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十篇

时间:2023-03-23 09:26:34

走进非洲篇1

非洲是一个充满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地方。赤道线横穿非洲大陆中部,在赤道线的北部有面积堪比中国国土的沙漠;这里还有面积堪比印度的广阔雨林,有世界最肥沃的大草原;这里聚集着众多野生动物,是世界上人们与动物、与大自然能亲密接触的最后一片净土;非洲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美丽而神秘的非洲让人充满向往之情,然而,非洲拥有着将近世界一半的贫困人口,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就像非洲给旅游者带来的不仅是神奇和向往,还伴随或多或少的困惑和恐惧一样,非洲的巨大发展潜力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憧憬和机会,也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和挑战。

企业如何能成功地走进非洲呢?带上企业社会责任,将有益于企业成功地走进非洲。

首先,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在非洲这相对贫穷的地区,还会有CSR吗?其实非洲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启蒙还算比较早。自从1977年沙利文原则提出“要平等对待黑人员工”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就从此在非洲播下了种子。而且非洲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一开始就跟尊重人权、尊重劳工权利相联系,并进一步延伸到健康、安全、社区等涉及本地人发展的议题。同时,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固化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自从2010年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后,非洲已有22个国家将其转化为与本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这标志着在一定程度上,非洲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走上了与全球社会责任理念同步的轨道。2011年,以南非共和国的企业为代表,非洲共有7个国家的300多家企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还有200多家企业加入了联合国全球契约。所以,在非洲,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发展得较早,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认知也较为全面,同时本土企业也早已积极加入到履行社会责任的潮流中来了。

第二,CSR成为欧美中日印度企业在非洲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已被看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实现路径,世界各国在社会责任领域与非洲的对话合作更加广泛和深入。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欧美中日印度等地企业开展竞争的新要素。美国企业作为非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引入者和带头实践者,在非洲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先发优势。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曾经作为非洲国家的宗主国,在非洲地区拥有较大影响力和话语权。针对非洲社会责任议题,各国都加大了对非洲地区相关社会责任项目的投入。如美国于2015年9月宣布升级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新目标之一就是到2017年底,在非洲10个艾滋病高危国家使青年女性的艾滋病感染率下降40%;欧盟委员会于2015年4月与非盟委员会举行第七次会议,特别聚焦于欧非联合战略路线图所确立的五个优先领域,其中之一就是治理与人权。同时由于话语权的关系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还缺乏经验的现状,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容易得到关注和质疑。英国BBC花费巨资拍摄了专题片《中国人来了》,显然他们看不到中国人在非洲的杀戮(像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来非洲的时候),但是从新的时展的角度、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来关注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贸易问题,诸如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过程中的劳工问题、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中国人来了》无疑是给中国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减分。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将有助于带来一个自主的可持续发展的非洲。过去的30多年是最近的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国是这轮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物质财富得到极大提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也承担着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负面影响。新鲜空气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唾手可得了;河海湖泊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丰富的食品难以得到健康的保证;还有贫富差距、社会公平、资源瓶颈等问题凸显。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让人们对上一轮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指责,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各方的关注。因此,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也对更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也是非洲国家的要求和期望。因而,企业作为非洲建设的参与者、实施者、贡献者、受益者,同样也是责任人,有责任促进一个自主的可持续的非洲的诞生。

走进非洲篇2

在2005至2006年用了几个月把东南亚和南亚大部分地区走完后,非洲的埃及作为走出亚洲的目标终于上了我的日程安排。我设计了一条伊斯兰文明古国之旅的道路:从埃及过约旦、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和伊朗,用三个月走完这段遍布古迹的道路。

了解了各国的签证后我十分沮丧,除了埃及签证比较容易和便宜外,约旦内务部批文要1000元,约旦只是个弹丸小国,一周时间足够,性价比太低。土耳其签证15天的逗留要1500元,价格贵不说,时间不够长,我希望能在那呆上20天。只有以色列有人在开罗签过,综合以上资料,我放弃了那些签证有难度的国家,重心也移到非洲大陆,把明年要去的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提前到这次,这两个国家都是落地签证。

这就是我最后的行走计划:从广州飞北非的埃及,在红海学潜水后陆路进以色列,返回开罗后飞到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看完动物后到桑给巴尔岛,飞回肯尼亚内罗毕后飞香港。这将是一个历时两个月的完美非洲计划,这是一个从文明走向蛮荒的视觉盛宴,转动你的眼球跟着我的脚步来吧!飞出亚洲

飞机19:45起飞,我的舱门边的宽大座位,早被后面肥胖的阿拉伯父子看中,看他们那300斤的大个头,我没有思考就同意换了位子。路过过道的时候,发现娜娜和隔壁的女生都戴着非典时期的恐怖口罩。我好奇地问她,回答是黑人兄弟的味道太浓了,她们都快晕倒了。

第一次飞出亚洲就飞行17个小时,比国内飞最远的新疆还要多10个小时,好在是夜晚飞,途中就是吃饭睡觉。非洲时间早上6点多终于在肯尼亚的内罗毕着陆。走出舱门,非洲的第一束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空气真好,终于来到这片梦想多年的土地了。埃及,埃及

出了机场,就见到来接我们的阿拉穆兄弟,人高马大,一看就是北方人。坐上机场免费大巴到机场外的停车场,换上阿拉穆过来接我们的的士,早就听说开罗的的士很烂,眼见为实,黑白相间的颜色,凹凸不平的外壳,菲亚特应该是70年代的车子吧,国内早就报废了,这里却满大街都是。司机是位超肥的大哥,不过阿拉穆说他是难得守时的人,开罗半夜还是车水马龙,让我有些吃惊,交警也一直坚守岗位。

大约半个小时到达吉萨区的阿拉穆旅馆,他租下一栋四层楼房的第一层,没来前以为阿穆的旅馆很大,进去后才知道只有三间房子,跟国内的单元房相似,两间各有四个上下层铺位,分男女宿舍,感觉回到大学时代。另一问是夫妻大床,客厅有一张饭桌,边上一张电脑桌,阿拉穆花了300磅包月上网费,免费提供给驴友的。手提电脑可无线上网,网速可快了。卫生间有半自动洗衣机,有燃气热水器,厨房宽敞,几乎所有的佐料都从国内过来的,看样子阿拉穆也是好吃之人。

在国外旅行,能用到厨房的旅馆是我的最爱,不但节约,还可以吃的饭菜。今天没有其他房客,三人各霸占一间。三个晚上没在床上睡觉了,闻着被香入眠,这是埃及的第一夜。

感受开罗城的混乱

4月15日早8点出门,走在大桥上,尼罗河吹来的风带着凉意。开罗的交通混乱,大小破车都在飞驰,偶尔还有满载着蒜头的马车从机动车道上杀出。身穿白衫的埃及人悠闲地赶着,这也是城市一景。车速很快,见到过街行人也不减速,当地人在车流中旁若无人地穿梭,看得我们心惊肉跳。很多车子型号我见都没有见过,这些破车全是欧洲的报废车,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有轮子的就可以上路!停车也是问题,路边可以见到停着两排车的地方,如果里面的车要出来,就只有先把外面的车推开了。最具古老文明的国家使用着最“古老”的汽车,这是对文明的尊重还是讽刺?

