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照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5 02:03:38

英汉对照文章

英汉对照文章篇1

1.词汇方面—出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在这一方面,由于中外之间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使得汉语和英语在互相翻译过程中没有互相对应的词语,这就造成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出现在翻译里。人们总是会通过译借、音译、语义再生等方法创造新的词语,来弥补汉英语言之间一些词汇的缺失。如汉语“中国功夫”译为“ChineseKungFu”,“中国香港”译为“ChineseHongKong”,“四书五经”译为“ThefourbooksandtheFivethrough”,等等,这是中国特色式英语与其他地方英语(美式英语、澳式英语等)不同的地方。相互之间创造新的词语,以便于交流和协调。

2.句式方面—特殊句式难以表述。汉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用英语翻译有一定困难,甚至会偏离句子原意,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翻译成英文就成了“Thesunbeyondthemountainsglows,theYellowRiverseawardsflows(太阳在山后落下,黄河随后流入海中),失去了诗句原本存在的艺术性。再比如,“我们的感情覆水难收”翻译过来就是“Cryingoverthesplitwaterisnouseforourlove”,很难再从英文句子中找到原话的意境。

3.文章方面—写作习惯不尽相同。在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将中心主句放在文章开头,紧随之后的是一些次要的信息,文章的逻辑性很强。而在汉语的写作过程中,一般会采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模式,在开篇阐述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或者对文章的大略含义进行一个概括,在随后的段落里逐步阐述中心思想,进入主题,最后予以总结,文章的层次性很强。在中国特色式英语的翻译文章中,也经常采用传统的汉式写作模式,很少有对西方写作风格的照搬照抄或者刻意的模仿,在经贸英语类的翻译文章中汉化风格非常常见。

二、经贸英语中的中国特色式翻译研究

1.汉英直译。直译是指将汉语中的表层意思直接翻译成英语(反之亦然),一般处理没有文化或意识色彩的中性词。汉语中的一些术语、名词,在国外也有相同的概念或表现方式,而一些在中国存在的特定的名词或概念,在西方虽然没有相同的概念,但在中西两者之间有着比较明确的相对应的关系,有着比较相近的规律,相互之间可以转换。这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较高的灵活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一些相通的规律,就可以实现同一概念两种语言的直接转化。这些词在翻译时只需要找到对应词就可以了。如“甲乙双方经充分协商,基于自愿平等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翻译成英文就是“PartyAandPartyBthroughfullconsultation,voluntaryequalityandhonestyandcreditprinciplebasedon”。

2.考虑意境的意译。直译在汉英翻译中虽然是最简单方便的一种,但有一些问题直译难以解决,比如汉语中一些措词、比喻、语言表达等手段所具备的写作特点,单纯地将其按照原文结构,逐字逐词进行翻译,有时会形成很不通顺的英语句子,歪曲汉语原意。一些字词的对号入座,硬译、死译,字字对应的填空,会让这类问题更加严重。翻译人员应在了解原文含义的情况下,根据文章写作的意境,变通翻译方法,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词句的加工,尊重文章原意,以求翻译语言更加流畅易懂。比如,“文化程度”的英文并不是“culturallevel”或“literacylevel”,应该是“schooling(上学的年数)”,又比如,“提高工资水平”是企业文件中常用的话语,当然可以翻译成“improvethewagelevel”,然而实际上英文中很少有对level有这样的用法。就这一句话来说,就有如下几种表达方式:“Higherwages”;“toimprovethelevelofwage”,等等。

3.音译。音译也就是指将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根据拼音直接翻译,它是为了保持原词在原文中的主体地位,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和一些解释。一般主要的对象是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地名、人名或者一些个别的专业术语,这样翻译与直译比较类似,十分简单,但需要一些额外的词汇来表达原意。比如,“泰山”翻译过来就是“Mt.Taishan”,“长城”就是“TheGreatWall”,八达岭就是“badaling”,“泰达公司”翻译就是“Taidacompany”,在一些音译名词之前或之后加上解释的词缀,从而进行含义或概念的解读,避免误导外国读者。

4.文章后用注释加强说明。音译在现实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为一些具备中国特色的词语,需要音译才会给出与原文对等的含义,一些地名、典故、历史事件就是如此。但在文章中的注释的长度,详细与否,要结合所译文章的具体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其他文章翻译的成功案例。关键因素就在于翻译人员对这篇翻译的目标读者的水平和地位的预估判断。对于在商贸活动中的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文件,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提供完整的基本要素,对原文中的一些漏洞进行修复完善。在翻译汉语特色词汇时,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这个词汇在这里的具体含义和它与文章上下的关联性。

5.直译意译结合。有时在汉英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难以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目的,这就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比如,在对“吃饭财政”进行翻译时,直译为“the‘mouth-feeding’budget”或者单纯的音译显然都不够,两种翻译方法综合,翻译为“abudgetmuchofwhichisusedforthepayrolloftheburgeoninggovernmentstaff”,有字字对应,也结合了语境,比之前的翻译显得更加简单明了。此外,一些补充性的说明也必不可少。在翻译的语句中加上一些背景信息,或者进行一些细化的分析,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就可以既忠实原文,又不拘泥于字字对应,让翻译内容与原文更加接近,也更好的帮助读者的学习与理解。

三、结语

英汉对照文章篇2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160-5

1 引言

最早较为详尽论及“衔接”这一概念的是Jakobson,他曾于1960年着重讨论过语篇中由模式与重复建构的语篇平行结构。但论及“衔接”的主要著作是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2001),他们认为,当话语中的某个成份的解释取决于话语中的另一个成份的解释时,就出现了衔接(转引自胡曙中,2005:11)。实质上,“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语篇的语言成份之间的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an把英语里的衔接关系分为五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转引自邵志洪,2005:186-187),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手段。从形式上看,英语里有的衔接手段在汉语里也大多存在。尽管汉语与英语在篇章衔接手段上有诸多差异,但汉语篇章的衔接手段也大致可以归于以上五种。李运兴(2001:302)认为,衔接是“用语法和词汇手段所达到的行文连贯”。

虽然从形式上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并不意味着每种手段的选用也一样。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追求译文的表达流畅,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衔接形式,而应转换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衔接方式。本文拟讨论这五种衔接手段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以及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些衔接关系从而获得语篇连贯。

2 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

2.1照应

根据照应成分参照点的不同,照应可以分为前指照应(anaphoric reference,也称回指照应)和后指照应(cataphoric reference,也称下指照应)。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Halliday和Hasan根据指代对象的不同,把照应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2001:59)。

