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国人士十篇

时间:2023-03-17 21:26:41

古代爱国人士

古代爱国人士篇1

在藏家中,以天津藏家对瑞士表最为青睐。这些受宠的老瑞士表,多生产于1920-1970年代之间,天津藏家称之为“中古表”。

天津人对瑞士表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过去,天津富人圈子里有一句流行话,叫“穿美国猴、戴瑞士表、骑凤头车”。“美国猴”指当年美军的旧军大衣,“凤头车”是一种原产英国的古董级自行车,加上进口瑞士手表,这是当年天津人眼里的“洋货三大件”,一般老百姓是与之无缘的。

当年流行的瑞士表,主要是指劳力士、欧米茄、西马等。劳力士当时就价格不菲,由于价高量少,有能力购买的人非常少。1960年代,西马表的售价已超过了200元,但相比之下性价比仍算很高,所以,它成了当时最受天津人喜爱的瑞士表。

国内收藏界看上瑞士表,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当时收藏中古表风潮风靡全球,于是国内一些藏家们也跟着玩起了中古表,“戴瑞士表”再次成为潮流。在现在的收藏市场,年代更早的古董表动辄百万,昂贵的价格令许多集表爱好者望而却步。与之相比,档次不低、价格适中的中古表便成了国内古旧钟表市场最走红的品种。

在当年的天津市场上,瑞士表的价格并不算贵,以最流行的西马为例,普通样式在300、400元左右,顶级的也只有2000余元。而当年的劳力士仍然是人们追逐的对象,品相好、功能多的劳力士售价甚至超过了20万,涨了280余倍。

江诗丹顿和浪琴也成为中古表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一些特殊品牌的中古表也引起了藏家的注意,如梅花、欧米茄等。这些品牌大都在193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民间仍有一定的存世量,世界各地的手表收藏家也经常会来中国寻觅货源。

现在,中古表的集藏圈子在扩大,一些物美价廉的中古表也频频出现于拍卖会上。中古表虽说不属于世界顶级名表范畴,但其可观的升值潜力已越来越为广大钟表收藏爱好者认同。

中古表里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中古表收藏已为不少爱好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近年来,中古表收藏在中国逐渐升温,并被越来越多的藏家看好。那么玩赏中古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机芯和品相是决定中古表价值的最主要因素。”专家认为,辨别机芯的真假是中古表收藏的首要因素。如著名的劳力士表厂也曾为仿冒而头痛,早在1934年就开始打假。虽然各大表厂为打假绞尽了脑汁,可“冒牌货”并没有绝迹,反而越做越多,越做越精,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其次,要注意中古表的品相,表壳不能有明显伤痕,外观应完好无损,品相太差的中古表不宜购入,否则花了很多修理费也无法修好。再次,功能越复杂、表盘越大的中古表价值越高。中古表的功能有万年历、三问表、陀飞轮等。有的中古表同时拥有两种以上复杂功能,这样的名牌中古表现在的售价能达到十几万元。

另外,中古表的款式造型和生产年份也是决定其价格高低的一个因素。同等条件下,异形手表比常规手表要值钱,比如方壳的要比圆壳的贵,长方壳的又比方壳的贵。如果一款中古表的表壳是由贵金属制成的,表身或者表带镶有珠宝、彩绘以及珐琅等,那么这样的中古表就更有收藏价值。当然,中古表的配套物品也是为它加分的一项。原配的表带、原厂的包装盒和原配的证书,一块带有“出生证明”的中古表收藏价值会更高。

古代爱国人士篇2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5.5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12-01

16世纪的中国,封建的礼教与法制依然是人们不可动摇的立身之本,莎翁却在另一个国度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性取向,用他绝美的十四行诗宣扬爱情的平等。

爱情,是文学的灵魂,无论信仰,无论国度,无论文字。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是个值得商榷的人物,青史留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个传说中的同性恋人——莎士比亚。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身体发肤,受诸父母”,身为男儿,是不应该对自己身体有任何损伤的,所以髡型是一种侮辱性的惩罚。再者,中国古之大贤认为,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教圣人孟子提出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见《孟子·离娄上》)。男人如果不忠不孝,是被全社会所唾弃的。所以延续香火一直被认为是男人此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中国古代的纳妾,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是一件理所当然并且势在必行的事情。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则被视为“七出”之一,丈夫完全有权利将其逐出家门。可见生育在中国古代是多么受重视。这么分析看来,莎士比亚假如来到中国,可能很难享受到爱情的滋润。并不是说中国所有的男人性取向都正常,而是因为:

第一,中国的风俗很顽固并且中国的男人都需要传宗接代。

第二,符合身体条件的中国男人都在皇宫中,被皇帝享用,莎士比亚应该不敢动皇帝的男人的歪脑筋。

第三,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来到中国,身份应该类似于中国的亲王,而莎士比亚仅仅依靠父亲的名字申请到“绅士”称号,顶多相当于中国的秀才,一辈子都不一定会有机会去京城。两人地位相隔万里,距离也有十万八千,一个伯爵有必要跨越万水千山做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试问,当莎士比亚没有了爱情,心中没有了理想,娶妻生子过着平庸的生活,没有了激情的火花,还能写下传世的三十七部戏剧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吗?《罗密欧与朱丽叶》恐怕要写成《西游记》了。

