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1:31:08

英汉习语范文篇1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另外,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早已在头脑里根深蒂固母语系统和本族文化系统中与汉语和汉文化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翻译,造成所谓的“语际负迁移”和“文化负迁移”。我们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如toshowone''''scard与“摊牌”,toturnoveranewleaf与“揭开新的一页”,“Easycome,easygo.”与“来处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与“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当英汉词语的语义不完全对应时,则可能导致“语际负迁移”妨碍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词语。如dragon(龙)在英美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凶恶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国是“吉祥、高贵”之义。如“龙风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褒义习语。如英译“望子成龙”中的龙时,如果译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则会让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产生误解。因此,“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的,可意译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对于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译者要从宏观上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且加以对比和分析。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最后,在习语的翻译技巧与手段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总结起来不过是直译、意译、增译与注释这几种。笔者认为,翻译习语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识和习语知识的积累与广泛了解;其二,对翻译之根本理念的认识,即翻译的本质与目的是什么。可以说,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会造就不同的翻译风格。很难说孰对孰错,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对应不同的时代,可以也应该在翻译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汇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多数读者对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必须本着一贯的作法,对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语都来一通注释,以达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译为罪恶之源呢?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知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翻译理论不应也不会停滞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我们必须不断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观察,才能找出最适合最可行的翻译法,这也许才是翻译的正道!

英汉习语范文篇2

【论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英汉习语的互译有所帮助。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英汉习语范文篇3

关键词:习语比较翻译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英汉习语比较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英汉习语范文篇4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

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mot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范文篇5

关键词:习语;文化;翻译

Abstract:Idiomsarespeciallanguageforms.Theycarryagreatofinformationandculturalbackground.Itisagreatchallengeforthetranslatorstotranslatewell.Thepaperdiscussesthebasicqualitiesagoodidiomtranslatorshouldpossessfromdifferentaspects.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字面与字外,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作为英汉翻译者来说,英汉习语的对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是增进自我的翻译修养和英汉两门语言的素养的极好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汉习语的翻译呢,我想,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译者要对英汉两国的文化有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国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或者,也可以说文化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韩非子》中一个寓言,它说的是一个人在偶然的机会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树下的兔子,便从此不务正业,专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树下,当然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对这个故事不了解,则虽知字面意义,却难知其实际涵义。翻译时可直译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这个注释为国外读者介绍了中国著名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内容更充实,理解更顺畅,同时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可以不夸张的说,英语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来语最多的语言。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个女名,但仅仅知道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了解这个成语所出自的希腊神话,才会知道它常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之源。所以说,语言不是独立的,学习语言永远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语言技巧或技能,这个冰山一角之后所隐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习语更是如此,可以说,要想准确的翻译英汉习语,对中英历史文化的广泛涉猎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译者必须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我们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劳动所产生的智慧也会有很多相同之处,有些习语人们是能够通过常识和生活经历体会出其含义,但在翻译时如果能够使用本国语中相对应的习语,则不仅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够体现出来,语言的幽默精练与魅力也能够表达的淋漓尽致。要达到这一点,没有一个巨大的英汉习语库,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当然这儿的“信手”是建立在长期的刻苦的学习积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下图我们可以对翻译活动获取一个直观的认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是分别从属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语言形式,翻译者要建立其相应背景下的习语库,才能有效的进行英汉习语的对译。而在英汉习语的对译中又会有相应的文化交流与转换。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不仅习语后的文化背景会对习语翻译产生影响,英汉习语的对译同时又会给双方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的融入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如汉语习语中的“酸葡萄”和“武装到牙齿就是从英语习语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译后融入汉语的,而英语习语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则是汉语的经典之作。因此英汉习语库也会随着翻译交流的进行而不断丰富与扩大。

英汉习语范文篇6

1.1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twosand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threesand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当),showthewhite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tothechurch(做礼拜),powerofthe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sailing(一帆风顺),drop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onthe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fishnorfowl”的是“非驴非马”,“nosmokewithout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offerfuelinsnowy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beshatteredtopieces”;又如“Thedogthatwillfetchabonewillcarrya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makes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one’s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2.4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ofbronze”,不必说成“wallofcopperand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deeply”。

3结语

以上对英汉习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其实,无论对汉语还是英语来说,习语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对习语的翻译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从整体大局出发,力争做到译文既保留原文的习语韵味,又能通顺、畅达地表达原意。

参考文献

[1]陈柏松.英汉习语概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2]罗斯.习语翻译法[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

[3]单进昌.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74.