英语中的人称照应使用较多,汉语则远远不如英语广泛。英、汉语在语篇组织和衔接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英语倾向于使用代词等替代手段,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原词复现等重复手段(潘文国,1997:350)。英语代词系统十分发达,代词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一向对代词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有排斥倾向。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虽然有所丰富,但远没英语发达。这种情况反映在英汉互译上,就形成了英语用代词的地方,汉语除了前文提到的省略以外,往往使用原词复现的形式。例如:

Daiyu had been smiling rather cryptically as she cracked melon-seeds,Now her maid Hsueh-venbrought in her little hand-stove.(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

译文: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

这个译例中,英语中只出现了一次“Daiyu”,而后分别用代词“she”和“her”来代替。而汉语中“黛玉”这个词则重复出现了三次(邵志洪,2005:165)。

照应衔接的另一种形式——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往往运用“the、this、that、these、those、here、there”等词构成上下文的衔接。在这一点上,汉语与英语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汉语中没有冠词,在处理英语冠词时,往往把冠词翻译成“这”或“那”等指示代词;其次,英语中“this”和“that”使用得非常频繁,而汉语使用指示代词的频率要小于英语,在英译汉过程中,往往会把部分英语指示代词具体化,反之亦然。例如:

He said nothing for a moment,Then:“I scribed something in my notebook the other day for future use,just had the idea while driving along;thathappens a lot.”

(R.J.Waller,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ry)

译文:他一时间没说什么。然后说:“我那天在我笔记本里记下了一些话以备将来用。是在开车时临时想到的,这是常有的事。”(梅嘉译)

在上例中,“that”回指上文提到的几天前刚发生的事,而在相应的译文中,指示代词却用了“这”。

比较照应在英语中也比较常见,但译成汉语时,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作适当调整和变通,不要完全受英语字面的约束。例如:

There will be fewer farmers tilling practice plots and they will have less time for sideline work.

译文:耕种私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将会减少,他们从事副业的时间也将会减少。

上例中,英语比较照应转换为汉语词汇衔接,源语用“there be”结构表示主语的情况,而译语直接用主语开头,“fewer”和“less”这两个表示比较照应的词都译成“减少”,这样就使得译文既突出了主语,又强调了“减少”这一趋势。

2.2替代

替代也是语法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用“one,do,so”这些替代词去取代上下文出现的成分(黄国文,2001:115)。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替代的成分去索引。替代有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替代(clausalsubstitution)三种。

英语总的倾向是尽量避免重复,替代这种语篇衔接手段常用来避免重复。虽然汉语中也有一些替代的衔接手段,例如“的”字结构可以作为名词性替代;“这么着”、“来”、“干”等可以用作动词替代,如同英语的“do”;“然”、“这样”、“那样”、“如此”等可以用作小句替代,相当于英语中的“so”。但总的来说,汉语仍大量采用原词复现以达到衔接上下文的目的,所以有些替代手段在译成汉语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

This book is a good one.

译文:这本书是本好书。

She sings better than she did last year.

译文:她唱歌比去年唱得好些。

A:Do you think John will win?

B:Yes,I think so.

译文:A:你觉得约翰会赢吗?

B:是的,我觉得他会赢。

上面三个例子中的英文句子分别使用了名词性替代“one”;动词性替代“did”和小句替代“so”,而翻译成中文时全部用原词复现。

2.3省略

省略主要指上下文已提到的、交际双方可以填补的、但不在特定地方出现的成分(ibid.:116)。许多被省略的成分往往能从上下文找到。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很多省略这种衔接手段,但用法却大不一样。首先,汉语中主语省略非常普遍,而英语中一般句子主语省略很少。翻译时就经常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把英文句子中的主语也在中文译文中反复出现,以免造成译文的啰嗦和累赘。

But it''s the way I am,and try as I might,I haven''t been able to change it.

译文:但我就是这个脾气,虽然几经努力,却未能改过来。

英语中用了三个“I”,但译语却省略了后面两个小句的主语,这样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次,英语中有大量的动词性省略,而汉语则是动词使用率极高的语言,动词在汉语中占主导地位。英语一个句子不管多长,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即使是并列句,为了避免重复,用了一个动词,后面的动词也常省略;而汉语里的动词一般不省略,而是重复使用。

We don''t retreat,we never have and neverwill.

译文:我们不退却,从未退却过,将来也决不退却。

上面例子中英语是个省略句,由三个并列的分句组成,三个分句时态不同,但结构相似,因此后两个分句省略了谓语中相同的部分“retreat”。而译语则重复使用“退却”这个动词,构成排比句,读起来顺畅自然,有气势。

关于从句性省略,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也有不同之处。

This peach is not ripe,I know from its color.

译文:这个桃不熟,看颜色就知道不熟。

在这个例子中,英语小句主要部分的省略转换为汉语中心词重复,“know”作不及物动词,但前一句子是它隐含的宾语。汉语译文把省略部分的中心词补了出来,这样既避免了意思不明确,又达到了强调的目的。

2.4连接

语篇中的连接是具有明确含义的词语。通过这类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Halliday和Hasan把连接手法归为了增补、转折、因果和时间四种关系。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连接。和其他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语连接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显性的,而汉语连接成分则多为隐性。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对原文中的连接成分作出符合译文规范的转换。

(1)增补(additive)。英语中常用“furthermore,in addition,and,also,what''s more”等词来表示。

The house is too small,and furthermore,it''s too far from the office.

译文:这座房子太小,而且离办公地点也太远。

原文用“and furthermore”使语义更完整,语法更合理。译文译为“而且”,保留了原文的语义,也符合汉语习惯。

(2)转折(adversative)。英语较多使用转折词来体现转折关系,汉语可以不用转折词却在语义上含转折意思。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his head on one side.

译文:“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3)原因(causal)。英汉差异不大,但由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用词上略有不同。例如:

a The crops failed because the season was dry.

译文:因为气候干燥,作物歉收。

b Because he was convinced of this fact,hestuck to his opinion.

译文:他深信这件事正确可靠,因此坚持己见。

句a翻译时将原因放在句首,符合汉语习惯。句b则把原因从句译成主句,且省略了连接词。

(4)时间(temporal)。英汉在这点上也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英语通过一些连接词表示时间先后次序;汉语较少使用时间连接词而较多使用连动句表示时间先后。

3 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大致分为两种: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复现关系指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构成的词汇链;同现关系是由习惯性共现的词汇组合而成的词汇链。这两种词汇衔接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句子内部,而且包括跨句或跨段的词汇链。因此,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具有衔接功能。如下图所示:

3.1复现关系

3.1.1同义词

用同义这类重复手段来实现意义的衔接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现象。同义词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免重复、防止单调,而且能根据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这条原则实现意义的衔接,在英汉语中都可使语篇在意义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如:

Death in old age is rarely called ultimately…a long life is thought to be a full one,But with thepassing of a young person,one assumes that thebest years lay ahead and the measure of that life wasstill to be taken.

