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2:02:46

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范文篇1

摘要: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于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地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语用移情

“移情”(empathy),又称为感情移人,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Ruben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他认为在语用学上,“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即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听者和读者应持一种合作态度,在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合理推论,即遵守Le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具体来讲,“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经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强的陈述”;“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意图”;“如果说话人使用了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他的意思就与他本来可以用无标记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Leech谈到听者和读者的任务时说,理解是一个“问题一解决”的启发性的过程,即听、读者通过形成假设,并利用可及的证据验证假设,来识别话语的语用含义。形成假设的过程突出了理解过程的语用移情。这表现在听读者努力调用相关的语境信息,补全语篇的缺省信息,加工说、写者提供的新信息,作出最相关的推理即假设。操汉语的本族人对操英语的本族人说英语往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语用习惯,见面打招呼时,他们不用“Whereareyougoing?”或“Haveyouhadyourmeal?”而用“Itisaniceday,isntit?这种摆脱自身文化习惯的语用移情,实际上是“人乡随俗”的一种普遍现象。反过来说,当操英语的本族人身处中国这块异地,听到中国人用英语冒出一句带中国味儿的寒暄话:

Haveyouhadyourmeal?他也不会反感,也许还会感到异国情浓而欣然接受。这显然是语用移情的认知心理在起作用的缘故。

二、汉英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译者的语用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要求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摆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束缚和影响,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模式中,主动如实地领悟和欣赏该语言和文化,从而帮助交际获得成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过程必然涉及两种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寻求不同文化间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必须是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融合。

孙致礼先生认为,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基本策略有两种:一是“融化”,一是“活现”。这两种策略也就是对待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以目的语文化所固有的形象去替代原文中的文化形象,结果使原文的文化意象发生了顺应改变,以目的语形象替代源语文化形象的目的在于使译文适应目的语读者,顺应译语文化而被接受,这种替代和调整的翻译策略称之为归化(domestication)。将源语的文化意象或形式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其结果将使译语的语言文化由于进人了外来文化因素而产生某种变异,这种变异称之为异化(foreignization),异化的目的在于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与母语不同的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文化意象和相对陌生的表现形式。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利弊。先说不利的一面,如英国学者Hawks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mysoul!”,这也是译者移情于译语读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样造成的弊端是用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很可能让西方的普通读者认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做法“以假象,假信息蒙骗译文读者”。而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会要求译语读者适当地运用移情的办法来理解译文中的文化因素,要不然会使读者容易误解。再说利的一面,在英译汉时,译者会移情于汉语文化的读者,会尽可能地把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在汉译英时也一样,由于心理上的移情作用,译者作为交际的一方,会尽可能把希望表达的思想(原文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所承载的文化)用正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出来。语用学的社交语用移情观认为:跨文化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实现交际的成功。从交际的角度阱,英汉翻译正是异域文化移植,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但是由于交流内容都是中国语言代表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事情或者是英语代表的异域文化以及异域的事情,那么很多信息就很难用所谓地道的英语或汉语展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译文读者感到怪异、生疏的“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但这些“离格英语”或“离格汉语”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则很自然。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认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有一种陌生和疏远感,即感悟到了文化差异,外国文本在目的语中就获得了一时的解放。译文的读者作为交际的另一方,他们知道自己读的是译本,译本里讲的是外国事和外国人,因此他们会设身处地,尊重异国的国情和文化,“移人感情”到译作中去。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虽然不熟悉某种语言现象或意境甚至对之感到陌生,但是只要他们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来理解该现象或意境,那么他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策略,将该现象或意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原原本本地移植到译语文化中去。例如:

(1)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

如果将这句谚语直译为汉语,中国读者就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要讲在罗马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又为什么要按罗马人做的那样去做?如果我们了解这句谚语的用意,我们就可以不理会原句的字面意思,而按照汉语的习惯说法,直接传达出其用意:人乡随俗。

(2)他跟老人招呼了一声:“吃过没有,老爹?”汉语中的“吃过没有”是用来打招呼的,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关心对方是否吃了。知道了两种语言的语用习惯,我们就可摆脱原文的羁绊,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决定某些词语的替换和取舍,将之译为:“Goodmorning,Grandpa”,hegreetedtheoldmail.

(3)“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这个标语的意图是祝愿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如果将之译成“Gotoworkhappily,andcomebacksafely!”说英语的本族人是不会领会这句话的真实信息的。我们用一个简单的“oGodluck!”就可以了。总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理的是使用中的意义,译者必须通过语用移情,才能决定采取那种翻译策略,从而准确翻译。

再比如,《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

(4)“癞蛤蟆想天鹅吃”(曹雪芹:165)

Atoadhankenngforatasteofswan.(Yang:164)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Hawkes:242)这里,霍克斯用“鹅”(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鹅”(swan)的形象,是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因为再英美文化中,“鹅”和“天鹅”是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的。这从英语成语“aswanamonggeese”中足见差别。可见,译者的语用移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95)

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Yang:90)

Manproposes,oGddisposes.(Hawkes:15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杨宪益先生利用了一个英语的谚语,但把其中的“god”改成了“Heaven”,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霍克斯却直接引用了英语谚语,未作任何改动,这样,他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这对英美读者来说当然更为自然、更容易接受。当然,这样一来,霍克斯把一个信佛的人变成了一个信耶稣的人了。可见,过度的移情于译语读者,而不考虑原文的文化内涵会造成一定的误译。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译者在处理源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杨宪益基本上移情于原文作者,目的是想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多用了异化策略,而霍克斯则移情于译语读者的理解,为了取悦于译文读者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其实,从语用移情的角度看,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该说,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互为补充的。如翻译“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时,可以异化译为“Herbeautywouldmaketheifshsink,thewildgoosefalldownandthemoonhideherself,andputthelfowerstoshame.”以便让中国文化被英美读者理解,接受,也可以在不需要保留原文文化色彩的情况下,去掉比喻归化译为“Herbeautyisbeyonddescription.”通过异化的译法,英语中很多比喻I生的词语已在汉语中广泛使用。如:Crocodiletears,angel,Pandora’Sbox,darkhorse,sourgrape,coldwar,forbiddenfruit等等,但是汉语中被移植到英语中的比喻性的词语相对来说要少,如“纸老虎”,thepapertiger,“半边天”Halfthesky等。翻译中的移情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如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进而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播与文化的独立性。可见语用移情在翻译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来领略异族的文化。虽然归化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另一需要,即阅读通畅的需要,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伤及文化的交流,无意中蒙骗了译文读者。Venuti认为,通顺式的翻译策略会掩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行为。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不仅要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而且还要有文化平等的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并恰当的进行语用移情,会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英汉翻译范文篇2

关键词:逻辑分析;翻译;必要性;不容忽视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大凡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单独的一句话,没有不按一定的逻辑组织构成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分析,按照语义层层剥出原文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必不可少的。而译者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译文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反映和表达原文,使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可见,逻辑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翻译就是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借助于逻辑分析、理解和表达原文,可大大提高译文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下面,从翻译的几个层次人手,谈谈如何借助逻辑进行英汉翻译。

一、借助逻辑选择词义

选择词义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没有正确的词义选择,就谈不上是一篇好的译文。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增加了词义选择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从逻辑分析人手,而不仅仅从单词的表面意义上选择和确定词义,那么,译文的准确和忠实就可得到较大的保证。

例1:Itisphysicallyimpossibleforawell-educated.intel-lectual.orbravemantomakemoneythechiefobjectofhisthoughts;asphysicalllyimpossibleasitisforhimtomakehisdinnertheprincipalobjectofthem.

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或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把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正如他不可能把吃饭当作最主要的目标一样”。dinner在字典上的意义是“正餐”或“宴会”,但在这个句子中似乎那个都不大确切,因为这里正在谈论的是人生目标这样的大命题。“正餐”或“宴会”都显得过于琐碎、具体,与之不相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只有翻译成“吃饭”才合适。因为我们平时常说“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例2:Bythefirstevening,thenumberofGermansontheislandhadbeenmorethandoubled.andwasprogressivelyrein-forced-byparachutedrop,byglider,and,fromthesecondeveningonward,bytroopcarriers.

