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营养补充十篇

时间:2023-03-26 09:51:31

婴儿营养补充

婴儿营养补充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7年4月1日-2008年9月30日出生的婴幼儿(排除地贫患儿)及其看护人,在广西横县、灵山县和宾阳县的8个乡镇居住的6~24个月龄的婴幼儿和同意调查并签知情同意书的家长,剔除不同意参加该调查和不能完成正常干预的对象。

1.2 方法 在广西缺铁性贫血高发地区横县、灵山县和宾阳县,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县8个乡(分A、B、C、D四组)作为营养干预试验研究现场。

1.2.1 分组和干预措施情况 干预组A 组:正常喂养+营养素补充+健康教育(横县:横州镇、校椅镇);干预组B组:正常喂养+营养补充剂(灵山县:佛子镇及石塘镇);对照组C组:正常喂养+健康教育(宾阳县:大桥镇、黎塘镇);对照组D组:正常喂养(宾阳县:武陵镇、新桥镇)。通过干预前、干预4个月、干预8个月后检测婴幼儿末梢血的血红蛋白(Hemocue 201+血红蛋白检测仪检测),对不同组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按照联合国儿基会婴幼儿贫血标准:Hb110g/L为贫血。

1.2.2 营养素补充剂成分 铁10mg、锌4.1mg、维生素C 30mg、维生素B120.9g、叶酸0.15mg、维生素A1250U、维生素D 200U、维生素E 9mg、维生素B10.5mg、维生素B20.5mg、维生素B60.5mg、烟酰胺6mg。对入选儿童及家长进行基线调查后,对补充营养补充剂+健康教育组(A组)、补充营养补充剂组(B组)发放营养补充剂,同时告知家长服用方法。每名儿童每日添加营养补充剂1包,每周添加5d,共添加6个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估。

1.2.3 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现场讲授,分发宣传资料,海报,横幅等形式,对干预对象进行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辅食添加知识、婴幼儿喂养知识)和营养知识。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资料结果分别以x-s 和频数(n)表示,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 干预组(A、B)婴幼儿236例,男婴幼儿128例,女婴幼儿108例,对照组(C、D)婴幼儿268例,男婴幼儿144例,女婴幼儿124例,样本分布见表1。以年龄(6~月;9~月;12~ 月;18~24 个月)为分层变量,层间一致性(Breslow-Day检验)和条件独立性检验(Cochrans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层间同质(P=0.091),去除年龄因素的作用后,性别与分组无关(P=0.940)。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中、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增值比较 在总体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各月龄A、B、C、D四组儿童均存在轻度贫血;干预后,儿童Hb显著提高(Hb干预前A、C组无差异,干预后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干预前6~24月,A、D组和B、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干预8个月后,B、D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层月龄比较显示:6月~,干预前,B、D无差异,干预8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P=0.005)、B、C组(P0.001)和B、D组(P=0.008)Hb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24月,干预前,A、B组和A、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个月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8个月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四组6~24月婴幼儿干预前、中、后Hb增值比较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W =0.998,P=0.662),应用单变量检验。A、B、C、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4,P=0.011),不同干预年龄段与组别有交互作用(F=9.91,P0.001),对年龄分层进行四组血红蛋白增值比较,总体有差异(F=6.139,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B组(补充营养素补充剂)在6~11月和12~24月均高于干预C组(健康教育组)和D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3.1 儿童营养素补充剂应用价值 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等是儿童长期营养的常见症状。截至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3.6%,生长迟缓率为9.9%,人数已超过1000万;城乡分布数据显示,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更为凸显。补充儿童营养素补充剂是一种有效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手段,用来补充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本次干预研究发放的口服营养素补充剂主要含有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维生素A、C、铁、锌、叶酸和多种维生素B等。

3.2 科学补充营养素补充剂对改善儿童营养性贫血有积极作用 本次干预研究结果分年龄层比较研究显示,补充儿童口服营养素后,干预A组和B组Hb提升幅度较C和D组明显;12~24月龄婴幼儿在营养素补充联合健康教育干预8个月后,干预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表明口服儿童营养素补充剂对改善婴幼儿贫血积极作用;该研究结果显示低龄婴幼儿血红蛋白改善效果不如12~24月龄婴幼儿显著,可能与许多年轻家长对幼儿尚缺乏辅食添加经验和低龄幼儿正处于断奶期,对口服营养素补充剂添加喂养不适应,有拒食、难喂养的可能;同时提示不同年龄段婴幼儿进行营养素干预,短期干预可能对血红蛋白改善效果不理想,但长时间补充营养素补充剂,对儿童营养状况改善效果显著,因此,儿童营养素补充用于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应断断续续进行。

婴儿营养补充篇2

在40家生产企业的80批次样品中,检出不合格婴幼儿辅食产品13批次。这是2015年9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官网公布的5月―6月婴幼儿辅食产品专项检查结果。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对食品和营养的需求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加上婴幼儿饮食比较单一,且此阶段的群体对食品引起的不适不能很知,或感知后无法清楚地表达。