拦下一部的士,很费劲地用手语连比带划地侃价到7磅去埃及博物馆。埃及司机多数不懂英文,连最简单的地名和数字都不懂,最好拿着阿拉穆写好的阿拉伯语地名打车,否则就看运气能否遇到懂英文的司机了。

开罗的天空总是灰蒙蒙,是季节的缘故吧,近来沙暴也多,沿途的建筑以土黄色为多,没有现代化的高楼,整个城市一看就是没有好好的规划。

初入埃及宝库

来到埃及博物馆参观,这是座两层的暗红色的建筑,庭院的面积不大,中央是一座喷泉,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出自法国设计师米歇尔之手,建于1900年。

展区有两层,顺时针一个个展馆参观,一楼都是石雕和石棺,二楼是木乃伊和珍宝。一楼印象最深的就是埃赫纳通法老像,它和其他的法老雕像大不相同,面庞细长,仔细看有点像中国文人的雕像,加上大腹便便的造型更是奇特。经过了解,原来这位法老酷爱艺术和艺术创新,他打破了以往雕塑和壁画的刻板模式,提倡艺术写实和自由创作,在政治上也属于改革派。二楼有我最喜欢的图坦卡门的金面罩,它堪称埃及的第一国宝,面罩纯金铸就,重达17公斤,并镶有宝石,细腻生动地刻画出法老的面部特征和神态表情。图坦卡门是保留最好的法老墓葬,如果喜欢细看的人就在阿拉穆那借本《埃及博物馆展品集锦》的小册子慢慢看吧,我不是很仔细地看一圈也花了三四个小时。

体验埃及休闲的午后

出馆后打车到老开罗。路边有排小茶馆,要了一杯茶,茶桌是铁制的,像花几般那么小。侍者端来一个茶盘,上面一杯热茶,一碟白糖,还有一杯白水清口用。那茶和尼泊尔印度的相同,细颗粒状,据说是进口的,不过没加奶只有糖,不如南亚地区的奶茶好喝。

休闲的开罗人不是坐着喝茶就是在享受着著名的“什沙”水烟,一个半米多高的宝塔状的玻璃壶,里面有个储水罐,烟丝用锡纸包住,纸面有针眼,放在木炭上烧,还有个罩子来防风。水罐位置有根软管通出,管头是烟嘴,烟丝有很多种,咖啡的,苹果的,香蕉味等等。我坐在那里,埃及人就热情地把烟嘴递过未,无数人吸过的烟嘴,我不加考虑,接过就狠狠吸了一口,淡淡的烟味,悠远地飘了开去。

市井间的小老教堂

老开罗是现代开罗的发源地,也称科普特区(coptic),那里保存着几座老教堂,首先看到的是圆拱形希腊东正教的圣乔治教堂,不收门票。不远处是悬挂教堂,建于三世纪的教堂,过去位于城堡南门之上,看上去教堂的中庭像悬吊在走道之上,因此得名。本埃兹拉犹太会馆,里面的木质结构一看就知道年代久远,木吊灯特别得美丽。附近是墓园,一座座空房子锁着,也许从来没有开启过吧。

老开罗的住宅很有意思,墙上有些稀奇古怪的彩画,画在那些黄色的土墙上,旁边就晒着衣服裤子,艺术和生活已经自然地融合到一起。

神游清真寺

4月16日,今天安排到开罗的伊斯兰老城区,几个著名的大清真寺。打车5磅到萨拉丁城堡,学生票20磅。城堡建在小山包上,里面的阿里清真寺是开罗最美丽的清真寺,它是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伊斯坦布尔清真寺为蓝本而建,迈进大厅,那干盏的玻璃吊灯从空中垂下,恍若走进空中宫殿,闪闪星光如夜空,你可以随意躺在厚厚的地毯上,思维停顿几分钟,让身体去

太空遨游……

伊本图龙清真寺,门口有家素丸子馅夹大饼特别好吃。素丸子就是蔬菜末混合面粉油炸成的丸子,通常还会在饼里填满蔬菜沙拉,黄瓜西红柿卷心菜之类,这是中东地区的传统食品,也是我在中东最爱吃的食物。

此时正是中午,只有一位白衫穆斯林对着一块古老的石碑祷告,他的身后,是一排千年的石柱;他的脚下,连绵着伊斯兰传统花纹的厚地毯:他的头顶,悬挂着纹丝不动的白色吊灯。在庞大的建筑前那是一个渺小的身影,在时间的长河前那是短暂的瞬间,在我的快门里那只是一幅人与历史静静交流的画面。

这是我到埃及拍下的第一张我喜欢的照片。

邂逅阿拉伯美少女

从寺庙出来,我们拿着英阿双语的地名问当地警卫怎么去侯赛因清真寺,警卫说可以坐巴士去,我就站路边随便招手,一辆中巴在我面前减速,问去侯赛因清真寺吗?司机好像没听懂,这时车里有个美丽的女孩用阿语问我是侯赛因吗?我点头上车,刚坐稳,她就从前排转过身子对我说了通阿语,我摇头不懂,她就大笑,不到一分钟,她又转过来,边说边做手势,比划得热烈,我却看得一头雾水。我试着说了两句英文,她也不懂我说啥。这位美丽的阿拉伯少女,头裹素头巾,身穿长衫,下着牛仔裤,皮肤白皙,大眼长睫,脸庞椭圆略长,洋溢着青春的热烈。我举起相机,她却用手遮住镜头,然后对着同伴咯咯地笑。我被她盯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从没有遇到过如此大胆热情的女子,特别是伊斯兰国家女子,她们大都不能抛头露面的。十分钟不到,司机指着路口示意我们下车,我道别时跟她握了握手,她从车门探出身子向我挥手道别。下车后,同行的娜娜发出声声惊叹:“这是穆斯林国家的女子吗?”

这个小插曲让我很开心,感受了一把埃及女子的热情。不过到侯赛因的路途却变得遥远,问了好多路人,才来到了艾兹哈尔清真寺,它和侯赛因清真寺距离很近,都在哈里里市场边。艾兹哈尔是逊尼派的大学,不过现在和清真寺已经分开。清真寺的大门特别精美,有座宣礼塔是双塔造型,表示它的地位崇高。里面的庭院有380根大理石石柱,四周的走廊有很多学子坐在地上刻苦攻读。

侯赛因清真寺就紧挨着哈里里市场,女子只能从侧门入。

走进非洲篇3

小人们身材矮小,一般身高为一米二三的侏儒那样。他们不穿衣服,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只在下腹部挂上一点儿树叶。他们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里,那里的气候一般都是在三十摄氏度以上,地处赤道附近,所以他们不穿衣服也不感到寒冷。小人主要靠打猎和采集生活。男的主要打猎,他们的猎物甚至有大象和狮子。他们会制作一种麻醉剂,遇到动物以后,就用弓箭来射,这样动物就会捕获。女人主要是采集树根和野果。他们完全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没有数的概念,也没有时间的概念。我曾经尝试通过翻译问他们几岁,他们摇头称“否”。

小人们并不想成立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非洲的一个部族。过去他们曾经生活在平地上。由于他们身材矮小,受到其他部族的歧视,慢慢被赶进了原始森林。中非每年国庆的时候,都有一个小人的行列参加国庆游行。他们的总统总是高兴地对客人说:“我们的公民来了。”

小人有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听不懂别的部族的语言。我去的时候,从中非旅游局雇了一个翻译,这个翻译的家就在小人居住的森林边上,这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所以人们不知道他们的确切寿命。据我的翻译说,他们的寿命一般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这主要因为他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疗卫生更谈不上。因此寿命一般很短。

小人国是通过部族首领来管理。几户十几户为一个小的部落。大的部落有几十户到上百户。部落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首领。首领通过自己的权威进行管理,例如:打猎回来他们将猎物平均分配,只是首领的那份比别人多些。小人吃熟食。他们打了猎物之后,便将猎物整个放在火上烤,然后就用手撕着吃。他们挖来薯根之后便放在一个容器里煮,然后捣碎,用手抓着吃。