译:“第一天晚上,岛上的德国人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且不断地用空投和滑翔机增援,从第二天晚上起,还用运输机来增援。”这里carriers的意思可以是“运输机”,也可以是“运输舰”或“航母”,但这句话的上文是“这次空中袭击是出乎意外的”,下文是“这些飞机开始在被占领的机场降落”。因此,从上下文逻辑关系看,carriers应做“运输机”解。

二、借助逻辑翻译句子

分析英文的语法结构,是理解句意的重要方法,然而,有些英语词句的表层结构与表达的语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若从表层形式分析理解,会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需借助于逻辑对其深层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原句要表达的逻辑意念确定各成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译文才可能更准确,更能表达原意。

例1:The20thcenturywillnotberememberedastheerawhenspacewasconqueredorthepoweroftheatomharnessedbutthatinwhichweremadethefirstmachineshavingintelli-gence.

原译:“将来人们回忆起20世纪时候,不会把它看成是征服了太空或利用了原子动力世纪,而是看成制造了首批具有智能机器世纪。”该句结构并不复杂,但由于译者没有深刻地领会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句中but一词单纯理解为表转折,才出现了上面不符合逻辑的译文。其实,but在这里相当于表否定意义的连词(unless),含义是“如果不……”,其前后两个句子成分之间隐含了条件关系。而且从逻辑角度分析,but前面的内容为原句所表达的重点,后面的只起解释补充的次要作用。此外,rememberas……这个补语在该句中应译为“把……叫做……”。理清原句的逻辑关系,再按汉语先说条件的表达习惯,可将此句译为:如果在20世纪不制造出具有智能首批机器,我们就不会称20世纪为征服宇宙世纪或利用原子能世纪。

例2:Asubstantialexcessinoutputcapacityofatrans-formercanbeachievedbyacceleratingthelossofitsinsulationlife.

原译:“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可通过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来取得。”这样译,尽管没有语法结构上的错误,substantial和loss两词也译得不错,但从逻辑角度分析,这样翻译是错误的(输出容量过度超出成为取得的结果)。按正确的逻辑分析,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才是结果,所以此句应译为: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会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

三、借助逻辑翻译段落及篇章

段落是小于语篇的语义单位,是一个在概念上比句子更大的翻译分析单位。以段落为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较之以句子为单位的分析更利于译者对原文作者意向及原文逻辑关系地把握。因为段落是由若干逻辑上互相联系的句子组成的语义群,利于逻辑推理,可以较容易地分清各成分问的关系和确切含义,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由此可见,在段落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请看例子:

Itwasa"dearJohn"letter.Thewriter,inadelicatescript,toldtherecipient,whosenamewasMichael,thathermotherfor-badehertoseehimagain.Nevertheless.shewouldalwayslovehim.ItwassignedHannah.

原译:“信上称呼对方为‘亲爱的约翰’,写信人字迹清秀,告诉一位叫迈克尔的收信人,说他妈妈不许她再和他见面。尽管如此,她将永远爱他,下面签了汉纳这个名字。”

译者对“DearJohn”又特作注释:DearJohn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John的全称是MichaelGoldstein。Michael是她的名,Goldstein是她的姓,John是Hannah对他的昵称。这段翻译和注释令人啼笑皆非。既然收信的小伙子叫Michael,何以又出来另一个名字John?如果说John是对Hannah他的昵称,那么John真正的昵称Johnny又怎么解释?总之整个译文逻辑相悖,混乱不堪,令人困惑不解。其实,即使不知道DearJohnletter是英美国家女子写给男友或丈夫的“绝交信”,仅从逻辑角度上推理分析,也应该猜出类似的意思。试改译为:“这是一封绝交信,字迹清秀。信是写给一位叫迈克尔的小伙子的,信上说她妈不许她再和他见面了,但无论如何她会永远爱他的。信的署名是汉纳。”

篇章是比段落更大的语言单位,它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句子、句群构成,所以,篇章的翻译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举篇章翻译的句子。

四、借助逻辑进行表达

表达就是译者把自己从英语原文理解的内容用汉语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于英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汉语的修养水平。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正确,而运用逻辑思维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则能对正确表达起促进作用。

一般说来,英语句法清楚、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但有时英文句、句群或篇章本身的逻辑不严密,从客观上造成了译者理解和表达的困难。对于此类句子、句群或篇章,译着尤为需要从逻辑分析或推理人手。

例1:Intheevening,afterthebanquets.theconcertsandthetabletennisexhibitions.hewouldworkonthedraftingofthefinalcommunique.

如将句中的afterthebanquets.theconcertsandthetabletennisexhibitions译为:“在宴会、音乐会、乒乓球表演之后”,从逻辑上来讲,意思似乎不够明确。如果在名词之前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而有其意的动词,译为“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会,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形成三个动宾词组,那就意思明确,读起来也较通顺、自然,符合汉语习惯。

例2:Youshouldnotgiveuphopebecauseyouhavemetwithsomedifficulties.

如将此句按字面翻译为:“因为你遇到一些困难,你不应该放弃希望。”不仅因果关系不合逻辑,而且句意令人难以理解。其实,句中的not形式上是否定主句,而实际意义上是否定从句,相当于“不要因为……就……”。应改译为:“你不要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放弃希望。”这样译,因果关系明确,句意也顺理成章。

此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汉语的逻辑。

例3:Butfromthatpointonweencounteredtheobstacleonwhichalldiscussionssplitandpraticallyexplodedinourfaces.

英汉翻译范文篇3

关键词:逻辑分析;翻译;必要性;不容忽视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大凡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单独的一句话,没有不按一定的逻辑组织构成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分析,按照语义层层剥出原文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必不可少的。而译者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译文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反映和表达原文,使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可见,逻辑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翻译就是进行逻辑思维活动。借助于逻辑分析、理解和表达原文,可大大提高译文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下面,从翻译的几个层次人手,谈谈如何借助逻辑进行英汉翻译。

一、借助逻辑选择词义

选择词义是理解原文的第一步。没有正确的词义选择,就谈不上是一篇好的译文。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增加了词义选择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善于从逻辑分析人手,而不仅仅从单词的表面意义上选择和确定词义,那么,译文的准确和忠实就可得到较大的保证。

例1:Itisphysicallyimpossibleforawelleducated.intelectual.orbravemantomakemoneythechiefobjectofhisthoughts;asphysicalllyimpossibleasitisforhimtomakehisdinnertheprincipalobjectofthem.

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或有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把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正如他不可能把吃饭当作最主要的目标一样”。dinner在字典上的意义是“正餐”或“宴会”,但在这个句子中似乎那个都不大确切,因为这里正在谈论的是人生目标这样的大命题。“正餐”或“宴会”都显得过于琐碎、具体,与之不相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只有翻译成“吃饭”才合适。因为我们平时常说“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例2:Bythefirstevening,thenumberofGermansontheislandhadbeenmorethandoubled.andwasprogressivelyrein-forced-byparachutedrop,byglider,and,fromthesecondeveningonward,bytroopcarriers.

译:“第一天晚上,岛上的德国人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且不断地用空投和滑翔机增援,从第二天晚上起,还用运输机来增援。”这里carriers的意思可以是“运输机”,也可以是“运输舰”或“航母”,但这句话的上文是“这次空中袭击是出乎意外的”,下文是“这些飞机开始在被占领的机场降落”。因此,从上下文逻辑关系看,carriers应做“运输机”解。

二、借助逻辑翻译句子

分析英文的语法结构,是理解句意的重要方法,然而,有些英语词句的表层结构与表达的语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若从表层形式分析理解,会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需借助于逻辑对其深层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原句要表达的逻辑意念确定各成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译文才可能更准确,更能表达原意。

例1:The20thcenturywillnotberememberedastheerawhenspacewasconqueredorthepoweroftheatomharnessedbutthatinwhichweremadethefirstmachineshavingintelli-gence.

原译:“将来人们回忆起20世纪时候,不会把它看成是征服了太空或利用了原子动力世纪,而是看成制造了首批具有智能机器世纪。”该句结构并不复杂,但由于译者没有深刻地领会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句中but一词单纯理解为表转折,才出现了上面不符合逻辑的译文。其实,but在这里相当于表否定意义的连词(unless),含义是“如果不……”,其前后两个句子成分之间隐含了条件关系。而且从逻辑角度分析,but前面的内容为原句所表达的重点,后面的只起解释补充的次要作用。此外,rememberas……这个补语在该句中应译为“把……叫做……”。理清原句的逻辑关系,再按汉语先说条件的表达习惯,可将此句译为:如果在20世纪不制造出具有智能首批机器,我们就不会称20世纪为征服宇宙世纪或利用原子能世纪。

例2:Asubstantialexcessinoutputcapacityofatrans-formercanbeachievedbyacceleratingthelossofitsinsulationlife.