因此,监管部门对不合格婴幼儿食品持“零容忍”态度。《食品安全法》规定,不得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对感官、营养成分、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等指标有详细技术要求。此次抽检即依据该标准得出。

此轮遭曝光的13批次不合格产品,涉及山西、辽宁、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八家企业,均为米粉产品,维生素D、维生素A、碘、钠、脂肪等实际检出的指标含量低于国家标准或低于企业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建中分析,上述婴幼儿辅食产品中的微量元素不足,属于营养学问题,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疾病,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尤高。原因在于营养元素摄量不足或不能充分吸收,导致能量缺乏,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或肌肉萎缩的病症。

食药监总局通报显示,13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6批次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财经》记者分析,要达到这种安全风险,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长期、多次摄食营养含量低的不合格产品;产品营养含量与国家标准相差悬殊。

陈君石表示,在现实中,“无法确知食用的每一袋产品营养量都很低,而且六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在家庭中可能会添加其他辅食,那么,总摄食的营养量以及风险值就无法利用一次抽检的产品结果来衡量”。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李淑媛也认为,婴幼儿阶段的喂养是以奶(母乳或配方乳制品)为主,辅食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辅助和补充奶中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足,并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因此,“不能单独看一种辅食产品中的营养元素摄入量,而要根据辅食与奶中营养元素的总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对,才能获知是否营养缺乏。”

辅食产品是否合格,微量元素是否达标,主要依赖于食品主管部门的抽检。事实上,“问题产品”此前也频遭检出。仅在今年上半年,食药监总局已经两次曝光婴幼儿配方食品,也均涉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不足等问题。

一位食品专家向《财经》记者分析,不合格辅食产品以高频次屡屡发生,原因很可能出现在工艺或原料上,一是所用原料可能因生态环境因素导致不合格;另一种可能则是因生产工艺的特殊性,“米粉加工需要批量生产,添加营养素之后要进行搅拌,再分成小包装外售,现实中未必能搅拌均匀”。

然而,消费者并无法确定购买的米粉是否每一包产品中的营养指标达标,一部分受其他因素影响、要长期依赖于辅食的幼儿,可能会导致营养摄量不足。

对此,李淑媛建议,要按照科学喂养和合理膳食的原则,遵从辅食添加的规律。通常,婴儿在出生四个月至五个月之后才可开始添加辅食。除了购买米粉等产品以外,家庭也可以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自制辅食。

六月龄以内的婴儿,因牙齿发育不足等客观限制,除了奶以外,米粉等品种极为有限的辅食产品是营养的重要保障来源。因此,这一阶段通常在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命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的产品如果微量元素不足,会增加身体营养不良的概率。

婴儿营养补充篇3

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奶粉伴侣”,宣称“不是奶粉,针对宝宝喝奶粉容易上火、消化不良现象,并添加DHA、牛磺酸等聪明营养成分精心研制出的全新一代健康好伴侣”。可减少宝宝火气、帮助改善肠道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促进大脑和视力的发育等等。然而这类产品实在是很坑爹。

配方奶粉有缺陷?

经过人类漫长演化、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母乳是婴儿食品的黄金标准。在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下,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缺乏维生素D和铁。除此之外,母乳不缺乏任何其他的营养成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六个月之内纯母乳喂养,连水都不应该喂。婴儿配方奶粉是对母乳的模拟,目前人类对母乳成分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设计的婴儿配方奶粉也已经足够好。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连维生素D和铁都不用另外补充。对其中每一种成分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奶粉伴侣却使得奶粉不再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破坏了配方中对于含量的控制,从而加大了配方奶粉与母乳的差别。

很多家长给孩子奶粉伴侣的原因是针对婴儿奶粉容易上火、不易消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完全是为了推销产品而“制造出来的问题”。首先说“上火”,现代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那些所谓的上火症状,有的是食物过敏,有的是维生素缺乏等等。再说“不易消化”,这是一个强加给婴儿奶粉的缺陷。婴儿奶粉中的任何一种成分,都不存在不易消化的问题。酪蛋白不如乳清蛋白容易消化,只是消化速度慢的问题。中国的婴儿奶粉对于乳清蛋白的比例要求甚至比国外更高。实际上,目前做过的配方奶粉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对比研究,比较明确的一个差别是: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体重增加更快。通常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吸食奶瓶比母亲的要更轻松,所以容易吃得更多。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不是如此,这至少说明,吃奶粉的婴儿并不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究竟应该怎么吃?