森林深处的小人对外人有敌视情绪,曾经发生过袭击游人的情况,但森林边上的小人对外人比较友好,因为游人都给他们准备了礼物糖果。这是他们最欢迎的礼物。他们拿到礼物以后,还给你表演舞蹈。小人最爱吃的食品是蜂蜜。如果他们发现有一窝蜜蜂,便点起大火将蜜蜂烧死,然后用手到蜂窝里挖蜂蜜吃。有时不顾没有死的蜜蜂的蜇咬,吃不完的,他们就用树叶包起来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吃。

走进非洲篇4

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协会的潜在作用

本调查涉及的10所证券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均为各类证券交易所协会的成员。这些协会服务的目标包括宣传市场准则、倡导公平透明高效市场、为证券交易所提供最佳实践的交流平台和提升市场标准等。其中一些协会积极倡导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更好地引入证券交易活动。这为这些机构自上而下地影响非洲的证券交易所提供了机会。

本章概述了这些协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并试图评估此种自上而下影响的力度。

证券交易所协会

本调查提到的所有证券交易所都加入了地区协会,有些则加入了国际协会。

图1和2显示了本调查中10所证券交易所加入的国际和非洲地区协会的成员类型。图2显示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活跃的地区性证券交易所协会。它们包括: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是一家公开监管股票、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交易协会

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主要的非洲国家证券交易所协会,目前在非洲拥有23个成员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是一家针对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内的各个证券交易所的地区性综合合作机构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是一家为整合地区资本市场而建立的管理机构,致力于开发西部非洲的共同投资市场

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一家东部非洲地区证券交易所的集团。

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

证券交易所通常为保证市场信心、稳定财政、保护消费者,并减少金融犯罪风险而受到监管。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机构具有向某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强制执行报告要求的权力。和证券交易所一样,很多监管机构隶属于某个国际协会。图3显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以及两个证券交易所本身)的成员状况。包括以下这些:

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证监会组织是全球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的主要协会,其成员包括120多个证券监管机构和80个其他证券市场参与者。

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旨在提供信息交流、成员合作和科技支持的平台,帮助其成员增强国际竞争力。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目前拥有23个成员。本报告中提到的所有证券交易所都是该协会的成员。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并不直接为可持续发展举措提供指导和依据,但从其“使非洲证券交易所在2025年前成为非洲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这一愿景,也可以窥见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问题在未来的应用规模。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是一家由全球60个证券交易所参与的国际协会,其向其成员提供管理实践发展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世界交易所联合会2014a)。

可持续发展举措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在其工作领域内倡导在证券业务中普遍接受的原则,并活跃在可持续发展投资领域――其工作涵盖公司治理、责任投资、非财务信息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问题。该协会还出资赞助有关证券交易所和可持续发展报告间关系的调查。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对其成员执行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标准或要求。在2013年10月于墨西哥召开的该协会第53届成员大会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开展了一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讨论。2014年3月,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成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其任务是建立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相关数据在使用目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共识。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旨在鼓励其成员的相互合作,以及改善运营和监管基础。该委员会共有11个成员,包括博茨瓦纳、马拉维、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2014)。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没有宣扬任何具体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证券交易所委员会还是将倡导“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内发展高效、公平、透明的证券市场”作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与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或披露所持的原则是相一致的。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

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联合了来自西部非洲地区的股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代表,用以在各交易所统一监管举措,并为证券交易开发共同平台(All Africa 2013b)。

可持续发展举措: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西部非洲资本市场一体化委员会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但是该委员会的作用便是整合成员间的监管举措,促进信息交流,从而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可能性。

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是东部非洲地区四所证券交易所的集合体,其成员包括本调查中提到的肯尼亚和乌干达(East African 2013)。

可持续发展举措:

没有证据表明东部非洲证券交易所协会正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举措。

国际证监会组织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在规范制定和监管实施方面促进成员间的合作,对投资人加强保护和提升信心,帮助交流市场信息(国际证监会组织2014)。

可持续发展举措:

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目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相关举措提供一定的适用范围―尤其是考虑到其目标要求各成员“为发展、实施和促进国际认可的统一规则标准而合作,对规则进行执行并加以监管,以保护投资人,维持市场的公正、有效和透明,并寻求解决系统风险”。尽管没有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或标准,国际证监会组织对于这一目标应向其下属各国监管机构进行推行,并能对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到目前为止的调查表明,除南非以外,所审查的证券交易所中没有任何一家执行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举措。虽然一些证券交易所有意向把可持续发展报告写入其上市规则之中,但它们显然仍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确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水平,我们回顾了96家公司的报告和公开披露文件。由于它们大多数都是在对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披露没有强制性要求的交易所上市的,所以尽管很大一部分公司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报告,但这只能够说明披露是企业自愿进行的,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数量之低则说明了公司与证券交易所都对此兴趣不大。

本章给出了此次调查的结果,并且突出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良好范例。

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

除南非以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只有13家公司(15%)以可持续发展报告、合并报表或综合报告的方式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了报告。而在41个主要市场上,71%的顶尖上市公司都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毕马威2013b)。因此相对于国际标准,本地区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在此次调查所选用的13家非洲公司样本中,其分布情况是:内罗毕证券交易所四家、尼日利亚证券交易所四家、津巴布韦证券交易所两家、乌干达证券交易所一家、博茨瓦纳证券交易所一家,以及卢萨卡证券交易所一家。

不足为奇的是,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拥有最高的报告水平,本报告审查的所有在该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公布了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专题的综合报告。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是这一较高报告水平的直接原因。

管理层承诺

虽然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报告水平都比较低,但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有42家上市公司(占49%)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都作了公开声明(主要是通过公司年报中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声明),向公司表明了可持续发展或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这些声明揭示了不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或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解读,有些公司列举了他们公司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其他的则描述了公司参与的慈善活动。这种差异突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不同经验水平,但是如此之多的公司领导者作出此类声明,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比率在将来应该会上升。

调查的十家南非公司中有九家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声明都强调可持续发展为公司的关注重点。例如总部设在马拉维的Press Corporation Limited集团首席执行官Mathews Chikaonda在2012年的年报声明中指出,该公司将“以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业务,并与诸如政府和捐赠者等各利益相关方合作,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总部设在津巴布韦的乳品公司Dairibord的集团首席执行官A.S. Mandiwanza在2012年的年报声明中指出,“集团致力于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方式经营”。

标准的使用

在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23家企业中,有20家引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19家公司引用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报告标准,还有1家引用了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4家南非公司引用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的综合报告框架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报告标准。

本次调查所调查的不同的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采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的程度和范围大相径庭。例如,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公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通常是完全符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标准的,但是非洲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只把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标准作为一种参考。

博茨瓦纳的金融服务公司Letshego借鉴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指南,用以报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非洲最大的糖类生产商Zambia Sugar Plc也运用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指南。其可持续发展披露文件由第三方鉴证机构提供审计,这使得该公司从国际报告倡议组织赢得了B+的评级。

乌干达的能源分销公司Umeme采用了国际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指南主要解决诸如评估及管理环境与社会的风险和影响、劳动和工作条件,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和工作条件等问题。

重要性评估

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只针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报告,并且把利益相关方包括在事项重要性的评估过程中。这是为了确保公司的报告聚焦在最重要的事项上,而读者不会被过多的信息分散注意力。通过与利益相关方协商,并予以披露(包括提供有关评估方法的信息),公司能够证明他们已经通过严谨的程序,以确定应予包含在报告中的事项。

此次调查中,几乎没有公司对其重要性评估作出报告。然而尼日利亚的金融服务公司Access Bank却是一个良好的范例。该公司与利益相关方一起对报告事项的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并把结果显示在一个重要性矩阵中,详见图4。