英汉习语范文篇7

关键词:习语翻译;制衡机制;代偿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两种语码间的转换,也就是用一种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以达到传输信息、传达意义和促进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符号转换就成了翻译的主要社会功能。然而两种语言符号不能一一对应怎么办?而事实上,这种不对应是相当普遍的。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各自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而习语的产生过程也使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域色彩,这就给习语的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制衡和代偿英汉习语翻译中原文之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一些灵活的方法去补偿,将信息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译本就有一个制衡机制和代偿体系,进行着代替和补偿,达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趋于完美。

1.音美。语言内在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上,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陶冶读者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Thesixthsicksheik’ssixthsheep’ssick.译成“第六个病酋长的第六只羊病了”,语义上虽然符合,却没有传达出原文的音美,而译作“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语义上虽然不等,但表现了原作传达“绕口令”的音美意图,不失为音美的翻译。所以,在民歌、谚语的翻译中,应该注意押韵。如:

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天一个果儿,不用去诊所儿。

2.形美。习语中某些抽象的语义可付诸可感系数较高的具体形象来呈现,即通过具体新颖的语言活力,来传达形象美感。有些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可直接移植。英国的历史与我国的历史虽然不同,但其中有些历史事件有点相似。例如我国战国时代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楚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打胜战决不回头,故有一习语曰“破釜沉舟”。英国曾一度被罗马帝国统治,当时的罗马统帅凯撒大帝渡过庐比孔河(位于意大利中部)时,立即把船烧毁,表示决一死战、有进无退的决心,故也有习语“CrosstheRubicon”或“burnone’sboats”,这样既保留了意义,又再现逼真的形象美。有些习语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修辞手段,只有牺牲原文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将原文的形象更换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也能很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折射出其内涵。如:likeacatonhotbricks常用来指人的内心“局促不安”。该句的形象是一只热砖上的猫,这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这样的译文虽然只是被作了个小小的“外科手术”,但原语整体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3.意美。意美是指深层结构,即原文的意旨,而翻译作为一种双语活动,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涉及文化的移植。对于英汉习语中的非对应关系的习语,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或是文化特征上,都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用法,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兼加注法,来代替和补偿原文之意,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班门弄斧”译为:to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LuBan,themaster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其在英语中没有,如果不补上注释,英国读者不一定知道“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能工巧匠的代名词。补上注释以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顿时变得通俗易懂。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要准确地将原习语的各种信息都传译到译文中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翻译既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又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译文的优劣体现在这种选择和再创造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灵活驾驭各种翻译方法的能力,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和强烈的审美意识;同时,译者还应考虑读者的可接受度,这样才能真正译出顺畅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英汉习语范文篇8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mot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to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英汉习语范文篇9

关键词:英汉习语民族文化特征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gowiththestream随波逐流,totaketheropes了如指掌,totrimone’sailstothewind随机应变,nailone’Scolorstothe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poorfish可怜的家伙,acoldfish冷淡的人,queerfish怪人,ashy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like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如雨后春笋,英语用likemLl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apieceof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money,no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Allisfairinloveand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arut!ofthemill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gotosomethingathammerandtongs全力以赴地,callaspadeaspade实话实说,tocomeunderthe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paw受人愚弄的人,thebearandthetwo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dogandthe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的东西,oldnqanof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中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tigers”,而不是“Four如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aswiseasanowl,表明西方人把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topdog优胜者;agaydog快活人;awaterdog水性好的人;Youarealucky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幸福的日子,awhitelie无恶意的谎言,white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helpsthosewh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狱,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sword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theeleventh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总之,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O06,(4):87—89.