原译:“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可通过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来取得。”这样译,尽管没有语法结构上的错误,substantial和loss两词也译得不错,但从逻辑角度分析,这样翻译是错误的(输出容量过度超出成为取得的结果)。按正确的逻辑分析,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才是结果,所以此句应译为: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过度超出会加速绝缘寿命的缩短。

三、借助逻辑翻译段落及篇章

段落是小于语篇的语义单位,是一个在概念上比句子更大的翻译分析单位。以段落为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较之以句子为单位的分析更利于译者对原文作者意向及原文逻辑关系地把握。因为段落是由若干逻辑上互相联系的句子组成的语义群,利于逻辑推理,可以较容易地分清各成分问的关系和确切含义,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由此可见,在段落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请看例子:

Itwasa"dearJohn"letter.Thewriter,inadelicatescript,toldtherecipient,whosenamewasMichael,thathermotherfor-badehertoseehimagain.Nevertheless.shewouldalwaysloveHannah.

原译:“信上称呼对方为‘亲爱的约翰’,写信人字迹清秀,告诉一位叫迈克尔的收信人,说他妈妈不许她再和他见面。尽管如此,她将永远爱他,下面签了汉纳这个名字。”译者对“DearJohn”又特作注释:DearJohn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John的全称是MichaelGoldstein。Michael是她的名,Goldstein是她的姓,John是Hannah对他的昵称。这段翻译和注释令人啼笑皆非。既然收信的小伙子叫Michael,何以又出来另一个名字John?如果说John是对Hannah他的昵称,那么John真正的昵称Johnny又怎么解释?总之整个译文逻辑相悖,混乱不堪,令人困惑不解。其实,即使不知道DearJohnletter是英美国家女子写给男友或丈夫的“绝交信”,仅从逻辑角度上推理分析,也应该猜出类似的意思。试改译为:“这是一封绝交信,字迹清秀。信是写给一位叫迈克尔的小伙子的,信上说她妈不许她再和他见面了,但无论如何她会永远爱他的。信的署名是汉纳。”

篇章是比段落更大的语言单位,它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句子、句群构成,所以,篇章的翻译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举篇章翻译的句子。

四、借助逻辑进行表达

表达就是译者把自己从英语原文理解的内容用汉语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于英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汉语的修养水平。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正确,而运用逻辑思维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则能对正确表达起促进作用。

一般说来,英语句法清楚、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但有时英文句、句群或篇章本身的逻辑不严密,从客观上造成了译者理解和表达的困难。对于此类句子、句群或篇章,译着尤为需要从逻辑分析或推理人手。

例1:Intheevening,afterthebanquets.theconcertsandthetabletennisexhibitions.hewouldworkonthedraftingofthefinalcommunique.

如将句中的afterthebanquets.theconcertsandthetabletennisexhibitions译为:“在宴会、音乐会、乒乓球表演之后”,从逻辑上来讲,意思似乎不够明确。如果在名词之前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而有其意的动词,译为“在参加宴会,出席音乐会,观看乒乓球表演之后”,形成三个动宾词组,那就意思明确,读起来也较通顺、自然,符合汉语习惯。

例2:Youshouldnotgiveuphopebecauseyouhavemetwithsomedifficulties.

如将此句按字面翻译为:“因为你遇到一些困难,你不应该放弃希望。”不仅因果关系不合逻辑,而且句意令人难以理解。其实,句中的not形式上是否定主句,而实际意义上是否定从句,相当于“不要因为……就……”。应改译为:“你不要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就放弃希望。”这样译,因果关系明确,句意也顺理成章。

此外,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汉语的逻辑。

例3:Butfromthatpointonweencounteredtheobstacleonwhichalldiscussionssplitandpraticallyexplodedinourfaces.

英汉翻译范文篇4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greatestglorywasthatin1609heWaSthefirstpersontoturnthenewlyinventedtelescope0ntheheavenstoprovethattheplanetrevolvearoundthesunratherthanaroundthe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doesn’tmattertomeaslongaSIgetsomethingbetweenmyridsand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betweenonffsridsandmyback-bone等价于getsomethingto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studentsinaclusterand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are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ebynomeanscompare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ac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1wouldhavesacrificedalltherestoflifeforafewhoursofthis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英汉翻译范文篇5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语言分析(比如词汇、语法结构等)、语境分析(上下文含义、篇章语体结构等),并力求透彻领会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

例1:Galileo’sgreatestglorywasthatin1609heWaSthefirstpersontoturnthenewlyinventedtelescope0ntheheavenstoprovethattheplanetrevolvearoundthesunratherthanaroundtheearth.

原译:伽利略最大的荣耀是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现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寻转。

分析:翻译只理解了原文的表层意思,机械地将glory理解为“最大的荣耀”,导致最终的译文令人费解。翻译时如果只考虑原文的表层意思,简单地依照字面意思理解,结果往往言不达意。通过例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伽利略借助科学手段第一次用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事迹。原文的正确译法为“伽利略最光耀的业绩在于,他在1609年第一个把新发明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以证实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围绕地球运转”。

例2:Itdoesn’tmattertomeaslongaSIgetsomethingbetweenmyridsandmybackbone.

原译:没有关系,只要有点东西放在我的肋骨和脊骨之间就行了。

改译:没有关系,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就行了。

分析:人的肋骨和脊骨之间是胃,getsomethingbetweenonffsridsandmyback-bone等价于getsomethingtoeat。这是一种非常幽默的说法,英美人喜欢幽默,翻译时要学会理解他们的幽默感。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如果直接按照源语理解,往往语义不通,不合逻辑,不知所云,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正确理解原文这一前提外,还要依赖于对目的语的修养程度和对这两种语言的把握。

例1:Thestudentsinaclusterandlifttheirhandswhentheirnamesarecalled.

译文:学生们站在一起,当他们的名字被叫到时,就举举手。

分析:译文显得不够流畅。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功能词加以连接,而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词语或者分句之间往往不需要词语来连接。所以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原文中诸如连词、代词、介词之类的功能词,往往需要略去不译。英汉翻译时,如果漠视这种差异,见when就译成“当……时候”,每遇修饰语就用“的”处理,将导致翻译僵化,翻译症严重。

例2:AnditiSimaginedbymanythattheoperationsofthecommonmindCanbebynomeanscomparedwiththeseprocesses,andthattheyhavetobeacquiredbyasortofspecialtraining,

原译: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的思维过程相比,这个思维过程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分析:例2将“itisimagined”的被动结构机械照搬,译文“它被许多人想象成这样子”读起来别扭。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汉语比英语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这种情况如果不采用一定的变通手段,化被动为主动,而是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译文就显得不地道。

例3:Ihavesoughtlove,first,becauseitbringsecstasy-1wouldhavesacrificedalltherestoflifeforafewhoursofthisjoy,

原译: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牺牲我所有的余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

分析:可以改译为“我追逐过爱,首先因为爱能带来狂喜——我宁愿倾我一生来换取这片刻的幸福”。由于语言结构体系的不同,英语语言具有相当的清晰性、分析性和逻辑性,而汉语则模糊性、跳跃性和圆融性见长。如果忽视了这种特点,认为中文不够精确,不够科学,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味地借助一些词加以规范,向英文考虑,译文往往不伦不类,适得其反。仔细分析一下,“我所有的余生”并不比“我的一生”精确多少,而且汉语中的余生常指老年人的晚年,或者大难后侥幸保全的性命,这和原文的意思想去甚远。

例4:Itisassignificantasagameofcricket,

原译: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分析: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译文“息有”翻译症,其实不然。是不是患有翻译症,有时关键还要看翻译的目的和接受者是谁。如果接收者文化水平不高或对“板球赛”不甚了解,那么这种表达肯定很难理解。但在英国板球是人们最热衷的运动,板球赛是男女老少都关注的事,所以有时这样的异化翻译还能更好地传达异国风格。

