。

1.4临时任务管理繁琐

设计生产过程中临时工作任务较多,时常出现因临时任务打乱项目计划,需要追加资源,导致计划任务延期等混乱现象。

1.5任务执行力不足

项目任务计划难以“任务分解、层层落实”,由于信息孤岛等原因,数据沟通不畅,任务执行信息不准确,滞后,监管执行不完善,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力下降,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高效完成。

1.6工作总结缺乏规范

技术部门在多项目管理过程中,部门内部需要进行部门工作的汇总,形成相关的报表,但在现行的管理方式下各类工作报表难以按照统一的模板体现必要的信息,难以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整理、上报、审核,不但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影响了工作质量。

2科研工作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科研工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要求能够实时了解到项目计划的进展、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当前的状态,加强对项目过程的管控;二是支持任务的下达、分解、执行、汇总,实现工作协同,并提供任务计划的报表统计功能。

2.1项目资源管理

按职能部门组织结构和岗位角色对研发人员进行分类管理,能动态管理人员所承担的研发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提供直观的项目资源负荷分析功能,为科研任务的追加和调度提供即时的可用资源库支持。

2.2研发工作任务分解、定义及

支持标准的项目管理立项功能,方便定义工作类别,分解项目任务,定义里程碑、时间进度要求和交付物等,并参照人力资源负荷情况,将相应任务分配给能用并且可用的人员。

2.3项目执行

为研发人员提供按重要度和紧迫度排序的在研任务看版,自动向项目组成员发送任务消息提醒,可自行设定时间,在任务要求完成时间前进行提示。提供日志功能,方便研发人员按照不同的工作类别(包括临时任务)填写相应的工作日志,各种类的工作日志要有相应的模板,利用这些模板及时反馈其工作进展情况;日志管理需采用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便于系统自动汇总编织各管理层所需的管理报表和工作总结。

2.4问题管理

建立问题跟踪机制和管理平台,可按照不同的类别创建问题,设定解决期限和预期效果,指派责任人并对其下发任务,同时提供直观的当期问题综合展示看板功能,提供指定期限临近的问题提醒和延期问题的汇总提示功能。需要指定专门的问题分析人员,对问题进行确认,然后对确认的问题进行一个闭环的管理。

2.5任务和资源状态监控

可利用报表、甘特图、直方图等各种直观、灵活的方式,进行所有在研项目、当期问题、临时性任务的执行情况的综合展示,可对指定的任务或个人工作情况进行综合查询,可对指定若干任务或个人进行对比查询。任务看板需要分为个人看板和指派看板,个人看板由自己创建,并具备维护、查询、提醒等功能;指派看板是其他人给该人员分配的任务,要有查询和提醒等功能。能够实时汇总相关的指标数据,并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示,进而形成在研项目看板,可对在研项目各个阶段的项目情况进行汇总统计,以便直观地了解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的进度、成本、人员工作量等情况;同时与计划进行对比,提供多种统计报表方便管理者对计划进行统计分析。

2.6工作协同管理

提供项目内外的信息协同平台,工作任务信息可进行跨项目、跨部门的、接收或转发。

2.7其他功能

要求系统基于B/S架构,以降低系统的维护和使用成本;具备完善的安全加密和登陆认证措施,确保系统安全无风险运行,支持pad和智能手机用户登录应用;在权限管理上,具备统一用户及权限管理机制,可基于用户、角色、部门、安全级别和系统功能模块等多个维度进行配置和管控。

3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系统视角;国有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工作,它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国有企业要在系统论视角下,做好党建工作,创新企业文化,从而有效的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

1.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很强的价值优质性,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有企业性质的影响,必须从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的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加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从系统论视角出发,进行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不仅能确保党组织的参与决策、有效监督,还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系统整体性,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进行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思想融合、组织配合的系统整合要求。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不是在企业内部主动产生的,而是相关职能部门有目的、有组织的为企业战略发展组织的一些活动,这种活动的自觉性体现在对思想建设的重视[3]。

2.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可能

2.1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互补性

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党组织从上到下进行系统支持,而国有企业党建需要依靠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如果国有企业党建没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仍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层面进行工作,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就很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企业文化创新只是单纯的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流程,忽略了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么企业文化创新也很难长久运行,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的连接起来,融入企业的核心工作中,才能确保企业的长久运营,因此,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互帮互助的。

2.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性

国有企业党建对企业文化创新有引领作用,将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是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建设我国的特色现代企业,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创新中,企业只有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职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国有企业党建能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保障,企业文化创新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但企业文化前的创新思想和落实都需要党建的组织、推动、实践,国有企业党建只有和企业文化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资源整合、系统支持。