鉴证

九家公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公司对其披露文件进行了鉴证。其中包括七家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一家内罗毕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和一家尼日利亚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当企业需要以较高水平对其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公告时,它们会倾向于为其寻求鉴证,所以此次调查中大多数对其报告进行鉴证的公司来自于南非也就不足为奇了。

【举例】

此次调查突出了公司向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寻求鉴证的概率。

南非的金融服务公司公司Standard Bank委托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一些选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进行认证。

尼日利亚的金融服务公司Access Bank委托了咨询公司Corporate Citizenship,对其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外部鉴证并撰写评论。

主要风险的识别

公司需明确自身经营及计划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之策加以防范。该举措可以向其利益相关方证明,它们对于各种不确定性是有所准备的。这对于投资者(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尤其重要。他们能够通过观察一家公司风险评估的详尽程度,来评估这家公司的管理水平。

此次调查中,几乎没有公司对其主要风险作出报告。然而肯尼亚的电信公司Safaricom却是一个良好的范例。该公司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有一张表披露了该公司的主要风险。该表明确地将这些风险与公司的战略和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它还交叉索引了国际报告倡议组织的绩效评估,使得报告使用者能够在报告中了解每个风险是如何被解决的。该表的摘录详见图5。

关键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

走进非洲篇5

关键词:非洲;出版;本土;殖民;文化“走出去”

非洲共有54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0亿,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出版资源和读者市场方面具有后发潜力,值得关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深入,了解和认识非洲出版的发展历程、现实挑战及未来需求,对推动我国出版业走进非洲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洲出版的发展历程

1.殖民历史影响深远,西方出版机构主导非洲市场

非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文字的大陆,外来宗教及殖民主义的扩张,间接促进了印刷书籍的传播。非洲早期的书写文明孕育于尼罗河谷和非洲东海岸,中世纪时期非洲文字传播受宗教主导,之后,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印刷书籍在非洲传播开来,殖民主义也随之日渐生根。

20世纪60年代,非洲仅有9%的识字人口。民族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人口识字率不断提升,出版业相应得到了发展。具有出版实力的西方出版商也纷至沓来,传输母国文化并吸收当地文化。例如,朗文出版集团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内罗毕设立办事处,在当地挑选优质的文稿送至伦敦出版;东非文学局开发的教育书籍均授权给国外出版商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洲本土出版业的发展。

2.非洲本土出版资源匮乏,自主发展举步维艰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本土性质的半国营出版社和非国营独立出版社发展缓慢。处于独立早期的非洲国家缺乏维护作者及出版商权益的意识及立法,有些国家的相关政策甚至还会阻碍出版业的发展,如向印刷机械零部件和印刷材料征收重税等,对于本土出版及印刷人才的培训更是乏善可陈。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非洲本土出版社经历了资金不足和国际资金援助政策发生变化等一系列考验,使得非洲本土出版深陷资金不足的泥沼。当时,非洲出版市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与海外交流依旧受限,昂贵而低效的邮政系统制约了国际销售,二是对于海外出版市场的投资受限。非洲出版商们决定建立非洲图书联盟(ABC)以共同解决难题,拓展国际市场。由此,越来越多的非洲作者选择在本土出版社出版书籍,并开始尝试国际发行。

20世纪90年代早期,非洲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复苏、转型及革新期。非洲国家私有化进程的推进、市场限制的松绑以及国外对非资金援助的增加,均有力地促进了非洲出版业的发展。当时,教育类图书出版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然而,出版市场仍由跨国出版商主导,而由本土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用书占非洲大陆出版物总额的比例很小。饱受殖民历史及宗主国政治经济控制的非洲国家的本土出版业发展困难重重,步履艰难。

二、非洲出版业的现状与特点

1.在出版内容上,书籍消费与知识出版长期失衡,教育类图书主导市场

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每年的出版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贡献不足。非洲出版网络(APNET)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非洲大陆消耗了世界书籍总额的12%,贡献率却不到3%。非洲的大学使用的基本是发达国家的知R资源,自身研究产出不足,非洲学者的学术影响因此大打折扣。虽然非洲的民族文学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但作者们均偏向于选用国外出版商,造成大量宝贵的本土出版资源流失。

非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落后,制约了民众的图书购买能力,进而造成了非洲出版市场类型单一、受众目标窄少的瓶颈。非洲的大部分出版物为教育类及工具类书籍,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非洲高达95%的出版物为教育类图书。在多数非洲国家,读书的目的多限于升学或通过专业考试,学生成为出版的主要目标对象。其他类型图书的发行市场狭小的现实,严重制约着非洲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书籍类型多元化将成为非洲出版业长期努力的方向。

2.在出版语言上,国际主流语言包打天下,本土语言出版式微

作为民族识别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土语言在非洲出版业中严重缺席,而国外语言却大行其道。随着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大多数非洲国家皆采用国际主导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受其影响,非洲的出版业也分为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三大类别。阿语出版集中在北非,最发达的当属埃及。法语出版以刚果(金)、阿尔及利亚、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等国较为发达。在英语出版方面,尼日利亚和南非为龙头,津巴布韦、加纳和肯尼亚等国也拥有较多出版社。

在非洲,教育与出版紧密相连。教育上的受限,使得以本土语言进行出版举步维艰。这与非洲国家政府在教育政策中对于宗主国语言的倚重和对本土语言的扶植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东非及南非地区,斯瓦希里语使用广泛,但这一语言文化的传承及出版面临挑战。例如,2011年,坦桑尼亚教育部决定维持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政策,这使得本土语言的教材出版仅局限在初等教育领域。

3.在出版经营上,长期依赖援助,急需探索自主发展路径

作为推动非洲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非洲出版业急需获取国际援助及非洲政府的政策支持。非洲三家最大出版组织――非洲图书联盟、贝拉吉欧出版网络、非洲出版网络――长期以来的主要资助来源于挪威、丹麦、荷兰、加拿大等国的国际发展合作机构,以及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联邦基金会等。近年来,非洲图书联盟运转相对良好,实现了自身的独立运转。然而,非洲绝大多数出版机构还是长期严重依靠援助维持生计,而国际援助又大多向非洲大陆提供来自英美等国的书籍,极少问津非洲本土文学及学术。

事实上,那些久负盛名的非洲大学常年处于财政危机之中,大学出版社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馆设施陈旧,购书资金匮乏,绝大多数图书馆完全依赖海外捐赠项目获取新书。信息资源获取的不易、薪水窘迫也迫使一些杰出的非洲学者就职他乡。继续坚守的学者们则挣扎于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中,其学术水平提升支撑乏力,进而阻碍了非洲的学术出版。

此外,非洲国家政府也没有为本土出版商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应对这些问题,非洲图书联盟开展了非洲内部图书援助计划(IABSS),并与国际图书援助协会合作,从1991年至2004年,这是唯一一个向非洲大陆捐赠非洲本土出版物的图书援助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洲市场对于本土出版物的需求,也间接推动了非洲本土出版的发展。

4.在出版技术上,数字出版显露端倪,传统出版变革缓慢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出版”的概念在非洲也被提上日程。到2016年,非洲地区互联网用户为3.4亿。预计到2020年,非洲将拥有13.2亿移动用户,其中76%将为移动宽带用户。南非出版协会(PASA)2011年度出版业统计调查报告中首次统计了数字出版,包括电子读物出版总数、付费电子读物下载量以及总体销售收入,其中,小型出版企业更偏向于数字出版,但技术受限,行动迟缓,大型企业则更为保守。