不过细读《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有一点精神却与中国古代十分神合,就是他所提倡的“早恋”。早婚早育一直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精髓,只是伴随近代中国人口的飞速膨胀被计划生育和婚姻法所扼杀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之时,男方不过14岁,女方亦只有13岁,双方都是初中生的年纪。这与清太宗皇太极与孝庄皇后布木布泰一见钟情时一个13岁,一个11岁相比之下还是有点相形见绌的感觉。我们在反思古人思想早熟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古人寿命偏短的因素,孔夫子曾言:“四十而顺,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古人活到四十岁已经是生命的垂暮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政治婚姻。政治婚姻害死人,绝大多数的政治婚姻是不幸福的,这一点在中国,外国都是一样。如果出生高贵的帕里斯伯爵没有向朱丽叶求婚;如果凯普莱特不满意,没有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那么我们的罗密欧还是有一定时间去争取他的岳父同意的。可惜无巧不成书,可惜这是一部悲剧,最终这对恋人只能在天堂中继续未完的恋曲。中国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政治婚姻的案例——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姻。孙刘两家为了联合抗曹,刘备迎娶了孙坚之妹。时年,刘备四十九岁,而孙尚香不超过27岁,两人年纪相差超过二十岁,这是一对明显的老夫少妻组合。婚后生活暂且不谈,政治婚姻是随着政治气候的改变而改变。最终结局也难逃孙夫人泪尽江边,殒命而亡。扼腕而叹,政治婚姻害死人!

也许莎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个人可以出生与死亡都在同一天。让人想起许巍的《两天》:“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参考文献:

[1]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杨周翰.莎士比亚译论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80.

[3]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黄怀信.论语备校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古代爱国人士篇3

历史名城

与大部分欧洲城市相比,爱丁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南部低地的中心,也是苏格兰的首都,充满了苏格兰独特的魅力。一个当地的天才作家称赞道:“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称为王国首屈一指的地方;没有比这里更高贵迷人的景色”市中心分为两部分:旧城,由世界著名的城堡占据,周围环绕的优美的鹅卵石甬道把苏格兰的过去和现在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城是幽雅杰出的乔治亚设计风格。

历史上,爱丁堡是独立的苏格兰王国的首都。英格兰、苏格兰王室联姻后,1707年正式合并,共同成为联合王国一部分,所以英国王室至今还是苏格兰血统。这座城市紧邻英格兰,历史上常与来自英格兰的威胁进行战斗。不少爱国者甚至至今仍不愿苏格兰加合王国,仍想恢复自治。他们尊重自给自足的精神,自立心极强。此外,爱丁堡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著名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常吸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文艺团体在此举行精彩的演出。今天,作为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全市人口虽仅约70万,但到这里来旅游的外来人摩肩接踵。据初步估计,欧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展举办期间,到访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上百万的参观者慕名而来。

城市特色

爱丁堡是苏格兰各个城市中最具特色。由于爱丁堡邻近英格兰,而且拥有多元文化人口,加上旅游业兴旺,把这城市变得与别不同。在爱丁堡建自15世纪的建筑物里是各式各样的俱乐部,乔治时代建筑物外面有着许多现代建筑,是古代与现代交错的时空。爱丁堡有不少华丽的建筑,包括古教堂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杰作。在市中心陡峭悬崖的城堡上可一览无遗这些经典建筑。

随便走在一条街道上,你也会被碉堡上那时隐时现的城垛、冰冷的火山峰和高耸的山峦的美丽和气势慑服。每年夏季,爱丁堡都会举办世界最大型的艺术节,城里的街道届时变得熙熙攘攘,异常热闹。爱丁堡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环境不太理想的居住区,反复无常的天气和苏格兰短裙。但你不要因此而放弃找寻爱丁堡的美。爱丁堡是像是个大杂烩,但它昂首阔步踏出的文化个性远非几个瘾君子加上偶尔见到的苏格兰短裙和风笛所能代表的。传统的苏格兰文化应该会让你从内心里感到暖意融融。

爱丁堡城堡

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甚至于苏格兰的精神象征,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在市中心各角落都可看到。每年八月在此举办的军乐队分列式(Military Tattoo),更将爱丁堡城堡庄严雄伟的气氛表露无遗。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逝于此地,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延续至中古世纪一直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Palace of Holyroodhouse)落成,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过爱丁堡城堡依然是苏格兰的重要象征。