婴儿营养补充篇4

关键词:婴幼儿;食物;营养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408-011 婴幼儿期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此过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营养因素非常重要。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天到1周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后的6个月生长最快。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首先表现为体重的增加,头6个月,平均每月增加450-900 g,从6个月到1年,平均每月增加500 g。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婴儿期每月增加约2.5cm,1周岁时将增加至75cm。头围的大小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1岁时增至46cm。且此时期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6月龄时脑重量达600~700g,至1周岁时脑重达900~1000g,接近成人脑重的2/3。脑细胞数目的多少和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不够充分,特别是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严重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使儿童的智力发育在一定程度上生成难以弥补的损伤。

幼儿期指从1周岁到3周岁。幼儿期生长发育也是生长发育非常旺盛的时期,到3岁时的体重4倍于出生体重,2岁时的身长增加了2倍。由于幼儿的牙齿处于生长过程,故咀嚼功能未发育完善。这个时期幼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某些营养缺乏病,例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

2 婴幼儿期营养需要与合理喂养

2.1 婴幼儿期的营养需要: 婴幼儿一旦某些营养素摄入量不足或过量,短时间内就可明显影响生长发育的进程。婴幼儿,每天需要多少营养素如下:

热量:婴儿初生时需要的热卡约为每日每公斤体重100―120千卡(418―502千焦),以后随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在1岁左右时为80―100千卡(335―418千焦)。

蛋白质:母乳喂养时蛋白质需要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牛奶喂养时为3.5克;主要以大豆及谷类蛋白供给时则为4克。

脂肪:初生时脂肪占总热的45%,随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到占总热的30-40%。脂肪酸提供的热量不应低于总热量的1-3%。

碳水化合物:婴幼儿期碳水化合物以占总热量的50―55%为宜。新生婴儿除淀粉外,对其它糖类(乳糖、葡萄糖、蔗糖)都能消化。

矿物质:4个月以前的婴儿应限制钠的摄入以免增加肾负荷并诱发成年高血压。婴儿出生时体内的铁储存量大致与出生体重成比例。铁缺乏是婴儿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维生素:对母乳喂养的婴儿,除维生素D供给量低外,正常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

水:正常婴儿建议每日每公斤体重供给水150毫升。

2.2 选择婴幼儿食物的基本原则

2.2.1 食物要多样化: 只有:食物多样,营养才能均衡;饮食多样,饮食才会更安全;饮食多样,营养素互补,可提高吸收利用率;饮食多样,发挥营养素的协同作用

2.2.2 少吃糖和盐: 1岁以后的孩子都喜欢吃糖,要少给婴幼儿吃糖以及含糖多的食品。糖是只能提供热能,而缺乏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吃多了还会影响食欲,需且对牙齿不利,是导致龋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注意少吃些甜食,但偶需吃一点也不无妨。因为少吃糖还可防止高血压。

2.2.3 保证早餐质量: 早晨食物供给要保证质量。首先要供给充足的谷类以保证能量供给。注意:糖是唯一向大脑提供能量和营养素的物质。其次是蛋白质供给,蛋白供给最好是能量充足以后,否则能量不足,供给的蛋白就转化为能量补充到体内。再者就是蔬菜和水果的供给,有条件的早晨可以供给蔬菜和水果,水果在饭前吃最好的。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

3 结论与建议

合理喂养是为了让婴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只有正确的喂养方式才能让婴幼儿更加健康的成长,

3.1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具有不需要消毒、不易引起婴儿湿疹等过敏症状、有利于婴儿的口腔保健、 保护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免受感染(因从母体获得免疫抗体)、对婴儿肾脏的负担小、减少婴儿的腹泻与便秘的发生等优点;同时母乳中含有促进大脑生长的脂肪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ARA(花生四烯酸),都属于omega-3脂肪酸,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母乳中含脂肪酶容易消化吸收。

3.2 合理添加辅食

婴幼儿辅助食品又称断乳食品,主要是用于充足母乳条件下的正常补充。母乳喂养4~6月到1.5岁断乳期间。根据联全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断奶食品主要以谷类为基础,强化蛋白质包括奶蛋白和豆蛋白,其比例不应低于15%。

补充断奶过渡食品,添加的量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一次只能喂一种新食品,习惯(3天)一种后再添加另一种。每次添加新的辅助食品后,应密切观察其消化情况,如果发现大便异常(大便次数增多,或排除不消化食物渣滓以及出现皮疹)等其他情况应暂停喂此种食物,待大便恢复正常、皮疹消失后,再慢慢从少量逐渐试着添加。

参考文献

[1] 刘俊萍;浅谈婴幼儿的饮食护理[J];.科学之友:B版.2009(10)159-160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9.

婴儿营养补充篇5

故事的开始挺喜庆,2011年1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这位博士生顺利完成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学习项目,并带回了5个多月大的小宝宝。

“你小孩儿有点儿枕秃,这是缺钙症状啊。”李旭第一次带宝宝去社区医院打疫苗,大夫斩钉截铁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并给她介绍了一种“效果挺好的”小儿钙颗粒。

这让年轻妈妈犯了难。在美国,她每个月都会带孩子去体检,从未被告知孩子缺钙。她还特意问过老外医生,“要不要给孩子补钙?”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从社区医院回家后,纳闷的李旭给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打了个电话。就此,一项在近日完成并被广泛关注的调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学生在北京市西城区两个保健科的预防接种门诊抽样调查了218位家长,高达86%的家长在孩子不到6个月时便开始为其补钙。

“吃母乳再补钙,那是荒天下之大谬。”李可基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出现这种情况。”