(三)审校阶段

审校是初步译好原文后,进一步全面查实工作的一个后期阶段。译者细致地通读译文草稿不仅可以对内容的忠实性、问题的切实性、译语的可读性进行甄别、查证、修改、点定,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理解、表达阶段尚无定论的问题。纽马克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难以程度,花费翻译所用时间的50-70%来审校自己的译文。

通过以上对翻译各阶段中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上述三个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阶段未透彻理解原文、表达时片面强调忠实,从形式上照搬原文而忽视汉语的遣词造句特征,审校工作不认真。

三、如何减少、避免翻译症

(一)篇中求句,句中求字

1、吃透原文。对原文的理解不能见字不见句,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需要结合其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语境。此外,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系、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译者一定要增强责任心,从开始阶段就要摈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作风。

2、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再现原文。在透彻、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应摆脱英文的字面束缚,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在表达形态上的种种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重构译文。

(二)要掌握合理的翻译技巧

科学合理的翻译技巧可短时间减少翻译症的发生。

首先要把握合理的翻译标准尺度。翻译症的发生就是翻译标准走了极端。忠实和通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定要统筹兼顾,把握好尺寸。

其次要灵活运用转性、变态、增补、省略等多种翻译手法,以达到变中求信、变中求顺的目的。

(三)养成良好的审校习惯

审校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译者一定要谨慎,切实把好这一关。建议译者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审查自己的译文,如果还不行,可以寻求他人帮助。

四、结论

英汉翻译范文篇6

内容提要: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四大方面,即主位作为语篇翻译单位的研究、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和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写,基于大型语料来探讨和总结这种转换规律。

一、引言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并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语篇逐渐成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关注点。“主位”作为一个在语篇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句结构进行描述时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篇翻译研究中。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的评述,可以帮助我们对此有一个概略性的认识,并启发人们对此作出新的深入思考。主位理论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二、主位结构与语篇翻译研究

根据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句子实义切分法,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划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个语义组成部分。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Halliday)接受并发展了这一理论。Halliday和Thompson均认为任何句子或话语从交际功能的角度都可以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则是对主位的陈述,是围绕主位而展开的内容。”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结构,主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小句。Halliday认为主位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语篇特征和语篇的结构性衔接手段之一。方琰、艾晓霞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并探讨了汉语语篇中的主位结构。研究主位和主位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信息在语句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体现出的交际功能和句子的内部结构。事实上每个语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相互衔接和层层推进。主位的选择决定了语篇的信息起点和发展方向,主位和述位组成适当的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并有效地传递语篇的信息。小句主位还具有衔接上下文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引导读者对语篇进行连贯的解读。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通常发生在小句的层面上,因此主位对于语篇翻译中句子的分析、转换和构建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其作为翻译单位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译者首先通过主位、述位所包含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来了解源语语篇中句子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在语篇中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而且在译语语篇的构建过程中,选用什么成分充当主位会影响到译文的句子结构以及上下文的衔接与连贯。徐盛桓最早就主、述位和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主位、述位的理论有助于更精确地理解原文,指导翻译实践。杨信彰从主位角度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认为与英语原文相比,汉语译文中出现的主位错位会破坏原文的信息结构,影响原文和译文之间意义传递的效度。刘士聪、余东根据主/述位切分和翻译思维的特点,提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原文进行分析和转换。认为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对译文句子的构建有直接帮助,同时也注意到了它本身的形式特点及其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特别是它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以主、述位作为翻译单位还必须考虑到语篇中信息的层层推进和发展,否则就无异于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由于语篇中小句所承载的信息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进而构成段落和篇章,以语篇为视角研究翻译,就必须考虑到主位推进以及由此形成的语篇宏观组织结构,体现出语篇的连贯性和动态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述位的层面上。

三、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既然主位和主位结构对于理解源语语篇和构建译语语篇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汉翻译转换时如果能够保留原文的主、述位结构当然很好。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是总能做到,因为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该尊重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并进行适当的主位结构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李讷和汤普森提出的新的语言类型学的观点,英语是主语突出的(subject-prominent)语言,汉语是话题突出的(topic-prominent)语言。作为一种主语突出的语言,英语中的主位在大部分情况下和主语重合。“一般情况下,除标记性主位以外,英语的主位结构和主谓结构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同时主位与述位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语法中主语与谓语的区别相同。”而汉语作为一种话题突出的语言,句子大多不具备像英语中那样明确的形式结构特征,常常是以意合组织在一起,以话题为中心辅以评论的句子大量存在。“汉语句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话题+评论’为铺排格局的语义结构,汉语的主位基本上就是话题。”而且汉语中的主位不局限于小句,有时既有小句主位,又有句子主位。英汉语在主位结构上的这种差异是英汉语篇翻译转换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将其应用于英汉语篇翻译研究集中体现在主位结构在英汉翻译中的相互转换规律。Baker认为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译者无法总能保留原文的主位结构,重要的是译文要有自身的语篇组织发展方式并具有连贯性,并且不损害原文的信息结构。她还特别探讨了英语中的主位与汉语中的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英译这种“话题+评论”结构。Fawcett认为有些语言之间在翻译转换时可以完好地保留主位结构,而在其它一些语言之间却无法做到,因此译者不能盲目复制原文的主位结构,应该知道在译语中借助何种手段以达到原文主位结构的语篇效果。Ghadessy&Gao首次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与其在汉语译文中的转换情况,认为英汉语篇在翻译转换时主位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王桂珍在比较主语、主题和主位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认为汉语的主题主语句多用转移和补加的方式进行英译,应根据英语的句法结构来选定句子的主语及语序。李运兴把“主位”概念应用于英汉翻译研究,描写发生在小句主位上的语际转换现象。并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主位结构上的两大差异,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互译中英语主语主位与汉语话题主位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汉语空位主位上的隐性成分在英译中的显性化处理,使之成为英语小句中的主语主位。杨明基于“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汉语是注重话题的语言”这一理论基础,分别讨论了英译汉和汉译英中的主位与话题。认为主位问题在英译汉中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英语中的主语转换成汉语中的话题,在翻译中需要重新安排主位,确立话题;汉译英往往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汉语中的话题模式转换成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模式,同时相应地转换原文与译文的主位与述位。王俊华认为在英汉翻译中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之间的主位、述位转换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英汉语言中的“主语+谓语”和“话题+评论”的适当转换问题。成丽芳认为汉译英时影响译文质量的重要一步是主语的确定,提出要增强超句意识、以句群或语段为操作单位、分析主位结构、利用主位推进来恰当地选择和确定主语。(说明:此节是在综述他人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者区分了英语的主位和汉语的话题,故综述时只能保留这些术语。)上述学者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主位和主位结构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描述了英汉翻译转换过程中发生在语篇内小句主位上的转换现象,并结合语料探讨了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转换的规律。当然,这些结论尚需更多的语料来印证、改进和深化,以期对翻译实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上的指导。

四、主位推进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研究

当一组有意义的句子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时,小句的主、述位之间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并推动着语篇的有序发展,这种联系和变化被称之为主位推进(ThematicProgression)。捷克语言学家Danes首次提出了“主位推进”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位推进是指语句主位的选择和排列,它们的相互关系和领属层次,以及它们与上一级语篇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整个语篇和情景的关系”[22]。主位推进是语篇的一种重要组织结构,也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构成语篇中信息传递与延伸的重要途径。每个语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位的序列,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主位的衔接与推进,“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Hatim指出主位推进是翻译过程中解读语篇、分析语篇组织结构的一个潜在的有用工具,并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类型(texttype)联系起来。Papegaaij&Schubert[25]在探讨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时指出,恰当的主位推进有助于译文连贯的构建。王斌是国内较早通过主位推进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学者,他指出了主位推进在英译汉中的解构功能和在汉译英中的结构功能。赵小品、胡梅红以主位推进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汉译英中,如何从结构层次上和语法词汇层次上来加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构成译文语篇的框架结构,衔接手段则加强语篇语义的联系和实现语篇语义的连贯,在汉译英中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以主位推进为切入点探讨语篇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语篇语义的连贯。翻译就是两种语言之间以语义为基础的转换活动,主、述位的衔接所形成的主位推进只是语篇表层的衔接,而语篇的内在联系体现在语义的连贯上,因此必须把语篇通过主位推进所构建的形式上的衔接与语篇的内在语义连贯结合起来。