沿着皇家哩大道进入爱丁堡城堡,先在城堡前售票口购票,进入正门后可以领取免费的导览视听器,可以自行操作收听城堡内每一个重点的解说,绝对可以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城堡的一切,不过花费的时间也会比较长。爱丁堡城堡沿坡旋绕而上分为Lower Ward、Middle Ward、Upper Ward等区域,共有数十个参观点,较重要的包括圣玛格丽特礼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据说是爱丁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城堡内著名的Mons Meg炮于1449年时在比利时建造,经过200多年多次战役后,于1829年重回爱丁堡,现在安置在城堡地窖(Castle Vaults)中,城堡内宫殿(Palace)有不少苏格兰宝物,如1540年设计的苏格兰王冠,与其他的皇杖、剑等文物置于皇冠室中。爱丁堡城堡同时也是苏格兰国家战争博物馆、苏格兰联合军队博物馆之所在。

威士忌中心

来到苏格兰当然不能错过远近驰名的苏格兰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的主要产区有四,分别为Highland、Lowland、Islay和Campbeltown,其中高地的斯佩塞(Speyside)更是苏格兰最著名的威士忌产地,想要一窥苏格兰威士忌的奥妙,就一定要到位于爱丁堡城堡旁的苏格兰威士忌中心瞧瞧。苏格兰威士忌中心以主题导引的方式,提供参观者基本的威士忌知识,包括历史由来、制作过程、实体模型,当然还可以免费品尝纯正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整个参观过程大约1 个小时。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首先从影片中概略认识威士忌的蒸馏方式,以及自古以来威士忌制作过程的演进,然后进一步说明威士忌的两种主要分类:单一蒸馏(Malt)和多种混合(Blended)。接下来的参观行程是饶有趣味的电动游乐车,类似时空隧道方式,以模型人物、实景带出苏格兰威士忌最近300年的历史,最后的品尝时间中就可以交由舌尖来评断印证了。

格子呢编织工厂

格子呢是苏格兰服饰的最大特色,特别是穿着苏格兰格子裙的男性,总是许多人提到苏格兰的第一印象,其实苏格兰格子呢依颜色样式组合的不同,而有不同意义,代表不同苏格兰氏族,爱丁堡市区随处可见卖苏格兰呢围巾、裙子和毛衣的商店,在这里不仅可以参观制作过程,还可以穿整套的苏格兰服饰拍照留念。格子呢编织工厂一楼是商品贩售区,有许多不同价位等级的苏格兰呢商品,可以在此挑选物美价廉的纪念品,不过设计款式普普;再往内就是制作工厂,有各种编织机器和原料,见识之外还可以尝试自己DIY的乐趣。

节日之城

古代爱国人士篇4

价值被低估的艺术宝藏

高古玉虽然是有实力藏家的最爱,但在一些玉器拍卖市场上,却以明清玉器居多,高古珍品难觅踪影。一方面是因为高古玉存世稀少;另一方面需要收藏者练眼力、辨真伪,高古玉鉴定门槛较高,收藏者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每个历史时期玉器的造型、纹饰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样,收藏者不但要熟记大量玉器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各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辨别玉料,认识不同时代的制玉特点。

藏家称,古玉的价值体现在“美”、“好”、“古”、“稀”四字上。所谓“美”,是指古玉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古玉自然是美玉。以美作为判断玉器的优劣这一标准自古就有,古人形容一块玉好称其“美玉”,如美玉和氏璧,因为它美,所以秦王愿意以10多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可见美玉价值连城。任何一件玉被人喜爱,首先是它的美感。了解到这一点,对古玉投资十分重要。“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美好的古玉是投资古玉的首要条件。所谓“古”,就是指年代要久远,在美、好的前提下,越古老的玉越有投资价值。“稀”,即存世量少,有珍稀性。一块古玉真品,如果符合这四字诀,那么将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

因为目前市场还没有建立起高古玉鉴定和价值衡量的标准体系,高古玉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回归到它应有的本位上。但不容置疑的是,高古玉是真正价值不可估量的顶级古代艺术品。现今高古玉价值被严重低估,却正是艺术品商业投资的真正最具价值潜力的宝藏。高古玉的文化价值一旦被充分挖掘出来,经济价值会呈井喷式攀升,商业价值是无法进行衡量的,所以高古玉一直是收藏界和投资界有识之士所密切关注的黑马型目标。

古玉投资实用指南

相关人士称,古代艺术品的投资,充分体现投资者的智慧、才能与胆识。如想投资艺术品中的高古玉,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古玉的风气虽已逐渐形成,但仍属起步阶段,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对高古玉收藏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价格普遍偏低,若与国外拍卖行价格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故其升值的潜力很大,目前仍有机会以较合适的价格收集到高古玉精品。

2.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出版及展览宣传活动的增多、互联网信息的迅速传播和资料的便捷检索查阅,加强了爱好者与藏家藏品间的交流互动,收藏要首先清晰定位收藏目标,才可避免走一些弯路。

3.高古玉收藏要走精品路线,越是极品升值越快,把握好三要素:珍、精、稀,即高古玉要玉质珍贵、工艺精致、题材稀罕,这是高古玉投资收藏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古代爱国人士篇5

