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英汉互译及教学研究

时间:2022-04-16 10:30:58

词汇英汉互译及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类教学活动作用重大,一方面能促进本民族优秀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另一方面则可以深化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另外对外汉语教学还有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高的国际地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汉语学习的热潮中,尤其是最近这十年里,很多国家地区对汉语学习的热度极高,汉语教学需求攀升。回顾对外汉语教学之路,从一开始各个国内大学相继成立相关教学专业到各类学会以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上了一条科学化运行、规范化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并趋于成熟。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涉及大量的英汉互译需求,其中包括教材中对英汉词汇互译的需求,将英汉词汇这类基础性工作做好,才能上升到更高阶的汉语学习,所以需要认真对待。

1对外汉语教材词汇英汉互译常见问题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几百种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教材问世,通过了解可以发现,这些教材在英汉词汇互译方面存在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汉语教学的效果带来一定的限制性。1.1将汉语词汇中的汉字逐个翻译。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在将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以“逐字”的方式进行翻译,这对于母语非汉语的人来说是一个阻碍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特别是初学者而言,他们对于汉语缺少清楚的认识,具体体现在对汉语这门语言的在音、形、义以及词语用法方面都缺乏清楚的认识,因此如果仅仅是将汉语词汇的写法展示出来并将词汇所包含的每一个汉字的意思翻译出来的话,学习者就很难获得对这些汉字的完整认识,也不容易使用这些汉字来构建新的词语,表达新的意思,更不要说造句了,假如汉字词汇中的单个汉字能够同其他汉字组合成意思同汉字本身完全不同的词语,学习者就更加感觉无从下手了。1.2以绝对“对等”的思想进行英汉词汇互译。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翻译方面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以绝对“对等”的思想进行英汉词汇互译。世界上没有两种语言是完全对等的,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间也是如此。从词语语意角度来说,汉语和英语之间主要有四类关系,第一种完全对应,第二种为基本对应,第三种为部分语义相互对应,第三种则为无对应关系存在。其中完全对应的情况之外的几种情况下,两种语言的词汇都是不能在语义上完全对等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以对等的思想去进行英汉词汇互译而不重视两种语言之间的微小甚至是明显差别,就会影响互译效果,进而影响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理解,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正确运用汉语词汇。1.3不能正确选择词义。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翻译方面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词义选择的错误。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在于能否根据学习语境对汉语词汇的义项做出正确选择。词汇之所以有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要放在特定语境中发挥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都是在教学的语境下使用的,例如在相关课文的语境中使用,所以在对词语进行翻译的时候也要依据当前语境选择词语的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词语同当前的使用环境联系起来,获得对词语的正确认知,为今后正确用用词语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汉语词汇的时候也要重视引申义问题,词语的意思包括本意以及其他义项,其中也包括一些引申意义,在语言应用中也经常使用到这些引申意义,如果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使用的是引申意义,但是在词汇翻译上还是选择词汇的本意,就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阻碍他们的韩语学习效果。1.4对文化相关词汇把握不足。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翻译方面还会出现对文化相关词汇把握不足的问题。语言同文化密不可分,词汇作为语言中的一个活跃要素能够生动地体现出同该语言相关的文化方面内容。同汉语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就决定了汉语的词汇具有海量的文化内涵,所以学习汉语必须要把握好文化内容,但是这种语言的丰富文化性又导致从文化教学把握汉语词汇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例如很多汉语的成语就是同中华文化相关的,而这些成语的翻译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可能出现翻译不到位或者不准确的情况。

2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翻译及教学的核心原则

通过对上面所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词汇英汉互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材词汇翻译及教学的核心原则应当主要集中在以下谈到的几个方面。2.1从汉语词汇的完整意思角度进行翻译。首先,需要在完成词汇英汉互译的时候从汉语词汇的完整意思角度进行翻译,而不是仅仅从单个汉字的角度进行翻译。也就是要对汉语词汇的独立性以及完整性问题加以重视。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来说,由于他们对于这门语言的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深刻的认知,所以不能仅仅通过单个汉字的意思来猜到汉语词汇的意思,考虑到这一点,就需要将词汇从整体的角度翻译成英语,而不是割立地从词汇中的个别汉字入手进行翻译。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中有一个汉语词汇“你好”,这个词语通常翻译成英文的“Hello”或者“Hi”就可以了,但是假如把它拆开变成“你”和“好”两部分进行翻译,就变成了“you”和“good”两个英语单词,这两个单词放在一起让学习者很难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这个生词的意思,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困难,妥善的做法就是将“你好”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翻译,这样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明白这个单词的意思以及用法。2.2注重汉英词汇所具有的语义差异。中英文词汇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英汉互译方面应当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有些英文单词和汉语词汇看起来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实际上两者所表达的语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顾此种现实而非要采用看似意思相同的英文单词来翻译汉语词汇,就会表意不准确,导致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汉语词汇的把握不深刻、不准确。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中有一个汉语词汇“人”,如果只看表面的意思,“人”的意思同英文中的“people”似乎是一样的,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汉语中的“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但是“people”作为英语语言中的一个集合名词仅仅用于描述两个人或者以上,而不能说“apeople”,同时“people”除了有“人”的意思之外,还可以指“民族”等,而这种意思是汉语的“人”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经过综合考量发现,假如将“人”翻译成“per⁃son”而不是“people”,其意思就会更加符合汉语,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这个汉字的含义以及用法。2.3在特定词汇翻译中应用引申义。汉语中的一些词汇表达的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引申义,在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要在翻译的时候将词语的引申义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翻译词语的本意。例如,《发展汉语》中级综合(II)中有一个单词“面子”,这个词的本意是“face”,但是在包括文中语言环境在内的多数环境下,都是用到这个词的引申义“dignity”,也就是尊严的意思,所以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当将它的引申义“dignity”翻译出来。2.4合理使用词语的义项含义很多汉语单词不仅有一个含义,而是包含更多的义项含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词语的义项含义。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中有一个汉语生词“风景”,这个词语的本来意思是“landscape”,在文中的语言环境下也是表示这个意思,但是它还有“situation”等含义,在相关情境下使用“风景”一词的时候,就要将它翻译成对应的英文,而不是“landscape”。2.5关注文化对两种语言词汇的不同影响。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词汇英汉互译的时候要给予中英文化对中英文两种语言的不同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在完成词汇翻译的时候更准确。2.5.1宗教文化。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都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类词语不仅在同文化相关的领域出现,而且也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例如英文中的“mygod”和中文的“无事不登三宝殿”等都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词语。2.5.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语言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譬如,中国地大物博,所以在形容一个人挥霍无度的方面形成了“挥金如土”的成语,而英国岛国的地理形态是以水而围绕,所以表述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变成了“tousemoneylikewater”。2.5.3历史文化。中英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对两种语言产生影响。从汉语角度来说,“愚公移山”“井底之蛙”等词语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基础上发生的。2.5.4代表独特文化的词汇需“入乡随俗”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统文化相关的词汇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入乡随俗”,也就是根据具有文化色彩的相关的相关文化背景来进行翻译,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I)中的汉语词汇“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在翻译这个词语的时候,直接按照汉语的拼音形式将其翻译为“t'aichich'uan”即可。

3结束语

词汇是最核心的语言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词汇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及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取决于教材质量,包括中英词汇互译的质量,负责翻译这类词汇的教材创编人员应当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翻译时要注意词汇中英互译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翻译水准和教学质量,为切实有力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4-19.

[2]李敏娜.《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生词词汇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于晓杰.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赤子,2014(3):88.

作者:邓涵予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