英汉习语范文篇10

关键词:习语;英汉文化;异同

习语又称熟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习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因此,考察习语可以看到英汉文化的特定社会背景及发展的文化轨迹。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英汉语言中文化同异现象,以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汉习语中文化的相似与差异比较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有语言的“共性”特征。一个民族的习语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习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例如,英汉语言中都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狸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汉习语的喻体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形象相同、意义相似的习语俯拾即是。例如:

①Nomancanservetwo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②Bitterpillsmayhaveblessed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

但是,可以看到有些习语尽管意义相似,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却有微妙甚至是明显的差异。例:

①Thefoxpreysfartherfromhome兔子不吃窝边草。

②Heliveswithcrippleslearnstolimp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上的区别突出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信仰之中。正是这种在宗教信仰、思维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才使各个民族的习语各具风采。从习语中可以观察到各个民族相似的或特有的习俗,甚至识见和情感。由此可见,习语是反映民族文化共性与差异性的一个窗口,对习语翻译而言,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不仅使它成为可能,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可找到对等的习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而“当着矮人,别说矮话”,甚至可以找到三条相近的英习语:

①Hethathathoneofhisfamilyhanged,maynotsaytohisneighbor,hangupthisfish

②NamenotaropeInthehouseofamanthathangedhimself,

③Don’ttalkofahalterincompanyofhimwhosefatherwashanged

但是,也可以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给习语翻译带来了困难甚至障碍。以“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为例,“三更”“五更”尚可在英语中找到基本对等的词“watch”,“阎王”在英语中便找不到对等概念了。尽管英语中有“devil”、“satan”、“Princeofdarkness”等丰富的词汇,但所指的都是邪恶的神、魔鬼,这与中国神话中的“阎王”相距甚远。在中国传说中,“阎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令人生畏,同时他也给鬼魂生前的行为做出判决,是赏罚分明的一个神话人物。这与英语中的“devil”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而,习语中涉及到某一文化中特有的事物或概念,往往不容易做到理想的传译。笔者试将习语中所涉及的概念和形象归于日常生活现象及动植物,并作一分析比较:

1日常生活现象

(1)饮食

习语中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要数有关食物和餐具的习语了。观察一下这则习语:“生米做成熟饭”,米,尽管是亚洲人的主食,在西方由于东方式餐饮业的发展,接受米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因而对这一概念来说多数西方人并不陌生。但是该习语中一个微妙的问题是字面意义与内涵意义之间的差距。在汉语中“生米做成熟饭”同“木已成舟”或“覆水难收”意义基本相同,都用以表示一件原非所希望的事情既已发生,只好接受这一现实,因而是用于表达无可奈何情绪的一句常用的习语。由于使用的是比喻,其喻意比较隐含。如果仅仅译成“thericeisalreadycooked”来对应“生米做成熟饭”,则译文完全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有不到位之处,容易产生歧义,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

(2)数字

英汉习语中由数词构成的习语比比皆是,如“一举两得”“千方百计”“万水千山”“手无寸铁”“五光十色”等,英语中相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Oneenemyistoomany,andahundredfriendstoofew(敌人一个嫌多,朋友百个嫌少)。Oneeyewitnessisbetterthantenhearsays(百闻不如一见)。

汉语常用“万”或“十八、三十六、七十二”等表虚指数字。例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数字却不具有虚指功能,这同计数单位有一定关系,例如“万”是汉语中一个计数单位,在英语中是“tenthousand”,使用的计数单位却是“thousand”。这对习语翻译也有一定影响。英语中也有一系列虚指数字。

①Don’tworry,wehaveathousandandonewaytodoit.(不必发愁,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英语习语athousandandoneway其字面含义是“一千零一个办法”,但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虚指“许许多多”。②Thechildrenwasintheseventhheavenwiththeirnewtoys(孩子们有了新玩具,高兴极了)。习语theseventhheaven意为inastateofgreathappinessandcontentment。在犹太文化中,第七重天为最高,也是上帝的住处,喻指在天堂里,自然是高兴万分了。