家居是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其中的环境,融入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坐卧起居之中。每一件古代艺术品都是先人用手和心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它充满了时间与文化的气息。人们居住其中,得以滋养和抚慰。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让现代人心情沉静、不浮躁,还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素质和艺术品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古典家居生活方式的热爱,吴坤多了一份乐趣,进而通过与同道中人的交流,对这些古老的宝贝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吴坤看来,这就是她的幸福,古典家居环境让她的生活和心灵都变得更美好。

当吴坤谈到古典家居环境带给她生活的影响,她说道:“通过与古典家居环境中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品不断接触,我似乎慢慢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美感和对生活的独特品位,那是一份疏朗而大气的精神追求。”

此外,吴坤与其先生对于收藏古典家居的共同爱好,更是时时刻刻滋养着他们的婚姻生活。“爱好古代艺术品的人,他心里的关注点与普通人是不同的。古代艺术品、古代家具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美好。它会净化你的心灵,在无形中帮你去掉许多红尘俗世中的私心杂念。”在与先生的相互切磋、共同鉴赏古代家具的过程中,吴坤与其先生的感情也在不断加固,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如今,向往这种古典家居生活环境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情趣早已是许多现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许多人都以居室中能有中国传统古典装饰为荣。当代著名服装设计师薄涛的家,也有着与他谦和沉稳的气质所相称的居家装饰,静静彰显着它的主人所追求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发起人施珏对古典生活方式的喜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甚至亲力亲为,在上海市郊建起了一个占地三亩的典型江南风格园林作为自己的宅邸。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欧美国家出现了许多以中国古代艺术品为原型的设计和制作,中国元素已经成为欧洲、北美市场一个重要卖点。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这种雅士情怀,正是我们自己的底蕴,为什么不去彰显和珍惜?

现代家居生活环境中可以融入哪些古典元素?

1.古代绘画艺术品。作为古代艺术品的一种,收藏在家中的唐卡不仅能够为家居环境增加浓烈的异族情调,还具有祝福和平安的美好寓意。

唐卡也叫“唐嘎”,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2.古代雕塑作品。古代石刻、石雕、木刻、建筑构件等艺术作品也能为你的家庭增加无穷文化内涵。

古代爱国人士篇6

当天中午在北京751 ACE CAFE广场前,齐聚了八十多位正装绅士与女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骑上他们的摩托,参加北京,同时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DGR活动,这不是单纯的骑行,同时也为DGR慈善骑行活动贡献了爱心。

什么是DGR?

DGR(Distinguished Gentleman’s Ride)复古绅士正装骑行是一个全球性的摩托车慈善活动,通过以骑行的方式,募捐善款给前列腺癌症基金会进行学术研究。当然各地骑士与组织者也可以就近把募捐的款项捐助给当地慈善机构。

DGR所要宣导的不单是简单的摩托文化,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当然并非所有骑士都有这样的人格特质,需要社会阅历的积累、相当程度的教育背景、一定的经济能力及独到的生活品味等,同时还有对摩托、复古文化、订制改装的狂热。DGR也是一场穿着艺术与复古摩托的盛宴,重要的不是傻骑、傻聚,而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传递,同时让所有骑士知道,除了骑行,还有更多……。

2012年DGR第一次举办,总共串连全球64个城市,超过2500位骑士加入,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骑士,都在同一天进行串连,在各自的城市骑行,共同为前列腺癌患者贡献一份心力。已经运行三年的DGR活动,今年更超过400个城市在这一天共襄盛举,这场全球同步接轨的骑行文化,北京怎能缺席?

为什么非要是DGR?

北京身为全中国摩托玩车文化最浓郁的城市,应该成为全国表率,除了树立一个标杆之外,同时也要让国外看到我们的玩车文化,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想组织DGR的原因。不过有鉴于以往几次国内举办复古骑行活动的水准参差不齐,我们在开放2015 DGR Beijing报名时,也设定了一些门槛,首先是具备一颗爱心、一定的审美能力、一定的生活品味与一台靓车。同时依循复古正装骑行的传统,所有参与的人,在穿着打扮上,务必要求正装出行,以示对活动的尊重,除了正装(西装)之外,另外还可选择工装、猎装等,或搭配出最具风格的装扮。

报名,就是要神秘

活动的报名方式很奇特与神秘,骑士只能通过关系找到各自玩车族群的分队长,因为我们深信玩车族群都是彼此有着交集,总能问到已经报名的车友,然后通过他们的引荐确认报名资格。这样的报名方式,有些吊诡、神秘,但为了确保活动质量与顺利进行,只能如此!