译文:寿终正寝不能称作未尽天年一长寿即意味着生命的圆满。但英年早逝则会引发感慨:美好年华未竞,评说尚待时日。

这里“death”和“passing”是概念意义相同的名词,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句子中,在语篇里起到相互指代作用,从而把两个句子从意义上前后衔接了起来。译文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和其在句子中的搭配,分别译为“寿终正寝”和“英年早逝”,把原文中的省略式短语“ultimately(death)”译为“未尽天年”。这三个四字结构都是“死亡”的委婉表达,同样实现了意义上的衔接,再现了原文的内涵。

3.1.2上下义词

上下义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重复手段。上下义关系词指一个成份所表达的意义属于另一个成份所包含的意义范围内。英汉两种语言在上下义关系的划分上基本一致。在英汉语篇中,上下义关系词都经常用于某个概念或物体的界定,上义词意义较概括,用来界定下义词;下义词可以用来解释上义词;而且上下义关系词在各类语篇体裁中都可能出现,从而促进语篇的衔接。例如:

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ave classes……fiction,biography,poetry……we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them from each what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Yet few people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Most often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asking fiction that it should be true,of poetry thatit should be false,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flattering,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hance our ownprejudices.

译文:书既然有小说、传记、诗歌之分,就应区别对待,从各类书中取其应该给我们的东西。这话说来很简单,然而很少有人向书索取它能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拿起书来往往怀着模糊而又杂乱的想法,要求小说是真实的,诗歌是虚假的,传记要吹捧,史书加强我们自己的偏见。

在这段引自Virginia Woolf《怎样读书》的语篇中,原文中的“book”和“fiction,biography,poetry,history”构成上下义关系,下义词“fiction(小说),biography(传记),poetry(诗歌),history(史书)”都是对上义词“book(书)”的进一步说明,使意义更加明确,不仅使语篇前后衔接连贯,而且可以增添新内容,使语篇得以扩展延续。

3.1.3概括词

概括词也被称为“准实义词”,其特点是语义上空、泛、抽象,其所指或含义需借助上下文推断。由于这种词的所指需依赖上下文,因此它们和指示代词及人称代词一样具有所指性,可以构建篇章的整体语义结构和逻辑框架,创建语篇连贯。这类词数量多,使用普遍,如“problem,situation,concern,group,plan,scheme,practice,move,operation,endeavor”等。英译汉时,在适当地方添加“general word”,有助于译出语义连贯、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的文字,反之亦然。例如: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译文:善于利用时机解决经济问题。

His arrogance sent him into isolation and helplessness.

译文:他的傲慢态度使他孤立无援。

上述两个英文句中出现的是具体的单词“economy”和“arrogance”,而在翻译成对应的汉语时,为了表达更连贯,会分别加上概括词“问题”和“态度”。

3.2同现关系

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词汇搭配不仅指一个词组或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而且包括跨句或跨段的词项习惯性共现,也就是同现关系。在英汉语篇中,围绕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因此,英汉语篇内的词汇搭配都可以有效地促进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体现语篇构力的强弱,是词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

“yet,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wife,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rer curves over his bones;who is 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a good child,a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不过偶然会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慧的妻子、尽职的丈夫”。(杨必译)(转引自郑瑶菲,2007:63)

英语原文语篇中出现了五个“good”,该词的基本意义是“好的”,可以和很多不同的词搭配,从而具有多种意义。而译文则是根据汉语习惯,根据上下文及所搭配的另一个词来选择最佳词义,把这一通俗的词译得恰如其分。

英汉对照文章篇3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中西方思维差异;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形式的语言综合应用技能,英语写作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习者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写作水平。然而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更关注语言知识能力的发展,教授的是孤立的语法和词汇,只强调句子的正确性,很少将其放在语篇环境里进行分析。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也只把重点放在查找语法错误上,而非分析文章及其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很少指导学生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未能从思维差异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表现在英语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极度不平衡,导致很多学生习作有汉语思维英语表达的现象,学生即使掌握了语法和词汇,也很难写出好的英语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很多学者意识到了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开始研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将母语思维逐渐转化为英语思维模式,成为写作教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二、中西方写作思维模式对比

思维模式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模式因其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截然不同。语言和思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RobeaB.Kaplan) 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几种语言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型发展;阿拉伯语是平行型;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以及俄语是时而被打断的曲折型;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型发展(王才仁,胡春洞,1998)。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思维差异在写作中就有所体现。

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英文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他们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包括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章的篇章结构遵循“起、承、转、合”的模式展开,主题并不突出,而是以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为中心,先将次要的、细节的东西介绍清楚、做好铺垫,再进行总结归纳,思维呈螺旋式发展,属于典型的总结归纳式。为了避免文章布局单调,主张所写的内容不必时时、处处都与主题有直接联系,推崇“文贵有变,文不喜平”。然而,英语族人的直线性思维使他们对文章的期望值与汉语读者不同,他们希望文章简单明了,因此英语文章篇章结构平铺直叙,直截了当,开篇点题,按照“导人话题(1ead—ingin)、阐明主题(topic)、展开内容(supportingide—as)、得出结论(conclusion)”的规律反展,属于演绎推理式。中国学生习惯了汉语篇章结构,在写英语作文的时候也不知不觉地出现汉语特点,完全是以英语来表达汉语思维。西方人读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汉英思维差异在句子结构上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试比较:

Iboughta T—shirtin thatstorelastweek.上个星期我在那家商店里买了一件T恤衫。ThereaFeseveralsingingbirdsinhtetreewhich iscoveredwithbeautifullittlewhiteblossoms.在那棵开满了漂亮的白色小花的树上有几只小鸟在歌唱。

从上面两组英汉句子对比可知,英语句子结构主干突出,先把重要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再将次要的内容,诸如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定语从句,放在句尾,句子成分按照严格的语法要求组织起来。与英语句子重形合的特点相比,汉语句子重在意合,主谓宾没有固定形式,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同步,句子结构是流散的,多以动词为中心,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者逻辑思维顺序展开。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句子的主要问题就是句法混乱,所要表达的内容安排得很随意,往往是想到哪就写到哪。

此外,从读者与作者的相互责任关系上看,东方语言属于读者责任型,读者需要通过阅读自动补充文中未提及的必要信息,比如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和连接上下文的过渡语,把表面看来无直接关联的句子连成语篇,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而英语文章则是作者责任型,作者负责说明文章思路,使文章内容清晰明了、连贯一致。这是因为东方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因此,英语文章中必不可少的表明逻辑关系的过渡连接词语在汉语篇章中常常被忽略。