与西方图书市场饱和状况不同,非洲未来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书籍匮乏状态。非洲大陆的数字出版业还不发达,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有相当多的障碍制约着非洲的数字出版。一项在喀麦隆、加纳、肯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进行的调查显示,网络覆盖差尤其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及手机充电问题、电子图书的高成本及普遍电力缺乏等问题,大大制约了非洲电子出版的发展。在南非,虽然一些出版社致力于教材的数字化出版,但平板电脑或电子阅览器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低,教育类电子读物的销售状况并不乐观,从而削弱了数字出版商进军教育类市场的热情。

此外,在非洲的图书市场及图书馆依然对印刷书籍如饥似渴之时,其国际捐助者进入了出版数字化转型期。这种转型对非洲获得书籍捐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印刷版本的百科全书和词典受赠变得越来越少,乐施会(Oxfam)也不再提供印刷资源,而是将其所有的信息资源以低带宽的数字格式。

本世纪以来,非洲大陆多数大学已接入了互联网,非洲在线数字书刊资料借阅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科学出版网络(INASP)的支持下,非洲研究型图书馆已经能够免费获取大量的在线学术刊物。同时,各方正在努力完善技术设施,通过将竞争引入市场以提升网络带宽及无线网络,有效利用开放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软件。

5.在交流平台上,国际化书展市场日趋活跃,图书奖项旨在激励创作

近年来,非洲国家主办的国际性图书展成为非洲出版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始于1969年的开罗国际书展以阿拉伯语为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书展之一。此外,南非的开普敦书展、津巴布韦的哈拉雷书展以及肯尼亚的泛非儿童书展等已形成品牌效应,为优秀图书及版权贸易提供了交流平台。其中,开普敦国际书展由法兰克福书展和南非出版商协会联合举办,旨在为版权交易及新书订货服务,已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国际书展,享有“小型法兰克福书展”之美誉。

目前,非洲拥有非洲文学凯恩奖、非洲出版野间奖等文学奖项。其中,凯恩奖是非洲最高的文学奖项,用以鼓励表现非洲精神并用英文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作家,而野间奖面向在非洲出版图书的非洲籍作家及学者。这些奖项对促进非洲出版发挥了激励作用。

三、非洲出版业发展的挑战与反思

非洲出版业发展滞后的背后是各国不合时宜的-教育及文化政策。其中,缺乏维护作者和出版商利益的政策,版权法约束力不足,而对于纸张等印刷投入又征以高税。同时,政府对于出版机构和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过于贫乏。事实上,只有当政府意识到了出版业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制定上加以倾斜,在财政预算上加以落实,才能实现出版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非洲本土图书消费市场狭小是限制其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4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显示,综合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变量,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均排名末位。非洲大部分人口的物质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作为精神产品的书籍很难成为必需品挤入民众的购买清单。

贫困使非洲地区围绕出版业所构建的基础设施薄弱。图书馆、物流配送、书店建设等均十分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及通信网络不畅,书店数量极少,整体降低了书籍的易得程度。此外,图书馆设施陈旧落后,书籍久不更新流通,很多图书馆难以实行电脑管理及在线图书目录的访问服务。

数字出版方面,计算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的持有率低,互联网普及率低,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宽带设备,昂贵的宽带费用使得非洲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无法想象的艰难。非洲在线期刊(AJOL)拥有388份学科种类丰富的期刊,发行超过5107期。然而,许多期刊发行滞后,资金的短缺使得这些期刊面临着无法连续出版的困境。发行频率低成为非洲期刊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际主流出版集团在非洲长期主导甚至垄断市场。这些出版集团所设置的分支机构往往秉承了母公司良好的运营理念,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通过不断的资本运作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如朗文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非洲大陆就久负盛誉,在与发展尚不充分的非洲本土出版商争夺出版资源时拥有绝对的优势。在传统印刷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的过程中,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设备,跨国出版集团的竞争力绝对胜出,这无疑挤占了非洲本土出版商的机会,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四、中国出版走进非洲的足迹与前瞻

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在非洲的出版物传播曾产生持续的影响。当时,在对东非地区的斯瓦希里文出版物中,除广泛发行的著作及政治理论读物之外,国内出版的60种斯语儿童读物,在非洲青少年群体中影响持久而深入。《小马过河》《宝葫芦》《珍珍的奇遇》《蚌姑娘》等儿童读物,成为东非国家少刊儿童的启蒙、识字读物,甚至是小学教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出版界积极参加非洲的开罗、开普敦等图书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等读物走进非洲。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更是推陈出新,围绕文化交流、典籍翻译出版、版权贸易、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等与非洲国家开展多元交流与合作。

例如,2009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就在马里尝试合作出版了非洲农业和保健两类系列图书,随后与坦桑尼亚、南非等12个非洲国家开展了出版合作,语种涉及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其中联合推出的《非洲常见病防治》(中西非版),在埃博拉疫病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该集团对非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向日用生活、汉语学习、文学读物等类别有序推进,出版了一批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此外,2015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非洲出版中心,成为中国出版企业在非洲设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在科技、农业、医学等方面开展工作。2016年长江传媒非洲公司――英爵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肯尼亚成功注册,成为我国出版界在非洲落地注册的第一家实体出版文化公司。该公司将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期刊出版三个领域发力,向非洲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向国内及世界介绍非洲文化、历史及自然资源。

走进非洲篇6

然而,由于金融环境的不同,企业往往会面临一些风险,对银行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有迫切需求。作为全球性的跨国银行,法兴银行在非洲市场拥有庞大的分支机构,已为多家中国企业解决了走向非洲所面临的金融问题。“法兴银行是中国企业走向非洲,进而开拓非洲市场的紧密伙伴。”法兴银行中国区商业银行总经理刘洪涛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恳切地说。

独一无二的非洲优势

中非经贸往来历史久远,特别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合作更是突飞猛进。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83%,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3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投资方面,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达到14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60%。2011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36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总额的三成,比2009增长了28%,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近3年内,中国企业在非洲实施了交通、电力、通讯、住房、供水等一大批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

随着中国企业对非洲贸易、工程项目、投资的不断增多,金融服务的跟进显得越来越迫切。

“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最大的金融需求是海外工程方面,工程企业的金融需求比较强烈。例如,一家电气方面的供应商在非洲投标,而当地规定必须由当地银行开出3~5年的投标保函,作为一家刚进入该市场的新企业,很难立即得到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于是法兴中国为其开立了反担保函,然后当地的法兴分支机构根据该反担保函为其开立了担保函,帮助企业成功获得了该项目。”刘洪涛告诉记者,法兴银行在非洲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网络优势、专业服务优势,法兴银行境内外业务的联动有利于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

法兴银行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0多家分支机构,其中在非洲15个国家有超过870家分行。“法兴银行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大。”刘洪涛表示,法兴银行在非洲已经有超过40年的专业经验,目前在埃及、几内亚、摩洛哥、塞内加尔都是第一大银行,并为阿尔及利亚的第二大银行,这决定了法兴银行在非洲市场独一无二的优势。

基于这种优势,法兴银行为多家中国企业赴非开拓市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紧贴金融需求,助企业开拓非洲市场

据了解,非洲当地外汇管制非常严格,且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币种,金融环境比较复杂,有些国家要求必须持有信用证才能结算。“我们在跟企业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中国企业在结算等方面确实面临着汇率风险。而法兴银行在非洲市场有强大的分支机构,经验丰富,可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使其更好地把握当地的市场特点、政策规定。”

针对中非贸易内容日趋多元化,法兴银行提供了配合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周期和特点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包括开立信用证、无追索权押汇、汇率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等。在资源类投资方面,法兴中国为中国企业海外分公司提供内保外贷服务,助其获得非洲当地的信用额度。