(3)颜色

在中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逢年过节,处处便有这种颜色衬托喜庆节日的气氛:挂起的大红灯笼、门框上的红纸对联、小辈们收到的用红纸包的押岁钱,不一而足。而在婚礼中红色更是无处不在:新娘着红妆,新郎戴红花,窗户上贴有红纸剪成的“喜”字,洞房内红烛高照。红色在中国是一种深受喜爱的颜色,与其有关的习惯用法更是不胜枚举:红双喜、大红榜、开门红……而英语国家中正好相反,红色代表的是危险和警告,它往往出现在交通标志上,有时也表示负债,一个习语“beinthered”即是债台高筑的意思。

此外,像黑、白、黄、蓝等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意义多有出入。如黑色,汉语中多表示人心阴暗险恶,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中,黑色便用以指无处不在的官僚腐败等阴暗面。而英语中黑色却是庄重肃穆之色,男宾在婚礼或是葬礼等正式场合,着装都是黑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葬礼上用白色,但西方人白色用于婚礼(尤其新娘)。这反映了东西方人对白色的不同认识。在东方人眼里白色透露的是苍凉和哀伤,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却常常意味着纯洁。相反,表示悲伤的颜色在英语中是“blue”,不论“Loveisblue”还是音乐中的“blues”,“blue”都与忧伤有关,这同汉语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

2动植物

在各个文化中,带有感情色彩最浓的莫过于动植物了,人类的灵性、勤勉甚至好恶、丑恶往往不同程度地被赋予动植物身上,折射出该民族的爱憎。但是,同一种动物或植物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这在习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1)动物

英汉语言中动物的内涵意义截然不同的例子更为突出。英语国家把狗视为“man’sbest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不少习语都反映了使用英语的民族对狗的喜爱,如asfaithfulasadog(像狗一样忠诚);It’sdoggedthatdoesit(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汉民族则把以狗指人视为骂人,汉语习语中狗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如“狗腿子”“狗东西”“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蝙蝠(bat)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便成了吉祥。幸福的象征,而在西方bat的形象却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许多人迷信bat与巫婆有关,人们相信bat闯入私宅是死亡的凶兆。如asblindasabat(眼力不行),havebatsinthebelfry(思想古怪),bebats(发疯)等。

喜鹊(magpie)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之鸟,传说每年7月7日,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喜鹊群集搭桥。民间认为喜鹊报喜,成语“喜鹊登枝”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英语中magpie的形象却是一种叫声股噪,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常用来指饶舌或喜欢收藏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实际喻义是“唠叨、饶舌、叽叽喳喳、嘴巴不闲的人”。

海燕(petrel)在汉语里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迎着暴风雨奋勇拼搏的海鸟,它是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象征,这可能与在中国流传很广的高尔基脍炙人口的散文诗《海燕之歌》有关。可是在英语里“astormypetrel”是指一个“到处惹麻烦的人”。可见英汉文化中动物的喻义不仅仅是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

(2)植物

在对植物名称的翻译中也有许多现象值得比较研究,例如牡丹对中国人而言,还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由于其盛开时的绚丽模样,牡丹备受世人的推崇。中国历代诗人词人都有作品诵咏牡丹,把它当作富贵的象征。若推而广之,中国古代文人多有寄情山水花草,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植物许多都有象征意义,如梅花之不畏苦寒、松竹之高洁。菊花之朴素等等都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古人托物言志的习俗更加赋予各种植物多种多样的情感。由此可见,简单的一两株植物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极为丰富,往往无法在翻译中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民族的风情习俗。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这是因为不论人们种族、肤色、国籍、民族如何,一般地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拥有同一个世界和宇宙。他们的生理结构、思维活动、感情标准(喜、怒、哀、乐)、道德标准(是、非、善、恶)大致相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追求和爱好也往往不相上下。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体会和看法在总体上接近。这种文化的普遍性产生了汉英习语的相似性。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文化主体和创造者的人都属于一定的民族,无不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活和创造文化。各民族在地域、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文学、历史、宗教、发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这种独特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导致不同语言各自独特的习语,即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积淀”的习语。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研究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因而,在外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正确领会语义,学会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1]毕研韬,李闻海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