五、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转换研究

虽然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语篇中的主、述位的衔接千变万化,但语篇中的主位推进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在探讨语篇结构的基础上归纳了各自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Danes提出了常见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目前常见的分类还有:徐盛桓提出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黄衍总结的七种主位推进模式;黄国文归纳的六种主位推进模式;胡壮麟提出的三种主位推进模式以及朱永生归纳的四种主位推进模式。语篇中各句之间主、述位的联系和发展就是基本按照上述几种基本模式逐步推进的。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中语言材料的排列组合形式,是语篇中小句汇合成篇的信息流动与走向,是实现语篇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有效地生成语篇,也有助于译者准确地解读语篇。主位推进模式体现了语篇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走向,反映了作者的谋篇方式和交际意图,是译者解读原文和构建译文时的重要参照,因此是语篇翻译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在译语语篇中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照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译文在主位推进模式方面应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牺牲译语语篇的语义连贯为代价来模仿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必须以不扭曲译语语篇为基本前提。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语篇翻译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当语篇翻译中无法直接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时,应在符合译语规范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或重新建构译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Ventola探讨了英语和德语中的科技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情况。Hatim&Mason认为主位推进模式总是为特定语篇中的整体修辞意图服务的,它作为语篇结构的一个方面在译者构建译文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还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genre)联系起来,指出特定的语篇体裁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译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并设法在译文中加以再现。张道振认为翻译中对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或重建不仅仅是保持译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文学语篇的特殊性使主位推进模式也往往承载着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和审美倾向,小说翻译中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不仅有利于建构相似于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刘富丽认为在语篇翻译中,源语语篇句群中各个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所体现的语篇目的和整体语篇效果,要求译者必须在译文中再现或重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以求达到与原文相近的语篇效果。同时她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无法保留源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下,顺应译语的主位推进规范才能构建出衔接得当、语义连贯的译文,再现原文信息结构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推进模式的三种转换情况,即在译语语篇中直接保留、适当调整和重新建构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应当指出,目前将主位推进模式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中的探讨多为理论上的思辨,辅以少量例证,这种经验式的研究不利于准确观察和有效描述翻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语际转换规律。今后还应在较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对语篇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调整和重建的情况进一步分类,使之细化;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时还要考虑到译者的主体性等因素。

六、发展趋势

尽管将主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对主位理论和英汉翻译转换过程的认识,但是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多为经验式的,即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思辨并辅以例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这不利于基于大型语料来观察和总结翻译中的普遍规律。因此,应从规定性的研究转向描写性的研究,在描写译学的总体框架下对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描写。首先要合理地选取语料,并且语料的数量要足够大以确保观察的充分性;然后就实际翻译文本中发生的具体转换现象进行全面的统计和系统的分类并逐一分析,以保证描写的充分性;最后要在认真观察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说明转换中的规则现象和不规则现象,总结转换规律,分析转换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从理论上作出阐述,尽量做到解释的充分性。在充分观察、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翻译中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转换规律,并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必将大大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3][4]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37-38,38,334.[2]Thompson,G.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9.

[5]方琰,艾晓霞.汉语语篇主位进程结构分析[J].外语研究,1995,(2),20-24.

[6][29]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8-9,3-4.

[7]杨信彰.从主位看英汉翻译中的意义等值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1),44-48.

[8]刘士聪,余东.试论以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外国语,2000,(3),61-66.

[9]Li,C.N.Subjectandtopic:anewtypologyoflanguage[A],inC.N.Li(ed.),SubjectandTopic[C].London:AcademicPress,1976:457-490.

[10]Li,C.N.&S.A,Thompson.MandarinChinese:AFunctionalReference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1.

[11][13]Baker,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23,141-144.

[1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00.

[14]Fawcett,P.TranslationandLanguage:LinguisticTheoriesExplained[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7:85-90.

[15]Ghadessy,M.&Gao,Y.Smallcorporaandtranslation:Compar-ingthematicorganizationintwolanguages[A],inM.Ghadessy,A.Henry&R.L.Roseberry(eds.),SmallCorpusStudiesandElt:TheoryandPractice[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01:335-362.

[16]王桂珍.主题、主位与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J].现代外语,1996,(4),46-50.[17]李运兴.“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19-22.

[18]杨明.英译汉中的主位与话题[J].外语学刊,2003,(3),84-88.

[19]杨明.汉译英中的主题、主语与主位[J].山东外语教学,2006,(3),23-28.

[20]王俊华.主位、主语和话题──论三者在英汉翻译中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24-27.

[21]成丽芳.超句意识、主位结构与汉译英主语的确定[J].中国科技翻译,2006,(2),16-18.

[22][28]Danes,F.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andtheorganizationofthetext[A],inF.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4:114,118-119.

[2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2-103.[24]Hatim,municationAcrossCultures:TranslationTheoryandContrastiveText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0-85.

[25]Papegaaij,B.&K,Schubert.TextCoherenceinTranslation[M].Dordrecht:Foris,1988.[26]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中国翻译,2000,(1),35-37.

[27]赵小品,胡梅红.主位推进与衔接手段在汉译英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3,(3),76-80.

[30]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34-35.

[3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81-85.

[3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44-145.

[3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7.

[34]Ventola,E.Thematicdevelopmentandtranslation[A],inM.Ghadessy(ed.),ThematicDevelopmentinEnglishTexts[C].London:Pinter,1995:85-104.

[35]Hatim,B.&I,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217-222.

英汉翻译范文篇7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例如Johnisa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

作者:李奉玲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汉强.英汉对比分析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4).

英汉翻译范文篇8

为了提高英汉翻译水平,有必要开展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这种研究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有利于在进行双语转换时,判断哪些是对应信息和非对应信息,并选择适当的转换模式;从宏观上说.可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英汉语言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而相异则是绝对的,以免造成翻译中文化信息传递的误差。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可以想象,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区别,准确的翻译则无从谈起,自然也就无法进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下面就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来说说英汉翻译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词汇方面,英汉翻译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并没有对应词。如: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三伏”等,在英语中就没有这些概念;而英语中的‘`coffee","radar","bingo”等,以前在中国也没有这些对应的词汇。怎样在翻译中处理这些词呢?我们可以采取音译和意译的办法。如把汉语中的“饺子”、“功夫”、“气功”等分别音译成“jiaozi"}"kungfu","chigong",把“coffee","radar”音译成汉语“咖啡”、“雷达”;而汉语中的“三伏”则可意译为“thehottestdaysinsummer",英语中的"bingo”可意译为汉语“一种类似玩的游戏’,。

(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L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另一回事。如英语中restroom休息室,busboy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汉语中“农民”尹farmer,“爱人”并lover等。在翻译中,我们不能随意“对号人座”,而要根据其词汇的实际意思进行翻译。如:英语中的restmom指的是大建筑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洗漱设备等,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厕所”或“洗浴间”等;busboy在英语中指是餐馆中收拾碗蝶、擦桌子的杂工,我们可根据语言环境翻译成“店小二”、“餐馆服务员”等;汉语中的“农民”最好译成“peas-ant",因为英语中的‘`farmer”指的是“农场主”,与汉语中的“农民”大有区别;汉语中的“爱人”最好译成“wife”或"husband",因为“lover”在英语中是“情人”的意思,与汉语中“爱人”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语法方面.英汉翻译中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有以下不同:

(一)汉语里很少用被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如汉语中的“家庭作业已经完成”,翻译成英语则是"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而不能译成:"Thehomeworkhasfinished

(二)汉语中常省略句子中的动词,而英语中动词则一般不省略(口语除外),如汉语中的“这公园很漂亮”没有谓语动词,翻译成英语则是:"Theparkisverybeau-tiful",谓语动词“is”一般不能省略。

(三)汉语中只有时间状语的区别,没有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时间状语不同,句中谓语动词时态也必定不同。如汉语中的“学生昨天植树”和“学生明天植树”,虽然时间状语“昨天”和“明天”不同,但谓语都是“植树”。但翻译成英语谓语就不同了,“学生昨天植树”译成“Thestudentsplantedtreesyesterday.",“学生明天植树,,则译为“Thestudentswillplanttreestomorrow.",谓语分别是“planted”和“willplant"。