刘洪涛介绍说,非洲进出口结算信用证项下通知反馈比较慢,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存在收款滞后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法兴银行会运用其网络优势催促当地银行尽快给企业汇付。

非洲很多国家使用法语,也会使企业面临一些障碍。刘洪涛举例说,一家中国企业去非洲投标工程项目,当地规定必须由当地银行开具法语投标保函。根据这种情况,法兴中国为其开立了反担保函,再由法兴银行在非洲当地的分支机构开立法语投标保函,最终助其成功获得工程项目。

“除了在信用证等传统业务方面具有优势外,法兴银行还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提供咨询等增值服务。”刘洪涛说,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初期对当地市场不了解,法兴银行为其提供走出去全程的咨询服务。最近,法兴银行帮助一些大型央企成功进入非洲市场。

说到咨询服务,就不得不提法兴银行的投行业务。据刘洪涛介绍,法兴银行是全能型银行,实现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的互补联动,且投行业务非常成熟。目前中国企业对进出口大宗商品保值增值的需求较大,而法兴银行在大宗商品保值方面全球名列前茅。另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去非洲并购,法兴银行投行业务在此方面经验丰富,能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力推中非跨境人民币结算

除了上面提到的金融服务,近几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风生水起。自2009年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不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2519.5 亿元,同比增长31%。根据新政规定,从2012年6月开始,中国境内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均可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用同一种货币进行交易,不像传统业务是跨币种之间的结算,它最大的好处是能使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刘洪涛对记者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非洲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法兴银行一直在致力于该项业务的开展,目前法兴银行总部已经开始为中非贸易企业提供人民币结算,法兴中国也在不断地推进这项业务,以满足企业需求。

走进非洲篇7

中国足球队虽然没有征战南非,但是南非球场上的“中国制造”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到“呜呜祖啦”,大到中国的太阳能企业“中国英利”,似乎都彰显着“中国制造”在非洲的影响力。足球大战硝烟仍酣之时,舆论就开始了关于非洲这块新兴市场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意义的探讨,而我们从美国《时代周刊》近期所刊发的长文――《中国在非洲的“出奇制胜”》,似乎也嗅出了隐隐的火药味,文章从中国如何在非洲发挥影响,和非洲又在如何影响中国,得出结论――相比于西方国家,中国在非洲 “出奇制胜”,危机感溢于言表。

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了解非洲,但不站在非洲一边为非洲说话。中国站在非洲一边,但遗憾的是,中国还不十分了解非洲

实际上近十年来,随着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有关中非关系的国际舆论层出不穷。其中既有负面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也有正面的“中国促进非洲发展论”和“中国机遇论”。那么,中非关系如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在非洲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换句话说,中国在非洲还能走多远?

“先天”不占优势

如同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也常常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西方与非洲的关系相比,中非关系在这两个维度上似乎都不占优势。从时间维度看,虽然中非间最早的接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汉代,但真正意义上以及经常性的中非交往则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时间跨度也就短短60年。而西方则从15世纪开始,就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在非洲进行了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可谓相当广泛和深厚。从空间维度看,西方(特别是欧洲国家)与非洲仅隔地中海相望,感觉上常把非洲当成自家的后院。笔者认识的一些欧洲的非洲问题学者谈起去非洲调研,似乎真如同到自家后院散步一样,透着抬腿就走般的轻松和随意。相比而言,中国与非洲在地理上相距万里。大多数中国人仍把非洲看成一个遥远和神秘的大陆。中国的非洲问题学者更是少有机会到非洲调研。偶有机会,也大多是借助西方的财力资助,要经过长期和艰苦的课题论证和筹划方能成行。

不过,基于共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痛苦历史记忆,以及现当代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共同发展诉求,更重要的是,秉承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现当代的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在短短的60年里走过了建立、发展和全方位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目前,在政治层面,频繁进行的中非双边高层互访以及在国际重大问题和双边事务上的相互支持有力地推动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在经济层面,中非贸易额在近十年里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如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投资也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到近年来的年均10亿美元。非洲还成为了中国第二大海外劳务工程承包市场。据悉,在非洲的中国人数目前已近百万,在非洲开展经贸活动的中国公司已达1600多家;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孔子学院”在非洲雨后春笋般地建立,非洲来华留学生和各类人力资源培训班的数目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非洲发展的最新机遇

后发而勃兴的中非关系自然引发了非洲的兴奋和西方的关注。在非洲,虽然在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中也存在对中非关系的负面评述和报道,但积极和建设性的看法仍是主流。许多非洲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虽然中国也到非洲来开采自然资源,但与西方半个多世纪以来免费攫取的做法不同,中国还向非洲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投资作为交换。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非洲发展的最新机遇(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历史机遇),非洲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再错过。即使是普通民众,因其从中国的经贸活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直接获益,也对中国人的到来持欢迎态度。

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自然令那些把非洲视为自家后院的西方国家感到不安。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把聚光灯对准中国政府、公司乃至个体户在非洲的一举一动,用放大镜观察中国人在非洲可能产生的任何瑕疵。一些负面的公司个案被渲染成带普遍意义的国家行为,正常的资源开发合作被描绘成“资源掠夺”。中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以高效低价竞标成功的项目被指是搞了暗箱操作或者政府的幕后支持,等等。另外,指责和批评还指向了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认为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对所谓“无赖”或“失败国家”的变相支持,不利于西方国家在非洲推动的民主、人权事业以及反专制和反腐败运动的进展。

暂且不说其他,这种关于中国政府“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批评论调,根本上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民主”、“人权”和“良政”并不是建立在沙基上的海市蜃楼,不可能通过漂亮的口号和一味的鼓吹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教育水平和法制、民主意识提高的基础之上。中国在非洲大力发展经贸合作、帮助非洲国家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大力开展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等等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夯实非洲实现民主和良政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非洲的发展道路选择毕竟掌握在非洲人民自己手中。

中国在非洲到底还能走多远

我们在惊叹今日中非关系大发展的同时,更应当心存挑战意识和危机意识,现阶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贸易量的快速提升并不意味着经济竞争力的同步提升,贸易结构、经贸合作中的技术和科技含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有关法律和专家人才队伍的锻炼和培养等其他经济竞争力的指标要素都缺一不可。在提升中国在非洲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道义感召力和外交亲和力这四个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在非洲到底还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一些非洲关注的敏感问题,比如加强中国公司的属地化管理,当地劳工的雇佣不足问题、纺织品工业的竞争和保护非洲幼稚工业问题、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提高中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如何回应,如何在走入非洲的过程中真正从非洲的利益着想,切实做到、做好互利双赢。

走进非洲篇8

[关键词]海外投资;中国;非洲;现状;特点;对策

一、中国进行海外的投资的原因及目的

1.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投资地的吸引力

(1)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走出去”是指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于我国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取先进技术,突破贸易壁垒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中国资源越发依赖于国际市场。

(2)投资地的吸引力分析

①非洲地区矿藏资源丰富 :根据国际矿业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已经探明的150种地下综合性矿产资源在非洲均有储藏,尤其是与发展高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50多种贵重稀有矿产品,在非洲的储藏量异常巨大,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储量占世界第一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的石油在非洲已探明的储量超过950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而且非洲石油品种多、质量高,这对于矿产开采都是极其优越的条件。②非洲的市场需求庞大;非洲投资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非洲国家每年要花1700亿美元用于进口,约83%GDP(约为4600亿美元)用于消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六年创下历史之最,而且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③非洲国家动荡不安的政局得到了根本性改观 :一方面,延续多年的安哥拉、塞拉利昂、刚果(金)和利比里亚等国的国内冲突有所缓和,绝大多数国家政治趋于稳定。另一方面,非洲国家制定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作为非洲整体发展战略,坚持以非洲自主发展为中心,重视与国际社会协调关系,并付诸实践,为非洲各国经济振兴创造了有利环境。④“向东看”开始成为非洲国家对外政策的战略性选择:世界银行非洲地区经济顾问哈里·布罗德曼博士在其撰写的《非洲的丝绸之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新疆界》中指出,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发展,将有助于非洲摆脱过度依赖少数几种初级商品的局面,从而提高出口的多元化,并且转而增加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制成品及服务。