活动现况

当日所公布的报到时间是中午一点,约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就有不少车友开始进场,直到一点已经有约40多台车抵达,而在一点半就已经全部进场,所有车友与爱车都进入专属的围场内,就像一场私人的小型派对。

此外,由于到场的车型涵盖所有复古车型,诸如Cafe Racer、Bobber、Tracker、Scrambler等等,还有现代的跑车、NK街车、年代久远的古董车、边三轮摩托车以及一些稀有的车款也在围场内现身,所以2015 DGR Beijing除了是个绅士们的派对之外,似乎还是一场小型的摩托车展。

古代爱国人士篇7

关键词    儒、墨、道、法   节操文化 

一 

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便是高度注重人的锤炼和修行。以“人皆可为尧舜”策励人们完善自我。儒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倍加关注,及其所张扬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为天下之道即“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安贫乐道”的思想主张,给了后世仁人志士以巨大的鼓舞,为之提供了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安身立命的人格范式。道家适己任性,不受物累,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往往为后世那些愤世嫉俗、仕途受挫,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士子们所取法,成为他们功成身退、全身避害的处世方式;墨家兼爱的主张,则对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一条基本的人文准则——“孝”道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孝”之伦理价值观一方面指向“五伦”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之制度,即“亲亲”的领域;另一方面指向社会职责,具有社会功利性的目的,那就是:立身、立德、就诸侯、度卿大夫、誉士等。而法家的“抱法处世而治”的思想对于唤醒昏睡于亡国之际的民众,激起他们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感,树立必胜的信念,反对侵略战争,无疑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救亡意识和爱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古代节操观念成因的探讨冀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获得美好而全新的人格精神的观照。 

二 

“节操”是一个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概念。古人释为:“不以辱身”(《韩诗外传》)。“见危致命”、“知义理之名”(《论语》)。“昔圣王之处士”、“修立之名也”(《齐语》)。《辞海》释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坚定气节和操行,有政治信念和道德理想所决定,是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力的统一。”

由于政治、道德观念的不同,儒、道、墨、法各家对于节操的理解与主张亦不尽相同。儒家举事必以社稷为重,不做辱国和有损人格之事,故其将殉名、殉家、殉天下视为节操之最高境界。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

1.  忧劳兴国

孔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秦伯》)孟子曰:“故天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告子下》)并道,君主“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孔孟之忧患意识,不可谓不强烈矣。正是这中忧患意识形成了儒家对“治国、平天下”的倍加关注和强大的心理动能。

仲尼周游列国,“一生干七十余君”,并开私人讲学、著述之风。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并作《孟子》七篇。尽管仲尼在当时“不得志于诸侯”,孟轲亦因“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其主张不能为齐王采纳:“所如者不合”,只好归鲁国,以布衣终老。但是,孔孟“忧世之患”的人格与追求道德理想的精神却不能不令人为之感泣。孔孟所强化的忧患意识,对古代节操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成为一切有抱负的仁人志士所信守的人格律令。

曾经以强大的武力而不能使有扈氏屈服的夏后伯启,由于后来意识到自己德薄而教不善,于是乎十分注意修身聚德。他“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强,钟鼓不休,子女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终于以德使有扈氏服。

《书》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唐代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的骤兴骤亡的史实亦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忧劳兴国论既体现了儒家对时艰的反思,亦显示了人格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精神的张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一“忧世之患”的使命意识的集中体现。

2、贵公去私

《吕览·贵公》援引范鸿之言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尊王之意;无或作好,尊王之道;无或作恶,尊王之路。”所谓“无偏”即无私,“无或作好”即无私好。故不韦称:“公则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吕览·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正因如此,尧有十个儿子,却不将天下授与其子,而授于舜;舜有九子,亦不授与其子而授与禹。表现了他们大公无私的品德。据传,晋平公曾问于祁黄羊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解狐来担任这一职务。平公惊曰:“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吗?”黄羊答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赞许地点头称“善”。不久,平公又问黄羊说:“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又向他推荐了名叫午的这个人。平公曰:“午,并非是你的儿子啊。”黄羊答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又钦佩地点头称“善”,并遂用之。国人亦称善焉。孔子赞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对待公于私的态度,已成为判断古代圣君贤人的人格及道德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志。这一准则,诸子各家皆一致认同。庄子说:“君不私,故国治。”(《庄子·则阳》)墨子说:“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兼爱》)商鞅说:“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商鞅·修权》)后儒更将“公”视为天理,将“私”视为人欲曰:“理者,天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理,则与众同利。”(《周易·程氏传》)

无疑,人民对于圣君贤臣的依归与热爱体现了他们对其贵公无私的品格与其道德情操的认同。正是在这一传统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催生了无数请正廉明的海瑞、包青天,无数尽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等人物。历史上这类伟人的存在为古代社会“贵公去私”的文化心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精神导向——爱国主义。

3、安贫乐道

子贡问孔子曰:“富而无骄,贫而无谄何如?”孔子答曰:“可也。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而依旧弦歌于室。弟子颜回择菜于外室,路与子贡则议论说:“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辞以对,入内将此言告知孔子。孔子悒然推琴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他严斥子路与子贡曰:“君子达于道方可谓达,穷于道则可谓穷。如今我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谓之穷?”他慨然道:“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主张,给了后世仁人志士以巨大的鼓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安身立命的人格范式。

4、重义轻利

“义”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当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则“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曰:“君子义为上”。(《阳货》)儒家的道义观已成为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在国家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义”尤其显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如大义凛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在儒家的义利观中,“义”往往表现为公、为天下之意,而“利”则表现为私利与私欲。