(四)汉语的句式结构是“叠加式”,句子结构像“糖葫芦串”,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叠加。而英语的句式结构是“树权式”,主、谓、宾和主句是主干,定、状、补和分句等是树权,并有一定的顺序。如汉语中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两个单句,翻译成英语则译为“Eventhedogswaggerswhenitsmasterwinfa-vor",“一人得道”变成了从句,而“鸡犬升天”则是主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还有其它很多方面的区别,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英译汉则要把英语译成地道的汉语,而不是“英式汉语”;汉译英则要把汉语译成地道的英语,而不是“中式英语”(Chingliah)。

二、英汉文化信息传递与英汉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差异实际上来源于其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因而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是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的关键。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包括语言交际、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惯等。但在英汉翻译中,主要涉及的是英汉语言交际上的差异,因此本篇只围绕英汉语言交际方面进行探讨。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日常谈话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打招呼、告别、称呼、祝贺和赞扬等方面。如果你是一名口译者,就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都喜欢用“你吃了吗?”和“你到哪儿去?”这类的问句。如果把这两句说成“Haveyoueatenyet?”和“Whereareyougoing?”,很容易引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误解。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个问句,而且是询问他们隐私的问句,这样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即使回答的话,也会与中国人所期待的大相径庭。也许回答是"It’s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的事!),那就会使谈话双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所以,如果你了解这点文化差异的话,你最好按英语文化打招呼的习惯说成"Hello”或“Gladtoseeyou!”就行了。再如在称呼方面,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再客气一点也除非在名字或姓名前加上Mr或Mis、等,如MrSmith,Misssmith等。但中国人都喜欢在姓名或姓前加上职务、辈份等以示尊敬,如“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等。我们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异,把“黄局长”、“林老师”、“李大伯”通通按英语习惯翻译成‘`Mr/MissHuang","Mr/Misslin","Mr1i"。再如: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在对祝贺和赞扬方面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前者则一般用“哪里哪里!”、“过奖了!”之类的话表示受之有愧,而后者一般用“Thankyou”之类表示感谢的话表示接受赞扬、祝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这类句子不能直译,而应根据双方的文化习惯稍加调整。

(二)成语、谚语和格言方面的差异

成语、谚语和格言的英汉互译一直是英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难的原因在于它们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英汉文化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完全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不同。因而我们在翻译这类内容时,不能直译,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与对方语言相似意思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如英语中的”Liveandlearn"要译成”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直译成”生活和学”。但如果找不到对方语言中对应的成语、谚语和格言时,我们最好先按原文的语言风格直译,然后再加画龙点睛的解释语,如把汉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译成”Hangupasheep’sheadandselldog’smeat-trytopalmoffsthinferiortowhatitpurportstobe",前部分直译保持了原文风格,后部分解释语用了地道的英语说法,效果就很好了。

(三)比喻和联想的差异

所有的语言中都有比喻和联想,同样,英语和汉语中的比喻和联想也很丰富。虽有少数比喻和联想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对等的表达,如’’asslyasfox"像狐狸一样狡猾)"Youass”(你这头笨驴!)。但大部分比喻和联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大不相同的,如:英语中的”aswiseasanowl"(非常聪明),不能直译成”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因为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猫头鹰并不是”聪明”的象征,而是”厄运”的象征。同样”You,aluckydog(你是幸运儿)”,也不能直译成”你是一只幸运的狗”,因为中国人一般不会把”狗”与”幸运”联系到一起,倒是常常会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腿子”、”狗东西”等。这种在英汉文化中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比喻和联想的情况是很多的,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要注意英汉文化在比喻和联想方面的差异,切不可死搬硬套,望文生义。

英汉翻译范文篇9

摘要:本文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针对各语篇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即英语多用“形合法”,汉语则重于“意合法”,总结出在英汉语篇互译中转化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本研究将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策略这两个问题相结合,将翻译研究向语篇层次拓展,强调分析英汉语言中不同的语篇衔接模式是译者合理调整翻译策略、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途径。

一、衔接的概念、意义及特征综述语言学界对于语篇衔接理论出作突出贡献的当数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和Hasan。

他们多年来潜心研究衔接概念、理论定位、范围及其在语言系统和语篇连贯中的地位,1976年他们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促进了衔接理论的广泛应用。Halliday和Hasan将英语的衔接手段(cohesivedevice)归纳为五种: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词汇衔接手段又分为两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复现关系指词汇手段的再现,包括1)原词复现,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3)上下义词复现,4)概括词复现。衔接是将语篇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语法、词汇和其他手段的统称。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同建筑物的钢筋接头,将整个结构牢固地联系在一起。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有所偏重。

汉语主要用“意合法”,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要依赖连接词语,而句子内部以及上下文之间多靠语义来连贯;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采用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现代英语语句的衔接多用“形合法”,英语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环环相扣,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由于人们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了英汉在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差异,而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在双语互译时须进行相应的策略转化,才能使译文尽量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翻译策略

(一):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替代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潘文国(1997:350)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衔接手段分类,将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重新分类,即“原词复现”为前一类,称作“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以及Halliday的照应(reference)和替代(substitution)则合并为后一类,统称为“替代”。这一区分显示出汉英话语组织的显著差别,即汉语倾向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语很少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也很少使用代词,以免引起指代不明。例如:(1)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呆在家里。Itwasoneofthosecold,weteveningswhenmostpeoplestayathome.例(1)使用关系副词when引导定语从句,起替代作用,避免了汉语原文中的重复。另外,汉语语篇中重复的词语和结构,译成英语则往往需要代词等其他词语或结构替代。如:(2)独自享乐是一种快乐,独自悲伤也是一种快乐。Happinessenjoyedaloneisapleasure,soissorrowedtastedprivately.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外,很少重复同一个词或结构,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频繁出现。英语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往往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来替代前文出现的词语和结构,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或结构。翻译策略

(二):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照应英语的照应大多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表达语义关系,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来实现。例如:(1)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despiseditinothers.例句(1)译为“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将句中三个第三人称代词it都作为后照应,回指前面说过的“失败”,使上下文在意义上连结起来;而汉语则通常重复人称代词所照应的名词。(2)Menandnationsworkingapartcreatedtheseproblems;menandnationsworkingtogethermustsolvethem.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离心离德,便产生这些问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齐心协力,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从例句(2)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theseproblems”一词在这个语篇中并没有重复,整个语篇的衔接通过人称指称来实现的,即通过人称代词“them”在后句的重复完成英语语篇的衔接;而在汉语翻译中,往往将人称代词“them”所照应的“这些问题”重复。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存在差异,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应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例如:(3)她的黑发蓬松地飘拂在宽宽的前额上,脸是短短的,上唇也是短短的,露出一排亮亮的牙齿;眉毛又直又黑,睫毛又长又黑,鼻子笔直。Herdarkhairwaveduntidyacrossherbroadforehead,herfacewasshort,herupperlipshort,showingaglintofteeth,herbrowswerestraightanddark,herlasheslonganddark,hernosestraight.源语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表达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粘连原则,译文共用了7个“her”。译文有必要增补重复代词,否则译文将有悖英语的照应习惯。例(3)译文并不含混,反而更简练、流畅、自然。通常,在汉译英时,类似的增减都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进行调整。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翻译策略

(三):汉语使用省略时而英译时多使用连接从语句衔接方式来看,英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要求结构上的完整;而汉语句子结构一般都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语序相对固定、关系明确,不需要太多的连接词来表示相互的关系。因而,与其它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英汉语篇连接成分的不同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即显性与隐性的差异及短句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差异。故汉译英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例如:(1)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b.(若)知己(而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每战(将)必殆。(潘文国,335)c.Youcanfightahundredbattleswithoutdefeatifyouknowtheenemyaswellasyourself.Youwillwinourbattleandloseonebattleifyouknowyourselfbutleaveyourselfinthedarkwithouttheenemy.Youwillloseeverybattleifyouleaveboththeenemyandyourselfinthedark.(刘宓庆,159)例(1)a句中的“而”字只是形式词,可有可无。但如果此句要去掉“而”字,我们须按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为了符合汉语表达的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省略、隐含的东西都补上,则改写成b句。对比例(1)中原文与译文,形合和意合的特点非常明显,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在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译文多用连接词表明句际关系的特点,理顺句子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形粘连显性化,以此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和行文要求。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英译文中出现五个“you”,而原文中没有,汉语中类似的虚词主语或无主句运用频繁,但英语由于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却必不可少,这一点会在下文着重分析。同理,英译汉时,译文应考虑汉语的衔接特点,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语篇结构紧凑,词语的冗余现象较少。因此,英译汉时原文的从属连接词均可予以省略。例如:(1)SundayisthedaywhenIamleastbusy.周日我最闲。