2.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中国还是非洲,都日益成为国际统一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和非洲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出现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技术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对以非熟练劳动力为主的非洲较为适用。同时对非洲投资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这一投资环境非常适合中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到当地投资。除纺织、家电行业外,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也是中国已经发展成熟的行业,这些行业完全可以并且能够逐步开展对非洲的投资活动,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

二、中国对非洲进行海外投资的基础及保障

1.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持续的政治友好为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55年万隆会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到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会议中国和亚非国家共同推动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争取民族解放的“自由战士”,到非洲国家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中非建设者们共同用血汗筑就坦赞铁路,到中非共同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再到非行理事会年会在中国召开,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2.基于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新政”创造了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有利条件

(1)打通“绿色通道”。为了协助中国企业走向非洲,中国与非洲2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八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2)构造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与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建立了对非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与非洲企业的投资与贸易合作。

(3)提供资金援助。国家开发银行建立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并且在未来三年还将向非洲投放200亿美元援助。4.开展“空中接力”。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以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中国在非企业将大受裨益。

三、中国在非洲进行海外投资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1.中国在非洲海外投资的基本特征

首先,直接投资显著增长覆盖率高。最近10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增长显著。2004年到2009年,投资增长超过300%。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区域比例已经达到83%,直接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49个国家与地区。其次,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投资非洲以国家经济援助、大型企业承担为主。随着中小企业力量的增强及非洲的开发,非洲国家逐步成为中小企业投资首选。再次,投资模式新颖多元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非洲倡导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与互不干涉;采用交钥匙(key—in—hand)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以换取资源。所谓交钥匙,是指中国在工程基本建设(也可以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安装(也可以包括技术转让)、调试运行合格后(也可以包括专业培训),把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使用权交给东道国。

2.投资地及西方外部制约因素

(1)西方国家大肆宣传中国实行“新殖民主义

随着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正面经济效应的显现,西方世界对中国在非洲投资活动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发展,挤占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由此,西方国家大肆宣传中国实行“新殖民主义”。受此影响,部分非洲国家政府出台政策,或严格限制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投资比例,或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

(2)非洲民众的反华情绪日益高涨

投资非洲的民众基础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非洲人民对中国在非投资十分欢迎,而现在,不少民众认为中国企业是资源掠夺者,没给当地百姓带来实质利益。甚至与中国最为友好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都发生了反华事件。这种反华事件很有可能扩大为政府意志。

(3)非洲动荡的政局及不健全的法制、市场制度

非洲大陆自建立国家以后,长期成为世界政治局势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由于缺乏民主制度,、战争不断,外国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使得大量外国资本望而却步。近年来,非洲政治动荡的局面大大改观,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由于民主制度缺失,社会不同派别矛盾尖锐,致使局部动荡、冲突屡有发生,给中国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尽管近年来非洲国家纷纷加强市场体制改革,但非洲国家市场经济普遍发展滞后,市场秩序混乱。信用缺失,法制不健全。这些都使得中国在非投资遇到障碍。

3.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中国政府对海外投资的监管不力

中国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投资宏观环境评估体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在非洲当地,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公关战略。应对非洲投资新挑战,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投资机会稍纵即逝,但投资审批程序复杂、效率偏低,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国企错失海外良机。

(2)部分投资者缺乏长远投资战略、行为不规范

随着在非洲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增加,在中国企业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投资行为,影响了中国投资者在东道国的整体形象,给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造成了不利影响。有些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社会诚信意识不足,出现违约行为,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劳资纠纷问题。一些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还有些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这些都伤害了中非两国人民的感情,给继续投资带来障碍。

四、促进和改善中国海外投资现状的对策

1.积极促进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友好关系,为海外投资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政治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重要保证,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对非洲的开发不可能走西方殖民主义掠夺式投资的老路,非洲也不可能要求中国完全提供无偿援助,双方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因此,中非政府都应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平等合作中实现双赢。

2.在非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战屡

长期以来,中国在非洲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关战略。中国历来侧重与非洲国家执政党关系,忽视了反对党或在野党的作用,致使反对党或在野党对中国政府及企业存在不满。此外,中国对非洲援助一直走“宏大”路线,援助停留在政府形象层面,缺乏真正的惠民公关战略。

3.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规范投资,积极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中非双方政府应该加强合作,联合打击不规范的投资行为。非洲东道国政府除对中国企业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外,还应与中国政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将这些企业的情况通知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可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加以限制,比如给相关企业以警告处分,或者勒令整改等。其次,对中国企业而言,对东道国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不但能够获得不错的回报,而且可为将来投资于东道国其他行业创造条件。中国政府应该诱导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洲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如给予税收减免、补贴或以优惠条件提供贷款和海外投资保险等。

4.政府应当帮助和引导企业合理安排投资

短期内投资非洲,一是要借助资深中介机构,梳理掌握非洲投资信息。二是可考虑组建自主管理商会和非洲商业论坛,定期了解投资形势,及时获取风险预警,加强沟通,防止中国企业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三是结合当地现状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非洲发展战略,实行分步走战略。首先通过调研及评估,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非洲市场。其次,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信用制度。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责任?的履行,在当地树立良好形象,增加与当地民众及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5.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应对西方国家带来的挑战

中国政府应当同非洲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制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歪曲事实的宣传和挑拨。一方面,双方政府应通过各自的媒体,以事实为依据,针对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非洲不切实际的诋毁和指责进行有力的反驳;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同时遇到问题应该协商解决,以免扩大化。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6]国家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报

[7]陈湘.《非洲人对中国投资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wencuil2009/04/others090401za.shlm

l.2009,4.1

[8]李智彪.中国企业如何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西亚非洲,1999(6),第61.67页

[9]陈宗德.非洲投资市场及我国对非洲投资概析.西亚非洲.2001年第四期

走进非洲篇9

在过去10年中的8年里,非洲的增长速度快于东亚,包括日本。

英国《经济学人》这样描述非洲的发展:在过去10年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在非洲。

即便考虑到北半球经济减速造成的间接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依然预计非洲2012年将以接近6%的速度增长,与亚洲的速度大致相同。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

在众多人的印象中,非洲还意味着风光旖旎背后的贫穷落后,人性单纯深处的贪婪懒惰,就像中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然而物质和精神的匮乏,总会让一些发达地域的外来者长长叹息。

或许你还在如此定义非洲,用今天的目光去打量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或许正因为这片土地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探求,你认为它是一片比任何一个地域更值得挖掘的黄金沃土。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表明,非洲对于河南企业,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家带着产品和技术走进非洲,在资源开发、贸易、医疗、制造业、建筑、电信、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寻求发展机会,触角越伸越广。

经过采访一些在非洲投资的河南企业,我们试图找到非洲的投资机遇,非洲投资的政策优惠与局限,非洲热门的产业,如何更好地走进非洲,创造更多的商机。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即便会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服务业无法跟上而造成的不便,即便由于中非文化差异河南在非企业要面临管理上的难题,即便由于政策和政治的不稳定而造成的经济不稳定……他们依然认为,富贵险中求,河南企业的非洲崛起志在必得,绝非纸上谈兵。

如何更好地走进非洲?