孔子论“义”,主张“见利思义”,孟子则主张“何必曰利”,荀子言义必及利。他说:“循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王澳》)显然荀子对义的理解不仅主张“见利思义”,而且肯定“思义”是为了“天下同利”。肯定了义的社会功利目的。这一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 

针对儒家的“殉名、殉家、殉天下”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提出了无己、无功、无名的主张。道家认为“殉名、殉家、殉天下”之举乃“残生损性”,不足以取。庄子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好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好,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故而提出了无己、无功、无名说。

1、  至人无己

庄子认为只有那种“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即不排斥个别人的真知灼见,不自恃成功,不图谋士之人,他们“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登高不怵,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方能攀登道德之高峰,方能达到知识与道相契合的境界,才可堪称为“至人”。而凡是嗜好与欲望太深的人“其天机浅”。他认为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悦死,悠然而往,悠然而来,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能顺应自然,忘却自我,故能达到“形”“情”两忘。

2、  神人无功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是才全而德又不外露的人。他们不受外物之牵累,不求有功。

庄子曾借无名人与天根二人的对话,表达了自己“顺物自然”而天下治的理想。无名人告戒天根,只有处于保持淡漠的本性,交合形气于清净无为的领域,顺成自然的本性而不容忍半点私情,方可将天下治理好。为了表达这种顺天致性的理想,庄子常赋予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丑陋、伤残的形象以完美纯和的道德修养。如其笔下的哀骀就是这种德不外露,自然使人亲附,不能离去的奇丑之人。哀骀凭借自己的德,使其生命自然流放出一种精神力量去吸引别人。其笔下的伏羲氏、无名人等亦皆为才全而德不外露之人。

3、  圣人无名

庄子将名誉视为“实之宾”、“桎梏”、“相轧”;视为“旁技之道,非天下之至正”。

他用这一思想来反对儒家的出世思想,可谓失之偏颇,然而针对那些不择手段、沽名钓誉之徒则不失为一种警策与忠告。

庄子提出“圣人无名”。他认为天下对他来说毫无用处,他决不接受天下,正如厨师不做饭菜、掌祭奠的人决不会越位来代替别人的位置一样。庄子认为孔子以博学比拟圣人,以夸吟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是买弄名声,是不可取的。

只有那些遗忘精神,不执著形骸之人才可逐步地接近于道。(《天地篇》)庄子甚至认为,买弄名身是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他例举说,从前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修身蓄德以在上的地位关怀爱护百姓,以在下的地位违逆君主的猜忌之性,故君主因为他们的修身蓄德而排斥他们、杀害他们,这就是爱好名声的结果。(《人世间》)庄子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的诠释,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隐逸之士的全身避害、功成身退的思想渊源皆不难追溯于此。

庄子还为君主摆脱名誉桎梏指出了一条通途:君主不应该放纵情欲、显耀自己的才华和智巧,应安居不动而神采奕奕,象深渊那么默默深沉,象雷声那么感人至深,行动合乎自然如缕缕炊烟、片片游尘,那么自然自在,这样就能摆脱名誉的桎梏,无所谓治理天下的烦恼了,这就是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庄子所谓无己、无名、无功的思想揭示了其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及处世的哲学观,是其反抗现实的一种超脱的空想。他生当乱世,战国中期的战乱使得人们彼此纷争、勾心斗角,社会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于是他企图以一种超脱的空想来逃避现实。他提出所谓“坐忘”、“忘形”、“忘情”、“天德”、“心斋”及“天养”等超脱的办法。他的这种超脱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逃避和消极的反抗。在当时亦不失为一种全身避害的手段与斗争方式。实际上,庄子所幻造的境界是不存在的。道家的这种适己任性、不受物累、隐居遗世的人生态度往往为后世那些愤世疾俗、仕途受挫、怀才不遇、心灰意冷的士子们所取法。如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因得其真谛,不参与世事,酣饮数日而全身避害。 

四 

墨家的修身主张是“兼爱”。墨子认为“天下兼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他指出如果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还有不孝吗?如果天下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还有不慈者吗?如果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勿施不慈,就不会有不孝不慈,又哪有盗贼呢?如果将人之家看成己之家,将人之国看成己之国,又有谁去发动进攻呢?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天下没有盗贼,君臣父子慈孝,天下也就达到大治了。

其兼爱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墨家的政治主张,亦渗透了墨家对君子修身理想的企盼。墨子的“兼爱”思想为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一条基本的人文准则“孝”道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家蔑视儒家的以礼治国,认为儒家“修仁义而习文学,此匹夫之美也,”韩非子关于“圣人不修古,不法常可”的进化的历史观,集中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其法、术、势的思想更是代表了诸子百家中最为切实有效的政治学说。他的“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之学说,对后代的法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历史时代的法家,皆以变法革新作为其政治理想的追求,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引导他们奋不顾身追求进步理想的原动力,正是他们对于“势”这一历史必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法家的“势”论,对于唤醒昏睡于亡国之际的民众,激起他们的爱国热忱与责任感,对于反对侵略战争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救亡意识和爱国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五 