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

不满半岁且采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到底该不该补钙?在李可基看来,这是个伪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摄入标准。根据《婴幼儿营养指南》,0个月~6个月婴幼儿每天应摄入300毫克钙,而母乳能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膳食钙。欧洲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公布的全球婴儿配方奶粉标准则显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应含330毫克~940毫克钙。

“这意味着,只要小孩儿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没有必要再额外补充钙剂。”李可基说。

2012年1月12日,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第二十六条也专门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相反,对婴幼儿而言,过量的钙有可能减少铁和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有可能增加肾脏负担,甚至有患肾结石的风险。”李可基这样推论。

这一推论令很多家长担心不已――“婴幼儿补钙不当的危害,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

对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裕明的观点是,“只要补充量未超过推荐的50%,就没有必要恐慌。”

在国际上,通常将婴幼儿钙摄入总量超过推荐量的50%,视为过度补钙。美国的研究者曾进行过一项3个月~5个月婴儿过度补钙试验。在试验里,补钙组日均摄入量高达正常标准的4倍(约每天1700毫克),对照组正常摄入量为每天470毫克。9个月后,结果显示,补钙对婴儿血钙、尿钙和铁营养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肾结石主要由尿钙增加引起,美国研究者推断,“即使钙摄入量高达每天1500毫克~1800毫克,引起婴幼儿肾结石的风险也极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将0个月~6个月婴儿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过度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陈裕明强调。

但对李旭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根本无从判断何为合理。她记得,社区医生曾经通过给婴儿剪头发“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断定“孩子缺钙”,同事们也说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钙剂”长大的,就连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秃”就是“缺钙”。

“看着周围的年轻妈妈们,我也不想欠孩子什么。”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购物网站订购了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

怎样才是缺钙

实际上,国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统一标准。

“全部都是误解。”陈裕明说。他认为,判断婴幼儿缺钙较好的参考标准是:首先根据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钙摄入量在推荐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钙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偻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显示缺钙;最后是排除维生素D缺乏。

而且,上述3点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判断可能缺钙,轻度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检查发现。

“很多医生和营养师误以为,只要一项符合就是缺钙,因此大部分婴幼儿到了中国都会缺钙。”陈裕明补充道,“至于枕秃、盗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现象,它们与缺钙绝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缺钙误解大部分来自错误的经验。”

误解其实不止于此。妈妈们中间流行的一种“医嘱”是,需要补钙的不只是宝宝,妈妈也需额外补钙,这样既对孩子有益,也可以防止自身骨质疏松。

2010年,对冈比亚妇女的研究表明,对日均钙摄入量300毫克~400毫克的妇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标准进行孕期补钙,结果产后母乳钙含量、婴儿骨密度及身长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对日均摄入量极低、仅为每天288毫克的冈比亚哺乳期妇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标准进行补钙,在8周~78周的哺乳期期间,乳汁钙浓度及其变化与对照组也几乎完全相同。

另一项临床研究则显示,在基础膳食钙中位数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妇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为标准补钙,并不能预防哺乳期的骨质流失,而在哺乳期结束后,骨密度会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复。

陈裕明认为,这些研究说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钙摄入量水平对新生儿骨健康并无较大影响,而且在正常钙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减少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食量大大增加,对孕妇的推荐量已经比正常成人有较大幅度增加)。

某种程度上,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直接决定了妈妈们的选择。在李可基组织的调研中,有167位母亲选择为宝宝补钙是因为“听从了医嘱”。

李旭还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检查结束时,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秃,美国医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着,多少肯定长得稀疏一点儿。”而关于孩子夜啼的症状,老外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白天睡多了,以后少睡点儿吧。”

“这不是说我们的医生故意说谎,事实上,很多医生尤其是基层的医生的确不了解。”李可基说,“他们可能真的是好心办坏事。”

陈裕明也分析,由于营养学是儿科极边缘的业务,医学生在校时的营养教育常少于30学时。因此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了解极少,也不关心营养学。很多医生关于推荐量和钙等补充剂知识,来源于商业推广性质的学术会,容易被误导。

“医生讲营养和营养教授讲临床一样,大多一知半解。”他补充道,“科普的投入远远不够。”

在美国,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组织指导所有儿科医生。

“可我们的妈妈们不知道该听谁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儿焦虑击中。”董明珠说,她以前担任某育儿论坛版主时,关于补钙产品的软文铺天盖地,有时一下午光删帖就要删200多条。

有一次,一个管理员发了一个题为《可把钙累坏了》的搞笑帖,帖子里写道:“钙,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气的一种,托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福,宝宝的很多情况都被扣上了缺钙的帽子。”

其中,磨牙、摇头、多动被视为缺钙,大奔儿头、方颅、额头长角被视为缺钙,连做鬼脸和说话晚也被归结为缺钙。

在一个专门销售婴幼儿营养品的网站上搜索为0个月~6个月宝宝设计的补钙产品,结果显示出21种。

钙在骨健康中所占地位并不太高

在李可基看来,发生在宝宝们身上的过度补钙现象,只是中国“全民补钙”运动的缩影。

1978年,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有37%的儿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钙。而在2002年,根据第八次全国营养大会通过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我国人均钙剂补充量离推荐量尚有40%~60%的差距。