(四):汉语使用省略而英译时多使用重复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简洁地说,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1.名词性省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传统思维中,常常反映出某种隐性的主体意识。这种汉语隐性主体意识的典型表现可见于汉语中大量无主句的运用,而英语作为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一般不能省略主语。例如:(1)(你)开始吃头盘菜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你)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你)越吃越趋于冷静,(你)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选自2004专业八级汉英翻译试题)Youwillbenotonlyfavorablyimpressedwiththefirstdishorcolddish,butalsoprofuseinpraiseofthefirsttwocourses.How-ever,themoreyouhave,themoresoberyoubecomeuntilthedin-nerendsupwiththeflaws

exposed.(参考译文)从例(1)可看出,英语句法特征是主语突出,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汉译英时主语缺失的现象较严重。在汉译英时,我们要把原文不明显、被省略或未说明的主语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另补充说明,处理英语无主句的方法很灵活,例如:(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WhenIgotupinthemorning,Ifoundseveralbeamsofsun-lightpenetratingthroughthewindowintomyhouse.(重复主语)(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Hereandthereafewraysfromstreet-lampsfilteredthroughthetrees,listlessastheeyesofonewhoisdozing.(调整句子结构,选择句中合适的主语)以下两例均为汉语无主句,译者对汉语的框架结构有较好把握,适当进行调整,除运用重复或增添主语等技巧之外,译法灵活,译句顺畅,符合译文主语突出的句法特征。2.动词性省略英语动词性省略是常用的衔接手段,试析以下例句:(1)Readingexercisesone’seyes;speaking,one’stongue;whilewriting,one’smind.(F.Bacon)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2)———Weseemedtobefollowed.———Irememberhavingbeen(...)whenwegotoutofthehotel.———好像有人跟踪我们。———我记得刚出旅馆时就有人跟踪我们。翻译时需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无其形但又有其意的词语。如(1)中后两句中的动词“exercises”被省略,突出英语以简洁为美、精炼压缩的特点,但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汉译时须采取增词法,将省去的两个动词意思均重复,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生动有力。同样,例(2)中的“跟踪”只有重复,才使汉语语篇衔接紧凑。由上文可见,英语中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动词,而汉语则往往重复再现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有时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有时是为了促成结构的整齐匀称、表达流畅的需要;有时既是语法的要求,也是修辞的需要。3.小句性省略谈及英语小句性省略现象,首先我们须明确小句省略和复句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直接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一个复句。复句可是平行关系,也可是主从关系。在平行结构的复句中小句有相同的地位,而主从结构中的复句中各小句之间的地位则不同。

Halliday提出,在小句中有三种类型的主从结构关系:条件(通过表结果、目的、条件或原因等的小句表达),附加(通过非限定性关系小句表达)和引述。(Halliday,199-200)在复句中平行结构和主从结构可以任意组合,如下文所示:(1)———Johnwasabouttoattendthemeeting,butsomebodycalledinandhadsomethingurgenttotellhimsohehadtoputoffthemeeting.———Who?(2)IkeepquietbecauseBarbaragetscrossifanyonemen-tionsJack’sname.Idon’tknowwhy.(3)———Ifinishedwritingthepaperanditisgoingtobepub-lished.———When?例(1)和(2)有一共同点,即第一个小句均在被预设的范围之外;另外,在(1)句的平行结构中,Who?(谁?)与somebody(某人)前后衔接;被预设的小句是somebodycalledin(有人打电话来),句子剩余部分也在预设范围内,其意义应为“Whocalledinandhadsomethingurgenttotellhimsohehadtoputoffthemeeting?”汉译例(1)的答句时,应采取重复的手段,译为:“是谁那么急着打电话进来说有紧急的事情要跟他讲以致他不得不推迟会议?”相应地,处理例(2)时,也须通过重复手段将省略的主从结构重复译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有人提及杰克的名字巴巴拉就会发怒。”(Idon’tknowwhyBarbaragetscrossifanyonementionsJack’sname.)例(1)和(2)体现了一个原则,即任何类型的省略小句都可以预设复句中的任何小句,然后又自动地预设在它之后(在并列结构中)和所有依赖于它的(在主从结构中)小句。(Hall-iday,201)但要注意的是,这一原则也有限制,甚至还有造成歧义的可能。如例(3),答句“When?”在这里既可指“Whendidyoufinishwritingthepaper?”,也可指“Whenisitgoingtobepublished?”如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解决取决于诸多因素,有一种倾向是预设更靠近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复句后部的成分,而不是前部成分,尤其是当在后面的成分较长时,更是如此。但此策略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故在汉译英语小句省略句时,究竟应重复句中哪部分内容,须慎重考虑。

三、结语

本文研究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复、替代、省略、照应和连接词的使用上,从中分析比较中总结出英汉互译中重要的转化策略:1.汉语使用重复时而英译时多使用替代;2.汉语使用重复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照应;3.汉语省略或隐含连接词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连接;4.汉语使用名词、动词或小句省略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重复。衔接是构成英汉语篇的重要条件,而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篇交际,要实现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之间篇章意义的相互转换,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英汉互译中语篇的衔接手段的差异。纽马克也曾说过,“衔接是语篇分析或篇章语言学中可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成分”。因此,了解衔接模式不仅是我们正确理解源语句意和把握原文框架结构的关键,也是我们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巧珍,贾德江.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91-93.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别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邵志洪,岳俊.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2004年TEM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5,(1):71-7.

[7]孙庆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4):61.

[8]王俊华.初探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J].温州大学学报,2005,(4):67-71.

[9]王佐良,丁住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41-155.

[10]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英汉翻译范文篇10

从字面上来理解,当然是指位置的移动。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位移是指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英语原文中的成分进行技术性处理而产生的位置变化。直观地说,假定某英文句子的结构形式是:主语s+谓语V+宾语O+状语A。而翻译成中文后,其结构形式则成了状语A+主语S+谓语V+宾语O。显然。原居英文句尾的状语,一跃而成了汉语译文的首部。类似这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转移,也即是位移。这种位移现象在翻译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Shelostherpurse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

在超市购物时,她丢失了钱包。

分析:该句的时间状语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由句尾移位至句首。

Differences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haveresultedindifferentexpectationsaboutprivacyinelectroniccommerce,

世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电子商务中对隐私的不同期望。

分析:介词短语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位置互换。

It''''sveryhardtochangeone''''straditionalbeliefs,

人们的传统观念很难改变。

分析:宾语one''''straditionalbeliefs置于动词change之前。

Shelookedtiredwithcooking,

她由于忙着做饭,看上去有些疲倦。

分析:原因状语withcooking位移至谓语动词之前。

以上几例只不过是位移现象中的冰山一角。而且也是翻译中最常见的一些简单位移。但事实上。还有许多复杂的位移现象。下面几例摘自费致德先生编著的《现代惯用法词典》,请读者细细查看与体会这些句子的位移情况。

Moremiddle-agedpersonssufferfromhyperten-siamthanisgenerallyrealized,

患高血压症的中年人比一般了解到的要多。(p.534.);

分析:此句在翻译时将主语middle-agedpersons与谓语部分sufferfromhypertension的位置进行了互换。结果由原来的“中年人患高血压症”变成了“患高血压症的中年人”。

Theseareeasilyavailablefromcollegelibrariesormovementbookstores

这些书无论是从大学图书馆或是从青年激进派的书店都很容易搞到。

分析:该句中的地点状语fromcollegelibrariesormovementbookstores移到了表语easilyavailable的前面。

Underthecircumstances,we''''llhavetodotheexperimentinasmallway,Isuppose.

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个实验得小搞一些了。

分析:插入语Isuppose由句尾位移至句首。

Fromtheeditorialwecangaiaaclearpempec-tiveoftheworld''''sthoughtandachievement.