在阐述观点时,二者的表现也是大相径庭。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所表达的主题观点往往面面俱到,不偏不倚,中国学生的英语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类似“Onecoinhastwosides.”(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的句子。再者,出于中国人的谦虚心理,为了强调文章所表达的只是个人观点,不能代表全部,学生们习惯于使用“Ihtink”。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文章中并不被接受。西方人看待事物总是从自我出发,用客观的方式进行分析,而不是东方人的“整体视角”思维,通常他们以个人视角为中心,做出的推理判断“非此即彼”。他们认为文章表达的自然是作者的观点,强调“Ihtink”则多此一举。

三、对英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汉英语言文化存在的较大的思维差异决定了汉英文章从句子、段落到篇章布局的诸多不同,这给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带来很大困难。想要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出发,根据英语写作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合理有效地安排写作教学,让他们对写作中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充分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并习惯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英语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使用正确的情感策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或是他们熟悉的话题作为写作题目,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外语学习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可理解输入原则,新内容的难度应比学生的已有水平稍高,但又不能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二语写作也是如此。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的话题,会使他们无从下手,自然无法写出好的文章。反之,选取学生熟悉的话题,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创业求职等话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丰富写作内容。

(二)使用过程写作教学法,将培养英语写作思维模式贯穿到写作的各个环节。过程写作(processwriting)是近年来受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影响流行于西方教育系统写作课程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写作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教学侧重点由传统的篇章结构、语法、词汇,转向了对写作内容及写作过程的关注(杨俐,2006)。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收集资料、构建思路、起草初稿、修改反馈等一连串活动中适当地进行辅导,而不仅仅只是修改语法错误。在写前准备阶段可以就所写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成文的阶段,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注意到习文的连贯和内容的统一,帮助学生掌握英文文章是怎样实现句与旬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最后在修改阶段要求学生互评互改,这种修改反馈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从而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三)鼓励和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文,并同汉语文章对比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该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原文,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具体的例文让学生阅读,一方面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语篇结构,结合汉语写作特点,通过比较汉英文章主题思想和围绕主题思想展开段落的手段,了解汉英写作中思维模式的差异,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熟悉英语族人写作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把教师提供的范文当成为模仿对象,以便在在写作时有所参考,尽可能用英语语篇模式来安排自己的文章,继而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模式。如果有可能的话,正确使用原版的英语写作教材,结合国内教学实际情况,实现原版教材本土化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

(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二语思维来促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那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要他们完全放弃已经内化的母语知识,用一种他们较为陌生的方式去构思是不可能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强硬地要求他们马上接受英语思维,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因此,在写作的诸多环节中调动汉语思维是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母语思维活动加以正确利用和引导,可以使其对二语写作产生正迁移影响。学生的母语思维通常在写前准备阶段最为活跃。当学生在讨论话题、拓展思维、收集素材和内容构思等方面遇到语言输出的困难时,借助汉语思维可以保证他们思维活动的连贯性,使他们的思路不被打断。但是在学生形成文本输出阶段,也就是将写作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要避免母语思维,包括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等,对二语写作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句式连接或改写练习并揣摩英语文章结构特点,以此强化二语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写作更加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

英汉对照文章篇4

关键词: 母语 负向迁移 中学英语写作

英语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是一门主科,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即便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写不出正确的英语作文,其原因是汉语作为母语对其造成负向迁移。那么,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向迁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应采取什么对策避免影响呢?

一、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语言迁移是指在学习时,学习者将以前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外语学习的一种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困难。

二、母语负迁移在中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分类

中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的过渡,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离开了词汇,人们就难以表达思想。一些中学生因词汇量小,写作时往往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按照汉语习惯误译。如“看报”写成see a newspaper,“学习知识”写成learn knowledge,还经常把 “吃药”写成 “eat medicine”,甚至在英文书信中把“注意身体” 写成 “notice your body”。

2.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一些学习者在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汉语表达方式构思,生搬硬套汉语句式,用英语单词一对一地表达思想。这类“对译”式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非常顽固。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Some drivers say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don’t well.(有些司机说,有太多的车不好。)

②I advice you ride bike or on foot,it’s good for our health.(我建议你骑车或者步行,这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另外,英语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句法表达手段,如:强调句、倒装句、复合句、分词、省略等,这些句法手段在汉语中是没有,或是用得很少的。有些学生怕用错,不敢用,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如A man is cutting earth in a tunnel,hopes to find some diamonds. 一句中,hopes如改成hoping,使用分词结构,效果就非常好了。

3.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语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用丰富的连接词来表达句际关系,段落之间必须有有效的衔接性。在重“神”的汉语里,流水句、松散句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仍承袭这种表达模式,以致句中或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常常写出不被接受的英语流水句,下面来看某学生的英文日记中所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括号内的词语,整段文章就显得毫无生气。

“I had a bad cold last week.(First),I had a running nose,(but) I did not take it seriously. (Then)I began to cough. (After that),I had a fever and felt weak. (Finally),I was sent to hospital and had to lie in bed for three days.

三、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怎样减少或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与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母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只重语法、句型和语言点讲授的做法,应适当地介绍一些英文写作和修辞的知识,多讲一些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异同。同时,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母语的负迁移。

2.加大阅读输入力度。著名语言学家Nuttal曾指出,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外语的环境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我们的学生要想摆脱汉语的干扰、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就必须大量阅读。

3.加强英汉对比,熟悉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增强使用中的区别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

4.鼓励学生多写、多改,增强写作意识。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做到循序渐进。修改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平时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典型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共同纠正。这样在词汇、句法、篇章中出现的母语干扰错误,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消除。

综上所述,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艰巨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尽量使学生了解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善于排除汉语的干扰,防止负迁移,写出正确、流畅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英汉对照文章篇5

关键词: 英语写作 母语(汉语)负迁移

1.导言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滥用“汉语思维造英语句子,把英语镶嵌到自己的母语背景中”,(宋润霞,2006)从而写出来大量用词不当、句式单调、缺乏连贯、结构混乱的“中式英语篇章”(Chinese discourse in English)。这种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原有的母语知识对新的语言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就叫迁移(transfer)。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概念逐渐被运用到了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当中,用来分析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 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迁移分为两种,即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与目的语相近,对目的语的学习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就会出现正迁移;相反,当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者起到消极的干扰性的作用时,负迁移就会产生。

由于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之间的差异迥然不同,我国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汉语的羁绊,会有意无意地把汉语的思维方式迁移到英语的写作中去,从而出现各种负迁移现象。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在词汇、句法和篇章衔接等层面都有所体现,本文将针对我国大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汉语在这三个层面的负迁移情况进行研究,并试图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

写作是思维的文字反映,英、汉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必然会受到汉式思维的影响,把这些差