在以儒家理念为中心的人格结构框架中,古代节士博采诸子众家所长,其立身也,或“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礼记·儒行》)或“独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终始者为友。”或言于“三表”,即言必有仪,“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国家、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或“任法而治”。显然,中国古代之节操文化无不可追溯到儒、道、墨、法诸家之思想渊源。

古代“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义节;“事君者不阿其惑”,“两袖清风朝天去”之廉节体现了儒家安身立命之人格范式。“孓不群而介立”,“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之介节,则是道家适己任性,不受物累之超脱的人生态度。“善于父母,友于兄弟,义于仁道”之孝节,则已成为了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一条基本的人文准则。并被郑玄推崇为“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忠于浊世,难也”,“虽九死其犹未悔”,“慷慨赴国难”之忠节、勇节与侠节则是与法家“抱法处世则治”(《韩非子·定法》)之思想影响分不开的。这种思想影响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奋不顾身地追求社会进步理想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蔡尚思:《诸子百家精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2.  钱仲联:《十三经精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3.  冯  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孟  轲:《孟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古代爱国人士篇8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的耻辱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的重要基础。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好诠释。千千万万的前辈已为我们做好了榜样,、用鲜血换来了民族的胜利。从小饱受骗磨难的雷锋长大后一心一意为人民;掏粪工人时传祥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研制“两弹”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回想古代的哲人志士。他们同样将荣辱放在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自己的信念。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陆游临死不记恢复中原,怀着真挚的爱国情感,写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古名句。

现代社会需要时代精神的推动,在回眸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现今纷纷涌现出来的“时代勇士们”的精神品质的陶冶。“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报效祖的拳拳爱国之情;北京军医华益慰,一辈子不要患者一分钱,不出一个错,对病 人不分老幼贵贱,他以洁白的心灵,赢得患者“只能用磕头”来表达敬意;大学生洪战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五千年来又在多少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多少勤劳质朴,古道热肠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民族传统的化身!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古人云“知之惟艰,行之更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真知”,更要“真行”。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为镜鉴,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聚沙成塔,集滴成海,就能汇集起知荣辱、树新风的强大力量,一个更加风清气正的社会就离我们不远。勇士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勇士的风范就在我们手中,沐浴在“八荣“的春风里,让我们执著地前行。

古代爱国人士篇9

晚清士人玩古风的盛行与当时官场的积习和士人的喜好关系紧密,因出现在古董市肆的士人有如下几类:一类是热衷官场钻营的官吏。由于政治腐败,晚清官员之间的“潜规则”花样百出,一些士子为了混迹仕途,不得不随波逐流。时人曾做“十字令”讥讽当时的官场风气:“一日红,二日圆融,三日路路通,四日认识古董,五日不怕大亏空……”为官的大夫若想在官场吃得开,“认识古董”反成必备条件之一。在江南的吴、苏之地,也素有“缙绅有三好:日穷烹饪、狎优伶、谈骨董,三者精,可抵掌公卿间矣”的反映世态现实的言语。且不论这是对当时官场行贿手段的暗讽,还是对官宦附庸风雅的嘲谑,这些被传唱的俗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末士大夫们于古董玩器的喜好已达到空前。这使得一大批士大夫直接或间接地不断接触古董市肆,借“玩古”纳贿而平步青云。第二类则是真正深嗜书画、金石、考据研究的文士。这些文士是促成晚清社会玩古风尚的中坚,他们或因著说之需,或借政治选调之便经常在古董市肆中出没,不断搜罗古物。如笃好金石的吴云,为搜集阮元等江南金石大家散落在民间的吉金藏品,“往往于市肆中物色得之,不惜解衣质钱以买”,用抵押衣服换钱买古物、金石,足见当时的士大夫在为学、嗜古道路上的执著。金石学家刘喜海在赴四川任职之时,也不:岳到当地市肆搜罗所钟爱的南宋铁钱,并在其亲历访求基础上写成《三巴金石苑》。发现甲骨文字的王懿荣“好聚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散值后,必阅市”,当时像他一样在结束一日办公后而赴市肆搜罗、寻访古物士大夫,已渐以此为习尚。晚清藏书家叶德辉曾记道:“吾官京曹时,士大夫犹有乾嘉余韵,每于退职或休务日,群集于厂肆,至日斜,各挟数破帙,驱车而归。”第三种是一些晚清官场中自知廉耻、心怀天下的臣子,但因难以施展政治抱负而移情于诗文、的士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迫于现实的无奈而“吉金娱我生”,且“往往假精庐古刹,流连觞咏,畅叙终朝”,成为古玩市肆的常客。此外,那些虽不是专精研究金石书画的在朝权臣,但因其对吉金、玩器的雅兴,也多于肆市寻访或偶遇。光绪年间,张之洞进京入朝之余,偶游琉璃厂见到一个刻有篆籀文字的大瓮,随心生爱意,玩不忍释,以两千金购得,后“命榻工印数百张,分赠僚友”,却发现所购买之大瓮竞为赝品。