多数企业家普遍给出的答案是:企业的本土化、国际化、尊重当地文化、遵纪守法。

从河南到非洲

几内亚时间2月20日,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际)投资的几内亚博凯铝土矿开发项目开工仪式在几内亚博凯地区举行。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中国驻几内亚大使赵立兴,几内亚副总理欧斯曼・巴,几内亚地矿部长弗法纳等出席并分别致辞。

博凯地区铝土矿开发项目是中几两国在铝土矿开发方面的第一个合作项目。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两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截至目前,河南国际在几内亚经营已有20多年。

除了这些靠境外承包大型工程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外,另外一些具有特色、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非洲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瑞贝卡在非洲市场耕耘也有10个年头,在非洲的两个厂区已经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市场过于火爆,今年新增两个厂区以应对市场的需求,韩国人在非洲做了40年的市场被我们用3年的时间占领了。”瑞贝卡董事长郑有全透露出对非洲的野心。

2011年,同力水泥在国内水泥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境况下,另辟蹊径,转战非洲市场,在莫桑比克投资两条水泥生产线,投资金额高达11亿元。

近年来,河南企业去非洲,或者中非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河南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王峰深有感触。

“飞机驶入非洲塞内加尔上空,我看到广袤原野,以及星罗棋布的大树。”2008年,河南省商务厅外经处处长王峰第一次来到非洲,非洲令他印象深刻。

“河南企业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其制造业的发展。像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其投资的几内亚博凯铝土矿开发项目,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极大促进博凯地区和几内亚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国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非洲也有许多对外工程项目,除了工程,矿石开发,他们还在莫桑比克和赞比亚做了一些公务员住宅建设,投资金额高达30亿美金。”王峰说。

当记者问到是否中国公司在那里不受欢迎,抑或那里是不是印度人和韩国人做生意的天堂,王峰否定了这个说法,“其实非洲人对中国人很友好,河南一些企业将国内的过剩产能引入到非洲,将国内做的比较发达但是竞争较强的服装、鞋业引进非洲,真正做到了互惠互利。”

在他看来,那是一片充满商机的土地。

重新打量非洲

近年来,中非论坛越来越多,许多非洲的大使来到中国召开招商引资会议,他们激情澎湃的演讲给中国商人描述了一个“遍地黄金”的非洲。

由于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和中国领导人的努力,非洲许多国家会给中国企业“开绿灯”。

例如博茨瓦纳会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资本补贴、培训补贴、减免税政策等。

在南非也有迁厂补贴的优惠政策。一个工厂要搬迁到南非去,运费50万美元的话,当地国家就会提供这部分钱作为补贴。

“本以为非洲还是一片动物世界,没想到发展这么快,政策上也有许多优惠,适合来此闯荡一回。”在肯尼亚做服装贸易的张先生这样说到第一次去非洲的感受,和自己想象的两重天。

非洲有它矛盾的地方,本以为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做什么事情可以更随意一些,没想到坐车必须要系上安全带,如果不这样“死板”,很可能因此会打上一场官司,甚至上升为政治纠纷。

非洲人非常具有法律观念,但小偷又很多,“他们不认为偷东西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甚至认为是一种常态,很多人刚从警察局出来第二天又进去。”郑有全说。

王峰告诉记者,相对欧洲与亚洲,非洲仍是贫穷的地域,懒惰的人居多,“他们工人的工资要每周一发,如果不发的话他们就没钱用了。”

“星期三之前他们好多都不来上班,不把钱花光就不来。”郑有全有段时间很苦恼这个事情,不知道该如何管理那里的工人。

通过研究,他得到的结论是,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由此减少了工厂的小偷和翘班者。“他们身上有许多人性中贪婪的东西,但是通过不间断的管理和学习,也能将其素质提高上去,这才是一个企业在非洲长久扎根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进驻非洲需要选择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民族矛盾不要太尖锐,其货币相对稳定;立足长远,做好做足企业的本土化战略,品牌战略,融入当地文化,产生一种崭新的企业文化;善待员工。”郑有全给想去非洲发展的河南企业建议。

走进非洲篇10

关键词:走出去 挑战 对策

一、中国企业非洲投资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中国对非洲投资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新的挑战包括:

(1)“新殖民主义”论调盛行,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传统友好关系面临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挤占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因此部分欧美国家大肆宣传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受“新殖民主义”论调影响,部分非洲国家出台新政策,严格限制中国在某些领域投资,随着与中国有深厚情感的非洲老一代执政党或领导人下台,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将面临不确定性。

(2)非洲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印象增多,投资非洲的民众基础发生变化。不少非洲民众对中国企业怀有不满情绪,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获得资源却没给当地人民带来利益。

(3)非洲部分国家政局动荡诱发新的政治风险,威胁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利益。近期非洲部分国家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引发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和内战。

非洲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引发的连锁反应尚未结束,给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二、导致中国企业非洲投资面临新挑战的原因

导致中国企业非洲投资面临新挑战的原因很复杂。面对中国在非洲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部分欧美国家不断挑拨中非关系;非洲部分国家内部矛盾激烈,引发群众抗议甚至内战,殃及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进入欧美市场较为困难,更多选择非洲局势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政治风险较高;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领域以能源、资源为主,容易成为被攻击对象。这些是导致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面临新挑战的主要原因,且短期内难以改变。

另外,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不恰当、不成熟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困境,如:

(1)部分中国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影响中国企业形象。部分中国企业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工人,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最低保障工资。部分中国企业在东道国行贿,甚至有媒体认为“中国腐蚀了非洲”,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形象。

(2)不能恰当维护与各种政治势力的关系,与当地政府关系容易大起大落。中国企业历来侧重维护与非洲国家执政者的关系,忽视了反对党和地方势力的作用,致使反对党及地方势力对中国企业存在不满。随着反对党上台执政以及不同政治势力间的此消彼长,中国企业未能处理好各方关系可能给投资项目及中非关系埋下潜在风险。

(3)中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相互压价,导致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由于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不计成本恶性竞争,工程报价和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在收益率较低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工程质量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建的多项工程投入使用短时间内被迫大修,中国企业的产品被视为低价格、低质量的代表,这些现象损害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形象。

(4)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管理能力不足,应对危机经验不足。大部分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盲目扩张,海外管理团队难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求。面对突发危机,中国企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5)公益项目的效果不佳,注重形象工程而非民生工程。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的公益项目一直走“宏大”路线,如大型体育场、歌剧院等,援助停留在政府形象层面,而对收容站、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重视程度不够,难以获得普通民众对中国企业的认同感。

三、应对新挑战的措施

为了应对新挑战,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1.政府层面

建议中国政府仿效美国和韩国的做法,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由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共同派员组建一个统一的专门管理海外投资的常设机构,统一制定海外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审批和管理,协调各部委对外投资相关工作,防止多头领导和部委间职责重叠,鼓励优秀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实力不足企业“走出去”监管与限制,防止恶性竞争,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2.企业层面

(1)开拓非洲业务之前准确评估各国政治风险,恰当选择投资目标国家。既要关注目标国家当前的政治形势及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也要重视该国未来政治形势及与中国政府关系的走向;既要评估执政党对国内局势的控制能力,也要考虑在野党、地方势力、部族势力对局势的影响;既要关注当地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态度,也要重视当地民众的态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风险最小、潜力最大的非洲国家作为目标市场。

(2)准确定位非洲业务的战略目标,发挥公司核心竞争力。在非洲选择的投资项目应符合公司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战略,适应公司海外管理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防止四面出击、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