异在写作中表现出来。

2.1 选词中的汉语负迁移

词汇是写作过程中人们用以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由于很多学生在记英语单词时忽略了词的用法而往往采用词义对照的形式,因此在选词时常常错误百出。除了汉语词汇在数、性、格等方面的负迁移引起的错误之外,他们在词汇的运用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因词汇意义而造成的负迁移。我们知道意义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之分,同一个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不一定完全相同。如“爱人”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lover一词在英语中却是情人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去甚远。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用英语写作时注意不到这种差异,盲目地用汉语中的词汇去对应英语,结果往往词不达意。例如我在学生的习作中就见到过这样的句子:

(1)We must carry on active propaganda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⑴

这句话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必须积极地宣传保护环境”,但由于该生没有意识到propaganda(宣传)在英文中是个贬义词,是指为达某种政治目的而进行鼓动的意思,这样一来,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写成英文后就完全变了味。

第二,因词语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s)而造成的负迁移。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用词习惯和语义逻辑,即不同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但这种搭配不是任意组合都可以的,它受到一定的选择限制。(杰弗里.N.利奇,1987:195)所谓选择限制就是指词语因其本身的词性特点和词义要求而对其前后能与之共现(co-occurrence)的词语所进行的限制。例如在汉语中“吃”可以和很多词构成组合关系,如吃饭、吃菜、吃食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但我们很少说吃电视、吃砖头、吃手表等。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不乏其例。以 marry 一词为例:

(2) John is going to marry Jane.

(3) Jane is going to marry John.

(4)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them.

(5) He is going to marry his daughter to the noble.

尽管以上各句都用了marry 一词,但它在各句中的意思都不一样,分别是“娶” 、“嫁” 、“主持婚礼” 和“嫁女”之意。由此可见,如果不留意英汉词语在选择限制上的差异,我们在英语写作中就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2 句法结构中的汉语负迁移

句法层面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由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句型, 但他们又不能完全摆脱汉语句法知识的束缚,因此在用英语表达意义时, 便会产生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主要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首先,词序混乱现象突出。人类语言的基本词序主要有三种形式:VSO,SVO及SOV。英语的基本词序是SVO,且相对固定,而汉语的基本词序在很大程度上由语用和语义而非语法来决定,因此它的词序相对更加灵活,既有SVO又有SOV 语言的特性。Dulay (1982) 指出,词序方面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学习者在用目标语生成句子时对其本族语的表面结构做了逐字翻译而造成的。(周立,彭金定,2006)因此,来自于本族语的迁移使得学习者生成了符合母语规则的句子,但并不符合英语的规范。以疑问句为例,汉语中的疑问词不需要移到句首,仍按照SVO的句式结构组合;英语中的疑问词却要求前置,且主谓倒装,因此,英、汉疑问句的词序是有差异的。受汉语的影响,学生们在英文写作中常常会出现如How we are to deal with this problem?(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之类的错句。

其次,对英语中的某些否定句型把握不准。汉语中某些含否定意义的主从复合句中的否定词按自然顺序排列在被否定的动词前,而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英语主从复合句中的否定词只能置于主句的动词前。试比较下列各句:

(6) 我觉得他的观点不正确。

(7) I think that his idea is not correct.

(8) I don’t think that his idea is correct.

例句(7)是中国学生按照汉语否定句(6)的思维方式而对照翻译出来的英文中句,而与(6)对应的地道的英语句应该是(8)。此外,英语中的部分否定和完全否定也是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一个错误,例如all...not在英语中是表部分否定,我们不能按照其字面意义而把它理解成表完全否定的“都不是”;用英语表达完全否定意义时可用否定的不定代词no+名词的形式。

另外,英汉句子结构在“形合”与“意合”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错的原因之一。英语句子结构多为“形合”,以主谓结构为全句的主干,主语不可缺少,其它修饰、限制、补充成分则是主干上的旁支,整体上呈树型结构;汉语句子则属于线型结构,主谓结构相对灵活,可以几个动词连用,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语常常省略,是典型的“意合”句。中国学生往往按照汉语句子的特点来写英语句,因此我们在他们的英语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无主句。如:

(9)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在国际上广泛地运用。

(10) *English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s spoken in a worldwide way.

2.3 篇章结构中的汉语负迁移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7),是意义单位。一个完整的语篇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的语义之间是彼此连贯的,因此构成语篇的句子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联系。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是语句成篇的重要保证,只有语义连贯并有所衔接的语句才能表达符合逻辑的思想,传达内涵完整的信息。但由于英汉语篇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两种语言在语义的连贯和衔接上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英语重形合,为了达到句与句之间的有机连接,表示句子之间逻辑联系的关联词或相关句式不可或缺;而汉语重意合,句中各意群或成份可以通过内在的语义联系贯穿在一起,不一定要用关联词来明确交待其关系。试比较下面两例:

(11) 老师缓缓而谈,声音洪亮,在座的每位学生都听得很清楚。

(12) The teacher speaks slowly,and his voice is so loud that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缓缓而谈,声音洪亮”是因(cause),“每位学生都听得很清楚”是果(consequence),汉语通过句子之间的前后联系而无需关联词就可以把这种因果关系表达出来,而英语却必须用so……that才能表达这种关系。若我们套用汉语的语篇衔接方式,就可能出现例(13)这样的松散句。

(13) The teacher speaks slowly,and his voice is loud, it can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one in the classroom.

另外,汉语在语篇衔接中也不乏运用关联词的句子,但汉语讲究句式对称,因此关联词往往在汉语中是成套出现的,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我国学生受汉语的这一影响,常常将其迁移到英语写作中,须不知英语中的这类关联词往往只用其一即可。

综上所述,汉语负迁移现象对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要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就必须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汉语负迁移产生的成因及对策

写作是一个用文字来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差距巨大,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写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汉语的负迁移影响。束定芳( 1996:52)通过研究发现,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所犯的错误有50%以上是来自于母语的负迁移。安德森(Anderson,1980)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分析,他把写作看作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言语产出过程, 并提出了言语产出的三阶段模(转引自朱中都,1999):

笔者认为,安德森的言语产出三阶段模型对我们理解写作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成因有一定的启发。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我国学生在写作的第一阶段往往采用母语来构造要表达的思想,而在转换阶段将思想转换成言语形式时使用的仍然是汉语,直到写作的第三阶段,即执行阶段时他们才匆匆从英语中寻找与汉语词、句相对应的言语形式,用英语文字(话语)套用汉语形式来表达汉语思想,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有很多不符合英语的规范。由此可见,造成我国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产生汉语负迁移的关键在于转换阶段转换不彻底。二语写作毕竟不同于母语写作,在转换阶段除了要将思想转换成母语言语形式之外,还要进行第二次转换――语码的转换,将母语的言语形式按照二语的语言习惯从思想依次转换为句法和词汇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转换与母语负迁移之间呈反比:转换越充分,母语负迁移所起的作用就越小;相反,转换越不充分,母语负迁移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此,要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就要充分认识转换阶段的重要性,努力减少汉语负迁移所起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大学英语写作:

第一,加强英汉对比研究,充分了解解汉英之间的差异。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对比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让他们认识到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作用,从而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自觉减少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

第二,注重阅读,增强有效输入。有效的输入是有效输出的前提,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生们要大量阅读各种英语原文作品,广泛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写得较好的词句和段落,并把它们背诵下来,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有个参照的对象,长此以往,定能写出好的英语文章。

第三,加强写作实践,勤写多练。我们知道:“Practice makes perfect.”,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如写日记、向有关报刊投英文稿件,网络论坛等)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把平日所学、所思、所感用英语在作文中表达出来。

4.结语

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组合,更是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可是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在外语写作中不能摆脱母语的束缚,我们的母语就必然会对我们的写作起到负迁移的作用。因此,中国学习者在平时英文写作中应该进行英汉差异的比较,扩大英语阅读量,培养语感, 促进汉英之间各层面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汉语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注释:

(1)带*号的例句为错误或不规范的句子。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M].San Francisco: Freeman,1980.

[2]Dulay,H.et al.Language Two[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周立,彭金定.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母语句法负迁移现象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261-263.

[4]宋润霞.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06年9月号中旬刊:183-185.

[媒]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195.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7.

英汉对照文章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英语 精确 复杂长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20-01

农业科技英语(Agricultural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EST)是英语文体中的一种。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而出现,并且逐步引起语言学界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它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同汇特征,尤其是与它的句式特征密切相关的。这些翻译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僵硬的可以随处套用的公式,只有在确定的上下文语义中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使用,并辅以其他一些翻译手段,才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一、专业生词短语的翻译

在农业科技英语类的文章翻译中,如何准确翻译专业性极强的疑难生词短语是摆在所有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农业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也造就了新词汇的层出不穷,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遇到词典都查不到的生词自然就在所难免。翻译这种生词时主要有两种技巧:根据英语构词法知识推断生词含义;根据上下文语义提供的线索猜测。

例如:Now, Tait and von Solms have used the so-called BioVault infrastructure to provide a safe and secure way for Alice and Bill to share biometric tokens and so use their fingerprints, iris pattern, or other biometrics to encrypt and decrypt their data without their biometrics being intercepted.

译者在翻译上句时完全可能遇到多个难以应对的生词:BioVault、biometric、encrypt和decrypt。如何解决呢?首先,根据英语构词法知识推断生词含义。对于前两个生词的前缀“bio(生命)”,词根“metric”是“measure(测量)”的意思,我们能推测出“BioVault和biometric”可能是与“生物测定”相关的意思;其次,再根据上下文语义提供的线索猜测,句中提到“fingerprints(指纹)”和“iris pattern(瞳孔类型)”等生物特征信息,这就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之前的推测是正确的。对于“encrypt”和“decrypt”两个生词,前缀“en”与“de”语义截然相反,词根“crypt(密码)”和句中“data(数据)”等信息可以推测出他们的意思分别是“加密”和“解密”。

二、长句在农业科技英语文章中英译汉的运用

英语重“形合”,是句子形式与结构的完美统一,多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手段自然顺畅连接,因此,一般英语句子犹如枝叶横生的参天大树,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而汉语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形连接,以神统形,所以汉语句子结构似层层推进的万顷碧波。英汉互译时要注意英语长句与汉语流水式短句的适当转换。

农业科技英语文献的逻辑性强、概念清楚等特点决定了它要陈述事理描述过程,就必须更多地应用长句、复合句。在翻译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再按照英语思维和科技英语写作规范来重新组织译文,必要时可以做一些删减增补,舍形取神,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种结构的长句应用。

(一)复合式结构长句

复合式结构体现在连锁性修饰的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具体来说,就是下一分句对应上一分句的一部分或整体进行逻辑解释或引申,语义上层层推进,语法上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例如:While biofuels are pushing demand for grain and oilseeds up,which impact that the rising demand for biofuels will have on the marke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not entirely clear, Huffman says the long-term trend in supply of grain and oilseeds is due to new technologies that are being develop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and marketed to farmers.

这是由一个主句和三个定语从句组成的,并含有介词短语等句式的较为复杂的主从复合句。整句结构复杂,逻辑严谨,深层语义环环相扣。按照功能翻译理论,句子是“积木块”的逻辑连接,是通过逻辑链串联的概念组合。该句经逻辑分析属于生物燃料功能描述,每个“积木块”无论长短,都可以按照语义表达的实际情况组合拼接,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二)多枝共干结构

农业科技英语文献中经常出现多个定语共同修饰同一个名词或代词;多个状语共同修饰同一个谓语;多个主语共有一个谓语或表语的语法结构现象等,犹如同一个枝干上盘根错节地生长着多个树枝,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多枝共干式结构。

例如:The concept of genetically modifying mosquitoes to disrupt parasite development prior to human infection is a novel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disease that is gaining recognition due to limited success elsewhere.

英汉对照文章篇7

论文关键词:称谓语,翻译,文化背景,对比分析

 

“称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这里所研究的“称谓语”(appellation)指在对话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时所用的语言。

称谓是语言的共性,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谈的,翻译中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了。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称谓,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交际,都会有明显的区别。假如一个孩子,其父亲是老师,而他又碰巧在父亲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国家里,这个孩子既可以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那样对父亲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称他为“某某先生”。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个孩子必须像其他学生那样称他为“老师”;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对父亲直呼其名。这便是文化差异。

《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人文历史论文,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孙玮把《红楼梦》中各种称谓的使用划分为宗法,等级,礼仪和情感四项原则论文开题报告。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词的选择,礼仪原则制约敬谦词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说话人在特定场合如何选择情感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对听话或所指对象的爱憎。本文通过分析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探讨《红楼梦》中称谓词翻译策略,领略中西文化的内容异同。

1.1亲缘称谓语

由于传统的中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上的差别,英汉亲缘称谓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亲缘称谓体现了中国人对长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语的亲缘称谓语一般不会体现同辈人之间的长幼次序。汉语中血亲与姻亲界限明确,但英语亲缘称谓中没有类似的区别。汉语中同一亲缘称谓语往往有书面语,口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区别,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别迥异;英语中却较少这种变化。尤其是英语中对直系亲属的称谓也比汉语要简单的多,常常一个词就能代表汉语中的许多称谓词。(表1)

表1 汉英亲属称谓对照表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婶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内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妈