3.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契合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

只有将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民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既要有一定原则和方向的先进性,又要有灵活多样的实践性。企业要将理论指导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树立高质量、高标准的考评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党组织领航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保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保障。

3.2 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结构是企业的核心机构,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确保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要根据相关规定,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结构,确保管理结构能够协调运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从而保证党组织的核心政治地位制度化、组织化、核心化。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稳定、有序的进行。

3.3 注重民主参与

民主是提高党的创新活动,确保党团结一致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要注重民主建设,国有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夯实党内民主,利用企业文化创新将民主扩大到整个企业中,从而保证企业的民主统一。国有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换届等流程,建立完善的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干部选拔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实现职工民主参与,从而保证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4 增强人力资源体系的培育

人是社会生产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从系统视角出发,高度重视人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分层次的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更新中级职工的技术知识,消除职工知识匮乏的现象,实现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等三级培训,并定期对去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3.5 确保防腐败体系的实施

防腐倡廉是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防腐败体系,定期对企业各管理层进行必要的教育,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商业贿赂处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防腐败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为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总结

对人类生存、工作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能极大的改善人类和世界,从系统论视角下分析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秀红.系统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探究[J].理论月刊,2011,(06):125-126.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8

系统管理(system management)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促进系统的结构持续稳定,系统功能持续高效发挥。实际上,系统管理是一个PCDS 循环(Plan,Do,Check,Study),即通过人为干扰,促进系统持续保持健康,见图1。

的运行过程基础之上,运用现有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手段,按照系统的发展规律,对当地系统实施有效的干扰,使得系统保持持续健康,并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服务人类社会。显然,系统管理的重点就是系统的健康管理。

系统健康(system health)具有三个要点:一是系统必须具有和谐、稳定的组织结构;二是系统能够持续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三是系统必须安全可靠,不会对系统自身产生危害(自害),同时也不会对别的系统产生危害。

系统健康管理(system health management,SHM),就是根据系统监测结果,对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据此对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实现系统结构持续稳定与功能持续高效输出[8-18] 。

2 系统承载力

系统承载力(capacity,carrying capacity),又叫做系统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对外输出服务的最大能力,见图2。当系统承载力超载时,表现为以下3种状态:

稳定型状态:系统处在一定阈值之内,在特定承载力K 值附近(阈值内)振动,这时的系统就处在稳定型状态。处在这种状态的系统,对于在阈值之内的超载,系统能够很快恢复到K值附近。

衰落型状态:当系统超载突破上述阈值,对系统造成的破坏不能恢复到上述承载力K 值,但还未对系统造成完全破坏,系统还能够恢复部分组织结构或功能,尚能运转,这时的系统就处在衰落型状态,此时系统的承载力只能恢复到较低水平。

崩溃型状态:如果严重超载,造成系统丧失全部的恢复能力,系统就会崩溃,这时系统就处在崩溃型状态。

系统承载力分析源于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人口理论,最初为Logistic指数增长模型:

从上式可以看出,系统的规模数量标志值Nt受到系统承载力K和系统增长率r、系统初始规模数量标志值N0制约。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承载力受到较多的来自于自身的,以及来自于环境的因子影响,系统承载力分析,要将系统所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整体结构、功能与过程等因子,纳入到分析过程。随着现代计算技术和监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承载力可以采用系统建模仿真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系统承载力分析。

3 林业企业健康评价

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是基于林业企业承载力分析基础之上。一个完整的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步骤,一般包括分析目标确定、资料收集、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工具选择、建模分析五个阶段。常用林业企业健康评价方法包括,系统承载力法、生产力评价法、熵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盈亏法、状态法、诊断法、回归分析法、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

4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是系统健康管理轮在林业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是运用系统健康理论,以实现林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具体的林业企业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管理策略、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

4.1系统管理的方式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常采用的系统管理方式是适应性管理。适应性管理是管理者根据林业企业有限的监测信息和林业企业管理过程的不完整理解,对林业企业不确定的过程进行灵活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制定适应性管理计划时,需要对林业企业的运行状况,即林业企业健康水平进行科学评估,并在充分听取专家、一线职工意见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管理计划更加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使得职工充分理解适应性管理计划,并主动支持计划的实施。

4.2系统管理的基本步骤

林业企业健康管理步骤,一般包括:确定林业企业管理目标;企业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价;明确林业企业管理时空边界,构建林业企业组织结构;制定林业企业管理原则;制定不同时间尺度林业企业管理计划;明确林业企业各成员职责分工与合作关系;管理过程监测,有必要时组织第三方专家对管理过程与成效进行评估。

4.3林业企业管理智能化

林业企业管理的对象是林业企业,作为系统健康管理的管理对象,其影响管理的内部因子与环境因子、系统健康指标、管理目标因子指标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转换成数量化指标。随着应用数学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这些数量化的因子指标,可以建立多因子、多目标与智能化的林业企业管理智能系统,实现林业企业健康状况、管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及管理成效的精准评估,以提高林业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基于减商化提高财政投入效率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 年11 月16 日)[2017 年4 月3 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2]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 年11 月16 日)[2017 年4 月3 日].bianke.cnki.net/Home/Corpus/9602.html.