从这篇社论我们可得到对世界思潮和成就的清晰的展望。

分析:介词短语oftheworld''''sthoughtandachievement与其所修饰的名词clearperspective进行了位置互换。

Everythinspointstothefactthatthepeoplearephasingouttheirconfidenceinthatreactionarygov-ernment,

有事实都说明。人民正在逐步撤消对那个反动政府的信任。(p.655)

分析:此句有两个位移现象。一是宾语thefact与主语Everything的位置互换;二是介词短语inthatreactionarygovernment位移到了名词confidence的前面。

解读到此,或许读者会继而问道:为什么会产生位移现象呢?解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基本结构人手。

冯庆华先生在其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P.821-4)中指出: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有着许多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更换原文的前后次序。对原文的词序照抄照搬,丝毫不顾译文的习惯,这样的机械性翻译,定会显得滑稽可笑,译文会丝毫无通顺可言。翻译时根据译文的语言习惯。对原文的词序进行调整,使译文做到最大程度上的通顺。这就是换序译法。

根据前面对位移所下的定义,笔者以为,冯先生在这里所指的换序译法其实就是位移现象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番理论清楚地表明:位移(或日换序)的产生最终是归因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别。但事实上,语法结构上的差别只是产生位移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发觉位移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差异所至。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在表达习惯、语法结构、还是修辞手法上等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英语习惯上将用作定语的短语或从句放在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而汉语的习惯恰好相反。这就是为什么要将Wecanex-poseourchildrent0thebestvalueswehavefound,翻译成“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接受我们所发现的最佳价值观(卢伟、高永《新实践英语翻译》p.247)”的原因;从语法结构上来说,英语的基本语法结构遵循的是“主+谓+宾+状”。而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则遵循“主+状+谓+宾”。因此很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位移现象。如:IwatchedalotofTVprogramsalonelastnight,我昨晚独自观看了许多电视节目;而从英汉语修辞手法上来看,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语义转移或位移修饰方面。如:Butaftersixyearsofastormymar-riage,Cewedecidedtoendit,六载婚姻生活,风雨交加,Cewe决定结束这种婚姻。二、位移的种类

根据翻译中的位移规律。其种类罗列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八大类型:

(一)状语类:英语语法成分中,状语修饰的对象是最多的。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分词、不定式、介词、乃至于整个句子。状语的位置也是最难捉摸的。时而被修饰的词前,时而在其后,时而在句首,时而在句尾。真可谓神出鬼没。而汉语中的状语位置相对比较固定。通常只能位于被修饰语的前面。也正因为此,导致了英汉翻译中大量的位移现象。例如:

Alwaysdototheothersasyouwouldbedoneby,

你希望人家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

Let''''sgooutforawalkunlessyouaretootired.

(二)后王定语类:英语中的后置定语常见的有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定语从句等。翻译成汉语时,往往需要转移到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例如:

Theyrush,edovertohelpthemanwhosecarhadbrokendown.

那人车坏了,大家都跑过去帮忙。

Isthisthere&sonwhyherefusedouroffer?

这就是他拒绝我们帮助他的理由吗?

(三)否定前移类:在带宾语从句的英语复合句中,如果主句的谓语动词是think,believe,suppose,expect,guess,fancy,feel,inane等表示“观点、信念、推测”等心理活动的动词时,否定谓语从句的not往往转移到主句,成为“形式否定主句。意义否定从句”,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否定转移。而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转移,因此翻译时也就产生了位移。如:

Idon''''tthinkhewillcomethisafternoon,

我认为他今天下午不会来。

Idon''''tbelieveIhavethepleasureofknowingyou.

很遗憾,我并不认识你。

(四)形式主语类:这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即:将it用作形式主语放在句首,而真正的主语(通常由不定式、动名词或从句充当)则置于句尾。例如:

Itisnotaneasythingtomasteralanguage.

掌握一门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Itmakesnodifferencewhetherhewillattendthemeetingornot,

他是否会参加会议都无关紧要。

(五)形式宾语类:英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出现在复合宾语中。即:将it用作形式宾语,紧接在动词后面,真正的宾语则放在宾语补足语之后。例如:

Shefeltitherdutytotakegoodcareofthem.

她感到好好照顾他们是她的责任。

Themanagerhasmadeitclearthatthestaffmeetingwillnotbeputoff.

经理说得很清楚职工会不会推迟。

(六)插入语类:插入语是一种独立成分,通常与句中其他成分没有语法上的关系,一般用来对一句话进行附加说明或解释,通常由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构成。其位置几乎处于游离状态,但翻译成汉语时则往往是位于句首。例如:

Sheknowsmuchmoreaboutcomputersciencethantheotherstudentsdo,forinstance.

例如,她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就比其他同学懂得多。

Oneday,itissaid,Newtonsawanapplefallfromatree,

据说,有一天牛顿见到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七)移位修饰类

在修辞中,将本应该用来修饰某一类词的修饰语用来修饰另一类词。如英语句中原本修饰名词的定语,翻译成汉语时则变成修饰动词的状语了。这种情况多见于词义或语义的转换。

ThepastfivecenturieswitnessedgreatchangesdevelopmentinChinesedrama.

五百年来,中国的戏剧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教程》p.73)

Asamanager,youmayfindthatyouareshowngreaterrespectandcommandahigherdegreeofobedi-encethanyouwouldexpectinamoreliberalizedsoci-ety.

作为管理者,你会发现,比起那些较为自由化的社会,这里你更受尊重和更能让人服从。(《新编实用英语教师参考书》p.91)

Thisexperimentisanabsolutenecessityindeter-miningthebestprocessingroute,

对确定最佳工艺流程而言。这次实验是绝对必要的。(《新实践英语翻译》p.137)

VietnamWashisentreetonewadministration.histhirdincarnationasaforeignpolicyconsultant.

越南战争成了他进入新政府的敲门砖。他担任政府的对外政策顾问,这是第三次了。(《新实践英语翻译》p.145)

8.倒装类:英语中,倒装有两种情况:部分倒装(主语和助动词倒置)和全部倒装(主语和谓语完全倒置)。之所以使用倒装,一是为了句子的需要;二是为了语法结构的需要。这也是汉语中所不具有的语法功能。因此翻译时需要靠位移的办法来弥补。例如:

HerecomesthetraintoBeijing.

去北京的火车来了。

三、位移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翻译中,我们遇到了大量的位移现象。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遇到所有上述情况就要使用位移呢?笔者以为未必如此。根据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特性,笔者发现位移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非得通过位移不可。如以上列举的状语类中的句子“Let''''sgooutforawalkunlessyouaretootired.如果不太累,我们去散散步。”其实也可以不位移而译为“我们去散散步,除非你太累。”;“We''''llmakeatripeventhoughtheweatherisbad.即使天气不好,我们也要去远足。”也可以译为“我们要去远足,哪怕(即使)天气不好。”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使用位移比不使用位移的翻译效果要好;

所谓绝对性,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使用位移的办法,否则就无法翻译。如后置定语例句中Houseplantsrequitingconstantattentionarenotsuit-ablefprworkingcoupleswithlittlesparetime,如果不将后置定语requiringconstantattention(经常需要护理的)移至它所修饰的名词Houseplants之前,就势必造成“业余时间不多的双职工不宜养育家种植物经常需要护理的”的病句。以下是笔者从冯庆华先生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P.81-82)中摘录了部分有关例句,以供读者参考分析和对比。

Formerlyaworkerhimself,heWasnowanengi-neer.

他过去是工人,现在当了工程师了。(以前的工人,他是现在一个工程师。)

EventhewildavimMsofhishomeland,itseemedtoKuanta,hadmoredignitythanthesecrea-tures.

(AlexHaley:Roots)昆塔觉得,即使他家乡的野兽也比这群人自尊自重。(×即使他家乡的野兽,昆塔觉得,也比这些家伙有更多的尊严。)

Fromthemomenttheysetfootontheterritoryoftheirmotherland,theywerewarmlyreceivedbytheircompatriots.

从他们走上祖国土地的时刻起,他们就受到同胞们热情接待。(从那个时刻他们走上祖国土地起……)

Neverbeforehasourcountrybeenasunitedasitistoday,

今天,我们的国家空前团结。(从来没有以前我们国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