此后,补钙产品的巨大市场形成。据统计,规模最大时曾达到120亿元。冯小刚在电影《大腕》里曾经调侃,“我们这里的明星都已经补过钙啦”。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花样繁多的广告词如“全民缺钙、全民补钙”“人是铁、钙是钢”“吃了就长高”等纷纷面世。

“毫无疑问,商家对产品功能的夸大在中国是普遍现象。”陈裕明说。2007年一本杂志曾系统综述了36项研究(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发现补钙或正常膳食下的钙轻度缺乏均不影响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导致骨钙化不良时才影响儿童身高的正常增长。

“我只问一个最朴素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开玩笑说。

事实上,钙在骨健康中所占的地位并不太高,日常钙摄入大约只能解释5%~10%的差异,遗传约占60%,剩余可以改变的因素还有激素、运动、充足的维生素D、中等蛋白质、禁烟、少酒、较少的咖啡、其他营养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

“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李可基这样打比方。

“摄入充足的钙最大的必要性是希望在遗传基础许可的范围内,使我们骨健康达到最优状态。”陈裕明解释道。

其实,能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80%左右的钙便被视为基本正常。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建议,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减少补充剂摄入量。

在美国,曾有3.6万名50岁~70岁停经妇女在日均钙摄入量为1100毫克的条件下,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干预9年后,干预组肾结石发病风险增加了17%,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3%和22%。

“大部分人没有渠道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说,很多妈妈在社区的儿保点为孩子接种疫苗时,都会遇到巧舌如簧的促销者,“孩子长得太慢是因为缺钙,孩子长得太快也会缺钙。”

婴儿营养补充篇6

外国妈妈谈补钙:

摄入足量乳制品 从平常饮食中补

国外妈妈是怎么给孩子补钙的呢?下面是两位国外妈妈所分享的一些经验和心得。

妈妈一:为什么在国外,很多孩子不补钙呢?很简单,看看国外孩子的饮食就知道了。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无论添加辅食与否,都要保证孩子摄入700毫升以上的奶制品,西方人从小就习惯吃乳制品、牛排、鸡块,所以体质好,也不缺钙。中国的妈妈们,从小就不喝奶,缺钙,哺乳时自然也难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妈妈二:提起补钙,中西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国外之所以不特别强调补钙,是因为营养师一直提倡钙的来源要尽量从平常的饮食上补充,信奉要食补不药补的原则。我的女儿一直都沒有吃过钙片或钙剂,牙齿骨骼发育都很正常。

中国专家谈补钙:

1岁前基本不缺钙 补D比补钙重要

众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后,还非常重视给孩子添加各类营养素。其中,首要的就是钙和维生素D。

由于钙在人体内的吸收量不仅仅决定于食物中钙的含量,还要依赖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维生素D本身对人体生长似乎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其间接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饮食中维生素D不足,就会出现骨框架不够坚固,形成佝偻病,其全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而不是大家普遍认识的“缺钙性”佝偻病。

钙应该来源于食物

对婴儿来说,足够的母乳、配方奶粉就可提供充足的钙质。正常婴幼儿在6个月以前每日需要最多300毫克的钙,6个月以后则提升到最多400毫克。6个月以后的婴儿除了喝奶外,已开始添加辅食,如婴儿营养米粉等,也含有相当多的钙质。所以婴儿时期,只要保证摄入足够的母乳或配方奶粉的话,所含钙质完全可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1~3岁的幼儿,每天钙需求量可达500毫克。只要孩子能够保证每天至少500~600毫升的牛奶和充足种类、数量的辅食,孩子也不会缺钙。

维生素D同样也来源于食物。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D不足,需每天额外补充5微克,相当于200国际单位。婴幼儿配方奶中的维生素D含量较多。如果每日摄入婴儿配方奶粉超过500毫升,正常婴幼儿就不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

D和钙补多了都不好

婴儿营养补充篇7

育后的生理特征

子宫迅速复原。育后的妈妈,子宫体在产后六周由l000g以上恢复到60g~80g的正常大小。阴道、外阴及盆底组织,大约在产后一周以后得到修复。

母亲的初乳。产后半小时内,产妇就可以给新生儿哺乳,即让胎儿摄入初乳。初乳是产妇分娩后3天内的乳汁,初乳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机能。

而有些母亲明知道母乳喂养好处多,但是,偏偏忽略了初乳对婴儿的免疫作用,往往都将初乳误认为是坏奶,挤出来扔掉了。

母乳喂养的好处

母乳不仅能够满足宝宝出生后4~6个月的营养需要,同时,能降低婴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宝宝的免疫能力。特别是初乳,也就是产妇分娩后,前4~5天的黄稠的乳汁,富含免疫球蛋白,如果婴儿吃过初乳,基本能确保婴儿4~6个月内不得病。其次,母乳喂养有助于产妇体型的康复,而且,降低产后女性乳腺癌、子宫肿瘤的发病率。