[3]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 年3 月27日)[2017 年4 月3 日],blog.sciencenet.cn/data/attachment/home/201304/01/082301npp13fnh5bllmra3.attach,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674444.

[4]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

[5]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

[6]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

[7]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8]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1).

[9]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0]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09).

[11]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1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 版)2003,3(04):79-83.

[13]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Z1):110-113.

[14]张国庆.标准的分类与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

[15]张国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TSE 方法的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

[16]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

[17]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研究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3博士论文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企业管理系统论文篇10

 

企业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便达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效果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管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具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具体时间下的一种活动。

 

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企业的经营中,包含着需要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即经营中存在着管理;而企业管理则是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则二者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简称企业管理系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结构、行为、环境和经营信息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层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性,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经济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样性,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非物质结构)具有多层性,经营环境(包括合同环境与非合同环境、经济环境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具有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使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内涵。一般都把企业管理系统归属于技术经济大系统,且隶属于社会经济区系统。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划分三个1级子系统,即管理对象系统、管理组织系统和管理工作法系统来加以研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则是研究企业管理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工作法系统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2管理科学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产组织为基础,并以经验技能为主体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突出地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把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共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学管理阶段,是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及其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欣欣向荣,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各种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等,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丛林”。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贯通性;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各学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现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营信息加工、传输、反馈处理的快速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错综交织,促使现代企业管理的规模日益大型化;企业管理人员日益知识化;企业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企业管理职能日益多样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合理化;企业生产经营日益集团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综合化,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式的单元管理,而必须进行高度的综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对象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行为的综合性;企业管理组织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论和思想的综合性。综合性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朝纵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战后,特别近20多年来,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综合技术、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层出不穷地呈现;信息科学、近代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领域内渗透,为现代管理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条件。在这些必要与充分条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学学派精髓的基础上,使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产生极大的质变与量变飞跃的发展机遇。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及预警系统等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己经开始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崭露锋芒。可以预见,一门新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技术一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将使企业管理科学在未来世纪的信息革命的浪涛中迈入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完善,而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门崭新的、具有显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以及以后对一系列大型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开发,都充分地显示出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工程管理领域(包括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社会管理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灾害防治与综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对象特色的专业化或专门化的系统工程学科、如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使系统工程学科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起着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们所共识。但是,要使系统工程学科真正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中坚,特别是在微观管理领域尤指企业管理中,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管理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朵灿艳之花真正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所谓企业管理系统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业的全部经济、技术、社会和人文活动视为一种有机综合体(即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财、物、供、产、销的有机组合,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动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构件和机械设备,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信息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导信息和辨识信息,引导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从事其各类活动,辨识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各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特性;经济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筹集、供应与流通,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类能源资源,如电力、高压空气、高压水、蒸汽和各种燃料等的供应、传送、贮备、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丰富的技术方法内容,即融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近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综合地应用各类相关的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自身较为庞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重视对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的研究,而且还特别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探索,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丰富的学科外延。所谓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且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的诸种因素的集合,如市场环境、国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讨企业经营环境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强度;另一方面是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即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效果。即是说,通过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换,以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而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管理学截然不同。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哲学思想为指导,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论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全面地综合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与经营环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诸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4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学科内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潜在应用的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统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武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技术、生产、供销、分配、消费和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除有着自身的内在复杂规律外,还存在着相互交织与融通、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等多种关系。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视企业经营活动为一有机整体,通过对其系统目标、结构、功能、行为和环境及其相互诸种关系的全面识别,并揭示其内在、外在及内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经营对策及策略,确保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系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在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时,还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即管理的目的性原则、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管理的相关性原则、管理的分解原则、管理的动态原则、管理的统筹协调原则和管理的效果原则等。目的性原则指出,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总目标、过程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活动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树;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解原则、动态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等表明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制定具体工作程序、确定具体管理模式、选择有效管理方法时应遵守的工作原则;效果原则说明了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不仅要注重企业经营个别行为效果,还应把企业经营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自身利益与企业外在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局部评价、阶段评价、过程评价、整体评价,来保持企业的最佳经营状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