 

表妹

 

内弟

 

嫂子

 

姨夫

 

姨妈

 

 

 

姐妹

 

英汉对照文章篇8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言;翻译;对策

人的思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文化、语言、环境、习惯等都影响到人的思维活动。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会很自然地把这种民族文化习惯带到所学的这种语言中去,从而犯理解与表达上的错误。比如,汉语中有“牛饮”一词,意思是像牛喝水一样放量豪饮 。而在英语相当于“牛饮”的,乃是“鱼饮”,即drink like a fish。 如果把“牛饮”逐字译成drink like a (water)buffalo之类,英美人就不知其意了。以此为例,我们领会到语言文化不同,对同一行为或词语赋予的思维表达方式确实有些不同。

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做《吾国与吾民》。书中,他谈到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境界,即English meat with Chinese bones.(肉即语言是英语的,骨头即思维方式却是中国的。)简而言之,中国人学英语,语言表达得不错,但一看文章,就知道是中国人写的。就像我们看中国人办的英文报很易懂,但看《Time》,就会觉得外国的杂志读起来要艰难得多,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

一、中美思维方式对比及在语言中表现

(一)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形象思维, 而英美人重视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形示意,也就是一看到字形就能猜出意思。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而英美人重逻辑思维方式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其特点则可从英语词语的功能性上看出。

(二)中国人偏重综合型思维,其思维方式是整体;而英美人偏重分析性思维,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式

中国人善于简洁解释事物整体而不善于分析事物的细节,所以汉语句子更注重整体表达效果。英美人善于注重整个论述中逻辑结构的完整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逻辑关系。了解这个差别,我们在翻译时候就要注意词语与句子中关联词的增减和语序的调整。例如:

(1)原文:As it was cold, we stayed at home. (删减关联词)

译文:天冷,我们就没出去。

明示主从句的因果关系连词as在汉语中省略其意思, 由前后句内在逻辑来理解。

(2)原文: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

译文:The eternal universe sometimes comes to an end, but my unceasing complaint knows no limit.(增加关联词)

汉语注重整体表达效果, 没有明确转折关系:英语句子增加连词but,明确转折关系。

(3)原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译文: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语序调整)

(三)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整体,英美人侧重于个体

(1)汉语中的词义较笼统,而英语词义较具体。取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在平时寒暄时若问你“吃了饭没有?”此处的“饭”的语用功能可能包括早饭、也可能是中饭、晚饭, 但人们仿佛心有灵犀似的, 从问话的时间就可明白问话人所指。此处,汉语中“饭”的语用功能相当于英语中的“breakfast”、“lunch”、“supper” 这三个词的语用功能。

(2)汉语词意表达较模糊,英语词意表达较准确。

比如:汉语中的单复数概念不如英语明晰。如“你有朋友吗?”英文可以译为:

Have you got a friend? 或 Have you got friends?

而汉语中问话人无需说明几个朋友,答话人也明白问话人只是问问而已。

(3)汉语强调篇章的整体结构,注重对称平衡;英语强调篇章局势结构的严谨。

古人云: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此句中的“惠”和“恩”;“施”和“受”;“勿念”和“莫忘”。 八个字, 完全对称。请看译文:Do not remember a favor given; do not forget a favor received. 句式严谨,选词准确 。“given”和“received”两个过去分词翻译的恰到好处。

二、如何对待和解决英语和汉语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

首先,大量的语言输入。我们想要培养英语思维模式, 克服母语干扰, 大量的英语输入是克服汉语思维方式的有效方法。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和教学法专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 我们的语言输入量越大, 就越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其次,阅读大量汉英对照读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最佳途径,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专家所撰写的各类评论、纪实报告、专题采访等,在阅读时,比较中西方思维方式表达差异,并加以归纳和总结。长此以往,我们按英语思维习惯进行表达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再次,充分利用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短落,有意识地注意英语文章在布局和风格上与汉语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从而,我们就能逐步克服根深蒂固的汉语思维定势,学会按照英美人惯用的语篇模式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

最后,我们应该有一本适合自己的《汉英词典》,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词典中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拘泥于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方式。比如,我们想要弄明白汉语与英语在用词方面的思维差异上,就可以查阅《汉英词典》中相应的词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汉英异同和语义的对应程度,这将对我们准确用词的能力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实例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和整体性。此外,我们还认识到,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必定随着文化传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也在学习两种语言的转换中互相影响。如今,中国翻译工作者更加注重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经过不断的翻译实践,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仔细推敲,使英译文更加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英汉对照文章篇9

关键词:材料 ;专业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40-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要求,材料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译、写方面的能力。其中,专业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不仅在学生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能够阅读、翻译英文文献,还能为后续科学研究获取前沿的信息起到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此,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翻译专业英文文章能力的培养。

狭义的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确切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过程,从翻译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是将英文的思想内容用中文的习惯方式表达出来,而且对原文表达的含义要理解准确、完整,并能用确切的汉语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一基本要求,译者除了具有一定的材料类专业知识的基础,还需要懂得英汉两种语言在材料专业领域使用中的差别,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的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别,英语的句子中常采用介词、连词等进行连接,表达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英语句子结构比较严谨,而汉语句子则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表达更简洁。

英汉两种语言主句和从句的次序不同,英语表示时间和逻辑顺序的复合句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主句前也可以放在主句后边,通常是先表达主句的中心意义,把修饰和补充说明的从句放在后面。而在汉语中,则是按照句子之间的时间先后和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叙述。

英语和汉语在词的意义和搭配上也存在一些差别,在词义方面主要有三种情况,词义的对等,词义的部分对应,一个英语词汇对应多个词义,甚至有不同的词性。英语和汉语表达的词序不同,两种语言都是以主谓宾结构顺序表达,但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存在差异,英语中若定语比较短,放在所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从句,则一般放在修饰词的后面。若单词状语修饰的是形容词,状语一般前置,若单词状语修饰的是动词一般后置,若状语是短语,则既可以放在修饰词之前,也可以放在修饰词之后。但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都放在修饰词的前面。

二、专业英语的翻译标准和过程

专业英语的翻译标准有两点,其一是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应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其二是译文语言必须规范化,应使用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言。专业科技文献主要是描述事实,说明道理,翻译过程是把这种客观事实原封不动地传达出来,所以在语言上要按照本民族的习惯、专业领域知识的阐述方式,忠实于原作表达的思想内容,尽可能准确地用中文表达出来。为了能达到翻译的标准,通常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原文理解、汉语表达和译文校对。对于原文的理解,是在动笔之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找出重点句子或者词语;汉语表达阶段要求译者有一定的汉语表达能力,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的规范性表达,在此基础上,可以摆脱原文表达形式把原作者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难点在于汉语表达阶段既是语言的再创作,还要受到原文作者思想上的束缚;译文的校对阶段是对语言的进一步推敲和润色,提高译文的质量。