产妇的饮食调节

多吃汤汤水水

产后哺乳期,为了给婴儿喂奶,误认为大鱼大肉有助于下奶,其实不然,酸性食物吃多了,难免心情烦躁,容易得产后抑郁症。产妇与正常人的饮食相比,除了满足日常营养需求之外,还要保证奶水充足,有利于下奶的食品就是汤汤面面。

低营养、高能量

产妇每天大约需要热量2700~2800千卡,应比怀孕前增加30%左右的能量。为了婴儿和母体健康,产妇要按时吃饭,荤素搭配,尽量不挑食,不偏食。因为不挑食比“大补”更重要。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种维生素、无机盐、纤维素、果胶、有机酸等,水果中的纤维素,不仅防治产妇便秘,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适当吃点盐、少吃酸

传统的养月子,不建议产妇吃盐,事实上,产后出汗较多,乳腺分泌旺盛,体内的盐流失严重,适量的盐有助于产后体力的恢复。产妇切忌少吃醋或尽量不吃醋,否则,引发尿不尽。

多吃含胶质的食物

经过生育的妇女,皮肤松弛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再加上照顾婴儿,睡眠不足,更容易衰老,因而,多吃含胶质的食物,有利于皮肤弹性的恢复。比如猪蹄、骨头汤等,以补充肌肤所需要的胶原蛋白。可是,一个猪蹄带来的热量是12000千卡,而一个正常人一天只需要1600千卡的热量,也就是说,吃一个猪蹄的热量,需十天来消耗,而一支600毫克的胶原蛋白,相当于15个猪蹄胶原蛋白的含量。

哺乳期的营养补充

蛋白质

母乳的主要成分为乳清蛋白,之所以如今大部分的产妇没有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体内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因为蛋白质是乳清蛋白的原材料。因此,要想确保足够的母乳,必须先保证母体内的蛋白质摄取充足,哺乳期妇女每日应增加蛋白质15克,达到每日80克。

脂肪

脂类是婴儿大脑发育的必要物质,乳母不能为了保持自己的体形,而控制脂肪的摄取,这样就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充足的钙

哺乳期妇女应保证摄入充足的钙,以满足母婴二人的生理需要,否则,可能造成腰酸腿痛,还可能因为奶水中的钙不足,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在自身钙量不足的情况下哺乳,还可能使母体内的钙量消耗过多,造成骨质疏松、腿抽筋等一系列缺钙的症状。

铁、碘、锌和维生素

婴儿营养补充篇8

当父母的,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体格健壮,体型优美的人,要让孩子长得健美、体壮,除了遗传因素外,婴幼儿时期合理营养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象植物生疑得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施肥得当与否一样。

如阿合理喂养婴幼儿呢?在我国(特别是农村),首先要注意预防婴幼儿营养不良症。母亲营养不足,会造成母奶营养成分不全,此时,用母乳喂养的小儿就会发生营养缺乏症(即营养不良症),如缺乏维生素D,小孩就会得佝偻病;缺乏蛋白质和热量,就会引起发育迟缓,身体瘦弱,四肢短小;缺乏碘,就会导致智力和体格发育的一系列异常;缺乏氟,则牙齿不坚周,易患龋齿;缺铁,容易患缺铁性贫血等等。我们知道,婴幼儿发育速度快,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高得多。所以婴幼儿也比成人易患营养不良症。

如何防止婴幼儿营养缺乏呢?办法是:在食品种类上,要多样化,荤素搭配,保持各种营养的平衡,而且要依据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需要调配食品。对营养不良的婴幼儿(从外表看,这样的孩子比较瘦小,面色萎黄或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出声低弱,不爱活动)当父母的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但给婴幼儿爱吃的食品(包括母奶),还可以供给一些强化食品,这样在短期就能够补充必需的营养。还可以在医生的安排下给孩子用一点增进食欲的药物,如口服各种维生素,胃蛋白酶、胰酶,给孩子肌注苯丙酸诺龙等。并要注意婴幼儿的运动和卫生,如给小儿行温水浴、日光浴、空气浴,做婴幼儿体操、全身按摩、捏背、推拿,以增强婴幼儿体质,增加食欲。

据悉,我国六个月以内婴儿的生长曲线不亚于同年龄的发达国家的婴儿,但六个月以后,我国幼儿的生长曲线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断奶后增添辅助食品的质量不好有关,另外,就是缺少科学喂养知识。那么,怎样喂养才好呢?现在简要介绍一下婴幼儿喂养期添加辅助食品的方法;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混合喂养(一部分喂母乳,另一部分喂代乳品,如辱:奶、豆浆、米面糊糊等等),或人工喂养(全靠代乳品喂养),都应随着生长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加强,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以补充营养。应从一种增加到多种,由少量到多量。1~3个月时主要添加含维生素A、C、D的食品,如菜汤、桔汁、鱼肝油等;4~6个月,小儿体内贮存的铁已消耗渐尽,则应补充含铁的食物,如蛋黄、米粥、菜泥、水果泥;7~9个月(出牙期)除以上食品外,可给馒头片、饼干等,训练咀嚼能力,促进牙齿生长,并可给一些肉末、肝泥,鱼肉;10个月以后,可以添加各种软食,每日喂1~2次稠粥,为断奶作准备。辅助食品的添加应与婴幼儿的月龄相适应。过早、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和紊乱,过迟、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出现其他病症。如果孩子出现营养不良症,应积极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滥用药物。