从以上士人游历市肆的几种情形,可以看出晚清时候通过游历市肆而“玩古”的潮流,已在士人群体间变得普遍。而透过他们在市肆中所易购之古物,或可窥探当时士人玩古习尚之一斑。这期间士人藏、玩的古物种类不断扩充,除传统书画外,在金石学影响下的其他古董日渐成为士人的“”。总的来看,主要有名家书画、碑帖、古籍善本、青铜器、铜镜、砖瓦、奇石、古玉、瓷器、陶器、泉币、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封泥等诸多门类。

士人购藏书画最为常见,在晚清琉璃厂等市肆上,各代书画作品真伪陈杂。时人有言:“琉璃厂多鬻字画,晰、宋、元、明真迹不少,而者殊多,每入一店,披览竟日,尚不能尽其十之一二”,可见当时书画买卖气象之盛。古董市肆上的书画作品,往往吸引着众多士人的驻足赏鉴与买卖,远及唐宋、近到元明的历代名家作品,都成为士人倾囊的对象。钱泳在笔记中写道:“近时收藏书画者,辄日宋元,宋元岂易言哉?即有一二卷册、条幅,又为海内士大夫家珍秘,反不如降格相从,收取明人之易为力耳”,言语之间流露出当时士人在购藏书画时所持有的扬古抑今的心理。书画之外,士人对于古籍、善本、碑帖之类也喜好非凡。晚清藏书风尚也在士人之间尤为流行,特别是在同光以后“士夫以风雅相尚,书乃大贵”,而市肆中的“善本旧书,除一二朝士好古者稍稍购置外,余几无人过问”。一些王公贵胄的藏书,在流散民间之后也多为士大夫所得。同治时的“赞襄政务王大臣”端华在被以狂悖诛杀后,其旧藏书籍被有收藏古书嗜好的杨绍和、翁同稣、潘祖荫、朱学勤等从民间搜集收购。那时候古籍、旧书买卖的定价标准也已形成,如宋椠本,按页码酬值,每页达到三至五钱;“殿板书”按册计价,每册一到二两;另外,新刻板书则按照板纸的精粗、路途的远近定价。晚清时候古籍善本的藏易情况由此可窥知一二。

在金石器玩方面,晚清土人对铜器、砖瓦等的痴爱,以及对此类藏品易购的热衷程度达到历代之最。时人作略带戏谑的“开门七事”对联:“夏商周秦汉唐器,柴米油盐酱醋人”多少反映了士人的玩古风气。当时“嗜古成癖,每遇古人金石墨迹,不惜以重资购之”的士人颇多。而以陈介祺、吴大潋、端方、翁同、吴式芬、潘祖荫、王懿荣等诸多名流为代表的士大夫,也都喜藏、易金石。他们大多出于对吉金文字、碑版的研究之需,而广纳金石,也正迎合了那时“好古之士,每得一器,必将诸集录证之”的世风。士人购藏的金石种类,其“金”包括钟鼎彝樽等三代青铜古器、汉唐青铜镜、铜印、宣德炉、宣德铜盘等铜器;其“石”又涵盖秦砖、汉瓦、古陶器、钱范等。士人在购买金石之物时出手也颇阔绰,为心仪之物而不惜钱财。刘喜海借钱数十万购得一枚“汉兴钱”,张之洞两千金购得一个陶瓮等,诸如此例不一而足。而由易购金石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即是金石拓片、碑版拓本的藏易于此间也格外兴盛。士人易购以及士人之间交换、馈赠拓印、碑版也渐成风尚。陶器收藏大家陈介祺用京钱二十千购得《表忠观碑册》,将文字拓印之本赠与吴大潋、王懿荣等,互作交流。吴大潋对此慨叹道:“亟求赐寄全拓,单得细读而详释之,无以为报,当释其文而付诸梓,以副传古之意”,从他的言语中或可感知当时士人易购金

石之后在训诂、为学方面的理想与追求。

古代爱国人士篇10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素质 大学生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成大事者,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理想的彼岸。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在这一思想的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的不朽事业。大学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素质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时期如果重视人文素质修养,对自己一生的成就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担当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人格的完善,情感的陶冶,审美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培养“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民族精神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它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都是民族精神里的核心部分,中国古典诗词经历几千年的淘洗沉淀,成为华夏文明的精髓,爱国主义就是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骨肉同胞的热爱,才会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引领大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大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满怀爱国情怀的名作,像《管子·牧民》里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礼记·儒行》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都寄托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丹心碧血,一片热忱,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

再翻开唐代的诗篇,同样包含着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生死不移的报国之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韦道安》)等等都深刻表达了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感人肺腑、代代传颂。更有甚者,像爱国大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无不满含深厚的爱国之情。岑参的《走马川》、《轮台歌》、《白雪歌》里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祖国做出贡献。再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主义诗人的大气磅礴,“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直至死后要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等等都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

二、完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美好人格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怎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则是他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付出行动的问题。漫长的古典诗词发展史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对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当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关爱他人、胸怀宽广等等,古典诗词里关于高尚人格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它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段话论述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三句话被王国维用以表现“立志-拼搏-顿悟”的人生三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哲理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