三、专业英语翻译方法与技巧

为了提高专业英语的翻译水平,在初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专业英语翻译过程后,还需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些翻译方法包括对英语原文的分析与理解、词义的选择、词义的引申、词语的增译、词语的减译、词性的转换、成分的转换、词序的变动和长句的译法等。

在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对英文原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专业英语中长难句比较多,从句和短语穿插存在,补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又可以前后放置,所以原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在阅读时采用“多次阅读,层层推进”的方法,第一遍阅读是了解文章涉及的学科方向和段落大意,第二遍要分析段落结构,找出段落中重点、难点的句子和词语,判断中心思想,第三遍要逐一分析重点和难点句式的语法结构,找出句子之间和修饰词之间的关系,标注疑难生词,第四遍查阅疑难生词,仔细地理解翻译原文。

词义的理解和选择是正确理解原文的关键之一。在此,有必要了解一下专业词汇的组成及构词法,一部分是专业技术词汇,受到学科的限制比较大,专业性强,意义单一。还有一部分是半专业词汇,是指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词义,在选择词义时要根据词类、学科领域、习惯搭配和上下文来确定。词义的引申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词语在词典上找不到合适的词义时,要对词义做一定程度的外延,从而达到确切表达原文思想的目的。词义的引申可以分为技术性引申、修辞性引申和具体化引申三种类型,技术性引申主要是使材料专业英文文献中涉及科学技术概念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本学科语言的规范和习惯表达;修辞性引申的使用是要达到语言表述流畅、语句通顺易懂;具体化引申是将英文句子中比较笼统、抽象的词用具体的词进行翻译的方法,这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中心意义基础上,把抽象的词转化成符合本专业表达规范和习惯的词语。

句子中部分词语的增译是为了使句意完整而准确,在英语中可以省略一些词但不影响全句的意思,但在汉语中省略了则意义不明确,语法不够通顺,所以需要增译,包括增译复数名词、概括性的词、解说性的词和语气连贯性的词等等。词语的减译,在英语句子中有些词语和句子在语法上是不可少的,但是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在翻译时没必要按照字面意义翻译出来,通常采用减译方法,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冠词、介词、代词、连词、引导词进行减译。

为了能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在翻译时常改变原文中有些词的词性和词序,以适应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常见的词性转换方式有名词转换成动词、形容词转换成其他词、介词转换成动词等。词序的转换则是为了让译文翻译更加流畅,而将英文句子中定语和状语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将其都放在修饰词前面来叙述。由于英语和汉语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翻译时句子的成分也可以发生改变,比如,宾语和表语可以翻译成主语,而主语可以移作宾语,定语也可以译成谓语等,实现汉语表述准确、易懂。

长句的译法,专业英语是用来讲述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和客观事实,语言严谨,逻辑性强,所以采用长句的表达比较多。英文句子和中文表达习惯一致的按照顺序译法,如果长句中词序排列和逻辑顺序表达与汉语差别较大,常采用拆译法,将句子分成不同的层次,再按照时间顺序或是逻辑关系一层层分离出来,采用由近至远的逻辑关系翻译出来。在长句的翻译过程中要分清楚哪些可以直译哪些采用意译,要避免出现死译和乱译的现象。

四、结束语

多年讲授专业英语的经验表明,专业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不断探索与积累,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差异的深入认识,还要将理论上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专业英语中不断实践、应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心去体验,才有资格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参考文献:

英汉对照文章篇10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英汉对比

随着我国同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加深,频繁的国际交往对英语写作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纵观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英语的写作水平不高。而中国式英语更是当今大学生在写作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倘若不予改正,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我在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产生的现象和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英汉对比的相关理论,希望对学生写出正确的英文有所帮助。

一、英汉对比理论

以外语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对比分析的发展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而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自然要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探求。行为主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新知识的习得基于旧知识,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将对后一项学习任务进行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迁移”现象。基于此,行为主义学者提出了外语学习中的“迁移理论”,同时将此种现象划为:①有害迁移;②有益迁移;③零迁移。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行为主义学者的有关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外语习得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若母语同外语结构不同,则产生有害迁移;若两者的某些结构相同,则产生有益迁移。促进有益迁移,克服有害迁移,同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使用习惯是外语教学的目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写作中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是最薄弱的一环,即便老师多次传授给学生英语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可是,从学生的四、六级考试中的作文写作来看,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在很大程度上低于及格的标准,更同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写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

1.词汇方面错误的原因

汉语和英语的词汇体系并没有对等,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可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母语,通常会使用汉语的词汇完善目的语的不足。在写作中,学生往往运用汉语进行思考,通过语际间的转换,将汉语词汇的意义用英语表达出来。此种有意识地运用母语表达的方式就导致母语的负迁移。

2.句法构造方面错误的原因

学生对英汉句子构造上的区别不了解,导致他们在英语写作中不由自主地使用母语的句法规则组织语言和构造句子,从而出现许多句子缺少主语,甚至中式英语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通常状况下在进行句子的衔接中会利用连接词与语法。英语句子大都存在主语,句式虽变化多样,可是主次分明;汉语强调意合,不注重主语而注重句子的主题,汉语主张通过语义表达句子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衔接通常依靠前后意思的照应或者内容层次,当语义清楚时,往往将句子的主语省略。

3.语篇方面错误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有着差异,也会影响语篇的结构。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可谓螺旋式,其篇章结构运用的是归纳式结构,易言之,先交代次要、背景以及与文章相关的信息,再说主要、任务及文章的主体,最后画龙点睛,表明主题。但是,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可谓直线型,在文章的写作中,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其次采用有关的信息予以证明论点。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1.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为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习者具有充足数量及形式的语言输入。在写作教学中,应将阅读看作输入,写作过程当作输出。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形式的英文材料,让他们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对比,逐步地积累在表达英语思想时的语言素材,进而掌握篇章组织技巧。

2.注重语言的模仿

通过模仿外国人的表达,不仅能够加强对该语言的感性认识,然后大脑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和整理,而且进一步取得语言自身的理性认识。

3.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有意识地整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词汇,通过串成群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使用新词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应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添加词汇结构属性等方面的介绍,将对词汇的讲解同相关的语境产生联系,最好不要在英语和母语词汇间建立直接联系,要利用学到的英语对新词进行解释,将重点放在易产生负迁移的词汇上。

总之,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为学生进行词汇的讲解和篇章的翻译,更要注重加强学生分析英美民族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同英语习惯相吻合的思维习惯,规避汉语式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从文化差异层面审视英汉写作差别与英语写作教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