下面我再谈一谈如何防止婴幼儿营养过剩。小儿营养不足,固然容易感染生病和导致发育缺陷;但小儿营养过剩,也会引起小儿肥胖症及小儿代谢紊乱。首先,对于肥胖小儿,不要因为其哭闹而随时加喂食物,不宜过早地给小儿加喂产热量多的固体食物。其次,要注意小儿的运动和卫生(给小儿进行日光浴,空气浴、水浴,以及经常让小儿被动地做小儿体操,多进行户内外活动,包括大人的拥抱、拍摸、逗引小儿嬉笑等等)。可以观察小儿的胖瘦,如果发觉过胖了,就要多喂些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菜泥、豆浆、桔子汁、水果泥、藕粉羹等。可挑选体积较大的而供热量较少的食物以满足小儿食欲。如蔬菜、瓜果、豆制品,瘦肉、鱼肉、蛋、乳类等。而面粉、大米等淀粉类食物应适当限制,而且应尽量避免油腻甜食以及含盐较多的膳食。发现婴幼儿过度肥胖,应请医生检查一下是否患有先天遗传性疾病及内分泌病,以便得到治疗。对于一般患肥胖症的小儿,也可在医生指导下给服抑制肥胖婚药物,如维生素C等。通常,尽量在婴儿期用母乳喂养,在幼儿期也应逐渐地少量地添加辅助食品,并在婴幼儿期内给母乳内兑上水及果汁以降低产热量,防止肥胖。总之,增加活动与限制饮食是防治婴幼儿肥,胖症的基本原则。

婴儿营养补充篇9

胎儿从4―6个月期间,不仅大脑细胞数量增加,和有了成人大脑皮层的六层结构,而且,大脑细胞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细胞内出现了和细胞代谢有密切关系的酶,如琥珀酸脱氢酶、ATP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碳酸酐酶和胆碱酯酶。

特别是胆碱酯酶的出现,标志着神经系数的成熟的开始。此外,孕6个月时,胎儿大脑细胞内出现尼氏体,这种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白体组成的尼氏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所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营养或酶,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物的生成,以及执行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伴随上述的细胞形态变化的同时,从胚胎50天可测出微弱的脑电开始,到胎龄7个月时的脑电已经很明显时,标志着胎儿大脑成熟的开始。

到胎龄8―9个月时,胎儿不仅有脑电,而且,对声音的刺激,还有了在胎儿大脑皮层引发出的“听觉诱发电位”,反映这时胎儿已能听到并在大脑感觉到来自母体内外的声音。

因此,胎龄满6个月后,适时和适度地选送舒适的音乐声波给胎儿听,以增加从外界到胎儿大脑皮质感觉通道的刺激,将有助于胎儿大脑神经元数目和树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突触结构数目的增多。对婴幼儿期那时孩子智力开发有帮助。

大脑发达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即大脑细胞:

1、数目要多

2、体积要大

3、细胞间相互连通要多

大脑皮层一出现,其中具有智慧功能的细胞便开始行使职能和继续发育成长。胚胎期如果营养不良,则大脑细胞的总数只有正常细胞数的82%。如果在出生前后均有营养不良,则大脑细胞总数仅为正常细胞数的40%,并且大脑各部位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的数量与重量,在出生后也相应地与月龄成比例下降。

值得指出的是,胎儿期特别是妊娠早期营养不良,会使脑细胞数量少于正常婴儿,即便宝贝出生后喂养得再好,智力恢复仍然较慢或难以恢复。长期营养不良,则会造成宝贝的大脑、小脑或脑干中DNA的数量与重量,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婴儿,仅相当于正常婴儿的1/2-3/4。

由此可见,孕妈咪在妊娠3-6个月和7-9个月期间的充足营养供给,是胎宝贝大脑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胎儿大脑发育各种营养

补给大全:

维生素B1――神经功能助手

维生素B1也称硫氨素,它参与能量的代谢,在神经生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还与心脏功能有关。它对胎儿、婴儿的脑起作用,是通过帮助蛋白质代谢而促进脑活动的,是脑力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助手。缺乏维生素B1,孕妇则可能出现多发神经炎;新生儿多有哭闹、吐泻、凝视、抽搐、丙酮酸升高等症状。营养学家建议孕妇每日摄取1.5克,乳母为1.8克。孕妇和产妇除从食物中摄取外,还需要额外日补充0.8微克。

作用:以酶的形式参与能量代谢和葡萄糖转变成脂肪的过程。

缺乏时:婴儿易患脑型脚气病以及神经炎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什么叫脑型脚气病?不是人们常说的脚气病,而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为:语言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什么叫神经炎?―临床表现:出生儿末梢神经疼痛,手指脚趾麻木。

补充量:日补充0.8毫克

维生素B2――宝宝聪明保护神

维生素B2在体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是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合成,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增强抗氧化酶的活力,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对胎儿、婴儿的脑发育有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

维生素B2不足时影响蛋白质代谢及胎儿发育,若孕早期缺乏可使软骨形成受阻,发生骨骼畸形,如长骨缩短、肋骨融合等症状。

我国营养专家建议孕妇每日增加维生素B21.7毫克的摄入量,哺乳女性增加1.4毫克的摄入量。孕妇和哺乳女性,除了从奶类、蛋类、肉类、谷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增加摄入外,两者均需要专项补充0.8毫克。

作用:是人体中许多重要辅酶的组成部分

缺乏时:骨骼畸形,免疫功能低下

补充量:日补充量0.8毫克

维生素D――骨骼增长剂

维生素D是维持高等动物生命必需的营养素,它是钙磷代谢最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维持钙磷的正常水平,对骨骼的钙化、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体内所有细胞的功能都是必需的。

孕妇维生素D的摄入量,孕初期为每日5微克,孕中期和孕晚期为10微克,哺乳女性略有减少。孕妇和哺乳女性除了从饮食中补充外,还需要专项日补充2微克,同时最好坚持每日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阳光照射。

作用:促进钙的吸收,在骨骼中沉积,是钙磷代谢最重要调节因子之一

缺乏时:会使婴儿患先天性佝偻病。什么叫佝偻病?―临床表现:方颅脑型,前额两边方突后脑两边方突、枕秃、漏斗胸,O型腿等。

补充量:日补充量2微克

维生素E――宝宝健康警察

动物实验发现维生素E可以减少自然流产和死胎,它的生理功能又是抗氧化剂,在动物组织中保护细胞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细胞骨架及蛋白质免受自由基的攻击。同时,对胎儿和婴儿大脑功能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缺乏维生素E会造成生育障碍、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肌肉营养不良、循环系统损害。

孕妇和产妇需要日摄入量为14毫克,食物中的植物油和油料种子,谷类、坚果、绿叶蔬菜中含有。但在储存和烹调过程中会有一定损失,因此建议孕妇和产妇每日应需专项补充8毫克。

作用:具有维持细胞结构及功能完整性的作用,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可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剂―人体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自由基,自由基多时对人体会造成伤害同时人体内也存在着抗氧化系统,维生素E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物质。

婴儿营养补充篇10

HIV感染阳性母亲的喂养选择

对出生后六个月内的婴儿,基本上应该给予某种形式的乳品喂养,可选择的范围如下:

1.母乳代用品

包括商用婴儿配餐、家庭配餐、动物奶制品、奶粉和蒸馏水以及天然牛奶。

2.母乳制品

早期断奶

早期断奶可以通过减少婴儿经母乳暴露于HIV的时间来降低感染的危险性。最佳断奶时间目前尚不清楚。然而,对于HIV感染为阳性的妇女来说,当其有能力制备和为婴儿提供充足且卫生的母乳代用品时,应当尽快停止母乳喂养。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人工喂养的最危险期是出生后的头两个月,因此,家庭环境将决定母亲停止母乳喂养和开始替代喂养的时间。考虑选择早期断奶的条件为:(a)因社会或文化的原因,难以完全避免母乳喂养;(b)在母乳喂养期间出现AIDS症状;(c)只有当婴儿数月大小后,才能提供充分的替代喂养,并卫生地制备和提供替代喂养食品。

对挤出的母乳进行热处理

将从HIV感染阳性母亲体内挤出的母乳进行热处理后,可杀死母乳内的病毒。热处理过的母乳比其它乳制品营养丰富,但热处理可降低抗感染因子的水平。

排挤和加热处理母乳需要耗费时间,长期在家中喂养婴儿的妇女们实际上很难选择该种方式。然而,如果她们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和支持并受到鼓励,也有希望会考虑这种选择。对于生病或低出生体重的婴儿,这种方法最为有效。

3.其它母乳

母乳库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母乳库获取母乳。母乳库通常仅是一种短期的母乳来源,例如对于患病和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但不能作为一种满足婴儿长期营养需求的选择。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在了解了HIV通过从未经筛查的供体中收集的没有进行过巴氏灭菌的混合母乳传播的危险性后,可考虑选择母乳库:(a)已经建立和实行了依据标准程序和安全预防措施的制度;(b)确保供乳者已接受过HIV筛查,且对捐献的母乳进行过正确的巴氏灭菌(采用支架法)。

乳母喂养

某些家庭有雇用乳母喂养婴儿的传统,这对婴儿来说也是一种相对的母乳喂养。然而,当乳母为HIV感染者时,婴儿将面临通过母乳感染HIV的危险。乳母也面临着被婴儿传染上HIV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当其出现皲裂时。